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收到不少考生的留言, 询问研究生初试成绩和复试安排等问题, 在此选取典型问题作出回复。 疫情特殊时期, 希望大家在安心复习、积极备考的同时, 做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防护, 待山花烂漫之时圆梦浙师!01、关于初试成绩问:初试成绩申请复核的结果公布在哪里?答:成绩复查结果已于3月5日在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公布(如成绩有更正会电话通知),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安排,我校不再接受考生初试成绩复查申请。问:硕士初试成绩能查询排名吗?答:我校在国家线正式公布之前不作排名查询。一般待国家线公布后,考生可向相应招生学院咨询排名情况。浙江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详见: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02、关于复试分数线问:复试分数线什么时候可以确定?答:根据往年情况,教育部一般在3月中旬公布国家线。今年,教育部将会根据疫情防控进展情况确定复试工作进程。我校将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和学校具体情况,在国家线公布后确定复试分数线。根据往年情况,一般国家A类地区线即是我校的复试线,但部分专业会高于国家A类地区线。问:如何获知是否进入复试?答:我校要求考生进入复试须达到学校复试基本分数线(包含各科成绩及总分)并满足报考学院公布的复试要求,具体以学院公布的复试名单为准。问:哪里可以查询往年复试分数线和录取情况?答:我校历年复试分数线、报考人数、上线人数及录取人数和录取分数详见: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03、关于复试安排问:疫情会影响复试形式吗?答:教育部将会根据疫情防控进展情况,在确保考生健康和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安排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我校将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和学校疫情防控情况,合理确定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形式和要求。在现阶段,请各位考生耐心等待,认真备考,并注意查看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信息。问:贵校接收调剂生吗?答:我校部分专业接收调剂生,但具体哪些专业、调剂人数要等2020年国家线公布和计划下达后才能明确。往年各专业调剂情况详见: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问:想调剂到贵校,应该怎么操作?答:按往年,我校调剂和复试工作一般会在国家线公布后的1-2周左右进行。调剂政策和程序以国家下达的文件为准。届时,考生统一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剂系统向相关学院提交调剂申请。建议有意向调剂到我校相关专业的考生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剂系统开放后第一时间填报调剂申请。问:重点疫情地区的考生如何参加硕士研究生复试?答:请身处重点疫情地区的考生保重身体,并按当地政府、社区、学校要求做好防控工作。我校的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将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考虑疫情防控的实际情况,不会因考生所处地区不同而影响复试录取结果。04、其他问:国务院已决定2020年全国硕士生扩招,浙师大硕士生统招计划是否有所调整?答:教育部还未下达我校2020年招生计划数,此前招生专业目录公布的各学院、专业招生人数为预计招生人数,仅供参考。复试前,学校将根据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综合考虑各专业已接收推免生人数、生源状况以及学校发展需要等因素适当调整,并提前在学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布。问:符合教育部相关加分政策的硕士生,应如何享受政策优惠?答:我校严格规范执行教育部有关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总分加分政策,请符合加分项目条件且有申请加分意向的考生,在国家线公布后联系报考院系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注意:以上仅供参考,具体以上级政策和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后续相关公告为准,请考生及时关注!如有其他疑问,考生可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联系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我们会及时予以回复。来源: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编辑|赵菡婧
