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南哲学科|南京大学逻辑教学的回顾与展望央登

南哲学科|南京大学逻辑教学的回顾与展望

本文根据张建军教授在“全国逻辑教学研究与改革学术研讨会”(2018年5月19日,中山大学)上的报告修订增补而成,发表于《逻辑学研究》2018年第4A期。通讯作者:顿新国。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学科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著名学者刘伯明、汤用彤、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胡世华、何兆清、王宪钧、陈康、倪青元、殷海光等曾在原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系(及其前身)和金陵大学哲学系从事逻辑教学与研究,数学系莫绍揆等著名数理逻辑专家也长期关心与支持哲学系逻辑学科的发展。1960年南京大学恢复哲学专业不久即设立了逻辑学教研室,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2年获得逻辑学硕士学位授权以来,南京大学逻辑学科获得了长足发展。2001年开始招收逻辑学方向博士生,2003年获得逻辑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并以本专业为主体设立“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2011、2017年作为哲学一级学科分学科先后入选江苏省优势学科工程、教育部“双一流”学科建设工程。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在南京大学哲学学科从事逻辑教学工作的有郁慕镛、李廉、李志才、郑毓信、吕植壮、王义、张建军、蔡仲、杜国平、王克喜、潘天群、顿新国、陶孝云、张力锋、袁永锋。亦曾聘请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法国、挪威等国及中国台湾地区专家开设长短期逻辑课程。自逻辑学位点设立以来,李廉、李志才、郁慕镛、张建军先后担任学科带头人。人才培养成绩显著,硕士、博士毕业生和博士后出站人员中已有一批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活跃于学术界,从事其他领域工作的毕业生也以较强的理论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实际工作能力获得了广泛好评。本文拟在简要回顾南京大学哲学系之前身的逻辑教学的历史发展的基础上,着重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南大逻辑教学的发展状况,并据此谈谈我们对我国逻辑教学现状及前景的一些认识与思考。1 国立中央大学及其前身的逻辑教学1952 年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时,原国立中央大学(1949 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合并,仍名南京大学迄今。原中央大学哲学系与金陵大学哲学系,都属于南京大学哲学系之前身。因而,南大前身的逻辑教学发展史需做两校分述。国立中央大学由1902 年建校的三江师范学堂(不久更名为两江师范学堂)发展而来。1914 年建成现代大学体制的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南高师”)。先后易名国立东南大学(1923年),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7年)和国立中央大学(1928年)和南京大学(1949年)。早在南高师建设之初,哲学学科就作为文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20年的学科改革中,哲学成为新设的文理科中单独的一个系,与国文系、英文系等七系并列。在东南大学时期,哲学系成为文科中的一个独立的系;在第四中山大学期间,哲学被设立为一个独立的学院。在中央大学时期,哲学院改为一个系隶属于文学院,并且以这种形式保持到南京大学成立。自南高师哲学系于 1920 年成立以来,无论是在南高师的国文科,还是在之后各个时期哲学系或者哲学院,逻辑学都是其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哲学系成立之前的1917年,逻辑学课程就已设立为南高师国文科的基本课程,主要授课老师即为之后担任哲学系首任系主任的刘伯明。据南高师1917年国文专修科的课程表记载,在国文专修科所有17门课程中,逻辑学(当时亦称“论理学”“理则学”等)就已经占有一席之地,是哲学类课程的五门之一。在南高师、东南大学到中央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哲学类课程数量不断增多、体系也愈加全面,但逻辑学始终是哲学类课程中的基本课程,其中“基础论理学”是所有哲学系学生大学一年级的必修课程。逻辑学类的课程也逐渐增多,相继增加了“数理逻辑”“逻辑派别”“高级论理学”“高等理则学”“西方论理学史”“西方论理学之派别”“数理哲学”“因明学”等逻辑类课程。在当时中国整体的大学教育发展状况大背景下,南高师—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哲学系的逻辑学教学体系,是内容相对丰富且比较完备的。根据南京大学档案馆的相关资料,在南高师和东南大学早期,逻辑学教学由刘伯明主持。刘伯明是中国现代哲学和现代教育的先驱。1911年,刘伯明赴美国西北大学攻读哲学和教育学,19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哲学博士。回国后曾先后担任金陵大学国文部主任,南高师、东南大学文理科主任、副校长、代理校长等职。刘伯明精通英文,通晓法文、德文,兼习希腊文、梵文。1920年,杜威访华并在南高师讲学,刘伯明担任杜威的翻译,译文信达流畅,听众欣服。除翻译了杜威在南高师的《试验论理学》等三大演讲之外,刘伯明还翻译了杜威的《思维术》一书。刘伯明开设的逻辑学课程对宣传逻辑与科学精神、启迪民智有重要的意义。在刘伯明 1923年英年早逝之后,东南大学—中央大学负责逻辑学教学的专职教师主要是何兆清,长期讲授“逻辑(论理、理则)学”“高等逻辑(论理、理则)学”“数理逻辑”“逻辑派别”“数理哲学”等系列课程。何兆清在中国现代逻辑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921年,年仅14岁的何兆清因品学兼优被保送到国立东南大学哲学系深造。大学毕业后留校执教,期间赴法国里昂大学哲学系学习。1926年,何兆清获硕士学位回国任教,1927年起主要承担中央大学(及1949年后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教学与研究工作,兼及哲学其他领域,直至 1952 年院系调整,调任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教研室教师。他积多年的教学经验,精心编著出版了《论理学大纲》、《逻辑学讲史》、《科学思想概论》等若干重要著作,在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力。另从多方信息汇总,其他从事逻辑学教学的教师先后有汤用彤(“逻辑(理则)学”),熊十力(“因明学”)、唐君毅(“理则学甲”)、余敷顺(“理则学”)、马炳文(“论理学甲、乙”)、胡世华(“数理逻辑”)、牟宗三(“高等逻辑”,根据这门课程所使用的自编教材《逻辑典范》可知,本课程以逻辑哲学为主要内容)、陈康(“数理逻辑”)等。其中,胡世华于 1935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36-1940 年间在奥地利、德国、法国、瑞士学习和研究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在德国明斯特大学(Westflische Wilhelms-Universitt Münster)获哲学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系在著名逻辑学家肖尔兹(H. Scholz)和柯特(K. Kothe)指导下完成。回国后不久于1943-1946年任中央大学哲学系数理逻辑、数学基础教授。胡世华在中央大学的工作不仅提升了中央大学哲学系逻辑教学与研究的水平,而且为他成为新中国数理逻辑与计算机科学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打下了重要基础。以下为部分课程教学大纲举例:I.刘伯明讲授“论理学”(南高师-东大时期)课程讲义:本学程讲义本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科主任德艾氏(J. Dewey,即杜威)所著之How We Think。其书中多有创见发前哲所未发,其主旨曰Instrumentalism(译云利器主义),旧谓思想者解决疑难问题之利器也,其书极适于师范之用,讲演时常旁及他书如德氏之Studies in Experimental Logic),施勒尔(F. C. S. Schiller)之Formal Logic,其意旨皆相同也。课程大纲:思维意义;练思之必要;教员及学科与练思之间的关系;名学与心学;思维真诠;外箍(外延)与内箍(内涵);判决;意义;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经验思维与科学思维;动作与练思之关系;语言文字与练思之关系;观察与知识对于练思之关系;教授与练思之关系。II.何兆清讲授“初级论理学”(1927年度上学期)课程信息:一学期三学分,每周三小时,每年一次。教学大纲:本学程专研究形式论理学,其内容为:(1)论理学之意义及其与心理学社会学之关系;(2)真理标准之研究及思想律之讨论;(3)直觉之知与推论之知;(4)概念论;(5)判断论;(6)推理论,内分三部:A.演绎推理,包含三段论法与演绎法之分析;B.归纳法;C.生物技能适应之推论;(7)结论。III.何兆清讲授“高级论理学”(又称“思想方法论”,1927年度下学期)课程信息:一学期三学分,每周三小时,间年一次。教学大纲:本学程须曾修初级论理学者方得选修,形式论理学系研究正确思想之普遍法则。本学程即分论各科学之方法要目:(1)科学概论;(2)科学方法之意义;(3)科学分类;(4)数学方法;(5)自然科学之方法;(6)生物学之方法;(7)社会科学之方法;(8)结论。需要指出的是,随着西方逻辑的传入,我国学界广泛开展了东西方逻辑思想比较研究,这在中央大学哲学系长期开设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研究、佛学研究课程中都有所体现,并凝结出许多重要成果。其代表人物如汤用彤、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等,他们在中国与东方哲学研究中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从事逻辑教学都具有密切关联。同时,逻辑教学也为中央大学哲学系形成“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汤用彤语)的建设性传统做出了重要贡献。2 金陵大学的逻辑教学金陵大学于1910年由汇文书院和育宏书院发展而来。在1921年时仅设文科,数理学科附设在文科。在1914年的文科改组中,分设语言学系、社会学系、数理学系和宗教学系,而哲学作为一个科目最开始设在社会学系之中,此后分设国文、英文、历史、哲学等系。1930年金陵大学成立文、理、农三个学院以及与这三院并立的中国文化研究所。从此,金陵大学直属的教学科研机构一直保持了这“三院一所”的格局,而哲学系设于文学院之中。1940年金陵大学合并哲学、心理、教育系等成立哲学心理学系,设于文学院之中。1950 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金陵大学的哲学心理学系分设为哲学系和教育系。1951年,金陵大学与金陵女子大学合并,组成新金陵大学,直到1952年与南京大学合并。金陵大学哲学系的逻辑学类课程虽然没有中央大学哲学系齐全,但长期开设。根据相关史料,金陵大学开设的逻辑学类课程主要有:论理学、思想方法论、论理学问题、论理学派别、数学逻辑、高等逻辑等。刘伯明在 1915 年留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回国,在任教于金陵大学的两年中即开设了逻辑课程。根据章开沅、余光中、萧焜焘等许多金大毕业生回忆,长期担任金陵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的倪青原(亦为留美哲学博士)非常重视逻辑教学,亦亲自任教逻辑课程。