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研究生论文投稿,一定要讲点策略!张良

研究生论文投稿,一定要讲点策略!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社科学术圈,ID:shkxquan】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目前,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仍是绝大部分高校对研究生毕业的要求之一。很多研究生都戏言,“自己的论文不是被拒稿,就是在被拒稿的路上”,感觉发表论文“很难”。一篇论文能否顺利发表,文章本身质量至关重要,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投稿时自然能引得编辑青睐。除了论文质量之外,还有一些方面,也影响着论文投稿成功率,这就是我们在投稿时要讲究的三点策略。策略一:论文标题要新颖,要有趣 一个新颖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亮点。题目是文章的总纲,是反映论文最重要内容的词语的逻辑组合,是一篇论文给读者和审稿人的第一个重要信息。编辑一定是先看论文的题目,题目新颖生动,便有兴趣继续往下看。如果题目陈旧,便索然无味,论文估计也就被“毙”了。如何让论文题目新颖,简练,有趣?一是多关注所在研究领域内包括交叉领域的一些重要期刊近年来发表的论文,二是关注目标刊物近年来发表的论文,将这些期刊近两年的目录重点研读,仔细揣摩,了解这些论文的题目是怎么拟定的,包括结构、字数以及如何概括了文章内容等,从中发现编辑的“口味偏好”。比如,在《社会学研究》2017年第2期,刊发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试点”何以失败?——A市生活垃圾“计量收费”政策试行过程研究》,就比较新颖且简洁,明确的概括了文章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又如,《社会》2019年第2期,刊发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一把尺子如何“量到底”:基层治理中的制度硬化——以一个城市更新试点项目为例》,同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不晦涩难懂。策略二:选择期刊有讲究 论文完成后,往什么刊物投稿以及如何投稿?这既要做到有的放矢,也要讲究策略。很多人认为,是先确定刊物再写稿,其实有一定道理。先确定期刊,不一定是要确定某个期刊,可以确定某几种期刊,或者想发表什么级别的刊物,这样才能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有的放矢。如果一开始就决定,要“冲刺”发表高水平论文,那么,在检索文献时,就要瞄准领域内重点期刊的文献了。我们平时肯定有所关注,即发表在顶级刊物上的论文参考文献,往往是来源重要期刊的文献或者知名学者的论著。另外,一定要仔细阅读所投刊物的《投稿须知》,看看目标期刊对论文的基本要求,比如字数等基本要求,有些期刊对稿件字数有较为明确的要求,规定了最低字数要求或者最高字数要求,符合论文字数超过或者低于该期刊的要求,则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录用可能性。如果检索不到目标期刊的《投稿指南》,下载1~2篇目标期刊的最新论文参考即可。同时,要多揣摩目标期刊的论文风格,在论文的结构上、语言风格上,向目标期刊靠近。有些刊物会在官网或者某一期发出本年度的重点选题范围,如果所撰写论文在选题范围内,也能增加论文录用的概率。在投出稿件之前,尤为重要的一步,就是要严格按照目标期刊的用稿要求,从论文框架、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方面进行对照性的修改和完善。比如,在论文框架方面,就引言这一部分,不同刊物就会有不同的要求。这种要求往往不会在期刊的“征稿通知”里明确标明,但是通过阅读该刊物的论文,就能大致了解。有些刊物的引言,就明确的是“0引言”这种形式,有些刊物就不是此类形式。又如,摘要部分,有些刊物在明确要采用结构性摘要,即”【目的/意义】……【方法/过程】……【结论】“等,有些刊物则无此要求。有些刊物明确要求摘要不能超过300字,有些又要求不能低于300字。引用的文献在论文中应具体标明,并在文后列出参考文献。大部分期刊都规定引用的文献需要在文末列出参考文献。但有些期刊,如《政治学研究》,则要求以脚注形式标注参考文献。这些细节都要注意。也就是说,论文的写法要符合刊物的风格和具体要求,可以通过目标期刊的《征稿通知》或者研读新近发表的论文来了解这方面的信息。总之,在投稿甚至是论文撰写之前,对目标期刊的风格有所了解和熟悉,做到有的放矢。策略三:把握恰当时机与编辑沟通 稿件投出去后,作者盼望审稿意见的心情更加迫切,希望能被录用并且早日安排发表。实际上,每个期刊都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稿件处理流程和环节,包括稿件的三审制度,对稿件编辑加工的三校一读制度以及出刊印刷前请作者最后一次校对等。对这些环节作者如果能了解一二,对自己的论文何时审阅、何时会有审稿意见、何时能够出版,就能做到大致心中有数。现在很多都开通的网络投稿系统,一般在投稿系统能看到审稿进度。因此,只需要关注投稿系统即可。如果时间明显延迟了很多,比如投稿后一个月还是初审,又如外审状态持续了一个多月还未变化,则可以致电给编辑部,礼貌的询问下文章进展情况。如果所投刊物尚未开通投稿系统,通过电子邮箱投稿,这就需要与编辑部沟通,了解编辑部对稿件的处理进度。一般情况下,可以在投稿后一个月左右,致电编辑部询问稿件状态。大部分期刊会在《征稿通知》里著名刊物的审稿时长,目前大部分期刊的审稿时间都是3个月,如果三个月没有回复,则自动视为拒稿了。部分刊物的审稿时间相对较短,也会承诺在45天、20天,1个月,甚至1周内给出意见。在此阶段,切忌沉不住气。稿件投出三五天,就迫不及待地给编辑打电话询问进展。须知,越是高质量期刊,越“不缺”稿子,有些期刊的年投稿量都要过万了,编辑的工作量非常巨大,如果贸然致电催稿,效果很多可能适得其反。

