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坤鹏论:哲学研究的是什么?有哪些分类?能勿失乎

坤鹏论:哲学研究的是什么?有哪些分类?

哲学,其实是人类寻找确定性的一种尝试,但凡关系到确定性,人类从来不遗余力,于是常常用力过猛,失去理性,变成疯狂。——坤鹏论“面对大自然,我们必须心怀谦逊。”英国首相约翰逊最近如是说。这句话再次让坤鹏论想起了当年项羽乌江自刎前的仰天感叹——“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很可笑,人只有到了绝境才会想起这个世界并不由他来掌握……更可笑的是,这句话不断被后世那些落败的帝王、枭雄们引用。可是既然已有前车之鉴,他们为什么总在失去所有时才意识到呢!黑格尔说得好:“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如果约翰逊这话放到一两年前,估计没多少人在意,甚至还会招来冷嘲热讽。而现在,又有多少人敢于轻视否认它呢!坤鹏论更相信的是,只要新冠一走,人类很快就会将它遗忘,直到下一次灾难来临。大自然最大的奥秘便在于——概率。它也是坤鹏论最近这一两年的最大收获。正是沿着寻找确定性的道路,我一路从投资到概率,从概率到科学,之后便是一只脚迈进了哲学的大门。一、哲学的三大主导思想坤鹏论看过很多对哲学思想提纲挈领的总结,最后不得不感叹,人家伊曼努尔·康德不愧是哲学大师中的大师,他的总结可谓高屋建瓴、高度浓缩,偏偏又那么恰到好处,多一分则盈,少一分则亏,可谓大道至简的典范。康德在晚年回顾一生时,他认为自己毕生全部努力都只是为了回答以下三个问题:我们能够知道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应该信仰什么?而这些问题恰恰就是所有时代,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会用心思考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涉及人的认识。——世界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关于世界的创造我是如何想象的?——关于世界我能够知道多少东西?——关于世界我究竟能够确切地知道多少东西(追求确切性)?第二个问题,涉及人的行为。——我应该如何度过我的一生?——我能理性地生活吗?——我应该追求什么?——我应该如何对待我的同类?——我应该如何面对人类社会?第三个问题,涉及人的信仰。——是否存在一种更高的权力?——人的意志是自由的还是不自由的?——是否存在永生?——以上这些问题能否得到答案?——如果有答案,有没有可以信赖的可靠证据?——如果在思想王国之外还有信仰王国,那知识和信仰这两个领域之间的界限究竟在哪里?如果拿着这三个问题去对照人类历史,我们会发现,它们在历史上出现的顺序恰恰和康德给出的顺序相反。第三个问题,直接关乎的是生死,这是所有生命形式的最基本的现实。人,就是这样,总是在意自己没有的,却往往忽视了已经拥有的,偏偏又在失去时才追悔莫及。因此,人,就像对财富一样,对生命永不知足,总奢望活得更久,最好长生不老。甚至就像金融行为学家希勒所说的:“人类一直在两件事上完全丧失理性,一个是生命,一个是财富。”那么,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第三个问题是人类第一个关注的问题,因为它是最基本的人生之谜。生命的消逝,是没有概率的事,人从生的那一刻就确定了他终将一死,那生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如果我们想为自己的人生赋予一种意义,第三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第二个问题,探讨的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对于社会生物的人类来说,这很重要,因此,它也是哲学需要优先考虑的。同时,任何时候的社会统治和管理者,都需要有针对这个问题的、且能够很好配合自己统治和管理的一整套答案,以便思想层面教化其治下的人们。所以,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便具备了一种特点——与时俱进的变化性。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阶段、统治阶级的意志而有所不同。不过,既然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就不可能是翻天覆地般的变化。因为它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同样,改变,特别是大的改变,同样也要花费不少时间。就像中国的儒家思想,虽然表面上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但是,不得不承认,它至今依然在中国社会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总的来说,第一个问题比起第二个、第三个来说,并非最紧要和最必须。也就是人总是要先解决了生存(生死和存在)的问题,才能考虑更多。放眼到世界哲学的范围看,第三个问题,也就是神、自由、永生以及人生意义,它们是古代印度哲学一直最关注的问题。这就造成印度的神学非常发达,印度的古书都是神学、农学的,没有历史书,马克思曾说过:“印度没有历史。”因为,宗教注重来生的幸福,不是此生的幸福,那么记录此生就没那么大意义了。所以,印度哲学是出世哲学,印度人想的是人与神的关系,是轮回。而中国的哲学思想就比较复杂了。从儒家思想来看,它打一开始便强烈地关注第二个问题,关注人的实际行为和人的社会生活问题,也就是伦理学。所以,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哲学,考虑最多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而中国在人事方面的学问就特别复杂。同时,中国哲学总体来说,更注重今生,不相信来世,讲究的是今生今世光宗耀祖,青史留名,这也造成中国的历史学很重要。但是,中国哲学另一大派别——道教又是出世的,同时,一直对中国哲学影响比较深刻的佛教,也是出世的。它们都在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按中国哲学大师冯友兰所讲,出世和入世在中国哲学中相反相成,得到了较好的辩证平衡,使得中国哲学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内圣外王,也就是表里如一,内外兼修。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成这样的品格。这个的具体内容,坤鹏论会在后面讨论中国哲学时专门介绍。而古希腊哲学由于学习、融合了东、西方其他文明的智慧,所以就显得有些五花八门了,且三个问题同时出现。不过,相比较而言,他们更倾向于关注人的认识和行为问题,也就是第一个问题。到了中世纪,西方哲学重新又把思想的重点放在了上帝、自由、永生以及人类行为的善与恶这样一些永恒的问题上。到了近代,欧洲思想界再次对人的认识问题给予了广泛的关注,且关注的程度越来越大。因此,西方哲学主要思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直接造成了它的自然科学很发达。