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全国“双第一”!郑州大学为何这么香黑海盗

全国“双第一”!郑州大学为何这么香

研究生初试已经结束,接下来大家就是进入准备复试的环节了,首先预祝各位考生复试顺利,考研都上岸,加油!就2021年参加全国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来看,郑州大学总报名人数高达37140人,其次是中山大学3.5万人、复旦大学29936人,郑州大学报考人数位居全国第一郑州大学研究生元发布的2021年拟招生人数8100人(计划数据),也位居榜首,可谓“双第一”啊!郑州大学一下子成了“香饽饽”,可以看出郑州大学在这几年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郑州大学,位于河南省会郑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河南省人民政府“部省合作共建高校”,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11工程”、“一省一校”重点建设高校,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具有自主招生资格。教育部指出,把郑州大学建设成为省部合建高校,“支持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教育部表示,“将加大部省合建力度,支持郑州大学发展,在服务区域发展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1月8日,《河南日报》发布了河南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建议》。《建议》指出,对“十四五”时期河南省的高等教育发展做出部署,其中包括支持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向研究型大学转型。郑州大学在最近几年取得了创新性、建设性成果,效果显著。一.科研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学校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正式投入运行,学校建设的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顺利通过了验收,纳入了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序列管理,算力列世界第五位,成就河南首个大科学装置,支撑与引领信息与数据产业发展。二.政府大力支持,投入资金超越部分985及211院校三.《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变轨超车”构建发展新格局的郑州大学四.解决ITO靶材全流程“卡脖子”难题在郑州大学何季麟院士带领团队对相关课题展开了攻关,突破性解决了高性能ITO靶材全流程性关键技术难题,形成了完整的自主技术体系。解决了关键技术及制造“卡脖子”的问题,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五.立足产业发展郑州大学凝练形成了新材料产业、医疗健康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工程安全与防治产业、绿色高效农业产业等5个学科群,学校立足产业发展需要,破解了一系列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难题,为相关产业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第五轮学科评估即将启动,郑州大学连续多次召开“冲A计划”会议,集中优势兵力,整合好校内外资源,提前谋划,打造“高峰”,解决学科空壳化等突出问题,努力在学科方向、整体布局上有大突破,形成鲜明的特色和优势。郑州大学紧抓重点,在资源整合和人才引进上下足功夫,形成一定的师资规模和体量,多渠道培养引进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带动学科水平整体提升,相信在第五次学科评选中,郑州大学进入A类学科评选中有重大突破,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郑州大学用自身的实力吸引了莘莘学子学子,所以报考郑州大学研究生的人数多就很好解释了。

神似

「考研王牌」郑州大学考研王牌专业——法学院法学专业

【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专注郑大考研辅导13年!提供郑州大学考研真题、考研资料、招生简章、专业目录、参考书目、考研辅导班等郑州大学研究生院考研信息。(1)学院详情郑州大学法学院溯源于1980年成立的郑州大学法律系,为“文革”后全国首批恢复法学教育和拥有77级法学专业本科生的高等院校之一。1985年在全国第一批设立了经济法专业,1988年组建经济法系。1994年法律系和经济法系合并为郑州大学法学院。学院学科门类和层次齐全,人才培养体系完整。法学学科是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具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法律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法学博土后流动站;法学本科专业现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同时,法学院是省级和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单位、国家卓越法律人才计划培养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2015年11月24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河南省知识产权局和郑州大学共建郑州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与法学院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并单独设置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于2018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学院学术气氛活跃,对外交流广泛,已经与俄罗斯、德国、澳大利亚、美国、法国、英国、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十多所法律院校建立起了紧密的学术联系;先后多次举办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同时,学院也已建立起了常态化的教师及学生海外访学和留学机制。(2)专业详情郑州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始终坚持德法兼修的人才培养理念,突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综合培养特色,现已形成本科生、硕土硏究生(包括法学硕土硏究生、法律硕士硏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教育四个互相衔接、有机结合、层次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法学专业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卓越法律人才为目标,在学科设置、课程体系调整、强化教学管理等方面下功夫,为国家法治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郑州大学法学院法学本科专业入选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在2006年和2015年国家组织的本科教学评估中成绩优秀,在校生规模1100余人。(3)学生培养模式郑州大学法学院一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全面发展。本科生考研率、司法资格考试通过率等均指标保持在较高水平。学院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全国竞赛和交流活动,派出学生代表队多次参加“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全国环境模拟法庭大赛、全国行政法诊所校际辩论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大赛等活动,成绩斐然。学院通过严格本科制定阶段实习制度,致力于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积极组织开展模拟法庭审判进校园、法律实务高端论坛等活动,建立了一批由各级法院、检察院以及律师事务所及其他与法律职业相关的单位组成的人才培养实践基地。这些工作对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具有显著的成效。法学院本科生在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二等奖、三等奖,创河南省文科最好成绩(4)师资力量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81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3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7人、博士生导师17人、河南省特聘教授1人;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为河南省优秀专家,2人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先后担仼教育部法学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担仼全国性法学硏究会副会长,10余人担任全国法学会常任副理事。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年龄结构合理。学院重视课程质量提升与教学方法创新,通过课程改革,形成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法学精品课程。学院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国家级、省级教学技能竞赛上多次获奖,得到实践验证,受到广泛认可,还编写多部具有影响力的国家级、省级教材。(5)国际化办学特色郑州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在国际化办学和国际学术交流领域,立足中原、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与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十所知名高校的法学院建立了密切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关系,在联合培养学生、互派访问学者、科研合作、文献共享、举办国际课程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学院先后派岀20余名学生出境学习并取得国外大学的学位、有10余位教师到国外高校作访问学者,另有超过80人次的境外专家学者到学院进行短期访问、讲学、洽谈合作项目。2018年,学院共有3名本科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资格到德国明斯特大学留学,本科生公派留学人数在郑州大学位居前列。同年9月,5名国际学生到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学院的国际合作交流实现了“走出去、招进来”的良好互动局面,国际合作掀开新篇章。

纥之则啼

重磅!好消息:双一流郑州大学2018年十大新闻揭晓,科技创新高!

