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9年度教育部哲学社科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征集选题适莽苍者

2019年度教育部哲学社科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征集选题

近日,教育部社科司印发通知(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面向全国普通高校,征集2019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选题,报送时间为2018年7月20日前。本次征集的主要内容是啥?有啥具体要求?随小编一起看↓↓↓征集的主要内容是啥?本次选题以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研究选题。征集对象有哪些?1.重大攻关项目选题面向全国普通高校征集。2. 教育部直属高校以学校为单位,地方高校以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为单位,其他有关部门(单位)所属高校以教育司(局)为单位进行报送。 3. 每单位限报3个选题,并对每个建议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主攻方向以及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500字以内的简要说明。4. 各单位要高度重视选题征集工作,严格按照选题要求,结合自身研究优势和特色,组织专家学者充分论证和凝炼,突出问题导向,确保推荐选题的科学性、规范性。基本要求是什么?1. 拟定重大攻关项目选题要坚持正确政治导向,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主攻方向和较强的创新价值,体现有限规模和突出重点的原则,重视学科交叉与渗透,能够通过协同攻关形成集成优势,取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标志性研究成果。 2. 选题文字表述要科学、严谨、规范、简洁,具体可参阅历年立项的重大攻关项目课题名称。3. 选题应避免与已立项的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以及其他国家级重大项目重复。凡以前提供过的选题此次一律不再推荐。报送方式和时间是什么?请各单位于2018年7月20日前,将《2019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选题推荐一览表》用E-mail发送至:pingjzx@126.com。同时,将纸质件加盖单位公章后寄(传)至“高校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4号,富盛大厦1座11层邮编:100029传真:010-58556074联系人:张海泽,18210339886教育部社科司联系人:段洪波

固不待师

2020年教育部哲学社科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评审结果公示

央广网北京7月31日消息(记者王启慧)记者从教育部获悉,近日,教育部公示了202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评审结果名单。经组织专家评审,共有52个课题通过评审。据悉,名单将公示至2020年8月5日。202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评审结果名单(央广网发 来源:教育部网站)