景曰

聊聊论文投稿的策略

目前,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仍是绝大部分高校对研究生毕业的要求之一。很多研究生都戏言,“自己的论文不是被拒稿,就是在被拒稿的路上”,感觉发表论文“很难”。一篇论文能否顺利发表,文章本身质量至关重要,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投稿时自然能引得编辑青睐。除了论文质量之外,还有一些方面,也影响着论文投稿成功率,这就是我们在投稿时要讲究的三点策略。策略一:论文标题要新颖,要有趣 一个新颖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亮点。题目是文章的总纲,是反映论文最重要内容的词语的逻辑组合,是一篇论文给读者和审稿人的第一个重要信息。编辑一定是先看论文的题目,题目新颖生动,便有兴趣继续往下看。如果题目陈旧,便索然无味,论文估计也就被“毙”了。如何让论文题目新颖,简炼,有趣?一是多关注所在研究领域内包括交叉领域的一些重要期刊近年来发表的论文,二是关注目标刊物近年来发表的论文,将这些期刊近两年的目录重点研读,仔细揣摩,了解这些论文的题目是怎么拟定的,包括结构、字数以及如何概括了文章内容等,从中发现编辑的“口味偏好”。比如,在《社会学研究》2017年第2期,刊发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试点”何以失败?——A市生活垃圾“计量收费”政策试行过程研究》,就比较新颖且简洁,明确的概括了文章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又如,《社会》2019年第2期,刊发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一把尺子如何“量到底”:基层治理中的制度硬化——以一个城市更新试点项目为例》,同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不晦涩难懂。策略二:选择期刊有讲究 论文完成后,往什么刊物投稿以及如何投稿?这既要做到有的放矢,也要讲究策略。很多人认为,是先确定刊物再写稿,其实有一定道理。先确定期刊,不一定是要确定某个期刊,可以确定某几种期刊,或者想发表什么级别的刊物,这样才能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有的放矢。如果一开始就决定,要“冲刺”发表高水平论文,那么,在检索文献时,就要瞄准领域内重点期刊的文献了。我们平时肯定有所关注,即发表在顶级刊物上的论文参考文献,往往是来源重要期刊的文献或者知名学者的论著。另外,一定要仔细阅读所投刊物的《投稿须知》,看看目标期刊对论文的基本要求,比如字数等基本要求,有些期刊对稿件字数有较为明确的要求,规定了最低字数要求或者最高字数要求,符合论文字数超过或者低于该期刊的要求,则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录用可能性。如果检索不到目标期刊的《投稿指南》,下载1~2篇目标期刊的最新论文参考即可。同时,要多揣摩目标期刊的论文风格,在论文的结构上、语言风格上,向目标期刊靠近。有些刊物会在官网或者某一期发出本年度的重点选题范围,如果所撰写论文在选题范围内,也能增加论文录用的概率。在投出稿件之前,尤为重要的一步,就是要严格按照目标期刊的用稿要求,从论文框架、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方面进行对照性的修改和完善。比如,在论文框架方面,就引言这一部分,不同刊物就会有不同的要求。这种要求往往不会在期刊的“征稿通知”里明确标明,但是通过阅读该刊物的论文,就能大致了解。有些刊物的引言,就明确的是“0引言”这种形式,有些刊物就不是此类形式。又如,摘要部分,有些刊物在明确要采用结构性摘要,即”【目的/意义】.....【方法/过程】......【结论】“等,有些刊物则无此要求。有些刊物明确要求摘要不能超过300字,有些又要求不能低于300字。引用的文献在论文中应具体标明,并在文后列出参考文献。大部分期刊都规定引用的文献需要在文末列出参考文献。但有些期刊,如《政治学研究》,则要求以脚注形式标注参考文献。这些细节都要注意。也就是说,论文的写法要符合刊物的风格和具体要求,可以通过目标期刊的《征稿通知》或者研读新近发表的论文来了解这方面的信息。总之,在投稿甚至是论文撰写之前,对目标期刊的风格有所了解和熟悉,做到有的放矢。策略三:把握恰当时机与编辑沟通 稿件投出去后,作者盼望审稿意见的心情更加迫切,希望能被录用并且早日安排发表。实际上,每个期刊都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稿件处理流程和环节,包括稿件的三审制度,对稿件编辑加工的三校一读制度以及出刊印刷前请作者最后一次校对等。对这些环节作者如果能了解一二,对自己的论文何时审阅、何时会有审稿意见、何时能够出版,就能做到大致心中有数。现在很多都开通的网络投稿系统,一般在投稿系统能看到审稿进度。因此,只需要关注投稿系统即可。如果时间明显延迟了很多,比如投稿后一个月还是初审,又如外审状态持续了一个多月还未变化,则可以致电给编辑部,礼貌的询问下文章进展情况。如果所投刊物尚未开通投稿系统,通过电子邮箱投稿,这就需要与编辑部沟通,了解编辑部对稿件的处理进度。一般情况下,可以在投稿后一个月左右,致电编辑部询问稿件状态。大部分期刊会在《征稿通知》里注明刊物的审稿时长,目前大部分期刊的审稿时间都是3个月,如果三个月没有回复,则自动视为拒稿了。部分刊物的审稿时间相对较短,也会承诺在45天、20天,1个月,甚至1周内给出意见。在此阶段,切忌沉不住气。稿件投出三五天,就迫不及待的给编辑打电话询问进展。须知,越是高质量期刊,越“不缺”稿子,有些期刊的年投稿量都要过万了,编辑的工作量非常巨大,如果贸然致电催稿,效果很多可能适得其反。来源:社科学术圈作者:大刘老师