重磅!好消息:双一流郑州大学2018年十大新闻揭晓,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创新高!1.教育部以部省合建模式支持我校发展 今年3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支持和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座谈会,部署启动部省合建工作,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发表讲话。会议强调,要通过部省合建这一新的机制和模式,在尚无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份,按“一省一校”原则,重点支持我校等14所高校建设。2.河南省出台政策措施支持我校一流大学建设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郑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于今年1月将其列入今年省委、省政府的十大民生实事。9月,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关于支持郑州大学 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河南“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政策措施,并提出“十三五”期间,省财政统筹整合资金40亿元支持“双一流”建设。3.省委书记王国生到郑州大学参加五四青年节主题团日活动 5月3日,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省委书记王国生来到我校,参加“牢记嘱托跟党走、青春出彩新时代”五四青年节主题团日活动,与青年师生代表座谈交流,共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向全省青年致以节日问候,寄语青年要爱党、爱国、爱人民,不负期望、不辱使命,与新时代同行,在共谱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中绽放青春。4.郑州大学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党的建设质量不断提高6月5日至6日,郑州大学召开第三次党代会。本次党代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新方位,全面开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这一历史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牛书成代表中共郑州大学第二届委员会,作了题为《坚定信心 勇担使命 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的报告。报告总结了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主要工作和基本经验,着重阐述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并提出了今后五年发展的总体思路: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围绕“一个总目标”,把握“两条主线”,实施“三步走战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努力落实“八大任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综合实力,扎实推进一流大学建设。 一年来,学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层层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积极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在思想引领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以高质量党建保障学校高质量发展,我校入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法学院党委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党支部、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有机学科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法学院教工第四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5.郑州大学校史馆正式开馆并举行系列办学纪念活动6月18日,郑州大学校史馆正式开馆。校党委书记牛书成,老领导代表杜百廉、教师代表庞新厂、校友代表葛纪谦共同为校史馆揭牌。 6月26日,郑州大学举行办学90年纪念 2018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校长、校学位委员会主席刘炯天院士以《站在历史面前,求是担当》为题发表讲话。 12月15日,郑州大学举行工学60年(原郑州工学院55年)暨创新发展论坛。原校长、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院士,水利与环境学院王复明院士,校友、清华大学聂建国院士分别发来寄语。校党委书记牛书成致辞,校长刘炯天院士做工学建设报告。 12月28日,郑州大学举行纪念郑州大学研究生教育40年座谈会。6.郑州大学学科建设取得新成就在学科排名方面,郑州大学ESI总排名列全球844位,年度进步80位,居全国高校45位。共有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在学位建设方面,在1月召开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上,我校申报的应用经济学等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社会学等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应用统计硕士等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自主增列的教育学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获批通过,获批的博士点数量在全国并列排名第二。3月,河南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公布第九批河南省重点学科名单的通知》,确定我校哲学等47个学科为第九批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 在学科人才方面,校长刘炯天院士当选政协第十二届河南省委员会副主席和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第十届学部主任;郑州大学40位专家入选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其中副主任委员2人,委员38人,全国高校排名第26位,入选人数为历届之最。 此外,郑州大学举行农学院成立仪式暨发展论坛,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所长李付广为首任院长;由省政府批准,依托我校管理与运行的河南省超级计算中心正式成立,运算能力居全国高校前列,形成我省的标志性科学中心;省委宣传部与我校签约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地下基础设施非开挖技术、电子材料与系统2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被认定为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轻量化及功能化高分子成型与模具创新引智基地”获2018年度地方高校“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立项;资源材料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成为教育部首批认定的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我校与中科院六家研究所共建河南先进技术研究院,与汉威集团共建郑州大学汉威物联网研究。7.郑州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在人才引进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金碚受聘为商学院院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党组副书记李慎明受聘为公共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及首席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孟加拉国经济学家尤努斯受聘为名誉教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原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姜建初,著名军旅作家周大新等受聘为兼职教授。 在获得荣誉方面,化学与分子工程与学院臧双全入选国家杰青,生命科学学院高艳锋和信息工程学院徐明亮入选国家优青;公共管理学院余丽教授入选国家教学名师;书法学院院长张海先生荣获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和“终身成就书法家奖”以及年度中国书法“风云榜”书法公益人物称号;第一附属医院刘章锁教授当选河南省2018年度“中原学者”;水利与环境学院左其亭教授负责的水资源与水环境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侯红卫教授和韩润平教授连续四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马克思主义学院蒋桂芳教授获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7年度影响力人物”;软件与应用科技学院辅导员聂娜荣获“第十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体育学院(校本部)马襄城教授当选2018“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双一流郑州大学2018年十大新闻揭晓,科技创新高8.郑州大学各项科研成果再创新高 在科研荣誉方面,由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常俊标教授和宋传君教授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的“植物油菜素内酯等受体激酶的结构及功能研究”荣获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附属医院刘章锁教授任执行主编的《肾脏病科普丛书》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科研成果方面,由生命科学学院和药学院联合研发的一类创新药物“ADN-9”专利技术转让与研究开发费用突破5000万元,实现了我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新突破;我校在第63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评审中获批一等资助16人,二等资助29人,资助总额273万元,资助数量及总额位列全国第12位;我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28项,位居全国33位,总直接经费9082.4万元,获资助项目数和总经费数均创历史新高;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项目和后期资助项目30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专项项目(课题)14项;年科研经费突破5亿元。 在科研论文方面,第一附属医院张毅教授、孙莹璞教授团队和王立东教授分别在《Science》《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子刊)上发表文章;物理工程学院史志锋副教授的论文入选“Physics”学科领域ESI热点论文;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蓝宇教授团队的文章被选为《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封面论文。此外,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物理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工与能源学院、药学院等单位的师生先后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9.郑州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生在国内外各类竞赛中接连取得佳绩 在人才培养方面,郑州大学入选全国创新创业高校50强;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首次实现台港澳与侨胞招生,招生数列全国高校前列;研究生招生规模与生源质量持续提高,本研招生比首次达到2:1,超过4000位同学考取硕士研究生;与格鲁吉亚第比利斯自由大学合作新办一所孔子学院,留学生规模达到2200余人,其中留学博士生154人;推进“双千”海外本科访学计划,800多名本科生海外(或境外)进行访学。 在集体荣誉方面,首届U21世界荷球锦标赛中,由体育学院(校本部)马襄城教授任主教练,12名我校学生为队员的中国荷球队取得了世界第五名的历史最好成绩;机械工程学院“深蓝科技部”荣获“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并参加第十一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颁奖大会;我校在第十二届iCAN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总决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物理工程学院“拓新者”团队荣获第十三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特等奖(全国仅三项),取得了在该项赛事的最好成绩;法学院学生代表河南省参加第三届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总决赛,并获得大学生辩论赛团体一等奖;“让爱‘箱’遇”与“e教中原计划”项目在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分获金奖和银奖;我校在2018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3项,创河南高校在此项赛事中的最好成绩。 在个人荣誉方面,信息工程学院本科生曹朝阳获得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这也是郑州大学学生连续第七年获此殊荣;机械工程学院2014级本科生赵健壮荣获2017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这也是我校学生连续三年获得该荣誉;郑州大学学生王凯甬在第十二届iCAN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总决赛中荣获“十佳创新之星——创业之星”称号;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2014级学生闫畅入选首届“河南最美大学生”。10.郑州大学广大校友和社会各届慷慨捐赠,积极助力我校一流大学建设2月7日,郑州大学正商教育发展基金捐赠仪式在主校区举行。由1979级校友张敬国先生创办的正商集团向郑州大校捐赠1亿元人民币设立“正商教育发展基金”,助力一流大学建设。 6月,举办以“荣耀郑大 共建一流”为主题的“郑州大学首届校庆纪念日暨校友返校周”活动,并确定6月18日为郑州大学校庆日;本年度,校友和社会各界对我校慷慨解囊,大力捐资助学,总签约捐赠协议金额1.24亿元;本年度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公布了2017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郑州大学校友捐赠排名居全国第37位。双一流郑州大学先进人物年底表彰

