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党建引领,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我院与清华大学研工部党支部党建交流会召开砉然响然

党建引领,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我院与清华大学研工部党支部党建交流会召开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1月4日电(通讯员 宋春梅 王甲瑶)12月30日,我院召开与清华大学研工部党支部党建交流会。交流会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设清华大学研工部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两个分会场。清华大学研工部部长赵岑、副部长钱婷、副部长徐鹏、副部长兰旻等研工部党支部20余名教师参加,我院党委书记周月红主持交流会,党委副书记王克霞参加,本次活动由行政第一党支部牵头组织、内科第一党支部、外科第一党支部、专科部第二党支部、临床研党支部的支部书记及支委、党员代表参加。清华大学研工部分会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分会场交流活动围绕“党建引领,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的主题开展,周月红介绍了医院六年来的整体发展情况,表示医院作为清华大学临床医学教学主体单位,自建院伊始高度重视医学教育工作,医院进入全面建设教学研究型医院的新阶段,将全面建设育人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清华大学研工部赵岑部长详细介绍了学校研工部组织架构及工作重点,研工部思教办主任任仕廷介绍了清华大学研究生德育工作开展情况,重点阐述了清华大学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推进研究生德育工作方面开展的工作和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成效,系统介绍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体系及“导学思政”的理念与实践。清华长庚医院王克霞介绍了我院党委在建设研究生德育工作体系建设方面的工作开展情况:医院自2020年8月份以来,将构建完善的研究生德育工作体系作为重点工作,开展了校内外研究生思政工作体系的调查研究工作,制定研究生思政工作体系建设方案,明确了研究生思政工作的组织架构,与清华大学研工部、清华大学医学院-药学院研工组对接,融入清华研工工作体系,深入学习并实践“导学思政”理念,以及医院下一步优化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强化研究生党支部建在连上、实现党团班一体化建设的工作思路。双方与会人员互动交流热烈,清华大学研工部老师们的发言对我院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德育工作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院内科部第一党支部书记王仲、专科部第二党支部书记潘钰分享了基层支部建设经验以及在支部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发挥情况,临床研学生党支部书记王思远汇报了目前研究生组织生活开展现状及后续工作计划。周月红书记总结时表示,本次党建交流活动促进了学校研工部与医院的互相了解和支持,必将推动医院进一步健全研究生德育工作体系。医院党委2021年将深入贯彻落实“三位一体”育人理念,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创新临床“导学思政”实践,为创建清华大学党建标杆单位而不懈努力,为建党100周年、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献礼。行政第一党支部书记、人资部副部长柳玉倩、党办副主任高茹、教学部副部长、医学院研工组副组长宋春梅、内科部第一党支部书记王仲、专科部第二党支部书记潘钰、外科部第一党支部书记罗斌、院团委专职副书记张蕾、教学部王甲瑶等党员代表以及临床研党支部王思远等支委参加交流活动。【来源: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穷美究执

浙师大工学院:编织三维党建“巢”创新产教融合机制

今年,浙师大工学院入职杭州地铁运营公司就有29人,当他们进入杭州地铁公司时没有感到陌生,因为有很多往届学长学姐在,在这些已担任企业骨干的学长学姐带领下,在支部引领下,他们很快融入到杭州地铁公司,杭州地铁有源源不断浙师工学新鲜血液。产教融合紧密合作,一代又一代的浙师工学人汇聚于此,携手为浙江省轨道交通事业砥砺奋进。这都归根于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党委依托的产教融合创新校企党建联合新思路,筑牢教工党支部、学生党支部、企业党支部“三维”党建联合体之巢,着眼企业、学生、教工党支部的组织力提升,打造集服务、学习、教育、活动、互助为一体的企业-学生-教师党支部的三维“党建联合体”,通过“组织联建、资源联享、服务联动、品牌联创、发展联谋”,联合研究人才培养计划、开展专业实践、指导学科竞赛、组织创业实践、开展技术攻关,不断增强校企党建联合的实效性,推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校企可持续发展,以党建合力建构高素质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支部筑“巢”在企业为加强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学院交通运输系教工党支部带领交通运输系学生党支部,联合浙江正达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成立“三维”党建联合体,把支部筑“巢”扎根在企业。两年来,19名研究生在正达科技检测有限公司进行了企业实践。依托党建联合体搭建好桥梁,双方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力量,牢牢把握学校与企业的双方优势,进一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合作,实现校企资源的有机融合和优化配置,为共同培养高素质新工科人才提供了新的契机。一方面,党建联合体多次开展党建交流活动,就新工科人才培养、如何打造工匠精神等一系列主题开展了研讨。另一方面,学校为浙江正达检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张志宏、总经理商峻颁发院聘兼职教授聘书。同时,浙江正达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在学校设立“正达奖学金”,支持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企业引“巢”促发展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交通运输系教工党支部、研究生党支部、浙江智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党支部组成党建联合体,企业引“巢”促发展,开展了以“齐心抗疫、合力攻坚、争先作为”为主题的线上组织生活,对国家和浙江省的疫情防控情况、学校的疫情防控工作、企业疫情防控情况进行了集中学习,同时针对学校助力企业恢复生产,企业助力学生求职就业进行讨论。针对因疫情推迟的毕业生求职就业,企业制定了在线实习方案,通过线上招聘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承担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而支部党员教师也通过方法指导帮助解决企业复工复产问题,发挥了高校的服务功能。机械工程系党支部与浙江开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阜康机械有限公司、浙江永旺焊材制造有限公司、浙江金华威达日化包装实业有限公司、金轮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在企业举办培训、讲座,协助企业实施了自主研发项目,制定了企业技术发展战略、规划、方案,协助企业在国际、国内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科研成果论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申请创新券服务,助力企业编制国家、行业、地方、企业标准。工业设计系教工支部带领学生与浙江润华机电有限公司、浙江金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宇森百联工具有限公司、和莎工贸有限公司、金华捷特包装有限公司党支部开展合作,支部把企业对产品设计需求作为学生创业设计的方向,教师指导学生设计的作品、讨论的创意直接接受企业的评价,将人才培养链条通过党建联合体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师生共同努力服务企业主体需求,既提升了“教”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的效果,党支部成为师生成长共同体,在服务企业需求的过程中成为命运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2019届工业设计专业的梁娟红,就是在成长共同体中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设计作品伊莱克斯厨下净水器获国际设计大奖红点产品奖,目前任上海威曼工业产品设计有限公司产品设计创意总监。人才归“巢”助培养党建联合体促进轨道交通地方人才培养成果丰硕,累计输送各级各类轨道交通本科生数百人,获杭州地铁集团授予的最佳精英人才培养奖,为浙江省轨道交通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撑。例如,王敏(2009届)任杭州地铁客运部部长、陈晨(2011届)任杭州地铁运管中心副科长、董晓娟(2011届)任杭州地铁运营公司凤起路站站长。宁波轨道交通集团与交通运输系教工党支部、交通运输系学生党支部共同成立党建联合体,在学生企业见习、实习,求职就业上发挥力量。2015年起,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与宁波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形成订单班式人才培养。五年来,共有45名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在宁波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工作,其中包括党员12名。每位党员在毕业后回到校园通过主题党日活动、微党课等形式分享就业经验,并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座谈会,为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献计献策,实现人才归“巢”助培养。工学院党委将继续以国家发改委“轨道交通、智能制造及现代物流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省级“机械工程”“智能制造”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支撑,全面整合企业党支部、教工与学生支部资源,打造教工党支部、学生党支部、企业党支部“三维”党建联合体之巢,从提高制度执行力、提升思想引领力、扩大组织覆盖力、增强群众凝聚力、促进发展推动力、升华品牌示范力六方面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将学院党的建设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全过程,努力建设学习型支部、创新型支部、服务型支部,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行业链”四链融合、“专业、企业、行业、产业”四业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教工、学生党支部建设水平,不断增强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来源:浙报融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此神龟也

