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一位女哲学博士的求职经历聚则为生

一位女哲学博士的求职经历

2019年2月21日,人社部、全国妇联、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的通知》,严禁以性别为由限制妇女求职就业。这则消息让我想起十多年前自己求职的艰难历程。我把它们记述下来,希望这些伤害真正成为历史。我是一个爱哲学,不畏艰辛,甚至不惜从零开始的女子。2001年7月我从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放弃了在化学系直升博士的机会,毅然转入一个对我来说既陌生又极具魅力的领域——哲学。同年9月,我如愿地进入哲学系攻读伦理学专业的哲学硕士。2004年我又申请到海外留学的奖学金,远赴欧洲攻读政治哲学博士。2007年7月,我完成了三年的博士学习,获得政治哲学博士学位,信心满满地回到祖国,计划由此开启自己在哲学领域的研究工作。然而,这一心愿却历经波折,久久难以达成。回到北京后,我立即向北京设有哲学系的八所高校和研究机构递交了自己的简历,开始准备面试和试讲。然而,等待是漫长的,也是令人失望的。于是,我开始给一些我特别想去的学校打电话询问情况。其中一所高校拥有国内数一数二的哲学系,其主管招聘的领导接了我的电话,并且非常热情地回应我:“我看了你的简历,非常优秀,很好!你来试讲吧。”放下电话,我兴奋不已,感觉自己的哲学梦马上就要实现了:如果在中国的哲学界有了一块立足之地,那么需要做的就只是辛勤地耕耘,阅读、思考,并与那些志同道合的人们探讨学术、进行辩论;而这正是我理想的人生。试讲当天,我做了充足的准备,在十几个老师面前展示了我博士论文的核心部分。试讲结束后,哲学系的领导把我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说:“你的试讲很不错,学术背景和个人素质也都很优秀;但是,我们想招一个男生。”当“男生”这个词从他的嘴里说出来的时候,我似乎还没有完全从他前半句话的夸赞中回过神来。刹那间,我像突然被一颗子弹击中了要害,一下子呆在那里,张口无言。这位领导看我受到了突如其来的打击,也觉得场面有些尴尬,便匆匆结束了谈话。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有些恍惚,怎么也理不出这位哲学前辈说话的逻辑:我是女生怎么能成为拒绝我的“理由”呢?这样做不违法吗?他们为什么不要像我这样优秀的女生,而想要男生呢?我当时应该如何回答才有可能争取到这个工作机会呢?难道说我应该答应去变性吗?……一连串的疑问让我感到困惑而悲哀。本文作者与牛津大学法理学首席教授张美一个月之后,我又接到某研究机构的招聘老师打来的电话,称因为我各方面条件都非常优秀,所以很想录取我;并且希望在正式的笔试和面试之前见面谈谈。这个电话又一次激起了我实现梦想的激动心情。我按照老师给的地址兴冲冲地去面谈,但到了地方我才发现,这个地址并不在我投简历的研究单位内,而是在该研究单位外一个偏僻的小楼里。这位老师解释说,单位正在装修,所以他们在外面办公。办公室里也没有见到其他研究人员,而这位接待我的老师似乎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和我交流,只是不停地抽烟,显得非常不耐烦。我只有在烟雾缭绕中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和哲学梦想。最后,这位老师对于应聘求职的事也没有任何意见和建议,而我只得怏怏地回家了。几天之后我参加了该研究机构的英语笔试,内容是一段英译汉和一段汉译英。我因为在国外读博士四年都是英语教学,而且十几万字的博士论文都是英语写作,所以并没有觉得非常困难。然而,一个星期之后,我被告知笔试没有通过。我当时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就找到这位主管招聘的老师要求看看卷子,而那位老师却说:“你考得实在太差了,没有必要再查卷子了!”这样的回答如同给我泼了一桶冷水,让我瞬间清醒过来。我回想起这位老师第一次叫我去他办公室的情形,只能感叹自己太单纯,居然空着手就去“面谈”。大概是让这位老师大失所望,才会落得如此下场。前两次求职的打击让我突然意识到,女性在哲学这个行业是受到歧视和排挤的。于是,我在接下来的求职过程中,一律不写性别;我心想,凭着我男性化的姓名,大概可以侥幸通关。两个月之后,我仍然没有在京城的哲学领域找到愿意收留我的地方。绝望之际,我突然接到一所不太知名的学校给我打来的电话。负责招聘的老师说:“你怎么投了简历就一直没和我们联系了?”我心想,我投了简历,应该是你们和我联系才对啊!当然,心里虽然不乐意,但嘴里还是连连地道歉。那边说,“你过来面试吧”。我放下电话,欣喜若狂,想着命运终于眷顾我这个“爱智慧”的女人,要给我一个继续哲学研究的立足之地了!本文作者与剑桥大学著名女哲学家奥尼尔如前几次一样,面试效果很好,各位老师都非常满意。面试结束后,哲学系的负责人告诉我:“你去体检吧,准备走程序。”当听到这句话时,我真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庆幸自己多年的心愿终于要达成了,我甚至对世界和命运都充满了希望。于是,我很快完成了体检,还搬到这所高校附近住下,等着走程序、办手续。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我从2007年10月份一直等到2008年1月份都没有接到让我办手续的通知。我当然也不断地去打听和询问,但得到都是一样的回复:“请等待”。看着与我同年毕业的同学们都已经纷纷走上了工作岗位,我就如热锅上的蚂蚁,心急如焚,而我在意大利省下的奖学金此时也快花光了。在万般无赖之下,我只得选择去另一所高校做哲学博士后,以便尽快结束这种北漂失业的状态。后来,我才听说,当时这所高校为什么会在收到简历许久之后突然叫我去面试,后来又迟迟不肯给我办手续,是因为哲学系两派老师内斗,都要进自己的人,而我只不过是双方争执不下,借以攻击对方的一枚棋子。两年博士后的生活暂时继续了我的哲学梦,然而我仍然时时处在找不到工作的惶恐之中。当时,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留在攻读博士后的学校。以我的学术背景来说,这样的想法并不是一种奢求。为此,我努力地发文章、积极帮忙系所的国际会议、卖力地做学术演讲的翻译……可能是看我太拼命了,系里一位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我是不可能留下的。其实,只要看看各大高校哲学系的男女比例就能明白。哲学系里几乎没有女老师,清一色的男士,完全是“绅士俱乐部”。当然,女学生倒是不少。我似乎又一次从迷梦中惊醒,意识到自己的周围有“隐形的墙壁”,头顶上有“看不见的天花板”。两年的时间过得很快,2009年我又开始到处求职。虽然我仍然心怀梦想,但我再也不敢只投哲学专业的职位了,往政治学、国际关系等相关专业的研究岗位也发了简历。很快,我得益于在欧洲留学的背景,在某高校的国际关系学院找到了教学科研的工作。回想两年之中的求职经历,我似乎如当初所愿,在中国学术界找到了一块立足之地,而我需要做的就是在这片土地上耕耘、播种、开花结果。然而,我总觉得心有不甘,不仅因为我心中的哲学梦想没有实现,还因为我知道,有千千万万如我一般的女子,在如我一般的境况中不断地碰壁,不断地受到打击和歧视,而这一切都是不公平的!长久以来,女性与哲学的关系一直被误解。将这种误解推到极致的莫过于周国平先生的一句名言:女人做哲学,对女人和哲学都是一种伤害。然而我却认为,哲学代表着人类对世界最深刻、最终极之原则的思考和规定。否定女人能对人类的终极问题做出思考和判断,对女人来说,这才是一种真正的伤害。作者:李石来源:她哲学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来源于她哲学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来源:她哲学 | 作者:李石(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阿道夫

