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浙江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录取情况统计,调剂率偏高!佐光

浙江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录取情况统计,调剂率偏高!

20考研结束后,各大院校开始公布数据。为了让小伙伴们获得最新报录比信息,海文考研将及时更新已公布报录比信息的院校。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浙江师范大学2020考研报录比数据。(考研咨询:私信发送“咨询”)浙江师范大学实考人数大于100的专业已经标黄色!需要注意的是浙江师范大学的录取情况统计中只有实考人数,并没有报考人数!正常情况下,报名人数是大于实考人数的,所以如果用传统意思上“报录比”来考量,那么以上图表中的“考录比”一栏的数据是偏小的。但是其实考录比的数据更有实际意义,因为没来考的人根本就算不上竞争对手!(考研咨询:私信发送“咨询”)学校简介浙江师范大学(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的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是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商务部“中国基础教育援外研修基地”、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浙江省十佳对外合作单位、“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单位,建有浙江省唯一的教育学一级学科重点研究基地。(考研咨询:私信发送“咨询”)学科实力国家级特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物理学、汉语言文学省重中之重学科: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学省级重点学科:美学、社会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域经济学、非洲研究、地理环境与污染控制、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图与网络优化、数学、生态学、光学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应用化学化学、物理学和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第四轮学科评估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浙江师范大学的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都是B+,马克思主义理论B,心理学、外国语言文学、软件工程、工商管理、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都是B-。(考研咨询:私信发送“咨询”)总结作为一所师范院校,浙师大的学风不错,考研的孩子不少,因为生源质量一直都不错、师资也有保障,所以课程质量过硬,此外实习也是实打实的,一点不虚!另外浙江师范大学还因为伙食太好,被称为“吃饭大学”。吃货学子可以考虑一下!再唠叨一句,浙江师范大学居浙江省考生最喜欢的师范院校之首,虽然不是985、211高校,但在浙江省的大众认可度很高。所以如果你打算在浙江省从事教育行业,并且自己又是浙江人,那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考研咨询:私信发送“咨询”)2020年硕士研究生录取情况统计速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报录比公布!山东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各专业报录情况统计!速看!东南大学2020年考研报录比数据公布!同济大学2020年考研报录比公布,第一王牌专业接近26:1郑州大学2020年考研报录比数据公布,教育类专业竞争超级激烈!

可谓苦矣

联合培养硕博研究生!贵师大和浙师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5月21日上午,贵州师范大学与浙江师范大学以“屏对屏”、“在线签”的特殊方式举行两校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明确在“双一流”建设、学科学位点建设、人才培养、教师教育改革、项目申报、文化创新、技术开发、国际交流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根据两校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贵州师范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将协同开展学科、学位点建设。在学科发展规划、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高层次学科平台建设等方面相互沟通与支持;建立研究生导师互聘和联合培养机制,按照“双导师”原则,推进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共建,合作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同时,双方将相互支持“双万计划”建设,在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推进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精品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继续做好本科生联合培养工作。根据协议,双方还将积极探索合作研究、平台建设等机制与模式,推进科研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问题攻关,在重大科研项目申报、高端科研成果产出等方面相互支持。发挥各自国际交流合作特色与优势,联合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建设和国际合作项目申报,共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据悉,两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是在“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深化合作的重要举措,双方将依托各自优势,实现互助共赢、共同进步,努力把两校的合作打造成“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典范。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杨诗雨 陈玲编辑 陆维刚编审 范觉文

表演者

浙师2019音为梦响!决赛太太太精彩了,十佳歌手唱响青春之歌!

浙有鸿鹄之志,志在四方。浙有绕梁之音,音为梦响。白驹过隙,2019年4月26日,歌声又一次响彻音乐厅,音乐梦想从未停止,它一直在滚烫跳动,让我们一起到现场,感受这让人血脉贲张的歌声!本次决赛的评委有:金华市音乐协会副主席倪丽老师,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工十佳歌手余韬老师,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副主任万和荣老师、声乐系杨春晖老师、声乐系钢琴艺术指导老师王宗微老师。第一轮:主体对唱A1 张芝嘉 VS A2 李龙啸——《你怎么舍得我难过》高潮部分让人回忆起青葱的岁月,也许我们都曾经如此声嘶力竭也换不回曾经。A3 叶莹超 VS A4 王楠——《just give me a reason》终究难舍陌路,我只要你的一个理由,便可再次充满勇气。B1 潘张梦子 VS B2 陈泽坤——《贝加尔湖畔》温柔的声音如羽毛飘落,触及人心底最温暖的地方,温柔而空灵。B3 余洌铖 VS B4 张鑫——《听海》为何你明明动了心,却又不靠近?海无情,但闭着眼的歌手却将台下观众深深感染。C1 陈方婧 VS C2 周非——《一个人》与众不同的洒脱风格,沙哑的嗓音诉说着一个人的成长故事。C3 李豪 VS C4 毛丹——《手心的蔷薇》就算没有人心疼我的泪,你给的力量却让我在夜里安心入睡。世界的冷漠是蔷薇的刺,而你是我独一无二的香味。D1 罗涵尹 程凌洲 VS D2 王伊雪——《我的天空》英文改编的开头,中间加进rap元素,摇滚风格点燃全场,话筒里传达出对青春的呼喊。You got a fire in your soul.D3 郑帆帆 VS D4 丁立豪——《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愿意等待?或许爱情已经苍田桑海,但这两位歌手的每一次开口都让全场屏息等待。E1 李灏丞 VS E2 于智超——《新不了情》回忆过去,痛苦的相思忘不了。而为何你还来,拨动我的心跳。只因缘难了,情难了。一首歌的时间,带起了全部的回忆。E3 洪金娜 VS E4 高桂兴——《味道》我以为伤心可以很少,我以为我能过得很好,可脑海里终究全是关于你的味道。第二轮:清唱第三轮:巅峰对决A1 张芝嘉——《Listen》小小的身体里爆发出巨大能量。Your dream is listened by all of us.A2 李龙啸 ——《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婉转如云霞的歌声让人仿佛走在种满玫瑰的山坡上。A3 叶莹超 ——《Flashlight》Your voice helped me step out of my darkness,you are my flashlight.B2 陈泽坤——《与自己》吉他与自制视频将陈泽坤与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愿如他所期许,我们都能拥有坚定的眼睛和青春的美丽。C4 毛丹——《不醉不会》迷茫茫的天地没那么多对不对,错不错只看心境怎么描绘。D2 王伊雪——《也许明天》曲风优雅随意,让人仿佛在晶莹的碧波上飘飘荡荡,闲看潮起潮落。D3 郑帆帆 ——《怎么说我不爱你》浪潮随歌声高低漂浮,不仅仅是一场音乐的狂想。D4 丁立豪 ——《亲爱的小孩》“Leon,只有童年才痛苦,还是人生一直痛苦?”“一直如此。”E1 李灏丞 ——《你把我灌醉》碎掉的心捡起来会划伤手,开到城市边缘的车也不得不回来。E2 于智超——《单身情歌》爱要越挫越勇,爱要肯定执着。获奖名单冠军 王伊雪亚军 毛丹季军 陈泽坤 十佳歌手 王伊雪 毛丹 陈泽坤 李灏丞 叶莹超李龙啸 张芝嘉 郑帆帆 于智超 丁立豪优秀歌手王楠 李豪 罗涵尹、程凌洲(鲸落组合)洪金娜 高桂兴 周非 陈方婧余洌铖 张鑫 潘张梦子最佳舞台风采奖潘张梦子最佳人气奖于智超受邀参加决赛的颁奖嘉宾有:校团委副书记李恒老师、魏梦璐老师,校团委办公室主任赵丽娜老师,校学生会主席洪守杰与校研究生会主席徐媛媛。特别感谢:浙江师范大学学生会、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图片:温馨 李萧宇 郭常炎文字:郭清妍 郑露编辑:林秋雨责任编辑:李凌鹤 王雨尧