根据多方信息综合,在现存金大哲学系 1928-1949 教师名录(包括专任与兼任)中,肯定在金大开设过逻辑课程的还有牟宗三、王宪钧、殷福生(即殷海光)、萧焜焘等。根据金陵大学民国三十年秋季(1941 年)的选课指导书,除公共必修学程外,哲学组必修学程共计56至60学分。其中逻辑学课程如下:I.思想方法论学分:5学分。课程简介:研究反省思维之基本原则及其应用,说明科学方法之重要步骤及其根据,并授以浅近之逻辑。教材:Dewey: How we think; Cunningham: Textbook of Logic。II.论理学问题学分:3学分。课程简介:以研究逻辑之基本原理及重要学说为宗旨,对于名词命题三段论法、归纳法等作详细之讨论,以求了解逻辑之功用,并指陈旧式逻辑之缺点,介绍新近学说之概要。III.论理学之派别学分:3学分。课程简介:研究亚里士多德及以后所发生之论理学说与派别,比较其异同及对于学术之影响。IV.论理学学分与学时:第一学年上下两个学期,每学期每周两个课时,共4个学分。课程性质:哲学心理系哲学组必修科目。说明:本院一年级学生共同必修,其学分列入公共必修科目中计算。V.数学逻辑学分与学时:安排在第四学年,一个学期,每周三课时,共3学分。课程性质:哲学心理系哲学组必修科目。尽管由于种种原因金陵大学哲学系史料不如中央大学哲学系齐全,但如下两个实例可以呈现金陵大学逻辑教学的特点,以及其对后来南京大学逻辑教学事业的深刻影响。萧焜焘是金陵大学哲学系1945年届毕业生,其在王宪钧指导下撰写的毕业论文《真值涵蕴与严格涵蕴》,在战时重庆华西坝五大学 (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齐鲁大学、华西协和大学) 毕业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萧焜焘毕业后留校任教,正式讲授“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数理逻辑”等课程,翻译了卡尔纳普的《语义学引论》,并编写了《逻辑学讲义》。后期成为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哲学著名学者。晚年回顾其学术生涯时,萧焜焘一再强调,他早年跟随倪青原、牟宗三等学习逻辑学,特别是在王宪钧指导下撰写逻辑学毕业论文,以及此后留校从事几年逻辑教学与研究,对其一生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萧焜焘也长期担任江苏省逻辑学会顾问,为推动逻辑事业在江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47年初,金岳霖的高足、时任《中央日报》主笔的殷海光,接替了牟宗三在金大的逻辑学课程。他的授课深受学生欢迎,很快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同时,他受到金大师生的深刻影响,对国民党专制统治的认识发生了急剧转变(这种转变史称“殷海光之谜”),在《中央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针砭时弊的文章,产生了广泛影响。1949年到台湾大学任教后,他运用逻辑工具在逻辑哲学、科学哲学、政治哲学和文化哲学上颇多建树,成为海内外学界公认的一代思想家,也成为我国学界系统阐述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的第一人。据殷海光的学生林毓生回忆:作为纯学术研究的逻辑,本是中性,并不涉及价值问题,本身也没有任何政治意涵。逻辑学的学术研究与他的政治立场也无必然的关联。但殷海光却把逻辑讲成使头脑不受专制散布的愚昧与虚伪所蒙骗的利器。他讲课时,非常有条理,庄严而不拘谨,在词锋犀利的分析中,夹带着道德的热情和对中国与世界的关怀。而殷海光自己在《中国文化的展望》一书中总结道,其运思和为学分析到底层,是受这三个条件的主导:第一,现代逻辑的工作者所说的逻辑。第二,自休谟以降的经验论者所说的经验以及美国实用主义者所说的实用之结合。第三,必要时辅之以价值观念,尤其是道德价值观念。但是,价值泛滥会使人头脑不清,并且可能形成人间的灾害。所以,在作价值判断时必须谨严地约束自己。这三个条件对运思和为学的主导作用,在其著作中处处可以看出来。鉴于殷海光与南大哲学系的历史渊源和其杰出贡献,自 1996 年起由殷海光入室弟子刘福增发起,殷海光的学生群体在南大本科生和硕士生中设立“殷海光逻辑奖学金”,至2013年共颁发15届(郁慕镛、郑毓信教授获得“殷海光逻辑奖教金”),有力推动了南大逻辑教学和人才培养事业的发展。3 南京大学时期的逻辑教学发展及展望1952 年院系调整后,因为原从事逻辑教学的教师悉数调出南京大学,系统的逻辑教学被中断,但逻辑相关研究仍有所持续。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南大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过程中,孙叔平等学者吸取五六十年代逻辑大讨论的有益成果,坚持“形式逻辑规律是人人必须遵守的逻辑规律”的正确观点,致力于阐述形式逻辑与辩证法互补互益的科学思维方式,因而能够将基本的逻辑理念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之中;二是南京大学数学系莫绍揆等一直坚持开展数理逻辑研究,并取得了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成果,莫绍揆本人还积极参加哲学界开展的逻辑大讨论,介绍现代逻辑的意义和价值。这对于南京大学逻辑教学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60年哲学专业恢复建设,专业负责人夏基松、林仁栋等都非常重视逻辑教学在哲学专业建设中的基础地位,一开始就将形式逻辑作为专业必修课程。林仁栋亲自担任形式逻辑课程的主讲教师,并安排刚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到校的郁慕镛担任助教并主要从事逻辑教学与研究。此后多年郁慕镛坚持在哲学系及其他文科院系开设形式逻辑(普通逻辑)课程,并在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使逻辑课程深受学生欢迎与好评,为南大逻辑教学的恢复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后,我国学界开启了逻辑教学与研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南京大学逻辑教学与研究也逐步得到全面恢复与发展。数学系数理逻辑专业建立了本硕博教学体系,在全国学界影响广泛。在数理逻辑专业帮助下,在中国逻辑学会成立之初,南大哲学系于1980-1981年承办了中国逻辑学会主持的“数理逻辑教师进修班”共两个学期,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位逻辑教师参加,郁慕镛担任班主任,莫绍揆、郑毓信等担任教师;进修班不仅培养了一批现代逻辑教学骨干,而且也研讨了逻辑基础教学的一系列问题,对推动我国逻辑教学现代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促进了南大哲学学科逻辑教学的发展。哲学系先后调入了李廉(1979年)、李志才(1983年)专门从事逻辑教学研究,并于1982年获得了逻辑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培养了一批逻辑及相关专业人才,相继选留吕植壮、王义两位青年教师,1995 年引进张建军到系任教。80、90年代除继续在哲学系及一些文科院系开设形式逻辑(普通逻辑)课程外,李廉、李志才面向哲学系或全校开设了辩证逻辑选修课,郁慕镛开设科学逻辑选修课,科技哲学专业郑毓信亦长期开设现代逻辑选修课,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 2003年获得逻辑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以来,南大逻辑教学与研究获得较大发展,相继引进杜国平(2000)、王克喜(2002)、潘天群(2003)、顿新国(2009)、张力锋(2015)、袁永锋(2015)等多位教师,科技哲学专业蔡仲、陶孝云等也曾从事逻辑相关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逻辑专业团队年富力强、成果丰硕,被学界公认为我国逻辑学教学研究的重镇之一。下面分别从逻辑通识课程教学、哲学专业本科逻辑教学、逻辑专业研究生教学、服务于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逻辑教育四个方面,介绍改革开放以来的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学科所承担的逻辑教学工作的历史发展及我们的一些思考与前瞻。3.1 逻辑通识课程教学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对通识教育认识的逐步提高,关于逻辑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业已逐步达成共识。南京大学有重视本科生的逻辑通识教育的传统,许多文科院系长期聘请哲学系逻辑教师讲授逻辑基础知识。1994 年,学校设立“大文科公共基础课”(首席教授课程)——“逻辑学导论”。首批首席教授课程共十门,动态管理,逻辑学课程一直设置到 2012 年本科教学全面改制。首席教授1994-1999年由郁慕镛担任,2000-2012年由张建军担任,按岗位要求承担三分之二以上课程;课程采取周3学时大班授课与课后作业训练相结合模式,聘请多位研究生助教全程参与。课程基本理念以在现代逻辑观念指导下讲授传统逻辑知识与方法为主,分为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与科学方法论、非形式论证逻辑三大部分,以演绎逻辑为主,后二者为辅,实际上具有“通识课程”的性质,学生达万余人接受了基本的逻辑思维与方法训练。在此期间,逻辑教师还开设了“逻辑与科学方法基础”,“逻辑与论辩”等全校素质教育课。南京大学于2012年进行了“三三制”本科全面教学改革,大力加强了通识教育的力度。逻辑学首席教授课程转化为通识课“逻辑与科学思维方法”(基本授课理念不变,强化方法论视角);本课程在最近学校开展的“十百千”优质课程建设中评为前30门“百层次”优质课程之一,拟争取进入即将评估的“十”层次(全校十门重点建设)课程。逻辑教师开设的其他通识类课程有:“逻辑与语言表达”、“逻辑与论辩”、“博弈论与社会科学方法”、“哲学践行”(新生研讨课)、“走近‘逻先生’:逻辑的社会功能”(DIY 课程)等。同时,我们也积极支持与帮助各院系开展富有专业特色的逻辑教育与训练活动。我们强化逻辑通识教育基于如下认识:国家强调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为逻辑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而逻辑通识教育和逻辑思维素质教育本身,没有也不应采取单一模式,而应当充分鼓励与倡导针对不同对象设置不同的侧重点,充分鼓励与倡导多种教育模式的探索。但这并不排除学界就大学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层面逻辑教育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展开全面深入研讨,以达成基本共识。南大逻辑通识教育贯穿了如下基本方针:I.应体现演绎逻辑本位和现代逻辑观念;II.应承继亚里士多德《后分析篇》传统,体现逻辑的科学方法论功能;III.应承继亚里士多德《论辩篇》传统,体现逻辑在人类日常思维和实际论辩中的作用;IV.应以培育逻辑精神和系统性反思能力为根本宗旨。我们认为这四个方面比较全面地体现了逻辑通识教育所应具备的体系与功能。当然,在逻辑通识课程教学中,还有一个如何处理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知识与方法的关系的问题。我们认为,在现代逻辑观念指导下,在通识教育中讲授并讲好传统逻辑,是必要的和有益的。须知,正是西方中世纪后期大学普遍开设的传统逻辑课程,奠定了后来的“赛先生”与“德先生”所体现的理性精神的基石,这在西方学界已达成了基本共识。经过数十年发展,西方学界在逻辑通识教育中并没有抛弃传统逻辑,只是在现代逻辑研究成果指导下将之讲得更为精确,作为逻辑方法与逻辑精神的“入门之径”,同时也注重现代逻辑最基本的知识与方法的传授。这是需要我们结合我国历史文化语境中的实际情况加以借鉴的。上述方针及据此制定的教学体系,也与我们所持有的逻辑观念紧密相关。我们赞同与坚持一种层级分明的“大逻辑观”,认为任何关于“求真”“讲理”的规律与方法的探求均可进入“大逻辑”视域,并视条件在通识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亦坚持居于基础层级的经典演绎逻辑乃逻辑之本的认识,认为舍此就谈不上逻辑通识教育。