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校友设立这个教学大奖,将激励我们一线教师更加倾心立德树人,这个奖项的设立,也更坚定了我们站好本科讲台,在一线教书育人的信心和决心。”12月25日,从学校领导手中接过“红虹奖”——本科优质教学教师特等奖获得者荣誉证书后,浙江农林大学农学院徐凯教授激动地说。浙江农林大学校领导和校友代表给获奖老师颁奖。当天,在浙江农林大学2019年度师生先进总结表彰大会上,该校两名常年在一线从事本科教学的老师:农学院徐凯老师和经济管理学院杨丽霞老师,分别从学校党委书记周国模手中接过荣誉证书,成为该校首届“红虹奖”——本科优质教学教师特等奖获得者,每人获得奖金10万元。据介绍,“红虹奖”是浙江农林大学校友陈红虹、庄新华夫妇,为感恩母校培养捐助设立的教育教学奖,也是该校本科优质教学教师中的最高等级。根据“红虹奖”评选细则,该奖项旨在表彰品德高尚、教学优秀、学术卓越的优秀教师,增强全校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在全校强化尊师重教、爱岗敬业的育人氛围。“红虹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1-2名。参选者必须是从事一线本科教育教学工作5年及以上,每年至少独立讲授一门本科生课程。同时要求教学理念先进,业务功底扎实,深受学生欢迎,教学业绩考核为A,学评教位于学院前15%。“红虹奖”获得者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奖励标准为10 万元/人。浙江农林大学校领导和校友代表给获奖老师颁奖。“红虹奖”获得者徐凯教授,从1990年至今一直从事涉农专业的本科教学工作,从教近30年来,教过的本科生超过2000人,许多已是单位业务骨干和行业精英。他表示:“大学老师的梦想千万条,教好学生第一条!学生的卓越就是老师天空中最美的彩虹。我一定继续坚持做个乐教人,担起新时代教师的新责任,努力建好金课,使课堂更新、更活、更高,更亲产业、更亲学生!”徐凯热爱本科教学,认为教师最大的职责就是站好讲台,最大的幸福就是育人成才。他主讲《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专业综合实习》等专业核心课程,大力推进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翻转课堂等,努力以使课堂更新、更活、更高、更亲产业和学生,不断激发创新精神和培养创业能力。近5年,他的教学业绩考核均为A,曾校本科优质教师特等奖、一等奖多项。指导青年教师获省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1项、校教学比赛一等奖2项。“红虹奖”获得者杨丽霞,目前是该校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从1994年留校工作至今,25年来一直奋战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第一线,主讲本科课程《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效果显著,学评教列全院前1%,连续6年教学业绩考核均为A。她非常热爱教师职业,坚持立德树人、为人师表、治学严谨,深受学生喜爱,曾获校“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三育人先进个人”、“教坛新秀”、“本科优质教学教师”等荣誉称号。“高质量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师的责任和担当,离不开教师的甘为人梯和乐于奉献,离不开教师的脚踏实地和追求卓越。”杨丽霞老师表示,“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我就无悔地坚守着教书育人这方沃土,跨上讲台也许只用一步,但三尺讲台却是我一生也走不完的路程。站在新起点,我定会继续秉持严谨治学、潜心科研的精神,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教学魅力吸引学生,以真情投入激励学生,以言传身教培育学生,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树立表彰品德高尚、教学优秀、学术卓越的优秀教师,营造尊师重教、教书育人的教学氛围,有助于更好地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要求,能进一步激发教师从事本科教学的热情和活力、夯实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对于学校设立“红虹奖”的目的,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周国模表示:“学校希望通过评选‘红虹奖’,表彰潜心本科教学的一线教师,进一步激发全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对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起到积极作用。”
