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政府投资建设的社会公益性项目、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和环境保护等项目,除企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各项内容外,政府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及其报告的内容还应包括:一是政府投资的必要性;二是项目实施代建制方案;三是政府投资的投资方式。对采用资本金注入方式的项目,要分析出资人代表的情况及其合理性;四是对没有营业收入或收入不足以弥补运营成本的公益性项目,要从项目运营的财务可持续性角度, 分析、研究政府提供补贴的方式和数额。五是PPP 项目应根据政府有关规定,在满足项目目标和基准收益的前提下,推算政府介入的条件和给予的优惠等。
政府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一、事项名称和编码事项名称:政府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事项编码:371004002001二、行使层级市级三、实施主体及办理地点长岛政务服务中心205号窗口地址:长岛乐园大街101号2楼联系电话:0535-3215101四、办理依据《政府投资条例》(2019年4月国务院令第712号)第九条,第十一条五、办理条件1.本级政府采取直接投资方式或资本金注入方式投资的项目;2.本级部门和所属事业单位使用纳入预算的资金建设的项目;3.按有关规定应受理其他审批类项目。六、申请材料1、项目建议书批复原件(已列入相关规划的项目无需提供)(原件2份,纸质)2、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申请文件(原件2份,纸质)3、可行性研究报告(原件2份,纸质)4、选址意见书(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项目)(原件2份,纸质)5、用地(海)预审意见(自然资源部门明确可以不进行用地(海)预审的情形除外)(原件2份,纸质)6、节能审查意见(除年综合能源消耗量不满1000吨标准煤,且年电力消费量不满500万千瓦时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涉及国家秘密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以及《不单独进行节能审查的行业目录》外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原件2份,纸质)7、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及审核意见(重大项目)(原件2份,纸质)8、移民安置规划审核(涉及移民安置的重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原件2份,纸质)9、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审核意见(涉及影响航道通航的项目)(原件2份,纸质)10、资金相关证明(原件2份,纸质)七、基本流程1、申请:申请人可携带所需要的材料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投资项目科窗口递交材料。也可以登录“山东政务服务网”中“办事服务”页面选择相应的事项进行“预约”申请。自行选择受理日期,并按照提示内容在窗口受理时向工作人员提供网上预约号码和申请材料。网上预约号码受理当日有效。2、受理:申请人所提交材料填写无误、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予以受理并出具《受理通知书》;依法不需要取得许可的或者不属于本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的,不予受理并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申请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明确一次性告知申请人,出具《补正材料通知书》,申请人按要求补正后重新提交。3、证书领取:申请人接到工作人员通知后,到区台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投资项目科窗口或通过邮寄方式,领取《政府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意见》或《不予许可(审批)通知书》。八、办理时限法定时限:20个工作日承诺时限:2个工作日(不含专家评审论证、现场勘验勘测)九、收费标准本审批事项不收费。十、流程图【来源:长岛县人民政府】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政 府 工 作 报 告——2021年3月30日 在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东胜区人民政府区长 刘凤云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20年及“十三五”时期工作回顾2020年是东胜区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极具挑战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自治区、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02.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4亿元,增长14.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2111元,增长1.2%。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扎实推进。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全面落实“四早”要求、压实“四方责任”,快速构建起“点线面”网格化立体防控体系,高效开展中高风险地区往来人员管控、医疗机构预检分诊、重点场所排查管控、疫苗接种等工作。圆满完成自治区援鄂工作队休整服务保障工作。科学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全面落实援企稳岗、惠企纾困、税费减免、消费拉动等各项政策措施,累计投放纾困资金57.7亿元、发放贷款108.2亿元,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恢复并持续向好。(二)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实行重点项目集中审批联动机制,搭建“智慧东胜重点项目云平台”,全年实施5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234项,完成投资68亿元。加快发展现代能源经济和绒纺产业,启动蒙泰2×66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实施5座煤矿技改工程。全力以赴稳定煤炭生产销售,圆满完成秋冬季煤炭保供任务。深入推进绒纺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生产羊绒制品600万件。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株洲时代风机叶片二期、奇瑞汽车瑞虎新车型等6个项目建成投产,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200亿元。加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制定出台《东胜区物流业发展规划》《加快推动东胜区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和《东胜区推进夜间经济繁荣发展实施方案》,统筹实施了新每天百货、海洋馆三期、现代仓储配送物流信息产业中心等11个现代服务业项目,重点打造了王府井金街等夜间休闲街区,成功创建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三)“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效。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补齐“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短板,投入各级各类产业扶贫资金668万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3项,3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稳定脱贫,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1054元。扎实有力防控风险,成功申报国家建制县(区)隐性债务风险化解试点,争取再融资债券资金31.4亿元,向自治区财信集团申请利用金融手段收购民营企业账款化债资金7亿元。通过资产处置、股权转让、债权债务抵顶、应收账款债权流转等方式,推动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无分歧账款应清尽清,联动化解政府隐性债务38.2亿元,积极偿还金融机构贷款本息17.2亿元,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持续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10+1”专项行动,统筹推进工业企业污染防治设施升级改造、水质净化厂提标改造、赛台吉湖区水环境治理以及乌素生活垃圾处理厂、建筑垃圾消纳场、电厂灰渣场建设等生态环保项目,新增自治区级绿色矿山3座。自治区第二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转办的15批次35个问题全部完成整改。(四)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配套,G65高速包头至东胜段改扩建、109国道常青路拓宽改造等重点交通项目建成通车。改造乌审街等市政道路3条,打通安厦街等城市断头路8条,维修市政管网300余公里。建成园林智慧滴灌系统,改造提升绿地1000万平方米。环卫作业市场化运行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城区公共机构全覆盖。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7个、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小区28个,住宅小区加装电梯成功破题。全面整治房地产领域“三难”问题,采取设立资金共管账户、“税证分离”等举措,推动“回迁难”“入住难”房屋建成交付近2.8万套,推动近8万套房屋具备办理不动产登记条件,问题整治率达91.5%。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村集体经济项目77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950万元。新培育市级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1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完成“户改厕”568户,新建垃圾压缩收集站17座、污水处理站2座,所有行政村实现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五)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全面推行审批事项“一窗受理”和专业区域事项“无差别办理”,“一次跑”和“零次跑”事项分别达到518项和386项。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行投资项目“双向承诺”和“拿地即开工”,大幅提高投资项目落地效率。不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行全程“电子化”和全程“零见面”便利化登记服务,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11522户。制定《东胜区优化营商环境考核办法》,对全区27个部门开展了营商环境评价分析,各类市场主体对营商环境的满意度逐步提高,荣获2020环球趋势“年度优化营商环境奖”。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着力破解财政支出结构和基层事权不相匹配的问题,有效调动基层干事创业积极性。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薪酬管理、投资监管等领域改革,持续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推进园林、环卫、市政等服务职能下沉,城乡管理服务事权进一步优化。(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全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援企稳岗补贴和失业保险金4660万元,新增就业581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6%,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着力补齐教育发展短板,开工建设满世中学等4所中学、一小铁西校区等4所小学和越山幼儿园等3所幼儿园,完成65所学校幼儿园校舍和12所学校操场维修改造,招考招聘引进教师484名,新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6所,坚定不移推行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工作,优质教育资源更加普惠均衡。深入实施健康东胜行动,顺利通过自治区慢性病防控示范区验收,建成核酸检测实验室3个,区医院传染病区及后备医院等公共卫生项目加快推进,鄂尔多斯蒙医院东胜部投入使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大力推进文化惠民,接续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积极开展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主题文艺演出活动93场次,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铸牢。持续完善社会保障,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7%和8.9%,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提高36.4%和7.6%,建成公共租赁住房1811套,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持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高质量完成上级交办和本级排查重点信访事项化解办结任务。完成非法集资案件资产处置30件。严厉打击网络电信诈骗等各类犯罪,“平安东胜”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同时,民族宗教政策全面落实。国防动员、人民武装、双拥共建、统计审计、档案史志、地震气象等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工会、共青团、红十字、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事业取得新进步。(七)政府自身建设持续加强。政府重大事项决策行为不断规范,涉党政机关执行案件得到妥善处置。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支持政协参政议政,高质量办结人大代表建议147件、政协委员提案85件。坚决抓好上级各类巡视巡察督察检查反馈意见整改落实,集中整治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推进各领域建章立制工作,政府治理能力实现新提升。各位代表,2020年我们实现“十三五”规划顺利收官。“十三五”时期,全区上下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为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东胜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五年,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8%;累计引进产业项目131项,引资规模近200亿元,实施重大项目463项,完成投资56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4.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1%;清欠民营企业账款近200亿元,联动化解政府性债务409亿元,着力破解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五年,现代产业体系日趋完善。深入实施煤炭行业提升综合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累计产销煤炭4.1亿吨。大力实施羊绒产业振兴计划,获评“中国羊绒产业名城”称号。推动新兴产业集群集聚发展,装备制造基地升级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这五年,城乡一体化发展步履坚实。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5752户、102万平方米,推动68项、511万平方米的房地产在建工程建成交付。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建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自治区休闲农牧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全市乡村振兴示范村3个。助力我市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以优异成绩通过第二轮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这五年,改革创新亮点纷呈。全面深化经济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形成“房地票、棚改安置”“放管服、商事制度”“一校两址、集团化办学”“医联体、医共体”等创新成果384项,充分激发了各领域的动力活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新增市场主体4.7万户。打造国家、自治区、市级众创空间8处,获评“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全国创新创业百强区”。这五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全力攻坚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自治区生态环保大检查大督查反馈问题整改,统筹实施了一批污染防治和生态环保项目工程,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提升,获评“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称号。这五年,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成功引进衡水中学等品牌名校,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4所,基础教育教学水平稳居全市前列。医疗机构数量、千人拥有床位数、执业医师人数、注册护士人数分别增长41.4%、8.3%、30.7%、15.7%。恢复乌兰牧骑建制,建成文化馆分馆24处、图书馆分馆141处,获评“全国书香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自治区级双拥模范城”等称号。这五年,依法治区全面推进。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建立健全政府工作规则、政府法律顾问、合法性审查和集体决策制度,推动政府依法决策、依法履职。全面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优化整合执法力量,深入推进规范文明执法。不断强化司法服务保障工作,构建以线上线下法律服务超市和法律援助联络点为支撑的法律服务体系。全面完成“七五”普法工作,全民尊法学法用法守法意识不断加强。各位代表,回首过去五年的奋斗历程,我们在应对风险挑战中迎难而上、担当作为,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我们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践行了执政为民的初心使命;我们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苦干实干、奋勇拼搏,书写了转型发展的亮丽篇章。五年的发展成绩来之不易,五年的发展成果令人振奋。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有力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团结拼搏、不懈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东胜建设发展的各族干部群众、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转型发展任务依然艰巨,装备制造业和新兴产业规模不大、比重较小,在短期内难以形成对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撑;科技创新能力较弱,节能减排压力较大,营商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还不够高,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财政金融和房地产等领域风险依然存在;服务型政府建设还任重道远。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二、“十四五”时期总体思路根据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我们编制了《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交大会审议。“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努力建设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市产业转型发展先行区、宜居宜业现代化品质城区、区域创新人才集聚地、共建共治共享民生新高地和区域现代能源经济综合服务中心,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办好民生实事,着力补齐民生短板,促进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发展,大幅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着力提升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卫生健康服务质量,大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坚决落实能耗“双控”要求,大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质效,建立节能降耗、低碳环保、集约节约为主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绿色增长、做大绿色经济、实现绿色转型,努力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以制度创新、产业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不断向中高端产业、中高端产品延伸、提质。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有效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持多元融合发展。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中形成新的投资需求和消费热点。积极推进以工补农、工农互促、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深度参与国家、自治区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更好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靶向定位,精准施策,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切实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壁垒障碍。各位代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回望昨天的辉煌与艰辛,憧憬明天的希望和美好,更加自信地在实现东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奋勇向前。我们坚信,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25年,东胜区必将成为一座产业兴旺之城、生态宜居之城、幸福和谐之城;到2035年,我们将同全国、全自治区、全市一道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怀,我们坚信,东胜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三、2021年工作安排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做好政府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三次全会、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以及区委八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今年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一)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扩大精准有效投资。强化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稳增长必须稳投资的理念,坚持投量投向投效并重,建设管理运营齐抓。进一步完善集中审批联动机制,高效运行重点项目联动云平台,加快推进232项重点项目建设,全力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建立分级负责、分领域推进的项目谋划储备机制,围绕“两新一重”、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领域,精准谋划储备和落地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形成梯次推进、接续跟进的项目建设格局,确保持续投资有抓手、长远发展有后劲。推动现代能源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优化升级。推进能源产业绿色转型、数字转型、创新转型,全面启动煤矿智能化建设三年行动,率先完成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创建,积极推进5G+新能源矿卡+管道运输试点矿山建设。扎实做好电力外送通道和配套电源点建设前期工作,实施新能源倍增工程,充分利用煤矿复垦区、采煤沉陷区,加快推进“风光氢储”一体化示范项目,以电动重卡矿卡示范项目优惠电价带动推广新能源重卡矿卡,增加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全面振兴羊绒产业,支持企业建设智慧工厂,发展定制生产和柔性生产,培育“成长型、科技型、创新型”绒纺企业集群。以绿色化、规模化、特色化为导向,加快培育壮大酒业和沙棘产业,不断提升产业总体规模和行业竞争力。推动新兴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打造“一企一链”集群模式。发展壮大汽车和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大力引进电机、电池、电控、风机等配套产业项目,加快推动奇瑞新能源重卡、山河矿用机械制造等项目投产达效。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和生物制药产业,积极引进新型碳材料、高端铝合金、环保产品制造、液晶显示等上下游配套产业项目,加快推动光伏组件、纳米碳硅复合材料、氢燃料电池等项目建设。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高效发展。推动消费扩容提质,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假日经济、绿色消费,积极推进城市商业综合体、特色商圈、便民商圈建设,加快实施商业步行街提升改造等10个商贸项目。不断巩固提升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启动智慧文旅建设工程和“一码游东胜”综合服务平台,发展研学游、康养游、工业游等旅游项目,加快推进草原漫瀚小镇等3个文旅项目建设,建设一批网红打卡地和旅游新IP,打造高品质文旅“产品包”,推动文旅产品融合、业态融合。立足建设国家养老服务标准化示范基地,培育3家以上智慧养老融合发展服务机构,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着力引进煤炭、化工等大宗物资和冷链生活物资等物流企业,全力推动万基现代物流园、供销物流园和大宗白货产品集输场建设,逐步健全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加大向园区授权放权力度,充分激发园区抓项目、抓发展的积极性。逐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不断提高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实施园区主导产业培育提升行动,坚决淘汰出清“僵尸企业”和落后产能,大力提升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亩均效益。开展建设项目区域化评估评审工作,全面推行“标准地”制度,为项目更好更快落地建设创造先决条件。各位代表!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我们要深耕产业链建设,全力以赴做好补链延链强链工作,进一步推动项目建设提标提速提效,不断发挥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的支撑作用和带动效应,以抓项目的有力成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深入推进改革创新,持续激发增长潜力释放发展活力。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认真落实“科技兴蒙”行动,围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务实合作,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建立健全政府科技投入刚性增长机制和企业研发投入激励机制,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快推进“双创基地”、孵化园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全力推动蒙泰新能源和高技术产业研发中心项目建设。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年内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2家以上。编制年度人才需求目录,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建立健全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确保各类人才引得进、干得好、留得住。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入开展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支持国有企业推进资产证券化和法治化债转股、贷转股。持续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大力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引导优秀教师在校际间合理流动。积极参与推进中心城区供水一体化改革,有序实施源网分离和供热管网联通工程,切实提高供水供热保障能力。不断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全面实施路长制、林长制、草长制,探索建立土地和宅基地流转服务平台,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把更多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加强深层次开放合作。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度参与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呼包鄂榆城市群和呼包鄂乌协同发展,加大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对接力度,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项目。鼓励园区围绕集群发展精准招商,引导企业依托产业链配套招商,力争年内引进项目300个以上,协议总投资达到500亿元。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深度参与中俄蒙经贸洽谈暨商品展销会等进出口贸易博览会,探索发展转口贸易,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积极帮助企业申办“货物通关护照”,努力增加羊绒、液晶显示屏、汽车等产品出口销量。各位代表!改革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我们要坚决打破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的障碍阻隔,用好改革创新这一法宝,大胆创新、锐意改革、勇于突破,努力为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三)坚决打好优化营商环境整体攻坚战,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打造更加优质的政务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努力在减时限、减环节、减材料、降费用上取得突破。持续巩固“三集中三到位”改革成果,扎实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工作,优化流程再造、系统集成、职能归并,以“一表制”“一窗制”“一次办”“帮您办”改革为抓手,优化并联审批、容缺受理审批、告知承诺审批,推动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大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不断提高水、电、气获取便利度,全力提升企业投资贸易和居民工作生活便利化程度。着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市场环境。实施民营企业培育计划,坚持把保市场主体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降低企业融资、用工、物流成本,做好水电气暖等要素保障服务。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支持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采取政银企协作、发展“金融超市”、搭建产供销对接平台等创新举措,着力破解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销售难”“办事难”等问题,切实以营商环境的“优”促进市场主体的“活”,带动项目投资的“增”。着力打造更加公平的法治环境。本着“尊重历史、兼顾现实、依法依规”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营商环境专项巡视反馈问题整改,一揽子推动解决事关企业经营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建立健全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目录清单和集中公示制度,推动实现清单之外无收费。加大对破坏市场秩序和营商环境的违法犯罪活动打击力度,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健全完善褒扬诚信和惩戒失信的社会信用体系,营造守信践诺和诚信履约的良好风尚。各位代表!优化营商环境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要深入贯彻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大会精神,强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思维,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政策难点、审批堵点、监管盲点和服务痛点,全力推动营商环境大幅改善,切实让企业和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四)全面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不断巩固污染防治成果。严格落实年度污染防治任务,加快北郊、南郊等水质净化厂提标改造,完成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任务,实施棚户区散煤燃烧治理,强化工业扬尘污染管控,切实解决好影响百姓生产生活的环境污染问题。推动绿色矿山建设提标提速、综合治理,充分发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的撬动作用,一体推进复垦区、沉陷区以及公共区域和运煤专线全域绿化,统筹推进中水进矿区蓄水池及配套输水管线建设,扎实做好露天煤矿临时用地还地工作,力争年内完成复垦绿化2000公顷,建成6家国家级和4家自治区级绿色矿山。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坚定不移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全力推进五大孔兑和河道治理工程。不折不扣落实好河湖长制,系统治理河湖水域岸线和水环境问题。广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实施好沿黄生态廊道建设,聚焦园区、镇区、河道、道路沿线等重点区域,全面开展生态综合治理和植被恢复。深入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天然林资源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力争全年新造林2万亩。精心组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依法打击破坏草原、毁林开垦、偷牧等行为,巩固来之不易的生态建设成果。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碳汇经济”,统筹谋划绿能置换和碳汇资源储备,分类实施公益林碳汇巩固提升、商品林抚育增汇、湿地储碳等工程,推动用能权、碳排放权等交易改革,打造碳汇产业链。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严格控制能耗总量和能耗强度,加强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和高耗能项目节能审查,新建项目单位产品能耗必须达到国家先进标准,全面推行用能预算管理和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逐步压减高耗能行业用电负荷。提升粉煤灰、煤矸石、煤泥、矿井水等煤炭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建设绿色机关,发展绿色建筑,推广新能源公共交通,推动绿色交通体系建设,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五)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内涵。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体系,改造提升鄂尔多斯西街、准格尔路等4条市政道路,打通纺织西街等7条城市未贯通道路,优化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枢纽站点,规划建设立体式停车场;打造智慧管理试点小区80个,改造老旧小区50个,试点推进电梯加装工程,探索建设共享电梯;加快推动老旧片区有机更新,改造兴胜南路等3片棚户区。切实推进新基建和传统基建融合共进,系统布局充电桩、5G网络和加氢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实施输变电及配网升级改造工程。推动鄂榆高铁开工建设,加快包鄂高铁、呼鄂城际铁路建设前期工作,全力推进北互通连接线建设,确保潮冯线年内建成通车。全面解决房地产领域“三难”问题,大力推动42个在建房地产项目建设,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高效运营“房产超市”,引导支持存量商业楼盘、写字楼转型利用,打造青创人才公寓,持续推进城市存量建筑业态更新。提升城市智慧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着力打造城市管理、交通出行、安全监管、治安防控、公共卫生等智慧应用体系。坚持用绣花功夫抓管理,标准化、数智化、精细化维护市政设施、景观园林等“城市家具”,提升鄂尔多斯西街、西互通等重要路段和节点景观的绿色空间品质。大力推进城市垃圾分类工作,统筹推进生活垃圾分拣中心、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等工程建设。推进完整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和绿色社区创建行动,持续推进物业管理服务提升攻坚行动,统筹推进物业管理服务红黑名单、线上线下物业服务、嵌入发展生活服务业等工作,不断满足居民个性化、多样化物业服务需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领域全面振兴。聚焦构建城郊型都市农业体系,全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统筹打好“规模牌、特色牌、融合牌”。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逐步构建起以农户经营为基础、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发展为纽带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种养殖业,积极发展定制农业和创意农业,鼓励发展体验式家庭农场、微型智慧设施农业和土地认养等新模式。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建立面向城区、服务城区的乡村产业体系,积极推进“农牧优品”联合体、农旅融合等项目建设,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探索实现农民收租金、分股金、挣薪金。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下乡。挖掘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在休闲生态农业发展中打造乡村旅游。全面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实施农村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项目。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快5G网络进农村,加大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力度。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动户改厕、污水垃圾处理和种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标提速、综合治理,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扎实开展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教育引导群众革除陈规陋习,弘扬公序良俗,培育文明乡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加强重点人群动态监测,坚决防止返贫致贫。(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快就业服务云平台和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优先帮助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低收入人群等重点群体就业。深化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培训,引导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做优“众创空间”,力争以创业带动就业1.5万人。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提升基础教育质量,鼓励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办学,支持规范民办教育,推动民族教育提质发展,全力做好推行使用三科统编教材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工作。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开工建设第三十一小学、东青幼儿园等8所学校幼儿园和青少年活动基地,改扩建第六小学等3所学校,加快推进第十五中学等11所中小学幼儿园续建项目建设,确保年内建成投用满世小学、景山幼儿园等7所学校幼儿园。强化智慧校园建设,实施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加强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招考招聘引进优秀教育人才570名。 全面推进健康东胜建设。强化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招考引进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60名。加快推进卫生应急物资库、社区医院等项目建设,启动“互联网+智慧医疗”,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互联互通。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全力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示范区。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体育事业。开展新一轮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进一步推动城乡文化资源均衡共享。聚焦黄河流域文化保护传承,围绕建党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等重点内容,精心组织策划文艺创作和展演活动,培育壮大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推动网上乌兰牧骑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带动力和影响力的文创园区、街区、企业和品牌。建立区级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数据库,编辑出版《东胜历史文化遗产》,打造“东胜区非遗体验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体育事业提档升级。切实加强社会兜底保障。全面实施以新业态从业人员、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的全民参保计划。深入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质量提升年活动,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任务,加强社保基金安全管理。试点实施社会救助城乡一体化,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加快建设特困人员救治中心和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将因疫情和患病陷入困境的人员纳入救助范围,织密扎牢兜底保障网。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扎实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和传染病防控工作,坚决守住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加强政府金融类债务风险防控,力争化解政府隐性债务49.5亿元。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强煤矿、建筑工地、交通运输、食品药品及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坚持“五化协同、大抓基层”,加强城乡村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发挥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指挥中心功能作用,完善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入开展集中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三年攻坚行动,全面化解中央第八巡视组移交信访事项。巩固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我们还要全面做好国防动员、人民武装、双拥共建工作,增进军政军民团结;支持工青妇、老年人、残疾人等工作;加强统计审计、气象地震、档案史志、粮食安全、红十字、邮政通信等各项工作,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各位代表!面对新阶段、新要求,挑战更多,任务更重。我们将坚持刀刃向内,勇于自我革命,加快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打造法治、诚信、高效、廉洁政府,决不辜负人民期待!(一)坚持依法执政,着力打造法治政府。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化解矛盾、推动发展。