逻辑通识课程和逻辑思维素质教育,均应把经典演绎逻辑的知识与方法的教育摆在首位,尽管在教学体系与方法上可依教学对象的不同而不同。我们赞同吸收“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的研究成果用于逻辑通识课程和相关素质教育之中,但不赞同把“非形式逻辑”与演绎逻辑与归纳逻辑对立起来“另起炉灶”。这基于我们的如下认识:所谓非形式逻辑并不是与形式逻辑(演绎与归纳)处于择代或竞争关系的逻辑基本理论,而是与科学逻辑类似的一种逻辑应用理论。其所研究的应是逻辑因素在日常论证各环节的作用机理,以及逻辑因素与非逻辑因素的相互作用机理,其研究诉求,是要系统把握逻辑因素在日常非形式论证以及批判性思维中的逻辑应用机制。非形式逻辑毕竟是“逻辑”的应用理论,不能混同于“论辩术”与“修辞术”。我们在教学中所采取的策略是:从实际论证的评估说明逻辑因素在论证中的作用机理,从形式谬误与非形式谬误的区分说明逻辑因素与非逻辑因素在实际论证中的相互作用机理,吸取非形式逻辑研究的一些重要成果,阐明在实际思维与论辩中澄清概念、揭示预设、辨别谬误、驳斥诡辩等方面的途径与方法,从中表明自觉的逻辑意识和逻辑素养对于形成理性化思维方式及非形式论辩与辨谬能力的基础价值。在逻辑通识课程教学中,我们特别注意澄清在学界与社会上流行的一种错误认识:演绎逻辑只训练人们如何从已知前提必然地推出结论,从而使逻辑训练成为人们循规蹈矩、维护既有信条的工具,其与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等非批判性思维相容,与解放思想、探求新知的批判性思维背道而驰。这种认识严重地扭曲了演绎推理的本性。演绎逻辑所揭示的演绎推理的有效-保真推出关系,其所依据的是推理的形式结构而非推理的内容;有效推理前提到结论的“形式保真性”,同时也意味着结论到前提的“形式保假性”,即基于有效演绎推理,若其推出的结论明显为假,则其前提至少一假,从而构成对前提的强力质疑。如果说批判性思维要致力于对既有思维结果的检讨与评判,那么有效演绎推理就构成其最重要的“杠杆”。演绎逻辑非但不是封闭心灵、维护教条的工具,恰恰相反,它是促进心灵开放、质疑教条的最有力的工具,是批判性思维教育中基本“硬件”。演绎思维绝不是批判性思维和思维创新的桎梏,而是这两者的必要根基。我们认为,逻辑通识教育的结果,应凝结在学生对“逻辑精神”的体认与把握之中。我们把所谓“逻辑精神”概括为“一求四讲”(求真、讲理、讲规则、讲条件、讲系统),其核心是“讲理”,也就是“尊重合理推理与论证”。这与以“合理怀疑、合理置信”即理性反思为特征的批判性思维研究的主流诉求是一致的。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引入中西文化比较视角,使学生在体认中华传统文化之优长的同时,深刻认识到我们逻辑思维传统薄弱的根本缺陷及其导致的反逻辑两极后果:经学独断论与权威主义、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的交替泛滥,这种根本的文化缺陷必须通过逻辑教育的普及与发展而得以解决。以此激发学生掌握逻辑工具、树立逻辑精神的学习热情。我们在强化大学生逻辑通识教育的同时,也在探索非逻辑专业研究生的逻辑教育问题。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除个别专业外(如数学与理工科相关专业,还可举出哲学专业的分析哲学方向、语言学中的语言逻辑方向等),我国大多数专业的研究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逻辑基础教育,而且40年来没有什么大的改观;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大软肋,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和自主创新事业的命运。即使哲学系的非逻辑专业研究生教学,尽管南京大学和一些兄弟单位做了一些探索,但都未能取得大的成效。实际上,这对逻辑学发展的外部环境也造成了很大影响。鉴于这个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我们认为,逻辑工作者应当以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推动这一局面的改变上有所作为:一是要加强逻辑在各领域的应用研究,充分体现现代逻辑的重要功能,体现各专业研究生学逻辑、用逻辑的重要价值。南大逻辑学科近来大力推动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研究,也是在这个方向上的一种努力。二是应乘研究生招生机制改革之机,积极推动逻辑基础知识与方法列入招生准入科目,这不但有利于本科逻辑教学的发展,而且可为研究生逻辑教育的改观打下一个新的基础。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并改进非逻辑专业研究生的逻辑教育工作。鉴于本科阶段逻辑教育薄弱甚至阙如的现实,应尽可能采取措施“亡羊补牢”;同时结合各学科的特点与需要,探索加强非逻辑专业研究生逻辑学习与训练的方式与途径,以求能够使之逐步得以改观。3.2 哲学专业本科逻辑教学如前所述,基于深厚的逻辑传统,新时期南大哲学专业教学一直重视逻辑基础的学习与训练。其中形式逻辑(普通逻辑)一直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并陆续开设现代逻辑、科学逻辑、辩证逻辑等选修课。随着我国哲学界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与密切,关于逻辑教学在哲学教育中的基础地位与作用,已逐步在全国学界达成了共识。作为在这一点上起步较早的高校之一,经过多年积累,在南京大学哲学本科专业于1995年进行的课程体系全面改革中,以“加强逻辑思维训练”为指导思想,形成如下逻辑课程体系(该体系持续到2017年):(1)专业平台课“逻辑学导论”(郁慕镛、张建军先后主讲);(2)专业核心课程“现代逻辑基础”,进行一阶逻辑的系统学习与训练(先后担任主讲教师的有张建军、杜国平、顿新国、陶孝云、张力锋);(3)专业提高课程“哲学逻辑”,以模态逻辑讲授为主(杜国平、顿新国先后主讲),2012年以“国际化课程”建设为契机改设为中英双语教学课程(曾聘请台湾学者王文方主讲三学年);(4)专业选修课程:“归纳逻辑与决策”(潘天群主讲),“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王克喜主讲)、“当代逻辑科学前沿动态”(张建军等逻辑学科教授合开)等。我们在逻辑教学改革中主要坚持了两个基本点:一是强化逻辑基础训练。我们遵循王宪钧教授早年提出的关于逻辑基础课程“上下两篇”的思想,上篇在现代逻辑观念的指导下讲好传统逻辑,先后采用的教材是《形式逻辑纲要》(郁慕镛主编)和《逻辑学导论》(“逻辑教育家”柯匹的著名教材),都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下篇则进行现代经典逻辑的系统教学与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现代逻辑基本知识与方法。二是开阔学生逻辑视域。通过上述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够对现代逻辑的重要功用与发展态势有所把握,形成基础逻辑、应用逻辑和逻辑应用相互作用、互动发展的比较完整的逻辑观。2017 开始,南大实行大类招生,第一学年人文类学科(含文、史、哲、外、新闻)不分专业授课,设“逻辑与批判性思维”为平台课(仍属逻辑学导论性质,注入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视角)。总结以前教学经验以及逻辑通识课增加的原因,二年级之后哲学专业课程调整为:(1)专业核心课程“现代逻辑”。(2)专业选修课程则根据需要开设,已设课程有“模态认识论”“形式知识论”“非形式逻辑”“公孙龙子研究”等。(3)选修通识类逻辑课程多门。我们认为,经几十年发展,哲学专业逻辑课程教学虽然取得了较大成效,尚需在如下方面努力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与哲学其他二级学科教学的互动问题。逻辑作为工具性学科,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理应发挥重要的功用。但现在的实际状况是,目前其他哲学学科的教学中很少使用现代逻辑观念、成果与方法分析研究问题,从而难以形成有利于现代逻辑学习与训练的浓厚氛围。我们通过与哲学其他二级学科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二是与数学、计算机、心理学、中文、外文等专业的逻辑教学交叉互动问题。这一点如果做好,可谓相得益彰。我们拟在这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从逻辑教学先进国家的经验看,若能在上述两方面真正解决问题,哲学专业本科逻辑教学的氛围能得到更大提升。3.3 逻辑学专业研究生培育1982年南大逻辑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以来,先后担任硕士生导师的有李廉、李志才、郁慕镛、张建军、杜国平、王克喜、潘天群、顿新国、张力锋。2001年招收科学逻辑方向博士生、2003年获得逻辑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以来,先后担任博士生导师的有张建军、潘天群、王克喜、顿新国、张力锋。迄今逻辑学专业共授予硕士学位110人(含美国留学生1人。其中上世纪80年代12人, 90年代15人),授予博士学位50人;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17人,在读博士研究生21人(含香港留学生1人)。另有博士后出站8人,在站1人。本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成绩获得学界充分肯定,金岳霖学术基金会2010年颁发“第五届金岳霖学术奖”,该届专门奖励改革开放以来逻辑学专业学位论文,共评出各等级优秀硕士论文奖12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4篇;其中南京大学逻辑专业获得优秀硕士论文奖5篇,优秀博士论文奖5篇。许多毕业生已成长为逻辑学及相关领域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我们在逻辑学专业硕士点设立之初,即支持并贯彻逻辑教学与研究“现代化”的思想,并逐步明确了“现代化”基本理念,将之作为研究生培育的指针。我们认为,逻辑学专业教学现代化的首要标志,就是将现代经典(一阶)逻辑和(狭义)模态逻辑这两大经典理论以及集合论基础理论的学习与训练放在首要地位,使学生能够运用现代逻辑的理论与方法从事逻辑学各方向上的研究;另一重要标志是使学生能够对逻辑学的历史发展有比较系统深入的把握,对基础逻辑、应用逻辑与逻辑应用各领域的最新进展有相对全面而又有所侧重的把握;第三个标志是学生能够在特定方向的研究中通过学术史的把握走到当代学科前沿,能够做出真正富有新意、有所建树的工作,特别是对博士研究生而言更是如此。我们认为,这三个方面也就是逻辑学专业研究生教学“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在第一方面,南京大学逻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首先突出强调现代逻辑基础的严整的学习与训练,这主要通过贯通一年级全年的“一阶逻辑与一阶理论”(现代逻辑基础)和“哲学逻辑研究”两门课程实现;其中除一阶逻辑与狭义(真势)模态逻辑的基本训练外,也努力使学生了解数理逻辑“四论”特别是公理化集合论和非经典逻辑学科群的基本知识,从而使学生获得比较扎实的现代逻辑功底和相对完整的现代逻辑观念。在逻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面,我们也提出一个基本要求:无论是哪个研究方向的博士生,都必须继续强化一阶逻辑、模态逻辑及集合论的学习与训练,并根据生源实际落实不同层次的训练计划,其中特别强调了逻辑语义学的学习与训练。第二方面,在逻辑学专业硕士生培养中,我们首先通过“逻辑与哲学”(2018年更名为“逻辑、语言与认知”)、“西方逻辑史暨原著选读”和“中国逻辑史暨原著选读”课程教学,服务于这一诉求;继而,通过多门选修课程使学生更多了解“大逻辑观”视域中的逻辑学科各个分支,从而依据导师专长和学生志趣选择研究方向。为培养学生把握学术前沿动态的能力,我们对学生的外文使用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注重对学生搜集梳理研究资料的指导,取得了良好成效。