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是个‘筐’,啥都往里装”,是近年来个人信用信息被滥用的写照。这源于个人征信信息边界不明、保护不足,也多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出台的《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针对的正是这一问题。近年来,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不少社会信用建设措施在社会治理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信用信息边界不甚明晰,两方面的问题仍值得关注。一方面,由于这些信用措施越来越有用、越来越管用,部分地方在开展社会治理过程中,特别是遇到一些通过行业监管实现治理难度比较大的问题的时候,就希望借助于信用措施,如纳入信用信息记录、列入“黑名单”或者实施失信联合惩戒等,来解决社会治理中遇到的问题。时间长了,个人征信就成了涵盖道德、产权、法律、政务、商务、社会和司法等的“大筐”。尤其是近年来,部分地方将闯红绿灯、垃圾错误分类也纳入失信行为,引发人们广泛讨论。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互联网生态的不断丰富,个人征信数据的维度随之延展,个人信用信息采集、共享、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如网上购物、社交关系、出行情况、理财产品持有情况等也在事实上成为了个人征信数据。与此同时,部分打着征信旗号的大数据风控公司和数据服务商利用市场优势,在未经充分授权的前提下,过度采集企业和个人数据,并应用于各种商业目的,以获得超额垄断利润。在业务开展中,存在无授权采集、“一次授权、无穷采集、无限使用”、加工处理过程不透明、自动化决策有失客观公正性等问题,个人的知情权、同意权、异议权无法得到保障。在此背景下,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征信边界、完善个人信用信息保护迫在眉睫。近期,《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落地,清晰界定了信用信息,并强调要加强个人和企业信息主体权益保护,保障信息安全。新规提出了信息采集“最少、必要”的原则,须明确告知信息主体并取得同意、用于合法目的等要求,有助于保护信息主体合法权益,实现信用信息安全、合规、合理流动。新规为我国个人征信市场发展划好“边界”,对于我国征信业发展来说意义重大。随着我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新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我国征信市场的发展将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期。如何抓住机遇,推动中国的征信市场建设再迈上一个新台阶,至关重要。而明确信用信息、防止个人信息被过度采集、不当加工和非法使用,提高征信业务活动的透明度,正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在新规完成征求意见并落地实施后,接下来更重要的一步是在法律层面加大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力度,以更大力度规范个人信息在金融领域的依法合规使用,切实维护好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在强化保护、打好基础的前提下,促进征信业规范健康发展。来源 经济日报编辑 胡桅可
近年来,随着普惠金融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网贷、消费金融等行业的发展,使个人征信行业蕴藏了无限的需求和潜力,也成为了信用行业关注的焦点。简单来说,征信就是获得主体的信用信息活动,当前我国获取主体信用信息的模式有数据中心模式、第三方征信模式、共享查询模式三类。除了获取主体信用模式外,行业内还有些数据公司在现有数据基础上进行深度挖掘,重构征信行业的商业模式。1. 数据中心模式数据中心模式下,业务机构产生的主体信用信息主动报送数据中心,中心对数据合并整理后,对外统一提供数据服务。数据中心模式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1)业务机构主动上报提交数据;2)业务机构收集的是标准化、相对单一的主体信用数据;3)数据中心一般是行政化运作,市场监管的产物。采用数据中心模式主要是央行征信中心、央行下属子公司上海资信、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支付清算共享系统以及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主导的“信联”。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央行征信中心)于2006年3月经中编办批准成立,作为央行直属事业单位专门负责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根据前海征信联合新华社瞭望智库发布的《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发展报告2017》显示,截止2017年央行征信系统累计接入机构达到2900多个。截止2016年底,央行征信中心收录自然人9.1亿,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征信系统。央行征信中心采集的信息覆盖个人贷款、信用卡、担保等信贷信息,以及个人住房公积金缴存信息、社会保险缴存和发放信息、车辆交易和抵押信息、法院判决和执行信息、税务信息、电信信息、个人低保救助信息、职业资格和奖惩信息共8类公共信息,涉及数据超过80项。央行征信中心提供个人信用报告、个人信用提示和个人信用概要为核心的基础产品体系;以个人业务重要信息提示和个人信用报告数字解读为代表的增值产品体系。人行每年提供两次免费查询信用报告的机会,超过两次,每次查询费10元。数据中心是一种行政化的征信模式,获取的数据具有纯粹、完整、及时、权威等特点,是我国当前主要的征信模式。但这种初级采集方式无法形成良性竞争和数据价值最大化,不利于扩大市场和应用场景。同时,参与机构是被动参与,积极性不高。2. 第三方征信模式第三方征信机构利用自身系统或技术优势,对主体的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和整理,使用特定的模型得出主体信用,然后向授信机构提供服务。该模式下,第三方征信机构运用技术手段,通过各种途径,采集多类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加工后对外提供服务。目前,国内采用第三方征信模式的主要是2015年批筹的8家个人征信公司。2015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允许8家公司开展个人征信业务试点。这8家个人征信机构背景有互联网公司、老牌征信公司,数据来源也各有不同。通过以上分析了解,第三方征信模式具有数据获取方式、数据维度多样的特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受外部采集的局限性,信息的完整性和及时性不足;2)信息维度虽多,混杂了无效信息,信用模型有待市场检验;3)同质化严重。公开数据易获取,非公开数据获取不足。3. 共享查询模式在共享查询模式下,业务机构无需事先将数据上报给共享中心,数据由机构自行管理。当机构需要获取数据时,通过中心发送到其他机构,有数据的机构回应信息,返回查询机构。国内该模式的代表企业包括91征信、华道征信等。以91征信为例。该平台于2015年上线,其定位是“只做数据连接工具,不存储数据”。首先用标准化接口连接金融企业/P2P的服务器,组成一个网;一旦发起征信查询请求,其中一个服务器便在这个互联互通的网中查询该信息,查到该信息后从其所在的服务器调取数据返回查询端。目前,91征信与600家互联网金融公司、小贷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实现数据实时共享,每天平台调用查询信息人次超过50万。91征信在2016年四季度实现盈利。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同业业务数直接交流,数据具有及时、高效、完整无重复、价值高的特点;各家数据自行保管,不会发生风险,机构参与性高;查询信息,只会单个调出,不会读取整个信息。但这种数据共享要求机构自行汇总信息,接入机构存在不应答的投机行为;也存在共享中心留存信息的风险,最终形成数据中心模式,机构数据价值下降。4. 基于大数据重构征信商业模式大数据的出现深刻地改变着每一个领域,通过大数据进行业务决策分析的功能逐渐显现。如何在数据种类庞杂的情况下对数据进行探索,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将交易过程、产品使用和人类行为都数据化,然后进行深度数据挖掘,从而在某些情况下通过模型模拟来判断不同变量下何种方案投入回报最高。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帮助企业通过流程优化来提高盈利能力,或者通过预测市场环境变化来节省成本、提高效率等。具体包括:1)大数据能对客户群体进行细分;2)发掘新的需求和提高投入的回报率;3)原有数据整合分析应用,如欺诈检测,风险管理等;4)帮助企业精准营销。目前,该模式的企业主要是初创企业,如百融金服、同盾科技等。根据官网介绍,成立于2014年3月的百融金服,目前已经积累了7亿实名用户,合作伙伴达3000余家。百融金服为信贷行业用户提供包括营销获客、贷前信审、贷中管控以及贷后管理在内的产品和服务;为保险行业用户提供精准营销、存量客户管理以及个性化产品定制等产品和服务。除此之外,百融金服还为银行业、小额贷款业、保险业提供行业解决方案。使用线上、线下融合的非金融与金融数据进行信用风险建模,通过风险模型识别欺诈风险和信用风险。目前,在信贷领域,百融金服为建行、招行、光大、广发、浦发、兴业等银行,捷信、中银消费、北银、马上等消费金融公司,以及小贷、网贷等1500余家企业提供获客、风控以及贷后不良资产管理等产品和服务。总体来说,采用数据中心模式的主要是传统征信机构,传统征信数据也掌握在这些机构手中。出于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央行也会审慎从严下发个人征信牌照。因此,在个人征信行业中,新晋参与主体的采用模式主要是后两种。非持牌征信机构利用数据优势,切入征信产品或应用等环节。本文来自零壹财经,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朴道征信申请个人征信业务许可的公示出现在央行官网上之后,消息很快在金融圈子里传开。由于在2018年百行征信获得个人征信牌照之后,很长时间没有个人征信批筹的相关消息,所以朴道征信的横空出世有点出人意料,也引起了市场对个人征信新一轮的关注。加上前段时间,美国个人征信公司Experian(中文名称“益博睿”)声明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颇具刺激性,然后其最近又宣称将继续留在中国市场(从事企业征信),这样的反复以及其中的内情也引起市场对“征信”颇多好奇。从算话在2015年2月15日通过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向央行征信管理局提交个人征信业务许可以后,至今时间差不多已经过去整整6年了。在这6年中,总体来说,社会各界和个人征信行业对个人征信的关注热度逐年下降,但是,纵观行业、市场、媒体甚至学界对个人征信的认识,却依然是众说纷纭,里面夹杂着大量的谬误,严重误导了社会各界对中国个人征信行业的认知,影响深远。因此,作为一个在本世纪初就在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一家个人征信试点机构——上海资信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老兵,想借此机会严肃地聊聊我个人对个人征信相关的几个重要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从传统意义和国际惯例上来说,个人征信是指专业机构依法对个人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和加工,并向合格查询者提供以个人信用报告为主要形式的个人信用信息服务的活动。提供这种服务的专业机构就是个人征信机构。其中个人信用信息主要是指信贷数据,包括贷款申请、贷款发放记录、贷款金额、信贷额度使用金额、还款表现、逾期情况等等。有些国家的个人征信机构设立施行许可制,如中国;有些国家则无准入限制。个人征信机构赖以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服务的数据由信用信息产生方按照与个人征信机构约定的固定格式,以约定的周期和方式报送给个人征信机构,存储在个人征信机构的数据库中。因此,这些个人信用信息相关数据都是标准化的数据。大数据(big data),按照一般的说法,是指无法在一定时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提高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一般大数据具备三大特征,即俗称的“3V”。