哲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问,但不要试图一下子就想得到“终极”答案。——题记哲学可以教给我们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哲学?一起来看下高人总结的10点,看完肯定受用。1,在我们的精神世界,哲学一直都隐含地存在着,无论我们是逃避还是迎接,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哲学都在那里,它永远不会消失。2,哲学可以让我们形成预设思维,当我们领悟这些预设,就可以借助这些预设进行思维和实践,进而获得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原理——即对部分真理的洞见。3,哲学可以教我们从别人已想过的东西、已做过的事情那里获取宝贵的经验和人类智慧总结。比如我们看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就可以从中汲取很多人生经验,然后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4,尽管科学和律法已经很完备和发达,但我们依然需要一种学问,这种学问能帮我们弄清楚自己知道什么和相信自己知道什么,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大多数人往往处于相信自己知道什么的状态,而并没有弄清楚自己知道什么。此时,就需要哲学这门学问。5,哲学可以让我们明白哪些规范具有普遍约束力,哪些规范不具有普遍约束力;哪些条件对每个人都有效,而哪些条件仅仅是对某个人或某些人有效;它帮我们获取有效和普遍的主张(政治主张、文化主张、社会规划主张等等)。6,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规范和伦理问题,虽然可以把我们引向不同的学科和部门,但最终都会走向哲学,因为哲学具有统领其他一切学科的性质和本领。7,科学对人的发展来讲是不完备的。科学仅仅是提出各种概念预设和方法论预设,往往解决的是具体问题,物质层面问题居多,它无法告诉我们问题的全部真相。此时,哲学反思就成了一种必然和必须,因为哲学有助于我们维持整体视野,不至于让我们总是局限于某一个单一视角。8,每一种历史叙述或历史学家的观点,都只是其时代的一个侧面,是众多视角中的一个。人们往往会强调历史多样性中跟自己相关并觉得重要的部分,没有人能通过一种中立的眼光,从一种永恒的视角出发或从上帝的视角出发去对待人类的客观命运。哲学尽可能地在避免这些视角的缺陷所造成的后果。哲学不是上帝,但类似上帝。9,过往的哲学家们都认为自己道出了真理,都认为对自己的时代,甚至对后来的时代提出了挑战或建设性的意见,古代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近代的笛卡尔、黑格尔和康德……等等,无不如此。在他们给我们留下的哲学宝库里,我们的幸运之处在于可以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立场,一种使我们自己的观点与他们的观点进行对话和交流的可能。在对他们的思想进行详尽的理解的同时,我们要学会对过去的一切进行重构和再思考,一边倾听,一边努力做出富有希望的回应。这种倾听和回应源于哲学对我们的恩惠。10,近代以来,几次大的工业革命和文化革新,使得以前通行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已经不再适合,新时代的全球背景下,人类正面临诸多挑战(环境问题、伦理问题、价值重估问题、贸易壁垒问题、种族问题、民粹主义问题等等)。哥白尼、开普勒、牛顿的自然科学理论和达尔文、弗洛伊德、马克思·韦伯、马克思的社会科学理论是否需要重新考量或与时俱进?新的认识论和伦理观该如何统一建立?全球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该何去何从?这些正是现代哲学所需要努力的方向。结语——如果不研究哲学,不建立整体视角或宇宙思维,不进行反思和自我反思,人类的未来或将是一片黯淡!
谈到哲学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哲学本身,二是研究哲学的人,三是怎么研究。一、哲学本身“哲学”一词在新华字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研究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哲学的特点在于它的原理性,即它是一种普遍规律,它是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具体事物的共同特征,它具体表现为一般性、概括性和宏观性。哲学的实现方式在于归纳,它最终通过概括和总结来完成它的使命,通过概括和总结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使复杂的东西变得容易掌握、容易应用。哲学的社会价值表现在它通过概括和总结最后形成一种普遍规律,用这个普遍规律能够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指导人们去不断的创造,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二、研究哲学的人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素质,否则就不适合研究哲学。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能力强,善于实践,能够始终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抽象思维能力强,善于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普遍的一般规律。3、好奇心强,有钻研精神,能够为一个疑问不辞辛苦的寻找答案。4、善于从宏观上把握一件事情,不局限于一个小的思维框架中。5、发散思维能力强,善于从多个角度看问题,能够突破常规思维逻辑去分析问题。6、心胸阔达,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乐于接受别人的质疑与批评,能够在承认不同观点存在的前提下保持一个客观的心态去探讨问题。7、不因自己取得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自命清高,能够始终保持一个平常心、一个客观的心态。8、对于人类的一切概念能够拿得起放得下,不过度执着于某个概念而无法自拔。9、有较好的语言功夫,能够准确的运用词汇表达自己的思想。10、思想要端正,从事哲学研究的初衷是爱好,目的是从中获得快乐,不要妄想收获名利。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的你的心胸才能开阔,你的思想才不会被束缚,你才有可能在哲学研究上有新的发现。研究哲学的人,如果不具备这些能力或存在弱项,那么他的研究就会陷入僵局,停滞不前。三、研究哲学的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一)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了解人类已知的哲学原理和前沿的哲学思想。2、以已知的哲学原理为依据去解决所遇到的哲学难题。3、以哲学的特点和实现方式为依据论证哲学问题,不偏离这个依据。4、自觉的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5、能够很自然的投入到普及哲学知识的工作中去,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哲学领域中来,壮大哲学研究者队伍。哲学问题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大课题,不是依靠某一个人的力量能够解决得了的,需要人类的共同智慧。(二)哲学研究的注意事项1、在哲学研究的整个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一个宏观的高度,这是为避免陷入自己的小逻辑中而自己却没有察觉,造成研究的片面性,失去全局性和普遍性。2、一定要借助人际间、报纸、网络等媒介与别人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交流,通过别人的质疑与批评来实现对自己研究思想的修正。3、为了研究哲学的方便,我们可以创造一些词汇,但不能热衷于创造词汇,过多复杂的词汇会使很简单的哲学变得复杂,变得深奥,变得没人愿意看,因此远离群众,失去群众。我们一定要本着能不用就不用特殊词汇的原则,尽量使用最简单、最普遍的词汇进行哲学思想的表达。4、对于人类的一切概念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陷入自己的哲学思想中无法自拔,拿得起却放不下。5、研究哲学不能带有功利性心理,不能是为了在哲学界成名而研究哲学。研究哲学只能是自己的一个兴趣爱好,目的是从中享受快乐。带有功利性心理去研究,只能使研究走向狭隘的一面,逐渐滑向急于求成的心态,只关注一点而看不到问题的全部。关于哲学研究,本人不才想到这些,写了这些,望能够给更多从事哲学研究的人以启示。如果我的某些论断存在错误或不完整的地方,请各界人士直言指证,以共勉!
