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年哲学研究发展报告冰之舞

2020年哲学研究发展报告

2020年,虽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我国哲学界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了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并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传统哲学研究持续推进中国哲学知识体系的反思与重构;西方哲学研究聚焦德国古典哲学、欧陆现象学和分析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重点关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挑战;而构建当代中国阐释学则成为诸多领域特别是哲学界探索与争鸣的重要议题。鉴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动态已在《2020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发展报告》中介绍,这里对哲学其他分支学科年度发展状况予以述评。一、中国传统哲学研究:面向当下与未来近年来,中国哲学知识体系的反思与重构一直是哲学界关注的热点和重点。哲学界除了依托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互补互证,对人、事、物继续探究外,不断反思“照着讲”“接着讲”“对着讲”与“以中释中”“以西释中”等论争。在现当代中国思想中,“哲学”自身及植根于它的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影响着国人对自身传统的体会与阐释。赵汀阳讨论了当代中国哲学处境的两个方面: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的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的中国化。文章分析了西方的分类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中国哲学把人生论定位为核心论题而造成的自限局面,以及西方哲学在中国化过程中发展意义续篇的可能性。王齐认为,考虑到西方哲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批量引入中国且研究时间较短、与本源文化差距较大等现实因素,尤其考虑到赵汀阳提出的“当代性”概念,在当代中国哲学知识体系建设当中,作为“学问”的西方哲学研究仍有其不可忽视的建设性意义。吴飞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不乏对本源问题的讨论,但由于经学传统与心学传统的相继兴起而丧失。哲学应该着力讨论本源问题,但并不仅仅是逻辑—语言的本源问题,而是生活经验的本源问题。在中西文明中,经学都不只是回答本源问题的范例,而且构成了生活经验的骨架。学界普遍认为,应该思考如何在当代世界的视野下激活古代的思想资源,与已经纳入中国思想版图的西方哲学联合创制一种“新哲学”。2020年,为纪念张载诞辰1000周年,《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杂志纷纷刊文,涉及张载的思想史定位、关学经典整理与关学历史重构等论题。另外,《关学经典集成》出版,比较系统地阐释了关学兴起、流传、发展、演变的过程。在中国哲学史上,“气”是最具中国本土色彩的哲学语言。对气学作出创造性发展的是张载,但其思想所引发的争议也最大,历来存在两种观点分歧:一是“气本论”或“唯气论”,以张岱年为代表,认为张载哲学是以气为本体的一种理论形态。二是“太虚本体”“太虚神体”或“本体宇宙论”,以唐君毅、牟宗三为代表。当代学者林乐昌认同“太虚本体”说,认为张载哲学应以理学来定位。吴震则认为,太虚或气都不足以成为形上学的本体概念,不足以为张载哲学定位。张载哲学是以太虚与气为逻辑起点,以性与天道为终极关怀的道学思想,对于宋代道学具有重要的形塑意义。翟奎凤提出一种补充视角,认为“神化”是源自《易传》的一对中国哲学的独特范畴,从神化体用论可比较合理地解释张载思想中关于虚气关系问题的长期争论。二、西方哲学:是研究对象,更是研究资源2020年,哲学界关于西方哲学的研究仍然沿着西方哲学史的脉络进行,即以研究西方哲学史上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为主,尤以德国古典哲学、欧陆现象学和分析哲学为盛。总体上看,西方哲学仍是学界研究的直接对象,而不是以哲学问题为中心的相关研究的资源。以往我国学界对康德哲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识论方面,但2020年康德的实践哲学特别是道德理论受到格外关注。邓晓芒认为,康德所开创的道德形而上学,仍属于以知识论和逻辑规范为框架而建立起来的道德原则。这种规范伦理学与儒家的德性伦理学在出发点上是截然不同的,但这并不妨碍双方以某种方式相容和互补。邓安庆指出,哈贝马斯视之为对康德伦理学进一步发展的“对话伦理学”,与康德几乎没有关系。康德的道德性立法处于伦理性和道德性的张力之中,其核心是要证成个人准则的主观性与普遍伦理法则相一致。因此,个人意志立法的原则,不是同利益相关者的意志质料相一致,而是与所有理性存在者之意志的法则相一致。如果说这里有“对话”,也是理性主体同包括自己在内的现象中人的情志之对话。“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的渊源”问题再次被激活。国内学界关于黑格尔辩证法和法哲学的研究持续增温,且明晰呈现出一种外部阐释视角。罗朝慧认为,黑格尔辩证法作为纯粹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逻辑学,即哲学真理或理性精神自我展开、自我实现的抽象思维过程,不存在“神秘化”和“倒立”的问题。当黑格尔辩证法作为人类自由本质全面实现的历史和社会现实时,才真正存在马克思所说的“神秘化”和“倒立”的问题,因为它给现实的人的感性自由及其物质的和世俗的生活内容、关系与实践活动蒙上了一层“神秘外壳”。马克思正是在此意义上“剥去”这个“神秘外壳”,把它“倒过来”,发现与之“截然相反”的世俗的“合理内核”。邹诗鹏认为,在黑格尔那里,社会本身不过是“第二自然”因而并不是独立的存在形式,黑格尔不可能提出社会存在概念,更难以建构一个自洽的社会理论。