风云变

李兰娟院士视频致辞 高博会生物安全与全民健康论坛圆满落幕

中宏网河南10月26日电(见习记者 焦自宣 通讯员 杜娟)这里汇集了生物安全领域的顶尖专家,这里传出了生物安全领域最前沿的言论。10月24日,在新乡市平原示范区生物与新医药专业园区召开的第三届高博会“生物安全与全民健康论坛”圆满成功。此次论坛由国家科技部、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河南省科技厅、新乡市人民政府承办,平原示范区与新乡市中标检验检疫创新研究院共同协办。论坛聚焦疫情预警防控与研究、畜牧云医服务、生物安全与实验室规划设计等主题,与参会人员共同分享前沿科技、促进生物技术健康发展,护卫人民生命健康。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发来视频致辞,并预祝高博会及论坛圆满成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农业动物生态学研究组组长、研究员、挪威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张知彬,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景虹,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韩鹤友,河北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总兽医师、主任、研究员赵彦岭,河南省农业厅总兽医师周瑞兰等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论坛由郑州大学副校长屈凌波主持。郑州大学副校长屈凌波主持论坛新乡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马锁文,新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牛长友,示范区领导王朝杰、朱莉、彭传胜、韩卫军、荆宜珂,市科技局、工信局、农业农村局、民政局等市直机关领导,平原示范区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以及有关企业负责人出席论坛。张知彬以《加强动物疫病研究,保障我国生物安全》为题作专题报告李景虹以《单细胞化学分析》为题作专题报告韩鹤友以《智能生物传感与精准医疗-挑战与机遇》为题作专题报告郑州中道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付燕峰以《畜牧云医服务动物健康》为题作专题报告河南中标检测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贾松涛以《生物安全与实验室规划设计》为题作专题报告河北省农业农村厅总兽医师赵彦岭为论坛致辞平原示范区党工委书记王朝杰为论坛致辞平原示范区党工委书记王朝杰为论坛致辞。他从全球疫病传播引发的疑惑和警醒,阐述了示范区将生物技术列为主导产业所肩负的使命,既要落实好“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一优两高”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又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落到实处,把示范区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富民优势。他呼吁人们珍惜当下,珍惜生态,珍惜机遇,只有做到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平原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韩卫军作区情推介借助论坛,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韩卫军为大家推介了示范区的基本概况、发展规划、资源优势、营商环境。近年来,平原示范区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郑洛新国自创区建设、郑新一体化发展三大机遇,立足文旅康养、高新技术、都市生态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全面推进黄河滩区试验区、商务核心城区、高端产业园区、农业硅谷片区四区协同发展,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发挥比较优势,提升治理水平,奋力打造中部科技园、郑北雪世界、国家育种地、黄河第一滩,努力做好郑州大都市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又是一年秋风起,又是在美丽的凤湖畔,2020高博会生物安全与全民健康论坛圆满成功。连续两年承办的高博会生物安全论坛,在有关院士、专家、学者们的共同关注下,已经成为平原示范区一张闪烁科技光芒的名片。开放、包容、创新、美丽的平原示范区将不折不扣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不断改善科技创新环境,为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打造高质量平台,让越来越多创新成果迸发涌流,为书写平原示范区发展文章增光添彩。

雍己

填补空白!这项运动风靡欧洲百余年,郑州大学用15年冲进世界前列

1902年,一位名叫Nico Broekhuysen的荷兰籍教师从游戏中得到启发,发明出了荷球(Korf ball)这项运动,在此后的100多年,荷球运动风靡欧洲,被称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世界第四大球。郑州大学于2005年在国内率先开设了荷球课,将荷球运动带到了高校。2020年是郑州大学荷球发展十五周年。为庆祝这一盛事,近日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向郑州大学发来贺信。信中指出,十五年来,郑州大学师生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在马襄城教授的带领下,创造了众多历史性的发展成果,为中国荷球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对郑州大学荷球队成立十五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并向长期以来支持荷球运动发展的郑州大学致以诚挚的感谢。希望郑州大学继续发扬“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精神,注重荷球团队梯队建设,为中国荷球培养出更多的后备人才,积极准备2022年、2025年世界运动会,为扎实推动中国荷球运动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什么是荷球?荷球怎么玩?荷球是唯一一个男女同场竞技的集体球类项目,同时也是一项重技巧,轻蛮力的“绅士运动”。荷球比赛规则中规定男防男,女防女,不得有过分的身体接触。因此,球员受伤的几率非常小。荷球还特别强调团队合作,在规则上限制运球,从而避免了单打独斗。荷球运动能锻炼人的社会情绪,遇到困难不放弃、不气馁。有助于参与者正确地树立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参与者的团队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荷球比赛可在室内或室外进行,不需要昂贵的装备。只需要:一个球场 (划分为两个区域:进攻及防守);两个荷球篮(柱高三点五米);一个荷球;两队由八人组成的参赛队伍 (进攻及防守需分别有四男四女同时作赛)及一名球证。比赛的目的是要将球投入进攻区域的篮内便可直接得分,若在防守区取得球时,必须把球传至进攻区的队员手上。在取得两分后(两队分数一同计算),攻守区域对调;而半场后便换边。荷球在郑大首次将荷球引入中国大陆荷球运动虽然早在1902年就诞生了,但直到2004年才进入中国大陆。2005年,郑州大学成为全国最先开设荷球选修课的高校。此后学校又相继开设了荷球普修课、招收全日制体育教育训练学荷球方向硕士研究生、招收全日制体育学专业硕士荷球方向研究生、在体育系本科开设荷球专项课,开设校级荷球任选课等,创造了我国大陆荷球教育的多项第一,在荷球学历教育及教学方面填补了世界及国内的多项空白,得到了国际荷联官员及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认可。