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年郑州市政府报告全文出炉,今年要干好这些大事→鸟兽不恶

2020年郑州市政府报告全文出炉,今年要干好这些大事→

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5月14日在郑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郑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王新伟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19年以来工作回顾2019年,是郑州发展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3月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肯定了郑州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做法成效;8月主持召开中财委第五次会议,把郑州列入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城市行列;9月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确定为重大国家战略;今年1月在中财委第六次会议上提出强化郑州等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为郑州指明前进方向、带来重大机遇、赋予重大责任!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坚定扛起“三个在”和“龙头高高扬起来”的职责使命,交出了一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初步核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城镇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1%,年末登记失业率1.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6%。(一)抢抓重大机遇,综合实力持续攀升区域协调发展纵深推进。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2018—2035年)》等部署,加快构建“一核四轴三带多点”空间结构,郑汴、郑新、郑焦、郑许一体化加速融合。全省带动力持续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589.7亿元、占全省的21.4%、总量居全国城市第15位,较上年前移1个位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22.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24.4亿元,分别占全省的30.2%、22.7%;进出口总额4129.9亿元、占全省的72.3%,居中部城市首位、省会城市第5位。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城市始终充满正能量。全市新增市场主体26万户。郑州晋身全球经济竞争力城市100强、全球营商环境友好城市100强、全国数字城市10强。城市影响力大幅提升。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隆重举行,实现了大型活动、精神风貌、成就展览、舆论宣传、志愿服务“五个出彩”。郑州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国际乒联巡回总决赛等赛事成功举办,央视春晚郑州分会场精彩纷呈。荣获“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质量魅力城市”称号。今年创新方式举办庚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全球20多亿人次线上线下参与拜祖,极大凝聚了华夏儿女的精神力量。(二)推动转型升级,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态势强劲。新增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家。高技术产业增长10.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2.4%,上汽数据中心等243个项目开工建设,明泰铝业高精铝板带箔生产线等246个项目竣工。“三大改造”成效显著,实施工业技改项目546个,投资额增长31.4%,压减煤电装机111万千瓦、钢铁产能95万吨、水泥61万吨、电解铝35万吨、煤炭310万吨。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8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6%。中铁装备等23家企业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试点示范单位,国家工业设计中心实现“零”突破,“上云”企业达1.3万家、占全省的40%。成功创建国家综合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和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现代服务业发展提档增效。金融业增加值突破1200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达18%;新增上市公司4家、“新三板”挂牌公司2家,郑商所新增上市品种6个。网络零售额增长18.5%、快递业收入增长16.6%、物流业增加值增长9.5%。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3亿人次、增长14.5%,实现旅游总收入1598.9亿元、增长15.2%。数字经济发展成效显著。阿里巴巴、海康威视、中国电子、紫光集团在郑落地。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中原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开工。国家大数据综试区核心区实现产值300亿元。下一代信息网络、信息技术服务入选国家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数字郑州“城市大脑”项目启动建设。都市型农业提质发展。粮食总产量达到149.7万吨。非洲猪瘟疫病有效防控。新发展环城都市生态农业10万亩、湿地农业1万亩。实施第三批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2.5万亩、高标准“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1.2万亩。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67家,三全、思念、白象荣登“2019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榜”。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扎实推进,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及六项配套政策制定实施。“智汇郑州”人才工程获评“全国人才工作最佳案例”。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科技进步奖5项,占全省40%。新认定院士工作站11家,培育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浙江大学、中科院微电子所、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在郑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6.8%,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26家,累计达到2048家、增长5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6件、增长23%,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54.8%。(三)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不断释放机构改革持续深化,市县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实施规划集中统一管理制度,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启动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市属学校去行政化改革基本完成,分级办学体制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政务服务“周末不打烊”,172个事项凭身份证“一证简办”,261个事项实现“掌上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压减至100个工作日内,“联合辅导”模式全国推广。企业开办注册3天完成,不动产登记5个工作日办结、单办业务实现“当场办”。国企改革攻坚战扎实有效,15家“僵尸企业”破产终结,50家驻郑央企和18家市属企业完成“四供一业”移交。产权、组织、治理三大结构改革有序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省营商环境评价排名第一。成功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荣获国家“守信激励创新奖”。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12.1亿元,减税降费271.1亿元。“四条丝路”协同发展。“空中丝绸之路”,完成旅客吞吐量291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2.2万吨,保持中部“双第一”。航空口岸全面实施“7×24”小时通关。“陆上丝绸之路”,班列开行1000班、货重54.1万吨,分别增长33%、56.1%。国际陆港“一干三支”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通过国家验收。“网上丝绸之路”,跨境电商交易额107.7亿美元、增长24.6%。“海上丝绸之路”,实现与青岛、连云港、天津等港口无缝衔接,海铁联运完成1.1万标箱。开放平台持续完善。自贸区郑州片区形成创新成果140项,新注册企业1.5万家、注册资本1811亿元。航空港实验区首家本土货运航空公司成立,河南首条直达欧洲定期客运航线郑州—伦敦开航。200余家智能终端企业入驻智能终端手机产业园;河南省中国公民签证申请受理便利化平台正式启用。口岸建设不断强化。药品进口口岸获国家批复并公告,粮食口岸建设取得突破,汽车口岸二期建设稳步推进;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省政府批准筹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全覆盖。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引进域外境内资金2235亿元、增长6%。引进世界500强企业6家,实际吸收外资44亿美元、增长5%;上汽全球数据中心、APUS全球第二总部等新兴产业项目落地。(四)着力强基提质,城乡融合步伐加快统筹推进老城区复兴、新城开发和乡村振兴,城镇化率达到74.6%。枢纽建设提档升级。累计开通客货运航线242条,郑州获批全国唯一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郑万、郑阜高铁河南段通车,“米”字形高铁网初步成形。轨道交通三期规划获批,农业路高架、金水路西延等道路建成通车。入选全国第二批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项目1174个、完成投资2096.2亿元;新建停车泊位6.2万个;新增供水能力10万立方米/日、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5万吨/日、污泥处理能力300吨/日。清洁取暖、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试点城市工作顺利推进。城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全面启动“三项工程、一项管理”,加快推进“一环十横十纵”道路升级;整治提升老旧小区89个。加快推进城乡接合部36个乡镇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置覆盖率74.3%、无害化处理率100%。生态建设成效凸显。国土绿化20.76万亩、森林抚育8.26万亩;铁路沿线、生态廊道五项整治连通绿道530公里;市区新增绿地3455万平方米,建成公园、微公园、游园460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05%,碧沙岗、紫荆山等公园拆墙透绿。1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观音寺调蓄水库工程获国务院批准;贾鲁河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工程主体基本完工,牛口峪引黄工程干线建成通水,全年生态调水3.36亿立方米。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编制完成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都市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新建农村公路158.9公里,所有行政村农村公路实现“双通”。90%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完成农村户厕改造25.2万户。创建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83个,建设美丽乡村32个。(五)聚焦三大攻坚战,短板弱项加快补齐脱贫攻坚圆满完成。全市181个贫困村全部“摘帽”、存量贫困人口1715人全部脱贫。累计投入3.23亿元助力卢氏县如期“摘帽”。污染防治攻坚深入推进。PM10年均浓度指标提前一年完成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京津冀“2+26”城市、全省18个省辖市排名同比均提升2位。秋冬季PM2.5改善率在“2+26”城市居第3位,重污染天数下降率在“2+26”城市排并列第1位。全面开展工业企业绿色绩效评价,规模以上企业煤炭消费总量削减168万吨,完成工业企业深度治理1270家、整治“低小散”企业1152家,全市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拆改;新增新能源公交车1000辆、出租车6444辆。完成清洁型煤“双替代”近7万户,全市散煤实现清零,“散乱污”企业实现动态清零。河湖长“治、管、护”责任全面落实,“三污一净”专项治理扎实推进。5个国控断面稳定达标,省控断面达标率100%。受污染耕地及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扎实推进。非法集资案件有序化解。全市商品住房去化周期处于合理区间,省交办问题楼盘化解率81.5%。(六)突出普惠共享,民生福祉实现新改善全年民生支出1494.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8.2%。32项重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新增城镇就业11.5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62亿元,“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新增公办幼儿园113所、学位3.8万个;市区中小学新开工34所、新投用23所、新增学位3.6万个,新开工普通高中4所。中小学午餐及课后延时服务受到好评。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成效明显;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郑州模式”获评全国优秀信用案例;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通过复审,获批国家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城市。奥体中心建成投用。启动建设各类博物馆39家;新建遗址生态公园22处。建成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0个、城市书房55处,全民阅读工作全国领先。“舞台艺术进乡村、进社区”演出1200场。建业电影小镇等一批文旅项目建成开放,宋城黄帝千古情等文旅项目基本完工。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100余项、国家(省)级赛事8项、国际赛事12项。新建改建标准化农贸市场20家。新增食品安全管理示范单位、餐饮示范店、食品小作坊示范单位各100家,完成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农贸市场)信息可追溯建设100家。加大猪肉、蛋、菜政府储备投放,市场供应充足、物价基本平稳。建成保障性住房9.3万余套,分配公租房1.1万套,安置房竣工2832万平方米、网签10.1万套,回迁群众17万人。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的殷切期望,编制实施了高质量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高品质推进城市建设等系列三年行动计划。围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谋划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启动编制了重大战略研究、总体发展规划、起步区建设方案,提出了建设黄河国家博物馆等重点工作,着力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明确了“东强、南动、西美、北静、中优、外联”功能布局,着力构建大交通、大开放、大产业、大文化、大生态的城市之“势”,郑州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路子更清、氛围更浓、势头更强。在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续纠正“四风”,认真做好中央、省委巡视及国务院大督查反馈问题整改,自觉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办理省市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1328件。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双拥”工作持续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效。安全生产、信访稳定、社会治理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慈善等事业健康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统计、史志、气象、地震、文联、社科研究、援疆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掌舵领航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中央、省驻郑单位共同参与、市人大市政协支持监督和全市上下奋力拼搏的结果。进入新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引,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突出“早”字抓防控,全力打好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万众一心守护了城市安全、守卫了群众安康。我们主动担当政治责任战疫情。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信其重、不可信其轻”的底线思维,迅速启动了抗疫战时工作机制,构建了以村保乡、以乡保县和以小区保社区、以社区保城区防控体系,依法科学精准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任务全覆盖、点位无盲区、人员全链条、联动无间隙。我们健全数据责任管理闭环战疫情。依托疫情防控一体化管理平台,全省率先实行“红黄绿三色码”管理,管住了重点人、放开了健康人。压实了市包县、县包乡、乡包村三级领导分包责任,“四早”“四集中”全面落实。创新实施“五防八管八控”工作法,采用“居家隔离+集中隔离”等方式,织密了横到边、纵到底防护网。我们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战疫情。号召6万多名医护人员奋战在抗疫最前沿,187名优秀医务工作者驰援武汉;发动各条战线群众参与支持疫情防控,用10天时间建成了岐伯山医院,口罩产能迅速提升至每天1200万只;推动全市各级机关三分之二干部下沉基层,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我们通过“三送一强”稳住了经济基本盘。着眼抓“六稳”、促“六保”,常态化开展送政策、送要素、送服务、强信心活动,出台了应对疫情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30条、促消费增活力稳增长新10条等系列举措,累计帮助企业37.6万家,协调解决用工268.4万人,减免缓各类税费477.9亿元,复工率、用工率均达100%,带动3月份以来经济运行企稳向好。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郑州圆方集团,发出了“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在平凡岗位上续写不平凡的故事,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号召,盛赞了疫情防控中展现出的人民力量,坚定了我们夺取大战大考“双胜利”的信心决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人民战争中,广大医务工作者逆行冲锋、舍身忘我,广大海内外郑州人守望相助、众志成城,全市2.2万个基层党组织、20余万名党员及广大干部群众闻令而动、坚守一线,25.3万名志愿者真诚奉献、不辞辛劳,展现了“黄河儿女”的精气神和上下同欲的战斗力。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志愿者,向主动投身疫情防控斗争的广大市民群众,向支援支持我市疫情防控的国际国内友城和社会各界,向过去一年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驻郑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向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及各界人士,向参与郑州建设的劳动者,向关心支持郑州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回顾过去,特别是经历这场疫情,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随着国际疫情持续蔓延,“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风险始终存在,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多。新发展理念还未完全成为行动自觉,创新能力不强,先进制造业占比不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任重道远,城市综合承载力亟待提升。民生领域还有不少薄弱环节,优质教育、基层公共服务能力供给不足。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要求还有差距;少数公职人员担当精神不够、服务能力不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依然存在,消极腐败问题仍有发生。对此,我们将直面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改进解决。二、2020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更是应对疫情考验极不平凡的一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展现出巨大韧性,宏观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郑州发展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以中心城市带动城市群发展战略导向明确,推进郑州大都市圈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郑州发展寄予厚望,郑州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从未像今天如此之高。郑州作为正在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近年来,通过全市上下不懈努力,发展优势不断积累,多重国家战略叠加赋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枢纽体系、开放体系、制造业体系、商贸业体系,为加快形成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对世界大变局、中国新时代、防控常态化,我们必须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及时把握大势,主动应变求变,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努力把郑州建设成为“发展高质量、城市高品位、市民高素质”“富而强、大而美”的国家中心城市!政府工作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河南和郑州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市委要求,树牢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把牢“一个方向”,做到“三个坚持”,突出“五个更加注重”,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抢抓机遇、做强优势、补齐短板,扎实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推进中原更加出彩、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建议主要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5%左右,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增长15%左右,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指标完成国家、省下达任务。把牢“一个方向”。即: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对外开放三大国家战略,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形成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省委赋予郑州“三个在”工作要求;坚持“东强、南动、西美、北静、中优、外联”功能布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高品质推进城市建设等系列三年行动计划为工作抓手。突出“五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开放、激活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经济稳增长、发展高质量;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增进群众获得感;更加注重提高城市经济和人口承载力;更加注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三、2020年重点工作重点抓好十个方面工作:(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坚持大战大考“两手抓、两手硬”,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把稳增长作为经济工作首要任务,尽最大可能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为顺利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提供支撑,努力让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厚实。精准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推动防控机制常态化,调配更加精干的专班队伍常态化开展工作,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企事业单位主体责任,健全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等机制,构建更加高效的防控体系。推动防控措施常态化,加快“人防+物防+技防”融合,筑牢“枢纽”、居民楼院、复课校园等重点区域防线,做好境外入郑、风险地区返郑和无症状感染者健康服务管理,持续巩固疫情向好态势。推进防控保障常态化,健全完善排查—发现—隔离—救治全链条应急预案,有序做好防疫物资生产储备,积极宣传引导群众提升健康素养,增强防护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创新爱国卫生运动方式方法,营造安全整洁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抢抓国家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和“十四五”规划编制机遇,高质量编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大盘子。聚焦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和公共卫生、市政设施补短板等领域,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强力推进新增中央投资和专项债券申报工作,统筹推进总投资2.11万亿元的912个省市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年度投资。研究制定能源、交通、信息等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推进方案。加快新增中央投资储备项目前期工作,完善政府专项债券项目推进机制,推动平台公司加快市场化转型。落实鼓励民间投资政策措施,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项目建设运营。携手实体经济发展共克时艰。持续开展“三送一强”活动,切实把政策送及时,全面落实国家、省、市新出台的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适时出台新的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减租减息减税降费政策,通过税费减免和延期缴纳、国有房产租金减免、水电气暖“欠费不停供”等举措,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用足用活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扩大发行政策,扩大有效投资。切实把要素送到位,聚合要素资源导入实体经济,在项目审批、安全环保评估、基础配套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和全要素保障。设立35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实体经济发展。开展100亿元财政性资金竞争性存放,设立15亿元应急转贷周转资金,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增资5亿元,着力纾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切实把服务送到家,针对企业经营中出现的用工、用地、资金、防疫物资储备等瓶颈制约,第一时间协调解决,确保稳定复工达产。多措并举激发消费潜力。顺应消费升级趋势,落实好中央、省、市促进消费举措,积极发展“新零售”,鼓励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促进传统消费模式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消费模式转化。办好“醉美·夜郑州”系列消费促进活动,推出一批夜品、夜购、夜赏、夜游、夜健项目,打造“夜郑州”消费地标,活跃夜间消费。采取财政支持、企业配套等多种形式,向特殊困难群体和百货、餐饮、汽车、图书、旅游等领域发放3.7亿元消费券,刺激消费潜力释放,撬动千万级人口城市消费大市场。加快现代商贸、健康医疗、养老托幼等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发展,积极培育信息、体验、定制、智能等新兴消费热点。把二七广场片区打造成“郑州人精神家园、河南省消费中心、全国城市复兴典范”,把紫荆山路打造成具有中原特色、富有国际气息的城市商业大街。扎实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支持品牌连锁服务企业向乡村延伸。(二)高质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加快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强化先进制造业主导地位。落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稳定工业增长基本盘。着力提升产业能级。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现代食品、新型材料、铝加工制品和生物医药6大主导产业集群,力争主导产业规模占工业比重达到72%左右。出台实施氢燃料电池汽车、人工智能、智能传感器、5G及北斗应用和软件信息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智能装备、网络空间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东风日产100万台发动机、奥克斯空调生产基地等210个项目开工,加快中铁装备产业园等236个续建项目进度,确保华锐光电等215个项目竣工达产。推进新一轮500个“三大改造”项目建设,抢抓国家启动“新基建”机遇,加快推进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云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实施优先保障项目落地机制,力争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以上。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国家大数据综试区核心区、中国智能传感谷建设,推进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企业区域总部建设。实施“万企上云上链”计划,力争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大脑”5~6个,新增“上链”企业1000家、“上云”企业达到1.8万家。加快培育区块链、虚拟现实、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提升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设水平,创建省级以上智能工厂(车间)、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20个。强化四大功能区“四梁八柱”作用。航空港区加快培育高端装备和以智能终端为代表的世界级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郑东新区以数字经济为支撑、金融业为重点,加快推进鲲鹏软件小镇、中原科技城规划建设。高新区围绕以传感器为重点的物联网、精密测量为重点的北斗应用、网络安全为重点的电子信息、超硬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推动产业成规模、上水平。经开区围绕汽车与装备制造业科技研发、补链强链及产品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精心筹办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系列活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编制实施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支持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国家区域性金融聚集核心功能区、高新区科技金融创新实验区建设。持续推进龙湖金融岛、龙子湖智慧岛建设;发挥郑商所龙头作用,做强期货产业链,打造亚洲重要的期货交易中心;落实挂牌上市“千企展翼”行动计划,力争科创板上市实现新突破;协同金融机构用好信贷、债券、股权三大融资渠道,确保社会融资规模稳定增长。启动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支持县(市)区创建国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壮大数字创意、动漫游戏、文创设计等新型业态,培育一批国家级龙头企业和文化旅游品牌。高质量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和现代国际物流中心,力争国家A级以上物流企业突破100家、物流业增加值达到925亿元、增长8%左右。加快标准化市场建设和转型提质,巩固外迁成果,新建和改造标准化农贸市场20家。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加快形成“两翼驱动、四区支撑、多点联动”的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格局。深入推进国家自创区核心区建设。