应当指出,虽然国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颇盛,但重在对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的思想、概念进行具体解读,缺乏自觉的研究范式反思,以及高屋建瓴的纵向整体研究。整体评价现象学传统并将其视为一门跨文化哲学渐成趋势。以胡塞尔诞辰160周年为契机,中国学界展开了对现象学的整体评价及其在跨文明对话中的意义研究。王俊认为,胡塞尔现象学包含了两个向度的统一:一个向度是具有绝对性、统一性的普遍哲学;另一个向度则是对直观的、当下的、活生生的实际性经验的描述。由此,存在于整体性和多元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同一性和差异性之间的张力得到了统一。这种非现成性、历史性和开放性特征,使得现象学与汉语思想传统的结合成为可能。现象学的发展必然导向一门跨文化哲学,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内容上和方法上的双重可能。在内容上,现象学的概念、思想方式蕴含了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而显示出与东亚思想的亲缘性。在方法上,现象学包含的以他者和陌异经验为优先的建构性、内在历史性等属性决定了现象学的跨文化特征。许多学者将现象学视为跨学科、跨文化的对话平台和建构性资源,积极推动现象学的中国化。而中国化现象学的最佳形态无疑是“汉语现象学”或“中国现象学”。对于本源性的现象学经验,使用不同语言谈论,会引发对经验内涵的不同理解。作为一种图像性很强的语言,从汉语切入对现象学经验的开发、阐述,会使现象学呈现出新的内容和特质。但是,由于中国学界对于现象学整体上仍处于“接受”阶段,原创性研究成果还不够多,所以要想名正言顺地给“现象学”冠以“汉语”或“中国”两字,还任重道远。随着英美哲学进入“后分析”时代,心灵哲学取代语言哲学成为分析哲学领域的支配性议题。代海强认为,神经科学与心灵哲学的交叉研究有双向进路:其一,心灵哲学朝向神经科学的进路;其二,神经科学朝向心灵哲学的进路。张学义指出,具有认知神经科学背景的实验哲学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揭示了心灵理论存在的神经科学基础,为跨越意识的“解释鸿沟”,即对自我心理状态的认知如何通达对他人心理状态的归因、解释和预测,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但高新民也指出了物理主义存在的问题:扼杀了意识的本体论地位;完全无法说明人身上何以有在变中保持不变、在多中保持统一的自我;无法说明人为什么是价值主体等。总体上,国内学界关于意识等心灵哲学议题的探究,仍处于物理主义与非物理主义针锋相对的阶段。面对心灵哲学研究缺乏共识的现状,高新民认为心灵哲学研究表面繁荣的背后是实质进展小且陷入危机。要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进行概念图式变革和加强方法论思考,找到心灵观建构和发展的合适程序和路径。关于当代分析哲学背景下的知识论,国内学界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认知辩护与如何应对怀疑主义的挑战。刘小涛指出,长期以来,知识论学者一直在争论什么是信念的辩护,但他们很少讨论什么是信念的辩解,以及辩解与辩护有何区别。这与法学研究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从法学理论中吸取教益,有助于更好地区分知识论讨论中的认知辩护和认知辩解。王聚认为,理想的反怀疑论方案不能仅仅拒绝怀疑论论证,必须消解怀疑论者在认知层面塑造的虚假理想型。三、伦理学:公德与私德之争构建当代中国特色伦理学是2020年度学者们关注的重大选题。《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推动了新时代道德建设问题研究。学者们重点关注现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公德与私德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对中国近代以来重公德轻私德的评判。陈来主张,恢复个人道德的独立性和重要性并大力倡导社会公德,是反思当代中国道德生活的关键。他认为,梁启超等近代启蒙学者关注公私德之辨,批评儒家道德长于私德,缺少公德,而后者对于现代文明社会的建构乃是不可或缺的。与之相对,现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方案应以传统儒家的家国一体模式取代近代学人倡导的公德私德区分的模式,同时应以个人道德修身(私德)为核心克服重公德、轻私德的缺陷。李萍提出,公私含义演化及观念生成的逻辑奠定了传统伦理中“贵公”的价值观,传统公私观念的形成有两个基本载体:本体论意义上的共同体之公的伦理观念载体,认识论意义上天下为公的道德观念载体。肖忠群认为,在古代中国或者传统道德中,主要强调公德与私德的联系而不是区别,这是由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基础、儒家合内外之道的思维方法以及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尚未区隔所决定的。在思想渊源上,近代启蒙学者所倡导的公德私德之区分属于西方学说的道德范式,其忽视私德(个人道德)的缺陷反映了西方道德理论的局限性,而传统儒家具有不同于西方的道德理论,似也不能克服中国当代社会的道德弊端。任剑涛、蔡祥元等人则认为,公私德之辨切中了儒学“家天下”思想构架的内在困境,这一困境并不能简单地通过提升私德来加以解决。陈乔见等学者更倾向于,关于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讨论,应先走出梁启超所谓“儒家重私德轻公德”的误区。区分公私领域首先需要通过规则来限制和规范人的行为,所以,制度建构更为根本。唐文明基于美德伦理学视域提出,现代以来对公德与私德的区分会导致公德压倒乃至摧毁私德的局面出现,这正是现代社会在美德问题上面临的普遍困境。关于基因编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具体科学技术的伦理研究,受到学者与公众广泛关注。而对公益慈善伦理与共享伦理、经济伦理与财富伦理的研究,顺应了新时代对共享发展提出的理论要求。关于“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两大价值理念的研究,凸显了中国当代文化的民族特色。