“为中国荷球的快速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国际荷联主席杨·弗朗索)。马襄城教授任教郑州大学多年,他首次将荷球运动引入大陆高校,创造了我国荷球史上的多个第一。2005年,他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套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涵盖荷球运动发展史、比赛规则、裁判法、技战术等内容的多媒体教学课件;2017年,由他录制的荷球视频课,成为我国第一个省级荷球精品视频课程;2018年,由马襄城教授团队录制的省级慕课《荷球运动》成为我国第一个大学荷球慕课;2019年,由他主编的我国大陆第一部荷球训练教材《荷球高级训练教程》问世。在教授的身份之外,马襄城还担任国家荷球队总教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荷球国家运动员,他曾27次率领国家荷球队参加国际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荣获“全国优秀教练员”“中国荷球发展十周年突出贡献个人”等称号,被称为中国荷球“代言人”。2018年,马襄城教授被评选为“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2020年4月,马襄城教授当选国际荷联重要组织的成员,进一步提高了郑州大学荷球学科和竞技水平,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从2010年起,郑州大学成立了亚洲首个荷球专业研究机构——郑州大学亚洲荷球发展研究中心;承办了首届全国荷球教学与科研论文研讨会;成立了世界唯一一所荷球专业研究机构——郑州大学国际荷球发展研究中心;承办了首届国际荷球论文研讨会暨一带一路国际荷球发展与合作高峰论坛。近年来,郑州大学师生发表的荷球专业论文、专著、硕士生毕业论文数量占全国公开发表的70%以上。代表国家出战国际比赛荷球教育在郑州大学得到大力发展,荷球竞赛自然也不会落下。自2005年以来,郑州大学荷球队师生参加了所有的国家级及国际级荷球赛事。在国家队名单中,郑州大学的学生占了一大半。2007年,郑州大学与兄弟院校首次代表中国参加第八届世界荷球锦标赛,获得了第十六名。2016年,郑州大学单独组队代表中国参加U23世界荷球锦标赛,并取得第五名的历史最好成绩。2017年,郑州大学与兄弟院校联合组队首次参加第十届世界运动会荷球比赛,取得了第五名的历史最好成绩。2018年,郑州大学与兄弟院校联合组队参加了首届U21世界荷球锦标赛,获得了第五名。参加第十届亚洲暨大洋洲荷球锦标赛,首次获得亚军。在当年国际荷球联合会公布的世界最新排名中,中国队上升至世界第四名,是有史以来获得的最高名次。2019年,郑州大学荷球队首次代表中国参加首届世界杯沙滩荷球比赛(亚洲区),获得亚军,与兄弟院校共同组队参加首届U21亚洲暨大洋洲荷球锦标赛,获得亚军。同年首次获得“全国荷球锦标赛”及"全国学生荷球锦标赛“双冠王。同时郑州大学也是全国唯一一支四次蝉联全国锦标赛(CKA)冠军的球队。2019年8月,郑州大学与兄弟院校联合组队参加了“第十一届世界荷球锦标赛”,获得第四名,创历史最好成绩。十五年来,郑州大学荷球运动蓬勃发展,为我国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荷球人才。这其中,有我国唯一一个参加世界锦标赛的中国籍裁判、郑州大学副教授秦俭;我国第一位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运动员、原郑州大学荷球队队长连雪瑾;我国大陆第一位赴荷兰参加职业联赛的球员、郑州大学毕业生、中国国家荷球队队长赵婧;我国大陆首批参加荷兰职业联赛的中国男球员、中国国家队队员、郑州大学研究生王曦、孙敬源。此外,郑州大学还多次组织学生前往台湾省交换学习。作为世界唯一一所培养荷球方向硕士研究生的高校,由郑州大学培育的27位荷球方向研究生中,有多位曾担任中国荷球队主教练。连雪瑾赵婧王曦、孙敬源从零出发,郑大荷球运动用15年的时间逐步走在了世界前列。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院士曾这样说:"郑大荷球队正是靠着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坚韧不拔、勇于奉献以及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一步步走到了今天,其中蕴含的郑州大学荷球精神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在荷球精神的鼓舞之下,未来,郑大荷球运动会继续为推动中国和世界荷球运动,促进郑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延伸阅读: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校本部)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郑州大学体育教学部, 2001年郑州工业大学(1963年建校)、河南医科大学(1952年建校,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国立第五中山大学)两校体育教学部并入后成立郑州大学体育系,2015年9月30日经学校批准更名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校本部)”并沿用至今。体育学院(校本部)现有教职工116人,其中专任教师103人、教辅人员13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7人、副教授36人、讲师46人、助教4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7人、硕士学位者54人、教师在读博士学位者4人;现有博士生导师6人(含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33人。学院设有体育教育系、社会体育系和两个公共体育教研部,现有体育教育(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河南省特色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两个本科专业、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点(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和二级学科博士点(体育管理科学),以及体育硕士课程班。目前,学校室内外各种体育场馆地面积近30万平方米,现有5个综合体育馆、8个风雨田径场、5个游泳池、48块篮球场、23块排球场、17块(含室内2块)网球场、3块荷球场、142个乒乓球台以及32块羽毛球场等,基本满足了全校师生的体育教学、课外体育、科研、训练、竞赛和群体活动的需求。依托郑州大学的综合学科资源优势,以及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校本部)、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和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体育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体育专业人才,先后培养了奥运冠军贾占波、孙甜甜、李雪英、朱婷,世界冠军宁泽涛、王二平、马建超等知名运动员100多人,毕业生在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科学研究、管理或其他行业领域都取得了优异成绩。欢迎关注"郑州大学招生办公室"百家号,获取关于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郑州大学的精彩资讯!本文部分素材来源:郑州大学官微、郑大荷球、郑大在线、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校本部)官网、河南日报、中国大学MOOC、参考网

