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传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传承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对发展我国经济提出的独创性观点,总结4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经验,提出许多新概念新范畴,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这一重大思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更加科学、理论体系更加完备、话语体系更加丰富,从而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立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人民服务的经济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性质,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使命;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民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践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又在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丰富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工具和精神力量。改革开放40年来的实践证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各族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经济制度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基本理论,强调要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同时,强调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基本理论,强调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丰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又在改革开放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拓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坚持生产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社会要快速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把生产力作为研究对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更好服务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体系。一是发扬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在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经济理论,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等等,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相统一的基本方法,在理论体系构建中既突出理论性、学理性,又从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经验中提炼新理论、发现新规律,并恰当运用数理逻辑加以验证和解释。三是围绕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提出系统化的经济理论,主要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新发展理念、“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共同富裕的发展目的、创新驱动和人才强国等发展战略、“四化同步”的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条件等,从而形成了以发展为主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四梁八柱”的基本架构。丰富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话语体系首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话语体系。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性和开放性,依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些概念和范畴进行重新定义,赋予其新的内涵。例如,把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话语体系又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三是吸收借鉴西方经济学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概念和范畴,如潜在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等。四是从我国改革发展的丰富经验中总结和提炼新的概念和范畴,如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中求进、底线思维等等,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在中国大地上繁荣发展起来的经济学,源于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是经过实践检验、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快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学的繁荣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作出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突破了市场经济只能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传统理论和偏狭认识,实现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在于,既能发挥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优势,又能发挥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制度优势,能够克服私有制市场经济的固有弊端,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理论大突破带来经济大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了年均9%以上的高速增长。到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提高到13.3%,2017年进一步提高到15%左右。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取得如此大的发展成就,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使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这些“中国奇迹”,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理论,实现政府与市场的优势互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突破了政府与市场关系难以协调的传统理论,强调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了政府与市场的优势互补。进一步说,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是任何市场经济都要遵循的一般规律;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独特贡献。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根据市场发育程度和市场作用的强度,不断调整优化政府的作用范围和作用方式,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作用与市场功能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是充分发挥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弥补市场失灵,少走或不走弯路,实现跨越式赶超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实现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突破了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发展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在改革开放40年中走出了一条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现代化道路。随着我国进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我们党又提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强起来的新发展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发展经济学要解决的是如何跨越“低收入陷阱”问题,而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而实现现代化没有提出解决方案;经济增长理论要解决的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问题,而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也没有提出解决方案。还应看到,西方经济发展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相比之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发展理论不仅指引我国跨越了“低收入陷阱”,而且正在指引我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把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理论提升到新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突破了西方经济学的开放理论和经济全球化理论,反对经济全球化中的霸权主义、强权主义、冷战思维,推动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把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理论提升到新高度。它主张在推进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构建平等合作、互利共赢机制,探索新型国际合作模式,促进全球共同繁荣。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就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它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深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推动中国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促进参与国家共同繁荣发展。