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禀赋特质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丰富了新时代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深刻内涵。四、科学技术哲学:智能时代的“第一哲学”?2020年,科学技术哲学重点聚焦于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成果与应用,从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科技伦理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等各个维度进行了探索。在科学哲学领域,伴随着认知科学、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领域的发展,关于认知、意识、自我、智能、情感、记忆、逻辑、知识、感受、行为等问题的哲学研究不断推进,哲学与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有效对话不断增多。在技术哲学与工程哲学领域,段伟文提出“深度科技化时代”的概念,刘永谋等学者认为当前是“技术时代”,李河坚持“技术哲学应成为当代‘第一哲学’”,孙周兴则强调未来哲学要“面对被技术工业深度改造和重塑的技术化生活世界,为重建今天和未来的新生活世界经验做出贡献”。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研究逐渐进入理性反思阶段,开始在概念层面构建起一些共识性常识。此外,自动驾驶、区块链、技术治理、算法歧视、信息安全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值得肯定。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对我国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影响极为深远。2020年是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相关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组织了不少学术活动,相关学术期刊也开设专栏,致敬恩格斯的伟大探索与奉献。学界普遍认为,自然辩证法传承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新问题、新挑战,回望恩格斯的哲学智慧,依然能够得到一些重要启发。2020年,我国哲学界注重从哲学视角关注科技进步的大方向,从“科技为人”与“科技向善”方面为中国科技原创能力的提升贡献哲学智慧。一批立足科学发展前沿、从国家宏观战略需求出发设立的新型科研机构,通过创建哲学家与科学家的联盟,加强哲学与科学的对话,推进跨学科研究与教学,努力应对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提出的一系列挑战,在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融合方面做出了积极尝试。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成为促使哲学界对生命、幸福乃至文明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的动力与契机。赵汀阳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提示我们,生命的基本需求是最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这是世界面临的形而下问题。要克服这种形而下的问题,改善形而下世界的脆弱性,需要用形而上的思维方式。现代的主流思维模式追求普遍必然性,但人并无能力以主体性定义普遍必然性。当代幸福论追求的作为至善的替代品快乐,会使人缺乏抵挡苦难的能力。苦难问题不仅解释着人类文明的起源,也很可能是人类的一个永久的问题。而新冠肺炎疫情则在哲学上唤醒了“苦难”问题,意味着哲学和思维的初始化或“重启”。五、逻辑学研究:主要路径及发展方向西方逻辑思想与中国逻辑思想的关系、中国传统逻辑思想的特质、逻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等,成为国内逻辑学研究的主要路径及发展方向。比如,2020年中国逻辑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就是“逻辑发展研究”,主要围绕新的时代背景下的逻辑发展和逻辑应用、逻辑在提高国民思维能力和法治国家建设方面的社会功能等问题进行研讨。国内逻辑学在重视学科建设过程中,普遍关注逻辑学教育的普及工作。2020年9月,“全国中小学逻辑教育小型高阶研讨会”召开,与会专家就中小学逻辑教育在学生心智发展阶段和基础教育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课题进行了探讨,强调中小学逻辑教育势在必行。辩证逻辑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悠久、数度繁荣。在“纪念中国逻辑学会辩证逻辑专业委员会成立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暨2020年全国辩证逻辑与科学逻辑讨论会上,与会学者聚焦辩证逻辑与科学逻辑的基础问题,辩证逻辑与逻辑哲学、非形式论辩理论贯通发展的趋势问题。此外,一些前沿议题为辩证逻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比如,辩证逻辑形式化进程的发展、辩证对话传统的复活,特别是情境语义学和动态认知逻辑的确立,使得有限理性、情境、意向性与行动范畴进入逻辑基础理论的核心地带。“纪念金岳霖先生诞辰125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20年10月举行。与会学者提出,金岳霖对于当代哲学研究的学术贡献,不仅在于其流传至今的经典文本,更重要的在于其传承下来的学术精神、理论方法与科研传统。金岳霖重视哲学的普遍品格与哲学理论的民族个性,自觉引入中国哲学的智慧资源,并以世界性眼光与开放性视野关注现代学术前沿。