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2020课题开题报告会在北京召开失精

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2020课题开题报告会在北京召开

10月24日上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2020年课题开题报告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思政、实验与工程、教育管理”三大系列课题组专家到场出席会议并作开题报告。来源:人才专委会官网2020年10月24日上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人才专委会”)2020年课题开题报告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课题开题报告会由人才专委会副秘书长吴报华主持。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专委会理事长、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兼职教授李志民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人才专委会顾问张双鼓教授;“思政、实验与工程、教育管理”三大系列课题组专家到场出席会议。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吹响了深化评价改革的新号角,而人才评价,尤其以“思政系列、实验与工程系列、教育管理系列”为代表的人才评价更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人才专委会从2017年以来,积极推动各方力量,组织权威专家开展课题研究攻关,以韩喜平教授为代表的众多专家,怀着新时代的责任感、使命感,勇于承担相应研究任务。10月14日,人才专委会正式公布“思政、实验与工程、教育管理”三大系列人才评价标准与规范作为重点课题的立项通知书,经各课题组精心准备,于今天(10月24日)在北京成功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李志民理事长从国家和政策的战略角度对人才评价提出新要求,强调了确定人才评价标准与规范的重要性。他特别感谢总会的支持,总会拟作为重点课题予以支持。经过人才专委会学术委员会的审议,此次人才专委会已将三项课题列为专委会重点资助课题,并安排资金15万元予以资助,期望课题研究尽快取得突破,取得预期的效果。张双鼓常务副会长在随后的致辞中强调,人才专委会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人才评价相关研究和实践,做出了突出的成绩。这次,紧跟时代要求,积极开展思政系列、 实验与工程系列、教育管理系列三个课题研究,恰逢其时,感谢课题组成员的努力,期望尽早收获研究成果,总会将在各方面予以支持。在分组作开题报告环节,各课题组组长就本课题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研究思路、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等进行了汇报,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的实施结合自己的研究分工或任务进行发言。国家级人才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优秀思政课教师,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治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 工程首席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思政系列人才评价标准与规范研究课题组组长,韩喜平教授作了详实的开题报告。国家级人才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湖南大学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实验、工程系列人才评价标准与规范研究课题组组长刘永红教授作了精彩的开题报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原院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教育研究院《中国教育政策评论》编辑部副主任,教育管理系列人才评价标准与规范研究课题组组长鲍传友教授作了生动的开题报告。与会专家和课题组成员也作了精彩发言。北京理工大学人力资源部副部长、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杨静副研究员,北京工业大学人事处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王伟,北京师范大学于洪霞副教授,吉林大学两位青年教师刘洋、支继超到场参加开题报告会,结合自身的研究和工作实际就参与的课题,作了相关阐述。现场参会人员合影李志民理事长最后进行了总结发言。他说,今天的开题报告会大家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达到了预期会议目的。三个课题组的专家们要认真学习国家的政策和文件,结合政策和文件的要求,将其落实到人才评价标准与规范的制定中。在评价导向上,要从提高人才培养和评价水平出发,研究出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与规范。我们的研究成果,最终还是要用到实际工作中,满足人才成长及人才培养的需求。要挖掘被评人的潜力,就要做出操作性较强的标准和规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解决效率和公平的矛盾。预祝大家做出预期的成果!人才专委会自2017年成立后,一直致力于人才评价相关研究和实践,在“破五唯”行动中积极服务于广大会员单位,并联合秘书处单位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开展基于分类+小同行的各类评审工作,涉及人才引进、职称评审、人才项目校内遴选、博导遴选、国际评审等众多场景,获得高校、评审专家和被评人一致好评。除以上三项课题外,人才专委会秉持“开展人才研究,服务人才工作”的宗旨,将继续支持广大会员单位开展各类人才的发展研究,探索新时代人才发展规律,构建新时期人才发展理论框架,为我国的人才发展战略提供战略思考、建言献策。

第八个

三省硕士论文抽检发现近两百篇存在问题

“毕业论文查重率要求越来越严,今年要求不能高于10%,过去都是低于20%。”即将博士毕业的蔡丽丽(化名)告诉记者,她所就读的山西大学今年对研究生论文的查重比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愈发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督导和监测的背景下,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话题频上热搜。3月以来,江苏、广东先后发布了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加上2019年年底已发布抽检结果的河北,三省抽检共发现近两百篇“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11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发现问题突出的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进行集体约谈,要求“在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问题论文的篇数和比例要大幅降低。”临近毕业季,研究生即将面临学位论文答辩。那么,历次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暴露了哪些问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相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该如何改进?创新不足,深度不够,结构松散,格式不规范——“问题论文”究竟差在哪儿“部分论文工作量有限,创新性不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缺乏可行性;论文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够,未凝练出重点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规范性不够,文字表达与编排问题较多。”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在关于201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的通报中,如是概括抽检论文存在的共性问题。山东大学去年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也印证了这个结论。该通知指出,综合近年来“问题论文”的专家评阅意见,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简单、工作量或实例单薄、选题不合理、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方面。该通知还同时指出,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指导学生较多的导师易成为“问题论文”高发人员,部分学科成为“问题论文”多发领域。从公开的抽检结果中记者发现,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除存在选题、方法、结构、规范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之外,还在专业学科、学位类别等方面呈现一些特点。“自然科学类学位论文存在问题的比率要明显低于人文社科类。人文社科类中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学位论文存在问题比率要明显高一些。”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分析指出。“一般而言,新增加的学位授权单位或综合性大学中学科实力较弱的单位容易出现论文抽检不合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推断,专业性弱、门槛低的“软科学”更容易出现不合格的论文。据记者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获知的信息,早在2015年的抽检中,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分布在各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门类的比例超过10%,管理学比例超过9%,法学超过7%,其他均在5%以下。此外,从江苏今年发布的结果来看,专业学位论文的不合格率为3.59%,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学术学位论文1.57%的不合格率。“这个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感受和判断的。”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教授分析,近些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并在2017年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数量增加对质量控制产生了一定影响。高耀则认为:“不宜对学术学位论文与专业学位论文之间的不合格率进行简单比较或过度解读,因为二者评价标准不同。即使在专业学位内部,40多种不同专业学位在培养特色、培养规模、学位论文形式及内容要求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过程评价欠缺,分流机制不健全,朋友圈式答辩——“问题论文”是怎样产生的已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为何还会出现上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反映出极个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自律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质量文化还需进一步培育。”高耀表示。据王传毅介绍,论文质量最常用的保障方式是答辩前的盲审和答辩环节。盲审一般送3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通过后进入答辩环节。答辩由5到7位专家对答辩人的报告和论文进行评议和打分。然而,这一设计仍存在一定缺陷,给少部分人留下了可钻的空子。“博士答辩几乎是朋友圈的答辩。导师提建议名单,都是熟悉的朋友,很容易‘送人情’或‘放放水’。”湖北某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透露。与此同时,“在我国,毕业答辩之后就万事大吉,没有对博士论文进行修改后再提交的要求。专家的意见只是在答辩时指出而已,论文已经定稿,不会进行调整完善,反正已经答辩通过了。而国外的博士生答辩后,要根据答辩专家以及匿名评审的意见修改论文,然后再正式提交。”武汉大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的角度上,过程性评价缺失,博士生的综合考试、中期分流以及开题报告等关键环节很难真正到位,没有淘汰机制。”“往往自身学术标准共识度比较低的专业,论文更容易出现问题。”陈洪捷以管理学为例进行分析,“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等,虽然都是管理类,但实际上专业差异比较大,这就导致无论学生、导师还是评审专家,对论文评判的标准也呈现多样化。”此外,陈洪捷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很“中国式”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论文不合格是因为评审专家认为选题与学科不相符,比如经济学博士研究的不是经济问题。这是为什么?这与我们的博士学位点制度有关。博士点申请难度很高,要求很高,有些学校的一些专业申请不到,就会采取变通的做法。比如本专业没有博士点的导师会在相近或相邻学科中有博士点的专业带博士。结果就是,导师按本学科要求来培养学生,最后却以其他学科的名义报上去。这样的论文很容易被认定不合格。”严把“出口关”,强化导师责任,优化培养过程——提升论文质量重在全程管理“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在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倒逼学位授予单位走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耀认为。记者了解到,许多高校已经采取了相应举措来完善和加强研究生论文和学位授予的管理,严把“出口关”。清华大学今年3月发布了关于学位管理和学风建设的文件,明确指出,指导教师(小组)应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加强全过程指导,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山东大学在学位授予中增加了两个环节:一是“论文自审环节”,在每次授位表决前对已通过答辩的论文再次审核;二是“答辩汇报内容”,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要对预答辩及外审专家的意见及修改情况作出说明。中山大学加大学位论文抽查比例,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将抽查50%、硕士学位论文将抽查20%。同时,该校还提出加强对考试招生全流程监督,建立“逐年考核、逐步分流”的培养模式。厦门大学2020年对研究生论文查重比例提出更高要求,将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由原先的“低于20%”调整为“低于10%”。许多专家学者在采访中都表示,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不能单靠外审论文代替内部质量控制,也不能用后置检查环节代替前置控制环节”,既要严把“出口关”,也要加强过程管理,严把“进口关”和“培养关”。“一篇论文是可以修改的,但是博士、硕士是要花时间培养的,视角、立场、理论、方法等是要花时间培养的。”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王岗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导师的重要作用,“导师是第一负责人,要树立干干净净为学术贡献的思想才能培养好研究生”。记者注意到,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同时提出要保障导师在招生、培养、资助、学术评价等环节中的权力;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视情况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等处理措施。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获取博士、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社会文献。高校只有真正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作用。(原题为《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暴露了什么》)(来源:光明日报)

