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682哲学原理考研真题详解东西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682哲学原理考研真题详解

才聪学习网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爱智[厦门大学2011研]答:爱智即哲学,从语义上来说,在希腊语中,“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从哲学本身来说,所有的科学都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运行,哲学是对这种规则的反思,也就是对其“思想前提”的。只有这种探寻事物的一般原理和原因、自然万物的本原和根据的知识,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慧”,对这种“智慧”的热爱与追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2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武汉大学2015研]答: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是指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通过提问帮助对方把观点明确的方法。苏格拉底在同别人讨论问题时,往往总是说自己对任何问题都不懂,只好向别人请教。但当别人回答他的问题时,苏格拉底却对别人的答案进行反驳,使对方矛盾百出。最后通过启发,诱导别人把他的观点说出来。但苏格拉底认为这些观点不是自己的,而是对方心里本来就有,只是由于肉体的阻碍未能显现出来。他的作用是通过提问帮助对方把观点明确。苏格拉底把最后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形象地称为“思想助产术”。这个教育思想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启发式教育的典型。3感性[北京师范大学2015研]答:感性是指人的认识的接受性,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认识能力,是最起码的认识能力。康德把知识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层次。感性知识由两种成分构成:①用来接受的先天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形式;②通过自在之物刺激感官而后天获得的直观的质料,包括知觉、印象、感觉等。康德认为空间是外感官的形式,时间是内感官的形式,一切外部现象最终都要纳入到内部来感知,时间是感知一切内外现象的先天直观条件。4人是万物的尺度[北京师范大学2015研]答:“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普罗泰戈拉提出的著名哲学命题,是指对每个感知者而言,事物就是他所感知的那个样子。命题中的“人”主要是指单个的人,也可指某类的人。普罗泰戈拉认为衡量事物的尺度是单个人的个体感觉,带有明显的主观主义、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但他反对“神是万物尺度”的神话传统和“人是自然产物”的自然哲学传统,把神、物、人的关系颠倒过来,使人成为衡量存在的标准、主宰万物的力量。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典型命题,对于破除外在的限制与束缚,启发人们重视自身价值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5方法论原则[北京师范大学2015研]答:方法论原则是笛卡尔提出的哲学概念,其观点主要有:①决不接受我没有确定为真的东西;②把每一个考察的难题分析为细小部分,直到可以适当地、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③按照顺序,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逐渐上升到对复杂对象的认识;④把一切情况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第一条说明分析的必要性是为了找到无可怀疑的、确定的“阿基米特点”;第二条说明分析是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分析的结果要尽可能地细致;第三条是指综合的过程,从分析的结果出发,由简单的、确定的真理推导到复杂的道理;第四条是指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分析要彻底,综合要全面,才能达到完全的真理。在方法论原则基础上,笛卡尔建立起理性演绎法。6存在就是被感知[北京师范大学2015研;四川大学2014研]答:“存在就是被感知”由贝克莱在《人类知识原理》中提出,是指既然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就意味着感觉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一切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贝克莱以不同的感官印象为出发点,把事物说成是来自不同感官的各种观念的集合。他认为事物都是可感物,可感物由各种可感性质集合而成,可感性质不可能离开感觉而独立存在,观念是可感性质与感觉的统一,事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是把洛克的经验论原则向前推进一步,否定不可感知的“物质实体”,把观念的原因和支撑者归结为“精神实体”。他把事物说成是观念的集合,又把观念说成是精神、心灵、自我的结果,整个世界只不过是精神或自我的一种感知。贝克莱陷入与常识相悖逆的主观唯心主义。7启蒙运动[河北大学2014研]答:启蒙运动是18世纪兴起于欧洲的思想解放和历史进步的运动,这场运动以哲学为核心且声势浩大。“启蒙”是用光明驱散黑暗,以理性代替蒙昧的意思。启蒙理性是17世纪的哲学与科学精神的继续,是乐观主义的历史进步观,是现代理性。启蒙主义的纲领就是现代主义和现代化的纲领。启蒙运动是遍及全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有苏格兰、德国等国的启蒙运动,但法国的启蒙运动最为彻底,影响最大,法国大革命是它的直接结果。法国的启蒙学者可分为以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为代表的温和论者和以百科全书派其他成员为代表的激进论者。启蒙运动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8实践知识[四川大学2014研]答:实践知识即实践智慧,是亚里士多德关于知识分类的一种。实践知识是为着行动而被追求的知识,只考虑具体环境和事实,其对象是个别的事件。它还是长期经验和积累的结果。实践知识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知识,思虑和选择是其明显特征,其作用是在生活的具体境遇中,为我们在处理与道德有关的事务方面提供行动指导。9哲学是神学的婢女[四川大学2014研]答:哲学是神学的婢女是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观点。哲学是神学的婢女是指哲学成为了神学的附庸,哲学的作用被限定在证明、解释和保护信仰的范围中,神学借助哲学是为了把它的义理讲得更清楚些。这句话表面上探讨的是神学和哲学的关系,实际上表现的中世纪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即理性和信仰的关系问题。阿奎那把理性变为信仰的驯服工具,理性是信仰的补充;坚持神学高于哲学,信仰高于理性的立场。这虽然遵循了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一贯特点,带有浓厚的信仰主义特点,但是逐渐肯定了理性的作用,有助于近代理性哲学的崛起。10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四川大学2014研]答:“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是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的观点,阐释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巴门尼德以“存在”为认识对象,通过对“是”具有表述思想和指示存在的功能的分析而得出这一结论。思想的对象是存在而不能是非存在,而存在也只能由思想把握而非靠感觉。在感性认识中不能确立知识与对象的同一性,唯有理性认识才能达到这一点。该命题不仅是他对概念性认识的本质的第一次规定,还对西方哲学史上理性主义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1我思故我在[中山大学2013研]答:“我思故我在”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著名思想,是笛卡尔哲学认识论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其意为: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能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笛卡尔反对经院哲学和神学,提出怀疑一切的“系统怀疑的方法”,然而他的怀疑不是对某些具体事物、具体原理的怀疑,而是对人类、对世界、对上帝的绝对怀疑。该理论被认为是极端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12主体和主体性[复旦大学2015年研]答:①主体是指实践和认识的人。主体作为现实的社会存在物,属于统一的物质世界。主体在改造客体过程中也改造着自身。主体不同于主观,主观是主体的属性;②主体性是指主观主义思想作风。表现为片面夸大主观作用,轻视客观实际;对人对事只凭主观印象,不作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凭想当然办事。其特点是片面性、表面性、直线性。13认识[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研]答: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感性和理性认识。①认识的基础是实践。这主要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②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原则,就是坚持认识论的可知论,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③认识活动的根本任务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即主体正确地反映客体。14反映论与可知论[河南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反映论与可知论统一于认识论这一哲学范畴。①反映论承认认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承认认识能够如实反映对象固有的性质和规律,是唯物主义哲学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②可知论是指世界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彻底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就坚持可知论。前者坚持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后者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原则,坚持可知论,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15真理[广西民族大学2014年研]答:真理是指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①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认为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是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基础上的,是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而实现的,它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从总体上看,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类认识会更加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②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真理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客观性。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真理,主观真理是不存在的。本文由才聪学习网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播鼗