(作者:黄泰岩 中央民族大学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导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国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为我们推进经济理论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丰富素材和营养。如何把握时代课题、推动理论创新,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义平认为,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做到以下四点。1:坚持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政治经济学是经世致用之学,是在观察现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由于国情不同,一国有一国的具体问题,一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面临不同的问题。一国经济问题的形成不仅有现实因素,也有历史因素,包括历史上的经济发展方式、文化传统等。政治经济学理论就是在分析、辨识、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这决定了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特殊性,决定了政治经济学是有国别色彩的。这一点从英国、德国、日本等国政治经济学发展历程中就可见一斑。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发展面临着自己的实际问题,在不同发展阶段也要解决不同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经济理论工作者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从国情出发,针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科学的理论说明,揭示其中的规律,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努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2:坚持察实情、出实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调研,察实情、出实招,充分反映实际情况,使理论和政策创新有根有据、合情合理。”调查研究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反对本本主义》等著作,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科学指南。理论工作者做研究也应该这样。如果不了解实际情况,东拼西凑,单纯追求模型的完美,或想当然地出主意,照搬本本剪裁现实、提出建议,那么这种建议必然与现实情况南辕北辙,对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毫无益处。因此,做研究、提建议,必须先深入调研,察实情,这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极为重要。同时,还要出实招、讲辩证法。既明确经济理论工作者做研究、提建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增进人民福祉,为了经济长远、健康发展,还要认识到一项政策实施后可能产生多项后果,不同政策之间也可能存在关联、相互产生影响。3: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握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短期波动中探究长期趋势,使理论和政策创新充分体现先进性和科学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不断探索经济发展的未知领域,努力把握、解释、运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提出了一系列具有规律性的观点和理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迈上了新的大台阶。认识是无止境的,探索和把握经济规律也没有止境。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我们已经认识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多规律,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把握。经济理论工作者要肩负起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关系我国经济建设的长远问题和阶段性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探寻其中的规律,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为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贡献力量。4:坚持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互动中探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马克思、恩格斯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00多年来,世界越来越成为开放的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越来越成为整个世界的一部分。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人类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任何一国都无法靠单打独斗解决,必须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我国经济理论工作者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社会领域理论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树立国际视野,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互动中探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要在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主动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应对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言之有理工作室 郑延冰 编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论述和在实践中形成的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本遵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九个方面。一、历史方位和理论自信理论在科学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大背景的基础上,要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重大意义,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并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二、主要矛盾和人民共享理论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支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追求。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要注重在“五位一体”统筹推进中研究经济建设问题;注重在“四个全面”协调推进中研究经济发展与改革、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等问题。四、基本经济制度理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分配制度,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时,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核心和鲜明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六、发展阶段、特征、理念和目标理论新时代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正确分析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阶段,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基本特征,按照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要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标。七、发展路径、战略和调控理论要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道路。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构建创新型国家。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努力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精准扶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绿色发展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理论。八、改革理论坚持以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九、开放理论要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以主动开放战略融入经济全球化,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上内容来源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容简介该书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重点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和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丰富内涵,从历史方位论、理论自信论、主要矛盾论、人民中心论、总体布局论、战略布局论、基本制度论、要素分配论、市场经济论、发展阶段论、发展质量论、发展理念论、全面小康论、经济体系论、创新驱动论、“四化同步”论、区域协调论、乡村振兴论、精准扶贫论、生态文明论、宏观调控论、全面改革论、“一带一路”论、全球治理论等24个方面,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发展进行系统探讨,努力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近日,河北省成安县经济开发区一家阀门生产企业员工对产品进行检测。近年来,成安县利用交通、产业、资源等优势,实施县域特色产业振兴计划,打造高端阀门产业集群。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在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大潮中,能不能驾驭好我国经济这艘大船,是对我们党的重大考验。