喜讯!浙师大新设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好消息!近日,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联合下发《关于批准新设湖南大学哲学等3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通知》(人社部发〔2019〕105号)浙师大成功获批 5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心理学 数学 物理学 化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今年,浙江省高校共新增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分布在7个设站单位而浙师大获批总数位居全国并列第三、浙江省高校第一至此浙师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站总数达到 7个心理学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创建于2000年,2003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2005年成为浙江省内唯一的心理学省级重点学科,2015年心理学科成为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并得到浙江省重点高校建设重点学科专项资助,2018年获批为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心理学科在专业与学科建设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瞩目的成绩,在最近一次的教育部学科排名中,取得了B-的好成绩。近三年来,心理学科以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三大优势方向为抓手,心理与脑科学研究院、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基因与认知实验室等平台为依托,获批了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14项,发表SSCI/SCI论文42篇。数 学浙江师范大学数学学科创建于1956年,是学校创办最早的三个学科之一,目前主要由数学系、应用数学系组成,同时建有跨学科跨院系跨校跨企跨境的5个校级重点研究机构、1个国家“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1个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并参与我校若干省部级及国家级平台的建设工作。学科研究实力较为雄厚,特色鲜明,形成了图论与组合数学、微分方程和动力系统、函数论与泛函分析、几何与代数、优化与控制等优势研究方向。学科拥有两个本科专业、两个博士点。1982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9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7年开始参与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点建设。2019年获批进入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计划。学科1999年开始被纳入浙江省重点建设类学科。1999年,基础数学成为省重点学科,2012年数学、图与网络优化分别成为省一级学科与特色学科重点学科;2015年数学学科被列入浙江师范大学省重点高校建设项目中的重点培育学科(高峰学科),2016年被评为“十三五”省一流学科(A类),2017年进入省首批优势特色学科行列。2016年,数学学科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并且排位不断前进,目前(2019年9月)在ESI前1%榜单中排名第148位,在上榜的国内高校中排名第21位。在2017年公布的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数学一级学科获B+评级。物理学浙江师范大学物理学学科创建于1956年,是学校创办最早的三个学科之一,2000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2年获得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15年成为浙江省A类一流学科,2018年获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拥有省重点建设大学重点培育学科及交叉平台,以及凝聚态物理、光学工程和理论物理三个浙江省重点学科,“固态光电器件”和“光信息检测与显示技术研究”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高端光电科学仪器及诊疗应用”一个省级工程实验室、“新型固态光电器件与技术”和“光通信、光传感器件与技术”两个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与优化,已逐渐形成了凝聚态物理、光学、理论物理和材料物理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领域。化 学浙师大化学学科创建于1956年,2002年获批物理化学硕士点,2005年获批“材料物理与化学”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2011年获批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2年获批“化学”省重中之重学科,2015年入选省一流学科(A类),2018年获批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学学科ESI排名持续上升,已进入全球前0.5%(全球524名)。学科建有“先进催化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含氟新材料学科” 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固体表面反应化学”省重点实验室、“含氟专用化学品绿色合成与应用”省工程实验室、“含氟新材料”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平台,设备总值近亿元。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和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各1个,科研成果丰硕,已在包括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t. Commun.、Chem. Rev.和Chem. Soc. Rev.等在内的国际知名期刊发表系列论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为浙师大优势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自2000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2005年被评为浙江省A类重点学科,2008年、2013年连续2次获批为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2010年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5年获批为浙江省一流学科,2016年与数学学科共建“图与网络优化”获批为国家“111创新引智”基地,2018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经过多年的建设与优化,我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教学与人才培养和科研条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逐渐形成了理论计算机科学、网络优化与安全、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数据科学与工程等若干优势研究方向,拥有“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交叉融合创新团队”和“智能信息处理”浙江省高校创新团队,相关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载驰

