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创建于1958年,位于杭州市临安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西端,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高校。目前学校现有东湖、衣锦、诸暨3个校区,占地面积3200余亩。现有各类在校生343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1570余人(含暨阳学院),研究生2300余人,留学生1400余人,农民大学生、继续教育学生9100余人。设有16个学院(部)和1个独立学院,66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新工科项目1个,国家卓越农林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专业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重点专业12个,省级优势专业7个,省级特色(含新兴特色)专业9个。现有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1个,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3个,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9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与重点培育学科5个。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培育)学科植物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林业经济管理学科 。省“重中之重”学科林学(一级学科)木材科学与技术(二级学科)师资力量:学校现有教职工236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360余人,高级职称718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共享院士5人、浙江省特级专家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等各种人才。近五年,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2600余项,其中,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得全国金奖1项、银奖1项。学校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涌现出“全国就业创业先进个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一批优秀学生典型。学校重视生态文化建设,“两园(校园、植物园)合一”的现代化生态校园被誉为“浙江省高校校园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一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被教育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单位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学校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努力向着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迈进。
2019-04-30 18:34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马悦4月30日,浙江农林大学与杭州市临安区合力打造省部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区启动仪式在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举行。校地双方签订任务书,将通过实施9大工程30个项目,合力打造省部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区,推进区校命运共同体建设。目前,杭州市临安区是我省第一批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先行创建单位,校地双方签约后,将成为我省首个由高校与地方合力打造的省部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区。自1958年建校至今,浙江农林大学一直扎根临安办学,已与临安共融共生、融为一体、不可分离,双方正逐渐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唇齿相依、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浙江农林大学是以农林、环境、生物为办学特色的省属高校,在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中具有自身优势;临安区秀美的山川景色、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临安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的独特优势和宝贵财富。今后,浙江农林大学将通过服务临安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提升全校师生的自主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切实提高学校内涵发展水平,实现区校之间共同繁荣、协调发展。根据达成的共识,在合力打造省部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区方面,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浙江农林大学将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高层次人才汇聚、人才培养体系完整等方面优势,充分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的技术优势,充分发挥浙江农民大学等培训平台的教育优势,为示范区建设培养一批现代农林业科技推广的应用人才、一批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一批扎根基层服务的管理人才。