依托沿黄生态走廊将自创区核心区、金水科教园区等串联打造沿黄科创带;积极争取国家大科学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等落地布局;支持高新区深化改革创新,在市场化配置资源、创新创业生态构建方面取得突破。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0家、科技型企业1000家、新建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100家。在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凝练50个重大科技专项。推动百家高成长性企业三年倍增发展,新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家、规模以上企业200家;大力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科院过程所郑州分所加快建设,国家超算郑州中心投入运营,中关村(河南)科技园挂牌运营,力争新引进高端创新资源在郑建立研发机构5家。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郑州科技大市场,力争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30亿元、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9件。强力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县域治理“三起来”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重大决策部署,研究制定我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县域生产总值全市占比逐年提高,确保县域经济在全省排名稳步提升。坚持以强县富民为主线,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优势,聚焦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培育,在进一步明晰六县(市)主导产业定位的基础上,重点支持新密市节能环保、登封市新型材料、荥阳市高端装备制造和新型材料、新郑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牟县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巩义市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壮大县域产业集群,全面推进产业集聚区和服务业园区“二次创业”、提档升级,确保县域产业集聚区和服务业园区排名稳步提升、争先晋位,按照县(市)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定位,支持荥阳市、巩义市、新密市、中牟县建设千亿级产业集群(基地)。以改革发展为动力,深化扩权强县和行政区划改革,进一步扩大县(市)经济社会发展自主权,把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等部分经济管理权限下放到县一级;推动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支持新郑加快全省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市)建设。以城乡贯通为途径,构筑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做优做强产城一体的美丽新型城区,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标准实施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工程,加快路网、水网、电网、气网、互联网“五网”改造提升延伸等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县城的承载力和服务功能;高标准补齐城乡公共服务短板,推进县域医疗卫生、教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三)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落实高水平对外开放三年行动计划,以自贸区建设为引领、航空港实验区为载体、综合性交通枢纽为依托、开放体系为保障,走好“枢纽+开放”路子,打造“一门户、两高地”。着力打造国际交通枢纽门户。加速航空枢纽、铁路枢纽建设,全力推进国际航空运输网、“米”字形高铁网和轨道交通网“三网”融合,加强空陆联动,加快形成以航空为主的国际交通、高铁为主的国内交通、轨道为主的大都市交通网络,实现“航空+高铁、城铁、地铁、普铁、快速路”高效衔接,提高枢纽通达能力和集疏能力。增强空中丝绸之路辐射力。加大本土航空公司培育力度,用好第五航权,谋划建设空中丝绸之路综合试验区,深化郑州和卢森堡“双枢纽”战略合作,加快郑州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力争客货运继续保持中部“双第一”。提升陆上丝绸之路核心竞争力。实施“中欧班列(郑州)+”工程,构建“一主两翼”国际货运班列体系,确保班列开行增长10%。推进网上丝绸之路创新突破。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推进跨境电商进口药品和医疗器械试点建设,跨境电商交易额实现稳定增长。深化与海上丝绸之路无缝衔接。加强与中铁联集战略合作,加强与青岛、天津等港口合作,建设以东向为主的铁海联运国际通道,班列运送货物力争完成1.2万标箱。着力构建对外开放体系高地。强化自贸区开放引领作用。推进口岸提升、综保区创新、大通关服务、多式联运体系建设,做强金融、物流支撑,引领对外开放体系构建。率先实现口岸、通关、保税、多式联运、综合服务等要素在制度创新方面的突破,深化政务、监管、金融、法律等服务体系协同创新,引领对外开放体系创新。系统推进改革试点任务落实,全链条培育产业业态,引领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功能完备优势突出的口岸生态。完善口岸体系,提升现有9个功能性口岸业务规模。放大口岸能级,发展口岸经济,延伸口岸产业链条,提高本地企业对口岸的利用率。建设国内一流综合保税区。加快推动新郑综保区调整扩区和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建。引导高端制造企业向区内集聚,推进货物监管便利化,构建跨境物流体系,扩大汽车整车进出口业务规模,打造加工制造中心、物流分拨中心。推进“保税+”业务创新发展,加快综保区由商品加工贸易向服务贸易、技术贸易转变。建设“一站式”快捷大通关服务体系。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海关监管互认,积极申报72小时过境免签。支持“互联网+”物流服务平台建设,构建以信息化为基础的“一单到底、物流全球”多式联运体系,积极申建全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逐步打造全国冷链配送“郑州标准”。着力打造全方位参与国际合作高地。高质量推进招商引资。强化定向招商、以商招商,依托人才招商,紧盯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引进一批处于价值链顶端、具有产业链号召力的龙头企业,力争引进域外境内资金突破2300亿元,实际吸收外资实现同步增长。各开发区引进2个以上投资超30亿元、各县(市)区引进2个以上投资超10亿元高质量项目。引进世界500强企业5家以上。发挥中欧区域政策合作案例地区引领作用,吸引跨国公司在郑设立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不少于3家。加快外经贸转型发展。实施外贸贷、出口退税资金池等措施,创新重点行业、新型贸易的支持促进政策,引进培育外贸企业和综合服务贸易企业,打造千亿级外贸产业集群。支持企业参加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加快中美国际创业港、河南服务外包产业园二期建设。营造高水平开放环境。对标国内外先进水平,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商事制度、贸易仲裁、知识产权保护、金融服务等商务体系。在郑东新区、航空港区、经开区布局国际化公共服务设施,探索建设国际化社区。推进郑州与“一带一路”沿线节点城市缔结友好城市,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争取世界城地组织、欧铁盟等国际组织在郑设立分支机构。(四)高品质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落实高品质推进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更加注重“新城区现代化建设、老城区有机更新、城乡融合发展相统筹”,更加注重“多组团发展、多节点支撑、网络化布局衔接”,让郑州更有颜值、更具气质、更富活力。推进郑州都市圈建设。发挥“龙头”作用,推动与开封、许昌、新乡、焦作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沿黄科创走廊及开港、许港、郑新、郑焦产业带;抓好郑州都市圈交通共联工程,加快推进与周边地市“3+3+4”交通网络建设。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坚持规划引领。编制《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突出“东强、南动、西美、北静、中优、外联”功能布局,建立“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完成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轨道交通线网等专项规划编制。强化城市设计引导,围绕“主城区—组团—片区—板块”城市架构,加快中央文化区北部片区等32个核心板块建设,集中打造一批以1~3平方公里为尺度的片区核心板块,使之成为城市网络结构的关键点、开发建设的新亮点、经济增长的支撑点。加快推进城市“双改”。以“三项工程、一项管理”为抓手,落实老城区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环境品质全面提升,实现老城区、新城区协调发展。以“两优先、两分离、两贯通、一增加”为核心,完善城市交通微循环体系和慢行系统;全面启动违法建设专项整治,年底前“一环十横十纵”一期工程7条道路完工、二期7条道路开工建设。以“一拆五改三增加”为重点,加快1833个老旧小区改造,确保年内完成60%的改造任务;扎实开展无主管楼院整治提升行动,利用2年时间彻底改善老旧小区、无主管楼院人居环境;落实物业管理长效机制,形成共管共治新格局。对纳入城乡结合部综合整治的36个乡(镇、办、园区)进行高标准整治提升。持续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构建一体化全覆盖大城管格局,深入推进“路长制”,完成新一轮“千百十”道路创建工作,集中解决停车秩序、渣土车管理等突出问题;推动执法管理重心下移,使城市整洁、有序、舒适、愉悦,努力实现“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提升城市枢纽能级。推进机场三期和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快郑州南站、郑济高铁河南段建设,郑合杭高铁年内开通,推进薛店、占杨铁路物流基地建设,小李庄客运站力争开工。加快G310西南段等环城货运通道建设,争取年内主体工程完工、焦平高速开工,加快G207登封和巩义段、S541二七段前期工作。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4号线开通运营,6月底前轨道交通三期规划所有线路全部开工。加快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全力推进“城市大脑”建设,加快基本公共服务、生活服务数字化和交通智能化发展,确保“城市大脑”一期建成投用,二期加快建设。推动5G试点城市及5G基站和规模组网建设;加快城市物联网建设,推动移动通讯行业与交通、市政等公共设施共享。实施全市电梯物联网智能化监管全覆盖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全市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建设,夯实新型智慧城市数据基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四环线及大河路快速路建成通车,加快大河路西延等快速路建设。新建及改造城市供水管网100公里。开工建设输变电工程45个,完成配电台区改造升级52个。新建改造燃气管道110公里,发展天然气用户10万户。持续推进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建设,新增集中供热面积500万平方米。加快新郑、荥阳市级生活垃圾处理场及西部、南部垃圾焚烧电厂建设,10个县(市)区区级分拣中心全部投运,力争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和回收利用率分别在95%、35%以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全面推进综合管廊、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加快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五)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中国示范城市。加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围绕打造沿黄生态保护示范区、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完成郑州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总体发展规划和起步区建设方案,努力在打造幸福河上走前列。保障黄河安澜。坚决落实“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做好桃花峪水库前期工作,将治河、惠民和滩区生态保护相结合,加强黄河河道工程和标准化堤防建设,从根本上解决防洪安全和滩区居民安居问题。着力打造沿黄生态保护示范区。以沿黄河、沿路网和山区河湖区域为关键,构建森林生态系统,建设黄河生态廊道、城市生态隔离带,提升沿黄区域和高速公路、铁路沿线绿化,加快S312市区段和大河文化绿道建设,打造沿黄最美公路。以“自然风光+黄河文化+慢生活”为重点,构建休闲生态系统,谋划建设国家黄河绿道郑州段。坚持节水优先,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修编《郑州市黄河水资源利用规划》,全域推进分质供水、循环用水,合理调配现有南水北调和黄河水资源,科学分配生活、生态、生产用水,实现以水润城、城水共生。着力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加快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谋划建设黄河国家博物馆、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黄河滩地公园及沿黄慢行系统、黄河文化演艺综合体、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黄河中下游分界线标志性建筑等项目,推进双槐树遗址等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着力打造黄河文化遗产廊道。以商代王城遗址、黄帝故里、河洛汇流、登封“天地之中”、荥泽古城等历史建筑群保护利用为抓手,打造世界级黄河文明寻根胜地和郑州黄河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绿色生态环境。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打造“绿城”变“绿都”的生态屏障。全域推进国土绿化提速行动,造林绿化15万亩、抚育中幼林11.1万亩,干线公路及县乡通道绿化提升800公里,建设省级森林城市2个、森林特色小镇17个和森林生态乡村166个。全市新增绿地1000万平方米以上,新建公园、微公园、小游园400个;加快推进15个郊野公园建设,西流湖公园等建成开放。加大黄河等5个湿地区段保护力度,新建续建森林湿地公园20个,加快推进中牟雁鸣湖等湿地公园建设。积极推动南水北调中线新郑观音寺调蓄工程,谋划推进黄河滩区调蓄、沿黄口门引水能力提升改造等工程;坚持“安全、生态、景观、文化、幸福”五河共建,建成贾鲁河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工程,实施贾峪河生态治理等工程。(六)坚决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抓住关键环节,打好重点战役,让全面小康的成色更足更亮。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坚持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监管,紧密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强化产业扶贫力度,提高脱贫质量。建立健全巩固脱贫成果和返贫预警机制,有效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和产生新的贫困人口。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标准引领,以“工地不停建、企业分类管、指标降下来、空气好起来”为目标,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围绕PM10不高于97微克/立方米、PM2.5不高于56微克/立方米、在168城市排名稳定退出后20位的总体目标,系统谋划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现市区煤电机组清零,全市煤炭消费量控制在2100万吨以内。强化分级管理,实施工业企业“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开展25个特色产业集群综合整治,深化重点行业污染超低排放治理,“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深化VOCs综合治理,提高铁路运输比例,加快市区商贸市场和火车站商圈市场转型提质。加强重型柴油车辆管控,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更替,市区新增公交车、市政环卫车、公务车全部新能源化,出租车电动化替代30%以上,加快推进充电桩建设。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强化水生态保护,开展入河排污口、河道综合治理;加强水源地保护,力争环境问题“动态清零”;提升污水收集率、处理率,持续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强化河湖长履职尽责,开展“清洁河流”行动,努力实现国省控断面全部达到地表水Ⅲ类、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全市建成区消除黑臭水体目标。坚决打好净土保卫战。统筹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矿山环境治理恢复,确保安全利用率100%。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控,有序化解隐性债务。支持非公企业市场化“债转股”。落实城市主体责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专班专案做好问题楼盘化解工作。加强地方金融组织监管,持续推动互联网金融风险出清,加大非法集资案件处置力度,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七)纵深推进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坚持一体化统筹全市财税工作,统筹管好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功能性平台三个“盘子”,构建统分结合、分层分类的现代财政管理体制。建立税收增量部分合理分成机制,进一步提高区级财政保障水平。围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改进支出管理,确保财政收支高效安全运行。深化规划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全市规划一盘棋、一张网、一张图,建立分类、分层、全流程规划管理机制。加强市级规划编制统筹,构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体系;加强规划集中统一管理,推进编制权和审批权上收、执行权下沉,实行规划编制计划管理;理顺市与县(市)之间、各功能区之间、规划各环节之间关系,做好闭环管理,确保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持续性。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实施深化土地储备制度改革、优化产业用地管理、完善安置居住用地供应等政策。完善创新土地储备管理机制,统筹推进政府主导、市区两级参与的储备土地综合开发。优化产业用地管理,推动工业用地更新升级;鼓励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和租赁,积极推进“标准地”模式供应,探索实施带“施工图”供地;支持自持物业的企业总部、金融、科技研发等类型项目建设,规范重点产业项目复合利用;完善国有存量土地退出补偿机制,加快盘活存量土地。完善安置居住用地供地方式,加快安置房建设。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制定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加快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建立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完善投资事项负面清单,落实保值增值责任,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继续做好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及“四供一业”移交工作。同时,持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医药、卫生、教育、文化、价格等领域改革。持续深化机构改革,抓好公安系统“一区一分局”整合改革。着力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原则,重点推进落实开办企业、纳税服务、市场监管等方面举措,加速迈向全国营商环境第一方阵。打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持续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减“跑动”,优流程、优服务,推动企业注册1个工作日内办结,不动产登记一般业务“当场办、当天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力争压减至70天,300个公民个人高频“一件事”“一网通办,一次办成”,确保95%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新增150个公民个人事项凭身份证“一证简办”。打造规范诚信的市场环境,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完善政府部门及跨部门联合监管平台;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全域推行“信用+监管”模式,“信易+”项目应用加快落地,监管数据关联加快融合,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着力消除制度性障碍,用法治化手段把有效的改革举措固定下来,推动实现规则公平、机会公平、权利公平。(八)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发展都市型农业。做好“米袋子”工作,落实“菜篮子”市长责任制,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强化重要农产品保供稳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稳步提高农村土地流转率。推动县(市)区建设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园30个。改造提升“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5000亩,尽快恢复生猪产能。建设高标准农田3.1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编制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高标准规划建设环城游憩带,培育提升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精品园区5家。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守住食品安全底线。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提升,统筹建设美丽乡村,重点抓好40个示范村建设,开展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维护试点村60个。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60%以上行政村和80%以上乡镇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镇标准。强化基层基础工作,走好乡村善治之路。持续强化农村环境整治。改造农村户厕15万户,推进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建设。开展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养殖种植业污染防治,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90%以上。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有序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稳慎推进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盘活土地资源。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10月底前基本完成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任务;六县(市)选取50个行政村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九)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树牢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抓好民生保障,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认真办好民生重点实事。一是新增城镇就业11.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万人。二是免费为郑州市户籍的适龄妇女进行“两癌”筛查各6万人;免费为符合条件的郑州市户籍孕妇进行一次血清学筛查和产前超声筛查;免费为郑州市户籍的新生儿进行听力障碍初筛、“两病”筛查、35种遗传代谢病筛查和耳聋基因筛查;免费为郑州市户籍的适龄人群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肺癌早期筛查各5万人。三是继续举办“舞台艺术进乡村、进社区”演出1200场、精品剧目演出50场。四是新改建农村公路200公里,市区新增公共停车泊位5万个、限时车位10万个。五是建成安置房6.3万套、新开工5.6万套、网签10万套,回迁安置群众10万人,分配公租房7000套。六是市区建成区内新建公园游园200个、新增绿地500万平方米,新增、升级改造智能健身驿站30个、多功能运动场20个、健身步道10条。七是新增公办幼儿园100所,市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30所、投用20所,新建、改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1115套。八是市区新建、改造公厕全部达到二类以上标准,新增一类公厕252座、二类公厕126座。九是延长地铁夜间运营时间。十是实现全市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食堂明厨亮灶全覆盖,新增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30家。民生实事已向社会征求意见,实施结果接受全市人民监督。继续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实施稳就业攻坚行动,落实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等扶持政策;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转岗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支持力度;落实社保费阶段性“减、免、缓、降”政策,支持企业稳定岗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中心城区高中外迁,迁建郑州市第五高级中学等4所,腾出校舍用于义务教育。加快优质普惠学前教育资源扩容试点建设,增加乡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提高中小学校自建食堂供餐和区级配送中心比例,提高中小学午餐和课后延时服务比例,年底实现午餐和课后延时服务两个全覆盖。推行名校托管弱校,基本消除大班额;规范校外培训,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支持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内涵式发展,推进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加大对市属高校支持力度,郑州工程技术学院航空港校区年内开工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来郑办学,继续支持郑州大学“双一流”建设。推动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兴盛。“四个中心”全面建成,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文化板块建设,规划建设黄帝故里园区。新建各类博物馆30个、遗址生态文化公园20个,商都遗址博物院建成开放。积极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继续开展“出彩郑州”“书香郑州”等文化活动。实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升工程。大力扶持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筹办好第29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等活动。扎实推进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快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加快健康郑州建设。提升重大疫情防控水平,重塑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加快推进县(市)区疾控中心达标建设,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系。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夯实县(市)区主体责任,按照“有人、有房、有设备、有投入”标准,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2个;每个县(市)至少建成1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推动市级医院资源下沉,带动基层能力提升。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以建设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为引领,推进四级医疗中心建设;加快市中心医院高新医院、市七院滨河医院等项目建设。提升健康服务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健康郑州行动,构建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健康服务体系。提升重大疾病保障水平,探索建立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水平,发挥中医药整体医学和健康医学优势,弘扬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让中医药产业焕发新活力。确保通过第四次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做好低保工作,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实施普惠养老城企联动试点专项行动,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新建改扩建城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00家,新增养老床位3000张。继续深化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规范信访秩序,加强一体化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设,推动“一村(格)一警”和“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工作机制融合发展,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郑州。开展根治欠薪攻坚专项行动。加快实施全市冷链食品安全智慧化监管行动计划。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市建设,各县(市)区达到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标准。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纵深开展。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加快推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工作,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压实安全生产责任,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城市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文明用餐123”“‘三公一租’作示范,斑马线前见文明”等精神文明创建和“绿城使者”志愿服务行动,确保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加强国防动员、后备力量和人民防空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强化统计工作,做好国民经济核算改革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做好外事、侨务、港澳、对台工作,抓好审计、民族宗教、机关事务、地方志、慈善、气象、地震、援疆等工作。支持工青妇及科协、文联、社科联等群团工作。(十)全面提升政府治理效能。着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加强政治建设。探索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对习近平总书记步伐步步紧跟,对党中央决策部署闻令而动,让实干担当成为政府的鲜明底色,让抓落实重实效成为工作主旋律。严格依法行政。深化国家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工作,不断完善法律顾问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强审计监督。政府工作人员要自觉接受法律监督、监察监督和人民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提升治理能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市域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用心用情用力办好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完善容错纠错和干部澄清保护机制,健全激励保障体系,让谋事干事、担责担难蔚然成风。建设廉洁政府。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阳光用权,从严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筑牢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坚实防线。从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市有关规定,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树牢带头过紧日子思想,压减一般性支出15%以上。各位代表!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加快建设具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鲜明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为打造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支撑中部地区崛起、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责编: 陶纪燕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End