复旦大学826外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才聪学习网

2021年复旦大学哲学学院《826外国哲学史(从古希腊到现代)》考研全套资料第一部分复习笔记第1章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一、希腊哲学的非宗教精神1希腊神话世界观的特征(1)自然力和社会活动的人格化希腊神话表达的是自然神的多神崇拜观念,把自然的运行和人的命运全部归之于神的主宰。(2)神人同形同性①奥林匹斯诸神与凡人有着相同的体态相貌、七情六欲。②神以及神与人共同生下的英雄具有人的一切恶行,行为受灼热而不可遏制的感情与意志的支配。③神随心所欲地支配着自然,诸神争斗的结局决定了社会进程和人的命运;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都没有自身的秩序和规则,在世界中起决定作用的只是神的情欲和意志。(3)迷狂的宗教精神希腊神话对神和英雄的激情和意志的无度的推崇,激发出迷狂亢进的宗教追求。代表:崇拜酒神的奥尔弗斯教派。(4)生成演化的世界图式希腊神话的世界生成图式对后来的希腊哲学的宇宙生成论发生直接的影响;但是,这种图式以神人同形同性观念为基础,用人类的生殖力比拟自然的生成,它只是安排了自然物的时间次序,并没有表达自然界的内在联系、活动秩序和变化原因。2希腊哲学的背景和环境(1)外来文化和自身积累的经验技术相结合,孕育出新思想的萌芽。(2)在从事海外殖民和贸易的航海活动中,人们开始发现自然现象的规律性。人们开始有了变化的观念,有了秩序和原因的观念,并且认识到,秩序和原因就在运动变化的事物之中。3自然哲学的基本观念(1)“自然”意义接近于现代西文中的“本性”(nature),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亚里士多德明确把自然定义为“运动和变化的本原”。(2)“本原”本义是“太初”。事物的最初状态或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者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即“基质”或“原则”。(3)“宇宙”①含义一是指天地之间一切事物的总和,更重要的是指这些事物的秩序。②“本原”和“宇宙”的联系宇宙是本原(最初状态)分化演变的产物,本原(基质或原则)是在宇宙内部起作用、并赋予宇宙万物特定的秩序的原因。(4)神认为自然是非人格的本原。虽然有时自然被等同为神,但这不是神话里与人同形同性的神,而是统摄世界的最高抽象原则。并且,作为本原的自然是运动变化的自因,就是说,世界依其本性而变化,并不受外在的神的任意支配。二、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1诧异与思辨哲学家出于本性的求知是为知而知、为智慧的思辨活动,不服从任何物质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最自由的学问。哲学的思辨最初表现为“诧异”,诧异就是好奇心。最早的哲学家出于好奇心对眼前的一些现象感到诧异,然后一点点推进,提出关于宇宙起源和万物本原的哲学问题。2希腊哲学思辨的特点(1)静观希腊哲学家习惯于用不变的原则统摄运动变化的世界,万事万物都被归结为静止的、永恒的存在。希腊哲学的这种静观特征并不是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毋宁说,它反映的是超越现实的理想。(2)辩证希腊哲学的基本范畴,如一和多、静和动、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永恒和变化、存在和生成、原因和结果、纯粹和杂多、理智和感觉、形式和质料,等等,都是对子。对子就是矛盾,解决矛盾的途径是辩证法。辩证法的原意是指对话,为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所提倡,后来亚里士多德把它发展为辩证推理。希腊哲学的理性特征是二元对立与一元中心的统一。(3)演绎①希腊哲学的样板是欧几里德几何学。演绎逻辑是几何公理体系的形式化。希腊哲学中的论证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各种形式的论证都是逻辑推理。②三段论演绎是希腊哲学论辩的主要形式,这一形式有时是明显、严格的,有时是暗含、模糊的。(4)理智“理智”是希腊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理智”即希腊文的“奴斯”(nous),又译作“心灵”(Mind)。希腊哲学家认为,理智是无形的、纯粹的实体,它推动万物而不被任何事物所推动,弥漫于世界而能保持自身的统一。本文由才聪学习网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田猎毕弋

20考研哲学专业必看,最强院校报录比解析!

首先,下图是全国哲学专业高校排名情况。哲学专业前30强排名另外,A区和B区的学校排名,此处不分先后。全国哲学学校不过,C区的在这里是没有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前18排名,以及其他院校。小编整理统计了,以下几所大学,硕士研究生报录比,以及报名人数和推免人数,还有最高分最低分,可以对照参考,然后进行20考研的报名情况。数据仅供参考,也是全网唯一计算出来的。复旦大学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报录比,以及报名人数和推免人数,还有最高分最低分苏州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南宁农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云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苏州大学湖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其他院校会在后期,陆续更新在百家号上。希望考研的同学,多多关注我这个百家号。也希望,这些数据,给今年哲学专业考研的同学一些帮助。考研加油!哲学专业考研的同学,加油!相信自己,考研的道路虽然艰苦,但是,坚持下来,必定成功!相信自己,相信明天,相信未来!