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我们通过“当代逻辑科学前沿问题研究”课程,使得学生能够尽快把握学科的“真问题”加以思考与研究;另结合各位导师研究专长开设“当代逻辑哲学专题”、“数理逻辑专题”、“哲学逻辑专题”、“科学逻辑与博弈逻辑专题研究”、“比较逻辑史”等研究性课程,课程内容依据各届学生不同情况而有所不同,以利于学生研究工作的展开。第三方面,我们在研究生培育中始终强调“问题意识”、“方法意识”和“前沿意识”,强调获得适应专业特点的研究能力和专题学术史把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学生懂得在此基础上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创新”。在学术史梳理和学术探讨的过程中,努力使学生把握逻辑专业研究所必须具备的严格的分析方法。我们把“分析方法”概括为如下“32 字指针”:“澄清概念、分辨层面;清理矛盾、可能;揭示预设、辨析共识;合理推导、严格求证”。在确定研究选题后,要求学生一定在两个方面狠下功夫:一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要“竭泽而渔”,全面把握;二是在导师指导下精研核心文献,以使自己的研究站到学界最新成就的制高点上,在史论两方面提出自己的学术新见,把相关研究真正推向前进。我们始终注意在研究生教学中将当代学科前沿动态、本学科学术积累与学生志趣以及学生的就业方向相结合,实施个性化培养。我们也特别注重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论文选题与学科长期的学术积累相结合,同时致力于学科已有成果新的解题功能的挖掘,使学生研究选题与学科积累之间既有连续性又有开拓性,注意论文间的关联与互动,从而既能发挥学术积累的整体效应,形成学科特色,又能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展开深度交流,确保论文的质量。我们认为,考察逻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现代化发展的程度,还有两个重要的“交流”指标:一要看学术交流特别是国际交流在研究生培育中之作用的发挥程度,这是不言而喻的;二是鉴于当代逻辑学科的前沿问题中有许多跨学科交叉性研究课题,故亦应把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在研究生培育中之作用的发挥,作为研究生培养现代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维度。我们一直注意尽可能创造条件,聘请海内外知名学者前来访问讲学(开设课程或短期系列讲座),举办系列学术论坛,着力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特别是近年利用“985 工程”“双一流建设”等项目,鼓励并组织学生申请与国际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及国际长短期学术访问,均取得了较好成效。同时,我们鼓励学生利用南京大学优良的学科条件,积极申报跨学科研究生科研项目和参加跨学科学术交流活动,且致力于整合校内相关学科资源,加强与校内相关学科(哲学其他二级学科、数学、语言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在研究生培养上的合作。毋庸讳言,就南京大学乃至我国高校逻辑学专业研究生总体培养现状而言,其“现代化”程度总体上仍是“初级”的。要实现高级的“全面现代化”的目标,则需以全面实现逻辑研究的现代化为前提。后者的标志首先是系列研究成果真正立于国际学术之林。同时,在研究方式上也需要做根本性的转变。考察逻辑教育与研究先进国家的进展我们可以看到,“问题导向”的多学科、多视角合力攻关研究已成为当代研究的主旋律,而我们这里的学科壁垒和研究方向壁垒依然森严,这是亟待改变的。即使就国际学界现有学科建制来说,亦尚未建立起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上世纪 70 年代起所倡导的与数、理、化、天、地、生相并列的逻辑学科建制,因而也有在现有学科框架下逻辑发展的“数学方向”与“哲学方向”分工的问题:前者主要在数学专业完成,后者主要在哲学专业完成,二者在一些应用领域(如计算机科学、语言学及认知科学等横断科学、大科学领域)共同起作用,但二者在发展的基础需求、模式上有所不同的,因而教学与研究的基本模式上也会有所不同,这都是需要我们在充分把握国际学界发展现状与趋向、吸取先进国家有益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加以研讨的。我们认为,面对当前学科建制中学科壁垒仍然森严的现实,可采取如下发展方略:在哲学学科、数学学科和计算机等学科分别优先发展其哲学方向、数学方向和相关学科应用方向,从而获得各学科认同;同时通过各种跨学科平台加强各方向间的交流、互动与合作,着力加强交叉学科平台建设。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等兄弟单位的平台建设取得了许多可喜进展,积累了成功经验。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正在吸取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的建设经验,继续努力打造这样的平台。3.4 服务于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逻辑教育与传播鉴于逻辑的学科性质及其重要功用,逻辑事业的发展需要走向社会,在社会服务中发挥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如果我们认识到,建设以“赛先生”和“德先生”为标志的现代化国家,使社会得到理性化和谐发展,没有“逻先生”做根基与支柱是不可能的,那么,逻辑教育就不能限于高等学校,而必须着力推进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逻辑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也是大学逻辑教师的使命与责任所在。因此,南大哲学系逻辑学科一直把服务于国民教育体系作为逻辑教学与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以使命感和奉献精神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这主要体现在逻辑学会工作和推进多层次国民教育体系中逻辑教育与传播工作两个方面。就我国国情而言,逻辑学会不仅是学术团体,而且是推进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逻辑教育的重要平台。南大逻辑学科教师在建设与发展中国逻辑学会和江苏省逻辑学会的工作上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1)南大哲学系不仅在中国逻辑学会成立之初即承办了中国逻辑学会主持的“数理逻辑教师进修班”,而且一直积极参加中国逻辑学会及其各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多层次教学研讨与交流活动。(2)鉴于逻辑学科缺少发表园地,1984年主持江苏省逻辑学会创办的《逻辑科学》期刊(内部发行)。该刊发行至1991年共出刊42期,作为当时唯一的逻辑专业学术期刊,发表了全国学者大量逻辑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其中也包括许多教学研究经验交流,在我国逻辑教育与传播史上起了重要作用。(3)2006年承办中国逻辑学会与江苏省逻辑学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两岸逻辑教学与学术会议”(首届于2002年在台湾大学举办),这是在中国大陆举办的第一次两岸四地逻辑学术交流大会,被学界誉为“中国逻辑发展史上的空前盛会”,有力推动了中华逻辑事业的发展及两岸四地逻辑交流的兴盛,同时也积极促成了两岸逻辑大会保持逻辑教学经验交流的良好传统。此会迄今已在两岸及香港举办至八届,南大逻辑学科都是积极推动者与参与者。(4)把省市逻辑学会办成推进多层次逻辑教育与传播的重要阵地。自1980年主持创建江苏省逻辑学会以来,南大逻辑学科一直在引领学会坚持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办会方针上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弘扬江苏省逻辑发展的厚重传统,注重省市两级学会的建设,利用各种条件指导与帮助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团体逻辑教育和普及活动的开展;特别是近年主办的“逻辑应用系列论坛”影响广泛,在江苏社会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独特功能。江苏省逻辑学会也因此于2016年被评为全国社科联系统先进学会。在推进多层次国民教育体系中逻辑教育与传播工作方面,南大哲学系逻辑学科团队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工作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推进我国大学生逻辑教育工作。除了前述南大本身的逻辑教学的影响效应,我们也积极参加了“马工程”逻辑学重点教材的编写工作,张建军被聘为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杜国平、王克喜、顿新国被聘为课题组主要成员;为吸收国际逻辑学教育的它山之石,我们翻译出版了在国际上发行量最大的大学逻辑基础教材——柯匹著《逻辑学导论》作为“国外经典哲学教材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出版第11版译本,2014年出版第13版译本,两版共重印20余次;继而我们又主持翻译了国际发行量最大的现代逻辑基础教材——卡哈尼著《逻辑与哲学:现代逻辑导论》,同样列入“国外经典哲学教材丛书”于2016年推出,以作为推进国内现代逻辑基础教学的参考;我们致力于总结南大逻辑教学改革的经验,在全国和海峡两岸逻辑大会上做多次大会交流,均取得预期效应。(2)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逻辑学主考工作及其他助学工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逻辑学科目是发挥逻辑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前期逻辑学科教师都积极参加了相关助学辅导工作。2005年南大接手全国“普通逻辑”自学考试主考单位之后,郁慕镛、张建军先后担任主考教师,杜国平、王克喜、王义、顿新国、张力锋等先后参与命题工作。我们认真研究了以往命题中的经验积累,特别在适应自学考试特点的“适度”性的把握上做了反复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杜国平主编的新编《普通逻辑》自考教材受到考生欢迎,该书也被评为中国逻辑学会优秀科普成果奖。近年来,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我国国家公务员考试及各类专业学位考试相继列入了逻辑分析型试题,这是推进全社会学逻辑、用逻辑之风尚的难得机会。故本学科支持多位老师参与了相关命题或辅导工作,并积极推动了有关工作的改进与发展。(3)支持基础教育中的逻辑教育工作。加强基础教育中逻辑思维训练,是推进社会理性化发展的重要基础环节。基于这种认识,2004年我们抓住教育部新课改契机投标高中实验选修教材《科学思维常识》(张建军、王习胜主编)。中标后又根据教育部专家委员会要求数易其稿,在2005年投入使用。至今已出5版共35次印刷。在2017 年颁布的新课标中,这门课程改名为《逻辑与思维》并被列为“选择性必选”课程,标志着我国中学逻辑教育走进了新的阶段。我们还积极参加了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举办的多届“素质教育与逻辑思维论坛”,支持和推动中国逻辑学会成立逻辑教育专业委员会,并积极参加有关活动。在我们主持的江苏省逻辑学会有关活动中也一直关注基础教育问题研究,并取得了较大成效。经过多年发展,逻辑在基础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已逐步形成为社会共识,全社会学逻辑用逻辑的热情不断高涨,我们将秉持南大逻辑学科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继续为此不懈努力。编辑 | 刘雨轩