非乎

「征文」第一届国际政治理论与方法前沿青年论坛征稿启事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面临的外部挑战也在日益增多。要想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当今时代的国际政治,塑造更加和平安全的国际环境,亟需国际政治基础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与此同时,风起云涌、日新月异的国际政治变化,也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宝贵的时代契机和经验启发。加快推进中国国际政治学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离不开深厚的理论积淀和锐意的理论探索。不断缩小与世界一流理论研究水平的差距、使中国国际政治学界的知识贡献与中国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相称,更是当代中国国际政治学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学人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为促进中国国际政治理论与方法前沿交流,推动中国国际政治学科高质量发展,发现和积蓄理论研究后备人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室发起,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室、《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与清华大学《国际政治科学》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第一届国际政治理论与方法前沿青年论坛计划于2021年4月10日在北京举行,现面向全国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和青年学者征集论文。论坛主题大国竞争的历史、理论与实证论坛时间、地点2021年4月10日,北京(具体地点待定)征文对象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及35周岁以下青年学者论坛形式线下会议+网络直播征文及论坛相关事项说明:1. 所提交论文的研究内容须与此次论坛主题相关。论文须有明确的有理论导向的研究问题、批判性的文献回顾以及具有创新性的核心观点。既鼓励基于详实一手史料的案例研究,也鼓励基于缜密研究设计的模型和数量化研究。2. 论文字数(含摘要、脚注)1.5至2.5万字。正文及脚注格式请遵照《世界经济与政治》体例。3. 论文请保存为word文档,以附件形式发送至信箱iwep_ipt@163.com。邮件主题及附件标题命名方式为“青年论坛投稿_单位_姓名”。邮件正文中请注明姓名、年龄、所在单位、身份(职称)、手机号、微信号及电子邮箱地址。4. 征稿截止日期为2021年3月20日。5. 论坛不接受已发表或即将发表的论文,抵制一切学术不端行为。会务组将组织专家对投稿论文进行匿名评审,从中遴选出优秀论文并邀请论文(第一)作者参会。参会高质量论文作为《世界经济与政治》和《国际政治科学》优先备选稿件。6. 论坛将为受邀参会学者略备酬劳,并为京外受邀学者提供往返机票及在京住宿。8. 主办方保留对此次论坛的最终解释权。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室《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国际政治科学》编辑部2020年11月27日延伸阅读:【会议综述】“中美竞争时代中国国际政治理论的研究议程”研讨会综述【会议日程】“中美竞争时代中国国际政治理论的研究议程”研讨会【张宇燕 冯维江】 从“接触”到“规锁”:美国对华战略意图及中美博弈的四种前景【姚枝仲】中美经贸冲突中的规则之争【邹治波】中美关系三层次结构的构建【赵远良】中美博弈关系再解读——基于世界治理手段变迁的视角【薛力】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对中美关系有什么影响?【邹治波 刘玮】 构建中美核战略稳定性框架:非对称性战略平衡的视角【薛力】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对中美关系有什么影响?【宋泓】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和展望【肖 河 徐奇渊】“压舱石”与“周期性”的终结——国际秩序互动视角下的中美关系【余永定】 中美贸易战的回顾与展望【东艳 李春顶】 深刻认识美国“关税武器化”政策的根源与危害【余永定】 中美贸易战的前景【Dong Yan, Ma Yinging, Xu Tingting】China Should Take the Opportunity to Diversify its Market【东艳 李春顶】 如何理解中美经贸磋商中的三项原则性分歧【东艳】 贸易摩擦与制度协调——基于中美贸易摩擦与日美贸易摩擦的比较研究【熊爱宗】全球贸易摩擦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姚曦 徐奇渊】 中美贸易摩擦向多边扩展,国际补贴新规如何接招?【薛力】 中美关系的性质:冷缠斗而非新冷战【冯维江】 合作是中美双方最好的选择【赵海】 美国准内战才是中美摩擦的最大不可控因素【张宇燕 冯维江】 如何理解中美贸易摩擦【东 艳】 以美日贸易摩擦为鉴,透视中美贸易冲突【张宇燕】 访美归来谈中美关系【张明】 对《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白皮书的几点评论【倪月菊】 中美经贸摩擦:美国吃亏了?【赵 海】 美国政客该补补历史课了【薛 力】 美国对华战略:从两面下注到全面防范【徐奇渊】 中美贸易冲突:中国经济的核心利益是什么?

