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北大、复旦……浙江中医药大学一学院考研录取率达64.3%,创新高!连翘

北大、复旦……浙江中医药大学一学院考研录取率达64.3%,创新高!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2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工作迎来喜讯。截止6月15日,2015级本部共128人考取研究生,录取率达64.3%,创历史新高。被“双一流”高校录取的人数占全部录取人数的39.1%,其中北京大学1人、复旦大学1人、上海交通大学6人、同济大学1人、浙江大学33人、华中科技大学3人等。第二临床医学院一贯重视学风建设,做好考研动员与服务工作。从新生入学始业教育开始就进行考研引导,帮助学生尽早明确学习目标,通过优秀学生报告会、考研学生心得交流会、“柳叶刀学堂”骨干学生培训班等精品活动,激发学生的考研积极性。2015级为学院第一批推进床边教学工作的年级,自2018年9月赴各床边教学基地开展学习,随后于2019年6月进入临床实习。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制定考研计划,学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多次前往各教学基地和实习单位关心学生动态、了解学生诉求,并邀请往届优秀学生做考研经验分享。特别是今年受疫情影响,考研进程战线较长,学院及时跟进考研学生进度,为学生顺利复试提供助力。经过学院的积极推进,在职能部门和兄弟学院的关心支持下,成功实现新的突破。乘风破浪的优秀代表们如下蒋可为录取学校:复旦大学专业:内科唐晨豪录取学校:浙江中医药大学专业:外科金书玉录取学校:上海交通大学专业: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学硕)楼利群录取学校:上海交通大学专业:妇产科学(学硕)徐凌霄录取学校:浙江大学专业:心血管内科(学硕)严琪琦录取学校:浙江中医药大学专业:心血管内科(专硕)郑瑀心录取学校:(保研直博)浙江大学专业:皮肤科来源:浙江中医药大学 二临早知道 排版:吴淑婧 审核:陈翔、赵颖、叶筱筠 终审:陈烈荣