逛山

临近毕业季,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暴露了什么?

来源:《光明日报》记者:柴如瑾、陈 鹏,图片来源:千库网“毕业论文查重率要求越来越严,今年要求不能高于10%,过去都是低于20%。”即将博士毕业的蔡丽丽(化名)告诉记者,她所就读的山西大学今年对研究生论文的查重比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愈发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督导和监测的背景下,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话题频上热搜。3月以来,江苏、广东先后发布了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加上2019年年底已发布抽检结果的河北,三省抽检共发现近两百篇“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11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发现问题突出的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进行集体约谈,要求“在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问题论文的篇数和比例要大幅降低。”临近毕业季,研究生即将面临学位论文答辩。那么,历次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暴露了哪些问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相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该如何改进?创新不足,深度不够,结构松散,格式不规范——“问题论文”究竟差在哪儿“部分论文工作量有限,创新性不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缺乏可行性;论文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够,未凝练出重点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规范性不够,文字表达与编排问题较多。”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在关于201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的通报中,如是概括抽检论文存在的共性问题。山东大学去年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也印证了这个结论。该通知指出,综合近年来“问题论文”的专家评阅意见,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简单、工作量或实例单薄、选题不合理、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方面。该通知还同时指出,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指导学生较多的导师易成为“问题论文”高发人员,部分学科成为“问题论文”多发领域。从公开的抽检结果中记者发现,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除存在选题、方法、结构、规范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之外,还在专业学科、学位类别等方面呈现一些特点。“自然科学类学位论文存在问题的比率要明显低于人文社科类。人文社科类中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学位论文存在问题比率要明显高一些。”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分析指出。“一般而言,新增加的学位授权单位或综合性大学中学科实力较弱的单位容易出现论文抽检不合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推断,专业性弱、门槛低的“软科学”更容易出现不合格的论文。据记者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获知的信息,早在2015年的抽检中,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分布在各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门类的比例超过10%,管理学比例超过9%,法学超过7%,其他均在5%以下。此外,从江苏今年发布的结果来看,专业学位论文的不合格率为3.59%,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学术学位论文1.57%的不合格率。“这个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感受和判断的。”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教授分析,近些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并在2017年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数量增加对质量控制产生了一定影响。高耀则认为:“不宜对学术学位论文与专业学位论文之间的不合格率进行简单比较或过度解读,因为二者评价标准不同。即使在专业学位内部,40多种不同专业学位在培养特色、培养规模、学位论文形式及内容要求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过程评价欠缺,分流机制不健全,朋友圈式答辩——“问题论文”是怎样产生的已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为何还会出现上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反映出极个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自律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质量文化还需进一步培育。”高耀表示。据王传毅介绍,论文质量最常用的保障方式是答辩前的盲审和答辩环节。盲审一般送3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通过后进入答辩环节。答辩由5到7位专家对答辩人的报告和论文进行评议和打分。然而,这一设计仍存在一定缺陷,给少部分人留下了可钻的空子。“博士答辩几乎是朋友圈的答辩。导师提建议名单,都是熟悉的朋友,很容易‘送人情’或‘放放水’。”湖北某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透露。与此同时,“在我国,毕业答辩之后就万事大吉,没有对博士论文进行修改后再提交的要求。专家的意见只是在答辩时指出而已,论文已经定稿,不会进行调整完善,反正已经答辩通过了。而国外的博士生答辩后,要根据答辩专家以及匿名评审的意见修改论文,然后再正式提交。”武汉大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的角度上,过程性评价缺失,博士生的综合考试、中期分流以及开题报告等关键环节很难真正到位,没有淘汰机制。”“往往自身学术标准共识度比较低的专业,论文更容易出现问题。”陈洪捷以管理学为例进行分析,“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等,虽然都是管理类,但实际上专业差异比较大,这就导致无论学生、导师还是评审专家,对论文评判的标准也呈现多样化。”此外,陈洪捷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很“中国式”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论文不合格是因为评审专家认为选题与学科不相符,比如经济学博士研究的不是经济问题。这是为什么?这与我们的博士学位点制度有关。博士点申请难度很高,要求很高,有些学校的一些专业申请不到,就会采取变通的做法。比如本专业没有博士点的导师会在相近或相邻学科中有博士点的专业带博士。结果就是,导师按本学科要求来培养学生,最后却以其他学科的名义报上去。这样的论文很容易被认定不合格。”严把“出口关”,强化导师责任,优化培养过程——提升论文质量重在全程管理“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在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倒逼学位授予单位走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耀认为。记者了解到,许多高校已经采取了相应举措来完善和加强研究生论文和学位授予的管理,严把“出口关”。清华大学今年3月发布了关于学位管理和学风建设的文件,明确指出,指导教师(小组)应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加强全过程指导,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山东大学在学位授予中增加了两个环节:一是“论文自审环节”,在每次授位表决前对已通过答辩的论文再次审核;二是“答辩汇报内容”,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要对预答辩及外审专家的意见及修改情况作出说明。中山大学加大学位论文抽查比例,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将抽查50%、硕士学位论文将抽查20%。同时,该校还提出加强对考试招生全流程监督,建立“逐年考核、逐步分流”的培养模式。厦门大学2020年对研究生论文查重比例提出更高要求,将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由原先的“低于20%”调整为“低于10%”。许多专家学者在采访中都表示,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不能单靠外审论文代替内部质量控制,也不能用后置检查环节代替前置控制环节”,既要严把“出口关”,也要加强过程管理,严把“进口关”和“培养关”。“一篇论文是可以修改的,但是博士、硕士是要花时间培养的,视角、立场、理论、方法等是要花时间培养的。”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王岗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导师的重要作用,“导师是第一负责人,要树立干干净净为学术贡献的思想才能培养好研究生”。记者注意到,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同时提出要保障导师在招生、培养、资助、学术评价等环节中的权力;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视情况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等处理措施。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获取博士、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社会文献。高校只有真正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作用。选题:卢雨荷编辑:卢雨荷