六、当代中国阐释学:问题探索与理论构建2020年,《哲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学术研究》等杂志开设专栏,持续讨论“当代中国阐释学的构建”问题。学者们分别讨论了中国语境下阐释学的命名、阐释的公共性与有效性、阐释的边界约束以及以阐释的客观性在有限性与无限性张力之间的正态分布等问题,并着重辨析张江提出的原创性概念“阐释π”。从强制阐释到公共阐释,中国学者阐释学研究目标十分明确,就是以公共阐释为核心,寻求建构当代阐释学的基本路径和形成中国阐释学的主要框架。当代阐释学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提出了重新思考阐释学之方法论意义的主张。并且,注重在多学科理论交叉与实践的基础上,解决诸多具有基础性意义的元问题,这已经成为中国阐释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以中国话语为主干,以古典阐释学为资源,以当代西方阐释学为借鉴,最终实现传统阐释学观点、学说之现代转义。阐释的本质,亦即阐释为何而生,因何而无穷,是理解和认识阐释及建构阐释学的核心问题。当下,沿及方法论与本体论传统对此问题的讨论,或止于功能性说明而难抵本质,或遮蔽于形而上的猜测而少有令人信服的证据。张江认为,当代心理学研究为解决这些问题开辟了新的视野和切实的路径。在心理学视域下,阐释的本质为“自证”。阐释主体不断确证自我认知与自我概念,最终实现意识主体同质化的自我建构。自证的企图与冲动,为本体论阐释提供了可靠依据,给方法论阐释以合理证明。自证贯穿于言说、说明、翻译等全部阐释功能之中,不断更新人类知识系统,建构独立意识主体的认知图景。以阐释本质为起点的心理学与阐释学研究,具有广阔的理论前景。七、反思与展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如何提炼时代精神、回答时代问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更加自觉自为地引领时代发展和文明进步,成为我国哲学界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看,如果没有相当高的哲学思维水平,一个民族是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的。从新时代党和国家理论创新的使命要求看,迫切需要哲学发挥支撑和基础作用。从学术上看,如果没有哲学的繁荣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理论难以建构起来,也难以在实践中发挥作用。换句话说,没有系统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当代中国的哲学,就不可能有当代中国的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国际关系学,等等。毋庸讳言,与上述定位和要求相比,我国哲学研究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和不足,进而如有的学者所言,造成中国当代哲学研究的“总体性困境”。其一,缺少哲学应有的宏阔格局、视野和境界。由于学科或专业的过度细分,不仅哲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而且与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松散和淡化。更有甚者,哲学各个二级学科内部的交流也越来越少。因此,缺少宏大思维、宏大叙事、宏大主题成为哲学研究领域的普遍现象。哲学的专门化、技术化、学院化日盛,很难说这是哲学的荣光和应有气度。其二,缺少对基本理论问题的持续思考和关注。漠视基本理论问题的结果,要么是用西方提出的基本理论或关键范畴概念进行替换,要么是在刻意的模糊处理中消解掉这个学科存在的根基。正如刘志洪、郭湛指出的,“中国当代哲学貌似枝繁叶茂,实则根基虚浮;不仅难以有效地为生活和科学确立前提基础,连自己的前提基础都有待夯实”。其三,缺少有思想的学术研究。时代既需要有学术的思想,也需要有思想的学术。没有学术的思想,是空洞的思想,没有思想的学术,是无灵魂的学术,既难以在国际学术舞台立足,更难以成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真正的软实力。应该承认,近年来学界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著作不少,但有原创性思想的标志性成果不多,提出自己的标识性概念和具有引领性议题的经典之作更少。其四,缺少对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的哲学概括。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及理论和实践的不懈探索,我们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向世界贡献了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于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我国学界一般性的解读宣传文章不少,但学理性的深入挖掘不多。为更好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当前最迫切的理论任务,就是对改革开放40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使之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学理化,凸显出其严密的理论逻辑和全新的理论形态,写出像《新民主主义论》《实践论》《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那样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让哲学成为引领时代发展的“普照之光”,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活的灵魂”!(执笔:赵培杰、莫斌、邵贤曼、崔晋)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哲学部相关阅读:理论是问题之树盛开的花朵2020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发展报告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还魂记