“考进来容易,毕业难”的博士,到底难在哪里?

当下博士这一高学历人才的队伍正在逐渐扩大,一方面由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驱使越来越多的单位对博士进行扩招,另一方面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学历,找到自己认为更好的工作,硕士们都开始向着博士目标出发。这一现象是好的,说明我们社会的整体文化素养在提高,但读博背后的辛酸也慢慢进入大众的视野。考进来容易,毕业难的博士们也不再如以前那样光鲜亮丽。博士真的考进来这么容易吗?考博没有想象中的简单,也并不是说想读博就可以读。塔主的朋友是去年考入中科院的博士,据了解,她在前一年的12月份与导师取得联系,然后开始对考博进行准备。中科院系统除了40个所是申请-审核制,其他都需要博士入学考试,两门专业课,一门英语。英语是比较难的,据说难于考研英语。她花了3个月的时间复习英语,2个星期复习专业课,期间还要照顾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可谓难上加难。当年他们所共招博士19人,报名考试的60人,竞争还是比较激烈。所幸最终还是成功考上了。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博士选拔是通过申请-审核制度、硕博连读制度进行的。一般一个导师只有一个博士招生名额,如果有硕博连读的学生,那么再想考进入就很难了。导师都倾向于硕博连读的学生,一方面自己的学生几斤几两有数,另一方面学生的科研内容可以一直延续下去,不必再花时间入门。所以如果打算考博,就需要提前跟导师联系好,看是否有招考名额。很多人都想知道,博士们每天都在做什么?大部分的博士一天的日常即做实验、处理数据、写论文。看似简单的几个事情,实则却是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与心血。不同年级的博士的工作重点有所不同。对于博士一年级来说,看文献、写开题报告、设计实验可能是最重要的事情。每天数十个小时盯在电脑前,遇到导师要求汇报工作,还需要认真准备PPT,思考怎么样讲才能让导师知道自己做了什么,打算做什么。而对于二三年级的博士,更多的是在进行实验。有的实验在野外,每天需要跋山涉水,走1个多小时山路才到样地。可能还需要爬塔,塔主当年做实验爬塔30米高,背着沉重的仪器,垂直90度的塔爬上去采数据。高年级的博士基本就是写论文,回复审稿意见,写毕业论文,在室内度过。所以对于博士而言,可能一两年的时间是做实验,省下两三年的时间是写论文。博士期间最难的是什么?其实,最艰难的不是做实验,而是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是导师不断的催促与监督,是论文写作时是卡壳,是审稿人提出的各种各样令人头疼的问题。这才是读博士最难的地方。每一个毕业的博士在毕业论文的致谢里几乎都会回忆博士期间的辛酸,无数次为了实验进展而一筹莫展,为了修改论文而彻夜难眠。这是博士期间最痛苦的事情,也是很多人压力的最初来源。谁都想一切顺顺利利,但命运哪有这么简单?博士也哪有这么容易,要不然怎么叫博士呢?这些是博士最难的地方,也是能力得以进一步提升的地方。一旦实验突破瓶颈,论文修改完成,那么科研成果就拿到了。以后的科研道路可能会越走越明朗。在导师的一遍又一遍催促下,审稿人一遍又一遍的提问下,仍能坚持下来,改变自己的心态,乐观面对,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博士怎么样才能顺利毕业?其实可以顺利博士毕业的大有人在,但是被卡在这里的也大有人在。近几年国家对博士的学制要求有所提高,一般考博的需要4年而硕博连读至少6年。这也与博士期间的论文发表等科研成果有关。一般博士毕业需要2~3篇高影响因子的论文,而这需要2~3年的时间。所以大部分博士都是延期半年~1年半才申请毕业。很多博士是否毕业取决于导师的要求。有的导师要求高,必须3篇2区的SCI才可以毕业,所以如果达不到要求,就会一直延期。有的导师没这么多硬性规定,只要学生发表论文达到学校的要求,就可以毕业。当然,这两类毕业出来的博士水平可能就不一样了,未来以后的科研道路发展也不尽相同。因此,读博本身就是一场修行,并没有难易区分,都挺难的。就看能不能坚持下来了。当然,博士还需要科研天赋,会让自己轻松一点。不过塔主想说,如果读博士就要考虑清楚,确定读了就要全力以赴,毕竟人生能奋斗的只有这么几年,既然选择了就风雨兼程把!