大转变

河南郑州数字出版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中原数字出版产业园西园建设项目。项目承办单位项目承办单位: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项目拟建设地点位于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金水大道南辅路以南,牡丹一路以西,富贵三路以北,锦荣路以东。中原数字出版产业园西园位于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金水大道南辅路以南,牡丹一路以西,富贵三路以北,锦荣路以东,总用地面积 46110 ㎡,约合 69.165 亩,该地块性质为商务兼容商业用地,土地通过招拍挂方式取得,目前已经取得不动产权证(豫[2019]中牟县不动产权第 0008629 号)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牟资地字第[2019]049 号),具备建设条件。建设场地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拟建场地均为空地。周围无污染的工矿企业,周边环境幽静,基础设施齐全,拟建场址地势较为平坦,适合本项目的建设。本项目规划用地面积 46110 ㎡,总建筑面积 196063 ㎡,共五栋建筑。其中地上面积 122166 ㎡,包括:“信息之门”W01 建筑面积 55936㎡,地下 3层,地上 21层裙房 4层;办公楼 W02建筑面积 11843 ㎡,地上 8 层;办公楼 W03 建筑面积 21272 ㎡,地上 12 层;办公楼 W04建筑面积 11843 ㎡,地上 8 层;办公楼 W05 建筑面积 21272 ㎡,地上12 层;地下车库建筑面积 73897 ㎡,地下三层。项目投资本项目总投资为 181012.88 万元,项目所需资金由公司多渠道筹措解决。文化旅游河南是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国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火药三大技术均发明于河南。历史上先后有 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四个,从夏朝至宋朝,河南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河南自古就有“天下名人,中州过半”之说。2018年河南省旅游总收入 8120.21亿元,共接待海内外游客 78582.95万人次。年末 4A级以上景区 178处,星级酒店 432个,旅行社 1137家。郑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为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历史上曾五次为都、八代为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和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全市有世界文化遗产 2项 1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0多处,拥有黄帝故里、商城遗址、天地之中等众多历史人文景观。2018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达 1.15亿人次,同比增长 13.6%;旅游总收入达 1300亿元,同比增长 14.3%,实现了旅游经济快速增长。结论与建议数字出版代表着新闻出版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文化产业的新增长点。建设数字出版产业园是推动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构建完善数字出版产业生态系统的现实需要;是促进新闻出版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是提升文化创新能力,打造现代文化传播体系的必由之路;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中华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客观要求;是推动新闻出版业快速发展的战略举措。同时,可以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数字出版产业的关注度,增强各职能部门对数字出版、信息产业的认识,有助于寻求更多的发展渠道,争取其他部门的支持,共同参与推进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发展壮大新媒体、创造新业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建设中原数字出版产业园可全部解决中原股份及下属出版、报刊企业的办公场所,为其日常工作提供良好的办公环境,同时,可彻底解决中原传媒与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因房租而形成的关联交易问题。同时,可以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数字出版产业的关注度,增强各职能部门对数字出版、信息产业的认识,有助于寻求更多的发展渠道,争取其他部门的支持,共同参与推进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发展壮大新媒体、创造新业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

金剪刀

地产进入性调研-郑州2019房地产城市可进入市场研究策略建议报告

地产进入性调研-郑州2019房地产城市可进入市场研究策略建议报告宏观市场土地市场二级新建住房市场三级存量房市场非住宅市场(商业、办公、车位)房企进入情况惠济区、新密市、新郑市、中牟县延伸阅读:广州楼市金九开局超预期,房地产补涨在即「房地产进入性调研」石家庄城市进入性研究广州买房:南沙与增城怎么选?为什么经济不好,二手萎缩广州楼市反而欣欣向荣?2020为什么要买房交通旅客吞吐量达29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100万吨6个火车站,2条铁路干线、6条高铁线地铁线路由现在的3条扩至15条,预计建成300公里经济GDP将达11650亿元产业产业结构迅速调整,旅游产业重点发展人口预计人口增加到1050万惠济区惠济区政府领导对 我们项目大力支 持;由于黄河湿地地块 为非建设用地,土 地调整难度大,政 府层面表示会全面 配合,最大限度地 调整出建设用地。新密市政府态度积极,全 力推动我司项目;现在政府方面已推 荐新密市多处地 块,然而新密市林 耕地多,开发难度 大。新郑市政府办事效率高, 区域发展快;此区域已经成为热 门区域,名企开发 商争相拿地,政府 选择余地多,没有 倾向性配合。中牟县此区域内已经有方 特等成功文旅项 目,政府热情相对 较低;政府同意给出1000多亩公园用地,但只能1:1配房地产建 设用地。

监照下土

郑州数字出版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中原数字出版产业园西园建设项目。项目承办单位项目承办单位: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项目拟建设地点位于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金水大道南辅路以南,牡丹一路以西,富贵三路以北,锦荣路以东。中原数字出版产业园西园位于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金水大道南辅路以南,牡丹一路以西,富贵三路以北,锦荣路以东,总用地面积 46110 ㎡,约合 69.165 亩,该地块性质为商务兼容商业用地,土地通过招拍挂方式取得,目前已经取得不动产权证(豫[2019]中牟县不动产权第 0008629 号)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牟资地字第[2019]049 号),具备建设条件。建设场地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拟建场地均为空地。周围无污染的工矿企业,周边环境幽静,基础设施齐全,拟建场址地势较为平坦,适合本项目的建设。本项目规划用地面积 46110 ㎡,总建筑面积 196063 ㎡,共五栋建筑。其中地上面积 122166 ㎡,包括:“信息之门”W01 建筑面积 55936㎡,地下 3层,地上 21层裙房 4层;办公楼 W02建筑面积 11843 ㎡,地上 8 层;办公楼 W03 建筑面积 21272 ㎡,地上 12 层;办公楼 W04建筑面积 11843 ㎡,地上 8 层;办公楼 W05 建筑面积 21272 ㎡,地上12 层;地下车库建筑面积 73897 ㎡,地下三层。项目投资本项目总投资为 181012.88 万元,项目所需资金由公司多渠道筹措解决。文化旅游河南是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国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火药三大技术均发明于河南。历史上先后有 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四个,从夏朝至宋朝,河南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河南自古就有“天下名人,中州过半”之说。2018年河南省旅游总收入 8120.21亿元,共接待海内外游客 78582.95万人次。年末 4A级以上景区 178处,星级酒店 432个,旅行社 1137家。郑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为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历史上曾五次为都、八代为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和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全市有世界文化遗产 2项 1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0多处,拥有黄帝故里、商城遗址、天地之中等众多历史人文景观。2018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达 1.15亿人次,同比增长 13.6%;旅游总收入达 1300亿元,同比增长 14.3%,实现了旅游经济快速增长。结论与建议数字出版代表着新闻出版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文化产业的新增长点。建设数字出版产业园是推动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构建完善数字出版产业生态系统的现实需要;是促进新闻出版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是提升文化创新能力,打造现代文化传播体系的必由之路;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中华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客观要求;是推动新闻出版业快速发展的战略举措。同时,可以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数字出版产业的关注度,增强各职能部门对数字出版、信息产业的认识,有助于寻求更多的发展渠道,争取其他部门的支持,共同参与推进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发展壮大新媒体、创造新业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建设中原数字出版产业园可全部解决中原股份及下属出版、报刊企业的办公场所,为其日常工作提供良好的办公环境,同时,可彻底解决中原传媒与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因房租而形成的关联交易问题。同时,可以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数字出版产业的关注度,增强各职能部门对数字出版、信息产业的认识,有助于寻求更多的发展渠道,争取其他部门的支持,共同参与推进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发展壮大新媒体、创造新业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

逆世界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20)》发布:郑州打造国家经济增长中心优势明显、潜力巨大

12月29日,郑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20)》正式发布。今年的皮书看点和亮点兼具,首次增选9个国家中心城市以外的10个特大型城市,直面疫情防控对特大型城市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和严重挑战,重点探讨了后疫情时期特大型城市韧性建设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同时也展现了一定的战略性和前瞻性。紧扣“后疫情时代”,聚焦“特大型城市”主题《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20)》由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牵头组织,国内外近30个科研机构、5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创研。皮书客观评估了2019年国家中心城市的现状水平和发展态势,分析了2020年国家中心城市在统筹疫情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情况。今年的皮书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在主题上聚焦“特大型城市”,而不仅仅是国家中心城市,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更长远的眼光,审视新冠肺炎疫情对包括国家中心城市在内的特大型城市影响及应对策略。对充分发挥以国家中心城市为代表的特大型城市的功能和优势,持续推进高质量建设特大型城市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皮书还系统呈现了黄奇帆等我国区域经济学界领袖级人物在第三届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高层论坛上发表的重要观点,使皮书更具学术含量和学术品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正从“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皮书发布的国家中心城市、特大型城市建设及成长性评价结果显示,2019年九个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总体分两个梯队,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处于第一梯队,建设指标在0.28以上;成都、武汉、西安、郑州、天津处于第二梯队,各项指标与第一梯队城市相比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成长性指数上看,2019年成都发展步伐加快,成长性指数为0.6465,排第一位;西安、郑州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重庆、武汉、广州、北京分别列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位;上海、天津则分别列第八和第九位。各国家中心城市成长性指数差距不大,表明国家中心城市发展逐步从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国家中心城市以外新选取的10个特大型城市发展潜力评价结果显示,深圳排名第一,沈阳和南京位列第二、第三,之后依次是杭州、青岛、厦门、宁波、长沙、济南和合肥,发展潜力指数差距较大从侧面反映出各城市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打造国家经济增长中心,郑州优势明显、潜力巨大继2018年实现GDP总值破万亿、常住人口破千万、人均生产总值破十万“三大突破”之后,2019年,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城市影响力显著提升,经济规模、人口规模持续增长,交通枢纽地位稳步提高。今年的皮书重点研究探讨了郑州高质量发展问题。皮书指出,郑州市成为国家经济增长中心优势明显:交通和通信的综合枢纽地位突出;人口集聚能力强,可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劳动力和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城市化程度高,建设用地可扩张空间较大;产业布局日趋合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另外,在万亿俱乐部城市中,郑州近年来表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郑州GDP增长率自2014年起在12个万亿俱乐部城市中稳居前四位,2018年更是提升到了第二位,成为万亿俱乐部城市中仅次于湖南长沙的高增长城市。在全国省会城市中,郑州经济增长地位日益稳定从全国27个省会城市的经济规模来看,郑州经济中心地位日益突出。2000年郑州GDP仅有738亿元,在27个省会城市中排在第十二位。2007年以2487亿元的规模上升到第九位,2015年以7312亿元的规模上升为第七位,直到2018年仍然保持第七的位置。这意味着,郑州已成为全国仅次于广州、成都、武汉、杭州、南京和长沙的第七大经济省会城市。就GDP增长率看,2000年以来,郑州GDP保持高速增长,但由于经济下行的普遍性和持续性,增长率在27个省会城市中排名波动明显。不过,2015年以来,波动幅度较小,基本维持在8~11位,这说明郑州在27个省会城市中的经济增长地位日益稳定。郑报全媒体记者 张竞昳/文 李新华/图.