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纷繁多样的经济现象,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强大生命力和时代意义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危机和实际问题,用鲜活生动的当代中国实践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对于我们用历史眼光、从战略的高度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生产方式进行了深刻批判,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各种危机的根源进行了研究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出现深深扎根于资本主义的矛盾和经济发展的事实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入手,在解释一般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扩张属性和运行规律,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和世界历史的走向,从中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命力不只是体现在具体的概念观点上,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占据了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显示出信仰的力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专设一节讲“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是时代的产物,充满了时代精神和时代理性,对于我们通过思考和回答时代课题来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意义。19世纪中叶,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此起彼伏,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是什么,矛盾根源是什么,成为时代之问。马克思花费40年时间写作《资本论》,以“显微解剖学”的方式剖析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现实问题,作出了科学判断和预言,对时代问题给予强有力的回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无法自我革命,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和局部调整不可能从根本上触动私有制的根基,频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日益扩大的逆全球化态势,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价值。对资本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其实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的探寻。从世界社会主义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只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演变历程和思想逻辑,才能够结合实际推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灵魂和精髓马克思认为《资本论》是“把辩证方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尝试”。正是得益于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论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现了剩余价值,看清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着解释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性,彰显着彻底的革命性,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彻底解放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也为我们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提供了强大思想力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无与伦比的预见力和前瞻性,其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分析中包含着对未来社会的一些基本经济特征的预判和展望,为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济现象提供了基本立场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弊端一针见血的批判,对于我们分析当下世界经济的困境和弊病仍然具有醍醐灌顶的效应。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资本论》成为世界经济学界公认的“永不过时”的经典著作,显示出跨越时空的解释力。有学者指出:“在资本主义国家平稳发展的时候容易被人们模糊、淡忘、忽视,但每一次经济危机到来时,人们又会重新想起马克思,想起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诊断。”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资本论》对于市场机制理论、信用经济理论、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平均利润率规律、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协调发展规律、收入分配规律等基本问题的理论分析,既有宏观考量,又有微观分析,许多观点都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密切相关。我们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赋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新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着深厚的人民情怀,他们真切感受到人民遭受的摧残和痛苦,听得见人民“因贫困压在头上而发出的粗鲁的呼声”。他们敏锐地发现,工人阶级的状况是当代一切社会运动的真正基础和出发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惊世骇俗如闪电般耀眼的思想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表面平等下面所隐藏的秘密,激烈抨击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不公正的社会秩序,揭示和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为无产阶级和人类彻底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点,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从统筹政治、社会、经济的角度研究经济问题,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生产规律的认识,无论是资源配置,还是财富增长,都紧紧围绕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展开。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认识,这其中既蕴含着“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的战略判断,同时又体现着发展必须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立场。科学分析形形色色的经济现象,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这就要求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作出科学、客观、积极的判断。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风险挑战上升,受疫情叠加影响,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增加。短期看,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可避免。但是,疫情改变不了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特征,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也不会变。今年第二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由负转正,主要指标恢复性增长,经济运行稳步复苏,充分显示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显著制度优势。我国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深刻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发展生产力和扩大再生产理论,科学研判经济形势,把握住有利时间窗口,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充分释放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部署,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极具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体现着战略思维、底线思维、辩证思维,充分体现了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基本特征。“十四五”时期,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进程将出现深刻调整,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局面。现代市场经济是一个复杂系统,无论是宏观经济环境,还是经济系统运行,都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受国际疫情持续蔓延影响,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做好长期应对风险挑战的准备,必须要顶住各种压力,全力防范风险累积叠加,主动管控经济运行风险,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在内外部风险挑战交织下,实现迎接挑战与抓住机遇的有机统一,一方面要坚持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坚定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信心和底气,把握战略全局,从容坚定前行;另一方面,要按照党中央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用高质量发展理念统领经济发展,立足国内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努力提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能力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改革也面临新的任务,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力、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关键靠改革。我们要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供给和需求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的增长点。当前,世界地缘政治格局日益复杂变迁,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抬头,世界经济遭受突发疫情巨大冲击而日趋低迷、全球市场萎缩,这尤其要求我们着力构建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各类经济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互动,在持续释放民生红利、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激发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作者丁国强系西南政法大学特聘教授)