京义线

为何博士也难找工作?教授3句话道出原因,很现实却又很心酸

为何博士也难找工作?教授3句话道出原因,很现实却又很心酸在网上浏览求职贴时,会发现一些博士也来吐槽,说自己读到博士,找工作依然很艰难!在我们心目中,学历的排位是博士、研究生、应届生,学历越高,工作越好找,薪资越高,但为何现实情况中,仍然有不少博士也难找工作呢?教授教授3句话道出原因,很现实却又很心酸。01、专业属于市场冷门博士毕业难道不是工作任由他挑吗?其实博士毕业后反而就业面比较窄。应届生毕业后,转行轻而易举,虽然在大学四年学了这么多的知识,有些可惜,但也不至于太为难。而博士读了这么多年书,再让他放弃所学专业,根本不可能。而他们读的有些行业,自身比较冷门,对人才的需求量少,导致容纳博士的职位少。比如哲学博士,最适合的就是当大学老师,其他领域基本很难用到和哲学相关的知识。02、企业招博士,用人成本高再就是一般的企业根本用不到博士生,即使博士生投了简历,也会考虑。虽然博士学历高,相应的付给他的工资肯定比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工资高,用人成本增加,而有些企业中等人才便可以,用不着高端人才,所以会选择最合适的,而不是最优秀的,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03、博士自身要求高,不愿将就为何博士也难找工作?还有一个是博士自身的原因,他们满腹才学,已经不愿意对工作将就。比其他人多六年的时间深造,自然希望毕业后能比其他学历低的人待遇更好,这也是大部分博士生的心态。其实,有些企业可能刚开始起薪不高,但是未来发展潜力无穷,也可等以后做出成绩,再要求增长工资。即将博士毕业的一位学长说,他找到了工作,可是这份工作与他的专业毫不相关,公司招聘他仅仅是为装点门面,尽管待遇不错,但要他放弃这几年来所学,他心里很舍不得。如果和公司协商不成功,会选择离职。另外,如果只是学历高,而自身缺乏职业能力的话,也会被用人单位辞退。像之前博士啃老的新闻,屡见不鲜,学历高并不能作为判断一个人的标准,生活能力、抗压能力以及情商等都是职场人士必备的。为何博士找工作难,你觉得还有哪些原因?欢迎留言。

