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缺乏判断力,不会深究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学得到底如何。只用学习时间判断一个应聘者,是一种简单的判断,可以说是偏见。学位含金量与制度无关,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培养过程,就是我们怎么去安排课程,怎么挑学生,以及质量把握等方面。“和你一起面试的国内研究生都读了两三年,而你这个硕士实际只读了大概九个月,你能学到什么呢?”这是王可找工作面试时最令她尴尬的问题。香港某高校新闻学硕士王可于去年夏天结束课程,返回内地找工作。“当时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尴尬,毕竟是被质疑的感觉。也没想到会被问到这个问题。”接受采访时王可这样向记者解释。其实,不仅是香港地区的留学生,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也有大量的“一年制硕士”,美国也有少量时长为一年的硕士课程,如法律硕士(LLM)。当他们回来的时候,也常常遭到用人单位一定程度上的质疑。从未停止的争论“读MSc忠告:香港MSc(注:科学硕士,master of science)甚至可能成为你简历上的污点!”王可如往常一样随意地浏览网页,QQ系统忽然弹出了这么一条群消息。该消息来自一个在香港读书的内地生交流群,王可正准备打开链接看一下。群里紧接着有人发言:“老帖了。没意思。”“说得好恐怖,虽然估计部分真的被夸张了,但的确值得反思反思再反思。”出于好奇,王可搜到了原帖。帖子的出处是寄托家园论坛,发表时间为2010年1月19日,参与讨论的跟帖多达19页。“事实上,关于读授课式这种一年制硕士究竟值不值得的讨论,一直没有停过。已经是‘月经贴(讨论话题出现频次很高的帖子)’了。”王可有些无奈地笑着说。此“忠告帖”的作者叫做“hatehkust”,2009年赴港就读于香港科技大学,读经济学硕士课程。在帖子中,他历数了自己在香港以及内地找工作所遭遇的种种不愉快乃至“噩梦”,内地用人单位在学习时间上对他的质疑,某银行简历筛选系统排斥港校等等。他认为,这一切都是读了这个硕士造成的。而写这个帖子是为了告知后人:“这种一年制的培训班绝对对你日后的工作之路害远大于利, 来香港读MSc不仅不能给你镀上哪怕一层再假的金,甚至绝对可能成为你简历上的污点。”“对于授课式硕士含金量的讨论几乎是每一个新人都会问的问题。”王可说。在hatehkust的帖子下面留言的同学很多,有的对他MSc比国内硕士清闲的说法不以为然,也有人对于他这种“泼冷水”的行为表示肯定。香港和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地区和国家的研究生课程分两大类,一类叫做研究式课程(注:Research Postgraate Programmes,RPG),一类叫做授课式课程(注:Taught Postgraate Programmes,TPG),二者的区别简单讲就是一个以日后从事学术研究为导向,招生人数很少,一个以就业为导向,招生名额比较多,课程也偏实际;研究式的要两三年,授课式的一般一年到一年半。王可向记者介绍道:“研究型硕士叫做Master of Philosophy,哲学硕士一般略写作‘mphil’,而其他的文学硕士(Master of Arts,MA)、科学硕士(Master of Science,MSc)等等,都是授课式。”“各种声音都有,每一种选择都有得有失,关键看你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王可说,当时她也是查阅了很多资料才决定到香港读授课式硕士的。“我希望在香港可以开阔眼界,同时学习偏实用的课程,方便就业。”时间与质量的关系在简历上最一目了然的就是学习时间的长短,也是“一年制硕士”最容易被质疑的地方。因为即使按照入学时间到毕业典礼来计算,也最多一年半。这还是因为毕业典礼与课程结束时间相隔约半年。那么,姑且被统称为就读“一年制硕士”的学生们,他们的学习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呢?hatehkust称,他所认识的一些内地“985工程”学校的研究生,“起早贪黑地像头牛一样,上课、作业、考证、论文、项目、实习”,而读MSc的同学“每天打游戏到凌晨4点,中午才起床”。“其实无论在什么学校什么课程,都有认真学习的学生,也都有混日子的学生。”王可介绍道,因为香港与英美等地的高校时间安排相同,所以都没有内地的学期时间长。每学期只有13周左右的课程,而内地高校普遍都有18周或者以上。“如此一来,课程就很紧凑,节奏很快。每门课的老师都会在第一堂课就把整学期的课程安排发下来,具体包括每节课的预备阅读书目,每一次作业、什么时候作课堂报告,有个人的,也有小组为单位的。一学期上三四门课觉得比在内地时上七八门课还累。”也正因为如此,人人网上有一条被广泛转发的状态,是香港中文大学的一位同学在考试周用网上流行的“咆哮体”进行的吐槽。该同学说,自己读研究生了还考试、闭卷考试,还要作报告、写论文,还不止一门课如此,“毕业之后还被人说你不就是TPG毕业的吗,不就是花钱买的吗,不就是很容易就申请到的吗,等姐拿到学位证非得供起来,那是姐拿血和汗换来的!”虽然是语气夸张的调侃,但是王可觉得这条状态还是很形象的,“尤其是最后两句,其实也是对质疑授课式课程的一种回应”。对于用人单位对学习时间的质疑,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侯定凯表示,用人单位有自己的想法,有的比较偏向海归,有的也会因一些质量问题有所渲染的报道而对某种类型的硕士“并不买账”。“他们缺乏判断力,不会深究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学得到底如何。只用学习时间判断一个应聘者,是一种蛮简单的判断,可以说是偏见。”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郭英剑也向记者表示,他坚决反对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用学习时间长短去质疑或者评价一个学生,“这对学生很不公平”。如何衡量含金量关于大家通常所说的含金量,侯定凯分析道:“首先是从学习时间上衡量,其次就是从写不写论文来衡量,认为写论文的情况比不写论文的情况好像要求要高一些。”而就这两方面来说,侯定凯认为,这与一个国家本身的学术传统有很大的关系,不存在哪一个制度比哪一个制度更好的问题。“如果仅从时间与论文两方面来衡量,那么我们的研究生培养无疑应该是很好的,硕士普遍的都是三年,而且全都需要做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但事实上我们的研究生培养得并不好,批评声音很多。”侯定凯说。在招聘的时候对人才进行考量,是招聘方必然要进行的活动。但是,招聘负责人或者公司领导真的具有评价一个学位含金量的能力和资格吗?对此,侯定凯认为,评价一个学位的含金量如何,实际上最终应该是由教授、学者、专家这群人来把握的,外行实际上无法判断和评价一个学位的含金量。“因此,有关学位含金量最关键的问题还是一个培养过程的问题,就是说我们怎么去安排课程,怎么挑学生,以及质量把握等方面。”王可说,自己所读的课程没有毕业论文的硬性要求,只是作为选修。如果写论文,相当于修一门3学分的课程。“但是事实上,一些课程也会要求我们写论文、写报告。”而修读香港中文大学全球政治经济学硕士的一位同学更是向记者“诉苦”,因为学习的课程偏理论一些,除了课堂报告外,每门课都要写论文,“尤其期末快结课那一两周,写论文的压力特别大。不能因为我们没有一个所谓的毕业论文,就觉得我们很悠闲啊”。英国华威大学国际安全专业的张晨则表示,他们是需要写毕业论文的,自己当时写了一个月。“国内的想法偏传统,认为论文是控制质量的手段,喜欢从结果出发,用一次性的方式来控制整个过程,是本末倒置。”侯定凯对此分析道,据他了解的情况,国外的课程一般有系统的培养方案和考核,平时的作业、报告等形式也较为多样,“当然学校与学校的差异性也存在,也有很糟糕不负责任的教学情况存在”。“总之,学生的发展是多样性的,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写一篇四五万字的论文。有想法和写文章不是一回事。”侯定凯说。专学分开是大势所趋何青去年报考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型硕士,以一分之差被调剂为传播学的专业硕士,因为专业硕士的招生名额多于学硕。而她现在表示,“读专业硕士也不错,本来就没想要走学术路”,只是担心用人单位可能会歧视专业硕士。“国内目前的学术型硕士已经开始锐减,而是大力发展专业型即职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由学术型向专业型转型的指导思想是极其明确的。这一点,由于有教育部的行政命令在,大方向已定且已见成效。”郭英剑对专硕学硕之分表示肯定。侯定凯说,这种改变是教育部门针对现实作出的反思,包括考虑研究生缩短学制。“拖三年也不见得有积极作用。有的课程可以进行调整,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工作。”而现在研究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因此才要变革,“改革的方式不是从学术本身来考虑问题的,更多的是从人才市场的角度来作一些调整。包括以前的扩招,到现在对扩招人数的控制,以及学制的改变,都是如此”。王可觉得,授课式硕士对应为国内的专业硕士,都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从人才市场的角度来说,它们更需要学生掌握与岗位要求有更多对接的知识或者技能。侯定凯说:“现在的专业硕士,就是按照这样的方向在走的。”虽然关于这种国外的“专业型硕士”的一些不理解和争论存在,但是,身为一位高校教师,郭英剑还是鼓励自己的学生出去留学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在国内接受了多年的基础教育以及本科阶段的高等教育,应该出去看看并接受一下比我们更好的高等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在拓展个人高等教育多元经历的同时,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毕业论文查重率要求越来越严,今年要求不能高于10%,过去都是低于20%。”即将博士毕业的蔡丽丽(化名)告诉记者,她所就读的山西大学今年对研究生论文的查重比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愈发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督导和监测的背景下,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话题频上热搜。3月以来,江苏、广东先后发布了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加上2019年年底已发布抽检结果的河北,三省抽检共发现近两百篇“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11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发现问题突出的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进行集体约谈,要求“在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问题论文的篇数和比例要大幅降低。”临近毕业季,研究生即将面临学位论文答辩。那么,历次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暴露了哪些问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相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该如何改进?创新不足,深度不够,结构松散,格式不规范——“问题论文”究竟差在哪儿“部分论文工作量有限,创新性不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缺乏可行性;论文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够,未凝练出重点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规范性不够,文字表达与编排问题较多。”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在关于201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的通报中,如是概括抽检论文存在的共性问题。山东大学去年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也印证了这个结论。该通知指出,综合近年来“问题论文”的专家评阅意见,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简单、工作量或实例单薄、选题不合理、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方面。该通知还同时指出,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指导学生较多的导师易成为“问题论文”高发人员,部分学科成为“问题论文”多发领域。