浙师大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李建华:筑牢“中国之治”的制度伦理基础

西溪湿地花朝美 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中国之治”一般是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治理的制度成就与历史经验,体现为一种现实的治理状态和治理方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集中体现和基本表达。而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历史使命而言,“中国之治”不仅仅是对中国治理“实然”状态的描述,而且是一种对未来中国治理“应然”状态的价值期待与追求。这意味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中国之治”不但需要在框架、步骤、技术上有顶层设计,更需要在价值层面上筑牢制度伦理的基础。“中国之治”何以需要制度伦理制度伦理就其核心内涵而言,是指制度本身的伦理属性及其伦理功能,简而言之就是指制度的“善”的规定性,由此区分出“好”的制度与“坏”的制度。对此,在理论上存在目的论与权利论两种基本立场,前者以功利主义为代表,后者以自由主义契约论为代表。功利主义认为判断一种制度是否是“善”的,主要是看它是否有效,是否能给全体社会成员带来最大福利,其缺陷在于以功效本身规定制度的“善”,从而使制度沦为一种纯粹计算意义的工具或技术。自由主义契约论则注重制度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并且把自由权利作为判断制度是否为“善”的基本依据,由于强调个人自由权利高于一切,它难免造成事实上的个人权利优先的价值取向。“中国之治”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合规律与合目的的有机统一,既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制度演进的普遍规律,也始终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标,无论显现效果,还是对未来的期许,都是趋向于“善”的。从制度的构成来看,有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一般制度与特殊制度之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其显著优势也就是整体性优势,从更高层面上集中表达了当代中国的制度伦理精神:人民当家作主、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民本精神;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法治精神;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改革创新精神;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保障国家主权安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天下大同”精神等。正是这些伦理精神,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整体“善”。当然,当下“中国之治”在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上还存在“短板”与“弱项”,亟须通过伦理道德的优化来推动制度的优化。“中国之治”需要何种制度伦理制度伦理不仅要解决制度的价值属性问题,还必须解决伦理道德与制度的适应性问题,即什么样的治理需要怎样的制度伦理来支撑。如果说制度的“善”是制度伦理的内在性要求,那么制度需要何种“善”是制度伦理的适应性要求,因为“善”从来都是具体的、历史的。“中国之治”要成为具有普遍性的制度模式,为解决全球治理难题提供中国方案,使中国特色与世界价值高度统一起来,需要以正义与和谐为核心的制度伦理。正义的制度,就是权利与义务具有均等性。制度可以理解为一种公开的规范体系,从其现实性讲是对社会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结构性安排。如果这种安排是科学的、合理的,制度就是“好制度”。同时,正如制度有价值(实质)与技术(形式)两个层面一样,正义也有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程序)之分,当我们区分制度之善与制度之恶时,一定是实质(价值)意义的,而非形式上的;当我们说要完善制度时,一定是要将权利与义务的结构性关系调整到相对较好的状态。所以,如果说某种制度具有优势,一定是其在本质上体现了正义性。正因为正义性在制度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所以往往都会以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加以明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并且要求“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从法律层面为制度正义性提供保障。和谐侧重社会公民、阶层(群体)主体间应该平等地享有同等的权利与义务。和谐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谐的制度强调主客体间、主体间的平等、互利,强调“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种制度性规定在具体实践中就体现为各种关系的协调配合,就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是对他者权利的尊重与肯定;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就是化解矛盾、消除争执;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意味着社会各阶层、不同角色均能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对于人类而言,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一体化生存;对于国际关系而言,则是消解“文明冲突论”和“中国威胁论”的良方,也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保证。如果说正义是基于个体权利与义务保障的制度性诉求,那么和谐则是基于人类整体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性安排,二者是“好”制度的一体两面,共同构成“中国之治”的制度伦理基础。“中国之治”如何筑牢制度伦理基础可以从治理对象和治理主体两个角度来筑牢制度伦理的基础,具体就是要强化国家之德、治者之德和公民之德。国家是公共权力的承载者和公共秩序的维护者,既是治理的主体(政府),同时也是治理的对象。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与“国”是两种最重要的伦理实体,其社会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由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国”是“家”的放大,“国之本在家”,故“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伦理治理构成中国传统国家治理的本色,这是我们今天必须正视的。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思想中,国家是“伦理理念”的最高体现,因为它不但可以实现人的自由,还能使“个人利益普遍化”,进而达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伦理秩序。可见,国家本身就是一种伦理实体,伦理道德是考量国家治理的重要维度。国家治理的目标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一定的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以利于人民,这是“中国之治”的最高价值目标。中国共产党全面而坚强有力的领导是“中国之治”的最大特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这种政治担当和政治本色就是最牢靠的政治伦理自觉。治理主体的道德定力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各级党委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廉洁自律、廉洁用权、廉洁齐家的模范,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制度执行力的有效发挥。党的十八大以来所采取的一系列全面从严治党措施,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强化国家治理的伦理基座和治理主体的道德定力。现代国家治理还依赖于公民的道德水平。公民美德是公民履行共同体义务必不可少的能力美德,它所包含的是一个具有公民身份的个体所应具备的政治和公共美德,能够使个体理解并参与公共事务,创造并服务于公共利益,支持个体完成公民分内之事,从而自觉地维系公民身份,并确保公民所属政治共同体的发展与凝聚,形成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中国之治”始终离不开公民美德的支撑,特别是公民的正义感、爱国情和参与力尤为重要。正义感是指公民捍卫自身权益、恪守公民责任、自觉维护他人正当权益;爱国情是指任何公民都是国家的组成部分并与国家具有政治同一性;参与力的主要意义在于监督公共权力运行,避免公共权力被滥用,从而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作者为浙江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学也