◎方敏(学者)在2015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范畴。这一范畴的提出,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基本经济制度、经济治理体系不仅在实践上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而且展示了不同于资本主义和经典社会主义、传统社会主义的独创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可以而且应当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经济学界积极探讨,掀起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新高潮,发表和出版了大量论著。中国人民大学刘伟教授的新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以下简称《探索》)就是其中一部高水平、高质量的标志性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刘伟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刘伟教授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领域长期深耕厚植,近年来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做了大量富有学理性、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的研究。《探索》是这些研究成果的系统性总结,是一部思想敏锐、理论厚实、内容丰富的力作。▲刘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学科评议组理论经济学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等。01第一,秉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观。“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历史的科学,因为社会生产方式的产生和运动是历史的;政治经济学根本上是具有阶级性属性的,因为实现利益最大化是有阶级归属的。”由是观之,“政治经济学从根本上来说,需要回答两方面的基本问题,一是为什么需要建立特定历史的社会生产方式,即为何需要某种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经济制度。二是怎样运用特定的历史的社会生产方式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即怎样实现代表特定社会生产方式的阶级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该书第16、17页)近年涌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中,关于起点范畴、逻辑主线、方法原则的探讨不少,但是多数讨论都较为单一。《探索》从开篇即强调,要从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观角度出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作为统一体加以考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的价值立场和基本逻辑作为统一体加以考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方位和由社会主要矛盾演变确立的发展方式作为统一体加以考察、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目标和制度创新逻辑、体制改革目标导向作为统一体加以考察,这些看似抽象的原则,实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经济发展道路重大现实问题的具体运用,比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方位、发展目标、发展方式、改革导向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必须要有自己的价值理论、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价值论的问题,在中国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中,一般是作为理解商品经济的原理而没有上升到方法论层面。《探索》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结合经济思想史的考察,明确回答了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必须以价值理论作为基石的问题(该书第44页)。笔者完全赞同这一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系统化学说,价值论不可缺席。02第二,史论结合、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理论与实证相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受《资本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叙述方法影响,不少政治经济学著作和教科书给人以从范畴到范畴、始终停留在抽象层面的印象。其实,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首当充分地占有事实和材料、从具体上升到抽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各种范畴和理论的时候,通常都结合了对政治经济学学说史的批判,并用大量的经济史和当时的重大经济事件作为论证的材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理当保持史论结合、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理论与实证相统一的特质。《探索》一书就具有这样的鲜明特点。首先,作者不是像教科书那样,以下定义的方式界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而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实践为基础,将其作为研究的客体和根据,从其运动和发展规律中引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使命和方法。其次,作者根据问题导向,梳理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并从质和量两方面进行分析。比如,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经济结构的变迁、国民收入分配及其构成的变化、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全球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等等。再次,作者充分透析了各种现实问题的历史背景、来龙去脉、发展路径,揭示其中包含的必然逻辑,从而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高度统一起来。比如,关于中国经济改革历史进程中的制度创新逻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的统一、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纵向与横向比较中提炼出的历史局限与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联系、所有制改革与收入分配变化之间的相互呼应等等。最后,作者在分析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时,做了大量经济思想史的铺垫和对比,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思想深度和理论厚度。比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从最初的“政治经济学的初稿”到形成系统化学说的艰辛探索、政治经济劳动价值论从古典到科学的变革、市场化改革中遭遇的西方正统经济学教条与“市场社会主义”思潮、社会主义社会收入分配理论与政策的不断探索、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供给革命”的根本区别、“共同体”理念及其内涵与外延的发展等等。03第三,鲜明的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经济工作中要坚持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发展和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同样需要保持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探索》在论述中始终贯穿着这一思维方法。一方面,在体系上,该书具有统一的逻辑结构。从开篇讨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立场取向与价值论基础,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性难题的突破,即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与市场经济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源配置机制之间有机结合,再到所有制改革与分配方式演变、宏观增长与管理、实现长期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坚持对外开放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全书各个板块、各个部分的内在关联和层次递进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形成了有机整体。另一方面,在具体分析中,作者始终坚持两点论、重点论,站在全局高度、辩证统一看问题、分析问题。比如,《探索》总结中国经济改革对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创造性探索和贡献时提出,中国波澜壮阔的经济改革,是在所有制结构改革与市场机制培育的统一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既不片面强调市场化,忽略所有制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也非脱离市场机制要求,盲目推进所有制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该书第95页)。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市场价格制度改革的统一中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竞争机制和竞争秩序,从而化解了改革思路中存在的产权优先还是价格优先的分歧。