踏踏实实

想学医的考生看过来,浙江中医药大学专业丰富,考研率高

通讯员 储著胜 记者 方秀芬在浙江中医药大学校园里漫步,随处可见“桐君大道”“时珍广场”“仲景广场”等,这些道路和景观直接采用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名家经典命名而来;伫立在校园里的中医药文化碑廊和浙江中医药博物馆这些建筑无不彰显着中医药的文化特色。一直以来,浙江中医药大学致力于建设以中医中药为特色、多学科协同发展、优势突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目前,该校设有16个学院、1个独立学院(滨江学院),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和20所非直属附属医院。近日,浙江中医药大学公布了2020年招生计划,据浙江中医药大学分管招生的学生处副处长胡丽伟介绍,2020年招生计划略有增加,普通高考计划招生2417人,其中浙江省1913人。新增中医骨伤科学(五年制)专业,计划招30人。另据介绍,浙江中医药大学独立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2020年招生计划与2019年持平,普通高考招生总体计划932人。高分考生择优录入两个直博实验班目前,浙江中医药大学开设本科专业33个,涉及五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药学2个一级学科 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20年,浙江中医药大学出台对优秀生报考的激励。浙江中医药大学分管招生的学生处副处长胡丽伟介绍,高考总分位次号在全省前10000名(含)和前20000名(含)的浙江省进档考生,报考该校中医学和中药学专业,分别择优录入“中医学直博实验班”和“中药学直博实验班”,实施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大学本科阶段免除所有学费,研究生阶段设立专项奖学金;各培养阶段经考评通过后,直接进入下一阶段学习;并在科研训练、导师配备、出国交流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在全国率先实行“医教结合”培养模式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该校一直以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在 61年的办学历程 中,浙中医大始终坚持特色办学, 紧扣社会需求的时代脉搏,坚持 “院校教育中结合师承、课程体系中突出经典、实践教学中强化临 床、评价模式中鼓励创新”,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推进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走出了一条中医药才培养的特色之路。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两种主要模式。经过多年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院 校-师承-家传”三位一体的中医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正因为这样的培养模式,该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行业高度认可,其中中医类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连续两年排名全国第一,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名列全国前茅,护理师资格考试通过率100%,充分反应了该校人才培养质量高,专业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核心竞争力高。随着中医药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该校毕业生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毕业生升学率(考研率)远超全省平均水平。以2019年为例,浙江中医药大学平均升学率为23.24%,升学率超25%的专业有中医学、临床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生物科学。2020年最新数据显示,浙江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录取率达64.3%,被“双一流”高校录取的人数占全部录取人数的39.1%,其中北京大学1人、复旦大学1人、上海交通大学6人、同济大学1人、浙江大学33人、华中科技大学3人等。答记者问问:学校业余生活安排的怎么样,学校安全工作怎么样?胡丽伟:学校不断深化平安校园和文化校园建设。学生课余活动丰富,既有精彩的学术讲座,也有有趣的社团活动,学校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多方面提升综合素质。为学生活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安全工作,从新生始业教育开始,安全教育伴随着学生的大学生活,同时,学校也在软硬件措施上充分保障学生的安全,让学生学的安心,家长放心。问:学校除了主修课程之外,选修课程多吗?有哪些特色选修课程?胡丽伟: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选修课,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人文社科类课程,非医学类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选择《科学走进中医》之类的医学常识课程。问:大家比较关心收费问题,按专业的收费是怎样的?学校的住宿情况是什么样的?胡丽伟:浙江中医药大学学费在5300-6900之间,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学费在17000-26250之间。具体各专业学费考生可在我校本科招生网专业计划表里查看。新生入学后,由学校统一安排在校内(校外)学生公寓住宿。住宿费按学年收取,宿舍均有独立卫生间和热水供应,学生可自主选择是否租赁安装空调。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可以给他调整专业的机会和时间?有保研机会吗?胡丽伟:学校尊重学生专业兴趣和特长,实行校内学生转专业政策,为每个学生提供优秀生转专业、专业不适应转专业、特长生转专业和退役复学学生转专业四类转专业途径,学生可在入学后两年内根据各自需求和实际,进行自由选择。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5+3一体化)专业为本硕连读专业,同时学校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2020年,我校对优秀考生出台激励措施,择优选拔优秀学生实施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具体政策详见我校本科生招生章程。请问近三年的录取分数线如何?胡丽伟:浙江省自2017年新高考改革后,院校按专业志愿平行录取,学校各专业录取分数均有所不同。近三年,学校约80%左右的计划在一段录取时完成,各专业总体平均分超600分,也有部分专业的录取分数在一段线下。具体录取分数考生可登陆学校本科招生网或关注浙江中医药大学招生办微信公众号进行查看。编辑 杨俏颖