绿荫岛

专业看强基三|强基计划历史、哲学、古文字学专业详解

按语近期,教育部公布的“强基计划”表明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在上一期推文中,小编重点介绍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也收到了很多反馈,那么本期,我们将重点介绍历史、哲学、古文字学,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专业看强基二|强基计划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专业详解历史类1、学科排名2、专业概貌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的定义很宽泛,在不同阶段、不同角度下定义是不同的。通俗来讲,历史学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历史学是个静态时间中的动态空间概念,历史学是由历史、科学、哲学、人性学及其时间空间五部分有机组合而成。此外,历史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进一步培养潜能的史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马克思说道:史学"正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的科学"。国内学者周学森在《历史学是什么:新时期几种史学定义简议》中也对历史学下了一个定义:历史学是一门整合性的社会科学,是历史研究主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所提供的一般规律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思维认识方式和手段,在与历史客体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客体的分析研究,以理解其特殊规律和特点的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历史知识。大家注意,这里对历史学定义为整合性的社会科学,这在之后的就业方向解读上是有一定的指引作用的。3、历史专业设置历史学(0601)属于独门独系,后来将其拆分为3个一级学科,分别为考古学(0601)、中国史(0602)、世界史(0603),这里注意,学习这三个学科在本科阶段,学位上统称为历史学并且在学科概念上区分不是很明显,主要是传授基础课程与扩充知识面。在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时候,你更加要关注的就是这三个一级学科了,因为在选择导师的过程中这三个学科就有了一定的区分,甚至研究方向会更加细化(二级学科)。接下来,我们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为例,看一下北大在历史专业上如何设置的。北大历史学系设有历史学(中国史)、世界史、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三个本科专业,其中又以古典语文学为拔尖人才培养项目。注意:北大本科毕业均为历史学学士学位,其基础课程涵盖了中文系、考古文博学院、哲学系、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社会学系、政府管理学院、经济学院的课程。硕士研究生方向:世界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研究生方向:世界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地理学4、历史强基战略关于历史学科的战略意义,我们引用《2019年中国青年报--关于历史科学重要论述理论研讨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黄坤明提到的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到,从国家大战略层面上,已经把培养史学人才作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尤其对于这些有科研能力、学术能力的人才,国家一定会予以重视,引导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5、就业方向历史是以人类历史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力图发现和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天的社会生活提供借鉴,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主要的就业方向:科研单位:包括各高校及相关研究单位,从事教师、研究员职位。要求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全面的人文素质。要有踏踏实实做学问的精神和对历史学浓厚的兴趣以及刻苦钻研的精神。党政机关:主要是公务员系统。要求毕业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政治素质以及行政能力,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要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校期间入党的同学无疑具备优势。新闻出版部门:主要从事记者、编辑等职位。具有较强的新闻意识和出色的写作能力,良好的悟性和执行能力;思路开拓,文笔流畅,富创新精神,中文功底扎实,知识面广。想选择历史专业的同学,还是要审慎思考,充分做好思想准备,也许会减少很多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煎熬的痛苦。历史学类专业重在思维的训练,如果希望有所造诣,必须深造。6、历史发展路径规划①选择历史要对历史真心喜欢并且有极大的兴趣,并非功利。②就业时看学校,若深造选择A级一级学科。③本科要多阅读、多扩展、定方向。哲学1、学科排名2、专业详解和历史一样,对于哲学来说,不同时代、不同哲学家均给出了不同的定义。通俗来讲,哲学,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世界观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的等普遍基本问题的总体认识,方法论是人类根据世界观形成的认识世界的方法。而哲学专业的定义为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能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当代世界与中国的现实问题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学科。实际上,我们很多同学对哲学专业或多或少有些误解,认为它是一个纯文的学科。其实不然,哲学的很多分支,在数学、物理、化学、政治等领域均有很大的作用,甚至还有历史哲学、政治哲学等领域供世人研究。所以说,哲学不是纯文科,哲学不是纯理科。不同领域,研究的对象不尽相同。3、哲学研究方向哲学研究方向有很多,这里列出部分方向,实际上我们也可以通过简单的问题来形容不同方向的研究领域,具体如下图。4、哲学专业设置哲学这一个学科门类下只有哲学这1个一级学科,此外它含有8个二级学科,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5、就业方向哲学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哲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企业等部门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据悉,需求哲学专业最多的方向是教育/培训/院校,占29%;需求哲学专业最多的地区是北京,占23%。就业方向可以是教师,是非常适合的工作,还有高校内专门从事哲学研究工作的研究员;可以是公务员,我国公务员考试有专门要求哲学专业的,哲学专业在考公务员方面有一定优势;可以是企业政策决策及管理人员,这个工作并不要求太多的专业知识,主要是依据个人的能力与其他专业竞争上岗。小编在此建议想学哲学的同学们一定要先对这个专业的学科内容和发展前景有所了解再报,如果是不是真的感兴趣,这个专业的学习是非常枯燥的。6、哲学未来发展规划其实哲学还是有非常对口的工作的,那就是哲学学术研究领域,如果哲学是你的兴趣爱好并且想在这上面有一定的发展,那么可以选择哲学研究,选择这条路要做到如下两点:①读一个相关专业的博士,最好到博士后阶段。(不一定是纯哲学专业)②获得一个学术研究的好机会(可以先选择当上大学教师、研究员等等)哲学研究的类别主要由纯哲学和哲学史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托。但是,如果你选择这条路,最好要有足够的兴趣以及非功利的思想,其次数学能力(考验自身逻辑)和英语能力(翻译外国经典哲学著作)也需要有一定的基础。7、学长学姐建议①性格指引:学习哲学的人可能很内向、可能很会独立思考。②就业情况:就业时,思维逻辑清晰是优势,专业不对口是劣势。③选择路径:哲学原意“爱智慧”,任何人都应该学习哲学,但是投身哲学事业需要谨慎。(有兴趣才会有坚持下去的信念)④学习意义:你想的事情可能几百年前有人想过,你经历的时代可能几百年前就做过预期,你认为得过且过的事情在前人眼里可能关乎生命尊严底线。8、哲学书籍推荐兴趣类《西方哲学的故事》文聘元著经典类《理想国》柏拉图著《道德形而上学》康德著古文字学1、学科排名2、专业详解古文字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语言文字学、考古学、古文献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比如,古文字资料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工作需要依靠现代考古学;古文字的辨识和解读需要立足于对先秦语言文字发展历史和规律的整体认识,也就是古汉语知识和文字学基础;古文字资料的整理和研究涉及古代文献学的理论和方法;古文字资料与传世文献的结合,为历史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和前景。由于古文字学涉及多学科领域,一名合格的古文字学人才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与一般学科相比,古文字学人才成长周期更长,培养难度也更大。正因如此,目前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虽然成就突出、涌现出多位学术大师和一批学术骨干,但是总体上看研究力量不足、后备人才匮乏依然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古文字研究和队伍现状还不能很好适应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战略需要。那么,在今年将古文字学纳入七大强基计划推进基础学科,到底有什么意义呢?3、强基计划中的古文字学古文字学属于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此番强基计划专门将此列入招生与重点培养范围之中,可见国家对于选拔和培养有志于在毕业之后研究古文字学的优秀人才的重视。据悉,在强基计划实行之前,国内众高校对于古文字学人才的培养,绝大多数都是从研究生教育阶段才开始的,很多高校及研究机构会结合自身的教学情况,分别在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考古学等一级学科下属的有关二级学科招生培养(并没有太多院校将古文字学单独设置成一个专业大类)。这样做的优点是有利于百花齐放、展现各校课程体系的特点及优势,但缺点则是难以培养出知识结构完善、能力拔尖的,可以非常适应古文字学研究以及发展的高层次的人才。因此,强基计划将古文字学纳入招生范围,准备从教育部认定的36所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中选取部分具有成熟条件与资源的学校,从本科生开始培养古文字学相关人才,并且逐步建立本科、硕士、博士衔接的培养模式,形成一套完善的可实施的古文字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4、古文字学学习难度学习古文字学需要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难度可想而知。作为一门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拥有鲜明特点的交叉学科,古文字学与其它的学科专业相比,对于人才培养的周期会更加的长,培养的难度也会更大。想要学好古文字学,那么学生则还必须要掌握很多古文字学之外的知识,比如:古文献学、语言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5、可能开设古文字学的高校北京大学(考古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史)南开大学(世界史)复旦大学(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吉林大学(考古学)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注:()内为该高校涉及古文字学的专业类。接下来介绍古文字学专业突出的几所高校具体情况:6、古文字学相关就业①博士及科研人员对硕士生来说,古文字学可以接着读博士,目前战国楚简的出土材料每年都有新的公布,热点频出,在未来一段时间仍然是研究的热点。而且目前出土文献材料逐步渗透到历史、社会、文化、思想等研究领域。对博士生来说,古文字学可以进一步做博士后研究或者找教职和科研岗位,继续自己的研究。而且古文字的领域目前还有很多新的东西可以挖掘,在未来一段时间仍然是研究的热点,会有大量的科研成果产出。②基础教育教师一般师范类的古文字学都在文学院或中文系,一般语文老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语文是中小学的主课,地位较高,待遇也好。如果就读的古文字学是在历史系,那一般是当历史老师,历史毕竟是副课。考古学一般去博物馆、考古队、读博士进研究所,好像没听怎么当老师。如果当老师,应该和历史的差不多。除了制式学校,还有很多国际学校,还可以担任类似IB课程的人文课程教师,相对比较自由,待遇也好。或者对外汉语教师也是可以的。③媒体出版中文去媒体的还挺多的,历史的少一些,基本会脱离自己的专业。在出版方面,近些年由于古书出版的需要,古籍出版社、中西书局一直在招古文字的编辑,但貌似出版业的待遇比较一般。④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这里的事业单位不包括之前的有事业编制的学校、媒体和出版社。文科就业这方面还是比较多的,而且大部分行政岗位不太限制专业。事业单位出去之前的学校,就是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单位。⑤文化企业及其他现在文化产业已经有所发展了,他们也需要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来参与文化产品的策划、设计和开发,但这基本上更侧重商业,与自己的专业结合比较少。当然,你也可以一空依傍,做做与自己专业基本无关的职业,把自己的专业仅仅作为一个爱好保留下来,也没有什么不好。6、相关书籍推荐注:学习古文字学专业需要查阅大量历史文献,本文仅列出很小部分供大家参考。7、古文字学学习相关建议古文字学是以古汉字和各种古汉字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也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语言文字学、考古学、古文献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比如古文字资料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工作需要依靠现代考古学;古文字的辨识和解读需要立足于对先秦语言文字发展历史和规律的整体认识,也就是古汉语知识和文字学基础;古文字资料的整理和研究涉及古代文献学的理论和方法;古文字资料与传世文献的结合,为历史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和前景。与一般学科相比,古文字学人才成长周期更长,培养难度也更大。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虽然成就突出、涌现出多位学术大师和一批学术骨干,但是总体上看研究力量不足、后备人才匮乏依然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这也是被加入“强基计划”的原因之一。这次将古文字学列入“强基计划”,从本科生培养抓起,建立本科、硕士、博士衔接的培养模式,是对古文字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大改革创新。在招生上,选拔一批真正对古文字学有志向、有兴趣、有能力的青年学生。在培养上,通过科学设计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实行分阶段动态选拔培养等措施,加快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有志于奉献古文字学研究的后备优秀人才。8、学长学姐建议古文字学这门事关文化传承的“绝学”,如今正面临研究力量不足、后备人才匮乏的困境, 此番通过改革招生录取方式来储备后备人才,足见国家对加强古文字研究力量、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决心。社交媒体上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不理解一个如此冷门的学科何以能与数理化并举。事实上,汉字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幸存下来的象形文字,它不仅负载记录着古老的中华文化,而且本身的发展演变历程就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历险记。中学生创新英语综合测评”适合有英语专长的高中生,它紧贴多元录取方式的高招政策,对高中生的英语水平、创新能力、综合素养进行多维度的综合评价,同学们在这里不仅收获了自信,也提高了综合素养,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情怀、世界胸怀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测评”一方面为学生自身的生涯规划发展提供全面参考,另一方面,也为国内外的高校选拔优秀人才提供科学依据,得到了广大考生家长、学校老师以及高校的广泛认同。并且,测评全面引入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先进技术,并与《环球时报》社建立战略合作,依托《环球时报》的国际影响力,致力于拓展每一个参评者的国际视野。与此同时,以中国首个英文类学生通讯社---“环球青少年通讯社”为综合实践平台,参评者有机会参与到环球国际研学、走进联合国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来,让更多的中国青少年能够站在更高的国际舞台上自信成长,代表中国青少年与世界对话!“2020中学生创新英语综合测评”第三阶段初评报名正式启动,详情请见创新英语官网2020中学生创新英语综合测评参评通知。