将积极创建浙江省乡村振兴数据库,研发乡村振兴系列指数及其标准,打通融合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和产业链,为临安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提供及时可靠的咨询信息和决策服务;将合力打造浙江省乡村振兴的“临安样本”和“临安经验”,形成在浙江甚至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临安模式”。在此基础上,区校双方将进一步以项目加资金的模式,继续携手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育工程、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乡村振兴共建工程等9大工程30个项目,构建区校长期、稳定、全面、务实的战略合作关系,打响“互惠互补互利,共建共享共赢”的校区合作新品牌,合力打造省部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区,协同推进区校命运共同体建设。具体包括统筹编制乡村振兴示范区的总体规划;创新乡村振兴政策体系,激活农村要素市场,解决乡村振兴的动力问题;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为引领农村业态转型升级提供指导;构建乡村全域旅游新格局,推动旅游业集聚化、高端化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助力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近年来,浙江农林大学与临安双方以打造“区校命运共同体”为统领,以“互惠互补互利、共建共享共赢”为原则,以合力助推浙江农林大学“双一流”建设、携手打造省部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区为重点,围绕人才引育、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环境治理等多个方面加强深度融合、实现协同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合作成果,为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实现共赢打下坚实基础。目前,浙江农林大学已经成为拥有五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3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是省重点建设高校、省部共建高校,在内涵水平和办学实力取得了显著进步。临安区实施“城市国际化、产业现代化、全域景区化”战略,成功获批省部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区,全力推进“十大重点工作”和“十大创建工作”,经济社会环境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县(市、区)之一。
杭州网讯 日前,浙江农林大学公布2020年本科招生章程和招生计划。今年,该校年计划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收本科生3991人,比去年增加110人,其中浙江省计划为2615人,省外计划为1376人。今年浙江农林大学招生专业共有50个,其中新增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 2020年,浙江农林大学在浙江省内招生中,普通类提前录取计划749人,普通类平行录取计划1535人,艺术类计划181人,还有专升本和四年制高职单考单招计划150人。在普通类提前录取招生计划中,三位一体招生计划300人,定向招生计划191人,新农科求真实验班、农学、林学等种养殖类涉农专业(免学费)招生计划223人,省内地方专项计划35人。该校在省外招生计划,各省均不相同,重点投放在河南、贵州、安徽、山西、广西、四川等省份。 浙江省户籍考生录取到农学、林学、茶学、园艺、园艺(观赏园艺)、植物保护、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林学(林业技术)等9个专业(方向)及新农科求真实验班的免收学费。此外,今年学校有3个定向项目面向浙江户籍生源招生,分别为定向培养浙江省基层农技人员招生(事业编制)、定向培养浙江省粮油储检人员招生(国企编制)、定向培养浙江省基层林技人员招生(事业编制),定向生毕业后到指定单位就业。学校与丽水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承担定向培养基层林技人员(本科)工作,其中浙江农林大学2年,丽水职业技术学院2年,招生专业为林学(林业技术)。 浙江农林大学建有求真实验班,该班是学校举全校之力倾心打造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2020年在浙江省招收75人,分设有新农科求真实验班、新工科求真实验班(1、2、3)、新文科求真实验班3个班级,学生在同一班内可任选专业。求真实验班坚持立德树人,以“宽厚基础、差异教育、融通国际”为特色,致力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人文情怀、社会责任、国际视野、学术抱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学术型创新人才。 学校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合作举办林学(中加合作办学项目)专业本科教育项目。UBC为世界著名大学,该校林学专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学生在学校完成2-3年学习任务,满足雅思、学分绩点等入学条件后,可申请赴UBC学习。学生在浙江农林大学和UBC读书期间所获学分可以互相认定,满足各自学位授予条件者,可同时获得浙江农林大学和UBC学士学位证书。此外,浙江农林大学还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世界名校开展合作交流,有各类交换生项目、本科学分互认项目、硕士研究生项目、暑期项目4大类共30多项,丰富多样的渠道充分保障了学生出国深造的需要。 该校拥有宽松的转专业政策,除定向招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等特殊类型招生外,被学校录取的其他学生进校后根据学校有关规定有多次申请转专业的机会。