孔雀镇

2020年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发布:郑州成为国家经济增长中心优势明显

12月29日,郑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20)》正式发布。今年的皮书看点和亮点兼具,首次增选9个国家中心城市以外的10个特大型城市,直面疫情防控对特大型城市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和严重挑战,重点探讨了后疫情时期特大型城市韧性建设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同时也展现了一定的战略性和前瞻性。紧扣“后疫情时代”,聚焦“特大型城市”主题《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20)》由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牵头组织,国内外近30个科研机构、5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创研。皮书客观评估了2019年国家中心城市的现状水平和发展态势,分析了2020年国家中心城市在统筹疫情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情况。今年的皮书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在主题上聚焦“特大型城市”,而不仅仅是国家中心城市,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更长远的眼光,审视新冠肺炎疫情对包括国家中心城市在内的特大型城市影响及应对策略。对充分发挥以国家中心城市为代表的特大型城市的功能和优势,持续推进高质量建设特大型城市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皮书还系统呈现了黄奇帆等我国区域经济学界领袖级人物在第三届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高层论坛上发表的重要观点,使皮书更具学术含量和学术品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正从“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皮书发布的国家中心城市、特大型城市建设及成长性评价结果显示,2019年九个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总体分两个梯队,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处于第一梯队,建设指标在0.28以上;成都、武汉、西安、郑州、天津处于第二梯队,各项指标与第一梯队城市相比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成长性指数上看,2019年成都发展步伐加快,成长性指数为0.6465,排第一位;西安、郑州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重庆、武汉、广州、北京分别列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位;上海、天津则分别列第八和第九位。各国家中心城市成长性指数差距不大,表明国家中心城市发展逐步从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国家中心城市以外新选取的10个特大型城市发展潜力评价结果显示,深圳排名第一,沈阳和南京位列第二、第三,之后依次是杭州、青岛、厦门、宁波、长沙、济南和合肥,发展潜力指数差距较大从侧面反映出各城市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打造国家经济增长中心,郑州优势明显、潜力巨大继2018年实现GDP总值破万亿、常住人口破千万、人均生产总值破十万“三大突破”之后,2019年,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城市影响力显著提升,经济规模、人口规模持续增长,交通枢纽地位稳步提高。今年的皮书重点研究探讨了郑州高质量发展问题。皮书指出,郑州市成为国家经济增长中心优势明显:交通和通信的综合枢纽地位突出;人口集聚能力强,可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劳动力和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城市化程度高,建设用地可扩张空间较大;产业布局日趋合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另外,在万亿俱乐部城市中,郑州近年来表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郑州GDP增长率自2014年起在12个万亿俱乐部城市中稳居前四位,2018年更是提升到了第二位,成为万亿俱乐部城市中仅次于湖南长沙的高增长城市。在全国省会城市中,郑州经济增长地位日益稳定从全国27个省会城市的经济规模来看,郑州经济中心地位日益突出。2000年郑州GDP仅有738亿元,在27个省会城市中排在第十二位。2007年以2487亿元的规模上升到第九位,2015年以7312亿元的规模上升为第七位,直到2018年仍然保持第七的位置。这意味着,郑州已成为全国仅次于广州、成都、武汉、杭州、南京和长沙的第七大经济省会城市。就GDP增长率看,2000年以来,郑州GDP保持高速增长,但由于经济下行的普遍性和持续性,增长率在27个省会城市中排名波动明显。不过,2015年以来,波动幅度较小,基本维持在8~11位,这说明郑州在27个省会城市中的经济增长地位日益稳定。责编:陶纪燕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来源:郑州日报)

性觉

最新研究报告:国家中心城市中郑州成长性指数排第3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宋迎迎 ■见习记者 刘旭/文图当前郑州正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步伐,12月29日,在郑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了解到,根据最新出版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蓝皮书(2020)》,根据综合发布的国家中心城市、特大型城市建设及成长性评价结果显示,九个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总体分两个梯队,郑州目前还处于第二梯队,而在成长指数上,郑州则排在第3。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 郑州属第二梯队,成长性指数排第3国家中心城市是全国新型城镇化体系的核心和塔尖城市,在引领区域协调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蓝皮书显示,目前九个国家中心城市中,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已成为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广州、成都、武汉、西安、郑州也已经成长为特大城市。2019年,九个国家中心城市持续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城市发展正在由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和提升。记者了解到,根据综合发布的国家中心城市、特大型城市建设及成长性评价结果显示,2019年九个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总体分两个梯队,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处于第一梯队,建设指标在0.28以上;成都、武汉、西安、郑州、天津处于第二梯队,各项指标与第一梯队城市相比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与2018年各城市建设指数排名相比,2019年北京超过上海居第一位;而天津排名则下滑三位,处第九位。从成长性指数上看,2019年成都发展步伐加快,成长性指数为0.6465,排第一位;西安、郑州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据悉,各国家中心城市成长性指数差距不大,表明国家中心城市发展逐步从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国家中心城市以外新选取的10个特大型城市发展潜力评价结果显示,深圳排名第一,沈阳和南京位列第二、第三,之后依次是杭州、青岛、厦门、宁波、长沙、济南和合肥,发展潜力指数差距较大从侧面反映出各城市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建议将郑东新区、经开区、航空港区等共同打造为郑州新区继2018年实现GDP总值破万亿、常住人口破千万、人均生产总值破十万“三大突破”之后,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城市影响力显著提升,经济规模、人口规模持续增长,交通枢纽地位稳步提高。蓝皮书指出,郑州市成为国家经济增长中心优势明显:交通和通信的综合枢纽地位突出;人口集聚能力强,可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劳动力和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城市化程度高,建设用地可扩张空间较大;产业布局日趋合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另外,在万亿俱乐部城市中,郑州近年来表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郑州GDP增长率自2014年起在12个万亿俱乐部城市中稳居前四位,2018年更是提升到了第二位,成为万亿俱乐部城市中仅次于湖南长沙的高增长城市。该蓝皮书中除了亮成绩单之外,还对郑州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出一系列建议,比如将郑东新区、郑州经开区、航空港区、中牟在内的区域,共同打造为郑州新区,引领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爆料、维权、寻找、求助,请拨打东方今报新闻热线16603712315、(0371)65830000,欢迎您随时向我们提供新闻线索。【来源:东方今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家乐福