不吉

考研政治:徐涛老师带你解析马原哲学大题

哲学大题的基本解题思路:一般我们可以从哲学原理找出相关的方法论从而指导实践。而大题给的题目一般是反着来的,材料一般都是发生的事即实践,然后问考生涉及的原理。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反着推从这件事你分析它的方法论,然后再去找哲学原理。以这道题为例子。特别要说明一点,不要想当然,一定要看清楚问题问的是什么?正如这道例题,问的是材料为什么能去指导其他的事情,换句话说也就是对这一方法的应用,也就是举一反三。这里给出一些方法所涉及的原理。请读者自行记忆,在这里正好用于解题。分析:从发生的事情(实践)分析出运用的方法(方法论)找出相应的原理(哲学原理)。这样的话,一道材料题就大致分析清楚了,就可以展开书写了。这里给出徐涛老师提供的答案的书写,先给出分析出的原理,然后把原理展开写,然后结合材料加以说明即可。说明一点:马原的哲学大题一般都是结合材料给出两个问题,考生大题篇幅最好达到相应答题纸给出范围的2/3,字数大概在200-300为最佳。另外还有一些会有所涉及的哲学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法两大特征、质变量变定律、辩证法五大范畴、真理与价值、历史规律与人的主体选择、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请读者自行记忆。

不顺于理

考研干货:清华大学《98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详解!