欢迎进来观看本篇文章,我是小七聊教育由于疫情的影响,教育部表示今年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也就是说今年的高考将会在七月份举行,而七月份是大多数地区天气最炎热的时候。虽然现在全国各地的高三年级学生都已经开学了,但是,现在距离高考还有不到七十天,现在的每一天对于高三学生来说都非常珍贵。俗话说得好,努力学习一天、高考提高一分,高考之后还要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填报志愿。很多考生在填报志愿之前都会参考各类大学排名资料来了解理想院校的有关情况。在浙江省各大高校排名上,杭州师范大学排第三,浙江农林大学超越宁波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简称“杭师大”,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由杭州市人民政府举办,是浙江省和杭州市重点建设高校,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理事单位。杭州师范大学建校历史源远流长,学校前身可追溯至创建于1908年的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之后历经多个发展时期,2007年才更名为现在的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先后培养出丰子恺、柔石、潘天寿、陈建功、冯雪峰、宣中华等一大批的杰出人材。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简称“浙农林大”,是浙江省唯一的省属本科农林类高校,是浙江省人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林业局共建高校,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 。浙江农林大学学科建设实力强,学校拥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与重点培育学科5个,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3个,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9个,ESI学科领域全球前1%学科4个。浙江农林大学还注重对外进行学术交流,学校先后与英国、美国、加拿大、芬兰、日本、澳大利亚等23个国家(地区)的8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宁波大学宁波大学简称宁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国家海洋局、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浙江省重点大学。宁波大学创办于1986年,由世界船王包玉刚捐资创立,邓小平题写校名,现如今的宁波大学是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并且具有研究生免试推荐权,是一所学科涵盖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十一大门类的综合性大学。浙江省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而且浙江省也是一个教育大省,虽然说浙江省只有浙江大学这一所985、211双一流高校,但是,浙江省拥有众多的实力强的普通本科院校。能够去浙江省读大学是很多高三考生的理想,而小编以上介绍的三所大学实力都很强,特别是杭州师范大学,如今的杭州师范大学排在了浙江省高校排名中的第三名,而且杭州师范大学拥有很多知名的校友。浙江农林大学进步也很明显,浙农林大已经超越了宁波大学。
浙江海洋大学和浙江农林大学都是浙江省属高校中特色明显的高校,浙江农林大学是以农林、生物、环境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浙江海洋大学是以海洋为特色,多学科门类共同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位于浙江省省会、新一线城市杭州市,现有东湖、衣锦、诸暨3个校区,占地面积3200余亩。浙江农林大学创建于1958年,时称天目林学院,1966年改名为浙江林学院,2010年更名为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拥有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8个。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卓越农林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专业7个。第四次学科评估,浙江农林大学有7个一级学科上榜。林学获评B+,风景园林学获评B,生态学、林业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三个一级学科获评C+,生物学获评C,农林经济管理获评C-。从学科评估上看,浙江农林大学办学特色突出,优势学科明显。浙江农林大学重视生态文化建设,现代化的生态校园是浙江省高校校园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着众多游客。学风优良,校园优美的浙江农林大学是一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浙江海洋大学创建于1958年,始名舟山水产学院,1975年更名为浙江水产学院,1998年与舟山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浙江海洋学院,2000年之后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舟山卫生学校、浙江水产学校、舟山石油化工学校等学校并入,2016年更为浙江海洋大学。坐落于岛上的浙江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坐落于浙江省舟山市,现有新城校区和定海校区2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608亩,其中海域使用面积720亩。新城校区是主校区,位于浙江舟山群岛新区长峙岛,环海靠山,风景优美,是个求学的好地方。浙江海洋大学现有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第四次学科评估,浙江海洋大学有两个一级学科上榜,海洋科学获评B,水产获评C+。水产学科位列2019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第三、海洋科学学科位列第七。