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玩论坛,为了和人辩论,看了一些西方哲学和语言学的书。所谓“乘兴而来,尽兴而归”,后来不玩了,底子还在。感觉百家号还是挺有意思,在手机上看着自己的作品,还是很有成就感的。发了几篇试水的作品,拙作《维特根斯坦哲学思考的角度问题》出乎意料的受欢迎。今天的统计是收藏288,分享179。(绝对真实,不对的话让编辑扣我的分.笑)。既然是大家喜欢,从作品领域的垂直度考虑,我就详细的和大家分享一下对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的评判。这样既满足了读者的需要,也容易提高我的百家号指数。维特根斯坦先从《哲学研究》谈起,如果受欢迎,我就一个命题,一个命题的分析。我把《哲学研究》的第一段概括一下:第一段是维特根斯坦引用奥古斯丁在《忏悔录》里的一段话。奥古斯丁的《忏悔录》的一些段落是谈学习语言的过程的。这可能是最早的对语言哲学的探索,就是从哲学角度探索人是如何学会语言的。婴幼儿是在和长辈的互动中逐步理解语言的含义。奥古斯丁说是长辈称呼某个对象,然后看着那个对象,从而使他将声音和对象的名称联系起来。奥古斯丁看过我上面提到的那篇文章的读者知道,我个人认为维特根斯坦分析问题的角度有些偏。那么正确的角度是什么呢?就是从传统的哲学的角度,从认识论的角度和语言学的角度来考虑,这才是正确的研究方向。我们是如何学会语言的呢?就是我们假定人在出生时是具有与生俱来的智慧的。这种智慧是我们学习外界的一切知识的基础。我个人总结应该至少有“大小之辩”,“多少之辩”,“动静之辩”,“内外之辩”,因果判断能力这样几种先天的能力。“大小”之辩和“多少”之辩的能力让我们产生几何学和数学的概念,当然,还不止于此。奥古斯丁的著作忏悔录“动静”之辩让我们产生时间和空间的感知。解释一下,所谓时间就是对于运动快慢的记录,和光的关系不大。即使没有光,只要有运动,就有时间。所谓空间呢?想象一下你作为婴儿第一次看屋里的景色。你无法产生远近和立体的概念。假设你眼睛能够看到屋里的各个物品,但是你也无法区分它们。能理解吧?在你学会爬以后,或者家人抱着你走的时候,你看着物品的位置的变化,你才能产生远近的概念。所谓的“空间”,即“绵延”是你在运动后眼睛对于物体的位置的变化的一种记忆,通过参照物的的外形的变化,你产生了远近的感觉。如果没有参照物,就没有远近的感觉,也就意识不到空间。(即使解释了可能也不好懂)幼儿学爬内外之辩是我们产生概念的基础,概念是什么?你可以想象它是一个集合,或者是一个正方形,或者一个圆,这个内外之辩的意思就是你在知道内部的内容的时候,也同时知道外部的内容了。比如我面前的这个电脑屏幕,你能辨识出这个电脑屏幕的原因是你不光感知了这个电脑屏幕,同时你还感知了它外面的背景空间。这是黑格尔的辩证法里指出的意思,就是“有”和“无”是同时存在的。其实只有“有”的存在,没有“无”的存在,“无”其实就是对于某个概念的一种抛弃或者叫忽视。比如说“小王不在教室”。这个画面就是你想象小王在教室里,然后把这个画面取消。德国哲学家黑格尔顺便说一句,感知一个物体就要感知它的背景。这两者是同时感知的。那么,比如问:宇宙的边界在哪里?怎么回答呢?从上述可知,宇宙不会有边,因为你感知宇宙的同时就确保了宇宙外的存在。还有因果判断能力,就是把前后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产生了A事件后必然跟随着B事件的联想。这就是因果判断能力。当然,这个因果关系有时正确,有时不正确,比如守株待兔,各种民间忌讳等原始思维就不正确。那么婴儿是如何辨识房间里物品的呢?这就是婴儿看到什么东西都要伸手去摸的原因,因为,没有触觉的参与,我们是无法将眼前看到的图景中的实际物品区分开的。就是说,我们能将一个物品立体化感知,必须有触觉的参与。(想象一下全息摄影图像。)全息摄影图像好了,现在你可以帮助奥古斯丁和维特根斯坦解决问题了。所谓的人的语言的学习过程,语言的语法:词性,句法,虚拟,时态,语态,从句,孩子是怎样在和大人的互动中掌握这些语言知识的?从语言学著作中可以了解到,比如德国小孩五岁时语法基本都掌握了,可以讲语法正确的语言。那么,你可以推演婴儿用他先验的能力逐步将声音和动作联系起来,逐步掌握语言的先后次序吗?这其实就是维特根斯坦在后期哲学中要解决的问题。估计你完成不了这个工作,因为从语言学的角度讲,孩子三岁前发生的事情是记不住的。所以,你也无法回忆起你是如何从一个概念和动作开始,逐步学会其他的概念和动作的语言表达的方法的。维特根斯坦后期著作哲学研究第一节的后半部分是维特根斯坦对于儿童语言学习的先后次序的一个设想,其实有了我上面的背景知识介绍,也许你也可以回答维特根斯坦的问题,限于篇幅,对于维特根斯坦的回答的评论下次讲。