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迫切性与改革可行性的统一中,改革的重心和重点从农村经济逐步转向城市经济、从企业改革逐渐转向政府改革、企业改革的主要举措从收入分配改革逐渐转向产权改革、市场机制的培育从构建商品市场体系开始逐渐推进要素市场化,等等。又比如,《探索》在讨论我国经济增长和宏观调控问题时,对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不是肯定一侧、否定另一侧,而是在对二者的特点、条件、效果进行全面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要适应新常态下“双重风险”并存(滞涨)的新失衡挑战,需要统一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在运用总需求管理以克服市场需求疲软或市场失灵的同时,引入并且更加重视供给侧管理,协调供给与需求两端,使宏观调控在长期与短期、总量与结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取得协调(该书第226页)。这一观点与我国宏观管理政策与结构改革政策的要求和实际走向是高度符合的。《探索》一书的理论创新和亮点、优点当然不止以上几点。限于篇幅,本文仅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角度谈了几点《探索》带给笔者的启示。《探索》展示了刘伟教授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长期积淀和深厚功底,这和刘伟教授从教三十多年来坚持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与研究、长期跟踪中国经济增长与结构变迁、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研究宏观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的关系等一系列扎实工作是分不开的。当然,书中对有的问题的分析还没有完全展开,人们对作者的观点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意见。但是,不论是从时代性、创新性的角度看,还是从理论性、系统性的角度看,《探索》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示范。笔者相信,在以《探索》等为代表的高质量成果的启发和带动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一定会取得更好更大的发展。【作者简介】方敏,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教授,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筹)主任,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审读:谭录岗
◎陈彦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已经进入新时代,总结和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一般性规律,构建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是时代赋予中国经济理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这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力作是刘伟教授对时代问卷给出的一个新解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刘伟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中国奇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理论研究也有了新的时代命题和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们的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教授长期从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转轨经济学、产业结构演变和经济增长等领域的研究,在这些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且一直处于相关领域的学术前沿。▲刘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学科评议组理论经济学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一书是刘伟教授最近几年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诸多研究成果的总结,研究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众多理论和现实问题,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基础、研究立场以及其他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中的一部力作。这一著作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第一,鲜明的时代性。全书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设的伟大实践这一研究根据出发,立足新时代我国经济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经济这一基本国情,剖析我国在收入分配、经济增长和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基本现状,深刻地讨论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革、分配制度演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形成等问题。全书紧扣时代主题,突出强调每一个研究问题的新时代特殊属性。第二,厚重的历史感。刘伟教授的研究坚持历史的视角和分析方法,从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史的角度,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公有制与市场关系的讨论以及按劳分配思想等经典与传统理论,总结西方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市场社会主义”思潮、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理论、“供给革命”等理论发展脉络,借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经验,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清晰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分配制度、宏观增长、长期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历程。第三,坚持实事求是的学风。本书的理论研究不仅立足于严密的逻辑一致性,还以丰富的经验分析追求理论和现实的一致性,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实事求是的学风。在讨论收入分配现状时,通过基尼系数、资金流量表等大量翔实的数据,说明了我国城乡居民之间、城镇内部居民之间的收入结构以及不同行业劳动报酬的差距。在讨论经济发展时,根据我国经济增长数据的纵向和国际比较,并结合人均收入水平、产业结构和人类发展指数等多方面的数据,论证了新时代我国经济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经济这一基本国情。第四,涉及内容的全面性。本书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基础、研究对象和方法、分析立场和基本逻辑,价值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涉及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市场机制和收入分配问题,宏观调控、增长和经济发展,以及新时代的开放新格局等五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新时代以来理论界对这些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临的一些重大现实问题。由此,本书比较全面地呈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五,理论性。刘伟教授在强调每个问题的新时代中国特殊性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和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坚持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阐述了理论体系及各范畴、问题和理论的逻辑关联性和逻辑一致性,最后又回到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经济实践的解释和指导上。这本书不是简单地、面面俱到地介绍相关领域既有成果,而是充分体现了刘伟教授在相关领域的前沿性、探索性理论研究,体现了历史、现实和理论的有机统一,是经济理论工作者研究与学习的重要参考。第六,有机整体性。本书是刘伟教授在长期研究积累基础上的新著,反映了刘伟教授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思考。本书将新时代以来刘伟教授对于方法论、价值取向、生产方式、分配制度、宏观增长和发展、对外开放等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系统化,从而将相关研究成果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已经进入新时代,总结和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一般性规律,构建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是时代赋予中国经济理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这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力作是刘伟教授对时代问卷给出的一个新解答。期待学界有更多具有时代性、历史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优秀作品问世,共同为中国经济学理论大厦的构建与完善贡献智慧。(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经济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执行主任)审读:喻方华