其中被农学、林学、茶学、园艺、植物保护、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等专业录取的享受免学费政策的浙江省户籍考生,进校后在免学费专业之间可申请转专业。 学校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校长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林业英才奖学金、许行贯农创教育基金、亓汉三英才奖学金等近20种奖助学金。高考成绩优秀的考生报考并被浙江农林大学录取者,予以最高8万元新生奖学金。同时学校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资助政策,开通经济困难新生入学“绿色通道”,为优秀学生提供多方面经济保障。 浙江农林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高校,是浙江省十二所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在浙高校之一。拥有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和学位授权体系。拥有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8个。 浙江农林大学学校坐落于杭州市临安区,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悠久,交通更加便利,杭州地铁16号线设有“农林大学站”。该校校园文化特色鲜明,“两园(校园、植物园)合一”的现代化生态校园被誉为“一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被教育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单位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2019年、2020年学校连续两年位居中国大学校园植物排行榜首位。 录取方式: 浙江农林大学的国家代码为10341,浙江省代码为:0011(普通招生、免学费专业、地方专项),0311(三位一体招生),0211(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招生),0249[定向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粮油储检)人员招生],0289[定向培养基层林技人员招生]。学生毕业后授予根据国家统一规格印制的“浙江农林大学”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证书。符合浙江农林大学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经浙江农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授予浙江农林大学学士学位。 其他具体招生信息,可以联系: 招生热线:0571-63730908 学校地址:浙江杭州临安区武肃街666号(东湖校区) 浙江杭州临安区衣锦街252号(衣锦校区) 学校网址:http://www.zafu.e.cn 招生网址:http://zs.zafu.e.cn
12月24日,浙江农林大学物联网工程161郑豪男刚刚参加完研究生入学考试,又收到让他惊喜的期末“大红包”:根据本科生素质奖励办法等有关规定,学校根据他申报的科学研究、发明创新、学科竞赛的成果,决定给他累计颁发超过60000元的奖金,而且在现金奖励基础上,他还可以获得创新学分奖励。原来,大学期间郑豪男一直在老师指导下专注创新,先后获得“毒害试剂泄露检测方法”“基于非线性模型的危化品泄露预警方法”等4项发明专利,开发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综合信息系统”等多个软件系统获得软件著作权,在SCI期刊和一级期刊先后发表了4篇高水平论文,还多次获得“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浙江省奖金等,这一些创新实践和学科竞赛的成果,都属于该校本科生创新奖励的范围,可以获得现金和学分的奖励。和郑豪男一样,根据浙江农林大学刚刚公布的2019年度学生素质奖励发放结果,该校2019年度有1152名学生因为在各类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累计获得总额达到143.38万元人民币的奖励。这些创新成果包括申请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发表高层次论文、获得高层次科研项目、参加学科竞赛并获奖、参加各类创新活动并获得成果等。近年来,浙江农林大学十分重视本科教学,通过推进院长主管本科教学、学科专业一体化等举措,不断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2018年学校出台了《关于加快一流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行动计划(2018-2022年)》,明确要求“每位学生在校期间100%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先后出台了设立本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开放实验室项目、科研成果奖励创新学分、优秀论文代替毕业论文等一系列政策,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同时,学校全年设立的各种鼓励创新创业的活动经费总额超过1000万元,学生申报参与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各级各类学科竞赛,都可以获得经费支持。如学生申请科研项目、创业项目可获得1500元至50000元不等的经费资助;学生公开发表论文、获得专利或者创业取得成果,单件可以获得500元到10000元的奖励;学生还可以凭创新创业成果获得学分奖励、替代毕业论文等。浙江农林大学在重奖学生科研创新时,更侧重于重奖发表高层次论文、获得各类发明专利等原创性的成果。在2019年获得创新奖励的学生中,有152名本科生在高级别刊物发表了学术论文。按照学校相关奖励规定,这些论文的作者都可以获得500—10000元不等的现金,并且可以凭借相应的论文申请创新学分奖励,部分被SCI收录或者发表在一级期刊、核心期刊的论文,经过论文作者申请和专家评审后,还可以用于代替毕业论文。听说学校将给自己高额的素质奖励,郑豪男觉得这既是对他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肯定,也让他和同学对继续从事本专业的研究充满了信心。大学期间,郑豪男一直跟着惠国华老师主持的科研项目组,利用课余时间从事和专业相关的科学研究。