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黑龙江大学2020年博士招生截止5月26日恶搞版

黑龙江大学2020年博士招生截止5月26日

考博公众号/学之恒考博天地根据我校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实际,现开通2020年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和“硕博连读”第二轮网上报名,请各位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网上报名及报名材料邮寄等相关工作。一、报考条件1. “申请考核制”考生报考条件参见《黑龙江大学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工作方案》2. “硕博连读”考生报考条件参见《黑龙江大学2020年硕博连读选拔工作方案》(网址二、报名安排1.网报时间:2020年5月19日至5月26日。2.网报地址:考生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并根据要求进行网上报名。3.已经完成网上报名的“申请考核制”和“硕博连读”考生本次无需重复报名。三、报名材料提交1.所有“申请考核制”和“硕博连读”考生(包括第一轮报名和第二轮报名)需按照《黑龙江大学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工作方案》《黑龙江大学2020年硕博连读选拔工作方案》中关于报名材料相关要求完成材料准备,其中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位、学历证书不需要邮寄原件,仅邮寄复印件。所有报名材料应于6月1日前寄达(不接受现场报送),请尽量合理安排好报名材料准备和邮寄时间。3. “申请考核制”和“硕博连读”考生完成网上报名后,需以“报名号+姓名”申请加入钉钉群。4.“申请考核制”和“硕博连读”的具体考核形式将另行公布,请考生关注我校研究生院官方网站发布的相关通知。四、咨询方式考生如有疑问可拨打咨询电话,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2020年5月19日学科建设博士后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张)截至2019年12月,黑龙江大学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 [5]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外国语言文学、哲学、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文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甜菜研究所、教育部农业微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黑龙江省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4]学位点截至2019年12月,黑龙江大学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8个。 [5]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化学、生态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植物保护、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应用统计、国际商务、法律、社会工作、教育、汉语国际教育、翻译、新闻与传播、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农业推广、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图书情报、艺术 [15]重点学科截至2019年12月,黑龙江大学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有省级重点学科群1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12个,省级“双一流”国际一流建设学科1个,省级“双一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5个。 [16]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俄语语言文学 [17]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 [18]省级重点学科群:化学材料与传感技术 [19]省级重点一级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公共管理、法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生物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 [20]省级“双一流”国际一流建设学科:外国语言文学省级“双一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哲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15]学科评估截至2019年12月,黑龙江大学的化学学科、材料学科、工程学科等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5]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黑龙江大学有25个学科参评,其中,评估结果为A类的学科有1个,评估结果为B类的学科有6个,评估结果为C类的学科有12个。 [15][21]

此何鸟哉

这所教育部直属院校,现在还在为自己的博士点冲击

作为一所教育部直属,且早早进入全国重点大学名单,财政部6所小规模试点高校之一,学校面积仅百余亩的高校,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所小而精的院校,但国际关系学院要说是小而精,可能就充满争议了。目前来看,国际关系学院是教育部直属院校中,唯一一所没有博士点的高校,也是财政部6所小规模试点高校中唯一一所没有博士点的高校,就算是财政部6所小规模试点高校中的中央美术学院也有1个一级博士点,2个二级博士点。很多人在搜索资料的时候,都会看到国际关系学院是有一个国际关系博士点的,但这是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联合培养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并不能算国关自己的博士点。从硕士点来看,国际关系学院也只能说是中规中矩,目前国关17个专业中,含金量最高的学硕点仅4个,虽说有14个专硕点,但从现在众多院校都取消学硕招生可以看出,学硕的含金量越来越低。从近日北京市公布的新增博士点推荐名单中可以看到,国际关系学院名列其中,申请的博士点为政治学一级博士点。虽说国际关系学院国内政治是其短板,但从其多年联合培养国际关系博士生的经验来看,国际关系学院拿下政治学博士点希望还是很大的。

慧观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博后招收说明:作为导师,我能做什么、不做什么

文|孙国东,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操练·砥砺·探险:关于招收博士生和博士后的说明从今年开始,我取得博导资格,可以在复旦国务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招收博士生,同时在复旦高研院博士后工作站招收同专业博士后(在复旦政治学博士生的专业体系中,更适合我的专业其实是“政治哲学”,明年我会申请换到该专业)。为招收到合适的博士生和博士后,现做如下说明:一、 作为导师,我不做什么(一)我不会让你做关涉我个人利益的学术事务或生活私事,但如果我组织公益性的学术活动(席明纳、研习营、读书小组等),希望你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能以志愿者身份参与;(二)我不会让你参与我个人的学术研究,因此,原则上不会与你合写论文,但如果你的论文发表以我的署名为必要,并且我的确为论文的构思和写作做出了实质性贡献,我可以署名第二作者;(三)我不介意你上一个临近学位的专业背景,甚至我个人更欢迎法学、哲学、社会学等背景的硕士或博士跨专业申请;(四)我不介意你将来是否一定从事学术工作,但至少在你读博或在站期间,希望你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学术研究上;(五)我不介意你在公开的学术场合(口头或书面)批评我的学术观点,但希望你进行学术批评时保持追求真理的本心,同时在非学术性的私人场合,仍对我行弟子礼;(六)我不介意你的家庭和学校出身,但希望你无论出身何种阶层、来自哪个学校,都能保有宽容、平和、积极的心态,并不因与个人出身有关的情感和情结影响你对研究对象的评判;(七)我不介意你的价值观和政治立场,但希望你无论价值观为何、具有何种政治立场,都能秉持开放、包容、理性的态度,并能在学术上做到“有品格、有品位”,在为人上做到“通人情、不世故”。以上后四个“不介意”后的但书内容,如果你做不到,不会影响我对你准入资格的评判,但如果你严重偏离以上标准,势必会影响你我关系的融洽程度。二、作为导师,我能做什么01. 指导内容为明晰起见,我把我能提供的学术指导列入下表:说明:1. 所谓“有实践观照的(政治)思想史研究”,主张(政治)思想史研究要聚焦于那些对关于(中国)现代政治秩序之“社会想象(social imaginaries)”的形成具有范导性(regulative),特别是构成性(constitutive)影响的中西政治思想。换言之,不是关注那些无法在历史、当下乃至未来的政治实践中制度化(落实为政治制度,或者为公共政治文化的培育和发展中提供观念资源),仅仅在逻辑思辨或概念辨析中可以成立的政治观念,而是聚焦于那些对中国现代政治秩序的建构具有借鉴意义或者对现代政治文明的形成或反思性发展具有支援价值的思想资源。这种实践观照可以以“照着讲”的方式隐含呈现出来,也可以以“接着讲”的方式明确呈现出来。这种(政治)思想史研究,可以是聚焦于某个思想家或理论家的“个殊化”研究,也可以是针对某一“观念单元”的问题导向型研究。2. 所谓“有思想关怀的中国(政治)研究”,就我个人的取向来说,主张关于中国政治问题的研究,避免陷入对具有时政性、暂时性的各种“碎片化情境”的制度辩护性或对策回应性研究,而要把转型中国的“结构化情境”同时作为思想根据和反思对象,并通过现代性与中国性之间——即现代价值与转型中国的结构化情境之间,或者“中国价值”与现代精神的正当化约束之间——的“反思性平衡”,建构同时符合中国现代转型的政治理想与实践约束条件的政治哲学原理,从而为中国想象和探索兼具现代性和中国性的现代政治秩序提供思想资源和学理基础。思想史研究出身的学者习惯把“有思想关怀的中国(政治)研究”理解为以既定政治意识形态或思想传统为依据把握中国政治问题的取向,并因此具有显见的独断论(教条主义)倾向,亦难免会因“情境错位”而欠缺相对于中国政治问题的指涉性和介入性。我个人愿意将其界定为一种兼具现实关怀和情境自觉的政治哲学理论阐释。因此,可以把它宽泛地理解为这样一种学术取向,也就是以聚焦于中国政治秩序的反思性发展的思想者姿态,对中国政治问题进行介入性的学理分析和实体性的理论建构。其中,“介入性”是指要能介入到转型中国政治制度乃至政治实践的变革层面,它是最低要求;“实体性”是指努力进行具有实质内容、并具有学术增量的理论建构,它是较高的要求。3. 关于“‘接榫、吸纳、转化乃至超越’西方现代政治哲学传统的社会政治理论探索”,我目前尚未形成体系性的认识——这也是我把它称为“理论探险”的原因所在。这种学术努力的最终目标,旨在以非西方社会的多元现代性(反思性现代性)经验为基点,“接榫、吸纳、转化乃至超越”西方现代政治哲学。我的初步设想是:以“实存的政治社会”(而非“纯然的道德世界”)为出发点,建构能够促进和保障不同政治共同体相互之间及政治共同体及其成员之间和合共存的政治哲学原则。这种致思取径,力图以超越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文化层面和社会经济层面)的国家中立性原则为突破口,通过把(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所屏蔽掉的)社会情境纳入政治哲学建构的参照之中,把政治哲学建构与对政治共同体生存和发展逻辑的“社会分析”(社会—政治分析、社会—历史分析)深度结合起来,从而探索更具跨文化普适性、也更具实践可行性的现代社会政治理论原理。所谓“更具跨文化普适性”,是指力图同时适合西方(先发国家)和非西方(后发国家)的社会情境。所谓“更具实践可行性”,是指它不仅要关注政治价值本身的正当性和可欲性,而且要在充分观照现代政治共同体生存和发展逻辑的基础上,为不同政治共同体对政治价值的结构体系、表现形式(制度和实践模式)等进行“敏感于情境的”(contexts-sensitive)建构,保留充分的阐释空间。以上三个不同旨趣的研究,是我个人经过十余年探索基本形成的研究取向。如果你认可这些研究取向,或者至少认可其中一个研究取向的大致致思路向,我们就足以携手进行一场学术操练、思想砥砺或理论探险的合作之旅。不言而喻,你具体适合哪种研究取向,既取决于你的学术兴趣,也取决于你目前的学术积累。02. 指导方式我采用的常规指导方式是每周固定半天的面对面(一对一或一对多)聚谈,聚谈的形式和内容包括检查和督促近期学业进展、精读中外政治思想经典、研读当代学者的代表性论述等。如果将来条件允许,可能会开设或组织开放性的选修课或研习营。关于招收博士生或博士后,我个人向往人格上相互认同、学术上彼此成就的学脉延续和思想传承。我深知在当下的“仿真学术”(从鲍曼“仿真社会”中推演出的概念)时代建立这样一个学术为本、旨趣相近、情感紧密的学术共同体的难度,因此,我的原则是有所取舍、宁缺毋滥。对我来说,如果能在退休之前招收10名博士生和10名博士后就足矣。如果你认同我的学术理念和学术取向,请直接与我联系。如果你认识可能认同我的学术理念和学术取向的求学者,请转给他们。我的邮箱是:sunguodong0227@163.com。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复旦从今年开始实行把博导资格与招生资格相分离的政策,我在当年度是否有招生资格,以复旦研究生院发布的博士生招生简章为准。关于博士后的招收,常年有效(详情可到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官网查看招聘启事)。2020年10月10日