三材

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20年扎根广西龙州传递支教接力棒:边城,那火红的“凤凰花”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开栏的话:记录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讲述接续奋斗的浙江精神、中国故事,浙江日报5月18日起推出“接力——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型融媒体报道”。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要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浙江日报策划的“接力——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型融媒体报道”自5月9日启动以来,10支采访队伍奔赴省内外,采访小康路上干部群众接续奋斗的感人故事。今天,浙江新闻客户端推出系列报道的第七篇,讲述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在广西龙州的20年支教故事。03:39初夏南国边城,凤凰花正葱茏。每年凤凰花盛开之时,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的孩子们就迎来了高考、中考。成长道路上,龙州孩子有一群特殊的引路人——他们跨越1500公里来到这座边陲小城,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有关广阔世界和美好未来的梦想。他们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2001年以来,浙师大一届届青年学子传递着扶贫支教的接力棒,先后有203人在龙州挥洒青春。他们既“扶智”,又“扶志”,通过改变年轻一代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以优质教育力拔“穷根”。今年,又有18名浙师大学子通过了研究生支教团的选拔。浙师大第20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胡馨文(前数第三排右三)回到龙州高中,和“珍珠班”的同学们在一起。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由通讯员傅栋拍摄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自团中央、教育部启动研究生支教计划以来,我省青年学子奔赴中西部地区中小学开展扶贫支教,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正是其中之一。接力浇灌,让边城满树的凤凰花更加红艳。阔别17年,浙师大第5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屠佳回到了龙州县第一中学的老校园。2003年夏天,屠佳在这里第一次面对这些稚嫩懵懂的面孔。第一次下乡家访,从未离开过城市的屠佳被眼前的景象震惊:龙州县上降乡的一户农家,几根烂木头撑起带着窟窿的油布做天花板,室内黝黑的地面上长着青苔……当晚,她在日记里写道:“我从未想象过,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会因为137元的学杂费经历人生的抉择。”“我领悟了研究生支教团的初心:让这难以言喻的苦涩彻底成为历史。”屠佳说。“带上妈妈去支教”的浙师大第5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屠佳(左)接受央视主持人张越专访(资料照片)。1999年,由团中央、教育部共同组织的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计划正式实施,采取“志愿加接力”方式,每年招募研究生到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务,同时开展力所能及的扶贫服务。浙师大从2001年起加入这一计划,扎根龙州,薪火相传。在最早几批来到龙州的支教研究生中,屠佳是特殊的一个。她以坚毅和勇气书写的支教故事在边城久久流传,激励着后来的学弟学妹。“这么多年没见了!你好吗?你妈妈好吗?”重回龙州,龙州一中老教师谢海一见到屠佳就关切地询问,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走,去看看你和妈妈当年住的宿舍。”那一年,在年轻的屠佳出发支教前不久,父亲患重病去世了。作为独女,屠佳经历了愁苦与纠结,最终毅然决定“带上妈妈去支教”。母女两人在龙州相依生活了大半年,每晚挤在一张一米多宽的床上。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为龙州中学生打造“梦想课堂”,开展“大梦想家”教育。沿海城市宁波的一对母女结伴来到闷湿闭塞的边陲小城支教,佳话传开,龙州上下看到了浙师大支教团教育扶贫的决心,校地双方的心迅速贴近了。屠佳在龙州县戒毒所为戒毒青少年讲的一堂法制课,至今深深印刻在龙州一中许多老师心中:女孩子红了眼圈,男孩把脸埋在臂弯里,课讲完了,孩子们围着屠佳,叫她“姐姐”,说“好久没有人这样和我聊过了”。而最让屠佳难忘的,则是2003年一个停电的夜晚。晚自习前,孩子们买光了学校旁边小店里的蜡烛,在课桌上一支支点亮。橘黄色的烛光摇曳,宛如夜空中的星星,大家唱起了一首老歌:“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家门……”“我们扶贫支教的理想,就是让孩子们手里有灯,眼中有光。”屠佳说。龙州县高级中学28岁的历史教师卢荣华没有想到,分别十多年后,再一次在母校见到了改变自己人生的支教老师。这是一场“云相逢”。卢荣华激动地坐在报告厅里,眼前的大屏幕上出现一张盈满温暖笑意的圆脸——那是卢荣华的高中地理老师、第10届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周国成。“卢荣华,你好!你是291班的,对吧?”周国成热情的声音传来。