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的学科,一般具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总是:从感知具体到理知抽象、再合而理知抽象性的具体。“理知抽象性的具体”就是通常所说的“智慧”或“哲知”。进一步的各种哲知形成了理论系统就产生了“哲学”或称“智慧之学”。国内哲学期刊1、《管子学刊》简介:本刊是综合研究齐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性刊物。宗旨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双百”方针,致力于《管子》及整个齐文化的研究和探讨,批判地继承优秀文化遗产。2、《现代哲学》简介: 《现代哲学》创刊于1985年,2002年第1期起由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编辑出版。目前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3、《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哲学》简介:内容涵盖中国哲学研究的所有领域,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经济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比较哲学、逻辑学、美学等。4、《中国哲学史》简介:本刊主要刊登国内外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其他有关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方面有价值的学术论文。5、《周易研究》简介:《周易研究》是中国大陆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易学研究专刊,主要刊登象数易与义理易、《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易学与哲学文化、易学与现代及后现代、易学方法论、易学与考古、易学史料学及易学与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内容,是国内发行量最大的学术期刊之一。6、《哲学分析》简介:《哲学分析》杂志的办刊宗旨是“反映国内外哲学研究最新成果与进展,引导哲学工作者对重点哲学问题及现实问题进行哲学研究与反思,倡导对具体科学和日常生活中哲学问题的学理阐述,发扬哲学理性主义传统,促进逻辑思……国外哲学期刊1、《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2、《European Journal for Philosophy of Science》3、《Philosophy, Ethics, and Humanities in Medicine》4、《Continental Philosophy Review》5、《Journal of Indian Philosophy》6、《Analytic Philosophy》7、《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8、《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hilosophy of Religion》9、《Asian Philosophy》10、《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11、《Annals of the Japan Association for Philosophy of Science》哲学期刊论文从哪下载掌桥科研收录了以上全部哲学期刊杂志,均可获取原文服务,检索下载方法:登录掌桥科研【zhangqiaokeyan.com/LBJH-2020072201】→首页打开中文期刊/外文期刊→期刊检索框内输入期刊名称→进入期刊并打开→浏览相关论文信息→选择获取原文保存到本地。
2020年,虽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我国哲学界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了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并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传统哲学研究持续推进中国哲学知识体系的反思与重构;西方哲学研究聚焦德国古典哲学、欧陆现象学和分析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重点关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挑战;而构建当代中国阐释学则成为诸多领域特别是哲学界探索与争鸣的重要议题。鉴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动态已在《2020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发展报告》中介绍,这里对哲学其他分支学科年度发展状况予以述评。一、中国传统哲学研究:面向当下与未来近年来,中国哲学知识体系的反思与重构一直是哲学界关注的热点和重点。哲学界除了依托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互补互证,对人、事、物继续探究外,不断反思“照着讲”“接着讲”“对着讲”与“以中释中”“以西释中”等论争。在现当代中国思想中,“哲学”自身及植根于它的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影响着国人对自身传统的体会与阐释。赵汀阳讨论了当代中国哲学处境的两个方面: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的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的中国化。文章分析了西方的分类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中国哲学把人生论定位为核心论题而造成的自限局面,以及西方哲学在中国化过程中发展意义续篇的可能性。王齐认为,考虑到西方哲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批量引入中国且研究时间较短、与本源文化差距较大等现实因素,尤其考虑到赵汀阳提出的“当代性”概念,在当代中国哲学知识体系建设当中,作为“学问”的西方哲学研究仍有其不可忽视的建设性意义。吴飞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不乏对本源问题的讨论,但由于经学传统与心学传统的相继兴起而丧失。哲学应该着力讨论本源问题,但并不仅仅是逻辑—语言的本源问题,而是生活经验的本源问题。在中西文明中,经学都不只是回答本源问题的范例,而且构成了生活经验的骨架。学界普遍认为,应该思考如何在当代世界的视野下激活古代的思想资源,与已经纳入中国思想版图的西方哲学联合创制一种“新哲学”。2020年,为纪念张载诞辰1000周年,《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杂志纷纷刊文,涉及张载的思想史定位、关学经典整理与关学历史重构等论题。另外,《关学经典集成》出版,比较系统地阐释了关学兴起、流传、发展、演变的过程。在中国哲学史上,“气”是最具中国本土色彩的哲学语言。对气学作出创造性发展的是张载,但其思想所引发的争议也最大,历来存在两种观点分歧:一是“气本论”或“唯气论”,以张岱年为代表,认为张载哲学是以气为本体的一种理论形态。二是“太虚本体”“太虚神体”或“本体宇宙论”,以唐君毅、牟宗三为代表。当代学者林乐昌认同“太虚本体”说,认为张载哲学应以理学来定位。吴震则认为,太虚或气都不足以成为形上学的本体概念,不足以为张载哲学定位。张载哲学是以太虚与气为逻辑起点,以性与天道为终极关怀的道学思想,对于宋代道学具有重要的形塑意义。翟奎凤提出一种补充视角,认为“神化”是源自《易传》的一对中国哲学的独特范畴,从神化体用论可比较合理地解释张载思想中关于虚气关系问题的长期争论。二、西方哲学:是研究对象,更是研究资源2020年,哲学界关于西方哲学的研究仍然沿着西方哲学史的脉络进行,即以研究西方哲学史上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为主,尤以德国古典哲学、欧陆现象学和分析哲学为盛。总体上看,西方哲学仍是学界研究的直接对象,而不是以哲学问题为中心的相关研究的资源。以往我国学界对康德哲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识论方面,但2020年康德的实践哲学特别是道德理论受到格外关注。邓晓芒认为,康德所开创的道德形而上学,仍属于以知识论和逻辑规范为框架而建立起来的道德原则。这种规范伦理学与儒家的德性伦理学在出发点上是截然不同的,但这并不妨碍双方以某种方式相容和互补。邓安庆指出,哈贝马斯视之为对康德伦理学进一步发展的“对话伦理学”,与康德几乎没有关系。康德的道德性立法处于伦理性和道德性的张力之中,其核心是要证成个人准则的主观性与普遍伦理法则相一致。因此,个人意志立法的原则,不是同利益相关者的意志质料相一致,而是与所有理性存在者之意志的法则相一致。如果说这里有“对话”,也是理性主体同包括自己在内的现象中人的情志之对话。“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的渊源”问题再次被激活。国内学界关于黑格尔辩证法和法哲学的研究持续增温,且明晰呈现出一种外部阐释视角。罗朝慧认为,黑格尔辩证法作为纯粹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逻辑学,即哲学真理或理性精神自我展开、自我实现的抽象思维过程,不存在“神秘化”和“倒立”的问题。当黑格尔辩证法作为人类自由本质全面实现的历史和社会现实时,才真正存在马克思所说的“神秘化”和“倒立”的问题,因为它给现实的人的感性自由及其物质的和世俗的生活内容、关系与实践活动蒙上了一层“神秘外壳”。马克思正是在此意义上“剥去”这个“神秘外壳”,把它“倒过来”,发现与之“截然相反”的世俗的“合理内核”。邹诗鹏认为,在黑格尔那里,社会本身不过是“第二自然”因而并不是独立的存在形式,黑格尔不可能提出社会存在概念,更难以建构一个自洽的社会理论。应当指出,虽然国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颇盛,但重在对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的思想、概念进行具体解读,缺乏自觉的研究范式反思,以及高屋建瓴的纵向整体研究。整体评价现象学传统并将其视为一门跨文化哲学渐成趋势。以胡塞尔诞辰160周年为契机,中国学界展开了对现象学的整体评价及其在跨文明对话中的意义研究。王俊认为,胡塞尔现象学包含了两个向度的统一:一个向度是具有绝对性、统一性的普遍哲学;另一个向度则是对直观的、当下的、活生生的实际性经验的描述。由此,存在于整体性和多元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同一性和差异性之间的张力得到了统一。这种非现成性、历史性和开放性特征,使得现象学与汉语思想传统的结合成为可能。现象学的发展必然导向一门跨文化哲学,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内容上和方法上的双重可能。在内容上,现象学的概念、思想方式蕴含了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而显示出与东亚思想的亲缘性。在方法上,现象学包含的以他者和陌异经验为优先的建构性、内在历史性等属性决定了现象学的跨文化特征。许多学者将现象学视为跨学科、跨文化的对话平台和建构性资源,积极推动现象学的中国化。而中国化现象学的最佳形态无疑是“汉语现象学”或“中国现象学”。对于本源性的现象学经验,使用不同语言谈论,会引发对经验内涵的不同理解。作为一种图像性很强的语言,从汉语切入对现象学经验的开发、阐述,会使现象学呈现出新的内容和特质。但是,由于中国学界对于现象学整体上仍处于“接受”阶段,原创性研究成果还不够多,所以要想名正言顺地给“现象学”冠以“汉语”或“中国”两字,还任重道远。随着英美哲学进入“后分析”时代,心灵哲学取代语言哲学成为分析哲学领域的支配性议题。代海强认为,神经科学与心灵哲学的交叉研究有双向进路:其一,心灵哲学朝向神经科学的进路;其二,神经科学朝向心灵哲学的进路。