四方之内

考博容易,毕业难?博士:错,都难,没有容易的

不知道怎么就有了这种说法,博士容易考,但是毕业特别难,或许这些都是没有经历过考博的人杜撰出来的吧?对此,很多博士表示,错,考博难,毕业难,都难,没有容易的!!!读博和高考和考研有所不一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难度之大。因为每年的博导手里的名额都是比较少的,所以都希望自己能够招到直博的学生,这便造成了很多博士都是硕博连读,或者就是直博,因此通过统招进入博士的名额就相对的少了很多。其次,如果你想顺利的考上博士,你需要太多方面都做到完美了。首先,你在读硕士时,必须能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自己第一署名的论文,当然不仅仅是一篇就能够解决的,有些985高校要求2篇到3篇,但是我们要明白的是在读研期间能够在这核心期刊发表几篇文章是多么的难,不仅仅需要的是你文章写得好,还需要价格高昂的费用,就这一方面就难倒了很多考生。其次,还有就是推荐信,一般都需要两份,一份是你研究生导师的推荐信,另一份就是你所研究方向的另一位研究生导师给你写的推荐信,而且要求这两位导师必须是副教授以上的,在其领域内有重大建树的。同时,考博对英语的要求,一般院校的外语考试难度是英语6级的水平,但是很多985高校的英语考试是远远高于6级水平的。此外,在面试时还有英语口语和听力的测试,尤其是口语真的是很伤脑筋的一件事情。最后,在考博面试时,必须具备完整的你所研究领域的知识体系,因为面试的博士都是这个领域的集大成者,因此问的问题绝对是最专业的,所以你的知识体系稍不完整就可能被刷掉了。那么当你顺利的进入博士生活时 ,你会发现你想毕业又是那么的难,如果写不出富有创新的文章,或许你得延期一到两年才能毕业,如果不能在C刊上发表论文,你的博士生活将是苦难的代名词。因为博士想正常毕业,你需要在C刊上发表最少两篇文章,而且还是自己第一署名,这难度真的是比登天还难,有很多博士几乎三年都在研究自己的博士论文,都在写论文,发表论文。所以,考博难,博士毕业难,我们能够做的或许仅仅是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写出最为漂亮的论文。

内以伤身

有人说,考博士容易毕业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

“考”这个字还是让人头疼的,自从认识了这个字,多少时间都在考试,小学考试,升学考试,期中期末考试,高考等。只要还是学生时代,考试就离不开自己。好不容易毕业了,发现工作中也有各种考试,虽然和学校的有一些区别,但还是换汤不换药的内容。学历越高越难考,有人说,其实博士还是蛮好考的,但是毕业却很难了。我想这肯定是博士自己说的,对于我来说,考研都难,更不要说博士了,但是为什么却有人这样说,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分析一下!现实:考博士并不容易我们都知道,考研究生已经很难了,也算是万里挑一的工程,能考上研究生的就算是精英了,更别说是博士了。如果能够考上,那绝对是精英里优秀的一批。其实考博士确实不容易。虽然竞争的人少,但是参考的人也不多,名额更少,能带博士的导师也不多。很多人说好考,但是难毕业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博士毕业要考察的内容很多,而且广泛,比如前沿知识,外国文献,导师给的课题,还有大量的论文,而且有论文要在某些期刊发表,这些内容都下来,感觉和搞科研一样的,目前,全国博士有80万人,在人口众多的国家里,这确实不算什么太多的数字。现实:招考名额有限做博士就要搞科研项目了,和普通的本科生不同,每天混日子就能拿到毕业证,博士的生活不容易,就像科学家一样,是国家的精英稀缺人才。但是能带博士生的导师有限,而且一个导师如果带很多学生,那么科研经费就是问题,所以,必然会有名额的限制。导师的选择很重要,虽然教授很多,他也能带你,但是搞科研是要花钱的,除非教授自己垫钱,不然不是每个学校的教授有资本去搞,很多研究生也想过考博士,但是迟迟招不到适合的导师,自己要搞也是不太现实的事情,大部分最后都放弃了,还有的一部分考上了,但是迟迟没有科研成果,最后毕不了业。其实,不管是考还是毕业,都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考博士如果简单,那么所有人都去考了,毕业肯定是很难的,因为毕业有硬性指标,没有完成项目就是不能毕业。考博士除了要有毅力和恒心,和你所在的学校也有关系,不然就算考一个冷门博士,毕业了也是就业不了。很多人其实考上了博士,但是毕业不了,因为毕业需要论文,需要发表过的论文,需要科研项目成果,需要太多的东西,但是自己都没有完成,很多人都是最后放弃了。如果考上了博士感觉就是万事大吉了,那基本都是毕业不了的,毕竟是高学历人才了,如果对项目没有全新的理念和认识,毕业那是不可能的了。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哪里会有那么容易的事情,读大学都不易,更别说是读博士,考上可能需要的是毅力,但是毕业真的需要头脑和思维。很多人就会考试,但是博士毕业需要更多的实际操作的结果,有些人不适应而已,并不是毕业难的不得了,只能说明自己是考试机器,不适合在社会上适应生存,这也是一种悲哀!

天职

一个人的出名侮辱了三样东西:北大、哲学和博士!