从公开的抽检结果中记者发现,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除存在选题、方法、结构、规范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之外,还在专业学科、学位类别等方面呈现一些特点。“自然科学类学位论文存在问题的比率要明显低于人文社科类。人文社科类中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学位论文存在问题比率要明显高一些。”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分析指出。“一般而言,新增加的学位授权单位或综合性大学中学科实力较弱的单位容易出现论文抽检不合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推断,专业性弱、门槛低的“软科学”更容易出现不合格的论文。据记者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获知的信息,早在2015年的抽检中,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分布在各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门类的比例超过10%,管理学比例超过9%,法学超过7%,其他均在5%以下。此外,从江苏今年发布的结果来看,专业学位论文的不合格率为3.59%,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学术学位论文1.57%的不合格率。“这个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感受和判断的。”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教授分析,近些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并在2017年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数量增加对质量控制产生了一定影响。高耀则认为:“不宜对学术学位论文与专业学位论文之间的不合格率进行简单比较或过度解读,因为二者评价标准不同。即使在专业学位内部,40多种不同专业学位在培养特色、培养规模、学位论文形式及内容要求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过程评价欠缺,分流机制不健全,朋友圈式答辩——“问题论文”是怎样产生的已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为何还会出现上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反映出极个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自律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质量文化还需进一步培育。”高耀表示。据王传毅介绍,论文质量最常用的保障方式是答辩前的盲审和答辩环节。盲审一般送3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通过后进入答辩环节。答辩由5到7位专家对答辩人的报告和论文进行评议和打分。然而,这一设计仍存在一定缺陷,给少部分人留下了可钻的空子。“博士答辩几乎是朋友圈的答辩。导师提建议名单,都是熟悉的朋友,很容易‘送人情’或‘放放水’。”湖北某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透露。与此同时,“在我国,毕业答辩之后就万事大吉,没有对博士论文进行修改后再提交的要求。专家的意见只是在答辩时指出而已,论文已经定稿,不会进行调整完善,反正已经答辩通过了。而国外的博士生答辩后,要根据答辩专家以及匿名评审的意见修改论文,然后再正式提交。”武汉大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的角度上,过程性评价缺失,博士生的综合考试、中期分流以及开题报告等关键环节很难真正到位,没有淘汰机制。”“往往自身学术标准共识度比较低的专业,论文更容易出现问题。”陈洪捷以管理学为例进行分析,“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等,虽然都是管理类,但实际上专业差异比较大,这就导致无论学生、导师还是评审专家,对论文评判的标准也呈现多样化。”此外,陈洪捷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很“中国式”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论文不合格是因为评审专家认为选题与学科不相符,比如经济学博士研究的不是经济问题。这是为什么?这与我们的博士学位点制度有关。博士点申请难度很高,要求很高,有些学校的一些专业申请不到,就会采取变通的做法。比如本专业没有博士点的导师会在相近或相邻学科中有博士点的专业带博士。结果就是,导师按本学科要求来培养学生,最后却以其他学科的名义报上去。这样的论文很容易被认定不合格。”严把“出口关”,强化导师责任,优化培养过程——提升论文质量重在全程管理“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在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倒逼学位授予单位走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耀认为。记者了解到,许多高校已经采取了相应举措来完善和加强研究生论文和学位授予的管理,严把“出口关”。清华大学今年3月发布了关于学位管理和学风建设的文件,明确指出,指导教师(小组)应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加强全过程指导,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山东大学在学位授予中增加了两个环节:一是“论文自审环节”,在每次授位表决前对已通过答辩的论文再次审核;二是“答辩汇报内容”,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要对预答辩及外审专家的意见及修改情况作出说明。中山大学加大学位论文抽查比例,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将抽查50%、硕士学位论文将抽查20%。同时,该校还提出加强对考试招生全流程监督,建立“逐年考核、逐步分流”的培养模式。厦门大学2020年对研究生论文查重比例提出更高要求,将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由原先的“低于20%”调整为“低于10%”。许多专家学者在采访中都表示,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不能单靠外审论文代替内部质量控制,也不能用后置检查环节代替前置控制环节”,既要严把“出口关”,也要加强过程管理,严把“进口关”和“培养关”。“一篇论文是可以修改的,但是博士、硕士是要花时间培养的,视角、立场、理论、方法等是要花时间培养的。”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王岗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导师的重要作用,“导师是第一负责人,要树立干干净净为学术贡献的思想才能培养好研究生”。记者注意到,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同时提出要保障导师在招生、培养、资助、学术评价等环节中的权力;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视情况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等处理措施。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获取博士、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社会文献。高校只有真正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作用。(本报记者 柴如瑾 陈 鹏)内容:光明微教育、《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16日 10版)
六月份的尾巴,我们送走了2020届的学子。在小贝的日记里,有他们的笑容,有他们的歌声,还有他们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在此,小贝向大家今年毕业研究生中的优秀代表,以此纪念这个不平凡的毕业季,也祝愿所有的毕业生鹏程万里,不负芳华。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张晓娜张晓娜,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2017级行政管理研究生。参与分级诊疗背景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激励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武汉市基层医疗机构综合评价项目(市级项目)等多个课题的研究。发表SSCI期刊论文 2篇、在《中华医院管理杂志》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参编国家绿皮书《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7版)部分章节、《中国健康政策与新医改研究丛书》及本科教材等。哲学学院 张迪张迪,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书记。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国内各类学术会议,在业内权威著作《德国哲学》上发表了《论康德世界理论的超越意义》,参与了湖北省自然辩证法年会的论文投稿,并获得了二等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多篇省级优秀论文。作为院兼职辅导员,参与了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多项工作,协助专职辅导员老师开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奖助学金评定、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日常工作等工作。文学院 张义明张义明,文学院硕士研究生,2017年以总分第一名考入湖北大学文艺学专业,在校期间两次获得校级学业奖学金,并于2019年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参与省厅级、市级课题项目3项,参与《曹禺资料汇编·原野卷》《湖北文化产业蓝皮书》等著作的资料收集和编写工作。参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2次并担任队长,赴武汉市特色小镇、省内外农村“时间银行”调研。体育学院 黎萍黎萍,体育学院2017级体育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共预备党员。学习生涯共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五类。研究生期间成绩名列前茅,其中专业课成绩排名第一,专业综合成绩排名第三,三年共获得科研成果两项,院级以上荣誉四项。先后参与了咸宁国际温泉马拉松、宜昌国际马拉松等赛事的筹备工作,并被多次授予“优秀志愿者”称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张骞张骞,中共党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在博士学习期间成绩优异,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先后参与了国家重点专项、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并主持了湖北省2018年度数字化纺织装备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课题。在英文国际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6篇SCI学术论文,截止目前其影响因子累计高达50,另申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一项已授权。同时,其“垂直阵列灯芯草基全方位太阳能水蒸发器件”在2020“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优秀学术论文的评审中被评审专家组推荐为二等奖。