5月21日上午,贵州师范大学与浙江师范大学以“屏对屏”、“在线签”的特殊方式举行两校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明确在“双一流”建设、学科学位点建设、人才培养、教师教育改革、项目申报、文化创新、技术开发、国际交流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根据两校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贵州师范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将协同开展学科、学位点建设。在学科发展规划、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高层次学科平台建设等方面相互沟通与支持;建立研究生导师互聘和联合培养机制,按照“双导师”原则,推进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共建,合作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同时,双方将相互支持“双万计划”建设,在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推进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精品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继续做好本科生联合培养工作。根据协议,双方还将积极探索合作研究、平台建设等机制与模式,推进科研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问题攻关,在重大科研项目申报、高端科研成果产出等方面相互支持。发挥各自国际交流合作特色与优势,联合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建设和国际合作项目申报,共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据悉,两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是在“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深化合作的重要举措,双方将依托各自优势,实现互助共赢、共同进步,努力把两校的合作打造成“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典范。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杨诗雨 陈玲编辑 陆维刚编审 范觉文
相信有很多人都知道了,非全日制研究生需要先参加考试,然后才有可能入学。其实,还有一个被遗漏的信息,就是非全日日制是有两种研修班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研修班预科班这种研修班是在报名考试之前就可以报名进修的,因为攻读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人群主要就是在职人员。这些人复习的时间比较少,而初试的难度又比较大,为了能让这些人更好的应对考试,有些院校就开设的预科班,由此来为在职人员进行辅导。 正式班正式班就是平时所说的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和复试之后才能入学的研修班,这个就要真正的进行研究生教育课程的学习了。如果说预科班主要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应对考试,那么正式班主要就是帮助大家进行知识的拓展与能力的提升了。如何区分既然有两种课程班,那么肯定就有区分的方法,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从学费上来看。预科班的学费相对要低一些,一般是在1.8万—3万,虽然看上去很少,但是这只是相当于辅导的费用,等到通过考试被正式录取后,是需要补交差价的。目前,开设有预科班的院校主要有西南大学、重庆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等。正式班的学费就要高很多了,一般是在4万—10万(部分院校可能需要几十万),虽然很多,但是之后是不用补交任何差价的。目前,正式班招生院校除了开设预科班的,还有华中师范大学、东华大学、湖南大学等等。
微信步数日日超过3万步,一天打3份工,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浙江师范大学36名大学生日前来到深圳,挑战“50元在陌生城市生存15天”,体味中国速度。“来这的第一天,我只吃了1个馒头。”生存队员洪守杰说,“为了省钱,我们带着水杯,到银行、证券公司去接免费的水。”挤在不到六平方米的后厨,酷暑中忍受40度的高温,9小时全程站立,这是“糕点师”方捷的工作日常,“在困境中坚持不容易,我想挑战自己毅力。”……今年是浙江师范大学举办“50元生存15天”生存训练活动的第20个年头。每个生存队员的启动资金只有50元,除了饭费、交通费,他们还要支付共计300元的房租费、10元水电费。15天生存之旅,生存团开展了报纸义卖、盲人无障碍观影、“耳涡爱心光盘”等公益活动,并将打工赚来的2万余元全部捐给了公益基金会。据介绍,早在2001年,浙师大就有生存队员来到深圳参加生存实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重回鹏城,在实践中走进深圳,从深圳速度看中国速度。“深圳速度”领跑全国,而在互联网的时代,深圳已然成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孵化地。叶蓓为此将求职目标锁定在深圳南山区的软件园。“深圳孕育了很多明星企业,比如腾讯、华为等。”叶蓓说,“我对新媒体非常感兴趣,希望能在这里增长见识。”最后,她凭借丰富的新媒体运营、“互联网+”创业的经历,成为了一家上市新媒体集团旗下品牌的运营实习生。作为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深圳在对外开放中也发挥了重要的“窗口”作用。生存队员孔晓睿就在福田区一家外贸公司工作,她主要负责产品目录翻译和校对、联系供货商和客户。“工作期间,我了解到改革开放给深圳外贸行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对外经济贸易法制化建设、关税的降低、全面开放对外贸易经营权等举措,使我所在的贸易公司在短短的几年就快速成长。”孔晓睿说。为了深入了解改革开放给深圳带来的变化,生存队员们还开展了“40周年40个故事”活动,寻找深圳故事。王双非所在公司的营销经理李凡,2003年来到深圳开启了创业之路。他抓住了保险行业的机遇,选择投身保险行业。谈及“为什么选择在深圳创业”,他说:“改革开放让深圳变成了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这里有大挑战、大机遇,人才引进政策也很吸引人。