对我说

研究生如何不虚度?关于读书、研究和论文……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社科学术圈,ID:shkxquan】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笔者根据自己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和长期培养指导硕士生,博士生的经验,着重谈谈文科研究生怎样读书、怎样进行学术研究、怎样进行论文选题与写作,供导师和研究生治学参考。一、读书的特点和要求1.要有计划研究生读书计划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专业读书计划。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管 着研究生大的读书计划,三年的读书计划。研究生要立足专业,将来靠专业所学安身立命。这是长期的、大的读书计划。第二个层次:研究方向读书计划。研究生在第二个学期、至迟在第三个学期要尽快在导师指导下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需要拟订研究方向的读书计划。这是中期计划。第三个层次:学位论文的科研读书计划。在初步完成研究方向读书计划,有了创新观点的基础上,将研究方向细化为学位论文的选题,进而确定自己学位论文的科研读书计划。这是短期计划。研究生的读书首先要有读书计 划,而且必須完成这个读书计划。没有或不完成读书计 划,三年的研究生学习基本上就是打烂仗。2.要史、著.论相结合研究生读书,书目的选择和计划的拟定,必须坚持“史、著、论”相结合。所谓“史”就是每个专业、每个研究方向甚至每个选题的学说史。研究生研究、做学问必须站在前人知识枳 淀的基础上,向历史学习。每个专业必须搞通本专业学术史。没有史做基础,论文跟工作报告差不多,就没有理论 深度,缺乏历史感,轻枫飘的。有史的基础,选题、论文 才能变得厚实起来。所以读书计划必须先读专业学说史。所谓“著”指的是古今中外关于这个专业、这个研究方向、这个选题的经典著作、文献。读经典名著,掌握第一手资料是研究生读书的基本功。研究生与本科生读书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本科生以读教封为主,研究生以读 原著、文献为主。原著、文献与教材之间是源与流的关 系。研究生掌握了原著.文献,就知道教材内容的来龙去脉,源头所在,就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去驾驭所学。如果把“史”比作一个常青的“藤”,那么经典著作就是在 “藤”上结的一个又一个的瓜。掌握了史来读名著,就好比“顺藤摸瓜”,顺着史的线索去读不同时代不同名家的著作。所谓“论”就是学术论文。学术界是日新月异的,研究生怎样掌握学术动态、学术前沿?就是通过每年每月每期,曰新月异、不断发展着的学术论文掌握学术动态。研究生要学会看学术论文,坚持看新杂志、新论文,一周10 篇左右,养成习慣,这样知识就永远不会过时,就能把搓 这个专业、研究方向、选題的学科动态和理论前沿。按照史、著、论相结合去读书、做学问,由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推进,功底就会扎实。3.要浏览、泛读.精读相结合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这么多的书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怎样读好、怎样读完?这就有个读书方法的问题,可以采取浏览、泛读、精读相结合的方法。所谓浏览就像是看报纸一样大标题翻一下,了解著作的书名、目录、提要、前言、后记、大体纲要,或者论文 的标題.内容摘要,知道著作、论文讲的是什么。浏览主 要就是博览群书,涉猎要宽,沙里淘金,精选出进一步泛读、精读的著作或论文。特别是学文科的更要重视浏览。所谓泛读,就是在浏览的基础上,要求一页一页翻, 一目十行。遇到不懂的、精彩的地方不要停,记下页码, 继续读,这样可以加快读书速度。古今中外书虽多,但真正有价值有用的信息却不多,重复的多,这就需要通过浏 览、泛读,筛选有用信息。通过浏览、泛读留下需要精读 的书。所谓精读,就是在浏览、泛读的基础上,对需要精读的著作、论文,一字一句地字斟句酌,甚至连标点、注释都不要错过。精读可分四个层面:①认知。做到字面读懂,甚至可以复述,背下来。②理解。和前后章节,甚至和已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接通知识间的联系。⑤质疑。进一步地读出问题,提出质疑。读书读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飞跃,科学哲学家波普就认为“科学研究起源于问 题”,“科学家提出问題比解答问題更有意义”。研究生 要有问题意识。论文写作必埙树立问题意识、问题中心。问題从哪里来?首先从读书中来,书读多了才有问題。④ 创新。有了问题,进一步读书 和调查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答 案,做出理论创新,这样研究就有自己的创新成果。所以,读书要把浏览、泛读、精读相结合,保证读书的质量,做到 严谨治学。4.要与记笔记相结合尽管现在有复印、电脑、 网络等现代化手段,仍然不可能完全代替笔记,而是笔记的补充,笔记大体有四种形式。索引笔记——在浏览、泛读过程中随手记下著作或论文的作者、书名、标題、杂志、出版社、年月、期数、页码以及用简单几个字概括的问题,即在哪本书或哪篇论文上讲了什么问题。研究生记索引笔记对科学研究很重要, 记索引笔记的过程就是在读书过程中积累有用信息的过程,平时的积累可以避免使用时的手忙脚乱。摘要笔记——把最重要最有用的观点、材料一字不漏地摘抄(复印)下来。这些观点、材料在写论文引用时可以打上引号,规范说明。写论文的引注材料就是从摘要笔 记中来的。札记笔记——用自己的话椒括所读书或论文的基本观点,中心思想,也可以将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随手记下来,少则几十字,多则几百字。札记笔记对文献 绿述很有用,对理论创新和写论文也很有用。我们平时在读书或讨论中闪现的一些思想火花,稍纵即逝,如果不随手记下来,过后再想也想不起来。文献综述——这是做科学研究的基本功,也是掌搓学科研究动态的基本要求,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文献综述主要综述与学位论文选题方向有关的古今中外前人的研究成果,前人的著作、论文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观点,这些现点之间是什么关系,要根裾所读的文献梳理出来。通过文献综述,才能找出前人研究空白和琿弱处在哪里,你的选题和研究的基础在哪里,突破口在哪里,创新在哪里,这也是论文的理论根据和价值所在。5.要与社会调査研究相结合研究生读书要与社会调查研究相结合,论文选题和研 究必須立足于实践,特别提偈深入社会实践做个案调查, 这对科研锻炼很有好处。社会调查有很系统的一整套方法,文科研究生通过社会调查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避免网上下载抄袭,沽生生的社会实践提出了许许多多前人 从来没有提出过、解答过的问題,从社会实际出发才能使我们的理论创新有扎实的根基。二.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写作研究生在读书、研究的基础上,要在第三个学期至迟在第四个学期选题、开题。研究生选题、开题要尽早,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研究方向和选题的关系、开题与写作的关系。1.尽早确定研究方向和选题简单地概括,所谓研究方向就是科研工作者在较长时 间内集中精力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学术领域。我把它形象地称作“学术圈地”,就是通过治学建立自己科学研究的自留地。研究生作为科研新手,开始确定的研究方向常常 是蒙昽的、意向性的,必须通过一个个课题的研究,一篇篇论文的写作,研究方向才逐步确定下来,形成自己穗定的学术领地。研究方向与课题、论文是面与点的关系,研究方向限定了课题、论文的范围,而课题、论文体现和拓展研究方向。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題应该和研究方向紧密结合起来。2.确定研究方向与选题的基本原则目标先行原则——研究生确定研究方向、论文选题要与毕业以后的前途结合起来考虑。如果要考博,就要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论文选题与考博的专业方向、博士生导师的研究方向相接近,博士生导师录取博士生,往往会考虑 是否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如果要就业,或去高校、科研机构,或去机关、企业,就要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论文选题与就业方向靠拢。扬长避短原则——研究生确定研究方向、论文选题要尽可能与自己的本科基础、过去工作实践基础、就读院校的基础条件联系起来考虑。要热爱和立足于自己所学的专 业方向,努力实现研究生学习与自己以往的知识和实践基 础最佳结合,少走弯路,发挥自己的优长,厚积薄发,早出成果。除非特殊需要,一般来讲,不要去搞自己不懂或不熟悉的东西,也不要见异思迁,搞远离自己所学专业方向的东西。追应国家社会重大理论和实践需要原则——研究生确定研究方向、论文选题要瞄准国家社会最关心的重大理论 与实践问题。尤其是文科专业,一定要有现实意识、问题意识,才能使研究真正有价值。每一年的《国家社科基金 指南》就列出了当前国家最关心、最希望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可以根据这些问题细化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和 选题,这一方面可以通过申请课题,获得论文的社会调查研究经费;另一方面,研究工作只有适应国家重大理论和实践需要才有前途,才能越做越大。理论创新原则——研究生确定研究方向、论文选题, 做出研究成果,责在创新,也难在创新,“吃别人吃过的馍没有味道”。小題大做和可行性原则——研究生要把大课题细化 为可以具体操作、保证完成的小题目,小题大做,写深写透。因为研究生三年的学习时间有限,硕士学位论文3万字容量有限,能够将一两个问题说清楚,有新意,就很不错 了。3.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重要环节。应尽早在第三个学期进行。开题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六 个方面内容:选题的研究动态——即1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选題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要求选题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说明选题的学术性、现实性、创造性。研究提纲——列出研究的基本思路、基本内容、主要观点、重点难点,老师通过研究提纲可以看出选题有没有创新。研究提纲与学位论文写作提纲还有差距,写作提纲 是进一步研究后的成果。参考文献——与选题有关的中文、外文主要参考文 献,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论文还要求有几篇外文参考文献。研究生开题报告通过后,还要根据导师和专家组提出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论文选题。一个好的成熟的论文选题等于研究成功了一半。4.学位论文怎么写学位论文是一种特殊的学术论文,其核心在创新。学位论文就是写创新现点,即尽可能用自己的话、自己的材料来充分论证自己的创新现点。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的创新可分为三个层次:学科创新——这是最大的创新,如达尔文发现生物进化规律,实现了生物学的革命;马克思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革命。达尔文、马克思被称为学术大师、科学巨匠、大思想家。专业创新——在学科的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专业的创新,如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专业创新使科研工作者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观点创新——某一学术观点、结构、材料创新,或综合不同的观点形成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和观点,新的学术观点,或对前人提出的学术观点进行修正完善, 或在某个学术观点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材料上有创新。这是优秀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能够争取达到的创新。现今的硕士研究生一般都是科研新手,要求他们的学位论文都达到以上的创新程度,一般很难,不是很现实。所以我们提倡硕士学位论文多做个案调查研 究,多做社会调查研究,从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新材料做出理论概括,多少有些原 创性的东西,避免东拼西抄,低水平重复,毫无新意。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一般应在第三个学期开题报告后,第四个学期集中精力快速成文。研究生学位论文完成初稿后,可以冷处理一段时间,一方面交给导师看,提出指导修改意见;一方面利用这段时间考博、找工作、继续读书研究,还可将学 位论文拆成小论文发表。在这一 过程中,可能又有新的思考和收获。到最后一个学期正式提交论文前,再回过头静下心来认真修改论文,这样才能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式,将论文修改好,准备通过答辩,圆满完成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任务,顺利毕业。