不能让禄

研究生论文选题及创新

01 如何确定研究方向和选题?不管是研究型硕士还是专业型硕士,如何确定一个好的论文选题恐怕是几乎所有研究生都或多或少困惑过的事情。记得当年自己读硕士时,为确定论文研究题目和内容绞尽脑汁,最后选中了指数基金业绩评价的话题。基金业当时(2000年)在我国刚刚兴起,而指数基金更是一个新生事物。由于指数基金不以超越市场收益为目的,引起了国人的很多争论,但在美国以指数基金为载体的被动投资已经相当流行。应该说这个选题相当新颖,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可惜囿于文献和资料的欠缺(当时互联网还很不普及,无法查阅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我感觉论文在创新方面做的还很不够,一直引为憾事,但硕士论文写作给我的感觉是创新并不难。在澳大利亚读博士时,导师鼓励我研究中国证券市场的相关问题。我博士论文的题目是:关联交易和公司业绩:中国的掏空和支持证据。这一论文题目最终得以确定,除了我一直关注中国证券市场的热点问题,还因为我看到了中国证监会和国资委2003年8月联合下发的文件:《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若干问题的通知》。除了选题上的帮助,该通知还对我论文中核心变量(掏空和支持)的计量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可以说,政府部门发布的法律、规章和制度等监管文件绝对是我们研究方向和选题可以借鉴的宝库,大家一点要重视。实际上,大家如果阅读本专业重要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也会发现这些文章具有上述特点。最近引起广泛社会争议的吴英案,应该说对我们经管法专业方研究生来说就是非常好的一个选题。关注政府部门所关注的,除了保证选题比较新颖外,论文的实际应用价值也比较好。在中国这样一个新兴市场大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各种社会热点数不胜数,我的上述经验说明,只要大家关注本专业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是不愁找到好的选题,并做出相应创新的。论文选题是有捷径的。现在,国家大力提倡社会科学研究,全国哲学和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每一年都发布如《国家社科基金指南》等国家最关心、最希望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也会发布类似的项目指南。研究生确定研究方向、论文选题要瞄准国家社会最关心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尤其像我们这样的经管法专业,一定要有现实意识、问题意识,才能使研究真正有价值。大家可以在研究这些指南的基础上,把相关问题细化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选题,这一方面可以顺利通过开题,少走弯路;另一方面,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容易发表。总之,研究工作只有适应国家重大理论和实践需要才有前途,才容易创新和创造价值。我去年能够在前期成果较少的情况下,中标自科面上项目,其主要原因是选题新,契合了人民币汇率改革以及中国企业走出去等国家关注的问题,有相当的实用价值。当然,中信泰富澳元投机导致巨亏的事件也给我很大的启发。近年来,我们学校不少老师中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等不同部门和不同层次的课题,研究生如果能够主动借鉴和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一方面能够尽快确定研究方向和选题,导师指导起来也得心应手;另一方面,也能够在和老师一起做课题的过程密切关系,研学相长;合作的研究成果一旦发表,对研究生本人的学术生涯也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即使自己的导师暂时没有主持相关课题,也往往有他们专注和擅长的研究领域。在结合自己的个人兴趣和专业特长的基础上,研究生如果能够从中挖掘值得研究的方向和选题,对导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双赢的局面。研究生确定研究方向和选题要尽可能与自己的本科专业、过去的工作实践、就读院校的学术优势联系起来考虑。要热爱和立足于自己所学的专业方向,努力实现研究生学习与自己以往的知识和行业实践的最佳结合,发挥自己的优长,在大量积累地基础上早出成果。除非特殊需要,一般来讲,不要去搞自己不懂或不熟悉的东西,也不要见异思迁,远离自己所学的专业方向。如果将来要考博士,就要尽可能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选题与考博的专业方向、博士生导师的研究方向相接近,以便捷足先登。如果要去机关或者企业,就要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选题与就业方向挂钩,对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尤其如此。选题除要有时代特色和学术前沿性外,选题更要明确,切记论文选题不能等同于导师的课题。选题应明确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如果涉及面过于宽泛,包含问题过多,研究将难以顺利进行和完成。选题范围要适度。一般应在硕士学位水平范围内尽可能缩小研究范围,要“小题大做”,写深写透;不要“大题小做”,宽泛无物。这主要是因为研究生三年的学习时间有限,硕士学位论文的容量也有限,论文里能够将一两个问题论述清楚,有一定新意,就很不错了。02 如何进行学术创新?关于创新,其实一点都不难,但切忌为创新而创新。几乎所有的学术文章最后都会指出文章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这就是很好的创新切入点。创新有大有小,从思想上来说,大家一定不要盲从,一定要问个为什么,特别是那些想在学术领域做出成就的人来说,尤其如此。其次,创新离不开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学习和借鉴,特别是发达国家学者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手段。因此,研究生一定要及时关注专业内最新的外文文献。由于国外正式期刊上的文章往往是两三年前写好的,所以要跟踪比较新的东西,可以参考国外研究者写作的工作论文(working paper)。大家可以通过在www.ssrn.com、scholar.google.com(谷歌学者)以及国外大学网站上通过关键词来直接搜索。创新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如变量代理和测度,变量多样性,样本跨度和广度,计量方法改进等等。另外,在论文写作中,大家要把自己有特色的地方、与以往研究不同的地方详尽描述出来,使自己的创新得以体现。处处留心皆学问,广大研究生一方面不能等、靠、要,要做一个有心人,平时多阅读相关专业文献,多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讲座,多思考,多动笔。另一方面,要多与自己的导师及师兄师姐交流,努力学习他们的经验,不断增长创新能力,等待合适的机会厚积薄发。虽然由于专业的限制,我的建议不可能关注到非经管以外的学科,但是基于中国这样一个转型国家的特点,应该说每一个学科值得研究的问题都很多。广大研究生要做的,就是睁开双眼,多看、多想、多写就可以了。最后,祝全体研究生身心健康,学有所成。

虞白

这招教你搞定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设计!