在深圳创业完全可以创造奇迹。”从BP机到智能手机,从摆地摊到在大厦办公,从挤公交到刷二维码乘坐地铁……改革开放给深圳带来的变化,还体现在很多方面。生存队员们亲身感受到了深圳的变化、中国的变化。“以前没有相机、智能手机,我就只能用五官记录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历程。”2000级生存队员祝伟华说,“微信、微博、短视频……中国在进步,深圳在进步,现在记录生存之旅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据悉,浙师大生存训练活动已连续开展20年,先后在北京、西安、昆明等14座城市留下了足迹。该校团委负责人认为,这项活动带领大学生真正地走入社会、了解社会,体会“学会生存,高于生存”的要义,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具体措施和有效探索。(通讯员叶蓓 孔晓睿 光明融媒记者陆健)
相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非常严格的招生条件(先和全日制研究生一样参加全国统考,统一分数录取),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因其先入学后考试的优势一直深受在职学人士的欢迎,所谓先入学后考试,就是先报名意向院校的在职研修班,在研修班学习期间再报名参加申硕考试。不过也有一些人有疑问了:我一定要先参加意向院校的在职研修班吗?直接在学校报名申硕考试,等到了每年五月份参加全国统考不就行了吗?两年研修班要五六万学费呢,这笔钱要是能省下多好...大家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了。要想参加每年五月全国统一的同等学力申硕考试,首先要做的是要在前一年大概10-11月在学校办理《课程考试资格证》而办理《课程考试资格证》的条件如下:(一)申请人必须已获得学士学位,并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三年以上,在申请专业或相近专业做出成绩;(二)已发表或出版与申请学位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专著或其他成果;(三)已参加我校该专业近三年内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学习。如上述第三条所讲的那样,参加学校的在职课程研修班是申请办理《课程考试资格证》的重要前提之一,该交的学费还是要交的。再者说,申硕考试通过后还要参加学校的硕士论文答辩,你要是连目标院校的研修班学员都不是(没交过学费~),就想直接把硕士学位证书给拿到手,是不是有点嘿嘿嘿了...另外还有一点要理清的是:各院校的同等学力在职研修班学制一般是两年,不过学员并不需要两年研修班课程都完成了才可以报名申硕考试,只要满足上诉三个条件就可以报名了。举个例子:你今年报名中国人民大学某专业的在职研修班,等到10-11月份就可以办理《课程考试资格证》,到明年五月份就可以直接参加申硕考试了。
选择读研是许多人进行自我提升的重要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有着一些鲜明的特点,例如:可以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结交更多的朋友、获得相关证书等,因此受到不少人的追捧,包括应届毕业生与在职工作人员。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读研的方式不只有一种,而是多种,从学习方式可以分为全日制研究生与在职研究生,从招生方式上可以分为统招生与自主招生两种。而在诸多方式中,高级研修班与中外合作办学相对来说较为另类。高级研修班一种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尤其是企业管理人员的一种读研方式。这种方式在招生时,是由各个院校自主决定招生时间、报名条件、考试内容、学习方式等。因此不同院校的课程在这些方面都有所不同,甚至是同一院校不同课程也有较大的区别。一般来说,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就可以报读高级研修班,通常只要符合招生单位的条件就可以进入到课程班学习。学制由招生单位自主决定,长短不一,少则几天,多则一、两年。毕业时经过院校的测试,可取得课程班结业证书,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作用。目前,有高级研修班课程的院校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西南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等。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这种读研方式在某些方面与高级研修班非常相似,包括主要招生人群(也主要招收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入学方式(也是符合条件者可免试入学),但是中外合作办学这种读研方式,最终是可以取得硕士学位的。报考中外合办相关课程,一般有大专或本科学历就可以报名。多数课程可能要求报名者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还有一些课程要求报名人员有基本的英语能力,并且提供相应的证明,例如:四六级证书、雅思成绩、托福成绩等。在进入到课程班后,即可学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一般的学习时间多为2年,或者3年。在完成学业后,即可向院校申请硕士学位,申请者最重要的就是完成论文答辩,这样才能获得硕士学位证书。注:以此方式获得的硕士学位证书是由外方院校颁发的,因此需要到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才能受到国家及社会的普遍认可。高级研修班与中外合作办学之所以是另类的读研方式,就在于其主要针对特定的人群,并且从报名条件到最终取得证书的多个环节都是由院校自主决定的,因此相对于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同等学力申硕比较特殊。带你详解另类读研方式——同等学力申硕!