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浙江海洋大学培养了一批优秀校友。就业率和升学率在同类高校中位居前列,学生在各类学科性竞赛中获得众多奖项,被列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现在以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海洋大学为战略目标不断前行。浙江农林大学和浙江海洋大学都是特色明显的大学,在浙江省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校园环境都很优美,独具特色,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春季是一年中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做好春季管理工作,可为农作物的丰产、优质奠定基础。我们建议农业管理部门和广大农户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抓好越冬作物田间管理、春耕备耕,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生产,重点是做好肥水管理,也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特别是防倒春寒和病害……”在临安指导农户加强农作物生产管理时,浙江农林大学作物学学科的赵光武教授说。 连日来,在浙江省临安、天台、开化等地,浙江农林大学近百名专家正结合各地需求,在田间地头向广大农户传授助力春耕、恢复生产的实用农林业技术。 新冠肺炎疫情对农林业的春耕复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眼下正值春耕生产的关键时间,如何帮助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户,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推进农林业尽快复工复产,已成为各地农林业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 作为浙江省唯一的农林类重点建设高校,浙江农林大学涉农学科专业的专家们,也深刻感受到随着天气的转暖,春耕生产已经迫在眉睫,他们急农民所急,纷纷行动起来,分赴各地开展技术服务和产业帮扶,全力为春耕生产和农业生产恢复提供科技支撑。 在学校号召和组织下,浙江农林大学的专家教授们先后组成十多支科技服务团队,分赴全省各地的田间地头,将自己的科研论文“写”在了春耕的大地上。 专家们根据涉农企业和农户的实际需求,按照因时因地、分类指导的原则,针对经济林、蔬菜、茶叶、水果、畜牧、笋竹、食用菌、中药材等生产经营上所遇到的实际难题进行了调研,对做好春耕生产提供技术指导,尽可能把疫情对农业生产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 在杭州市临安区,由该校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省特级专家周国模教授带队的专家组,先后前往朱村、锦源村等地的农林业基地开展科技服务。周国模教授走进毛竹林基地,实地查看了毛竹经营管理情况,针对业主提出的林分结构、土肥管理、林下套种、机械化经营等问题进行了详细指导;吴家胜教授爬到半山腰的林地里,现场演示香榧栽种和树形修剪技术;朱祝军教授走进大棚,指导番茄等春季蔬菜保产稳产技术;白岩副教授结合农民需求,现场指导传授相关农户三叶青种植和修剪技术。 在台州市天台县,该校徐凯教授来到农业企业——森然高新农业,针对大樱桃树形修剪、土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红美人的栽培管理,蓝莓引种等专业技术进行详细指导,给出了相关的技术建议;祝彪博士来到天台里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根据公司的需求,就如何提高无土栽培的西红柿、生菜的管理水平进行详细讲解;高培军博士应邀前往天台天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雷竹林,现场指导竹林经营的关键技术。 在衢州市开化县,浙江农林大学科技特派员王丽,来到苏庄镇龙顶茶园,为提升当地茶叶品牌影响力出谋划策,并展示了她为苏庄镇设计的茶叶区域品牌与包装;茶叶专家苏祝成教授,针对当地开采春茶的情况,对茶叶加工及品质定位、规划等方面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建议;何勇副教授对当地特色小水果的品质提升、产品定位、营销策略给予悉心指导;其他不少特派员还先后前往当地芹阳、池淮等乡镇开展抗疫稳产保供服务,助力当地谋划农业领域项目、农业科技园区、农业强镇等项目申报工作。 此外,浙江农林大学还有更多的科技服务团队,则分布在全省各地助力农林春耕复产。在金华市磐安县,斯金平教授对铁皮石斛仿生栽培、黄精林下种植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现场培训,并指导相关企业如何开展疫情影响下的新产品研发;在丽水市遂昌县,苏祝成教授对春茶受冻情况进行实地指导,对茶叶加工企业尽快复工复产给予科学建议,并对相关制茶工艺进行技术优化,有效提升茶叶品质;在杭州市余杭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森林培育学科的党支部书记郑炳松教授,专门应邀为北美冬青生产基地的春季生产进行技术指导。 截至目前,浙江农林大学已先后组织了近百名科技特派员,前往浙江省的余杭、临安、天台、开化等10多个县(市、区),参与抗疫保生产科技服务活动。科技人员先后开展电话、视频等远程技术服务200余次;根据各地对农林技术的需求,组织专家编写防疫应对技术操作规范80余条,编制各类农业生产技术20多件,累计转发超过10万+;先后录制各类技术指导视频20余部、开展网上课堂20余次,服务面覆盖全省112个乡镇,130家企业、种植大户、合作社等…… “在防控疫情的关键时刻,发挥科技优势助农春耕生产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的专家教授既是老师也是科技人员,在疫情面前,我们高校开学时间虽然延迟了,但是发挥科技优势服务农林业春耕复产却不能延迟。利用科研成果助力农业生产,真正把论文‘写’在抗疫情助春耕的大地上,才能得到社会的肯定,这也是社会赋予高校科研人员的职责。”浙江农林大学社会合作处处长刘兴泉说,保生产助春耕科技服务行动得到了很多农民的欢迎和肯定,下一步学校还将结合各地需求,组织专家前往更多地区开展抗疫情保生产助春耕活动。