硕士论文选题的重要标准:问题标准,暨问题意识。何谓问题标准?即:一个选题必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好问题。何又谓“好问题”?彭玉生指出:“问题是一项研究的灵魂。”“一个好问题往往比正确的答案更加重要。”如何确定“好问题”?他提出四个评判标准:1.具体。经验问题应该明确而具体,切忌空泛,以小见大远胜于虎头蛇尾。2.集中。专注于一个研究问题,或者彼此相关的一组问题。当一篇文章问多个问题时,这些问题应该围绕同一个理论轴心,而不是同一个现象或事物。3.原创性。原创诚然可贵,却是真金难求。研究新现象往往能提出新问题,但新现象本身的独特或罕见性未必是创新。用新资料研究老问题尽管有价值但绝不是创新,而对一些老话题或普通现象以崭新的视角提出研究问题则可能具有独创性。4.意义。这一标准包括语义上的意义和理论意义。语义上有意义的基本要求是研究问题要符合逻辑、符合事实,不应是假问题。“学术研究特别强调理论意义,即理论缘由(theoretical rationale)。每一个好的经验问题背后,都有一个理论问题。……判断理论意义不仅需要学者的理论功底,并且必须是学术界认可。定义重要概念、提出重要问题要比做回归分析困难得多。对大部分研究者而言,只能通过文献分析来证明自己的研究问题有理论意义。”[2]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确定“好问题”的四大标准中,“具体”和“集中”意味着一个学术问题必须是研究者所能够驾驭的,小问题好着手,大问题难掌控。这对硕士研究生而言特别重要:大而不当的问题绝非一篇硕士论文所能够容纳。例如,有这样几篇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邓小平公正观的逻辑构架与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德育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理白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专业标准”而论,上述四篇开题报告均符合专业要求。可是,就“问题标准”来看,其选题要么太大而难以驾驭,如后三篇;要么选题过于含混空洞而难以完成,如第一篇选题的研究难度就已经远超一个硕士研究生的能力范围。而第四篇选题虽有新意,但是,仅一个“高校网络舆情”之“高校”范围界定就在研究者面前树立了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这里的“高校”是中国所有高校还是某地的高校抑或某所高校?这是一个两难选择。因为研究思路决定了研究者必须大量采用第一手资料,这必须依靠实证调查获得,其过程非常艰辛。它意味着:若选择多所高校为研究对象,获得研究数据的过程将超出研究生的能力范围;若只选择一两所高校,所获数据则不足以支撑一篇硕士论文的写作。而如果只用第二手资料,不仅资料不够丰富,更糟糕的结果是:研究的可信度将大打折扣。总之,这是一个看起来很美的研究选题,但研究者却面临无从下手的尴尬。遇到上述问题时必须调整选题———要么放弃重来要么缩小研究范围。以《大理白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为例,作为一个实证研究,研究生个人是无力赴大理州1市8县进行全面调查研究来完成此论文的,这需要一个庞大的课题组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才能够完成。但考虑到这是一个富有意义的研究选题,经笔者指导,题目最后确定为:《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以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聚居区为个案》,问题由面缩小到点,成为适合硕士生研究的问题并顺利通过开题答辩。“原创性”对硕士研究生而言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可以提倡却不宜实现,更不能苛求。对于绝大多数硕士研究生而言,比创新更重要也更现实的目标应该是:完成一篇合格的学位论文!而少数学有余力的优秀硕士研究生可以在选题上追求“一定程度的创新”,而能达此目标已属难能可贵。如《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研究》因题目太大研究资料匮乏而被笔者否定后,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积累将题目调整为《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探索》,从而使一个渐成热点的研究课题演化为一个非常富有创新价值的问题。通过整理文献发现,作为一个源于自然科学研究的理论方法,耗散结构理论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早已受到学界关注,已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研究领域。但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中其运用极为有限,虽有少数学者运用这一理论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但尚无学者运用其研究作为一个学术热点的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因此,这一研究具有原创价值———用新理论、新方法研究新问题。当研究方法明确为耗散结构理论后,因研究视角的调整,研究资料的来源不再被局限于第一手资料。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可以灵活运用,相得益彰。硕士论文选题能够创新,除了自身长期的学习和积累之外,若能够在导师指导下清晰把握学科发展趋势,也能够找到富有创新意义的选题。例如, 2005年底,国务院学位委、教育部出台《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64号)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相关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有敏锐学术洞察力的研究者会发现,心理学和教育学前所未有地赫然列入主要相关学科中。该文件从学术渊源的角度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教育学内在的联系,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而且可以借力于教育学和心理学来发展壮大。首先,教育学和心理学为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提供全新的理念和方法并能够开创一个崭新的学术领域;其次,有可能诞生新兴的交叉学科———以教育学和心理学为“学术底色”的全新的、体现时代特征、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或者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学术依托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新领域,因为,“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可以为教育和心理研究,特别是实证及实验类的研究提供宽广且几乎完全空白的学术领域;最后,无论两大学科如何融汇碰撞,有一个基本事实可以预见: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研究将会迎来一个引人入胜的学术增长点,两大学科的有机融合将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术前沿。基于上述认识,笔者指导四位硕士研究生确定了具有原创价值的选题,其一是:《有效课堂管理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绩效相关性研究》;其二是:《高校“思政课”课堂环境与学生学习态度的相关性研究》;其三是:《XX大学学生“思政课”学生学习态度调查研究———基于教育心理学多维理论的解读》;其四是:《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研究———以XX经济管理学院为例》。这些选题不仅得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专家的好评,而且得到了教育学、心理学专家的好评。其重要原因有:第一,“思政课”一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囿于以灌输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亟待教学改革完善之。因此,上述选题切合2005年初中宣部、教育部发布关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05方案”的有关精神,顺应了时代潮流;第二,上述选题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借鉴了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具有鲜明的教育实证研究特点,填补了传统的“思政课”教育教学研究在实证的科学性方面的缺漏;第三,上述选题(除第四个以外)均立足于笔者长期致力的教学改革研究———“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实验研究”,研究生们各自站在不同的研究角度,以笔者的教学实验为研究对象,采用课堂观察、教育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手段,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教学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研究。以此方法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其创新价值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有机结合,对于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一般规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前述“好问题”之“意义”标准也是学位论文必须达成的标准,但却经常被研究者忽略。其结果必然是导致大量假问题出现。有这样一篇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虽然题目中有“思想政治教育”一词,但该问题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假问题。经验以及常识告诉我们,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自身和随迁子女的生存和发展日愈受到社会关注。然而,这些随迁子女进城后所产生的诸多问题及所遇到的诸多问题,更有可能是:城镇的接纳能力不足和他们父母安居乐业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导致的种种问题,如:义务教育、医疗保障及合法权益保障等;抑或是他们在与新的生活环境融入时出现的相互适应的问题,如:社会融入障碍以及普遍存在的因行为失范得不到及时矫正所导致的青少年违法乃至犯罪问题等等。