爱之则亲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层科技论坛举办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徐建勋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冯刘克 通讯员 韩军丽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强力推进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9月16日,惠济区人民政府、郑州市科协联合郑州水利勘测设计院等单位,在郑州紫荆山宾馆举办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层科技论坛。此次论坛邀请到清华大学黄河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参事张红武;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湿地滩涂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安树青;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水利高等学校水利类专业带头人吴泽宁三位专家。三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分享了研究成果和战略思考,提出了很多具有针对性和富有启发性的建议。此次活动为惠济区加快推进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注入了强大动力,储存了势能。惠济区是建设郑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起步区建设的重要承载地,惠济区将围绕“沿黄生态保护示范区、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三大功能定位,加强对郑州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特点、方向和任务的研究分析,认真谋划核心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以起步区建设为主抓手,以实干担当时代重任,凝心聚力为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蓄势赋能。编辑:陈浩

夺魄

上海交大与国际传播学会(ICA)举办2020新媒体国际论坛

10月24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与国际传播学会(ICA)共同主办的2020新媒体国际论坛在该院演播厅隆重开幕。在全球新冠疫情蔓延的背景下,本届论坛以“智能传播与社会关怀”为主题,通过“在线会场 线下会场”联动的方式进行。ICA现任主席、阿姆斯特丹大学Claes De Vreese教授,ICA候任主席、美国西北大学Noshir Contractor教授,ICA前任主席、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Terry Flew教授, ICA前任主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Ang Peng Hwa教授,ICA前任主席、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Patrice Buzzanell教授等海内外专家学者、国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业界嘉宾及新闻传播学子1500多人共聚云端和论坛现场,分享观点、交流思想、启迪智慧。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伟明和上海报业集团副社长季颖在开幕式致辞。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本乾主持开幕式。论坛线下主会场本届论坛共设有包括院长论坛、期刊主编论坛、数字传播时代的出版阅读与短视频知识服务、疫情下的媒介表现与传播效果、融合文化:技术、生产与消费、智能传播与社会生活,健康、风险与医学传播、疫情下的全球传播及人类命运、后疫情时代的人工智能与产业转型、媒介素养与新闻传播教育和“灾难医学传播联盟研讨”等13个分论坛。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 教育部“长江学者”李本乾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本乾主持开幕式时。他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对与会及云端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透露这是上海交通大学与国际传播学会连续第八次合作办会,这一创纪录的合作体现出ICA对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乃至中国传播学界的肯定与信任,也展现出“新媒体国际论坛”已经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重要学术盛会。李本乾教授认为,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速了包括传播学在内的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巨大变革。“智能传播与社会关怀”是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疫情条件下的媒介表达,更是人工智能时代全球传播的最好实践。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伟明致辞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伟明教授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他说,相较于有着124年历史的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是年轻的学院,但在他成立的18年以来,已走出了一条交大特色的新闻传播学科发展之路,在“2020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取得了新闻传播学学科排名全国第三的好成绩。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今年论坛的主题“智能传播与社会关怀”格外具有现实意义与前瞻性。上海报业集团副社长季颖致辞作为上海交通大学校部共建暨媒校合作单位,上海报业集团副社长季颖代表集团向海内外产学研各界专家表示欢迎。他说,在当下新冠疫情和新技术的背景下,讨论智能传播具有更现实的意义。技术赋能媒体远不止于流量的增加,更在于人的价值关切,本届新媒体论坛的主题点出了各界共同关心的课题和共同的目标。ICA 现任主席、阿姆斯特丹大学 Claes de Vreese 教授,ICA前任主席、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Terry Flew教授和ICA 候任主席、美国西北大学Noshir Contractor教授都对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成功举办本次新媒体论坛表示祝贺。ICA现任主席、阿姆斯特丹大学Claes De Vreese教授书面致辞ICA现任主席、阿姆斯特丹大学Claes De Vreese教授书面致辞:作为ICA的主席和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我谨向上海交大团队表示祝贺,并祝会议圆满成功。当前,世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继续追求创新和有影响力的研究非常重要。这次论坛主题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希望与会者能受到启发。同时希望我们能在不久的将来再次在线下相见。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邵国松主持主题演讲ICA 候任主席、美国西北大学 Noshir Contractor 教授(左一)ICA 候任主席、美国西北大学 Noshir Contractor 教授介绍了题为《COVID-19时代的团队合作》的研究。研究发现,新冠疫情下,跨国公司的团队合作经历了“外部聚焦-内部聚焦-内外部平衡”的历程。新冠肺炎疫情对跨国公司的组织运行和人际传播都带来了显著的影响。ICA前任主席、昆士兰科技大学Terry Flew教授演讲ICA前任主席、昆士兰科技大学教授Terry Flew在《大流行中的信任与评价:COVID-19期间对网络新闻媒体内容的态度及政策含义》的演讲中,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国民众对网络新闻的态度进行分析。他指出,尽管疫情导致了内容消费的显著增长,但这并没有使新闻媒体摆脱财务危机,也没有使其获得更多的公众信任。他指出可以从五个途径重建新闻媒体的社会信任。ICA 前任主席、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Patrice Marie Buzzanel教授演讲ICA 前任主席、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教授Patrice Marie Buzzanel在《中国公民在COVID-19疫情期间的恢复》的研究中,聚焦新冠疫情下中国公民的心理健康,她通过对500个受新冠疫情影响的普通人案例的研究,从沟通顺从理论的角度,概述了重新融入社会需要经历的五个阶段。ICA 前任主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Ang Peng Hwa演讲ICA 前任主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Ang Peng Hwa在《媒体与传播中的人工智能》的演讲中,探讨了全球疫情背景下人工智能在传播领域的应用。他强调,人工智能技术优化了新闻生产流程,为其注入诸如自动化写作、预测模型等新鲜血液,但同时也暴露出假新闻泛滥等问题。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计算机辅助传播》前主编S. Shyam Sundar演讲聪明的机器一定导致愚蠢的人类吗?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计算机辅助传播》前主编S. Shyam Sundar在《智能传播技术时代的人类与机器》的报告中指出,虽然部署智能传播可以被用来有效地应对诸如Covid-19这样大规模的社会威胁,但与此同时,它们也可能被滥用,造成人机之间的关系紧张。Sundar教授认为,应该通过更多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实现更好的人机互动体验。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周树华教授来自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周树华教授,在题为《数字媒体与社会变革》的演讲中指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的规则在不断改变,但也有始终不变的东西。世界的“变”体现在三个方面:经济个人化、科技私人化和便利化,以及社会的变化。人们处理信息的方式并未改变,媒体的社会控制功能依然未变。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教授Justin O'Connor演讲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教授Justin O'Connor在《作为公共文化的文化产业》的演讲中,回顾了文化产业概念演变的过程,阐释了公众参与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公共属性,揭示出文化产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也是实现公共利益的一种路径。法国信息与传播科学学会荣誉主席、勃艮第大学Daniel Raichvarg教授演讲法国信息与传播科学学会荣誉主席、勃艮第大学Daniel Raichvarg教授在题为《数字时代的“杰出人物之家”》的演讲中,以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路易斯·巴斯德诞生两百周年纪念作为启发式案例,将市场营销术语“实体数位化”引入传播研究,探究在实体数位化时代如何弥补物理空间体验与数字化体验之间的落差。他认为传播学者可以借助技术发展,在物理和数字两个层面采取行动,保护故事中杰出人物的记忆之所,实现当地杰出历史人物与地域的深层次连接。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前院长、特聘教授张国良主持主题论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喻国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喻国明发表了《新技术革命背景下传播学发展的三个关键》的主题演讲。他提出,未来传播学学科建设需从“媒介化、非理性、数据与算法”三个关键方向出发,以“用传播的逻辑重构社会生活”为重点,解决学科发展的战略问题。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隋岩演讲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教授作了《以时间征服空间的历史趋势及其对信息生产方式的影响》的演讲,分析了时间征服空间的历史、趋势及其对信息生产方式的影响。