革命篇

切身体会!读研三年和工作三年差别有多大

近来有一个学妹万般纠结地对哲匠君说:“我在纠结要不要考研啊,因为我觉得自己可能考不上,那会浪费大半年的时间和大笔买书的钱;还有就是,周围的同学都上了,自己名落孙山,我担心自己丢不起那脸;还有,考研可能与就业黄金期冲突,导致考研就业两难。好难好难…”另一个学妹对哲匠君感慨道:“考研了,可能考上了,但是为了读研付出了三年的时间,到头来自己却仍然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怎么解决?考了大学,也许考上了,可是担心家里承受不起高昂的经济负担啊!”考研资料可众号:哲匠学社那么,考研还是工作呢?真的很纠结啊,考不考 ?在此,你可以考虑10秒钟的时间。对我们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大学毕业,到底做了什么”就成了可以比得上哲学三大终极问题的难题!怎样更好地理解宇宙世界和解决宇宙问题?怎样更好地认识人类社会和解决人类问题?怎样更好地认识自我生活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即使是千方百计、千方百计地去争取,摆在我们大多数同学面前的也只有考研找工作了。近几年,考研热不减,20考研创历史新高,达到341万人。但是,每年刷新的就业难问题又让不少人开始抱怨硕士学位越来越没价值。由此网上出现了“原来是你一言我一语的考研,现在又怪罪硕士学位‘不值钱’”的调侃。那么,我们到底在考研吗?哲匠君觉得,如果到目前为止,你还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不寻常的地方或者是一技之长的话,比如,会说话,思维缜密,逻辑清晰,家庭背景优越,会修车,会修代码,会冲咖啡,会画图纸等等,还是去学习吧。我们之所以纠结,无非是贪恋读书升职,并渴望工作上的资本积累,但往往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一点大家应该很清楚了。以下就具体列出了考研三年和工作三年各自的优缺点,供纠结的童鞋们参考!读研第一年:你会怀着好奇和新奇的心情开始你的研究生生涯,没有预料到的是,你的第一年基本上都是上课或参加一些小组活动。而且,像本科一样,很少有课程!有些同学主动去实验室,把自己关起来,研究研究,发现:还是挺累的!来看一下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新生课程吧!工作第一年:初到你会怀着好奇和兴奋的心情开始你的工作,渐渐地发现工作不如自己原来想象的那么好!我们过着蚁族的生活,开始想念校园的环境,以前没水没电都可以找宿舍阿姨,现在,咱只能忍受,因为咱没钱!(有些人可能会对工作不满,不到半年就做跳槽族,开始漂泊!)读研第二年:研二的同学真正开始涉及自己的科研课题,写开题报告,设计实验方案,做实验,由师兄师姐指导,有时因为操作或研究思路不正确而遭到责骂。生活比较乏味,对外交流也少。有时候是因为实验的失败而受到打击,有时候是因为成功而受到刺激,这就是科研生活的核心所在。工作第二年:咱们慢慢整理自己的工作状态:有的发现工作不太适合,自己很疲倦。因此就360度换工作,又开始了漫漫的求职旅程;有的挺满意自己的工作的,在思考怎么才能更上一层楼啊;有的觉得社会险恶,还是校园好,反而又辞职选择考研…读研第三年:研三的大同学似乎才刚刚享受了两年的校园生活,不料又要找工作了!有些人迷茫感觉自己,除了学历什么也没有获得,还要再次面对找工作的难题;也有同学,学了一身的本领,等待进入更高的平台,将人生推上全新的轨道。工作第三年:说到买房子,说到结婚,应该基本上是别人和你说的吧?此时斟酌自己的薪水,发现:太难了!独身和裸婚可以吗?此时我们开始发现事业是多么的重要啊,也会慢慢去为自己设定5到10年的目标!假如第三年还不太稳定,没有基础的话,到时候日子就会很难过!总之,哲匠君觉得如果你选择读研3年:你可以继续在大学里学习、深造,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自己的竞争力也会更强哦,这样咱选择事业的空间就更大了。但是这也意味着你还有3年的时间财务紧张状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过来想,读书考研,虽然不算最好的选择,但只要你不作死,不懒惰,能够顺利毕业,你就可以凭自己的学历出身,去一家不错的公司,拥有一个不错的平台,过自己相对稳定的小日子。实际上你很清楚,现在很多大公司,平台都很好,但对入职员工的学历要求也很高。对大部分普通大学生来说,没有机会到这么大的平台上去。但拿到研究生文凭后,进入的可能性就大了!如果你选择工作3年:那么我们就可以更快地融入社会,进入职场,在3年内完全熟悉一个领域,积累3年的经验,对于未来的事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选择先工作后买房,你会有时间可以兼顾多个方面的东西,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买车买房结婚都可以,但是这前提是你要混得好才行啊。是啊,工作不错,能有一定的收入,能体验五彩斑斓的世界,能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但是这份工作也充满了不确定性。你们肯定会干得很好,但更可能是游手好闲,一事无成。未来的不确定性,会让你压力倍增,焦虑憔悴,充满不安。或许我们不喜欢听这样的话,但是我们的社会确实是一个需要我们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社会,同一件事,你请小学同学办不了,但请研究生同学办也许只是一句话而已。说到底,你的学历越高,你认识的人也就越高。人们总是抱怨社会太现实,太残酷,其实人和动物一样,适者生存的法则也适用于我们人类。只是我们在这样的每个人哀叹世界黑暗的时候,还保持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想回来还是少年的样子。但哲匠君深信,无论你做什么选择,走到哪里,都逃不过“拼”字,努力吧,你的未来就在你手中!