第一个是Volume(海量),数据容量巨大;第二个是Velocity(速度),数据量增长速度巨大,需要处理的速度和响应越来越快;第三个是Variety(多样性),指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出现,过去数据更多是结构化的,而大数据很多是半结构化的,甚至是完全没有结构的数据,如文本、邮件乃至语音、视频等。“3V”是对大数据最基本特征的归纳,得到业界的共识。因此,可以看出来,个人征信和和所谓的“大数据”根本是不相容的两个概念。而我们在媒体、论坛、会议或其它各种场合经常可以看到“大数据征信”的说法,可见谬误流传之广。大数据可以用作风控,可以用来做信用风险评分、欺诈评分、价值评分、客户画像或精准营销模型评分等等,但大数据绝对不可能用于个人征信。我曾经在《中国金融》上发表文章,谈到“大数据征信”的概念类似于“公牛的奶”,奶牛全是母的,这世界上没有公牛身上挤出来的奶,也就没有由大数据产生的征信。大数据征信之类的谬误的产生和流传,直接误导社会公众对征信机构设立的预期和想象,严重的影响了这些年中国个人征信业的发展。普通老百姓都以为阿里腾讯这样拥有海量个人数据的机构是天然拥有做个人征信的资源或条件的,专业投资人也几乎具有同样的看法,这些都是导致仅几年中国市场化个人征信行业发展不畅的社会因素。殊不知,即便某机构拥有海量的数据,即便这些海量数据属于信用相关数据,也是不能天然用来提供个人征信服务的,因为用于提供个人征信服务的每一个数据,事先必须得到数据主体——即数据所描述的对象本人——的直接授权,才可以用于后续的个人征信服务。所以,任何一家新设征信机构,从理论上讲,在它开业的第一天,它是不可能拥有任何征信数据的,即便它的股东拥有这世界上所有的个人数据。所有的征信数据,都是必须在个人征信机构在提供个人征信服务的过程中一笔一笔经过数据主体授权积累起来的。所以,问一个公司说“你想做征信,你有数据吗?”是一个典型的对征信完全外行的问题。很多人把信用评分公司看作是征信公司,更有甚者,国内某互联网大厂在跟FICO合作的时候,在合作宣传大会上的大横幅上写的竟然是“某某大厂金融与国际征信巨头FICO达成战略合作”。评分公司不是征信机构,评分模型咨询公司(输出建模技术和评分咨询服务)更加不是征信机构。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从曾经是央行公示的八家个人征信业务筹备机构之一到今天不再以征信机构名义公开对外展业,它的核心产品始终就是所谓的“芝麻信用分”(现在叫“芝麻分”)。而事实上,信用评分本身从来就不是一个征信公司的主要产品或标准产品或基本产品。比如,央行征信中心一直到2017年前后,也就是在它开始提供征信服务十年之后才对商业银行提供名为“个人信用报告数字解读”的个人信用评分,也从事实上证明了信用评分并不是一个征信机构必需的标准产品。个人征信机构必须具备的基础产品就是“个人信用报告”。所以,芝麻分即便算是信用评分,它也从来就不算是个人征信产品,而顶多是具有一定风险评价功能的增值产品。而且,因为芝麻分的生成所依据的数据主要是阿里生态内的数据,所以基本不涉及跨机构的信贷数据,而跨机构的信贷数据共享是征信机构的核心特征,所以芝麻分也谈不上是征信局信用评分。另外,因为芝麻分的商业目的显然是激励其个人用户更多地使用阿里、淘宝和支付宝生态内的各类服务,所以它的评分生成机制必须包括“给那些为阿里生态贡献更多价值的人以更高的分”这一价值取向,同时平台和生态内部必须有为更高评分用户提供更好商业回馈的措施,否则芝麻分就无法形成激励用户与阿里生态形成更紧密联系或更强粘性的良性循环的商业闭环,除非芝麻分是一个公益产品。因此,芝麻分甚至不能算是一种信用风险评分,而仅仅是一种基于大数据的会员评分,我个人更愿意把它看做“支付宝个人会员价值评价排序分”。腾讯的微信支付分性质和芝麻分是一模一样的,其它所有互联网平台的各种“分”本质也都类似,在此不再赘述。个人征信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很多内容也经常被社会大众所混淆,甚至很多媒体和学者也搞不清楚。个人认为,个人征信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从实际效果看,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仅仅依靠法治或道德教育远远不够。中国的法律不可谓不多,但对于很多信用问题来说,立法和执法成本都很高,因为信用问题涉及到的责任金额往往都不大。中国的道德教育不可谓不源远流长。几千年以来,我们一直口口相传“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徙木立信”、“抱柱之信”、“千金一诺”等等。然而,从现实结果看,在陌生人之间的交易,诚信还是一个大问题。所以,从法律和道德教育两方面入手,诚信社会建设目标的达成速度和效果都难以令人满意,而一个内容更加丰富的个人征信业态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从根本上促进完成中国社会的诚信转型。征信的核心就是信用信息的共享,包括信用信息向中心汇聚和信用信息向四方提供。把所有人的失信行为信息汇集到一个平台,同时,利用技术手段让所有人都能在交易对手授权的前提下查询其历史信用信息,这就自然建立起个人信用行为“自我约束,自我正向反馈”的良性循环机制。算话公司自我赋予的使命是“科技完美诚信”,公司愿景设定为“守信受益,人人说话算话”,原因就是认定征信或信用风险管理的技术可以承担建设诚信中国的重大职责,关键是怎么做。这几年,最被诟病的就是经常把个人在金融或和资金相关活动中的信用表现(这部分实际上是征信的内容),和个人在社会中其它与金融、财务或资金无关的诚信或遵纪守法的行为(这部分是以德治国或依法治国的内容)混为一谈。比如,闯红灯是不是该记入个人信用数据库、父母老赖能不能剥夺其子女上私立学校或者参军入伍的资格、本人信用卡多次欠费影不影响其报考公务员、交通违规处罚能不能上个人征信报告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其实这些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下。01征信体系建设和诚信体系建设的政府管理部门要分开,职责和职能更要界定清楚,各司其职,各尽其责。2失信行为的严重程度和失信的惩戒力度要平衡相称。比如,不能出现某人欠1000元不还,就拒绝为其提供所有金融服务。03征信中的失信、道德的失信以及对社会法律法规的违反(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违法者对法定公约的一种失信)要泾渭分明,不能相互混淆。相应的惩戒或惩罚措施更加要限定在自身的范畴内,不能张冠李戴,不能出现“哥哥生病,弟弟打针”的情形。也就是说,在征信的领域内失信的,就用征信的手段去惩戒。比如,对信用卡有逾期未还清的,金融机构可以不再发放新的贷款或信用卡;行人闯红灯的,可以罚本人在路口举小红旗维持交通秩序两个小时;汽车违规变线的,就记两分,罚200元;杀人放火的就交给刑法处理。说白了,就是“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不宜把闯红灯的行为记入征信数据库。我们也可以注意到,现在各大互联网平台都推出了自己的所谓的“信用分”,这种做法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有利有弊。好处是,客观上提高了普通大众讲诚信或守信用的意识,坏处是,大部分此类“信用分”生成的数据都只能限于自身的平台所积累的数据,无法正确全面地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信用状况,而偏面的或局部的信用评价有时候比没有评价更不好。征信数据有几个基本要求,包括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都有可能对信息主体(被征信主体)造成极大的不公平甚至伤害。因此,社会大众需要将这些巨头自家推出的各类“分”与个人征信乃至信用评分区分看待,对个人征信形成“再认识”,在中国才能凝聚出令个人征信良性发展的共识。媒体和学界尤其需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帮助社会厘清个人征信的真实概念,切忌以讹传讹。当然还有很多其它方面的内容可以去讨论分析,鉴于篇幅,在此就不再置喙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要视接下来中国个人征信业的发展路径如何演化而定。前不久,第二家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朴道征信的许可进入公示阶段,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对于个人征信市场长远发展目标来看,逐步增加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的数量,是完全正确的方向。如果朴道征信顺利获得许可,那么中国就有百行和朴道两家持牌的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了。而中国在金融领域的个人征信业其实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阶段。央行征信中心已经基本把全中国金融信贷类的个人征信数据大一统至中国“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银行类金融机构和其它有信用信息查询需求的金融机构基本都可以获得基础的征信服务。尽管央行征信中心各类个人征信增值服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囿于机构编制等原因,所有的个人征信服务全部由央行征信中心来提供也不现实。然而,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还有很大一部分信用相关信息没有纳入到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比如水电煤欠缴信息,移动运营商服务费缴纳信息,居民小区物业管理费缴纳信息,商业赊销信息,各类社会租赁信息,甚至民间借贷信息,和互联网上带有信用性质各类交易和服务行为信息,都可以成为市场化征信的信息采集和征信服务的对象。但实事求是讲,如果市场化征信机构只能采集这类信息,那么市场化征信机构的业务空间还是比较窄的。而且,由于这些数据分散在很多不同的行业,受不同的政府监管部门管理,采集这些征信数据的难度还是不小的。所以,市场化的个人征信有没有未来,取决于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比如:未来还有多少家获许可的个人征信机构?个人征信许可授予什么样的机构?被授予个人征信业务许可的机构有没足够的独立性(没有独立性就不可能获得相应的征信数据)?这些获业务许可的市场化征信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的能力和动力有多强?获业务许可的个人征信机构实质被允许的、可拓展的征信业务边界到底在哪里?个人征信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关系处理得是否得当?已经被央行征信中心大一统的金融征信领域有没有必要开放竞争?等等。这些问题如何发展演变都有待观察,中国市场化征信的未来前景如何,需要看上述问题所指向的实质内容在未来如何演变。按照《征信业管理条例》的规定,个人征信数据的采集法定是必须得到本人明确授权的。而且特定数据不允许采集或需要有条件采集。这些都是为了保护被征信主体的个人隐私等个人数据相关权益,是十分必要的。在个人征信业务开展过程中,一方面,个人隐私等个人数据权益必须被充分保护,另一方面,只有充分保护才能获得社会各界对个人征信业务发展的支持,个人征信业务才能发展得更好。还有,正像前面所提及到的,个人征信机构在从事个人征信服务过程中,个人征信数据必须被完整、及时、准确和合规地得到采集,否则就极容易对被征信主体造成不公平或对征信数据使用者造成损失。比如,如果征信机构只能从某些信用数据源采集到某人的守信数据,未能从其它信用数据源采集到其失信数据,结果会怎么样?结果极可能是金融机构对其信用判断错误,容许对其发放贷款,进而造成贷款无法回收,形成信贷坏账。而反过来,如果征信机构只采集到某人负面失信信息,而未采集到事实上存在的比重更大的正面守信数据,也极可能造成其信贷申请被金融机构拒绝,进而使得其金融消费权益受损。至于发生其它数据采集不及时、不准确、不合规的情形,同理也可能造成类似的后果。所以,对开展征信相关服务的机构应有的要求还是很高的。然而,事实上,个人征信业务在当前的历史阶段是完全有技术和条件将充分保护个人隐私这项工作做好的。有公信力从业机构的自我约束(基于对品牌、声誉和从业资格等的重视)、各种应对数据库攻击的软硬件、严格的各项数据安全管理规定、针对数据非法使用的严厉法律制裁手段等等,我们应该有信心可以做好隐私保护这个事。最后,我们也要看到,如果因为片面强调个人数据保护而对数据利用裹足不前,其实不但不利于中国个人征信业务发展,也不利于中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而且会对人工智能等其它更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战略性行业发展造成不必要的困难。比如,一个大一统的征信数据库,如果要先获得每一个数据主体个人获得授权再汇总数据,有时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个人数据保护的本质是保护数据主体的合法权益,而我们要不要为了保护某人一项更小的权益而牺牲其一项更大的权益呢?如果舍本求末,那就无异于南辕北辙了。而且,很多数据使用的业务场景,其实是完全可以把身份证号码等主键信息或身份敏感信息进行加密,既不影响数据的使用,也不会泄露个人隐私。所以正在征求意见的《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明确规定“不可还原的匿名化信息不受本法保护”,也就是意味着不可还原的匿名化信息是可以被充分自由使用的。这是平衡个人数据保护和个人数据应用之间关系的一个非常正确的方向。事实上,充分保护个人隐私和充分使用个人数据本质上是不冲突的。因为个人隐私是个人权益的一部分,在很多情况下,只有充分使用个人数据,才能充分保护个人权益。我们不应该怕用个人数据,在很多情形中怕就怕只用了一个人的一部分数据。比如,金融机构如果因为被允许合法使用各种个人数据,而可以对一个急需贷款的申请人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进而识别出其是一个信用良好、风险很低的贷款申请人,最终使得其能及时获得贷款,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最大的获利者是谁呢?相反,如果金融机构因为缺少数据而无法识别出其是信用良好者,而只能因为惧怕风险而拒绝为其发放贷款,那受损最大的又是谁呢?在这种情况下,普惠金融或金融扶贫等民生工程又如何去完成呢?更有甚者,金融机构因为数据收集不完整而导致误判,错误地给欺诈分子发放贷款,进而造成像前段时间在西南某地,金融机构集中被欺诈十几亿贷款的惨重后果,那中国金融业的信贷风险又如何得到控制呢?本质上,向坏人放贷,就是在阻碍好人得到贷款,因为金融资源总是有限的。所以,帮助金融机构利用数据识别贷款人风险非常重要。其实,在社会各行各业,道理也类似。所以,保护个人隐私,关键在于数据怎么用,而不是不用。