而这些都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能够涵盖、所能够解决的。也就是说,针对这些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无论好坏都不能有效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经验告诉我们,导致上述问题的根源是公平教育的缺失和社会保障的缺失,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医疗保障的缺失、基本住房的缺失等。任何试图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解决“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所产生及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之努力都是南辕北辙、荒谬可笑之举。很难想象带着这种“象牙塔”里的天真烂漫到这个身处社会边缘的特殊群体中做所谓的调查、访谈等研究时,这个群体的成员会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研究者?!与上述失败的开题相比,这样的选题———《昆明市民办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探析———以官渡区福德村为例》则不失为一个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范畴的真问题。它同样是研究“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但非常恰当地选择进城务工人员聚集的城中村民办中小学为载体来研究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比起前一个选题,该选题专业属性清晰并且可行。发现问题是学术研究的起始, 没有问题则没有研究。那么,硕士生如何避免选题时频繁出现的“以假乱真”现象以确定所研究问题是“真问题”?除了遵循选题时必须遵循的“意义”标准即:符合逻辑和事实、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外,劳凯生异曲同工地提出了区别真假问题的几条基本经验:“我给真问题下了个定义:任何一个真问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逻辑上能自洽;第二,实践中能举证。凡是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就是真问题,缺少任何一个条件则是假问题。所谓逻辑上能自洽,就是指能成一家之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这是很高的标准,它要求立论要公允,材料要翔实,理论不能有破绽,逻辑不能有错误。而所谓实践中能举证,就是说在生活中可以找到例证,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而不是天方夜谭,不是谎言谬见。”[3]有一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这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假问题。因为命题本身不符合常理与逻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怎么能够与“新农村建设”搭界呢?常识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被更普遍的受众所接受,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或意识形态的大众化传播方式及其过程。而“新农村建设”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中国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全方位的建设,最终实现把经济文化普遍落后于城市的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所以把两者张冠李戴必然产生“关公战秦琼”、“张飞打岳飞”式令人捧腹的笑果。就此题目而言,剖析研究者的思路,可以大致推测出其本意和兴趣是指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可是,考虑到专业方向限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怎么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挂钩呢?干脆给“新农村建设问题”加个“专业限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殊不知两者根本就风马牛不相及。此逻辑的荒谬就好比说:“不想当将军的厨师不是好士兵”一样。就专业研究范畴而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研究范围”,而要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置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研究范围”之内显然是一个费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能得其门而入的难题。经验和常识告诉我们,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我们完全可以从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的角度甚至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视角来探讨相关问题,但却很难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来展开研究。总之,学术研究的选题必须是真问题,若不考虑专业标准而只考虑问题标准,还必须遵循:事实原则、逻辑原则和学理原则。事实原则在许多时候近乎常识,譬如常识告诉我们:围绕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而产生的种种“问题”绝不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问题。同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一定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产生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某种联系。逻辑原则与事实原则密切关联,不符合事实和常理的所谓研究选题也一定不符合逻辑。那么,何为:学理原则暨学理意识呢?三、硕士论文的学理意识所谓学理意识即学理性指的是:一项学术研究要符合该领域学术共同体所遵循的学术习惯和学术标准。这就意味着:学术研究就是学理研究即范式研究。何谓范式?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认为,范式是指在某一学科内被人们所共同接受、使用并作为交流思想的共同的一套概念体系和分析方法,其本义是指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在规律及其演进方式。[4]劳凯生认为,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也有自己的一套常态要素,比如公认的概念范畴、理论逻辑,以及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对学术共同体成员的学术工作起着一种定向和规范的作用。因此我借用‘范式’一词来描述社会科学所具有的这一特征。范式就像是一把尺子,因为它能区别出内行和外行、专业和非专业。我们常说‘隔行如隔山’,什么是“行”?它是用‘范式’来界定的。”[3]1譬如,一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其开题报告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演进研究》,此文从题目到内容都是关于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演进,几乎写成一个历史事件的编年史。这样的硕士论文毫无学理性,因为它没有运用任何一种理论范式来解读引致中国农村巨变的土地政策演变的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及其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位研究生显然没有弄清楚,梳理一段脉络清晰且毫无悬念的历史并不是学术研究,它至多只是学术研究的初步阶段而不是学术研究本身。缺乏学理性将导致一项研究成为“伪研究”,即没有研究价值和意义,通俗地说就是一项研究“没有问题”。譬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变迁”本身不是问题,它要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学术问题,研究者必须思考:这一政策的演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政策”不是问题,“政策”所产生的“影响”才是问题。两者间的复杂互动及可能存在的诸如“溢出效应”或者“涟漪效应”等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基于上述认识,笔者把此开题报告改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演进研究———基于农业现代化的视域》。选题中的“农业现代化”成为“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演进”的影响对象并与后者构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于是,围绕两者间的复杂互动便产生了一系列关于“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发展变化”等问题。并且,以“农业现代化”为研究视角还使该选题获得学理升华,因为现代化理论是社会科学领域关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进步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的理论,运用该理论的研究范式来解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演进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使得选题符合上述“问题标准”的三原则,即:事实原则、逻辑原则和学理原则。纵观全文,可得出以下结论:硕士论文选题必须遵循专业标准和问题标准。学术研究的“好问题”和“真问题”必须符合“具体”、“集中”、“创新”和“意义”这四条标准并遵循事实原则、逻辑原则和学理原则。学术研究中,既真又好的问题往往是“小问题”,它可能是“大研究”的“胚芽”。经验表明:只有“针尖上的学问”才能够由点及面,由小及大,由深及广。