为落实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精神,全面落实我省“十大最严举措”,扎实做好校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省教育厅有关精神要求,结合疫情发展最新形势和我校实际,学校制订《浙江师范大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接下来,敲黑板,划重点了!请大家积极转发告知!1.鉴于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学校将延期开学,正式开学返校时间另行通知。寒假期间,除目前留校学生外其他学生不得提前返校;除必要的管理、服务、保障人员外,教职员工、博士后人员无特殊情况和未经批准,不允许返校、返岗,避免旅途感染风险。提前返校人员应根据浙江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要求自行居家隔离或观察。2.根据疫情发展和上级有关要求,由学生处、本科教学部、研究生院、国际处制订开学学生报到、注册、缓补考、上课等应急方案,制订各类重要考试、开题或中期检查、毕业答辩等的应急方案,原本开学初的教学活动顺延,具体方案另行发布。3.实施校园半封闭式管理,全校仅开放东南门出入校园,校内师生员工凭工作证或学生证(校园卡)进校;驾车进入校园的师生员工,车内人员需出示有效证件方可进校。校外车辆及人员原则上不得进校,因特殊原因需进校须提前联系有关单位,出示有效证件、确认并报保卫处批准后方可进校。4.暂停校内参观、暂停体育场所对外开放、暂停培训办班等所有人员聚集类活动。寒假期间,暂时关闭图书馆、校史博物馆、科技馆、游泳馆、非洲博物馆、契约文书博物馆、大学生活动中心、教工活动中心、教职工之家、老年活动中心等场馆、活动场所。5.寒假期间,各单位拟开展的各类会议(防控工作会议除外)、论坛、讲座、文体等活动(包括已经签报审批同意的活动)一律取消或延期。个别确需开展的活动,须经学校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并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后才能举行。6. 食堂、公寓、教学实验、商业、医院等场所和校园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和服务单位须强化对全校公共区域和重点场所的保洁、消毒和通风等工作,对重点公共区域要落实专人每日定时消毒、通风。在校在岗保障服务人员应全部佩戴口罩上岗,并每日进行不少于2次的体温自测和登记。7. 浙江师范大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紧急联系电话:0579-82283120(24小时)。浙江师范大学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2020年1月27日转载自浙江师范大学
5 月 21 日上午,贵州师范大学与浙江师范大学以 " 屏对屏 "" 在线签 " 的特殊方式,举行两校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明确在 " 双一流 " 建设、学科学位点建设、人才培养、教师教育改革、项目申报、文化创新、技术开发、国际交流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根据两校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贵州师范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将协同开展学科、学位点建设。在学科发展规划、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高层次学科平台建设等方面相互沟通与支持;建立研究生导师互聘和联合培养机制,按照 " 双导师 " 原则,推进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共建,合作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同时,双方将相互支持 " 双万计划 " 建设,在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推进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精品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继续做好本科生联合培养工作。