新闻传播学院 徐琳徐琳,中共党员,2017级新闻与传播专业型硕士。曾担任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兼职辅导员;曾荣获“探究问题,启迪思想,交流碰撞,激荡智慧”研究生论坛提名优秀奖、湖北大学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颂与您听”朗读活动三等奖、湖北大学2018年暑期社会实践“积极分子”。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导师省环境部项目,带领小组成员将校级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申请为省教育厅高校育人项目并展开调研。三年期间,共在省级刊物上发表6篇专业论文,专业成绩排名前5%,连续获得一等学业奖学金。教育学院 邢晓邢晓,中共党员,教育学院2018级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现已被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录取为2020年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她勤勉努力,学业成绩年级排名第一,被评2018年度湖北大学“读书之星”,2019年获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考取雅思7.0,获湖北大学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截止2020年6月已发表8篇学术论文。硕士期间主持1项个人省级课题,并参与导师4项课题研究,论文《CIS在中小学校文化管理创新中的应用研究》被湖北省教育学会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历史文化学院 邓磊邓磊,中共党员,2017级历史文献学研究生。综合测评成绩位列全院前列,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历史文化学院2017—2018学年度“文体活动积极分子”和2018—2019学年度“十佳大学生”等荣誉。参与教育部课题项目《江汉关与晚清湖北区域社会变迁研究》和湖北省教育厅项目《场景理论视角下武汉历史文化街区发展路径研究》,在《文化创新蓝皮书》上与导师联合发表论文一篇,并独自发表普通期刊论文三篇。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赵兴辉赵兴辉,中共预备党员,2017级应用统计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成绩优异,获2019年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等。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二区文章一篇,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SCI三区文章一篇。获风云卫星创新算法大赛三等奖(9/508),湖北大学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第一名,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优秀奖等。生命科学学院 龚德勇龚德勇,2017级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他担任研究生会主席期间,其团队在他的带领下,以优异的成绩在年度五四评优中荣获“优秀研究生会”称号。他在本科毕业的暑假就进入实验室开始学习做实验并参与了武陵山区蜘蛛多样性调查、庐山山地艾蛛研究等多项科研工作,曾在Functional Ecology、Behavioural Processes等优秀杂志上发表SCI论文数篇。他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带动当地大约100多农民种植辣椒,面积将近达到300亩。他满怀家国情怀,是首批参加抗击疫情的志愿者。资源环境学院 郑粮郑粮,资源环境学院农业信息化专业,中共党员。硕士期间综合成绩排名班级第一,获得2018年学业一等奖学金、2019年国家奖学金、湖北大学优秀毕业论文、湖北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硕士期间发表SCI论文5篇、EI 1篇、中文核心论文2篇,其中一篇SCI发表在1区杂志 《Journal of Hydrology》上。2018年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参加“Esri 杯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竞赛-遥感应用组”,参赛作品获得全国三等奖,并获得优秀指导老师。毕业之际,拿到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初试免试资格和一份工作offer。化学化工学院 伍忠汉伍忠汉,中共党员,化学工程专业2017级研究生。硕士三年专业成绩排名第一,英语成绩尤其突出,并通过英语专业八级,在校期间获得一等学业奖学金、二等学业奖学金。先后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一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一项;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SCI二区期刊《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上发表科研论文一篇,并在中文核心期刊《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上发表多篇论文;多次参加国家级以及省级学术会议,并发表相关会议论文。外国语学院 陈绍琦陈绍琦,男,中共党员,外国语学院MTI2018级硕士研究生。连续两年获得学业奖学金,GPA位列专业第二,硕士期间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2篇,被评为“2020届外国语学院优秀毕业研究生”。2019年经新华社选拔,入选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官方新闻团队,与外籍专家合作,负责官方新闻团队信息服务部分中英稿件翻译,个人完成稿件达80份,期间信息服务团队受到国际军体主席赫尔维·皮奇里洛慰问。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小冉王小冉,中共预备党员,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研究生。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荣获2019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论文。在第三届“普译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翻译比赛—英译汉组别(决赛阶段)获“优秀奖”;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青少年思想道德理论研讨会论文比赛获“二等奖”;在《教育》期刊、湖北大学研究生论坛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艺术学院 李安琪李安琪,中共党员,2017级美术专业硕士研究生。2017年作品《白瑶印象》获“湖北高校第七届美术与设计作品展”优秀奖;《首义魂》获“梦的起点”全国首届学院派优秀毕业生作品展启航奖学金;获“第三届湖北大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2018年获湖北省第三届“学院空间”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2019年《大武汉小市民》入选“光辉历程·红色经典:第六届全国架上连环画展作品展”并获中国美术家协会入会资格。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史智明史智明,中共党员,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电路与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软件著作权2篇,获得学院二等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计信学院“学术之星”。在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诚实守信、热心待人、时间观念强,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商学院 骆康骆康,中共党员,2017级西方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曾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友旺奖助学金、二等学业奖学金三次、校级一等奖学金三次,现已通过“申请-考核”制博士招生考试。截至目前在中国软科学、地理科学进展、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等期刊已发表或录用CSSCI、SSCI论文9篇;已参与课题项目5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2项;参加社会实践调研项目4项。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檀秋阳檀秋阳,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2017级电子与通信工程研究生。硕士期间担任过校羽毛球队队长与院研究生会体育部部长,2018年7月获得全国师范院校羽毛球团体赛团体第四名。硕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中科院一区期刊论文两篇,国家发明专利一项。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江湖路远,一路珍重。来源:湖北大学 文图/ 湖北大学研究生院 编辑/刘曦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社科学术圈,ID:shkxquan】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根据词条的词频统计状况,按占比情况由高到低排列,不合格学位论文大致存在“作者科研能力不足”“论文规范性欠缺”“论文创新性和价值性不高”“文献综述质量较低”“作者学术态度和行为不端正”及“选题意义和严谨性不够”六大问题,占比分别为 38%、29%、13%、8%、7%和 5%。由于这六大问题下面又衍生出多个问题,受篇幅限制,本文仅从“不合格论文”存在的诸多问题中总结归纳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问题,作为不合格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的典型特征进行讨论,并摘录部分专家评阅意见为佐证。不合格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典型特征分析(一)作者科研能力不足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言,科研能力是衡量硕士研究生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标,而作为教育成果集中体现的学位论文,其所反映出的科研能力的强弱,可以作为判断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作者科研能力不足,是“不合格论文”中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占比为38%。从学科门类来看,这一问题在人文社科类论文中比自然科学类论文更为严重。1.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主要包括:①文不对题。即论述不能很好地切合论题,甚至跑题、偏题。②概念界定不清晰。即对论文中的核心概念或关键词的界定不清晰,导致论述不清或研究内容不明确。③论述不严谨、不充分,推理不严密。即论文论证缺乏严密性,论述单薄,没有根据论题进行充分论述与阐释;存在逻辑上的缺陷或逻辑混乱,造成论文内容前后矛盾或有漏洞,致使读者无法准确把握作者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也将受到质疑。④理论性或研究深度不足。即论文在论述过程中,没有对论题的理论基础进行必要的分析介绍,理论基础薄弱;缺乏理论框架,使论述显得凌乱;论文的研究不够深入,没有对深层次的研究问题进行探究和解答,理论深度不够和缺乏学术性。⑤研究重点不突出。即论文论述没有突出研究重点,缺乏问题意识,研究问题不明确,对论文观点缺乏提炼等。