秋毫为小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已公示

2019年10月28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发布3则公示名单,至此大家期盼已久的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正式出炉。学术之路第一时间对拟录取名单进行了统计分析。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通过公开招考、硕博连读、直博生等3种方式招录2020级博士研究生。招生的专业主要为理论经济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体育学、政治学等。根据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20年公开招考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我们知道公开招考录取45人。根据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20年硕博连读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我们知道硕博连读录取4人。根据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20年接收推荐免试直博生拟录取名单公示,我们知道直博生录取29人。综上,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2020年共计拟录取78人,拟录取的考生主要为公开招考与直博生。根据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复试之前公示的2019年社科学院“申请-审核制”博士报名纸面材料收到统计,我们知道共计收到272份申请。假如这是全部的申请人数,那么我们可以推测出报录比为3.49:1。在公开招录的45人中,理论经济学3人,政治学20人,社会心理学5人,社会学8人,体育学9人。硕博连读分别在理论经济学、社会学招2人。直博生录取的29人中,理论经济学6人,政治学7人,社会学7人,社会心理学8人,体育学1人。即拟录取的78人中,理论经济学11人,政治学27人,社会心理学13人,社会学17人,体育学10人。其中直博生的拟录取名单中还公示了考生的本科院校,这29人分别来自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12所院校。其中清华本校的最多,为16人,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各2人,其他高校各1人。以上是对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的简单统计分析。整体上我们可以知道当前名校直博生的录取名额已经占据当年度博士招生总额的相当比例,因此我们建议未来立志读博的学子务必在本科四年级的时候关注直博生的选拔。

土里土气

一位博士生的直言批评:为什么我看不起博士生?