刃牙

2019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研重大课题开题

本报讯(记者 陈佳邑)近日,2019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海洋遗产研究”开题报告会在天津大学召开。该项目是我国哲社科学研究重大课题中第一项专门研究中国海洋遗产的项目。由天津大学海洋战略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联合承担,携手国家海洋博物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国内外海洋遗产研究权威机构及学者共同攻关。会上,项目首席专家刘曙光教授做了开题总报告,他指出,该课题致力于填补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和中国文化遗产体系中的海洋遗产研究空白,构建并完善中国海洋遗产发展理论与标准化研究,由此深刻把握中国海洋遗产全面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制约因素,从而研究提出中国海洋遗产发展战略总体目标、战略布局和实施路径。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是未来几年国家文化战略中的重大项目,该课题还将结合国际政治,特别是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分析,提出海洋遗产申报行动策略。据悉,“中国海洋遗产研究”项目由“中国海洋遗产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国海洋遗产的国际问题研究”“中国海洋遗产的调查与评价研究”“中国海洋遗产大数据研究”“中国海洋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等5个子课题组成。报告会上,每个子课题的有关代表依次做了汇报。“中国海洋遗产的基础理论研究”作为5个子课题的理论基础,针对我国海洋遗产调查、研究、保护和发展缺席海洋强国和文化强国战略的现实,以理论分析作为战略研究的切入点,在准确把握中国海洋遗产的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和形成适合中国海洋遗产保护、发展特有的理论体系。“中国海洋遗产的国际问题研究”对比探究了世界主要海洋遗产国家海洋遗产研究的进展与趋势,指出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探讨中国海洋遗产管理方法,并提出中国海洋遗产行动方案,探讨切实可行的国际合作机制。“中国海洋遗产的调查与评价研究”明确了各个类型海洋遗产的价值影响判断因素,制定了全面的海洋遗产评价指标,并确定了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以及全面反映评价对象的科学计算方式,以构建兼具普适性与特殊性的、科学的中国海洋遗产评估体系。“中国海洋遗产大数据研究”通过敏感度、阈值等指数,评价遗产利用的绩效,为决策者提供直观的量化的标准。“中国海洋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将借助前边几个子课题的研究成果,构建中国海洋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体系,由目标到原则形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和战略布局,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适用于中国的创新模式。汇报结束后,在场评议专家及特邀嘉宾针对5个子课题作了细致点评。专家们首先对于“中国海洋遗产研究”课题的整体框架设置给予了充分肯定,一致表示该研究的战略目标设定不仅有利于服务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同时把握了中国海洋遗产全面发展面临的核心制约因素,对力证中国海洋文化在世界海洋文明中的地位有着积极作用。各评议专家也针对各个子课题提出了修改和完善意见。下一步,课题组将有效缩减各课题范围,实现政治标准、学术要求及实用性的平衡,最后以战略研究为主,提供研究路径和策略。此次开题报告会为“中国海洋遗产研究”项目的后续科研工作提供了有益指导。来源:中国海洋报作者:陈佳邑编辑:吴琼