惊唇劫

泰国博士毕业及论文体系介绍

#博士#泰国博士毕业及论文体系介绍由于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在泰国攻读博士学位,小编在和他们沟通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人根本不了解泰国那边的教育体制,不知道博士的攻读流程,论文体系和毕业要求。今天就给大家普及一下泰国的博士论文体系和毕业要求。泰国国土面积小,但大学数量还是相对比较多的,虽然每个大学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但整体博士毕业流程还是大同小异的,今天我们就以北清迈大学为例来了解一下博士的学习过程和毕业要求,大家可以参考一下:一、博士的分类北清迈大学的博士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种,研究型博士就是我们最熟悉的PhD学位(留服认证上会翻译为哲学博士,但并不是指学哲学的博士,这个是对研究型博士的总称),主要是研究课题;而应用型博士就是指以实践课程,分析案例为主,请看举例:PhD商业创新博士DBA工商管理博士二、学习过程1、修完课时学分,入境学习时间满足泰国高教部要求PhD商业创新:10门课程,全中文授课DBA:7门课程,3门中文,4门英文2、申请博士候选人考试资格笔试:6个小时,涉及所有学过的学科综合面试:20-30分钟,就答卷回答问题,所有学术委员会成员均会出席(也就是说这个面试极为重要,是导师选择学生的第一步)以上是学院的教师合影,康一康,说不定就有自己未来的导师哦~3、获得博士候选人资格获得资格的学生名单将以学院公文形式公布4、撰写开题报告开始撰写自己的博士研究计划书,这个非常重要,决定之后论文的主体内容5、撰写会议论文这个是在学校学术会议上发表,难度不是很大6、撰写期刊论文每个学校会有详细的认可期刊名单,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偏好选择期刊平台发表自己的论文,以北清迈大学为,PhD商业创新和DBA承认的期刊等级分别为:SSCI、SCOPUS、EBSCO、TCI,全部为英文期刊,中文期刊可以作为学术能力的证明但不作为毕业参考。7、撰写毕业论文这个是篇幅最为长的论文,要求学生的学术和语言组织能力,是3年博士学习的最终结晶,希望同学们认证对待哦~8、毕业答辩通过北清迈大学支持中英文双语答辩,所以对英语不自信的同学可以选择中文答辩哦~9、毕业三、论文详细要求1、会议论文——校级学术会议发布,内容涵盖研究计划书前三章,篇幅为8-12页2、期刊论文——只接受英文国际期刊,中文期刊仅代表学术水平不计入毕业参考,篇幅为8-15页3、毕业论文——研究计划书五章全部内容的扩充(导论、文献、研究设计、研究讨论、结论),篇幅为150-250页,字数为8-10万字博士论文附上毕业论文照片,这厚度,大家一定要努力呀!

明何由出

考研故事:他“二战”跨专业,逆袭考研北师大成功,超出一战70分!