烝民

在写作中注意这四个问题,论文顺利发表!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社科学术圈,ID:shkxquan】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我们都很清楚,对于每一篇论文而言,都是需要我们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写,去把它完成。但是写和写之间可能真的存在很大的不同。在我看来,如果能在落笔成文的整个进程之中一直注意到这样四个问题的,论文的质量会有很大提升。而论文质量的提升就意味着——在修改论文的时候,工作量不至于大得惊人,让我们怀疑人生。在论文进入审稿流程之后,可以轻松过五关斩六将,早日发表。在选择投稿目标期刊时,可以选以前不太敢选的期刊去碰运气。在得到用稿通知的时候,不必去思考版面费的压力和生活的尊严该如何平衡.鉴于提升论文质量如此之重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四个问题吧。让我们开始。1 不断自己,自己论文的学术增量在哪里?我们往往会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对于社科类专业的学术论文而言,恐怕这种“抄”的迹象会非常明显。但是我要提醒大家,如果把这种“抄”仅仅简单理解为复制粘贴或者好一点,是转述的话,那这篇论文的价值基本也就消失了,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学者很极端地说今天我们每年生产的论文绝大多数都是垃圾的重要原因。这种缺乏“学术增量”的论文一般会面临两种可能性,一个坏一点的可能性是它根本就无法发表,论文查重关都不过去,直接判定为剽窃抄袭;一个好一点的可能性是这篇论文历尽周折终于被发表了,然后它就像跌进大海里的一滴水,或者像涌入上海地铁10号线南京东路站人群中的上班族,以及北京“三环停车场”上的一辆夏利,立刻就消失在其中,再也看不到踪影。是的,这样的论文不会给读者留下任何印象。事实上,读者根本找不到它,并且也不需要它。我觉得我们没必要去写这样的论文,以免未来的你去鄙视现在的你。起码在写作的立意上,我们一定要去寻找这篇论文的学术增量,并且确保我们写作的每一篇论文都有这么一个学术增量的存在。关于学术增量,我想给大家提供三个方面的参考。第一个是贡献了新资料或新数据。比如,我们在论文中使用了新的资料,这个资料其他人都没有使用过,起码在你研究的领域之内还没有人使用过;再有就是运用了新的数据,是官方最新发布的权威数据,是某个公信力非常高的民意调查机构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或者干脆就是你和你的研究团队通过田野调查、实证研究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像这样的内容,我们就可以把它视为学术增量,这是我们的论文和别人论文比较而言的闪光之处,这是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是贡献了新知识和新理论。我们这篇论文对于学界这个领域已有的研究而言,到底提供了一个怎样的新知识?提供了怎样一个新的理论增长点,或者一个新的范式,一个讨论问题的新框架?拥有这种学术增量的难度可能会比较大,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如果你关注的是一个交叉学科的研究领域,或者是一个方兴未艾的新的议题,相关研究成果正处于整体高涨的趋势之中,那么我们贡献新知识和新理论的可能性就比较高。而且一旦在这个方面有所突破,这篇文章就可能拥有非常好的引用率和转载机会,如果再接再厉持续跟进深入发掘,可能一篇权威期刊论文就被你发表出来了。第三个是贡献了新方法。我认为论文的形式和它的内容同样重要,其实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它所研究的内容也同样重要。我们这篇论文从选题到内容来看可能没有什么新意,但如果我们是采用了一个新的方法来展开研究的话,那这本身就是学术增量。对此我有一个印象深刻的经历。我在博士一年级的时候,当时是读了一篇发表在《政治学研究》上的文章,是一篇综述性质的文章,题目是《村民自治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以1989—2006年CNKI篇名含“村民自治”的文献为分析对象》,发表在2008年第1期上。我有点奇怪,因为一般来讲,综述类的文章在权威期刊发表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这篇论文一定会有什么独特的地方。阅读之后我发现,这篇论文是采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和手段去做文献的样本分析,然后有大量的柱状图饼状图这类可视化的内容,之后又对这种定量的描述性研究进行定性分析,形成规范结论。我当时看到这篇论文的时候就觉得脑洞大开,一个论文写作的灵感也应运而生——我套用这篇论文的研究方法去分析我关注的这个研究领域,也写出来了一篇文献综述。这篇论文投稿之后很快就被发表了,那是我读博期间发表的第一篇CSSCI论文。现在想来,这篇论文之所以能被发表,可能是让编辑看到了原来文献综述还可以这样做,也就是这篇论文贡献了一个新的方法。希望我的这个经历会对大家有所启发。2 反复告诫自己,“抄袭剽窃”的事情绝对不要去碰其实论文写作是要有“底线思维”的,始终铭记“伤不起的底线”在哪里,永远别想投机取巧,存在侥幸心理,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一旦触底,后果不堪设想,基本身败名裂,直接被学术江湖开除了。关于这个问题我提三个建议:首先,一定要杜绝低水平抄袭。别人写一句,你抄一句,别人论文中的资料你拿来就用,别人调查问卷形成的数据你直接复制粘贴在自己的论文里,这样实在太low了,属于抄袭的最低层次,幼儿园大班水平,最容易翻船。其次,剽窃观点一定记得要转述。剽窃观点其实已经高明很多了,通过转述别人的观点来形成一个看似自己的观点,看起来很不一样,但实质都是一样的,这算是抄袭的中间层次,初中毕业水平——起码比直接抄袭文字、资料和数据要含蓄得多,也有点技术含量和学术味道在。但是一定注意把握分寸和尺度。我觉得转述一个人的一两个观点叫做借鉴,注明出处,问题不大,但如果转述一个人的20多个观点,就算注明出处了,那也变成赤裸裸的剽窃了。第三,抄袭别人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在我看来,这该是最高层次的抄袭,已经幻化成蝶,大学毕业了。有句话说得很好,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借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自己学科和专业领域之内的问题,或者借用别人论文的分析框架来搭建你论文选题的研究框架,这都是借鉴,是兼容并蓄,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事情,大家应该多在这个层次上想问题、做研究、写论文。3 给自己一个忠告:好的文章一定是改出来的千万别认为论文写出来了就一劳永逸了,事实上,没有一个千锤百炼的过程,我们真的无法抵达那个令人向往的彼岸。修改论文可以遵循三个原则:首先是让自己满意的原则。如果我们写出来的这篇论文自己都觉得看不下去,没法看,自己都想吐,那我觉得这篇论文就没有必要再去投稿恶心编辑去了,对不对?至少我们得先过了自己这一关,自己觉得还不错,比较满意了,才有底气去投稿。越是往高逼格期刊投稿,就越得让自己满意才行。第二是搁置一周的原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我们完成一篇论文的写作,敲完最后一个句号,那种内心油然而生的成就感和喜悦感,相信大家都体会过吧?我也是这样啊,写完一篇论文真的特别兴奋,一块硬骨头终于被我啃下来了,能不高兴吗?于是喝点啤酒撸个串,这些都正常。但是一定要注意,除非万不得已,尽量不要就这样趁热打铁把论文投稿出去。我建议大家等待一周,在这一周的时间里我们不去看这篇论文,不去想这篇论文,甚至不去查阅和这篇论文相关的任何资料,完全放空自己,干点别的事情,忘记这篇论文。然后,一周之后回来把这篇论文拿出来,就像是在看别人论文那样从头到尾,一个字一个字地再去审读这篇论文——相信到那个时候你就会感到非常吃惊,因为你能找到非常多的问题。一周之前曾经感动你的,让你引以为傲的那句话,现在它非但没有感动你,还让你觉得不可思议,简直丑态百出。我相信经过这样一个搁置后的重新阅读和修改,论文的质量一般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这回修改完毕了再去投稿,命中率也会增加很多。第三个是不修改不重投的原则。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的论文投稿出去了,然后等了两个月三个月四个月石沉大海了,没有被录用。那么在再次投稿之前,一定记得要对论文进行修改,经过这两个月三个月四个月,你一定又有很多新的发现和思考,根据这些新的发现和思考去继续修改完善论文。然后别忘记做一个文献查新的工作,就是说,在等待论文审理结果出来的这两个月三个月四个月的时间里面,学界又出现了哪些高相关性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的最新观点是什么?可以用这些研究成果对自己论文的参考文献进行更新和迭代。我们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始终保持这篇论文一直处在让你最为满意的那个点了,也站在学界研究的最新进展之上。其实大家可以考虑一下,当我们这样踏踏实实、实实在在地去修改文章,当我们每次投稿的时候都能问心无愧、非常满意,那么这篇论文的发表也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它一定会被发表在一个高大上的期刊上的,对不对,因为它已经配得上这样的期刊了。4 形式与内容同样重要,甚至形式比内容更重要前段时间杨澜有篇文章在网上流传得很广,里面有个金句是:“没人有义务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大概这么个意思。然后我们也经常听过什么“人是视觉动物”“颜值真的很重要”这类公众话题。其实把这些观点放在我们的论文写作问题中,也同样适用——期刊编辑没有义务透过你论文邋遢的外表去发现它优秀的内在期刊编辑是视觉动物,论文的“颜值”真的很重要(小编注:看到这里,我想起昨天一位读者给我们的留言。小编在一篇文章评论中说,很多编辑部其实人手非常少,一般三五人,每天要面对海量投稿,很多核心期刊的年投稿量已经过万,有些期刊邮箱往往因为投稿太多被“挤爆了”,所以很多期刊编辑在接听读者电话时,可能语气并不是让人十分舒服。我们“将心比心”的考虑下,在投稿时争取把自己的文章按照目标期刊的格式尽量修改完善,在形式上能达到期刊的要求,让编辑看着“顺眼”一些。这位读者的评论认为,作者们很多都是教师,平时教学工作很忙很辛苦,还要加班加点熬夜做研究写论文,而论文的格式规范等等属于编辑们的工作,作者只需要关注内容就行了。在这里,用这段文字给这位读者一个回应吧。)所以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论文的形式,用完美的形式来展现论文的内容。关于形式的问题,一个是要符合学术论文格式的规范,一个是要消灭错别字、语句不通顺、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这类低级错误。以我的个人经验,论文的形式和内容同样重要,甚至形式比内容还重要。如果一篇论文在它18个字的标题之中就出现了一个错别字,试想你还有心情继续去阅读它的内容吗?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形式上的低级错误真的会成为我们论文投稿的滑铁卢。希望这个问题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退一步讲,在论文的内容上,有的时候我们可能真的是写作能力不强,理论深度不够,学养水平不高,但至少我们能够做到形式完美。内容不够完美的原因是能力问题,而形式不够完美的原因就是态度问题了。可以让编辑怀疑我们能力不强,但总不至于让编辑认为我们连写作论文的态度也不端正吧?