孰敢不轨

2020年教育部哲学社科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评审结果公示,这些高校项目入选

近日,教育部公示了202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评审结果名单。经组织专家评审,共有52个课题通过评审。现将评审结果面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2020年7月30日-8月5日。具体有哪些课题入选?随教育小微一起来看↓↓↓

性情

名单!2019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一览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19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共有49项批准立项。一起来看名单↓↓↓

舜有膻行

教育部公布2019年度哲学社科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名单

兰州晚报讯 记者8月7日从兰大获悉:教育部近日公布了2019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名单,共立项49项。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杨红伟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申报的《清朝循化厅民族司法档案整理与研究》项目获得立项支持,获批经费80万元。据悉,杨红伟教授获准的立项项目是兰州大学唯一的一项,也是甘肃省唯一的一项。据了解,《清朝循化厅民族司法档案整理与研究》共设4个子课题,拟在全面搜集、翻译、整理清朝循化厅民族司法档案基础之上,深入研究循化厅民族纠纷的法律适用、循化厅纠纷的解决与秩序等重要问题。以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学术界长期研究、探讨的传统中国乡村纠纷解决与秩序形成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野与方法,贡献新的认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旨在鼓励跨学科、跨学校、跨部门、跨地区联合攻关,以取得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被认为是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齐名的最高级别的科研项目。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是学校的科研实力和学术地位的彰显,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学者参与解决国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重要体现。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兰州大学共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6项。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文艳

冯契

共51项!202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结果公布

202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经组织专家严格评审和面向社会公示,共有51项批准立项。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立项结果。跟教育小微一起看名单↓↓↓更多教育信息下载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

银土

如何向非哲学专业的同学,系统介绍哲学?和「哲学」的意义? 