他说:“学校一直就十分重视本科生科研工作,在我开展研究的期间,不仅得到了老师指导和支持,现在学校还给予我们这么大力度的科研奖励,不仅有助于我继续开展相关的研究,也进一步激发了我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兴趣。现在我已经参加了研究生考试,希望能继续深造、继续从事科技创新和学术研究。”获得发明专利、发表学术论文能够获得学校重奖固然高兴,但是很多学生更看重的,是学校通过鼓励学生科研创新,培养了他们开展创新研究工作的科学态度。浙江农林大学林学162班的陈月婷一直跟着导师开展科学研究,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她撰写的研究论文发表在被SCI2区收录的一本国际期刊,不仅获得了学校给予的现金,她还用这篇文章替代了毕业论文。说起自己开展科研的过程,陈月婷说:“本科生能够参与科研创新并获得成果,要十分感谢学校给予的支持,这种支持不仅仅是给予我们科研经费支持以及科研成果奖励,更是通过选派导师、给予政策等形式,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科学研究氛围,正是有了这种良好的创业氛围,本科学生才会积极地去尝试开展科学研究,参与到各种项目的创新中去。在学校的鼓励下,不少学生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大家感触最深的,还是通过参加科研活动树立了严谨的学术态度,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科研创新能力是大学重要的能力之一,学生取得高层次创新成果,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对学生获得的高层次研究成果进行奖励,对于其他同学积极从事科学研究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我校100%的本科生,在校期间都有参与到各种形式的科研的经历,未来我们将积极鼓励更多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参与科研活动。”对于重奖本科生科研创新成果,浙江农林大学教务处处长郭建忠教授说。郭建忠认为,鼓励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还可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提升毕业论文质量。他说:“近年来,我们十分重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成长成才。比如,今年学校立项一类学科竞赛44项,二类学科竞赛35项,同时积极承办省级学科竞赛,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创业和学科竞赛。通过积极鼓励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本科生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也为大四写毕业论文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对提升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系列政策的鼓励下,该校本科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和学科竞赛,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成果得到持续提升。2019年,该校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65项,比去年增长44%,校级项目立项246项,学生受益面进一步扩大;先后有2633人次本科生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等各类奖项1200多项,其中获国家级一类竞赛奖项43项,较上一年增79%;本科学生公开发表论文151篇,其中SCI收录16篇;本科生申请各类专利并获授权73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浙江农林大学十分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积极出台鼓励学生创新政策、对学生创新成果进行奖励和支持,是学校鼓励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我们希望通过几年的努力,营造更加良好的学术创新氛围,积极引导广大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进而提升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浙江农林大学副校长沈月琴教授说。
总体鸟瞰图1、概况浙江农林大学位于杭州市临安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西端。该校创建于1958年,是浙江省唯一的省属本科农林类高校,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高校。经过近60年的建设,学校已发展成为以农林、生物环境学科为特色,涵盖八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校园总平面图规划建设的浙江农林大学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工程位于浙江农林大学校东湖校区内。东湖校区位于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本项目建设用地位于校区东部,周边地块为教学楼和信息工程学院等。单体总图本工程总占地面积约27699平方米(折合41.55亩)。总建筑面积23988平方米。夜景透视图2、基地匹配基地呈三角形,用地东西长边长约270米,南北短边最宽141米,最窄56米,场地整体沿东北方向呈现抬升趋势,并且有较大的高差。目前地块现状主要为苗木及空地,基地背山靠水,视野开阔,地理位置良好。基地北侧为智能实验楼,南侧为信息工程学院,西侧为土坡山体。场地分析图2.1 有利因素a. 场地位于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沿湖位置,是师生、学者往来的人流核心区域,先天具备丰厚资源。b. 用地西侧银杏路为校园主干道,东北侧二环路为校园主要的机动车道,整体交通环境便利流畅。c. 用地西侧为校园主要景观湖面,北侧为景观山体,周边自然资源丰富。2.2 制约因素a. 场地边界不规整,呈三角形状,西南角局部凸起,东西向最长250米,南北向最长130米,用地指标较为富余,场地把控难度较大。