本文由“苏宁财富资讯”原创,作者黄大智,壹图网供图。“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征信一词最早来源于《左传·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信而有征”即为征求、验证信用。由此可见,征信是一个自古至今就被关注的话题。国内唯一可以开展个人征信业务的百行征信表示,计划于近期启动个人征信报告查询的服务试点。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也将在近期运行新的征信系统,提供新的个人征信报告(即个人征信报告2.0)。个人征信,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市场?1发展历史我国的征信机构最早是1932年设立的“中华征信所”,真正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后来,十六大、十八大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战略目标和具体要求。2013年3月15日,《征信业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从此征信行业进入了依法发展的快车道。征信业务按照信用信息主体,分为企业征信业务和个人征信业务,顾名思义,分别采集、加工企业信用信息和个人信用信息并提供服务。个人征信行业始于 2004 年,经过 2013 年立法、2014 年开始收费、2015 年试点等阶段。2018 年 2 月,央行正式下发首张个人征信行业牌照给百行征信,2019年1月1日,百行征信首期三款征信产品上线测试。2发展背景在个人征信业务中,最重要的产品之一是个人征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体现了个人的信用生活,反映了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守信程度,并且已经广泛用于消费、金融、行政服务等领域。对于金融行业来说,应用最多的是贷款,也是报告应用最多的场景,贷款的增长直接促进了个人征信的发展。图2显示,从2004年至今,我国的金融机构消费贷款从不足两万亿增长至近40万亿,增长了近20倍。报告作为消费信贷交易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能够帮助机构辨别消费者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在放贷时的重要参考信息。同时,新型互联网金融的业态对个人征信行业提出了现实要求。以典型的P2P行业为例,平台与个人的信息不对称放大了P2P平台的经营风险,缺乏合法有效的催收手段催生了更多的“老赖”,这又进一步加剧了P2P行业的风险发生。个人征信行业的发展既能减少机构的信息不对称,降低风险,又能够通过个人征信记录减少“老赖行为”。完善互金行业的征信情况,是监管的需求,也是市场的需求。3蛋糕有多大毫无疑问,国内个人征信尚且是一个蓝海市场,广阔而又亟待开拓。虽然无法具体测算市场空间有多大,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指标来探寻市场规模,窥一斑而知全豹,并对比征信行业发达的美国来加以验证。人口规模、征信的覆盖率、服务人群结构、服务次数、价格、行业渗透率等多种因素决定了个人征信的市场规模。征信覆盖率方面,美国三大征信机构益百利(EXPERIAN)、艾可菲(Equifax)、全联(TransUnion)覆盖了全美90%以上的人口,其它新兴征信机构如Credit Karma、ZestFinance等作为补充,基本覆盖全美的人口征信。我国的征信行业是“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截止2019年,央行征信中心已经收录自然人9.9亿人,有信贷记录人数5.3亿,征信覆盖率为38%(与总人口对比)。服务人群方面,美国征信行业发展较早,产品服务已经贯穿人的整个生命周期,而国内的征信产品的使用者主要为持牌金融机构,并主要用于信贷服务,针对的主要为16-60周岁人群。注:人均服务次数为根据美国第一大征信机构益百利(EXPERIAN)的收入结构、服务人数、价格等因素综合测算而来;市场渗透率为根据行业主体、发展阶段、渗透率等指标以及公开资料进行综合估算。目前我国使用个人信用报告的情况还相对较少,对招聘企业、保险机构、司法案件、个人并无明确的需求。同时,各个年代人的消费习惯都不同,除80后、90后外,主要的消费主体仍然保持保守的消费习惯,贷款消费的习惯还没有养成。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习惯和消费主体将变为80后90后的消费方式。综合以上因素判断,国内个人征信市场规模应有千亿级别,潜在的市场规模应在2000亿到4000亿之间。4谁能分而食之既然这是一个广阔的蓝海市场,那么,又有哪些玩家能够参与到这个前景美好的产业中呢?在此,我们从个人征信的产业链说起。个人征信的产业链较为简单,主要分为前期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和产品开发、征信产品的应用。数据收集环节中,征信公司是信息汇集地,收集几乎所有关于个人活动的历史信息。目前,央行个人征信系统收录的数据主要以传统金融机构的信贷信息为主,辅以电信、公积金缴存、社保、税务等信息。随着百行征信的产品商用,新兴互联网金融的信息也进入到个人征信市场中,这无疑是对央行征信系统的极大补充。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互联网金融进行理财、信贷、保险。需要注意的是,大数据征信的发展已经在数据征集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相比于征信机构,大数据征信对于用户画像的刻画更为完整,维度更多,也更清晰,是信贷数据、政府数据之外的有力补充。而在国外,调查公司也是数据的来源之一。数据处理和产品开发是个人征信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个人征信机构从征信对象处获得信用信息,并将数据加工成征信产品与服务,提供给征信产品使用者;征信产品使用者以征信产品和服务为依据,向征信对象(金融产品消费者)提供信贷及其他业务,如图5所示: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数据处理涉及很多技术,总体而言需要数据库技术、个人数据配对处理、特征变量技术。每一种技术都会有对应的行业公司提供相应的服务,最后由加工处理后的数据形成产品,如个人信用报告、信用分等,最后提供给征信的使用者。可以看到,虽然个人征信产业链并不复杂,但涉及较多行业和技术。数据收集过程中的征信机构、大数据征信机构、第三方数据处理公司、第三方调查公司等发挥决定性作用。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掌握关键技术的公司占据优势,如SAP、Oracle、FICO等。目前,国内此类市场和公司尚处于发展初期,除了百行征信的八家股东(芝麻信用、腾讯征信、深圳前海征信、鹏元征信、中诚信征信、考拉征信、中智诚征信、北京华道征信)外,其他的大数据公司、从事数据挖掘与数据处理的公司同样有着广阔的市场。而基于个人征信数据衍生出来的特别关注名单、信息核验、反欺诈等产品也已经逐渐进入市场。5个人如何保护自己的征信征信是一个与个人信息、数据极度相关的产业,我国征信行业发展尚未成熟,在法律、制度、监管方面都有不完善的地方,个人征信的应用范围也很有限。但随着行业的完善,个人征信的应用将从金融扩展到旅游、教育、医疗、金融、行政服务、职业招聘甚至各种日常生活场景,这就要求我们对于个人的征信记录有必要的保护和维护。从法律、监管、行业层面有很多值得期待和改善的地方,但我们首先要自己保持关注。第一,不要过多申请信用卡。每申请一次信用卡,都会留下信用报告的机构查询记录,过多的查询记录会使得贷款方对你的还款能力产生怀疑,直接影响贷款的通过率。第二,及时处理长期不用或比较少用的信用卡。多数信用卡都有年费,因欠年费导致的逾期与正常消费还款逾期的效果相同。第三,及时还款,无论是信用卡还是其它产品。有人认为在非银行的平台上借款不会影响征信,事实上很多互联网金融类的公司已经接入征信系统,接入机构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张。第四,及时缴纳日常生活费用。如水、电、煤气、电话费等。第五,在需要互联网金融类产品时,选择正规平台的产品。如蚂蚁金服借呗、腾讯微粒贷、苏宁任性贷等。第六,定期查询(个人查询)征信报告,对有疑问的记录及时进行申诉。最后,需要提醒的是,信用不是一纸空文,也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而是个人永远携带的财富。信用时代,为每一份合同负责,为每一个签字负责,为你个人的信用负责。
中国财富网讯(胡恩燕) 银之杰(300085)公告,公司5月21日接受包括高盛、汇丰在内的12家机构调研,并就公司征信业务布局等方面回答问题。公司表示,参股子公司华道征信和其他7家公司以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是百行征信的主发起机构,和百行征信可以产生更直接的业务协同。而后者拥有稀缺的牌照资源。公司介绍,亿美软通为公司全资子公司,通过与三大运营商合作,为国内外企业提供移动信息平台与解决方案、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亿美软通的销售和服务已经覆盖全国200个城市的30余个行业的超过50万家企业客户,在提供移动信息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并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形成客户画像。华道征信为公司参股子公司,主要为客户提供征信等服务。亿美软通和华道征信是业务协作、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关系,亿美软通拥有数据资源和数据分析技术,华道征信拥有资质优势,亿美软通、华道征信、百行征信三家企业的业务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服务于金融行业的个人征信业务需求。对于个人征信业务发展起来之后,其盈利能力是否会受到市场监管的限制等问题,公司认为,我国的个人征信既需要国家强管制,即社会责任的体现;同时又需要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即盈利性的体现。个人征信的市场空间足够广阔,银之杰作为市场化的民营企业,会全力支持百行征信的发展,实现社会价值和企业效益的双赢。