一个人的出名侮辱了三样东西:北大、哲学和博士!原创 魏剑美 文字客老魏 1周前某“北大哲学博士”杀气腾腾地说:“我强烈建议公安检察部门,依据有关法律规定,以颠覆国家政权罪调查方方,与境外势力有着何种程度的勾结,与资本集团存在着何种利益共生关系?”老魏昨天的公号文章《方方那么多名人朋友,居然卑怯到没一个站出来发声!》(点击查看原文)发出后,反响强烈,随即有人回应说:并不是所有的名人都是缩头乌龟,还是有一批名人在陆续发声,力挺方方。这个名单有:易中天、张抗抗、阎连科、严歌苓、唐翼明、戴建业、刘川鄂、丁帆、冯黎明……还有更多的名人虽然没有直接发声,但通过朋友圈转发等形式,表达着对方方的支持和致敬。但是,也不可忽视的是,那些围剿方方的“檄文”所获得的掌声,未必全是某种安排,不少也确实是一种真实情绪的表达。就有不止一个朋友截图给我看,他们圈子里就有极为厌恶方方的人,指斥她是美帝国主义的孝子贤孙。厌恶方方乃至于鼓吹要对方方处以“汉奸罪”的人,理由无非这么几种:一,面对灾难事件,她系列日记散布负能量,影响民众积极向上的情绪,不利于抗疫;二,丑化了中国当局的形象,损害了国家利益,为国际反华势力提供口实;三,她个人心理阴暗,臆造和夸大负面事件,表现出病态的价值观。以上几种理由,从他们提供的证据支撑来看,当然无一站得住脚。不少人甚至根本就没看过“方方日记”,只是道听途说“有个女作家写日记批评这批评那”,被“战狼情绪”所鼓舞的义愤群众,顿时火冒三丈:我们国家都这么好了,她还来胡说八道,这不是民族罪人吗?那些带头辱骂方方的,立马赢得一大片喝彩,点赞、留言和打赏的激情高涨,甚至就连明显的编造构陷也毫不在乎。像北大教授张颐武,大小也算个名人,说话行文总该有点起码的逻辑,讲点基本的证据,但事实上表现出的却是一种简单的红卫兵思维,其用以立论的证据,居然是方方早就解释得明明白白的“手机照片”一事。网络的普及,本以为是人类的一大福祉,因为它可以迅速而有效地消除信息鸿沟,打破知识垄断,让最微弱的人都拥有发声的渠道,至少可以用“在看”和“赞赏”来形成一种民意指标。但是,所有的传媒学者和社会学者都忽略了一个特别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把关人”的立场控制与意义选择。这就好比黑压压的一大片人,原来都只能听广场上的大喇叭喊话,现在好了,给每个人都发个喇叭,这下子总该实现信息互通的便利了吧?但万万没想到,这喇叭具有智能判断与选择的功能,如果喊话的用词、频率、声调与设定标准不符,就会自动被屏蔽,甚至喇叭被毁。而那些符合“优选”标准的喊话,则会被自动调高音量。所以,很多看上去“字油”“闽煮”的公共事务,其实背后都有看不见的手。对这只手来说,只要符合它的安全、稳定要求,你说得再荒诞离谱也无所谓。这也是一大批“爱国谣”的制造者和发布者都安然无恙的原因所在。像周小平、占豪、卢克文之流,再多的信口开河,再多的荒腔走板,又有什么关系呢?与之相反的是,那些尽量理性表达,重证据、讲逻辑的人,无不需要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因为哪怕一个小小的瑕疵,也可能招致被关黑屋子,甚至上纲上线到“组织处理”。长此以往的结果,就是贼喊捉贼的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理直气壮,围观者于是纷纷信任了贼,并进而同力痛斥那些指证贼的明眼人。托马斯杰斐逊相信只要有“意见的自由市场”,人类的理性就会帮助他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真理无需捍卫,因为真理先天就具有战胜谬误的优势”,“只有错误的事物才需要捍卫”。但现在的问题是,如果这“意见的市场”是经过幕后人精心甄别来配备的,则看上去自由选择的结果,却是无意识中的一种被动接受。也就是说,做了奴隶还自以为是主子。这也是我们眼见诸多本是奴隶地位的人,却颇具主子头脑的原因。明明是一只屡屡挨揍的屁股,却时时从鞭子的角度思考,算得上是这个时代最黑色幽默的一个现实吧。回到“方方日记”这个事情上来说,如果是一个正常的公民社会,实在是再简单、明白不过的一件事。首先,她有没有权利表达?答案当然是毋庸置辩的,公共表达是最起码的公民权利,表达者只需对其内容负责即可。即便其表达存在这样那样的偏差,只要不被认定为违法违规,她就有权继续。这属于天赋人权。其次,她表达得好不好?好的标准,一个是真实,一个是有价值。方方从个体层面出发,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既有时代记录意义,也有社会思考价值,得到了相当多的人认可与追捧,本身就是价值的体现。当然,反对乃至否定“方方日记”,也是反对者的天赋人权,那么,就请提供反对的证据和理由,而不是以立场定对错,更不是流民地痞式的侮辱和谩骂。最后,可不可以有“负面情绪”的表达?这可以说是一道“脑残”鉴别题,天气有阴晴圆缺,季节有春夏秋冬,人有喜怒哀乐,怎么一到写文章就只准情绪高昂、凯歌高奏了?遍查天下名著,有几部没有对现实的批评、对民生的哀叹、对命运的忧虑?事实上,这正是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昨天有个“好汉”采用加关注,取消关注,再加关注,再取消关注的方式,反反复复来后台留言骂人。这种流氓无赖式的骂将倒也不值一哂,但他抬出鲁迅来作为自己的支撑,却又显得可笑至极了。他言之凿凿地说:“鲁迅先生的一生,是与公知普世美狗们战斗的一生。”殊不知在鲁迅眼里,“真的知识阶级……他们对于社会永不会满意的,所感受到的永远是痛苦,所看到的永远是缺点”。照此而论,方方不正是鲁迅所说的“真的知识阶级”吗?更何况此次yi情以来,暴露出多少环节上的疏漏与错位,有些甚至严重和荒诞到匪夷所思的地步。正是在各种批评的声音和制度与舆论的监督中,各种漏洞和制度短板才得以补上。所以说,批评本身就是积极的力量,“不希望社会更好,我批评它干什么?”这个署名“北大哲学博士”的王诚杀气腾腾地“强烈建议”以颠覆国家政权罪调查方方,让原本非常美好的三样事物都受到了毁灭性的羞辱:一个是北大,一个是哲学,还有一个是博士。闻者无不掩鼻:这都什么东西?一个作家写写日记,就要受到如此恫吓,这个“北大哲学博士”只怕是从五六十前穿越过来的吧?据说现在的农大招生,最火的专业就是兽医。火得有道理。与其北大,不如农大。与其哲学,不如兽医。至于博士,唉,不说也罢!