根据协议,双方还将积极探索合作研究、平台建设等机制与模式,推进科研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问题攻关,在重大科研项目申报、高端科研成果产出等方面相互支持。发挥各自国际交流合作特色与优势,联合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建设和国际合作项目申报,共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据悉,两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是在 " 双一流 " 建设的关键时期深化合作的重要举措,双方将依托各自优势,实现互助共赢、共同进步,努力把两校的合作打造成 " 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 的典范。【来源:ZAKER贵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 吴朝香这个暑假,浙江师范大学,21岁的大二学生洪守杰和他的队友们一共36人完成了一次生存挑战:每人50元,在深圳生活15天。17年前,他的学姐,20岁的屠佳和自己的队友,在深圳完成了同样的生存挑战。从金华到深圳,当年的屠佳乘坐的是绿皮火车,开了一天一夜;洪守杰的速度要快很多,动车,10个小时。在深圳的15天,洪守杰每天坐地铁、公交往返于工作地和住处,单程1个小时;17年前的屠佳则是每天步行40分钟。50元的生活费,洪守杰的队友,在半个月内,最多的结余了700多元;而屠佳结余差不多200元,当时,这个数字在队友中已算巨款。浙江师范大学一直在做一个叫做“生存训练“的活动:50元,在陌生城市生存15天。每年一次。到今年为止,已经进行了18年,先后700多位大学生参加,对多数参与者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深入地接触社会。今年去深圳参加生存挑战的浙师大团队。交通越来越便捷,城市越来越大,50元能买的东西少了,但找工作的手段越来越多。18年来,这700多位学生的体验,见证着社会的变迁,也彰显出不同年代学生观念的变化。“80后的学生更吃苦耐劳,95后的学生创新意识更强。”“10多年前,有学生赚了钱去肯德基吃大餐庆祝,我们是要批评的;现在则顺其自然。”作为浙江师范大学“50元在陌生城市生存15天”的带队老师,在学校团委工作的李晓东已经参与了10多年。不同代际学生之间的观念差异;社会变迁对人的思想、行为的改变……像他这样的带队老师,观察得最清楚。从扫街,到互联网37岁的屠佳,如今是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1999年,她在浙师大读法律专业,参加生存挑战时,她大二。“硬座,一个晚上,以前我从没坐这么久的火车。“汉语言专业的陈仁伟是屠佳的队友,如今在浙江师范大学保卫处工作的他对那趟绿皮火车印象深刻,“我们铺上报纸,睡在过道上,硌得浑身疼。”15天的住宿、餐费都要自己负担,而他们的生存基金只有50元钱,这意味着一到深圳,立刻要找工作。“那时,网络还不普及,手机也不能上网,找工作全靠扫街,看哪家店门口贴了那种招工的红色纸条,就进去问。”屠佳那个时候感觉,自己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差不多。和学姐不同,洪守杰今年在去深圳之前,就潜入了当地高校大学生发布兼职信息的一个QQ群。“这种群更靠谱。”洪守杰早早搞定了一份做家教的工作,保证了基本的生活,到深圳后,他极力去寻找的是自己的第二份,甚至第三份工作。比洪守杰早一年参加生存挑战的戴靖浩,当年去的是昆明,他在大量求职网站上投简历,到达昆明后,一家家去面试,面试七八家后,最终在一家培训机构找到工作。当年,15天的生存挑战对屠佳影响深刻。“把我从高高在上的象牙塔里打了下来。”屠佳说,当时他们很多队友都是校园里的风云人物,“出去之后才发现自己其实学艺不精,该用的时候发挥不出来,比如,碰到老外,英语对话都完成不了。”2015年到西安参加生存实践的王一开说,曾以为,作为研究生,总可以靠自己的专业技能找到工作,“可是当天步行27公里后也没找到工作后,才发现,自己引以为豪的专业此时百无一用。”“即使是大学生,如果没有一技之长,这个社会也没有位置给你。”那次之后,屠佳一直在思考,“大学生到底能做什么?”结束深圳之行的陈仁伟觉得自己最大的改变,是学会自尊和尊重别人。“每一个在底层奋斗的人,都是有梦想的,要尊重他们,从最底层做起,并不丢脸。”