二、哲学的分类几千年来,哲学家们提出了很多不同类型的问题。将它们归纳总结出来主要是四种哲学问题,因此也就有了四种最基本类型的哲学家。1.形而上学的问题它研究的是事物的本质,也就是实在以及万物的最终本性,即事物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它不讨论个别事物,而是讨论事物的存在,一切存在者,一切现象(尤其指抽象概念)的原因及本源。这些都是人类无法直接看到、听到的东西,比如:什么是时间?我们凭什么觉得自己是自己?人类有自由意志吗?等主题。形而上学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一种关于宇宙的全面而整体的世界观。2.认识论问题认识论探讨关于知识和信仰的观念的问题。它是对知识的研究,包括:我们能知道什么?我们是怎样知道某种事物的?还有什么是真理?这样的问题。它关注的并非世上有什么,这是形而上学关心的问题,而是关注我们如何能认识世上的一切事物,以及考察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知识的可靠来源。认识论主要包括:有关知识结构和知识本质的信念;有关知识来源和知识判断的信念;以及这些信念在个体知识建构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调节和影响作用。3.伦理学的问题伦理学探究的是好生活或德行高尚的生活的本质。它是对善恶对错的研究,对良好生活的寻求,对应该如何生活,以及对道德原理和准则的辩护,所以它有时又被称为道德哲学。其实,道德哲学只是伦理学的一部分而已。而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对这些问题作过一些思考,所以,我们大多数人已经就是伦理学哲学家了,最差也是个道德哲学家。从哲学的分类看,中国哲学显然是极为侧重伦理学的。4.政治的问题这个领域研究的是公正社会的问题。也就是,在理想状态,人类社会应该如何组织。它对社会和国家的基础和本质进行研究,试图构想出理想社会的样子。提出这些问题的人叫作政治哲学家。5.其他分类另外,有些分类标准还包括宗教哲学(神学)、艺术哲学(美学)。在科学无比强大之后,又出现了专门的科学哲学。如果再细分,几乎每个学科,都可以冠上哲学二字,并成为该学科的最高境界。也是!哪个学科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呢?哪个学科的极致不是大道至简的智慧呢?因此,也就有了文化哲学、社会哲学、数学哲学、历史哲学、法律哲学、语言哲学、经济哲学、技术哲学、货币哲学……就像坤鹏论以前一直强调的,学科的划分是人为的,真正的知识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越深入学习,越会发现各种知识本就纠缠在一起,最终往往会有殊途同归的明悟。同样,为了方便起见,也为了把这门学科分成适于讲授的几个部分,以及哲学家也喜欢把东西专门化,哲学被划分成了若干领域。但是,它们同样也是最终相互交织在一起,当研究某一个领域的某个哲学问题时,往往不经意间就会发现,自己已经置身于另外一个领域了。那么,某学科哲学与某学科到底有什么不同呢?首先,它们研究的是同样的对象。其次,从结构上看,某个学科随着研究的深入,往往会分支下去,从而拥有不同门类。这也使得学科的研究者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忘记了学科的最上面应该有个整体的存在,它应该是个无所不包的对象。而哲学做的就是研究这个整体的存在,这个无所不包的对象。哲学的终极目标是试图在个别现象中找出普遍的规律,而且,还把学科的研究成果统合到一起,从而获得一种统一的世界观。这样,哲学就和其他学科区别开来了。三、哲学与宗教、艺术不过,并不是所有其他领域都可以像上面所说的那样和哲学划清界限。因为,普遍性特征并不是哲学所独有的,宗教和艺术也具有这样的特征。宗教和艺术也都以各自的方式关注整体的存在。在整体的存在那里,三者之间的界限是流动的。比如:一旦哲学试图把握全部人生的意义,就可能转向宗教的内心体验。并且,在人类的漫长历史中,宗教和哲学也总是纠缠在一起,最典型的便是中世纪的欧洲。再比如:一种具备完美形式的哲学体系的思想大厦也非常近似于一件艺术品,像一首诗、一部交响乐或一座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建筑物。所以,哲学也可以称为思想的艺术。一件艺术作品达到极致也就进入了宗教的视野。哲学与宗教、艺术的不同之处在于:哲学:把思想作为自己的真正工具,而且,在传统的西方哲学看来,思想还要具体到理性思想,自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后,绝大多数哲学家坚信:理性至上,理性为至善至美,人类的心灵罗盘是理性,同时还要尽可能地排斥感性,因为它被认为是扰乱心灵罗盘的主要因素;宗教:从本质上讲,首先是唤起人的信仰和感情而不是理性;艺术:其表达形式不是思想,而是用外在的形式(绘画、音乐、雕塑等)表达人的内心体验,它基本上也不是唤起人的理性,而是唤起人的美感和崇高感。四、我的思考在今天的文章最后,坤鹏论再集中谈几个自己的思考:第一,如果深挖下去,艺术归根结底还是思想的产物。只是,艺术家将思想藏身于作品之中,需要人们去感悟后再转化为思想。不过,转化的结果因人而异,这恰恰也是艺术的最大魅力所在,因为这个世界只有不同才会精彩,才会因碰撞而激荡,从而才有活力。第二,哲学,其实是人类寻找确定性的一种尝试,特别是西方哲学,一直以来都以精确表达思想为目标和准绳,所以它一诞生就是理性或尽力追求理性的,如果人们阅读后有千人千面的理解,说明这个哲学是不合格的。所以,哲学就像武术一样,也是分流派的,但凡自成一派的,必然有一套被严格证明、理性的世界观。而哲学这个领域的活力只能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回顾哲学历史,每一次的大兴盛与大发展无不在证明这一点。第三,宗教唤起的是人的信仰和感情,而哲学和艺术走到最后,总会有一条路是通向宗教的,这也恰恰证明了强调感性、正视情绪、研究情感的存在主义,为什么会在人们最惨、最无助、最不知所措的时候,能够成为心灵的避风港。其实,不管是哲学、艺术和宗教,都是思想使然,且必然都是理性与感性的交织而生。特别是艺术和宗教,只有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才能诞生伟大的艺术作品和宗教。第四,坤鹏论一直认为,哲学和音乐非常非常相似。它们都是人类使用一套统一的符号,经由思想的统筹指导,以不同的编排组合,创造出了不一样的东西。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它们称为人类的符号游戏。那么,从这个角度看待乐高,是不是也能够理解它为什么风靡全球,长久不衰呢!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请您关注本,坤鹏论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创始人为封立鹏、滕大鹏,是包括百度百家、头条、雪球、搜狐、网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网站或自媒体平台的特约专家或特约专栏作者,目前已累计发表原创文章与问答6000余篇。

