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反映湖北大学哲学学院研究生高君路的硕士学位论文涉嫌抄袭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研究生陶涛的硕士学位论文,对此,湖北大学研究生院和哲学学院办公室工作人员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核实后将联系记者。澎湃新闻记者在中国知网上找到了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伦理学专业研究生陶涛2008年5月发表的硕士学位论文《康德的道德自由观》,以及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外国哲学专业、研究方向为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生高君路2014年5月发表的硕士学位论文《康德道德自由论探究》。经澎湃新闻记者比对发现,两篇论文部分内容基本一样。陶涛的硕士学位论文比高君路的硕士学位论文发表早6年。两篇论文的目录基本一致,左为高君路论文目录。两篇论文中英文摘要完全一致,最右为陶涛论文。如陶涛在其论文的第三部分“实践自由”中的第一段写道:自由作为先验的理念,虽然已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给予了其存在的可能性,但是它还未经证实。同时,“如果我们目前能够找到一些理由去证明,这种属性事实上应属于人类的意志并同样也属于一切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那么由此就并不只是说明了纯粹理性可以是实践的,而且也说明只有纯粹理性、而不是受到经验性的局限的理性,才是无条件地实践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证明了自由这种属性属于人类的意志,那么纯粹理性的实践运用也就可以得到证明。高君路论文中“实践自由”这一部分的第一段内容如下:自由作为先验的理念,虽然已经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给予了它存在的可能性,但是它还没有被确切证明它的“实在性”。同时,“如果我们目前能够找到一些理由去证明,这种属性事实上应属于人类的意志并同样也属于一切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那么由此就并不只是说明了纯粹理性可以是实践的,而且也说明只有纯粹理性!而不是受到经验性的局限的理性,才是无条件地实践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假若我们证明了自由这一属性属于人类的意志,那么纯粹理性的实践运用也就可以得到证实了。两段内容基本一致,只是高君路在其论文中对一些表述略作修改。除此之外,高君路硕士学位论文中的致谢内容也涉嫌大面积抄袭了陶涛论文中的后记内容。如,陶涛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后记部分中写道:……我相信,“自由”虽不创造生命,却赋予生命以意义。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是我选择伦理学作为专业的原因;而选择“自由”作为毕业论文的主题,则是我努力进入伦理学殿堂的尝试……我爱这篇论文,犹如皮格马利翁热爱他的雕像。皮格马利翁仅需向爱神寻求帮助,便可将雕像变为挚爱的美人;而我能够完成此文,却离不开太多无私的支持……康德曾说“我己经给自己预先勾画出我要执著前进的轨道。我将步入我的进程,没有什么能阻止我继续走下去。”那年,他22岁。而高君路则在其论文的致谢中写道:……我相信,“自由”虽不创造生命,却赋予生命以意义。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是我选择伦理学作为专业的原因;而选择“自由”作为毕业论文的主题,则是我努力进入伦理学殿堂的尝试……我爱这篇论文,犹如皮格马利翁热爱他的雕像。皮格马利翁仅需向爱神寻求帮助,便可将雕像变为挚爱的美人;而我能够完成此文,却离不开太多无私的支持……康德曾说:“我己经给自己预先勾画出我要执著前进的轨道。我将步入我的进程,没有什么能阻止我继续走下去。”那年,他22岁。根据上述两段文字可以发现,内容几乎完全一致,甚至原本专业为外国哲学、研究方向为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生高君路,在致谢中,专业也变成了“伦理学”。澎湃新闻记者分别致电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及研究生院办公室,对方均表示针对高君路论文涉嫌抄袭的问题,核实后将联系记者。(来源:澎湃新闻)