谈到哲学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哲学本身,二是研究哲学的人,三是怎么研究。一、哲学本身“哲学”一词在新华字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研究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哲学的特点在于它的原理性,即它是一种普遍规律,它是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具体事物的共同特征,它具体表现为一般性、概括性和宏观性。哲学的实现方式在于归纳,它最终通过概括和总结来完成它的使命,通过概括和总结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使复杂的东西变得容易掌握、容易应用。哲学的社会价值表现在它通过概括和总结最后形成一种普遍规律,用这个普遍规律能够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指导人们去不断的创造,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二、研究哲学的人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素质,否则就不适合研究哲学。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能力强,善于实践,能够始终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抽象思维能力强,善于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普遍的一般规律。3、好奇心强,有钻研精神,能够为一个疑问不辞辛苦的寻找答案。4、善于从宏观上把握一件事情,不局限于一个小的思维框架中。5、发散思维能力强,善于从多个角度看问题,能够突破常规思维逻辑去分析问题。6、心胸阔达,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乐于接受别人的质疑与批评,能够在承认不同观点存在的前提下保持一个客观的心态去探讨问题。7、不因自己取得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自命清高,能够始终保持一个平常心、一个客观的心态。8、对于人类的一切概念能够拿得起放得下,不过度执着于某个概念而无法自拔。9、有较好的语言功夫,能够准确的运用词汇表达自己的思想。10、思想要端正,从事哲学研究的初衷是爱好,目的是从中获得快乐,不要妄想收获名利。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的你的心胸才能开阔,你的思想才不会被束缚,你才有可能在哲学研究上有新的发现。研究哲学的人,如果不具备这些能力或存在弱项,那么他的研究就会陷入僵局,停滞不前。三、研究哲学的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一)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了解人类已知的哲学原理和前沿的哲学思想。2、以已知的哲学原理为依据去解决所遇到的哲学难题。3、以哲学的特点和实现方式为依据论证哲学问题,不偏离这个依据。4、自觉的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5、能够很自然的投入到普及哲学知识的工作中去,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哲学领域中来,壮大哲学研究者队伍。哲学问题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大课题,不是依靠某一个人的力量能够解决得了的,需要人类的共同智慧。(二)哲学研究的注意事项1、在哲学研究的整个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一个宏观的高度,这是为避免陷入自己的小逻辑中而自己却没有察觉,造成研究的片面性,失去全局性和普遍性。2、一定要借助人际间、报纸、网络等媒介与别人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交流,通过别人的质疑与批评来实现对自己研究思想的修正。3、为了研究哲学的方便,我们可以创造一些词汇,但不能热衷于创造词汇,过多复杂的词汇会使很简单的哲学变得复杂,变得深奥,变得没人愿意看,因此远离群众,失去群众。我们一定要本着能不用就不用特殊词汇的原则,尽量使用最简单、最普遍的词汇进行哲学思想的表达。4、对于人类的一切概念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陷入自己的哲学思想中无法自拔,拿得起却放不下。5、研究哲学不能带有功利性心理,不能是为了在哲学界成名而研究哲学。研究哲学只能是自己的一个兴趣爱好,目的是从中享受快乐。带有功利性心理去研究,只能使研究走向狭隘的一面,逐渐滑向急于求成的心态,只关注一点而看不到问题的全部。关于哲学研究,本人不才想到这些,写了这些,望能够给更多从事哲学研究的人以启示。如果我的某些论断存在错误或不完整的地方,请各界人士直言指证,以共勉!