欢迎评论留言或关注!才聪学习网——中国哲学史考研复习笔记第1编先秦时期的哲学绪论一、原始社会产生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萌芽1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原始社会的人们在劳动生产中,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认识能力。2唯心主义萌芽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魔鬼、神怪、灵魂不死等即是这种幻想观念的一部分。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3唯物主义萌芽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这可以说是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二、社会分工导致阶级分化1奴隶制社会的建立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开始出现分化。原始社会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则遭到破坏,出现了人剥削人的现象,形成了阶级的对立。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阶级社会。我国奴隶制经过夏、商,到西周时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2奴隶制社会阶级矛盾我国奴隶制的经济特点是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和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建立许多大小不等的诸侯国,以保卫整个奴隶制的经济制度。到了周代,在政治上则是采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禄的等级制。各级奴隶主享有种种经济、政治、法律上的特权。奴隶社会中阶级矛盾激烈和尖锐。3哲学为统治阶级服务在阶级社会中,哲学往往被打上阶级的烙印。夏代的奴隶主为了论证自己统治的合理性,声称自己的政权是得之于“天命”的。到商代更抬出了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叫作“帝”或“上帝”,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这种宗教认为“上帝”是整个自然、社会的主宰。奴隶主贵族统治者经常利用“天罚”来威吓人民,假托神意来迫使奴隶等去从事战争、耕作和贡纳财物。西周统治者对这些传统的宗教又有所发展,他们用统治者的道德行为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不同于原始社会的迷信了,它已经发展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4奴隶制社会自然科学的初步发展在奴隶制社会中,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也有进一步的认识,发展起了初步的自然科学知识。(1)夏代已有了纪年的历法,商代在夏代历法的基础上,已有了隔若干年置闰月来调整季节的办法,而且采用干支纪日法;(2)在数学上商代已采用了十进位,并且有了“规”“矩”等字,说明当时数学的发展情况;(3)在农业上商代人已懂得培土壅苗、流水灌溉等,还有了酿酒、缫丝、绩麻等生产技术,到西周时期,在农业生产上发明了轮流休耕,保护土地肥力的“三圃法”,初步懂得了施肥、中耕、治虫、选种等;(4)在天文方面建立了专职人员,《诗·小雅·十月之交》中记载的一次日食,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日蚀记录,生产发展促进自然科学知识的丰富,为哲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料。三、铁器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1封建制度开始形成西周末年,奴隶制开始崩溃。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工具的改革,特别是铁器农具的使用和用牛耕田,生产力进一步得到发展,旧奴隶制生产关系已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私田的大量出现,封建依附关系也开始出现和发展起来。新的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是我们历史上第一次承认实行按亩收税的制度,承认分封地之外的私田的合法性。随后,封建地主阶级逐步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取得了优势,经过长期的反复斗争,我国的封建制在战国时期正式确立。2封建地主阶级与旧奴隶主阶级矛盾激化春秋时期,新兴封建地主势力和奴隶主贵族势力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在这个社会大转变的斗争中,新兴地主阶级主要是依靠和利用了奴隶和平民的力量才战胜奴隶主贵族的。他们采用各种方法,如减轻赋税,灾年贷粮,论功行赏等以争取逃亡的奴隶,笼络人心,扩大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实力。3社会现实的需要推动哲学发展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农业、商业、手工业及科学的进步以及复杂而尖锐的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推动了哲学的发展。奴隶主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要人们听从于“天命”的安排。新兴地主阶级及其同盟者小生产者则运用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结合本阶级的利益,开始对“天命”论的宗教有神论展开批评,掀起一股强劲的人文主义思潮。这时哲学上的主要代表有:(1)以孔子为代表,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及“中庸”观念,发展了殷周及春秋以来的传统哲学思想及伦理观念,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术流派儒家;(2)以老子为代表,提出“道”和“无为”的学说,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宇宙论的传统,以及影响深远的道家学派;(3)以墨子为代表,提出“兼爱”“非命”等十大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4)春秋末年还出现了我国古代的军事理论家孙武,在他所著的《孙子兵法》一书中,总结了我国古代的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思想。4战国时期封建制度最终确立(1)诸侯国新兴地主阶级掌权“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和确立时期。战国初期至中期在多数诸侯国中已建立了地主阶级的政权,正在为巩固新政权而斗争,而尚有部分诸侯国则正处于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过程之中。随着广大奴隶群众反抗奴隶主的斗争、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的进一步深入,各诸侯国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统治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2)地主阶级对待社会变革的态度不同“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当时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地主阶级是新生产关系的代表者。