周老师当时教八九个班级几百个学生的地理课。这么多年过去,他一见面就脱口而出自己的名字和所在班级,卢荣华的眼眶湿润了。2008年,当周国成循着师兄师姐的足迹来到龙州,浙师大支教团已经成为“最特别的当地人”。他们早上和边城居民一样呼噜呼噜“嗦”进一碗米粉,然后骑着电瓶车在县城古老的石桥上驶过。大多数支教老师的宿舍在校园里,经常有学生来敲门:“老师,能找你谈谈心吗?”浙师大支教团把龙州的教育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把龙州人民对教育发展的期盼当作自己的期盼。龙州的3所初中、1所高中和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每年都热切盼望着新一届支教团到来。在课余和周末、节假日,支教团成员经常不知疲倦地到龙州各乡村小学讲课。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胡馨文(右四)和同学们分享回忆。周国成同样留下了自己的故事——在卢荣华眼里,这位地理老师为同学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上课非常有激情,手里拿着地球仪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讲解。”卢荣华说,“我的地理成绩本来很差,连经度和纬度都分不清楚。听周老师的课,很快成绩就上去了。”从周国成当年的办公室望出去有两棵果树,一棵菠萝蜜树,一棵龙眼树,夏秋时节挂满了果子。老的史地楼如今拆掉了,两棵果树还在。徜徉树下,卢荣华觉得自己仿佛就是支教团结出的果实——怀着“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愿望,卢荣华考入青海师范大学,其间3次到青海贫困边远地区支教。毕业后,卢荣华回到母校任教,接过属于自己的那一棒。伴随国家扶贫开发不断深入,特别是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浙师大支教团始终紧跟时代的节奏。2017年,龙州提前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认定。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富教育,浙师大支教团在其中发挥了突出作用。2018年,龙州成为广西首个脱贫摘帽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龙州打赢脱贫攻坚战,浙师大支教团是见证者、参与者。一名龙州学生塞给支教老师的字条,诠释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对贫困地区的意义:“读小学的时候,我没想过自己会上初中;读初中的时候,我没想过自己会到高中;好舍不得你离开,请你在浙师大等我来。”龙州湿地公园全景。浙江新闻客户端 拍友 苏智艺 摄这张字条承载的梦想和希望,深深打动了浙师大第20届支教团成员胡馨文。2018年,她来到刚刚脱贫摘帽的龙州,防止返贫、继续巩固、增强“造血”功能是当地面临的重大挑战。“如果龙州孩子对未来的设想仍然只是‘到广东打工’,我们的使命就没有完成。”胡馨文说,站在新起点,支教团更加注重提升龙州年轻一代的自我发展能力,让每一个孩子都对未来有希望。怀揣这样的信念,胡馨文和支教团的同学们下乡采撷“珍珠”——把家境困难的学生集中到一个班级并提供资助,希望他们像珍珠一样在磨砺后闪光。在一间窄小的农宅里,胡馨文见到了15岁的王博晓。这户人家马上要异地搬迁,家庭生活有望得到明显改善,但女儿是不是要接着念书,父母一直下不了决心。接过求学登记表时,女孩一双大眼睛里仿佛藏满了话,她最终什么也没说,默默地爬到床上,垫着一口行李箱填完了表格。龙州高级中学校园一角。“这就是一颗未来的珍珠。”胡馨文告诉自己。支教团在龙州高中引入浙师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资源,打造“梦想课堂”,开展“大梦想家”教育,用远大的志向塑造孩子们的心灵。当互联网时代种种新奇职业第一次涌进龙州孩子的视野,梦想从此起飞。进入“珍珠班”后不久,王博晓身上阴云般的愁绪就一扫而光,她担任了班长,大眼睛自信地闪亮,也更爱笑了。摘帽后的龙州更有理由办好优质教育。眼下,支教团正在龙州一中打造“浙师班”教育示范新品牌。这个班的班主任、主课教师均由支教团成员担任。接下来的3年,浙师大支教团将一届届接力“浙师班”教学工作,直到学生完成中考。在上学期段考中,“浙师班”成绩名列前茅。浙师大支教团在边城的教育接力还在继续。凤凰花开,年年岁岁。树木树人,岁岁年年。为了见证和传承小康路上的奋斗精神,浙江日报与浙江省林业局、采访对象共同开展种植小康林活动。图为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新老成员在龙州高级中学种下凤凰树。【浙江新闻+】浙江高校的支教接力1999年,团中央与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做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支教工作的通知》,将研究生支教团作为青年学生参加扶贫接力计划的有效形式长期固定下来。此后,一批批浙江高校研究生奔赴中西部地区中小学,开展支教接力。2002年 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建立“尖峰助学基金”,至今已有715个班级团支部结对1500多名同学,累计各项资助80余万元2005年 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设立“边境图书馆”,迄今累计捐赠图书近4000册。2007年8月 团中央、教育部授予广西龙州县等6个服务县“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优秀组织奖”。2019年 浙师大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在龙州教育局的支持下,以“打造特色课堂,推进教学改革”为宗旨,在龙州一中开设首届“浙师班”,致力于将“浙师班”打造成教育改革示范品牌。来源:新华号 浙报融媒体