一、前言「哲学」一词是我们常见常用却又非常陌生的名词,一般人除了不明了「哲学」之意义外,甚至误认哲学即是相命卜卦之学,不然亦认为哲学是一门艰涩难懂而且充满神秘色彩的学科,因此,哲学系的教授,学生们亦遭池鱼之殃,被认为只有怪人才会学这些奇怪的东西,甚至戏称哲学家是坐在椅子上对着桌子发呆的人,或谓哲学是以大家不懂的话,来说明本来已懂的事,结果弄得大家什么都不懂。实则不然,隔行如隔山,每一门学科皆有其探讨之范畴,只要按部就班由浅入深,哲学与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一样的容易懂,人们往往受其「盛名」之阻吓,误其为「凡人」所不能了解之学科。几千年来多少的哲学家不断地于哲学之园地内耕耘,然而哲学却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人言人殊,各家说法不一,如庄子所云:「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因此造成人们很大的疑惑,到底哲学是什么?这里只尝试着「描绘」哲学的大致形象。本文中将尝试以最通俗的文辞谈哲学之意义,尽量避免术语。二、由字面看「哲学」中文里原文「哲学」一词,初乃是日本人西周译西方Philosophy之为「哲学」,后为现代中国人所习用。西文中的Philosophy是从希腊文来的,原是 Philia 与 Sophia 二字之结合,Philia为爱,Sophia为智,由字源解释,哲学乃是爱好智慧之学。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因为不满当时诡辩派学者自称为(智者)Sophists,乃自称Philosopher(爱智者,今则指哲学家),而后才有Philosophy一词。苏格拉底之所以自称为爱智者,是因为他能时时自认无知,他曾说:「我所唯一知道的事情是:我什么都不知道。」(The only thing I know is : I know noting)。由此可知,西方传统所谓哲学家,一直涵有「自认无知,或时时怀疑他人与自己之所知,但热爱探求真知。」爱好智慧、追求智慧的确是哲学的真精神。三、澄清「哲学」的歧义目前哲学这个名词,经常是指任何事物之原理或理论,因此你可听到饮酒哲学、广告哲学、赚钱哲学等名词,甚至还有范厨师搞的“豆腐哲学”,其实这些被冠以哲学之名词与哲学家的思想毫无关系。一个心智成熟、人生体验较丰富的人,皆有其人生观、处世之道做为行为之引导,我们若放宽哲学一词的意义的尺度,称之为「xx人之哲学」亦无不可,然若依学术上之尺度则不能冠以哲学之名了。严格来讲,能成一家之言而自立门户者,自有其独特之见解,必有精细的论证、有完整的系统,其范畴必须涵盖人生与宇宙的几个重要问题。哲学与一般人的人生观的区别,正如声乐家与普通人的区别,一般人当情之所至,难免要哼上两句,然而声乐家之歌唱,因其专门技术,自然不同于一般人之歌唱。四、哲学的主要课题哲学研究对象的划分,亦如同哲学的定义一样,古今中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下面所指出之内容则是受多数哲学家重视的课题。1.方法论(Methodology)在此课题中哲学家所关心的是:哲学当用什么方法或那些方法?本文只简单的介绍逻辑、演绎法、归纳法,其他较复杂难懂之方法则不作介绍。如:直觉法、笛卡儿的彻底怀疑法、康德的先验哲学等。A、逻辑:每一种出于理性的思想都要用逻辑方法(理则学),这是哲学的基本工具。逻辑所研究的是人类思考、推理的正确方法。人必需有正确的思考方法,才能由已知而正确的推论出新知,更可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错误。B、演绎法(Dection):演绎法就是由普遍原则而推论出个别具体的事实。 例如:所有一中的学生都是好学生(这是一个普遍命题。) 张三是一中的学生。所以,张三是好学生。(此亦是逻辑的三段推论法。) 普遍原则有如数学中的公理、公式,只要属于普遍命题所涵盖的范围内的个体,即可推论出必然的结论。C、归纳法( Inction):归纳法正好与演绎法相反,是经由多次观察个别、具体的事例,而推论出一个普遍的原理原则。它的步骤是:观察,建立一些广泛的假设,利用有意安排的试验或再度的观察来验证这些假设。例如:根据多次的观察水在适当的气压下,加热至摄氏一百度则会沸腾,经过一再的试验,于是归纳得到此一原理。2.形上学(Metaphisics):形上学可分为三个部门,本体论、宇宙论与自然神学。A、存在学(Ontology)或译为本体论存在学是论「存在」之学(Science of being)世界上的任何物,现在存有以及未来能存有之物都是存有学研究之对象,但存有学又不研究任何特定或个别物,譬如:人狗、花草、水火等,更不研究张三、李四、黄狗、菊花等。它所讨论的是所有物的共同点及此共同点所拥有的特性 ,这就是亚里斯多德在其形上学所说的:「论所有存有物之为存有物及其特性之学。」(There is a science which investigates being as being and the attributes which belong to this in virtue of its own nature)在此范畴中,讨论的是:存在的特性 、因果律、第一原理中的矛盾律、同一律、排中律,人是否能找到真理?真理的标准是什么?何谓善恶?其本质是什么?何谓美?等问题皆是其研究课题。B、宇宙论(Comsmology)在存有学中探讨了所有存有物的共同特性之后,很自然的便进一步探求存有物的来源问题,即宇宙的最后根源是什么?是否有宇宙的创造者?或宇宙是偶然发生的?宇宙是永 恒的或是短暂的?