54.关于“理解”一词的具体含义,维特根斯坦通过一个具体的语言游戏来揭示理解一词在头脑中运作过程中的具体所指。在这个具体例子中,看到一串数字,然后想到了一个复杂的公式,随后写出接下来应该出现的数字。这个过程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找出这个数列的构成规则。图像化siwe理解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对事情发生的原因或者规则进行一种判断。理解一件事应该是贯穿着从不明白到明白的一个心理分析过程。需要加入一个规则.这个规则给予当前发生的事情一个合理的解释。维特根斯坦说:理解的过程被隐蔽起来了。他发现不了“理解”的过程.那么,这是和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相悖的.事实上,理解也是这样一个心理过程。比如你位于一个纵横交错的地道中,你手中有一张关于这个地道的地图。这个地图引导你顺利地走出这个地道。所谓的对地道的情况的理解就是找到了这张地图。至于理解是不是一个精神过程?看你从哪个角度说了。事实上,维特根斯坦举的三个精神过程的例子也是具有不同的性质.地道156. 关于阅读这个词,阅读产生了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首先,阅读是一个辨识的过程,随后是大脑将辨识出的文字转化为读音,转化为读音后,大脑再辨识这个读音的意义,随后是辨识一个句子的意义。在这里,初学者和熟练使用这种语言的读者的大脑的反应肯定是不一样的。喜欢学习外语的朋友,特别是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的朋友对这一点会有深刻的体会。我们听母语,说母语时,基本上都是条件反射式的,对语言进行反应的时间很短。而外语则不同,初学时都需要逐字辨识,需要花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听外语类似于听母语的反应。学习中文157-171.关于阅读句子时在大脑里引起潜在的声音的现象,说明我们所谓的思考主要是借助声音完成的。研究这个问题--就是大脑借助语言进行思考的问题,通过脑神经科学来研究或者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会显得更专业一些。维特根斯坦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些问题,有些隔靴搔痒的感觉。就是提出了大量的问题,但是没有递进.172-174. 关于引导和谨慎的一种精神状态,被引导和谨慎地做某些动作时,存在着一种精神状态,就是精神上的高度紧张。这和汽车驾驶状态有类似之处。就是精神无法放松,一旦精神放松,就可能出错。这和放松时的精神感觉是不同的。维特根斯坦可能想要指出的就是当时的精神状态。维特根斯坦175. 在这段,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引导就是按照命令完成任务.176.-178. 这三段很精彩。思维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所谓的因果关系?他一直在探讨引导一词的意义。能够坚持看我的分析的读者,或者说,能够坚持把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看下来的读者,应该是掌握了维特根斯坦的分析方法,就是将语言转化为生活的图像的方法。维特根斯坦所做的所有的语言分析都使用了这个方法。语言游戏我们有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图像式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最原始的思维方式。就是智人在没有掌握语言之前所使用的思维方式,或者像我所举的那个例子-黑猩猩向动物学家要香蕉的那个例子里的黑猩猩的思维方式. 另一种思维方式就是使用语言的思维方式。使用语言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进化,主要是通过头脑中语音来思考。有个不大恰当的比喻,用语言思维就像计算机里的用高级语言编程,这能够减轻大脑的负担,加快思考的速度。黑猩猩的思维维特根斯坦敏锐地看到了我们对于不同的生活图像所进行的加工,其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你看到前面有一个水坑。一种选择是一脚踩进这个水坑。另一种选择是绕过这个水坑。也许你从前经历过鞋子进水的不愉快经历,所以在直接踩下去和绕过去这两个不同的图像选择中,你的大脑选择了绕过去的图像,就是你决定绕过这个水坑。这是一种对图像的判断,也可以看成是体现了一种因果关系。大脑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生活图像,而最终实现哪种生活图像是由大脑的判断决定的。这个最终判断的能力,是大脑所独有的能力。为什么计算机代替不了人脑?因为计算机缺乏这种最终的判断能力.