人之合也

哲学专业,什么人适合学呢?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一个特别的专业:哲学专业。该专业是哲学类下的专业,另外逻辑学专业、宗教学专业、伦理学专业也同属于哲学类。哲学专业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去简单了解一下。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哲学专业有点儿高大上的感觉,与普通人的工作和生活似乎很远。其实不然,哲学深刻改变和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发展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该文原稿由时任南京大学政治系(后更名哲学系)教师胡福明撰写,后经数度修改,最终以《光明日报》“本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作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宣言,这篇文章发表后,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催生了思想解放运动,并为恢复和发展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这场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成为党和国家实现历史性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影响和推动了中国改革的整个进程;更重要的是,文章及其引发的讨论,实际上是当代中国改革的先声,拉开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的序幕。经过多年的发展,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大踏步赶上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时点重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深深体会到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确“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深刻地感悟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通俗地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顺应了时代的要求,解决了一个时代要解决的问题。让面临天灾人祸、处于重重困难中的中国,批判了两个“凡是”,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奠定了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旋律。哲学是什么?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总是自称一无所知,他的名言就是:认识你自己。哲学的任务在于让人看清自己,看清世界,看清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这也正是“人生终极三问”的用意所在。其实,哲学产生于人们对日常生活的思考和总结,是一门关于人生的学问,是一门探究宇宙本原的学问。哲学围绕着一些永恒无解的难题,尝试着一种又一种不同的解答方式。在希腊文中,哲学是爱智慧的意思。学哲学,就是学习智慧。哲学是人文科学领域内的基础学科,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问,它的本质是认识和思考我们所处的世界。哲学专业学什么?哲学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美学、逻辑学、心理学、中外哲学原著导读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社会实习、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等。本科哲学专业的学习年限一般是四年,毕业后授予哲学学士学位。哲学专业的生源主要来源于文科考生,不得不说,目前能够开设哲学专业的学校,相当一批是有实力的高校,基本以名校为主。目前哲学招生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以哲学专业招生,比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二是以哲学类名称进行招生,比如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三是以人文科学试验班或者社会科学实验班进行招生,比如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后两类高校一般入学后先按学科大类进行培养,经过几年学习后,再分流到相应的专业。什么样的人适合这个专业呢?1、喜欢思考人生又迷茫的人。这里不得不提一个名人:功夫明星李小龙。李小龙在他自己的文章《我为什么喜欢哲学》中谈到过这个问题,我把相关部分摘录如下:我之所以选择读哲学,这与我童年时的好勇斗狠很有关联。我常常问自己:胜利了又怎么样?为什么人们把胜利看得这么重要?什么才是荣誉?什么样的战胜才是光荣的?于是,导师协助我选课程的时候,他认为,以我刨根问底的发问精神,最好修习哲学。他说:“哲学会告诉你为了什么才活着。”正是因为学习了哲学,李小龙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功夫哲学,创造了传奇的功夫生涯。2、家境富有又爱思考的人。有句话是这样的:哲学是对人而言最有用的学科,哲学专业是对就业而言最没用的专业。这句话有几分道理。我们处于经济社会和互联网浪潮中,很多用人单位可能更喜欢跟工作岗位贴近的专业毕业生,譬如市场营销专业、金融专业、计算机专业、电子信息专业等等。而绝大多数学生读大学是为了能养活自己,能成家立业,能享受物质生活。因此,经济条件良好的学生可以安心读哲学专业,而不至于为生存和就业发愁。3、热爱哲学又有志于从事研究的人。如果有的人觉得自己更适合从事学术研究性工作,毕业以后也不会有什么野心,不想在市场上呼风唤雨,不想独立门户地创业,那么这样的人可能是适合学习哲学的。这样的学生可以接着一路读硕士,读博士,博士毕业以后,可以进入高校工作,去教会工作的,去孔子学院当老师,去光明日报写社论,等等。就像中国现当代著名哲学家与哲学史家冯契先生,是非常值得我们尊敬和敬仰。冯契先生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创始人,并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其著作曾受毛泽东主席推荐。从早年的《智慧》到晚年的《智慧说三篇》,冯契以始于智慧又终于智慧的长期沉思,为中国当代哲学留下了一个创造性的体系。选择此专业需要情怀和热爱高考填报志愿,是一个重要的人生选择,是一个年轻人对未来生活的选择。如果你要选择哲学专业,对于这个选择,你要了解和认识自己才行。以上的建议只是一家之言,只供大家参考。在做选择之前,应该多些了解,多些认识。不能盲目地去做选择,适合自己的选择才是好的选择。祝福学生们都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苏先生咨询】,与你分享高考志愿填报、大学生涯引导、职业规划和发展。

德哈

“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专硕与学硕”有什么区别?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考研,无论是在职人还是在校生考研越来越成为大家“镀金”的选择,但对于一些考研小白而言“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这些却很难搞清楚,考研君今天就给大家捋一捋,帮助大家搞清楚~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全日制研究生:是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年限内,全脱产在校学习的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录取,在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一般应适当延长基本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时,所在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根据其修业年限、学业成绩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相应的、注明学习方式的毕业证书;其学业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位标准,可以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证书。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全国硕士研究生按照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可分为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两种。二者处于同一层次,是相对的研究生种类。主要有以下区别:第一,培养目标不同。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这是一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方式。学术硕士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等研究人员。第二,培养方式不同。专业硕士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求有实践环节。学术硕士的课程设置侧重于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创新工作的能力和素质。第三,报考条件不同。以《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中的要求为例:专业硕士报考条件:除了要符合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基本条件外,部分专业学位有单独规定,如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硕士中的工程管理[代码为125601]和项目管理[代码为125602]、旅游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体育硕士中的竞赛组织专业,报考条件为: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并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后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学术硕士报考条件:【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具体期限由招生单位规定)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之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学业要求的,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第四,招生专业不同。专业硕士,招生专业比较有针对性,根据研招网“专业知识库”显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包括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审计、法律、社会工作、警务、教育、体育、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心理、翻译、新闻与传播、出版、文物与博物馆、建筑学、城市规划、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农业、兽医、风景园林、林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中药学、中医、军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旅游管理、图书情报、工程管理、艺术等,共计47个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13大门类,及其下设的一级学科、二级学科,涵盖所有的专业方向招生。注:具体到某一招生单位的某一具体专业是否招生,请参照招生单位当年的招生专业目录。第五,学费标准不同。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收费标准,按不高于本校现行普通专业学术型自筹经费研究生收费标准确定(没有普通专业学术型自筹经费研究生的学校,应参照当地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的有关收费标准确定)。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收费标准,原则上每年硕士生不超过8000元、博士生不超过10000元。第六,学制不同。具体表现为,专业硕士学制一般为2-3年,学术硕士学制一般为3年。具体情况依各招生单位当年政策为准。第七,读博方式不同。专业硕士,一般不能硕博连读或直博,硕士毕业后若进行考博,请咨询招生单位了解相关政策。学术硕士,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导师直接读博,不用参加全国统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直博或者硕博连读。