近日,浙江农林大学新农科求真实验班2018级本科生蒋欣悦等在国际知名期刊《鱼类与贝类免疫学》(《Fish& Shellfish Immunology》,IF=3.21,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饲喂羊栖菜粉可提高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的克氏原螯虾的存活率》(《DietaryHizikia fusiformeenhance survival of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infected crayfishProcambarus clarkii》)的学术论文。蒋欣悦为该论文第一作者,论文是在其导师动科动医学院朱斐老师指导下完成。羊栖菜不仅是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而且能增强免疫力。该文章研究分析了羊栖菜粉对白斑综合征病毒蛋白VP28在克氏原螯虾体内复制、免疫基因的表达以及三个免疫参数:总血细胞计数、酚氧化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表明在普通饲料中添加适宜剂量的羊栖菜粉可以提高感染了白斑综合征病毒的克氏原螯虾的存活率。羊栖菜粉具有潜在的商业用途,无论是在治疗还是在预防方面,都可以调节先天免疫和保护克氏原螯虾免受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蒋欣悦等同学从大一开始就进入实验室学习,一直在朱斐老师指导下与研究生一同开展项目研究。蒋欣悦说:“在进入实验室差不多一年多时间里,从跟随师兄师姐实验学习,到慢慢地可以自主进行实验,我渐渐感受到科学研究真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除了完成一系列的操作,之后还有漫长的等待。有时候的实验结果并不会让你满意,‘实验虐我千百遍,我待实验如初恋’,但是只要坚持下去,相信会有好结果的。非常感谢学校提供这么好的平台和条件,感谢导师和师兄师姐的指导,我会加倍努力争取取得更大成绩。”求真实验班以“宽厚基础、差异教育、融通国际”为人才培养特色,实施荣誉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配备荣誉导师,大学期间全程指导学生学习、科研和职业规划等;采取“本硕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将研究生培养模式融入求真实验班本科教学,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学习;求真实验班对学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有明确要求,出台了学术产出成果激励机制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训练,提升科研学术能力,增强学术抱负水平。大二学生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体现了求真实验班人才培养、导师制实施初显成效。来源: 浙江农林大学 图文 / 集贤学院 今日编辑 / 章雨青 责任编辑 / 郭碧玮 出品 / 浙江农林大学新闻中心
“非常感谢浙江农林大学金果子团队来到我们大别山,无偿教给我们先进的山核桃培育技术。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山核桃显著增收,我们85%的收入都是来自大别山的山核桃,村民们也都过上了好日子。是浙江农林大学输送的科技力量,让我们在脱贫致富的路上向前迈了一大步!”说起当地山核桃产业的发展情况,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的山核桃合作社负责人汪世君感慨地说。连日来,为帮助安徽大别山区的六安市金寨县发展山核桃产业,浙江农林大学金果子团队专家王正加教授、孙伟圣教授和夏国华老师,带领着一批研究生和本科生,顶着烈日上山下乡走访山核桃种植农户,考察农户种植山核桃的培育和管理上的问题,现场指导农户加强山核桃的管理和培育,用科技的力量助力当地山核桃产业发展。金寨县位于安徽大别山区,这里种植的大别山山核桃果大壳薄,营养价值很高,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然而,缺少先进的栽培和管理技术,这里不少山核桃农守着“金果子”却难以致富。与此同时,浙江农林大学拥有山核桃等干果的栽培管理技术,相关研究成果曾先后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等,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帮助金寨县发展山核桃产业,一直成为浙江农林大学在坚持和践行的工作。在金寨县的山核桃产区,为深入了解山核桃的生产管理情况,帮助指导农户解决相关问题,金果子服务团的师生在实地考察当地山核桃植株、气候和土壤等情况的基础上,与村民们进行了深度沟通交流。金果子团队发现,目前大别山山核桃种植仍存在不少问题,诸如山核桃产量大小年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山核桃产业的发展。