红宝石

博士生就业比硕士生容易?为何也会遭遇歧视?有什么解决办法?

文|冷丝栏目|研究生就业一般人印象中,博士生比本科生、硕士生好找工作,而实际的问题是,博士毕业生照样存在较多的就业歧视。那么,其中的原因在哪里?博士毕业生遇到的就业歧视也是很多的,而且各种歧视还会“叠加”。按发生率由高到低排列,博士毕业生就业时遇到的主要就业歧视类型依次为第一学历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地域歧视、婚姻歧视及其他歧视。而且,一名博士毕业生,同时遇到两种及以上的组合就业歧视的发生率也是较高的。当然,各种就业歧视的发生率在不同性别、年龄、选拔方式、培养单位类型、学科及地区之间存在差异性。博士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所谓的“35岁现象”,即博士毕业生一般应在35 岁之前获得就业岗位,在此之后就业会很大程度上遭遇到年龄歧视。有高校研究者调查,超过34岁的博士毕业生在就业时遭遇年龄歧视的发生率高达一半以上,而且年龄偏大的博士毕业生遭遇到各种歧视“叠加”的可能性最多。从不同层面,仔细看博士生就业存在的歧视性问题。从就业落实情况来看,与毕业前顺利落实就业去向群体相比,毕业前尚未落实就业去向的博士生群体遭遇第一学历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婚姻歧视及地域歧视的发生率明显更高。从海外学习经历来看,在读期间有过海外学习经历的博士毕业生在择业时遭遇第一学历歧视和年龄歧视的发生率要略低于在读期间没有出国经历的群体。从是否延期情况来看,延期毕业生在就业时遭遇年龄歧视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正常毕业群体。从选拔方式来看,与直博生和硕转博这类“贯通型”博士生相比,通过普通招考方式攻读的博士生在就业时遭遇第一学历歧视和年龄歧视的发生率明显更高,而“贯通型”博士毕业生遭遇性别歧视和婚姻歧视的发生率则要略高于“非贯通型”博士毕业生。总之,博士毕业生未顺利实现就业与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可能遭遇到的就业歧视密切相关。从不同学科来看,不同学科类型的博士毕业生遭遇到的歧视也是不一样的。农学类博士毕业生在就业时遭遇到性别歧视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其他学科,农学和医学类博士毕业生可能遭遇到婚姻歧视的发生率也要略高于其他学科。人文类、社科类博士毕业生在就业时遭遇到第一学历歧视、年龄歧视的发生率要略高于理工农医类博士毕业生。在博士毕业生群体中,女博士、年龄大的博士和中西部地区毕业的博士更容易遇到多种就业歧视叠加的组合就业歧视,需要有针对性地做好这部分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学术性和研究型的工作岗位具有职业准备和成长周期较长、职业初期综合压力较大、职业竞争日趋激烈等综合特征。那么,博士生就业如何就成为了问题呢?一些人认为,博士生难就业是“伪命题”,因为大学生就业难就是一个伪命题,博士作为高等教育的塔尖,更不应该出现就业难现象。但不可否认的是因为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博士专业结构的缺乏灵活性、就业观念的固化与博士就业渠道的狭窄等。首先,科研资源的竞争性决定了人数越多、单个人所享受到的机会就越少,特别是在一些理工学科,一项实验需要耗费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完成,实验室与仪器的紧缺导致大量的博士生难以有效完成科研任务 。其次,导师不仅带了较多博士,还要兼顾硕士生的指导与其他教学任务,以及其他校内外事务,根本无暇去顾及每一位博士生的科研状况,很多时候在科研项目申报、阶段汇报 、博士论文评审环节也只是签字了事。再次,博士混文凭的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一些官员、企业商人为了私人目的到高校镀金。虽然这部分“水博士”不存在就业问题,但是“官员博士”“论文博士”现象的泛滥恶化了高校纯洁的学术风气,博导和学校领导们认为只要把官员、企业的关系搞好,就能够拿到更多的项目和钱,从而弱化了博士培养质量。在缺乏淘汰机制的情况下,博士生培养流于上课、听讲座、写博士论文的形式,延续了本科、硕士阶段的学习方式与工作思维,极大的抑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而在公务员、高校教师岗位增速缓慢的情形下,大规模的为企业 、社会其他组织所迅速接受博士生存在着很大的障碍。专家对博士毕业生就业的建议,要先就业后择业。鉴于种种原因,很多专家建议,博士毕业生不要以为博士头衔是“金字招牌”,也要学习本科生就业的方式方法,遭遇到被歧视的博士毕业生可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这么做,一方面有助于顺利实现就业,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缓解自身面对的各种激烈的竞争压力,等职业发展和研究能力成长到一定层次后再寻找更为合适的发展平台也不失为一种相对理性的选择。另外,博士毕业生也可通过继续进行博士后合作研究的渠道进行更为充分的职业周期准备,以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融入更好的研究团队,积累更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这对寻找更为合适的学术型和研究型岗位也具有明显的帮助作用。博士生群体和各高校,应该针对就业歧视找到具体解决的办法。其一,高校要注重针对博士生的求职教育和实习教育。博士毕业生的求职方向逐渐走向多元化,根据数据分析发现,前期的实习经历对博士毕业生就业会产生积极影响。所以,高校应该重视博士生的就业引导工作,为学生提供多种就业服务,与优质企业、研究机构或者其他单位建立合作,不仅在实习上予以帮助,同时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引导。其二,博士毕业生自身也应该正确认识就业匹配的问题。根据数据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匹配情况也会越来越好。所以,年轻的博士毕业生应该正确认识就业可能存在不匹配的情况,通过自身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就业匹配概率。其三,女性博士毕业生应该得到更多的就业关心。早有研究讨论、分析过我国女性博士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研究发现虽然女性博士毕业生最终在就业概率和起薪上并不输于男性博士毕业生,但女性博士毕业生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求职时间与精力。女性博士毕业生在就业的横向匹配和纵向匹配上都处于劣势地位。所以,高校有必要针对女性博士毕业生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与帮助。冷丝认为,博士毕业生既是各专业领域知识生产的重要生力军,同时也是国家重要的科研后备力量,对这一群体人力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宏观战略。因此,所谓的针对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歧视“,这确实是存在很大的的隐患,但愿能够逐步得到解决。