3月30日晚,“哲学论文的写作和规范”讲座在仙林校区教学楼开讲。讲座邀请到了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孙乐强老师,孙老师以马克思写作论文的方式为例,层层剥析,向同学们展示了一篇合格哲学论文的诞生过程。此外,讲座还特别邀请到了哲学系2016级硕士生张程业和2015级本科生陈薪水分享自己的经验。一>>>从文本到思想史:由阅读开启的论文写作<<<孙乐强老师主要从输入和输出两方面提出了关于哲学学术论文写作的意见。孙老师首先强调了读书和积累的重要性,他指出本科生阶段我们所面临的论文写作主要问题是“眼高手低”,缺乏内容。而一篇哲学论文内容的丰满是扎根在“冷板凳”式的深入阅读和笔记摘录的基础上的。紧接着,他就如何选取阅读材料和如何记读书笔记做了具体的讲解。孙老师指出读书并不是走马观花式的阅读,而是带着问题意识去读。问题意识来源于对未来学术热点的预判,这种深刻洞见性的培养需要同学们养成在图书馆翻阅学术期刊的习惯。学术权威期刊往往能够反映出当前领域的前沿问题,经年累月的阅读能够让我们建构起问题 流变的脉络,把握国内外学界的热点。在带着问题意识进入文本之后,最重要的便是学会做读书笔记。就如何做好读书笔记,孙乐强老师提出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文本摘录为主,保持对问题的敏感性,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与关注的问题有关的段落摘抄下来,并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概括能力,用小标题或者短句的方式概括文段核心内容。他还提到,在摘录文段时要注意加上版权页信息,而摘录过程中有自己的想法,应当及时记录、评注。而第二阶段,则是以思想史为线索,将读过的书按照问题分类,最终整合问题域,清晰整理出不同学者关于这样一个问题的认识,这也对我们后续论文写作中文献综述部分有极大帮助。到了第三阶段,则需要我们就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建立理论。最后一阶段中,则应该将目光放回现实,在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问题本质,就如何解决当代各种现实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孙乐强老师讲授论文写作方法毫无疑问,一篇优秀的论文一定有着科学合理的结构,对于初学者而言,构思出合适的论文结构是十分困难的。对此,孙老师介绍了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我们的研究过程,而论文的展开过程,则应当遵循“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论文一开始所要讨论的,是最抽象的普遍性问题,我们应当明确不同学者关于所讨论问题的看法的共同性,在这样的共同视域下提出自己的看法,奠定文章的基础。而行文过程中应当注意逻辑性。孙乐强老师给出的建议是,按照思想史逻辑进程,步步安排论文的逻辑结构,并通过清晰的标题,高度概括核心思想,进一步明确文章结构。从“剥洋葱”的阅读方法到“文本——思想史——理论 ——现实”的论文写作发展史,孙老师为同学们生动剖析了困扰大家已久的论文谜题。孙老师也始终强调,哲学是一门需要下苦工夫、坐冷板凳的学科,只有日复一日地苦心沉淀,最后才能有所收获。在提问环节,有同学提出如何更有效地与导师就自己的论文写作交流、讨论的问题。孙老师的建议从交流的时间点上给出了建议。在时间点上最好选择在文献综述完成后与导师进行讨论,因为此时我们对于问题的思想史线索已经有了清晰认知,并应当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评述,有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导师更能有效进行指导。二>>>对话和灵感:为哲学“祛魅”<<<接下来,张程业学长和陈薪水学长为我们分享了他们在哲学学习和论文写作中的一些经验。张程业学长分享经验张程业学长主要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希望我们能多阅读外文文献,开拓视野,锻炼思维,并关注国外的哲学热点问题,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二是指出我们哲学系的同学在内部交流和讨论的时候不够积极,大家囿于自己身上“学霸”“学渣”这样的标签,都有些羞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他希望我们能够勇于打破这样的状态,同学之间多交换看法,或者通过参加小型座谈会的方式走出去,与更多人交换自己的观点,通过一种“反驳——回应——再反驳”的模式,激发问题、完善自己论文写作的框架。第三点,他建议我们在本科生阶段和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或者有自己的感悟时,主动去和导师分享,寻求导师的反馈。最后,张程业学长用自己关于牟宗三和列维纳斯的比较研究为例,鼓励我们寻找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话题,让论文写作和哲学学习变为一件更快乐的事情。