导读:没有博士学位的人,读完此文,不必嘲笑博士。归根到底是学术生产线出了问题。学术越来越水的背后是全民精神下沉。请问,现在大学教师中,除了“课题”需要,保持主动阅读习惯而且阅读有质量的人,还有几个?读博士,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素养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对超越课题和论文、纯粹受精神需求驱动的阅读和思考的真诚热爱。然而,这样的人不能说没有,但极为少见。2011年,我到一所985大学读博士。我发现,有真才实学的博士实在不多,根本不爱阅读的平庸之辈却不在少数。即使是有些天天捧着书看的博士,同样言谈乏味,思维僵化,几乎看不到半点思想的火花,因为阅读质量低下。除了只会往大脑填装知识片段,用复制粘贴的功夫拼凑论文,品位、情怀、审美均与他们无缘。他们的家居环境和形象气质,真的很难跟知性挂上钩。2011年5月,参加博士复试的时候,在这所985高校的校内宾馆认识一位同来复试的教育学博士生。同住几天时间里,他发表的一些“高论”让我目瞪口呆。文科本科硕士都读完了,他的世界观还停留在几十年前“千万不忘阶级斗争”的阶段。他说,民营企业家都是剥削阶级,应该被全部消灭。一个三观如此扭曲的人,竟然能进入985高校文科专业博士复试而且顺利考上,可见招他的教授眼光有多差。三年时间里,我还看到很多让人叹为观止的学术“奇观”。一位连马克斯.韦伯都没听说过的高校外语教师,考上欧洲某国史博士;一位连学术论文选题基本规范都不知道的人,被招进来读历史学博士;读了三年中国近现代史博士,毕业之前还连历史学家许倬云是谁都不知道的人,竟然能发表多篇南大核心期刊论文,获得历史专业国家奖学金。不要说“人家不是研究这个,为什么要知道这个人。”作为一名博士,如果连本领域最著名的国际学者是谁都不知道,那实在是太不合格了,其基础知识和学术功底非常让人怀疑,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一个个把“研究”做得风生水起。论文数量、学位——而非文化素养和真实水平——赋予了他们无尽的幻觉和优越感。有些博士甚至浅薄到认为:“我们学校毕业的博士,气质普遍比XX大学的博士气质好。”2008年浙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一所末流大学读完本硕后,考上浙大的政治学博士,站在操场上,学校和学历的双重身份转换,让他自我感觉好到几乎要飘起来。跟他聊天发现,学养和阅读还不如优秀的本科生。一位浙大人文学院的文学女博士,自我感觉好到,你多看她一样,她就认定你是喜欢上她这个“知识女性”。就是这位“知识女性”,读到文学博士了,还连茅盾文学奖作品《芙蓉镇》的作者古华是谁都不知道。不说是博士,看她擦的口红和胭脂,你很难相信她的职业与书有关。......问题出在哪里?首先是求学动机。目前,在985高校,外校考进去的硕士研究生,至少一半来自地方院校,至少三分之二的博士生,本科来自地方院校。他们当中有真诚爱读书的人,但是更多的人考研读博是为了改变出身,增加就业机会。985高校处于中国学术圈子的核心地带,985本科生一入大学就开始接触和了解国内学术圈子的真实情况。他们知道什么是学术,自己适不适合做学术,国内学术环境适不适合自己。于是,要么他们纷纷选择出国深造,要么放弃读研读博。少数留下来读博士的,大都是因为不用考就有了直接攻读博士的机会。本人非歧视地方院校。它们的学生为了工作,考研读博无可厚非。学术大环境的现状绝非他们造成的,我只是想指出,当读博士的主体求学的动机主要不是为了知识,而是为了改变身份和就业,甚至对学术存在严重误解(以为跟期末考试一样,背背书、查查资料就是学术)的时候,整个学术大环境的持续恶化将不可避免。应该努力通过提高地方高校学生培养质量,以克服未来“读博大军”的精神短板。其次,博导招生不全是出于学术考量。有一次,我在某985高校校内bbs发起登山活动,来了好几个管理学院硕博连读生。一见面看到真人,我非常惊讶:全是本科毕业马上跨专业读博士的二十岁出头的妹子,一个个白皙粉嫩到手轻轻一捏就能挤得出水来。国外名牌大学管理学博士一般只招有实战经验的人来读。眼前这些女生没有一点社会阅历,连自己可能都还管不清楚,如何研究管理学?留心观察不难看到,有些(非大多数,更不是全部,别对号入座)实践性比较强的文科专业教授非常喜欢招年轻女博士,因为经常可以带出去做调研,住宾馆。厦门大学教授吴春明就是一个典型。当然,这一类事情未必全是“吴春明们”的错。还有很多“吴春明”没有被挖出来,因为他们的女博士都顺利毕业,交易顺利完成。第三,博导的科研项目需要一些跑腿干(体力)活的助手搜一搜知网文献和近年出版的学术著作,就会发现,人文社科研究越来越沦为体力活。仅仅靠收集和梳扒资料,整理数据,再用挖掘出来的所谓“新材料”,加上花拳绣腿式的解读,就能拼凑整理成一篇学术论文或著作,根本提不出原创性的见解。正因为是体力活,开展一项研究所需要的前置知识储备就不那么重要。博导们非常清楚,博士只要招进来,两篇核心(靠关系)能搞定,几乎没有毕业不了的。所以,他们根本不在乎博士生的个人潜质......因此,有时,越是不爱读书的人,招生的时候,反倒越受博导青睐。因为越喜欢读书思考的人,越是兴趣导向,越有自己的认识和想法,所以,越不愿意参与自己不喜欢的研究课题。把不读书、不思考的人招进来读博士,让他们参与什么课题,他们就参与什么课题,反正他们对什么课题都没有多大兴趣,只想用听话合作来换取毕业和学位。读博士期间,他们的选题就是导师科研项目的一部分,材料全是导师提供,论文框架也是导师拟定的。他们读博几年所做的全部工作就是协助导师完成课题需要的体力劳动(跑腿、码字、整理资料、调研)。作为回报,博导帮助他们发文章、过答辩。于是,一项交易顺利完成。当科研越来越沦为交易,当交易越来越普遍,做交易的人全都忘了自己在做交易,他们都把交易当成了科研。在本科阶段,同一个专业所有学生修的课程大体相同,分数高低的差别,让学生们能自觉意识到,别人也能相对容易地判断出,谁在某些方面不如谁。所以,本科生有高傲的,也有谦卑的。到了博士阶段,每个人的专业、选题和方向不一样,失去了可以相互比较的共同尺度,却拥有了 “我是专门研究……”的万丈光芒。正因为这个“专门”,非本专业同一个研究领域的人,很难对他们的真实水平做出评价。这正好为南郭先生式的学术混子们提供了容身之处。如果一个人阅读面足够宽广,知识视野足够开阔,他就容易跳出“自己”,在一个大的坐标上审视自己。这种人一般能保持理性的谦卑。如果一个人缺少阅读兴趣,或阅读质量地下,知识视野仅局限于自己“研究”的领域,他就很难跳出“自己”以看清自己。于是,越专,就越容易装。越装,就越容易给自己或被别人戴上高人面具。读博士,没有让他们知识增长多少,而是让他们脸皮变厚了很多,因为博士毕业,他们再也不会为自己从未读过巴金的作品,却拥有文学博士学位感到羞耻了,因为手里有了“我专门研究巴尔扎克”这块金光闪闪的遮羞布。(此处的“巴金”和“巴尔扎克”仅仅指代学科领域不能绕过的重要人物和作品。)由于头上顶着“专门研究……”的光环,光芒太耀眼,以至于他们比普通人更难看到自己精神世界的贫瘠。他们愿意一辈子就守着那口井,靠着井里不断挖出的、很难通过同类比较来确定真实价值的“矿渣”混饭吃,对井外的世界毫无好奇心。那口井不但是他们生活饭碗的来源,也是他们“学术地位”的根基。为了行文的方便,本文把博士单独抽出来谈。文中的“博士”指代把人的心灵分割成块状的学术生产体制。所以,我的批评同样指向副教授、教授、博导。他们中的很多欺世盗名之徒一直是用“专门研究”来掩盖真实水平。最后,还是那句我一再重复的老话:一个人的学养和品位,来自超越功利目的——而非服务于课题和论文的——纯粹出于精神兴趣的自由阅读。