这个阶级来源比较复杂,因此,他们对这场社会变革的态度也有所不同。有的主张用激进的暴力的办法打击奴隶主阶级,建立封建制度;有的则主张用缓和的改良的办法解决问题。(3)知识分子阶层的活跃在这复杂的阶级斗争中,作为各阶级思想上的代言人,知识分子阶层十分活跃。他们不是独立的一个阶级,而是按其政治、经济地位和思想倾向,依附于各个不同的阶级。(4)“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在这一时期中,围绕着新旧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文化教育的斗争,以及通过什么办法来建立封建制等问题,在思想战线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派别,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百家争鸣”的局面。齐国地主阶级政权建立后,新统治者田氏为了招纳为地主阶级服务的人才,在国都临淄的稷门下设立学官,招徕了各国不同学派的知识分子到这里讲学、著书,成了当时“百家争鸣”的一个中心。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化性起伪[武汉大学2014、2015年研]答:化性起伪是荀子的观点,是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荀子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化性起伪”的性恶论认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为善。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2四书[武汉大学2015年研]答:四书,又称四子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朱熹取《礼记》中《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四书的作者包括孔子、子思、孟子、程子、朱熹等。四书蕴含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武汉大学2015年研]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语出《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是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是指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求严格,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孔子还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这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具有借鉴意义。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武汉大学2015年研]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指天地不会偏爱任何事物,在天地眼中,万物与刍狗没有分别,即世界上万事万物其实都是平等的,出自老子《道德经》。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河上公对这句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其意是指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其自然,将万物看作刍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滥觞,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5性者,本始材朴[武汉大学2015年研]答:“性者,本始材朴”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哲学用语,出自《荀子·礼论》。“本始”是指原始,本初。“材朴”是指资质朴素。人的本性其本质是没有经过雕饰的,是自然的,换言之,人的本性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中本无善端。非但无善端,且有恶端。虽然他认为人性本恶,但荀子认为人具有接受道德教育的聪明才力,积学既久,成为习惯,圣即可积而致也。这与注重道德修养自觉性的性善论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的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6“尚贤”“尚同”[武汉大学2015年研]答:“尚贤”“尚同”是墨子在政治方面的主张,二者的结合反映了墨子独特的治国理念。①“尚贤”是指任用人才,不计出身贵贱,一切以能力为准。墨子认为,尚贤是政治根本。这种思想直接冲击了宗法世袭制,为战国时期平民阶层的广泛崛起奠定了理论基础。②“尚同”是指一切有关善恶、是非的意见及行动上都必须统一、服从于上级。墨子独到地揭示出国家这种变化的客观必然性,但“尚同”说的专制色彩太浓厚,会引起暴政和集权。这一思想经过法家的吸收和改造,成为中国古代极为盛行的专制主义思想的理论源头之一。7竹林七贤[武汉大学2015年研]答:竹林七贤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王戎、刘伶、阮咸七位名士,因他们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所以世称“竹林七贤”。在哲学思想上,竹林七贤以嵇康、阮籍为代表,其哲学主张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在文学上,这七人的作品基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竹林七贤的生平遭遇,不仅向后人指出了从事文学艺术活动要保持精神和思想上一定的自由的必要性,更促使后来的文人认真思考自己的文学艺术创作和政治的关系,从而自觉慎重地摆正自己的社会位置,有所选择、有一定目的的去进行创作,且后者更为重要和深远。8《复性书》[武汉大学2015年研]答:《复性书》是中国唐代哲学家李翱关于人性学说的哲学著作,是宋代理学的根本,它融合老子与道家的复性论,发扬《中庸》思想,反对佛教,因而是融合儒道两家的产物。《复性书》认为“人之性皆善”“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同时又认为“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作者主张性善情恶,认为人们由于受到七情的蒙蔽,所以本性藏而不露。唯有除去情欲,善性才能恢复,并可以超凡入圣。这是取名《复性书》的主要含义,而去情复性的方法,是教人“忘嗜欲”,即排除物欲的干扰,加强内心修养,以达到空寂安静的“至诚”境界。9“天下惟器”“道在器中”(王夫之)[武汉大学2015年研]答:“天下惟器”“道在器中”是明末思想家王夫之的哲学观点,批评了宋明理学“离器而言道”的倾向。王夫之认为,道与器是统一不可分的,“道”标志事物的共同本质或普遍规律,“器”标志个别、特殊的具体事物。“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道之器也。”其意是指道与器是物质世界的两个方面,而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体。“天下惟器”表明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具体的存在,表达事物本质或事物类本质的哲学抽象都只是个别某一方面的本质,这种本质不能脱离具体的事物而存在。因此只能说“道在器中”,“道”是“器之道”,而不能说“器者道之器”。王夫之的“道器观”是他关于世界统一性问题所作的较为深入的阐发。麻烦大家关注+点赞,谢谢!!考研真题、考资格证、考试题库就选才聪学习网!本文由【才聪学习网】原创,关注我了解更多考试资料!#中国哲学史#