陈薪水学长最后在细节上做出补充,指出了论文写作中容易忽略的问题。首先,学长同样强调我们应该多阅读外文文献,并鼓励我们克服畏难情绪,尽早开始外文文献阅读,在过程中逐渐适应难度并提升自己能力;其次,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句法结构问题,由于我们难以避免引用外文文献,写作中会有句法结构混乱、夹带翻译腔的问题,而对于一篇好的学术论文而言,这都是我们应当极力避免的。总之,一篇好文章应当是改出来的。无论是孙乐强老师的讲座还是学长们的经验分享 ,给在场的同学们带来了哲学读书与写作的知识盛宴——不仅仅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更是我们如何去认识哲学本身。撰稿 / 张雨婷 杨铭燕编辑 / 张雨婷校对 / 杨铭燕
近日,有网友反映湖北大学哲学学院研究生高君路的硕士学位论文涉嫌抄袭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研究生陶涛的硕士学位论文,对此,湖北大学研究生院和哲学学院办公室工作人员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核实后将联系记者。澎湃新闻记者在中国知网上找到了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伦理学专业研究生陶涛2008年5月发表的硕士学位论文《康德的道德自由观》,以及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外国哲学专业、研究方向为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生高君路2014年5月发表的硕士学位论文《康德道德自由论探究》。经澎湃新闻记者比对发现,两篇论文部分内容基本一样。陶涛的硕士学位论文比高君路的硕士学位论文发表早6年。如陶涛在其论文的第三部分“实践自由”中的第一段写道:自由作为先验的理念,虽然已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给予了其存在的可能性,但是它还未经证实。同时,“如果我们目前能够找到一些理由去证明,这种属性事实上应属于人类的意志并同样也属于一切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那么由此就并不只是说明了纯粹理性可以是实践的,而且也说明只有纯粹理性、而不是受到经验性的局限的理性,才是无条件地实践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证明了自由这种属性属于人类的意志,那么纯粹理性的实践运用也就可以得到证明。高君路论文中“实践自由”这一部分的第一段内容如下:自由作为先验的理念,虽然已经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给予了它存在的可能性,但是它还没有被确切证明它的“实在性”。同时,“如果我们目前能够找到一些理由去证明,这种属性事实上应属于人类的意志并同样也属于一切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那么由此就并不只是说明了纯粹理性可以是实践的,而且也说明只有纯粹理性!而不是受到经验性的局限的理性,才是无条件地实践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假若我们证明了自由这一属性属于人类的意志,那么纯粹理性的实践运用也就可以得到证实了。两段内容基本一致,只是高君路在其论文中对一些表述略作修改。除此之外,高君路硕士学位论文中的致谢内容也涉嫌大面积抄袭了陶涛论文中的后记内容。如,陶涛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后记部分中写道:……我相信,“自由”虽不创造生命,却赋予生命以意义。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是我选择伦理学作为专业的原因;而选择“自由”作为毕业论文的主题,则是我努力进入伦理学殿堂的尝试……我爱这篇论文,犹如皮格马利翁热爱他的雕像。皮格马利翁仅需向爱神寻求帮助,便可将雕像变为挚爱的美人;而我能够完成此文,却离不开太多无私的支持……康德曾说“我己经给自己预先勾画出我要执著前进的轨道。我将步入我的进程,没有什么能阻止我继续走下去。”那年,他22岁。而高君路则在其论文的致谢中写道:……我相信,“自由”虽不创造生命,却赋予生命以意义。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是我选择伦理学作为专业的原因;而选择“自由”作为毕业论文的主题,则是我努力进入伦理学殿堂的尝试……我爱这篇论文,犹如皮格马利翁热爱他的雕像。皮格马利翁仅需向爱神寻求帮助,便可将雕像变为挚爱的美人;而我能够完成此文,却离不开太多无私的支持……康德曾说:“我己经给自己预先勾画出我要执著前进的轨道。我将步入我的进程,没有什么能阻止我继续走下去。”那年,他22岁。根据上述两段文字可以发现,内容几乎完全一致,甚至原本专业为外国哲学、研究方向为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生高君路,在致谢中,专业也变成了“伦理学”。澎湃新闻记者分别致电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及研究生院办公室,对方均表示针对高君路论文涉嫌抄袭的问题,核实后将联系记者。