灰色人

哲学是干什么的或者哲学研究的是什么?

生活中我们经常说,谁谁有自己的处世哲学,或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学,但是哲学究竟是做什么呢?或者我们所说的哲学,它究竟研究的是什么呢?是不是你口中所说的那种生活鸡汤式或唯我唯利的哲学呢?下面是我个人的小看法,一起和大家分享下。对于哲学,古希腊是肯定要说的,因为古希腊哲学出现的很早,也很健全,其出现的时间和学说的精度完全可以和中国的诸子百家时期媲美。那时的哲人对哲学的定义是爱智慧,认为哲学主要是用来分析世界的构成的,还有就是物质中的那些元素,比如水、火、空气、宇宙、雷电、星空等,基本研究的是一种绝对,一种形而上,一个隶属无限的理念世界。古希腊哲学的英明之处在于,他们对这种形而上或无限的研究不仅通过想象,更通过论证和实验得出。这就厉害了,几乎一下子就打开了自然科学的强力之门。而中国那时候,很少有真正伟大的哲人去发展这块,可以说,那时期的中国哲学,在自然科学和分析哲学领域,几乎是片空白。古希腊哲人中,有很大一部分刚开始是通过想象星空,想象宇宙中奇妙的事物,想象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来开展他们的哲学构思的,后来,相对想象,更为严格、精准以及要求实证和逻辑的成分被加入。他们论证数字,从0到无穷,产生了最早的数字学,也就是后来的数学;论证图形和线条的规律,产生了最早的几何学;探讨形而上的宇宙产生根源,产生了最早的宇宙本源说;后来,苏格拉底出现,他用无数生活中的实例,论证和探讨了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这种把科学实证精神和哲学沉思精神相结合的现象一直持续到基督教出现才变得逐渐微弱,由于宗教的威权,他们把哥白尼烧死,把伽利略审判,还把一个女数学家很残忍的杀害,这些事件导致科学和哲学的逐渐背离,完美的结合消失了,代替哲学的是神学,是基督教的大一统。但是西方社会并没有把这种讲究论证的方法丢弃,到了圣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他们捡起了这种方法,通过它论证上帝的存在、上帝对人的生活的影响,以及上帝如何是无限和全能的,中世纪的几位大哲学家和神学家无不如此,比如马背哲学家马可·奥勒留、神学家波埃修。这些人中有的甚至穷其一生,就为了论证上帝的存在是合理的,人性的。即便到后来的加尔文教派,其哲学内核也不出其右。哲学的任务就是为了上帝,它的任务和重心都是围绕着上帝而展开。甚至到近代,斯宾诺莎的哲学思维也是如此,尽管他当时所处的年代,科学的种子已经开始遍地发言,有些科学技术已经被很成熟的应用,很多人选择了相信无神论,但他依然坚持用自己的方法和实践论证上帝的存在。实际上,还是形而上的一种思维。比较难能可贵的是,斯宾诺莎通过自己的哲学给我们总结出了一条重要的启示,即可以证明的东西,未必可以明证。什么是明证呢?明证就是要有非常明确的证据,比如说有人犯了谋杀罪,有目击者看到了,这个目击者就是证人,是明证。但斯宾诺莎说,上帝不能明证,《圣经》上说上帝在那个山上,摩西看到一道白光闪过。这不行,摩西看见了,但他是当事人,别人没看见,你同样拿不出上帝存在的明证。随后,斯宾诺莎话锋一转,他总结道:神或上帝可以证明,但是不能明证。如何证明呢?就是通过自我信仰,通过对上帝精神的践行和修持,但如果想明确证实,目前人类还做不到。我们的哲学也做不到。由此看来,西方哲学中,对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干什么的?)不仅是爱智慧这么简单,他们还强调对世间万物的分析理解和实证推理。哲学在他们那里,既是对形而上的追求,还是对逻辑、分析的传承;哲学既是方法论,又是本体论;它研究人的思维、伦理价值,也研究宇宙的本源,物质的组成;实际上,就是康德所说的那句话,我们所有的哲学内容都集中在了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

外内攉者

哲学意义与哲学用处

「哲学」一词源自希腊文 “philo-sophia”,“philo”是「爱好」, “sophia”是「智慧」,合而言之,就是「爱好智慧」的意思。爱好智慧并不等于拥有智慧,它强调的是积极寻求解答的动态历程,而不是成一家之言的结果。也就是说,“philo-sophia”并没有「学术」或「专业」的意思,广义上来讲哲学的门槛极低,不需要特殊背景与能力;它也不是什么独家绝学,只要问题明确、论述有理,就能登堂入室、占有一席之地。实际上,好奇与是人类的天性,遇到莫名其妙的事情,往往就会想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或为什么发生而问东问西,直到获得满意的答案才感到心里舒坦。这些提问,小至生活中的小是小非、大至争议不休的国际大事。如:有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应该牺牲少数人成全多数人吗?宇宙是怎么开始的?……其中有些比较容易回答,有些则很难回答(如:人生有什么意义?),不仅普通常识无法应付,甚至连科学定理或数学证明都无济于事。这些很难回答的问题,往往就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它们都是大哉问,而且绝大部分都只能有差强人意、暂时满意的答案,而那些答案又常常会引发新的问题。「哲学」,就是对这些根本问题加以思考并试图解答的过程。它是一种尝试,尝试对我们的观念、行为、存在、人生、世界进行追根究底的探讨与意义建构(Sensemaking)。认真从事这种过程,并能提出一套说法且身体力行的人,就可被称为「哲学家」,不论他是当老师的或做学生的、磨眼镜的或搞政治的、写小说的或玩音乐的………例如,在大学教书的康德(Kant I.),终其一生都在思索四个根本问题 :「我能够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人是什么?」他的所有著作都是环绕着这四个问题而生。再如,动作电影明星李小龙,思索肢体运作与人生哲理的问题,并从中国老庄与西方尼采、沙特等人的思想中汲取养分,创建无形无式的截拳道,进而透过武术和电影弘扬其攻防哲学。从广义上来说,他们都是不折不扣的哲学家。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们可以把「哲学」更明确的表达为是一种:思考根本问题的活动,在为某个特定主张,提出充分合理的理由。哲学有什么用处?这不折不扣就是一个根本问题!关键在于,「有没有用处」是依据何种判准?是可观的财富收入、美好的名声地位?还是天赋潜能的开发、精神层面的满足?甚至是六块肌的养成、人鱼线的雕塑?判准不同,答案自然不同。「功成名就、名利双收」常常是我们用来衡量「有没有用处」的判准。就此而论,哲学实在没用,既难以让人赚大钱,也难以使人博得好名声(反而常沾惹到坏名声或怪名声)。所以,如果在乎的是名利,那么最好远离哲学,以免搞错方向、浪费生命。柏拉图就曾给某位质问研究哲学能够给人得到什么实际报酬的学生一枚铜板,请他离开学院。然而,跳脱名利的圈子,哲学是不是就显得有用了呢?确实有人这么认为,例如,罗马时代的西塞罗(Cicero, M. T.)就曾经这么说:没有任何工作像钻研哲学这般美妙:它是我们了解这世上无穷事物的方法,为我们揭开大自然的浩瀚宏伟,让我们窥见万事万物;它教导我们如何排除生活中的不满和忧虑,提供我们舒适和快乐的生活方式,将我们的灵魂带离黑暗,迈向伟大。哲学!人生之导师,至善之良友,罪恶之劲敌,假如没有你,人生又值得什么!这些话简直把哲学捧上了天,可因之而生、为之而死,因此一直以来都是同行用来自我标榜的「至理名言」。当然,树大招风、话满招忌,它也引来许多不以为然的批判,蒙田就觉得他「吹很大」,几近羞辱地加以点评:人真是可悲的动物听听他如何吹嘘还以为他正在描述全能永恒之神的特性!事实上,成千上万生活在村庄里的小妇人都比他过得还祥和、平静而忠诚。正负评价落差之大,简直是南辕北辙、云泥之别!持平而论,蒙田的批判对那些自我吹捧的浮夸之谈当然有当头棒喝的作用,但西塞罗的话也并非一无是处,认真从事哲学工作的人确实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拥有一种智性的快乐与心灵的平静。实际上,哲学是一种灵魂的冒险,宝藏藏在很远很深的地方,很难找到,甚至根本没有宝藏;途中,还常会遇到高山峻岭、大木巨岩的阻碍,甚至毒虫猛兽、迷雾乱林的袭扰,只有那些不慕名利、不畏风险、渴求一探究竟的「奇人异士」,才会无怨无悔,继续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地往前挺进,或许到头来只发现一片混沌、看不到一丝亮光,但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却已足够引人入胜、再三回味了;而日积月累所厚植的知识深度与生命厚度,终将沛然莫之能御地蕴内发外,让他对于事物的浩瀚无穷能有更多的理解,也更加升华自己的情感,而在「返回现实」后经得起任何生活方式,不论穷通、祸福、贫富、夭寿,都可以安时处顺、怡然自得。尤其在 21 世纪,我们更需要有智慧去醒觉体察个人与团体、族群、社会、生态、物种,以至于世界、宇宙间,那些甚深微妙的关系脉络,而这或许就是哲学的重要功能了。相关文章:在哲学的终极问题上,佛陀、康德与庄子,都一致反对哲学问题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任何见解都有其意义和依据怎么向非哲学专业的同学,系统的介绍“什么是哲学”?中国有没有哲学?