张学义指出,具有认知神经科学背景的实验哲学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揭示了心灵理论存在的神经科学基础,为跨越意识的“解释鸿沟”,即对自我心理状态的认知如何通达对他人心理状态的归因、解释和预测,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但高新民也指出了物理主义存在的问题:扼杀了意识的本体论地位;完全无法说明人身上何以有在变中保持不变、在多中保持统一的自我;无法说明人为什么是价值主体等。总体上,国内学界关于意识等心灵哲学议题的探究,仍处于物理主义与非物理主义针锋相对的阶段。面对心灵哲学研究缺乏共识的现状,高新民认为心灵哲学研究表面繁荣的背后是实质进展小且陷入危机。要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进行概念图式变革和加强方法论思考,找到心灵观建构和发展的合适程序和路径。关于当代分析哲学背景下的知识论,国内学界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认知辩护与如何应对怀疑主义的挑战。刘小涛指出,长期以来,知识论学者一直在争论什么是信念的辩护,但他们很少讨论什么是信念的辩解,以及辩解与辩护有何区别。这与法学研究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从法学理论中吸取教益,有助于更好地区分知识论讨论中的认知辩护和认知辩解。王聚认为,理想的反怀疑论方案不能仅仅拒绝怀疑论论证,必须消解怀疑论者在认知层面塑造的虚假理想型。三、伦理学:公德与私德之争构建当代中国特色伦理学是2020年度学者们关注的重大选题。《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推动了新时代道德建设问题研究。学者们重点关注现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公德与私德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对中国近代以来重公德轻私德的评判。陈来主张,恢复个人道德的独立性和重要性并大力倡导社会公德,是反思当代中国道德生活的关键。他认为,梁启超等近代启蒙学者关注公私德之辨,批评儒家道德长于私德,缺少公德,而后者对于现代文明社会的建构乃是不可或缺的。与之相对,现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方案应以传统儒家的家国一体模式取代近代学人倡导的公德私德区分的模式,同时应以个人道德修身(私德)为核心克服重公德、轻私德的缺陷。李萍提出,公私含义演化及观念生成的逻辑奠定了传统伦理中“贵公”的价值观,传统公私观念的形成有两个基本载体:本体论意义上的共同体之公的伦理观念载体,认识论意义上天下为公的道德观念载体。肖忠群认为,在古代中国或者传统道德中,主要强调公德与私德的联系而不是区别,这是由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基础、儒家合内外之道的思维方法以及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尚未区隔所决定的。在思想渊源上,近代启蒙学者所倡导的公德私德之区分属于西方学说的道德范式,其忽视私德(个人道德)的缺陷反映了西方道德理论的局限性,而传统儒家具有不同于西方的道德理论,似也不能克服中国当代社会的道德弊端。任剑涛、蔡祥元等人则认为,公私德之辨切中了儒学“家天下”思想构架的内在困境,这一困境并不能简单地通过提升私德来加以解决。陈乔见等学者更倾向于,关于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讨论,应先走出梁启超所谓“儒家重私德轻公德”的误区。区分公私领域首先需要通过规则来限制和规范人的行为,所以,制度建构更为根本。唐文明基于美德伦理学视域提出,现代以来对公德与私德的区分会导致公德压倒乃至摧毁私德的局面出现,这正是现代社会在美德问题上面临的普遍困境。关于基因编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具体科学技术的伦理研究,受到学者与公众广泛关注。而对公益慈善伦理与共享伦理、经济伦理与财富伦理的研究,顺应了新时代对共享发展提出的理论要求。关于“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两大价值理念的研究,凸显了中国当代文化的民族特色。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禀赋特质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丰富了新时代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深刻内涵。四、科学技术哲学:智能时代的“第一哲学”?2020年,科学技术哲学重点聚焦于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成果与应用,从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科技伦理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等各个维度进行了探索。在科学哲学领域,伴随着认知科学、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领域的发展,关于认知、意识、自我、智能、情感、记忆、逻辑、知识、感受、行为等问题的哲学研究不断推进,哲学与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有效对话不断增多。在技术哲学与工程哲学领域,段伟文提出“深度科技化时代”的概念,刘永谋等学者认为当前是“技术时代”,李河坚持“技术哲学应成为当代‘第一哲学’”,孙周兴则强调未来哲学要“面对被技术工业深度改造和重塑的技术化生活世界,为重建今天和未来的新生活世界经验做出贡献”。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研究逐渐进入理性反思阶段,开始在概念层面构建起一些共识性常识。此外,自动驾驶、区块链、技术治理、算法歧视、信息安全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值得肯定。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对我国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影响极为深远。2020年是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相关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组织了不少学术活动,相关学术期刊也开设专栏,致敬恩格斯的伟大探索与奉献。学界普遍认为,自然辩证法传承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新问题、新挑战,回望恩格斯的哲学智慧,依然能够得到一些重要启发。2020年,我国哲学界注重从哲学视角关注科技进步的大方向,从“科技为人”与“科技向善”方面为中国科技原创能力的提升贡献哲学智慧。一批立足科学发展前沿、从国家宏观战略需求出发设立的新型科研机构,通过创建哲学家与科学家的联盟,加强哲学与科学的对话,推进跨学科研究与教学,努力应对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提出的一系列挑战,在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融合方面做出了积极尝试。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成为促使哲学界对生命、幸福乃至文明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的动力与契机。赵汀阳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提示我们,生命的基本需求是最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这是世界面临的形而下问题。要克服这种形而下的问题,改善形而下世界的脆弱性,需要用形而上的思维方式。现代的主流思维模式追求普遍必然性,但人并无能力以主体性定义普遍必然性。当代幸福论追求的作为至善的替代品快乐,会使人缺乏抵挡苦难的能力。苦难问题不仅解释着人类文明的起源,也很可能是人类的一个永久的问题。而新冠肺炎疫情则在哲学上唤醒了“苦难”问题,意味着哲学和思维的初始化或“重启”。五、逻辑学研究:主要路径及发展方向西方逻辑思想与中国逻辑思想的关系、中国传统逻辑思想的特质、逻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等,成为国内逻辑学研究的主要路径及发展方向。比如,2020年中国逻辑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就是“逻辑发展研究”,主要围绕新的时代背景下的逻辑发展和逻辑应用、逻辑在提高国民思维能力和法治国家建设方面的社会功能等问题进行研讨。国内逻辑学在重视学科建设过程中,普遍关注逻辑学教育的普及工作。2020年9月,“全国中小学逻辑教育小型高阶研讨会”召开,与会专家就中小学逻辑教育在学生心智发展阶段和基础教育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课题进行了探讨,强调中小学逻辑教育势在必行。辩证逻辑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悠久、数度繁荣。在“纪念中国逻辑学会辩证逻辑专业委员会成立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暨2020年全国辩证逻辑与科学逻辑讨论会上,与会学者聚焦辩证逻辑与科学逻辑的基础问题,辩证逻辑与逻辑哲学、非形式论辩理论贯通发展的趋势问题。此外,一些前沿议题为辩证逻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比如,辩证逻辑形式化进程的发展、辩证对话传统的复活,特别是情境语义学和动态认知逻辑的确立,使得有限理性、情境、意向性与行动范畴进入逻辑基础理论的核心地带。“纪念金岳霖先生诞辰125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20年10月举行。与会学者提出,金岳霖对于当代哲学研究的学术贡献,不仅在于其流传至今的经典文本,更重要的在于其传承下来的学术精神、理论方法与科研传统。金岳霖重视哲学的普遍品格与哲学理论的民族个性,自觉引入中国哲学的智慧资源,并以世界性眼光与开放性视野关注现代学术前沿。六、当代中国阐释学:问题探索与理论构建2020年,《哲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学术研究》等杂志开设专栏,持续讨论“当代中国阐释学的构建”问题。学者们分别讨论了中国语境下阐释学的命名、阐释的公共性与有效性、阐释的边界约束以及以阐释的客观性在有限性与无限性张力之间的正态分布等问题,并着重辨析张江提出的原创性概念“阐释π”。从强制阐释到公共阐释,中国学者阐释学研究目标十分明确,就是以公共阐释为核心,寻求建构当代阐释学的基本路径和形成中国阐释学的主要框架。当代阐释学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提出了重新思考阐释学之方法论意义的主张。并且,注重在多学科理论交叉与实践的基础上,解决诸多具有基础性意义的元问题,这已经成为中国阐释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以中国话语为主干,以古典阐释学为资源,以当代西方阐释学为借鉴,最终实现传统阐释学观点、学说之现代转义。阐释的本质,亦即阐释为何而生,因何而无穷,是理解和认识阐释及建构阐释学的核心问题。当下,沿及方法论与本体论传统对此问题的讨论,或止于功能性说明而难抵本质,或遮蔽于形而上的猜测而少有令人信服的证据。张江认为,当代心理学研究为解决这些问题开辟了新的视野和切实的路径。在心理学视域下,阐释的本质为“自证”。阐释主体不断确证自我认知与自我概念,最终实现意识主体同质化的自我建构。自证的企图与冲动,为本体论阐释提供了可靠依据,给方法论阐释以合理证明。自证贯穿于言说、说明、翻译等全部阐释功能之中,不断更新人类知识系统,建构独立意识主体的认知图景。以阐释本质为起点的心理学与阐释学研究,具有广阔的理论前景。