南哲新闻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专业2017级博士生陈佳与其导师潘天群教授在国际学术期刊Studia Logica上连续发表两篇关于分歧主题的论文:“Logic for Describing Strong Belief Disagreement between Agents”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7/s11225-017-9724-1“Logics for Moderate Belief-Disagreement Between Agents”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7/s11225-018-9790-z其中第二篇论文为国际会议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ogic and the Foundations of Game and Decision Theory (LOFT 12)的接受论文。这两篇论文分别描述了关于双主体间的温和信念分歧与强信念分歧的几种逻辑,构建了相应的公理系统并证明了其可靠性和完全性,讨论了信念分歧逻辑在哲学和博弈论上的应用。分歧是一个涉及到哲学(认识论)、逻辑学、博弈论等多个学科的热点话题,该论文的发表对于这些学科的发展有推动作用。Studia Logica由波兰科学院的社会学和哲学研究所与斯普林格出版社联合出版,是著名的符号逻辑国际性期刊,为A&HCI(web of science艺术人文索引)来源期刊。编辑/段玉蕊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 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形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 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明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明客观事物的真理。
亲爱的哲学系研究生同学们、2020级考生们:大家好!近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个人的心。疫情防控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遵照中央、省、市各级政府的要求,学校发布了系列通知,对疫情防控期间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并将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作进一步调整。我们坚信,有了你我每一个人的积极配合,疫情终将被战胜,生活和学习将很快回归正轨。一年之计在于春。为了便于大家更好规划疫情防控期间和春季学期的学习与工作,根据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关于新学期研究生相关工作的通知,现将哲学系2020年春季学期研究生相关工作安排公告如下。一、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安排根据研究生院通知,2020年硕士研究生初试成绩计划于2月10日公布,请各位考生及时查询并安心做好复试准备,复试时间和具体安排将根据学校通知另行确定和发布,请各位考生密切关注哲学系官网相关通知。二、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安排根据研究生院通知,经我系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现推迟原定于2020年2月18日举行的门槛性考核(笔试)和2020年2月20-21日举行的各二级学科复试考核,调整后的时间将根据学校通知另行确定、发布并通知每位考生,同时也请各位考生密切关注哲学系官网相关通知。三、研究生学位申请工作安排根据研究生院通知,在学校确定具体开学日期后,研究生院将根据情况,适当顺延2020年3月、6月申请学位的学位论文提交、送审、答辩、学位授予等环节的时间节点。具体安排将在研究生院主页和研究生学位管理系统发布,请同学们及时关注。对计划春季学期答辩、申请学位的同学,请加强与导师的学术交流,进一步完善学位论文,做好后续环节的准备工作。四、春季学期研究生报到和公派项目工作安排学校要求所有寒假离校同学不要在2月16日前返校,请大家遵照执行。学校将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发展另行通知春季学期具体开学时间(原定2月17日正式上课)和报到方案,请同学们与导师、辅导员及教务老师等保持联系,及时掌握相关工作动态。研究生院将根据国家留学基金委的通知调整2020年度公派项目工作安排。我们将会第一时间将研究生院的工作安排告知同学们,请有意申请的同学抓紧做好准备工作。南京大学哲学系2020年1月31日