爱心铺

哲学是研究什么的?什么才能被称为是哲学?

什么叫哲学?哲学就是逻辑学,方法论,一种意识形态,哲学的对象包括很广阔,既包括自括自然界(宇宙)也包括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因而也成为各类具体学科的指南,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什么唯物和唯心的关系问题,在哲学领域中简单把哲学归结为唯物和唯心论本身就背离了哲学原理,把宇宙(自然界)片面定性为物本身也是错误的,1,物只是宇宙的组成部分,2,宇宙空间是空与间才是直接关系,物质和宇宙是间接关系,是第二性关系,3,物质本身并没有存在价值,物的存在价值只有人的具体思维(辩证存在)才能实现,因而在哲学领域中思维和存在才是直接的内在的相互的第一性关系而物质和思维则是间接的外在的对立的第二性关系,在哲学领域中只有辩证存在论才能说明物的存在价值也包括人的生存价值,而辨证唯物论则恰恰相反。个人觉得,心与物的区分,就是“体与用”的区别。心者物之本体,物者心之应用。把心与物对立去看待,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因果理解。因果关系,已经几乎包含了所有的区分和关系,包括心与物。唯物主义不是不承认精神,而是物质是精神的基础,比如人的感情思维是精神的范畴,但如果失去大脑和人的生理运化这种精神就不存在了,就象把电脑硬件破坏了,里面的信息就无从谈起了,依托物质产生了精神,精神又能影响物质的变化,就此如情绪会影健康和工作效率一样,所谓唯心论的错误是在这个“唯”字,他认为精神可以无中生有或独立留存,其实所有的信仰和精神的流传及神佛的选化也都是借助人群个体的肉体心脑传递的。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这就是哲学的本质,除此之外哲学还要揭示出规律的内容的性质变化的逻辑为事物的发展指明方向等。哲学是什么?简单说哲学就是探讨探索世界到底是什么的一门学问。为什么会出现这门学问?从古典哲学出现前宗教就出现了,以神学为代表,解释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但是人们发现好像不对,就有了探索。出现了古典唯物或者唯心主义。到目前为止仍然有学者在探讨,只是中国自有了马列哲学以后就停止不前了,没有再出新的哲学理论。哲学是关于人生存在价值探寻的自圆其说的学问。而科学则是探寻真理的唯一学问。只是哲学与科学存在着边界上的交叉点,故而有部分哲学之说关乎到真理的问题。然而其给予的多是模糊的一些命题。人们常说哲学是爱智慧,那么什么是智慧呢?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讨论了智慧,认为智慧是关于事物根源和原理的知识,哲学追求的则是最高级别的事物根源和原理的知识。黑格尔则进一步认为哲学以绝对为对象,是追求绝对的特殊思维运动。在我看来,这种追求绝对的思维运动源自于人类概念逻辑的心灵驱动,即概念统摄和概念从个别到特殊,特殊到一般,一般到根本的顶层统摄的逻辑驱动。哲学是方法,科学是知识;哲学是形而上学,科学是形而下学;哲学是科学的出发点(假设)与落脚点(结论),科学是哲学方法的运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过程;哲学与科学殊途同归:最具体的哲学是科学,最高形式的科学是哲学。哲学是认识论,科学是方法论。理论上,每个人都有自己认识世界的看法,每个人都是哲学家。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是口才好的传销专家,自从科学普及,提供了一种客观判断对错的方法,哲学自此没落,目前再不会出现大哲学家,因为科学解释力太强了。哲学认为,砖头只是一个气。你也只是一个气。本质上没什么区别。天地之间一气而已。现在的科学量子观点也这么认为。但是哲学还认为。你和砖头虽然都是气。但是你们俩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气。只是现在的科学还没有认识到。什么是哲学?是用最简单的方法建成宏伟工程,象埃及金字塔!煅造大型轮船的水压机都从简单哲理提示造出来的!有的人把哲学形而上学!把它复杂化,和尚摸不着头脑!把理论简单化,指导实践,就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造福人类!说哲学是科学之母并不无道理!古代的人类还没开智的时候就是靠哲学开拓思维,展望未来!他们对哲学的思考慢慢就演变成了今日的科学!哲学是对你所认为的这个世界的一种思考与感悟,然后依靠科学去寻找真理!假如把科学比作路,那么哲学就是指路灯!哲学是研究事物对立的本质和社会问题复杂关系的解释,即复杂问题化整简,而且有条理,依据明白,方法精细,论理逻辑,思维规律。如法律规定就是哲学的原理。哲学是什么?哲学是人对世界正确的概括和总结。具体从4个方面来回答。 1、宇宙由物质、时间和空间三足鼎立构成,它们都遵循不灭定律,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边无际。 2、世界的一部分可以被人类认识(如定律、定理),另一部分人类永远认识不了,不能认识(如无穷远处的事物)。实践是人的行动和行动对象共同形成的产物,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对象,实践是认识的中间产物。 3、全面、系统、全方位、多角度、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随机应变、一分为n(n为恰当的自然数)的分析认识处理事物方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辩证法是形而上学的片面分析事物方法,不具有通用性。 4、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观点和认知。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自然和科学观的指导与方向。哲学思想引导人们生活方式。人生处处有哲学,一个人存在有什么样的哲学思想和思维,就怎样生存和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观里。哲学是一种思维方式,讲究的是逻辑自洽,还是爱智慧和本体论的字面理解比较贴近。 因此才会说哲学是一切科学之母,一加一等于二就是简单逻辑思维的产物。而在没有实验验证的基础上,爱因斯坦推想出谁也不懂的相对论,则是复杂罗辑思维的产物。因此,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也都是真正的哲学家,在科学领域有着突出的学养和逻辑思维能力。 显然,你并没有理解哲学的含义,是按照某种思维框架和立场谈问题的,这是哲学思维的大忌!哲学就是要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智慧是神的品质,我们只是爱智者。苏格拉底如是说。对问题要思辨、要质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要遵循形式逻辑,要能可以实证。哲学是最没有实用的学科,但又是最自由的学科。全面哲学新文化发现者说:宇宙物质运动变化了的自然规律之理既哲学。也可以说哲学是宇宙物质变化运动规律之理的代名词。哲学是运动变化的意思,是没有哲学家之前,就已存宇宙物质运动中。人类只能是探询发现哲学,而不能创造哲学。我认为历史以往的思辩哲学,都是相对的局部探询哲学。哲学的研究,与研究的哲学,不是一码事。研究哲学的终极任务,就找到宇宙物质运动的总规律值尺。然后人类都使用这把衡量尺的万能工具,来生活工作。明白了哲学的全部,既我发现的全面哲学新文化的全部。在我发现的全面哲学新文化里,物质是由材料、结构和功能组成的唯一,全部的整体。人是物质的全部表达。人的“灵魂”意识,只是材料、结构形成的功能。物质是永恒、永远、无限和全面、全部的概念。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的说法,是宇宙物质运动不存在的。是把物质材料、结构和功能完整不可分的概念,硬给拆开,把思维意识功能单独拿出来和物质对比、对抗。材料、结构和功能的物质,不管怎样分割,都是三位一体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外。物质运动是完整的哲学,也是哲学的全部。只有人类只有重视立项研究我发现的全面哲学,才可能有普世文化的中国梦~世界梦的现实到来。我非常期盼,国家有关部门重视立项研究我发现的全面哲学新文化,然后研究用 唯一、完整的宇宙物质观念,去重新分析历史、现实和未来,得到人的终极认识,换句话说认识人和事物终极矛盾,就会得出解决终极矛盾的方法论,跳出永远在“长征”的改革路上的痛苦磨难,到达幸福的全面社会,走向全面世界。谢有识之士给以的支持!在这里我声明,全面哲学~全面文化,是宇宙的、是客观的,与我的言行、对错、好坏和高下没有任何关系,我只是全面哲学新文化的发现者,并不能代表全面哲学和全面文化的客观存在。这就像数学老师讲数学,他个人的好坏对错极言行,不代表数学本身的恒定的科学性。做人,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去对物的学习和认识,继续在物中去实践认识,在认识中去实践,你自然就会体会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你对感性和理性认识都还没有意识到。说明:你还在自由自在的生活,你在分享社会的物,你没有去创造物。哲学也就是政治学,哲学思维包含了法律道德,智慧与爱结晶,举个栗子:有辆火车在行驶的过程中,发现前面有六个工人在修这条铁路,火车也刹不住,同时呢你看到另一条铁路上只有一个人,这时候你只要轻轻动下你的手让火车行驶只有一个人的铁路上,那么你救了六个人,却直接害死了那一个人,可是你害死的那一个人是属于违法的,那个人本来是与这件事无关的,是你直接杀了他!如果那六个人遇难只是一起交通事故。说完了,如果有说错还请你们改正。哲学的定义:对重要问题追根索源的终极思考而达到简捷结论的过程。而不是它的结果。 所谓哲学,其实就是非常高明的理性智慧;是解决问题的行动依据;是高级学习技能(工具学科);是学习的高级阶段。 哲学是对经验和信息进行深加工的过程。 哲学,就是出于对智慧最深沉的爱和追求。哲学是探究世界本原的一种活动。哲学需要世界观的引领,也需要方法论的工具。哲学并不是世界观,也不是方法论。 当然在哲学活动中可以反映人的世界观,人类的活动也会借助到哲学的方法。种地需要气象知识的指导,但不能说种地就是气象。种地有很多方法我们也会用到别的方面,但不能说种地就是方法论。 哲学更不是什么历史唯物主义,也不是什么辩证法。如果是,那么柏拉图、康德、叔本华他们做的都不是哲学了?