七、反思与展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如何提炼时代精神、回答时代问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更加自觉自为地引领时代发展和文明进步,成为我国哲学界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看,如果没有相当高的哲学思维水平,一个民族是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的。从新时代党和国家理论创新的使命要求看,迫切需要哲学发挥支撑和基础作用。从学术上看,如果没有哲学的繁荣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理论难以建构起来,也难以在实践中发挥作用。换句话说,没有系统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当代中国的哲学,就不可能有当代中国的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国际关系学,等等。毋庸讳言,与上述定位和要求相比,我国哲学研究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和不足,进而如有的学者所言,造成中国当代哲学研究的“总体性困境”。其一,缺少哲学应有的宏阔格局、视野和境界。由于学科或专业的过度细分,不仅哲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而且与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松散和淡化。更有甚者,哲学各个二级学科内部的交流也越来越少。因此,缺少宏大思维、宏大叙事、宏大主题成为哲学研究领域的普遍现象。哲学的专门化、技术化、学院化日盛,很难说这是哲学的荣光和应有气度。其二,缺少对基本理论问题的持续思考和关注。漠视基本理论问题的结果,要么是用西方提出的基本理论或关键范畴概念进行替换,要么是在刻意的模糊处理中消解掉这个学科存在的根基。正如刘志洪、郭湛指出的,“中国当代哲学貌似枝繁叶茂,实则根基虚浮;不仅难以有效地为生活和科学确立前提基础,连自己的前提基础都有待夯实”。其三,缺少有思想的学术研究。时代既需要有学术的思想,也需要有思想的学术。没有学术的思想,是空洞的思想,没有思想的学术,是无灵魂的学术,既难以在国际学术舞台立足,更难以成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真正的软实力。应该承认,近年来学界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著作不少,但有原创性思想的标志性成果不多,提出自己的标识性概念和具有引领性议题的经典之作更少。其四,缺少对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的哲学概括。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及理论和实践的不懈探索,我们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向世界贡献了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于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我国学界一般性的解读宣传文章不少,但学理性的深入挖掘不多。为更好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当前最迫切的理论任务,就是对改革开放40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使之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学理化,凸显出其严密的理论逻辑和全新的理论形态,写出像《新民主主义论》《实践论》《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那样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让哲学成为引领时代发展的“普照之光”,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活的灵魂”!(执笔:赵培杰、莫斌、邵贤曼、崔晋)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哲学部相关阅读:理论是问题之树盛开的花朵2020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发展报告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9-2020)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世界哲学》(双月刊)是国内知名学术期刊,刊载国内外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主要哲学流派的现状及争论的主要问题以及有关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哲学史、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等研究论著和译文;报道外国哲学界动态,提供有价值的哲学资料。本刊自2020年1月起开通唯一网上投稿系统:请登陆官网,欢迎广大专家、学者踊跃投稿。来稿应符合学术规范,严禁一稿多投。2020年起稿件体例改为页下注,并附240字左右的中英文提要和3—5个关键词。译稿需在系统中上传原文并注明出处。稿件经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后完整检测结果(即含引用文献)重复率超过(含)15%,一律不予刊用。《世界哲学》杂志的审稿周期为六个月,作者可在系统查看稿件审读进度,未录用稿件不另行通知。来源:世界哲学杂志
2017年5月16日,湖南省纪委发布的一则通报震动学术圈: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求索》杂志社原主编乌东峰因严重违纪问题被立案审查。“政治上无知、经济上贪婪、道德上败坏”,官方如此概括对乌东峰的审查结论,并将其“双开”。通报同时提到,乌东峰违规经商办企业,直接参与投资多家企业;毫无道德底线,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性关系并育有多名子女,长期利用党的学术期刊阵地和职务便利,伙同他人私自大肆收取作者财物,数额巨大,涉嫌受贿犯罪。2018年4月23日,湖南省检察院通报,桃江县人民检察院依法对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求索》杂志社原主编、编辑、正处级干部乌东峰以涉嫌受贿罪提起公诉。乌东峰案是否已审理判决,目前尚无公开消息。但时隔一年后,中国裁判文书网至2018年8月底陆续公布了涉《求索》杂志案受贿、行贿的8份判决,经法院认定乌东峰收取的论文“版面费”共近千万元,其中,乌的情妇覃建军被认定伙同乌东峰收取至少814.95万元。判决显示,庞大的市场需求、资源垄断引发的权力寻租,催生一个关于“论文生意”的操作模式与完整利益链条,在《求索》杂志发表一篇论文被收取的“版面费”最高达到5万余元。由来已久的“版面费”在一篇发表于2012年关于乌东峰的人物报道中,称乌是“站在理论研究最前沿的著名学者”,并对乌的评价不惜笔黑,堆砌各种赞美之词:“浑身浸透了艺术细胞的学者,活跃的思维、儒雅的气质、翩翩的风度、谦和的谈吐”,“视野广阔,思想深邃,见解独特,敢于创新……”当时,乌东峰担任学术期刊《求索》杂志主编已十年。公开履历显示,乌东峰于2002年-2013年任《求索》杂志主编,2014年-2016年任编辑。除主编身份外,乌东峰的头衔还包括湖南省优秀专家,湖南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浙江大学社会学博士后和两个大学的博士生导师等等。《求索》杂志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学术期刊,2003年被评为南大核心(CSSCI)期刊,简称C刊。相关专家介绍,目前南大核心来源期刊,从影响力来讲,其等级属同类划分中国内最权威的一种,在现行论文评价体系中,在C刊发表的论文数量成为评职称等硬性指标。与国内多数纯学术期刊的境况相近,《求索》杂志曾经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关于收“版面费”,14年前在湖南省社科院内部便有争议。瞭望东方周刊曾在2004年报道:当年年初,著名历史学家何光岳因反对乌东峰评优,遭乌东峰言语威胁,被传为“博士(乌东峰)扬言杀人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而何光岳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对《求索》“卖版面”不满。据瞭望东方周刊报道,时任湖南省社科院院长的朱有志介绍称,社科院每年给院刊《求索》的经费为8万元,当时维持不下去了,于是他提出公开招聘总编,乌东峰便是在2002年进入湖南省社科院,成为《求索》的总编(主编)。当时湖南省社科院对乌东峰确定了学术和经济两个指标。学术指标包括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和观点摘要若干篇;经济指标则是社科院除了拨付8万元人头费外,盈亏全部由乌东峰承担,3年后每年上交社科院1万元。而乌东峰让《求索》摆脱困境的办法之一就是卖版面。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乌东峰称,他接手《求索》后,采取了“3个1/3”的办法实现效益:1/3版面免费刊登,还支付高出国内同类刊物3倍的稿费,以此吸引优秀稿件,保证刊物的学术质量;1/3是“国内交流”,这也是国内惯例,某学术单位赞助点钱,给他们一些版面;还有1/3是收费的,一个版收近1000元。乌东峰也在被查后交代,2008年底,湖南省社科院分管《求索》副院长提出来要他们思想放开一点,让他们自己去创收,可以收取版面费。湖南多名高校教师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求索》杂志收取版面费,多年来一直“名声在外”,舆论反应强烈,早在2010年学者杨玉圣曾公开批评求索收版面费“臭名昭著”。一名副教授透露说,湖南有个别高校甚至规定本校教师在《求索》发论文,(考核、评职称)不算数。澎湃新闻从上述公开的判决书中发现,虽然乌东峰等人收取“版面费”的历史长达十数年,但认定属于受贿的时间从2013年开始。法院的依据是2000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关于禁止收费约稿编印图书和期刊的通知》及2012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发布的《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管理办法(暂行)》。前者明确规定:任何出版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和手段向供稿个人和单位收取任何费用,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后者也规定: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期刊不得以任何名义收取版面费。法院认为,根据上述规定,《求索》杂志自2013年1月1日起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后不得以任何名义收取版面费。情妇的“生意”:“一分钱也没有交给杂志社”自2014年起,乌东峰便不再是《求索》杂志主编,但仍留任编辑。而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这是一次非正常的职务调整,乌东峰系被免职。免职的原因有二:一是在上级部门纠“四风”巡视活动中被群众举报;二是《求索》杂志未能通过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的年度考核。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院规划办公室对《求索》2013年度考核情况的通报显示:认定《求索》存在收取版面费问题,决定对《求索》停拨资助经费,追回已拨剩余经费,限期整改。