他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传播速度提高,单位时间中传播空间变大,脱域和嵌域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时间征服了空间。在这种环境下,工具理性被强调,人类真实情感式的交往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改变。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国际传播学会会士祝建华演讲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国际传播学会会士祝建华在《数据是智能传播最根本的瓶颈》的主题演讲中提出,“智能传播”应当被定义为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新闻、观点、娱乐和商业信息以最佳方式产生并传递给真正需要的消费者,传播者同时从消费者处获取利益。在大数据时代,人们普遍乐观地认为数据已经不再是问题了。祝建华教授却指出,情况可能恰恰相反,数据已经成为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严重的问题。数据不完整、数据被人为操纵,或者被机器无意损坏等都是传播者面临的大问题。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魏然演讲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魏然在《以“向善”为目的的智能传播》中指出,以TikTok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一方面创造了可观的社会收益;另一方面个性化推荐算法也造成网络成瘾、“过滤气泡”等社会层面的负面影响。为有效应对上述问题,魏教授提出智能传播应考虑传播的社会目的,要打造以“向善”为目的的传播。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国际电讯传播学会理事刘幼琍演讲人类如何更好地与AI和谐共处?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国际电讯传播学会理事刘幼琍在其演讲《人工智能与社会关怀》中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她围绕目前使用应用程序时产生的大数据隐私问题,指出在 AI 的帮助下,政府、企业以及每位用户应该平衡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建立一个更为包容和明智的社会,构建人类社会与AI的良性循环。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Fritz Cropp演讲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Fritz Cropp首先对上海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建立双硕士项目表示热烈祝贺,在之后的演讲《拥抱未来:密苏里新闻学院研究生教育》中,他介绍了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使命、历史与教学模式。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葛岩演讲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葛岩与大家分享了题为《时间中的传播-模拟方法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的研究。葛岩教授以实例生动阐释了行动者模型的发展及其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与贡献,并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对社交媒体与舆论极化关系的探索及发现。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晓静教授主持主题论坛中国新闻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夏春平演讲中国新闻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夏春平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最新实践—以中新社为例》的主题演讲中,分享了中新社融媒体建设的业务实践,指出面对融合发展的浪潮时,媒体应顺势而为、应势而动。中新社通过建设特色内容、自主打造移动端平台矩阵以及跨行业共建共享等策略收获了强大影响力。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杨溟演讲截图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杨溟在题为《复杂关系下的感知智能与深度识别》的演讲中,分享了他对智能传播的理解。他指出,人机融合智能本质上是人-机-环境复杂关系识别的技术,我们应当借助智能媒体技术,打造跨物种、越属性的人机交互生态体系,在深度态势感知和真相解读能力方面提升媒体的竞争力,在文化、医疗、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报道中展现媒体的社会关怀。上海报业集团财联社副总裁杨大泉演讲财联社副总裁杨大泉在《财联社与星矿数据:搭建新型信息服务体系》中,分享了财联社借助星矿数据,搭建新型信息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探索。杨大泉说,搭建国内首家标准与非标数据相融合的金融大数据平台,有利于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发展与应用落地。他同时表达了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响应“上海文创50条”的愿景与使命。美团副总裁陈荣凯演讲企业如何理解智能传播和社会关怀?美团副总裁陈荣凯在演讲《网络平台的社会关怀》中,以美团的扶贫攻坚、美团大学为例,从平台的社会属性、企业的社会责任等方面来论述了网络平台的社会关怀。他强调,企业不应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应当履行保障民生,服务大众的社会责任。喜马拉雅FM总监朱燕演讲喜马拉雅FM总监朱燕在《喜马拉雅公共事务电台的新玩法》的主题演讲中,用丰富案例,展示了喜马拉雅用声音做公益的探索。通过提供精品课程、儿童保护模式促进教育;将节目用于扶贫,使“声音带货”成为可能;为盲人群体提供声音培训来助残……实现了“用科技实现智能传播,用身边声音完成社会关怀”的愿景。“院长论坛”合影(部分)本届论坛特设“院长论坛”,包括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昌大学、安徽大学、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宁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深圳大学、河北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所等近30家新闻传播学院的院长、所长齐聚一堂,共同研讨智能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创新的路径、机遇与挑战。“灾难医学传播联盟”成立2020年初,由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发起倡议,联合了全国16所新闻传播院校和15所医疗卫生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创办而成的“灾难医学传播联盟”成立,就是期望以一个长期性、可不断增长的组织模式,来打通传播学界、业界、医学界及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应对灾难医学事件中的传播问题。在本次ICA论坛中,联盟发起人、新闻传播学、医学等各界人士在疫情背景下,就儿童心理健康、传播对于医疗科普的推进、如何运用社交媒体促进传播学和医学的合作、如何在临床医学中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对儿童灾难医学的教育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表达了看法和展望,体现传播学关注现实、服务现实的精神。据悉,2019年1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联合发起,并由学院与“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和人民网共同建设“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健康与医学传播研究中心”。在新冠疫情期间,该中心医护人员和学院教师又发起“灾难医学传播联盟”,该联盟成员在疫情防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见,该中心的设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论坛闭幕式宣布了本届论坛评选出的优秀论文名单。本次大会共评选出优秀论文12篇,其中教师组5篇:华东师范大学甘莅豪等的《知识与权力,维基百科机器人的群体性编纂》、上海理工大学刘强等的《反转新闻如何反转?——基于40例反转新闻的百度指数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Miao Weishan等的《More than business:The de-politicisation and re-politicisation of TikTok in the media discourse of China, America and India (2017-2020)》、上海交通大学王茜等的《新媒体使用对继续社会化和主观幸福感影响:基于上海老年人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喻国明等的《新闻传播学子对自媒体从业的职业认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学生组优秀论文7篇:暨南大学陈秋怡的《图像谎言与情感表达:新冠疫情期间涉华虚假信息的视觉框架研究》、哈佛大学蒋钰等的《新冠疫情下湖北居民的媒体使用对社会信任及政治信任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李龙飞等的《互联网使用态度不一致如何触发数字化代际冲突?——自我损耗的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刘战伟等的《从“赶稿游戏”到“老板游戏”:新闻记者转型自由撰稿人后的劳动控制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王佳禾等的《粉丝数据组织的实践及媒介技术的影响》、复旦大学Zhang Jing的《News-finds-me Perception and News Consumption Behavior in an Algorithmic Environment: An Empirical Study on Algorithmic Involvement in China》、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赵珂漾等的《1988-2018中国摇滚音乐的媒介建构与集体记忆——基于崔健媒体形象的数据挖掘》。据悉,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借助上海交大强大的工科资源,通过文理交叉的办学理念,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国际化办学的发展道路,在建院18年的历程中,在全国新闻传播教育界异军突起,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目前,该院已有16人次担任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27项。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和客座教授2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名,以及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5名。有来自包括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莫斯科大学、利兹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在内的58个国家的近300名留学生在院攻读各类学位,其国际化办学已处于国内一流水平。2012年该院新闻传播学科跻身QS学科排名百强;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该院新闻传播学科创造了以硕士点身份跻身全国新闻传播学科A类学科的记录;2017年成功申报到新闻与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8年被列入校“双一流”骨干学科建设项目。2020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进入全国新闻传播学科前三名。该院毕业生也已在国内外新媒体等行业发挥出重要作用。