不苟于人

经院哲学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01经院哲学所研究的问题这时期的哲学思想反映时代精神。传统和权威占有首要地位,学者极其信赖教会、奥古斯丁、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以及修道院的命令或他们的学派。他们一方面肯定教会教义的真理性,同时又有极强烈的思辨欲望,于是尽可能以基督教信仰来解释哲学,或以哲学来解释基督教信仰,力图予以调和。但是,在他们的工作中,信仰贯彻始终,神学是一切知识的王冠,是至高无上的科学。甚至在知识尚未形成、理性还没弄清的地方,宗教的真理仍然为人信仰,而且因其有神秘性,有些人信仰更加坚定。思辨的神学不是被认为无用而遭摈弃,就是在双重真理、即理性的真理和信仰的真理的原则中,寻求安慰。教父哲学曾经致力于发挥和制定信条,把它们组织成为唯理的体系。经院哲学家登上舞台时,酝酿的过程实际上已经结束,他们拥有固定的一套现成的教义。而且,还有组织起来的教士政权,能够运用教会和国家这样的武器,及时抵制任何持异议的人,以保卫其真理。那时的问题是要构成一一个符合教义、即调和科学与信仰的思想体系。经院哲学家同在他们以前的希腊哲学家一样,力求对事物作唯理的解释,不过他们进行这种工作,怀有明确的预想的目的。他们已经知道某些基本真理,救世的格局本身是一个尽人皆知的事实,哲学家的任务是加以解释,使它同其余的知识联系起来,或使它容易理解。中世纪思想家肯定宗教信仰是合理的,理性和信仰一致,神圣的启示和人类思维没有矛盾。纵然某些宗教真理超越人类理性,但信仰是知识的另一来源,这种真理还会由信仰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容有各种作法。思想家可以从基督教的世界观入手,借助某种哲学或某种个别的哲学体系予以证明。他自已也可以构成一个符合基督教原理的哲学体系。或者他可以关注同神学没有直接联系的问题,无论如何,教义是有统率作用的原则。经院哲学家不会明知而故意承认同基本信条相矛盾的命题,至少不能不加以解释,以免使教义的真理遭受损害。他还会以某种方式,确信两个纵然矛盾但同样正确的命题,而不抛弃教义。02经院哲学的特征经院哲学的目的决定了它的方法,只要它的目的在于论证早已被肯定的命题,它就会主要运用演绎法。这些命题的性质以及加以证明的必要性,说明经院哲学其他一些特征。经院哲学家主要感兴趣的对象,是超验的世界、上帝的世界、天使和圣人。他们的思想不关注现象世界中的事物,而关注不可见的精神领域。这说明经院哲学极为推崇神学,而相对地不重视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这还说明他们没有用经验的方法从事研究他们感兴趣的课题、即心理学和伦理学。他们不注意灵魂如何活动,而注意它的终极的性质和归宿他们认为这不可能通过分析其内容而求得理解。借助经验世界,似乎也不能回答伦理学的问题。同上帝融合的幸福生活是至善,这是已经解决了的,但是,不能用经验的方法寻求享受这种生活的途径。这是由神圣的恩惠赐予执行上帝意旨的人的。顺从上帝的意旨是是非的标准。上帝希望什么, 不可能由分析经验而发现,那是神圣的启示。经院哲学的伦理学不能放弃神学的阵地。事实上经院哲学家所主要关心的世界不是感官所知觉的世界,他们依靠思维来寻求知识。因此,他们认为逻辑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研究项目,特别是演绎或三段论式的逻辑,即他们用以追求真理的方法的逻辑。在这一领域里,经院哲学家不但分析逻辑过程,而且特别发挥那些已经好歹变成人类文化遗产部分的概念,表现出极为精微细致的精神。他们没有使认识论有很大的进步,没有像通常的情况那样,感到知识的可能性和限度是可以推敲的:他们对人类理性能够达到某种真理怀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当然,唯名论者研究了知识的确实性问题,但是,唯名论者已经不再是真正的经院哲学家了。03经院哲学的阶段经院哲学可以分成几个重要阶段。我们已经注意到约翰●司各脱.伊里杰纳。虽然他的思想不是典型的经院哲学的体系,他却是经院哲学运动的先锋。这一时期从九世纪开始,终于十二世纪,主要受柏拉图思想的影响。柏拉图主义、新柏拉图主义和奥古斯丁主义是占主导地位的暂学流派。按照柏拉图的理论来解释,理念或一般概念是事物的真实本质,并先于事物而存在(univer-salia sunt realia ante res)。 这是柏拉图式的唯实论,安瑟伦是主要代表。十三世纪,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兴起,基督教同这位希腊的伟大思想家结合起来,这时一般概念被认为是实在的,不过不先于事物,而在事物之中(universalia sunt realia in rebus)。这种学说叫作亚里士多德式的唯实论。十三世纪是个体系内容广泛的时期,主要的思想家有博学多才的大阿尔伯特和托马斯.阿奎那。从经院哲学的观点来看,十四世纪是继繁荣之后的衰败时期,这时期人们认为一般概念不是事物的本质,而仅仅是人心中的概念或文字、名称(nomina),只有个别的事物是实在的( universalia suntrealia post reS)。这是唯名论。约翰●邓.司各脱和奥卡姆的威廉是这一运动的领袖,其结果则破坏了经院哲学的前提。经院哲学的唯实论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样,认为字宙是理想的字宙,是理念或形式的体系,这些理念或形式总会作为事物本质的性质反映在现象世界里。宇宙是合乎理性和逻辑的世界,因此是能够被人思维清楚的,其中所表现的理性同显现于人心中的理性是相同的。使一类事物具有现在那种样子的形式,同人类的思想或一般的观念是一致的。如果一般的观念仅仅是人类头脑中的思想,或者更糟的是仅仅是名称;如果没有与它们一致的真实东西在事物之中或在事物以外,我们就不可能通过它们而认识事物,不可能掌握有关宇宙和一般概念的唯理的知识。认为理性有达到真理的能力这种信念,就会减弱或完全破灭。换言之,中世纪的哲学没有始终维持经院哲学的原理,经院哲学在十四世纪就失势了。这说明理性和信仰以及哲学和宗教的结合不太紧密了。那种认为信仰的学说同关于理性的意见相一致的观点,逐渐发生变化。有人指出,有些教义可以解释或使之容易为人理解,其他一些教义则超越理性。还有人认为教义不能解释,教义根本不是哲学知识的对象,宗教的真理超出理性所及的范围,理性不能探索那些真理。这后一观点等于摈弃了经院哲学本身,使哲学从教条神学的奴仆的地位解放出来。《完》文章摘自《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 剃利