生活中我们经常说,谁谁有自己的处世哲学,或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学,但是哲学究竟是做什么呢?或者我们所说的哲学,它究竟研究的是什么呢?是不是你口中所说的那种生活鸡汤式或唯我唯利的哲学呢?下面是我个人的小看法,一起和大家分享下。对于哲学,古希腊是肯定要说的,因为古希腊哲学出现的很早,也很健全,其出现的时间和学说的精度完全可以和中国的诸子百家时期媲美。那时的哲人对哲学的定义是爱智慧,认为哲学主要是用来分析世界的构成的,还有就是物质中的那些元素,比如水、火、空气、宇宙、雷电、星空等,基本研究的是一种绝对,一种形而上,一个隶属无限的理念世界。古希腊哲学的英明之处在于,他们对这种形而上或无限的研究不仅通过想象,更通过论证和实验得出。这就厉害了,几乎一下子就打开了自然科学的强力之门。而中国那时候,很少有真正伟大的哲人去发展这块,可以说,那时期的中国哲学,在自然科学和分析哲学领域,几乎是片空白。古希腊哲人中,有很大一部分刚开始是通过想象星空,想象宇宙中奇妙的事物,想象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来开展他们的哲学构思的,后来,相对想象,更为严格、精准以及要求实证和逻辑的成分被加入。他们论证数字,从0到无穷,产生了最早的数字学,也就是后来的数学;论证图形和线条的规律,产生了最早的几何学;探讨形而上的宇宙产生根源,产生了最早的宇宙本源说;后来,苏格拉底出现,他用无数生活中的实例,论证和探讨了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这种把科学实证精神和哲学沉思精神相结合的现象一直持续到基督教出现才变得逐渐微弱,由于宗教的威权,他们把哥白尼烧死,把伽利略审判,还把一个女数学家很残忍的杀害,这些事件导致科学和哲学的逐渐背离,完美的结合消失了,代替哲学的是神学,是基督教的大一统。但是西方社会并没有把这种讲究论证的方法丢弃,到了圣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他们捡起了这种方法,通过它论证上帝的存在、上帝对人的生活的影响,以及上帝如何是无限和全能的,中世纪的几位大哲学家和神学家无不如此,比如马背哲学家马可·奥勒留、神学家波埃修。这些人中有的甚至穷其一生,就为了论证上帝的存在是合理的,人性的。即便到后来的加尔文教派,其哲学内核也不出其右。哲学的任务就是为了上帝,它的任务和重心都是围绕着上帝而展开。甚至到近代,斯宾诺莎的哲学思维也是如此,尽管他当时所处的年代,科学的种子已经开始遍地发言,有些科学技术已经被很成熟的应用,很多人选择了相信无神论,但他依然坚持用自己的方法和实践论证上帝的存在。实际上,还是形而上的一种思维。比较难能可贵的是,斯宾诺莎通过自己的哲学给我们总结出了一条重要的启示,即可以证明的东西,未必可以明证。什么是明证呢?明证就是要有非常明确的证据,比如说有人犯了谋杀罪,有目击者看到了,这个目击者就是证人,是明证。但斯宾诺莎说,上帝不能明证,《圣经》上说上帝在那个山上,摩西看到一道白光闪过。这不行,摩西看见了,但他是当事人,别人没看见,你同样拿不出上帝存在的明证。随后,斯宾诺莎话锋一转,他总结道:神或上帝可以证明,但是不能明证。如何证明呢?就是通过自我信仰,通过对上帝精神的践行和修持,但如果想明确证实,目前人类还做不到。我们的哲学也做不到。由此看来,西方哲学中,对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干什么的?)不仅是爱智慧这么简单,他们还强调对世间万物的分析理解和实证推理。哲学在他们那里,既是对形而上的追求,还是对逻辑、分析的传承;哲学既是方法论,又是本体论;它研究人的思维、伦理价值,也研究宇宙的本源,物质的组成;实际上,就是康德所说的那句话,我们所有的哲学内容都集中在了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我思故我在”确应作为哲学第一原理。粗略地感受到大多数哲学家的论述都有局限性。伯特兰.罗素的思想确实比较广博且精湛.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辨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机械的哲学理论,而是有感情的,发自内心的回答。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当我懂事后亲身面对了死亡后,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亲人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但是我们需要的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对生命的诠释。物理学中,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有着太多人类所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它是如此的寂寞,亿万年来是如此的安静(我用了好久时间才适应用“它”来形容宇宙)。它需要有什么来理解它,来认可它的存在,而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承担起了这个责任。人类根本的责任,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作为智慧生物的我们仍然需要好好努力,去探索世界的奥秘。
幸福是所有人一生的追求,我想没有人是想要不幸福的,但是好像我们大多数人又说自己不幸福,那我们如何快速获得幸福人生呢。与幸福联系的五个因素幸福可以说是哲学研究的终点之一,我们可以通过上面这个思维导图看见大家说到比较多与幸福相关的五个因素:选择、智慧、快乐、美德、痛苦,我们一个一个来进行分析。01选择与幸福如果是在这个社会上有哲学意义上的自由,那么选择一定是其中一个。我们在生活中一定有喜欢的事和不喜欢的事,再往下走,我们一定有时选择了喜欢的事,有时候选择了不喜欢的事。在柏拉图对于其老师苏格拉底的描述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是苏格拉底与他的朋友亚里斯提卜。他们做了关于愿望是不是要马上去实现的讨论,这其中就包括了延时满足的自控力,刚好就是我们要讨论的有关选择的原因。苏格拉底的看法是:如果我们不能约束自己的愿望,那么我们最终就会听命于那些能够管住我们的人。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如果我们没有自控力,我们就会被规则、环境甚至别人控制。我想这样一种生活必然不是幸福的生活,那么退回其本质,有自控力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的生活。那不管是我选择了我喜欢的事,还是不喜欢的事,我们要看到我们选择背后的东西:自由、自控,控制。只要我们能追求自我满足感,同时又能够避免受他人的控制——这就是通往幸福的道路02智慧与幸福爱因斯坦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之一既然确定了选择的重要性,那我们是如何去做出选择的呢?在我们大多数的意识里,有一定智慧的人或者说聪明的人更会做选择吧?但事实并不是如此。生活中我们可以列举出很多例子,我们在中学的语文课本里就学过非常著名的“杨修之死”,就是俗话说得“聪明反被聪明误”。杨修作为曹操的谋士在所有事情上都表露出绝对的聪明才智,甚至干涉曹植和曹丕未来的地位。曹操同样是一个聪明之人将一切看在眼中,不管是因为妒忌杨修的聪明还是迁怒杨修介入曹植,最后曹操再次借用杨修自作聪明的理解他撤军的意思让他除掉。我们回到哲学上来看,在古希腊时期,希腊三贤就是看不太上那些所谓的智者的。不管是柏拉图还是苏格拉底,他们辩论的对手除了朋友之外,最多的就是那些有一些知识的贵族。而且三贤的立场永远站在这些智者的对立面。所以幸福并不会在智慧这个点设门槛,就算我们不太聪明,我们依旧可以获得幸福,幸福是所有人都能去追求的一个目标。03快乐与幸福但是幸福好像不是我们现在大多数人追求的目标。在这个时代,会有人还要去追寻自己的价值;亦或是想要努力获得别人尊重;或者仅仅想要快乐。