2020年教育部哲学社科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评审结果公示

央广网北京7月31日消息(记者王启慧)记者从教育部获悉,近日,教育部公示了202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评审结果名单。经组织专家评审,共有52个课题通过评审。据悉,名单将公示至2020年8月5日。202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评审结果名单(央广网发 来源:教育部网站)

咖啡因

2020年的哲学回想

“双循环模式”是主流媒体的用语,这一词语指的是开发和利用国内和国外的两大市场。通过对文件精神和主媒内容的领会和学习,在创新思维的驱动下,我提出了“双发展模式”的用语,这一词语指的是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的“两轮驱动”模式。双发展模式的词条既可以指走高质量和绿色发展之路,也可以指技术转型和升级的“两条腿走路”,“一条腿”走技术引进和技术合作之路,“一条腿”走技术和品牌的自主创新之路,把基础科学研究和自有知识产权的科技研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国内和国际囯际国际市场“双循环”的互补性与绿色和高质量发展、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双发展”的互补性符合科学哲学互补关系的等效原理或等效关系的互补原理。全球疫情促成了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大变局,“双循环模式”以国内市场为主导,以国际市场为补充;“双发展模式”兼顾绿色生态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带来“绿水青山”,高质量发展带来“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指引新发展格局,在国外技术封锁和“卡脖子”的领域,只能以自主研发为主,以技术引进和合作为辅。基础科学研究没有专利权的限制,很有必要培养自由创造的学术和文化氛围,像西湖大学等国内的研究型大学用待遇和“不骄不躁”的心态文化培养和吸引人才,避免用GDP指标和“大跃进”的方式考核科技人员在基础科学和基础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应用技术的创新要快,而基础科技的创新要慢。中国在某些领域成为或正在成为世界科学的中心,比如:阿雷西博单口经射电望远镜垮塌了,世界天文学界瞎了“一只眼”,位于贵州喀斯特凹陷地貌的FAST成了唯一的“天空之眼”;国际空间站到了服务期限,进入“报废”的办理程序,中国的探月工程和空间站工程同步实施,中国空间站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科学界唯一的“太空实验室”。科学哲学的等效原理分成完全和不完全的两种类型,如果一个事物的属性和另一个事物的属性发生了整体的或完全的重叠或重合,那么两种事物的属性符合完全型等效原理的描述;如果一个事物的属性和另一个事物的属性发生了部分的或不完全的重叠或重合,那么两种事物的属性符合不完全型等效原理的揭示。比如:对于科学和哲学或宇宙学和哲学而言,科学哲学或宇宙哲学描述或揭示了不完全型的等效原理,这是因为科学和哲学或宇宙学和哲学产生了重叠关系或重合关系,科学哲学或宇宙哲学相当于科学和哲学或宇宙学和哲学之间相互交叉的学科。举一个经济哲学完全型等效原理的例子,一些关注房地产业的网友希望政府明年出台新的房产销售管理办法,取消按房屋建筑面积计价的销售模式,改用按房屋套内面积计价的销售模式。由于房屋的建筑面积大于套内面积(建筑面积=套内面积+公摊面积),一些网友想当然地以为,以套内面积计价的销售模式将会降低单套房屋销售的总价,从而导致房价的下跌。导致房价下跌的因素不包括销售的计价模式,即使今后的销售按房屋的套内面积计价,以赢利为目的的开发商也会把房屋公摊面积的销售收入转移或“平摊”到套内面积的总价或单价上。按建筑面积和按套内面积计价的两种销售模式完全不影响房价的走势,这说明按建筑面积和按套内面积计算的房屋总价符合经济哲学价格论的完全型等效原理。有网民发表了“奇谈怪论”的言论,“我不在乎大囯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严”。根据解释学比喻论的等效原理,可以把“大家”的国家比喻为大河,把“小家”的个人比喻为小河,俗话说,“大河流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大河是由无数条支流的小河汇聚而成的,大江大河和溪水泉水相互依存,相互“补水”。没有大国的崛起,怎能有个人的尊严,古人说,“皮之不存,毛之焉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中国现代化的伟大进程改变着13多亿中国人的命运,在新的发展格局和新的发展规划下,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目标将提前到2035年。也不能只讲现代化的“中国梦”,不讲人生前景的“我的梦”,国家的意志和力量与个人的梦想和追求形成融合和互补的作用关系,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中国梦,我的梦”。国家力量的崛起为个人成长提供了舞台,个人和集体力量的壮大为国家发展添加了动力。每个人为国家效力的方式不同,有的人拥有了资本,可以用资本为国家和大众服务;有的人掌握了技术,可以发挥技术服务的特长;有的人是“体育特长生”,可以在运动场上力争奖牌。像军人、医生和教师都有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特殊技能。“哲学抗疫”不失为一种“双服务”的途径,我在难以忘怀的2020年思考了抗“疫”战的若干哲学问题,昨天写了一篇“从哲学抗疫总结的三条经验”的文章,抗“疫”战取得胜利的经验很多,我从中总结了三条独特经验:休克疗法的硬实力、行为自觉的文化软实力和东方人生活方式、亚洲价值观的传统意识。环球网的老胡、人大的金政委曾力促在国内开放推特,毕竟老胡和金政委两人在推特上发射的“火力”显得“势单力薄”,复旦的张教授没有主张开放推特,老胡、金政委和张教授三人“凑在一块”,似乎也很难把开放推特这件事做成,毕竟互联网文化的全球化涉及到“话语权”的诸多问题,很多青年学生宁可把时间花在玩游戏上,也没有兴致探讨一下全球化的互联网文化现象。假如国内开放了推特和脸书,那么我还是“干我的老本行”,尝试一下把我的新科学哲学推广到英语世界,越是个性化的学说在英语世界越有市场,国内网民和网媒编辑的接受度就要差点。开放推特,这到底是对中华文化的冲击大?还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优势强?