浙师大举行“时代楷模”陈立群校友先进事迹报告会

◤“母校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精神武装,也包括身体的成长”“我的整个校长生涯,包括支教生涯,这些理念最初形成的地方就在浙师大”“各行各业都有佼佼者,他们无非就是在各自专业的道路上,钻得更深,研得更透,走得更远”......10月25日,浙江师范大学举行“时代楷模”陈立群校友先进事迹报告会。陈立群回到母校,与师生们分享他近40年“不为功利,不求功德,只为心愿”的育人理念。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一个个震撼心灵的故事,一幅幅感人至深的场景,报告会现场爆发的掌声如浪涛般经久不息。浙师大党委书记蒋国俊为陈立群校友颁发客座教授聘书,并发表讲话。毕业于陈立群校友支教任校长的贵州省台江县民族中学、现就读于浙师大经管学院、中非国际商学院的李春花同学,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代表胡馨文同学先后发言。报告会由校党委副书记沈希主持,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科级干部、师生代表等共同聆听了报告会。“我们走出去一定要比别的学校的老师都要教得好,不为别的,只为我们是浙师大的!”1977年,陈立群考入浙江师范学院数学系,“精神的丰富填满生活的艰苦”是他大学期间最深的感受。回忆起大学生活,陈立群最难忘的是每天在东大教室的晚自修和通宵学习;是每天早上不少于1600米的晨跑。“学习给了我良好的知识,体育给了我健康的身体”。重视学习同时强身健体,这也是陈立群在教育生涯中一直坚守和传承的教育模式。陈立群认为,作为师范大学的师范性一定要强化,我们就是要培养更好的人民教师。本科毕业时,数学系772班全班同学约定,走入社会一定要比别的学校的老师都要教得好,“不为别的,只为我们是浙师大的!只为我们是数学系772班的!”回忆起在母校学习生活的岁月,陈立群觉得自己一路走来,正是浙师大的办学精神为他确定了行动方向,他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谆谆教诲,还有母校持续不断的关怀。“我的教育理念最初形成的地方就在浙师大!”陈立群激动地说。“教育更多的是做雪中送炭的事情。人在困境的时候,只是需要一个机会,我就要想办法去为他们创造这个机会。”从一名普通的数学老师,到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从杭州学军中学,到支教贵州苗乡,陈立群用脚步丈量连绵群山,用真情增添了支教温度,用改革发展守牢了教学生命线。三年间,陈立群秉持宏志教育理念,殚精竭虑加强学校管理,改善师生生活条件、努力营造学习氛围、狠抓教学质量提升,台江民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接受教育才能更好地利用政策、资金等各方面资源,拥有文化才有能力掌控财富,驾驭财富,融入现代,拥有文明。”很多人会疑惑他为什么会放弃百万年薪而选择支教,而陈立群给出的答案是,“教育是国家长治久安持续发展的基础,可以促进民众整体文化素质水平的提升。人生而平等,在孩子走向成功的道路中,旁人有给予帮助的责任和义务,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机会,这点非常重要。”相比于大城市的孩子们拥有衣食无忧的生活条件、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源,台江的孩子因为当地经济文化水平落后,整个社会和家长们普遍不重视教育,导致学生不仅基础差而且惰性强。有3000多名学生的台江民中,直到2014年才走出第一位大学生。为了找出教育意识淡薄的根源,他挨家挨户家访,竭尽所能地帮助村里的孩子,告诉家长们知识的力量、教育的重要性。每年的高考结束后,陈立群就会带着老师们挨家挨户送喜报,放鞭炮,为考上大学的孩子戴上大红花,与当地群众分享升学的荣耀。现如今,台江民中已经从当年的垫底中学一跃而起,学校一本上线人数从个位数到百位数,学校的高考增量从全州末尾冲到全州第一,打出一场漂亮的高考“翻身仗”。“治贫先治懒,脱贫先脱愚。作为教育者还要再加一句,育人先育己。”报告会上,陈立群回顾近40年的教师生涯,给现场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德育课。他认为,人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教师本质上是一名精神工作者。“现在作为物质、金钱、名誉、地位的‘物’已经都具备了,但是承载‘物’的德还没有完全养成。”所以,陈立群要抓立德,抓学生们的精神教育。从“宏志班”到“宏志校”,陈立群将一路走来的实践概括提炼成“宏志精神”并投入心血加以研究。“宏志精神”三个核心词是理解、主动、勤奋,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高昂志气、高雅志趣,关注百姓困难、倡导刻苦精神、完善健美人格、体现教育公平。“办宏志班就是希望给生活于困苦中的孩子们一个机会,事实证明这些孩子都非常争气,第一届宏志生中51个孩子45个上了重点大学,其中一个裸分直接上了清华大学。”在台江民中的日子,陈立群来的比谁都早,回的比谁都晚,在思考学校、学生存在的问题的同时,也不断更新理论知识,提高管理水平。他给自己定了三项任务,首要任务就是管理好台江民族中学3060名学生;然后是,帮助台江激活教育的造血功能,培养一支优秀的校长、教师队伍,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撬动社会的底层,让苗乡百姓认识到教育的意义,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良好风气。“作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我们要立足课堂,心系天下,遵道而行。我认为,教育的道,首先是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然后是教育教学规律。”陈立群向在场师生抛出两个问题:“学生的品德是如何形成并进步的?学生又是如何学习的?”陈立群勉励师范生们好好修炼基本功,增长学识,认真思考这些教育问题,“真心希望,未来我的支教接班人也来自浙师大!”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对陈立群的召唤做出热情回应。“有您在,我们就不怕!您是我们的定海神针”“在见到陈校长之前,我们都想象陈校长是个什么样的人,他能改变我们学校年年高考全州垫底的现状吗?我们会有希望考上大学吗?”刚上高二的李春花和台江民中的同学们一样,都没有想到,陈立群的到来,会让他们的命运有了如此大的改变。新建综合楼和寝室楼,食堂从1个变成3个,热水从无到有,教师教学工作步入正轨、加强体育锻炼……不破不立,陈立群的“雷霆手段”接踵而来,直击沉疴,改善了苗乡孩子的教育条件。“校长说,人应该志存高远,而我们苗疆的孩子更不应该被大山遮住视线,阻挡前进的步伐,我们应该走出去,看看山外的世界,看看不曾见过的风景。”汇聚着梦想的志向林在同学们的呵护中茁壮成长,陈立群的每一次加油打气,都让李春花和同学们相信,“我们与大城市里的孩子没有什么差别,重要的是相信自己”。正因为陈立群“暖爸”般的关怀,台江民族中学的孩子们对自己进行了重新定位。“刚入校时,我们因自己是台江民族中学的学生而难以启齿,到现在我们理直气壮的说自己是台江民中的学生,我们以台江民中为荣,以陈校长为荣。”“这个决定不是心血来潮的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斩钉截铁。”和陈立群一样奋斗在支教路上的,还有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21年接力跑,对口帮扶广西龙州,一群人将万千微光聚成一团炬火,照亮了边境龙州的教育星空。他们帮助龙州提前5年通过义务教育发展评估,实现教育脱贫,陪伴龙州成为广西首个脱贫摘帽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见证了当地正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梦想变为现实。“陈校长说,没有爱和责任,做不了教育,更做不好教育。”回忆起自己的支教初心,浙江师范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胡馨文立志做像陈立群一样的初心“守望者”,一生只做一件事,然后把它做好,用爱和责任为教育注入精神的力量。胡馨文激动地说:“做教育事业的忠诚爱人,陈立群校长是幸福的,浙师研支团是幸福的,所有奋斗在教育一线的浙师人都是幸福的。”坚守初心,坚定信念,保持对学生的爱和责任感始终如一。两个小时的报告会,掌声不断。最后,蒋国俊做总结讲话。他指出,陈立群校友的先进事迹,集中展现了共产党人初心不渝、永葆本色的政治品格,突出体现了教育工作者潜心育人、倾心付出的责任担当,充分诠释了浙师人务实、求实、扎实的优良品质。浙师人要进一步强化学习教育、重温初心使命,审视自我、加强学习、拓宽格局,将个人奋斗融入学校发展、融入祖国建设。崇高的教育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蒋国俊对深入开展“学立群校友、守育人初心、担教育使命”活动作出部署。