2021年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发布

政府工作报告——二〇二一年一月三十日在郑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郑州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侯 红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20年和“十三五”工作回顾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更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考验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认真落实中部地区崛起和国家黄河战略,围绕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建设,坚定扛起“三个在”和“龙头高高扬起来”职责使命,紧扣“控、保、稳、进、抬、扛”总要求,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企稳向好态势巩固拓展,社会大局保持总体稳定。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7%,形成了经济迅速恢复、稳中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尤为可喜的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和省市的共同努力下,央视春晚郑州分会场、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国际乒联总决赛等一大批国内外重大节赛成功举办;荣获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等称号,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八连冠”,成为长江以北唯一获得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殊荣的省会以上城市,郑州的影响力、带动力和美誉度持续提升。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疫情防控“双战双胜”,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恢复全面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持久战。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1.6万名机关下沉干部、2.2万个基层党组织、20余万名党员闻令而动,依靠群众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立体防控网;25万名志愿者逆行而上,“志愿红”成为绿城郑州的靓丽风景。依托城市大脑,排查重点人员数据4.15亿条,织就疫情防控“数据天网”。仅用10天时间建成岐伯山医院,不惜一切代价救治182名确诊患者、233名无症状感染者。作为第一入境点,承接国际航班208架次32235人在郑医学观察,全程监管4553家冷链企业、2914个冷库,防护口罩日产能由20万只提升至3000万只。7批219名医务人员紧急驰援武汉、湖北、新疆;积极援助法国、意大利、卢森堡等7国9座友好城市和2个国际组织,彰显了郑州人民齐心战“疫”的热血情怀。统筹推进复工复产。出台促进经济平稳发展30条、稳就业28条,全域开展“三送一强”“一联三帮”,累计帮扶企业37.6万家,解决用工275万人,拨付稳岗补贴等财政资金21亿元,减免缓税费514亿元。开展100亿元社保基金竞争性存放,设立应急转贷周转资金15亿元,带动3月份以来经济指标企稳向好,逐步恢复常态。打好扩投资促消费组合拳。制定扩大有效投资加快项目建设11条,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651.8亿元;新开工省市重点项目216个;建立“十四五”重大项目库,入库项目5330个,总投资5.65万亿元。争取抗疫特别国债22.9亿元、地方政府债券218.1亿元、获批企业债券300亿元。实施促消费增活力10条措施,发放消费券4亿元;开展“春暖郑州”网上购物节、“醉美·夜郑州”等系列活动,带动社会直接消费200多亿元。(二)新旧动能转换提速,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236.7亿元、增长27.8%。中原科技城挂牌启动,复星国际等首批60个高科技项目入驻。国家超算郑州中心通过验收,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即将投用,郑州技术要素交易市场稳步推进。新建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137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70家,增长42%,新培育科技型企业1861家。超大直径硬岩盾构等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新突破。新增中科院计算所大数据研究院、郑州计量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省级重大新型研发机构3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00亿元、增长5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8.2件。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1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新建全国首家新能源汽车领域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工业指标企稳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工业投资增长20.9%,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52.6%。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达38.8%、提高8.1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33.3%、提高6.4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产业比重降至26.2%、降低0.4个百分点。战略支撑更加突出。紫光、浪潮、中软国际等重大项目落地,富泰华5G手机精密机构件、奥克斯智能家用空调生产基地等230个项目开工,华锐光电等215个项目投产。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成功创建。安图生物医学检测设备智能化取得突破,郑州临空生物园入驻企业23家。成功举办中国(郑州)产业转移对接系列活动。制造业绿色化融合化加快推进。培育国家绿色工厂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家。新增“两化融合”贯标对标企业438家。新增“接链”企业2837家,“上云企业”达到3.2万家。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金融业增加值完成1302.9亿元、增长4.1%、占GDP比重10.9%;存贷款余额分别突破2.4万亿元、2.8万亿元,存贷比达110%以上;郑商所上市交易期货期权品种累计达28个,居国内商品交易所首位。全国首个千亿级科技服务企业启迪科服总部落户郑州。物流业增加值905亿元、增长5.8%,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101家。新建和提升改造标准化市场20家。数字经济发展迅猛。设立20亿元大数据产业发展基金。软通动力、海康威视等龙头企业和中科院过程所等科研机构顺利入驻。总投资846.7亿元的79个新基建重点项目开建,新华三智慧计算终端全球总部基地、中国长城(郑州)自主创新基地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鲲鹏生态软件小镇初具规模。5G基站实现市区、县城全覆盖。城市大脑一、二期建成投用,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医疗等14个领域118个应用场景上线运行,我市成为全国场景应用最多的数字化运营城市。都市现代农业提质发展。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粮食总产146.4万吨,生猪产能稳步提升。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达406个,115家企业与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实现数据对接。新建高标准农田3.1万亩、“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6000亩,新建市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30个、美丽牧场7个、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11家,三农基础更加稳固。(三)城市发展提质增效,综合承载能力持续提升国家黄河战略加快实施。启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规划建设,谋划世界级沿黄文化遗产带和郑汴洛文化旅游带,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95个项目完成投资640亿元。黄河入河排污口治理、黄河滩区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专项整治、汜水河与枯河河道治理扎实推进,黄河流域核心示范区涉黄河1800多个问题整治到位。与济南市签订协同实施黄河战略合作协议。城市空间结构持续优化。以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发挥好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作用为目标引领,确立了“东强、南动、西美、北静、中优、外联”城市功能新布局,编制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32个核心板块开发,加快城市有机更新,中原科技城、二七商圈等261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48亿元,黄帝千古情、二砂文创园(首期)建成开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郑太高铁、郑州机场至郑州南站城际铁路建成运营。郑州机场三期开工。上街机场至襄阳、阜阳、南阳短途航线开通;新国道107、省道312中牟段通车。四环及大河路快速化工程高架主线通车,下穿二七广场隧道工程开建。轨道交通三期全面开工,3号线一期、4号线开通;新增公共停车泊位5.9万个、夜间限时泊位10.9万个。南水北调中线观音寺调蓄工程开工建设,新建改建供水管网133.5公里,新增供热面积1681万平方米;清洁取暖、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试点城市工作顺利推进。城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一环十横十纵”城市道路改造试验段及一期工程全面完工;整治提升老旧小区1374个;36个城乡结合部乡镇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建成示范村(点)21个;打造美丽街区28个,创建优秀以上道路1231条,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99.4%。实施国土绿化18.74万亩,其中生态廊道提升绿化5.5万亩,抚育中幼林11.8万亩。建成公园、微公园、小游园400个,新增绿地2813万平方米;贾鲁河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工程基本建成,全年向城区调引生态水3.7亿立方米;河湖“清四乱”“三污一净”整治河道189.5公里。城市“序化、洁化、绿化、亮化”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城市环境的显著变化。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出台美丽乡村建设导则,新建美丽乡村17个,创建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80个;规划保留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户厕改造18万户;新改建农村公路554公里,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新郑、巩义、新密、荥阳上榜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巩义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牟官渡镇、巩义竹林镇分别获批全国农业产业强镇、乡村治理示范乡镇。“1+4”郑州都市圈加快建设。主动加强与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四市对接,制定郑开同城化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推动建立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及城市部门间一体化联动发展机制。加快郑开科创走廊、郑许智能制造、郑新生物医药等产业带建设。(四)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动力活力不断释放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2110项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占比90%;1756项“一次不用跑”、占比80%。依托政务服务网、“郑好办”上线政务服务、便民服务事项544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最长61个工作日、最短30个工作日办结。不动产一件事“当场办、当天办”;“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实现16个部门数据集成,“登银合作”模式全国领先。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明显。围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国企改革,645家国有企业资产清查完成,10.8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实现社会化管理。围绕城市有序发展,深化规划编制统一集中管理改革,储备土地综合开发、产业用地和“标准地”试点改革落地。围绕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市县两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框架基本成型,财政支出定额标准化体系加快建立。政府投资母基金设立智能制造、科技创新等专项产业子基金90亿元,设立航空港区、巩义市区域子基金350亿元。围绕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完成公立医院去行政化、教育分级管理等改革。四条丝路协同发力。空中丝绸之路辐射力不断增强,引进全货航公司8家,新开航线17条、通航城市21个。旅客吞吐量2140.7万人次、居全国11位;货邮吞吐量64万吨,增速22.5%居全国大型机场首位,货运规模入列全国六强。陆上丝绸之路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获批中东部地区唯一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中欧班列(郑州)开行1126班、增长13%,货值、货重分别增长27%、31%。网上丝绸之路取得新突破,成功举办全球跨境电商大会,入选全国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交易额133亿美元、增长23.5%。入围跨境电商综试区先导城市,综试区城市发展指数居全国第五。海上丝绸之路无缝衔接,“郑州港”国际代码获批,与青岛、上海等五个港口无缝衔接,海铁联运班列完成1.51万标箱。“两高地”加快建设。“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退货中心仓模式”入选国务院第六批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药品进口口岸投入运营,汽车口岸二期具备验收条件。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申报率100%,航空口岸“7×24小时”通关,铁路口岸“7×24小时”预约通关。在疫情冲击下,进出口逆势上扬,完成4946.4亿元、增长19.7%。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部北方区域协同中心落户郑州。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新签约项目430个,签约总额突破5700亿元、增长8.9%,引进域外境内资金2359.6亿元、增长5.6%,实际吸收外资46.3亿美元、增长5%,成功举办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重大招商活动。(五)三大攻坚战有力有效,短板弱项加快补齐脱贫攻坚成效持续巩固。建立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全市9.6万已脱贫人口脱贫成效持续巩固。累计投入资金3.43亿元,对口帮扶卢氏县实现脱贫摘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国、省控断面6个稳定达到三类及以上水质,7个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100%。受污染耕地、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主城区燃煤机组、全市非电燃煤锅炉双“清零”,重点行业超低排放全覆盖基本实现;PM2.5、PM10年浓度分别下降12.1%、14.3%;优良天数230天,比上年增加53天,大气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圆满完成,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稳定退出全国168城市后20位!防范化解风险攻坚战扎实推进。严密组织网贷机构专项整治,积极防控地方性银行风险;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全市各级政府债务风险整体可控,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有序化解问题楼盘40个、完成省交办任务的81.6%。(六)民生社会事业持续改善,人民获得感幸福感稳步提升大力实施为民造福10条,民生支出1282.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4.5%。省市民生实事全面完成。以创业带动就业。新增城镇就业1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6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亿元。累计减免企业养老、工伤、失业保险费119亿元,惠及企业1.55万家99.7万人。美好教育建设提质加速。新增公办幼儿园241所、公办学位占比55.9%,普惠率81.85%。市区新投用中小学校30所、开工34所。新建农村教师周转宿舍1276套。中小学及托幼机构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全覆盖。与哈工大签订合作协议,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引进实现突破。卫生健康持续改善。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揭牌;组建县域医共体7个,县域医疗中心全覆盖,县域就诊率90.7%;建成政府主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2家,14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标准;全面开展按病种收付费改革,104个病种费用平均降低12%。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新改造全民健身路径220条、智能健身步道10条,新建社会足球场210个。社会救助和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发放临时救助资金1292.7万元、价格临时补贴6922.8万元,为6.89万名低保、特困及低收入对象和4.36万名优抚救助对象发放消费券5625万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双槐树“河洛古国”考古项目入选国内十大考古新闻。美术馆新馆、大剧院开放运营,新建遗址生态文化公园20处、各类博物馆30家。“舞台艺术进乡村、进社区”文艺演出1200场;组织精品剧目(节目)50场。住房保障能力稳步增强。棚户区住房改造基本建成11.8万套,公租房实物分配7848套,网签安置房13.2万套,建成青年人才公寓5078套。同时,我们还认真做好中央、省委巡视及国务院大督查反馈问题整改,自觉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办理省市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1294件、满意率100%。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效。食品药品监管、安全生产、信访稳定、社会治理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慈善等事业健康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统计、审计、史志、气象、地震、文联、社科研究、援疆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各位代表!2020年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标志着“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十三五”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擘画区域协调发展大战略,将郑州摆在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郑州,肯定郑州对外开放成效,将我市列入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城市行列,明确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目标定位,多次强调要发挥好郑州在中部地区崛起、国家黄河战略中的带动作用,去年“五一”前夕,总书记亲自回信圆方集团,盛赞疫情防控中展现出的人民力量,这些都极大激发了绿城儿女奋勇争先、精彩出彩的满腔热情。全市人民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在抢抓机遇中乘势而上,在爬坡过坎中克难攻坚,在动能转换中蓄势崛起,在破解瓶颈中砥砺奋进,干成了一大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要事,办成了一大批叫响全国、扬名世界的盛事喜事,解决了一大批事关大局和民生福祉的急事难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郑州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五年来,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经济总量跃上万亿元台阶,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阔步前行。成功晋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行列,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2003亿元、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59.2亿元,进入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20强。形成超百亿级企业13家,智能手机产量约占全球1/7,宇通客车产量约占全球1/8,速冻食品约占全国市场60%以上。一二三产业比重调整为1.3∶39.7∶59。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总带宽全国第三,通信运营商互通带宽全国第一。郑州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作用持续强化。五年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城市风貌展现新风采,综合承载能力大幅提升。32个核心板块成效初显,市域建成区面积由744.77平方公里扩大至1200平方公里左右。机场二期建成投用,米字形高铁网基本建成。轨道交通由线成网,进入网络化运营时代,运营里程达206公里。所有行政村实现公路“双通”。供水能力接近200万立方米/日,90%以上市民喝上丹江水。PM2.5、PM10分别下降46.9%、49.7%,优良天数比2015年增加90天以上。新建绿地875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由40.1%提高到41.2%。圆满举办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五年来,国际枢纽门户地位持续强化,开放平台支撑更加坚实,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城市能级大幅攀升。自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大数据综试区等国家级平台相继落地,成为全国首批唯一的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进出口总额近2万亿元、全省占比70%左右,稳居中部城市第一。郑州机场开通客货运航线245条,通航全球132个城市,2017年以来客货运规模始终保持中部“双第一”;国家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累计入驻通航企业70家,机队规模100多架。中欧班列(郑州)网络覆盖全球30多个国家130多个城市,开行班次、质量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全球网购商品集疏分拨中心基本建成,跨境电商交易额年均增长25%以上。建成功能性口岸9个,我市成为内陆地区功能性口岸数量最多、种类最全城市。