荷兰人

张鸣:我的招生歧视

文 | 张鸣张鸣,男,浙江上虞人,1957年生,政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主任。作为老师,我不喜欢学生干部。倒不是我生来对他们有什么歧视,这种不喜欢,是在教学过程中慢慢形成的。我上课一般不点名,喜欢来就来,不喜欢尽管走。所以,学生也不会跟我请假。但是,有的时候,就会有学生会的干部明晃晃地找上来,递上一个条子,说是他们有活动,不能来上课了。你不喜欢听课不来就罢了,你们有活动,就可以堂而皇之地不上课?哪里有这样的道理!更让人不高兴的是,本科生保送研究生,都会有学生干部的专有名额。每每那些上课不来,又不读书的学生干部,成绩低于班级的平均分数,却可以大摇大摆地不用考试,直接读研,只要他们高兴,甚至可以一直读到博士毕业。即使进入博士研究生阶段,他们宿舍的书架上,除了教科书之外,空空如也。所以,我后来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我的研究生,学生会干部不招。面试的时候,直接淘汰。有一次,一个我教过,而且印象不错的本科男孩子找到我,说想考我的研究生。我说,你不错,但是听说你在做学院的学生会主席,把主席辞了,我就可以招你。又过了一阵儿,他也已经进了报送名单,再次找我。我说,你辞了没有?他说没有。我说那对不起了,我不能要你,你找别人吧。他说,我知道你对学生会有意见,但这个位置,应该好人来干。我说,个人干不过制度,你进去,时间长了,好人也变坏人了。说实在的,这个男孩子,是一个很有灵性而且也能读点书的人,不招他,回头想来,还是有点遗憾。但是,学生会的确是个藏污纳垢之地,在我的印象中,凡是热衷于做学生干部的,不能说一个好人没有,多数都是禄蠹,贪图名利之徒。就算不是这样的人,一般来说,不用多,一年下来,一个好好的孩子,就变得趋炎附势,官气十足。很多学生为了竞选学生会干部,简直是什么事都能干。我也不明白,一个好好的大学学生自治组织,怎么会变成这样?从前,还只是增添一些官气,现在,大学钱多了,活动也多了,里面的名堂,居然变得跟社会上一样,乌烟瘴气。按现在的八项要求,很多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的团委学生会,都够挨查了。也许,问题出在官办上。学生会虽说是法定的学生自治组织,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大学里的准官办机构。对外,虽然不好说是一个衙门,但对学生,却衙门气十足。这样的组织,再占据所有的官方以及其他社会资源,官气之重,霸道之甚,是不言而喻的。近来,听说有社会上的公司,在招人的时候,开出条件,学生会干部不要,我想,他们的理由,大概跟我当年差不多。走到这一步,应该反思的,是学校主管学生会的老师们,不,官员们。班干部制度造就权力奴隶郑渊洁说:小学班干部制度是在培养“汉奸”,鼓励学生为强权效力和告密。现行的班干部制度的确让学生“官味太浓”,饱受诟病已久。学生管学生是中国特色大多数国家都没有学生管理学生的制度。美国学校的“班代表”是服务性质而非管理性质学生管理学生的班干部制度,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大多数国家都不存在。日本的班级里没有班长和其他班干部,任何孩子都无权要求别的孩子做什么。一些必要的协助班级运转的委员会是存在的,但也不是权力机构,而是以服务性为主。在美国,学校班级里有“班代表”,但与中国的“班干部”有本质区别。“班代表”是由全班同学民主选举出来的一个同学, 要代表全班把同学们对学校、教师、教学、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意见反映给学校领导, 类似于班级发言人的角色, 而并无协助教师管理同学的行政权力, 因而在地位上和其他同学是平等的。班干部制度是学校里的行政干部管理制度,团、班“双套班子制”干部一当就是五六年中国的班干部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行政干部管理制度。一般来讲,我国的班干部选拔使用制度实行“双套班子制”,既有群团组织的干部,也有班委会等行政干部,管理模式较多地采用以班主任老师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以小学为例,有少先队的、团的,还有行政的。在班内有支部,在学校有委员会;还有班委会和学生会等。在中小学校,班级的角色结构基本上都是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班级管理角色,即班委会成员;第二层是小组管理角色,即各小组正副组长;第三层是“群众”角色,即班级中的一般成员。这是一个“金字塔式”的角色结构。多年来,能够当选为班干部的都是成绩较好的学生,而且任期较长。1991年,南师大教育专家吴康宁教授对1470名六年级的学生调查表明,六年内有干部经历的学生仅占17%,其中当干部长达5至6年的占55.2%;在三年以上的学生占87.2%。这说明大约自三年级始,小干部角色就处于基本稳定的状态,而其他的83%的学生在六年的小学生涯中从没有过当干部的经历。班干部是班主任直接代理人听话、可控制、“易驯服”的学生最受班主任青睐由于现实因素的限制,中国的学校基本采取大班制,单靠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无法实现班级管理。通过班干部,班主任实现了对班级的间接领导和管理。班干部的主要任务是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文娱活动以及生活等方面的工作,包括做好班主任布置的工作和管好同学,向班主任汇报情况,尤其是当班主任不在场时班级中发生的情况。也就是说,班干部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手段,实行权力主义、行政命令的学生干部模式:听话、可控制、“易驯服”是其基本特征。因心智发育较早,成绩好又听话的女同学是班干部的主要成员,还常常因打小报告而遭同学孤立,人缘也不好。班干部乐于为班主任跑腿,无论是班干部还是非班干部都认可隐含权力的存在班干部在开展班级工作时,有时起到了替代班主任的作用,因此必须要转移班主任的一部分权力以便工作顺利进行。对于权力的范围大小,不同人存在不同认识。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的一项国内《初中生的班干部角色认知调查研究》显示,大多数学生认可班干部的任务分配权、决策权,不认可班干部的人员调动权、惩罚权、优先获得荣誉权。但无论是班干部还是非班干部,都认可了这种隐含权力的存在。调查显示,学生总体认为班干部最主要的工作是协助教师处理日常工作,管理班级纪律、卫生各种事务,帮助同学解决学习、生活的困难。而从三类职责的划分看,协助教师被认为是班干部最重要的职责。权力意识让人人争当班干部班干部让学生的权力意识第一次觉醒,自我权威意识强的班干部占90.8%班干部相比普通学生而言,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惩罚权,有时就是老师的代理人,能够在某些方面颐指气使,对学生很有诱惑力,可以说是学生“权力意识”的第一次启蒙。班干部在班级中的地位相对更高,自我权威意识也更强。吴康宁教授调查了有三年以上干部经历的学生在成就感、参与意识与权威意识上与无干部经历者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有三年以上干部经历的学生有极为明显的优势,其中有成功感者占82.6%,参与意识强的占85.8%,自我权威意识强的占90.8%,而后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7.0%、31.0%、12.3%。这种“自我权威”容易失控,酿成悲剧。据媒体报道,河北省泊头市交河镇某小学一个11岁的三年级学生,仅仅因为“不听班长话”,就遭班长惩戒,头发险些被扒光。该女生上课爱摇头咂嘴,班长屡次批评不听,以班长为首的三个同学就施以拔头发的“惩戒”。女生有些地方的头发已无法长出,经河北省法医门诊鉴定为九级伤残。九成学生热衷当干部,即使当不上也不忘分级别“送礼贿赂”,家长还要请老师“照顾照顾”因为手上或多或少的权力,很多学生热衷于当班干部。有媒体曾进行调查,在180名接受调查的一年级小学生中,想要当班干部的学生占到89.5%。而其中明确表示自己不想当班干部的还不足1%。其中,想当班长的学生高达七成。即使当不上班干部,也不能忘了巴结之。一位河北石家庄的小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说,送给班长和副班长的礼物是不一样的,而科代表收到的礼物和班长副班长又各不相同。班长的权力最大,得到的礼物数量和质量都是最好的。而其它班干部们得到的礼物就要看他是分管哪个方面的工作了,管纪律的班干部,一般都比较吃香,相比之下,管卫生的班干部就不及纪律干部收到的礼物多。班干部“官味”越来越浓,并不能过多的责怪学生。从整个社会大背景来看,对权力的追逐都是常态。如果学生能在学校里就当上“官”,自然是让家长倍感欣慰,因此很多时候不是学生在追逐班干部职位,家长才是第一推动力。据工人日报报道,谈起自己孩子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担任班干部时,郑州市民何先生说,现在竞争太激烈了,平时不仅要经常给孩子零花钱用来请同学吃吃饭、送点小礼物什么的,必要时还要跟老师“走动”一下,请老师“照顾照顾”。中国特色的班干部制度师从苏联,旨在实现学生管理学生的目的。受权力思维的影响,班干部制度功利色彩浓厚,已经成为学校里的学生官僚体系。郑渊洁的“班干部汉奸论”,虽显刺耳但其实也是直指班干部制度的要害。