但是以追求幸福为目标,好像跟上面三个选择都不太一样。我们不得不接受,如果我们的目标是要获得幸福的人生,就需要认识到,我们要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过我们的人生。那快乐到底是不是幸福呢?我们时常会听说真是快乐的一天,但我们几乎不会说,今年真是快乐的一年。快乐是一个瞬时性的情绪,而幸福是持续性的。如果我们是一个幸福的人,就算我们今天遇到了工作的压力或一个不小心引起情绪波动的意外,我们很快就能把它处理。就这样来看,我此时此刻是不是快乐与我整个人生的幸福联系并不紧密。但我们并不能放太多的注意力在快乐身上。快乐需要我们把精力用在满足眼前的愿望,而不去反思整个生活和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但这两点,是幸福生活很重要的前提。快乐是短暂的,幸福是久远的。04美德与幸福古时候的美德现在我们对于美德的理解和以前已经有了比较大的改变,不管是古希腊苏格拉底时的美德,还是孔子的仁义礼智信。古代的道德更像是一系列的人生准则的总和,它是一个持续性的事,跟我们对幸福的看法相似。它可以理解为我们去做自我理解上正确的事,不管是苏格拉底的善恶观、正义,孔子的仁义。它不是一次性的行为,就像古时候我们说一个人是大侠,他肯定从被他认定为大侠以后,他都是以侠道为准则的。可不管是侠道,还是善恶、仁义,我们如果要一贯如此,就必须要有自控能力和坚强的意志来抵抗自己想做的其他事情的动机,比如获得快乐。因此,当我们说幸福是一条艰难的道路,美德亦是一条艰难的道路时,就容易理解了。它们都需要我们面对坚持的道路上遇到的不快与痛苦。05痛苦与幸福我们承认幸福的道路上会有痛苦的经历,但是并不代表着必须要经历痛苦或极度的不幸的人才能拥有幸福,这听上去是十分荒唐的。我们好像已经身处于情绪蔓延十分迅速的时代。我们几乎隔几天就能感受到的孤独、难受、失落,这些情绪持续发生会导致痛苦,但在生活中并不太常见。之前网络上特别流行一个词叫“我太南了”,我们用它来表达我们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的反抗。我们在一个个寒冷的夜晚会感到孤独,一个人日复一日工作、走在上下班路上,我们会失落。但我们很少会表达痛苦这样的情绪。我们只有突然失去挚爱的亲人,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失去原本幸福的生活时才会说,我很痛苦。所以当我们看见我们可能已经处于一个十分糟糕的时代,网络上暴力充斥,人们失去隐私的底线,没有了对生活的期待等等的时候。我们回过头看见这并不是一个充满痛苦的时代,我就会想,我们还有机会,我们还能幸福,我们需要找到那条通往幸福的道路。在这样的时代下,我们释放各种负面情绪却唯独没有痛苦,这让我们看见了我们获得幸福生活的希望。今天讨论了与幸福有关的五个要素。幸福需要认清选择,幸福不需要太高的智慧,幸福需要拒绝当下的快乐,幸福与道德一脉相承,幸福与痛苦联系但不对立。这是我们去追寻幸福生活的原因,也证明我们人人都能获得幸福生活的结果。
很多人觉得研究哲学是没有意义的,甚至觉得哲学家都是神经质,钻牛角尖的人,其实,哲学家也是个普通人,他们和别人最大的区别只是他们思考问题的更深入而已。和所有人一样,哲学家也有他们的追求。他们追求的是这个世界的真相,想找到事物最根源的本质。没有意义吗?当然是有意义的,因为所有人都需要真相。而且,哲学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找到世界的真相,在某种程度上,哲学还促进了人类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发展。哲学是什么。就是发现问题并寻找到最根源的答案。就比如说苹果为什么会掉到地上。这个问题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前,人们并不会觉得这是个问题,只会觉得这是自然的规律,不可违背的,觉得是理所当然的。可是没有人更深入的思考过为什么苹果会掉到地上。牛顿想到了,而且找到了答案,并且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当然万有引力的发现及其作用不仅仅解决了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的问题,同时对于科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诸如此类为什么一加一等于二的问题,也是难倒了所有的数学家。所以很多事情我们只是知道结果,却并不知道为什么。比如人为什么会生老病死,我们只知道是自然规律。但是为什么人会生老病死呢?一般人不会死磕,但是有人会。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我们可以真正明白人为什么会生老病死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摆脱生老病死的痛苦了。现在科学医疗的快速发展,不也是为了解决人生老病死的问题吗?但是人为什么会生老病死刚开始不也是个哲学问题吗?所以,很多哲学问题如果找到了答案,会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促进物质世界的发展。除了物质世界,哲学对人精神世界的发展亦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困扰着许多的哲学家。。很多人觉得这是哲学家“作”所以产生的问题。其实这是人物质条件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的问题。人如果有了时间,自我开始觉醒了,必然就会产生这个问题。想要寻找真正的“自己”,想要寻求人生的意义。想要明白自己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我们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如果我们找到了答案,我们就能更好的活着,并且活的更有意义。我们知道了为什么而活,就知道了该如何去活。我们就不再迷茫,找到了活着的本质,就可以剔除所以没有意义的事情,更好的活着,这样我们活的不仅更有意义,而且会活的更轻松,更明白。最后一个问题,人要到哪里去的问题。这是哲学的最终问题。也是所有人最终的问题。我们最后是归于虚无,还是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这个问题活着的人永远找不到答案。所以我们会去哪里,或许是我们在这个世界所思考的最后一个问题。
亲爱的哲学系研究生同学们、2020级考生们:大家好!近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个人的心。疫情防控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遵照中央、省、市各级政府的要求,学校发布了系列通知,对疫情防控期间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并将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作进一步调整。我们坚信,有了你我每一个人的积极配合,疫情终将被战胜,生活和学习将很快回归正轨。一年之计在于春。为了便于大家更好规划疫情防控期间和春季学期的学习与工作,根据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关于新学期研究生相关工作的通知,现将哲学系2020年春季学期研究生相关工作安排公告如下。一、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安排根据研究生院通知,2020年硕士研究生初试成绩计划于2月10日公布,请各位考生及时查询并安心做好复试准备,复试时间和具体安排将根据学校通知另行确定和发布,请各位考生密切关注哲学系官网相关通知。