要坚守师范教育本色,涵养不忘初心、心怀大爱的教育情怀,牢牢守住师范教育本色,扛起服务浙江教师教育使命,让师范教育的底色亮起来;要磨炼教书育人本领,体悟乐教善教、因材施教的为师之道,深入开展“立德·育德”工程,忠诚教育事业,精习师范技能,提升育人能力,立志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筑梦人;要深挖办学兴校动能,永葆专注事业、担当奉献的奋斗精神,紧跟时代步伐,主动拥抱互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刀刃向内推动自我革命。沈希指出,根据深入开展“学立群校友、守育人初心、担教育使命”活动要求,全体师生员工要迅速行动起来,掀起学习宣传陈立群校友先进事迹的热潮。我们要把开展向陈立群校友学习活动与当前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车俊书记指示精神结合起来,切实增强干事创业、奋斗担当的责任感、使命感,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教育的新时代职责使命,满怀激情投身学校“创优争A”攻坚战,奋力谱写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建设新篇章。2019年10月25日“我的教育初心在浙师”陈立群学长座谈会10月25日上午,“时代楷模”、数学77级校友陈立群返校座谈会在浙师大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会议室召开。校党委副书记朱坚主持会议。 “是许老师!”“邢老师,每个学生都像您的子女一样。”……刚走进会议室,陈立群一眼便认出了当年教他的几位老师,阔别多年再相见,他紧紧地握住老师们的手,亲切地与他们一一交谈。“昨晚住的酒店,推开窗就能看到尖峰山,想起当年2000多名学生一起参加爬山比赛的场景,我还取得了第17名的成绩。”回到母校,陈立群倍感亲切,熟悉的场景让回忆涌上心头:坐着载重50吨“通透”的大货车来报到、道路边“欢迎新同学”的标语、来接站的学长学姐,往日来浙师求学的情境仍历历在目。无论是在创办浙江首届宏志班还是赴黔东南义务支教,陈立群说,这份教育初心的起源在浙师。从本科4年到学习研究生课程再到创办宏志班,他对母校一路以来的培养和支持充满感激。他至今还记得毕业前的班级约定:“我们走出去,一定要教的比别的学校的老师好,不为别的,只为我们是浙师大的,只为我们是数学系772班的。”陈立群始终牢记他们的约定,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教好书,做好教育工作。回忆起支教刚开始的那段“清静的日子”,陈立群称很充实,不被外界打扰,可以安安心心地陪在学生身边。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陈立群说自己始终只是一名普通的数学老师,一位平常的支教工作者,做好教书育人这件事,一切“只为心愿”。“只要你‘认定’做老师,就要一路走下去。”作为学长,陈立群不忘再三叮嘱现场的学弟学妹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有功利心、目的性,做教育更是如此,哪怕过程中有困难和寂寞,也要“认定”,要坚持下去,这样才能在专业上比别人钻得深、研得透、走得远,成为当之无愧的“佼佼者”。“每次回来,看到母校发展得越来越好,我都感到由衷地喜悦,在浙师我永远是学生,在老师面前,我永远是小辈。”真情流淌中,陈立群忆往昔岁月,共叙母校恩、师生情,倾诉“不辞长作浙师人”的自豪,感恩母校老师的拳拳爱心和百般关怀,也祝愿母校的未来更加美好。朱坚首先代表学校向陈立群校友当选“时代楷模”表示热烈祝贺,并感谢他在百忙之中回到母校、回到母院和大家座谈。他指出,陈立群校友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砺学砺行、维实维新”校训精神和“厚德、仁爱、崇师、弘毅”价值追求,是全体浙师人的骄傲,也是全体浙师人学习的楷模。希望全校师生迅速掀起学习宣传陈立群校友先进事迹的热潮,在学校“创优争A”、奋力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征程中作出新贡献。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院长陈杰诚代表学院欢迎陈立群回家,在介绍完学院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后,陈杰诚表示学院已经组建“阳光助学支教团”赴台江县民族中学支教,为黔东南地区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将教育的本质体现得淋漓尽致,潜藏着真正的教育大爱。”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周跃良讲述了陈立群与教育教师学院的渊源,他说,学院成立了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将进一步做好体现教师教育特色的德育工作,也希望得到陈立群的支持。作为陈立群在浙师大中澳班的同班同学,继续教育管理处处长叶志雄激动地将打算筹备“浙师大中澳班成立20周年”的好消息第一时间告诉老同学,叶志雄说,立群同学引领了教育事业,他的精神值得被更多浙师人传递,我们要培养出更多出色的接班人接力支教事业。“我印象中的立群一直是勤恳读书、踏实学习的好学生。”曾给陈立群所在班级辅导过《高等代数》和《近世代数》课的陈淼森回忆道,当时陈立群就读的数学772班非常突出,班级风气好,学习氛围浓,荣誉感和凝聚力也很强,“老师为有你这样优秀的学生感到自豪,师大更是以你为荣。”陈淼森说。谈起自己的学生陈立群,邢怡琴满脸的骄傲,她说如今班里很多同学都成为了教育行业的佼佼者,而陈立群更是榜样中的标杆,希望在座的同学们都要好好向学长学习。既是师长又是好友,楼世洲表示很有幸能与陈立群携手共进,在为长河高级中学教师制定“师资培养计划”的过程中,他对陈立群的高要求和周全考虑印象深刻,真正关心每一位老师,陈立群的每个想法都为了教师的成长。榜样的力量深深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师生,在自由交流环节,几位同学纷纷表示以后想加入支教队伍贡献一份力量,而陈立群也分享了自己对建设教师队伍“三项任务”的高要求,鼓励学弟学妹们扎实现阶段的学习,为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打好基础。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学院领导、离退休教师代表和部分学生代表参加座谈会。数计学院老师郑园园:“我就是一介书生,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就是教好书,做好我自己的教育工作。”今天,我深深地为立群学长对学生的大爱、对教育的大情怀和对育人事业的大格局所震撼和感动。确实,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仅依靠热情和激情是不够的,需要心怀家国的教育情怀、远见卓识的教育理念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作为一名师范大学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承担的是培养人师的重任,应当时刻牢记教育之道,牢牢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落实好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根本任务,为培养新时代有情怀、有学识、有担当的教育工作者而奉献智慧和力量。行知学院老师胡辉:无论是“人生而平等,教育要做雪中送炭的事”,还是“立人先立德,扶贫先扶志”,这既是陈立群的教育“宣言”,更是他的使命担当。他“不为功利,只为心愿”,始终坚守教育初心,保持着对人民的赤诚之心。党员干部不论在哪个岗位,从事哪类工作,都要牢记党员和教师的双重身份,忠于职守、甘于奉献,争做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幼师学院学生方文斌:“花甲进庙乡,烛照学子路”,陈校长就是一道曙光照亮了一群孩子,他改变了台江民族中学的教育现状。他说,他感恩高考,想给学生好的机会,想要教育公平。“教人无问贵贱,育人不分贵贱!”这样的精神深深触动着我,即将毕业的我参与“硕师计划”,即将去农村学校任教,陈立群校友的讲话让我更有信心更有决心去服务农村学校,我希望能把陈立群校友的“时代楷模精神”带到更远的地方,把“六秩芳华,教泽天下”的浙师精神带到更远的地方!人文学院老师盛灿灿:如果不是陈学长的支教故事翻开了过往,我无法意识到,内心里对龙州的怀念,是如此深切。离开龙州已近7年,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变了模样,学生们是否还在谈论理想?当年播下的希望的种子,是有多少已经发芽成长?很幸运成为1/18325,为大山里渴望走出去看世界的孩子们助力,很幸运能为祖国需要,与研究生支教团相遇,我们也将以陈学长为榜样,秉承育人初心,担当树人使命,将逐梦龙州的故事传承下去。数计学院学生朱淑雅:今天看到陈立群学长的我十分激动,早已听过关于他的故事,没想到我还能亲眼见到他。作为一个来自贵州的孩子,我深知大山里教育的落后,也明白陈立群学长的到来对当地孩子的意义。他的爱心与责任感令我感动,我要向他致敬,向他学习!我也会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努力提升自己,最后回到家乡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