禽兽成群

这3个大学专业考研很容易,而且考研后薪资高,若是被录取很值得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里,社会对人的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很多人在读了大学本科之后,还会想去继续读研究生,那么对于这些同学来说,考研成了人生中的必经之路。考研的人数也从十年前的五六十万,到现在的将近三百万,读研,已经成了和高考一样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几年前的读研比高考简单的论调在现在已经行不通了。因此,我国社会普遍的现象是,如果一个人不能够在本科进入一个好大学,获取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那么要想在考研的时候进入一个好大学也是很难的。但是有一些专业读研比较简单,而且考研后薪资高,若是被录取很值得。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第一:哲学专业哲学专业在我们平时读书的时候都会遇到很多不懂的人来问:哲学学了到底有什么用呢?事实上,哲学的定义是一门教人聪明的学科,哲学的涵盖面非常广,包括了教育学,心理学等等内容。所以哲学实际上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而且由于哲学考研的人数不多,所以考研的竞争相对不那么激烈。研究生毕业的哲学毕业生能够在毕业后找到很多对口工作,比如教育机构等工作岗位,或者考研成为国家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等等。第二:法医专业法医专业是一个非常新兴的专业,在我国的历史也不过几十年之久,但是法医专业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比较常见的。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社会难免每年都会发生一些刑事案件,这时就需要法医出手来验尸了。这个专业在我国的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的需求量非常大。而且由于法医专业和医学专业有交叉,所以需要同学们深造才能真正做好法医这个职业,由于我国社会发展,法制化进程加快,对于法医这一职业的需求一定越来越大。第三:工程力学专业工程力学专业是物理学下属的一个子专业,专门研究力学基础知识,在众多领域都有应用,比如各种制造业:交通,建筑等等专业,所以同学们如果能够学习工程力学专业,在毕业之后找工作一定是不愁的。而且工程力学专业的发展范围也非常广,不仅仅可以去各种制造业公司:比如研发机械还有数控机床的公司工作,还能够进入建筑公司或者水利局等等。就算当一个设计师也没问题。因此,这门学科的实操性非常强,很多人都选择了本科毕业就参加工作。因此考研的压力也相对来说比较小。同学们如果能够选择这个专业,一定能够获得非常大的优势。这几大专业总结起来就有一个特点,实操性强,所以大部分毕业生都选择了直接就业,但是很多同学有读研的需要,所以就可以利用这些专业读研的同学不多的特点考研,通过率也要更高一些。如果有些同学在大学毕业后就能直接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那么就完全没必要选择考研。如果自己所就读的专业考研与不考研差异很大,那么建议考研。不过选择考研后就要开始着重准备,毕竟做了选择就没有回头路了。希望同学们能够对自己未来有一个很明确的规划。