二、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安排根据研究生院通知,经我系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现推迟原定于2020年2月18日举行的门槛性考核(笔试)和2020年2月20-21日举行的各二级学科复试考核,调整后的时间将根据学校通知另行确定、发布并通知每位考生,同时也请各位考生密切关注哲学系官网相关通知。三、研究生学位申请工作安排根据研究生院通知,在学校确定具体开学日期后,研究生院将根据情况,适当顺延2020年3月、6月申请学位的学位论文提交、送审、答辩、学位授予等环节的时间节点。具体安排将在研究生院主页和研究生学位管理系统发布,请同学们及时关注。对计划春季学期答辩、申请学位的同学,请加强与导师的学术交流,进一步完善学位论文,做好后续环节的准备工作。四、春季学期研究生报到和公派项目工作安排学校要求所有寒假离校同学不要在2月16日前返校,请大家遵照执行。学校将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发展另行通知春季学期具体开学时间(原定2月17日正式上课)和报到方案,请同学们与导师、辅导员及教务老师等保持联系,及时掌握相关工作动态。研究生院将根据国家留学基金委的通知调整2020年度公派项目工作安排。我们将会第一时间将研究生院的工作安排告知同学们,请有意申请的同学抓紧做好准备工作。南京大学哲学系2020年1月31日
2020·第一届“人北清师”四校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会议手册主题:新时代的哲学创新 时间:2020 年 8 月 29、30 日 地点:腾讯会议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研究生会 承办: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研究生会 承办: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会 承办: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研究生会主论坛:2020 年 8 月 29 日上午 (腾讯会议 ID:313679905)一、开幕式:致欢迎辞(9:00-9:40) 臧峰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程乐松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 李祥俊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曲莎莎老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 二、主论坛发言(9:40-11:40)1.发言人:邓佳(北京大学) 1.题目:何谓“文明”: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回答 1.点评嘉宾:沈湘平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2.发言人:李仁杰(中国人民大学) 1.题目:论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的伦理自然主义 1.点评嘉宾:张霄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 3.发言人:崔翔(北京师范大学) 1.题目:论朱子中和新说之“松散平行”问题——以体用论为视角 1.点评嘉宾:章伟文教授(北京师范大学)4.发言人:潘沈阳(清华大学) 1.题目:资本主义劳动非物质化的马克思主义阐释 1.点评嘉宾:常晋芳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分会场一:2020 年 8 月 29 日下午 (腾讯会议 ID:855518425) 一、上半场(14:00-15:30)点评嘉宾:陈龙讲师(北京师范大学) 发言人: 1.潘麒羽(中国人民大学) 1.题目:现代德性伦理的依赖性视角 2.刘纪琪(北京大学) 1.题目:Unambiguous names in belief report3.方俊彦(中国人民大学) 1.题目:逻辑图像论对称性问题的处理路径探析 二、下半场(15:50-17:20) 点评嘉宾:董乐讲师(北京师范大学) 发言人: 1.杨培艺(北京大学) 1.题目:“理性”与“信仰”之张力——重审克尔凯郭尔的“信仰主义” 2.黄闻钦(北京师范大学) 1.题目:人如何存善去恶?——康德道德神学中“恩典”与“德性”之关系研究 3.孙雨东(北京大学) 1.题目:未被规定的对象与经验性直观分会场二:2020 年 8 月 30 日上午 (腾讯会议 ID:248301850) 一、上半场(8:30-10:00) 点评嘉宾:刘志洪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 发言人: 1.孙子豪(清华大学) 1.题目:从非占有的自由走向具体的平等——黑格尔人格财产权的理论效应 2.吕明洋(中国人民大学) 1.题目: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城市主体与共同体转向 3.苏冠中(北京师范大学)1.题目:唯物史观进步观念的理解视域反思 二、下半场(10:20-11:50)点评嘉宾:鲁克俭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发言人: 1.徐晗(北京大学) 1.题目:“真正的民主制”:青年马克思人的解放方案 2.郑文搏(中国人民大学) 1.题目:恩格斯爱尔兰移民问题思想的深刻内涵及其现实价值——基于《英国工 人阶级状况》的解读 3.陈永睿(北京师范大学) 1.题目:考察形容词性的“自然”——兼论《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德 意志意识形态》对历史的深入程度分会场三:2020 年 8 月 30 日下午 (腾讯会议 ID:730414554) 一、上半场(14:00-15:30)点评嘉宾:袁艾助理教授(清华大学) 发言人: 1.关欣(中国人民大学) 1.题目:德性知识论视域下的“知行合一”——兼论对“良知”的新诠2.陈晗倩(北京大学) 1.题目:公孙龙“正名”论发微 3.白发红(清华大学) 1.题目:论《洛书》图式对《洪范》诠释的影响 二、下半场(15:50-17:20) 点评嘉宾:罗祥相讲师(中国人民大学) 发言人: 1.刚祥云(北京师范大学) 1.题目:中国古代民众时间意识流变中的美学问题 2.李非凡(清华大学) 1.题目:“关”法考:六朝辩论术中的“二难推理”及其与佛教“应成式”的合流3.胡海忠(北京大学) 1.题目:重思魏晋玄学中的“理”概念闭幕式:2020 年 8 月 30 日 17:30 (腾讯会议 ID:763806122) 一、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张霄副教授作发言总结并宣布获奖名单 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徐飞教授致闭幕词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学生会