今天给诸位介绍一部”尾行”题材的岛国影片,剧情脑洞清奇但却发人深省。不卖关子,这部影片的名字叫做《二重生活》。《二重生活》根据日本人气女作家,“直木奖”获奖者小池真理子(代表作《恋》)的同名推理小说改编。小池真理子特别善于挖掘人物的内心和心理活动,而《二重生活》这部作品便把作者的这一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二重生活》由门胁麦、长谷川博己联袂主演,这两名艺人在国内虽然略显小众,但在日本都是备受期待的中青年演员。《二重生活》以女主角,哲学系研究生阿珠(门胁麦饰演)的视角展开。她和游戏设计师铃木(菅田将晖饰演)是一对情侣,虽然偶尔也会被男友的浪漫晨啪唤醒,但一直都还算是过着波澜不惊,平淡幸福的日子。但是最近阿珠却摊上了一件烦心事,那就是对于毕业论文如何下手感到相当苦恼,原因是她的论文题目“论当代日本社会的存在”,对于她这个连自己存在的意义都搞不清楚的女孩而言过于难了。不得不说,哲学系的研究生真是太难了。困惑的阿珠只得找自己的导师筱原(中川雅也饰演)寻求帮助,筱原则建议阿珠通过“尾行”的方式调查某些个人的生活轨迹,从点到面,由此来透视当代日本人的生存现状。众所周知,“尾行”有个大前提,那就是不能暴露自己,不能和跟踪对象发生任何接触。因此为了提高成功率,阿珠采取就近原则,先从身边熟悉的人下手,第一个目标便放在了自己的邻居石坂(长谷川博己饰演)身上。石坂作为一家出版社的责任编辑,由于业务能力强,眼光独到,由他编辑出版的书一定会大卖。在家里是好丈夫和好父亲,有车有房,家庭幸福美满,是众人眼中不折不扣的人生赢家。然而在随后的尾行过程中,阿珠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那就是石坂居然在外面背着老婆偷情。此外在这个过程中,阿珠不得不从高档酒店,跟到约会饭店,不停转换跟踪场所,活动经费严重透支。另一方面,由于经常早出晚归,生活完全被打乱,也引起了男友的不满。纸终究保不住火,很快,石坂的妻子也发现了老公出轨的事情。而石坂也发现了自己被跟踪的事实,并找到阿珠当面对质。结果阿珠手足无措中差点触犯了大忌,不仅和跟踪对象发生了接触,还险些献身给石坂。中年成功大叔对年轻女孩的吸引力果然没得说。由于不得不改变跟踪对象,这一次,阿珠把目标对准了自己的导师筱原,看来妹子这是专挑熟人下手的节奏。可没想到筱原表面正常的生活下,也有自己的秘密。筱原一生致力于哲学研究,可最终也无法避免人情的牵绊。随着母亲的离世,筱原也送走了自己在世的唯一亲人。他也向阿珠揭示了自己生活中的最大的假象,那就是在外人看来与他相敬如宾的妻子,竟然是为了给慰藉母而雇来的话剧演员。阿珠通过冷静旁观他人的生活,也反思了自己的生活,影片最后也终于完成了自己的论文,得出了自己关于日本人生存状况的结论:没有人的生活是完美和免除痛苦的,人人都是孤独的。而身患绝症,了无牵绊的筱原教授在给阿珠的论文打了高分后选择了自杀。《二重生活》虽然从“尾行”这个抓人眼球的角度入手,但本质却是一部思想性十足,能够引人深思的文艺片。也正如影片的名字一样,展示了片中的每个人物A、B两面的真实生活。这里为了讲述方便,暂且把A面当作是(希望)别人眼中的自己,B面是自己眼中的真实自己。它就像硬币的两面,在不断的转换。石坂大叔和筱原教授在影片中已经有了充分的展示,这里自不必说。而被筱原雇佣的女演员,平时在剧场中演话剧当女主角,私下里扮演人妻,这其实也是她的二重生活。而影片主角阿珠同样如此。A面是学业有成,爱情美满,前途无限;B面则是对生命存在的意义的迷茫和无法抑制的孤独感。其实现实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作为一个个孤独的个体,或许只有某一天,有个人通过“尾行”,走进你真实的内心时,才能找到存在的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导向、严格底线要求、优化评价方式、加强学风建设、健全长效机制、开展专项整治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进一步健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和评价体系,推动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意见》指出,要深刻认识“唯论文”现象的系统性危害,从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政治建设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高度予以坚决纠正。