专家评语如“缺乏严密的逻辑推导。(法学)”“论证单薄,论文许多部分论证不到位,浅谈辄止。(教育学)”“论文的主要内容缺少合理的理论框架,显得较混乱。(历史学)”“文章在内容和结构上严重地偏离了自己的主题。(文学)”2.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不足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不足主要体现在:①研究方法单一或不恰当。即由于论文选用研究方法较少,实验设计不科学,未使用该论题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手段等原因,没有运用正确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客观研究,体现不出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从而影响结论的有效性和可靠性。②数据不够真实有效。即论文所运用的数据资料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不足;数据选取不科学,甚至选取错误。③样本选取的科学性不足。即论文在调查阶段选取样本的科学性和典型性不足,抽样方法不科学;样本量不足,难以代表研究对象的整体情况。专家评语如“文章研究工具缺乏,研究手段单一,除了描述性的资料或数据外,难以看到作者的一手资料和具体的研究工作。(医学)”“实验研究设计存在缺陷,且表达不准确,统计方法不明确。(理学)”3.学科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和扎实性不足学科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和扎实性不足即作者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不扎实、不系统,学科基础知识薄弱,甚至出现一些常识性的错误。专家评语如“对于学科知识的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理论思维能力、论文的理论深度以及专业的理论基础有待加强。(哲学)”“对经济学理论知识,体育产业基本理论概念、原理及研究方法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掌握,不具备体育产业研究的理论基础和能力。(经济学)”4.论文结构不严谨论文结构是论文的脉络框架,只有建构好科学的框架体系,再充实以相应的研究内容,才能形成一篇较为规范的学术论文。论文结构的严谨性,是指论文各个章节之间存在明确的逻辑关系,论文结构安排合理。大量“不合格论文”存在结构不严谨的问题,包括论文的结构安排不合理,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章节设定逻辑性不强,论文章节拼凑痕迹明显。专家评语如“论文结构不合理,论文摘要与导论相似,而论文当中又缺少导论。(文学)”“论文的结构安排不合理,行文内容的逻辑有些混乱,让人有种‘不知所云’的感觉。(艺术学)”“文中模型和文字拼凑痕迹明显,缺少内在逻辑。(工学)”(二)论文规范性欠缺论文撰写具有规范性是论文学术规范的基本要求。在本次学位论文抽检中,论文规范性欠缺是“不合格论文”存在的第二大问题,占比为29%。这一问题在自然科学类学位论文中更为突出。1.格式不规范格式规范主要指论文的摘要、关键词、目录、正文、参考文献等格式的规范。对格式不规范,专家的意见集中在文章排版不规范、图表绘制和编制不规范、中英文符号和单位的简写不规范,以及摘要、参考文献、目录的写作或格式不规范。专家评语如“从整体版面来看,文章的完成程度较低,文字排版存在诸多问题,文字字体与格式、段落与行间距、符号公式以及图表格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错误,此处不一一列举,建议将文章从头到尾仔细排版修正。(经济学)”2.语言不规范论文语言的规范性,集中体现在论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简洁性与学术性,即需要用学术性的规范用语,将研究内容简洁清晰的进行表达。在“不合格论文”中,不少论文都存在语言表达不清晰、口语化现象严重、写作不简洁、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错别字或翻译不正确等语言表达上的疏漏。专家评语如“论文最大的问题是语言问题。语言表达还算流畅,但疏漏和错误较多,影响到作者思想和观点的清晰、准确表达。(法学)”“作者在行文中对学术语言掌握比较薄弱,语法错误比比皆是。(管理学)”3.引证不规范引证的规范性,是指在论文中引用他人的成果或话语,需要在文中明确注明其确切出处,主要包括标注注释和列出参考文献。引证不规范也是很多“不合格论文”的共性问题,包括论文数据和引用文献没有标注来源,以及参考文献的罗列不规范。专家评语如“论文大量引用了已有的研究成果或技术,缺少引用标注。另外,绝大多数文献只是罗列在参考文献列表中,并未在文中标出实际引用位置。(工学)”(三)论文创新性和价值性不高论文的创新性和价值性,是论文立论的依据与落脚点。论文的创新性体现在研究思路的创新、内容的创新、方法的创新、结论的创新等多个方面;论文的价值性体现在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对现实问题的指导意义上。论文的创新性和价值性不高,是“不合格论文”存在的第三大问题,占比13%。“不合格论文”在此问题上,主要表现为:①论文创新性不足,难以区别出与以往研究的不同之处和创新点。②论文结论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没有达到研究应该有的价值水平;或研究结论不可靠,研究成果价值很低。这一问题在自然科学类学位论文中更为明显。专家评语如“本论文未能从新的角度切入,也未能提出有价值的新的见解和得出新的结论。(工学)”“所有数据都是通过作者模拟得出的,无法佐证,使得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不足。(理学)”“文章最后提出的相关建议,针对性较差,并没有与前述的案例分析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法学)”(四)文献综述质量较低文献综述是指在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归纳和评估的基础上,确定新的研究问题和研究路径的书面论证过程。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深入了解和评价,是引出新的研究问题和方向的重要前提,也是判断研究是否有意义的重要依据。文献综述的撰写,直接影响到论文的整体质量水平。而在文献综述的撰写上,大量“不合格论文”都存在参考文献不足和综述撰写水平较低的现象,在论文存在问题中的占比为 8%。1.参考的文献数量不足参考的文献数量不足、阅读量不够,导致很多“不合格论文”对学科或论题所涉及的学科发展状况和国内外的研究动态了解不够,无法全面评判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也无法准确把握论文研究的落脚点和创新点,致使论文存在低水平重复现象或仅停留在资料和数据的罗列上,缺乏应有的理论深度和高度。专家评语如“文章是2014年的,但是参考文献一共28篇,其中21篇中文的,而这21篇中还有6篇来自知乎之类的网站。同时引用的文献还都比较陈旧,英文文献最新的就是2011年的。这说明作者没有深入了解学术现状,没有花力气认真撰写论文。(法学)”2.文献综述撰写水平较低文献综述撰写水平低,直接表现为文献综述结构混乱,没有对相关研究问题的研究脉络、研究进展和研究不足等问题进行宏观和深入的把握,仅停留在资料的罗列和简单的分析上,文献综述所得的结论无法支撑文章后续研究的开展,也无法体现当前的研究工作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推进。专家评语如“文献综述里没有综述对该研究有益的近年的国际前沿性成果,文献综述整体上写得混乱不堪,无法让评阅人看出其研究的落脚点和创新点。(工学)”(五)作者学术态度和行为不端正作者的学术态度和学术行为的不端正,也是此次论文抽检发现的较为严重的问题,有7%的专家评语明确提到了“学术态度不端正”或“学风不严谨”。而从“不合格论文”出现的本质原因而言,都可以归结为作者学术态度的不端正和学风的不严谨。而学术态度和学术行为,是决定研究和论文质量最根本的因素。在这一问题上,“不合格论文”的表现主要有:①工作量不足,即论文在撰写过程中,作者没有付出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论文的研究和撰写工作,而是仓促写成,敷衍了事。②存在抄袭现象,即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或直接照搬相关的文献资料。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合格论文”中,有部分论文是被专家直接判定为“完全不符合要求”的论文,即无论是从选题还是研究方法、论文的撰写等方面,都不满足硕士论文的基本要求,这些论文无一例外都是由作者学术态度和学术行为不端正所导致的。专家评语如“论文的工作量明显不太够,没有对所提算法进行复杂性分析,更没有跟其他相关算法进行性能比较。(理学)”“论文中的2.2 节、2.3节的相关理论基本照搬网络上的内容。存在着严重的学术不端问题。(管理学)”(六)选题意义和严谨性不够选题,即选择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论文选题,一是需要有新意,即有区别于同类研究的不同之处;二是需要有关键性,即需要在学科发展中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引起同行的关注;三是需要有可行性,即选题不能太难,要选择主客观条件基本具备,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研究目标的题目。“不合格论文”存在的问题中,有5%是在选题上出现了问题,主要表现为:①选题的意义不大,没有明显的研究价值。②论文选题与所学专业无关,属于其他学科和专业的研究范畴。③论文立题不规范,论题太宽泛或所述不明,没有聚焦论点,无法成文。选题所存在的问题,人文社科类论文相较自然科学类论文更为明显。专家评语如“该类选题在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研究领域已毫无新意,故研究的理论价值很小。(管理学)”“该选题应该归属于应用经济学范围内,不属于理论经济学的选题。(经济学)”“选题过于宽泛,在论题表述上不规范、不严谨。(教育学)”
“毕业论文查重率要求越来越严,今年要求不能高于10%,过去都是低于20%。”即将博士毕业的蔡丽丽(化名)告诉记者,她所就读的山西大学今年对研究生论文的查重比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愈发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督导和监测的背景下,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话题频上热搜。3月以来,江苏、广东先后发布了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加上2019年年底已发布抽检结果的河北,三省抽检共发现近两百篇“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11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发现问题突出的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进行集体约谈,要求“在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问题论文的篇数和比例要大幅降低。”临近毕业季,研究生即将面临学位论文答辩。那么,历次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暴露了哪些问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相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该如何改进?创新不足,深度不够,结构松散,格式不规范——“问题论文”究竟差在哪儿“部分论文工作量有限,创新性不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缺乏可行性;论文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够,未凝练出重点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规范性不够,文字表达与编排问题较多。”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在关于201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的通报中,如是概括抽检论文存在的共性问题。山东大学去年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也印证了这个结论。