完善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严格执行政府议事规则、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让各项政策更接地气、更合民意。全过程、全方位推进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二)坚持诚信施政,全力打造诚信政府。坚持“新官要理旧账”,强化政府履约践诺意识,依法依规兑现政府承诺。加强政府采购、招商引资等重点领域诚信建设,完善失信惩戒和责任追究机制,认真落实行政协议、民生实事和便民服务承诺,不断提升政府工作人员诚信意识,以诚信政府带动诚信社会建设。(三)坚持立说立行,着力打造高效政府。坚持求真务实、干字当头,倡导雷厉风行、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创造性地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问题,不折不扣地把区委、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发挥好数字化在推进政府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健全完善政府履责管理体系,形成各个部门扛指标、人人肩上有责任的落实机制,把抓落实压力传导到执行“末梢”。完善正向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理直气壮为担当作为的干部撑腰鼓劲,大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四)坚持廉洁从政,全力打造廉洁政府。切实扛起政府党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推动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推进,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强化工程建设、国有资产、公共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审计监督,抓好源头治理,形成靠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长效机制。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推动发展和改善民生上,以政府运行支出的“减法”,换取民生福祉的“加法”。各位代表,同志们!时代催人奋进,使命神圣光荣。“十四五”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2021年的工作目标已经明确,让我们怀揣新时代梦想,踏着新时代脚步,在新时代逐梦路上扬帆远航、砥砺前行,奋力开创东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 李克强3月5日,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新华社记者 丁林 摄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意见。一、2020年工作回顾过去一年,在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等多重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交出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全年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在艰辛的抗疫历程中,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各方面持续努力,不断巩固防控成果。我们针对疫情形势变化,及时调整防控策略,健全常态化防控机制,有效处置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创造必要条件。一年来,我们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围绕市场主体的急需制定和实施宏观政策,稳住了经济基本盘。面对历史罕见的冲击,我们在“六稳”工作基础上,明确提出“六保”任务,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以保促稳、稳中求进。立足国情实际,既及时果断又保持定力,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科学把握规模性政策的平衡点。注重用改革和创新办法,助企纾困和激发活力并举,帮助受冲击最直接且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难关。实施阶段性大规模减税降费,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元,其中减免社保费1.7万亿元。创新宏观政策实施方式,对新增2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建立直达机制,省级财政加大资金下沉力度,共同为市县基层落实惠企利民政策及时补充财力。支持银行定向增加贷款并降低利率水平,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50%以上,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对大企业复工复产加强“点对点”服务。经过艰苦努力,我们率先实现复工复产,经济恢复好于预期,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宏观调控积累了新的经验,以合理代价取得较大成效。二是优先稳就业保民生,人民生活得到切实保障。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保市场主体也是为稳就业保民生。各地加大稳岗扩岗激励力度,企业和员工共同克服困难。多渠道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就业。新增市场主体恢复快速增长,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到5.2%。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在巨大冲击下能够保持就业大局稳定,尤为难能可贵。加强生活必需品保供稳价,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线上办公、网络购物、无接触配送等广泛开展。大幅度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对因疫情遇困群众及时给予救助,新纳入低保、特困供养近600万人,实施临时救助超过800万人次。抵御严重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全力应急抢险救援,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基本生活。三是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主要目标任务如期完成。较大幅度增加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对工作难度大的贫困县和贫困村挂牌督战,精准落实各项帮扶措施。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帮助返乡贫困劳动力再就业,努力稳住务工收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加强易返贫致贫人口监测和帮扶。年初剩余的551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长江、黄河、海岸带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深入实施,生态建设得到加强。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时处置一批重大金融风险隐患。四是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加强产权保护。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社会事业等领域改革。共建“一带一路”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等重大举措陆续推出。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署。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保持增长。五是大力促进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功组建首批国家实验室。“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奋斗者”号等突破性成果不断涌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推广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相关举措。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六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城乡区域发展格局不断优化。加大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力度,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粮食实现增产,生猪产能加快恢复,乡村建设稳步展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推进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在实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方面出台一批新举措。七是加强依法行政和社会建设,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法律议案9件,制定修订行政法规37部。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广泛开展线上教学,秋季学期实现全面复学,1000多万高中毕业生顺利完成高考。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现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目标。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度。提升大规模核酸检测能力,新冠肺炎患者治疗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保障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实现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完善城乡基层治理。扎实做好信访工作。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开展国务院大督查。做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加强生产安全事故防范和处置。严格食品药品疫苗监管。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持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平安中国建设取得新成效。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为基层减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卓有成效。习近平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通过视频方式主持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出席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高级别会议、世界卫生大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重大活动。坚持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支持国际抗疫合作,倡导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国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一年来的工作殊为不易。各地区各部门顾全大局、尽责担当,上亿市场主体在应对冲击中展现出坚强韧性,广大人民群众勤劳付出、共克时艰,诠释了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彰显了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力量源泉。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我代表国务院,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表示诚挚感谢!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表示诚挚感谢!向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各国朋友,表示诚挚感谢!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国内疫情防控仍有薄弱环节,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居民消费仍受制约,投资增长后劲不足,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困难较多,稳就业压力较大。关键领域创新能力不强。一些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防范化解金融等领域风险任务依然艰巨。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政府工作存在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同程度存在,少数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不善为。一些领域腐败问题仍有发生。我们一定要直面问题和挑战,尽心竭力改进工作,决不辜负人民期待!二、“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过去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国内生产总值从不到70万亿元增加到超过100万亿元。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级计算、量子信息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了“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困境,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连年丰收。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目标顺利实现,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超过2100万套。区域重大战略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力度加大,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金融风险处置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发展取得新成就,教育公平和质量较大提升,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经过五年持续奋斗,“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胜利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国务院编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纲要草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化量化“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全文提交大会审查,这里概述几个方面。——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促进增长潜力充分发挥。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物价水平保持总体平稳,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破除制约要素合理流动的堵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黑土地保护工程,确保种源安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扎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全面完善产权制度,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完善竞争政策框架。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提升政府经济治理能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一流营商环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进重要生态屏障建设,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城市黑臭水体。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就业容量。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优化生育政策,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发展普惠托育和基本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优化社会救助和慈善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弘扬诚信文化,建设诚信社会,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实施粮食、能源资源、金融安全战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提高能源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展望未来,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奋力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三、2021年重点工作今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政府工作,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今年我国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要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巩固恢复性增长基础,努力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进出口量稳质升,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经济增速是综合性指标,今年预期目标设定为6%以上,考虑了经济运行恢复情况,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速、就业、物价等预期目标,体现了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要求,与今后目标平稳衔接,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做好今年工作,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常态化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继续毫不放松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抓好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防控,补上短板漏洞,严防出现聚集性疫情和散发病例传播扩散,有序推进疫苗研制和加快免费接种,提高科学精准防控能力和水平。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宏观政策要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保持必要支持力度,不急转弯,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完善,进一步巩固经济基本盘。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考虑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经济逐步恢复,今年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因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财政支出总规模比去年增加,重点仍是加大对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中央本级支出继续安排负增长,进一步大幅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7.8%、增幅明显高于去年,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等增幅均超过10%。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规模明显大于去年,为市县基层惠企利民提供更加及时有力的财力支持。各级政府都要节用为民、坚持过紧日子,确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优化和落实减税政策。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活力,需要再帮一把。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等部分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限,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举措,对冲部分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各地要把减税政策及时落实到位,确保市场主体应享尽享。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进一步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普惠金融力度。延长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完善贷款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加快信用信息共享步伐。完善金融机构考核、评价和尽职免责制度。引导银行扩大信用贷款、持续增加首贷户,推广随借随还贷款,使资金更多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更多流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受疫情持续影响行业企业给予定向支持。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适当降低小微企业支付手续费。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今年务必做到小微企业融资更便利、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就业优先政策要继续强化、聚力增效。着力稳定现有岗位,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给予必要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继续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扩大失业保险返还等阶段性稳岗政策惠及范围,延长以工代训政策实施期限。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降低就业门槛,动态优化国家职业资格目录,降低或取消部分准入类职业资格考试工作年限要求。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快推进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继续对灵活就业人员给予社保补贴,推动放开在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完善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困难人员就业帮扶政策,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拓宽职业技能培训资金使用范围,开展大规模、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完成职业技能提升和高职扩招三年行动目标,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运用就业专项补助等资金,支持各类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零工市场建设,广开就业门路,为有意愿有能力的人创造更多公平就业机会。(二)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落实助企纾困政策的同时,加大力度推动相关改革,培育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的市场主体。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继续放宽市场准入,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将行政许可事项全部纳入清单管理。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大力推进涉企审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完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实行中小微企业简易注销制度。实施工业产品准入制度改革,推进汽车、电子电器等行业生产准入和流通管理全流程改革。把有效监管作为简政放权的必要保障,全面落实监管责任,加强对取消或下放审批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分级分类监管政策,健全跨部门综合监管制度,大力推行“互联网+监管”,提升监管能力,加大失信惩处力度,以公正监管促进优胜劣汰。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推动电子证照扩大应用领域和全国互通互认,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企业和群众经常办理的事项,今年要基本实现“跨省通办”。用改革办法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推进能源、交通、电信等基础性行业改革,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收费水平。允许所有制造业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进一步清理用电不合理加价,继续推动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中小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再降10%。全面推广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坚决整治违规设置妨碍货车通行的道路限高限宽设施和检查卡点。取消港口建设费,将民航发展基金航空公司征收标准降低20%。鼓励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方对承租国有房屋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租金。推动各类中介机构公开服务条件、流程、时限和收费标准。要严控非税收入不合理增长,严厉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不得扰民渔利,让市场主体安心经营、轻装前行。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各类市场主体都是国家现代化的建设者,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弘扬企业家精神。国家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要依法规范发展,健全数字规则。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坚决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加大预算公开力度,精简享受税费优惠政策的办理流程和手续。落实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健全地方税体系。继续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强化公司治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进政策性银行分类分账改革,提升保险保障和服务功能。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完善常态化退市机制,加强债券市场建设,更好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拓展市场主体融资渠道。强化金融控股公司和金融科技监管,确保金融创新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完善金融风险处置工作机制,压实各方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金融机构要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本分。(三)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完善科技项目和创新基地布局。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深入谋划推进“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改革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式,推广“揭榜挂帅”等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增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带动作用。发展疾病防治攻关等民生科技。促进科技开放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弘扬科学精神,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优化项目申报、评审、经费管理、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努力消除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拓展产学研用融合通道,健全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完善创业投资监管体制和发展政策,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用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推动企业以创新引领发展。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重要任务。对先进制造业企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和中小微企业协作配套作用。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搭建更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加大5G网络和千兆光网建设力度,丰富应用场景。加强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统筹新兴产业布局。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完善标准体系,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有效衔接,弘扬工匠精神,以精工细作提升中国制造品质。(四)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紧紧围绕改善民生拓展需求,促进消费与投资有效结合,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稳定和扩大消费。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健全城乡流通体系,加快电商、快递进农村,扩大县乡消费。稳定增加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取消对二手车交易不合理限制,增加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加快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发展健康、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鼓励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便利新产品市场准入,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保障小店商铺等便民服务业有序运营。运用好“互联网+”,推进线上线下更广更深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便捷舒心的服务和产品。引导平台企业合理降低商户服务费。稳步提高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让居民能消费、愿消费,以促进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扩大有效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优化债券资金使用,优先支持在建工程,合理扩大使用范围。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100亿元。继续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实施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现代物流体系。政府投资更多向惠及面广的民生项目倾斜,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提升县城公共服务水平。简化投资审批程序,推进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政策,进一步拆除妨碍民间投资的各种藩篱,在更多领域让社会资本进得来、能发展、有作为。(五)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抓好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脱贫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发展壮大脱贫地区产业,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分层分类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发挥中央单位和社会力量帮扶作用,继续支持脱贫地区增强内生发展能力。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是种子和耕地。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质量,完善灌溉设施,强化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稳定种粮农民补贴,适度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扩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和品质。多措并举扩大油料生产。发展畜禽水产养殖,稳定和发展生猪生产。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保障农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开展粮食节约行动。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我们一定要下力气也完全有能力保障好14亿人的粮食安全。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和乡村建设。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稳步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化供销社、集体林权、国有林区林场、农垦等改革。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保障农民工工资及时足额支付。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加强对返乡创业的支持,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千方百计使亿万农民多增收、有奔头。(六)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更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推动进出口稳定发展。加强对中小外贸企业信贷支持,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优化承保和理赔条件,深化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稳定加工贸易,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发展边境贸易。创新发展服务贸易。优化调整进口税收政策,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进口。加强贸易促进服务,办好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及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重大展会。推动国际物流畅通,清理规范口岸收费,不断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积极有效利用外资。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推动服务业有序开放,增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制定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加强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创新,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自贸试验区统筹发展,发挥好各类开发区开放平台作用。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欢迎外商扩大在华投资,分享中国开放的大市场和发展机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坚持以企业为主体、遵循市场化原则,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强化法律服务保障,有序推动重大项目合作,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对外投资合作质量效益。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尽早生效实施、中欧投资协定签署,加快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进程,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在相互尊重基础上,推动中美平等互利经贸关系向前发展。中国愿与世界各国扩大相互开放,实现互利共赢。(七)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继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强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联防联控,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0%。整治入河入海排污口和城市黑臭水体,提高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和园区工业废水处置能力,严格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继续严禁洋垃圾入境。有序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推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研究制定生态保护补偿条例。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让我们生活的家园拥有更多碧水蓝天。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推动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中国作为地球村的一员,将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八)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注重解民忧、纾民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快补齐农村办学条件短板,健全教师工资保障长效机制,改善乡村教师待遇。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入园率,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办园。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强县域高中建设。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建设,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规范校外培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教育公平上迈出更大步伐,更好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努力让广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推进卫生健康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持续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和物资保障体系,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扩大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加强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升县级医疗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坚持中西医并重,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支持社会办医,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规范发展。强化食品药品疫苗监管。优化预约诊疗等便民措施,努力让大病、急难病患者尽早得到治疗。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增加30元和5元,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逐步将门诊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报销,完善短缺药品保供稳价机制,采取把更多慢性病、常见病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集中带量采购等办法,进一步明显降低患者医药负担。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建设等办法,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加强基本民生保障。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工作,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继续实施失业保险保障扩围政策。促进医养康养相结合,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社区养老、托幼、用餐、保洁等多样化服务,加强配套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建设,实施更优惠政策,让社区生活更加便利。完善传统服务保障措施,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更周全更贴心的服务。推进智能化服务要适应老年人、残疾人需求,并做到不让智能工具给他们日常生活造成障碍。健全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加强残疾预防,提升残疾康复服务质量。分层分类做好社会救助,及时帮扶受疫情灾情影响的困难群众,坚决兜住民生底线。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和档案等事业。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和管理,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倡导全民阅读。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精心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综合性体育赛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健全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公益慈善发展。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继续完善信访制度,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启动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切实做好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防御和气象服务。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防范打击各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各位代表!面对新的任务和挑战,各级政府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切实依法行政。坚持政务公开。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监督。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政府工作人员要自觉接受法律监督、监察监督和人民监督。加强廉洁政府建设,持续整治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全面实现现代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仍要付出艰苦努力。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着力办好自己的事。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谋发展、惠民生。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忌在工作中搞“一刀切”,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事不畏难、责不避险,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风险隐患。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推进改革开放,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担当作为,实干苦干,不断创造人民期待的发展业绩。各位代表!我们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维护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合法权益,更大凝聚中华儿女共创辉煌的磅礴力量。过去一年,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人民军队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疫情防控中展示出过硬本领和优良作风。新的一年,要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严格落实军委主席负责制,聚焦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统筹应对各方向各领域安全风险,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优化国防科技工业布局,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深入开展“双拥”活动,谱写鱼水情深的时代华章。各位代表!我们要继续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完善特别行政区同宪法和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落实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坚决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我们要坚持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高度警惕和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在大陆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合作、融合发展,同心共创民族复兴美好未来。我们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开放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持续深化国际和地区合作,积极参与重大传染病防控国际合作。中国愿同所有国家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上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为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不懈努力!各位代表!重任在肩,更须砥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来源:新华社编辑:鲁婧晗