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弘扬科学精神观、创新质量观、服务贡献观,树立更加鲜明的人才培养导向、潜心治学导向、服务党和人民导向,改进科研评价方式,强化科研育人功能,以学术质量和社会效益作为学术评价的重要标准,建立有利于潜心研究和创新创造的评价制度,引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意见》明确提出了10个“不得”的底线要求,即:不得简单以刊物、头衔、荣誉、资历等判断论文质量,防止“以刊评文”“以刊代评”“以人评文”。不得过分依赖国际数据和期刊,防止国际期刊论文至上。不得为追求国际发表而刻意矮化丑化中国、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不得将SSCI、CSSCI等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与资源分配、物质奖励、绩效工资等简单挂钩,防止高额奖励论文。不得将SSCI、CSSCI等论文收录数作为导师岗位选聘、人才计划申报评审的唯一指标。不得把SSCI、CSSCI等论文收录数作为教师招聘、职务(职称)评聘、人才引进的前置条件和直接依据。不得将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学位授予的唯一标准。不得将学历、职称等作为在教育系统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限制性条件。不得多头评价、重复评价,严格控制涉及论文的评价活动数量和频次。不得盲目采信、引用和宣传各类机构发布的排行榜,不过度依赖以论文发表情况为主要衡量指标的排行性评价。《意见》强调,要优化评价方式,坚持分类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探索多元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完善同行评价;要加强学风建设,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坚持学术不端“零容忍”、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和管理;要健全长效机制,落实高校在学术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权,激发学术创新创造活力,正确理解破除“唯论文”不是不要论文,正确看待SSCI、CSSCI等相关引文索引的作用与功能。《意见》要求,各地各高校要针对10个“不得”组织“唯论文”问题专项整治,开展学风教育和警示活动,重点自查自纠是否存在评价指标单一、评价使用功利、高额奖励论文、抄袭代写论文、非法买卖论文、学风建设虚化、学术权力异化等突出问题。教育部将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各高校经验做法,同时对落实不力、问题严重的单位,视情采取约谈、通报批评、公开曝光、责令整改等方式予以严肃处理。(来源:教育部)
2020年9月23日下午2017级哲学班在明理楼M502教室召开毕业论文选题动员会。哲学专业教研室老师及2017级哲学专业全体学生参加了此次动员会。会议由教研室主任刘寒刚主持。哲学专业教研室主任刘寒刚做毕业论文设计总体布置刘寒刚老师指出,毕业论文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今年毕业论文在时间安排上主要是“四步走”。第一步,是从现在开始,大家要主动和指导老师沟通,确定毕业论文选题,拟定写作计划。第二步,是今年考研结束以后,即12月30日,分两个小组进行毕业论文开题答辩。指导老师们会对大家的毕业论文写作计划进行评估,看是否可行、是否要调整题目和相关内容等。第三步,2021年3月27-28日,将分两个小组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同学们要按照毕业论文的要求提前打印好毕业论文,交给老师并进行答辩。第四步,在明年5月中旬之前,完成对不及格毕业论文和优秀毕业论文的复答辩。刘老师还提醒大家要注意选题,写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我手写我心。潘家猛老师发言潘家猛老师指出,大家在考虑毕业论文选题时,要注重问题导向、选题意义和主要参考文献三个方面的内容。赵立研老师提醒同学们选题不宜太大,不要复述教材观点,尽量做到新颖,以新材料、新视角和新观点取胜。卓俊锋、石杰胜和谢亚涵三位老师也就自己的经验给同学们提供了建议。卓俊锋老师发言石杰胜老师发言谢亚涵老师发言(文:刘寒刚文,图:潘家猛、刘寒刚)END历史文章