本报记者 李慧敏 北京报道从2020年12月30日至今,在不到两周的时间内,围绕“征信”这一关键词,传出三个重磅消息。2021年1月11日,央行公布《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这是继2013年3月15日《征信业管理条例》、2015年《征信机构管理办法》之后,征信行业的又一重要新规。此前一天,另一条与“征信”相关的信息在网上传播:据外媒消息,中国监管机构正试图让蚂蚁集团分享消费者信贷数据,将数据输入由中国央行运营的全国信用报告系统,或者与一家实际上由中国央行控制的信用评级公司分享。有分析人士表示,如果此消息接近真实,那么所谓的“信用评级公司”极有可能是“征信公司”。不过,这一消息未获央行官方证实。再往前的2020年12月30日,央行公示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鹏元征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鹏元征信”)因多项业务违规而被央行处以巨额罚单,合计罚没接近2000万元。此为央行对国内获批的征信机构开具的最大罚单。罚单显示,鹏元征信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包括:未经批准擅自从事个人征信业务活动。有行业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近期围绕“征信”发布的新规、开出的天价罚单以及传出的消息,如果仅当做孤立、单一事件来看,难免视野狭窄。种种迹象表明,“征信”领域特别是针对个人信息的收集领域,监管的“收紧”肉眼可见。全方位界定信用相关信息2021年1月11日发布的《办法》共七章46条,对信用信息范围、采集、整理、保存、加工、提供、使用、安全、跨境流动和业务监督管理进行了规定,清晰界定了信用信息,并强调要加强个人和企业信息主体权益保护,保障信息安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监管表示,以“信用信息服务、信用服务、信用评分、信用评级、信用修复”等名义对外提供征信功能服务,适用该《办法》。《办法》明确:信用信息,是指为金融经济活动提供服务,用于判断个人和企业信用状况的各类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人和企业的身份、地址、交通、通信、债务、财产、支付、消费、生产经营、履行法定义务等信息,以及基于前述信息对个人和企业信用状况形成的分析、评价类信息。对于从事征信业务的机构,《办法》要求,应当依法保护信息主体合法权益,保障信息安全,防范信用信息泄露和滥用。应当遵循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得作出有违社会公序良俗的歧视性安排,不得借助优势地位提供排他性服务。征信机构经营个人征信业务,应当制定采集个人信用信息方案,并就采集的数据项、与信用的相关度、信息主体权益保护等事项向中国人民银行报备。监管从保护个人和企业合法权益角度对信用信息采集、整理、保存和加工进行了规定。要求征信机构采集信息遵循“最少、必要”原则,不得以非法方式采集信息;采集个人信息,应当告知采集的目的、信息来源和信息范围等,采集非公开的企业信用信息,应当取得企业同意;整理、保存、加工信用信息,应遵循客观性原则,不得篡改原始数据。等等。“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为信息真实和信息安全提供保障。确保信息真实不能造假,确保个人的隐私不会被过度滥用。”一位信用行业资深人士表示,目前有诸多机构滥用民意收集信息,特别是某些互联网公司利用大数据构建信息壁垒,形成资源垄断,确实到了必须规范监管的时候。“传统的征信公司也会进行信息收集,但企业的数据来源一般从工商、税收部门获取,个人的信息一般是央行统管。所以此前企业类的征信机构比较多,个人征信类的机构比较少。” 上述资深人士表示。多位互联网用户反映,某些平台收集个人信息可称“无所不用其极”,无论做什么,都要把所有的个人信息全部认证一遍,这些信息与实际业务可能丝毫没有关系。有些互联网公司甚至声称可以从10万个纬度来衡量某个人到底是否有信用问题。有分析认为,包括蚂蚁集团在内的数据平台企业能有超高的估值,是因为市场将中国庞大的用户群体所创造的大数据的价值,一并计算在了这些公司的资产之中。而将类似企业持有的海量公民大数据纳入国家监管体系,将有利于数据资产保护和公民数据安全。“征信公司”或共享蚂蚁集团大数据?无独有偶。近日有外媒信息披露称,中国监管机构正试图让蚂蚁集团分享消费者信贷数据,将数据输入由中国央行运营的全国信用报告系统,或者与一家实际上由中国央行控制的信用评级公司分享。监管机构认为蚂蚁集团通过支付宝获取了大量个人数据,拥有相对于小银行甚至大银行的不公平竞争优势,分享将会打破蚂蚁对数据的垄断。不过,上述消息未获央行官方证实。但有分析人士表示,如果上述信息接近真实,那么所谓的“由中国央行控制的信用评级公司”可能表述有误,实际上极有可能是“征信公司”。“蚂蚁集团的数据平台,包括花呗、借呗所产生的个人信贷的一些数据,是比较明显的涉及个人信息的收集。所以不应该是由专门做企业评级的信用评级机构来共享,而应该是征信机构。”上述分析人士表示。该人士分析,而这家“由央行控制”的“征信机构”大概率应该是持有首张个人征信牌照的百行征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行征信”)。天眼查显示,百行征信成立于2018年3月19日,是在中国人民银行监管指导下,由市场自律组织——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与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前海征信、鹏元征信、考拉征信、中诚信征信、中智诚征信、华道征信等8家市场机构按照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同发起组建的一家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百行征信注册地为深圳,营业场所在北京,主要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百行征信的成立,就是央行把中诚信征信、鹏元征信等机构原有的与个人征信相关的业务,全部剥离出来,联合在一起形成央行控股的征信公司。”前述资深人士如是解释,此前各家机构所开展的个人征信业务也存在包括标准不一等诸多问题。百行征信大股东为央行旗下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持股36%,其他8家机构分别持股8%。早在2015年,上述8家机构即开始申请个人征信牌照,但个人征信牌照一直未正式下发。直到2018年,央行向百行征信发放了我国首张个人征信牌照。除了百行征信外,国内第二张个人征信牌照也在近期发放。2020年12月4日,央行受理了朴道征信有限公司(筹建)(以下简称“朴道征信”)的个人征信业务申请。天眼查显示,朴道征信注册地在北京市朝阳区,注册资本10亿元。朴道征信主要有5大股东,其中第一大股东是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35%,剩余4家分别为京东数字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持股25%);北京小米电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持股17.5%);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持股17.5%);北京聚信优享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持股5%)。董事长为赵以邗,央行征信中心前副主任。(编辑:夏欣 校对:翟军)
摘要:在21世纪第三个十年即将到来之际,信用环境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进一步体现。“奇点”临近,企业征信市场进入最佳发展时期,对于处在企业征信数据查询行业的各参与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具活力和价值的全新形态,信用经济已经形成了独特且成熟的理论体系。根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到2020年,以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的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将基本建成。本文通过对信用经济概念的梳理,从企业信用层面切入,对一系列信用风险和相关政策进行分析,提出对强化企业信用经济效应的建议,指出水滴信用可信百科对于中小企业信用建设的重要性。关键词:信用经济、企业信用、信用体系一信用经济时代,信用对企业的重要性自2000年以来,国内学者对信用和信用体系等问题的研究多数集中于金融和商业领域,即“信用”是货币借贷和商品买卖中延期付款或交货的总称,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主要包括:(1)银行信用,是以银行为一方的货币借贷活动;(2)商业信用,是以商品交易中任何一方延期付款或延期交货的赊销活动;(3)国家信用,是以国家为一方的财政借贷活动(如发行公债等);(4)消费信用,是对个人消费者提供的资金借贷服务(如分期付款)等。近年来,理论学者对于信用的研究关注已经逐渐突破传统的金融和商业范围,向纵深领域的信用管理和信用体系建设延伸。例如:税收信用、科技信用、电子商务信用、信用经济和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等。程民选等(2009)研究认为,在匿名社会中,不熟悉的经济交往对象需要有了解对方信用信息的渠道。于是,以征信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及会计审计机构为主体的社会信用体系在西方社会应运而生[1]。社会信用体系是信用主体、信用行为和信用状况的“簿记”,是记录信用行为,载入信用信息数据库以及通过信用评级等技术条件形成的信用管理体系。在现代匿名社会中,必须依靠这一技术系统提供管理服务,信用管理体系成为现代信用社会建设的着力点。(一)信用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信用不仅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命,同时也是提高企业商品竞争力的关键。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企业信用成为近年来政府、金融机构、以及企业自身越来越关心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之间的“信用战”成为大势所趋。营造良好的企业信用是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不仅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也应该是法治经济。它要求所有市场主体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进行市场竞争,法律所蕴含的诚实、信用、公平、公正都应该得到切实遵循。但是,如果市场失去公平公正、企业失去信用,那么有序的市场秩序也将受到影响,企业将不能兴旺发达,经济便也难以繁荣。因此,良好的信用给企业带来的收益不言而喻,只有建立良好的信用体制,企业经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当然,对于市场来说,信用缺失只是一种短期行为。但这种短期行为不仅会使企业难以正常运作,对其发展也是百害无一利。经济运行效率会因为企业交易成本的加大和市场秩序受到的影响而有所降低。另外,信用危机会对企业投资和消费产生较为负面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作用的发挥。(二)我国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在企业交易过程中,通常以信用关系作为纽带。如果交易一方不能履行给付承诺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即为企业信用风险。其中,企业客户到期不付款或到期无能力付款为最主要的风险表现。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客户是最大且最长远的财富,但同样,客户也可能是企业最大的风险。由于应收账款无法顺利回收而最终造成企业流动资金紧张、产生大笔坏帐损失,甚至经营困难的公司比比皆是。现如今,买方市场的氛围使得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企业发展可谓困难重重。对于始终面临两难困境的企业来说,一方面必须不断扩张信用来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又必须控制坏账情况,以此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企业需要及时建立信用风险管理系统。通过制定相关信用政策,指导和协调各机构的业务活动,对客户资信调查、付款方式选择、信用限额确定以及款项回收等环节实行全面监督和管控,保障安全及时的回收企业应收款项,最终实现扩大销售降低成本的预期目标。(三)我国企业信用建设领域政策在企业信用建设领域,2015年,“信用中国”网站开通 ;2017年,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和规范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健全企业红黑名单管理与应用制度;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致力于解决“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以及“推动信用信息共享”。