梅龙镇

报名丨清华大学公管学院博士生“教职之路”教学能力提升系列活动

作为高年级博士生的你,想要将来从事教职,成为“青椒”吗?想要训练好基本功,再踏上“青椒”之旅吗?想要了解前辈的“青椒”成长之路吗?还等什么,那就报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教职之路”教学能力提升系列活动,与我们一起提升!活动目的为践行“三位一体”教育理念,探索一流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博士生职业发展综合能力,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面向高年级博士生的学术求职与职业发展需求,联合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共同推出“教职之路”——公管学院博士生教学能力提升系列活动,通过理论研讨、实战辅导、参访交流等形式,支持与帮助博士生提高教学能力,为学生未来教职选择提供参考和指导。本次活动为即将毕业并在高校求职的博士生定制,参与全部活动内容、并完成实践指导环节的博士生将获得由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共同颁发的结业证书。主办: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承办: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工组、政治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嘉宾预告钟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和比较教育、教育教学创新。开设课程《国际和比较教育概论》、研究生教学能力提升证书项目《教学设计与岗位实践》与《教学的奥妙》及本科生教育学辅修项目课程《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践》。曾获教育部、北京市和清华教学成果奖多项。梅赐琪,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央地方关系,官员管理体制,政策创新机制等,讲授课程包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政治学、中国政府与政治等。曾获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曾获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目前担任清华大学青教赛人文、社科、思政指导组组长,先后指导十余名青年教师在全国和北京市的教学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2018年全国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梅赐琪老师作为清华文科、思政指导教师组组长指导清华参赛教师获得优异成绩系列活动日程安排(说明:必选活动环节提供午餐或晚餐盒饭)结业证书及要求拟获得结业证书的同学需满足以下要求:完成所有必选环节的活动内容。根据未来职业发展规划与教学需求,选择一门课程中的知识点,设计15分钟的试讲,并在11月27日的实操环节中进行试讲(需要在11月15日前报名)。报名与咨询报名链接:https://www.wjx.cn/jq/49531204.aspx报名二维码:活动咨询:夏老师 邮箱:ppi322@mail.tsinghua.e.cn本活动是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博士生职业发展训练营系列活动之一,并得到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支持(“公共政策学科博士生职业发展能力提升计划”),该项目将于2019年6月—2020年6月间,通过国内外公共政策学科培养方案调研与研讨、邀请国内外专家来访交流、组织博士生工作坊、博士生职业发展训练营等形式,探索推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学科在博士研究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支持与帮助博士生学术成长与职业发展综合能力的提升。供稿丨政策所、研工组编辑丨发展办

巧虎

2020年四川大学政治学考研招生信息、参考书、报录比分析

大家好,我是育明考研咨询师,关于川大政治学考研信息,了解一下:有问题请私信,欢迎点赞关注分享!岷峨挺秀,锦水含章。巍巍学府,德渥群芳。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四川大学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的成都,有望江、华西和江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7050亩,校舍建筑面积256.3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四川大学学科门类齐全,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艺等12个门类,有34个学科型学院及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学院等学院。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32个,本科专业142个,博士后流动站37个,国家重点学科4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是国家首批工程博士培养单位。截至2017年底,学校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的学科领域14个,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学科领域进入全球前1‰。一、四川大学政治学硕士考试科目(1)所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研究方向:01(全日制)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02(全日制)中GD史(3)招生人数:5人(4)考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672西方政治思想史982政治学原理(5)复试科目:中国政治思想史(6)学制:3年,学费:7200/年(7)备注: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二、参考书目《西方政治思想史》徐大同《西方政治学说史》浦兴祖《政治学基础》王浦劬《政治学导论》杨光斌《政治学原理》王慧岩三、分数线及招生人数育明考研分析:以上就是川大政治学近三年的考试情况,从分数来看,前几年复试线都是划在345分左右。而今年却是风云突变,分数线直接涨到了365分,这个分数也是让很多今年报考的同学望而却步。看拟录取名单的话,高分同学也不少,大多数成绩是集中在375分左右,也就是高过复试线10分。那对于20考研的同学来说,本专业分数继续上涨的可能性不大,要么降5分左右要么保持目前分数,但是大家复习备考,不能指望着复试线下降或者今年报考人数下降,只有做好自己的该做的,最少以375分为目标分数好好复习。375分也并不是一个好考的分数。首先不能偏科,政英两门最少也要考到65分以上,专业课则一定要复习全面,不能对知识点有所遗漏。