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个人的学说影响巨大,甚至可以说是改变了世界发展的历程,他就是马克思。马克思在对庸俗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上,以物质资料生产为研究出发点,对生产关系展开研究,并最终揭示了经济发展的规律,这些内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创立于19世纪中叶,在对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研究基础上并加以批判和继承,最终创建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其代表作为《资本论》。马克思政治家经济学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一起,组成了马克思主义,指导着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其逻辑要点可以概括为五个一:一个基础、一个关系、一个中心、一个矛盾、一个结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其实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之前,英国经济学家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已经提出了,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理论的科学成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平均利润理论等理论。马克思首先研究了商品,认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特征。从商品的二重性出发,发现了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劳动时间又可分为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认为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在劳动过程中,具体劳动在创造使用价值通知,将生产资料中包含的物化劳动转移到商品之中,同时作为抽象劳动又把新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之中。这样商品价值既包括从生产资料中转移来的物化劳动,又包括当期投入的活劳动。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既是价值形成过程,又是价值增值过程。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同时劳动力也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劳动力也是商品,资本家为购买劳动力需要垫付资本,这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是劳动者能够在必要劳动时间中创造出来的,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劳力者多创造除了剩余价值,从而实现了价值增值。这样从价值的增值过程看,价值由生产资料的物化劳动﹑劳动者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三部分组成。即价值是由补偿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c和补偿购买活劳动的资本v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m三部分组成,即商品价值=c+v+m。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把商品经济中隐藏得很深的“价值”从与其相关联的因素和条件中剥离出来,在复杂的生产过程中强调人的创造性活动这一本质,在各种复杂的经济因素中凸显了人的创造性这一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显示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人为本”的鲜明特征。这对于我们今天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浅识实现乡村振兴论文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农业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和理论阐释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更好把握这一战略的理论框架、丰富内涵与内在逻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乡关系融合发展是根本动因,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根本目标,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是根本宗旨,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是根本举措。关键词:乡村振兴; 政治经济学; 城乡融合; 农业现代化;一、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大背景下,党中央提出的一项旨在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出发,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研究乡村振兴的出发点,乡村振兴可以抽象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以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作为研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起点,以“使用价值空间”为核心范畴,将乡村振兴过程抽象为一个“完全使用价值空间”在数量上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的动态过程,由此构建一个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分析框架。以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既定的前提条件,从我国“三农”问题的现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中探索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政策选择。 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实现现代化首要的是实现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从传统生产方式转变为现代生产方式。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不仅要求实现工业生产方式现代化而且要求必须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这是因为现代化是一个全面和整体性推进过程,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就不会有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显著体现,是实现我国农业发展、农村发展和农民富裕的根本条件。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意味着"四化"是一个相互联结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共同形成新时代的发展动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从现实国情出发,要加快补齐农业现代化这块短板。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其相比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四化"的表述,在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增加了农村现代化,强调了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整体性意义,表明了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是补短板、强弱项的迫切需要,也不仅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的现实需求,更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超越了以往侧重于解决"三农"的某一或某些方面的政策方针,把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安排,以综合性的总体战略设计吹响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号角,以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实现农业农村同步现代化,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三、城乡融合城乡关系是制约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关系,城乡融合发展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关于城乡关系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认为,城乡分离是生产力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1.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致使工业和人口集中于城市,并为城市的工商金融资本剥削农业生产者创造了便利,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分离与对立。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城市剥削农村,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对乡村发展和农业生产造成灾难性后果,"即城市和乡村的分离,立即使农村居民陷于数千年的愚昧状况"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城乡对立达到巅峰。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消失,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打破城乡分离、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这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所决定的。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平衡的分配,是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裂的条件"3,这必须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为前提,因为"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或发展"4.当"将把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避免二者的片面性和缺点"5时,才能摆脱城乡二元分割的不合理社会关系的束缚,进入城乡融合即城乡关系发展的最高阶段,城乡之间由城乡依存到城乡分离再到城乡融合是一个曲折发展、螺旋上升的历史过程,其逻辑起点和演进趋势主要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四、农业现代化农业农村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稳定器,农业经济活动是有机地嵌入农村社会之中,是农村社会系统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可以说是由农业现代化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扩展,但乡村振兴不等同于实现农村农民的城镇化,农村的现代化也不等同于农村的城镇化。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质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新形势和新要求,不断推进和实现农业的变革,不断调整和改变生产与生活方式,不断推进乡村实现新发展,以达到与现代社会发展协调适应的和谐状态。这主要体现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从生产力方面而言,主要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重点实验室、科学试验站和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强化物质条件支撑能力建设,提高农业生产中的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的生产力水平。