神明

致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和2020级考生的信

亲爱的哲学系研究生同学们、2020级考生们:大家好!近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个人的心。疫情防控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遵照中央、省、市各级政府的要求,学校发布了系列通知,对疫情防控期间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并将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作进一步调整。我们坚信,有了你我每一个人的积极配合,疫情终将被战胜,生活和学习将很快回归正轨。一年之计在于春。为了便于大家更好规划疫情防控期间和春季学期的学习与工作,根据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关于新学期研究生相关工作的通知,现将哲学系2020年春季学期研究生相关工作安排公告如下。一、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安排根据研究生院通知,2020年硕士研究生初试成绩计划于2月10日公布,请各位考生及时查询并安心做好复试准备,复试时间和具体安排将根据学校通知另行确定和发布,请各位考生密切关注哲学系官网相关通知。二、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安排根据研究生院通知,经我系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现推迟原定于2020年2月18日举行的门槛性考核(笔试)和2020年2月20-21日举行的各二级学科复试考核,调整后的时间将根据学校通知另行确定、发布并通知每位考生,同时也请各位考生密切关注哲学系官网相关通知。三、研究生学位申请工作安排根据研究生院通知,在学校确定具体开学日期后,研究生院将根据情况,适当顺延2020年3月、6月申请学位的学位论文提交、送审、答辩、学位授予等环节的时间节点。具体安排将在研究生院主页和研究生学位管理系统发布,请同学们及时关注。对计划春季学期答辩、申请学位的同学,请加强与导师的学术交流,进一步完善学位论文,做好后续环节的准备工作。四、春季学期研究生报到和公派项目工作安排学校要求所有寒假离校同学不要在2月16日前返校,请大家遵照执行。学校将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发展另行通知春季学期具体开学时间(原定2月17日正式上课)和报到方案,请同学们与导师、辅导员及教务老师等保持联系,及时掌握相关工作动态。研究生院将根据国家留学基金委的通知调整2020年度公派项目工作安排。我们将会第一时间将研究生院的工作安排告知同学们,请有意申请的同学抓紧做好准备工作。南京大学哲学系2020年1月31日

哭而非哭

哲学系2020年春季学期开学攻略

为有效控制人员流动和聚集带来的疫情防控风险,保障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系积极贯彻落实《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的指示,切实做好2020年春季学期本科教学工作。哲学系面向大类学生以及本系学生所开设的全部课程将百分百实行线上授课,做到教师“停课不停教”、学生“停课不停学”,指导教师加强与学生的线上交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学年论文以及本科毕业论文的开题和撰写工作。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随着学校开学时间的延期,待在家中为疫情作贡献的你,是不是对新学期的种种待办事项有些许的疑惑呢?现有哲学系2020年春季开学攻略为你答疑解惑!1.在线课程虽推迟开学,但按时上课。为保障学生学业不受疫情的影响,哲学系所开设的本科专业课程将全部线上授课,2月17号开始线上教学。同学们要及时登陆教务系统,查看课程备注信息,或者进入课程群,或者找到课程邀请码,一定要找对平台信息,“各回各虚拟教室,各找各任课教师”,线上上课不要迷路额~2.教务手续办理春季学期的报到注册、体育选课、补退选课、重修补修申请、交换生备案等教务手续的办理事项相关通知已经出来了,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各类事项办理的时间节点,不要错过了。3.小贴士1、及时关注课程信息,进入课程相关教学平台与课程群,自觉实名认证。2、不要将课程相关的教学立方邀请码、课程群号等告知不相关的人员,以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3、尊重并注意保护知识产权,未经教师书面同意,请勿将授课内容和相关资料进行个人学习目的之外的传播。4、在线的不仅仅有课程,还有沟通。直到大家平安返校开始正常学习活动为止,期间所有的教学教务服务和管理工作都在线上开展,请同学们多多使用邮件和老师进行沟通,附上邮件沟通小建议(https://jw.nju.e.cn/1f/ea/c24774a466922/page.htm)2020年初的这段日子是如此特殊,特殊到难以忘记,再给这段难以忘记的日子加入一些不一样的回忆吧!等到疫情结束,春暖花开之时,带着这段时间的记忆,我们再相约校园、教室、图书馆······编辑 | 肖越文