红军桥

论文顺利发表的“内”、“外”功夫!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社科学术圈,ID:shkxquan】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一篇论文顺利发表,不仅要体现在“稿外”,还应在“稿内”下功夫,既要认真撰写论文,提高质量,也要讲究投稿策略。1 题目新颖、有趣一个新颖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亮点。题目是文章的总纲,是反映论文最重要内容的词语的逻辑组合,是一篇论文给读者和审稿人的第一个重要信息。编辑一定是先看论文的题目,题目新颖生动,便有兴趣继续往下看。如果题目陈旧,便索然无味,论文估计也就被”毙“了。如何让论文题目新颖,简练,有趣?多关注所在研究领域内包括交叉领域的顶级期刊刊出的论文,近几年的每期的目录一定要重点研读,了解这些优秀论文的题目是怎么拟的,包括结构、字数以及如何概括了文章内容等。比如,在《社会学研究》2017年第2期,刊发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试点”何以失败? ——A 市生活垃圾“计量收费”政策试行过程研究》,就比较新颖且简洁,明确地概括了文章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又如,《社会》2019年第2期,刊发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一把尺子如何“量到底”:基层治理中的制度硬化——以一个城市更新试点项目为例》,同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不晦涩难懂。2 了解目标刊物用稿要求确定题目后,要认真构架论文,从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方面都要严格、严谨、规范。比如,在论文框架方面,就引言这一部分,不同刊物就会有不同的要求。这种要求往往不会在期刊的“征稿通知”里明确标明,但是通过阅读该刊物的论文,就能大致了解。有些刊物的引言,就明确的是“0 引言”这种形式, 有些刊物就不是此类形式。则这就需要在投稿甚至是论文撰写之前,就要对目标期刊的风格有所了解和熟悉,做到有的放矢。又如,摘要部分,有些刊物在明确要采用结构性摘要,即”【目的/意义】……【方法/过程】……【结论】“等,有些刊物则无此要求。有些刊物明确要求摘要不能超过300字,有些又要求不能低于300字。总之,论文条目的写法要符合刊物的风格和具体要求。可以通过目标期刊的《征稿通知》或者研读新近发表的论文来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另外,论文的数据、资料、结果要做到实事求是,结论简明、真实,不夸大其词。文中使用的量、单位、符号、缩写等,都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也要关注刊物的具体的要求,不要自己“创造”或者想当然。引用的文献在论文中应具体标明,并在文后列出参考文献。大部分期刊都规定引用的文献需要在文末列出参考文献。但有些期刊,如《政治学研究》,则要求以脚注形式标注参考文献。这些细节都要注意。3 投稿讲策略论文完成后,往什么刊物投稿以及如何投稿?这既要做到有的放矢,也要讲究策略。很多人认为,是先确定刊物再写稿,其实有一定道理。先确定期刊,不一定是要确定某个期刊,可以确定某几种期刊,或者想发表什么级别的刊物,这样才能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有的放矢。如果一开始就决定,要”冲刺“高水平论文,那么,在检索文献时,就要瞄准高质量的文献了。我们平时肯定有所关注,就是发表在顶级刊物上的论文的参考文献,基本不会出现普通刊物上的论文。另外,一定要仔细阅读所投刊物的《投稿须知》或《投稿指南》,看看目标期刊对论文的基本要求,包括字数等基本要求。如果检索不到目标期刊的《投稿指南》,下载1~2篇目标期刊的最新论文,参考即可。同时,要多揣摩目标期刊的论文风格,在论文的结构上、语言风格上,向目标期刊靠近。有些刊物会在官网或者某一期发出本年度的重点选题范围,如果所撰写论文在选题范围内,也能增加论文录用的概率。4 恰当时机与编辑沟通稿件投出去后,作者盼望审稿意见的心情就更加迫切,希望能早日安排发表。这就需要及时与编辑部沟通,了解编辑部对稿件的处理进度。每个期刊都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稿件处理流程和许多环节,包括稿件的三审制度,对稿件编辑加工的三校一读制度以及出刊印刷前请作者最后一次校对等。有些环节作者不需要了解,但有些环节作者如能了解一二,对自己的论文何时审阅、何时会有审稿意见、何时能够出版,就能做到大致心中有数。现在很多都开通的网络投稿系统,一般在投稿系统能看到审稿进度。因此,只需要关注投稿系统即可。如果时间明显延迟了很多,比如投稿后一个月还是初审,又如外审状态持续了一个多月还未变化,则可以致电给编辑部,礼貌的询问下文章的情况。如果所投刊物尚未开通投稿系统,通过电子邮箱投稿,可以在投稿后一个月左右,致电编辑部询问稿件状态。目前,大部分期刊的审稿时间都是3个月,如果三个月没有回复,则自动视为拒稿了。也有一些期刊会在《征稿通知》里注明本刊物的审稿时长。有些刊物的审稿时间也会承诺在45天、1个月,20天,甚至1周内给出意见。在此阶段,切忌沉不住气。稿件投出三五天,就迫不及待地给编辑打电话询问进展。须知,越是高质量期刊,越“不缺”稿子,有些期刊的年投稿量都要过万了,编辑的工作量非常巨大,如果贸然致电催稿,效果很多可能适得其反。