红珊瑚

用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实习生 孔晓睿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记者 董碧水8月21日上午10时58分,由南京南开往南宁东的G1503次高铁缓缓驶入金华站,齐昕提着20公斤的行李踏上了列车,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齐昕是浙江师范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这些行李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和衣物,剩下的都是为学生们准备的礼物。”齐昕说。之前几天,浙江师范大学第20届研究生支教团刚刚完成一年的支教回到金华。这场爱心接力,浙江师范大学已经做了20年。20年来,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浙师大研支团,成为点燃龙州教育的火种。自1999年团中央、教育部发起组织优秀青年志愿者到中西部地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扶贫支教工作。浙江师范大学有200余名志愿者响应号召,奔赴广西龙州县参与扶贫支教。在龙州县第一中学工作了10余年的办公室主任农汉兴是这段时光的“见证者”。20年来的每一位支教队员,他都印象深刻。在他的记忆里,龙高在2000年初才刚配备电脑,学校里大部分老师连基本的开关机都不会,在那个狭窄破旧的阅览室里,浙师大研支团成员手把手教当地教师使用电脑。“那是我们生平第一次接触电脑。”农汉兴说。不仅是教学设备的落后,地处边陲的龙州县,教师队伍十分匮乏,单龙州高中就有二三十个教师岗位空缺。支教团的到来为窘迫的龙州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年轻的师资力量、崭新的教学理念推动了边陲小镇教育的发展。龙高学生卢雯雯去年如愿考进了浙师大,她说:“支教老师们和普通的老师不一样,他们会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和我们聊天谈心,是良师也是益友。”第十七届研支团成员项雨峥正是这样一位“兄弟般”的支教老师,和学生更是无话不谈。但欢谈间,也会有刺痛人心和的颠覆认知的时刻。“你们的愿望是什么,想上哪读大学?”“老师,你想多啦,才不上大学呢,还不如早点去打工!”“我的愿望就是去广东打工!”“是啊,老师,你还不知道吧,这两年去广东打工的真的特别赚钱!”项雨峥当然不会想到“去广东打工”会是班上多数学生的“梦想”,这与他心中设想的科学家、公务员、教师等答案都背道而驰。诚然,改革开放以来,北上广成为无数年轻人追梦的理想城市,项雨峥说,没想到,一些自认为没有学习天赋的学生都希望早日结束学业,加入“打工大潮”,“在他们眼中,打工是创造财富最简单直接的方式。”项雨峥开始意识到,龙州的真正贫穷是知识的贫瘠,是观念的落后。此后,他总会在教室里多坐一会儿,和班上的同学讲述一些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久而久之,开始有学生来询问大学的学习生活,也有学生加倍努力学习,去广东打工的愿望也慢慢变成了去大城市读书。”事实上,这也是浙师大研支团每一位成员在做的。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学生的视野,让他们的人生拥有更多的可能。第十九届研支团成员雷佳凝来到龙高后,每天坚持早上五点半起,只为做一件事——带学生练声、练形体,为参加艺考做准备。“很多学生资质很不错,而艺考培训费用实在太高,我们就为他们开设一些基础培训课程。”雷佳凝说。在龙高,对于一些文化课成绩薄弱的学生,艺考是一种另辟蹊径的方式。在研支团成员的努力下,龙高艺考建起了包括声乐、表演、绘画等的培训体系。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艺考训练,不少学生找到了个人兴趣所在,一些原本胆怯、小心翼翼的学生褪下自卑的外表,“当聚光灯打在他们身上,这些孩子也能熠熠生辉。”雷佳凝说。研支团成员的周末,依旧充满干劲与活力。早上天还蒙蒙亮,吃上一碗广西特色鸡肉粉后,几位男生会转几趟公交去边境市场进水果,“价格低、质量好、易保存和运输”是他们挑选水果的标准。挑选好,还要联系老板把水果送到学校,进行包装和快递运输。为了和当地贫困学生建立长期且具有实效的结对关怀模式,十七届研支团创办了“越南特产公益微店”,售卖特色水果与零食。一年下来有3万余元的营业额,研支团把60%利润捐助给了龙州县贫困学生,40%用作下乡经费,帮助多名急需帮助的贫困学生。如今,公益微店犹如研支团宝贝被代代相传,到了十九届研支团手里,小小的微店已被经营得有声有色,除了业务不断被开拓,还有相应的研支团成员负责销售运营、进货以及快递。“除了微店,研支团成员做的事儿还有很多,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在短暂的一年时光里发光发热。”浙师大团委书记王淑聘对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记者记者说。2016年9月,在靠近中越边境的双棒希望小学,通过远程教学系统,当地孩子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堂英语课。远在金华的浙师大留学生外教通过视频与孩子们展开互动,让同学们体验到了原汁原味的英语口语。孩子们看着视频中的外教,个个兴奋不已。在他们的努力下,又成功搭建了广西首个在线希望小学实践基地。借助“互联网+”远程教学系统,让远在1200公里外的浙师大老师给龙州的孩子们授课,将学习内容以图文、视频、音乐的形式呈现,与学生视频交流,答疑解惑。“每次登上回来的大巴,都会有孩子跟着车子跑出好远好远。”大学期间,胡馨文有过3次短期的支教,但她内心却充满了愧疚。她说,短期支教只有半个月,几堂兴趣课、虽然开心但并不会带来多大的改变,“支教一结束,孩子们面对的依然是昏暗的教室和留守的孤独。”在20届研支团招募时,胡馨文又毅然交上了报名表。她说,尽管一年的时间依旧太短,一个人的力量依旧微薄,但一群人将无数个一年的薪火相传,将会是巨大的能量。今年8月,第21届研支团成员们顺利从20届研支团手里接过这场“支教马拉松”的“接力棒”。今年,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将以“打造特色课堂,推进教学改革”为宗旨,以龙州一中试点教学班为培养对象,打造第一届“浙师班”。“‘浙师班’主课老师全部由研支团成员担任,并将示范型、特色型、创新型课堂带入班级,为龙州的孩子开发更多的潜能。”第21届研支团成员齐昕说,希望孩子们高中毕业后的一纸文凭不再意味着学业生涯的结束,而是走向高等教育的“入场券”。20年,浙师大研支团成员的脚步遍布了这座边陲小城的角角落落。在八角乡中心小学建立边境爱心图书馆、去热作小学送学下乡、为贫困学子捐赠学费......在龙州的每一个乡镇,几乎都留下同学们家访的足迹,团队中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学子,包括“带上妈妈去支教”的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屠佳、团十五大代表张妮佳、“中国优秀青年志愿者个人”姜哲挺等,一代又一代的志愿者用行动喊出他们誓言——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不忘志愿初心,胸怀鸿鹄之志,脚踏南疆热土,站稳三尺讲台。”这是浙师大校长郑孟状对研支团的寄语,在这份勉励之下,一代又一代浙大青年学子在支教中贡献青春,收获成长。(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车魂师