10年前,在深圳参加生存挑战的队伍从端盘子,到培训机构李晓东第一次带队是在2005年,一直到今年。“2005年,队员们的工钱,一天结余25元的已经很厉害了。现在,基本每天能有100元,少的也有七八十。”这么多年下来,李晓东感受最明显的是队员工资的巨大变化。这其中的差异,除了一些经济因素外,李晓东觉得最大的原因是队员们工作的机会增多了:10多年前,找工作基本靠沿街问,大多数工作也都是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发传单,端盘子。工资低,又固定,“从四五年前开始,开始有队员陆续在微信上卖东西。这样可以同时做几份工作。”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队员开始在培训机构找工作。“社会上这样的机构越来越多,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功课,包括兴趣爱好,所以不仅是辅导数理化,像篮球教练、游泳、救生员,这样的暑期工需求量也在变大。”也正是因为此,虽然从2000年到今年,生存基金一直是50元保持不变,但如今,队员们利用50元作为启动基金,赚到的钱反而比以前多了。从找工作,到自己创业从2005年带队到现在,李晓东接触到的学生,也从80后跨度到90后,以及95后,作为队员,他们的生存理念也大不相同。“举个例子,以前80后的队员,住宿的地方即使有空调,也很少有舍得开的,因为觉得出来就是要吃苦的。但90后的孩子们,有这个条件,就会尽量利用起来。”今年31岁的丁坚江,如今是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的团委书记,2008年,他在浙江师范大学读工商管理专业,当年他们的生存挑战去的是广西南宁。“我在一家螺蛳粉店做临时帮工,每天从住的地方步行一个半小时过去。”丁坚江至今记得,那个时候的公交车是1.2元,“就是为节省一天3元多的路费,另外也觉得应该这样吃苦。”在李晓东看来,后来的生存队员很少这样做,因为他们的想法不一样。“95后这一代,我经常听他们说起的是,时间就是金钱,所以要把能节省的时间都节省起来。”今年36岁的施佳是浙江师范大学地理环境科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2002年,在浙师大读汉语言文学的他曾去青岛参加生存挑战,毕业留校之后,他也做过七八年的带队老师。“后来的学生,可能会更加追求最大的效益。不仅在交通出行上,还体现在物质生活上,我们那个时候就是吃白馒头,觉得这是吃苦的一部分,但之后几届,有队员就会有不一样的想法,比如,我在保证收入基本支付开支外,能不能稍微吃好一点,因为这样更有利于我生存下去。”施佳的一个感觉是,80后,很多队员是找工作,到了90后,特别是95后,更善于自己创业,比如做微商,再比如,从五六年前开始,就有人会从义乌批发小商品带到挑战地去卖。“我们那个时候就觉得要找份稳定的工作,旱涝保收,觉得做小生意不牢靠。但现在的学生,更喜欢这种不稳定性的挑战,最后反而盈利更大。”今年有学生在商场工作。从坚持到底,到不断尝试与此同时,一些职业观念也在悄然改变。丁坚江在15天内,一直坚持在螺蛳粉店打工,每天50元的工钱,最终结余270多元。他的学弟学妹们,渐渐地不再满足于只做一份工,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选择、尝试。“我们当时很少辞职,除非发生特别的意外,那种心理就是,当初老板好心给你提供了一份工作,以后即使遇到更好的机会,也不好意思开口说不做了,换工作。”施佳观察到,后来的学生有了不一样的想法。“90后的学生更想有更多的尝试,他们希望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接触体会不同的工作,所以会有更多选择。但我们也会给学员强调,在找工作时,要言而有信,如果对商家有承诺,就要践行,处理好这个问题。”李晓东说。最近五六年开始,参加生存挑战的队员们的另外一个变化是,越来越抱团。“原来基本都是单打独斗,渐渐地,队员们开始自己成组,每个小组七八人,一起讨论,做功课。”李晓东说,这样的改变应该正是因为大家的生存办法不一样了,“自己创业,当然需要团队。”去年在昆明生存挑战中,通过开微店卖鲜花饼谋生的女孩蓝詹宁,就是在开店之初拉了三位队友一起做。“因为启动需要资金嘛,我只有50元肯定不够,三个人一起做,就要150元啦。”时代在变,学生也在变从批评,到顺其自然从2000年到现在,社会在发生巨变,这么多年下来,生存是越来越难,还是越来越容易呢?“相对来说,应该是生存容易了很多,因为机会越来越多。”