2020年,虽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我国哲学界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了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并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传统哲学研究持续推进中国哲学知识体系的反思与重构;西方哲学研究聚焦德国古典哲学、欧陆现象学和分析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重点关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挑战;而构建当代中国阐释学则成为诸多领域特别是哲学界探索与争鸣的重要议题。鉴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动态已在《2020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发展报告》中介绍,这里对哲学其他分支学科年度发展状况予以述评。一、中国传统哲学研究:面向当下与未来近年来,中国哲学知识体系的反思与重构一直是哲学界关注的热点和重点。哲学界除了依托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互补互证,对人、事、物继续探究外,不断反思“照着讲”“接着讲”“对着讲”与“以中释中”“以西释中”等论争。在现当代中国思想中,“哲学”自身及植根于它的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影响着国人对自身传统的体会与阐释。赵汀阳讨论了当代中国哲学处境的两个方面: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的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的中国化。文章分析了西方的分类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中国哲学把人生论定位为核心论题而造成的自限局面,以及西方哲学在中国化过程中发展意义续篇的可能性。王齐认为,考虑到西方哲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批量引入中国且研究时间较短、与本源文化差距较大等现实因素,尤其考虑到赵汀阳提出的“当代性”概念,在当代中国哲学知识体系建设当中,作为“学问”的西方哲学研究仍有其不可忽视的建设性意义。吴飞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不乏对本源问题的讨论,但由于经学传统与心学传统的相继兴起而丧失。哲学应该着力讨论本源问题,但并不仅仅是逻辑—语言的本源问题,而是生活经验的本源问题。在中西文明中,经学都不只是回答本源问题的范例,而且构成了生活经验的骨架。学界普遍认为,应该思考如何在当代世界的视野下激活古代的思想资源,与已经纳入中国思想版图的西方哲学联合创制一种“新哲学”。2020年,为纪念张载诞辰1000周年,《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杂志纷纷刊文,涉及张载的思想史定位、关学经典整理与关学历史重构等论题。另外,《关学经典集成》出版,比较系统地阐释了关学兴起、流传、发展、演变的过程。在中国哲学史上,“气”是最具中国本土色彩的哲学语言。对气学作出创造性发展的是张载,但其思想所引发的争议也最大,历来存在两种观点分歧:一是“气本论”或“唯气论”,以张岱年为代表,认为张载哲学是以气为本体的一种理论形态。二是“太虚本体”“太虚神体”或“本体宇宙论”,以唐君毅、牟宗三为代表。当代学者林乐昌认同“太虚本体”说,认为张载哲学应以理学来定位。吴震则认为,太虚或气都不足以成为形上学的本体概念,不足以为张载哲学定位。张载哲学是以太虚与气为逻辑起点,以性与天道为终极关怀的道学思想,对于宋代道学具有重要的形塑意义。翟奎凤提出一种补充视角,认为“神化”是源自《易传》的一对中国哲学的独特范畴,从神化体用论可比较合理地解释张载思想中关于虚气关系问题的长期争论。二、西方哲学:是研究对象,更是研究资源2020年,哲学界关于西方哲学的研究仍然沿着西方哲学史的脉络进行,即以研究西方哲学史上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为主,尤以德国古典哲学、欧陆现象学和分析哲学为盛。总体上看,西方哲学仍是学界研究的直接对象,而不是以哲学问题为中心的相关研究的资源。以往我国学界对康德哲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识论方面,但2020年康德的实践哲学特别是道德理论受到格外关注。邓晓芒认为,康德所开创的道德形而上学,仍属于以知识论和逻辑规范为框架而建立起来的道德原则。这种规范伦理学与儒家的德性伦理学在出发点上是截然不同的,但这并不妨碍双方以某种方式相容和互补。邓安庆指出,哈贝马斯视之为对康德伦理学进一步发展的“对话伦理学”,与康德几乎没有关系。康德的道德性立法处于伦理性和道德性的张力之中,其核心是要证成个人准则的主观性与普遍伦理法则相一致。因此,个人意志立法的原则,不是同利益相关者的意志质料相一致,而是与所有理性存在者之意志的法则相一致。如果说这里有“对话”,也是理性主体同包括自己在内的现象中人的情志之对话。“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的渊源”问题再次被激活。国内学界关于黑格尔辩证法和法哲学的研究持续增温,且明晰呈现出一种外部阐释视角。罗朝慧认为,黑格尔辩证法作为纯粹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逻辑学,即哲学真理或理性精神自我展开、自我实现的抽象思维过程,不存在“神秘化”和“倒立”的问题。当黑格尔辩证法作为人类自由本质全面实现的历史和社会现实时,才真正存在马克思所说的“神秘化”和“倒立”的问题,因为它给现实的人的感性自由及其物质的和世俗的生活内容、关系与实践活动蒙上了一层“神秘外壳”。马克思正是在此意义上“剥去”这个“神秘外壳”,把它“倒过来”,发现与之“截然相反”的世俗的“合理内核”。邹诗鹏认为,在黑格尔那里,社会本身不过是“第二自然”因而并不是独立的存在形式,黑格尔不可能提出社会存在概念,更难以建构一个自洽的社会理论。应当指出,虽然国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颇盛,但重在对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的思想、概念进行具体解读,缺乏自觉的研究范式反思,以及高屋建瓴的纵向整体研究。整体评价现象学传统并将其视为一门跨文化哲学渐成趋势。以胡塞尔诞辰160周年为契机,中国学界展开了对现象学的整体评价及其在跨文明对话中的意义研究。王俊认为,胡塞尔现象学包含了两个向度的统一:一个向度是具有绝对性、统一性的普遍哲学;另一个向度则是对直观的、当下的、活生生的实际性经验的描述。由此,存在于整体性和多元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同一性和差异性之间的张力得到了统一。这种非现成性、历史性和开放性特征,使得现象学与汉语思想传统的结合成为可能。现象学的发展必然导向一门跨文化哲学,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内容上和方法上的双重可能。在内容上,现象学的概念、思想方式蕴含了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而显示出与东亚思想的亲缘性。在方法上,现象学包含的以他者和陌异经验为优先的建构性、内在历史性等属性决定了现象学的跨文化特征。许多学者将现象学视为跨学科、跨文化的对话平台和建构性资源,积极推动现象学的中国化。而中国化现象学的最佳形态无疑是“汉语现象学”或“中国现象学”。对于本源性的现象学经验,使用不同语言谈论,会引发对经验内涵的不同理解。作为一种图像性很强的语言,从汉语切入对现象学经验的开发、阐述,会使现象学呈现出新的内容和特质。但是,由于中国学界对于现象学整体上仍处于“接受”阶段,原创性研究成果还不够多,所以要想名正言顺地给“现象学”冠以“汉语”或“中国”两字,还任重道远。随着英美哲学进入“后分析”时代,心灵哲学取代语言哲学成为分析哲学领域的支配性议题。代海强认为,神经科学与心灵哲学的交叉研究有双向进路:其一,心灵哲学朝向神经科学的进路;其二,神经科学朝向心灵哲学的进路。张学义指出,具有认知神经科学背景的实验哲学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揭示了心灵理论存在的神经科学基础,为跨越意识的“解释鸿沟”,即对自我心理状态的认知如何通达对他人心理状态的归因、解释和预测,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但高新民也指出了物理主义存在的问题:扼杀了意识的本体论地位;完全无法说明人身上何以有在变中保持不变、在多中保持统一的自我;无法说明人为什么是价值主体等。