在调研的基础上,团队成员还对可能存在的原因认真进行推断和排查,用专业知识和技术为村民答疑解惑,悉心指导当地村民学习先进的山核桃嫁接技术,努力解决病虫害防治等问题,并围绕大别山山核桃网络电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与当地合作社进行深入交流。结合大别山山核桃的销售正处于起步阶段但前景广阔的实际,金果子团队成员还就运输、销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建议,为进一步推进山核桃电商平台建设相关事宜出谋划策,帮助当地合作社完善网络电商平台,拓展线上销售渠道,不断提升大别山山核桃的品牌影响力。据介绍,浙江农林大学金果子团队的科研人员,自1984年开始先后接力服务金寨大别山区,他们致力于山核桃产业扶贫工作,无偿给老区提供山核桃种苗,手把手传授培育技术,科技助力老区经济发展。三十余年来,金果子团队踏遍千山万水,在团队专家的指导下,一大批老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山乡结出了“金果子”;在带队老师的影响下,“学农、知农、爱农、助农”的八字箴言也深深印在团队学生的心中。正在开展科技服务的浙江农林大学金果子团队的学生成员奚建伟说:“老师们对山区农民的真切关怀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以前我只是埋头实验室做科研的学生,如今,在他们的指导下,我们也深入到农户中去,用所学的知识和研究的课题真真切切地帮助到别人。这让我很受鼓舞,也愿意继续传承、发展这颗‘金果’的精神。”在浙江农林大学金果子团队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当地选育审定大别山山核桃良种3个,成果获六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申请了“一种大别山山核桃树干修复和树势恢复方法”等国家发明专利,提出林农复合经营等经营措施,实现科技对接产业,精准扶贫。如今,浙江农林大学金果子科技服务团已经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自己行动的目标,他们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之路,以实际行动致力于将绿色科技撒遍青山绿水,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1984年,第一代‘金果子’团队专家黎章矩老教授,将大别山山核桃作为一个新种发表后,浙江农林大学一直对我们大别山山核桃进行持续的科研投入和技术支持。”六安市农业技术专家、大院金寨山核桃分院总负责人朱先富说,尤其是1998年开始与浙江农林大学山核桃科研团队开展产学研合作,在他们的帮助和指导下,本县30余户山核桃经营户实现脱贫致富。“我们金果子团队从事大别山山核桃的科技扶贫工作已有三十多年了,在老一辈金果子人和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科技扶贫是一件非常光荣而伟大的事业,这是我们学农青年的担当更是责任,我们深深热爱着这项事业,在帮助老区人民的同时,我们自身也实现了价值。团队将一如既往地扎根于大别山山核桃研究,真正把科技扶贫落到实处。”金果子团队指导老师夏国华说道。
浙江24小时记者 郑琳通讯员 陈胜伟栀子花是常见的重要庭院观赏花卉,它色泽纯洁、香气迷人,同时还是一味传统的中药,对人体健康很有好处。栀子果则是卫生部首批公布的“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的植物,以干燥成熟的果实入药。但是由于受种植培育、加工利用等技术限制,“浑身都是宝”的栀子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它的价值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浙江农林大学张有做教授团队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栀子富含宝贵藏红花素且“既是食品又是药品”,具有较大的市场开发价值。为更好的开发相关产品,他牵头组建了由浙江农业科学院、江南大学等高校组成的专家团队,从品种筛选、规范种植、实验分析、产品研制开始,成功开发出了栀子藏红茶、栀子藏红油、栀子饭宝、栀子手工皂等系列产品。张有做教授在东京农工大学读博士期间,就开始着手栀子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我在日本做了十年的研究,发现海外的很多学者,包括日本很多学者,都在利用我们中国的宝贵资源进行科学研究,而我们国内的研究却是空白。我觉得我应该学习先进的技术,回国以后能够真正为我们的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做些科研。”进入浙江农林大学工作后,张有做教授继续深入攻关栀子加工利用技术。他调研后发现,我国食用植物油产量是2千多万吨,但国内的原料仅能满足40%左右产能。他研究还发现,栀子果中富含的栀子油的营养价值远高于普通大豆油,甚至优于进口橄榄油,如果能够将栀子这种木本油料利用起来,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食用油产量不足的问题。说起栀子油的功效,张有做说,虽然更多的人对橄榄油了解的比较多,其实栀子油完全可以比美于橄榄油,甚至比橄榄油更适合我们的身体健康。因为栀子油中含有40多种生理活性物质,譬如藏红花酸、角鲨烯、植物甾醇等功能成分。其中藏红花酸可以直接进入大脑屏障,起到抗忧郁、提高记忆力的作用。。张有做认为:“做好栀子系列产品研发这篇文章,不仅对我国传统的栀子产业升级和延长产业链、推进山区综合开发、促进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促进健康产业发展、强民富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015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张有做开始推进中国本土栀子产业精深加工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他和团队瞄准高品质植物油高地,在杭州青山湖科技城成立了浙江骄栀科技有限公司。