在乌东峰被免职之后,2014年2月,湖南社科院曾在官网刊登《关于求索杂志录用稿件严禁收取版面费的公告》,公开承诺“本刊对录用的稿件,不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任何中介以求索杂志名义约稿并收取版面费,本刊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然而,随着乌东峰等人落马及相关案情披露显示,所谓严禁收“版面费”的公告,不过是掩耳盗铃,“潜规则”仍大行其道。据湖南桃江县人民法院对覃建军的判决,覃建军是一名中介,2007年左右与乌东峰发展成情人关系。从2008年起,乌东峰先后将周家文、朱志勇、肖某等《求索》发文中介介绍给覃建军,安排覃建军收取论文和“版面费”,自己利用职务之便在幕后操纵论文发表,按此运作模式二人大肆收取“版面费”牟利。具体的操作模式是:由覃建军从《求索》发文中介手中大量收取论文交给乌东峰,乌东峰利用自己在审稿、定稿方面的职务之便,使论文顺利通过三审。论文通过三审后在发表之前,待发文中介从作者手中收取“版面费”以现金或转账的方式交给覃建军后,乌东峰再将论文顺利发表在《求索》上。若发文中介没有将“版面费”交给覃建军,乌东峰则不予发表。法院认定,从2013年起,《求索》杂志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并明令禁止不得以任何名义收取版面费,但乌东峰与覃建军仍然按照之前的运作模式,从周家文、朱志勇、肖某等发文中介手中收取“版面费”帮其在《求索》上发表论文。2013年至2016年,从肖某手中收取“版面费”至少453.75万元,帮其在《求索》上发表论文至少186篇;2013年至2016年,从周家文手中收取“版面费”至少346.5万元,帮其在《求索》上发表论文至少144篇;2013年,从朱志勇手中收取“版面费”至少14.7万元,帮其在《求索》上发表论文至少6篇。覃建军伙同乌东峰收取“版面费”共计至少814.95万元。2018年6月27日,桃江县人民法院一审以覃建军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8年,并处没收财产600万元。判决书显示,该600万元已从乌东峰案中作为违法所得予以扣除。据覃建军交代,做论文生意以来,她收取中介的费用应该超过了一千万元,收取的这些版面费“一分钱也没有交给杂志社”,成为了她和乌东峰的共同财产。这笔钱她自己和乌东峰的生活开支用掉了一部分,乌东峰情人生活开支用掉了一部分,她炒股用掉了一部分,乌东峰家里的投资、房产按揭用掉了一部分。而让中介肖某惊讶的是,自从他于2013年在覃建军家见到乌东峰之后,直到被抓进看守所,他都以为两人是夫妻关系。澎湃新闻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到,2012年6月20日注册成立的湖南国博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乌东峰、乌东峰的妻子王某及乌东峰的情妇覃建军同为该公司股东。不过,这家企业已于2016年2月注销。“版面费”8年涨十倍,至少两名副教授沦为发文中介判决显示,除了认定覃建军伙同乌东峰受贿之外,也有中介直接联络乌东峰,向乌东峰指定的账户打“版面费”。据公布的5份行贿案判决认定,向乌东峰行贿的金额达到988万余元,在《求索》发表论文至少403篇。以此推算,每发一篇论文,乌东峰收取的“版面费”为2.45万元。“实际上,资源的垄断和话语权,可以说对于版面费的价格予求予取,他们可以自我定价,更可以选择不同的作者收取不同的费用。” 一名要求匿名的高校教师向澎湃新闻介绍,据他了解,在《求索》发论文,每个人找的渠道可能不一样,也不是对每一个人都要收那么多钱,“一是凭经验,哪些人有钱,就收得多;二是看文章质量,质量越差,收费越高。有的交了钱,也得等上一年甚至好几年才能发表,因为实在收太多了,只能排队。”据判决显示,作为一名最接近发稿权力核心的中介,覃建军确定论文“版面费”的多少,有三个重要指标:作者身份、论文质量、是否加急。从2008年到2016年,每篇论文的“版面费”也从约3000元/篇逐年上涨至约30000元/篇。8年间,价格涨了十倍。事实上,这并不是作者要付出的发表论文的最终价格。澎湃新闻梳理发现,在这个发表论文的利益链条上,发文中介亦形成上、下线的层级。以肖某行贿案为例,该案中,肖某有下线多人,其上线便是乌东峰及覃建军,在覃建军确定的“版面费”金额上,每一层级的发文中介都会加收几百到几千元的中介费用。判决显示,联系肖某发论文的另有12名高校教师,多为评教授或者副教授职称,发一篇论文交给肖某“版面费”最便宜的是2.5万元,最多的达到5万余元。其中,西华大学教师封某证言,为评教授职称,封某于2015年在《求索》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给了中介5万多元版面费。实际上,这些中介的生意不止《求索》杂志。判决显示,众中介通过乌东峰的社会关系将论文大量发表在《江西社会科学》、《华侨大学学报》、《山东社会科学》等其他学术期刊上。其中,肖某供称,2012年至今,其下线中介共计向他转账1241.43万元,这远远超过他被认定的行贿覃建军及乌东峰的金额(453.75万元)。据乌东峰交代,他在卸任《求索》杂志主编后,于2014年7月担任《华侨大学学报》主编,帮《华侨大学学报》进入C刊,因当时经费缺口很大,在向华侨大学领导汇报后,他安排覃建军向作者收取了一定的“赞助费”,来弥补办刊经费的不足。澎湃新闻注意到,在已经公布的5名行贿者中,有两名副教授:长沙学院计算机系副教授朱志勇、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副教授周家文。2013年以来,朱志勇转给覃建军“版面费”共计至少14.7万元,而周家文被认定的行贿金额达到惊人的346.5万元。2018年1月至6月,5名行贿者分别被桃江县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5年至缓刑不等,并处相应罚金。纪检组发挥“探头”作用,查处《求索》窝案在乌东峰被查之后,2017年6月、7月,《求索》杂志原副主编章克团、文学编辑室主任张群喜也先后被查。被查之时,两人均已退休。法院判决认定,现年62岁的章克团在担任《求索》杂志社哲学栏目编辑期间(2009年到2016年),利用职务便利,帮助发文中介及发文作者在《求索》上发表文章,收受钱财共计75.24万元。现年63岁的张群喜则被法院认定于2009年至2015年7月,在担任《求索》杂志社文学编辑室主任期间,利用其帮助作者在《求索》杂志上发表文章的职权,以收取版面费的名义,向5名中介和12名投稿作者收取人民币共计117.12万元。根据法院认定的事实,杂志社是是下了版面费任务的,其中,章克团将其中的15.6万元让中介直接转账给了杂志社财务人员,以冲抵其应上交的版面费任务。张群喜案中,法院认定,2009年至2012年期间,《求索》杂志社为弥补经费的不足,经集体研究,以承包版面的方式给编辑下达创收任务,张群喜按照《求索》杂志社下达的收费任务要求,将其以收取版面费名义所收受的贿赂,为完成版面费任务上交给《求索》杂志社的19万元,这19万元应从其个人受贿总金额中予以扣除。2018年4月4日,湖南安化县人民法院以受贿罪分别判处章克团、张群喜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中国纪检监察报曾刊文称,对《求索》杂志社原主编乌东峰的查处得益于湖南省纪委派驻纪检组有力发挥监督“探头”作用。“要不是派驻纪检组‘拉长耳朵听、伸长脖子看’,乌东峰的‘狐狸尾巴’,可能会隐藏得更久一些。”上述报道称,乌东峰任职期间,肆无忌惮叫卖“版面费”。曾有人向乌东峰所在单位纪检机构举报,但被乌串供作伪证蒙混过关。省纪委驻省委宣传部纪检组派驻到位后,立即对综合监督单位进行全面“体检”。接到有关举报后,执纪人员与乌斗智斗勇,最终查明其收取的“版面费”高达上千万元。澎湃新闻查阅湖南省社科院官网发现,自2014年以来,《求索》杂志已至少4次刊登公告,表明“不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不委托任何中介约稿”的立场。在窝案爆发之后,《求索》杂志从2018年起由月刊变更为双月刊。在最近的C刊名录中,《求索》仍然在列。“为什么很多老师评上了职称就不愿意发文章了?成本太高。作为一个教师,读了很多书、写了篇好文章,最痛心疾首的就是,还要挤出自己的工资来发文章。”前述接受澎湃新闻采访的一位高校老师说,他们希望能看到一些改变,不为挣工资发论文,能干干净净做学问。
“一周书单”又跟大家见面啦!本期的主打推荐书目,是德国作家沃尔夫拉姆·艾伦伯格的小说《魔法师时代》。本书以高超的叙述方式描绘了1919年至1929年间的故事。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本雅明和卡西尔赢得了世界性的重要意义。他们一同绘制出了一幅令人赞叹的精神图景,留下了四种不同的生活轨迹。由此,在二战阴影前后的一段时期里、在一片广阔的视野中,显现出了一幅哲学星座图。此外,本周书单从绘本、文学、经济选择了4本好书为大家推荐。来看看书评君都选了哪些新书,或许值得你关注和借鉴。本期主持|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主打《魔术师时代》作者: [德]沃尔夫拉姆·艾伦伯格译者:林灵娜版本:企鹅图书|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年8月(点击书封可购买)这是一本阅读体验相当畅快的非虚构式哲学史作品,足以点燃普通的读者对哲学思考的热情。1919年到1929年,一战刚刚结束,纳粹主义仍在潜伏酝酿,康德的哲学体系所立足的世界观根基已被凿空。其先验式研究方法的出发点在于人类意识可以完全洞悉自我,人类可以通过文化、科学和技术手段取得文明的进步,然而世界大战中数以百万计的杀人暴行,狠狠地剥夺了这种文明进步的可信度。在20世纪20年代政治和经济危机的笼罩之下,人类第一次彻底变得问题重重。在这样的问题视野之下,卡西尔、海德格尔、本雅明、维特根斯坦四人,会如何应对思想给予的挑战? 《魔术师时代》能让你感受到哲学读物如何体现出高超的叙事性。海德格尔事业平步青云,邂逅了与汉娜·阿伦特的爱情,与卡西尔开展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达沃斯辩论”;本雅明怀着全然嫉妒之心关注着海德格尔的一路上升,陷入了与一名无政府主义者的爱恋之中;“哲学上帝”维特根斯坦过上了赤贫的生活,卡西尔亲身经历了正在抬头的反犹主义……哲人的故事中交织着四人思想脉络的梳理,还原了上世纪20年代德国哲学波澜壮阔的时代与思想图景。(吕婉婷)绘本《遗失的灵魂》作者:(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波兰)乔安娜·孔塞霍 绘译者:龚泠兮版本: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9年11月(点击书封可购买)综合来看,两位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汉德克和托卡尔丘克的作品都具有很强的当下性。汉德克的部分主题就是疲倦、焦虑,展现了在当下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的自我碎裂。这一点,我们应会感同身受。走路的速度一提再提,挤进地铁门口人群之间的缝隙,到了办公室也是一件事接一件事……这样的生活带来的结果是什么?托卡尔丘克的答案是:灵魂的遗失。这也正是《遗失的灵魂》这个绘本要讲述的。 主人公杨像我们一样身处快速的生活节奏里,整日忙于工作,却在一天半夜突然醒来,感到身体出了问题。等找到医生诊断发现,原来是“灵魂丢了”。每天走得太快,灵魂被落在了后面。故事的寓意很明了,很有现实性,配上乔安娜·孔塞霍精彩的插图,形成了一本相当精练、出色的绘本。(张进)文学《美国式婚姻》作者:[美]塔亚莉·琼斯译者:刘策版本:中信·大方|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11月(点击书封可购买)来自联合国妇女署的“2019点亮橙色16日行动”正在进行中,行动主题为“平等的一代:反对性别暴力”。即便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平等”二字也绝不是一件容易实现的事情。在愈发开放的当今社会,婚恋观必然会更加宽容吗?身为女性,作出忠于自己的选择,需要付出多少代价?对男性和女性双方来说,结婚的意义分别又是什么? 美国黑人作家塔亚莉·琼斯为我们带来了这个令人心碎的爱情故事。正如书中所说,婚姻就像嫁接,把一根树枝接到另一棵树的树干上。对身处于婚姻关系两端的男方和女方来说,我们很难说清楚究竟谁是砧木,谁是接穗。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个完全美国式的爱情故事,对故事的主人公罗伊和瑟莱斯蒂尔这对新婚夫妻来说,他们身上有着美国梦与新南方的影子。但发生在他们之间的故事,却因为一场出乎意料的警方逮捕而割裂。罗伊无辜入狱,获刑十二年,这件事成为令两人婚姻关系发生转折的阴影所在。每个已经或即将迈入婚姻的人都可以阅读这个故事,正如一条针对本书的评论所说的那样,婚姻如同“精织细纺的挂毯,很脆弱,但又可缝补”。(何安安)经济《贡赋体制与市场:明清社会经济史论稿》作者:刘志伟版本:中华书局 2019年6月(点击书封可购买)理解中国古代经济史,离不开一个关键词即“食货”,而它作为古语,我们或许只有一个大概印象:所谓“食货”,也就是国家财政经济。这个印象没错。经济学进入中国后,长期以来也是这样来界定的。《汉书·食货志》开篇即说,“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按照当下理解,“食”是“靠天吃饭”的农业,“货”是手工业,两者都属于经济范畴。 而经济史学家刘志伟则提出,“食货”不只是国家财政经济,而是一种国民经济体系乃至经济体制类型。他的文集《贡赋体制与市场》就在这一框架下展开。“贡赋”与“市场”,一为自下而上的财政岁入体制,一为稀缺资源的流通、交易系统,在逻辑上互不兼容。然而在大一统的王朝国家,疆域广阔,贡赋生产和需求多样,既要长途运转,也要不同贡赋物品能彼此交换,而这些因素决定了只靠王朝权力无法实现资源的向上征收、调配,还要靠市场来提供交换、流通和货币核算机制。刘志伟也由此认为“食货”经济不是国家控制市场,而是王朝国家推动并使用市场。他的这一研究更新了对中国本土经济概念“食货”的理解。(罗东)