新华社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新华社记者 丁林 摄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 李克强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意见。一、2020年工作回顾过去一年,在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等多重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交出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全年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在艰辛的抗疫历程中,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各方面持续努力,不断巩固防控成果。我们针对疫情形势变化,及时调整防控策略,健全常态化防控机制,有效处置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创造必要条件。一年来,我们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围绕市场主体的急需制定和实施宏观政策,稳住了经济基本盘。面对历史罕见的冲击,我们在“六稳”工作基础上,明确提出“六保”任务,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以保促稳、稳中求进。立足国情实际,既及时果断又保持定力,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科学把握规模性政策的平衡点。注重用改革和创新办法,助企纾困和激发活力并举,帮助受冲击最直接且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难关。实施阶段性大规模减税降费,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元,其中减免社保费1.7万亿元。创新宏观政策实施方式,对新增2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建立直达机制,省级财政加大资金下沉力度,共同为市县基层落实惠企利民政策及时补充财力。支持银行定向增加贷款并降低利率水平,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50%以上,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对大企业复工复产加强“点对点”服务。经过艰苦努力,我们率先实现复工复产,经济恢复好于预期,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宏观调控积累了新的经验,以合理代价取得较大成效。二是优先稳就业保民生,人民生活得到切实保障。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保市场主体也是为稳就业保民生。各地加大稳岗扩岗激励力度,企业和员工共同克服困难。多渠道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就业。新增市场主体恢复快速增长,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到5.2%。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在巨大冲击下能够保持就业大局稳定,尤为难能可贵。加强生活必需品保供稳价,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线上办公、网络购物、无接触配送等广泛开展。大幅度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对因疫情遇困群众及时给予救助,新纳入低保、特困供养近600万人,实施临时救助超过800万人次。抵御严重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全力应急抢险救援,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基本生活。三是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主要目标任务如期完成。较大幅度增加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对工作难度大的贫困县和贫困村挂牌督战,精准落实各项帮扶措施。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帮助返乡贫困劳动力再就业,努力稳住务工收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加强易返贫致贫人口监测和帮扶。年初剩余的551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长江、黄河、海岸带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深入实施,生态建设得到加强。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时处置一批重大金融风险隐患。四是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加强产权保护。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社会事业等领域改革。共建“一带一路”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等重大举措陆续推出。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署。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保持增长。五是大力促进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功组建首批国家实验室。“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奋斗者”号等突破性成果不断涌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推广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相关举措。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六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城乡区域发展格局不断优化。加大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力度,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粮食实现增产,生猪产能加快恢复,乡村建设稳步展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推进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在实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方面出台一批新举措。七是加强依法行政和社会建设,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法律议案9件,制定修订行政法规37部。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广泛开展线上教学,秋季学期实现全面复学,1000多万高中毕业生顺利完成高考。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现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目标。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度。提升大规模核酸检测能力,新冠肺炎患者治疗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保障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实现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完善城乡基层治理。扎实做好信访工作。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开展国务院大督查。做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加强生产安全事故防范和处置。严格食品药品疫苗监管。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持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平安中国建设取得新成效。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为基层减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卓有成效。习近平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通过视频方式主持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出席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高级别会议、世界卫生大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重大活动。坚持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支持国际抗疫合作,倡导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国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一年来的工作殊为不易。各地区各部门顾全大局、尽责担当,上亿市场主体在应对冲击中展现出坚强韧性,广大人民群众勤劳付出、共克时艰,诠释了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彰显了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力量源泉。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我代表国务院,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表示诚挚感谢!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表示诚挚感谢!向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各国朋友,表示诚挚感谢!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国内疫情防控仍有薄弱环节,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居民消费仍受制约,投资增长后劲不足,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困难较多,稳就业压力较大。关键领域创新能力不强。一些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防范化解金融等领域风险任务依然艰巨。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政府工作存在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同程度存在,少数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不善为。一些领域腐败问题仍有发生。我们一定要直面问题和挑战,尽心竭力改进工作,决不辜负人民期待!二、“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过去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国内生产总值从不到70万亿元增加到超过100万亿元。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级计算、量子信息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了“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困境,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连年丰收。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目标顺利实现,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超过2100万套。区域重大战略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力度加大,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金融风险处置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发展取得新成就,教育公平和质量较大提升,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经过五年持续奋斗,“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胜利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国务院编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纲要草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化量化“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全文提交大会审查,这里概述几个方面。——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促进增长潜力充分发挥。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物价水平保持总体平稳,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破除制约要素合理流动的堵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黑土地保护工程,确保种源安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扎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全面完善产权制度,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完善竞争政策框架。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提升政府经济治理能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一流营商环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进重要生态屏障建设,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城市黑臭水体。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就业容量。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优化生育政策,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发展普惠托育和基本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优化社会救助和慈善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弘扬诚信文化,建设诚信社会,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实施粮食、能源资源、金融安全战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提高能源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展望未来,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奋力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三、2021年重点工作今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政府工作,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今年我国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要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巩固恢复性增长基础,努力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进出口量稳质升,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经济增速是综合性指标,今年预期目标设定为6%以上,考虑了经济运行恢复情况,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速、就业、物价等预期目标,体现了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要求,与今后目标平稳衔接,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做好今年工作,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常态化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继续毫不放松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抓好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防控,补上短板漏洞,严防出现聚集性疫情和散发病例传播扩散,有序推进疫苗研制和加快免费接种,提高科学精准防控能力和水平。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宏观政策要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保持必要支持力度,不急转弯,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完善,进一步巩固经济基本盘。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考虑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经济逐步恢复,今年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因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财政支出总规模比去年增加,重点仍是加大对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中央本级支出继续安排负增长,进一步大幅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7.8%、增幅明显高于去年,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等增幅均超过10%。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规模明显大于去年,为市县基层惠企利民提供更加及时有力的财力支持。各级政府都要节用为民、坚持过紧日子,确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优化和落实减税政策。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活力,需要再帮一把。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等部分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限,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举措,对冲部分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各地要把减税政策及时落实到位,确保市场主体应享尽享。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进一步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普惠金融力度。延长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完善贷款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加快信用信息共享步伐。完善金融机构考核、评价和尽职免责制度。引导银行扩大信用贷款、持续增加首贷户,推广随借随还贷款,使资金更多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更多流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受疫情持续影响行业企业给予定向支持。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适当降低小微企业支付手续费。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今年务必做到小微企业融资更便利、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就业优先政策要继续强化、聚力增效。着力稳定现有岗位,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给予必要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继续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扩大失业保险返还等阶段性稳岗政策惠及范围,延长以工代训政策实施期限。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降低就业门槛,动态优化国家职业资格目录,降低或取消部分准入类职业资格考试工作年限要求。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快推进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继续对灵活就业人员给予社保补贴,推动放开在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完善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困难人员就业帮扶政策,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拓宽职业技能培训资金使用范围,开展大规模、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完成职业技能提升和高职扩招三年行动目标,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运用就业专项补助等资金,支持各类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零工市场建设,广开就业门路,为有意愿有能力的人创造更多公平就业机会。(二)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落实助企纾困政策的同时,加大力度推动相关改革,培育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的市场主体。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继续放宽市场准入,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将行政许可事项全部纳入清单管理。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大力推进涉企审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完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实行中小微企业简易注销制度。实施工业产品准入制度改革,推进汽车、电子电器等行业生产准入和流通管理全流程改革。把有效监管作为简政放权的必要保障,全面落实监管责任,加强对取消或下放审批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分级分类监管政策,健全跨部门综合监管制度,大力推行“互联网+监管”,提升监管能力,加大失信惩处力度,以公正监管促进优胜劣汰。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推动电子证照扩大应用领域和全国互通互认,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企业和群众经常办理的事项,今年要基本实现“跨省通办”。用改革办法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推进能源、交通、电信等基础性行业改革,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收费水平。允许所有制造业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进一步清理用电不合理加价,继续推动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中小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再降10%。全面推广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坚决整治违规设置妨碍货车通行的道路限高限宽设施和检查卡点。取消港口建设费,将民航发展基金航空公司征收标准降低20%。鼓励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方对承租国有房屋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租金。推动各类中介机构公开服务条件、流程、时限和收费标准。要严控非税收入不合理增长,严厉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不得扰民渔利,让市场主体安心经营、轻装前行。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各类市场主体都是国家现代化的建设者,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弘扬企业家精神。国家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要依法规范发展,健全数字规则。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坚决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加大预算公开力度,精简享受税费优惠政策的办理流程和手续。落实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健全地方税体系。继续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强化公司治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进政策性银行分类分账改革,提升保险保障和服务功能。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完善常态化退市机制,加强债券市场建设,更好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拓展市场主体融资渠道。强化金融控股公司和金融科技监管,确保金融创新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完善金融风险处置工作机制,压实各方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金融机构要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本分。(三)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完善科技项目和创新基地布局。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深入谋划推进“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改革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式,推广“揭榜挂帅”等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增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带动作用。发展疾病防治攻关等民生科技。促进科技开放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弘扬科学精神,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优化项目申报、评审、经费管理、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努力消除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拓展产学研用融合通道,健全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完善创业投资监管体制和发展政策,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用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推动企业以创新引领发展。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重要任务。对先进制造业企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和中小微企业协作配套作用。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搭建更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加大5G网络和千兆光网建设力度,丰富应用场景。加强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统筹新兴产业布局。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完善标准体系,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有效衔接,弘扬工匠精神,以精工细作提升中国制造品质。(四)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紧紧围绕改善民生拓展需求,促进消费与投资有效结合,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稳定和扩大消费。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健全城乡流通体系,加快电商、快递进农村,扩大县乡消费。稳定增加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取消对二手车交易不合理限制,增加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加快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发展健康、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鼓励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便利新产品市场准入,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保障小店商铺等便民服务业有序运营。运用好“互联网+”,推进线上线下更广更深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便捷舒心的服务和产品。引导平台企业合理降低商户服务费。稳步提高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让居民能消费、愿消费,以促进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扩大有效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优化债券资金使用,优先支持在建工程,合理扩大使用范围。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100亿元。继续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实施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现代物流体系。政府投资更多向惠及面广的民生项目倾斜,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提升县城公共服务水平。简化投资审批程序,推进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政策,进一步拆除妨碍民间投资的各种藩篱,在更多领域让社会资本进得来、能发展、有作为。(五)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抓好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脱贫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发展壮大脱贫地区产业,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分层分类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发挥中央单位和社会力量帮扶作用,继续支持脱贫地区增强内生发展能力。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是种子和耕地。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质量,完善灌溉设施,强化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稳定种粮农民补贴,适度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扩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和品质。多措并举扩大油料生产。发展畜禽水产养殖,稳定和发展生猪生产。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保障农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开展粮食节约行动。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我们一定要下力气也完全有能力保障好14亿人的粮食安全。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和乡村建设。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稳步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化供销社、集体林权、国有林区林场、农垦等改革。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保障农民工工资及时足额支付。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加强对返乡创业的支持,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千方百计使亿万农民多增收、有奔头。(六)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更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推动进出口稳定发展。加强对中小外贸企业信贷支持,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优化承保和理赔条件,深化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稳定加工贸易,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发展边境贸易。创新发展服务贸易。优化调整进口税收政策,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进口。加强贸易促进服务,办好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及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重大展会。推动国际物流畅通,清理规范口岸收费,不断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积极有效利用外资。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推动服务业有序开放,增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制定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加强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创新,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自贸试验区统筹发展,发挥好各类开发区开放平台作用。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欢迎外商扩大在华投资,分享中国开放的大市场和发展机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坚持以企业为主体、遵循市场化原则,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强化法律服务保障,有序推动重大项目合作,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对外投资合作质量效益。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尽早生效实施、中欧投资协定签署,加快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进程,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在相互尊重基础上,推动中美平等互利经贸关系向前发展。中国愿与世界各国扩大相互开放,实现互利共赢。(七)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继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强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联防联控,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0%。整治入河入海排污口和城市黑臭水体,提高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和园区工业废水处置能力,严格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继续严禁洋垃圾入境。有序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推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研究制定生态保护补偿条例。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让我们生活的家园拥有更多碧水蓝天。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推动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中国作为地球村的一员,将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八)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注重解民忧、纾民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快补齐农村办学条件短板,健全教师工资保障长效机制,改善乡村教师待遇。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入园率,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办园。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强县域高中建设。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建设,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规范校外培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教育公平上迈出更大步伐,更好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努力让广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推进卫生健康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持续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和物资保障体系,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扩大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加强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升县级医疗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坚持中西医并重,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支持社会办医,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规范发展。强化食品药品疫苗监管。优化预约诊疗等便民措施,努力让大病、急难病患者尽早得到治疗。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增加30元和5元,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逐步将门诊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报销,完善短缺药品保供稳价机制,采取把更多慢性病、常见病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集中带量采购等办法,进一步明显降低患者医药负担。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建设等办法,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加强基本民生保障。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工作,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继续实施失业保险保障扩围政策。促进医养康养相结合,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社区养老、托幼、用餐、保洁等多样化服务,加强配套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建设,实施更优惠政策,让社区生活更加便利。完善传统服务保障措施,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更周全更贴心的服务。推进智能化服务要适应老年人、残疾人需求,并做到不让智能工具给他们日常生活造成障碍。健全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加强残疾预防,提升残疾康复服务质量。分层分类做好社会救助,及时帮扶受疫情灾情影响的困难群众,坚决兜住民生底线。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和档案等事业。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和管理,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倡导全民阅读。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精心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综合性体育赛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健全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公益慈善发展。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继续完善信访制度,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启动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切实做好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防御和气象服务。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防范打击各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各位代表!面对新的任务和挑战,各级政府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切实依法行政。坚持政务公开。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监督。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政府工作人员要自觉接受法律监督、监察监督和人民监督。加强廉洁政府建设,持续整治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全面实现现代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仍要付出艰苦努力。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着力办好自己的事。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谋发展、惠民生。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忌在工作中搞“一刀切”,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事不畏难、责不避险,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风险隐患。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推进改革开放,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担当作为,实干苦干,不断创造人民期待的发展业绩。各位代表!我们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维护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合法权益,更大凝聚中华儿女共创辉煌的磅礴力量。过去一年,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人民军队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疫情防控中展示出过硬本领和优良作风。新的一年,要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严格落实军委主席负责制,聚焦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统筹应对各方向各领域安全风险,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优化国防科技工业布局,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深入开展“双拥”活动,谱写鱼水情深的时代华章。