该科研团队以富含宝贵藏红花素且“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栀子为原料,在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政策资金支持下,建成了生态化的栀子种植基地、最全的栀子深加工系列产品研发生产线,结合中国盛产栀子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属于自己的栀子产业生产模式。随着项目的推进,骄栀科技打造药、食两用栀子产业和全国功能食品产业基地的目标,已经初见成效。张有做团队研发的栀子系列产品,不断将“食补”代替“药补”的健康生活新理念体现在了系列产品中。与此同时,张有做团队还积极吸取了中美等国专家教授的指导意见,并参阅了古现代大量的中药、藏药知名专家的文献典籍资料,运用各项先进技术,继续向研制系列无污染、纯天然、无农残的药食两用的健康食品、保健产品、医药用品等目标迈进。去年8月,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健康产业博览会在上海举办,张有做团队携栀子系列产品参展。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大客户们的认可,获得国内外友人的高度赞扬和青睐。如今,张有做团队已经与中国栀子种植业协会的几百余家栀农开展合作,携手探索我国栀子产业发展的振兴之路。张有做表示,自己还在起步阶段:“作为一名大学老师、食品营养的从业者、农林大学的科研工作者,我非常希望能够为老百姓真正做点实事,努力实现用一颗栀子诠释科技创新、服务三农、健康中国的人生梦想。”
浙江24小时记者 郑琳通讯员 陈胜伟 俞洁“我家离学校比较远,随身带着这么多行李到校不方便,所以我妈就提前帮我把大件行李邮寄到了学校,我办完报到入学手续后,直接过来取就可以了。”9月9日,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的菜鸟驿站里,该校2018级新生小周正在领取自己的包裹。往年新生开学,总有不少新生和他们家长赶到学校时已经精疲力竭,因为旅途奔波深感劳累,还要带着众多的行李。等新生和家长办完入学手续后,他们还要背上寝室楼。但是今年在浙江农林大学报到现场,不少新生和家长们却轻松而来:一个小包、一个行李箱成为不少新生随身携带的全部行李。原来,和往年新生报到大包小包随身行李不同,今年浙江农林大学的部分新生们提前把大件行李快递到了学校,这使即将赴远方的大学之旅,也变得轻松愉快了不少:行李从家里寄出,到校办理好各种手续后,再到校园里取行李。这些大学新生也成为了没有大件行李“空手到”,这种松松、便捷的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新生所接受。在浙江农林大学菜鸟驿站里里,早在新生开学前两天,快递架已被塞得满满当当,有的大件包裹还被堆放在地上。快递阿姨们忙着收件登记,不可开交。“每年新生入学的时候,快递就多起来了,而且快递数量总会比去年更多一些,有从江浙沪这些近的地方寄过来的,也有从湖北、河北等比较偏远的地方寄过来的,” 菜鸟驿站的服务阿姨庞哲说:“基本上都是大件物品,包括衣服、被子等生活用品,新生开学到校时过来取,这样就方便多了。”浙江农林大学环工18级新生武镕浩是山西人。为了轻松报到,他在前几天就把自己的衣服、被褥等一些重的东西寄到了学校,当地快递寄件是6元/公斤,所有行李寄过来花费185元左右,虽然不便宜,但是轻松不少。他说:“这次来是‘轻装上阵’,妈妈和爷爷奶奶都送我来学校,因为重的行李提前运来学校了,我就拿了一个行李箱,背了一个书包。”上学之路行装轻便,武镕浩一家从山西坐飞机过来,先到到杭州游玩了两天,报到前一天一家子不慌不忙地到达了学校。“来之前我就加了学校的新生群,我的快递也是一个群里的学长帮忙拿的,学长还一直帮我送到了宿舍楼。”作为浙江农林大学的新生小学弟,他对学长学姐的关怀备至感动不已。据不少“过来人”介绍,相比较00后大学新生的“空手到”,以前大学新生要带的行李可是不少。最早是被子、席子、脸盆;后来是学习用品、随身听、电脑;在后来是手机、相机、平板电脑;如今,新生上学终于轻松了,小件行李随身带、大家行李找快递。只要到校后去个快递,就什么都齐备了,带着大包小包进大学校门,正在逐渐成为历史。不久前,菜鸟驿站发布了全国高校00后大学生“空手到”,浙江农林大学位列浙江高校前三,很重要的原因是该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家离学校远,选择快递的新生也就更加多一些。对此,浙江农林大学不少新生表示,快递让大学生上学之路更便捷和轻松了。选择快递来运送自己的大件行李,也反映出了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变化,快递也成为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存在形式。
浙江24小时记者 郑琳通讯员 陈胜伟近日,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艾伦·罗斯·弗格森(Allan Ross Ferguson),受聘成为浙江农林大学客座教授。艾伦·罗斯·弗格森教授是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一直致力于猕猴桃种质资源与新品种选育、猕猴栽培和病虫害防控等相关研究工作,发表和出版了一系列富有影响力的论文和著作,是世界著名猕猴桃研究科学家。