很多人会说,幼儿园里总很少看到男老师的身影,而这位陪伴在盲人小女孩身边温暖的大哥哥,就是一位浙师人!他叫梁吉利,他不仅选择成为一名幼儿教师,更选择成为一群保护特殊孩子的“超人哥哥”!梁吉利在辅导盲童小女孩考试。前几天,考研笔试刚结束,指导过不少学弟学妹的小哥哥有感而发写给这一届的浙师考研人看到今年的考研落下了帷幕,感慨考生越来越多,考研竞争越来越激烈,我这个在北师大呆了快三年、明年就要毕业的浙师人不禁有些唏嘘。从2015年第一次考研到2017年正式入学,我和大家一样走过了漫长而艰涩的考研路。我们大都经历了半年甚至一年多的艰苦奋斗,期间承受着堪比高考的压力,有人失眠,有人分手;各色的笔记、各种原因的泪水,恐怕都历历在目。寒假即临,还请在舒缓之余,静心准备复试,思考“为什么考研,为什么考目标专业,凭什么读研”,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我在17年生日当天得知高出一战70分的成绩,激动得午饭都没吃下。一个多月后的傍晚接到拟录取通知的电话,更加欢呼雀跃。最后祝愿大家都能进入心仪的院校,早日迈进学术殿堂,看见更广阔的天地,经历一段凡而不平的人生。——梁吉利从浙师大学前教育专业,到北师大特殊教育专业,看似美好的结果背后,是跨专业、跨学校、跨地区的高难度“三跨”,更是残酷的“二战”经历!是什么让他义无反顾地追梦?是什么让他坚定选择特殊教育这条路?今天,他的故事值得一看被童真治愈,“梁爸爸”成孩子粉“收割机” 不行了我必须大声告诉全世界我花了整整七天从早到晚此刻终于写完了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别让我改我不会改的我要闭关了北师大再见——一个追逐星辰大海的boy2015年11月21日凌晨,梁吉利将这一段不加标点、一气呵成的话发布在朋友圈。如今,他已是北师大特教系的硕士研究生。可那时,这位准“男幼师”还在跨专业考研中追逐他的星辰大海。跳舞要劈叉,天天弹钢琴,苦练唱歌……回忆起在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那些琴棋书画的日子,他笑称这是“甜蜜的痛苦”。辗转多所幼儿园实习,梁吉利对幼教有着很深的感情。上课“温柔型”的他对课堂始终保持耐心,靠着“好人缘”,他收获了一帮孩子们的喜爱,就连隔壁班的孩子也会“噔噔噔”地跑过来叫他“梁爸爸”。与孩子们的相处中,梁吉利会时常关注和留意孩子们的童言妙语,用一个个小故事记录下来,他也渐渐把这当成一种乐趣和习惯。在他看来,孩子们稚嫩的对话,就是一种儿童哲学。“没想到,从他们的小小的脑袋瓜里不假思索说的话,好多也蕴含着大大的哲理。”在幼儿园弹钢琴。和孩子们在一起时的有趣故事:(1)屏幕上显示着“各种zhǒng影子”四个字。金煦哲:“我不认识第一个字(各),去掉这个字就是种zhòng影子。”瞬间被治愈了。(2)裘凯文:“你的影子是用铅笔画的吗?画好了然后跟你走。”(3)拍集体照口号居然是——“肥肉肥不肥!”“肥!”……瞬间觉得停留在“茄子”的自己out了。(4)课间拉住金煦哲,笑着问:“能不能问你个问题?”“什么?”“你有没有帮别人做过什么事情?”“嗯……妈妈做好饭我帮妈妈吃饭算不算?”“……算。”嘴角抽搐。做孤独症儿童的倾听者 不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被边缘化 浙师大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注重实践性,梁吉利在大量见习和实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们。曹漱芹老师的特殊教育导论课,又让梁吉利从专业层面了解了特殊教育这一领域。随后,他主动找到陈冠杏老师,跟着他一起来到杭州一所融合幼儿园,进行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个别化教育指导。儿童剧演出结束。梁吉利发现,在那样一群孩子的背后,是一个他从前无法想象的世界:孩子们接受“特殊”待遇时的懵懂、家长渴望公平对待的复杂心情、普通教师的困惑和无奈、相关从业人员被贴标签的压力……那段经历让他明显感觉到储备不够,“爱心解决不了问题,专业才行。”对梁吉利说来说,这不仅是一件工作,更是现阶段“最值得的事” 。于是,他决定通过跨专业考研到北师大,更加系统、深入地学习特殊教育。毕业晚会儿童剧排练。跨专业、跨地区、跨学校,“三跨”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梁吉利至今还记得陈老师一连串严肃的“问题轰炸”:“你真的想好要读特殊教育这个专业吗?你知道,这个专业将来要面对的是社会最无助的那些人吗?这可能会带给你很多无奈和痛苦。”即使知道困难会接踵而来,梁吉利仍然坚持自己的决定,“每一个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都不该被边缘化。尽管我们能做的也确实非常有限。”两个月背水一战,拒绝贴标签,二战特教又何妨?2015年12月25-26日,参加第一次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2016年5月,入职浙江省幼儿师资培训中心。2016年同年11月-12月,申请停职回家备考。2016年12月24-25日,参加第二次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2017年7月,完成工作交接并决定辞职。只有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他也愿意全力以赴背水一战!第一次考研:2014年寒假-2015年暑假-2015年底一战考研时,随着身边的同学越来越多地找到工作,每过一段时间,考研大军中就会有人放弃,甚至在考试当天,也会出现有人考了一科就退出的情况。这对心态是种极大的考验,梁吉利的心情也十分复杂,“考研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在走独木桥。”第一次考研末期。坚持到底也不一定就能迎来成功,梁吉利以一分之差与复试失之交臂,这让他大跌眼镜。考研失利后,他来到省幼儿师资培训中心工作了一整年,常常带队去幼儿园参观、听学,接触大量幼儿园教师、园长和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他继续和学前教育专业打交道。第二次考研:2016年11月-12月,回家停职待考,突击两个月事实上,在决定二战时,梁吉利只剩下两个月的备考时间,虽然心里没底,他还是决定拼一把。一战时打下的良好基础,以及长时间积累的实践经历成了他的资本,这次备战,梁吉利不再局限于死记硬背,而是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反思,去深入地理解某个概念,去反复思考某个问题。在幼儿园做环境创设。“我学习方式比较五花八门,不太喜欢单纯的背诵和抄写,总是借助一些新奇的方式帮助学习。”梁吉利买了一台打印机,把整理完的资料当场打印出来。他还网购了几根绳子固定在房间里,把重要材料都挂在绳子上,以便随手翻看。孤军奋战的两个月里,梁吉利的状态时好时坏,心情也起起落落,他就尝试很多方式来调整。他时常和成功上岸的朋友聊天,缓解心理压力;还会通过看一些高考的励志类纪录片激发斗志。让梁吉利坚持下来的,是他心里憋着一股劲儿:有外部的力量,更是一种自我期待,他不想让周围人失望,更不希望让自己失望。参加学术沙龙。北师大一次师门聚餐。这一次,梁吉利终于一举逆袭,成功考入了自己梦想中的北师大特殊教育系,师从肖非教授。如今,研究生学习为梁吉利打开了一片更广阔的天空:去特殊教育学校听课、评课、探讨综合性课程改革,探索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发展,打电话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找工作,梁吉利忙得不亦乐乎。接下来,他准备去深圳从事学前融合教育工作。特殊教育是一个“新世界”,未来,他希望把特殊教育学中获得的知识,应用到学前教育领域,在学前融合育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暖心学长,专注辅导“三十年” “考研路上我接受了很多人的帮助,知道这个过程中仅靠一己之力是很不易的。所以当我考研成功后,我就尽可能给备考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也希望大家少走一些弯路。”梁吉利曾应邀在回浙师大做过一次考研经验分享,还用语音加文字的形式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交流会。从具体细致的知识点和答题方法,到个人学习状态的调整,面对学弟学妹们抛出的各种问题,梁吉利无不一一热心解答。他还义务辅导过两位学妹,她们分别从浙师大学前系和济南大学特教系考研至北师大。考研经验分享就像是在传播善意,他希望通过辅导学弟学妹们考研找到“学术共同体”,“说不定就能结交一些聊得来的朋友,大家能在学术上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帮互助。”直到现在,梁吉利还会经常与几位研友讨论各种问题,平时也不断为有需要帮助的小伙伴解疑答惑,他称自己的考研辅导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当我在翻看以前的聊天记录时,考研分享多得让我自己都有些意外。”他认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考研实例,文献中也有很多学习方法,但是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很不容易,需要自己勇敢去尝试。来源:浙江师范大学 文字 | 沈奕晨 钱浩楠 图片 | 由本人提供 今日编辑 | 钱浩楠 责任编辑 | 姜旭晨

而况人乎

双非专硕的考博成功路:如何联系博导?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社科学术圈,ID:shkxquan】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考博前与博导联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某些情况下,与博导沟通的情况,甚至可以直接影响录取结果。除去笔试环节,考博面试环节一般在半小时到一小时不等。仅仅通过这么短的时间,很难充分展示个人的学术能力和学术素养。因此,在考试前,需要和导师进行充分的沟通,向老师充分展示个人的科研能力。联系博导的常规方式有以下几种:通过硕士老师引荐、参加学术会议、通过电子邮件直接联系博导。1.硕士老师引荐硕士老师,最好是博导能够直接引荐老师,这种关系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有些硕导会把自己的学生推荐给自己的师兄乃至博导,老师能够比较直接地了解你的研究履历和研究能力,对你的硕士论文也能有一个详细地了解。这种方式能够极大提升考博的成功率。2.参加学术会议参加学术会议要进行学术报告,也会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论文质量和汇报过程,可以给参会的博导留下一些印象。如果能要到导师的联系方式,之后持续的沟通也可以加深导师对你的印象。3.电子邮件联系导师大多数考试很难有机会通过前面两种方式联系导师。而导师的个人信息也比较难以收集,最易获取的联系方式就是电子邮箱。因此,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博导成为大多数的的选择,这也意味着博导会受到大量的邮箱。如何从脱颖而出,是考博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一步。在报名前,联系老师的主要目的是自我介绍,以及询问导师当年是否有招生名额。下面是我联系导师的模板:1尊敬的X老师:您好!我叫XX,年龄或出生年月,籍贯,研究生就读于XX大学XX专业。在研究生期间,主持项目XX项,参与项目XX项(分类介绍,着重突出级别高的项目经历)。发表论文XX篇,其中核心XX篇。在校期间,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XX,硕士毕业论文的题目为《XX》(或代表作)。......(①详细介绍自己研究的,着重介绍自己研究内容的独创性,注意自己研究方向与老师的一致性。②跨专业跨方向的考试,要将以往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或者阅读文献的经历与未来研究结合,找到原本专业与跨考专业的结合点。)X老师您的研究旨趣非常广泛,尤其XXX(导师研究方向)的研究。您在《XXX》提到:(1)...(2)...(论文观点)。这些有关xx的观点都非常新颖,...(自己与老师研究方向的契合点),因此我非常希望跟随您学习。研究生三年的学习,既提升了我的研究能力,也让我更加了解自我。我希望继续深造,攻读全日制博士,以期在学术道路上有所建树。不知我的基本条件是否能够申请XXX学校的博士,希望老师能给一个回复,诚盼佳音。祝您工作顺利。学生XX敬上 XXX年XX月XX日邮件后面需要附上个人简历、发表论文以及硕士学位论文(无论文请附上开题报告)。导师的回复通常分为以下几种:1.欢迎报考欢迎报考老师回复较为简短,只有一句欢迎报考。这种回复很难推测导师的态度。有的老师已经有了候选人,有的老师是统一回复。遇到这种回复,建议考生选择回复态度更为积极的老师,将该老师作为候选。2.竞争激烈,好好准备导师A回复:“我这边的情况是这样:1.每年只能招生一人。2.到目前为止,有X人跟我联系过,分别来自XXX等。3.非XX专业、非XX专业的硕士,报考的难度会比较大。一是材料审核不好通过,二是复试阶段环节的笔试和面试不好通过。主要是考察考生对经典原著、学科史的掌握情况。”老师直接劝退,建议放弃。如果是申请审核制,可以花钱试一下,看看排名也好。导师B回复:“感谢报考!考博有竞争,为了多些成功的机会,可多报几个学校。祝好!”与回复欢迎报考类似,无法确定老师态度,建议作为候选。3.对你表现出明显的好感或兴趣导师C回复:“小X(本人姓氏)好!email收到,情况知悉,现在XX开会,欢迎报考,并祝一切顺利!”老师的称呼较为亲切,后续沟通也比较顺畅,老师也提供了一些考试相关的信息。导师D回复:“感谢来信!你的研究旨趣非常有意思!只是似乎你还不太清楚我们院的博士招生政策?不是申请制度,所以是否符合条件这个,得看考试情况。祝成功!”导师对我的研究方向很感兴趣,可以作为主要的报考导师,积极准备考试。4.无回复导师没有回复邮件可能是导师比较繁忙,或者导师收到的邮件过多。建议等待一段时间,如果导师还是没有回复,可以考虑再发一次邮件或者拨打办公室电话进行联系。其他注意事项 1.避免同一学院、同一专业,联系多位导师,基本上几位导师都会出现在复试现场,同时联系多位导师可能会影响个人成绩。2.反之,可以联系同一学校、不同学院、相近专业的导师,选择其中回复较为积极的导师继续沟通。3.尽量选择方向一致的导师,跨专业要找到两个专业的结合点,证明个人的学术能力,如果无法找到合适的结合点,不建议跨专业。跨专业要面临补充大量的专业知识,例如哲学、历史学就比较容易跨考相关专业,马哲考取马理论、世界史考取国际关系,都是很好的选择。4.尽可能多的联系老师,总会遇到几个对你有兴趣的导师,抓住机会,考上博士的概率会很高。5.如果确实没有遇到老师表现出明显的兴趣,也可以报考。有些老师比较公平,以考试或者考核的结果决定录取。遇到这种情况,也需要我们积极与老师沟通,如果有机会与老师见面,也可以多了解一些情况。6.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联系导师,因为无论是采取哪种方式联系导师,我们的最终目的都是提高和老师沟通的频率,加深我们在老师心中的印象,从考博人群中脱颖而出。