面引子

详细解答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中的问题(十五)

54.关于“理解”一词的具体含义,维特根斯坦通过一个具体的语言游戏来揭示理解一词在头脑中运作过程中的具体所指。在这个具体例子中,看到一串数字,然后想到了一个复杂的公式,随后写出接下来应该出现的数字。这个过程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找出这个数列的构成规则。图像化siwe理解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对事情发生的原因或者规则进行一种判断。理解一件事应该是贯穿着从不明白到明白的一个心理分析过程。需要加入一个规则.这个规则给予当前发生的事情一个合理的解释。维特根斯坦说:理解的过程被隐蔽起来了。他发现不了“理解”的过程.那么,这是和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相悖的.事实上,理解也是这样一个心理过程。比如你位于一个纵横交错的地道中,你手中有一张关于这个地道的地图。这个地图引导你顺利地走出这个地道。所谓的对地道的情况的理解就是找到了这张地图。至于理解是不是一个精神过程?看你从哪个角度说了。事实上,维特根斯坦举的三个精神过程的例子也是具有不同的性质.地道156. 关于阅读这个词,阅读产生了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首先,阅读是一个辨识的过程,随后是大脑将辨识出的文字转化为读音,转化为读音后,大脑再辨识这个读音的意义,随后是辨识一个句子的意义。在这里,初学者和熟练使用这种语言的读者的大脑的反应肯定是不一样的。喜欢学习外语的朋友,特别是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的朋友对这一点会有深刻的体会。我们听母语,说母语时,基本上都是条件反射式的,对语言进行反应的时间很短。而外语则不同,初学时都需要逐字辨识,需要花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听外语类似于听母语的反应。学习中文157-171.关于阅读句子时在大脑里引起潜在的声音的现象,说明我们所谓的思考主要是借助声音完成的。研究这个问题--就是大脑借助语言进行思考的问题,通过脑神经科学来研究或者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会显得更专业一些。维特根斯坦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些问题,有些隔靴搔痒的感觉。就是提出了大量的问题,但是没有递进.172-174. 关于引导和谨慎的一种精神状态,被引导和谨慎地做某些动作时,存在着一种精神状态,就是精神上的高度紧张。这和汽车驾驶状态有类似之处。就是精神无法放松,一旦精神放松,就可能出错。这和放松时的精神感觉是不同的。维特根斯坦可能想要指出的就是当时的精神状态。维特根斯坦175. 在这段,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引导就是按照命令完成任务.176.-178. 这三段很精彩。思维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所谓的因果关系?他一直在探讨引导一词的意义。能够坚持看我的分析的读者,或者说,能够坚持把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看下来的读者,应该是掌握了维特根斯坦的分析方法,就是将语言转化为生活的图像的方法。维特根斯坦所做的所有的语言分析都使用了这个方法。语言游戏我们有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图像式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最原始的思维方式。就是智人在没有掌握语言之前所使用的思维方式,或者像我所举的那个例子-黑猩猩向动物学家要香蕉的那个例子里的黑猩猩的思维方式. 另一种思维方式就是使用语言的思维方式。使用语言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进化,主要是通过头脑中语音来思考。有个不大恰当的比喻,用语言思维就像计算机里的用高级语言编程,这能够减轻大脑的负担,加快思考的速度。黑猩猩的思维维特根斯坦敏锐地看到了我们对于不同的生活图像所进行的加工,其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你看到前面有一个水坑。一种选择是一脚踩进这个水坑。另一种选择是绕过这个水坑。也许你从前经历过鞋子进水的不愉快经历,所以在直接踩下去和绕过去这两个不同的图像选择中,你的大脑选择了绕过去的图像,就是你决定绕过这个水坑。这是一种对图像的判断,也可以看成是体现了一种因果关系。大脑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生活图像,而最终实现哪种生活图像是由大脑的判断决定的。这个最终判断的能力,是大脑所独有的能力。为什么计算机代替不了人脑?因为计算机缺乏这种最终的判断能力.