和同

2022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才聪考研

关注我!2007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1)哲学的定义及其要点(见表1)表1哲学哲学的定义及其要点(2)哲学基本问题在本体论方面和认识论方面互相联系①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从人的认识的实际发生过程来说,只有回答了本体论的问题以后才能回答认识论的问题。认识论总是渗透和贯穿着本体论,认识论是不能脱离本体论的。②本体论也不可能离开认识论任何关于本体的理论,都是通过一定的认识路线而形成的,本体论总是渗透着一定的认识论。离开了认识论,离开对人的认识能力、认识本质、认识过程进行考察的本体论必然是独断的、不可靠的。(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见表2)表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2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1)唯物主义的发展阶段(见表3)表3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2)唯心主义流派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见表4)。表4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见表5)表5辩证法和形而上学(4)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见表6)表6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麻烦大家关注+点赞,谢谢!!本文由【才聪学习网】原创,关注我了解更多考试资料!

陈亮

2014年西北政法大学701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701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静业学习网中国哲学史一、名词解释(5分一个)1.正名2.非命3.元气二、浅析(15分一个)1.反者道之动2.庄子“逍遥游”三、论述(30分)朱熹心性论西方哲学一、名词解释(5分一个)1.米利都学派2.笛卡尔3.《精神现象学》二、浅析(15分一个)1.洛克的经验论2.柏拉图的两个世界三、论述(30分)四、因说与四假象说2014年西北政法大学710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中国哲学史一、名词解释(5分一个)1.正名答:正名是指辨正名称与名分,以使名实相符。孔子提出“正名”主张,力求实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森严的局面公孙龙将正名观点应用于名实关系,认为正名是为了实现名称合乎事实。墨子认为,正名在于使彼此之名各得其当《管子》则把正名看作使形名相符的手段。韩非认为,实行法治,必以正名为原则。荀子的著作《正名》篇,提出要使名实相当2.非命答:非命是墨子关于社会政治理论的十大主张之一。“非命”论极力反对定命论,目的是为了高扬人的能动精神。墨子反对“定命论”的原因有:①定命说使人相信命运而不强力从事,因而使赏罚失去作用,人伦遭受破坏,社会出现混乱;②定命说宣传天、鬼之外还有另一种力量存在,这与天、鬼的绝对权威相矛盾。他认为天鬼是宇宙的主宰,其赏善罚暴的根据在人的行为:行善者得赏,作恶者受罚。他的非命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次把人的主体性以系统的理论形式表达出来。非命论反映了墨家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3.元气答:元气是中国古代哲学重要范畴①是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或为混沌未分的实体《鹖冠子·泰录》:“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东汉王充《论衡·谈天》:“元气未分,浑沌为一”②是指人世间吉祥之气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王正则元气和顺”③是指人身之中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气《春秋繁露·天地之行》:“元气之流皮毛腠理也”二、浅析(15分一个)1.反者道之动答:反者道之动是老子关于“道”的运动特征的思想。“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四十章》)老子认为道总是朝着相反的方向运动,表现了他辩证法思想的一大特征在老子那里,“道”不仅是创生万物的本源,而且还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动力。在老子看来,从“道”到万物的生化就意味着“道”的运动。“道”创生天地万物,天地万物最终还要复归于“道”。这是一个循环往复、永不停息的过程。(1)“反”的含义①相反“道”之动向自己的反面转化。“道”生万物的过程即由无限落实到有限、从没有形质转化到有形质,这是朝相反方面的运动。②反复“道”之动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道”生万物,但万物最后又复归于“道”,这是一种循环反复的运动。在“相反”和“反复”之间,老子显然更重视“反复”。(2)“道”的运动变化①“道”广大无边,万物均由“道”而生(“大”);②万物从“道”分离出来后,周流不息地运动着(“逝”);③万物的这种运动离“道”越来越远(“远”),远到极处,物极必反,万物又回到了“道”的本根(“反”);④对万物而言,向本源的重新回归,实际上是一种复命的过程,也是万物的最终归宿。(3)“反者道之动”在老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反者道之动”在老子的思想系统中是非常重要的观念。它不但决定了老子整个思想的基调,而且成了他观察纷纭的现象世界和处理人生问题、政治问题的法宝。(4)老子以“反者道之动”思想观察现象世界所获得的洞见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一切事物均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无论天地也好,人也好,现象的世界都像那飘风骤雨一样瞬间万变,没有什么能够持久长存。②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变动的前提就是事物之间有区别、有对立。在经验的世界里,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事物的对立面经常相互转化。本源之“道”能够从无形质落实到有形质,再从有形质恢复到无形质,充分说明对立面相转化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规律。④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脚下。事物向对立面的转化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老子对“道体”和各种具体的事物均抱有一种相当深邃的辩证观念。他不但认识到事物之间充满各种各样的相对性,而且还发现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老子的辩证观念对后来的许多学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2.庄子“逍遥游”答:(1)“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出世追求庄子的“道”,是借化去经验世界、经验事物的差别与对待而确立的,“道”作为一种精神意境也必由超越经验世界的对待关系中求取。