她是最受欢迎的哲学博士,连新闻联播也赞扬她,38岁依然单身

她是最受欢迎的哲学博士,连新闻联播也赞扬她,38岁依然单身相信大家都发现在大学中有一类课程是必修的,那就是哲学类课程,其中包含了思修、马哲、毛概等。这些满满都是理论的学科,除了对这些热爱的同学,其他人听起来都会觉得很枯燥。而根据很多学生的自我反馈,这类课程也是大学里逃课率最高的课程。不过,在复旦大学里却有一位老师把这门课讲得非常生动,她就是陈果。陈果今年才38岁,还是一位年轻的博士,她所上的哲学课都是爆满的,甚至有人说抢她的课比双十一抢购还难。她究竟厉害在哪里呢?出生于1981年,陈果是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妞。她从本科到博士,都是在上海复旦大学念的,毕业以后也留在了母校工作,担任社会科学部思修品德修养及法律基础任课老师。陈果还在上学的时候就表现得很优秀。因为长得高,还好看,她上大学的时候就做过兼职模特,在学校的晚会里也经常看到她的身影。还是学生的时候就拿过各种奖学金。陈果讲课为什么那么吸引人呢?长得好看或许是其中很小的因素,关键还是她的鸡汤式授课方式。很多前来听她的课的学生都备受鼓舞,在她这里总是得到不一样的心灵启示。除了在学校里很受学生的欢迎,陈果还是一名妥妥的网红。因为她出色的演讲,有学生把她的上课视频传到网上,从此她便在网络上走红了。她的各种话语不仅鼓舞了复旦大学的学生,如今还鼓舞着全国各地,各个年龄段的人。甚至连新闻联播都指点称赞过她是“心灵偶像”,彰显了时代的正能量。不过在认同她的同时,还是有不少人对她提出了质疑。有人说,这种心灵鸡汤谁都会说,听起来或许很正确,但是在现实中其实并没有什么作用。人红是非多,陈果老师火了,但是同时也伴随着很多质疑,比如她的感情问题也被人诟病了。虽然博学多才,长得也好看,但是已经38岁的陈果还是孑然一身。连撒贝宁也曾在《开讲啦》中直接问她:学历那么高不怕嫁不出去吗?不过陈果的回复却是十分淡定的:有成见的人通常不会要我们这种人,但是我觉得心胸豁达的人,他可以接受所有人。我想要寻觅的也是心胸豁达的人。所以我觉得世上没有任何一个职业,应当限制你的情感生活。看得出来,陈果对于感情并不是一个会将就的人。而且她内心也很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我们也不必太担任人家的感情生活了。大家喜欢这个智慧和美貌并存的网红博士吗?欢迎积极留言评论!

奈天下何

一个原本研究古希腊哲学的哲学博士为何“秒变”革命者?