精灵使

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编撰出版《政治通鉴》

2020年7月30日,由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持编撰出版的《政治通鉴》新书发布会暨“通鉴视野下的政治科学”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北京大学校长郝平与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刘国辉等嘉宾共同为新书揭幕。来自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数十位专家学者、校内部分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多家媒体代表出席了会议。发布会由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增科教授主持。郝平与刘国辉等为新书揭幕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于鸿君在致辞中对《政治通鉴》的出版表示了热烈祝贺。他指出,启动“政治通鉴”编纂研究工程,出版《政治通鉴》系列论著,标志着政治学研究中心的学术事业结出硕果,是北大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的一大盛事。学校将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的发展,支持中心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取得更多重大成果,建设成为中国政治学基础研究的重镇。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对新冠疫情的讨论和抗击,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憧憬,交织着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自信和期盼。抗击新冠疫情的中国方案,深刻地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生命力。中国政治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希望北大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以“政治通鉴”工程为牵引,科学研判政治学的发展趋势和生长点,会通古今中西,融通学科视野,推动中国政治学在更加开放、更加科学的道路上创新发展。政治学研究中心要牢记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要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继续广泛团结政治学及相关学科的机构和同仁,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引领风气,凝聚共识,打造中国政治学的“通鉴学派”,构建新型学术共同体,为中国政治学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于鸿君致辞刘国辉指出,《政治通鉴》的编纂出版是政治学基础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填补了中国现代政治学工具性基础文献的欠缺,也将推动中国政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是以编纂出版大型综合性和专业性工具书为主的国家级出版机构,《政治通鉴》是大百科常年坚持高端学术出版的又一代表作。出版社对《政治通鉴》的编辑出版工作高度重视,特别邀请资深出版专家、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政治学卷责任编辑的周五一先生为书稿把关,做到了细致编辑、反复加工与精益求精,力求高度契合学术出版规范。出版社将在北京大学及各位专家学者的支持下,一如既往地出版好这套书,并通过这套书见证中国政治学“通鉴学派”的形成。刘国辉致辞《政治通鉴》主编,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兼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俞可平就“政治通鉴”的基本内容、主要特色与编撰动因作了详细介绍。他指出,“政治通鉴”研究工程致力于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主要政治经典和人类创造的基本政治制度究竟有哪些;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究竟有什么关系;人类有哪些重要的政治理想,未来人类的理想政治应当是什么。《政治通鉴》是多卷本的系列出版物,每一卷都包括古今中外的政治经典、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人物、代表性政治理论和重大政治事件五个部分的主体内容。通鉴不同于为君主提供统治镜鉴的传统政治文献,也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政治学百科全书,在撰写的过程中,要求作者努力做到叙述和分析相结合、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研究相结合、以及经典文献研究与理论前沿论述相结合。《通鉴》编撰的根本动因,在于填补中国现代政治学工具性基础文献的欠缺,推进中国政治学的基础研究;《通鉴》编撰的直接动因,在于承担起北大政治学人对于中国政治学科发展的学术使命与责任,继承并发扬北大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传统与特色,并在研究和编撰的过程中,建构起“政治通鉴学派”的学术共同体。俞可平发表主旨演讲合影新书发布会后,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围绕“通鉴视野下的政治科学”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延伸阅读:《政治通鉴》新书介绍“政治通鉴”是一项大型的政治学基础研究工程,被列入北京大学“双一流”专项资助计划及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本次发布会呈现的《政治通鉴》第一卷,就是“政治通鉴”研究工程的阶段性成果。《政治通鉴》初步以多卷本系列出版物的形式呈现,每一卷都包括古今中外的政治经典、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人物、代表性政治理论和重大政治事件五个部分的主体内容。共有十位专家学者参与了第一卷的撰写工作。《政治通鉴》第一卷包括五个部分:(一)古今中外的重要政治学经典;(二)改变政治历史进程的重大政治事件;(三)影响各国政治发展的重要政治人物;(四)对人类政治生活具有广泛影响的政治思潮;(五)人类有史以来的基本政治制度。《政治通鉴》第一卷包含以下条目:(一)政治学名著:《理想国》、《政治学》;(二)政治事件:秦始皇统一中国、英国革命;(三)政治人物:隋文帝、华盛顿;(四)政治思潮:世界主义、民粹主义;(五)政治制度:共和、法治。

大肉票

《政治学研究》2021年华北地区中青年作者座谈会南开举行

4月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南开大学共同主办的“开局‘十四五’新征程、庆祝建党100周年暨《政治学研究》2021年华北地区中青年作者座谈会”在南开大学举行。会议围绕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体系、国家理论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公共行政前沿、论文选题与刊物要求等议题进行研讨。南开大学副校长王新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政治学研究》主编张树华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新华文摘》《中国行政管理》《天津日报》等高校、报刊的近40位学者参加。张树华在致辞中提出,建党百年以来,中国的成功实践冲破了西方的逻辑教条和理论束缚,创造了历史奇迹。中国政治学人要讲清中国政治学背后的学理、道理和哲理,增强中国政治学的自主性和原创性。新时代中国的政治学应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展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学。王新生在致辞中强调,中国学者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要从中国的事情出发,开展学理性的研究,走出西方的视角。在主题演讲环节,北京大学教授王浦劬以“我国政治学研究的时代主题”为主题,提出时代是把握政治学研究主题的基本依据,而判断时代的依据是社会主要矛盾。他认为,新时代新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国政治学研究的主题,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中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的高效能。吉林大学教授周光辉做了“理解中国:新型现代国家构建的思考”的主题演讲,指出中国政治学要走出“西方中心主义”,在历史变革进程中构建新型现代国家。天津师范大学教授高建在“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探索”的主题演讲中,认为总结经验教训,有利于更好地前行。中国政治学的进步,要从对中国现实的观察总结中创造,进行知识生产。《新华文摘》编审胡元梓做了题为“不忘初心,保持定力,推进中国政治学研究的现代化”的主题演讲,表示推进中国政治学研究的现代化要抓住根本,有创新、有新意、重实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发展理念作为价值选择。南开大学教授朱光磊以“政府职责体系是职能职责转变的制度化成果”为主题演讲,提出政府职能转变的进程需要经历由只讲政府职能到职能与职责并提,再到政府职能与职责制度化,最终建立清晰的政府职责体系,才能实现政府职能的具体化和清晰化。政府职责体系是职能职责转变的制度化成果。在刊物主办方与作者的座谈中,《政治学研究》副主编、编辑部主任王炳权谈道,我们要做出真正的研究;研究和写作要高度关注学术史,梳理清楚学术前史才能避免“编”论文现象;写作规范非常重要,一些很好的研究成果往往因为语言表达不顺畅、犯常识性错误等问题而不能发表,年轻的研究者语言表达一定要过关,形式逻辑不要有问题,文章的可读性要强。与会学者们在分组发言阶段还围绕信息政治、国家理论、国家治理的话语权、“放管服”改革、政府监管等话题进行交流分享。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负责人,相关师生代表参加活动。

撒哈拉

深化中国特色政治学研究(大家手笔)