宇宙的演变是有目的?或是盲目的?这些皆属宇宙论的研究范畴。C、自然神学(Natural Theology)许多哲学家由存有物的本性,而推知万物不可能是自己发生的,必有来源,因此推论有一永恒的、绝对的根源──神。而以神的存在、本质及其活动 为研究对象,在此探讨中,可以找到万有物的秩序全部解释与适当说明。形上学是哲学旳基石,哲学家由其形上基础而发展出其哲学体糸,因之形上学是各哲学家之起点,亦是哲学派别之分歧点,不同的形上思想自然发展出不同的哲学思想。例如:老子主张道是万物之根源,道是无为、无争,一切均顺其自然,所以人亦当效法道而无欲、无争。墨子主张「天」是万物之主宰,亦能赏善罚恶,所以需顺「天意」而行,则需兼爱非攻。 3.认识论(Epistemology)简单来说,认识论即是探讨人类的「认识」。即我们的理性是否有认识的能力?我们如何获得知识?我们获得的知识是否达到确切性呢?我们认识能力究竟能伸展至多远呢?这些皆是认识论的研究范畴。认识论是反省批判我们的认识能力,以寻求知识的有效性,所以认识论是知识可靠性的基础。4.伦理学(Ethics)伦理学亦称为道德哲学,乃是以人类的行为为研究的对象,但是这种行为必需发于自由意志与属于个人人格的,其目的是引人走向至善与获取幸福。它探讨:伦理价值观、伦理规律、伦理标准、德性 行为、良心、人的基本义务、伦理的善恶等问题。伦理学亦可纳入价值论之范畴内,但笔者认为其为中国传统哲学之主要课题,所以特立一单元讨论。5.价值观(values)自古以来,中外思想家都曾关心到生活的价值和价值的生活。什么是真值得人追求的目标?或许根本没有这样的目标?一般的价值经验之性质和效力是怎样的?个别真理,如道德上的善、美、宗教信仰及崇拜又是怎样的?理则学(逻辑)、伦理学、美学与宗教哲学,就是讨论这些价值的,有时称为「规范科学」(Normative sciences)。探究价值之整个园地的,就是价值观。6.专门论题 许多学术领域的学者,都感觉需要把他们研究用的方法及所得的结论,加以哲学性的处理;也就是说,指出该领域与更广之见地的关系,比如审察其所用之方法,它的先设条件,它的限度,它对形上学的贡献,和它对价值的影响。这样就有了科学之哲学、历史哲学、法律哲学、教育哲学,和社会哲学。有些哲学家也把价值论_的主要科目刊在这_,即理则学、美学,及宗教哲学。其实,任何一门学问,无论它有多宽或多窄的视野,都可以从哲学观点去研究。五、哲学的定义本应在文章之首就谈哲学之定义,但为了使非哲学专业的同学容易了解所以将本节放在哲学的主要课题之后。如前文所述,哲学之定义古今中外无一定论,在此只举一个较具传统性的定义:「人类以自己理性 的自然光辉探究万物之最后根源或最高原理之学。」(The science which by the natural light of reason studies the first causes or highest principles of all things)。西方传统哲学非常重视人的理性,亚里斯多德对人的定义是:「人是理性的动物。」认为人之所以为人,乃因人有理性 。所以传统哲学强调理性正如自然之光辉,使人不再是在黑暗中摸索的动物,藉着理性 来获取真理、真知,得到永恒。在方法论的范畴中,哲学家研究正确的思考方式──逻辑,以及有效的研究法则以作为研究之工具,在形上学中研究宇宙的根源,存有物的最高原则;在认识论中寻找认知的最高原则;在伦理学中探讨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在价值论中确立价值的最高原则,在专门论题中奠定各门学科的研究基础。六、结语最后,有非专业的同学心中不免还会有疑问:哲学所谈的似乎都是些非常空洞的原理原则,究竟对实际的生活有何作用?对此问题,这里暂时不从全人类或文化这样的大范围观点着手,只谈哲学对个人的影响。(一)哲学是思想训练。逻辑是研究哲学之基本工具,探讨的是思考的正确方式,逻辑使人避免许多错误的推论,如逻辑学上有个欺负人的推论:   因为:你爸爸是人。我也是人。   所以:我是你爸爸。一个未学过逻辑的人,虽明知被人欺负了,却不能驳之以理。类似这样似是而非的错误推论很多,往往混淆了人的思考。西方传统哲学非常重视思想体系,要求完整、清晰而不前后矛盾的哲学体系,耳濡目染之下自然形成组织思想体系之习惯,在思想上尽力要求清晰的条理与井然的秩序。哲学范畴内的许多问题一直是众说纷纭,同一问题各持一角度,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学哲学则需由其不同之角度而一一去理解,自能有较严密而周延的思考。(二)哲学指导人生。有神论的哲学。以神为人生的中心,相信神是公义的主宰,赏善罚恶的最后裁判者,在现世牺牲物质的享受,以「真爱人、全牺牲、常喜乐」的精神,善过一生。无神论的哲学思想,积极以崇高精神为宗旨,造福人群、服务大众;以「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精神,创造人生。消极者以「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精神,吃喝玩乐,随遇而安。在浩瀚的哲学经典中,或许仍无法为自己找到满意的人生指南,但却是我们建立人生观的最好参考资料,前车之鉴亦可作为警惕而不至于重蹈覆辙。总之,哲学虽不能填饱肚皮,却是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的精神上无尚的慰藉。往期相关文章:哲学为什么不能「直接解决」问题?“中国哲学”为什么难以得到承认?普通人为什么需要点儿哲学?哲学为什么没有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