尹齐

市发改委赴浙师大开展“十四五”规划编制研讨活动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质量。12月29日下午,市发改委副主任陈安带队赴浙师大开展“十四五”规划编制研讨活动,征求“十四五”规划《纲要》意见建议。浙师大浙中发展研究院院长陈昆忠(原金华市市长)及相关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会上,陈昆忠紧扣“十四五”规划编制重要性以及我市未来发展所需解决的痛点、难点问题作重要讲话。与会人员一致认为,金华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明确全市“十四五”期间的发展定位、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十四五”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体现出较为鲜明的金华特色,描绘了金华发展的美好蓝图,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专家学者围绕科技创新、传统优势产业、人才培育与引进、双循环新格局构建、数字经济建设、营商环境优化、都市区能级提升、民营经济发展、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陈安对浙师大浙中发展研究院各位专家教授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发改工作表示感谢。陈安表示,希望专家学者们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市发改委各项工作。市发改委将认真梳理、充分吸收专家学者提出的意见建议,编制完善好“十四五”规划《纲要》。【来源:市发改委】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人皆为之

浙师大非洲研究院连续两年入选全球权威智库报告榜单

2018-02-03 15:27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郎擎宇 通讯员 沈虹图片来源于网络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研究编写的《全球智库报告2017》于1月30日在北京发布,其中,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连续两年入选报告榜单。这是TTCSP连续第11年发布为全球智库进行综合评价的报告,这一报告被认为是世界智库评价的权威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拥有512家智库,是世界第二智库大国。此外,根据全球智库排名、区域分布、研究领域和特殊成就四个大类,《全球智库报告2017》共列出52个分项榜单。在大学附属的“最佳区域研究中心”榜单中,全球共有35家智库入选。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再次入选的同时,位列第26位。入选该榜单的还有另两家中国大学智库,分别是位列第1位和第4位的清华大学布鲁金斯-清华中国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卡内基-清华全球政策中心。连续两年入选该榜单,表明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在区域研究领域保持着持续的国际影响力和全球领先地位。《全球智库报告》自2007年起每年发布一期,拥有一套完整的研究体系,通过每年对全球智库进行综合排名,实现研究全球各国智库在政府与社会中的作用,描绘出全球智库发展的路径图,引导各国智库为搭起社会与政府间的桥梁付出努力。因此TTCSP也被誉为“智库中的智库”,其全球智库排名也被认为是当今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智库排名体系。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创建于2007年,曾先后位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球智库报告2016》“最佳区域研究中心(大学附属)”全球第19名、《中国大学智库发展报告2017》“中国高校智库百强排行榜”中国大学顶级智库30强;并相继入选中国社科院中国社科评价研究院“中国智库综合评价核心智库榜单”、中国智库索引(CTTI)“中国高校智库综合评分TOP100”。【浙江新闻+】这家“年轻”的智库牛在哪?与许多全球顶尖智库相比,成立仅10年的浙师大非洲研究院还很“年轻”,但已在非洲研究、中非交流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发挥了战略研究、政策建言、舆论引导、公共外交、人才培养等重要功能,其影响力即便与国际老牌智库、国内985、211院校智库相比也不逊色,作为非省会城市的地方高校科研机构,这家智库到底牛在哪?和丹到伦敦政经学院(LSE),参加《我从非洲来》(又名《非洲人在义乌》)纪录片放映活动。前段时间,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外籍学者和丹和团队拍摄的纪录片《非洲人在义乌》,受邀参加了英国BCC节目,并在央视国际频道播放,反响热烈。现任中非共和国总统的福斯坦-图瓦德拉也曾在浙师大“非洲法语国家大学校长研修班”学习……位于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内的国内高校首个非洲文明综合性博物馆。资料显示,浙师大已与非洲30多个国家的数十家教育、智库等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与欧美日及中国周边国家的国际合作也快速增长提升。迄今共承办教育部、商务部、文化部、中联部等部委各类涉非培训项目90余期,培训了50多个非洲国家的2000余名高级政府官员、教育主管、大中小学校长、智库精英,其中不少已成为非洲政界、学界重要人物。中非智库论坛此外,由浙师大创办的“中非智库论坛”已在中国和非洲举办6届,已被外交部纳入中非合作论坛框架,成为中非学术交流与智库对话的机制化高端平台,吸引了大批非洲官员和学者参加。去年10月,国内首个中国非洲人类学研究中心在浙师大非洲研究院成立10年间,浙师大组建起国内高校第一家综合性实体性非洲研究院,建起了第一家中非商学院、第一家非洲翻译馆和非洲博物馆。浙师大非洲研究院目前已设立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基地、教育援外基地、商务部基础教育援外研修基地、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孔子学院研修中心(基地)4个研训基地,成立了非洲地理、交通、艺术、教育、体育、法律、影视、文学、科技问题、商贸与产能合作等10个研究中心。培养中国“非洲通”和非洲“中国通”人才近千人。2016年5月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情况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曾评价浙师大非洲研究院所作的大量工作,认为其在推动中非人文交流中的做法具有代表性、示范性和推广性。