天和将至

联合国纪念2020年世界哲学日 鼓励对新冠危机的哲学思考

人民网联合国11月20日电 (郑思宁)11月19日是世界哲学日,今年的主题是:呼吁全世界共同反思新冠肺炎疫情危机的意义,并强调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诉诸哲学思考,哲学思考能帮助应对当前的多重危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发表致辞表示,今年的庆祝活动适逢一系列危机:健康危机、经济危机、气候危机、以及存在危机,值此“狂风暴雨的时代”,哲学思考必不可少,且大有作为。她强调,实际上越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候,越是显示出哲学前所未有的重要性。阿祖莱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从多个维度拷问着我们的社会、我们与集体的关系、我们作为个体的存在状况,以及我们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哲学是每个个体得以自处并立足于世界的根本途径。她强调,哲学总是鲜活的,并且存在于行动之中。通过对世界的不断,哲学可以帮助人们开阔视野,远离狭隘的思想观念。阿祖莱表示,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和经历,人们没有束手待毙。她同时呼吁人们礼赞和颂扬哲学,并且铭记:是哲学为人们提供了距离和慰藉,巩固了我们的存在。她呼吁人们借此机会促进哲学实践,支持学术研究,并鼓励孩童学习哲学,从小启发心智。2005年,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决议,宣布每年11月的第三个星期四为“世界哲学日”。教科文组织通过设立世界哲学日努力促进尊重人类尊严和多样性的国际哲学辩论文化,鼓励学术交流,并强调哲学知识在解决全球问题中的贡献。