10多年带队老师做下来,李晓东是这样一种感受。2016年,李晓东曾带队去厦门,这是他第二次去这个城市,第一次是在2007年。“第一次去,队员们主要的工作还只能是一些传统的卖报纸,刷盘子,几乎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但第二次去,厦门已经游客如织,厦大作为一个景点,很多人去参观,我们的队员就在里面做导游带团,带一个团就可以收入80元。”但是后来者也有后来者的不易。“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城市越来越大,原来队员们找工作,可能就在一个区,现在基本都是跨区,所以往返的路程会很长。“李晓东解释,这也是以前的学生可以靠腿丈量城市,现在越来越少人靠走路的原因,“而且城市的交通越来越发达,除了公交车,很多城市都有了地铁,还可以骑共享单车。”随着时代的改变,李晓东在指导学生时的一些理念也在悄然变化。“2004年的时候,在北京,我们有一个队员,赚了200多元,请同学吃肯德基庆祝,这在当时,我们是明确提出批评的,但现在,已经不会干涉对这种行为了;再比如,换工作,早几年也是不支持的,我们希望队员们能一份工作坚持下去,现在则是越来越多的学生想更多尝试,你很难去说,谁对谁错,我们现在更多的是顺其自然。总之,最基本的一个原则,是希望大学生们能多接触、观察、融入这个社会。”新闻背景自2000年8月至今,浙江师范大学连续18年组织学生赴厦门、深圳、青岛、上海、北京、南京、天津、西安、南宁、成都、贵阳、昆明等城市开展了以“50元在陌生的经济发达城市生存15天”为主要形式的生存训练活动。生存团队需要通过各种合法方式选择就业。迄今为止,已经有约700多位队员参与。
“小学和小学以前是浪漫阶段,中学是伏案学习的严谨阶段,而大学是站起来环顾四周的贯通阶段。在大学阶段积累知识固然重要,而学会积累知识的方式、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把各种进步活动进行融合,才能担负起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9月25日,浙江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蒋国俊以“传承浙师精神 担当强国使命”为题在新体育场开讲,为4400余名2019级新生讲授大学第一堂思政课。讲课伊始,蒋国俊分享了2019级新生中的两个小故事:一位“够铁”“够浙师”的新同学林涛,之所以坚定地选择浙师,是因为三位对他影响至深的老师都来自浙师;一对双胞胎兄弟郑简之、郑安之同学的父亲郑炜建议儿子选择浙师,因为“在浙江,想从教,从文,浙师大无疑是首选”……正因如此,我们和浙师的故事,“不仅是一次偶然发生的美好遇见,更是一个注定发生的温暖相逢。”63岁的浙师有着一部可歌可泣的奋斗史。蒋国俊从西子湖畔浙师创立讲起,介绍了学校南迁金华、艰苦创业、克难奋进的办学历程。蒋国俊调侃地说:“浙师大一度被戏称为‘牛经大学’,这可不是英国的牛津大学,也不是同学们在网上说的‘要用牛的精力才能走完的大学’,而是周边骆家塘、高村成群的牛经过的大学;因为农民在校园里晒稻谷,还被戏称为‘早稻田大学’……77、78级校友至今还念念不忘当年录取通知书上写着‘要带一把锄头入学’,当年艰苦办学的情景,在今天的你们看来是无法想象的。”“一代代浙师人扎根浙中、立足浙江、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百折不挠、接续奋斗,推动学校一步步发展壮大,”蒋国俊用一组组数字、一个个发展标志告诉新生,“浙师是一所以‘勤奋’著称的大学,也是众多兄弟高校学生羡慕的‘别人家的大学’。今天,同样勤奋的你——来自五湖四海的新浙师人相约芙蓉峰下,将一同见证光荣与梦想,迎接机遇与未来,证明勤奋与努力。”自建校以来,浙师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发展,形成了浙师特质的精神传统,熔铸在“砺学砺行、维实维新”的校训精神里,体现在“厚德仁爱,崇师弘毅”的价值追求中,这些是一代代浙师人成长成才成功的基因和密码。蒋国俊以“以师为荣的办学品格”“以实为要的办学品质”“以诗为美的办学品位”为钥,为新生们解读浙师精神的内涵。“近一半的浙江在职特级教师和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校长毕业于我校!”从1956年第一届学生开学典礼上关于《先生和学生》的讲话引入,蒋国俊介绍了今年教师节浙江省委书记车俊来校考察调研时对教师教育作出的重要指示,以及学校第六次党代会确立的奋斗目标,梳理了浙江师范大学“因师而立,缘师而兴,依师而荣”的传统与传承。