当你翻开一本书的时候,你会读完正文再读导言,抑或是亦步亦趋地从导言读到正文?如果你拿到马克思写作于 1843—1844 年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时候,这两种做法都显得不太恰当。因为你会发现,这篇导言所论及的内容似乎与那部叫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正文之间的关系不仅微乎其微,甚至观点立场还多少有些相互抵触。这也难怪,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时候,马克思还在德国,而这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却完成于 1843年的巴黎。于是,我们近乎瞬间看到了两个马克思,一个是德国的马克思,一个是法国的马克思。德国的马克思仍然延续着德国哲学固有的观念论色彩,用一种概念与现实的简单颠倒来批判黑格尔,而生活在巴黎的法国马克思则似乎一夜之间改头换面,不再纠结于黑格尔思想的文本分析,转而开始特别地思考德国的时代精神,以及如果要克服这一特定时代的问题,德国的批判者们究竟该做些什么。当时一大群游走在巴黎的德国学者,在离开了自己的祖国之后,却开始热衷于讨论德国的问题,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这场反思德国问题的重要成果。整篇文章充满了火药味,语言也十分接地气,完全没有了腐朽的学究气,让人读完以后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一个原本研究古希腊哲学的哲学博士为什么“秒变”革命者?当然不能仅仅从青年马克思固有的激进个性来说明,我们需要同时看到当时德国的现状所给予马克思的启示。当时德国的现实严重落后于法国和英国,在法国和英国已经发生过的历史,在德国还是新鲜事儿。如果你是一个法国人,刚好在1844 年左右造访德国,你会有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好像一夜之间回到了几十年前,甚至更为久远;在德国,国家所颁布的法律,市井中讨论的话题都过时好久了。而你这个法国人则不仅是一个空间上的异乡人,而且还是时间上的未来人。马克思作为一个从德国移民到法国的人,却是一个从过去穿越到了未来的人。大家能否体会到这种时空穿越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呢?呈现在马克思眼前的是,在德国还没有真正被认识,被实践的政治经济学的诸多理论,以及由于对财富的占有而产生的所有权的问题在法国却已经成为了大家公开批判的对象。那还在马克思的睡帽中爆发的革命,在巴黎却已经成为了现实的工人运动。贫苦的人们已经开始学会联合起来进行现实的斗争。当时著名的正义者同盟,虽然是一个德意志工人组成的革命团体,但他们的成立与扩张也只能发生在法国。他们是一群集体穿越的德国人,从旧的制度中穿越出来,在未来的时空中践行着他们有关旧制度的所有批判。只有看得见未来的人才会成为彻底的革命者,因为未来的场景不仅让他看到过去旧制度的恶,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让他们相信克服旧制度具有真实的可能性。那个德国的马克思虽然已经感到了德国思辨哲学的窒息,但却只有那个穿越到法国的马克思,才让自己真正成为了一个现实的革命者。因为他不仅看到了新世界可能的样子,同时还发现了那个颠覆旧世界的现实力量——一群被马克思称为“无产阶级”的人们正活跃在这个新世界中。来源 |《青年马克思是怎么炼成的?》点赞本文!

隔离日

翟天临涉学术造假,博士你以为很容易?博士的生活其实是这样的!

最近两天,翟天临的学霸人设遭到了广大网友的质疑,一直以来的学霸人设崩塌,尤其是当一条条的证据指向他学术造假的时候,还有不少水军和粉丝为其辩白,称其论文不知道知网,都是自己写作。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写论文其实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论文要查重,要在20-30%以内,本科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博士学位了,基本是要求5%以内的,而且还要求发表在权威期刊上,博士你以为很容易?博士的生活其实是这样的!根据北京电影学院的文件,要想取得博士学位,需要至少有一篇论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但是有网友表示,根本没有搜到任何翟天临在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对此,有不少博士研究生表示怀疑,博士毕业论文现在是国内大部分博士生非常头疼的事情,有人五六年都毕不了业,就是因为文章未能在权威期刊上发表,要不就是通过不了答辩。为此,有多少博士生写论文秃了头。根据调查显示,有超过39%的博士研究生有过抑郁,焦虑的症状,他们得抑郁症的几率是普通人的6倍以上。博士的压力是相当大的,近几年有许多博士自杀的案例。在过去的2018年,1月西安交大博士杨某投河自杀,10月,浙大博士侯某跳江自杀,有许多的博士生都是在失眠的夜晚辗转反侧。理工科博士,有很多人每天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甚至全年都只休息几天,博士毕业生的待遇高,也是有缘由的。其实,对于很多博士生来说,读博士都是对自己意义重大的事情。毕竟每一个能够读研读博的人,都是拼尽努力,竭尽脑汁的查资料,写论文,发表论文,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大部分人的博士学位都是在奋斗中得到的,都付出了许多努力,才有了最后的收获,并凭借博士学位为自己谋得了较好的出路。但是现在翟博士,他的论文查重超过40%,偶像就能够超脱一切吗?这未免太侮辱博士这个学位了吧。这也难怪撕他最狠,盯他最紧的都是博士研究生了!不知道大家对此都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