乃焚大槐

30位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齐聚云端,共话智能时代新闻传播教育

论坛线下现场 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10月24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与国际传播学会(ICA)共同主办的2020新媒体国际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开幕。在全球新冠疫情蔓延的背景下,本届论坛以“在线会场 + 线下会场”联动的方式进行,包括ICA前主席、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Terry Flew教授,ICA 候任主席、美国西北大学Noshir Contractor教授,ICA前主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Ang Peng Hwa教授,ICA前主席、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帕Patrice Buzzanell教授和ICA现任主席、阿姆斯特丹大学Claes De Vreese教授在内的海内外专家学者、以及国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和业界嘉宾及新闻学子1500多人共聚云端,分享观点。论坛期间,特设“院长论坛”,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昌大学、安徽大学、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宁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深圳大学、河北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所等近30家新闻传播学院的院长、所长齐聚一堂,共同研讨智能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创新。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伟明致欢迎辞,上海报业集团副社长季颖作为业界代表向海内外产学研专家表示欢迎,ICA 现任主席、阿姆斯特丹大学 Claes de Vreese 教授,ICA前任主席、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Terry Flew教授和ICA 候任主席、美国西北大学Noshir Contractor教授对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本乾主持论坛开幕式;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教授、重庆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董天策教授主持了“院长论坛”。上海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本乾主持开幕式上海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本乾主持开幕式。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郭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郭可教授发表了题为《融媒体背景下国际新闻教学模式思考》的主题演讲。他以“‘多语种+国际新闻’特色班”与“上外-松江全球传播实训基地”的建设为背景,分享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国际新闻学科建设的做法与成果。通过跨学科融合,推进合作共赢,国际新闻学科教育的品质有了较大提升,借助学院搭建的媒体平台进行实战,学生学习兴趣亦有显著加强,证明了实战在新闻教育中的必要性,只有强化实战才能孵化和培养优秀人才。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麟学教授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麟学教授就全媒体视野下传播学教育分享了同济大学基于马新观研究、城市传播、智能传播三大前沿方向的学科建设理念,希望在“能说、能写、能做”三个层面,打破原有学科边界,推动全媒体时代下学科协同发展。李麟学同时指出全媒体时代的技术应用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生产方式,给媒介变革带来新的思考,习总书记提出的“四全媒体”概念也在实践层面对媒体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应当关注主流意识形态,媒介场景变化、智能技术前沿三个方面。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石磊教授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石磊教授从当下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谈起,认为消费具有重大作用,今年的新冠疫情推动了线上消费、媒介消费的新形态的形成。如今消费在媒体的助推下不仅仅只是物质消费,更是意义与快感的消费,出现了新技术、新消费、新场景、新体验的新特点,但同时也出现了消费陷阱等负面问题。在此挑战下,石磊教授指出要从预防接种式和超越保护主义两方面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上海体育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院长杜友君教授上海体育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院长杜友君教授围绕学院办学经验和典型做法展开分享。他指出,在上海积极打造“电竞之都”的背景下,学院结合自身在体育传播的优势,开创“电竞解说”的专业方向,为学生拓展新的就业渠道。同时,学院也积极与企业共同打造新媒体平台,致力于体育传播和纪录片制作,开创与体育项目相关的网络课程。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信凌教授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信凌教授指出了当下媒体发展中大破大立,地市一级媒体跨部门体系重组,以及广电和报业频频整合的现象。由于市场诱导和政策的高位推动,业界聚焦移动终端,短视频一马当先,在此大环境下,陈院长指出当代新闻教育可以从介入变局、融入媒体、追踪前沿三个层面出发,把握主动权,并介绍了南昌大学在上述三个层面的实践平台即江西省融媒体发展中心及江西媒体融合发展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徐剑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文化创新与青年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徐剑教授以重大现实问题导向的高效智库创新与实践为主题,认为高校智库性质不同于政府、社科院的智囊型智库,高校智库更应成为思想库,以独立的见解为民众发声。同时,徐剑以城市治理研究院对疫情期间各类问题的研究为例,分享了在多年智库研究中的心得体会,提出高校智库在实际研究与应用中应当发挥多学科交叉人才优势。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汤景泰教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汤景泰教授展示了暨南大学探索建设数据中台的成果,通过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与数据驱动技术能力,结合业务价值和技术价值,将多元异构数据平台、云协作平台、网络调查平台、教学实验平台四个平台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学习可视化操作和进行自主研究,提出未来共同协作推进科研创新的愿景。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苏宏元教授目前数据新闻教育的现状与经验探索如何?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苏宏元教授结合国内外的调查机构数据展示了数据新闻课程的发展历程,面对目前高校数据新闻教育在课程体系和师资力量的核心难点,认为高校应共同积极拥抱技术变革,探索数据新闻教育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姜红教授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姜红教授提出受到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影响,新闻学在数字化时代已然发生了转向,新闻教育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具体而言,新闻学在行动者、用户、媒介、新闻、新闻生产、内容等多个概念上都进行了重建,以适应数字化与新闻学之间立体化矩阵的关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徐清泉将媒体分为三个层级,分别阐释其优势和劣势。首先,在媒体深度融合方面,地方主流媒体转型难度最大,并提出应推进最接地气的“新闻+”战略,媒体深度融合的突破口在机制再造。此外,他发现目前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局限在体制内,没有真正覆盖到社会上的媒体化平台,因此他呼吁全媒体体系建设应跳出圈外,拓宽视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教授围绕传播特性与学科发展议题强调当下传播总体趋势实际上未变,仍是用传播的时间征服传播的空间,但会被智能媒体推演得更强烈。智能媒体让传播主体极端且多元化,加快传播时效和扩大信息跨越空间,导致学科空间不断被压缩。因此,他认为应和其他学科进行交叉,拓宽研究领域,同时也需警惕随之而来的学科自我迷失问题。上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教授上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教授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构建卓越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一是以智能媒体为主导,用“新闻+智能技术+艺术”的方式来构建教学人才培养体系;二是推进打造智能媒体实验中心;三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四是加强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五是深化对智能媒体的学术研究。此外,严教授指出我们应该用科研反哺教学,强化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并表达了一同探索和推进智能媒体人才培养的愿景。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李世举教授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李世举教授发表了《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的主题演讲。首先,李院长介绍了西部新闻传播学科的背景,详细阐述了当下面临的挑战、培养目标和部校共建的责任和使命。其次,他以宁夏大学人才培养的三个阶段为例,介绍了宁夏大学的典型经验:与传统媒体时代不同的培养方案;增设的实践环节和联合培养;用媒体标准进行的教学设计。针对西部地区媒体资源不丰富但需求旺盛的现实情况,李院长强调了强基础,补短板,明确定位,错位发展,部校共建的多重人才培养对策。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教授智能传播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如何从本科抓起?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教授在的演讲中从基本情况、师资力量、培养方案与条件保障几方面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今年开展的新闻学专业联合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她表示要培养主动适应信息社会深刻发展和媒体融合深度发展趋势的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探索“新文科”发展、文工交叉的新模式。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徐兆寿教授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徐兆寿教授围绕信息过剩与人文精神论述了大众传播的特性及问题:一是大众传播时代具有去中心化特征,不同于以往的精英教化传播,当下无论是文盲还是农民都可以参与信息传播;二是大众传播导致了低层次信息泛滥,世界观和方法论迷失的人文困境。针对这一困境,徐院长认为不能简单的用传播的方法解读,而应用哲学的方法从中西文化入手研究,需要通过德治和法治的历史视角分析,并提出德法融合,重视科学,中西兼备,沟通古今的方法论。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巢乃鹏教授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巢乃鹏教授介绍了《自闭症儿童智能手机使用及其家庭影响机制研究》这一探索性研究。他使用数据详实地呈现了自闭症儿童智能手机使用情况,家长对自闭症儿童智能手机使用的影响,以及特殊压力对自闭症儿童家长态度的作用。研究发现智能手机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自闭症儿童面临的困境,但精确性的发现有待于长时段的实验观察和研究。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张允教授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张允教授关注到跨语种网络传播中的编译者这一群体。通过比较传统媒体时代与智能时代的跨语种传播特征,张院长认为智能时代跨语种网络传播类比于具有沟通功能的论坛主持人角色,包含着认知、情感等价值判断,需要实现不同文化对象之间的互动来满足他们对文化他者的诉求。云南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廖圣清教授云南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廖圣清教授回溯了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历程,指出近二十年来我国新闻传播学科在理论含量上有所增加,在研究方法上趋于规范,目前已具备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服务,但是需要进一步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家发展传播学术体系,通过传播的力量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陶建杰教授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陶建杰教授分享了在新媒体时代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一是在培养体系方面,基于培养融媒体时代公共传播人才的定位,全方位调整培养体系和修订培养方案;二是在教师建设方面,不断引进新教师,提升教师的实务素养;三是在课程方面,开设实践课程,扶持特色课程,开展MOOC线上课程等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院长范玉吉教授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院长范玉吉教授谈及智能传播背景下的法治传播教育,从传播渠道、内容、受众的三个方面论述了法制传播的现实困境。他认为要形成法治传播教育的基本格局,需要在人才培养基本构成和课程结构的基础之上,推进人才培养实践实训平台的建设,以达到建设优质法制传播教育的目的。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陈华明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陈华明在国家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从三个方面提出开展研究教育工作:首先是调结构,需要将研究生办学重点落在专业学位,学术学位在类别上做出调整,自主设置学科;其次是重质量,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彻全课程,启动教学名师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并加强教材建设;最后是强合作,大力推动国内外办学合作,重视产教融合。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教授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教授在会议中提出经过二十年的发展,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已基本完成学科平台建设,面对学科交叉、产学研交融等挑战,学院下一步正在考虑如何借助媒体融合大背景的契机,创新教学评价。为此,他提倡各学院互相传授经验,打破固有思维,探索新路径,让新闻传播学科走在前列。“院长论坛”合影(部分)最后,各位嘉宾相聚云端,共同合影,共祝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取得更大的成功。(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柳月