b. 场地高差较大,从南至北逐步抬高,最大高差约7-8米。c. 本项目以扩建原智能实验楼为主,未来引进团队具有不确定性,实验功能及工艺较为复杂,因此需考虑功能的灵活性及未来可适应性。3、建筑应对这些制约因素都使得本来就不充裕的基地,显得更加紧张。在尊重基地环境、利用有利因素的同时巧妙化解制约因素,将场地内部高差及其不规则的用地作为设计的切入点,并将建筑和谐地嵌入周边环境之中,是设计的最大难题,也是本次设计的出发点。建筑生成分析图3.1 承载“天目巍然”校园形象,展现科研创新活力校园环山,基地近水。设计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启发点,尊重原始地形,顺应校园文脉肌理,植入方院形体。通过底层造坡退台架空,上层虚实空间对比,展现科研教育建筑的稳重与活力,建设成为农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3.2 利用“两园”生态优势,共享绿色智慧“盒”院建筑以“融入环境、重构生态”为出发点,突出农林大学生态特色,重塑校园空间架构。通过中式“盒”院的空间营造,引景入院,形成多层次的活动交流平台,并有序布置功能复合的实验空间,营造绿色开放的实验科教场景。借势融合整个教学前区,打造成“区域急需、世界一流”的生态智“盒”。设计希望通过生态智“盒”的营造方式,设计一个 “多层次自然融合、多尺度共享空间、多模式实验布局"的现代化生态教学科研建筑。主入口透视图4、总体布局总体布局首先考虑基地不规则、建筑用地指标富余和实验室未来发展等因素,结合整体校园规划,将场地东西两侧退让后形成紧凑、规整的建设用地。利用南侧教学楼内部道路延伸至二环路,将东侧用地设置室外培育基地并作为实验室未来发展用地。而对于基地内较难使用的西南角,利用原有场地高差,通过下沉硬质广场和地景化建筑相结合,将植被绿化从下沉广场延伸至二层露台。在自由草坡上会有师生活动、交流、休憩和演出,成为最有空间活力的场所,从而打造成校园内重要的空间节点,串联起整个教学区。这将为重塑校园空间架构做出贡献。交通流线分析图设计将主要形象入口设置在基地西侧,前场开阔,交通便利。不仅迎合教学及宿舍区主人流方向,而且兼顾北侧原智能实验楼的联系需求。直通二层的室外大台阶不仅作为师生便捷进入实验区的通道,亦是闲暇之余停留、聊天的交流场所。而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设计探讨更高效、更经济、更具多样性的布局形式。采用围合式的空间布局,空间利用最大化,交通联系便捷化。同时形成了内庭外园的景观序列。场地南沿银杏路,北临二环路。人行主要出入口设置在西侧,考虑人行区域主要集中在西侧及北侧,故将机动车出入口设置在基地东北侧,并沿内部道路设置机动车临时停靠/避免机动车对主要步行系统的干扰,保证场地内舒适的步行环境。由于场地自身高差变化较大,最大处达到7米。首先将场地分期设置,保留原有地形,减少开挖量,并遵循原有场地标高与外部道路标高关系进行场地标高控制,沿西南角通过下沉广场及地景建筑的营造,为校园提供开放活动空间的同时将场地高差有效的利用起来。同时利用台阶下部原有的高差布置地下人防工程,最大化的减少土方的开挖量,节约造价。总体竖向设计以经济、合理为原则,通过巧妙的建筑景观化手法,最大化的减少开挖与土方,节约造价。场地高差分析图5、功能组合设计根据各功能在使用频率、私密程度上的关系,将公共性较强的报告厅及成果展示厅设置在底层主入口的南北两侧,并在东侧设置多功能厅及大型仪器实验室等配套功能。通过室外大台阶可以直接进入二层及以上管理私密的科研实验区,其中二层以对公共实验平台为主,三层至五层均为课题组实验室以及院士工作站。功能组合分析图通过交通核及公共空间的设置,整个实验区形成风车状“实验综合体”的布局,自成体系,可分可合。根据使用模式的不同,可将实验用房、研究用房及辅助用房进行灵活的组合,形成可变的实验团队模块。同时注重不同团队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更多的休息交流及展示空间。平面图6、形态生成建筑以一个简洁的“盒”院形体,掩映在绿树丛林之中,通过具有节奏感的开窗形式、实墙留白,以浅色外墙、深色单坡屋面延续校园肌理及色彩规划。以刻意岩石化的基座及主体刚硬的线条又展现了国家实验室的严谨与稳重,而在完整建筑形体之上局部出挑的形体,适时打破形体的规整,形成一个眺望校园湖心的景观窗口,体现鲜明的标识性。简洁的形体与丰富的空间7、结语湖心、山体、下沉广场、自由草坡以及扭转的建筑形体形成一条重要的景观序列。设计以“生态+智慧”为立意,塑造形象鲜明的校园地标。结合场地高差关系和地势地貌,保留原有场地的记忆,将建筑悬浮在一个富有延展性的生态基石之上。利用台阶、草坡、山地、内院...柔化了自然景观与建筑的近人界面,营造一个充满创造力与生命力的绿色生态建筑。
浙江24小时记者 郑琳通讯员 陈胜伟 俞洁“我家离学校比较远,随身带着这么多行李到校不方便,所以我妈就提前帮我把大件行李邮寄到了学校,我办完报到入学手续后,直接过来取就可以了。”9月9日,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的菜鸟驿站里,该校2018级新生小周正在领取自己的包裹。往年新生开学,总有不少新生和他们家长赶到学校时已经精疲力竭,因为旅途奔波深感劳累,还要带着众多的行李。等新生和家长办完入学手续后,他们还要背上寝室楼。但是今年在浙江农林大学报到现场,不少新生和家长们却轻松而来:一个小包、一个行李箱成为不少新生随身携带的全部行李。原来,和往年新生报到大包小包随身行李不同,今年浙江农林大学的部分新生们提前把大件行李快递到了学校,这使即将赴远方的大学之旅,也变得轻松愉快了不少:行李从家里寄出,到校办理好各种手续后,再到校园里取行李。这些大学新生也成为了没有大件行李“空手到”,这种松松、便捷的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新生所接受。在浙江农林大学菜鸟驿站里里,早在新生开学前两天,快递架已被塞得满满当当,有的大件包裹还被堆放在地上。快递阿姨们忙着收件登记,不可开交。“每年新生入学的时候,快递就多起来了,而且快递数量总会比去年更多一些,有从江浙沪这些近的地方寄过来的,也有从湖北、河北等比较偏远的地方寄过来的,” 菜鸟驿站的服务阿姨庞哲说:“基本上都是大件物品,包括衣服、被子等生活用品,新生开学到校时过来取,这样就方便多了。”浙江农林大学环工18级新生武镕浩是山西人。为了轻松报到,他在前几天就把自己的衣服、被褥等一些重的东西寄到了学校,当地快递寄件是6元/公斤,所有行李寄过来花费185元左右,虽然不便宜,但是轻松不少。他说:“这次来是‘轻装上阵’,妈妈和爷爷奶奶都送我来学校,因为重的行李提前运来学校了,我就拿了一个行李箱,背了一个书包。”上学之路行装轻便,武镕浩一家从山西坐飞机过来,先到到杭州游玩了两天,报到前一天一家子不慌不忙地到达了学校。“来之前我就加了学校的新生群,我的快递也是一个群里的学长帮忙拿的,学长还一直帮我送到了宿舍楼。”作为浙江农林大学的新生小学弟,他对学长学姐的关怀备至感动不已。据不少“过来人”介绍,相比较00后大学新生的“空手到”,以前大学新生要带的行李可是不少。最早是被子、席子、脸盆;后来是学习用品、随身听、电脑;在后来是手机、相机、平板电脑;如今,新生上学终于轻松了,小件行李随身带、大家行李找快递。只要到校后去个快递,就什么都齐备了,带着大包小包进大学校门,正在逐渐成为历史。不久前,菜鸟驿站发布了全国高校00后大学生“空手到”,浙江农林大学位列浙江高校前三,很重要的原因是该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家离学校远,选择快递的新生也就更加多一些。对此,浙江农林大学不少新生表示,快递让大学生上学之路更便捷和轻松了。选择快递来运送自己的大件行李,也反映出了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变化,快递也成为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存在形式。