哲学系资料室新到图书与期刊欢迎各位前来阅览编 者 按资料室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9:00-12:00下午14:00-17:00以下为《哲学研究》与《哲学动态》2017.12的目录详情,附2017年总目录,请点击查看大图期刊目录《哲学研究》2017.12 中文目录《哲学研究》2017.12 英文目录及摘要《哲学研究》2017.1-12分类总目录《哲学动态》2017.12 中英文目录《哲学动态》2017.1-12分类总目录编辑 / 王欢
43.维特根斯坦说:“一个字词的意义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如何理解这句话呢?我们可以看一下下面的例子:“小王还没过来呢。”“还剩下两斤苹果。”在这里副词“还”的用法是不一样的。维特根斯坦对于句子即命题的研究已经超过了大多数的语言学家。那么,我们从刚才我举的例子就是“还”的两种用法,还有上文维特根斯坦举过的很多词汇使用方法的例子中可以说明一个事实,就是构成句子的每个词,实际上也有很多的用法。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为什么能在语言分析中做出这么大的成绩?归根结底,我认为和他早期的哲学,就是“语言是思维的图像”的观点有很大关系。事实上,维特根斯坦在做语言分析的时候,把整个句子和词汇都转化为生活的图像。维特根斯坦哲学是如此之难,以至于他的后继者很难做出创新。“一个名称的意思有时是由指向他的拥有者来解释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是所谓的私人语言?或者是上文中所说的x?思维的图像44,维特根斯坦在这段话里表达了这样的意思。笔者在这里换一种说法。比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金箍棒是现实中不存在的。但是,金箍棒在现实的语言体系里是有意义的。维特根斯坦设想了这样一个场景,就像在第二段里表现的场景那样,名称只是在名称的拥有者存在的情况下使用。就像工人给石板贴上标签,a,b,c,d。这种临时性的语言是否是维特根斯坦说的私人语言?孙悟空和金箍棒45,维特根斯坦指出:“指示代词“这个”永远不能没有拥有者。“这个”不是一个名称,因为一个名称不是借助指向的手势来使用的,而只是借助指向的手势加以解释的。”我在前面解释过“这个”可以理解为“此物”。“此物”一词确实没有表示出对象的实际内涵。46. 维特根斯坦讲了一段苏格拉底对语言的认识。这段话对维特根斯坦写《逻辑哲学论》很有帮助,那么苏格拉底所定义的基本元素是什么呢?是语言中的词汇吗?比如,橘子。橘子47.关于基本元素即简单元素,罗素的哲学和维特根斯坦前期的哲学里都有类似的概念。在作为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这段话里(第47段),维特根斯坦似乎推翻了他的前期哲学里的想法。那么什么是组成“实在”的简单部分呢?任何概念都是一个包集,都无法变成简单的。这也是罗素的原子论和维特根斯坦早期哲学最终失败的原因。什么是复合和简单?相对于水果的概念来说,橘子是简单的。但是橘子是由各种成分构成的,橘子因此又是复合的。所以,寻找基本元素的探索最终会以失败而告终。但是我想,苏格拉底所要表达的意思可能和罗素以及维特根斯坦所想象的不同。比如说,“我们想吃橘子。”橘子这个概念可能确实是我们所要表达的所想要的东西里的最小单元。罗素49,关于苏格拉底所说的“我们无法解释这些元素,只能命名它们。”是这样理解的。比如说橘子,就相当于苏格拉底所说的基本元素。作为我们所要消费的水果的最小单位,橘子一词的命名就足够了。橘子一词,涵盖了这种水果的所有性质。我们所能解释的是什么呢?比如,你发明了一种饮料。其中含有橘子水的成分。这种饮料是可以解释的。其中的桔子水就是其中的一种基本成分。维特根斯坦在这段里写了很多的话,鉴于我对苏格拉底的这段话的理解和维特根斯坦不同。所以,他的那些分析我就不做点评了。苏格拉底50,关于“存在”和“非存在”的问题,“存在”与“非存在”是否可以被归于基本元素?这里维特根斯坦说的是有道理的。维特根斯坦举了一个“标准米”的概念,和一个“标准的褐色”的概念,其实所谓的标准米和标准的褐色就是米和褐色的概念。我前面说过,概念就是一个集合。因为存在和非存在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所以他们也是基本元素。
36.原文:“我们在此所做的也正像我们在大量类似的情形下所做的,因为我们无法具体指出任何一个我们称之为指向形状的身体动作(如相对于指向颜色),我们说有一种精神的(心灵的,智性的)活动与这些词相对应。”“凡是我们的语言暗示有一个实体存在而又没有的地方:我们就想说,有个精神存在。”维特根斯坦这段话比较难理解,我把原文记录下来了。维特根斯坦还是非常用功的。从这段话的内容我们可以推测:维特根斯坦对于奥古斯丁的“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做过深入的思考。维特根斯坦试图将人学习语言的思维过程推导出来。这里的证据就是在指物定义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的提出,就是对形状和数字在指物定义的过程中的精神体验和对具体的事物的学习的体验是不同的。