天下不堪

围城里的“延毕”博士生们

读博第三年确定选题以来,孙小天成了图书馆的“钉子户”。早晨8点半左右,他会到图书馆三楼阅览室,泡上一杯铁观音,坐定,打开电脑,点开要看的文献和词典网页,随后查收邮件。他邮箱订阅了二十多份英文学术期刊,从推送邮件中整理与研究相关的论文,是每天上午必做的事。孙小天会在图书馆旁的学校食堂吃午餐、晚餐,十几分钟就可以解决。他常常挂着耳机,焦躁的时候,就听几段佛经平复心境。晚上9点左右,孙小天起身回寝室,第二天他又会准时出现在图书馆三楼。孙小天2013年入学攻读政治学博士,按照该校三年学制,应在2016年毕业,而今已是他读博的第六个年头。近年来,博士毕业成了一个大难题。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预计毕业博士研究生人数为169022人,实际毕业博士研究生人数为58032人,延毕率为65.67%。中科大博士生刘春杨六年未发表一篇论文,不堪学业压力自杀身亡等事件的发生,让“博士”这个隐匿在象牙塔尖的群体,开始频频进入大众的视线。人们也好奇,博士毕业究竟有多难?一种说法是,想要了解一个博士生真实的状态,只需问他两个问题:文章发表怎么样?导师指导不指导?如果文章没发,导师也不指导,他很可能正处于极大的焦虑当中。论文“跋涉”程明1米78的个头,戴着黑色粗框眼镜,眼神坚定。他是上海某985高校的工科博士生,攻读机械工程专业。按照四年学制,他本应去年9月毕业,但由于达不到毕业要求,只好申请了延期。他所在的学院,要求发表三篇期刊论文,其中至少一篇英语论文被“科学引文索引”(注:简称SCI)收录,才有机会申请毕业论文的答辩。实验室的师兄、师姐大部分都是延期到五年多毕业。程明入学26岁,今年31岁,他不知道在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尤其成果出不来的时候,花这么多时间读博值不值得。硕士阶段的程明,是同学老师眼中公认的“好学生”。发了三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拥有一项专利,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和省优秀毕业生称号。读博以后,自称“死脑筋”的他更是觉得一放松就会有罪恶感。博士阶段的导师曾在邮件中夸赞程明是实验室里最用功的人。他原以为付出时间和努力,会有不错的成绩。可临近博士毕业的程明却颗粒无收——文章发不出,奖学金拿不到,连毕业都成了问题。学术论文要被SCI收录,对作者的英语写作能力要求较高,而英语一直是程明的软肋。他大学英语四级考了四次才过关,六级考了八次,还是博士入学考试之后才通过的。“如果英文好的话,第一篇文章至少可以节省半年。”程明说。2017年初,他耗时两年完成了第一篇论文,开始投稿。没想到这是另一段漫长征程,文章屡次被拒,重新投递别的期刊又需要等待。每一次被拒,期刊都会给反馈意见。总结下来,程明觉得自己论文被拒,一是文章实践创新性不够,虽有理论深度,但缺乏实践论证;二是英语基础差,语法错误比较多。每经历一次被拒,他都会陷入沮丧、脆弱和自我怀疑之中,一整天躺在床上,也不知道该做什么。收拾完心情,他又回到实验室里,重新修改、投递,如此反复。眼看毕业将近,投递的关于船板的论文一次次石沉大海,程明决定破釜沉舟——放弃导师指导的方向,改变研究算法。这种选择让他的生活几乎被焦虑填满。他每天很晚睡,早上五点多自然苏醒。除了吃饭的时间,他一整天都会待在实验室,对着电脑看文献、编程序、写论文。高强度的学习之后,他会去跑上七到十公里,偶尔会自虐式地跑二十多公里。他知道跑完步膝盖会疼得厉害,但运动完酣畅淋漓的感觉又能让他放松。他会和自己较劲儿,比如做平板支撑最长一次坚持了三十多分钟,他想这都可以撑过去,论文的压力也不算什么了。2018年初,他完成了第一篇算法方向的论文,用时八个月。投出之后被拒了两三次,终于在2018年12月被学校A类的期刊接收。不久,此前船板的论文也在2019年1月被成功接收,4月12日第三篇也成功被接收。延毕大半年之后,他总算是看到了毕业的希望。回顾三篇期刊论文发表的过程,光审稿时间第一篇就花费12个月,第二篇8个月,第三篇9个月。这个时间是从投递到被期刊接受的总时长。程明等着等着就过了毕业的节点。上海另一985高校的社科博士陈夏也曾被拒稿二三十次,还一度陷入自我怀疑之中。他后来和一些期刊编辑聊天,才了解到不少期刊对文章主题有限定,而有的期刊发稿还需要导师挂名。如果不了解这些,的确会走很多弯路。“博士数量增长,学校发表要求是硬性规定,投递论文越来越多,但当前学术市场期刊数量有限,自然发文章就比较难。”程明的同学曾这么安慰他,他也认同,觉得这种发表要求与期刊数量不匹配的现状也会给博士生带来隐性的发文压力。除此之外,程明提到,研究方向也会影响发论文的难度,有些方向比较新颖热门就容易发文,有些冷门或者研究成熟的就不好发了。他研究的船板方向还有算法方向都是学界已研究多年的,创新的难度不小。眼下他已达到了三篇期刊论文的发表要求,且都是SCI收录。毕业论文在期刊论文的基础上搭建框架,耗时一个半月左右就能写好,手头还有三篇在审稿。“我想再多发几篇,方便以后进高校找工作,”程明说着,抬头笑了笑,眼神有些疲惫。不同于程明,毕业论文才是上海另一985高校博士孙小天面临的持久战。他已经在C刊(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简称CSSCI)上发表了四篇论文,早已达到学校规定的至少发表两篇C刊论文的毕业要求,但毕业论文却“犹抱琵琶半遮面”,转专业的他到博三才迟迟确定论文选题。他从行政管理硕士转到政治学博士,由于研究方向的调整,博士论文选题要从基础做起,在初期他花了大量的时间整理资料,由外到内聚焦问题,做了很多无用功。孙小天申请延期至博三上学期开题,在确定选题之后,后续研究和写作的难度又远远超出他的预期。他要比较分析19个国家的案例,通过阅读大量外文文献、寻找变量并对案例进行编码,而可借鉴的中文资料非常有限,工作量很大,需要像个工匠一样慢慢打磨。“如果我规划得当,早早确定规模适中的选题,我就不会一次次蜻蜓点水般地尝试,毕竟找个好题目要花费很多时间。现在这个题目像是挖了个大坑,一时半会儿也爬不出来了。”孙小天自嘲道。换导师韩磊是一名理科博士,至今延毕半年多。延毕博士韩磊。唐超男 摄他是江苏人,2013年硕士毕业后在上海工作,在张江药谷大厦一家医药公司做小技术员。一个月五千块钱,租房子1100左右,住隔间,和另外三个人合租。工作了近一年,经济压力很大。韩磊对学术没有大的追求,当时决定读博只是想谋一份更好的工作,没想到后来毕业这么难。他最初是在网上看到这个导师的有关信息,第一印象很好。发了邮件申请,导师很快同意他报考。回想起来,他提到当时去参观实验室,私底下询问过一位实验室的师兄,师兄曾暗示他:前面有某某离组换导师了。韩磊当时觉得只要自己踏踏实实跟着做实验,顺利毕业拿到博士学位就好了。没想到,两年后的自己也会面临换导师的相似处境。2014年9月入学之后,韩磊基本都在上课,因为不要求去实验室,和导师没有交流。博一下学期,开始按照导师安排的课题做实验,寻找一个蛋白的变构位点。这时候的韩磊觉得离毕业还长,时间充分,内心比较松懈。他每天会去实验室,但做实验的效率不高。一年过去,课题没有什么进展,韩磊才开始着急起来,增加了实验的操作次数。导师每周会来工作两个半天,他就趁这个时间,抓紧找他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但往往聊不到两三分钟,就会被赶出去修改,再进去不到半分钟又会被赶出去。“我只需要把做出来的数据交给他,他喜欢一个人待着看,看完通常都不满意。”韩磊说。后来他就很少主动找导师了,害怕被怼。2016年下半年,韩磊进入博三,临近毕业,成果依旧没有做出来,他向导师提出课题方向可能存在问题。但导师并不认同,觉得成果做不出是因为韩磊的手比较“毛”,质疑他的实验操作能力。后来,导师给韩磊又换了新课题。虽然他觉得这是换汤不换药,但还是听从导师的指令去做。新课题的进展依旧不顺利,导师不满意韩磊的表现,直接把课题给了别的同学。韩磊知道后,整整消极了一周,不想吃饭,只想躺着,去了实验室,也什么都不做。一周过后,韩磊主动找到导师,希望能有解决的办法。导师给了他两个选择:一是新课题已经给了别人,他可以跟着一起做,但不是第一作者;二是自己找课题做,导师提供2000块科研经费,最后成果她不管。可是要达到毕业要求,韩磊必须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文章,文章也必须让导师来挂名通讯作者(注: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即使韩磊的论文达到发表要求了,参加毕业论文的答辩仍需要导师的签字同意,导师对韩磊的态度决定着他是否能顺利毕业。“毕业是一个过程,每一个关卡导师都可以拖,或者表示没达到要求。”韩磊说。2018年9月,他申请了延期毕业。除了跟导师沟通不畅的原因,韩磊也很后悔自己的拖延和犹豫。之前课题做不出来他只会闷头做实验,重复N次,不愿意多看文献找其他方法解决。看到师兄半退学的状态,他此前有了换导师的想法,也一直拖着不敢说。韩磊最后换了导师,现在的导师会主动给他提供一些课题思路和方向,愿意和他沟通交流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没有导师指导,一路走来挺困难的,很难熬。”程明觉得遇到一个合适的导师需要运气,他少了一点运气,所以只能靠自己。读博期间,程明很少跟导师沟通、见面,博一第一年可能见面频繁一些,后面一年才见一两次。“实验室一年开不了一次组会,我不主动找导师他也不会找我,发文章之前会发邮件给他汇报一下成果。”程明说。程明的导师已多年不自己做研究了,除了负责行政工作之外,主要会拉一些有经费的项目来做。程明的导师拉来项目大多会“分包”给“小老板”(注:协助导师管理实验室的教师)和硕士去做,博士一般从项目中找选题做研究。很多导师无暇顾及的话,通常是底下的“小老板”来带学生,但程明实验室的“小老板”也是在忙自己的项目,花在研究上的时间不多。程明认为,做研究要比做项目难度大很多,项目是纯工程性质的,都是用成熟技术做的,耗时间但可以赚钱;研究就是要创新,做不一样的东西进行发表。读博刚开始,他按照导师给的船板项目做研究,但随着研究的慢慢深入,他感到力不从心。因为导师是学院的副院长,精力主要放在了院系的行政工作上,而负责跟进项目的“小老板”后来离职,船厂很难继续为一个学生的研究提供实验的硬件支持,项目停滞。程明后期的研究工作量就变得很少,虽有理论,但难以实践创新,无法支撑起大论文的框架。