这场爱心接力,浙师大已做了20年

10时58分,由南京南开往南宁东的G1503次高铁缓缓驶入金华站,齐昕提着行李登上了列车,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齐昕是浙江师范大学第二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将到龙州县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前几天,浙师大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刚刚完成在龙州一年的支教回到金华。这场爱心接力,浙师大已经做了20年。20年来,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浙师大研支团,成为点燃龙州教育的火种。自1999年团中央、教育部发起组织优秀青年志愿者到中西部地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扶贫支教工作后,浙师大已有200余名志愿者响应号召,奔赴广西龙州县参与扶贫支教。龙州县高级中学(以下简称“龙高”)办公室主任农汉兴是这段时光的见证者。20年来的每一名支教队员,他都印象深刻。在他的记忆里,龙高在2000年年初才配备电脑,在那个狭小破旧的阅览室里,浙师大研支团成员手把手教当地教师使用电脑。“那是我们平生第一次接触电脑。”农汉兴说。在地处边陲、教学设备落后的龙州县,教师资源也十分匮乏,单龙高就有二三十个教师岗位空缺。支教团的到来为窘迫的龙州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年轻的师资力量、崭新的教学理念推动了边陲小镇的教育发展。龙高学生卢雯雯去年如愿考进了浙师大,她说:“支教教师和普通的教师不一样,他们会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和我们聊天谈心,是良师也是益友。”第十七届研支团成员项雨峥正是这样一位“兄弟般”的支教教师,和学生更是无话不谈。但欢谈间,也会有刺痛研支团成员的心和颠覆他们认知的时刻。“你们的愿望是什么,想上哪读大学?”“老师,你想多啦,才不上大学呢,还不如早点去打工!”“是啊,老师,你还不知道吧,这两年去广东打工真的特别赚钱!”项雨峥没有想到,“去广东打工”会是班上多数学生的梦想,这与他心中设想的答案都背道而驰。“在他们眼中,打工是创造财富最简单、直接的方式。”项雨峥说。项雨峥开始意识到,龙州真正的贫穷是知识的贫瘠、观念的落后。此后,他总会在教室里多坐一会儿,和班上的同学讲述一些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久而久之,开始有学生来询问大学的学习生活,也有学生加倍努力学习,去广东打工的愿望也慢慢变成了去大城市读书。”事实上,这也是浙师大研支团每一名成员在做的。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的人生拥有更多的可能。第十九届研支团成员雷佳凝来到龙高后,坚持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带学生练声、练形体,为参加艺考作准备。“很多学生资质很不错,而艺考培训费用实在太高,我们就为他们开设一些基础培训课程。”雷佳凝说。在龙高,对于一些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学生,艺考是一条蹊径。在研支团成员的努力下,龙高第一次建起了包括声乐、表演、绘画等艺考培训体系。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艺考训练,不少学生找到了兴趣所在,“一些学生不再自卑,当聚光灯打亮在他们身上时,这些孩子也能熠熠生辉。”雷佳凝说。研支团成员的周末,依旧充满干劲与活力。早上天刚蒙蒙亮,几名男生会转几趟公交车去边境市场买水果,“价格低、质量好,易保存和运输”是他们挑选水果的标准。选好后,他们联系老板把水果送到学校。为了和当地贫困学生建立长期的结对模式,第十七届研支团创办了越南特产公益微店,售卖特色水果与零食。一年下来,营业额达3万余元,研支团把60%的利润捐助给了龙州县贫困学生,40%用作下乡经费,帮助乡镇家庭困难的学生。如今,微店已被第十九届研支团经营得有声有色,除了不断开拓的业务,还有相应的研支团成员负责销售运营、进货以及快递。“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在短暂的一年时光里发光发热。”浙师大团委书记王淑娉对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说。2016年9月,在靠近中越边境的双棒希望小学,通过远程教学系统,当地孩子上了人生的第一堂英语课。远在金华的浙师大外教通过视频与孩子们展开互动,让同学们体验到正宗的英语口语。孩子们看着视频中的外教,个个兴奋不已。在他们的努力下,广西成功搭建了首个在线希望小学实践基地。借助“互联网+”远程教学系统,让远在1200公里外的浙师大教师给龙州的孩子们授课,将学习内容以图文、视频、音乐的形式呈现,与学生视频交流,答疑解惑。“每次登上回来的大巴,都会有孩子跟着车子跑出好远好远。”大学期间,胡馨文有过3次短期的支教,但她内心依然充满了愧疚,“短期支教只有半个月,虽然开心,但并没有给孩子带来多大的改变。”在第二十届研支团招募时,胡馨文又毅然交上了报名表。她说,尽管一年的时间依旧太短,一个人的力量依旧微薄,但一群人薪火相传,将会产生巨大的能量。今年8月,第二十一届研支团成员顺利从第二十届研支团手里接过这场“支教马拉松接力跑”的“接力棒”。今年,浙师大研支团将打造特色课堂,推进教学改革,以龙州一中试点教学班为培养对象,打造第一届“浙师班”。“‘浙师班’主课教师全部由研支团成员担任,并将示范型、特色型、创新型课堂带入班级,为龙州的孩子开发更多的潜能。”第二十一届研支团成员齐昕说,希望孩子们高中毕业后的一纸文凭不再意味着学业生涯的结束,而是走向高等教育的“入场券”。20年来,浙师大研支团成员的脚印遍及这座边陲小城:在八角乡中心小学建立边境爱心图书馆;去热作小学送学下乡;为贫困学子捐赠学费……团队中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学子,包括带上妈妈去支教的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屠佳、团十五大代表张妮佳、“中国优秀青年志愿者个人”姜哲挺等,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用行动践行他们的誓言——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不忘志愿初心,胸怀鸿鹄之志,脚踏南疆热土,站稳三尺讲台。”这是浙师大校长郑孟状对研支团的寄语。在这份勉励之下,一代又一代浙师大青年学子也在支教中贡献青春,收获成长。实习生 孔晓睿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董碧水(来源:中国青年报)

异日

贵师大和浙师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联合培养硕博研究生

5 月 21 日上午,贵州师范大学与浙江师范大学以 " 屏对屏 "" 在线签 " 的特殊方式,举行两校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明确在 " 双一流 " 建设、学科学位点建设、人才培养、教师教育改革、项目申报、文化创新、技术开发、国际交流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根据两校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贵州师范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将协同开展学科、学位点建设。在学科发展规划、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高层次学科平台建设等方面相互沟通与支持;建立研究生导师互聘和联合培养机制,按照 " 双导师 " 原则,推进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共建,合作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同时,双方将相互支持 " 双万计划 " 建设,在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推进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精品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继续做好本科生联合培养工作。根据协议,双方还将积极探索合作研究、平台建设等机制与模式,推进科研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问题攻关,在重大科研项目申报、高端科研成果产出等方面相互支持。发挥各自国际交流合作特色与优势,联合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建设和国际合作项目申报,共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据悉,两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是在 " 双一流 " 建设的关键时期深化合作的重要举措,双方将依托各自优势,实现互助共赢、共同进步,努力把两校的合作打造成 " 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 的典范。【来源:ZAKER贵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贾逵