我在《解答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中的问题的尝试》一文里也做过分析。这里重复一下,“大小”和“多少”的辨识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智力,是不用学习天生就有的。这种能力构成了我们后天学习的基础。潜藏在世界的图像中的形状和数字是我们天生就可以感知的。维特根斯坦的著作哲学研究进一步的推理:(可能非常难理解)形状的概念是我们区分不同物体的基础,也是我们构成概念的基础。概念的构成也可以看成是一个封闭的曲线。可以是圆形,方形,三角形都无所谓。你也可以把概念看成一个集合。比如颜色包括:红色,黑色,粉色。。。。什么是数字“1”?当你看到一支笔的时候,你可以产生“1”的概念。其实这里你已经产生了“2”的概念。因为,一根笔可以看成是一个封闭的图形,你如果能感知这一根笔,就是感知围绕着这支笔的封闭的曲线。那么,曲线外的部分你也要同时感知。就是说,你感知“1”的同时感知了“2”,或者说“1”和“2”是一物两面,“1”和“2”是不可分割的。也就是“有”和“无”是同时存在的。或者说人能感知的最小数字就是“2”.这其实就是辩证法。哲学家黑格尔38.维特根斯坦对于指示代词“这”的用法产生了兴趣。“这”是什么名称呢?我考虑了一下,“这”不是名称,不是给物质的命名。“这”可以理解为“此物”。是说“这个”的人所关注的东西。“这”只是言说者关注的东西,并没有指出“这”的任何内涵。关于维特根斯坦下面这段话:““那是蓝的”这几个词有时被意指为是对某个人正指着的对象的一个陈述,有时又被意指为对“蓝的”这个词所作的一种说明,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在第二种情况下人们实际上意指的是:“那就叫做‘蓝的’”。——那么我们能不能在一个时候把“是”这个词意指为“叫作”,把“蓝的”这个词意指为“‘蓝的”’;而在另一个时候把“是”真正意指为“是”呢?”蓝色的海洋当一个人指着一双鞋说“那是蓝的”,是指鞋的外表颜色。当一个人指着蓝色对人说“那是蓝的”是针对蓝色本身的解释。语境不同,一种是区分鞋的外观,一种是针对颜色的命名。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对现实描述的简略版。我们知道有时候一个助词起很多种语法成分的作用。如果要助词能够详细的区分不同的语境,那么语言的语法就会繁杂无比。所以,由于语法的简略造成歧义句,双关语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我的书,我的想法,我的敌人,这里的“的”所显示的领属关系是不同的。外国人学中文40.关于一个名称没有对应物就没有意义的说法,这要看是如何理解这个对应物。萧峰是不存在的,我指的是金庸的小说里的人物。但是,金庸虚拟了萧峰的故事以后,萧峰作为故事的主人是有意义的。我们从这些虚构的事迹中得到人生的教益。41.原文:“在§15中,我们把专名引入语言(8)。现在,假定带有称“N”的工具坏了。A不知道这一情况,他仍向B作出记号“N”。这个记号现在还有没有意义呢?——当B接到这个记号时,他该怎么做呢?”道德经的作者老子维特根斯坦还是在模拟语言起源的过程。所谓劳动创造了语言。这里维特根斯坦想到了“无”这个概念。就是某个东西不存在时怎么表示。维特根斯坦给出的答案就是在没有这个N时,对方摇头表示没有。那么,否定词“无”,“不”“没有”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给出一个画面,然后取消。“无”这个概念是不存在的,“无”是对“有”的画面的取消或者是忽略。体会一下,“小王不在办公室。”
51.维特根斯坦在51段里描述的意思比较难以理解.关于语言中的基本元素,我是这样理解的:语言的基本元素对于人的生活功能具有最基本的意义. 举一个例子: “我想吃一个橘子.” 这里的“我”,这里的“想”,这里的“吃”,这里的“一”,“个”,这里的“橘子”,都是基本元素。这些基本元素都是不可定义的,通过它们,我们将其组合出其他的一切事物。橘子维特根斯坦在48段中用九个不同颜色的方块来表示一句话。用这个例子来解释苏格拉底对基本元素的定义,我认为是不妥当的。维特根斯坦在这里用B代表黑色的方块,R代表红色的方块。事实上,这里的R和B已经不是基本元素了。维特根斯坦提到的代表红色的方块。所谓红色的方块就是一个复合的概念,而不是简单元素了。维特根斯坦事实上,维特根斯坦在这里创造的简单的语言游戏的语法,在语言学上并没有太大的价值。因为这里的语法只是两个人在一件事情中的行为的简单约定。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描述这九个不同颜色的方块,可能需要包括更多语法的句子。维特根斯坦在这里约定的简单语法能够成立的原因,在于省略了两个当事人之前对于这个语法的设计过程。从维特根斯坦举出这个例子看,维特根斯坦对于苏格拉底所说的基本元素的意义理解得不够深刻。苏格拉底53.原文:“我们也可以设想,这样一个表格是这种语言的使用中的一个工具。此时,对一个组合的描述就是像这样来进行的:描述这个组合的人带着一张表格,他在表上查出该组合的每一个要素。并且由此找到相应的记号(接受这一描述的人也可以使用一张表把它翻译成有色方块的一张图)。