“新鲜酥脆的山核桃仁,每包98克,买三免一,只收两包的钱。”“酱汁牛肉等口味的苦荞锅巴,四包只要29.9元,超级合算。”“原生态无添加的土蜂蜜,含有人体所需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丰富……”晚上7点,浙江农林大学“直播助农促发展”社会实践团队的杨磊等同学,当起直播间的“网红”,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竭尽所能地帮助农户推荐各种农产品。第一次直播,就吸引了2000多人次观众进入直播间,得到1.5万多点赞,成功销售出了2000多元的农产品。 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帮农民带货、助农民增收,是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直播助农促发展”实践团暑期实践的重要内容。为了确保网上带货的效果,早在6月底他们就分成直播、后勤、技术、摄影等小组,大家明确分工:有的深入各地开展调研,选择并熟悉产品;有的负责产品推荐、特色呈现,以及优惠券发放;有的负责摄像和直播,以确保直播顺利进行。连日的努力,大家成功地为当地农户推销了一批山核桃、油焖笋、野生茶叶、多味花生笋丝、苦荞锅巴、小红薯干、秘酱牛肉酱等农产品,以实际行动助农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和“直播助农促发展”暑期社会实践团一样,该校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党支部的党员暑假也没有闲着。他们组成的“绽放青春,筑梦下姜”实践团队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在浙江省淳安县“大下姜”开展科技支农服务。大家对当地毛竹产业发展进行调研走访,从竹笋包装、竹制工艺品设计以及竹家具设计等方面进行指导。大家建议:当地竹制产品需要“推陈出新”,要创造时尚、新颖的现代风格产品;要着力加强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要构建精准多元的竹制产品营销推广新平台,推行线上和线下同步,门店、微商、电商并进,实现高速、立体、便利、广泛而精准的竹制产品营销推广。 在金华市磐安县金土地农业观光园,浙江农林大学“七月果子”团队的同学们对观光园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大家发现,今年猕猴桃园因未及时疏果而导致后期生产管理不便。另外,去年洪水导致猕猴桃溃疡病严重,今年虽鸟枪换炮,但因前期雨水太缺,晨间低温使得部分植株仍有发病现象,同时叶边缘出现卷曲。针对这些问题,大家建议:疏果要求剪枝长度留7、8片叶,以促进营养枝生长,防止徒长枝旺盛;疏果每一花序保留4~5个果子;溃疡病需要进行相应的田间治理,控制好水肥的灌溉和施用。师生们还就猕猴桃负载、溃疡病、甜度提升等问题对基地进行指导。 在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和平村,该校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心系乡民”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进行了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调研实践活动。从2014脱贫至今,和平村遇到很多难题,但是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目前种植的辣椒和烤烟加强了和平村脱贫致富的信心,村内的蜜蜂养殖也有声有色。结合当地实际,师生们根据自己掌握的科技知识,纷纷为当地发展种养殖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出谋划策。学生们还先后走访四户有空巢老人的家庭,在调研的基础上商量对策,为他们脱贫致富、精准扶贫提供意见建议。 在杭州市临安区,该校“复工复产”调研实践团的学生们,围绕疫情前中后期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情况和针对疫情采取的销售方式进行调研。大家调研发现,当地相关管理部门对特色产业实体店都规范了防疫措施,定期抽查,其所有实体店店铺也均配合相关管理部门做好了防疫工作,对实体店店铺和仓库定时定点进行消毒。在疫情期间,因其自产自销的模式,没有上游成本的影响,临安特色山核桃实体店的销售情况较平时而言并无较大变化,其主要变化在于线上销售成为主要销售模式。 复工复产之后,大家积极采取降低价格,增加销售途径,并采取网络,微商等平台形式以带动消费。 此外,参加社会实践的浙江农林大学学生们,还先后前往杭州、绍兴、宁波等地,深入调研疫情下小微企业的复工复产情况,助力探索疫情常态化防控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长效机制。大家从制造业、零售业、培训机构入手,对10多家企业进行了采访调研。诸暨锦豪纺织厂、台州波丽工艺厂和永康市锐鹰工贸有限公司在复工复产后,严格落实防疫措施,对在岗员工开展防疫培训,有还还在门口增设体温检测功能,做好人员健康登记和企业内部的消毒工作,切实保障返岗人员的健康。台州波丽工艺厂组织员工进行疫情防范工艺品大赛,不仅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宣传科学防疫的重要性。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发现,为了帮助企业顺利复工复产,各地出台政策,为企业减轻负担。同时积极探索水果线上销售渠道,帮助果农及时挽回了损失。 