浙师大音乐教授的一堂思政微课:讲述国歌变迁史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郑琳通讯员 厉真“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在奋进新时代的今天,国歌不仅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发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还是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树立文化自信的好教材。近日,浙师大音乐学院教授乔邦利录制了一堂微课,重温国歌旋律,讲述国歌变迁史。 从想法到微课 一丝一毫都不得马虎“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歌和国旗、国徽一样,是国家的象征。” 乔邦利说当他接到要上一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微课时,脑子里就有了做国歌的想法。从想法到定稿,历时三个月,又经过两三个星期的精雕细琢,讲稿终于完成了。“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现当代音乐”,在看了大量关于国歌的文献,乔邦利发现大大小小的文献都是人物回忆形式,没有对国歌的创作、音乐形式上进行深度研究,“所以我自己归纳总结国歌的特点,打算后续补充例子,展开成为一篇学术论文”。这是乔邦利第一次用微课的形式上课,却一次在录音棚成功完成,在家已经练了两三天,里面过程十分坎坷。乔邦利一开始准备在电脑上下载个录制软件,却不会使用,最后只能在桌子上放个手机录制。“每次录完都觉得拿不出手,听手机里的声音都怪怪的,只能一次次修正,直到让自己满意。”有这次微课上课经历后,乔邦利觉得微课的形式很不错,平时的上课专业性较强,而通过微课通俗化的讲解,可以让音乐更大众化,更加普及。从以往的磁带到光盘,再到现在的网络,传播音乐的载体也日新月异。 以小见大 唱国歌和奏国歌的不同1949年9月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而在当时,部分委员认为,其中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妥,最好修改一下。周恩来支持采用原歌词,不同意修改,他说:“这样才能鼓动感情。修改后,唱起来就不会有那种感情。”最后,毛泽东拍板,决定原歌词不改动,仍然保留“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可以起到唤起人们居安思危的作用。其后,历经存废,因国歌词作者田汉被“四人帮”迫害,国歌也在“文革”中遭到禁唱。“我读小学的时候,国歌的歌词跟现在不一样,当时是集体填词,现在是原版田汉作词。” 乔教授说其实国歌的变迁,也反映了人民观念的变化,作为经典,国歌歌词历久弥新。中国人每次听到国歌时的肃然起敬,爱国主义的情怀和自强不息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和国歌的精神内涵是分不开的。 “每次听到国歌,都被歌曲包涵的情感触动,感受到我们得到和平生活的不易和得到如今生活的辛福感。”乔教授表示国歌除了情感,在音乐旋律上也极具感染力。在前奏部分,运用的大调式分解和弦和三连音,成功地刻画了雄壮激昂,勇往直前的义勇军形象。歌曲选择2/4拍,用规整而又富于变化的节奏,结合着坚定有力的旋律,整体音乐形象催人奋进。在音乐风格定位上,国歌大量使用了具有典型民族特点的五声性旋律,演唱起来朗朗上口,亲切自然。在音乐受众群体定位方面,国歌采用当时常见的群众歌曲形式,整首歌曲的音程只有九度,非常适合普通大众演唱和传播。而往往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我们听到的都是“全体起立,奏国歌”。乔邦利解释:“我觉得唱国歌要比奏国歌更适合。奏国歌是演奏器乐,我们只是作为一个欣赏者,而唱国歌,是大家每一个发出声音去参与,个人情感更直接的投入。”

龙虎沟

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20年扎根广西龙州传递支教接力棒

开栏的话:记录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讲述接续奋斗的浙江精神、中国故事,浙江日报5月18日起推出“接力——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型融媒体报道”。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要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浙江日报策划的“接力——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型融媒体报道”自5月9日启动以来,10支采访队伍奔赴省内外,采访小康路上干部群众接续奋斗的感人故事。今天,浙江新闻客户端推出系列报道的第七篇,讲述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在广西龙州的20年支教故事。03:39初夏南国边城,凤凰花正葱茏。每年凤凰花盛开之时,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的孩子们就迎来了高考、中考。成长道路上,龙州孩子有一群特殊的引路人——他们跨越1500公里来到这座边陲小城,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有关广阔世界和美好未来的梦想。他们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2001年以来,浙师大一届届青年学子传递着扶贫支教的接力棒,先后有203人在龙州挥洒青春。他们既“扶智”,又“扶志”,通过改变年轻一代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以优质教育力拔“穷根”。今年,又有18名浙师大学子通过了研究生支教团的选拔。浙师大第20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胡馨文(前数第三排右三)回到龙州高中,和“珍珠班”的同学们在一起。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由通讯员傅栋拍摄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自团中央、教育部启动研究生支教计划以来,我省青年学子奔赴中西部地区中小学开展扶贫支教,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正是其中之一。接力浇灌,让边城满树的凤凰花更加红艳。阔别17年,浙师大第5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屠佳回到了龙州县第一中学的老校园。2003年夏天,屠佳在这里第一次面对这些稚嫩懵懂的面孔。第一次下乡家访,从未离开过城市的屠佳被眼前的景象震惊:龙州县上降乡的一户农家,几根烂木头撑起带着窟窿的油布做天花板,室内黝黑的地面上长着青苔……当晚,她在日记里写道:“我从未想象过,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会因为137元的学杂费经历人生的抉择。”“我领悟了研究生支教团的初心:让这难以言喻的苦涩彻底成为历史。”屠佳说。“带上妈妈去支教”的浙师大第5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屠佳(左)接受央视主持人张越专访(资料照片)。1999年,由团中央、教育部共同组织的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计划正式实施,采取“志愿加接力”方式,每年招募研究生到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务,同时开展力所能及的扶贫服务。