日前,当代德国哲学学者沃尔夫拉姆·艾伦伯格的作品《魔术师时代》中文版出版,这部作品主要讨论了1919—1929年四位哲学家本雅明、卡西尔、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的生平及其著作。这四人被称为哲学界的“魔术师”,因为他们留下的哲学理论就像魔术一样,改变了人类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这本书的作者艾伦伯格也是一个有趣的人,他是活跃在当代德国的哲学家、作家,担任《哲学杂志》的主编多年,也是《时代周报》的专栏作家,并在瑞士电视台主持《哲学的伟大时刻》这一节目,同时也是德国电视和电台哲学话题节目的常客。他长期关注哲学与当下现实生活的关系,撰写了多部颇受欢迎的哲学非虚构作品。看到艾伦伯格的履历,读者或许会发出感叹,原来我们以为与日常生活距离遥远的、枯燥的哲学,在德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竟然渗入得如此密切。那么德国当代的哲学是如何点亮生活的呢?借中文版的出版契机,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了作者艾伦伯格,请他给我们答案。北青报:为什么在《魔术师时代》中想要讲述本雅明、卡西尔、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这四个人的故事?艾伦伯格:因为这四位“魔术师”最后一次重塑了哲学,也重塑了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学术以及公共哲学领域。他们是当代哲学领域一切主要流派和传统的奠基人,无论是批判理论(本雅明)、分析哲学(维特根斯坦)、存在主义、解释学、结构主义(海德格尔)还是文化理论(卡斯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代表着“哲学式的生活”的理想模式,即维特根斯坦所指出的“哲学式的存在”——生活,思想,经历,洞见,这一切紧密相连。这是一件理解起来令人着迷的事,就像一部小说一样。北青报:为什么你要把目光放到20世纪20年代?艾伦伯格:首先,20世纪20年代的德语世界是一个文化与科学发现不断涌现的黄金年代,无论是在物理、经济、建筑、设计、文学还是哲学领域,成果层出不穷。我试图探讨的是,这种创造性的爆发如何成为可能,我试图去探究它的政治以及文化背景。而一旦你深入了解了20世纪的时代精神,你就会发现,它与当今世界的许多问题都有所共通。因此,我想问的是,1920年代的伟大思想家都有哪些?他们能不能给我们带来启发,帮助我们理解一些我们这个时代的难题?北青报:这本书名为《魔术师时代》,为什么会取这个名字?艾伦伯格:一方面,哲学并不意味着制造幻觉,玩耍花招,赢取信任或者操控舞台布景。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哲学所做的一切,刚好与一个魔术师所做的背道而驰。另一方面,哲学家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描述了我们所了解的或者说我们以为我们所了解的这个世界。因此,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看待我们自己和其他生命的方式,这是一件很有魔力的事。我书中的四位大师正是这种意义上的魔术师,他们刷新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此外,他们都是极具人格魅力的人,因此可以“蛊惑”他们的朋友和粉丝——以好的方式,有时也可能是坏的或者是具有破坏性的方式。北青报:您这本书讲得非常易懂,用浅显的语言向普通大众讲述哲学是一件难事吗?您有什么方法吗?艾伦伯格:探讨哲学需要勇气,它考验着我们思考和理解的极限,它不是也不应该是一门“容易阅读的”学问。不过话虽如此,哲学所探究的问题却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以一种轻松易懂的方式呈现哲学命题,这也是我的目标。是的,这需要大量的工作。在这本新书里,我选择讲述一个故事,构建一个故事的语境。我的确相信,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通过将故事与论述结合,读者能更加卓有成效地感觉到、理解到:践行哲学的体验是最美丽、最有成果的存在之一。北青报:相比较1919—1929年的哲学黄金时代,今天的哲学环境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艾伦伯格:最大的改变来自于学术环境,以及越来越荒谬和空洞的这样一种“不出版就灭亡”的逻辑。如今的学术哲学已经逐渐衍变成一种产业,我们无休止地生产一些没有人想读的文章——事实上,也没什么人想写这些文章。其结果是:在这个星球上,前所未有地出现了如此多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享有很高声誉的、高薪酬、人脉广的哲学家,他们的学术贡献是如此之少,如此乏人问津。我书中的这四位主人公,他们是伟大的作家和诗人,他们珍惜自己的母语,惊叹于人类的语言奇迹。因此,他们选择了与当今学术界很多一维的、伪科学的、沙漠般的文章截然不同的一种表现形式。北青报:看到资料中说,今天的德国哲学不再是马丁·海德格尔在黑森林小屋中像隐士那样从事研究的思想学科,而是要争取更多消费者的服务产业。您在《哲学杂志》社论中简要说明了杂志的使命:“这是一本将问题带到市场的杂志,让公众帮助解决它们。”请问《哲学杂志》如何“将问题带到市场”?将什么问题带到市场?又如何鼓励公众解决问题呢?艾伦伯格:我更偏向于使用“公共领域”这个词,而不是“市场”。苏格拉底经常光顾雅典的阿哥拉集市,但不是去售卖商品或者思想,相反,他希望他的公民同胞能够参与到对话当中。他的使命是提供一个“面向公民的教育”,或者更直白来说,是提供一个勇于为自己思考的范例。这是一项伟大的使命,也是一项我个人非常认同的使命。北青报:《哲学杂志》现在的发行量是多少?大众需要什么样的哲学?艾伦伯格:这本杂志是我于2011年在德国创办的,一年半以前,我辞去了杂志的主编一职,目前这本杂志的发行量大约为6万份。阅读这本杂志不需要什么其他的经验,只需要读者有勇气为自己思考,对新思想和新见解保持开放的态度。哲学依然是一个需要谨慎对待的议题,因为很有可能,一本哲学书、一段对话或者一个念头,就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北青报:看到您的履历,感觉非常有趣,您在瑞士电视台主持一档《哲学的伟大时刻》的节目,也是德国电视和电台哲学话题节目的常客,哲学话题节目是什么样的?大众媒体真的有开办哲学节目的必要性吗?艾伦伯格:是的,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责任。我们经常需要在“被公众理解”和“妥善对待哲学思想的复杂性”之间寻求平衡,我们必须珍视和培养这种复杂性。人的头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存在,人的思想也该如此——复杂,但是清晰。北青报:今天德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仍然会有很多哲学的参与吗?您觉得今天让普通人在生活中思考哲学会不会是一件很难的事?艾伦伯格:在德国社会,人们非常渴求真实的思想和诚实的洞见,我想在中国也是一样。现在的挑战不在于如何引发人们对于哲学思想的兴趣,因为这样的兴趣已经存在。你认识任何人对于思考自己的人生不感兴趣吗?比如人生的目的、条件、渴望和局限。现在的挑战在于,如何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来展示哲学的内容和范畴,以及它如何与一个人的存在建立联系。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知依编辑/崔巍
11月7日,Journal of Human Cognition 期刊建设研讨会在山西大学召开。山西大学副校长梁吉业,山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云泽,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贾新田出席会议并先后致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哲学部主任赵培杰、《自然辩证法通讯》主编胡志强、《世界哲学》副主编鉴传今以及来自《哲学研究》、《社会科学》、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House、Emerald Publishing等知名杂志社和出版社的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办好 Journal of Human Cognition 建言献策。哲学学科带头人殷杰教授、学院班子成员及部分学术骨干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由哲学社会学学院院长孙岩教授主持。梁吉业在致辞中指出主办高水平学术期刊对于推动学术研究、促进学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山西大学素有重视学术出版和办刊办报的优良传统,建校百年来曾创办过《晋阳公报》《新共和》等很有影响力的进步刊物。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学术期刊的举办,《山西大学报》的学术影响不断扩大,哲学学科主办的《科技哲学研究》期刊成为科技哲学界的权威期刊之一。他强调,哲学学科是山西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主办 Journal of Human Cognition 国际期刊,对于提升山西大学哲学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梁吉业希望 Journal of Human Cognition 编委会坚持“国际视野、质量第一”的原则,高度关注学术热点,严格遵循学术规范,把学术的原创性、前瞻性有机结合起来,力争将 Journal of Human Cognition 建设成高水平刊物。研讨会上, Journal of Human Cognition 主编、哲学社会学学院梅剑华教授介绍了刊物前期筹备的基本情况。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主办国际刊物对于推动山西大学哲学学科建设和提升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意义,同时围绕深化国际学术合作、匿名评审、栏目设置、网站建设、办刊经费保障等提出了大量有针对性的建议。(通讯员:山西大学郭谦来稿)