总体上,国内学界关于意识等心灵哲学议题的探究,仍处于物理主义与非物理主义针锋相对的阶段。面对心灵哲学研究缺乏共识的现状,高新民认为心灵哲学研究表面繁荣的背后是实质进展小且陷入危机。要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进行概念图式变革和加强方法论思考,找到心灵观建构和发展的合适程序和路径。关于当代分析哲学背景下的知识论,国内学界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认知辩护与如何应对怀疑主义的挑战。刘小涛指出,长期以来,知识论学者一直在争论什么是信念的辩护,但他们很少讨论什么是信念的辩解,以及辩解与辩护有何区别。这与法学研究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从法学理论中吸取教益,有助于更好地区分知识论讨论中的认知辩护和认知辩解。王聚认为,理想的反怀疑论方案不能仅仅拒绝怀疑论论证,必须消解怀疑论者在认知层面塑造的虚假理想型。三、伦理学:公德与私德之争构建当代中国特色伦理学是2020年度学者们关注的重大选题。《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推动了新时代道德建设问题研究。学者们重点关注现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公德与私德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对中国近代以来重公德轻私德的评判。陈来主张,恢复个人道德的独立性和重要性并大力倡导社会公德,是反思当代中国道德生活的关键。他认为,梁启超等近代启蒙学者关注公私德之辨,批评儒家道德长于私德,缺少公德,而后者对于现代文明社会的建构乃是不可或缺的。与之相对,现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方案应以传统儒家的家国一体模式取代近代学人倡导的公德私德区分的模式,同时应以个人道德修身(私德)为核心克服重公德、轻私德的缺陷。李萍提出,公私含义演化及观念生成的逻辑奠定了传统伦理中“贵公”的价值观,传统公私观念的形成有两个基本载体:本体论意义上的共同体之公的伦理观念载体,认识论意义上天下为公的道德观念载体。肖忠群认为,在古代中国或者传统道德中,主要强调公德与私德的联系而不是区别,这是由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基础、儒家合内外之道的思维方法以及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尚未区隔所决定的。在思想渊源上,近代启蒙学者所倡导的公德私德之区分属于西方学说的道德范式,其忽视私德(个人道德)的缺陷反映了西方道德理论的局限性,而传统儒家具有不同于西方的道德理论,似也不能克服中国当代社会的道德弊端。任剑涛、蔡祥元等人则认为,公私德之辨切中了儒学“家天下”思想构架的内在困境,这一困境并不能简单地通过提升私德来加以解决。陈乔见等学者更倾向于,关于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讨论,应先走出梁启超所谓“儒家重私德轻公德”的误区。区分公私领域首先需要通过规则来限制和规范人的行为,所以,制度建构更为根本。唐文明基于美德伦理学视域提出,现代以来对公德与私德的区分会导致公德压倒乃至摧毁私德的局面出现,这正是现代社会在美德问题上面临的普遍困境。关于基因编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具体科学技术的伦理研究,受到学者与公众广泛关注。而对公益慈善伦理与共享伦理、经济伦理与财富伦理的研究,顺应了新时代对共享发展提出的理论要求。关于“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两大价值理念的研究,凸显了中国当代文化的民族特色。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禀赋特质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丰富了新时代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深刻内涵。四、科学技术哲学:智能时代的“第一哲学”?2020年,科学技术哲学重点聚焦于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成果与应用,从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科技伦理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等各个维度进行了探索。在科学哲学领域,伴随着认知科学、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领域的发展,关于认知、意识、自我、智能、情感、记忆、逻辑、知识、感受、行为等问题的哲学研究不断推进,哲学与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有效对话不断增多。在技术哲学与工程哲学领域,段伟文提出“深度科技化时代”的概念,刘永谋等学者认为当前是“技术时代”,李河坚持“技术哲学应成为当代‘第一哲学’”,孙周兴则强调未来哲学要“面对被技术工业深度改造和重塑的技术化生活世界,为重建今天和未来的新生活世界经验做出贡献”。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研究逐渐进入理性反思阶段,开始在概念层面构建起一些共识性常识。此外,自动驾驶、区块链、技术治理、算法歧视、信息安全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值得肯定。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对我国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影响极为深远。2020年是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相关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组织了不少学术活动,相关学术期刊也开设专栏,致敬恩格斯的伟大探索与奉献。学界普遍认为,自然辩证法传承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新问题、新挑战,回望恩格斯的哲学智慧,依然能够得到一些重要启发。2020年,我国哲学界注重从哲学视角关注科技进步的大方向,从“科技为人”与“科技向善”方面为中国科技原创能力的提升贡献哲学智慧。一批立足科学发展前沿、从国家宏观战略需求出发设立的新型科研机构,通过创建哲学家与科学家的联盟,加强哲学与科学的对话,推进跨学科研究与教学,努力应对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提出的一系列挑战,在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融合方面做出了积极尝试。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成为促使哲学界对生命、幸福乃至文明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的动力与契机。赵汀阳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提示我们,生命的基本需求是最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这是世界面临的形而下问题。要克服这种形而下的问题,改善形而下世界的脆弱性,需要用形而上的思维方式。现代的主流思维模式追求普遍必然性,但人并无能力以主体性定义普遍必然性。当代幸福论追求的作为至善的替代品快乐,会使人缺乏抵挡苦难的能力。苦难问题不仅解释着人类文明的起源,也很可能是人类的一个永久的问题。