各位代表!我们要继续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完善特别行政区同宪法和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落实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坚决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我们要坚持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高度警惕和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在大陆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合作、融合发展,同心共创民族复兴美好未来。我们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开放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持续深化国际和地区合作,积极参与重大传染病防控国际合作。中国愿同所有国家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上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为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不懈努力!各位代表!重任在肩,更须砥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来源:新华社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 李克强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意见。一、2020年工作回顾过去一年,在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等多重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交出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全年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在艰辛的抗疫历程中,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各方面持续努力,不断巩固防控成果。我们针对疫情形势变化,及时调整防控策略,健全常态化防控机制,有效处置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创造必要条件。一年来,我们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围绕市场主体的急需制定和实施宏观政策,稳住了经济基本盘。面对历史罕见的冲击,我们在“六稳”工作基础上,明确提出“六保”任务,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以保促稳、稳中求进。立足国情实际,既及时果断又保持定力,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科学把握规模性政策的平衡点。注重用改革和创新办法,助企纾困和激发活力并举,帮助受冲击最直接且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难关。实施阶段性大规模减税降费,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元,其中减免社保费1.7万亿元。创新宏观政策实施方式,对新增2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建立直达机制,省级财政加大资金下沉力度,共同为市县基层落实惠企利民政策及时补充财力。支持银行定向增加贷款并降低利率水平,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50%以上,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对大企业复工复产加强“点对点”服务。经过艰苦努力,我们率先实现复工复产,经济恢复好于预期,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宏观调控积累了新的经验,以合理代价取得较大成效。二是优先稳就业保民生,人民生活得到切实保障。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保市场主体也是为稳就业保民生。各地加大稳岗扩岗激励力度,企业和员工共同克服困难。多渠道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就业。新增市场主体恢复快速增长,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到5.2%。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在巨大冲击下能够保持就业大局稳定,尤为难能可贵。加强生活必需品保供稳价,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线上办公、网络购物、无接触配送等广泛开展。大幅度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对因疫情遇困群众及时给予救助,新纳入低保、特困供养近600万人,实施临时救助超过800万人次。抵御严重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全力应急抢险救援,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基本生活。三是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主要目标任务如期完成。较大幅度增加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对工作难度大的贫困县和贫困村挂牌督战,精准落实各项帮扶措施。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帮助返乡贫困劳动力再就业,努力稳住务工收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加强易返贫致贫人口监测和帮扶。年初剩余的551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长江、黄河、海岸带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深入实施,生态建设得到加强。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时处置一批重大金融风险隐患。四是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加强产权保护。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社会事业等领域改革。共建“一带一路”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等重大举措陆续推出。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署。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保持增长。五是大力促进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功组建首批国家实验室。“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奋斗者”号等突破性成果不断涌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推广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相关举措。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六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城乡区域发展格局不断优化。加大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力度,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粮食实现增产,生猪产能加快恢复,乡村建设稳步展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推进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在实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方面出台一批新举措。七是加强依法行政和社会建设,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法律议案9件,制定修订行政法规37部。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广泛开展线上教学,秋季学期实现全面复学,1000多万高中毕业生顺利完成高考。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现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目标。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度。提升大规模核酸检测能力,新冠肺炎患者治疗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保障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实现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完善城乡基层治理。扎实做好信访工作。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开展国务院大督查。做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加强生产安全事故防范和处置。严格食品药品疫苗监管。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持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平安中国建设取得新成效。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为基层减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卓有成效。习近平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通过视频方式主持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出席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高级别会议、世界卫生大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重大活动。坚持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支持国际抗疫合作,倡导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国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一年来的工作殊为不易。各地区各部门顾全大局、尽责担当,上亿市场主体在应对冲击中展现出坚强韧性,广大人民群众勤劳付出、共克时艰,诠释了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彰显了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力量源泉。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我代表国务院,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表示诚挚感谢!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表示诚挚感谢!向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各国朋友,表示诚挚感谢!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国内疫情防控仍有薄弱环节,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居民消费仍受制约,投资增长后劲不足,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困难较多,稳就业压力较大。关键领域创新能力不强。一些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防范化解金融等领域风险任务依然艰巨。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政府工作存在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同程度存在,少数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不善为。一些领域腐败问题仍有发生。我们一定要直面问题和挑战,尽心竭力改进工作,决不辜负人民期待!二、“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过去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国内生产总值从不到70万亿元增加到超过100万亿元。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级计算、量子信息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了“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困境,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连年丰收。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目标顺利实现,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超过2100万套。区域重大战略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力度加大,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金融风险处置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发展取得新成就,教育公平和质量较大提升,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经过五年持续奋斗,“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胜利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国务院编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纲要草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化量化“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全文提交大会审查,这里概述几个方面。——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促进增长潜力充分发挥。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物价水平保持总体平稳,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破除制约要素合理流动的堵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黑土地保护工程,确保种源安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扎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全面完善产权制度,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完善竞争政策框架。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提升政府经济治理能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一流营商环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进重要生态屏障建设,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城市黑臭水体。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就业容量。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优化生育政策,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发展普惠托育和基本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优化社会救助和慈善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弘扬诚信文化,建设诚信社会,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实施粮食、能源资源、金融安全战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提高能源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展望未来,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奋力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三、2021年重点工作今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政府工作,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今年我国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要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巩固恢复性增长基础,努力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进出口量稳质升,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经济增速是综合性指标,今年预期目标设定为6%以上,考虑了经济运行恢复情况,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速、就业、物价等预期目标,体现了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要求,与今后目标平稳衔接,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做好今年工作,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常态化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继续毫不放松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抓好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防控,补上短板漏洞,严防出现聚集性疫情和散发病例传播扩散,有序推进疫苗研制和加快免费接种,提高科学精准防控能力和水平。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宏观政策要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保持必要支持力度,不急转弯,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完善,进一步巩固经济基本盘。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考虑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经济逐步恢复,今年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因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财政支出总规模比去年增加,重点仍是加大对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中央本级支出继续安排负增长,进一步大幅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7.8%、增幅明显高于去年,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等增幅均超过10%。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规模明显大于去年,为市县基层惠企利民提供更加及时有力的财力支持。各级政府都要节用为民、坚持过紧日子,确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优化和落实减税政策。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活力,需要再帮一把。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等部分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限,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举措,对冲部分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各地要把减税政策及时落实到位,确保市场主体应享尽享。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进一步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普惠金融力度。延长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完善贷款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加快信用信息共享步伐。完善金融机构考核、评价和尽职免责制度。引导银行扩大信用贷款、持续增加首贷户,推广随借随还贷款,使资金更多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更多流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受疫情持续影响行业企业给予定向支持。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适当降低小微企业支付手续费。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今年务必做到小微企业融资更便利、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就业优先政策要继续强化、聚力增效。着力稳定现有岗位,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给予必要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继续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扩大失业保险返还等阶段性稳岗政策惠及范围,延长以工代训政策实施期限。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降低就业门槛,动态优化国家职业资格目录,降低或取消部分准入类职业资格考试工作年限要求。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快推进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继续对灵活就业人员给予社保补贴,推动放开在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完善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困难人员就业帮扶政策,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拓宽职业技能培训资金使用范围,开展大规模、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完成职业技能提升和高职扩招三年行动目标,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运用就业专项补助等资金,支持各类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零工市场建设,广开就业门路,为有意愿有能力的人创造更多公平就业机会。(二)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落实助企纾困政策的同时,加大力度推动相关改革,培育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的市场主体。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继续放宽市场准入,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将行政许可事项全部纳入清单管理。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大力推进涉企审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完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实行中小微企业简易注销制度。实施工业产品准入制度改革,推进汽车、电子电器等行业生产准入和流通管理全流程改革。把有效监管作为简政放权的必要保障,全面落实监管责任,加强对取消或下放审批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分级分类监管政策,健全跨部门综合监管制度,大力推行“互联网+监管”,提升监管能力,加大失信惩处力度,以公正监管促进优胜劣汰。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推动电子证照扩大应用领域和全国互通互认,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企业和群众经常办理的事项,今年要基本实现“跨省通办”。用改革办法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推进能源、交通、电信等基础性行业改革,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收费水平。允许所有制造业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进一步清理用电不合理加价,继续推动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中小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再降10%。全面推广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坚决整治违规设置妨碍货车通行的道路限高限宽设施和检查卡点。取消港口建设费,将民航发展基金航空公司征收标准降低20%。鼓励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方对承租国有房屋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租金。推动各类中介机构公开服务条件、流程、时限和收费标准。要严控非税收入不合理增长,严厉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不得扰民渔利,让市场主体安心经营、轻装前行。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各类市场主体都是国家现代化的建设者,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弘扬企业家精神。国家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要依法规范发展,健全数字规则。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坚决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加大预算公开力度,精简享受税费优惠政策的办理流程和手续。落实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健全地方税体系。继续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强化公司治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进政策性银行分类分账改革,提升保险保障和服务功能。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完善常态化退市机制,加强债券市场建设,更好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拓展市场主体融资渠道。强化金融控股公司和金融科技监管,确保金融创新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完善金融风险处置工作机制,压实各方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金融机构要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本分。(三)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完善科技项目和创新基地布局。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深入谋划推进“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改革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式,推广“揭榜挂帅”等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增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带动作用。发展疾病防治攻关等民生科技。促进科技开放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弘扬科学精神,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优化项目申报、评审、经费管理、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努力消除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拓展产学研用融合通道,健全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完善创业投资监管体制和发展政策,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用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推动企业以创新引领发展。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重要任务。对先进制造业企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和中小微企业协作配套作用。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搭建更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加大5G网络和千兆光网建设力度,丰富应用场景。加强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统筹新兴产业布局。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完善标准体系,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有效衔接,弘扬工匠精神,以精工细作提升中国制造品质。(四)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紧紧围绕改善民生拓展需求,促进消费与投资有效结合,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稳定和扩大消费。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健全城乡流通体系,加快电商、快递进农村,扩大县乡消费。稳定增加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取消对二手车交易不合理限制,增加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加快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发展健康、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鼓励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便利新产品市场准入,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保障小店商铺等便民服务业有序运营。运用好“互联网+”,推进线上线下更广更深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便捷舒心的服务和产品。引导平台企业合理降低商户服务费。稳步提高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让居民能消费、愿消费,以促进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扩大有效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优化债券资金使用,优先支持在建工程,合理扩大使用范围。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100亿元。继续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实施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现代物流体系。政府投资更多向惠及面广的民生项目倾斜,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提升县城公共服务水平。简化投资审批程序,推进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政策,进一步拆除妨碍民间投资的各种藩篱,在更多领域让社会资本进得来、能发展、有作为。(五)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抓好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脱贫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发展壮大脱贫地区产业,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分层分类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发挥中央单位和社会力量帮扶作用,继续支持脱贫地区增强内生发展能力。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是种子和耕地。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质量,完善灌溉设施,强化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稳定种粮农民补贴,适度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扩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和品质。多措并举扩大油料生产。发展畜禽水产养殖,稳定和发展生猪生产。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保障农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开展粮食节约行动。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我们一定要下力气也完全有能力保障好14亿人的粮食安全。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和乡村建设。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稳步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化供销社、集体林权、国有林区林场、农垦等改革。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保障农民工工资及时足额支付。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加强对返乡创业的支持,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千方百计使亿万农民多增收、有奔头。(六)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更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推动进出口稳定发展。加强对中小外贸企业信贷支持,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优化承保和理赔条件,深化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稳定加工贸易,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发展边境贸易。创新发展服务贸易。优化调整进口税收政策,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进口。加强贸易促进服务,办好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及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重大展会。推动国际物流畅通,清理规范口岸收费,不断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积极有效利用外资。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推动服务业有序开放,增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制定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加强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创新,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自贸试验区统筹发展,发挥好各类开发区开放平台作用。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欢迎外商扩大在华投资,分享中国开放的大市场和发展机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坚持以企业为主体、遵循市场化原则,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强化法律服务保障,有序推动重大项目合作,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对外投资合作质量效益。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尽早生效实施、中欧投资协定签署,加快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进程,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在相互尊重基础上,推动中美平等互利经贸关系向前发展。中国愿与世界各国扩大相互开放,实现互利共赢。(七)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继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强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联防联控,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0%。整治入河入海排污口和城市黑臭水体,提高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和园区工业废水处置能力,严格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继续严禁洋垃圾入境。有序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推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研究制定生态保护补偿条例。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让我们生活的家园拥有更多碧水蓝天。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推动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中国作为地球村的一员,将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八)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注重解民忧、纾民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快补齐农村办学条件短板,健全教师工资保障长效机制,改善乡村教师待遇。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入园率,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办园。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强县域高中建设。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建设,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规范校外培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教育公平上迈出更大步伐,更好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努力让广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推进卫生健康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持续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和物资保障体系,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扩大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加强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升县级医疗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坚持中西医并重,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支持社会办医,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规范发展。强化食品药品疫苗监管。优化预约诊疗等便民措施,努力让大病、急难病患者尽早得到治疗。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增加30元和5元,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逐步将门诊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报销,完善短缺药品保供稳价机制,采取把更多慢性病、常见病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集中带量采购等办法,进一步明显降低患者医药负担。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建设等办法,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加强基本民生保障。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工作,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继续实施失业保险保障扩围政策。促进医养康养相结合,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社区养老、托幼、用餐、保洁等多样化服务,加强配套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建设,实施更优惠政策,让社区生活更加便利。完善传统服务保障措施,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更周全更贴心的服务。推进智能化服务要适应老年人、残疾人需求,并做到不让智能工具给他们日常生活造成障碍。健全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加强残疾预防,提升残疾康复服务质量。分层分类做好社会救助,及时帮扶受疫情灾情影响的困难群众,坚决兜住民生底线。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和档案等事业。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和管理,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倡导全民阅读。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精心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综合性体育赛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健全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公益慈善发展。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继续完善信访制度,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启动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切实做好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防御和气象服务。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防范打击各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各位代表!面对新的任务和挑战,各级政府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切实依法行政。坚持政务公开。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监督。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政府工作人员要自觉接受法律监督、监察监督和人民监督。加强廉洁政府建设,持续整治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全面实现现代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仍要付出艰苦努力。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着力办好自己的事。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谋发展、惠民生。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忌在工作中搞“一刀切”,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事不畏难、责不避险,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风险隐患。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推进改革开放,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担当作为,实干苦干,不断创造人民期待的发展业绩。各位代表!我们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维护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合法权益,更大凝聚中华儿女共创辉煌的磅礴力量。过去一年,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人民军队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疫情防控中展示出过硬本领和优良作风。新的一年,要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严格落实军委主席负责制,聚焦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统筹应对各方向各领域安全风险,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优化国防科技工业布局,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深入开展“双拥”活动,谱写鱼水情深的时代华章。各位代表!我们要继续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完善特别行政区同宪法和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落实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坚决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我们要坚持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高度警惕和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在大陆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合作、融合发展,同心共创民族复兴美好未来。