五年来,改革创新纵深推进,先行先试成果丰硕,动力活力不断释放。以“一网通办、一次办成”为牵引的“放管服”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市县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土地供应制度改革、财政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科技、教育、医疗、文化、农村及社会治理等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郑煤机改革经验全国推广。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成为全国第8个市场主体超百万省会城市。高新技术企业增长5.3倍、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9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1.65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2%。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2项,获批国家级研发平台15个。引进境内外高层次人才1042名、项目团队413个。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强大引擎。五年来,民生社会事业繁荣兴盛,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五年净流入人口260多万,每年20多万青年人才来郑创新创业。民生支出年均增长5.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6253.5元提高到37274.8元、年均增长7.3%。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60万人。新增幼儿园397所学位7.99万个,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179所学位27.6万个,新增普通高中13所学位2.96万个。全面实施中小学校午餐配餐和课后延时服务,诊间支付、“就医一卡通”等便民服务受到群众普遍欢迎。取消药品耗材加成、联合议价等措施有效减轻就医负担,千人口床位、执业医师、注册护士分别增长23%、40%和42%。全市181个贫困村全部摘帽。安置房竣工6759万平方米,回迁群众89万人。“四个中心”陆续建成投用,中央文化区成为城市发展新地标。成功举办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同时,我们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决定,坚持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一把手”负责制,累计办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提案6580件,满意率99.8%以上。各位代表!五年的成就,最根本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掌舵领航的结果,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关心支持,得益于市委的科学谋划和总揽全局,凝聚着郑州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承载着历届市委、市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中央在郑单位和各类驻郑机构,向驻郑部队、武警官兵,向为郑州建设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专家学者,向参与城市建设的劳动者,向所有关心支持郑州建设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在看到成绩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郑州发展和政府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随着国际疫情持续蔓延,“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风险始终存在,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我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产业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还不强,产业链创新链亟须优化提升;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任重道远;教育、医疗等民生保障还存在短板;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城市综合承载力亟待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要求还有差距。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二、“十四五”时期指导思想和重点任务“十四五”时期,是落实国家黄河战略和中部地区崛起重大部署、推进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形成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的关键时期。根据《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的建议》,市政府编制了《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纲要草案》提出了2035年的远景目标是: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全面形成,基本实现“两化五强”建设目标。“两化”,即:现代化,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国内城市第一方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水平大幅提升,国内大循环节点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联结点地位和作用充分显现,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合作先行区。“五强”,即:创新强,成为全省创新策源地、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枢纽强,成为辐射全国、链接世界、服务全球的国际综合枢纽;生态强,基本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郑州;文旅强,成为古今相映生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具有独特魅力的黄河流域国际旅游门户,建成具有黄河流域鲜明特征的文旅强市;法治强,法治郑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更加浓厚。“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郑州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数字化为基础,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着力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着力扩大开放优势,着力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着力提升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着力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努力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打造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为中原更加出彩、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十四五”时期,我市发展要抓实“一二三四五”目标路径:“一”就是以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为总目标;“二”就是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两大战略引领发展;“三”就是把牢省委省政府赋予“三个在”努力方向,让郑州这个龙头高高扬起来、国内大循环战略节点立起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战略联结点强起来;“四”就是加快建设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开放门户、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五”就是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空间结构优化形成新布局、中心城市功能实现新提升、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水平、市域治理能力得到新增强。围绕上述目标,必须处理好五种关系、重点抓好十项任务。即:处理好城市规模化与网络化的关系、城市与产业的关系、市场培育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关系、设施建设与制度建设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与依靠群众的关系。重点抓好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发展动能战略性升级;畅通内外循环,打造内陆高水平开放新高地;产业提质升级,构建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转变发展方式,强力推进高品质都市建设;建设美丽郑州,打造黄河生态保护示范窗口;彰显古都魅力,建设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强化辐射带动,建设引领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都市圈;全面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增进民生福祉,建设人民满意幸福城市;和谐公正平安,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十个方面任务。各位代表,《纲要草案》是市委“十四五”时期战略意图的具体体现,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凝聚各方智慧,承载人民期盼,我们要按照规划要求,永葆“领”的担当,“创”的精神,“闯”的劲头,奋勇争先,更加出彩。我们坚信,绿城郑州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三、2021年重点工作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将牢牢把握“新阶段”的新定位、“新理念”的新内涵、“新格局”的新机遇,全面落实省委“领、创、闯”要求,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系统思维、坚持法治思想、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锐意进取、精准施策,努力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确保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开好局、起好步。2021年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一)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着力打造国家极具活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按照“一带引领、两翼驱动、四区支撑、多点联动”总体布局,围绕产业链完善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让科技创新成为郑州的最强音!迅速掀起中原科技城建设热潮。以龙湖北部、智慧岛、科学谷为主体,重点发展数字文创、信息技术、前沿科技等产业,着力把中原科技城打造成为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发动机、中原地区科技创新策源地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加快起步区建设,高强度、大投入,推进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快速形成“城”的功能和形象;围绕科创企业的不同需求和成长规律,完善政策提供服务,大力推广轻资产入驻“拎包办公、拎包入住”,重资产落地“签约即拿地、拿地即开工”服务模式,低成本、高效率聚集一批科创企业;加大精准招引力度,力争年底前入驻落地头部企业、大院大所、领军团队60家;整合一批在郑、在豫研发机构,出台政策,推动其资源整合、体制创新、作用发挥。大力实施黄河人才计划。发布“1+N”政策体系,集成办好人才引进“一件事”;推进“人才+资本+场景”建设,让人才和团队带着项目落地;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研究型人才培养,推动头部企业与驻郑高校联合实施“十万码农”培养计划;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和政府资助体系,进一步优化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环境,激发各类人才创业活力。抓好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研究出台围绕产业链完善创新链政策,利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加快谋划建设沿黄科创带,争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创造条件融入国家实验室体系;以高新区为平台,强化企业主体作用,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创业平台、科创投资机构深度合作,打造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合体;引导企业运用资本投入、科技分红等方式,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企业内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科技型企业15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240亿元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2%。新建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100家、引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5家,努力让郑州成为创新创业热土。(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把保障供应链安全提升到战略高度,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强化产业数字化赋能,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做强主导产业,聚焦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强链补链,落实“链长制”,绘制“四个图谱”,建立“四个清单”,实施“四个一”推进机制,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主导产业占工业比重达到80%左右;做大新兴产业,抓住国家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示范城市建设机遇,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持续加大生物医药、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重点产业培育力度;做优传统产业,以绿色化、智能化、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提升食品、铝加工制品、建材耐材、服装家居等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实施“新技改”项目500个,开工、续建、竣工项目各200个。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突出抓好以资本市场培育为重点的现代金融业,提升郑州龙子湖基金岛集聚效应,完善基金、债券、企业上市、财富管理等服务体系,抓住注册制有利时机,培育上市企业4家以上,支持郑商所打造亚洲重要的期货交易中心;抓好以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的科技服务业,做大郑州技术要素交易市场、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培育信息传输、软件服务等营利性服务业,做强技能培训、技术交易、知识产权服务等产业;抓好以“枢纽+开放”体系为依托的贸易流通业,带动现代物流、商务会展、转口贸易等服务功能提升,力争A级物流企业达到106家,高标准推进郑州新国际会展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持续壮大商贸业,研究出台推动商贸业转型提质总体规划,加快建设高铁东站商圈,改造升级二七商圈,提升郑东新区CBD商圈商务服务功能,打造一批特色型国家级步行街建设试点标杆;做强文旅产业,研究出台推动文旅融合政策措施,围绕沿黄文化带、环嵩山文化带、中心城区文化板块“两带一心”城市文化总体格局,加大顶层规划、策划、推介力度,统筹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力争培育10个左右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节会品牌,形成一批在全国、全球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旅游景区、度假区;积极培育时尚产业,找准有独特文化内涵和产业基础的街区及品牌,通过创新、创意、创造、整合,形成一批代表国家中心城市的时尚特色街区或时尚品牌,引领时尚消费。加快推动健康医疗、养老服务、体育健身等发展。科学布局、加大密度,新建和提升改造一批标准化市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推广中心等平台建设,申请建设“星火—链网”新型基础设施超级节点,推进“上云接链”企业达到4万家。加快中原鲲鹏生态创新中心运营、5G+示范工程实施,争创国家大数据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力争数字郑州产业生态联盟高校院所达20家。做强各类企业主体。引导各层级企业明晰成长路径,推动全市市场主体结构持续优化。紧盯80家引领型龙头企业,跟踪服务发挥其支撑带动作用;聚焦“三高”企业,研究出台支持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做大做强政策,推动培育2000家“三高”企业实现高速成长和高质量发展;实施“个转企、小升规”专项行动,新增“四上企业”2000家;落实各项小微企业政策措施,拓展支持小微企业方式和渠道,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动力。增强招商引资实效。在抓好915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4650亿元的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基础上,加大产业类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招商引资政策措施,实施线索生成、专家评估、布局统筹、成果共享等推进机制;集中力量抓好产业类项目投资,工业类项目投资增长8%以上;围绕产业链编制招商引资图谱,以32个核心板块和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瞄准头部企业,常态化开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区域招商,实施高质量项目招商“125”计划,即各开发区引进1个100亿元以上的头部企业;开发区引进30亿元以上、区县(市)引进10亿元以上高质量项目均不少于2个;围绕主导产业链开发区引进5亿元以上关联企业均不少于5个,区县(市)引进均不少于3个,创新招商模式,确保招商项目落地。优化产业承接平台。强化四大功能区“四梁八柱”作用,航空港区打造电子信息、航空物流、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集聚地,提升支撑服务双循环功能;郑东新区打造服务中原城市群、辐射中部地区的高端服务业功能区;经开区围绕汽车与装备制造业科技研发、补链强链及产品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高新区突出科技型制造业,推进信息安全、智能传感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规模上水平;持续实施“亩均效益”评价,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支持龙头企业领办特色园区,打造产业集群;围绕三年新建60个以上生产制造类小微企业园目标,先期打造20个小微企业园;办好世界传感器大会、智能网联汽车大赛等活动,以赛事平台集聚产业要素。持续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聚焦土地、资金、平台等关键要素,开展盘活存量土地攻坚行动,加快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探索市级零基预算,推进分领域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发挥投融资平台和产业基金作用,开展资本招商,提供招商项目融资服务;以供水改革为突破,率先实现三个开发区和新郑龙湖片区供水“一张网”,推进基础设施“一张网”“一体化”建设运营。紧盯营商环境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目标,以一件“事”为牵引,推进“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政务服务改革;以“一事件”为牵引,抓好“一网统管、依法处置”改革,理清权力责任两张清单;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动同类同质企业全面整合。各级政府部门要围绕市场主体,当好“店小二”,依法保护各类企业合法权益,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让各类市场主体都能在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发展环境中健康成长、充满活力!(三)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构筑国家内陆高水平开放高地。充分发挥“枢纽+物流+开放”比较优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自贸区为引领,持续提升“四路协同”发展水平,在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厚植新优势。打造国际综合交通枢纽门户。围绕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枢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强化郑州机场门户枢纽建设,加快郑州机场三期建设,开展第四跑道及南货运区建设前期工作;强化郑州国家铁路枢纽地位,建成高铁南站、郑济高铁河南段,推动小李庄火车站等交通节点工程开工建设。积极推进铁路及场站布局优化和全市域物流体系布局优化,统筹薛店、占杨物流基地建设。高标准建好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推进与东航战略合作,加快基地航空公司培育引进。打造国际物流贸易中心。探索以“空中丝绸之路”为核心的“四路协同”发展新模式,打造立足中部、辐射全国、通达全球的国际物流贸易中心,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枢纽经济先行区。空中丝绸之路强基扩面。深化郑州—卢森堡“双枢纽”战略合作,继续推进卢货航亚太地区分拨中心建设。支持郑州机场客货运发展,用好第五航权,扎实做好大型物流集成商、货代商、运输商引进培育。陆上丝绸之路扩量提质。做强中东欧、西欧、中亚和东盟线路,拓展北欧新线路,力争中欧班列(郑州)开行1500班以上。加快郑州国际陆港及第二节点建设。网上丝绸之路创新突破。办好第五届全球跨境电商大会,加快跨境电商进口药品和医疗器械试点业务发展,高标准建设中国(郑州)跨境电商综试区,交易额增长10%以上。海上丝绸之路无缝衔接。强化与中铁联集及连云港、天津等港口合作,建设以东向为主的铁海联运国际通道,联运集装箱增长10%以上。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实施自贸区郑州片区深化改革开放方案,加快推动自贸区扩区。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提升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关一体化,探索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积极谋划内陆最大的国际集装箱租赁交易中心。办好世界城地组织亚太区第八届全体会员大会。发挥口岸优势,拓展进出口渠道,突出医药、美妆等特色产品,打造内陆地区国际网购消费中心。建设一批国际社区、医院、学校、商务楼宇,打造更具吸引力和国际化的生活环境。(四)全面落实国家黄河战略,着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遵循“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总要求,坚持生态优先、文化引领、绿色发展,打造“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建设具有黄河鲜明特征的特大城市。加快沿黄生态保护示范区建设。把保障黄河安澜摆在突出位置,将治河、惠民和滩区生态保护结合起来,研究推进黄河郑州段刚性护岸工程,解决好滩区居民防洪安全和安居问题。实施沿黄生态廊道和滩地生态修复工程,形成堤内绿网、堤外绿廊、城市绿芯的“山水河林路”一体区域生态格局。启动大河文化绿道建设,完成省道312市区段绿化工作,打造沿黄最美道路。依托黄河文化公园,规划建设“自然风光+黄河文化+慢生活”休闲生态系统,形成“水、滩、林、草、文化、产业”有机融合的城市沿河风貌,推进沿黄生态廊道建设,让沿黄区域成为慢生活、微度假理想目的地。