老莱子曰

2020年科研所硕士研究生招生分析:基础学科和传统工学招生多

本文根据研招网和中国教育在线研究生招生报名查询系统的数据来分析2020年科研院所的硕士生招生情况。1.科研院所学硕计划近70%2020年科研院所计划招收约4000名硕士研究生,其中招收的工学类硕士生占科研院所总招生的37%,招收的医学类硕士生占科研院所总招生的15%。招收军事学类、文学类、艺术学类硕士生的科研院所较少。科研院所不在教育学类专业招生。科研院所以学硕招生为主,2020年科研院所的招生计划中约67%为学硕计划。科研院所招生专业中,哲学类、理学类仅招收学术硕士,工学类、管理学类、经济学类等专业的学硕招生计划远超专硕。图 1 科研院所硕士招生情况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研招网注:1.以上按照学科门类进行统计;2.部分单位未公布招生计划,具体招生情况以官网为准。 2.科研院所多在基础学科和传统工学招生下图为2020年科研院所招生计划前20的学硕专业,化学类专业的计划招生人数最多,7个科研院所计划招收超200名化学类学硕生。其次为政治学类、材料科学与工程类等学术硕士专业,近年热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在科研院所招生中排名第10。图 2 科研院所学硕招生专业Top20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研招网注:1.部分单位未公布招生计划,具体招生情况以官网为准;2.以上按照一级学科进行统计。下图为2020年科研院所招生计划前20的专硕专业,其中材料与化工类专业的计划招生人数最多,其次为公共管理、会计等。招收公共管理专硕专业的科研院所较多,共有9个科研院所在公共管理类专业招生。图 3 科研院所专硕招生专业TOP20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研招网注:1.部分单位未公布招生计划,具体招生情况以官网为准;2.以上按照一级学科进行统计。3.中共各省委/市委党校多在管理学类专业招生下表选择了招生计划较多的20个科研院所,其中有6个科研院所多在管理学类专业招生,3个科研院所多在工学类专业招生,3个科研院所多在法学类专业招生。除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和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的重点招生学科占比低于50%外,其他科研院所的重点招生学科占比均在50%以上,最高达到100%。中共各省委/市委党校的重点招生学科有所不同,上海市委党校、浙江省委党校、重庆市委党校、北京市委党校的管理学学科计划招生占比较高,而湖南省委党校和四川省委党校多在法学类专业招生。表 1 招生计划前20的科研院所重点招生学科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研招网注:1.部分单位未公布招生计划,具体招生情况以官网为准;2.以上重点招生学科为该单位招生计划最多的学科门类;3.学科计划占比=招生最多的学科门类计划数/该单位总招生计划数。特别声明:本文为优志愿原创作品。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禁止转载和使用,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填志愿时在大厚本上翻找资料,很容易遗漏掉一些不错的院校,优志愿分享高考资讯、填报志愿、大学、专业等相关的信息,帮助您轻松获取历年分数线等数据资料。

天趣

南哲动态|2019年江苏省研究生哲学学术创新论坛 “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顺利举办

为更好地服务我省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深入推动研究生学术交流,由江苏省哲法史学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承办的2019年江苏省研究生哲学学术创新论坛于2019年11月28日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自2019年9月组建论坛筹备委员会以来,论坛共收到来自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28所高校、党校(其中江苏省内11所、江苏省外17所)的116位研究生的积极投稿。经过论文评选委员会的严格筛选,最终78位优秀研究生作为省内外代表受邀参会。上午八点三十分,论坛开幕式隆重举行。开幕式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唐正东教授主持,江苏省哲法史学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南京师范大学刘俊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恒教授分别致辞,向与会研究生简要地介绍了举办本次论坛的目的和意义,并就学术创新的内涵与重要性向同学们进行了清晰的讲解与阐释。在大会主题报告阶段,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张异宾教授做了题为《国外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的学术报告。首先,张教授通过梳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提出了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理论逻辑和实践上都走向终结的观点。其次,主要介绍了70年代之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三种思潮:后马克思思潮、晚期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再次,重点解读了马克思“机器论片段”等相关文本的内涵、非物质劳动的实质等理论问题,并介绍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三个最新方向:法兰克福学派著作的重新译介、法国激进理论研究和意大利批判理论研究。在最后的互动环节中,张教授耐心细致地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研究方法的自觉、数字劳动等问题,并鼓励同学们深刻把握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发展动态。研究生代表主题报告部分,来自南京大学、清华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六位博士研究生,围绕马克思的资本概念、正义思想、实践观,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马克思与齐泽克的政治主体等问题向大会作报告;来自南京大学、扬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和江苏大学的六位硕士研究生,围绕马克思的商品观、休闲异化思想和机器思想、“伍德命题”、数字异化理论等问题向大会作报告,引起了与会研究生的共鸣与思考。下午一点三十分,论坛分四组进行分会场发言: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问题研究;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研究;三、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研究;四、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每场分论坛都分为发言和讨论两个阶段,发言人从不同的专业和角度对分议题提出了各自的理解,各组代表积极地提问并参与讨论,现场气氛热烈。之后,大会还安排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交流。论坛的最后环节中,唐正东教授等专家给获得本次论坛优秀论文奖的研究生进行了颁奖。经过评选委员会专家的认真审议及评选,本次论坛共评选出优秀论文特等奖5名、一等奖10名、二等奖15名。本次研究生哲学学术创新论坛立足江苏,面向全国,旨在通过搭建全省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来培养研究生的学术创新精神,提高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展示研究生的学术研究风采,进而通过加深省内外高校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加强省内哲学类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联动与共建,为我省的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工作注入新的活力。文/章衎 图/刘扬

玫瑰谷

考研不知道是考专硕还是考学硕?知道这些区别,方向也就好确定了

201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结束,“考研大军”人数突破了341万,考研人数和热度近年来越来越高。去年的考研还没出结果,就有许多大三的同学慢慢了解甚至已经开始接触、准备考研了,那么关于大家经常提到的“学硕”和“专硕”有何区别呢?准备考研的学生们又该如何在“专硕”和“学硕”之间做选择呢?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专硕”什么叫“学硕”“专硕”即“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硕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而“学硕”全称“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学硕按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向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简单来说就是说专硕侧重就业,学硕侧重研究。专硕和学硕处于同一层次,但是它们的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的差异也很明显。专硕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联系十分紧密,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一般都会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而学硕培养出来的一般都是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虽然专硕和学硕处于同一层次,不过二者的招生专业却略有差别。专业硕士,招生专业比较有针对性,仅包括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审计、法律、社会工作、警务、教育、体育、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心理、翻译、新闻与传播、出版、文物与博物馆、建筑学、工程、城市规划、农业推广、兽医、风景园林、林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中药学、中医、军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旅游管理、图书情报、工程管理、艺术等,共计40个专业。学术硕士,招生专业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13大学科,及其下设的一级学科、二级学科,涵盖所有的专业方向。也就是说,基本上所有专业都可以报考学硕,而专硕的招生专业则大部分是那些有相应工作职业对应的专业。专硕和学硕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难度也不同,对于大部分专业来说,专硕入学难度略低于学硕。专硕公共课英语科目多考英语二,难度相对较小;专硕多数不考公共课数学科目或考数学三、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难度较小。而学硕考英语一,公共课数学科目考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数学(农)或招生单位自命题理学数学,难度较大。专硕和学硕的学制也有区别,专硕学制一般为2-3年,学硕学制一般为3年。专硕实行双导师制,一个校内导师,一个校外导师,以校内导师为主,而学硕实行的是单导师制。专硕的论文强调实际应用导向,形式可多种多样。学硕的论文则相对传统,强调科学理论研究与原创学术创新,一般为学术性论文。专硕一般不能硕博连读或者直博,如果想再读博士的话需要重新考博。而学硕可以通过自己的导师直接读博,不用再参加全国统考了。2016年以前普遍情况是报考学硕的人略多于专硕,但是近年来报考专硕的人数已经赶超学硕,而且有越拉越远的趋势。不论是专硕还是学硕,竞争的热度和难度都很高。专硕报考人数多,而学硕招生人数少,还有较高的推免比例,因此不管是专硕还是学硕,考上并成为一个硕士研究生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就业难易度二者则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招聘单位对于专硕和学硕的学生认可度基本是一样的。成绩优秀,努力上进,积极的学生在就业中肯定会更突出一点。不过由于专硕的双导师制的优势,校外导师往往能在就业这方面为学生提供不小的帮助。总的来说,偏就业的考生可以选择专硕,而有教研、科研想法的考生可以选择学硕。学硕有硕博连读的优势,而专硕相对来说又一定的就业优势。考试难度学硕略高于专硕,不过目前竞争都很激烈,难度都不小。一般来说,专硕的学费也会比学硕贵,学硕的学费不会超过8000元一年。读者朋友们更偏向“专硕”还是“学硕”呢?