在中国哲学史中,和西方哲学中广泛讨论过的问题,而人性善恶的问题则是中国哲学史上特别重视的问题。这个问题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我一直认为用“善”或“恶”的概念,来判断人性原本是一个错误,善恶和阴阳、雌雄、男女等一样都是事物的类别属性。换句话说,善和恶只是判定一个人是否好坏的社会道德标准,而并非人性的原则,这就像是男女判定一个人的性别一样,无论判定是什么结果,只说明了人的性别,而并非说明了人的本性。人性是没有阶级性,也没有好坏之分,所有人的人性都是一样的。当然,我否定人性的善恶命题,就必须有自己的人性的观点,所以,我在这一章里提出我的人性学说,尽管它是我在30岁之前的思想,但这种思想仍然没过时,也不会过时,因为它是真理。在中国第一个提出这一命题的是孟子。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似的,后来的习惯导致了差异,但他却并未给出人性的定义。随之,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命题。这一理论的提出,竟然引起了长达2000多年的争议,而且是依然那么热烈。当然和孟子对阵的人是告子。告子认为“人性如湍流之水,从东方决口则可以流向东,从西方决口可以流向西,人性无所谓善恶,就像水流无所谓东西。孟子回应说:“水信无分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水虽然无择于东西,却必定由上流于下,人性之善,正如水向下,是自然之势。人可以阻止水流,或者使水倒流,但水的本性并不是上流。人可以做好事,但人的本性并不是行善。孟子的性善观点肯定了人的道德意识的普遍性,然而,他和告子一样,并未涉及到人性的真正本质。孟子和告子的观点是分歧的,他们所说的人性的实质不同。告子所说的人性是人生之俱来的本能,即“生生之谓性”,“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之事,人人皆然,本无所谓善恶,由于告子所说的性和动物的本能相同,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看作是人性。孟子所强调的人性是建立在人的社会道德基础上的人性,是有异于禽兽的。他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在于人有仁义之心,孟子说:“所以谓人皆有仁义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共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善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善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龙上》)。仁义礼智四端,是孟子所说的“性”的基本内容。但是,人和动物的唯一区别在于人不仅能认识自然的规律和本质,而且还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改造自然使其服务于自己的需要 。所以,人的本质属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孟子所谓的人性“四端”,其实是人的社会道德标准,我们并不能把它看作是人的基本属性。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许多动物也有类似于人的行为,其中包括了孟子所说的“四端”人的本性是无好坏善恶之分的,那是任何人都自有的法则。在生活中,人们往往把人应遵守的社会道德看作是人的基本属性,所以导致了人在认识上的矛盾分歧。善恶只是事物性质的类相,这种矛盾的现象存在于任何事物之中。比如人的饥饿和温饱,饥者也,人之恶觉;饱者也,人之善觉。饥饿使人痛苦难受,这是不好的感觉,温饱使人满足舒适,这是好的感觉;人为了不难受,就必须进食,但肠胃的消化却会否定这一善觉,人就必再次进食,于是便形成一种循环的不断的否定的过程。这个否定的否定是人一生都在干着“平恶扬善”的事情。能性、动性、继性,是物质的自然属性,而人的本性则是物质本性的转化。物质的本性是自然律,而人的本性则是自携律,两者是同一的。为了和物质的自然属性有所区别,我提出了人性自善的观点。所谓人性自善,就是人自由自觉的对自己好。但这一概念并不能形成规律,规律必然条理化和秩序化,所以我又提出了人的能善性、动善性、继善性这一概念。这一概念和物质本性在本质上是相同。能善性表示人具有自由自觉地完善自我的能力;动善性表示人自由自觉地善待自我行为;继善性表示人的自由自觉善待自我的继续性。这一规律的提出,自然消除了人在自我本性认识的矛盾和 分歧。人性自善符合于人所有的本质。自私的人利己是自善,无私人利人同样是自善,一个是合于自我要求的自善;一个是追求自我利益的善待,另一个则是追求群体利益的善待;一个是把世界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另一个则把世界看做是所有生命的财富,两种不同性质的自善都在作“自由自觉的活动”。作为人的本性规律,能善性、动善性、继善性的抽象原理仍然是OYS,它在人们的生活中时刻反映出了一种多重的独立对立统一的关系。换而言之,人的本性就是人在社会中自由自觉的自我完善。当然,我们不怀疑人的这种本性会在社会前提下再次发生转化,所以人的自然性(本能),人的社会性(道德),人的创造性(价值)同样是人的本性,这种本性也同样和物质本性是同一的抽象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