我们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开放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持续深化国际和地区合作,积极参与重大传染病防控国际合作。中国愿同所有国家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上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为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不懈努力!各位代表!重任在肩,更须砥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去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7.3万亿元,提前1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突破1万美元省里将“十四五”时期年均增速设定为5.5%左右,工作中力争达到6%以上省扶贫工作重点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从2015年的3万元提高到11万元。提前两年完成1.1万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省开发区共压减内设机构58.7%、人员56.2%全省“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0.2%,比2017年提高8.7个百分点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2月2日在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山东省省长 李干杰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一、“十三五”时期及2020年工作回顾“十三五”时期,是山东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国际形势、艰巨繁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省委部署要求,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八大发展战略,推进九大改革攻坚,培育“十强”优势产业,“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在山东发展史上写下了浓重一笔。这是综合实力跨越提升的五年。全省生产总值提前1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2020年达到7.3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粮食总产连续7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重要进展。这是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五年。“四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5.1%,比2015年提高12.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4万家,是2015年的3.5倍。上市公司新增102家,达到334家,市值过千亿元的8家。独角兽企业13家。这是民生福祉明显改善的五年。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省标以下251.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654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退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886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增长55%、98%。这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的五年。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常态,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减少,PM2.5浓度比2015年下降37%,优良天数比例提高14.2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设区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这是基础设施全面跃升的五年。“四横五纵”综合交通大通道日益完善,高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2110公里、7473公里,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省内高铁成环运行、县县通高速。完成水利投资超过2000亿元,黄水东调、引黄济青改扩建等工程相继建成。开通5G基站5.1万个,居全国第四位。这是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的五年。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显著提升,省级行政权力事项压减59%,企业开办时间由20天压缩到1天。市场活力持续迸发,市场主体达到1185.8万户、增长91.8%。新设外资企业超过1万家。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坚定不移推进“三个坚决”,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压减粗钢产能2110万吨、生铁970万吨、焦化2800万吨,关闭退出煤炭产能3767万吨、电解铝违规产能321万吨,全面完成“十三五”煤炭消费总量压减任务。深入开展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全省化工园区由199家压减到84家,关闭退出不达标化工企业2000多家。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滚动实施“万项技改”“万企转型”,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7万余个。统筹实施“四压四上”,裕龙岛炼化一体化、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推进“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加快赋能实体经济。2017年以来,新一代信息制造业、高端装备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8.9%、25.7%和34%。(二)坚定不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特色优势更加彰显。高起点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成高标准农田6113万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5%,成为全国唯一的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如期完成。率先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2019年以来统筹整合涉农资金1673亿元。高水平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深入实施“十大行动”,海洋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6,整合后的省港口集团年货物吞吐量居沿海港口集团第一位。集中打造青岛船舶、烟台海工、潍坊动力装备、海洋油气装备等产业集群,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占全国40%。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到91.5%,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高标准谋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着眼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出重大事项、重大项目556个。构建起“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突破菏泽、鲁西崛起迈出坚实步伐。对口支援西藏、新疆、青海和扶贫协作渝黔甘湘等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三)坚定不移实施三大攻坚战,短板弱项加快补齐。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紧盯“黄河滩”,聚焦“沂蒙山”,锁定“老病残”,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5610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从2015年的3万元提高到11万元,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2.6%。提前两年完成1.1万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任务。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基本完成,60万滩区群众陆续喜迁新居。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四减四增”三年行动,集中打好八场标志性重大战役,累计治理“散乱污”企业超过11万家。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湾长制全面推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实现全覆盖。打好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实施“金安工程”,构建金融风险监测防控全省“一张网”,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政府债务率保持在合理区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比2015年下降67.6%、61.1%。有效应对“摩羯”“温比亚”“利奇马”等台风灾害。(四)坚定不移建设创新型省份,创新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全面实施省级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规划,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等技术研究院、能源研究院相继成立,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达到30家,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和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加快建设,启动首批5家省实验室。深化科教融合,整合组建新的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出台“人才兴鲁32条”等政策,住鲁两院院士和海外学术机构院士达到98位,国家级和省级领军人才4145名,分别比2015年增长113%、215%。(五)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重点领域制度创新实现重大突破。加快国企“倒计时”改革,省属企业混改户数比例达到68.9%,铁路、机场、港口、重工、能源、高速公路、文旅、医养等领域国有资本重组整合成效明显。深化财税金融改革,实施新一轮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省财政直管县调整扩大到41个。营改增全面推开,增值税改革不断深化,资源税、环境保护税改革顺利实施。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改革取得突破,恒丰银行成功改革重组。全面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推行“党工委(管委会)+”管理新体制,实行“两剥离、两整合”,压减管委会内设机构58.7%、人员56.2%。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自贸试验区试点任务实施率达到92.9%,上合示范区“四个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对沿线进出口、实际投资占全省比重分别达到30%、30.3%。圆满完成上合峰会服务保障任务,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永久落户。(六)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每年新增城镇就业120万人以上,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教育支出突破1万亿元,完成2121所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整治任务,9700余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普通中小学56人及以上大班额实现动态清零。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每人每月85元提高到142元。居民和职工医保住院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70%左右和80%以上,率先建立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和癌症治疗用药纳入医疗保障,集中带量采购药品、高值医用耗材平均降价60%以上。积极推进医养结合示范省、“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康复大学启动筹建。9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提高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正式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深化拓展,公共文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双拥共建取得新成效。妇女儿童、民族宗教、档案史志、地震气象、外事侨务、人民防空、残疾人工作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七)坚定不移推进法治建设,政府治理能力不断提升。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案77件,新制定出台省政府规章35件,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3373件、政协提案4029件。完成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建立权责、任务、边界清单。出台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深化“一次办好”改革,“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链办理”全面推开,率先整省推进“一业一证”改革,“爱山东”掌上办服务事项突破1.5万个。设立企业诉求“接诉即办”省级平台,办理结果满意率95%以上。省政府连续三届获得中国政府政务公开“金秤砣奖”。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全省“三公”经费比2015年压减60.9%。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巩固发展。各位代表!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深入贯彻党中央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部署,坚决守住疫情防控底线,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着力扩消费、强投资、稳外贸外资,经济运行全面恢复、回升向好,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好于预期。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6%,好于全国1.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好于全国2.2个百分点。一是疫情防控有力有序有效。坚决落实“四早”“四集中”要求,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1个月初步遏制疫情蔓延,2个月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依法科学果断处置任城监狱疫情,率先实现复工复产。倾力支援湖北服务全国大局,累计派出12支医疗队、1812名医务人员,收治患者2659例,捐赠资金10.9亿元,援建黄冈中医院和传染病医院。圆满完成防护用品物资国家调配任务。抓紧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实施“立足于有、关口前移、多重屏障”纵深防御策略,坚决守牢境外输入、重点地区人员入鲁、重点人群检测、冷链食品和环境等防线。成功遏制青岛突发疫情。县级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实现全覆盖,县(市、区)全部具备核酸检测能力,全省日最大检测能力超过150万份。二是“六保”任务落细落地。制定完善“六保”工作方案,调整优化“四进”攻坚机制,推动各项政策落实见效。新增减税降费1850亿元,叠加2019年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3490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34.7亿元,稳定就业岗位880.8万个。保障粮食和能源供给,粮食总产、单产双创历史新高,生猪存栏恢复到正常年份的96.5%,接纳省外电量增长24%。建设完善全产业链要素对接服务平台。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一般性支出压减21.3%;完善基层“三保”机制,省财政下达市县各类转移支付2914亿元;661.5亿元中央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三是新经济新动能快速成长。项目建设加力提速,12121个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加快推进,634个补短板项目开工626个,1781个专项债券项目全部开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6%,好于全国0.7个百分点;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四新”经济投资增长18.7%,占比达到51.3%。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潍莱高铁开通运营,潍烟、莱荣、济枣高铁开工建设;济泰等15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济南遥墙国际机场北指廊工程、菏泽牡丹机场等建成。荣成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进入调试阶段。国家云计算装备产业创新中心、青岛5G高新视频实验园等新基建项目加快建设。市场消费扩容回补,举办旅游发展大会,开展山东消费年活动,新媒体电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蓬勃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好于全国3.9个百分点,网络零售额增长13.8%。四是九大改革攻坚全面突破。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青岛、菏泽分中心建设进展顺利。组建人才发展集团,引进“双一流”高校毕业生人数是上年的2.1倍。整合设立120亿元的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实行科技攻关“揭榜制”、首席专家“组阁制”、项目经费“包干制”,推进高校院所“五权下放”。实施财政资金“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探索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改革。实行金融辅导员制度,帮助企业融资3700多亿元。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推行“标准地”改革,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62.3万亩,使用国家新增用地指标36.9万亩。五是外贸外资逆势上扬。出台系列稳外贸稳外资政策,稳外贸稳外资服务平台上线运行。云招商、云展会全面发力,组织重点外资项目签约开工、连线世界500强、儒商青企会、对话山东等重大招商引资活动。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2万亿元,增长7.5%,好于全国5.6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达到176.5亿美元,增长20.1%,好于全国15.6个百分点。增开加密国际货运航线52条。“齐鲁号”欧亚班列开行1506列,增长43%。跨境电商进出口、市场采购贸易出口分别增长366.2%、84.5%。六是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严格落实食品药品安全责任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化解信访积案1.96万件。推进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市县镇村四级综治中心实现全覆盖。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显著。各位代表!奋进充满艰辛,成绩来之不易。我们深刻体会到,五年来的历史性成就,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这个坚强领导核心的掌舵领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史所罕见的风险挑战、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总书记对山东深情似海、厚望如山,多次亲临山东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我们做好工作确立了总航标、总定位、总遵循。五年来的历史性成就,得益于新发展理念的科学指引。面对“三期叠加”,我们始终保持高质量发展定力,坚决推动“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质量结构、生态环境、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省发展呈现出一系列趋势性、关键性变化。五年来的历史性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实施。我们坚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解放思想、对标对表,直面问题、勇于突破,大力破除痛点难点堵点,优良的政治、政务、经济、自然、社会生态加速形成。五年来的历史性成就,得益于全面从严治党的纵深推进。我们扛牢扛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着力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五年来的历史性成就,得益于全省上下的团结奋斗合力攻坚。正是省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省人大、省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鼎力支持,全省人民开拓创新、奋力拼搏,我们才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特别是,在抗击疫情这场大战大考中,亿万齐鲁儿女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彰显了风雨同舟、大爱大义的家国情怀,展现出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昂扬斗志。在此,我谨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离退休老同志,向驻鲁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中央驻鲁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山东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致以崇高敬意!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省加快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省政府编制了“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作为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服务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有很多优势和条件:战略平台叠加,我省处于“一带一路”重要战略节点,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等国字号平台加快建设,特别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赋予山东重大历史机遇;产业体系完备,作为制造业大省,我省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规上工业企业超2.6万家,100多种重点产品产量居全国前三位,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空间广阔;市场潜力巨大,户籍、常住人口“双过亿”,城镇化率逐年提高、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市场主体规模庞大,内需拉动增势强劲;动能加速转换,低端低效落后动能加快退出,新动能蓬勃发展,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加快融合,产业生态不断优化;改革持续加力,体制机制障碍加快破除,营商环境全面改善,创新资源不断聚集,动力活力显著增强。这些都是我们在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山东担当、实现更大作为的底气所在、信心所在。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我省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紧要关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传统产业和重化工业占比较高,“四新”经济比重偏低;创新支撑力不强,企业创新活力不足,高层次人才匮乏,创新投入产出比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重点改革亟待突破,有效制度供给还不到位,流程还不够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领域还有体制机制障碍;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能耗、土地、环境容量制约凸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任重道远;民生领域存在短板,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治理还有弱项。政府工作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还不同程度存在。我们既要坚定发展信心,更要增强忧患意识,在全国大局中找准定位和优势,奋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蹚出一条新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主动服务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实施八大发展战略,聚力突破九大改革攻坚,做大做强做优“十强”优势产业,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今后五年,我们要锚定“七个走在前列”“九个强省突破”目标,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奋力推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一)突出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全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教产深度融合。构建多层次实验室体系,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深入实施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推动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加快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深化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打造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完善普惠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人才政策体系,提升泰山、齐鲁人才工程,实施新一轮企业家素质提升行动,造就一批高技能人才和“齐鲁工匠”。(二)突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取得突破、塑成优势。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生命科学、量子信息、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依法依规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实施企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改,推动产业基础再造。深入开展“数聚赋能”行动,加快集成电路、光电子、高端软件等关键基础领域创新突破,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各产业融合,打造全行业全链条数字化应用场景。绘制主要产业生态图谱,分行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抓好济南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青岛国际客厅等重大平台建设。(三)突出扩大内需战略,全力探索服务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有效路径。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培育新一代消费热点,加快实物消费、服务消费提质升级,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强化要素统筹和精准对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重大工程,扩大精准有效投资。实施质量强省和品牌战略,促进内外贸质量标准、认证认可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打造济南、青岛、临沂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推动沿黄城市共建海铁联运中转基地。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升“一群两心三圈”协同发展水平,实施强省会战略,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持续推进突破菏泽、鲁西崛起。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把乡镇建设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开展城市更新行动,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坚持租购并举、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做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四)突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坚决落实“米袋子”“菜篮子”党政同责,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实施“百园千镇万村”工程,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齐鲁粮油”公共品牌,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快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科学推进乡村规划建设,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支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与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创新完善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加快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枣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支持淄博创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推进黄河滩区、沂蒙山区等重点区域发展。(五)突出陆海统筹向海图强,全力开创经略海洋新局面。深入实施海洋强省战略,打造国际领先的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以青岛港为中心的国际航运枢纽,健全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港产城深度融合。推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核心设备自主化,做强海洋生物产业集群,加快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产业规模化发展,高水平建设“海上粮仓”、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制定实施中远海风电发展规划,支持烟台建设北方风电母港。建设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在透明海洋、蓝色生命等领域牵头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深化陆海污染统筹治理,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创建长岛海洋类国家公园。(六)突出坚定文化自信,全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行动,深化拓展精神文明创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长城、大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支持济南等沿黄城市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加快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建设具有强大传播力和竞争力的平台型新媒体,建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提高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设施覆盖率、利用率。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建设一批影视、动漫、出版、文创产业园区。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施“好客山东·云游齐鲁”智慧文旅工程。(七)突出推动共同富裕,全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开展“创业齐鲁·乐业山东”行动,健全多渠道灵活就业保障、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建立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残疾人保障水平。加快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北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打造医养结合示范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多渠道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办好老年大学,大力发展银发经济。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八)突出加快全面绿色转型,全力建设美丽山东。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构建“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纵深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开展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打造山东半岛“氢动走廊”,大力发展绿色建筑。降低碳排放强度,制定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深入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深化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一体治理。(九)突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培育壮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加快建立现代财税体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坚决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新产业新业态包容审慎监管,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拓展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地方经贸合作,推动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巩固提升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合作水平。加强鲁港、鲁澳、鲁台经贸合作。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实施本土跨国公司培育行动。(十)突出守牢安全发展底线,全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山东。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深入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快推进矿山、化工、建筑等重点领域智能化建设,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深化“食安山东”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源头治理和全程监管。提升森林火灾、海洋灾害、危化品事故灾害、自然灾害、矿山和地质灾害等区域应急救援中心保障水平,抓好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完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建好用好“金安工程”,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安全。加快全省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建设。完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关心支持城乡社区工作,加快发展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各位代表!宏伟蓝图催人奋进,只要我们紧盯“走在前列、全面开创”,顺应全省人民美好生活新期盼,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奋勇争先、全面求强,就一定能够在高质量发展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三、2021年重点工作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进出口量稳质升,实际使用外资保持稳定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5%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粮食产量和播种面积不低于2020年水平。之所以确定6%以上的经济增长目标,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有利于妥善应对疫情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留有余地,稳扎稳打;二是,有利于引导各地把提高质量效益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用好宝贵时间窗口,集中精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推进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三是,有利于让发展潜力逐步释放,既能为“十四五”开局打好基础,也能为今后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四是,有利于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沉下心来抓落实,努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有水分的增长。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必须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向“取得突破”迈进,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一)聚力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上求突破见实效。深入实施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深化科技资金统筹整合,省级科技投入再增长10%。突出创新平台支撑。新建省实验室、省级技术创新中心40家以上,布局2家以上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全力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中科院济南科创城。支持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先进印染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整合相关科技资源,推动形成创新合力。实施重大科技创新攻关。编制“十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动态清单,启动15项“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科技示范工程,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加快实现国内替代,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梯次培育工程,着力打造100家创新型领军企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拓宽企业参与省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渠道,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打造优良创新生态。实施英才汇聚行动。提升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对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前沿产业领域进行重点支持。支持青岛探索打造院士创新特区。深化人才分类评价、二级事业单位法人持股等改革。(二)聚力在扩大内需上求突破见实效。紧扣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挖掘释放强大市场潜力。抓实重点项目。聚焦“十强”产业、“两新一重”、社会民生等领域,谋划推出1600个以上省级重点项目。加大专项债券项目储备和推进力度,加强债券资金与财政预算的统筹衔接,发挥好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开工京沪高铁辅助通道天津至潍坊段、雄商、济滨等6个项目,加快推进济郑高铁山东段等8个在建项目,建成鲁南高铁曲阜至菏泽至省界段,新增高铁通车里程200公里以上。开工建设明村至董家口等13个高速公路项目,加快推进济潍等13个在建项目,建成京台高速泰安至枣庄等5个新建、改扩建项目。开工济南遥墙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加快推进烟台机场二期等3个在建项目。加快建设日照港岚山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三期工程。抓好沂蒙、文登、潍坊、泰安二期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加快老岚水库、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等项目建设进度,积极推进南水北调东线二期配套工程等前期工作。支持济南建设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城市,推动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落户青岛。新开通5G基站4万个。深挖消费需求潜力。加强城市商圈规划,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时尚步行街、智慧商圈、夜间经济集聚区,形成“15分钟便民商圈”。完善乡镇商贸体系,扩大县乡消费。实施旅游全要素提升计划,办好“好客山东”贺年会、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等活动。分类制定扶持政策,促进汽车、家电消费升级。构建全链条流通服务体系。提升高铁货运和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建设物流交易结算中心。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加快电商、快递进农村。(三)聚力在培育壮大新动能上求突破见实效。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重要任务,制定实施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工作方案和“十强”产业高质量发展突破行动计划,推动综试区建设取得更多示范性成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分行业制定和实施落后产能淘汰方案,完善清单化推进机制,确保整合转移地炼产能780万吨,推动1936万吨粗钢、1716万吨炼铁产能置换改造,再压减一批焦化产能。严格执行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办法,深化单位能耗产出效益综合评价结果运用,倒逼能耗产出效益低的企业整合出清。加快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围绕装备制造等10个产业、35条产业链,全面推行“链长制”,精准谋划实施补链延链强链项目。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项目支持力度,推进中国算谷、青岛中德氢能产业园、烟台东方航天港等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赋能。抓好370个“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项目,实施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升级计划,在化工、纺织、机械等行业树立一批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布局全网赋能的工业互联网集群,建好国家级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支持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实施领航型企业培育计划,梯次培育一批“领头雁”。新培育3家独角兽企业、120家单项冠军企业、150家瞪羚企业,新增“小升规”企业4000家以上。