这一表格可以说在这里起了在别的场合下由记忆和联想所起的作用。(通常我们在执行“给我拿一支红色的花来”的命令时,并不先在颜色表上查找红色,然后再去取一支颜色与表上查到的颜色相同的花来;但是,如果问题是要选出或是要调配出一种特殊色调的红色来,那么我们的确有时使用色样或色表。)如果我们把这种表格叫做对语言游戏的一个规则的表达,那么,人们就可以说,我们称之为语言游戏规则的东西在这个游戏中很可能具有非常不同的作用。”学习语言53段这段话是维特根斯坦讨论语法问题的精华。我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粘贴下来。维特根斯坦提到的语言游戏的规则这东西,实际上就是语言的语法。而语法的形成,当然不像维特根斯坦想象的那样,仅仅在图表中查出简单元素,然后进行组合排列就可以完成。事实上,在维特根斯坦在本段所举的例子:“给我拿一支红色的花来” 中,“红色的花”就是一个复合的概念,而不是像维特根斯坦在上一段中举例所说的是个简单概念R。而且在语法中要标注出主语即施动者,这在德语中用名词第一格表示。在德语中,动词也有形态的变化。从动词的形态变化中可以辨别出是谁发出的动作。哲学研究54. 维特根斯坦在这里把语言的学习类比于游戏的学习。这个类比还是很恰当的。在不进行实际参与的情况下,旁观者通过观察游戏也是能够理解规则的。在语言的学习中,在不进行实际使用的情况下,在特定的情境中观察使用者的语言和动作间的相互关系,观察者也可以对实际使用的语言的含义有一定的判断,甚至我们可以从一些主人和宠物互动的视频中判断出宠物理解了主人的语言的意思。宠物的学习能力56.对于我们的记忆力,我们确实是没有把握的。就像你见到一个生人,或者是你第一次见面的同事。一般情况下,都不能保证第二次见面时能把对方认出来。对于我们的识别能力来说肯定不能和仪器相比。假设仪器可以区分一千种不同的红色,然后让你选其中的一种红色,之后,收回这个色样,再给出几种颜色相近的红色让你判断。我想:你是很难判断出哪一种红色是你刚才见到过的。
继续分析哲学语法第一段,维特根斯坦的思想部分。在引述完了奥古斯丁的一段话后,维特根斯坦对于语言中的单词和现实事物的关系,以及“句子是现实的图像”这一点进行了确认。既然语言是对现实的描述,那么这个描述的方法是怎样形成的?就是句法和单词是如何和实物对应上的,维特根斯坦对此产生了疑问。奥古斯丁的著作忏悔录他举了一个例子,就是买“五个红苹果”这个句子。交谈的双方是如何在头脑里辨识这个句子而后完成交流的?维特根斯坦提问:“我们是如何掌握“红”这个颜色和“五”这个数字的?看了我昨天的文章应该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人有先天的能力,比如“大小”,“多少”,“内外”的辨别能力。这个能力可以用在我们收集外界的信息上,也可以用在我们的语言构建上。五个苹果其实没有语言也可以思考,而且思考的水平还不低。参考黑猩猩的例子。我推测,我们用语言思考的过程其实就是模仿人类在未掌握语言前的图像思维。因为抽象的句子如果不采用比喻的形式-即对于现实的图像的模拟,你是无法理解的。而句子其实就是大脑对于现实图像的演算的一种反映。比如我看到一个苹果,其实这个“大小”,“多少”,“内外”的概念全部被大脑收集了。数字是什么?其实一点也不玄妙,数字来自于现实的图像。比如有“五”个苹果,“三”个梨。这“五”和“三”的概念被大脑抽象地提取了。你能理解数字,其实并不比你能理解“大小”更难。比如说,一块玻璃在地上摔成两块,一块大,一块小。你能否辨识大小?如果可以,那么,你辨识“两”块玻璃的存在并不比“大小”的辨识更难。三个梨再举一个例子,“而且”是什么意思?“并且”是什么意思?“还”,“更”,“于”是什么意思?解释不了吧?其实这些虚词和语境有关,这些词只有在语境中采有意义。但是,你的大脑也可以把这个语境中的意义记住。概念是什么?范畴是什么?其实就是一个集合。因为人有“内外”的辨别能力就会产生集合的意识。那么,单个名词是集合,单个动词是集合,其实“还”,“更”,“而且”,“于”,“甚至”这些虚词也都是集合。那么“红’也是集合,”五”也是集合,其实你如果能理解”甚至”的意思,那么你也能理解“五”的意思。容器相当于集合这样,我就解决了维特根斯坦的困惑,就是如何理解“红”和“五”的问题。“红”在人的头脑中是一个集合,包括各种红。因为人的印象里对于“红”只有一个抽象的感知,和大脑里抽象的“红”差不多的感知的颜色,都算作“红”。这样,维特根斯坦在第一个命题的疑问就解决了。哲学研究的第二段到第十二段是一个整体,放在一起分析。维特根斯坦把词语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叫“语言游戏”。我可以把它理解为词语在不同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其实,这里维特根斯坦是想说语言并不像他在前期的逻辑哲学论里所设想的那样,具有词汇和现实的一对一关系。而是词汇有不同的意义,这不同的意义依据情境而定。他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他所说的几个例子,都是在特定环境的下的省略句。比如说;建筑工人向他的助手说“石板”。这其实是一个祈使句的省略。即“把石板递给我”。维特根斯坦这里我可以提供一个例子:就是一个动物学家经常喂野生的黑猩猩香蕉。