乙叶

详细解答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中的问题(十四)

130-133.维特根斯坦在这几段中讲述了他研究语言游戏的意义。维特根斯坦给我的感觉仿佛就像一个原始人,突然降临到了现代社会,面对五颜六色的现代化工具,充满了新鲜和好奇。对于我们来说是习以为常的现象,对他来说都是充满了新鲜和刺激。我这个比喻不知道是否恰当。因为维特根斯坦的母语-德语是一门语法非常完善的语言。原始人如果维特根斯坦从德语语法的角度来分析各种语言现象的语法使用上的特点,那也许接近于寻找出语言的内在规律。而维特根斯坦的做法似乎是从原始人的角度,以一个小白的身份来努力发现语言使用的秘密。这种方法也不是不可以,但总是给人一种太过吃力的感觉。就像数学学科,人类经过长期的摸索终于在15世纪发现了“零”的使用法。从而使数学学科的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我可能时间记得不太准确,详细内容请参考 丹齐克的《数,科学的语言》一书)。在前面的章节,维特根斯坦也给我们演示了语言游戏的分析方法。这些分析方法揭示了了语言在实际使用中所存在的问题。数学家丹齐克事实上,我们也没有必要跟着维特根斯坦的思路转。维特根斯坦早先研究数理逻辑,在维特根斯坦的先入为主的思维中,总想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语言。这种做法,说得难听一点,就是选错了专业。搞语言研究就必须具有语言学的基本专业知识。语言既有对外在事物的描述,也有对内在思想的描述,同时还有人际交往之间的使用法。人际交往中的使用方法是和特定的文化关系密切的。维特根斯坦把各种的语言使用法扯在一起,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混乱。维特根斯坦134.这里维特根斯坦给出了一个命题“事情是如此如此。” 这句话在这里还分析什么命题真伪?这句话明显是有一个因果关系的,就是有上下文联系的句子。单独拿出这么一句话来分析,有什么意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所有的对话都有一定的目的。就是很多话都有所谓的言外之意。“事情是如此如此.”可以理解为“因为事情这样了,所以你应该如何如何.”学习中文139. 在本段,维特根斯坦在讨论如何用语言来思考的问题。假定一个词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当我们想到一个词时,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运作的?这个问题可能已经超出了语言研究的范畴。有什么样的外部世界,我们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述。就是我们看到了一些什么情景,大脑组织了什么样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这是一个层次的问题。先把这个层次的问题研究清楚。至于大脑是“具体”怎么组织的?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感觉维特根斯坦是思维能力太高了,如入无人之境,横冲直撞。我解释一下:就是维特根斯坦只是一般性的谈语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已经可以让语言学家们大脑死机了,维特根斯坦还一个劲儿把思考的维度向上提,这样就没人能跟得上他的思考的频道了。外星人140.语言具有情境化的特点,关于“每次想到某一个词时,这个词的意思会有不同。”这一点我同意维特根斯坦的说法。比如说,中午下班的时间到了,领导说一句:“吃饭。”然后走出办公室。这话的意思可能是让大家下班。而一个职员走出办公室,说一句“吃饭”。可能是属于自言自语。143-149.学生累积计数的过程相当于让一个人不停的搬砖的过程,区别是一个是肉体上的劳动,一个是脑力上的劳动。搬砖153.维特根斯坦在这里对“理解”一词进行了分析。“理解”是什么意思?中文的理解的意思是“文理,解开。”就是搞明白了内在的质地的意思。应该了解一下维特根斯坦所说的理解的德文中对应的单词“verstehen”和英文 understanding的原始意义。

见面礼

详细解答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中的问题(五)

28.在本段,维特根斯坦在努力探讨儿童学习语言的概念的次序问题。他举了两粒花生(有的版本是核桃。我也是服了。看来我还得去参考一下英文或者德文的原文。)的例子。采用的方法还是指物下定义。我们知道,一个概念的内涵包含很多种属性。比如花生的颜色,大小,手感,是否可口等等。维特根斯坦但是,我们在教会孩子一个概念后,这个概念就储存在孩子的大脑里了。所以,当维特根斯坦指着两粒花生说“二”的时候,孩子是不会把“二”误以为是花生的名称的。比如:可能会有“吃花生”这个表述。在表达“二”这个概念的时候,也许有用手指举出1,2,3,4,5的例子。所以,一个概念有多方面的属性,但是对话的情境可以限制这个属性的数量。29.维特根斯坦为了防止上文中所指属性的误解,发明了一种下定义的方法来防止误解。比如说;“这个颜色叫什么什么”。问题是颜色这个概念其实是红色,蓝色等的组合。首先需要理解的是红色,蓝色。老师拿着红色,蓝色的卡片展示给学生。学生在理解了红色,蓝色等等以后,才可以教学生颜色的概念。儿童学习30.我为什么说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是研究思维的本质?因为在这里维特根斯坦是想研究语言是怎样形成的。就是我们总是自然而然的使用语言,不必深究其中的原理。就像我们能准确地投掷石块而不必了解它的初速度和角度问题一样。深究每个词的实际意义,这其实就是研究思维的原理,就是探讨古人是如何发明这个词的,这个词在交流中的实际作用。所谓的“知道”“清楚”其实有很多种的情境的含义。就是任何一个词都是一个集合,无法对一个词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位。维特根斯坦后期著作哲学研究关于“谦虚”的定义,不能指着一个“傲慢”的人说他不谦虚来定义。因为,谦虚并不是傲慢的补集,其间还有不同的气质类型存在。32.我对维特根斯坦在这一段的表达内容有异议。维特根斯坦说;“一个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家,有时他会从当地居民给他的实指定义中学习他们的语言;而他将常常必须猜测这些定义的意义,有时就猜对了,有时就猜错了。因此,我想,我们可以说:奥古斯丁描述的学习人类语言的过程就好像儿童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家,而且不懂该国的语言;也就是说,就好像他已经有了一种语言,只不过不是这个国家的语言。或者也可以说,似乎这个孩子已经会思考,只不过还不会说话。这里的“思考”就意味着某种“自言自语”。”英国剑桥大学成年人学第二语言和儿童学母语是完全的两回事。儿童学习语言是靠先天的智力,我在前面的帖子里说过,儿童学习知识类似于加载。儿童的头脑就像是空的容器,知识是逐步的注入的。而成年人学第二语言则类似于31段的例子。好比我们会下象棋,棋子上是中文写的车,马,炮。学外语就像是学国际象棋,棋子的名称变了,规则也有变化,但是会下象棋的学习国际象棋也容易。所谓儿童想的意思其实就是图像思维。如果不理解什么是图像思维法,想想我提到过的那个黑猩猩通过看动物学家的眼睛,然后看香蕉树来讨要香蕉的例子。黑猩猩的图像思维33。所谓指物定义就是将所指的概念和其他概念区分出来。比如说认识蓝色,就要将蓝色,红色,黑色的图片摆在一起。这样,儿童就会将注意力从物品的其他外观特点上转移过来。这和蓝色在各种情境中的不同语法作用无关。维特根斯坦洋洋洒洒的一大段也许会把他的学生的头脑搞乱了,但是我这里思维非常清楚。各种颜色35.用指物定义来说明颜色和外形,确实是容易引起误解。所谓的桌子,椅子是指一个物件的整体。而颜色和外形是这个物体的外在属性。解决外形和颜色的辨别方法和我在上一段说的一样。把相同形状的东西摆在一起,就可以理解什么是圆,什么是方。因为大脑具有从不同的物体中寻找共性的能力,比如2,4,6,8,。。。8后面的数字应该是几呢?