据介绍,今年暑假,浙江农林大学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要求、确保师生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就近就便、返家乡实践”的原则,组建了由13个学院的2424名学子组成的42支校级重点团队,大家按照有关要求,分别在生源地或户籍所在地,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的方式开展“奋斗绽放青春 服务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与此同时,更多的学生则围绕助力疫情防控和复产复工、投身打赢脱贫攻坚战、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及返家乡社会实践等十大实践模块,通过参与线上直播带货、线下科技支农等形式在就近开展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在助力抗疫复产、服务精准扶贫中锻炼成长。 【来源:杭州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央广网杭州10月10日消息(记者李佳 通讯员邵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高层次新型职业农民和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今天上午,由浙江省农业厅和浙江省农科院共同筹建的浙江农艺师学院正式成立,首批104名在职研修生班学员同时举行了开学典礼。浙江农艺师学院是顺应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与现代农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创新浙江高层次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学院致力于打造浙江省高层次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教育培养和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培育一批高端复合型农业领军人才和一线高层次应用型农业专业人才。记者了解到,作为全国首家农艺师学院,浙江农艺师学院师资队伍以浙江省农科院高级专家为主体,引入相关院校专家以及政府与管理部门负责人、企业家和一线技能型人才等师资,建立专业导师与创业导师师资库。在教学方面引入MBA高级研修班创新理念,以“专业、能力、素质、职业、市场”为导向,整合农业、经营、管理等多领域著名专家,突破现有农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固有模式,通过“专业研修+技能鉴定+职称评定”贯通培养模式,培育具有战略眼光、思路新、视野宽、精管理、善经营的农业技术人才与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学院培养对象是浙江省各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性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与技术骨干;农业“两区”基地负责人;浙江农民大学优秀学员;高校毕业生“农创客”以及涉农企业高管、农业生产技术骨干等。目前,学院开设现代农业技术、农业经济管理两类专业,同时还会根据需要设置若干个培养方向。学制2年,实行学分制教学,学员完成规定学分与结业鉴定后,由浙江农艺师学院颁发农业类在职研修生证书。首期在职研修生班共104名学员,根据规划,2020年在职研修生争取在读研修生班规模达到300-400人左右,年培训农业生产技术人员2000-3000人次。
浙江24小时记者 郑琳通讯员 陈胜伟栀子花是常见的重要庭院观赏花卉,它色泽纯洁、香气迷人,同时还是一味传统的中药,对人体健康很有好处。栀子果则是卫生部首批公布的“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的植物,以干燥成熟的果实入药。但是由于受种植培育、加工利用等技术限制,“浑身都是宝”的栀子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它的价值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浙江农林大学张有做教授团队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栀子富含宝贵藏红花素且“既是食品又是药品”,具有较大的市场开发价值。为更好的开发相关产品,他牵头组建了由浙江农业科学院、江南大学等高校组成的专家团队,从品种筛选、规范种植、实验分析、产品研制开始,成功开发出了栀子藏红茶、栀子藏红油、栀子饭宝、栀子手工皂等系列产品。张有做教授在东京农工大学读博士期间,就开始着手栀子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我在日本做了十年的研究,发现海外的很多学者,包括日本很多学者,都在利用我们中国的宝贵资源进行科学研究,而我们国内的研究却是空白。我觉得我应该学习先进的技术,回国以后能够真正为我们的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做些科研。”进入浙江农林大学工作后,张有做教授继续深入攻关栀子加工利用技术。他调研后发现,我国食用植物油产量是2千多万吨,但国内的原料仅能满足40%左右产能。他研究还发现,栀子果中富含的栀子油的营养价值远高于普通大豆油,甚至优于进口橄榄油,如果能够将栀子这种木本油料利用起来,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食用油产量不足的问题。说起栀子油的功效,张有做说,虽然更多的人对橄榄油了解的比较多,其实栀子油完全可以比美于橄榄油,甚至比橄榄油更适合我们的身体健康。因为栀子油中含有40多种生理活性物质,譬如藏红花酸、角鲨烯、植物甾醇等功能成分。其中藏红花酸可以直接进入大脑屏障,起到抗忧郁、提高记忆力的作用。。张有做认为:“做好栀子系列产品研发这篇文章,不仅对我国传统的栀子产业升级和延长产业链、推进山区综合开发、促进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促进健康产业发展、强民富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015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张有做开始推进中国本土栀子产业精深加工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他和团队瞄准高品质植物油高地,在杭州青山湖科技城成立了浙江骄栀科技有限公司。