归根

“一带一路”与东非区域发展路径高端研讨会在浙师大举行

2019-04-25 12:40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单敏 于桂章 刘远康 摄影 方以琮4月23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前夕,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达之路吉布提经济特区联合主办、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东非区域国别研究中心承办的“‘一带一路’与东非地区发展路径高端研讨会”在金华举行。会议围绕“一带一路”与东非区域发展,就东非地区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特殊地位以及中国和东非国家在教育合作、人文交流、智库沟通以及经贸往来等方面展开深入研讨。索马里国家规划、投资经济发展部长哈桑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浙江师范大学校长郑孟状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南非籍高级研究员、南非国际关系与合作部欧美司原代理副总司长、前大使格特先生,达之路国际控股集团董事长何烈辉先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非洲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王珩教授主持开幕式。哈桑发表主旨演讲。他强调了“一带一路”倡议带给非洲的发展机遇,认为中国倡导的“包容性发展”是非洲国家过去所欠缺的,是非洲发展的未来选择。他说,东非国家是非洲大陆首批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区域之一。“一带一路”倡议为非洲国家解决基础设施落后以及提供金融、技术支持等方面提供重要机会。哈桑十分赞赏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在过去十余年中对复杂的国别区域和跨国战略进行专业研究并提供可靠学术支持,进而促进中非合作发展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郑孟状致欢迎辞。他表示,长期以来浙江师范大学牢牢把握中非友谊源远流长、中非关系不断深化的历史形势,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扎实推进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有关工作,形成了非洲学术研究、汉语国际推广、涉非人才培养、对非校际交流、中非经贸合作五大领域的良性互动,各学科领域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未来浙江师范大学将非洲研究院为依托,进一步深化对东非国家的研究和交流合作,努力为“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中非关系发展和中非战略合作做出新的贡献。刘鸿武指出,索马里和东非地区是历史上“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关键的节点。600年前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远渡南洋和西洋,到达了今天的索马里沿海地区。600年过去了,中国和索马里以及东非国家的关系又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国家的延伸,蒙内铁路、亚吉铁路顺利通车,使整个东非地区在互联互通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也带动东非地区进入世界经济核心圈的历史车轮。“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国家的持续推进,需要学术界、思想界、智库界给予持续的智力支持。非洲研究院始终致力于基于中非合作现实需求开展重大研究并取得了系列成果,中心主办的本次会议专门就东非地区在“一带一路”中的特殊地位以及中国与东非国家在教育、人文、智库等多个领域的合作与推进展开讨论,具有深远意义。开幕式后,与会代表围绕“‘一带一路'与东非地区发展”开展学术演讲。专家们一致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为东非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并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跨文化传播、国家发展等角度研讨了“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东非在经济、媒体、教育、旅游、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合作。专家指出,为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东非国家的合作,需要学术界共同努力做好工作:一要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尽快建立和完善涉非人才培养机制,为中非深化合作增添新动力。二要提升中非文化传播与交流程度,促进中非人民互相了解与往来,做好“民心相通”工作。三要深化对非研究,为中非各界合作提供扎实的理论支持和智库建议。四要讲好中国故事,系统梳理中国发展经验,为非洲国家发展与经济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隔离墩

夜读党史169丨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的创建与发展(上)