(四)聚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求突破见实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切实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实施种子工程攻坚行动,建设完善种质资源库,大力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新建654万亩高标准农田。落实支持畜牧业生产政策措施,生猪产能恢复到5000万头左右。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一批特色产业培育方案,打造一批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创建2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0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1000个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稳妥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启动乡村建设行动,持续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创建。严格规范村庄撤并工作。实施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着力解决农村垃圾、污水、改厕、村容村貌等突出问题。深入开展乡村文明行动,推进移风易俗。新建和改造提升“四好农村路”1万公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聚力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上求突破见实效。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强化生态空间管控。编制完成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积极争创科学绿化示范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东平湖、南四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能源消费“双控”,持续推进煤炭消费压减。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系统治理和联防联控,全面淘汰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和国Ⅲ及以下柴油货车,开展重点行业工业炉窑深度治理,实施挥发性有机物全过程综合整治。推动清洁取暖建设向非通道城市延伸,加大力度持续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突出抓好河湖排污口排查整治和黑臭水体治理。深入开展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出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试点实施意见,有效控制面源污染,鼓励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设立省级土壤污染防治基金,提升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建成国家(济南)生态环境大数据超算云中心。深化渤海区域生态修复整治。实施海岸建筑退缩线制度,划定滨海地下水禁采线,实现海岸带分类分段精细化管控,实施“净滩行动”。(六)聚力在重大战略平台建设上求突破见实效。发挥我省国字号战略平台叠加优势,在服务国家战略中贡献山东力量。更大力度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出台生态、水利、文化等9个专项规划。加快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开工黄河三角洲、东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等390个重大项目,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打造黄河下游生态廊道、科创大走廊和现代产业合作带。全力推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落地,建设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心。更实举措发展海洋经济。编制实施新一轮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出台海工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智慧海洋等产业,开工建设10个现代海洋产业重大支撑性项目。推广深远海智能网箱装备应用,新创建一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更高水平提升开放平台能级。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建设山东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建成现货综合性商品交易平台。推进上合示范区建设,召开上合组织国际投资贸易博览会。(七)聚力在市场化改革攻坚上求突破见实效。着眼优化制度供给,更大力度破除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力争营商环境评价进入全国前列。实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突破。强化政策集成,分批出台落实“六稳”“六保”促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围绕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开展“双全双百”工程,各推出100件高频事项集成办、极简办、全域办。深化数据共享开放,开展大数据创新应用突破行动。全面推开简易注销试点和证照分离改革。完善全省营商环境评价方式,促进各级比学赶超。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完成省属企业混改三年工作目标,确保混改户数和资产比例均达到75%。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进一步清理整合省属企业非主业业务。加快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立法,实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生力军作用,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实施新一轮多形式的高端培训。研究出台优秀企业家表彰奖励办法,营造企业家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健全政企沟通协商制度,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加快财税金融改革。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继续实施减税降费。分领域推进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健全地方税体系,开展城镇土地使用税差别化改革试点。深化农商行、城商行改革,推动更多企业上市挂牌,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八)聚力在打造对外开放新优势上求突破见实效。稳定拓展国际市场。建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地方经贸合作先行区,创办RCEP中小企业合作论坛。推进与日韩经贸合作先期行动计划落地。加密空运海运航班航线,打造与日韩国际物流“黄金大通道”,支持威海与韩国仁川整车运输常态化。积极培育外贸主体,做大做强国家级跨境电商综试区,扩大市场采购贸易试点政策共享范围,深化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增加优质产品进口。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加大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引资力度,充分发挥济青烟国际招商产业园引领作用,新推出产业净地20平方公里左右,引进一批世界500强、行业领军企业项目。用好“云招商”“云外事”模式。扩大和加强线上对外交流,办好第二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亚信金融峰会、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大会。(九)聚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求突破见实效。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努力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切实办好。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实施高校毕业生留鲁来鲁就业创业推进行动,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加强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大力支持创业和灵活就业,实施新就业形态、灵活就业意外伤害保险补贴政策。开展职业技能补贴性培训120万人次以上。促进教育公平协调发展。省级财政教育投入增幅超过10%。启动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00所以上。实施乡村教育质量提升支持计划,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00所以上。加大3所部属高校省部共建力度,支持省属15所高水平大学、51个高水平学科建设。持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各类困难群体救助保障标准再提高10%左右,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再提高5%左右。全面开展普通门诊省内及跨省联网直接结算,全省医保个人账户刷卡“一卡(码)”通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550元提高到580元。增加护理型养老床位3万张以上,发放防走失定位手环3万个以上。建设改造街道综合养老服务机构150处、农村敬老院120处。从今年起,年满60周岁的人员,不分国籍地域,在鲁一律享受免费乘坐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等6项政策。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完善长租房政策,逐步实现“租购同权”。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开工改造棚户区12.3万套、城镇老旧小区60万户以上,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推进健康山东行动,启动实施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行动,加强各级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健全重大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面开展农村适龄妇女“两癌”免费检查。为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1万人次托养服务。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围绕建党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等重大主题,加大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力度,办好中国歌剧节、山东文化艺术节。打造具有全球主导力的儒学研究传播高地,举办2021国际孔子文化节。建设山东公共文化云,推进政府购买文化惠民演出,抓好全省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开展电影戏曲进乡村活动。做好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和全运会备战参赛。(十)聚力在法治建设上求突破见实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一体推进法治山东、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推进“互联网+执法”,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健全“接诉即办”“限时清欠”机制。推行行政复议提级管辖,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建设省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整合律师、公证、调解、仲裁、法律援助等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更好发挥法律顾问作用。贯彻实施“八五”普法规划,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全力推动和保障民法典实施,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各位代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必须坚持底线思维,提高风险预见预判能力,抓好各种存量风险化解和增量风险防范。一是坚决守牢疫情不反弹底线。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强化属地、行业、单位、个人四方责任,抓细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从严从实防范境外、省外疫情输入,严格精准落实隔离检测等措施。从严从实加强进口货物防控,全面落实样本检测、预防性消毒措施。从严从实加强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管控,全面夯实农村疫情防控体系,严格定点医院建设管理,实施最严格的院感防控。从严从实抓好疫情防控物资储备和应急处置,加强疫苗接种管理,严格落实疫情报告、信息发布等制度。二是坚决守牢安全生产底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建立最为严格的安全责任落实制度,健全省市县三级安全生产执法体系,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惩治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建立安全隐患和事故省级直报制度,强化专项检查巡查,加重加严安全生产工作考核。深刻汲取栖霞笏山金矿“1·10”爆炸事故教训,在全省开展为期半年的拉网式、起底式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行动,有效消除各种事故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智慧监管工程。三是坚决守牢经济安全运行底线。加强经济运行调度调节,强化重点企业、行业、地区经济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切实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大力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加大非法金融活动防范打击力度,持续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分类推进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四是坚决守牢社会稳定底线。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持续推进信访积案和突出问题化解攻坚,确保新增信访事项一次性化解率达到90%以上。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加强舆论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主动解疑释惑。推进扫黑除恶工作常态化,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坚定维护政治安全、社会安定和人民安宁。各位代表!山东是驻军大省、兵员大省、安置大省、拥军大省,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扎实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全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持续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高质量发展,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深化双拥共建,谱写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新篇章。各位代表!应变局、育先机、开新局,各级政府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快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持人民至上这个根本,建设服务政府。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切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仰仗人民,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实绩。加强调查研究,提高群众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做好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换届工作。抓住依法行政这个关键,建设法治政府。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强化边界意识、程序观念,自觉把宪法法律作为重要标尺,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扎实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各方面监督,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突出求真务实这个导向,建设效能政府。把真和实作为政府工作的生命线,任何时候都要把情况搞真实、把工作搞落实、把作风搞扎实。科学把握应对复杂矛盾的策略方法,着力增强掌握实情、改革创新、统筹把握、有效落实、沟通引导等本领。强化效果评价,更加注重精准有效,精心研究谋划、精准制定政策、精细推动落实,确保说一件、干一件、成一件。守牢遵规守纪这个底线,建设廉洁政府。落实落细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松绑。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抓好节约型机关建设,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今年省直部门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压减20%。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自觉接受纪检监察监督,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努力营造政府系统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各位代表!新征程期待新作为。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中共山东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扎实工作,奋力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来源:大众日报
今天上午,株洲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市政府礼堂隆重开幕。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毛腾飞主持会议,市人民政府市长阳卫国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月18日在株洲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株洲市人民政府市长 阳卫国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一、2020年和“十三五”取得历史性成就2020年是极不平凡、极其不易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披荆斩棘,奋勇前进,交出了亮点纷呈、必将载入史册的优异答卷。——过去的一年, 我们着力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迅速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提出的打造“三个高地”、践行“四新”使命、落实五项重点任务的要求,转化为株洲改革发展的战略使命,科学制定了株洲“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主动对标对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决策部署,进一步完善了政府重点工作督查考评等执行落实机制,推动工作具体化、责任化、清单化,切实将“两个维护”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体现到实际成效上。——过去的一年,我们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新冠肺炎疫情,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第一时间启动一级响应,组建战时机制。创造性采取“一摸四查”摸排、“一人一专案”流调、打好“五区”口袋仗、推广“健康码”、实行“闭环管理”等措施,及时遏制了疫情扩散。坚持群防群控,选派1.7万余名党员干部奔赴一线,带动30多万名志愿者和全市人民合力抗疫。坚持生命至上,对重症患者实行“一人一团队、一人一方案”,成功治愈了全省年龄最大的患者。第一批选派医疗救援队驰援湖北。坚持平战结合,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从应急性超常规防控向常态化防控转变,仅用34天实现本土确诊病例零新增,用54天实现确诊病例全部清零,做到了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这场与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株洲人民众志成城,坚韧不拔,铸就了一道抵御疫情、护佑生命的铜墙铁壁,谱写了一曲舍生忘死、感天动地的抗疫壮歌,夺取了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过去的一年,我们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大力开展“奋战一百天、冲刺双过半”和“双比双看”大竞赛活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守牢了“保”的底线,夯实了“稳”的基础,提高了“进”的质效。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7%、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52.6%,增速均居全省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下降2.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 13.7%,增速均居全省前列;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5.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6%。清水塘老工业区调整改造、质量工作获国务院真抓实干通报表彰。全市商事制度改革、天元区创新园区发展、攸县创新农村公共服务典型经验获省政府通报表扬。获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表扬事项总数居全省第三。各位代表!这份在大变局和大战大考中交出的成绩单再次证明,只要全市上下团结一心、敢拼善战,就一定能够战胜任何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这一年,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一)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创造性推行链长制、产业协会、企业联合党委“三方发力、同频共振”的工作机制,17个产业链加速壮大。新能源(风电)、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分别增长618%、22.7%、28%。深入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完成重点项目投资超1100亿元,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8.6%。“两机”重大专项主体工程、功率半导体二期、中盐红四方、钻石精密工业园等一大批项目相继建成。打造园区“135”工程升级版,醴陵经开区、攸县高新区完成调区扩区,园区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持续推进温暖企业行动,各项纾困措施直达基层、直惠市场主体,减税降费40多亿元,新增市场主体 4.5万家,新增“四上”企业700家。企业上市培育工程成效初显,欧科亿成为全国贫困县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华锐工具科创板上市获批复,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新增各类创新平台62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70余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经验在全省推介。全球最大功率电力机车等一批创新成果相继问世。(二)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全面开展脱贫质量“回头看”,摸排问题动态清零,高质量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验收,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黄诗燕同志获评“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模范”,“脱贫立志、星级创建”入选国务院扶贫典型案例。持续打好“四战两行动”,切实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夏季攻势”131项任务落地见效,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国省市监控的黑臭水体整 治任务全面完成,清理整改小水电站267座,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全面启动,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居全国第十、全省第一。全面落实“151”化债机制,稳步推进平台公司整合转型,全市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下降一个等级,处非平安建设考核排名全省第一。(三)改革开放持续深化。财政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试点、混合所有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工程建设领域行政审批制度等重点改革取得突破、“一件事一次办”“证照分离”改革不断深化,“智慧株洲·诸事达”APP上线运行,在全省率先实现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33条惠企政策列入“免申即享”首批事项,公积金贷款实现“面签当天即放款”。成功举办瓷博会、服博会、住博会、全国工业APP和信息消费大赛等活动,新签约项目385个,其中“500强”企业投资项目32个。获批全国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全省唯一的国家二手车出口试点城市。(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品质升级,响石广场立体化改造全面完成,火车站改扩建、综合客运枢纽等项目加快推进,铁东路核心段、清水塘大道一期建成通车。完成改造老旧小区2.8万户、棚户区3678套,实施既有住宅加装电梯300台,动态新增农村危房改造全部完成。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出台乡村五大振兴方案,“六大强农行动”成效显著。完成种植业结构调整75.8万亩,超额完成省下达我市粮食产量155万吨、生猪出栏230万头任务。全省首个市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挂牌运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新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6个,建成运行乡镇污水处理厂31座。攸县“门前三小”建设模式入选第二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经验在全国推介。炎陵县密花村、攸县酒仙湖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积极推动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云龙大道快速化改造等“三干”项目如期建成。加快建设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醴娄、茶常高速开工建设,“湘赣红”等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五)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大力实施“民生100”工程,“六位”建设得到新华社和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办推介。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就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占比稳步提高, 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大班额全面“清零”,乡村学校全部达标办学,义务教育招生更加规范公平,教师编制管理突出问题整治成效显著。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快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县域医共体建设和医药集中带量采购试点工作,县域内就诊率上升到94%,公立医院住院次均费用下降12%,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实现市级统筹,获批全国安宁疗护试点城市。市博物馆美术馆正式开馆,市妇女儿童中心、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市夕阳红艺术活动中心和市第二工人文化宫建成启用。高质量编撰《株洲古树名木》并公开出版。分袂亭、庙桥等一批历史建筑公布并挂牌保护。特殊困难群体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残疾人“两项补贴”等再提标。大力推进公益性、生态化殡葬改革,殡葬费用整体降低近四成。深化平安株洲建设,推进社会治安“四巡四防”,实施扫黑除恶“六清”行动,开展信访矛盾化解攻坚,实现“五降三无”目标,化解房地产办证信访突出问题1.2万户。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市经验在中央电视台推介,6个案例入选“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第七次人口普查圆满完成。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连续三年获评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市。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天元区人武部获评全军10个正规化建设先进单位之一。(六)政府效能不断提升。坚持依法行政,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自觉接受人大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定期向市人大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41件、政协委员提案195件,办复率均为100%。坚持办用结合,促进建议提案成果转化。《株洲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颁布实施。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规范重大行政决策、公正文明执法,推动行政纠纷多元化解,依法办理行政复议案件249件、行政应诉案件1223件。坚持过“紧日子”,大力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在年初预算压减10%的基础上,对市直预算单位一般性支出再压减20%,车辆购置经费和出国经费压减30%。市长热线群众诉求办结率、满意率稳步提升。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深化廉政风险防控,强化审计、统计等监督,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各位代表!2020年主要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为“十三五”画上了圆满句号。“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极为重要的五年,是应对重大挑战、经受重大考验的五年,是取得全方位历史性成就、发生深层次结构性转变的五年,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20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大关。入选“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经济发展最成功的40个城市”,中国百强城市排名由2015年的86位上升到2019年的71位。“十三五”期间,我们以强烈的责任担当,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中国动力谷建设成果丰硕,“3+5+2”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轨道交通和服饰产业发展成为千亿产业集群,中国动力谷开拓了中国制造新版图。清水塘老工业区整体关停搬迁,261家企业关停搬迁,5万多职工转岗再就业,3万多居民全部搬迁。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2020年实现“蓝天三百天,全域Ⅱ类水”重大目标,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放管服”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市民中心建成运行,实现“中心之外无审批”,基本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对外开放平台不断拓展,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营,中欧株洲国际班列、株洲至深圳铁港海联运班列开通运营。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全市16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6.3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炎陵县、茶陵县成功脱贫摘帽,提前三年实现整体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批畅通内外循环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使用,长株潭城际铁路、中环大道、东城大道、莲易高速和湘江六桥、七桥建成通车,醴茶铁路恢复运营。湖南(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基本建成,9所院校入园办学,在校学生过10万,年均输送各类技能人才近3万。城市影响力不断提升,成功夺取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实现国家卫生城市全域化,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市,成功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公交都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炎帝陵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厕所革命”建设经验全国推介。过去的五年,我们大力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聚焦“一谷三区”建设,一张蓝图,一绘到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成效。五年来,我们加快建设中国动力谷,产业体系得到结构性优化。坚持把中国动力谷作为株洲转型升级的最大引擎、产业振兴的动力源泉、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二五”期末的 6.9:53.4:39.7 调整为 7.3:45.2:47.5。“十大产业”占工业比重由 65%提升到 78%。轨道交通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小航空发动机、先进陶瓷、先进硬质材料获批省级产业集群建设试点。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65%,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产业增速持续保持全省第一。“三类500强” 企业由 80 家增加到 121 家。园区技工贸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园区工业集中度由 64%提高到 77.5%,园区综合实力上升至全省第三。株洲高新区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五星级示范基地、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五年来,我们加快建设“一带一部”开放发展先行区,发展动能发生系统性变革。系统推进 9 大领域 490 多项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成果,投融资体制、财政预算管理、农村集体产权等改革成效明显。“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彻底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类别,“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全覆盖,开办企业“一天即办结”、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新建商品房“交房即交证”、建设工程领域“多测合一”等改革经验得到国省推广。诚信株洲建设进入全国百强。全面推进“五大开放”行动,打响了轨道交通、汽车、陶瓷、服饰等产业节会品牌,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67个。连续 5 年入选中国外贸百强城市。五年来,我们加快建设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生态环境实现根本性好转。以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决心和意志,整体关停搬迁清水塘老工业区,以“伤筋动骨”换取“脱胎换骨”,以“战天斗地”实现“改天换地”。 旗滨玻璃、昊华化工等企业在转移转型中焕发新活力,清水塘“一桥一塘二十二条路”、三一石油装备和智慧钢铁城、绿地滨江科创园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生态科技新城加速崛起,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新旧动能转换典型经验获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专题推介。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改革任务全面完成,湘江保护治理“一号工程”基本完成,绿心地区工业企业全面退出。入围全国低碳试点城市,获评国家产业转型升级优秀城市,株洲由一座全国老工业城市华丽蝶变为中国绿水青山典范城市。五年来,我们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幸福区,民生福祉得到持续性改善。长株潭一体化驶入快车道,湘赣边区域合作迈入新阶段。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成功通过验收,株洲县撤县设区全面完成,市区面积由853平方公里拓展到190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62.1%提升到 67.9%。市域“五张网”建设和城区“五大行动”取得明显成效,新增城区道路326公里,建成农村公路 1.1 万公里;农村饮水安全实现全覆盖;管道天然气覆盖39个乡镇、502个村;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全面完成,5G网络覆盖所有县城以上城市及工业园区,获批全国5G试点城市。连续实施“民生 100”工程,大力推动民生“六位”建设,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农村五保对象基本医疗费全额减免,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十六连涨”。获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义务教育在全省率先迈入基本均衡发展行列,湖南工业大学升为一本高校,株洲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获批恢复办学。连续十次获评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获批全国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城市。第四次捧得“长安杯”。各位代表!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中共株洲市委带领全市上下万众一心、拼搏奋斗的结果,是各级人大、政协监督与支持的结果,饱含了各位代表、各位委员的智慧和力量,凝聚了全市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株部队官兵以及中央、省驻株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株洲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各位代表!回顾五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要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要深化改革创新。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在攻坚克难中干在实处,在抢抓机遇中走在前列。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要敢于担当作为。紧盯战略目标,保持战略定力,勇于担当,善作善成。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新兴发展动能支撑不足,发展质量有待提升,实体经济面临不少难题,外向型经济实力不强;发展风险交织叠加,政府债务、生态环境、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等方面隐患不容忽视;公共服务供给保障能力还需加强,就业、教育、医疗、养老、出行等方面还存在短板;政府效能有待提高,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差距,部分干部担当作为的本领有待增强,部分地方营商环境有 待优化。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二、科学谋划“十四五”发展新蓝图“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进入新发展阶段,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把株洲放在全国发展大局来看,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发展新动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发展新支撑,湖南全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构筑发展新优势,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长株潭一体化、湘赣边区域合作等国省战略叠加拓展发展新空间,株洲发展前景可期、大有可为。我们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谋定而动,迎难而上,以“可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奋力开启新的伟大征程!“十四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一谷三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株洲建设实现良好开局。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迈出重大步伐,区域发展形成新的格局,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民生福祉达到更高水平,市域治理效能明显提升。到二〇三五年,“一谷三区”建设取得决定性成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建成经济强市、科教强市、文化强市、生态强市、开放强市、法治株洲、健康株洲。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坚持遵循以下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经过建市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懈奋斗,我市已经拥有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雄厚基础。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城乡统筹向城乡融合转变,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发挥株洲区位、交通、产业等比较优势,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着力繁荣居民消费,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全面发力,打造国家重要战略节点城市。建设现代化新株洲,我们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在全省实施“三高四新”战略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当湖南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行业引领者。加快建设更具实力的中国动力谷,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质量品牌提升、数字经济赋能、军民融合发展、园区提质升级等“制造强市七大工程”,切实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不断提升中国动力谷在中国制造版图中的影响力。——勇当湖南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重要支撑者。加快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引领区,大力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基础研究发展、创新主体增量提质、中国动力谷人才行动、创新平台建设、创新生态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引领七大计划”,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服务链深度融合,全面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勇当湖南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先行探索者。加快建设“一带一部”改革开放先行区,更加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大力实施深化国资国企、投融资体制、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走出去”、“引进来”、开放平台建设等“改革开放七大行动”,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全力办好以下大事:新增3个以上千亿产业集群;新增2个以上全日制本科院校;新创建1个以上国家级园区;建成清水塘生态科技产业新城,打造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样板区;完成株洲电厂“退城进郊”,建成指标先进、环境友好的一流发电厂;提升韶山至井冈山铁路运行水平,建设贯穿全域的快速铁路;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成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我们将举全市之力,办好大事,办成实事,努力绘就现代化新株洲的壮美画卷!