该通知指出,综合近年来“问题论文”的专家评阅意见,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简单、工作量或实例单薄、选题不合理、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方面。该通知还同时指出,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指导学生较多的导师易成为“问题论文”高发人员,部分学科成为“问题论文”多发领域。从公开的抽检结果中记者发现,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除存在选题、方法、结构、规范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之外,还在专业学科、学位类别等方面呈现一些特点。“自然科学类学位论文存在问题的比率要明显低于人文社科类。人文社科类中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学位论文存在问题比率要明显高一些。”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分析指出。“一般而言,新增加的学位授权单位或综合性大学中学科实力较弱的单位容易出现论文抽检不合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推断,专业性弱、门槛低的“软科学”更容易出现不合格的论文。据记者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获知的信息,早在2015年的抽检中,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分布在各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门类的比例超过10%,管理学比例超过9%,法学超过7%,其他均在5%以下。此外,从江苏今年发布的结果来看,专业学位论文的不合格率为3.59%,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学术学位论文1.57%的不合格率。“这个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感受和判断的。”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教授分析,近些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并在2017年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数量增加对质量控制产生了一定影响。高耀则认为:“不宜对学术学位论文与专业学位论文之间的不合格率进行简单比较或过度解读,因为二者评价标准不同。即使在专业学位内部,40多种不同专业学位在培养特色、培养规模、学位论文形式及内容要求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过程评价欠缺,分流机制不健全,朋友圈式答辩——“问题论文”是怎样产生的已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为何还会出现上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反映出极个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自律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质量文化还需进一步培育。”高耀表示。据王传毅介绍,论文质量最常用的保障方式是答辩前的盲审和答辩环节。盲审一般送3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通过后进入答辩环节。答辩由5到7位专家对答辩人的报告和论文进行评议和打分。然而,这一设计仍存在一定缺陷,给少部分人留下了可钻的空子。“博士答辩几乎是朋友圈的答辩。导师提建议名单,都是熟悉的朋友,很容易‘送人情’或‘放放水’。”湖北某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透露。与此同时,“在我国,毕业答辩之后就万事大吉,没有对博士论文进行修改后再提交的要求。专家的意见只是在答辩时指出而已,论文已经定稿,不会进行调整完善,反正已经答辩通过了。而国外的博士生答辩后,要根据答辩专家以及匿名评审的意见修改论文,然后再正式提交。”武汉大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的角度上,过程性评价缺失,博士生的综合考试、中期分流以及开题报告等关键环节很难真正到位,没有淘汰机制。”“往往自身学术标准共识度比较低的专业,论文更容易出现问题。”陈洪捷以管理学为例进行分析,“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等,虽然都是管理类,但实际上专业差异比较大,这就导致无论学生、导师还是评审专家,对论文评判的标准也呈现多样化。”此外,陈洪捷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很“中国式”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论文不合格是因为评审专家认为选题与学科不相符,比如经济学博士研究的不是经济问题。这是为什么?这与我们的博士学位点制度有关。博士点申请难度很高,要求很高,有些学校的一些专业申请不到,就会采取变通的做法。比如本专业没有博士点的导师会在相近或相邻学科中有博士点的专业带博士。结果就是,导师按本学科要求来培养学生,最后却以其他学科的名义报上去。这样的论文很容易被认定不合格。”严把“出口关”,强化导师责任,优化培养过程——提升论文质量重在全程管理“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在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倒逼学位授予单位走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耀认为。记者了解到,许多高校已经采取了相应举措来完善和加强研究生论文和学位授予的管理,严把“出口关”。清华大学今年3月发布了关于学位管理和学风建设的文件,明确指出,指导教师(小组)应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加强全过程指导,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山东大学在学位授予中增加了两个环节:一是“论文自审环节”,在每次授位表决前对已通过答辩的论文再次审核;二是“答辩汇报内容”,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要对预答辩及外审专家的意见及修改情况作出说明。中山大学加大学位论文抽查比例,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将抽查50%、硕士学位论文将抽查20%。同时,该校还提出加强对考试招生全流程监督,建立“逐年考核、逐步分流”的培养模式。厦门大学2020年对研究生论文查重比例提出更高要求,将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由原先的“低于20%”调整为“低于10%”。许多专家学者在采访中都表示,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不能单靠外审论文代替内部质量控制,也不能用后置检查环节代替前置控制环节”,既要严把“出口关”,也要加强过程管理,严把“进口关”和“培养关”。“一篇论文是可以修改的,但是博士、硕士是要花时间培养的,视角、立场、理论、方法等是要花时间培养的。”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王岗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导师的重要作用,“导师是第一负责人,要树立干干净净为学术贡献的思想才能培养好研究生”。记者注意到,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同时提出要保障导师在招生、培养、资助、学术评价等环节中的权力;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视情况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等处理措施。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获取博士、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社会文献。高校只有真正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作用。(本报记者 柴如瑾 陈 鹏)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0月14日讯(通讯员 黄利娜)近日,湖南省教育厅公布了2019年湖南省优秀学位论文评选结果,湘潭大学28篇研究生学位论文获评优秀。其中,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4篇。 获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分别是哲学学科《毛泽东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研究》(作者谢红,导师王向清)、数学学科《具有Caputo导数的分数Navier-Stokes方程的适定性》(作者彭丽,导师周勇)、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新型二维拓扑材料及其物理性质的第一原理研究》(作者周攀,导师孙立忠)、化学学科《环己酮参与的C-N键生成反应研究》(作者谢艳军,导师邓国军)。 优秀学位论文的评选是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监督和激励机制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湘大以学位论文质量建设为抓手,多措并举,有效推动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加强学位论文的流程管理。该校修订了《湘潭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以学位授予为主线,对学术不端检测、论文送审、论文答辩等各个管理环节进行严格规范,明确具体要求,确保学位授予工作有规可依。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启动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学位点、学院、学校多重监管,组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督导团现场督导、组织工作人员现场督查,确保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有序。完善奖励机制。进一步强化了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的评选机制,真正实现“优中选优”的推选原则。同时立足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在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湘潭大学校长奖等奖项的评选中加大了对研究生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的奖励力度,鼓励研究生不断提高科研能力与科研水平。 [责编:胡孟婷]