导师和“小老板”在科研上都没有提供可靠的指导,以至于他到后来不得不换方向,走了不少弯路。华东师范大学一位不愿具名的教授、博导认为,博士生的论文选题最好与导师的专长有一定关联,以便于导师提出实质性参考意见。如学生对某一未知研究领域有长期关注和浓厚兴趣,导师在帮助其进一步把握方向后,应鼓励其创新研究。在他看来,导师与学生应成为亦师亦友的搭档,但在日常生活方面,应保持适当距离,绝不可把学生当成导师自己研究工作的工具使用。补助停发一般来说,主动延毕的博士都会在延毕之前,准备好延毕期间的生活费。但博士延毕之后还有没有补助,仍是程明很关心的一点。程明出生于农村,父母六十多岁还在干活,父亲做建筑小工,母亲摘摘茶叶砍砍树,家庭不太富裕。虽然现在还没有条件照顾父母,但他希望读博期间至少能养活自己。读博四年,程明平均每个月有五千元左右的补助,包括国家学校助奖学金加起来两千多元和导师助研经费发放三千元。一般延毕之后,学校的补助虽然没有了,但导师还会照常发放助研经费。程明所在学院对正常学习期限导师的培养经费有明确的数额规定,导师必须缴付然后由学院代为发放。但在延期阶段(普博生第五年起、直博士生第六年起),只提到可根据学生在科研过程中的能力和贡献确定助研津贴额度,由导师自行发放。延毕之后的程明并没有收到导师的补助,同门的师兄师姐也没有收到。考虑到年纪比较大,也没有经济来源,他便发邮件跟导师申请了几次,却没有得到回应。今年3月,导师提出想让他帮忙指导下硕士生,口头答应会发放补助。每个月拿到手的补助,程明只会花一千多块,剩下的都会存起来。基本不外出,一天三顿都是食堂,每天会吃点水果喝杯牛奶,补充营养。衣服偶尔会买一件,网购居多。读博期间,他还会做一些兼职。2017年下半年开始做宿舍管理员,一周值班一天,上午八点到下午四点,事情不多可以拿着电脑学习,每天120多元。2018年春节,程明没有回家,在学校值班赚了三千多块钱。2019年春节他本想继续留在学校,但父母希望他回家过年,就没有再继续做。程明硕士阶段获得了国家奖学金,余下了一些钱,加上博士阶段存的,延毕之后有一笔不小的积蓄。这笔积蓄暂时缓解了他延毕期间的经济压力,但只出不入,还是会有紧迫感。身边的同龄人都成家了,有房有车的,31岁的他也希望自己能早点赚钱养家。同为理工类博士的韩磊,从博一开始平均每个月补助有3740元,其中包括国家研究生助学金1000元,学校学业优秀奖学金820元,以及导师发放的科研助教经费1920元。2017年改革后补助上涨了500元,可以拿到4240元。延毕之后只剩下导师发放的部分。根据2017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提高博士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的通知》,中央高校博士生从每生每年12000元提高到15000元,地方高校博士生从每生每年不低于10000元提高到于13000元。韩磊延毕后的生活倒还凑活,之前存了一点钱,可以补贴这段时间的开销。但有一点,他过意不去,觉得亏欠爸妈。父母2016年给他在上海周边买了房子,付了首付。结果因为他还没毕业,没有收入,就得接着帮他还贷款。“我都这么大了,还老在花他们的钱,挺不好意思的。”韩磊说。他是家里的老大,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相比理工类专业,社科类专业导师并不会为博士生固定发放补助。从“催婚”到“催生”韩磊一直没有谈过恋爱,32岁的他常常被“催婚”,很早就踏上了相亲之路。他从博二开始,陆续相亲过七八次。因为年纪比较大了,身边的亲戚同学邻居,都会主动帮忙介绍。韩磊也不排斥,觉得这也是一种不错的交友方式。为了和女生见面,上海、南京、杭州、滕州、济宁他都去过。他觉得如果喜欢,距离不是问题。有些刚见一面就不聊了,也有一些聊得还不错的。韩磊曾遇到一个很喜欢的女生,为了追她,他还特意跑了南京五六次,想着毕业之后也可以去南京工作,但最后女生没有答应。她告诉韩磊,身边有一个买了房子,工作稳定的人也在追求她,她想跟他谈。感情上的不如意,时常会让他有挫败感,会质疑自己是不是哪里没做好。他渴望爱情和家庭,但如今还没毕业,一切都定不了。还处于延毕阶段的孙小天也觉得,现在的状态并不适合成家,目前最重要的是完成毕业论文。经家人介绍,他也相过亲。“女方已经在工作,我还在想怎么发C刊,两人聊不到一起,还是别耽误人家姑娘了”,后来刷朋友圈看到相过亲的女孩子结婚,他欣然点赞祝福。“在我心中,结婚是最重要的人生目标,其他都是次要的。现在做的这些努力,都是为了以后组建家庭服务。”程明的话虽这么说,但他从没谈过恋爱,也没相亲过。家里三个姐姐,都已结婚成家。程明心里也挺着急,他希望父母的期盼能够实现。对于伴侣,他没有特别的要求。希望学历至少本科以上,学历太低的话,他会觉得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看来都会“不太适合”。相比男博士,女博士延毕可能还面临着生育的压力。35岁的易云已经是一位10岁孩子的妈妈,她是越南人,2014年来中国攻读博士学位。本该2018年6月毕业,但由于毕业论文遇到了困难,她申请了延毕。最初家人都比较反对她出国攻读博士,一是因为越南的工作比较稳定,博士学位并非必需。二是希望她能留在家人身边。易云想挑战一下自己,还是选择暂时离开家人的身边。读博的过程异常艰难,独自一人在外,语言的学习和论文的撰写都让她觉得力不从心。延毕之后,家人也不太理解。刚开始都会问:“怎么会延期啊”、“怎么这么难啊”、“要努力啊”。父母还不断催她赶快回去,继续生孩子。但她自己会觉得有点可惜,毕竟读了这么多年,不想轻易放弃。压力大的时候,她几度有过自杀的念头。一次,她站在五楼的窗口边,突然就觉得五楼还挺低的,脑袋有点发懵。还好她很快反应过来,赶紧打电话给朋友。朋友听到吓了一跳,无法相信平日开朗的她会有这样的想法。后来,家里人慢慢理解她的心情,会鼓励她先好好完成论文,实在不行放弃也没关系。导师也会主动帮助解决论文上的难题,易云心态就轻松了许多。对于现在的她来说,努力过后,如果今年还要延毕可能就会放弃了,为了家人和孩子,她想尽早回越南。扩招之后博士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延期毕业的硕士,没有按期毕业的博士。当博士们被延毕折磨的同时,他们也在慢慢习惯这种趋势。“假如没有人延期,我延期了肯定是100个不愿意的;假如身边有20个博士,18个延期,到我的时候就觉得没什么了。”韩磊说。程明所在的学院延期也很普遍,他觉得只要不是太突出,延期一年左右,对导师也是没有什么负面影响的。“我国博士按期毕业率比较低,2012年的时候40%的人无法按期毕业,目前这个比例可能达到了65%,从年限上来看,三年博士最长八年毕不了业。”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吕建在2019年两会上提到延毕博士问题时说道。他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博士,在不适配的情况下,要有科学合理的分流机制,同时提高博士生的待遇。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博导告诉澎湃新闻,博士生源质量不高的原因有二:一是博导以多招学生为水平高、为莫名其妙的“荣耀”;二是考生以上博为“虚荣”的资本,而根本不懂“博士”在学术上意味着什么。录取具备专业基础和科研能力、具有合适动机的学生,是招生入学制度改革的重点,这是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研究员李海生得出的结论之一。他在2012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到,近年来博士生招生规模逐步扩大,使一部分不具备读博学术基础和学术能力的研究生进入到这个群体,加剧不合理延期状况。上述论文基于对全国42所研究生院的2007级及以前各年级仍在学的博士生的问卷调查发现,78.9%的被调查者认为自身专业基础和科研能力是影响毕业的主要因素。同时,博士培养也十分关键。复旦大学2016届博士刘文,毕业论文研究的就是博士生延期毕业问题。他认为,博士生入口、过程和出口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尤其应提升过程管理的质量,同时导师、经费、心理等社会支持网络的完善也至关重要。关于延毕,身处其中的博士也有诸多思考。孙小天的学弟陈夏曾延毕一年,在2018年毕业,延毕期间他和两个延毕室友创办了“盲人摸象”学术讨论会,在读博士都可以参加,结束之后大家会随便聊聊,舒缓压力,被称为“神仙会”环节。一次“神仙会”上,聊起博士延毕,陈夏觉得博士三年制已经跟不上时代,他皱着眉头说,“最早开始设置三年学制时,我们专业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创新空间比较大,但随着学科发展,创新越来越难,同时各学校博士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培养博士的学制应该顺应时代,进行改革。”当时孙小天也在场,他认为,在学术用人单位日益看重期刊发表数量和质量的大环境下,完成一篇工作量巨大、周期漫长的毕业论文,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但过于看重小论文的发表,而轻忽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这对于深入的社会科学研究并不是好的兆头,短平快、易发表的研究会压制重要的长期研究。不过,即便不认同这种趋势,他也在认真准备着期刊论文,这对于将来谋得一份理想的工作是必须的,目前他已发表4篇期刊论文,第5篇正在筹划中。孙小天记得六年前博士入学考试结束的那天下午,正是三月中旬,太阳高照,有一种夏日的灼热,气温很高,甚至有女孩子已经穿起裙子走在校园的大道上了。而眼前这条梧桐大道,他一走就近六年,“预计今年年底完成毕业论文,明年6月就毕业了”,孙小天淡淡地说。说话时,他去年夏天开始蓄的胡子随下巴移动,修剪在约5公分的长度。他预备写完毕业论文后,将胡子一把剪掉。(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参考资料:《我国博士生延期完成学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42所研究生院的问卷调查》 作者:李海生