三、奋力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株洲市建市70周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进中争先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坚持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精准施策,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建设“一谷三区”,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株洲,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增长8%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生态环境进一步提质,全面完成能耗“双控”目标。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保持稳定。实现以上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一)坚持制造强市,着力打造中国动力谷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3+5+2”产业集群发展,优先发展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新型功能玻璃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发展服饰、陶瓷两大传统优势产业,持续提高制造业比重,推动中国动力谷十大产业增长10%以上。大力涵养产业生态,精准产业链服务,提升主导产业本地配套率,实现优势产业链上中下游贯通融合。做大做强优质企业,培育发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立与在株央企、“500 强”企业的常态化对接协调机制,引进配套企业150家以上,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80家以上。加强产业链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宏达5G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清水塘数字智造产业园等项目;加快推进三一株洲基地、中建材碲化镉玻璃等项目建设;推动“两机”重大专项、意华轨道交通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项目竣工投产,申报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推动制造业融合发展。促进“两化”融合,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建设数字株洲。大力培育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和产业互联网领军企业,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新建智轨、智能网联汽车等20个以上应用场景, 新建成5G基站1500个以上。加快建设湖南(云龙)大数据产业园、渌口海洋装备产业园,致力打造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区。推进军民融合,抢抓湖南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机遇,积极培育军民两用新兴产业,加快 建设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加强“两业”融合,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创业孵化、科技咨询、数字创意等新型生产性服务业,打造科技服务业集聚区。推进国家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项目建设,强化质量和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建成质量强市。促进产业园区提质升级。深入推进园区“135”工程升级版,全市园区技工贸总收入达到4000亿元,园区工业集中度达到78%以上。持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加大园区规划提质、基础设施配套力度,动态储备土地3000亩以上,新建成标准厂房160万平方米以上。全面启动国家级园区创建、省级高新区转型工作。系统推进园区行政审批、绩效薪酬、亩均效益、投融资体制、产业发展公司转型等改革,稳步提升园区工业用地亩均税收水平。(二)坚持创新引领,着力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聚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功率半导体、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滚动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新增重点科技创新项目100个以上、国省科技计划立项100个以上。依托现有优势产品,加快推动产品迭代升级,新增重点产品创新项目 100个以上。完善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转化的堵点,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转化科技成果100项以上。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落实企业研发财政奖补等政策,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900家。开展创新平台增量提质行动,加快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争创国家功率半导体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新增一批孵化载体。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发展科技金融,壮大创业投资,构建市场化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实施中国动力谷人才行动,对接国家“万名人才”、省“芙蓉人才”计划,建立靶向引才、专家荐才、社会举才机制,培养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创新团队。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立以运用为导向的高价值专利培育机制,推行职务发明创造知识产权归属和权益分享制度等改革,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三)坚持改革开放,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深化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优化办事流程,增强数据赋能,推进工程建设审批全流程帮办代办。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动国企转型发展。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政府数据特许经营权价值评估和运营试点。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分领域推进市与县市区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深化农村宅基地改革、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强化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功能,增加农民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实施更高水平开放。主动对接湖南自贸区建设,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外贸主体,加快建成国际会展中心,承办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博览会,争取举办第二届中非经贸博览会机电洽谈会,办好通用航空、汽车、服饰、陶瓷等产业博览会。积极搭建多层次外贸供应链平台,申报国家跨境电商试点城市,推进国家二手车出口试点城市建设,完善优化保税物流中心、中欧株洲国际班列、铁港海联运等平台通道功能。瞄准“三类500 强”、产业链龙头企业、总部经济实施精准招商,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项目和企业。打造更优营商环境。深入推进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继续开展温暖企业行动,加大政策支持和跟踪问效力度,落实减税降费、援企稳岗政策,强化普惠金融服务,支持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推动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助推中小微企业蓬勃发展。持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工作,新增“四上”企业600个以上。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扎根株洲发展,构建安心舒心暖心的投资环境。(四)坚持扩大内需,着力融入新发展格局促进消费升级。推动传统和新型消费融合,大力开展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促销活动,提质升级餐饮住宿、文化体育、健康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积极培育体验消费、网络消费,打造时尚消费和“夜经济”地标,鼓励发展消费新业态,推动线上线下消费双向提速。充分挖掘县乡消费能力,加快县乡商贸流通载体建设,畅通农产品出村进城和工业品下乡渠道。推进国家文旅消费试点城市工作,争创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城市。扩大有效投资。持续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全市重点项目年度投资 1000亿元以上。统筹推进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围绕产业发展、“两新一重”、生态环保、公共安全与应急能力提升,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项目。统筹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支持民企参与交通、水利、市政公用事业领域建设运营。全力争取专项债等政策资金,扩大直接融资,新增社会融资 500亿元以上。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保障重大产业、重点建设、重要民生项目用地需求,大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完成集体土地征地拆迁 3万亩、国有土地房屋征收20万平方米、城市拆违30万平方米。畅通循环通道。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加快通用机场和直升机起降点规划建设。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软硬件建设,加快建设长株潭国家物流枢纽,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发展流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提升流通体系运行效率。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降低交易成本。(五)坚持融合发展,着力提升区域竞争力加快推进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强与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深度对接,规划建设长株产业新城,打造长株潭东部先进制造业发展带。加快推进湘潭北至株洲西城轨、株洲西至长沙人民路快轨、京港澳高速扩容、长株干线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实施长株潭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提升优质教育、高端医疗、公共文化资源等公共服务共享水平。加快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发展。 大力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十大工程百大项目建设。加快区域内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及景区道路的连通对接,推动吉衡高铁、吉邵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实施特色县域经济强县工程,加快建设醴炎县域经济发展走廊,打造醴陵国际陶瓷之都和玻璃产业基地、攸县高分子新材料和绿色建材产业基地、茶陵鲜肉供应基地、炎陵康养旅游基地,建设“湘赣红”农产品样板基地。推动红色旅游合作开发。加快构建以 韶山至井冈山铁路为主轴的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合力举办中国红色文化艺术节、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等品牌节会。推动环境治理联防联治,有序实施渌江水系综合治理项目。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宜居城市。扎实推进清水塘大桥、湘江大道二期、响田大桥、铁东路、火车站改扩建、智轨一期、红旗广场地下通道等项目建设。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推进田心、331片区更新改造,大力推进清水塘新城建设。加快绿色装配式和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发展。全面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实施“厕所革命”延伸工程,推动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加快云峰森林植物园和博古山、清水塘城市公园二期等8个公园建设,加快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稳步推进下河街、杜甫草堂等历史文化街区及建筑保护和修复。深化扩权强县改革,加快攸县撤县设市步伐。做实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城市品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确保高质量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尽最大努力让市民住有其屋,安居乐业。(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种质资源库建设,推进76.6万亩耕地种植结构调整和修复治理,基本完成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稳定粮食种植面积320万亩以上。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农业“百千万”工程和“六大强农”行动升级版。推动“一县一特、一特一片”发展,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专业园区,加快推进农业特色小镇建设,打造炎陵黄桃、茶陵红茶、攸县香干、醴陵油茶、白关丝瓜、王十万黄辣椒等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加快生猪产业恢复性生产,推进农产品智慧冷链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加大绿色食品产业链建设力度,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举办农民丰收节、茶祖节。实施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制定农业招商引资政策,推动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建设环城休闲农业产业带,创建一批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园。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编制完善乡村空间规划,分类推进村庄建设,大力发展乡镇集镇。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继续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深化攸县、天元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试点,健全乡村基础设施运营管护长效机制。推动衡炎天然气支线管道工程通气运行,实现建制乡镇管道天然气全覆盖。开展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实施“宽带通”工程。布局农村快递网点。实施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质行动,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回头看”,落实农 民建房管理机制,提升农村建房质量。推进农村改厕,推动美丽乡村示范村向示范片、示范带发展。加强乡村人才建设,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现有帮扶政策保持总体平稳,逐项分类优化调整,留足5年的政策过渡期。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促进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同心美丽乡村、同心扶贫车间建设,大力开展“万企帮万村“”和“文明致富之星”评选等活动,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七)坚持绿色发展,着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治,统筹推进“五控”行动,加快株洲电厂搬迁步伐。完成湘江保护和治理第三个“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推进河湖长制工作,加强河湖生态监管,打造渌水省际样板河。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抓好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全面完成世界银行贷款土壤治理修复项目,推进株化、株冶等5家大型企业场地治理。确保环境质量在巩固“蓝天300天、全域Ⅱ类水”成果的基础上实现新提升,让群众共享蓝天白云、鸟语花香。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深化生态文明机制改革。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违法乱占耕地整治力度,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制度。推进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管控禁食野生动物。推行林长制,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新造林 9万亩以上。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提高水安全保障水平。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总结推广两型社会建设经验并不断深化,推进更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完成“散乱污”企业关停或升级改造。发展绿色农业,开展大中型沼气工程、畜禽粪污还田等建设。全面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快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固废填埋场等项目建设。推动绿色消费,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八)坚持人民至上,着力增进民生福祉稳定扩大就业创业。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新增城镇就业5.2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万人。切实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城镇困难人员、退捕渔民等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年培训5万人次以上。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五育”并举,注重城乡一体,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覆盖面,公办园占幼儿园比例提升至 50%。持续增加城区学位供给,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确保雪峰山学校、市二中附二小学、攸县网岭芙蓉学校和茶陵马江芙蓉学校建成开学。提升乡村教育发展水平,加强乡村小规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大力创建全国产教融合示范城市,实施产教融合三年行动计划,办好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力支持和规范民办学校发展。推进教育评价、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规范教师编制管理,实施基层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全力保障教师待遇,坚决落实教师减负工作要求,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加快健康株洲建设。实施健康株洲15 项专项行动。大力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全面提升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科学精准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健全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市医疗健康集团、城区医疗联合体、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深化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加大向乡村“支医”力度,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注重村医本土化培养。加快推进医药集中带量采购及相关配套改革试点,全面落实医保市级统筹。鼓励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大力发展医养健康产业。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成果。打造“神农绿轴”文化体育集聚区。实施“雅韵三湘”“送戏曲进万村、送书画进万家”等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办好读书月活动,打造“书香株洲”。开展“智慧社区健身房”试点示范。办好辛丑年祭祀炎帝陵典礼、湖南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第二届国际女子羽毛球公开赛等活动。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民政事业发展,适度扩大低保覆盖面,完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确保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实现100%委托照料,有集中供养需求的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实现100%集中供养。新增企业养老保险参保3万人,推进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和补充工伤保险试点。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保护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多层级养老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加快市第一老年养护院建设,全市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提高至 40 张。推进殡葬改革,加快南山公园建设,倡导节地生态安葬。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深入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市创建,大力开展十大平安创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株洲。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推进“1+4”综合平台、城乡“雪亮工程”、新时代县域警务等工作。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健全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加强政府债务全生命周期管理,坚决控增量、化存量,加快推进市属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加强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和行政监管。完善人民来访接待平台,创建人民满意窗口。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快建设应急综合指挥平台,开展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强化全过程监管,全力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同时,切实做好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双拥共建、人民防空、退役军人等工作,大力支持驻株部队改革发展。各位代表!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实施”民生100”工程,重点办好以下民生实事:推广“门前三小”经验,建设城乡居民家门口小游园、小课堂、小书屋;实施美丽乡村“鹊桥工程”帮助农村大龄单身青年脱贫之后“脱单”;建设20个“长者餐厅”,解决留守老人、孤寡老人的吃饭问题;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6万人,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失学;完成袁家湾社区、金锦路等55个微亮化项目,点亮市民回家的路;新建城区道路停车位4400个,缓解停车难问题;拉通南塘路、白云路等 10条“断头路”,打通新华桥、先峰路等7个交通堵点,建设建宁大桥等4个城区匝道,让市民出行更通畅。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好,确保把每一件民生实事都办到群众的心坎上!“十四五”大幕已启,迈进新征程,实现新目标,必须不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党的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推动政府系统政治建设长效化、常态化,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突出依法行政。加快推进法治株洲、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着力解决 一批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确保全面依法治市各项任务落地见效。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意见,高质量办 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提升行政效能。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和告知承诺制,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完善数字化平台、项目式管理、台账式督办、精细化考核,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建设廉洁政府。政府机关带头过“紧日子”,全面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加大文山会海、追求留痕、“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治理力度,驰而不息纠“四风”。加大基层减负力度,关心基层干部。弘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精神,倡导实干巧干苦干。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加强重点领域、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廉政风险防控,让忠诚干净担当成为株洲干部的共同标签!各位代表!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为加快建设“一谷三区”、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株洲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编辑丨黄璐 李晶晶 审核丨彭建南【要闻回顾】我们的“十三五”丨中国动力谷,奋勇立潮头!打卡株洲智造丨智轨生产车间长啥样?“两会”打卡株洲智造:株洲产轻型运动飞机带你飞!关注“新闻株洲”公众号
据链塔智库的统计,本次两会区块链相关的内容达到了53个,相较于2019年的47个,小幅上升了12.76%。而详细来看,提案的增长幅度达到了75%,建议也出现了10%的涨幅。链塔智库整理了最近三年的区块链相关内容情况,可以发现相关的内容数整体而言呈现一个上涨的趋势。目前,2020年两会代表或者委员通过各种渠道一共涉及53次区块链,这里的内容链塔智库进行了分类,可分为提案、建议以及意见。从相关内容的情况来看,可以发现其他类别、国企高管谈及区块链的内容出现了大幅提升,国企高管普遍建议推进产业区块链的建设,加快区块链落地应用,同时指出了我国区块链产业在基础技术、人才培育等领域存在的不足,需要政府推进相关企业发展。扫描下方二维码领取新浪VR知识星球优惠券新浪VR知识星球报告库以近五千分,所有新浪VR报告都将由管理员上传(包含部分未在其他平台发布的非互联网相关报告)VIP用户福利不定时开启,前1000名还能领领优惠券性价比更高! 新浪VR,早一天看见未来。
▲去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7.3万亿元,提前1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突破1万美元▲省里将“十四五”时期年均增速设定为5.5%左右,工作中力争达到6%以上▲省扶贫工作重点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从2015年的3万元提高到11万元。提前两年完成1.1万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省开发区共压减内设机构58.7%、人员56.2%▲全省“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0.2%,比2017年提高8.7个百分点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2月2日在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山东省省长 李干杰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一、“十三五”时期及2020年工作回顾“十三五”时期,是山东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国际形势、艰巨繁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省委部署要求,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八大发展战略,推进九大改革攻坚,培育“十强”优势产业,“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在山东发展史上写下了浓重一笔。这是综合实力跨越提升的五年。全省生产总值提前1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2020年达到7.3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粮食总产连续7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重要进展。这是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五年。“四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5.1%,比2015年提高12.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4万家,是2015年的3.5倍。上市公司新增102家,达到334家,市值过千亿元的8家。独角兽企业13家。这是民生福祉明显改善的五年。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省标以下251.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654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退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886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增长55%、98%。这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的五年。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常态,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减少,PM2.5浓度比2015年下降37%,优良天数比例提高14.2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设区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这是基础设施全面跃升的五年。“四横五纵”综合交通大通道日益完善,高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2110公里、7473公里,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省内高铁成环运行、县县通高速。完成水利投资超过2000亿元,黄水东调、引黄济青改扩建等工程相继建成。开通5G基站5.1万个,居全国第四位。这是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的五年。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显著提升,省级行政权力事项压减59%,企业开办时间由20天压缩到1天。市场活力持续迸发,市场主体达到1185.8万户、增长91.8%。新设外资企业超过1万家。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坚定不移推进“三个坚决”,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压减粗钢产能2110万吨、生铁970万吨、焦化2800万吨,关闭退出煤炭产能3767万吨、电解铝违规产能321万吨,全面完成“十三五”煤炭消费总量压减任务。深入开展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全省化工园区由199家压减到84家,关闭退出不达标化工企业2000多家。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滚动实施“万项技改”“万企转型”,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7万余个。统筹实施“四压四上”,裕龙岛炼化一体化、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推进“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加快赋能实体经济。2017年以来,新一代信息制造业、高端装备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8.9%、25.7%和34%。(二)坚定不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特色优势更加彰显。高起点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成高标准农田6113万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5%,成为全国唯一的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如期完成。率先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2019年以来统筹整合涉农资金1673亿元。高水平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深入实施“十大行动”,海洋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6,整合后的省港口集团年货物吞吐量居沿海港口集团第一位。集中打造青岛船舶、烟台海工、潍坊动力装备、海洋油气装备等产业集群,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占全国40%。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到91.5%,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高标准谋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着眼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出重大事项、重大项目556个。构建起“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突破菏泽、鲁西崛起迈出坚实步伐。对口支援西藏、新疆、青海和扶贫协作渝黔甘湘等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三)坚定不移实施三大攻坚战,短板弱项加快补齐。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紧盯“黄河滩”,聚焦“沂蒙山”,锁定“老病残”,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5610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从2015年的3万元提高到11万元,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2.6%。提前两年完成1.1万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任务。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基本完成,60万滩区群众陆续喜迁新居。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四减四增”三年行动,集中打好八场标志性重大战役,累计治理“散乱污”企业超过11万家。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湾长制全面推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实现全覆盖。打好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实施“金安工程”,构建金融风险监测防控全省“一张网”,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政府债务率保持在合理区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比2015年下降67.6%、61.1%。有效应对“摩羯”“温比亚”“利奇马”等台风灾害。(四)坚定不移建设创新型省份,创新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全面实施省级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规划,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等技术研究院、能源研究院相继成立,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达到30家,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和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加快建设,启动首批5家省实验室。深化科教融合,整合组建新的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出台“人才兴鲁32条”等政策,住鲁两院院士和海外学术机构院士达到98位,国家级和省级领军人才4145名,分别比2015年增长113%、215%。(五)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重点领域制度创新实现重大突破。加快国企“倒计时”改革,省属企业混改户数比例达到68.9%,铁路、机场、港口、重工、能源、高速公路、文旅、医养等领域国有资本重组整合成效明显。深化财税金融改革,实施新一轮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省财政直管县调整扩大到41个。营改增全面推开,增值税改革不断深化,资源税、环境保护税改革顺利实施。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改革取得突破,恒丰银行成功改革重组。全面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推行“党工委(管委会)+”管理新体制,实行“两剥离、两整合”,压减管委会内设机构58.7%、人员56.2%。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自贸试验区试点任务实施率达到92.9%,上合示范区“四个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对沿线进出口、实际投资占全省比重分别达到30%、30.3%。圆满完成上合峰会服务保障任务,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永久落户。(六)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每年新增城镇就业120万人以上,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教育支出突破1万亿元,完成2121所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整治任务,9700余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普通中小学56人及以上大班额实现动态清零。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每人每月85元提高到142元。居民和职工医保住院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70%左右和80%以上,率先建立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和癌症治疗用药纳入医疗保障,集中带量采购药品、高值医用耗材平均降价60%以上。积极推进医养结合示范省、“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康复大学启动筹建。9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提高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正式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深化拓展,公共文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双拥共建取得新成效。妇女儿童、民族宗教、档案史志、地震气象、外事侨务、人民防空、残疾人工作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七)坚定不移推进法治建设,政府治理能力不断提升。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案77件,新制定出台省政府规章35件,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3373件、政协提案4029件。完成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建立权责、任务、边界清单。出台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深化“一次办好”改革,“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链办理”全面推开,率先整省推进“一业一证”改革,“爱山东”掌上办服务事项突破1.5万个。设立企业诉求“接诉即办”省级平台,办理结果满意率95%以上。省政府连续三届获得中国政府政务公开“金秤砣奖”。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全省“三公”经费比2015年压减60.9%。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巩固发展。各位代表!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深入贯彻党中央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部署,坚决守住疫情防控底线,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着力扩消费、强投资、稳外贸外资,经济运行全面恢复、回升向好,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好于预期。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6%,好于全国1.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好于全国2.2个百分点。一是疫情防控有力有序有效。坚决落实“四早”“四集中”要求,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1个月初步遏制疫情蔓延,2个月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依法科学果断处置任城监狱疫情,率先实现复工复产。倾力支援湖北服务全国大局,累计派出12支医疗队、1812名医务人员,收治患者2659例,捐赠资金10.9亿元,援建黄冈中医院和传染病医院。圆满完成防护用品物资国家调配任务。抓紧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实施“立足于有、关口前移、多重屏障”纵深防御策略,坚决守牢境外输入、重点地区人员入鲁、重点人群检测、冷链食品和环境等防线。成功遏制青岛突发疫情。县级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实现全覆盖,县(市、区)全部具备核酸检测能力,全省日最大检测能力超过150万份。二是“六保”任务落细落地。制定完善“六保”工作方案,调整优化“四进”攻坚机制,推动各项政策落实见效。新增减税降费1850亿元,叠加2019年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3490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34.7亿元,稳定就业岗位880.8万个。保障粮食和能源供给,粮食总产、单产双创历史新高,生猪存栏恢复到正常年份的96.5%,接纳省外电量增长24%。建设完善全产业链要素对接服务平台。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一般性支出压减21.3%;完善基层“三保”机制,省财政下达市县各类转移支付2914亿元;661.5亿元中央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三是新经济新动能快速成长。项目建设加力提速,12121个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加快推进,634个补短板项目开工626个,1781个专项债券项目全部开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6%,好于全国0.7个百分点;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四新”经济投资增长18.7%,占比达到51.3%。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潍莱高铁开通运营,潍烟、莱荣、济枣高铁开工建设;济泰等15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济南遥墙国际机场北指廊工程、菏泽牡丹机场等建成。荣成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进入调试阶段。国家云计算装备产业创新中心、青岛5G高新视频实验园等新基建项目加快建设。市场消费扩容回补,举办旅游发展大会,开展山东消费年活动,新媒体电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蓬勃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好于全国3.9个百分点,网络零售额增长13.8%。