围绕“保安全、清乱象、强节水、优生态、美环境”,继续抓好沿黄区域环境突出问题整治。加快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建设。按照郑州“华夏之根、黄河之魂、天地之中、文明之源”主地标城市战略布局,围绕讲好郑汴洛“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文化故事,加快建设黄河文化带,高水平规划建设黄河流域国际旅游门户。全面提升“天地之中”景区文旅发展品质,统筹新密伏羲山、巩义浮戏山、荥阳环翠峪,高水平打造国家级环嵩山文化旅游大景区。筹备世界大河文明论坛,力争将郑州确定为永久会址。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中国(郑州)黄河合唱周等活动为串联,办好“黄河文化月”,推出沿黄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不断提升黄河文化全球吸引力、辐射力和影响力。加快核心示范区起步区建设。以大运河文化片区为主体,处理好起步区结构问题,形成符合城市肌理、体现高品质发展要求的形态结构和产业业态。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黄河流域“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加快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沿黄文化廊道,推进黄河国家博物馆、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黄河天下文化综合体、邙岭绿化等项目建设,把起步区打造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区、黄河历史文化展示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五)持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着力提升现代化城市品质。围绕“东强、南动、西美、北静、中优、外联”城市功能新布局,坚持规划引领、产业主导,走好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化、“三生”融合的城市发展路子,建设安全、整洁、有序、智能的城市。加快32个核心板块规划建设。按照“一年准备、两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基本成型”建设要求,坚持征地拆迁、基础设施、主体功能先行,注重打造以建筑形态为骨架的城市天际线,使城市形象立体化,突出推进“新基建”项目落地,将32个核心板块打造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城市建设开发的新亮点、城市网络结构的关键点。大力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围绕“市区连片成网、都市区互联互通”和“十四五”末建成700公里左右的目标,提速建设“轨道上的都市”,确保郑许市域铁路实现轨通,城郊铁路二期、6号线一期首通段开通,加快3号线二期、7号线一期、8号线一期、10号线一期、12号线一期等工程建设,做好K1、K2市域快线前期工作。深化城市大脑项目建设。紧紧围绕“一年突破、两年看齐、三年领先”目标,巩固提升城市大脑一期、二期建设成果,全面启动城市大脑三期建设,完善“一脑赋城、一网治城、一码通城、一端惠城”体系,整合打通各部门现有信息化系统,激发城市大脑治理效能。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住建部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河南省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统筹地上地下,推广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强化公路枢纽功能,第二绕城高速全面开工建设,环城货运通道上半年具备通车条件。加快渠南路、农业路(西四环—西三环)快速路、下穿二七广场隧道等工程建设。加快54个公交场站建设,推动佛岗等公交场站综合开发利用。实施郑开同城郑州东部供水系统、“西热东送”干线管网、郑州新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南曹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新建改造燃气管网100公里、供热管网40公里,新增燃气居民用户9万户,签订集中供热用户入网面积500万平方米。加快推进郑州市垃圾综合处理厂的封停和生态治理工作;南部(二期)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投运,新增生活垃圾处理能力2250吨。大力实施“断头路”打通工程。围绕“两年时间断头路全部打通”目标任务,优先打通群众反映强烈、对交通影响突出的支小路、次干道,统筹做好跨行政区道路的连通,今年先期打通65条,以“微循环”畅通“大循环”,以“小工程”解决“大问题”,让市民出行更方便!强力推进城市“双改”工作。持续推进“三项工程、一项管理”。高标准推进“一环十横十纵”城市道路综合改造工程,完成建设路等二期、中原路等三期建设任务。有序实施老旧小区综合改造,确保2000年前的1992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实现大头落地,推动无主管楼院“红色物业”全覆盖。持续推进36个城乡结合部综合改造,确保违法建筑、黑臭水体、垃圾乱堆乱放全部清零。深化完善“大城管”体系,结合城市大脑“一网统管”建设,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持续深化“序化、洁化、绿化、亮化”常态管理,打造精品道路1000条;中小修道路63.8万平方米;实施市域机场高速亮化工程;完善垃圾分类末端处理设施,年底前全市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97%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37%以上。聚焦短板开展专项整治,推动停车管理、渣土车治理等,全力消除城市管理乱象。持续推动都市圈协同发展。发挥国家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推进“1+4”郑州都市圈建设,推动郑开同城化先行示范区建设,推进郑新、郑焦、郑许一体化发展,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覆盖面,加快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六)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提高现代都市农业质量效益。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严格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推动粮食产业“三链同构”,以龙头企业拉动产业链、以特色产品提升价值链、以电商物流串起供应链,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以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清理整治专项行动为抓手,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建设县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30个、美丽牧场10个,培育提升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精品园区5家。新建“菜篮子”示范基地5000亩,高标准农田2万亩,生猪存栏提高到100万头,着力保障城乡居民“米袋子”“菜篮子”。加大智慧农业投入建设,加快发展品牌农业。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坚持城乡融合、文旅农旅融合,开工建设精品村50个、示范村80个,尽快建成沿黄美丽乡村示范带,形成3至5个美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全覆盖,塑造乡村全域美格局。统筹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开展常态化监测预警。以现有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为基础,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机制,持续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村帮扶。持续抓好脱贫村产业培育,打造一批产业振兴示范村。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农村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县域产业支撑,支持新密节能环保、登封新型材料和文旅产业、荥阳高端装备制造和新型材料、新郑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牟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和文旅产业、巩义新型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创新发展。聚焦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推进县城有机更新,抓好特大镇管理体制改革。把县城作为城乡融合发展关键纽带,以新郑国家级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和省级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市)为带动,强化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满足农村人口向县城转移需求,推动县域发展取得新成效。(七)大力推动绿色发展,着力构建生态屏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生态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持续推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用地等结构调整。坚持“以热定电”,持续压减化石能源消费。大力压减低效产能,加快煤炭分类处置,压减产能230万吨以上。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抓好“3+2”新能源车辆替代。推进矿山地质保护与恢复治理,抑制季节性裸地农田扬尘。开展碳排放达峰行动,推进低碳试点示范。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实施重点治污工程,推进重点行业氮氧化物与氨逃逸“双控”、涉VOCs行业排放浓度与去除效率“双控”;推动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浓度稳步下降,重污染天气稳步减少,完成国家、省下达任务,“退出全国168城市后20位”的成效持续巩固提升。强力推进水污染防治。推进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力争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三污一净”专项整治,切实改善水生态环境。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郑州段)两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险源排查,保障“一渠清水永续北送”。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统筹推进土壤污染防治,严控地下水污染,确保安全利用率100%。打造宜居宜业绿色生态环境。以“两带、三山、五河、一网”绿化为重点,实施国土绿化3.13万亩、中幼林抚育5.8万亩。新建5000平方米以上综合公园20个,开工建设长江西路等生态廊道14条,完成黄河大堤、紫荆山南路等道路绿化130条。坚持节水优先,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全域推进分质供水、循环用水。加快建设南水北调中线新郑观音寺调蓄工程,开工建设圃田泽水循环、西水东引、城区西部“四库两河”、贾峪河生态治理等工程,提升水资源承载能力。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持续深化落实“河长+检察长”制,坚决制止“占地造湖”等行为,坚决防止触碰生态红线的违法建设行为。(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建设幸福美好家园。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严格落实“四早”“四集中”要求,统筹“人物同查同防”“城乡同查同防”,压实“四方责任”,依靠现代科技,加强源头防控,织密织牢常态化疫情防控体系。持续提升市民自我防控和入境人员管控能力,有序推进新冠疫苗分批接种。全力做到境外输入病例零传播、重点高危群体零失控、医疗机构内部零交叉、隔离酒店人员零感染、进口冷链食品监测零遗漏。发挥“郑冷链”和进口冷链食品监管仓作用,形成冷链食品监管数字、物理“双闭环”。提升卫生防治能力,建成市传染病应急检测中心,改造升级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完成8家县级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将市六院、岐伯山医院建成市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推进市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建设。认真办好民生重点实事。一是新增城镇就业1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万人。二是新开工安置房1.5万套,建成安置房4万套,分配公租房7000套,回迁安置群众10万人;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58个,既有住宅加装电梯200部。三是市区新建公共停车泊位5万个以上,为市区路侧2万个以上停车泊位配建高位视频探头,实现无感支付。四是市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20所,市区新投用中小学校30所,新增学位2.7万个。五是免费为符合条件的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开展有关疾病筛查;为0~14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不少于1500名;为2.7万名视力、听力、言语残疾人发放通信信息消费补贴。六是打通“断头路”65条。七是更新健身路径400条、新增智能健身驿站30个,多功能运动场20个;“舞台艺术进乡村、进社区”文艺演出1200场、精品剧目演出30场。八是新增便民利企高频事项掌上办、随身办事项300个,上线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民生热点“一件事”50件。九是在全市选取200家基层诊所推行药房标准化建设。十是新建绿地500万平方米,新建公园、游园100个。继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以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农民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群体为服务对象,着力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坚持稳企业、保就业、促创业同向发力,打好社保降费减负政策组合拳,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高质量建设郑州美好教育。推进新建公办园、回收配套园投用和规范管理,加快普及普惠学前教育。全面启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午餐供餐和课后延时服务向县乡延伸,年内开工9所高中。继续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加快推进特色中职学校建设,推进市属高校内涵式发展,规范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引进取得实质性进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和志愿服务行动,全域开展文明创建工作。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加快生态保遗项目和百家博物馆建设。开放运营郑州博物馆新馆、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提高“郑品书舍”城市书房、24小时自助借阅机运营水平,加快建设一批小剧场。办好第九届博博会。扎实推进健康郑州建设。全面完成政府主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80%。加快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稳步推进郑州儿童医院南院区等10个重点项目建设。持续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深化“四医联动”,加快推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快智慧健康项目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成果。扎实推进体育强市建设。推进各区“一场一馆”和县(市)“两场三馆”建设,打造“十分钟健身圈”。举办市第十二届运动会暨第二届全民健身大会,高标准承办全国羽毛球冠军赛等。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开展基金管理风险防控专项整治,确保各项社保待遇按时足额发放。落实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增强低保兜底保障能力。持续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管理、社会福利和公益慈善事业,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自然增长机制。新增养老床位3000张。持续提升住房保障服务水平。落实城市主体责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控地价、竞自持”,规范市场秩序,积极化解问题楼盘、安置房及过渡费等信访攻坚任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强青年人才公寓建设,确保年底前完工3098套。各位代表,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我们在抓好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必须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善于预见和预判各种风险挑战。大力推进平安郑州建设,以“天眼一张网”建设为突破口,扎实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创建工作,持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健全完善城乡社区管理服务机制,高质量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强化信息网络安全管理,打造清朗网络空间;认真开展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确保上半年化解率80%以上;持续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纵深开展;加大网贷机构市场出清力度,严格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量,严防金融、企业、财政等风险叠加累积;进一步压实属地安全生产责任、部门安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抓好建筑施工、交通运输、消防、危化、煤矿、非煤矿山等重点领域常态化监管,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抗灾能力,确保城市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加强国防动员、后备力量和人民防空建设,持续深化双拥共建工作。强化统计工作,做好国民经济核算和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好民族宗教、外侨、对台、史志、气象、地震、文联、社科研究、援疆等工作。各位代表!全市人民的重托庄严而神圣,政府肩负的使命光荣而艰巨,我们将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加强政治建设。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扛稳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确保党中央和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严格落实依法行政。深入贯彻《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严格执行人大及常委会决议决定,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司法、社会、舆论监督。加大对重点工作和重大风险防范化解的审计监督。不断深化作风建设。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在全市工作“一盘棋”中,梳理一批重大专项、项目、企业、改革事项、支撑平台,以钉钉子精神,盯环节、盯堵点、盯进度、盯实效,抓执行保落地。做到沉到底发现问题,静下来研究政策,出真招破解难题,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持续改进文风会风,切实为基层减负。全面打造廉洁政府。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责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市有关要求。严惩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及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坚持政府过紧日子,让老百姓过好日子,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各位代表!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承载着1200多万人民的梦想和期盼,我们踏上“十四五”发展的新征程。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振奋精神、勇于担当,真抓实干、奋发有为,为加快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推进中原更加出彩、中部地区崛起、国家黄河战略实施共同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责编:陶纪燕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暗意物也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19)》中英文版发布 郑州成长性排名第一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林10月23日,郑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19)》中英文版正式向公众发布。这是继去年研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18)》之后,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推出的第二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蓝皮书。蓝皮书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为主题,客观评估了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9个国家中心城市,2018年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态势,全面反映了9个城市在承担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使命和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探讨了当前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热点问题,以及国家中心城市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并就新时期新要求下,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给出建议。与去年相比,今年蓝皮书新增了成长性指数评价,可喜的是,郑州的成长性在9个城市中居领先地位。该项评价主要围绕综合服务、网络枢纽、科技创新、开放交流、人文凝聚、生态宜居等6大功能,筛选并选择了33个指标,对9个国家中心城市成长性进行测度。评价结果显示,处于第三梯队的郑州和西安,和处于第二梯队的成都、武汉,成长性指数明显高于第一梯队的上海、北京、广州和处于第二梯队的天津、重庆,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趋势。其中,郑州市的成长性在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排名第一。蓝皮书尤其强化了对郑州的研究,书中关于郑州专设了6篇议题,涉及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新成就、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以及郑州大都市区建设等,在其他议题中也有涉及郑州的部分。《报告》认为,2018年,郑州经济社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亟待解决的短板。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2017年成立,2018年,研究院联合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9个国家中心城市的30多家科研机构,以“国家中心城市的使命与担当”为主题进行研究创作,于2018年9月出版了全国第一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蓝皮书。