2018-11-26 17:00【编者按】习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在八婺大地上,革命先辈为了革命事业英勇奋斗,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党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我们与中共金华市委党史研究室一起,为你打造一份权威的金华党史读本。每周一晚上推出,以供夜学的你。本期《夜读党史》,我们和浙江师范大学档案馆一起,继续为读者介绍浙江师范大学特色学科的创建与发展。教育学是浙江师范大学的优势学科,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8年中国大学教育学一流专业排行榜中,浙江师范大学排名第四;其中二级学科教育技术学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大学排名中列第三,仅次于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是国内首批招收该专业学生的院校之一,浙师大教育技术专业也是国内仅有的两个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之一。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科的早期发展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杭州师范专科学校创建时设立的教育组。杭州师范专科学校教育组最初有组员7人,随着人员的扩充,教育组形成教育心理学科教研室。1962年,杭州师范学院、浙江教育学院、浙江体育学院合并成为浙江师范学院。原浙江教育学院改组为浙江师范学院教研部,原杭州师范学院教育心理学科教研室也得到了保存。1963年11月30日,国务院任命郑晓沧为浙江师范学院院长。郑晓沧是著名的教育学家,他的到任进一步促进了浙江师范学院教育学科的奠基工作。1965年8月,浙江师范学院南迁到金华,原浙江师范学院教研部留在杭州改为省教育厅教研部,教育学科教研室则搬迁到金华。之后“文化大革命”爆发,教育学科发展进入中断时期,直到1979年恢复。时任浙江师范学院院长郑晓沧在校教工宿舍前留影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系和独立教育科研机构的建立1980年,教育部召开了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会上,提出了《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系的改革意见》。浙江师范学院于1978年10月提出新建教育系教育学专业的申请,同时也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其参与的全国五十所师专共同编写的《心理学》教材被评为中国教育学会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会1980-1987年度优秀论著。1984年5月至7月,浙江师范学院教育学科教研室为华东地勘局举办“教育学、心理学干训班”,提高了学科影响。在此基础上,1984年11月6日,成立浙江师范学院高师教育研究室,收集整理高师教育研究资料,加强教育学研究。浙江师范学院教师参与编写的《心理学》教材被评为中国教育学会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会1980-1987年度优秀论著浙江师范学院高师教育研究室创建文件1985年,浙江师范学院升格更名为浙江师范大学,积极创办师范性系科专业,使学科专业能和普通中学课程对口,实现由系科专业相对不全的师范学院向系科专业比较齐全的一流师范大学转变。1988年6月15日,浙江师范大学第二届教代会、第四届工代会召开,教育学科研究室教师程功、李伟健在会上提出了建立教育学教学部、设置教育管理专业的提案。浙江师范大学第二届教代会提案1989年,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系建立,以程功、吴惠青为临时负责人。之后1990年1月2日,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建立,由朱玉任所长。教育学科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科研建制。1990年1月2日,浙江师范大学建立儿童文学研究所、数学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学院制下的教育研究机构改革1995年5月8日,浙江师范大学制订了《浙江师范大学学院制建设的暂行规定》,开始了学院制改革,对校内相关系科进行重新调整组合。1999年10月26日,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在学院制改革中,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2001年,浙江幼儿师范学校并入浙江师范大学,更名为“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浙江幼儿师范学校并入浙江师范大学的文件浙江幼儿师范学校前身为创办于1953年的杭州幼儿师范学校,为新中国首批建设的六所幼儿师范学校之一,成立后学校几经起落,于1978年更名为“浙江幼儿师范学校”。2001年,正式并入浙江师范大学,更名为“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杭州幼儿师范学校首届毕业生合影幼儿师范学校立足于幼师培养,而浙江师范大学于1988年便增设学前教育专业,是浙师大教育学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两者之间形成优势互补,推动学前教育学专业成为首批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综合改革专业。浙江师范大学1988年申请建立学前教育专业的文件与批文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则于2001年更名为田家炳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2003年更名为田家炳教育学院。2007年,学校整合浙江师范大学相关教师教育资源组建教师教育学院,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广告学等相关专业、学科与教师以及各学院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的教师划入教师教育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确立前的多次更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确立前的多次更名时任浙江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毛华岳、校长徐辉赴深圳同香港实业家田家炳先生商谈投资兴办教师教育学院相关事宜场景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成立大会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授牌同年6月,在原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基础上,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始创院长为比较教育学著名学者、原浙江师范大学校长、现任民盟中央专职副主席徐辉。研究院为直属独立的教育科学研究机构,承担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任务,设有高等教育学、比较教育学两个学科方向。高等教育学为浙江省A类重点学科,综合实力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比较教育学下有非洲教育研究、印度教育研究两个特色鲜明的方向,学科综合力量在国内领先。2011年10月2日,浙江师范大学与喀麦隆、美国、日本、乌克兰等4个国家5所高校联合举办的“国际大学教育论坛”在浙江师范大学同辉阁举行2017年,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被评为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浙江分中心在浙江师范大学揭牌2011年,浙江师范大学成立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址设在杭州。研究院设有“教育战略与政策比较研究”、“非洲教育研究”和“国际教育研究”三大分支研究领域,长期发展目标为建成特色鲜明、业绩显著,既具有较强学术研究能力,又具备资政建言能力的高水平学科研究的平台,集中表现了教育学研究应用性。2016年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与教师教育学院合并人事管理,财务和学科管理相对独立,院址转入金华本部。至此,浙江师范大学的教育学研究依托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教育学院、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和国际比较教育研究院四个教学科研机构,以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学科平台,形成了全面覆盖理论、技术、社会应用等各个方面的教育学研究教学体系。(衷心感谢浙江师范大学档案馆提供图文资料)

匡坐而弦

国内第一家!浙江师范大学新增一个省部级平台!

继浙江农林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宁波大学之后,浙江师范大学也有新消息了!该校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关于非洲研究领域的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即:教育部浙江省“省部共建非洲研究与中非合作协同创新中心”!这是一个全新、特色的协同创新中心,全国首家!在非洲领域内的研究,浙江师范大学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启动仪式现场浙江师范大学是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作为一所以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为主的高校,浙江师范大学在非洲领域内的研究颇有成就!该校在很早之前就建立了非洲研究院等研究机构,该校还拥有一个研究非洲的省级智库,在对非研究方面,浙江师范大学占据浙江省属大学第一的位置,上图是众人为其揭牌的现场!启动仪式当天,浙师大汇聚了很多名人大家,包括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徐步先生、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社科联等机构的相关人员,浙江师范大学本校也有很多人也参加了这场启动仪式。浙江师范大学蒋国俊发言浙江师范大学蒋国俊代表学校进行了发言,他首先感谢了大家的到来,其次,他简要分析了中非合作的重要性和前景,并且表示浙江师范大学已经在中非相关领域内进行了多年的研究,该校的对非研究也深受浙江省的支持,并在科学研究、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过帮助!本次启动仪式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比如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徐步,他也来到了现场进行了发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徐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徐步一直都非常关注浙江师大的对非研究和对非工作,他充分肯定了浙江师大对非工作的必要性和权威性,并称赞浙江师大的对非平台已经达到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水平!早在2009年,徐步就曾经来到浙江师范大学指导了该校对非的相关研究,徐步也希望浙江师范大学对非的平台能够给中非关系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点。浙江省教育厅吴振辉浙江省教育厅相关人员也到场进行了发言!教育厅吴振辉先生充分肯定了过去十年浙江师大在对非研究上的成绩,借此机遇,他希望浙江师范大学能够继续增强在该领域内的研究优势,为服务浙江建设保驾护航。除了上述人员,还有来自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各校的大师分别进行了发言,大家都对浙江师范大学这个平台的成立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