四是九大改革攻坚全面突破。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青岛、菏泽分中心建设进展顺利。组建人才发展集团,引进“双一流”高校毕业生人数是上年的2.1倍。整合设立120亿元的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实行科技攻关“揭榜制”、首席专家“组阁制”、项目经费“包干制”,推进高校院所“五权下放”。实施财政资金“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探索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改革。实行金融辅导员制度,帮助企业融资3700多亿元。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推行“标准地”改革,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62.3万亩,使用国家新增用地指标36.9万亩。五是外贸外资逆势上扬。出台系列稳外贸稳外资政策,稳外贸稳外资服务平台上线运行。云招商、云展会全面发力,组织重点外资项目签约开工、连线世界500强、儒商青企会、对话山东等重大招商引资活动。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2万亿元,增长7.5%,好于全国5.6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达到176.5亿美元,增长20.1%,好于全国15.6个百分点。增开加密国际货运航线52条。“齐鲁号”欧亚班列开行1506列,增长43%。跨境电商进出口、市场采购贸易出口分别增长366.2%、84.5%。六是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严格落实食品药品安全责任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化解信访积案1.96万件。推进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市县镇村四级综治中心实现全覆盖。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显著。各位代表!奋进充满艰辛,成绩来之不易。我们深刻体会到,五年来的历史性成就,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这个坚强领导核心的掌舵领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史所罕见的风险挑战、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总书记对山东深情似海、厚望如山,多次亲临山东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我们做好工作确立了总航标、总定位、总遵循。五年来的历史性成就,得益于新发展理念的科学指引。面对“三期叠加”,我们始终保持高质量发展定力,坚决推动“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质量结构、生态环境、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省发展呈现出一系列趋势性、关键性变化。五年来的历史性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实施。我们坚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解放思想、对标对表,直面问题、勇于突破,大力破除痛点难点堵点,优良的政治、政务、经济、自然、社会生态加速形成。五年来的历史性成就,得益于全面从严治党的纵深推进。我们扛牢扛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着力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五年来的历史性成就,得益于全省上下的团结奋斗合力攻坚。正是省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省人大、省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鼎力支持,全省人民开拓创新、奋力拼搏,我们才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特别是,在抗击疫情这场大战大考中,亿万齐鲁儿女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彰显了风雨同舟、大爱大义的家国情怀,展现出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昂扬斗志。在此,我谨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离退休老同志,向驻鲁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中央驻鲁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山东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致以崇高敬意!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省加快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省政府编制了“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作为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服务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有很多优势和条件:战略平台叠加,我省处于“一带一路”重要战略节点,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等国字号平台加快建设,特别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赋予山东重大历史机遇;产业体系完备,作为制造业大省,我省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规上工业企业超2.6万家,100多种重点产品产量居全国前三位,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空间广阔;市场潜力巨大,户籍、常住人口“双过亿”,城镇化率逐年提高、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市场主体规模庞大,内需拉动增势强劲;动能加速转换,低端低效落后动能加快退出,新动能蓬勃发展,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加快融合,产业生态不断优化;改革持续加力,体制机制障碍加快破除,营商环境全面改善,创新资源不断聚集,动力活力显著增强。这些都是我们在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山东担当、实现更大作为的底气所在、信心所在。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我省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紧要关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传统产业和重化工业占比较高,“四新”经济比重偏低;创新支撑力不强,企业创新活力不足,高层次人才匮乏,创新投入产出比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重点改革亟待突破,有效制度供给还不到位,流程还不够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领域还有体制机制障碍;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能耗、土地、环境容量制约凸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任重道远;民生领域存在短板,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治理还有弱项。政府工作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还不同程度存在。我们既要坚定发展信心,更要增强忧患意识,在全国大局中找准定位和优势,奋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蹚出一条新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主动服务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实施八大发展战略,聚力突破九大改革攻坚,做大做强做优“十强”优势产业,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今后五年,我们要锚定“七个走在前列”“九个强省突破”目标,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奋力推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一)突出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全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教产深度融合。构建多层次实验室体系,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深入实施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推动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加快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深化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打造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完善普惠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人才政策体系,提升泰山、齐鲁人才工程,实施新一轮企业家素质提升行动,造就一批高技能人才和“齐鲁工匠”。(二)突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取得突破、塑成优势。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生命科学、量子信息、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依法依规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实施企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改,推动产业基础再造。深入开展“数聚赋能”行动,加快集成电路、光电子、高端软件等关键基础领域创新突破,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各产业融合,打造全行业全链条数字化应用场景。绘制主要产业生态图谱,分行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抓好济南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青岛国际客厅等重大平台建设。(三)突出扩大内需战略,全力探索服务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有效路径。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培育新一代消费热点,加快实物消费、服务消费提质升级,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强化要素统筹和精准对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重大工程,扩大精准有效投资。实施质量强省和品牌战略,促进内外贸质量标准、认证认可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打造济南、青岛、临沂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推动沿黄城市共建海铁联运中转基地。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升“一群两心三圈”协同发展水平,实施强省会战略,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持续推进突破菏泽、鲁西崛起。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把乡镇建设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开展城市更新行动,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坚持租购并举、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做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四)突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坚决落实“米袋子”“菜篮子”党政同责,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实施“百园千镇万村”工程,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齐鲁粮油”公共品牌,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快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科学推进乡村规划建设,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支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与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创新完善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加快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枣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支持淄博创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推进黄河滩区、沂蒙山区等重点区域发展。(五)突出陆海统筹向海图强,全力开创经略海洋新局面。深入实施海洋强省战略,打造国际领先的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以青岛港为中心的国际航运枢纽,健全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港产城深度融合。推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核心设备自主化,做强海洋生物产业集群,加快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产业规模化发展,高水平建设“海上粮仓”、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制定实施中远海风电发展规划,支持烟台建设北方风电母港。建设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在透明海洋、蓝色生命等领域牵头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深化陆海污染统筹治理,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创建长岛海洋类国家公园。(六)突出坚定文化自信,全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行动,深化拓展精神文明创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长城、大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支持济南等沿黄城市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加快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建设具有强大传播力和竞争力的平台型新媒体,建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提高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设施覆盖率、利用率。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建设一批影视、动漫、出版、文创产业园区。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施“好客山东·云游齐鲁”智慧文旅工程。(七)突出推动共同富裕,全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开展“创业齐鲁·乐业山东”行动,健全多渠道灵活就业保障、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建立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残疾人保障水平。加快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北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打造医养结合示范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多渠道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办好老年大学,大力发展银发经济。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八)突出加快全面绿色转型,全力建设美丽山东。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构建“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纵深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开展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打造山东半岛“氢动走廊”,大力发展绿色建筑。降低碳排放强度,制定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深入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深化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一体治理。(九)突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培育壮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加快建立现代财税体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坚决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新产业新业态包容审慎监管,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拓展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地方经贸合作,推动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巩固提升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合作水平。加强鲁港、鲁澳、鲁台经贸合作。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实施本土跨国公司培育行动。(十)突出守牢安全发展底线,全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山东。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深入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快推进矿山、化工、建筑等重点领域智能化建设,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深化“食安山东”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源头治理和全程监管。提升森林火灾、海洋灾害、危化品事故灾害、自然灾害、矿山和地质灾害等区域应急救援中心保障水平,抓好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完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建好用好“金安工程”,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安全。加快全省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建设。完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关心支持城乡社区工作,加快发展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各位代表!宏伟蓝图催人奋进,只要我们紧盯“走在前列、全面开创”,顺应全省人民美好生活新期盼,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奋勇争先、全面求强,就一定能够在高质量发展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三、2021年重点工作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进出口量稳质升,实际使用外资保持稳定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5%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粮食产量和播种面积不低于2020年水平。之所以确定6%以上的经济增长目标,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有利于妥善应对疫情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留有余地,稳扎稳打;二是,有利于引导各地把提高质量效益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用好宝贵时间窗口,集中精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推进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三是,有利于让发展潜力逐步释放,既能为“十四五”开局打好基础,也能为今后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四是,有利于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沉下心来抓落实,努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有水分的增长。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必须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向“取得突破”迈进,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一)聚力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上求突破见实效。深入实施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深化科技资金统筹整合,省级科技投入再增长10%。突出创新平台支撑。新建省实验室、省级技术创新中心40家以上,布局2家以上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全力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中科院济南科创城。支持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先进印染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整合相关科技资源,推动形成创新合力。实施重大科技创新攻关。编制“十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动态清单,启动15项“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科技示范工程,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加快实现国内替代,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梯次培育工程,着力打造100家创新型领军企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拓宽企业参与省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渠道,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打造优良创新生态。实施英才汇聚行动。提升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对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前沿产业领域进行重点支持。支持青岛探索打造院士创新特区。深化人才分类评价、二级事业单位法人持股等改革。(二)聚力在扩大内需上求突破见实效。紧扣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挖掘释放强大市场潜力。抓实重点项目。聚焦“十强”产业、“两新一重”、社会民生等领域,谋划推出1600个以上省级重点项目。加大专项债券项目储备和推进力度,加强债券资金与财政预算的统筹衔接,发挥好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开工京沪高铁辅助通道天津至潍坊段、雄商、济滨等6个项目,加快推进济郑高铁山东段等8个在建项目,建成鲁南高铁曲阜至菏泽至省界段,新增高铁通车里程200公里以上。开工建设明村至董家口等13个高速公路项目,加快推进济潍等13个在建项目,建成京台高速泰安至枣庄等5个新建、改扩建项目。开工济南遥墙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加快推进烟台机场二期等3个在建项目。加快建设日照港岚山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三期工程。抓好沂蒙、文登、潍坊、泰安二期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加快老岚水库、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等项目建设进度,积极推进南水北调东线二期配套工程等前期工作。支持济南建设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城市,推动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落户青岛。新开通5G基站4万个。深挖消费需求潜力。加强城市商圈规划,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时尚步行街、智慧商圈、夜间经济集聚区,形成“15分钟便民商圈”。完善乡镇商贸体系,扩大县乡消费。实施旅游全要素提升计划,办好“好客山东”贺年会、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等活动。分类制定扶持政策,促进汽车、家电消费升级。构建全链条流通服务体系。提升高铁货运和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建设物流交易结算中心。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加快电商、快递进农村。(三)聚力在培育壮大新动能上求突破见实效。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重要任务,制定实施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工作方案和“十强”产业高质量发展突破行动计划,推动综试区建设取得更多示范性成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分行业制定和实施落后产能淘汰方案,完善清单化推进机制,确保整合转移地炼产能780万吨,推动1936万吨粗钢、1716万吨炼铁产能置换改造,再压减一批焦化产能。严格执行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办法,深化单位能耗产出效益综合评价结果运用,倒逼能耗产出效益低的企业整合出清。加快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围绕装备制造等10个产业、35条产业链,全面推行“链长制”,精准谋划实施补链延链强链项目。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项目支持力度,推进中国算谷、青岛中德氢能产业园、烟台东方航天港等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赋能。抓好370个“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项目,实施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升级计划,在化工、纺织、机械等行业树立一批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布局全网赋能的工业互联网集群,建好国家级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支持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实施领航型企业培育计划,梯次培育一批“领头雁”。新培育3家独角兽企业、120家单项冠军企业、150家瞪羚企业,新增“小升规”企业4000家以上。(四)聚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求突破见实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切实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实施种子工程攻坚行动,建设完善种质资源库,大力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新建654万亩高标准农田。落实支持畜牧业生产政策措施,生猪产能恢复到5000万头左右。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一批特色产业培育方案,打造一批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创建2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0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1000个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稳妥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启动乡村建设行动,持续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创建。严格规范村庄撤并工作。实施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着力解决农村垃圾、污水、改厕、村容村貌等突出问题。深入开展乡村文明行动,推进移风易俗。新建和改造提升“四好农村路”1万公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聚力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上求突破见实效。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强化生态空间管控。编制完成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积极争创科学绿化示范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东平湖、南四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能源消费“双控”,持续推进煤炭消费压减。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系统治理和联防联控,全面淘汰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和国Ⅲ及以下柴油货车,开展重点行业工业炉窑深度治理,实施挥发性有机物全过程综合整治。推动清洁取暖建设向非通道城市延伸,加大力度持续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突出抓好河湖排污口排查整治和黑臭水体治理。深入开展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出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试点实施意见,有效控制面源污染,鼓励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设立省级土壤污染防治基金,提升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建成国家(济南)生态环境大数据超算云中心。深化渤海区域生态修复整治。实施海岸建筑退缩线制度,划定滨海地下水禁采线,实现海岸带分类分段精细化管控,实施“净滩行动”。(六)聚力在重大战略平台建设上求突破见实效。发挥我省国字号战略平台叠加优势,在服务国家战略中贡献山东力量。更大力度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出台生态、水利、文化等9个专项规划。加快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开工黄河三角洲、东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等390个重大项目,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打造黄河下游生态廊道、科创大走廊和现代产业合作带。全力推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落地,建设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心。更实举措发展海洋经济。编制实施新一轮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出台海工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智慧海洋等产业,开工建设10个现代海洋产业重大支撑性项目。推广深远海智能网箱装备应用,新创建一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更高水平提升开放平台能级。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建设山东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建成现货综合性商品交易平台。推进上合示范区建设,召开上合组织国际投资贸易博览会。(七)聚力在市场化改革攻坚上求突破见实效。着眼优化制度供给,更大力度破除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力争营商环境评价进入全国前列。实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突破。强化政策集成,分批出台落实“六稳”“六保”促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围绕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开展“双全双百”工程,各推出100件高频事项集成办、极简办、全域办。深化数据共享开放,开展大数据创新应用突破行动。全面推开简易注销试点和证照分离改革。完善全省营商环境评价方式,促进各级比学赶超。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完成省属企业混改三年工作目标,确保混改户数和资产比例均达到75%。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进一步清理整合省属企业非主业业务。加快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立法,实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生力军作用,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实施新一轮多形式的高端培训。研究出台优秀企业家表彰奖励办法,营造企业家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健全政企沟通协商制度,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加快财税金融改革。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继续实施减税降费。分领域推进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健全地方税体系,开展城镇土地使用税差别化改革试点。深化农商行、城商行改革,推动更多企业上市挂牌,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八)聚力在打造对外开放新优势上求突破见实效。稳定拓展国际市场。建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地方经贸合作先行区,创办RCEP中小企业合作论坛。推进与日韩经贸合作先期行动计划落地。加密空运海运航班航线,打造与日韩国际物流“黄金大通道”,支持威海与韩国仁川整车运输常态化。积极培育外贸主体,做大做强国家级跨境电商综试区,扩大市场采购贸易试点政策共享范围,深化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增加优质产品进口。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加大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引资力度,充分发挥济青烟国际招商产业园引领作用,新推出产业净地20平方公里左右,引进一批世界500强、行业领军企业项目。用好“云招商”“云外事”模式。扩大和加强线上对外交流,办好第二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亚信金融峰会、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大会。(九)聚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求突破见实效。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努力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切实办好。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实施高校毕业生留鲁来鲁就业创业推进行动,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加强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大力支持创业和灵活就业,实施新就业形态、灵活就业意外伤害保险补贴政策。开展职业技能补贴性培训120万人次以上。促进教育公平协调发展。省级财政教育投入增幅超过10%。启动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00所以上。实施乡村教育质量提升支持计划,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00所以上。加大3所部属高校省部共建力度,支持省属15所高水平大学、51个高水平学科建设。持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各类困难群体救助保障标准再提高10%左右,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再提高5%左右。全面开展普通门诊省内及跨省联网直接结算,全省医保个人账户刷卡“一卡(码)”通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550元提高到580元。增加护理型养老床位3万张以上,发放防走失定位手环3万个以上。建设改造街道综合养老服务机构150处、农村敬老院120处。从今年起,年满60周岁的人员,不分国籍地域,在鲁一律享受免费乘坐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等6项政策。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完善长租房政策,逐步实现“租购同权”。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开工改造棚户区12.3万套、城镇老旧小区60万户以上,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推进健康山东行动,启动实施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行动,加强各级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健全重大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面开展农村适龄妇女“两癌”免费检查。为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1万人次托养服务。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围绕建党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等重大主题,加大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力度,办好中国歌剧节、山东文化艺术节。打造具有全球主导力的儒学研究传播高地,举办2021国际孔子文化节。建设山东公共文化云,推进政府购买文化惠民演出,抓好全省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开展电影戏曲进乡村活动。做好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和全运会备战参赛。(十)聚力在法治建设上求突破见实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一体推进法治山东、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推进“互联网+执法”,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健全“接诉即办”“限时清欠”机制。推行行政复议提级管辖,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建设省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整合律师、公证、调解、仲裁、法律援助等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更好发挥法律顾问作用。贯彻实施“八五”普法规划,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全力推动和保障民法典实施,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各位代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必须坚持底线思维,提高风险预见预判能力,抓好各种存量风险化解和增量风险防范。一是坚决守牢疫情不反弹底线。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强化属地、行业、单位、个人四方责任,抓细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从严从实防范境外、省外疫情输入,严格精准落实隔离检测等措施。从严从实加强进口货物防控,全面落实样本检测、预防性消毒措施。从严从实加强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管控,全面夯实农村疫情防控体系,严格定点医院建设管理,实施最严格的院感防控。从严从实抓好疫情防控物资储备和应急处置,加强疫苗接种管理,严格落实疫情报告、信息发布等制度。二是坚决守牢安全生产底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建立最为严格的安全责任落实制度,健全省市县三级安全生产执法体系,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惩治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建立安全隐患和事故省级直报制度,强化专项检查巡查,加重加严安全生产工作考核。深刻汲取栖霞笏山金矿“1·10”爆炸事故教训,在全省开展为期半年的拉网式、起底式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行动,有效消除各种事故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智慧监管工程。三是坚决守牢经济安全运行底线。加强经济运行调度调节,强化重点企业、行业、地区经济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切实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大力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加大非法金融活动防范打击力度,持续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分类推进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四是坚决守牢社会稳定底线。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持续推进信访积案和突出问题化解攻坚,确保新增信访事项一次性化解率达到90%以上。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加强舆论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主动解疑释惑。推进扫黑除恶工作常态化,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坚定维护政治安全、社会安定和人民安宁。各位代表!山东是驻军大省、兵员大省、安置大省、拥军大省,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扎实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全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持续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高质量发展,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深化双拥共建,谱写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新篇章。各位代表!应变局、育先机、开新局,各级政府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快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持人民至上这个根本,建设服务政府。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切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仰仗人民,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实绩。加强调查研究,提高群众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做好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换届工作。抓住依法行政这个关键,建设法治政府。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强化边界意识、程序观念,自觉把宪法法律作为重要标尺,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扎实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各方面监督,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突出求真务实这个导向,建设效能政府。把真和实作为政府工作的生命线,任何时候都要把情况搞真实、把工作搞落实、把作风搞扎实。科学把握应对复杂矛盾的策略方法,着力增强掌握实情、改革创新、统筹把握、有效落实、沟通引导等本领。强化效果评价,更加注重精准有效,精心研究谋划、精准制定政策、精细推动落实,确保说一件、干一件、成一件。守牢遵规守纪这个底线,建设廉洁政府。落实落细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松绑。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抓好节约型机关建设,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今年省直部门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压减20%。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自觉接受纪检监察监督,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努力营造政府系统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各位代表!新征程期待新作为。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中共山东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扎实工作,奋力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