海石湾

青年学者新书推介|美国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研究(1887-1955)(周亚 著)

中文书名:《美国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研究(1887-1955)》作者:周亚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0月ISBN:9787548614388内容简介本书以1887年杜威创办图书馆经营学院为时间上限,1955年谢拉在西储大学设立文献工作与交流研究中心为下限,利用档案、报刊、会议录等史料,分五个时期系统考察了美国情报学教育兴起之前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作者简介周亚■北京大学博士,武汉大学学士、硕士。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副教授,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兴趣为图书馆学史、图书情报学理论等领域,主持国家社科、上海社科课题各一项,在《中国图书馆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从历史中思考未来这本书是对我十年图书馆学学习生涯的一个总结。2006年8月,我人生第一次坐火车,来到美丽的珞珈山,开始了六年的“武大郎”生活。在大一刚入学时,对于图书馆学是什么,我完全茫然无所知。不过,我对于童年时无书可读的情景有着深刻的记忆,对于一个与书有关的专业,带有一种天然的好感。本科四年间,在图书馆学系各位老师的教导之下,我对图书馆学有了深入了解,对于文华图专的“智慧与服务”精神产生了一些感性的认识。犹记得,曹之老师在《中国古籍版本学》课上慷慨背诵《典论·论文》的情形,并带领同学们登上樱顶老图书馆,零距离欣赏古籍之美;肖希明老师带着大家参观武汉图书馆,直观感受现代图书馆服务……武大信息管理学院浓郁的学术氛围和频繁的学术交流活动,也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我逐渐意识到,图书馆学虽是一个小学科但也有大学问,不算热门但不可缺少,自有其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所在。武汉大学老图书馆在读研的两年间,我在李明杰教授的指导下研习文献与出版文化。在硕士论文《中国古代知识组织模式研究:兼论古代文献学与现代图书馆学的同源性》(2012)中,我尝试将文献史与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相结合,考察了中国古代类书、政书、地方志、丛书、总集等文献的编纂方法与知识组织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古代文献学与现代图书馆学之间的学术渊源与内在联系。这篇硕士论文虽然只能算是习作,但通过该文的写作,使我对于学科学术史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希望能够在该领域进一步学习。研究生二年级,在李明杰老师的推荐下,我报考了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王子舟教授的博士生,并有幸进入其门下学习。北京大学图书馆王子舟老师常讲,学术创新必先从学术史研究入手。2012年北大入学后,我便开始在图书馆史领域寻找博士论文的选题。起初,我拟以王重民先生作为论文方向,并曾向多位前辈学人请益,但终因自身学力不逮而放弃。博士二年级,由于有赴美交流的打算,我将选题方向转移到与美国相关的研究问题。中美两国的图书馆学有着密切关联。甚至可以说,不研究美国图书馆学史则无法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我国图书馆学的发展历程,而图书馆学教育史正是考察中美图书馆学交流史、图书馆学学术思想史的较好切入点之一。毋庸讳言,当今的图书馆学教育正面临一些问题,其现实境况虽与杜威初创之时大不相同,但其中某些问题在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只是如今换了副“假面”重新登场。中美图书馆学在历史上的关联性,构筑了彼此对话和“互观”的基础。因此,出于以上的认识,在与导师商讨后,并在吸收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会专家建议的基础上,我将论文选题定为美国图书馆学教育思想史研究,在时间范围上限定为从杜威初创图书馆学教育到情报学教育兴起之前的传统图书馆学教育时代。我希望能够借助于对美国图书馆学教育前尘往事的“追忆”,探究图书馆学科发展的内在机理,寻求对于今日图书馆学教育现实问题的解答或者可能的解决路径,并为进一步梳理中美图书馆学二者的交错关系打下基础。博士三年级,我被留学基金委遴选为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生,赴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开展为期一年的交流学习。伊大是美国图书馆协会历史档案的保藏地,为我的博士论文研究提供了绝佳条件。借助于来之不易的访学机会,我寻访了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凯斯西储大学、丹佛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大学以及纽约公共图书馆收藏的相关档案资料,“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在这一年间,博士论文的主要框架也基本成型,确立了以人为纲的写作方式,并重点围绕麦维尔·杜威、欧内斯特·理查森、查尔斯·威廉姆森、乔治·沃克斯、路易斯·威尔逊、杰西·谢拉等图书馆学家的教育思想展开讨论。当然,学术研究也需要物质保障,我访学期间的奖学金除了支付基本的食宿和保险费用外,大都花在了外出调研的差旅费,以及参加美国图书馆协会年会等学术会议方面。记得在回国的芝加哥奥黑尔机场,身上仅存几十美元,但当时毫无“凄惨”之感,反倒觉得有一股豪迈之气。作者于伊利诺伊大学在博士论文的写作中,我既是一个研究者,更是一个学习者。随着对文献史料研读的不断深入,我脑海中的某些固有认知也在不断地被改变。例如,学界常以实用主义来指称杜威的图书馆学教育模式,而相关史料却显示出杜威在实用之外的学术性一面;欧内斯特·理查森所倡导的“图书学”思想,带有浓郁的古典图书馆学气息与人文色彩;查尔斯·汤普森与道格拉斯·维普尔斯对于图书馆学科学化的论争,显示出图书馆学转型时期新旧研究范式相互适应的过程;在《威廉姆森报告》中,查尔斯·威廉姆森对于大学图书馆学院系生存问题的分析,似乎预见了六十年之后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危机……美国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的历史,反映了试图将图书馆员打造为一门“学术职业”(learned profession)的努力,是美国图书馆员职业化历程的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人文性、科学性、技术性三种力量不断“角力”和取得平衡,图书馆学在职业性与学术性之间不断摇摆,一再表明了学科发展历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016年5月26日,拙文《美国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研究(1883-1957)》顺利通过答辩,并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也算为我的十年学生时代画上了一个句号。在工作之后,我对论文作了比较大的修改。2018年,在上海市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下,这篇博士论文由学林出版社与上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并更名为《美国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研究(1887-1955)》。然而,图书的出版并不意味着研究的终结。我深知,书中仍有不少问题和不足,例如王子舟与李明杰两位老师在序言中所指出的,本书较少从课程体系、具体课程、宏观社会层面探讨图书馆学教育思想,也缺少对中美两国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的同期横向比较,又如部分翻译不准确等问题。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在修订版中对上述问题进行完善。另外,我目前正在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美国图书馆员职业化的历史考察(1939-1970)”,是对博士研究课题的进一步拓展,也将对本书忽略的某些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副教授 周亚2020年11月1日图文:周亚,网络素材美编:王阿凤