妙冤家

南哲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连发两篇文章

南哲新闻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专业2017级博士生陈佳与其导师潘天群教授在国际学术期刊Studia Logica上连续发表两篇关于分歧主题的论文:“Logic for Describing Strong Belief Disagreement between Agents”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7/s11225-017-9724-1“Logics for Moderate Belief-Disagreement Between Agents”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7/s11225-018-9790-z其中第二篇论文为国际会议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ogic and the Foundations of Game and Decision Theory (LOFT 12)的接受论文。这两篇论文分别描述了关于双主体间的温和信念分歧与强信念分歧的几种逻辑,构建了相应的公理系统并证明了其可靠性和完全性,讨论了信念分歧逻辑在哲学和博弈论上的应用。分歧是一个涉及到哲学(认识论)、逻辑学、博弈论等多个学科的热点话题,该论文的发表对于这些学科的发展有推动作用。Studia Logica由波兰科学院的社会学和哲学研究所与斯普林格出版社联合出版,是著名的符号逻辑国际性期刊,为A&HCI(web of science艺术人文索引)来源期刊。编辑/段玉蕊

死生

赵伟|讲给新一届的研究生们

各位老师,新生同学下午好!刚才主持人介绍说我是外聘的高级专家,实际上也可算上本校内聘的。因为我原本就是本院前身经济系的老师。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各式各样的原因,举家迁往杭州,在杭州大学也就是现在的浙江大学执教。一晃二十多年。现在到了退休的年龄,受母校召唤,回母校兼职。想把我在沿海大学这二十多年教学与学术研究,指导硕士生、博士生,以及与博士后合作研究积累的一些经验和知识带回来,回馈母校,助母校经济学科建设一臂之力。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一般认为市场配置资源最有效率。但客观地来看,除了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还有政府那只看得见的手,政府配置资源主要着眼于公平。实际上除了这两种机制之外,还有第三种机制,就是道德和情感的力量。回母校工作,恰是受到情感的驱使。经不住过郭爱君院长的真诚邀请,再加上严纯华校长的鼓励。严校长2018年夏天去上海开会期间,特意来杭州看望校友,谈了他关于母校发展的宏大设想,鼓励我回母校工作。这样我就回到了兰大,受聘兼任学术院长。今天是研究生开学典礼。首先为各位新生选择兰州大学而高兴。我认为这样的选择是很有远见也很有魄力的。兰州大学是胡焕庸线以西唯一的一座“双一流”大学。选择兰州大学,不仅意味着你们选择了进入大陆高校第一梯队,而且意味着选择了这个梯队的唯一。而今高校毕业生就业求职,有个“九八五”、“二一一”和非双一流之间的差别对待。“九八五”高校之间互相认可。选了兰大,就意味着获得了与别的“九八五”高校毕业生在一个平台竞争的资格。有些海边的大学,虽然取分比兰大高,但毕业生要进“九八五”高校,去一些好的单位工作,比非九八五高校的毕业生要难些。说到唯一,是这个意思:在胡焕庸线以东,有几十所双一流大学。而在那条经济地理分界线以西,只有一所,这便是兰州大学。唯一的一所,“自强不息,独树一帜”(校训),与众不同,这恰是创新者的重要素养之一。选择兰大多半意味着你有创新的志向,有一定冒险意识。我在浙江经常碰到一些民企经营者,聊起来,他们就青睐那些到外国和很远的外地,尤其是大西北求过学的青年人,不大看好老在爸妈身边长大者。因为感到大西北闯荡的年轻人,别的不说,见识和生活自理能力都要高于同类年轻人!看到这么多新生,作为兰大经济系最早的研究生之一,感到有资格说两句。我想要说的有两层:一层是感叹。感叹兰大经济学科研究生教育发展之快。1980年我作为第二届研究生入学,那年经济系一共招了两名研究生,加上第一届也就是1979级,累计十一名。分四个专业,政治经济学、外国经济史,世界经济、中国经济史。1982年毕业十人,我是提前和七九级同学一起毕业的。那年四个专业中,只有我的导师刘天怡先生招的外国经济史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别的三个专业只有培养研究生的资格,尚无学位授予权。毕业时拿到的只有毕业证书,而无学位证书。学位证要到别的有资格颁授学位的大学去申请。在座的同学们或许不知道,中国的学位制恢复的时间比研究生制要晚些。最初几年许多学校许多学科只拿到了招收研究生的资格,但未获得授予学位的资格。可见初创时期的艰难!一晃四十年去了。刚才问了一下,今年招了179名,主要专业都涵盖了。实际上,现在的管理学院是从经济系分出来的,若算上管理学院的研究生,人数就更加可观了。粗看了一下兰大今年招生的情况,印象中管理学院招生占全校的十分之一以上,应该有五六百人。发展之快,令人惊叹。但恰是这种快速扩张,这也增加了研究生们的压力。我1982年毕业时,全国到那年为止毕业的研究生还不到两千人,物以稀为贵,当了一段时间的“天之骄子”。然时间不长,研究生暴增,毕业生多了,不值钱了,从天上掉到了地上。而今全国每年招收研究生近百万,博士硕士稀松平常。这意味着诸位的就业压力比我们那个时代大多了。因此学习压力也大多了。说到未来的就业与职业压力,就是我今天要谈的第二层意思。就是在研究生阶段打算做点什么?这里如果有人去过浙大,或许留意过。浙大玉泉校区大门里面一侧草坪上有个小牌子,上面写着两行字,是老校长竺可桢让学生们自问的两个问题,: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竺可桢是科学家也是教育家,他提的这两个问题我想对任何一所大学初入学的学生都有用。我想,对在座的新生也有针对性。这里只谈竺可桢校长提的第一个问题:读研究生准备做点什么?或许有同学说还没想好。这很正常,因为时下千军万马考研,其中有些人的确没有想好。发现大学毕业了工作不好找,或者看到别的同学要读研,自己也考考,实际上对学问并不感兴趣。英文中研究生叫postgraates,直译叫“大学后”,这部分同学读研的心态大概和这个意思差不多?现在既然考上了,入学了,就得老老实实考虑一下在大学里来干什么来了?竺可桢(1890-1974)校长(1936-1949):“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基于多年的观察与思考,尤其是对我所知道的研究生后来去向及工作情况的观察。我以为大学尤其是研究生阶段,主要应致力于练好或提升三种能力:第一种是阅读能力。就是能很快地读书读文章,并把你所阅读的知识吸纳进来,嵌入你的头脑里已有多知识体系,变成自己的知识。如果具备这样的能力,你就能和古今中外那些杰出的思想家和知识人对话,从他们那里获得知识。在互联网时代,如若具备这个能力,那你就可以放眼全世界去寻找与吸收专业知识。那些世界级的名校院系的网页上,都有大量文献和最新研究成果。如果你养成阅读的习惯,并且阅读效率很高,那你读研就不限于一个学校,而能博采众长。实际上大学和研究院只是一个平台,利用这个平台可以吸收人类迄今积累下来的知识—-至少是你所选择的那个专业的知识。很遗憾,据我观察,现在大学生和研究生中真正读书的人不多,有些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就上了几门课,读了几本教科书,不少人连这个专业的奠基之作《国富论》都没读过,更别谈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凯恩斯的通论以及哈耶克等名家的著作了。毕业了思想空空。第二种是思考能力。这个能力的训练和提升首先得养成质疑的习惯。凡事都问个为什么。许多科学发现都是对那个行业一些现成结论推论的质疑道出的。在别人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发现不一般,这是思考者的重要特点。我去许多高校讲座,有时讲完后没几个人提问,即便提问,提的问题多半也不着边际。原因多半是平时只偏向相信而缺失质疑,这是我们教育的缺失。这个缺失,同学们在读研以后要补上。第三种是使用文字和专业术语、专业方法表达思想的能力,说简单点就是写学术论文的能力。研究生毕业论文是不可或缺的。毕业时你得写篇像样的学位论文。这个能力基于前两个能力的积累。许多人临近毕业了还找不到研究的问题,选不出题,让导师命题。这是由于前两个能力差,如果你在不断读不断地思考,养成思考的习惯,就会发现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如果你平时不断在动笔,写文章,学着做计量,就会发现写篇较长的学术论文并不难。我还以为,通过上述三种能力的刻意培养与提升,人的分析与判断能力会提升,有能力就有自信心。不管你将来做什么,判断事物走势的能力和自信是不可或缺的,是你质疑生涯的依托。最后,预祝同学们在接下来的两年或三年研究生阶段学习愉快,将来顺利毕业!就讲这些!谢谢!作者简介:赵 伟: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任职于浙江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曾任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明斯特大学、瑞士联邦理工大学、苏黎世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神户大学等国外多所高校客座教授,以及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RIETI)等研究机构客座研究员。研究兴趣涵盖空间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和外国经济史等多个领域,涉猎哲学与世界历史等关联学科。迄今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近三百篇,学术随笔三百多篇。著有《现代工业社会与经济体制选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干预市场》等专著多部,以及《空间视野看中国经济大势》(浙江大学出版社)、《阅读大学》等学术随笔多部。来源:赵伟教授赵伟教授工作室

猎音师

北京大学,把哲学学科建成中国第一的世界一流大学

北京大学哲学系始建于1912年,于1914年开始招生。它是我国高等学校中最早成立的哲学学科。著名学者蔡元培、胡适、冯友兰、朱光潜等知名学者先后在这里执教。北大哲学系培养了朱自清、何其芳等大学学者,培养了邓中夏等革命志士。1995年,北京大学成立了宗教系,与哲学系一起,共同成长。经过百余年的建设,如今的北京大学哲学学科,已经是在全国得到公认的全国排名第一流的学科。它也成为兄弟学校学习的楷模。多年的努力,迄今已培养近万名毕业生。一、学科建设特色明显,学生们在这里分享着大家的思想盛宴经过百年的积累与发展,北大哲学系学科齐全,涵盖哲学门类所有8个二级学科,并于1995年成立国内第一个宗教学系。两系实行联体运作,合并招生,共同培养。2002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中国哲学、美学等4个学科被确立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2007年,北大哲学系被定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现有哲学专业、宗教学专业、科技哲学与逻辑学方向等3个本科专业方向。学校现有一级学科硕、博士点,并有哲学博士后流动站。二、这里是思想家的摇篮,大师云集,教学能力很超前哲学系现有专职教师67人(教授43人、副教授22人、讲师2人),现有黄枬森、张世英、汤一介、楼宇烈、叶朗等饮誉海内外的资深学者,有杜维明、陈鼓应等海外知名学者担任讲席教授,并有一批年富力强的学科领军人物,以及近年从哈佛、普林斯顿、芝加哥等国外一流大学引进的青年才俊,学术梯队合理。这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完成学校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正常教学工作。三、学术研究特色明显,为学科前沿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和思想盛宴哲学系拥有外国哲学研究所、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有《儒藏》编纂中心、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儒家研究院、宗教文化研究院、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等十余家研究机构。本学科培养的学生多数是具有高等哲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具有丰富的哲学史知识和缜密的哲学思维能力;学术成果比较前沿。有喜欢哲学这个学科的同学,可以关注北京大学的哲学专业。这里有中国优秀文化的积淀,也有一些著名思想家留存下来的哲学思想,在一直影响着中国的青年,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你可以先看看,了解一下中国哲学简史,在报考专业之前知道自己的学习内容,避免以后出现学习不适应,努力让自己和哲学有一段美丽的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