在这一时期,中国的信用建设系统规划、全面推进、信用立法等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一方面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能。二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及现状分析科斯定理指出:“不讲信用会引发和增加交易费用,降低资源配置效率。”经济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始终是现代经济学不变的命题。良好的信用水平可以降低交易过程中的直接成本,防止由于利己主义行为而产生额外成本,从而提高经济市场的运行效率。良好的信用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第一,在经济运行中保障诚信,可以减少社会资源的闲置。第二,在经济运行中保障良好的信用水平,有利于促进资源实现从低效到高效的使用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将“自律自觉化”与“他律制度化、常态化”相结合,能够更好地维系经济社会的稳定和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2]。(一)中小企业的固有缺陷中小企业的准入门槛低决定了其信用观念淡薄,对信用度的重视不足[3],而企业信用又是企业融资的关键所在[4],因此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达不到银行的贷款条件。个别达到贷款条件的中小企业,因为市场交易存在的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性导致其信用管理薄弱,信用程度有所影响,贷款难度进一步增加[5]。(二)来自金融机构的阻力银行作为信用贷款的主体,受限于严格的风险防范措施,大多更倾向于贷款给大公司、大企业,未能做到为民营企业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服务;信息不对称的存在致使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的能力受到限制[6]。同时,社会征信体系不完善、行业整体集中度过低导致国内企业大数据征信发展受阻[7]。(三)政务诚信差序递减,部分地方政府公信力有待加强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政府担当重要角色。政务诚信对于政府在政务活动中的要求包括恪守诚信原则、遵守法律法规、不欺骗公众、严格执行出台政策和条例等在内。但是,随着政府层级的逐渐降低,公信力递减,少数地方政府不积极履行扶持中小企业政策的行为,使得政府公信力有所降低。(四)信息不对称,企业失信行为屡禁不止由于市场发展进度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程相差较大,在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信用危机提前产生,社会经济出现了一定的风险。此外,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共享也使得商业欺诈、制假贩假、违规操作、合同不履行、学术不端、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等失信问题在社会屡见不鲜。据统计,信用缺失使得国家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六千多亿元。(五)失信惩罚机制发挥作用比较有限全国各地多个省份地区相继制定违背信用的惩罚措施,通过不定期公布失信者名单,来曝光其失信行为,在限制出行、消费、投资、经商等多个领域对其进行联合惩戒。但是失信惩戒机制的手段相对有限,对于失信者失信行为的打击效果也不够明显。三企业征信市场PEST分析PEST为一个产业或企业所处综合宏观环境分析模型,即P是政治(Politics),E是经济(Economy),S是社会(Society),T是技术(Technology)。这些是产业或企业的外部环境,一般不受产业或企业掌握,这些因素也被戏称为“pest(有害物)”。P:政治——国家相关政策对于企业征信市场来说,2002年,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社会信用体系概念;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并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提出以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为重点,建设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建设;2014年,国务院制定并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作为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纲领。E: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市场经济之所以能够通过市场主体的平等、公平、自由交换来进一步达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离不开以信用为前提的市场环境,可以说信用掌控着市场的正常秩序。在没有信用的前提下,混乱的市场秩序会最终导致经济的滞后与萧条。所以,信用是市场和交换的基础,信用经济又是以信用为基础,并受信用关系制约的经济运行机制。当然,依托于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企业信用市场的建立离不开互联网平台,并仍在乘势大力发展中。S:社会——信用助力中小企业社会认同感提高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企业征信市场中的中小企业社会认同感较低,公众甚至习惯性认为中小企业信誉差、规模小、实力弱。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取得一席之地,少数中小企业选择丢掉信誉,将自身利益放在首位;为了获取利益,部分中小企业一度降低经营管理水平,违反信用、有悖道德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此外,中小企业信用缺失等问题也给其贷款、招聘等各方面带来了极大困难,成了发展道路上的阻碍。显而易见,生存环境和竞争条件都是中小企业的薄弱项,来自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困难更是使其与同类型的大型企业拉开明显差距。在这种形势下,中小企业的信用变得更加重要。由于过去缺少衡量标准,使得部分企业不惜毁灭信用来换取利益,甚至影响商业市场发展也在所不惜。因此,中小企业信用的可量化不仅将为其带来更多便利,对中小企业的正向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T:技术——征信数据资源共享困难重重在移动大数据时代,征信数据库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项基础工作,能够帮助企业信用市场良性发展。但是,征信数据的不准确,各行业、部门和区域之间偶有存在的互相保护现象,都是制约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的问题。受到政策、部门利益、资金、技术障碍等因素的影响,各部门之间的征信数据并没有得到充分整合,共享资源困难重重。征信机构对于存在于政府部门征信数据的获取具有一定难度,导致征信数据的使用率和覆盖面无法达到相应的高度和广度,行业之间无法共享,直接导致了征信数据的浪费。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及相关意见有效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良性运转。完善的企业信用体系是降低经济活动信用风险和成本,提高社会全要素生产率的必要条件,更能进一步推进区域经济由传统模式向现代信用经济模式转型。对于监管部门和企业来说,构建完善的信用体系,既是要求也是刚需。不同于多数大型企业建立了完备的信用管理和信息公开机制,中小企业由于管理经验、经营实力不足,其信用信息具有碎片化、分散化特征,使得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更具挑战性。但是,伴随着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在各领域的深度渗透,应用大数据来提高监管服务效能,逐渐成为市场监管部门的共识。(一)大数据技术挖掘,助力信用数据监管大数据技术助力,能够精准描绘企业信用画像。在依托共享平台充分融合各部门信用信息的基础上,善于运用大数据技术将其广泛纳入互联网数据,加以深度挖掘,输出信用评价结果,助力精准监管。对于企业征信而言,浅层次挖掘是指围绕企业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并汇总分类,以信息报告、图片等方式简单罗列呈现;而深层次挖掘是将收集到的数据与专业监管知识相结合,构建风险识别与量化、企业关联图谱、数据可视化产品。(二)交叉分析精准赋能,企业行为提前预警大数据的核心在于整合来源和结构均有差异的数据,并从海量的数据中发现和归纳潜在的关联性,包括将企业与其法定代表人信用状况进行关联、将企业纳税、社保、安全生产等情况与企业风险状况进行关联等。由此,把看似分散的信用信息和关联信息进行整合并交叉分析,运用机器学习、云计算等大数据分析技术,根据企业行业特点、运营能力、关联企业、网络舆情等不同维度的算法,设计准确的风险模型,基于企业行为模式提前预警,提高识别市场主体信用风险的洞察力和决策力,用大数据技术为监管赋能。(三)整合信用信息,加深政企合作充分发挥互联网感知能力,实时掌握企业经营状况,包括实际经营业务范围、运行情况等,助力监管人员摸清底数。为确保“大数据+市场监管”取得实效,在对政府和社会信用信息进行有效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加强政企合作,培养监管业务与大数据知识兼备的人才,将业务技能与机器语言转化为监管决策力。五强化企业信用经济效应的对策企业加强信用制度建设,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交易成本,节约管理资源,降低风险指数。同时,树立公众面前良好的企业形象,也是提高客户忠诚度,进一步加强自身市场竞争力,奠定企业持续发展基础的有效手段。因此,要建立健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需要将信用管理与生产经营进行紧密结合,同时也要加强企业的信用道德建设,不管市场多么复杂,企业都应该坚守道德底线。首先,企业信用文化建立的关键是领导者。企业的信用文化可以通过综合影响资源、经营能力以及外部环境使这三者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促进企业的良性成长。同时,管理层的信用领导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对于激发下属的信用品质,促进下属的主动行为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建立领导者和下属之间持久且和谐的信任关系,是企业持续发展和成长的坚实基础。其次,解决信用缺失的问题,仅仅依靠传统的道德约束力量是不够的,还应该依靠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制裁力度。企业信用的建设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和良好的信用环境,能够让守信者有所收获,失信者反之。作为减少甚至杜绝企业失信行为的重要因素,加大失信成本并非易事。只有建立健全的信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即用法律严格规范失信行为的范围和失信行为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以法律的严肃性作为背书,才能对企业的信用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最后,数字经济时代为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大数据技术处理有助于提高企业信用数据的透明度,为建立企业红黑名单提供更加便捷的技术支撑,降低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使数字经济普惠金融,通过企业信用监管及征信体系的完善更好地发挥信用对企业发展的经济效应。(一)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建立政务诚信及严格的企业信用监管机制作为社会信用的核心与标杆,政务诚信是加强政府信用建设的必要条件。建立信用政府是优化信用环境的第一步。政府以信用评价主体的身份存在于社会信用系统中,对于政府来说,在扩大信用开放程度的前提下,同步完善政务公开和听证制度,才能提高整体信用服务水平。此外,建立健全的征信体系,也是提高信息共享程度的必要条件。