融入学术的深刻、思想的睿智、逻辑的观照,凝练出中国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判断、基本原理等,中国政治学的理论体系必将日益成熟并走向世界。为了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2015年国务院制定公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方案强调,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深入思考、完整把握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之间的关系,统筹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政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一样,将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确立为学科建设目标。这二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纵观政治学发展史,凡是被公认为一流、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成就,无不是在回答本国重大政治问题中产生的,无不是适应本国政治发展需求而兴起的。如果一国的政治学理论没有民族特色,就不可能跻身世界一流行列。当然,政治学者在研究本国特色的同时也应具有观察人类政治文明的广博视野,关注人类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这样才能创造出为世界所认可的成果。当前,我们应抓住历史机遇,统筹推进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政治学学科建设。可以说,中国特色是世界一流的基础和前提,没有中国特色就不会成就世界一流。中国政治学首先要增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进一步加强对深层次中国问题的研究。任何国家的政治现象,都有其发生的特定国情文化机理,因而不存在针对某种政治现象的普适性解释模式。我们要正视自身所面临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既不可亦步亦趋跟在西方政治学研究之后,也不可止步于对政策的一般解释或对现象的空泛议论,而应努力运用多学科知识解释我国政治运行机理,形成和发展学理性、逻辑性和开放性兼备的中国政治学理论体系。近年来,政治学学者的中国问题意识越来越强,研究视阈越来越开阔,对从宏观到微观的诸多政治问题都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显示了政治学助力治国理政的学科功能。今后,政治学学者除了在对策性研究上继续努力,还应对涉及国家发展、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等深层次问题予以深度关切和思考。目前已经有不少学者对中国政治发展中诸多重大问题,比如国家治理现代化、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建构、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机构改革等都做了很好的跟踪研究,在历史追溯、国际比较、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对策建议等方面推出不少有价值的成果。我们还应努力在此基础上融入学术的深刻、思想的睿智、逻辑的观照,凝练出中国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判断、基本原理等。惟有如此,才能推动中国政治学的理论体系日益成熟并走向世界。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相依相融、并行不悖。我们在对中国政治进行的研究中,无论研究对象多么具体、研究方法多么实证,都应努力凝练出一般性知识和具有普遍解释力、预测力的判断。这样的研究成果自然具有让国内外同行关注、讨论和接纳的价值,进而有可能成为引领相关领域研究方向的一流成果。(作者:张桂林 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

正月

系统推进政治学研究高质量发展

在世界的动荡与变革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彰显出巨大制度优势,但完全实现“中国之治”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制度建设、治理能力提升和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实现“中国之治”进程中紧密关联的三个重要命题,也是新时代交给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不仅面向未来五年提出了战略规划,还面向未来十五年提出了远景目标,凸显出“十四五”时期的特殊历史方位和重大变革意义。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包括政治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发展时代。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正经历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给政治理论创新和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与广阔空间。当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政治学高质量发展,正当其时、正当其用。新发展阶段的需求与机遇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几次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纲举目张,政治学研究同样需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换句话讲,即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政治学高质量发展。当前的新发展阶段,究竟对政治学研究提出了怎样的需求?从国际上看,“十四五”时期的五年是中西道路、理论和制度差异愈益显著的时期,需要可持续的政治学研究对人类意识形态和制度模式的探索做好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从“历史终结论”的终结,到最佳社会制度的探索,一破一立,在两种道路、两种理论、两种制度交锋的关键时期,如何对我国的政党、政治、经济、社会各项实践做好有力阐释,如何对当代中国社会政治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及实际运行机理做出深刻研究,是政治学的重要任务。从国内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换言解读,不充分依然存在,意味着未来我们要继续发展生产力。不平衡依然存在,则意味着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的问题与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公平正义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为此,如何在尽可能不牺牲效率的前提下保障更大范围内的公平公正,如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治理效能和发展趋向做出学理阐释和评价,也是“十四五”期间政治学需要着力回答的问题。一句话,就是巨大的机遇伴随着显著的政治学研究难题。在世界的动荡与变革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彰显出巨大制度优势,但完全实现“中国之治”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干部队伍”。就是说,制度建设、治理能力提升和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实现“中国之治”进程中紧密关联的三个重要命题,也是新时代交给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些课题单纯在古希腊和中世纪的著述中找不到答案,在西方近现代文明史发展的故纸堆中也找不到参考。政治学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什么是政治学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就是实现政治学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翻阅历史文献可以发现,1978年胡乔木同志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教育部联合召开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预备会上就提出过:“我们所有不同单位的目标是一个,就是繁荣中国的社会科学……”全国社科系统和高校众多政治学人能够不约而同地选择投身于政治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每个人心里也都是有理想追求和事业担当的,汇聚起来的目标也只有一个,就是繁荣发展中国的政治学研究。“十四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五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以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中心”是什么?公报中提到的“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在为如何认识“中心”提供启示。“大局”是什么?公报中提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就是对如何认识“大局”做出的指示。国家在进入新发展阶段后,迎来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紧迫任务,还面临着在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大历史使命。爬坡向上的难度在增加,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如何在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基础上识别机遇和挑战,是谋划下一阶段发展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也是制定“十四五”规划的逻辑起点。新阶段的政治学就需要紧紧围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中心工作和上述重点问题,着力将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完善制度体系建设落到实处,始终注意围绕如何将制度优势转化成治理效能展开。系统推进政治学“三大体系”建设学科体系建设上,要求革新政治学知识生产过程,实行学科、专业的“关停并转”,系统开展学科评估和专业调整。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的研究室调整、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科教融合,都是这部分内容的相关体现。要着力鼓励和支持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尤其对于政治与技术的联手问题,要根据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做出考虑和回应,配置好人财物各类资源和评价方式。学术体系建设上,一方面,要根据中心工作和大局任务,发挥我国政治学的研究优势、人才积累和成果基础;另一方面,要重视和加强跨学科研究,不断探索发现新的“学术增长点”。其中,尤其要注意“三个定位”在实践中可能存在的张力。其实,用智库链建设回应统合“三个定位”,从发现问题、调查、研讨到寻求对策,对于这一智库化的知识生产流程,政治学人都有切身体会。倘若没有很好的理论积累和调研积累,很难产出理想的成果。话语体系建设上,要以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为基础,着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大众化。同时,政治学专业化与通俗化、普及化的双语国际对话要齐头并进,不应闷头做学问,而是需要以多元化的方式,不断增强政治学话语影响力。总之,在“十四五”及未来较长一段时期,亟待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系统推动中国特色政治学高质量发展。(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陈承新精彩推荐:网格化:社会治理的传承与创新清华简政论彰显贤能制度理念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乃大归乎