独眼龙

“糊弄学大师”其实反对“凡事皆可糊弄”

陈晓玥毫不否认自己是个认真上进的人。她本科学审计,后来跨专业读研,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攻读传媒硕士,她每天要处理繁重的学业,同时为接下来读博作准备。而她的微博简介里赫然写着,“糊弄学大师”。她算得上是豆瓣“糊弄学”小组的元老,刚加入时小组成员还不到1万人。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组内成员疯狂扩张,似乎人人都可以找到对号入座的理由。如今,有16万多人在豆瓣小组分享着自己的糊弄心得,他们调侃自己是“弄弄子”,周围人有意无意的“糊弄”举动被他们捕捉示众,或者作为钻研的范本。他们共享着同一种处世哲学,“人生苦短,糊弄一下也没什么不可以”。你以为的相谈甚欢,可能是相互糊弄“糊弄学”小组所界定的糊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形式主义的工作、难以推辞的邀约和不得不回复的朋友信息。陈晓玥在小组里学到不少糊弄技巧,跟别人聊天不知怎么回复时,就套用万能句式“感叹词+评价事情+感受”,比如 “我的天,这叫什么事啊,无语了”,这几乎可以应对朋友的各类吐槽,再加上“哈哈哈”或“真的”则会显得更加真诚。她把这些句子添加到输入法的快捷键中,轻轻一点,一秒解决社交尴尬。10月底,微信公众号“RUC新闻坊”根据小组的“最近讨论”分区的相关词条抓取高频词。结果显示,人际交往、工作学习,是糊弄行为的重灾区。“朋友”“老师”“男朋友”“同事”和“我妈”几个“被糊弄主体”频频出现。小组中密集地谈论着如何应对催婚、要求考公务员的父母;不熟的朋友丢来砍价链接怎么办。还有人晒出电商客服敷衍的回复——顾客还没说出是哪款商品,客服已回复“没有了”。写稿焦虑的关婧,遇上法学专业的朋友分享的 “圈内”笑话,常常感到困惑,但为了照顾对方情绪,她不得不用上各类表情包和语气词,显得关切。两人的聊天记录里,“哈哈哈哈”有2000多条。关婧觉得,在过度社交、人情难却、工作繁重的快节奏生活状态下,这样糊弄并非不真诚,而是为社交设置“快捷键”。“我们不可能时刻紧绷着认真交谈,适当的糊弄,是不冷场、暂时搁置争议的解决办法,也是维系感情的一种方式。” 陈晓玥说。为什么人际交往中的糊弄越来越多了?关婧想过这个问题,社交媒体的即时性、随时随地飞来的消息给交流带来了压迫感。“你以为的相谈甚欢,其实可能是相互糊弄。”关婧困惑,长此以往,会不会在聊天中分不清真情与敷衍。“糊弄学”的“二八法则”“糊弄学”出圈后,有人认为“糊弄”是一种逃避、消极、不严肃的生活态度。糊弄学组长“摸鱼的阿汤”说,每个出圈的小组必然会遭受一些外界的负面解读,他没有太大压力。“理解年轻人的一些糊弄行为,并不等同于认可对它的滥用,‘凡事皆可糊弄’的极端倾向并不足取。”在他看来,“糊弄学”也遵循一套“二八法则”,20%精力用于“糊弄”不重要的事,将80%的精力用于重要的事。他还支持另一个“二八规则”,“生活中80%的事都不重要,只有20%的事是极其重要的。”组长认为自己并非一个糊弄的人,甚至从前是“做任何事情都非常认真的人”。但在日常生活中,他也不得不面对一些“屎上雕花”的工作。这个词最早被配音演员形容自己的部分工作内容。由于某些国产剧演员台词功底实在太差,就算只对口型,配音演员都感到十分困难,“给我一块玉石、木料、甚至黄泥,我都能精雕细琢,但你给我一坨屎,怎么弄?”“摸鱼的阿汤”把糊弄“屎上雕花的工作”写进小组简介里。相似的概念在2018年出版的《Bullshit Jobs》一书中就已提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人类学教授大卫·格雷伯根据超过250份网友的自述写了这本书,批判那些“狗屎工作”的存在。“凯恩斯早在1930年就预测,等到20世纪末技术将足够发达,英美等国将实现一周15小时工作制。从技术角度说,我们的确能做到这一点,但这却没能实现。相反,技术被引导的方向是让我们每个人都工作得更多。”大卫·格雷伯认为,许多没用的工作被创造出来,而员工明知无意义,还要假装并非如此,他们相信,自我价值体现在劳动中,而这制造了“横贯我们集体灵魂的真正的伤痕”。大连某高校研究生吴西曾在一家互联网“大厂”实习,被高强度工作压得喘不过气。她说,要是能空出一些“摸鱼”的时间,劳逸结合或许能提高工作效率。践行着“二八法则”的“弄弄子”,心里都有自己的天平。“摸鱼的阿汤”说,“事情的重要程度因人而异,而糊弄的前提是知道对自己来说什么才是重要的。”给自己找个退路陈晓玥的微博置顶是3句叩问:“吾日三省吾身,能明天再做吗?能让别人做吗?能不做吗?”如果继续了解她,就会发现藏在“糊弄宣言”之外的积极实践:去年,她跨专业出国读研,正在努力培养早睡早起的习惯,认真准备自己的毕业论文。“那些话只是给自己找个退路。”陈晓玥说。还有许多嘴上说着糊弄的年轻人,在认真做事。“弄弄子”吴西说自己有些完美主义,比如论文开题报告本可以直接交一稿,但她会改到截止时间的最后一秒,总想再做得好一点。然而,这种好似乎没有尽头。“以前,写论文是一片蓝海,现在有的学术领域研究饱和,难找创新点;高校教师招聘对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之后还要疯狂地发文章评职级;两份‘大厂’的实习经历对应届生也算不上突出的优势……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上升通道越来越窄了。”吴西只好说服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些“不如糊弄一下”的调侃,背后是不敢直面失败的心理。吴西认为,“糊弄”与“不想努力了的丧”一脉相承,这些“话术”是不自信的映射。开始做一件事前,吴西会先声称自己只是随便糊弄一下,“这样即便结果不理想,自己不会承受太大的压力,也不会让别人太过失望。”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