第八届中国环境院所长论坛召开 陈杨辉应邀探讨环保科技创新

第八届中国环境院所长论坛会议现场5月27日,主题为“科技创新支撑生态环境保护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第八届中国环境院所长论坛在甘肃兰州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兰州大学、甘肃省生态环境厅与甘肃省环境科学学会承办。河南蓝眼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杨辉应邀出席会议。中国环境院所长论坛是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为环境领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科研成果转化提供的一个跨界交流与合作平台。论坛自2012年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八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贺克斌、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朱立中出席本届论坛,兰州大学党委书记袁占亭出席开幕式。生态环境部、科技部、中科院、兰州大学等单位和各个高校的领导和专家,以及各省市环保科研机构负责人以及从事环境教学的学者近300人参加会议。副院长陈杨辉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在论坛主会场,贺克斌院士、王金南院士、兰州大学副校长潘保田、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巡视员张政民、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处长禹军等8位专家学者围绕国家需求与环境学科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改善路线图分析、服务西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加快青藏高原有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支撑服务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内容作主旨报告。会议设立主题为“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助力甘肃高质量发展”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两个分论坛,来自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针对祁连山生态保护、长江保护修复、大气污染控制以及高校培养人才经验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对话,产生了不少富有启发意义的思想碰撞。副院长陈杨辉与朱利中院士合影作为国内首家专注大气环境研究的民营科研院业务副院长陈杨辉谈及此次论坛非常兴奋,他表示:作为国内首家专注大气环境研究的民营科研院能应邀参与此次环境学术盛会,非常欣慰,这表明国家权威学术机构对我们院大气环境研究成果的接纳和认可,也希望能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携手院士专家让科技助力环保治理,做到科学施策、标本兼治、不断提升国内污染管控精细化水平,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质量提升的阶段性成果。副院长陈杨辉与清华大学教授胡洪营合影据了解河南蓝眼环境科学研究院是一家专业从事大气环境智慧城市综合解决方案与环保大数据挖掘分析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生态环境工程技术应用创新中心、油烟尘联合治理实验室发起单位,同时也是郑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旨在依托多元的产品、丰富的案例和海量的数据,围绕产业发展的焦点问题,通过开放合作的研究平台,汇集各界智慧,共同推动环保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河南蓝眼环境科学研究院围绕大气污染与控制技术、集成技术、环保新能源、计算机软硬件、物联网、互联网、云大数据平台、智能仿人算法等技术的研究及研发转化与产业化,与国内外研究机构、智库开展多元化的合作,不断推出面向环保产业的数据和报告,为学术研究、产业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有力的研究支持。

九个吻

生涯大师金树人亲临郑州,上万人围观中国青少年生涯教育高峰论坛

中国青少年生涯教育高峰论坛新高考下学校生涯教育实践与探索生涯教育是学校教育历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关系学生当下生活积累、未来人生发展、终身价值追求的教育。什么是生涯教育?青少年需要什么样的生涯教育?国内外生涯教育又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先进经验?新高考下学校生涯教育如何实施?这些都亟需专业、科学、系统的阐述和指导。基于国家政策支持、学校推进新高考改革需求和学生生涯发展需求,河南新开端生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台湾生涯发展与咨询学会,邀请北京、上海及港澳台地区生涯教育界泰斗级专家、知名中学校长在河南郑州共话新高考下中国青少年的生涯教育大计。时间地点论坛时间:2018年9月20-21日工作坊时间:2018年9月19-22日论坛地点:河南·郑州主题一:筑梦行动本节主题:中国青少年生涯教育研究中心成立本节目标:汇聚行业大咖、一线教学单位、社会力量进行中西方生涯理论、生涯工具融合研究,研究成果免费对中心单位开放使用中心团队:金树人、黄素菲、黄正旭、陈棨年、何玉芬、林永和、张海霞、刘德恩、田保华、王献玲、连德敏、王莉萍、乔瑞刚、黄鹤、杨锦涛、江静、王丽萍、程秋丽等(持续更新中)主题二:溯本创新本节目标:澄清生涯教育原貌回归生涯教育本质剖析当下开展青少年生涯教育意义 探讨青少年生涯教育的发展趋势主讲嘉宾:金树人、黄素菲、刘德恩主题三:先行之鉴本节目标:解析先行地区生涯教育本土化发展 借鉴先行地区学校生涯教育体系搭建经验探索青少年生涯教育实践模式主讲嘉宾:陈棨年、黄正旭、林永和、田保华主题四:名校“声”涯本节目标:分享学校开展生涯教育的全景过程交流学校生涯教育实践的困难与对策 总结学校开展生涯教育的经验和收获主讲嘉宾:北京市呼家楼中学校长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上海风华中学校长香港迦密爱礼信中学校长(持续更新中)主题五:圆桌论道本节目标:两岸三地智慧交融,多视角探讨青少年生涯教育实践困惑及解决策略,共建新高考下中国青少年生涯教育的发展之路参与嘉宾:金树人、黄素菲、黄正旭、陈棨年、何玉芬、林永和、张海霞、刘德恩、田保华、王献玲、连德敏、乔瑞刚、黄鹤、江静、王丽萍、程秋丽等(持续更新中)工匠授渔本节目标:工作坊一 生涯抉择的理论与实作工作坊二 生涯兴趣职业卡之应用工作坊三 学校生涯课程与活动设计实作工作坊四 青少年生涯辅导方式方法 工作坊五 中小学生涯教育一体化实践研究 主讲嘉宾:金树人、黄素菲、黄正旭、陈棨年、刘德恩、林永和 嘉宾阵容金树人(拟生涯领域权威大师、曾任澳门大学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主任、台湾辅导学会秘书长、理事长黄素菲(拟台湾生涯教育专家、台湾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辅导研究所博士、阳明大学人文与社会教育中心教授、台湾生涯发展与咨询学会理事长、台湾辅导学会理事黄正旭(拟台湾知名生涯教育专家、台湾生涯发展与咨询学会秘书长、台湾生涯发展与咨询学会理事、台北商业大学讲师、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访问研究学者陈棨年(拟香港城市大学学生辅导处处长、香港中文大学教育硕士、香港人力资源管理学会院士何玉芬(拟香港迦密爱礼信中学校长、香港辅导教师协会荣誉顾问兼前任会长林永和(拟北京市教委生涯教育项目首席专家、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联合会副会长、首都职工素质教育特聘专家刘德恩(拟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UBC)访问学者田保华(拟郑州市教育局原副局长、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教育学会生涯发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连德敏(拟香港中文大学理学硕士、香港教育大学教育学博士、深圳生涯规划与发展协会创会理事张海霞(拟北京市呼家楼校长、原北京陈经纶中学副校长兼保利分校校长王献玲(拟郑州大学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主任、教育学专业负责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王丽萍(拟)北京师大附中校长、北京市物理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导师、北京市物理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理事(持续更新中)参与对象生涯教育行业专家学者,学校校长、分管学校生涯教育的领导、老师,生涯规划与心理咨询从业人员,教育研究人员及对生涯教育关注的教育从业人员,大中专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教师、青少年学生家长等。论坛安排9月19日:全天 报到下午 工作坊9月20日:上午 筑梦行动 溯本创新下午 先行之鉴晚上 圆桌论道9月21日:上午 名校“声”涯下午 工作坊晚上 工作坊9月22日:上午 工作坊下午 工作坊费用相关名称 限时特惠 原价(元/人)论坛 1080 1580论坛+2个工作坊 1980 3340论坛+3个工作坊 2380 4220论坛+4个工作坊 2680 5100说明:1.论坛早鸟价680元/人,仅限8月1日前。2.新开端老学员,河南省青少年生涯教育与职业发展协会会员特惠880元/人。3.凡8月15日前论坛报名学员赠送金树人老师亲笔签名的《生涯咨询与辅导》一本。论坛组织主办:河南新开端生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协办: 台湾生涯发展与咨询学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诚邀知名中学,社会团体等共同参与论坛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