浙师大从2001年起加入这一计划,扎根龙州,薪火相传。在最早几批来到龙州的支教研究生中,屠佳是特殊的一个。她以坚毅和勇气书写的支教故事在边城久久流传,激励着后来的学弟学妹。“这么多年没见了!你好吗?你妈妈好吗?”重回龙州,龙州一中老教师谢海一见到屠佳就关切地询问,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走,去看看你和妈妈当年住的宿舍。”那一年,在年轻的屠佳出发支教前不久,父亲患重病去世了。作为独女,屠佳经历了愁苦与纠结,最终毅然决定“带上妈妈去支教”。母女两人在龙州相依生活了大半年,每晚挤在一张一米多宽的床上。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为龙州中学生打造“梦想课堂”,开展“大梦想家”教育。沿海城市宁波的一对母女结伴来到闷湿闭塞的边陲小城支教,佳话传开,龙州上下看到了浙师大支教团教育扶贫的决心,校地双方的心迅速贴近了。屠佳在龙州县戒毒所为戒毒青少年讲的一堂法制课,至今深深印刻在龙州一中许多老师心中:女孩子红了眼圈,男孩把脸埋在臂弯里,课讲完了,孩子们围着屠佳,叫她“姐姐”,说“好久没有人这样和我聊过了”。而最让屠佳难忘的,则是2003年一个停电的夜晚。晚自习前,孩子们买光了学校旁边小店里的蜡烛,在课桌上一支支点亮。橘黄色的烛光摇曳,宛如夜空中的星星,大家唱起了一首老歌:“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家门……”“我们扶贫支教的理想,就是让孩子们手里有灯,眼中有光。”屠佳说。龙州县高级中学28岁的历史教师卢荣华没有想到,分别十多年后,再一次在母校见到了改变自己人生的支教老师。这是一场“云相逢”。卢荣华激动地坐在报告厅里,眼前的大屏幕上出现一张盈满温暖笑意的圆脸——那是卢荣华的高中地理老师、第10届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周国成。“卢荣华,你好!你是291班的,对吧?”周国成热情的声音传来。周老师当时教八九个班级几百个学生的地理课。这么多年过去,他一见面就脱口而出自己的名字和所在班级,卢荣华的眼眶湿润了。2008年,当周国成循着师兄师姐的足迹来到龙州,浙师大支教团已经成为“最特别的当地人”。他们早上和边城居民一样呼噜呼噜“嗦”进一碗米粉,然后骑着电瓶车在县城古老的石桥上驶过。大多数支教老师的宿舍在校园里,经常有学生来敲门:“老师,能找你谈谈心吗?”浙师大支教团把龙州的教育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把龙州人民对教育发展的期盼当作自己的期盼。龙州的3所初中、1所高中和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每年都热切盼望着新一届支教团到来。在课余和周末、节假日,支教团成员经常不知疲倦地到龙州各乡村小学讲课。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胡馨文(右四)和同学们分享回忆。周国成同样留下了自己的故事——在卢荣华眼里,这位地理老师为同学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上课非常有激情,手里拿着地球仪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讲解。”卢荣华说,“我的地理成绩本来很差,连经度和纬度都分不清楚。听周老师的课,很快成绩就上去了。”从周国成当年的办公室望出去有两棵果树,一棵菠萝蜜树,一棵龙眼树,夏秋时节挂满了果子。老的史地楼如今拆掉了,两棵果树还在。徜徉树下,卢荣华觉得自己仿佛就是支教团结出的果实——怀着“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愿望,卢荣华考入青海师范大学,其间3次到青海贫困边远地区支教。毕业后,卢荣华回到母校任教,接过属于自己的那一棒。伴随国家扶贫开发不断深入,特别是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浙师大支教团始终紧跟时代的节奏。2017年,龙州提前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认定。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富教育,浙师大支教团在其中发挥了突出作用。2018年,龙州成为广西首个脱贫摘帽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龙州打赢脱贫攻坚战,浙师大支教团是见证者、参与者。一名龙州学生塞给支教老师的字条,诠释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对贫困地区的意义:“读小学的时候,我没想过自己会上初中;读初中的时候,我没想过自己会到高中;好舍不得你离开,请你在浙师大等我来。”龙州湿地公园全景。浙江新闻客户端 拍友 苏智艺 摄这张字条承载的梦想和希望,深深打动了浙师大第20届支教团成员胡馨文。2018年,她来到刚刚脱贫摘帽的龙州,防止返贫、继续巩固、增强“造血”功能是当地面临的重大挑战。“如果龙州孩子对未来的设想仍然只是‘到广东打工’,我们的使命就没有完成。”胡馨文说,站在新起点,支教团更加注重提升龙州年轻一代的自我发展能力,让每一个孩子都对未来有希望。怀揣这样的信念,胡馨文和支教团的同学们下乡采撷“珍珠”——把家境困难的学生集中到一个班级并提供资助,希望他们像珍珠一样在磨砺后闪光。在一间窄小的农宅里,胡馨文见到了15岁的王博晓。这户人家马上要异地搬迁,家庭生活有望得到明显改善,但女儿是不是要接着念书,父母一直下不了决心。接过求学登记表时,女孩一双大眼睛里仿佛藏满了话,她最终什么也没说,默默地爬到床上,垫着一口行李箱填完了表格。龙州高级中学校园一角。“这就是一颗未来的珍珠。”胡馨文告诉自己。支教团在龙州高中引入浙师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资源,打造“梦想课堂”,开展“大梦想家”教育,用远大的志向塑造孩子们的心灵。当互联网时代种种新奇职业第一次涌进龙州孩子的视野,梦想从此起飞。进入“珍珠班”后不久,王博晓身上阴云般的愁绪就一扫而光,她担任了班长,大眼睛自信地闪亮,也更爱笑了。摘帽后的龙州更有理由办好优质教育。眼下,支教团正在龙州一中打造“浙师班”教育示范新品牌。这个班的班主任、主课教师均由支教团成员担任。接下来的3年,浙师大支教团将一届届接力“浙师班”教学工作,直到学生完成中考。在上学期段考中,“浙师班”成绩名列前茅。浙师大支教团在边城的教育接力还在继续。凤凰花开,年年岁岁。树木树人,岁岁年年。为了见证和传承小康路上的奋斗精神,浙江日报与浙江省林业局、采访对象共同开展种植小康林活动。图为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新老成员在龙州高级中学种下凤凰树。【浙江新闻+】浙江高校的支教接力1999年,团中央与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做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支教工作的通知》,将研究生支教团作为青年学生参加扶贫接力计划的有效形式长期固定下来。此后,一批批浙江高校研究生奔赴中西部地区中小学,开展支教接力。2002年 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建立“尖峰助学基金”,至今已有715个班级团支部结对1500多名同学,累计各项资助80余万元2005年 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设立“边境图书馆”,迄今累计捐赠图书近4000册。2007年8月 团中央、教育部授予广西龙州县等6个服务县“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优秀组织奖”。2019年 浙师大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在龙州教育局的支持下,以“打造特色课堂,推进教学改革”为宗旨,在龙州一中开设首届“浙师班”,致力于将“浙师班”打造成教育改革示范品牌。