而新冠肺炎疫情则在哲学上唤醒了“苦难”问题,意味着哲学和思维的初始化或“重启”。五、逻辑学研究:主要路径及发展方向西方逻辑思想与中国逻辑思想的关系、中国传统逻辑思想的特质、逻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等,成为国内逻辑学研究的主要路径及发展方向。比如,2020年中国逻辑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就是“逻辑发展研究”,主要围绕新的时代背景下的逻辑发展和逻辑应用、逻辑在提高国民思维能力和法治国家建设方面的社会功能等问题进行研讨。国内逻辑学在重视学科建设过程中,普遍关注逻辑学教育的普及工作。2020年9月,“全国中小学逻辑教育小型高阶研讨会”召开,与会专家就中小学逻辑教育在学生心智发展阶段和基础教育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课题进行了探讨,强调中小学逻辑教育势在必行。辩证逻辑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悠久、数度繁荣。在“纪念中国逻辑学会辩证逻辑专业委员会成立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暨2020年全国辩证逻辑与科学逻辑讨论会上,与会学者聚焦辩证逻辑与科学逻辑的基础问题,辩证逻辑与逻辑哲学、非形式论辩理论贯通发展的趋势问题。此外,一些前沿议题为辩证逻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比如,辩证逻辑形式化进程的发展、辩证对话传统的复活,特别是情境语义学和动态认知逻辑的确立,使得有限理性、情境、意向性与行动范畴进入逻辑基础理论的核心地带。“纪念金岳霖先生诞辰125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20年10月举行。与会学者提出,金岳霖对于当代哲学研究的学术贡献,不仅在于其流传至今的经典文本,更重要的在于其传承下来的学术精神、理论方法与科研传统。金岳霖重视哲学的普遍品格与哲学理论的民族个性,自觉引入中国哲学的智慧资源,并以世界性眼光与开放性视野关注现代学术前沿。六、当代中国阐释学:问题探索与理论构建2020年,《哲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学术研究》等杂志开设专栏,持续讨论“当代中国阐释学的构建”问题。学者们分别讨论了中国语境下阐释学的命名、阐释的公共性与有效性、阐释的边界约束以及以阐释的客观性在有限性与无限性张力之间的正态分布等问题,并着重辨析张江提出的原创性概念“阐释π”。从强制阐释到公共阐释,中国学者阐释学研究目标十分明确,就是以公共阐释为核心,寻求建构当代阐释学的基本路径和形成中国阐释学的主要框架。当代阐释学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提出了重新思考阐释学之方法论意义的主张。并且,注重在多学科理论交叉与实践的基础上,解决诸多具有基础性意义的元问题,这已经成为中国阐释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以中国话语为主干,以古典阐释学为资源,以当代西方阐释学为借鉴,最终实现传统阐释学观点、学说之现代转义。阐释的本质,亦即阐释为何而生,因何而无穷,是理解和认识阐释及建构阐释学的核心问题。当下,沿及方法论与本体论传统对此问题的讨论,或止于功能性说明而难抵本质,或遮蔽于形而上的猜测而少有令人信服的证据。张江认为,当代心理学研究为解决这些问题开辟了新的视野和切实的路径。在心理学视域下,阐释的本质为“自证”。阐释主体不断确证自我认知与自我概念,最终实现意识主体同质化的自我建构。自证的企图与冲动,为本体论阐释提供了可靠依据,给方法论阐释以合理证明。自证贯穿于言说、说明、翻译等全部阐释功能之中,不断更新人类知识系统,建构独立意识主体的认知图景。以阐释本质为起点的心理学与阐释学研究,具有广阔的理论前景。七、反思与展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如何提炼时代精神、回答时代问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更加自觉自为地引领时代发展和文明进步,成为我国哲学界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看,如果没有相当高的哲学思维水平,一个民族是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的。从新时代党和国家理论创新的使命要求看,迫切需要哲学发挥支撑和基础作用。从学术上看,如果没有哲学的繁荣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理论难以建构起来,也难以在实践中发挥作用。换句话说,没有系统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当代中国的哲学,就不可能有当代中国的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国际关系学,等等。毋庸讳言,与上述定位和要求相比,我国哲学研究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和不足,进而如有的学者所言,造成中国当代哲学研究的“总体性困境”。其一,缺少哲学应有的宏阔格局、视野和境界。由于学科或专业的过度细分,不仅哲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而且与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松散和淡化。更有甚者,哲学各个二级学科内部的交流也越来越少。因此,缺少宏大思维、宏大叙事、宏大主题成为哲学研究领域的普遍现象。哲学的专门化、技术化、学院化日盛,很难说这是哲学的荣光和应有气度。其二,缺少对基本理论问题的持续思考和关注。漠视基本理论问题的结果,要么是用西方提出的基本理论或关键范畴概念进行替换,要么是在刻意的模糊处理中消解掉这个学科存在的根基。正如刘志洪、郭湛指出的,“中国当代哲学貌似枝繁叶茂,实则根基虚浮;不仅难以有效地为生活和科学确立前提基础,连自己的前提基础都有待夯实”。其三,缺少有思想的学术研究。时代既需要有学术的思想,也需要有思想的学术。没有学术的思想,是空洞的思想,没有思想的学术,是无灵魂的学术,既难以在国际学术舞台立足,更难以成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真正的软实力。应该承认,近年来学界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著作不少,但有原创性思想的标志性成果不多,提出自己的标识性概念和具有引领性议题的经典之作更少。其四,缺少对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的哲学概括。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及理论和实践的不懈探索,我们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向世界贡献了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于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我国学界一般性的解读宣传文章不少,但学理性的深入挖掘不多。为更好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当前最迫切的理论任务,就是对改革开放40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使之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学理化,凸显出其严密的理论逻辑和全新的理论形态,写出像《新民主主义论》《实践论》《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那样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让哲学成为引领时代发展的“普照之光”,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活的灵魂”!