一次这个动物学家在看书。黑猩猩来了。它看着动物学家的眼睛,动物学家没在意,接着看书。黑猩猩继续看动物学家的眼睛,动物学家看那个黑猩猩,黑猩猩然后看树上的香蕉。动物学家明白了,黑猩猩是让他摘香蕉给它。黑猩猩的两个眼神的意思就是“请你把树上的香蕉摘下来给我”。按照维特根斯坦的逻辑,这里的“看”其实也有不同的意义。但是你要明白,我们是讨论语言,不是讨论肢体交流。黑猩猩吃香蕉维特根斯坦不是语言学家,却想做语言学该做的事情。其实婴儿学习语言也不是像他说的那么简单,大人指着苹果说“苹果”,孩子就知道那叫“苹果”。大人指着自己说“爸爸”。孩子就知道大人是爸爸。也许孩子看见一个陌生青年男子就叫“爸爸”。我们在教一个孩子语言的时候,涉及到互动过程中孩子对语言和行动之间的关系的判断。比如说,你让孩子把苹果给你。说“给我”。这样“我”的含义和“给”的含义孩子就区分开了。就是说,涉及语言和行动之间的关系的互动和逻辑判断有关,并且存在着不断的纠错的过程。比如说孩子管陌生男人叫“爸爸”。你告诉孩子,那是“叔叔”。那么,家里的父亲才能叫“爸爸”就被孩子记住了。
哲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问,但不要试图一下子就想得到“终极”答案。——题记哲学可以教给我们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哲学?一起来看下高人总结的10点,看完肯定受用。1,在我们的精神世界,哲学一直都隐含地存在着,无论我们是逃避还是迎接,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哲学都在那里,它永远不会消失。2,哲学可以让我们形成预设思维,当我们领悟这些预设,就可以借助这些预设进行思维和实践,进而获得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原理——即对部分真理的洞见。3,哲学可以教我们从别人已想过的东西、已做过的事情那里获取宝贵的经验和人类智慧总结。比如我们看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就可以从中汲取很多人生经验,然后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4,尽管科学和律法已经很完备和发达,但我们依然需要一种学问,这种学问能帮我们弄清楚自己知道什么和相信自己知道什么,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大多数人往往处于相信自己知道什么的状态,而并没有弄清楚自己知道什么。此时,就需要哲学这门学问。5,哲学可以让我们明白哪些规范具有普遍约束力,哪些规范不具有普遍约束力;哪些条件对每个人都有效,而哪些条件仅仅是对某个人或某些人有效;它帮我们获取有效和普遍的主张(政治主张、文化主张、社会规划主张等等)。6,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规范和伦理问题,虽然可以把我们引向不同的学科和部门,但最终都会走向哲学,因为哲学具有统领其他一切学科的性质和本领。7,科学对人的发展来讲是不完备的。科学仅仅是提出各种概念预设和方法论预设,往往解决的是具体问题,物质层面问题居多,它无法告诉我们问题的全部真相。此时,哲学反思就成了一种必然和必须,因为哲学有助于我们维持整体视野,不至于让我们总是局限于某一个单一视角。8,每一种历史叙述或历史学家的观点,都只是其时代的一个侧面,是众多视角中的一个。人们往往会强调历史多样性中跟自己相关并觉得重要的部分,没有人能通过一种中立的眼光,从一种永恒的视角出发或从上帝的视角出发去对待人类的客观命运。哲学尽可能地在避免这些视角的缺陷所造成的后果。哲学不是上帝,但类似上帝。9,过往的哲学家们都认为自己道出了真理,都认为对自己的时代,甚至对后来的时代提出了挑战或建设性的意见,古代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近代的笛卡尔、黑格尔和康德……等等,无不如此。在他们给我们留下的哲学宝库里,我们的幸运之处在于可以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立场,一种使我们自己的观点与他们的观点进行对话和交流的可能。在对他们的思想进行详尽的理解的同时,我们要学会对过去的一切进行重构和再思考,一边倾听,一边努力做出富有希望的回应。这种倾听和回应源于哲学对我们的恩惠。10,近代以来,几次大的工业革命和文化革新,使得以前通行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已经不再适合,新时代的全球背景下,人类正面临诸多挑战(环境问题、伦理问题、价值重估问题、贸易壁垒问题、种族问题、民粹主义问题等等)。哥白尼、开普勒、牛顿的自然科学理论和达尔文、弗洛伊德、马克思·韦伯、马克思的社会科学理论是否需要重新考量或与时俱进?新的认识论和伦理观该如何统一建立?全球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该何去何从?这些正是现代哲学所需要努力的方向。结语——如果不研究哲学,不建立整体视角或宇宙思维,不进行反思和自我反思,人类的未来或将是一片黯淡!