来源:《光明日报》记者:柴如瑾、陈 鹏,图片来源:千库网“毕业论文查重率要求越来越严,今年要求不能高于10%,过去都是低于20%。”即将博士毕业的蔡丽丽(化名)告诉记者,她所就读的山西大学今年对研究生论文的查重比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愈发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督导和监测的背景下,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话题频上热搜。3月以来,江苏、广东先后发布了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加上2019年年底已发布抽检结果的河北,三省抽检共发现近两百篇“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11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发现问题突出的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进行集体约谈,要求“在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问题论文的篇数和比例要大幅降低。”临近毕业季,研究生即将面临学位论文答辩。那么,历次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暴露了哪些问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相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该如何改进?创新不足,深度不够,结构松散,格式不规范——“问题论文”究竟差在哪儿“部分论文工作量有限,创新性不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缺乏可行性;论文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够,未凝练出重点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规范性不够,文字表达与编排问题较多。”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在关于201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的通报中,如是概括抽检论文存在的共性问题。山东大学去年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也印证了这个结论。该通知指出,综合近年来“问题论文”的专家评阅意见,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简单、工作量或实例单薄、选题不合理、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方面。该通知还同时指出,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指导学生较多的导师易成为“问题论文”高发人员,部分学科成为“问题论文”多发领域。从公开的抽检结果中记者发现,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除存在选题、方法、结构、规范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之外,还在专业学科、学位类别等方面呈现一些特点。“自然科学类学位论文存在问题的比率要明显低于人文社科类。人文社科类中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学位论文存在问题比率要明显高一些。”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分析指出。“一般而言,新增加的学位授权单位或综合性大学中学科实力较弱的单位容易出现论文抽检不合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推断,专业性弱、门槛低的“软科学”更容易出现不合格的论文。据记者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获知的信息,早在2015年的抽检中,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分布在各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门类的比例超过10%,管理学比例超过9%,法学超过7%,其他均在5%以下。此外,从江苏今年发布的结果来看,专业学位论文的不合格率为3.59%,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学术学位论文1.57%的不合格率。“这个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感受和判断的。”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教授分析,近些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并在2017年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数量增加对质量控制产生了一定影响。高耀则认为:“不宜对学术学位论文与专业学位论文之间的不合格率进行简单比较或过度解读,因为二者评价标准不同。即使在专业学位内部,40多种不同专业学位在培养特色、培养规模、学位论文形式及内容要求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过程评价欠缺,分流机制不健全,朋友圈式答辩——“问题论文”是怎样产生的已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为何还会出现上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反映出极个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自律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质量文化还需进一步培育。”高耀表示。据王传毅介绍,论文质量最常用的保障方式是答辩前的盲审和答辩环节。盲审一般送3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通过后进入答辩环节。答辩由5到7位专家对答辩人的报告和论文进行评议和打分。然而,这一设计仍存在一定缺陷,给少部分人留下了可钻的空子。“博士答辩几乎是朋友圈的答辩。导师提建议名单,都是熟悉的朋友,很容易‘送人情’或‘放放水’。”湖北某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透露。与此同时,“在我国,毕业答辩之后就万事大吉,没有对博士论文进行修改后再提交的要求。专家的意见只是在答辩时指出而已,论文已经定稿,不会进行调整完善,反正已经答辩通过了。而国外的博士生答辩后,要根据答辩专家以及匿名评审的意见修改论文,然后再正式提交。”武汉大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的角度上,过程性评价缺失,博士生的综合考试、中期分流以及开题报告等关键环节很难真正到位,没有淘汰机制。”“往往自身学术标准共识度比较低的专业,论文更容易出现问题。”陈洪捷以管理学为例进行分析,“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等,虽然都是管理类,但实际上专业差异比较大,这就导致无论学生、导师还是评审专家,对论文评判的标准也呈现多样化。”此外,陈洪捷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很“中国式”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论文不合格是因为评审专家认为选题与学科不相符,比如经济学博士研究的不是经济问题。这是为什么?这与我们的博士学位点制度有关。博士点申请难度很高,要求很高,有些学校的一些专业申请不到,就会采取变通的做法。比如本专业没有博士点的导师会在相近或相邻学科中有博士点的专业带博士。结果就是,导师按本学科要求来培养学生,最后却以其他学科的名义报上去。这样的论文很容易被认定不合格。”严把“出口关”,强化导师责任,优化培养过程——提升论文质量重在全程管理“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在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倒逼学位授予单位走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耀认为。记者了解到,许多高校已经采取了相应举措来完善和加强研究生论文和学位授予的管理,严把“出口关”。清华大学今年3月发布了关于学位管理和学风建设的文件,明确指出,指导教师(小组)应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加强全过程指导,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山东大学在学位授予中增加了两个环节:一是“论文自审环节”,在每次授位表决前对已通过答辩的论文再次审核;二是“答辩汇报内容”,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要对预答辩及外审专家的意见及修改情况作出说明。中山大学加大学位论文抽查比例,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将抽查50%、硕士学位论文将抽查20%。同时,该校还提出加强对考试招生全流程监督,建立“逐年考核、逐步分流”的培养模式。厦门大学2020年对研究生论文查重比例提出更高要求,将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由原先的“低于20%”调整为“低于10%”。许多专家学者在采访中都表示,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不能单靠外审论文代替内部质量控制,也不能用后置检查环节代替前置控制环节”,既要严把“出口关”,也要加强过程管理,严把“进口关”和“培养关”。“一篇论文是可以修改的,但是博士、硕士是要花时间培养的,视角、立场、理论、方法等是要花时间培养的。”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王岗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导师的重要作用,“导师是第一负责人,要树立干干净净为学术贡献的思想才能培养好研究生”。记者注意到,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同时提出要保障导师在招生、培养、资助、学术评价等环节中的权力;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视情况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等处理措施。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获取博士、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社会文献。高校只有真正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作用。选题:卢雨荷编辑:卢雨荷
根据我自己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和长期培养指导硕士生、博士生的经验,着重谈谈文科研究生怎样读书,怎样搞科学研究,怎样进行论文选题与写作,供新导师和研究生治学参考。研究生读书的特点和要求1)研究生读书要有读书计划研究生读书计划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专业读书计划。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管着研究生三年的读书计划。第二个层次:研究方向读书计划。研究生入学就有专业方向,专业方向对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来讲毕竟太大,还要细化为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生在第二个学期至迟在第三个学期要尽快在导师指导下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生要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需要拟订研究方向的读书计划。第三个层次:学位论文的科研读书计划。在初步完成研究方向读书计划,有了创新观点的基础上,将研究方向细化为学位论文的选题,进而确定自己学位论文的科研读书计划。导师怎样指导研究生?首先就是指导研究生制定这三个层次的读书计划。所以,研究生读书首先要有读书计划,而且必须完成这个读书计划。2)研究生读书要史、著、论相结合研究生读书,书目的选择,计划的拟定,必须史、著、论相结合。"史"就是每个专业、每个研究方向甚至每个选题的学说史。研究生研究、做学问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就是站在前人知识积淀的基础上,向历史学习。比如搞哲学的,要学习欧洲哲学史、中国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每个专业必须搞懂本专业学术史。有史的基础,选题、论文才能变得厚实起来。"著"指的是古今中外关于这个专业、这个研究方向、这个选题的经典著作、文献。经典著作就是可以称为大家、名家的著作、文献。比如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经典著作就是马恩列斯毛邓等经典作家的著作、文献。读经典名著,掌握第一手资料是研究生读书的基本功。研究生掌握了原著、文献,就知道教材内容的出处、来龙去脉,即源头所在,这样研究生就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去驾御教材,理解和讲授教材。经典著作与史是什么关系?如果把"史"比作一个常青的"藤",那么经典著作就是在"藤"上结的一个又一个的"瓜"。掌握了史来读名著,就好比"顺藤摸瓜",顺着史的线索去读不同时代不同名家的著作。"