米拉尔

总投资46.24亿元!新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可行性报告获批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北货运区及飞行区配套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河南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你公司报来《关于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北货运区及飞行区配套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豫机场集团〔2020〕50号)收悉。依据《“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和《河南省“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结合河南省工程咨询中心咨询评估报告和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行业审查意见,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郑州机场现有临空侧货运设施保障能力已经饱和,制约机场货运发展。为加快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补齐郑州机场货运设施短板,优化货运发展环境,打造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同意实施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北货运区及飞行区配套工程。项目代码:2017-410151-56-01-028538。二、建设内容及规模本期工程按照满足年货邮吞吐量60万吨目标设计,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一)机场工程。在郑州机场现状第二跑道北侧新建1条长度为3600米的平行滑行道、1条机坪滑行道以及相关滑行道联络道系统。新建16个机位的货机坪、7万平方米货运库、3.5万平方米装卸货物大棚、各类生产生活用房。配套新建和扩建空管、通信、导航、供电、灯光等辅助设施。(二)供油工程。新建货机位敷设加油管线及配套加油设施。新建1座航空加油站,新建1347平方米的生产值班用房、管线车库及器材库等配套设施。(三)特种车辆加油站工程。新建埋地罐3座,总储量90立方米,新建加油站罩棚,2座加油岛及配套加油设施,站内设1座站房。三、项目法人河南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华南蓝天航空油料有限公司、中国航油集团河南石油有限公司分别作为机场工程、供油工程、特种车辆加油站工程的项目法人,负责组织各自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四、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46.24亿元。其中:机场工程45.60亿元,资本金占投资的50%,其中省本级、郑州市各安排财政资金9.12亿元(各占资本金的40%),剩余部分除申请国家投资补助外,由河南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自筹,资本金以外部分由河南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筹措解决;供油工程6190.21万元,由华南蓝天航空油料有限公司筹措解决;特种车辆加油站工程311.38万元,由中国航油集团河南石油有限公司筹措解决。五、项目建设工期为24个月。六、严格按照国家招标投标的有关规定进行招标。招标公告须在国家和省依法指定的媒介上发布,并依法向有关行政监督部门做好招标文件备案和招标情况报告工作。七、下一步工作要求(一)加强与《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战略规划》和《郑州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方案》的衔接,确保项目建设符合郑州机场总体规划。(二)加强与民航、海关、消防等部门沟通,优化细化机场工程货运区、海关监管、消防、安防、通信导航等方案,确保项目建设符合各项规定。(三)妥善处理北货运区与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三期)重叠区域相关事宜。(四)严格落实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定。(五)督促落实各项风险防范化解措施,妥善处理征地拆迁、噪声影响等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加强工程安全质量监管,确保建设期间郑州机场安全平稳运行。请据此抓紧开展后续各项工作,按照国家和省基本建设有关规定,落实相关建设条件,争取尽快开工建设。附件:项目招标方案核准意见2020年4月15日责编: 刘赟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