(执笔:赵培杰、莫斌、邵贤曼、崔晋)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哲学部相关阅读:理论是问题之树盛开的花朵2020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发展报告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哲学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问,它的本质是认识和思考我们所处的世界。在希腊文中,哲学是爱智慧的意思。学习哲学必先了解历史、地理、文学、管理、自然科学等知识,只有以以上学科作为基础,才能在学哲学的过程中有深刻的体会。一般来说,哲学这个专业学科更加适合文科生。今天主要给文科的小伙伴们介绍一下,哲学专业top10的院校。NO.1北京大学北大哲学系始建于1912年,初名"哲学门",1914年起正式招生,是中国最早的哲学系,标志着现代中国哲学学科的开端,迄今已培养近万名毕业生,被誉为中国的"思想家摇篮"。北大哲学系学科齐全,涵盖哲学门类所有8个二级学科,2007年,北大哲学系被定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NO.2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前身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成立于1956年。学院是国内哲学学科教学、科研和培养高级人材的重镇,目前国内哲学院系中规模最大、学科配备齐全、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的哲学院系。2007年哲学院的哲学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NO.3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系)自1956年成立至今,经过60年的发展,艰苦卓绝而又成就辉煌。2000年,哲学系通过教育部哲学一级学科评审。2002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在科学研究方面,自90年代末,哲学系的科研成果数、科研项目数与获奖数在全校文科各系一直居于前列。NO.4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是国内最有影响的哲学院系之一,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在全国各类评估中名列前茅。也是国际知名大学哲学院系,在近几年国际QS排名中,均在世界前150名。哲学学科现为国家基础学科(哲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及教育部第三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NO.5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哲学系的前身是中央大学哲学系,创立于1920年。本系另一源头为民国时期另一哲学重镇——金陵大学哲学系。本系是我国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哲学系之一。2002年成为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哲学一级学科于2008年被遴选为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09年被遴选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NO.6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哲学系创办于1924年,学科历史悠久,学术传统厚重,是中山大学创建之初最早培植的院系之一。哲学系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哲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具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下设各类省市级研究基地或学术机构若干。2017年,中山大学入选A类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哲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NO.7吉林大学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组建于 1995 年,是在原哲学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学院现已发展成为拥有4个系,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本科专业,13个硕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哲学和社会学)的学术重镇。2018年1月,哲学学科被确立为吉林大学一流建设学科,社会学被确立为一流学科建设支撑学科。NO.8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目前已形成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流动站、社会办学等系统的教学、科研体系,涵盖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三个一级学科,是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和研究的重要基地,各专业均具有雄厚的教学和科研实力。哲学学科在QS排名近年来稳居101-150位段,最高排名为全球高校第34位(2012年)。NO.9南开大学南开哲学院的前身——"哲学学门"历史悠久,自私立南开大学建校之时(1919年)便一同开设,1923年始成"哲学系"。哲学院是国内哲学学科仅有的7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哲学学科点)之一 ,拥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国家重点学科,整体学科实力在国内哲学界居于先进行列。NO.10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前身是原华东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哲学教研室。2007年,取得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中国哲学入选国家重点学科培育项目,并再次入选上海市重点学科。2010年,获得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2012年入选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建设计划。因为哲学专业的特殊性,需要该专业的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特别是对经典著作的研读、思考、批判,这样才能将所学的哲学思想和相关领悟用文字表达出来。哲学专业排名就简单介绍打这里,希望可以帮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