事亲以适

考研政治:选择题常考成语哲学原理汇总

考研政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经常考这一类的题目,就是给你一个成语或者是俗语,然后让你选择题目给出的成语或者俗语说明了什么样的哲学原理。可能是单选题,也可以是多选题,这两种考察方式都是可能的。上面的五十条呢,就是选择题经常会考的成语或俗语的哲学原理的汇总,对这些不太熟悉的童鞋们,自己马住看起来哦!还有最后的二十多天,你们就考试了,加油呀!就还有最后二十多天,坚持坚持坚持,胜利就在前方了,希望你们都有一个好结果!

黍离

考研哲学:哲学,“科学之科学”?

哲学属于那种通过概念、原理等逻辑形式以反映现象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凝结着人类认识在一定时代所达到的知识成果;同时,哲学又体现着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又是一种意识形态。所以,哲学具有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种信念。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各个领域的具体规律性知识的理论体系,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这表明,哲学与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个从浑然一体到不断分化的过程。在古代,哲学和许多具体知识掺杂在一起,更多的是被人们当做知识的总汇。到了近代,自然科学开始了独立探索的历程,逐步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了日益增多的独立的学科。这一事实反映了人类认识的进步,既有利于科学的发展,也有利于哲学自身的发展。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自身生长的土壤。哲学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就在于它植根于具体科学的土壤中,不断从具体科学所提供的新的材料、经验和知识中总结概括出哲学的一般结论。否则,哲学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自己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活力。同时,哲学能够为具体科学提供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这是哲学特有的功能之一。那么,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在什么地方?首先,具体科学也是以世界为对象。不同的是,任何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都是以世界(自然和社会)的某一方面为对象,它所研究的问题是具体的,限于特定的领域,而哲学以世界总体为对象。哲学所研究的问题和得出的结论具有普遍性,并不限于个别领域。其次,具体科学只研究对象,而不研究作为研究主体的人与对象的关系。撇开认识主体单纯研究对象自身这是具体科学的特点。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不是站在世界之外“观世界”,从而形成关于“整个世界”的知识。如果是站在世界之外观世界,哲学就不是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自己的“重大的基本问题”,而是以“世界本身的存在及其运动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如果这样理解哲学,就会混淆哲学与科学的区别,就会把哲学视为一种具有最高普遍性和最大普适性的“科学”,乃至把哲学当成凌驾于科学之上的“科学的科学”。世界观是人对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总体理解,世界观理论是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理论。正因如此,哲学不不同于科学,它不是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对象,而是把人与世界的关系作为自己反思的对象,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自己的基本问题,从而为人们提供理解和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即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大智慧”。最后,具体科学表现为关于某一领域的某种具体知识,哲学则表现为一种智慧。哲学智慧与科学知识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要以科学知识为依据,但它又不是科学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科学知识中蕴含的普遍规律和意义的揭示。这就是从具体的科学知识到普遍的哲学智慧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