敢问心斋

为何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解释世界的本原、认识的本质、价值的基础等等问题,即对哲学的这些基本组成部分的问题具有涵盖力和解释力;同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与世界的最基本关系的问题。所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近代哲学的主题。首先,哲学基本问题就不是每个哲学家都必须回答或共同关注的问题,而是使哲学之为哲学的问题,即能够说明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其次,哲学基本问题必须是能够概括哲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即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观的基本问题的问题,是能够对解释世界的本原、认识的本质、价值的基础等等问题,即对哲学的这些基本组成部分的问题具有涵盖力和解释力的问题。再次,这一基本问题必须是使不同的哲学主题能够相互关联、相互贯通,或者说使这些问题具有可公度性的问题,由于它的存在,保证了哲学的主题及其他的哲学问题具有哲学性。最后,哲学基本问题必须是能够概括和说明人与世界的最基本关系的问题,自然也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所以,哲学基本问题不是每个哲学学说的前提和基础,而是每一哲学学说、每一哲学问题所涉及到的基本关系,是其他哲学问题最终的指向。它仅仅作为哲学的底色影响着哲学的其他问题。作为一个哲学家,没有什么问题是他非回答不可的问题;而作为一个哲学史家,当他考虑哲学问题的共同特征,考虑哲学领域诸问题的统一性,考虑使整个哲学发展具有连续性的基本问题的时候,他会发现有一个问题是所有其他的哲学问题所不能够逾越的底线。这个问题是哲学史家可能会回答的问题,而作为哲学家,如果他愿意回答它,那也只有在他回答了其他问题之后,才有真实的意义。或者,在他回答了其他问题之后,我们会发现他已经不知不觉地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因此,哲学基本问题就不是哲学家必须先在地回答的问题,而是哲学史家事后概括与总结出来的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获得完全的意义在哲学史的层面上,也即作为事实的层面上,是在思的内容、思的能力以及思的限度充分展示之后。尤其是在从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到黑格尔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之后,存在的一切意蕴被建立在思维的基础之上以后。近代哲学对存在的解释再也离不开对思维的解释。存在隐居、退藏在思维的背后,研究存在就意味着研究思维,在康德那里,甚至存在的客观性也只有依靠思维的主观性,辑思维的普遍必然性才能得到说明。这样,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对哲学活动而言就具有关键的意义:作为对存在的研究,我们是透过思维来研究存在呢,还是直接研究存在本身?存在是思想的存在,仰或思想是存在的摹本?近代哲学将古代哲学尚未清楚明白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摆在了哲学思考的面前,人们此后从事哲学活动不可能不受到这一关系或明或暗的影响。

今天下暗

详细解答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中的问题(九)

57.我们头脑中的概念对应于现实中的物品。比如说,我看到了面前电脑桌上的手机。我对手机的感觉很清晰。我感觉到感知应该是这样一个过程:当我看到手机时,手机的光信号进入我的眼睛,然后大脑中的神经系统对进入我眼中的这个信号进行扫描,这个过程时间是极短的,这是两个过程。1.信号进入眼睛。2.然后大脑中的神经系统对它进行扫描。所以,我对这个手机的形象的感知非常清晰。但是,一旦我把视线移开,再从大脑里回想这个手机的画面的时候,这个手机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就不是那么清晰了。这时的脑海里的形象可能就属于表象。维特根斯坦所以,你用概念进行思考的时候,应该是用表象在思维。表象中的手机没有实际看到的手机的形象那么清晰。而且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概念会越来越不清晰。也许就像维特根斯坦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们总是接触不到红色,有朝一日可能就会把这个感觉给忘掉。这样,红色的概念在我们的语言交流中就会失去意义。60.在这段,维特根斯坦探讨了扫帚把和扫帚头以及扫帚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前面46段,维特根斯坦引用了一段苏格拉底谈到基本元素的一段话。我理解扫帚就是语言中的基本元素。因为扫帚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具有一种基本的功能。苏格拉底当然,扫帚这种工具肯定是由不同的材料构成的。这个基本元素肯定也有它自己的不同的组成部分。比如扫帚把和扫帚头。但是,它的组成部分并不能单独来完成扫帚的功能。所以我们在使用扫帚的时候,并不需要强调扫帚的各个组成部分。61.维特根斯坦在这里说了两种表达方法。一种方法是“把扫帚拿过来。”另一种说法是“把扫帚头和扫帚吧拿过来。”第二种方法不符合我们正常的思维逻辑。如果我们说“前面有一棵大树。”那么,在我们的脑海里一定是出现一个大树的外部形象。而不是在脑海里出现树的植物学上的所有知识。所以,当维特根斯坦想要扫地的时候,他的脑海里应该首先出现扫帚的概念。扫帚把和扫帚头的想法应该出现在他想到了扫帚的概念之后,所以说,维特根斯坦的第二种表示法,不符合语言学上的最简洁的原则。一棵大树64.在这段的内容里,维特根斯坦探讨了语言在形成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就是如何对一个名词进行定义的问题。语言完善的过程,就是一个简洁化的过程。在中国古代著作《说文解字》里有描述不同形态的马的各种专有名称。这些名称后来都消失了。因为这种命名方式不够简洁,需要占据大量的记忆内存。简洁也许是语言形成过程中所体现的一个特点吧。各种外形的马65-77.这几段话属于一个大的语义群,所以我把这几段放在一起解释。维特根斯坦从哲学的角度探讨的语言游戏,实际上就是语言学里说的语境。分析了这么多语言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法,维特根斯坦自己其实也会考虑到一个问题,就是语言的本质是什么?所谓命题的一般形式和语言的一般形式,其实就是存在于语言中的语法。我们可以发现,维特根斯坦在探讨词语的用法和在生活中使用语言的不同情境时,很少涉及到对语言的语法的探讨。这就是我说的“维特根斯坦研究语言的角度有问题。”事实上,假设1万年前人类具有了语言的能力。那么在这1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通过对不同情景的不同表述,人类的语言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语法,足以比较有效的描述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像过去时,将来时,虚拟语气,这些使用法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为了正确地描述不同的情境而做出的发明。这些语法元素的发明,要比维特根斯坦所说的“指物定义”要难的多。语言学习各种语法元素的发明的难度并不亚于数学中零的发明。提示一句,指物定义无疑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初的学习语言的方法。但是出现不同的语境的情况呢?比如孩子想到昨天发生的事情,他怎么说呢?就是说,语法的习得其实是有先后顺序的,分析这些语法点是如何产生和被人掌握的,其实就可以破解语言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