通过科技创新优化生产要素组合、改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手段,促进农业生产的效能和社会经济效益得到改善和提高。从生产关系方面而言,就是要调整和改革农业经营管理方式,创新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使之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要求。土地是农村最基础、最核心。的生产资料,农村土地制度与农业生产方式以及生产力密切相关,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农业农村基本生产经营制度的稳定,充分发挥广大农村小农户的主体性作用。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前提下,加快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步伐,实现土地使用权适度集中,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分工经济下的报酬递增和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提升。要理直气壮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参考文献:《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0年第16期《求是》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这是总书记2015年11月23日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在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势下,中国经济正在强势回升。制胜“密码”何在?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这篇重要讲话,对于更加坚定不移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导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笔记君梳理了12个问题,和你一起在学习中找答案~问题1: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安排这次学习,目的是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和理解。要通过重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化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现在,在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大潮中,能不能驾驭好我国经济这艘大船,是对我们党的重大考验。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纷繁多样的经济现象,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问题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意义何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马克思、恩格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批判继承历史上经济学特别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通过对人类经济活动的深入研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恩格斯说,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理论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列宁把政治经济学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现在,各种经济学理论五花八门,但我们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只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不能是别的什么经济理论。问题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吗?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论断是武断的,也是错误的。远的不说,就从国际金融危机来看,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持续低迷、失业问题严重、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加深。事实说明,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表现形式、存在特点有所不同。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不少西方学者也在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论》,借以反思资本主义的弊端。去年,法国学者托马斯·皮凯蒂撰写的《21世纪资本论》,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广泛讨论。他用翔实的数据证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不平等程度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认为不加制约的资本主义加剧了财富不平等现象,而且将继续恶化下去。他的分析主要是从分配领域进行的,没有过多涉及更根本的所有制问题,但得出的结论值得我们深思。问题4:在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运用上,我们党取得了哪些成果?毛泽东同志先后4次集中研读《资本论》,多次主持专题研讨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强调“研究政治经济学问题,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对发展我国经济提出了独创性的观点,如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提出统筹兼顾、注意综合平衡,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等重要观点。这些都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造性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通过后,邓小平同志评价说:“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30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们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比如,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理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关于农民承包的土地具有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属性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改革开放前我们也没有这方面的实践和认识,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资料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伟大实践波澜壮阔、辉煌成就举世瞩目,充分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新的巨大动力、活力、潜力。在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中,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升华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一思想,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问题5:怎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点,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问题6:如何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和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观点是相通的。比如,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未来社会“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同时,这五大发展理念也是对我们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获得的感性认识的升华,是对我们推动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总结。我们要坚持用新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破解经济发展难题,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问题7: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强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明确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我们也要十分明确,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资料板: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新概括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完善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概括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进行了深入探索。基于新的实践和发展需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项并列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问题8:怎样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分配决定于生产,又反作用于生产,“而最能促进生产的是能使一切社会成员尽可能全面地发展、保持和施展自己能力的那种分配方式”。从我国实际出发,我们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安排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实现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是收入差距拉大、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较低、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和具体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缩小收入差距。