以完善财政、海关、工商、税务和银行等部门征信数据系统为前提,充分发挥各部门优势,加强机构之间的沟通协作,整合区域征信信息,进一步为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提供方便。当然,将人类智慧和人工智能实现有效结合,通过智能化的管理,拓展认知边界,最终实现信息资源和关联知识的共享,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精准性和可行性。(二)加强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通过提高企业自身的守信度来进一步优化整体信用环境。当前,时代的快速发展伴随着企业失信现象的进一步增多。同时,数量较少、规模较小、服务种类单一的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也间接制约了信用服务行业的发展。企业的守信度不仅需要联合财政、海关、工商、税务和银行等部门共同评估,还需要各部门机构展开联合办公,交换企业征信数据,最终建立统一的征信数据平台,收获准确的企业信用评价。当然,也要同时提高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通过借助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相关数据,更加有针对性的解决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各类问题,分类型、分等级向各行政监管部门进行反馈,最终实现规范企业行为的目标。此外,5G时代的到来伴随着数据低延时等优势特征,万物互联的前提下,收集到的数据将更加全面立体[8]。(三)加快信用立法,完善企业信用体系配套制度目前,针对信用数据的分割范围还没有十分严格的说明;对于提供非真实数据的企业和个人,也还没有统一的惩罚措施和手段。此外,由于工商、税务和银行等部分的信息尚未实现完全共享,覆盖社会治理全领域的个人信用体系未能有效建立。针对有失信行为的个人,相应的惩罚限制和限制内容在有些场景下也并不十分明确。因此,为加快企业信用体系配套制度的完善,利用网络和大数据成为必然之趋。(四)建立信用公示平台——水滴信用企业可信百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发展,使得信用框架开始逐步完善。从消费层面再到产业层面,社会各个层面都被来自信用的影响所渗透,政府也开始引导和鼓励社会信用服务机构进行相关的创新探索。由上海凭安征信服务有限公司(国家发改委信用建设合作伙伴)运营,第三方平台背书的企业可信百科,具有企业信用领域的充分权威。以“百科”为名,企业可信百科打破传统的征信平台逻辑,将信用信息与360搜索引擎深度结合,对信用好的企业进行优先曝光与展示,进一步促进企业与相关合作伙伴实现共赢。作为一款专门为守信企业打造的专属可信形象展示工具,水滴信用企业可信百科能够帮助守信企业极速开通上线、进行编辑维护,展示企业的可信形象,帮助企业收获更多商业价值。通过信用累计强化企业信任感,凭借企业信任感打好交易基础,利用交易基础助力企业营销成交量提升的逻辑,企业可信百科“信用推广-信任强化-提升成交量”的营销闭环得以展现。可信百科通过树立企业可信形象,助力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拉升企业销量,体现其场景化信用价值。(五)完善失信惩罚机制,惩戒相关行为根据国家发改委2017年11月3日下发的相关文件,对于激励守信行为、惩戒失信对象,我国将协同各领域红黑名单,对其实行统一的标准化管理。以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环境和企业信用文化为最终目标,将诚信成为市场经济的主导作为其发展动力,通过社会信用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来增加企业失信的整体成本,守信即为有收益,失信将会付出巨大代价。(六)提高社会公众的信用意识诚信道德的建设需要伴随着持续的努力,并非一朝一夕得以达成。通过对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进一步加强,来规范每一位人民群众的行为,将讲道德、重诚信的思想深入人心;同时,以提高全民诚信道德素质能力、增强社会整体信用意识为目标,通过建立健全的制度和完善的法律来规范和激励群众行为。六国内企业征信查询市场现状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企业数量增长率大约保持在年均15.7%,面对庞大的企业数量,一家征信机构必须得有资源、有技术、有能力来掌握,小玩家或许很难进驻到企业征信行业。目前,国内以天眼查、企查查、启信宝、可信百科等为主的企业征信服务平台已经覆盖上亿的市场主体初步满足了用户查询企业的基础需求。据了解,这些平台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国法院裁判文书网、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等100多家官方网站;而可信百科更是与国家信息中心签订数据共享协议,以保障数据来源的真实性、时效性与权威性。无论是天眼查、启信宝,还是可信百科,在本质上都是一个关于企业信用的信息平台。既是平台,便需要做好各方价值的体现,来实现共赢,一方面,征信平台需要保证企业信息的准确性、客观性与时效性,来为信息获取方(即个人用户与企业用户)提供信息价值。另一方面,平台在建立企业信用的同时,也可以为优质企业背书,将好的企业展现给市场,促进企业经营的高效与新增长,这也是平台可以为优质企业提供的广告价值。后者涉及的其实也是企业信用平台未来所要探索的商业模式,即如何让信息带来更高的经济价值,对于平台、企业方与合作方三者而言。在这条商业路径上,就目前几家平台的表现来看各有侧重。(一)两查一信基本情况两查一信拥有几近相同的数据来源、相似的平台功能和大同小异的商业模式。其中,三家平台均面向C端用户提供免费或付费查询,面向B端企业提供付费版专业服务。截至目前,三家企业信用查询平台均已实现盈利。天眼查定位为中国第一“商业调查工具”的天眼查,以“查公司”“查老板”“查关系”作为核心功能。平台包括上市信息、企业背景、企业发展、司法风险、经营风险、经营状况、知识产权等64种数据维度信息展示在内,其独特的“关系梳理”能让用户直观地看清关联实体及其背后的商业关系。企查查作为移动端企业情报的开创者,企查查深耕企业征信六年,致力于商业征信大数据的分析整合,同时涵盖企业工商信息、股权关系、法律诉讼、风险纪录、知识产权、投资交易、历史信息、舆情信息等九十多个维度商业数据。此外,自喻为国内企业信用查询领域领头羊的企查查,以技术作为核心壁垒,建有国内一流大数据挖掘,人工语义智能分析,GPU大数据超算平台。启信宝定义为国内领先AI商业信息查询工具的启信宝,掌握着全国超过2亿家工商企业和组织机构的公开实时数据,通过超过1000个的查询维度,结合AI技术为用户提供数据查询和挖掘整理的解决方案。此外,启信宝还将目光放眼于全球,以国内超过1.8亿家企业及组织机构数据为基础,同时纳入全球超过60个国家的海外企业的一整套信用信息查询结果。(二)后来居上者?可信百科优势瞩目区别于两查一信,可信百科以“为守信企业打造,互联网场景下的一款守信激励产品”为定位,将中小企业信用质量差、信任感低作为区别突破口,率先推出能够将查询场景与搜索引擎相结合的守信企业形象展示工具。可信百科具有展示形式独特、流量入口众多等优势,通过大数据分析筛选,可信百科能够在用户想要了解企业的第一时间,通过360搜索引擎等多渠道查询企业实时信用价值,最大程度区别于其他平台只能通过网站或app进入查询。对于用户来说,可信百科不仅能够缩短用户对于企业信用数据的获取路径,更多渠道入口的背书也进一步增加了企业信用的可信度。而对于企业来说,用户搜索场景下自然呈现的信用资料不失为一种主动的信用推广。对比传统两查一信等平台需要用户主动查询,可信百科则能让企业征信主动展示,进一步强化企业信任感。作为企业征信市场的潜力玩家,可信百科基于互联网场景、以信用连接C端用户与B端企业的独特发展路线能够主动挖掘企业信用资产,帮助企业进行基于信用的品牌推广盈利,是企业征信数据在B端推广需求和C端查询需求的创新使用。当然,不管怎么看,企业征信平台的商业模式仍旧是一个亟待探索的方向。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来看,信用体系会逐步完善,重要程度也会愈发提高,企业征信机构(或平台)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以美国的发展来看,繁荣的市场经济背后是必要的信用体系,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如今的美国征信局已经形成了3家大公司鼎力的局面,即Experian、Trans Union与Equifax三大信用局。那么,对于我国的发展而言,如今正是起步阶段,未来的格局如何,主要考验的还是各家基于信用查询的商业路径探索。可信百科作为水滴信用的旗下产品,实际上也是其基于企业信用向搜索百科糅合发展的一个方向,商业探索方面颇见创新。七国内外征信行业发展现状及商业化模式(一)国际三大个人征信机构及企业征信机构业务模式国际征信行业的发展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法律完善阶段、并购整合阶段以及成熟拓展阶段四大发展时期,逐渐形成了较完整的征信体系,在社会经济的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征信行业经历了近百年的不断进化,已经形成了完整而成熟的发展产业链。目前美国的三大个人征信机构为Experian、Equifax和Trans Union,他们都出现在上个世纪,反映大众消费对信贷的需求和全社会对个人信用的关注度的上升。这三大个人征信机构促进了美国的征信市场走向成熟,并对国内征信市场的成长颇具借鉴意义。Experian(益百利)Experian总部位于都柏林,1996年被GUS收购,2006年作为独立公司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Experian拥有信用服务、决策分析、市场营销服务和消费者服务四条业务线。信用服务主要指的是向放贷机构提供信用报告,具体来说,是向放贷机构提供消费者和企业历史还款和以往信用申请记录等数据,以帮助后者做出其提供的信用产品对消费者和企业来说是否适当、是否应提高授信额度等决策。Experian信用服务的费用是以交易为基础的,按照信用报告的购买数量分层收取。决策分析主要指的是向客户提供评分、检查、决策软件和系统。其中,评分和检查的费用是以交易为基础的,按照客户购买量分层收取;软件和系统的收费类型包括安装费、经常性软件授权费和交易手续费。市场营销服务能对消费者进行画像,从而帮助客户识别潜在买家、获取新用户、提高客户留存率、开发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以最符合消费者习惯的方式联系消费者。Experian认为其在市场营销服务的数据、数据质量和交叉销售的营销能力上处于市场领先地位。Experian市场营销服务的费用是以交易为基础的、根据客户购买量分层收取的、数据授权费和订购费。消费者服务使消费者能在线查看自己的信用报告和信用评分、理解和改善自己的信用状况、防止欺诈和身份被盗用。Equifax(艾可菲)1898年创立,是三家中历史最悠久的。按照地域,Equifax的业务线分为美国本土和海外两种,后者包括加拿大、欧洲和拉丁美洲。Equifax在加拿大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美国本土基本一样,而在欧洲和拉丁美洲Equifax还为放贷人催收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按照客户类型,Equifax的业务线分为企业业务和个人业务两种。和Experian以及TransUnion有所不同的是,Equifax向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外包业务。Equifax服务的企业客户主要分布在以下行业:金融服务、抵押贷款、零售、通信、公用事业、汽车、经纪、医疗、保险和政府机关。按照收费依据,Equifax的业务线分为按交易收费的和按订购收费的两种。前者指的是产品提供给客户时即收费;后者指的是在客户使用产品之前即先收取一部分前期费用,订阅时间通常是一年。Trans Union(全联)TransUnion致力于向机构和个人用户提供全球风险信息解决方案。在美国,TransUnion客户覆盖全美前十大银行、前五大信用卡发行方、前二十五家汽车商、前十五家汽车保险公司的十四家、数以千计的医疗服务商和联邦、州、地方政府机构。TransUnion拥有信贷信息、身份信息、破产、司法抵押、司法裁决、保险索赔、车辆等来自约90000个数据源的数据,TransUnion的数据采集方法包括由银行等会员向其提交和自行采购等方式,另外,成为TransUnion会员是自愿的。地域上,TransUnion已经在30多个国家开展业务。TransUnion自身业务分成三部分:面向企业的美国信息服务(U.S.Information Services,USIS)业务、面向个人的消费者业务,在国际市场开展上述两项业务的国际业务根据客户类型的不同,实际上TransUnion的业务可以简单分为机构业务和个人业务两类。TransUnion的机构业务USIS的功能包括为客户分析消费者信用状况、在前者基础上为客户提供精准营销和催收方案、反欺诈等。从业务来看,TransUnion的企业业务占总体业务的65%左右,消费者业务仅占6%,国际业务占比在26%左右。