1月12日,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中国的哲学话语体系建构研究基地与商务印书馆上海分社联合主办的“《黑格尔的哲学遗产》交流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研讨会现场,于明志 图《黑格尔的哲学遗产》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资深教授吴晓明的最新著作,由商务印书馆上海分社出版。本书以“社会-历史之现实”为核心概念,提出“黑格尔的历史观是唯物史观的直接理论前提”等主要论点。全书分为“哲学与辩证法”、“思想的客观性”以及“社会现实”三个部分,阐述了黑格尔的哲学遗产对于当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摆脱学徒状态、取得自我主张的重要意义。《黑格尔的哲学遗产》在研讨会上,商务印书馆上海分社社长贺圣遂、总编鲍静静、编辑万俊,《学术月刊》杂志社总编姜佑福,《探索与争鸣》编辑张蕾,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孙周兴、刘日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立新,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陈忠,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晓明、孙向晨、林晖、张双利、邹诗鹏、王金林、邓安庆、汪行福、吴猛、祁涛、张寅等来自外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马克思哲学、伦理学各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就《黑格尔的哲学遗产》中的概念、论点、学术价值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学术讨论。研讨会伊始,商务印书馆上海分社社长贺圣遂介绍了本书的出版过程以及他对本书的看法。他坦言,出版人的职责是发现值得推广的思想,而做一本书需要足够的时间沉淀。在他看来,吴晓明对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研究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和中国的哲学问题,他说:“马克思、黑格尔的哲学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中国的问题,让思想落实为行动的力量。”孙向晨(左)和贺圣遂,于明志 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则强调黑格尔研究是复旦哲学的重要风格和传统。他说:“黑格尔研究是复旦哲学的宝贵财富和风格,复旦哲学学院很多老师都写过黑格尔,这本书是我们学术风格的引领性著作。”在他看来,对黑格尔哲学一直以来的关注,体现了复旦哲学的特点:相比于追求新潮热点,更关注哲学思想的内在生命力。这是黑格尔哲学被广泛研究和关注的内在逻辑。此外,孙向晨认为,《黑格尔的哲学研究》的出版还有一种象征意义:“黑格尔的研究不仅是吴老师的文集,更是对时代的一种回应。想要关照中国的社会历史现实,黑格尔是起点。”他坦言,黑格尔的思想切中了时代命题和中国的社会历史现实的要害,对黑格尔的研究是中国学术提出自我主张的最好参照。这部著作作为一个起点,期待有更多中国哲学界回应性的论证和讨论。吴晓明,于明志 图本书作者吴晓明首先介绍了研究“黑格尔的哲学遗产”这一题目的两个理由。第一,对马克思学说的阐释需要理论上的纵深,这意味着将马克思的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相联系。但是,用怎样的方法和步骤去理解、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就成为了问题。在吴晓明看来,当今流行的一种方法是“对马克思的学说做康德式的解释”,而这种方法的意图是“在对马克思的解释中去除黑格尔哲学”。为了应对这种“流行的方法”,就需要追究马克思哲学的黑格尔渊源。第二,中国学术想要获得一种自我主张,需要黑格尔和马克思这两位导师。对此,吴晓明的解释是:“我们的学术目前是外部学术的学徒状态,这种学徒状态是必然必要的,也是成果丰硕的。但是学术的成熟意味着在特定转折点摆脱学徒状态,取得自我主张,成为自律的、自我授权的学说。”黑格尔和马克思因其对社会历史现实的巨大关注,成为我们学术完成转折的最好导师。随后,吴晓明提出了他集中阐述的“黑格尔的哲学遗产”:“社会-历史之现实”的观点。据他介绍,与之形成对照的是现在学术中流行的知性反思,这种知性反思的特征是“抽象的普遍性”和“抽象普遍性的外在反思”。吴晓明引用黑格尔的话:“哲学是对知性反思的持久战。”在他看来,目前“黑格尔的辩证法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都变成了形式的学术,这种学术的性质是黑格尔认为的主观主义。唯物史观变成抽象原则,并被机械地运用于各种历史事物上去,从而黑格尔的辩证法都变成了形式方法。”从这个观点出发,吴晓明论述了为什么马克思和黑格尔哲学的联系是必要的,以及为什么不能在马克思的研究中去除黑格尔哲学:因为这就意味着去除“社会-历史之现实”的观点。最后,吴晓明指出本书留下的需要继续阐述和讨论的问题,那就是在“绝对精神”瓦解之后,在失去了“绝对”的保障之后,哲学如何保持对事物自身的通达,如何保持对真理的追寻?对此,吴晓明认为,面对这个问题,“躲避在康德哲学中是安全的。但是,如果将康德的哲学理解为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哲学后盾,这种做法将是对康德哲学灾难性的贬低。”在他看来,对真理的诉求、对“社会-历史之现实”的通达,至少有两个可行的方向,分别是马克思的辩证法和海德格尔的解释学。总之,我们的哲学应该有这样的要求:继承黑格尔的哲学遗产,保持对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哲学的批评,在没有绝对者的保障下实现对事物的通达、对真理的追寻。对于《黑格尔的哲学遗产》一书,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孙周兴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三个关键词,分别为现实、辩证法和客观性。在他看来,吴晓明在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黑格尔早就超越了知性面上的普遍主义、形式主义、主观主义等等,而把“实体”理解为“活的实体”,这才是“绝对精神”意义上的“现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吴晓明引用伽达默尔的话,把“海德格尔的思想与黑格尔哲学等量齐观”。对此,孙周兴认为,这样的看法是有意思的。他说:“我们可以猜度的是,海德格尔的意思是要摆脱线性时间观,进入非线性的三维、甚至四维时间的本有/存在理解中,以此区别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这方面有大可深究的地方。也正因为这样,从黑格尔经由马克思,恐怕还不能直接跳到海德格尔,而是必须经过尼采这个环节。”对于吴晓明在书中谈到的辩证法问题,孙周兴则提出了两个疑问:一是如何在方法辩证法与哲学辩证法之间保持一种张力或适当性;二是辩证法是否具有形式特征。“哪怕是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据他自己所说,也是为了达到对此在实存的‘形式结构’的分析。至少就这时候的海德格尔看来,放弃‘形式结构’或‘普遍意义’,恐怕有失哲学之职。所以我们得慎用‘形式’一词,这可能也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我们要反对形式主义,而不是否定思想的普遍性和形式性要求。”孙周兴抓住的第三个关键词“思想的客观性”则涉及当代思想的本质规定性和合法性问题。对此他提出的两个问题是:“真理概念之扩大,在黑格尔与哲学阐释学之间有区别吗?思想的客观性这个表述好不好?”在他看来,思想的客观性问题,或者说当哲学失去了本体论或先验哲学的保障后,思想如何仍然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是非常关键的。这个问题对哲学学者来说,则意味着哲学的“宏大叙事”或者说“讲大话”还要不要进行,以及如何进行,这在后形而上学语境中是一个特别繁难的问题。对于“社会-历史之现实”概念,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金林有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这个概念不是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哲学中直接搬出来的核心范畴,而是吴晓明在着力打造的概念,试图让这个概念能够容纳黑格尔、马克思甚至海德格尔的思想。但是,这个概念的“锻造”也存在讨论的空间,他说:“这个概念的建构比较多的依照黑格尔的逻辑学中的‘现实’概念,但是黑格尔的‘现实’概念本身是成问题的。本质和实存的统一等等内容是在逻辑学中展开的,这些讲法在逻辑学层面没有问题,但是一旦到了法哲学和现实世界,就会出现问题,而最大的问题出在贫困问题上。”据王金林介绍,黑格尔在讨论市民社会的时候,认为现代社会必然产生奢侈、精致和贫困,从这个意义上看,贫困是“现实的”。但是黑格尔在讨论国家的时候,又说一个坏的国家是一个“断的手”,尽管实存,却没有现实性。从这个意义上看,贫困又不是“现实的”。王金林这样总结:“我想说的是,现实是非常复杂的。现实不会自动给出,最终涉及到怎么解读实存的问题。逻辑层面讲的很清楚的概念,下降到现实世界,就会涉及到不同叙事。”王金林还谈到黑格尔历史哲学中著名的“行知分立悖论”,即创造历史的人不知道自己行动的意义,知道意义的人是哲学家。所谓“行者不知,知者不行。”就这一点上来说,王金林认为吴晓明在书中展现出的立场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因为吴晓明更重视怎么抓住现实,对市民社会进行结构的分析,从而试图获得新的可能性。至于中国学术如何获得自我主张的问题,王金林则认为,我们必须要做“新的行规定者”。他说:“现在的规定者就是资本和技术。问题就在于,中华文明正在展开的实践活动在复兴的过程中能不能给出新的原则,足以抗衡资本和技术原则。”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立新认为本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开启一个视域,即怎么把握今天的现实。在他看来,现代世界的主要成果是高扬人的独立性。人的独立性不断被追求,但是独立性的实现是另一回事。在这个意义上,现代国家要发展人的主观性和独立性,但是如何让人的独立性和国家吻合,从而能够真正实现,这个问题是由黑格尔提出的。他这样说:“吴老师的著作将问题呈现出来,即现代社会人的独立性实现问题。这个实现不能以个人力量实现,他需要组织,这个组织是国家。”对于现实概念,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讲师张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现实从来不是摆在我们面前供我们研究的,而是需要我们在参与现实的自身发展同时对现实进行思考。”他用“清洗”这个概念理解黑格尔的“现实”概念,即“现实”概念的得出总是要清洗掉不合乎理性的部分,留下符合理性的部分,并以此作为“现实”。但是,谁来对“现实”进行“清洗”,或者说辨别呢?对于张寅来说,如果这个工作不是由群众来做,那么这样的思路就很难称为是马克思主义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邓安庆将本书的思路总结为“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解析”。他认为:“我们这个时代哲学面临的最重要任务是如何回到真理性,克服主观性。”在他看来,要完成这个任务,关键在于激活黑格尔的哲学遗产,反思当代哲学的核心问题,从而理解中国的社会现实在历史进程的什么位置。本书运用的思想资源非常多,主要是伽达默尔和海德格尔。据邓安庆介绍,伽达默尔激活黑格尔的方式和本书有共同的地方,最主要的就是批判主观主义和主观思维。他认为,应该采取一个“问答逻辑”,在对话的“交互主体性”中克服“主客体的解释关系的主观性”问题。在邓安庆看来,本书可以加入更多对于主体性和主体自由的讨论。对此,他解释说:“个体的主观自由是现代性的出发点,在这一点上黑格尔是继承康德了。康德对个体自由的理解更多是继承英国和法国的传统,采取契约论的解释。黑格尔则认为社会国家不是有了自由的个人才有的,而是一直就有的。自由个体如何构成现代国家,这个问题不是由契约决定的,而是由传统、伦理和历史来决定的。