在艾伦·罗斯·弗格森加盟浙江农林大学前不久,该校已经先后引进和共享了一批国外专家学者,先后聘请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副校长基思·纽金特(Keith Nugent)、波兰国家学术交流中心主任塞巴斯蒂安·科洛德齐耶克(Sebastian Kolodziejczyk)、波兰卢布林工业大学校长皮奥特·卡切科(Piotr Kacejko)、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校长德扬·雅克西(Dejan Jaksi)、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诺尔曼·罗伊·史葛(Norman Roy Scott)、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副校长兼教务长安德烈亚斯·坎格拉利斯(Andreas Cangellaris)、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原校长尤卡·科拉(Jukka Kola)等为学校的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与此同时,先后邀请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诺尔曼·罗伊·史葛(Norman Roy Scott),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波兰国家科学院院士卢茨扬·帕夫洛夫斯基(Lucjan Pawlowski),澳大利亚国家科学院院士托尼·巴契克(Tony Bacic)等先后在浙江农林大学开展多场学术讲座、专题报告, 为师生带来学术盛宴。除了积极引进外籍院士外,浙江农林大学还走出国门,与世界各国开展合作。从11月来,该校先后组团与越南国立农业大学、越南农林大学、印度尼西亚茂物农业大学以及印度尼西亚的国际林业研究中心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就交换学生、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合作进行就业并达成合作意向前往美国的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康奈尔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以及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与这些名校围绕联合培养学生、师资培养和人才引进项目、共建实验室等进行了合作洽谈,就学科方面的具体合作进行了商议,形成了相关合作备忘录,并与康奈尔大学深入探讨了合作开展“2+2”项目,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围绕合作共建“浙江农林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竹资源与高效利用研究院”进行了深入交流。近年来,浙江农林大学高度重视国际化工作,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十余所世界百强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80余所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先后招收来自40多个国家的1000多名国际生,正逐渐成为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留学生农林人才培养基地。通过深化国际交流,学校的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水平持续提升,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在前不久USNews发布的2019世界大学排行榜上,浙江农林大学位列全球高校1190名,位居全国高校114名、浙江省属高校第六名。
近日,浙江农林大学与四川省宜宾市政府、宜宾学院举行三方共建竹学院、宜宾林竹产业研究院授牌仪式。今后,浙江农林大学将以竹学院、宜宾林竹产业研究院为平台,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以服务宜宾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和引领全国乃至全球竹产业发展、打造世界林竹产业人才高地为目标,培养多层次研发人才、应用人才,推动四川宜宾竹产业持续快速高质量发展。浙江农林大学拥有国内最早成立的竹类研究所和强大的竹子研究专家团队,完成的毛竹笋竹林高效经营关键技术,研究揭示了毛竹笋芽萌发规律,发展了笋竹林高效经营理论,提出了一整套毛竹笋竹林丰产高效可持续经营技术,相关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在省内外进行推广,对我国竹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成效。四川宜宾竹资源富集、竹景观秀美、竹文化深厚,是全球最适合竹类生长的区域之一。如何由竹资源大市向竹经济强市转变,科技支撑必然不能缺位。得知浙江农林大学在竹产业等方面拥有强有力的科研人才积淀后,宜宾市多次与学校进行联系寻求技术支持。浙江农林大学也先后多次组织专家团队,为宜宾竹产业发展把脉,围绕竹种资源高效繁育、蜀南竹海楠竹林生态高效培育技术示范推广、竹材生态高附加值加工技术示范推广等方面开展广泛的调研。从2018年开始,浙江农林大学多次组织专家服务宜宾和四川竹产业。专家们深入当地竹子培育基地和企业开展调研,对竹子培育、竹产业发展进行了现场技术指导,也掌握了当地专产业发展的现状,并从顶层设计、成立专门的竹林经营专业队伍、建立示范基地、重视平台建设、重视团队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意见。专家们建议,当地政府要做好规划引领,做优业态布局,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做好企业示范,做强产业发展,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机制;做好项目建库,做实三产融合,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目前,浙江农林大学已经向宜宾市委市政府递交了《坚持创新引领,推进宜宾竹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等5份报告,提出了建设“中华竹都”、打造全国竹产业“十最”建议。