问题9:如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之所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坚持我们的制度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我们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努力在实践中破解这道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问题10:为什么要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人类社会最终将从各民族的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现在,我国同世界的联系空前紧密,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世界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我们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要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同时,我们要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积极防范各种风险,确保国家经济安全。这其中有很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资料板: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总趋势没有改变,但遭遇了波折,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自由贸易和多边体制受到冲击。在这一重要历史关头,习近平总书记登高望远:指出“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要求“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开放、合作、共赢胸怀谋划发展,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2020年7月份,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6.5%,其中,出口增长10.4%,进口增长1.6%。从今年4月起,我国货物出口连续增长;自6月起,进出口增速双双“转正”。问题11:为什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大讲特讲?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并不排斥国外经济理论的合理成分。西方经济学关于金融、价格、货币、市场、竞争、贸易、汇率、产业、企业、增长、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有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一面,要注意借鉴。同时,对国外特别是西方经济学,我们要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对其中反映资本主义制度属性、价值观念的内容,对其中具有西方意识形态色彩的内容,不能照抄照搬。经济学虽然是研究经济问题,但不可能脱离社会政治,纯而又纯。在我们的经济学教学中,不能食洋不化,还是要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大讲特讲,不能被边缘化。问题12:怎样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有生命力,就必须与时俱进。实践是理论的源泉。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蕴藏着理论创造的巨大动力、活力、潜力。当前,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都面临许多新的重大课题,需要作出科学的理论回答。我们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们的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来源: 求是网 作者: 学而时习工作室
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5年来,我们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我们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大局,把握规律;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相机抉择,开准药方,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革产生深远影响;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而且继承了我们党过去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成果,是5年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传统,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来看待和解决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资本论》同样是以实现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同时,他还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继承我们党过去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成果我们党历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运用,不断结合实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毛泽东同志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是最早重视探索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经济建设规律的。他较早认识到“苏联模式”的缺陷并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经济是为人民服务的经济;搞社会主义建设,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综合平衡;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要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促进共同发展;建设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等等。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都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来展开、深化和拓展的。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继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关于经济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核并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继承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围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目标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使命。这其中蕴含着“人民至上”“人民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习近平同志强调:“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继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判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演进发展的逻辑前提。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就要求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抓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执政,就是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持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这就点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要义。继承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和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理论内核,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我们党在实践中得出的领导人民破解社会主要矛盾、解决发展问题的有效方法和基本经验。习近平同志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用推动高质量发展等办法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继承改革开放这一法宝,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向一个新高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改革开放实践的伟大创举,体现了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向一个新高度,不仅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新论断,而且认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习近平同志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努力在实践中破解这道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继承全国一盘棋、统筹兼顾、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方法,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兼顾、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方法,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特色。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指出:“作为执政党,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扎扎实实做好经济工作。”履行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职能,议大事、抓大事,就要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和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在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促进发展、改善工作。(作者:韩保江 中共中央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