这就和中国强调伦理社会有很强的共通性。”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汪行福则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他说:“黑格尔的哲学遗产是不是一定要放在马克思哲学中去谈?其他路径也都可以开启黑格尔思想更为丰富的内容。”他引用伯恩施坦在《黑格尔在华尔街》中的句子,认为“今天该黑格尔说话了。”据汪行福介绍,关于黑格尔的思想的价值和意义何在,从来就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说黑格尔是过去式,是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其二是说黑格尔在未来等着我们。黑格尔是在差异、矛盾和对立中实现统一,这种统一今天还没有实现。汪行福认为,黑格尔不是学究式的哲学家,他的思想是对时代的重大社会政治问题的反思。如果黑格尔看到今天的“国会山事件”,他会强调关心普遍利益的第三等级,也就是政府的行政中心;强调公共舆论让人民无法辨别真理;强调民主必须为大众提供公共参与途径,但是现代社会无法通过直接民主去实现。汪行福认为用黑格尔的理论看“国会山”事件会看到民主国家需要三个方面的支撑:第一是适度的财富分配体系,第二是民主社会的基本法制次序,第三是社会必须通过多元复杂的安排,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公共生活,让人的“政治的人”的价值得到实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双利认为,《黑格尔的哲学遗产》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框架。她感叹:“关注黑格尔是因为中国人意识到现代社会这件事情是如此的艰难。重新思考市民社会为什么支撑不了现代的人类共在,是我们回到黑格尔的理论出发点。”在她看来,市民社会为什么支撑不了现代的“人类共在”,这个问题几乎被黑格尔提到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高度。我们需要进行的工作的两个步骤是:第一,阅读、理解黑格尔的学说;第二,思考为什么经由马克思继承的黑格尔哲学被西方学术界排除在外。据张双利解释,对于这个问题讲得最清楚的哈贝马斯和霍耐特。支撑现代化历程的重要环节是“理性+革命”,黑格尔之后对法国大革命进行的反思,支撑起了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让这个环节中,“理性”变成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革命”变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在这样的双重批判下,西方的实践哲学为了重新兴起,就必然不会将关注点放在黑格尔之上。康德的理性原则不是论述其如何和共同体共融,而是要讲“理性+革命”的道路如何变成“理性+民主”的道路。黑格尔提出的问题则是,主观自由的原则如何被国家限制住,从而让国家和这种原则能够共在,从而客观和主观的实体性才能支撑起现代性下人与人的关系。张双利认为,黑格尔在后发国家(普鲁士),看到先发国家(英法)的病症,思考重新守住“国家、社会和家庭”的“三段论”。这种思路被马克思继承,认为世界历史的后发环节可以在面对现代性的结构性缺陷时保留回旋和应对的余地。她认为:“中国本来就有双重革命的背景,有回旋余地去思考现代社会的结构性缺陷。可以回到黑格尔,再回到马克思高度上谈论当代中国面临的问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邹诗鹏强调了重视德国古典哲学和马克思的关系是复旦哲学学院的一个传统。他说:“复旦哲学各个方向的学者都在做比较深入的德国古典哲学研究。我们最近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理论史的研究有很好的学术效应,吴老师的著作是很好的见证。‘黑格尔划时代的历史观成为唯物史观的直接理论前提’,这个判断是需要我们课题化的。”他讨论的问题有两个:其一,什么是黑格尔的历史观;其二,青年马克思学习黑格尔的三个阶段。对于第一个问题,邹诗鹏认为关键在于看到其背后的德意志民族的关怀。对于第二个问题,邹诗鹏认为青年马克思经历了学习黑格尔的三个阶段,分别为抛弃康德传统,向黑格尔靠拢,学习自由主义法哲学;将黑格尔主义的法哲学指认为保守主义的延伸;以及从法学的国家学领域导向社会理论领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猛则为《黑格尔的哲学遗产》可能产生的误解做了理论澄清。他认为,本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实质地引入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从而对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思想关系给出了当代语境的阐释。这可能带来一些误解。误解一:本书试图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引入马克思主义研究。实际上,本书引入辩证法的视野,但不一定是要恢复黑格尔的辩证法。误解二:本书是对康德哲学的反动。实际上,本书是反对当代思想界借助对康德思想阐发而表现出的一种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而不是对主体性和主体哲学本身的反动,也不是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割裂和肢解。误解三:对当代现实的简单化处理。实际上,本书以中国道路为前提,不是以简单化的现实出发,他不断强调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导言中谈到的“现实主体/实在主体”,这个主体是具有历史性的现实主体,而不是作为原则和原理的主体。因此本书不可能回到以黑格尔主义为主体的对当代中国的理解,本书的指导原则其实是历史性原则。吴猛还提到了阅读本书的三个体会:其一,不是简单地将辩证法“知性科学化”,而是以一种历史性的态度对待辩证法,旨在构建我们时代现实运动本身的辩证法;其二,不能把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可以直接拿来理解现实本身的理论,而是要将其当代化,从当代现实运动本身,像马克思那样,深入时代内部,把握这个时代的现实运动的方法。其三,全面理解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思想关系。不是把黑格尔看作马克思的思想上的早期版本,而是全面地、历史的理解这种关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讲师祁涛则分析了本书的两个步骤,即回到黑格尔哲学的客观精神领域,再在这个领域谈论马克思哲学对于未来的可能性。在祁涛看来,重要的是在共识的前提下,找到马克思哲学和黑格尔哲学的根本差异在哪里,并以此重新思考近代唯物主义的意义和定位。近代唯物主义中,更加倾向于“实存”,而不是合理性,而在直观层面把握的世界意味着行动方向的无力。他提出的问题是,未来能否不做这样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理论迂回”,直接从马克思哲学出发,对当代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解。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提出了“汉语哲学”的概念,他说:“汉语很难讲长句子,怎么用汉语讲哲学,即有容量,又能清楚,有节奏。不单单是修辞问题,还是哲学书写问题。如何推动概念的逻辑展开,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吴老师在这方面的工作很有意义,用汉语展现了哲学的风格。”孙向晨认为,我们现在讲的“PPE”专业(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专业),在马克思那里就可以看到这样的倾向,即哲学的容纳力可能是不够的,“后哲学”需要考虑该如何借助其他学科继续思考。此外,在孙向晨看来,“实体的自由”需要“主观性”的中介,这一点在书中还需要更多的讨论。在应对中国问题的层面,孙向晨则提出“伦理社会”的概念,他说:“对当代世界的理解不能简单以西方为参照,要纳入更大面向。怎么在伦理社会中提出新的原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日明提出了自己的两个疑惑,其一是在“后形而上学时代”,达到事物自身的宏大叙事的理想如何实现;其二是当下的年代和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年代是不同的,究竟如何确定当今的社会历史现实。在他看来,“新技术和疫情出现之后,整个生产方式、经济结构以及人的经验世界,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眼下的社会现实还能不能采用传统的纯哲学的方式进行处理和区分?社会现实变得更复杂,想要切中它,方法和哲学样态需要有一些变化。不仅需要哲学,还需要实证科学。哲学很多时候是提供纲要性的东西,现在的社会现实不是哲学单独能够做完的。”对于这一点,《学术月刊》杂志社总编姜佑福姜佑福有自己的心得。他感叹,学术刊物的主要因素是影响因子,但是影响因子的前提是良性的学术批评。他发问说:“哲学怎么和今天的经验科学进行对话,哲学和其他人文科学能够有怎样的关联?我们有这样的责任,要处理社会生活的实际内容,也要处理其他学科的前沿进展。”对于《黑格尔的哲学遗产》,姜佑福则认为:“吴老师展示出的不是黑格尔的知识,而本身是黑格尔化的。他的书是立足于马克思看黑格尔,根本还是在马克思。他的另一个立足点是当代世界,尤其是当代中国。”在他看来,本书对知性思维的批评不意味着否定知性思维的价值,因为知性思维不仅是现代知识样式背后的哲学支撑,同时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支柱。(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由南京大学哲学系韩玉胜副教授主讲的《儒家伦理》已于2020年11月23日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正式上线。欢迎大家选修学习!课程概述什么是儒家?何谓儒家伦理?如何对待儒家伦理道德传统?为什么我们经常会说现代人依然离不开传统儒家伦理道德?我们随着时代在现代化浪潮中奔涌前进,但却又时常发现我们被那些无法也不可能摆脱的传统所包围着。这种传统是我们艰难前行的负担,还是我们现代化应有的张力和维度?儒家留给当今社会很多思想资源,也抛给我们许多亟待回答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与伦理道德密切相关的。从伦理学视角来重访和审视这一思想传统和精神传统,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儒家思想之本义和精义,也将为我们带来一场“不忘初心”的伦理道德精神之旅,抑或带来安顿生命和安排生活之心灵启迪。在平常上课时,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提起儒家伦理似乎每个人都知道很多,但是当问起何为“儒家伦理”的时候,绝大部分同学都是一脸茫然,或者一些先入为主的猜想。对待儒家伦理,很多时候我们是“日用而不知”、“耳熟而不能详”、“熟知而非真知”。所以,儒家伦理是很有必要系统讲授的。《儒家伦理》MOOC,没有采用传统中国伦理思想史、中国哲学史以时间为线索的讲授方式。时间线索下大家难以形成对传统伦理思想的问题意识和整体意识。所以,本MOOC采取以专题和问题的形式介绍儒家伦理,尤其凸显伦理学话语体系的学术特色和学科特色,以及伦理学作为一门实践科学在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方面的见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伦理思想。课程将尽最大可能把儒家伦理问题系统化、体系化地呈现出来,帮助大家较为完整地了解儒家伦理知识体系。课程特别重视辩证看待儒家伦理道德传统,尽最大可能清楚地讲解儒家伦理的优势以及问题所在,客观地呈现其思想面貌以及当代价值。最重要的是,本课程希望能够给大家传递一种对善和良知的信念,能够通过对儒家伦理的学习和审视来感受一种人文主义的道德信念,一种将伦理道德贯彻人生道德的终极信念。