论"就是学术论文。研究生怎样掌握学术动态、学术前沿?就是通过不断发展着的学术论文掌握学术动态。研究生要学会看学术论文,坚持看新杂志、新论文,一周10篇左右,养成习惯,这样知识就永远不会过时,就能把握这个专业、研究方向、选题的学科动态和理论前沿。有经验的导师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培养方案,所开课程和书目,就包括史、著、论这三个方面。我们学会了这个方法,按照史、著、论相结合去读书、做学问,由旧专业向新专业扩展,由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推进,功底就扎实。就可以避免时下有的青年教师拿一本教材就去开新课误人子弟的做法。3)研究生读书要浏览、泛读、精读相结合研究生读书,无论哪一个层次的读书计划,都必须完成。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一般要求研究生平均每周要读500页书。这么多的书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怎样读好、怎样读完?可以采取浏览、泛读、精读相结合的方法。浏览就像是看报纸一样大标题翻一下,了解著作的书名、目录、提要、前言、后记、大体纲要,或者论文的标题、内容摘要,知道著作、论文讲的是什么。浏览主要就是博览群书,涉猎要宽,沙里淘金,精选出进一步泛读、精读的著作或论文。特别是学文科的更要重视浏览。泛读比浏览要求要高。泛读就是除了了解著作的书名、目录、提要、前言、后记、大体纲要或者论文的标题、内容摘要外,要求一页一页翻,一目十行。遇到不懂的、精彩的地方不要停,记下页码,继续读。这样可以加快读书速度。浏览、泛读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古今中外书籍虽多,但真正有价值有用的信息却不多。这就需要通过浏览、泛读,筛选有用信息。通过浏览、泛读留下需要精读的书。精读就是在浏览、泛读的基础上,对需要精读的著作、论文,一字一句的字斟句酌,甚至连标点、注释都不要错过。精读可分四个层面:(1)认知。做到字面读懂,甚至可以复述,背下来;(2)理解。不仅读懂当下所读章节,而且可以和前后章节,甚至可以和已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接通知识间的联系;(3)质疑。在字面理解、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进一步读出了问题,提出质疑。读书读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飞跃,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就认为"科学开始于问题","科学家提出问题比解答问题更有意义"。导师要有问题意识,研究生要有问题意识。论文写作必须树立问题意识、问题中心。问题从哪里来?首先从读书中来,书读多了才有问题。当然更重要的是从实践中、从社会调查研究中提出问题;(4)创新。有了问题,进一步读书和调查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做出理论创新。读书提出了问题,而且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样研究就有自己的创新成果。在这个基础上选题,做学位论文就是自己的创新。4)研究生读书要与记笔记相结合读书笔记对于研究治学有重要意义。尽管现在有复印、电脑、网络等现代化手段,仍然不可能完全代替笔记,而是笔记的补充。笔记大体有四种形式。(1)索引笔记——在浏览、泛读过程中随手记下著作或论文的作者、书名、标题、杂志、出版社、年月、期数、页码以及用简单几个字概括的问题,即在哪本书或哪篇论文上讲了什么问题。记索引笔记的过程就是在读书过程中积累有用信息的过程。平时的积累可以避免使用时的手忙脚乱。(2)摘要笔记——除了按索引笔记的要求,记下著作或论文的作者、书名、标题、杂志、出版社、年月、期数、页码外,还要把最重要最有用的观点、材料一字不漏地摘抄(复印)下来。这些观点、材料在写论文引用时可以打上引号,规范引注。写论文的引注材料就是从摘要笔记中来的。(3)札记笔记——用自己的话概括所读书或论文的基本观点、中心思想,也可以将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随手记下来,少则几个字,多则几十个字、几百个字。古人很重视札记,如读书的旁批、批注等。札记笔记对文献综述很有用,对理论创新和写论文也很有用,我们平时在读书或讨论中闪现的一些思想火花,稍纵即逝,如果不随手记下来,过后再想也想不起来。(4)文献综述——研究生做论文的一个基本功,也是掌握学科研究动态的基本要求。现在规定研究生开题报告必须有1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硕士学位论文要附有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博士论文要附有5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没有万能的导师。研究生的选题和研究超出导师的研究范围,是正常的事。导师就凭文献综述,知道学生读了哪些书,论文是从哪里来的。否则,导师对研究生论文的价值,甚至论文是抄来的还是研究来的都难以肯定。所以必须对研究生开题报告、学位论文提出文献综述的要求。文献综述怎么写?主要综述与学位论文选题方向有关的古今中外前人的研究成果,前人的著作、论文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观点,这些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要根据所读的文献梳理出来。通过文献综述,才能找出前人研究空白和薄弱处在哪里,你的论文选题和研究的基础在哪里,突破口在哪里,创新在哪里,这也是论文的理论根据和价值所在。文献综述是做科学研究的基本功,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研究工作者申报课题首先要求概述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也就是做文献综述。5)研究生读书要与社会调查研究相结合研究生读书要与社会调查研究相结合,论文选题和研究必须立足于实践,特别提倡深入社会实践做个案调查,这对科研锻炼很有好处。文科研究生通过社会调查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避免网上下载、抄袭。社会调查有很系统的一整套方法。我校马列部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视研究生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提出社会调查的要求,并专门邀请有经验的老师为每一届研究生都讲授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教研究生怎样进行调查设计、问卷设计、问卷调查、田野调查、访谈以及对调查资料数据分析处理。研究生在论文的个案研究中,学会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科研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提高,感到终生受益。所以,读书要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特别是我们现在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活生生的社会实践提出了许许多多前人从来没有提出过、解答过的问题。必须从社会实际出发才能使我们的理论创新有扎实的根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写作1)研究生尽早确定研究方向和选题什么是研究方向?简单地概括,所谓研究方向就是科研工作者在较长时间内集中精力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学术领域。我把它形象地称作"学术圈地"。就是通过治学建立自己科学研究的自留地。但是,研究生作为科研新手,开始确定的研究方向常常是朦胧的、意向性的。必须通过一个个课题的研究,一篇篇论文的写作,研究方向才逐步确定下来,形成自己稳定的学术领地。研究方向与课题、论文是面与点的关系,研究方向限定了课题、论文的范围,而课题、论文体现和拓展研究方向。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该和研究方向紧密结合起来。2)确定研究方向与选题的基本原则(1)目标先行原则——研究生确定研究方向、论文选题要与毕业以后的前途结合起来考虑。如果要考博,就要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论文选题与考博的专业方向、博士生导师的研究方向相接近,博士生导师录取博士生,往往会考虑是否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如果要就业,或去高校、科研机构,或去机关、企业,就要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论文选题与就业方向靠拢。(2)扬长避短原则——研究生确定研究方向、论文选题要尽可能与自己的本科基础、过去工作实践基础、在读地方的基础条件联系起来考虑。要热爱和立足于自己所学的研究生专业方向,努力实现研究生学习与自己以往的知识和实践基础最佳结合,少走弯路,发挥自己的优长,厚积薄发,早出成果。除非特殊需要,一般来讲,不要去搞自己不懂或不熟悉的东西,也不要见异思迁,搞远离自己所学专业方向的东西。(3)适应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和实践需要原则——研究生确定研究方向、论文选题,要瞄准党和国家最关心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中央一再强调,理论工作者要立足现实,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中心。尤其是我们文科专业,一定要有现实意识、问题意识,才能使我们的研究真正有价值。每一年的《国家社科基金指南》就列出了党和国家最关心、最希望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可以根据这些问题细化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选题。这一方面可以通过申请课题,获得论文的社会调查研究经费;另一方面,研究工作只有适应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和实践需要才有前途,才能越做越大。(4)理论创新原则——我们国家要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理论工作也要自主创新。研究生确定研究方向、论文选题,做出研究成果,贵在创新,也难在创新。(5)小题大做和可行性原则——研究生要把大课题细化为可以具体操作、保证完成的小题目,小题大做,写深写透。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选题尤其要避免大而空。因为研究生三年的学习时间有限,硕士学位论文3万字容量有限,能够将一两个问题说清楚,有新意,就很不错了。3)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重要环节。应尽早在第三个学期进行。开题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内容。(1)选题的研究动态——也就是文献综述要1000字左右;(2)选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要求选题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说明选题的学术性、现实性、创造性;(3)研究提纲——列出研究的基本思路、基本内容、主要观点、重点难点,老师通过研究提纲可以看出选题有没有创新。研究提纲与学位论文写作提纲还有差距,写作提纲是进一步研究后的成果;(4)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完成论文研究采取的科学方法,文献资料的阅读和收集,社会调查的技术路线,论文研究和写作的时间安排,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的提交,等等;(5)存在的困难——完成论文研究有哪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导师指导或请有关方面帮助解决;(6)参考文献——与选题有关的中文、外文主要参考文献。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论文一般要求有几篇外文参考文献。研究生学外语要有用、要管用。在研究生开题报告过程中,导师和专家组提的意见越多越细越好。这说明导师对学生负责任。导师和专家组严格负责任才能保证研究生开题、选题的质量。研究生开题报告通过后,还要根据导师和专家组提出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论文选题。一个好的成熟的论文选题等于研究成功了一半。4)学位论文怎么写学位论文是一种特殊的学术论文。而学术论文就是科学研究工作者以理论的形式表述自己科学研究的创新成果,公开发表或宣读。学术论文与一般杂文、理论文章的不同点就在于科学和创新。学位论文是要通过答辩和专家评审并授予相应学位的学术论文。研究生学位论文首先是写给专家看的,要经得起专家的审阅和检验。文科学位论文首先必须讲政治,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也必须讲科学,有学术性学理性。学位论文的核心在创新。学位论文就是写创新观点,即尽可能用自己的话、自己的材料来充分论证自己的创新观点。当然,现今的硕士研究生一般都是科研新手,要求他们的学位论文都达到以上的创新程度,一般很难,不是很现实。所以,我们提倡硕士学位论文多做个案调查研究,多做社会调查研究,从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新材料作出理论概括,多少有些原创性的东西,避免东拼西抄,低水平重复,毫无新意。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一般应在第三个学期开题报告后,第四个学期集中精力快速成文。研究生学位论文完成初稿后,可以冷处理一段时间。一方面交给导师看,提出指导修改意见;一方面利用这段时间考博、找工作、继续读书研究,还可将学位论文拆成小论文发表。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又有新的思考和收获。到最后一个学期正式提交论文前,再回过头静下心来认真修改论文,这样才能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将论文修改好,准备通过答辩,圆满完成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顺利毕业和获得学位。来源:《中国研究生》作者:陈国新、赵晓刚 编辑:学妹