高水准论文“写作秘籍”:选题+写作+投稿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社科学术圈,ID:shkxquan】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一、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学术论文的认知与投稿期刊的目标选择论文的分类包括报刊的理论版与期刊论文,每个学校对报刊理论版的分级是不一样的,有四个是比较重要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和《中国教育报》。注意字数要求一般在成果认定时最低要求2500或3000字。期刊论文通常分为普通期刊、核心期刊、权威期刊与顶级期刊。另一种分类方式:国家期刊与省级期刊。国内目前比较流行的中文社科期刊的三大评价体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CSSCI,即南大核心:每隔两年或三年更新一次,最新版本是2019-2020版,共收录568家期刊,其中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的期刊较多。要注意南大核心的正版来源期刊与扩展版来源,如由上海社科联主办的《学术月刊》是南大核心的来源期刊;而与其名称相似的,由湖北社科联主办的《理论月刊》,是南大核心的扩展版。南核的扩展板在评职称或毕业资格审查时是不算在南大核心范围内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即北大核心。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做出来的,基本上是每四年更新一次,最新的一个版本是2017年版,这一版的北大核心共收录732家社科期刊和1249家自然社会期刊,一般认为南大核心的级别比北大核心要高,要更难发表一些,但也有例外,有的期刊不是北大核心,但是南大核心,如《西北民族研究》。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即社科院核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做出来的,最新版本在2018年11月出版,共收录1291家期刊,对期刊的层级划分包括:顶级期刊、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和扩展版。有的期刊是北大核心与南大核心的正刊,但是在社科院核心里,只是一个普通期刊,如《思想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建议一:以南大核心为主,因为其认可度是最高的,使用范围是最广的。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优质论文也是以南大核心和北大核心为投稿目标指向的。当然,在学术圈里也有一些口碑不错的期刊,但是既不是南核也不是北核,也不是社科院核心,只是一个普刊,如《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但文章质量很高,通常是通过约稿的形式。建议二:对自己研究学科领域的核心期刊要非常熟悉,熟悉到如数家珍的地步。平常没事的时候可以翻出来南大核心和北大核心的目录看一看自己研究领域内的专业核心期刊有哪些,并作为投稿的备选项。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论文创作过程中的煎熬与突围选题方法一:在课堂学习或课堂授课中选: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加深对专题的认知,结合学习或思考为论文选题。好处:这样的选题通常是本学科比较重要的、经典的研究议题,并能够更加熟悉的把握这一选题。方法二:在课题完成中去选:通过参与课题,给论文选题。好处:借知名专家之力,挂好课题的课题号(国社科重大、重点或教育部重大等项目)容易发表;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选题一定是有研究价值的;可以积累申报课题道德经验、完成课题的经验,为以后作准备。方法三:在热点时事中选。好处:能够保证这一选题的用刊单位比较多;坏处:容易泛化,不容易出新意;要求我找到独到的切入口,切入口选对了会是一片不错的且容易发表的学术论文。比如今年恰逢建国70周年,期刊社一般会组织一批与建国70周年相关的专题论文。方法四:在实地调研中选,在田野调查中选时也要适应本学科的情况。好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避免纯理论论文的抽象性和纯调研报告论文的缺乏学理性。选取文献时要注意的细节适应性:不同的期刊对文献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研究世界性议题的《世界民族》《世界哲学》《国际政治研究》《环球法律评论》等期刊在选取文献时一定要使用大量的外文文献。权威性:论文写作时一定要选取经典权威的文献。如何查权威文献:把选题放在知网上进行主题检索,在检索结果中呈现出来的下载率和引用率都比较高的论文就是要下载的论文,选出来30-40篇进行阅读,留意他们共同使用的文献,那些通常就是本议题的权威文献,这些下载率与引用率比较高的这些论文也可以作为参考文献。下载率与引用率的数量没有一个固定的数量,比如民族学类的论文下载量在10000以上,引用量在100以上就是要下载阅读的论文。新颖性:经典文献一般年代比较久远,一篇论文要配合使用经典文献与最新研究成果才能让文献看上去更美观、更多元化、更紧跟学术研究动态。选取论文创作当年或前一年级别较高的期刊论文或者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为主。交叉性:目前社科类研究呈现出交叉发展的趋势,高校的学院设置也重视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所以在研究时要将研究视野打开,不能仅局限于本学科的文献阅读与使用,也要关注该议题的其他学科的文献资料的选取。写作生物钟:利用自己效率最高的时间段去写作,按照自己的作息习惯去写作。模仿与超越:模仿是必要的,模仿学科中与自己文风、写作风格相似的知名专家学者,即大牛,模仿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超越上一个阶段的自己,寻找属于自己的写作方式,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写作风格。及时记录写作灵感:当真正开始论文创作之后,灵感确实是存在的,灵感一般在大脑和身体状态最放松的时候迸发出来,当灵感出现之后,一定要及时记录不期而至的灵感。比如在睡觉时床头放笔和笔记本,在散步时用手机记录突然迸发的灵感,在与人聊天交流的时候突然解开的困惑等等。一气呵成:最忌讳拖沓,半途而废,学术论文的写作是非常严谨的,最好集中一个时间段来集中撰写学术论文,这样创作出来的论文通常也是比较满意的论文。雕琢如何雕琢:论文就像艺术品一样,需要精雕细琢。可以在语句、遣词造句、语法使用、文章结构以及文章格式等方面进行雕琢,包括中英文的使用以及文献的使用上,争取在规范的基础上做的美观,一般初稿完成后要修改5-7遍不等,争取稿子到了编辑手中不用再帮你修改文句、格式等基本问题。雕琢到什么程度:论文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发表,雕琢到自己都禁不住想多读几遍的程度;在投稿之前,论文一定首先过得去自己这关,然后在投到编辑手中。雕琢中应重点关注哪些:有没有硬伤,如时间、年份有没有写错,人物、事件有没有张冠李戴等;政治正确:公开发表的论文一定要注意政治正确性,不要给自己也不要给编辑和期刊社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三、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论文初稿呈现之后要做些什瞻前顾后,不忘初衷初稿完成后,要再次审查论文提出的问题与结论是否呼应,首尾是否呼应;自己写的这篇论文,是否解决了自己预先要解决的问题。论文写作就像放风筝一样,发散太多就容易偏离主题,在写作时要注意松紧有度,紧扣主题。与人交流,博采众长每个人的知识积累情况和观察问题的视角都是不同的,与他人交流,能够拓展自己观察这个问题的理论视野。多重扫描,锁定目标在投稿时要坚持的原则:要投级别较高的期刊,能投C刊不投核心,能投核心不投普刊;要投自己最有把握中的期刊,论文质量与期刊级别相匹配;不要怕被拒稿,拒稿是正常的。四、发表论文几个讨巧的方法认识学科领域的专家——“借大牛之力,成论文之美”借助大牛的推荐,论文在投递、发表时更容易中。认识学科领域的编辑——“朝中有人好做官”认识途径:开会、导师介绍、朋友介绍;可以直接把论文递到编辑手中,这样就直接过了初筛阶段,进入第二个阶段。打听周围老师、同事、同学有没有为期刊主持专栏——“提前预定,事半功倍”总结:无论是哪一个途径都一定要保证论文的质量;论文的质量尽量略高于其他论文的质量,保证后续编辑能继续乐意用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