毕竟伦理道德不单单是一个理论的问题,最终还是一个实践的问题。02:50《儒家伦理》MOOC宣传片课程大纲导论第一讲 课程设计思路与基本框架第二讲 儒与儒家第三讲 伦理与道德第四讲 正确对待儒家伦理道德传统专题一 儒家个体伦理第一讲 人为什么需要道德?第二讲 基于行为主体的伦理形态第三讲 儒家个体伦理的主要内容第四讲 内在超越与终极关怀专题二 儒家家庭伦理第一讲 亲亲:始于孝悌的家庭伦理第二讲 推己及人的情感逻辑第三讲 “亲亲互隐”的问题(上)第四讲 “亲亲互隐”的问题(下)第五讲 家训与家教家风专题三 儒家政治伦理第一讲 为政以德第二讲 王道政治第三讲 “王霸-德刑-义利”之辨(上)第四讲 “王霸-德刑-义利”之辨(下)第五讲 家国同构与移孝作忠第六讲 士风士德第七讲 儒家政治伦理的理性审视专题四 儒家生态伦理第一讲 生态理念(上)第二讲 生态理念(中)第三讲 生态理念(下)第四讲 生态视阈(上)第五讲 生态视阈(下)第六讲 当代价值专题五 儒家伦理的淑世情怀第一讲 人文主义的道德传统(上)第二讲 人文主义的道德传统(下)第三讲 积极入世与道德忧虑(上)第四讲 积极入世与道德忧虑(中)第五讲 积极入世与道德忧虑(下)第六讲 道义担当与乐以忘忧(上)第七讲 道义担当与乐以忘忧(下)专题六 儒家传统伦理与现代伦理学对话第一讲 儒家伦理与全球伦理第二讲 儒家伦理与美德伦理(上)第三讲 儒家伦理与美德伦理(下)第四讲 儒家伦理与关怀伦理(上)第五讲 儒家伦理与关怀伦理(中)第六讲 儒家伦理与关怀伦理(下)结语 第一讲 儒家伦理与当代道德生活(上)第二讲 儒家伦理与当代道德生活(下)主讲人简介韩玉胜,男,1986年生,山东无棣人。201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伦理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美国迈阿密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伦理学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伦理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儒家伦理、情感伦理、美德伦理、中西伦理比较。多次获得省、校级各类教学与科研奖励。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道德与文明》、《伦理学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江苏省社科青年项目等5项,出版专著1部。课程建设近年来,哲学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围绕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积极推进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目前已累计上线在线开放课程7门,其中3门课程已获评国家线上一流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除《儒家伦理》外,哲学系在线开放课程群还包括:
最近,山东大学在多个学术领域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发表顶级期刊论文、关键领域取得研究新进展、成功召开大型学术研讨会、举办人文社科高端学术论坛……快跟随姗姗一起看一下山大最新学术成果~1物理学院秦伟教授等人在AM上发表有关手性晶体光-磁效应的新进展近日,郝晓涛教授团队的秦伟教授等人在手性晶体光-磁效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Magnetic and Electric Control of Circularly Polarized Emission through Tuning Chirality-Generated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in Organic Helical Polymeric Nanofbers”为题发表在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影响因子25.8)上。论文第一作者为物理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王忠轩,通讯作者为秦伟教授,山东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2 山大二院毛海婷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母-胎免疫耐受研究新进展近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检验医学中心毛海婷教授团队原创研究论文“Human placental trophoblast cells contribute to maternal-fetal tolerance through expressing IL-35 and mediating iTR35 conversion”(人胎盘滋养细胞通过表达IL-35和介导iTR35转化促进母胎耐受的形成)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五年影响因子13.811)在线发表。该文章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为第一和通讯作者单位,检验医学中心博士研究生刘佳、郝胜男为共同第一作者,毛海婷教授为通讯作者。3山大高能核物理组在STAR实验上又取得一重要研究成果近日,山东大学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粒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杨驰副研究员、博士后杨钱与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合作者组成的研究团队,在RHIC-STAR实验的国际合作中观测到高能原子核擦边对撞中极低横动量J/psi粒子产额的反常增强,并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这种对撞中极低横动量J/psi粒子的动量转移分布。实验结果揭示了非超擦边核核碰撞中也伴随着矢量介子的相干光致产生。这个超强磁场导致的物理过程是原子核部分子分布函数的良好探针,同时为研究夸克物质特性提供了新途径。研究成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Phys. Rev. Lett. 123 (2019) 132302]。这是继该团队首次发现高能原子核擦边对撞中极低横动量正反轻子对产额增强[Phys. Rev. Lett. 121 (2018) 132301 (https://doi.org/10.1103/PhysRevLett.121.132301)]之后的又一重要研究成果。4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举行首届旅游实验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近日,由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发起并组织的首届旅游实验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暨《旅游学刊》第七届青年学者学术沙龙在中心校区举行。教育部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赵书虹,山东大学校长助理、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邢占军出席会议。5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举办“国际关系与秩序的转变”专题研讨会9月28日,由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东亚评论》杂志社共同主办的“国际关系与秩序的转变”专题研讨会举行。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章百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沈志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前院长贾庆国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吴白乙研究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牛军教授,“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研究员,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晓教授,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张丽娟教授,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张蕴岭教授,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副院长、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景全教授参加了研讨。东北亚学院部分师生参加本次研讨会。6山东大学承办山东遗传学会年会9月28至29日,为充分展示山东省遗传学及相关研究领域的新成果、新进展,推动遗传学研究领域的发展,由山东遗传学会发起的“山东遗传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在青岛举行。会议由山东大学植物发育与环境适应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山东遗传学会理事长、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孔令让,山东大学(青岛)副校长、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谭保才出席会议并致辞。山东遗传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赵翔宇教授主持会议。全省遗传学领域120多名代表出席会议。7 第十六届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在山大召开近日,由青年哲学论坛与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主办的“第十六届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暨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高端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七十年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回顾与展望”。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世界哲学》、《哲学研究》与《哲学动态》杂志社的60位青年学者出席本次论坛。8粒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Isaac Sol Upsal获得美国物理协会2020年最佳核物理毕业论文奖近日,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粒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Isaac Sol Upsal获得美国物理学会2020年最佳核物理毕业论文奖,表彰他首次发现了高能重离子对撞中Lambda粒子的整体极化效应以及他在STAR反应平面探测的设计及制作方面的贡献。文/秦伟 刘佳 冯一民 聂茂武宋广鑫 张新宇 冯争 姚寰宇 杨钱图/山大视点 姚寰宇 冯争编辑/于子旋责任编辑/苗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