蒋国俊说,“对你们来说,更幸运的是学校老师的家属区与教学区仅一路之隔,家校一体,近在咫尺,同学们可以有许多机会和老师们求教论学,有许多机会走入‘师大学人’,无论白天黑夜,无论物理距离心理距离,都贴得很近,‘来浙,必有我师’,我相信每一位师大学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业导师、人生导师,学有所获,业有所成。”沿着“唯实”的足迹,蒋国俊介绍了近年来浙江师范大学在服务浙江教师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举措上取得的一系列骄人成绩。而这背后,是无数个踏实勤奋的“浙师追梦人”。像行走非洲大地30年、用脚步丈量梦想的刘鸿武教授,以及他的学生张利萍,放弃高薪的工作机会,毅然选择读博,两次远赴非洲做汉语教师志愿者。“学校发展历经坎坷,但无论面对多么艰苦的办学环境,我们的师生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在危难处见担当,于浪尖口敢争先,推动着学校由小变大、由大变美。”以“美”为线,蒋国俊移步换景、为新生们逐一介绍浙师的湖光山色、楼宇风情。“师大地处浙江之心,少了大城市的繁华,更少了许多喧闹,少了许多污染。幽雅的环境,宁静而致远,正是读书治学的圣地……愿离家来远方求学的你发现、享受人生的诗意。”讲课现场,学子们时而热烈鼓掌,时而凝神静听,时而会心微笑,为浙师走过的光辉历程而自豪,为浙师人的执着坚守而骄傲,为能在这片沃土上接续奋斗而倍感兴奋!“同学们,当前你们正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机遇期,生活在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你们建功立业的人生舞台空前广阔,追梦圆梦的时代使命无上光荣。”蒋国俊向新生们发出“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心有大爱,厚植情怀”“心有大道,砥砺奋斗”的召唤,希望同学们能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能够传承弘扬浙师人的精神传统,能够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在新时代创新创业创未来,从“心”出发,在浙师成就更完美的自己!从坚守初心、为儿童文学事业奋斗不止的94岁老校长、国际格林奖国内首位获奖者蒋风,到孜孜以求研制发明世界最亮极紫外光源的1982届校友、杭州高等研究院院长杨学明;从中宣部“时代楷模”、扎根苗乡烛照学子的1981届校友陈立群,到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非洲研究院教师团队;以及思政课教师竺建江、蒋一平,20年爱心接力支教广西龙州的支教团员……一个个浙师人砥砺前行、为梦想拼搏的故事从蒋国俊口中娓娓道来,流淌进每一位新生的心间,埋下理想的种子。“希望同学们把图书馆、考研教室、新东大、自习室作为青春的舞台,‘在浙师,你也能’,选择吃苦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奋斗也就选择了大道,只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着你。”“只要你们需要,只要浙师拥有,必定竭尽所能为大家‘站起来环顾四周’提供海量机会。”讲课中,蒋国俊循循善诱,不断启发学生,帮他们的“浙师之旅”规划方向。“青春正当时,路就在脚下。同学们生逢伟大时代,面临着难得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重要使命。”蒋国俊最后勉励新生们,“传承浙师精神,担当强国使命,勇于砥砺奋斗,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与党同心、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的时代浪潮中实现最美的梦想!”在浙师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将来肯定会给父母、给学校、给国家,更给自己一个“大欢喜”。一个多小时的讲课,现场爆发出20余次掌声,新生们一同为浙师光荣的历史鼓掌,为浙师美好的未来鼓掌,为浙师坚守的精神鼓掌!掌声中饱含着他们对“浙师人”新身份的认同,对亲手创造美好未来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