卡拉鹰

8月8日,北仑见!2019宁波国际钢琴艺术节开幕式音乐会来了!

8月8日晚,首届北仑青年文化节系列活动——2019宁波国际钢琴艺术节开幕式音乐会将在北仑影秀大剧院上演!2019宁波国际钢琴艺术节音乐会,将会是一场钢琴的音乐聚会。众多知名歌唱家和国际钢琴艺术家将齐聚宁波北仑区影秀大剧院,为大家带来盛大的音乐盛宴。罗伯特·威尔斯(Robert Wells),世界著名摇滚钢琴作曲家、演奏家,是国际乐坛上用钢琴这一古典乐器彻底打通古典、流行、爵士、摇滚的第一人,被誉为瑞典王国的骄傲。他曾连续四次被欧美权威音乐杂志评选为当代最受欢迎的音乐家,他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签约作曲家、北京旅游形象大使、海伦钢琴代言人。艾丽丝·鲍尔( Alice Power),2000年出生,是目前瑞典和北欧乐坛上一颗颇具人气的钢琴新星。8岁时,她开始登上演出舞台。2012年和2013年,她两次斩获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音乐比赛第一名。2012年,她在波兰的肖邦故居举办了个人钢琴音乐会。她的演出曾多次出现在瑞典著名音乐厅和瑞典皇宫的舞台上。约翰·博丁(Johan Boding),瑞典和北欧家喻户晓的音乐剧明星。他于1993年至1998年期间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学院接受系统音乐教育。他的演唱范围横跨了爵士乐、流行乐、灵魂乐和摇滚乐。1997年,由于在音乐剧《西贡小姐》中的出色表演,他获得了代表音乐剧最高奖的最佳男演员”金面具”奖。玛丽娅(Maria),1979年至1982年在瑞典萨夫勒歌剧院担任歌舞演员。1999年,她参与组建了著名的女声表演组合“AVEC”。2002年,她应邀加盟罗伯特威尔斯的“摇滚的狂想”演出。2014年,玛丽娅告别合音组成为一名独唱歌手,并发行了唱片《向查理致敬》和《为了爱》。亚采克·科尔塔斯(Jacek Kortus),1988年出生,毕业于波兹南帕德莱夫斯基音乐学院,师从沃尔德马·安杰耶夫斯基教授,现担任该校钢琴教师。2003年,他在第六届国际青年钢琴家大赛中获得特等奖;2005年,获得第九届安东尼国际青少年钢琴肖邦大奖赛一等奖。刘媛菁,1996年出生,宁波北仑人。2014年8月,她成功考取波兰帕德莱夫斯基音乐学院的钢琴表演专业(中国区仅招5人),成为北仑首个考入欧洲音乐学院的学子。随后,刘媛菁又以国际生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波兰肖邦音乐学院钢琴表演专业研究生。蔡大生,著名华人歌唱家,瑞典大剧院、挪威国家歌剧院、哥德堡歌剧院终身演员。1987年,他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1988年,荣获瑞典最高艺术基金奖。他是华人艺术家在世界舞台上登台最多的歌唱家之一。1996年,他应邀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首期音乐剧班讲师。2018年8月被美国纽约Classical Bridge国际音乐节录取并获得奖学金被邀请在纽约施坦威音乐厅演出。2018年获得“音才奖”国际钢琴邀请赛特金奖,同年获得上海之春第四届国际网络钢琴展演特等奖,成人组一等奖和指定作品最佳演奏奖。今天,分享一下这两位与钢琴的故事7月28日晚,宁波八旬老人莫志蔚的善举获得央视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以《莫志蔚:让琴声在城市上空响起》为题,报道了她的故事。05:22点击播放视频7月9日,莫志蔚老人透露心愿莫志蔚老人向媒体透露心愿:“让十架公共钢琴摆在宁波街头,是我即将到来的80岁生日愿望。”莫志蔚捐钢琴的事迹引起轰动,宁波人亲切地称她为“钢琴奶奶”。之后,宁波众多单位向莫奶奶透露投放意向,10架公共钢琴一一落地。7月11日,第一个安放点确定第一个公共钢琴安放点定在月湖盛园东门进口处的天幕下面。钢琴放在这里雨淋不着,太阳晒不到,而且这里是大沙泥街和解放路的交叉口,距离地铁口约100米,交通便捷。7月18日,钢琴款式和维护确定海伦艺术教育投资有限公司代表登门拜访了莫奶奶,表示海伦钢琴将全力支持莫奶奶的爱心行动。据悉,海伦钢琴除了承担十架钢琴的维修、保养、调律的工作外,在钢琴的价格上,提供最大的优惠。7月25日,最后一架钢琴地点确定宁波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消息,在机场出发大厅找到了一处安放公共钢琴的场所。 至此,10架公共钢琴已全部找到了自己的“家”。下一步,莫志蔚老人公共钢琴项目将启动志愿者招募工作和logo设计等工作。“钢琴奶奶”·莫志蔚莫志蔚出生于1939年,退休前是浙江省电信有限公司宁波市分公司的高级工程师。71岁时为了鼓励身患癌症的老伴多接触社会,她帮老伴报了老年大学诗词班,自己则在老年大学学弹钢琴。老俩口常常一个吟唱诗歌,一个钢琴伴奏,相依相偎,琴瑟和谐。她用琴声和爱帮助老伴与病魔抗争达十年。去年,老伴离世后,在琴友们的陪伴下,她在琴声中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莫奶奶说:“宁波制定了‘音乐宁波2020’建设计划,正在全力建设音乐之城,宁波要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街头也应该有公共钢琴。”北仑女孩刘媛菁成长之路刘媛菁出生于1996年,由于母亲是绍成小学钢琴教师,她从幼儿园起即开始跟随母亲接触钢琴。“起初只是想给女儿培养一个艺术类的特长,自己在教很多小朋友,也就同时教女儿,没想过让她走艺术这条路。”刘媛菁的母亲梅裕芬说。1992年,新加坡籍华人王绍成捐资助建了绍成小学,1995年又兴建了绍成小学钢琴楼,设立钢琴班。每一届一年级新生,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报钢琴班学习。经过自主报名,均衡编班以后,一年级新生在学校不仅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学,还能保证一周4至5节的授课时间和专职教师的辅导。“在这样的氛围下,孩子们更容易出成绩,家长也很重视,孩子们弹钢琴的梦想得到了培养与发展。”梅裕芬说,也是从那时起,海伦钢琴董事长陈海伦捐赠了三十多架钢琴,支持绍成小学开展特长班。得益于校领导和钢琴企业的重视,当时绍成小学的钢琴特长班办得风生水起。刘媛菁就是在这种氛围下开始学习钢琴的。梅裕芬回忆说,在自己曾教过的钢琴班中,有的孩子钢琴弹得好,学习也不错,家长还是更注重抓文化课。相反,很多当时并不起眼的孩子,虽然弹得不好,但一直坚持着,最后也考上了师范大学,发展得也不错。“孩子成才的路有很多种,找准了适合自己的才最重要。”梅裕芬说,自己也是弹钢琴的,所以她更知道要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道路有多么艰辛。后来,刘媛菁在中考时失利,这也是让她下定决心培养女儿走上艺术道路的一个转折点。在刘媛菁高一那一年,母亲开始带她找钢琴教师拜师学艺,打算将来报考浙师大,成为一名音乐教师。学了不到半年,老师发现刘媛菁的手指先天条件特别好,领悟能力也很强,建议她应该把视野放得更开阔些,不要局限于师范学校,到音乐学院试试。在听闻波兰的学校每年到北京来招生后,刘媛菁一路北上,每次有欧洲国家的教授来中国授课,她都报名参加。在即将升入高三的那个暑假,刘媛菁尝试着报考了波兰的波兹南帕德莱夫斯基音乐学院,没想到这一试就进了。谈到在波兰的学习经历时,刘媛菁常说自己见多识广,也积累了很多人生经验。“波兰的音乐底蕴深厚,氛围很浓,持续三小时的音乐会会场非常安静,中途没有一人离开,他们对音乐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刘媛菁说,她还结识了一位80多岁的老教授,他在退休后到学校上课,从不收一分钱。也是这些,让刘媛菁坚持着心底里对钢琴的热爱和信念,考进肖邦音乐学院继续学习。一次次磨练,一次次舞台经验,让刘媛菁飞速成长,站在了越来越广阔的舞台上。(北仑发布综合编辑,资料来源:北仑区委宣传部、宁波发布、北仑区传媒中心等,封面图:许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