9月22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门召开发布会并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从多个方面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要求。今年在学研究生将达300万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累计培养了1000多万博士、硕士,今年在学研究生将达到300万人,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说。他介绍,目前对研究生教育规律的认识还有不到位的现象,有的学校还片面追求规模扩张,高质量、个性化培养不足;一些单位内部的质量管控不到位,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位“注水”现象。确保学位没有任何“注水”“一定要确保中国学位的品牌,确保我们学位没有任何‘注水’。所以我们从重视教、重视学、重视评、重视管各个方面,共同推动这项工作。”洪大用说。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对于学生的培养要严格学业管理,导师自身要以身作则,秉持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要将更多的时间用在育人上,加强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学生要有学业的投入,要严格执行学业过程规定,认真落实学习的各种环节,养成严谨自律的行为习惯。在学位论文、答辩的各个环节,相关的评审专家要真正硬起来。要切实负起责任,认真评审,把好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特别是把好毕业审核、论文答辩等关键环节。特别是要加强管理规则的进一步完善,加强学位论文抽检,加强对各个培养单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检查和诊断,同时健全处理学位“注水”、学术不端行为的机制,推动分类评价,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学科和不同层级的学位,制定更加科学的评价标准。学位论文作假将列入信用记录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在管理上更要高标准,严要求。严格质量管理是《意见》提出的关键改革举措之一。《意见》从入口、过程、出口三个方面提出了要求。严把入口关,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准选拔人才,把愿意读书、忠诚可靠、德才兼备的好苗子选拔出来。严把过程关,抓住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评阅和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落实全过程管理责任。严把出口关,加强学风建设,敢于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倒逼学生潜心向学。用好学位授权点评估、学位论文抽检等手段,加强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检测。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师德失范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意见》对导师队伍建设也提出了要求。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指导精力投入、育人实效等将纳入导师评价考核体系。支持导师严格学业管理,给负责任的导师撑腰。“导师既是学生的学术导师也是人生导师,研究生不简单是学生的身份,也是导师的合作伙伴。”洪大用介绍,教育部即将出台《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依法依规建立师德失范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保护“绝学”、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发布会上,洪大用介绍了教育部研拟的“十大专项行动”。以确保《意见》及时落实、取得实效,更好地发挥指导督导引导作用。以超常规方式加快培养紧缺人才 在着眼于战略支撑和高端引领的相关行动方面,要进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行动。洪大用介绍,要聚焦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以超常规方式加快培养一批紧缺人才,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和推进科技创新做出贡献。鼓励设立“产业导师”在优化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要进行产教融合建设行动。洪大用介绍,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鼓励各地各培养单位设立“产业(行业)导师”,推动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完善产教融合联合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对接,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博士生教育提质行动也被提上日程。招生方面,要健全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同时,探索建立招生计划管理负面清单制度,对问题突出的培养单位予以必要限制。洪大用介绍,要超前布局博士生教育,差异化扩大博士生规模。优化资源配置机制,为博士生教育持续发展营造更好支撑环境。支持具有极高保护传承价值的“绝学”、冷门学科着眼于夯实基础,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相关行动也是“十大专项行动”的重点。“支持一批事关原始创新支撑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基础学科,以及具有极高保护传承价值的‘绝学’、冷门学科。”洪大用表示,将通过以上方式,来深化基础学科建设。来源:教育部、中国新闻网等传播北京|报道北京
近日,有网友反映湖北大学哲学学院研究生高君路的硕士学位论文涉嫌抄袭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研究生陶涛的硕士学位论文,对此,湖北大学研究生院和哲学学院办公室工作人员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核实后将联系记者。澎湃新闻记者在中国知网上找到了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伦理学专业研究生陶涛2008年5月发表的硕士学位论文《康德的道德自由观》,以及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外国哲学专业、研究方向为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生高君路2014年5月发表的硕士学位论文《康德道德自由论探究》。经澎湃新闻记者比对发现,两篇论文部分内容基本一样。陶涛的硕士学位论文比高君路的硕士学位论文发表早6年。两篇论文的目录基本一致,左为高君路论文目录。两篇论文中英文摘要完全一致,最右为陶涛论文。如陶涛在其论文的第三部分“实践自由”中的第一段写道:自由作为先验的理念,虽然已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给予了其存在的可能性,但是它还未经证实。同时,“如果我们目前能够找到一些理由去证明,这种属性事实上应属于人类的意志并同样也属于一切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那么由此就并不只是说明了纯粹理性可以是实践的,而且也说明只有纯粹理性、而不是受到经验性的局限的理性,才是无条件地实践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证明了自由这种属性属于人类的意志,那么纯粹理性的实践运用也就可以得到证明。高君路论文中“实践自由”这一部分的第一段内容如下:自由作为先验的理念,虽然已经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给予了它存在的可能性,但是它还没有被确切证明它的“实在性”。同时,“如果我们目前能够找到一些理由去证明,这种属性事实上应属于人类的意志并同样也属于一切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那么由此就并不只是说明了纯粹理性可以是实践的,而且也说明只有纯粹理性!而不是受到经验性的局限的理性,才是无条件地实践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假若我们证明了自由这一属性属于人类的意志,那么纯粹理性的实践运用也就可以得到证实了。两段内容基本一致,只是高君路在其论文中对一些表述略作修改。除此之外,高君路硕士学位论文中的致谢内容也涉嫌大面积抄袭了陶涛论文中的后记内容。如,陶涛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后记部分中写道:……我相信,“自由”虽不创造生命,却赋予生命以意义。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是我选择伦理学作为专业的原因;而选择“自由”作为毕业论文的主题,则是我努力进入伦理学殿堂的尝试……我爱这篇论文,犹如皮格马利翁热爱他的雕像。皮格马利翁仅需向爱神寻求帮助,便可将雕像变为挚爱的美人;而我能够完成此文,却离不开太多无私的支持……康德曾说“我己经给自己预先勾画出我要执著前进的轨道。我将步入我的进程,没有什么能阻止我继续走下去。”那年,他22岁。而高君路则在其论文的致谢中写道:……我相信,“自由”虽不创造生命,却赋予生命以意义。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是我选择伦理学作为专业的原因;而选择“自由”作为毕业论文的主题,则是我努力进入伦理学殿堂的尝试……我爱这篇论文,犹如皮格马利翁热爱他的雕像。皮格马利翁仅需向爱神寻求帮助,便可将雕像变为挚爱的美人;而我能够完成此文,却离不开太多无私的支持……康德曾说:“我己经给自己预先勾画出我要执著前进的轨道。我将步入我的进程,没有什么能阻止我继续走下去。”那年,他22岁。根据上述两段文字可以发现,内容几乎完全一致,甚至原本专业为外国哲学、研究方向为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生高君路,在致谢中,专业也变成了“伦理学”。澎湃新闻记者分别致电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及研究生院办公室,对方均表示针对高君路论文涉嫌抄袭的问题,核实后将联系记者。(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