这三大征信巨头的成功当然也离不开美国对征信的法律保障,美国通过《公平信用报告法》《公平债务催收法》《金融服务现代化法》《银行保密法》《信息自由法》《金融隐私权法》《平等信用机会法》《诚实借贷法》《公平信用账单法》《信用卡发行法》《公平信用和借记卡披露法》《房屋抵押披露法》等近20部法律,共同形成了较全面的征信法律体系,为美国征信行业的发展保驾护航。除三大个人征信机构外,国际上最著名、历史最悠久的企业征信机构还有美国邓白氏公司,其规模堪称国际企业征信和信用管理行业的巨人。n&bradstreet(邓白氏)作为世界上最著明的商业信息服务机构,n&bradstreet成立于1841年,其征信服务主要针对于商业市场,以企业为主,可实时查询企业的融资情况以及信用记录等。目前,n&bradstreet在全球37个国家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在全球范围内向客户提供12种信用产品、11种征信服务以及各种信用管理用途的软件,还在50个国家和地区替客户开展追账业务。1994年,n&bradstreet正式进入中国,在上海设立邓白氏国际信息(上海)公司,1996年,在北京设立分公司,并于广州等地设办事处。按照与国际商业标准和惯例接轨的要求,n&bradstreet重点在市场开拓、信用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和商务培训等方面为中国企业提供信用咨询服务。通过引入邓白氏中国信用风险指数和邓白氏中国风险指数行业标准等,n&bradstreet向企业提供商业资信调查报告,帮助企业通过专业渠道达到国际商业标准、熟悉国际商业实务。除企业信息,更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包括邓白氏风险指数和风险评估管理系统(RAM),旨在使公司成为企业的商业战略伙伴而不仅是商业信息供应商。目前,我国征信市场前景不断扩大,并逐渐接近于美国。在企业征信业务方面,有鹏元征信、中诚信征信等传统征信公司,但是,仅靠传统征信并不能解决小微企业的征信和借贷问题。因此,芝麻信用、考拉征信等大数据征信机构逐渐在小微企业征信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未来,征信机构会越来越多,对资源的整合、业务发展的规范、国家法律法规的完善等都将有不小挑战。征信行业步入成熟期依然任重道远。(二)国际征信机构的业务模式及盈利能力在国际上,征信行业的业务收入主要由基础征信服务收入和信用衍生服务收入两大部分构成。(1)基础征信服务收入:是指行业征信机构向企业和个人出售信用报告、并为其提供信用评分取得的收入,这样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中;(2) 信用衍生服务收入:是指征信机构在为用户提供信用评估的基础上,同时对外提供分析决策的服务、精准营销服务以及针对消费者客户服务等取得的收入。而基础征信服务收入与信用衍生服务收入的比例与该服务地区的征信行业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当征信行业发展水平越高,信用体系越完善的情况下,信用衍生服务就会越发达。以美国征信业的发展经验来看,在成熟市场的征信机构中,基础征信服务和信用衍生服务收入基本持平,以美国的Experian为例,其收入结构中,基础征信服务收入占48%,信用衍生服务收入占52%。八结论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信用经济和信用管理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已见雏形。当前,政府“放管服”改革正在有条不紊的全面推进中,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整体大背景,使得“信用”的边界远远超出“偿债能力和偿债风险”的概念。作为程序化的信任机制,以信用经济和信用管理为核心的现代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培育主体自律、实现主体自治具有重要意义。未来,伴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用产品在“信用经济”和“信用管理”等相关领域中的应用也会迅速扩大,以信任为基础的信用制度建设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9]。水滴信用企业可信百科具有“可查询、多展示、易传播、快追踪”的产品特性,与守信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展示需求不谋而合,通过搜索,用户可以随时查到企业的实时信用形象。凭安征信作为国家发改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合作伙伴,以负责任的态度,严把“入门审核”“在线监测”。对凡是涉及重大失信、经营异常、严重违法税收、存在较多负面新闻的企业,均拒之门外;对已经上线的企业,依据与国家信息中心以及有关权力机关共享的信用信息对其进行动态监测,真正为中小企业、为全社会打造可信的、公正的可信百科信用载体平台。我国信用体系的建设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逐渐产生了更多的新思路。大数据技术的处理有助于提高企业信用数据的透明度,水滴信用企业可信百科为建立企业红黑名单提供更加便捷的技术支撑,降低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加强企业信用生态建设,通过企业信用监管及征信体系的完善,更好地发挥信用对企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参考文献[1] 程民选,唐雪漫,孙磊.社会信用体系:需要深入思考的几个理论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2009(12):30-34.[2] 姜涌.社会信用体系的他律性建构[J].广东社会科学,2019(02):71-77.[3] 李雪灵,张惺,刘钊,陈丹.制度环境与寻租活动:源于世界银行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11):84-96.[4] 沈洪明.转型经济条件下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和企业信用[J].管理世界,2006(10):162-163.[5] ]刘建明. 诚信品质视角下的中国企业信用建设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8.[6] 林毅夫,潘士远.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与经济发展[J].世界经济,2006(01):3-11.[7] 赵志勇.企业大数据征信:困境与超越[J].上海金融,2018(02):92-95.[8] 陈杰.5G变革营销[J].知识经济,2019(32):72-74.[9] 章政,张丽丽.论从“狭义信用”向“广义信用”的制度变迁——信用、信用经济和信用制度的内涵问题辨析[J/OL].征,2019(12):1-8[2019-12-04]
中新社北京12月25日电 (记者 张文晖)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25日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国征信市场的发展将迎来黄金发展期。“这个发展期是我们绝对不能错过的。”12月25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完善失信约束制度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会上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国征信市场的发展将迎来黄金发展期。“这个发展期是我们绝对不能错过的。” 中新社记者 杨可佳 摄在当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陈雨露表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征信市场正在形成自己的特色,而且在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小微企业、增强全社会诚信意识方面的贡献越来越大。他指出,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和科技化的发展方向,既要规范发展,又要创新提升;既要讲究征信服务的共享,同时要严格保护好信息的安全,特别是个人信息的安全。陈雨露表示,未来征信市场的培育和管理将从三方面考虑。一是“严监管”。根据《民法典》和《征信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将会继续完善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将所有为金融经济活动提供服务的,用于判断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的信息服务,全部纳入征信监管,实行持牌经营;对非法从事征信业务的行为,依法依规严肃查处。二是“强供给”。在不断完善中国人民银行二代征信系统的同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民营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发展市场化的征信机构;同时运用区块链技术、大数据技术、市场化的手段推动市场化的征信机构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为建立企业信用状况的综合评价体系创造条件。三是“保安全”。确保各类征信系统网络环境、技术架构的安全性;同时,切实加强对征信信息的保护,特别是个人征信信息的保护。(完)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完善失信约束制度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措施,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支撑。会议还确定了促进征信业发展提质的措施,要求推进金融、政务、公用事业等相关征信信息跨领域、跨地域依法共享。加快政府相关数据开放和有序利用。积极稳妥推进个人征信机构准入,加大征信业开放力度。完善征信配套法规制度,强化问责机制,对征信评级弄虚作假等行为要依法严惩。在此背景下,进入12月,征信市场发生了两件大事:12月4日,央行公示了第二家个人征信机构朴道征信,股东包括北京金控、京东、小米、旷视等;12月8日,国际征信巨头益博睿改变主意,将继续在中国大陆展业。2015年左右,我国开始进行个人征信市场化探索,经过三年摸索,2018年个人征信市场再添新兵,百行征信有限公司成立,为中国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获得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的市场化公司。可以说,目前我国征信体系是“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对于朴道征信获批,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刘新海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是目前征信体系建设所倡导的“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的又一实践性的探索,体现了数字经济下满足个人征信服务的需求,提高个人征信服务的效率,促进消费金融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也响应了近期国常会关于征信机构开放的号召。百行征信牵手央行征信中心:实现差异化发展首家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百行征信,落户深圳福田,注册资本10亿元。其中,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是大股东,持股36%,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前海征信、考拉征信、鹏元征信、中诚信征信、中智诚征信、华道征信等8家市场机构各持股8%。成立之初,汇达资产托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朱焕启调任百行征信,担任董事长职务;2019年6月,百行征信迎来了总裁郑先炳,他曾担任招商银行董事会办公室主任、监事会办公室主任兼战略发展部总经理等职务。经过两年多的运行,2020年7月20日,百行征信召开年中工作会议,披露了成绩单。比如,截至6月30日,百行征信在数据库建设方面,已拓展金融机构达1768家,接入数据共享协议签约机构近千家,信贷记录超24亿条,个人征信系统收录个人信息主体超1.3亿人;在产品迭代开发方面,不断加强新产品研发和上线投用,同时持续优化老产品;在产品服务推送方面,紧盯机构使用需求,提升客户体验,个人信用报告及其他增值产品累计使用量近2亿笔。