宜宾市高起点制定竹产业规划、高标准推进项目建设、高层次深化开放合作,打造“中华竹都·最美竹海”,建成“宜长兴”百里翠竹示范带,建设长江竹产品科技园等竹加工园区等。在浙江农林大学的科技助力下,2019年宜宾市竹产业综合产值超过210亿元,竹林面积达到350万亩;高水平建成“宜长兴”百里翠竹示范带,改造提升蜀南竹海等竹特色旅游景区15个,建设长江竹产品科技园等竹加工园区5个、牟坪等竹特色镇7个、高桥村等竹特色村35个,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宜宾)国际竹产业峰会暨竹产品交易会;全面推动竹资源培育、竹精深加工、竹文旅发展等六个方面544项重点任务、重大项目落地落实。此次宜宾林竹产业研究院、宜宾学院竹学院的授牌,又将为当地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巨大合力。宜宾市相关负责人认为,这两个院一个是科技研发的平台,二个是人才培养的平台,是既相互独立,但是又相互关联的,由这两个院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重要的人才和科技支撑平台。宜宾竹产业的发展,有了这样一个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可以对一些薄弱的环节,一些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展开科技攻关,以此带动产业的发展。据介绍,三方共建设的竹学院,也是目前全国首个竹学院,将围绕竹类一、二、三产业发展需要,通过产学研融合发展,全面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和科研服务能力,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办学、培训、职能技能认证等,培养涉林涉竹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人才,全面服务宜宾竹产业发展,为打造“中华竹都、最美竹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成果、技术和文化支撑。浙江农林大学将重点在硕士学位点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和团队建设、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人才队伍建设、干部互派等方面,为竹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宜宾林竹产业研究院则围绕建设“五个一流”(一流的科研团队、一流的创新平台、一流的科研成果、一流的推广能力、一流的保障机制)的发展目标,重点针对西南地区林竹产业发展的难点问题和空白领域,创新构建了内设机构和科研团队。科技创新队伍采取“职能部门+创新平台+首席专家+科研团队”模式,聘请国内林竹产业研究相关领域知名专家领衔,带领团队开展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攻关,力争通过5—10年努力,打造成“国内一流、区域领先”的林竹产业研究院。“我们有几个研究重点,一个是竹子生物技术与育种,因为竹产业要发展首先要有好的品种,要利用好我们的种植资源;第二个竹林的生态高效培育,还有二产的研究,竹子的精深加工;另外一个是三产,文化旅游的研究,宜宾要开展竹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应用研究,文化怎么把它用起来,在建设最美竹林风景线中,如何发挥作用,这个也是我们的研究重点。”宜宾市政府竹产业顾问、宜宾林竹产业研究院院长、宜宾学院竹学院名誉院长、浙江农林大学教授方伟介绍说,该院将在一二三产中,重点地选取几个领域来进行深入研究,推动宜宾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浙江农林大学十分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致力于服务“三农”发展,紧密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战略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努力“将科研论文写在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探索形成了“一根科技竹,一群特派员,一亩万元山”的精准帮扶模式。该校主动对接我国西南地区竹产业发展、精准扶贫工作,为当地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着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先后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周国模教授表示,学校将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办学使命,着力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国家级平台的作用,着力激发科技人员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动性,强化内涵建设、注重成果转化,用最新科技成果服务现代农林业发展,主动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贡献农林智慧,在推进“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的实践中推进学校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