笛卡尔

考上博士后,我想告诉你这些考博的捷径

来源:考博圈(ID:kaoboquan100)作者:听雨 编辑:学妹2019年我考上了南京某双一流高校管理学专业的博士,2019年9月3日-2019年12月3日,我在博士征程中已度过了约90个日日夜夜,过上了“7117”的生活,真正体验了博士是什么、怎么做,不得不感慨一句:博士真苦真难啊。不过在这3个多月的日子里,博士生活虽苦,但我过得很踏实和充实,我找到了自己人生奋斗的方向,我确定了为之一生而奋斗的事业。所以我还是比较支持考博和读博的,因为在读博的过程中你会进一步沉底自己,思想会得到进一步升华。我在此为正在犹豫不决或迷茫不知所措的研三即将毕业生提供一些考博的经验和建议,为你拨开考博迷雾见真章。报考报考哪所或哪几所学校?联系哪个导师?什么时候联系导师?怎样联系导师?什么时候报考?应该提交什么报考材料?一些列报考问题都需要认真思考。首先,关于该报考哪几所学校。学校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能否考上,在选择学校前最好咨询一下有关老师或博士过来人。我认为选择报考学校主要有两个依据:第一是你的专业,根据你的专业去选择报考学校,首先去搜索一些有你专业博士点的高校,之后去逐一筛选;第二是你的能力,现在很多学校招生都是申请审核制的,所以你学术水平必须过硬,必须有学术成果,也就是有发表论文,而且还是核心期刊的论文,所以选择学校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决定是选择985,还是211或其他。其次,关于联系哪个导师、什么时候联系导师、怎样联系导师。确定好报考的学校后就开始联系导师,联系导师越早越好,如果你现在还没有联系导师那就要抓紧了,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所谓适合自己的导师是指专业和研究方向和自己相似的导师,我建议选择比较年轻的博导,一般年轻的博导比较有活力有能力,在学术上更能帮到你,年纪大点的博导一般都没有精力去搞学术了,选择好自己心仪的导师就要给导师发邮件,希望能得到他的认可。再次,关于什么时候报考。可以参考去年的招生简章,关注好报名时间,关注好报名时间不要遗憾错过。最后,关于提交报名材料。提交的报名材料需提前准备,可以参考往年报名需要提交的材料,一般高校都需要提交报名信息表、专家推荐信、硕士成绩单、英语证明、学术成果证明和攻博期间的科学研究计划书(计划书内容包括研究目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创新点等,字数不少于3000字,这个一定要提前认真准备,比较重要)。材料审核标准:科研计划书、科研成果和专家推荐信。备考备考内容为笔试和面试的英语和专业课。备考要有针对性和高效性。首先,对笔试和面试英语的复习备考。笔试英语复习方式主要是获得报考院校的英语真题,真题是最好的参考和复习资料,通过做真题了解英语出题动态和主要出题源,充分利用英语真题高效复习英语。其次就是英语单词,坚持单词的记忆,提高自己的词汇量,因为句子是由单个词汇组成的,单词是基础。再次就是其他练习题了,做完真题就要做一些模拟练习题,可以选择其他高校的真题进行练手,可以选择考博英语各大院校考博英语真题,我是选择的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考博英语真题。复试英语的复习主要是听力和口语,听力我们可以用手机下载星火英语或扇贝英语等APP,口语就要出声朗读阅读,大胆去说英语。其次,对专业课复习备考。学校没有指定专业课复习教材,专业课主要考试专业知识综合和研究方法两门。专业知识综合主要是借鉴该院硕士考试指定参考教材去复习的,我专业课所用教材为:夏书章的《行政管理学》、陈振明的《公共管理学》(该教材比较厚,学科知识也比较全)、张成福的《公共管理》,袁方的《社会研究方法教程》、欧阳康,张明仓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心得体会:笔试是你进入博士的拦路虎和敲门砖,你必须通过笔试才有资格进入面试,另外笔试的成绩比例约50%,所以你必须考出一个好成绩才能在没有关系和人脉的情况下杀出重围,因此做好笔试的复习备考工作。此外,复习备考需要合理规划好考博时间,该怎么规划时间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具体安排,前期注重写毕业论文,后期注重考博。考核考核分为笔试和面试。所以在考核中你需要认认真真做好笔试,踏踏实实完成面试。首先,关于笔试。我报考的南京双一流高校管理学专业考试科目为英语和两门专业课。笔试英语题型为阅读、文献翻译和写作,和往年英语真题一样,考试时间3个小时,其中阅读1和2比较简单,难度相当于四级,阅读3和4比较难,难度介于六级和考研英语之间,1篇英译汉比较难,1篇汉译英比较简单,写作是关于人工智能(AI)未来发展展望。笔试专业课主要考试内容为论述题,论述题主要考的内容为理论基础,即让你用某一个或某一些管理学、政治学或经济学理论解释某一社会现象,出题质量还是比较高的。其次,关于面试。面试考察英语外语水平和培养潜质,外语水平面试主要方式为面试导师提问英语问题(1-2道)。培养潜质主要考查学术研究兴趣、研究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是否具备本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潜质。要求以PPT(8-10分钟)的形式汇报本人学术背景、科研经历、科研成果,拟从事研究的学科领域及对研究方向的认识、设计思想和展望。心得体会:笔试时间还是比较充足的,所以要构思好答题思路,尤其是论述题回答要有条理和逻辑,字体要工整和清晰。在面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稳住心态,灵活应对,在面试的过程中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沉着灵活应对即可,重要的是要全程保持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