该科研团队以富含宝贵藏红花素且“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栀子为原料,在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政策资金支持下,建成了生态化的栀子种植基地、最全的栀子深加工系列产品研发生产线,结合中国盛产栀子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属于自己的栀子产业生产模式。随着项目的推进,骄栀科技打造药、食两用栀子产业和全国功能食品产业基地的目标,已经初见成效。张有做团队研发的栀子系列产品,不断将“食补”代替“药补”的健康生活新理念体现在了系列产品中。与此同时,张有做团队还积极吸取了中美等国专家教授的指导意见,并参阅了古现代大量的中药、藏药知名专家的文献典籍资料,运用各项先进技术,继续向研制系列无污染、纯天然、无农残的药食两用的健康食品、保健产品、医药用品等目标迈进。去年8月,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健康产业博览会在上海举办,张有做团队携栀子系列产品参展。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大客户们的认可,获得国内外友人的高度赞扬和青睐。如今,张有做团队已经与中国栀子种植业协会的几百余家栀农开展合作,携手探索我国栀子产业发展的振兴之路。张有做表示,自己还在起步阶段:“作为一名大学老师、食品营养的从业者、农林大学的科研工作者,我非常希望能够为老百姓真正做点实事,努力实现用一颗栀子诠释科技创新、服务三农、健康中国的人生梦想。”
“非常感谢浙江农林大学金果子团队来到我们大别山,无偿教给我们先进的山核桃培育技术。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山核桃显著增收,我们85%的收入都是来自大别山的山核桃,村民们也都过上了好日子。是浙江农林大学输送的科技力量,让我们在脱贫致富的路上向前迈了一大步!”说起当地山核桃产业的发展情况,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的山核桃合作社负责人汪世君感慨地说。连日来,为帮助安徽大别山区的六安市金寨县发展山核桃产业,浙江农林大学金果子团队专家王正加教授、孙伟圣教授和夏国华老师,带领着一批研究生和本科生,顶着烈日上山下乡走访山核桃种植农户,考察农户种植山核桃的培育和管理上的问题,现场指导农户加强山核桃的管理和培育,用科技的力量助力当地山核桃产业发展。金寨县位于安徽大别山区,这里种植的大别山山核桃果大壳薄,营养价值很高,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然而,缺少先进的栽培和管理技术,这里不少山核桃农守着“金果子”却难以致富。与此同时,浙江农林大学拥有山核桃等干果的栽培管理技术,相关研究成果曾先后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等,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帮助金寨县发展山核桃产业,一直成为浙江农林大学在坚持和践行的工作。在金寨县的山核桃产区,为深入了解山核桃的生产管理情况,帮助指导农户解决相关问题,金果子服务团的师生在实地考察当地山核桃植株、气候和土壤等情况的基础上,与村民们进行了深度沟通交流。金果子团队发现,目前大别山山核桃种植仍存在不少问题,诸如山核桃产量大小年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山核桃产业的发展。在调研的基础上,团队成员还对可能存在的原因认真进行推断和排查,用专业知识和技术为村民答疑解惑,悉心指导当地村民学习先进的山核桃嫁接技术,努力解决病虫害防治等问题,并围绕大别山山核桃网络电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与当地合作社进行深入交流。结合大别山山核桃的销售正处于起步阶段但前景广阔的实际,金果子团队成员还就运输、销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建议,为进一步推进山核桃电商平台建设相关事宜出谋划策,帮助当地合作社完善网络电商平台,拓展线上销售渠道,不断提升大别山山核桃的品牌影响力。据介绍,浙江农林大学金果子团队的科研人员,自1984年开始先后接力服务金寨大别山区,他们致力于山核桃产业扶贫工作,无偿给老区提供山核桃种苗,手把手传授培育技术,科技助力老区经济发展。三十余年来,金果子团队踏遍千山万水,在团队专家的指导下,一大批老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山乡结出了“金果子”;在带队老师的影响下,“学农、知农、爱农、助农”的八字箴言也深深印在团队学生的心中。正在开展科技服务的浙江农林大学金果子团队的学生成员奚建伟说:“老师们对山区农民的真切关怀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以前我只是埋头实验室做科研的学生,如今,在他们的指导下,我们也深入到农户中去,用所学的知识和研究的课题真真切切地帮助到别人。这让我很受鼓舞,也愿意继续传承、发展这颗‘金果’的精神。”在浙江农林大学金果子团队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当地选育审定大别山山核桃良种3个,成果获六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申请了“一种大别山山核桃树干修复和树势恢复方法”等国家发明专利,提出林农复合经营等经营措施,实现科技对接产业,精准扶贫。如今,浙江农林大学金果子科技服务团已经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自己行动的目标,他们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之路,以实际行动致力于将绿色科技撒遍青山绿水,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1984年,第一代‘金果子’团队专家黎章矩老教授,将大别山山核桃作为一个新种发表后,浙江农林大学一直对我们大别山山核桃进行持续的科研投入和技术支持。”六安市农业技术专家、大院金寨山核桃分院总负责人朱先富说,尤其是1998年开始与浙江农林大学山核桃科研团队开展产学研合作,在他们的帮助和指导下,本县30余户山核桃经营户实现脱贫致富。“我们金果子团队从事大别山山核桃的科技扶贫工作已有三十多年了,在老一辈金果子人和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科技扶贫是一件非常光荣而伟大的事业,这是我们学农青年的担当更是责任,我们深深热爱着这项事业,在帮助老区人民的同时,我们自身也实现了价值。团队将一如既往地扎根于大别山山核桃研究,真正把科技扶贫落到实处。”金果子团队指导老师夏国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