得使之也

2020年如何理解世界?选一本哲学入门书

来源:一财网这个时代,乍一看哲学很不受欢迎,大家都忙于实务,哲学就显得没用而玄虚。但也不尽然。比如哲学入门书《苏菲的世界》,就从西方火到东方,在中国,自20年前初版以来,一直再版,一直畅销。电子书时代,你到任何一个网络阅读平台上,只要能找到这本书,必会发现每一页上,相当于视频弹幕的评论和留言都有好多条,大大超过一些爆款流行读物。人们在这里表达赞同、困惑和疑问,当然也有人叫看不懂,却还坚持看下去……可见其实对于哲学,大多数人虽然额头上挂着大大的问号,却也并不像通常以为的那样无人问津,只不过到底怎么能比较好地入门,一直是个问题。虽然我本人的主要兴趣是欧陆哲学,但有人让我推荐哲学入门读物的话,我一般会推荐分析哲学进路的书。原因是,欧陆过于强大的形而上学传统,常常使得未经专业训练的人以为哲学=世界观,因而兴冲冲地——如果他真的对哲学感兴趣的话——涉猎一个又一个相互拆台的观念体系,并轻而易举地迷失于这种眼花缭乱和无所适从。哲学于是要么变成纯粹的思维体操,要么就是比如王东岳这种(还算认真看书和思考的)民哲嘴里天花乱坠的世界图景和人生指南。哲学史助长了这种误解,因为正如对于普通人来说历史无非是三国演义水浒传,哲学史也不过是哲学家古怪念头的罗列和排座次。但每一个自称对哲学感兴趣的人都必须背熟胡塞尔在110年前加上重点号说的这句话——半个世纪后,曾经“背叛师门”的海德格尔不得不重新回到这句揭示哲学本质的话:“研究的动力必然不是来自各种哲学,而是来自事情和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建议用任何一本哲学史,不管是罗素、梯利还是文德尔班,来当哲学入门书。哲学的根本任务不是去做世界观设定——那是连动漫都能做并且做得更好的事情——而是对一切世界观的前提发问,一切,以至于用来构造和表述世界观的每一个词。哲学家的确最终总会提供一种或几种世界观,但这世界观与人人皆有的世界观的不同之处,在于建造它的材料不是未经淬炼、即插即用的各种现成的概念和判断,他们一定会对这些概念和判断进行追根溯源的反思,咬定青山不放松地直抵真正最原初最根基的经验,然后才以被彻底清洗过的材料和工具来造房子。并且他们真正能够影响后世的,通常不是房子,不是怎么造,而是怎么洗,是洗的方式和过程。而这——对概念和判断,也就是对语言运用的清理工作——正是分析哲学的长项,它可以非常有力地,从起点就助你避开所谓玄思——常常不过是些自鸣得意的脑洞——的陷阱。分析哲学有自身的狭隘和执念,需要欧陆哲学尤其是现象学去“对冲”,但无论如何,它比后者更适合在一开始就教会你:对哲学来说,最根本的永远是问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而非给出让人心醉神迷的答案。答案比问题多,比问题炫——这正是民哲的判准。托马斯·内格尔的《你的第一本哲学书》正相反,里面全是无法轻易解答,甚至根本不可能有答案的问题。作为经受了严格分析哲学训练的政治哲学、伦理学和心灵哲学大家,他这本薄得不能再薄的小册子,是我所见目标和任务设定最精准的哲学入门书,比《苏菲的世界》之类还算不错的基础哲学史入门书——它们经常严重混淆哲学与世界观——要好得多。必须补充的是,并不是所有以问题形式出现的都是问题——真问题。其中大多数,不过是打扮成问题的答案。比如,当我们问“这么做是好还是坏”的时候,一般而言我们已经有了关于好和坏的大致答案,或者说成见;我们的问题只是道应用题:用尺子量一量,而后按尺寸归类。这就是真正的哲学入门教育为何如此重要的原因,如亚里士多德早就(在其《形而上学》里)指出的:“……因为未曾受过教育就是不能分辨何处必需寻求证明,何处不需要寻求证明。”我自己最近的切身体会是:诸多哲学在无休止的问题中,最根本的一个,还是“何物存在”。我是在兜兜转转30年后回到这个问题上的。你们细细品品,不要急于给出答案。我可以轻而易举给出两三打答案,但实际上我很清楚自己不过是刚刚很吃力地摸到一点门径而已。PS:根本来说,哲学是为我们所自以为知道、理解、体验过、表达过,一句话,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一切,加上一个前置的维度。这是一件永远无法一劳永逸地“完成”的事——的确有很多人试图去一劳永逸地完成它,而一旦你这样做,上帝就显灵了,作为所有前置维度之“最前”的根据、“第一因”——但这时候,你已离开哲学,走进宗教了。所以学习哲学的第一要义,是不要把你读到的有点难懂的话,翻译成喜闻乐见的日常用语,尤其要远离那种用成语、歇后语、古诗词畅快淋漓地“一言以蔽之”的诱惑。因为哲学本来就是要揭开所有习以为常之物的底牌,你再(像比如木心那样的半吊子)用机灵劲十足的修辞和话术“一言以蔽之”回来,那么所有的哲学努力瞬间都成了无用功——当然,在大多数人看来,哲学本来、向来也就是脑子有病的人自得其乐的无用功。《你的第一本哲学书》[美]托马斯·内格尔 著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6年11月版

苏洵

2020研究生考研复试分数线预测:哲学(学硕)

提示:分析了【哲学】学科2012-2019近8年的研究生(学硕)考研复试国家控制分数线,对2020年国家控制分数线进行预测,希望能对朋友们有所帮助。这里的哲学学科包括以下二级学科: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哲学】学硕国家线(2012年-2019年)【哲学】学硕国家线(2016年-2019年)以上四图给出了明显的几个信息:第一:【哲学】总分呈年际间交替增减状态,由此可以预计2020年总分将会较2019年降低.第二:近四年A类单科稳中小增,两个单科分别突破40,60第三:B类单科单科稳中小增,两个单科分别接近40,60【哲学】2020年专业复试线(学硕)预测在扩招的影响下,国家线不会增加,可以得出2020年考研复试分数线:(1)A类地区:总分290,单科(满分100分)41分,单科(满分大于100分)62分.(2)B类地区 总分280,单科(满分100分)38分,单科(满分大于100分)58分.预祝各位同学金榜题名!【注】想了解更详细的情况,可关注本号或在此留言咨询,定及时回复,祝您考研成功!

初始化

2020年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复试及录取名单

申请调剂的考生,必须同时满足以下要求:1、初试成绩达到调出专业(或领域)国家线及本院调入专业复试分数线(详见《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2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实施细则》);2、须符合招生简章中规定的报考本院的条件;3、一志愿报考学科专业为全日制学术学位。初试科目与调入学科专业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其中统考科目原则上应相同;4、本科阶段所在学科为全国重点学科、在最新一轮学科评估中排名靠前的生源优先考虑;5、考“英语二”的考生不可调入须考“英语一”的学科、专业(或领域)。【来源:荆门新闻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杨朱

共51项!2020教育部哲学社科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结果公布

近日,202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结果公布。经教育部社科司组织专家严格评审和面向社会公示,共有51项批准立项。一起来看名单!【来源:教育部】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