转载自百家号作者:万事自有经纬130-133.维特根斯坦在这几段中讲述了他研究语言游戏的意义。维特根斯坦给我的感觉仿佛就像一个原始人,突然降临到了现代社会,面对五颜六色的现代化工具,充满了新鲜和好奇。对于我们来说是习以为常的现象,对他来说都是充满了新鲜和刺激。我这个比喻不知道是否恰当。因为维特根斯坦的母语-德语是一门语法非常完善的语言。原始人如果维特根斯坦从德语语法的角度来分析各种语言现象的语法使用上的特点,那也许接近于寻找出语言的内在规律。而维特根斯坦的做法似乎是从原始人的角度,以一个小白的身份来努力发现语言使用的秘密。这种方法也不是不可以,但总是给人一种太过吃力的感觉。就像数学学科,人类经过长期的摸索终于在15世纪发现了“零”的使用法。从而使数学学科的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我可能时间记得不太准确,详细内容请参考 丹齐克的《数,科学的语言》一书)。在前面的章节,维特根斯坦也给我们演示了语言游戏的分析方法。这些分析方法揭示了了语言在实际使用中所存在的问题。数学家丹齐克事实上,我们也没有必要跟着维特根斯坦的思路转。维特根斯坦早先研究数理逻辑,在维特根斯坦的先入为主的思维中,总想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语言。这种做法,说得难听一点,就是选错了专业。搞语言研究就必须具有语言学的基本专业知识。语言既有对外在事物的描述,也有对内在思想的描述,同时还有人际交往之间的使用法。人际交往中的使用方法是和特定的文化关系密切的。维特根斯坦把各种的语言使用法扯在一起,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混乱。维特根斯坦134.这里维特根斯坦给出了一个命题“事情是如此如此。” 这句话在这里还分析什么命题真伪?这句话明显是有一个因果关系的,就是有上下文联系的句子。单独拿出这么一句话来分析,有什么意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所有的对话都有一定的目的。就是很多话都有所谓的言外之意。“事情是如此如此.”可以理解为“因为事情这样了,所以你应该如何如何.”学习中文139. 在本段,维特根斯坦在讨论如何用语言来思考的问题。假定一个词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当我们想到一个词时,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运作的?这个问题可能已经超出了语言研究的范畴。有什么样的外部世界,我们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述。就是我们看到了一些什么情景,大脑组织了什么样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这是一个层次的问题。先把这个层次的问题研究清楚。至于大脑是“具体”怎么组织的?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感觉维特根斯坦是思维能力太高了,如入无人之境,横冲直撞。我解释一下:就是维特根斯坦只是一般性的谈语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已经可以让语言学家们大脑死机了,维特根斯坦还一个劲儿把思考的维度向上提,这样就没人能跟得上他的思考的频道了。外星人140.语言具有情境化的特点,关于“每次想到某一个词时,这个词的意思会有不同。”这一点我同意维特根斯坦的说法。比如说,中午下班的时间到了,领导说一句:“吃饭。”然后走出办公室。这话的意思可能是让大家下班。而一个职员走出办公室,说一句“吃饭”。可能是属于自言自语。143-149.学生累积计数的过程相当于让一个人不停的搬砖的过程,区别是一个是肉体上的劳动,一个是脑力上的劳动。搬砖153.维特根斯坦在这里对“理解”一词进行了分析。“理解”是什么意思?中文的理解的意思是“文理,解开。”就是搞明白了内在的质地的意思。应该了解一下维特根斯坦所说的理解的德文中对应的单词“verstehen”和英文 understanding的原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