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7月17日,央行征信中心与百行征信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在依法合规、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征信战略、业务、技术合作研究,切实发挥“政府+市场”作用,共同推动我国征信市场繁荣发展。双方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中国征信市场顶层设计,实现差异化发展,坚持互利互惠、循序渐进原则,共同探索合作机制创新,提升双方征信服务创新能力,共同创建并维护公平的市场环境。同时,双方将严格贯彻落实《征信业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切实做好信息主体权益保护。诚然,百行征信取得了一些成绩,也面临一些问题。比较典型的是,2019年9月,有媒体报道称,阿里和腾讯为代表的5家机构拒绝向百行征信提供个人征信数据。当时,这一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与阿里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上,百行征信围绕市场需求,正在与其就借款人增量信用信息共享进行沟通,并就部分产品合作进行了深度交流,已初步确定了产品形态,为百行征信进一步增加产品种类、提高服务水平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当时,百行征信相关人士回应称。2020年12月8日,一家消费金融公司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从数据的完整度和覆盖度来说,肯定还是央行征信中心比较好。对于我们来说,百行征信可以作为客户画像的补充,过去P2P平台不能接入央行征信中心,可能有一些接入了百行征信,这里有一些数据,特别是黑名单,对我们的业务有帮助;还有一点,就是开放性问题,当时以为百行征信股东方可以分享他们的数据,目前看来并没有。”“我们接入了央行征信中心,还没接入百行征信。暂时不会接百行征信,毕竟我们更多服务B端客户。”一家网络小贷公司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京东、小米都有金融业务,朴道征信独立性待考“既然是市场化,百行征信之后,肯定还有下一家,甚至更多。”一位征信行业资深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12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显示,中国人民银行受理了朴道征信有限公司(筹)的个人征信业务申请,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征信机构管理办法》等规定,现将朴道征信有限公司(筹)相关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限:2020年12月4日——2020年12月10日。公示信息显示,朴道征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35%;京东数字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持股25%;北京小米电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持股17.5%;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持股17.5%;北京聚信优享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持股5%。朴道征信拟任董事长赵以邗来自央行征信中心,央行征信中心官网显示,他担任副主任。“我们当然乐观其成,但是,朴道征信这个角色是否具备独立性,我们比较疑虑。毕竟京东、小米都有金融业务,我担心,我的数据为他们所用了。”上述消费金融公司负责人表示。“中国个人征信行业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数据孤岛,大家不共享数据;二是没有清晰区分数据提供者和征信服务提供者,一些机构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存在利益冲突。”早在2017年9月,益博睿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黄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美国个人征信局都是独立第三方机构。此前,监管人士亦多次提及征信“独立性”原则。2017年4月,央行首次回应个人征信牌照发放问题。“这八家机构都想依托互联网形成自己的业务闭环,在客观上分割了市场的信息链,不利于信息共享;在数据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根据有限信息进行不同形式的信用评分并对外公布使用,也会存在信息误采误用等问题。另外,这八家机构各自依托某一个企业或者企业集团发起创建,在业务或者公司治理结构上不具备第三方征信的独立性。”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表示,“八家进行个人征信开业准备的机构,目前没有一家合格,在达不到监管标准情况下不能把牌照发出去。”央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在个人征信市场准入和业务活动开展过程中,央行强调注重把握三方面的原则,包括第三方征信的独立性原则、征信活动中的公正性原则、个人信息隐私权益保护原则。在第三方征信的独立性原则方面,征信机构在公司治理结构和业务开展上应确保独立,防止利益冲突。开展业务要客观中立,不能受信息提供者和信息使用者等其他主体的支配。征信产品和服务的使用不能与征信机构股东或出资人的其他业务相捆绑,不能成为股东或出资人谋取他利的手段。“应该会有防火墙措施,我们市场人士不好评论。”谈及朴道征信独立性问题,上述征信行业资深人士表示,“发牌的话,只能说是国家的布局,更多从安全性角度考虑,背景很重要。所以,由国资牵头,剩下都是知名大企业,基本上是这个路子。”他继续说:“至于数据怎么来,采集什么,不好确定。也可能由股东分享数据,或者探索非金融数据,业务怎么做,还有待观察,交给市场了。”此外,刘新海坦言,未来朴道征信存在机遇和挑战,个人征信以及相关相关的风控技术是金融科技发展的主线,所以高效的个人征信系统有望成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引擎,会带来很多商机和创新的场景。同时个人征信是一个严监管的领域,具有专业性强、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也会考验未来朴道征信的运营能力和商业耐心。郭树清提数据隐私保护、数据权益归属“至于国资机构持股35%,同时互联网和AI公司参与其中,也体现国内数字经济发展的现实。”刘新海指出,在全球个人信息保护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中国的相关个人信息保护立法起步较晚,以及法治环境发展还处于完善阶段,监管当局谨慎地推动征信体系市场化。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和AI技术应用方面有优势,这些公司也成为参与金融基础设施的主流。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12月8日,央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20年新加坡金融科技节上发表演讲称,应对金融科技挑战的经验教训包括弥补数据隐私保护制度漏洞。一些科技公司利用市场优势,过度采集、使用企业和个人数据,甚至盗卖数据。这些行为没有得到用户充分授权,严重侵犯企业利益和个人隐私。为此,《民法典》明确了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国家层面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监管部门正在研究制定金融数据安全保护条例,构建更加有效的保护机制,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郭树清表示,有待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包括明确数据权益归属。中国政府已明确将数据列为与劳动、资本、技术并列的生产要素,数据确权是数据市场化配置及报酬定价的基础性问题。目前,各国法律似乎还没有准确界定数据财产权益的归属,大型科技公司实际上拥有数据的控制权。需要尽快明确各方数据权益,推动完善数据流转和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并公平合理地利用数据价值,依法保护各交易主体利益。有关部门挽留?益博睿曾萌生去意,最终决定留下在上述背景下,国际征信巨头益博睿对中国大陆市场犹豫不决,曾萌生去意。11月17日,益博睿方面回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经过全面的业务战略评估,我们将剥离益博睿中国商业信息服务相关公司的股份,并仅在香港和台湾保留决策分析业务,从而精简我们在大中华区的足迹。我们正在与潜在买家洽谈我们在益博睿中国的商业信息服务。益博睿中国的商业信息服务是一个强大的业务,有着令人瞩目的市场机会。”在国常会以及朴道征信获批之后,12月8日,益博睿突然改变主意,将继续在中国大陆的业务经营,引人遐想。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采取“促进征信业发展提质的措施”,“积极稳妥推进个人征信机构准入,加大征信业开放力度”。益博睿表示,作为一家全球性公司,益博睿可以发挥其独特优势,牢牢把握该项决定带来的重大机遇。“有关部门做了很多努力,以及挽留。”多位知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上述征信行业资深人士认为,这是企业对未来经营发展预期的考虑结果。2017年9月,黄坚表示,正在申请企业征信备案,有意进入个人征信市场。2018年9月,益博睿获得企业征信备案。行胜于言,企业征信显然已经对外开放。不过,业内普遍认为,现在谈个人征信行业开放,言之过早。(作者:谢水旺 编辑:曾芳)
近年来,我国征信业实现重大进展。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近日指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妥善应对风险挑战,主动作为,全面开创征信工作新局面。人民银行将加强规划引导,推动征信市场全覆盖发展。据万存知介绍,前期,人民银行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从三个层面来统一规划和推动全覆盖征信体系建设。第一个层面,银证保等传统金融领域的信用信息,由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建设和运维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实现覆盖。第二个层面,银证保等传统金融机构之外,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的征信服务,需要市场化征信机构来实现覆盖。人民银行批准设立市场化的百行征信,就是在实践层面迈出的重要一步。第三个层面,行政司法机关所掌握的企业和个人在履行法定义务过程中形成的负面信息,由征信机构通过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等实现覆盖。他同时指出,人民银行将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推进互联网信用体系建设。一是继续建设和完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尽快实现信息覆盖范围从银行全域向证券和保险全域扩展;二是推动百行征信与征信中心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格局,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建立百行征信与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利益机制,实现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电商等领域的信用信息覆盖;三是在P2P网贷机构借款人恶意逃废债名单纳入征信系统工作的基础上,实施推动小贷公司、网贷机构全面接入征信系统,实现彼此间信息共享和风险联动预警,快速识别和有效化解潜在金融风险;四是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和服务的力度,探索政府依条件向征信系统定向提供企业和个人的信息和数据的路径和方式,提高政府信息的使用价值。(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