帝王谷

在口罩上滴两滴这个能防疫,浙江中医药大学的新研究明年量产上市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何丽娜 芳香、精油,相信大家对此都不陌生,是很多人用来舒缓情绪、美容养颜的佳品。但大家不知道的,精油还是一种中医疗法,在辅助医疗方面还发挥着作用。根据国内文献记载,早在先秦时就有人在用,而随着研究与认识的深入,运用越来越广泛。近日,浙江中医药大学芳香生物精油与疗法研究院举办了一个“中医精油疗法在辅助医疗领域中的应用”继续教育学习班,来自全省各级医院的相关学科临床医生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怎样让中医精油疗法更好帮助患者消除病痛。据介绍,浙江中医药大学芳香生物精油与疗法研究院成立于2019年,为国内高校第一个专业从事中药精油和中医精油疗法研发、科研、教学、推广的机构,联合全省各附属中医院,共同开展中医精油疗法的临床研究,并在大学开设精油疗法选修课程,深受大学生好评。在阮叶萍、谢慧淼两位院长的带领下,目前研究院已经研究出香榧精油、沉香精油、玫瑰精油等若干中药材精油,及一系列“养肤品”,包括玫瑰洗面奶、罗马洋甘菊面霜、香榧玻尿酸、沉香纯露、玫瑰纯露、中药逆龄面膜等,计划在农历春节后大批量上市。浙江中医药大学芳香生物精油与疗法研究院原创的“中医精油疗法”是一门以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基础理论)、中医香疗学、印度阿育吠陀脉轮能量调理、芳香疗法身心灵调理等东西方经典理论为基础的新兴综合性应用学科。是通过按摩、外涂、熏香、内服等方式作用于局部或全身,以预防、辅助治疗或辅助康复的一种自然疗法。研究院联合中国民族医药协会与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获得首个“芳疗健康管理师”岗位能力培训资质,为培养中医精油疗法推广人员搭建了正规平台。并与中国民族医药协会一同创办了全国首个芳疗健康管理中心,研究院原创出一套简便廉验的中医精油疗法适宜技术,真正把精油疗法在辅助医疗与康复理疗养生板块开展起来,并每周都有做公益科普,为老百姓健康保驾护航。2020年2月,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文《我市出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居家预防推荐方案》中指出,香薰疗法能增强人民体质、提升机体免疫力、有效防止疾病扩散流行。在西方国家,早在十四世纪,精油就被广泛用于鼠疫、霍乱、瘟疫等疾病的防治。研究院将自主研发的价值百万的2000瓶“防疫精油”捐赠给30多家一线医院,收获无数好评。如今,新冠肺炎疫情依然严峻,防疫丝毫不能松懈。重点跟大家说说这款神奇的“防疫精油”。从香榧、柠檬、广藿香等纯天然植物中提取,能一定程度上抗病毒、抗炎、提升免疫力、缓解紧张情绪、祛除体内湿气,以减少病菌的侵袭。“病毒虽然很难被精油真正‘杀死’,但精油会与病毒竞争人体细胞膜上的受体,或者直接附着在病毒表面,让它没有机会进入细胞去复制更多病毒,而拖延病毒的繁衍速度,为人体免疫系统争取更多时间去制造抗体、找出病毒并消灭它们。”谢慧淼院长说,滴1—2滴在口罩上,既能防病毒,精油的芳香扑面而来,呼吸顿时变得顺畅清新,连戴口罩的闷热不适感也顿时消失。据了解,这款“防疫精油”还有一个妙用可以帮上宝妈们大忙。每次孩子感冒发烧,鼻塞的憋闷会让孩子哭闹不止,反反复复的体温更是让人揪心,用稀释后的“防疫精油”给宝宝的脊柱做按摩,可以帮助降温、通气,减轻孩子的痛苦,加速感冒的康复。绝对是家长们的“救星”无疑。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叶月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音乐学院、燕山大学3所高校领导出现变动!

近期,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音乐学院、燕山大学这3所高校领导出现人事变动,下面汇总如下:陈忠任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9月5日上午,学校召开教师干部大会,宣布省委关于校领导班子调整的决定。会上,徐青录处长宣读了省委决定:提名陈忠任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提议方剑乔同志不再担任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职务;温成平同志任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委员,提名任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免去郭清同志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委员职务,提议其不再担任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职务,保留本科高校副职待遇。陈忠校长在会上作了表态发言。他说,我与浙江中医药大学有着不解之缘,今天接过校长的接力棒,深知使命光荣,更知责任重大。他表态,将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党中央和省委正确领导下,根据我省两个高水平建设要求,加强与班子成员团结协作,恪尽职守、以诚待人、虚心学习、励精图治,与全校师生员工一起,为早日建成以中医中药为特色、多学科协同发展、优势突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教育研究型大学不懈奋斗。陈忠,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获学士学位,在日本冈山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浙江省首批卫生领军人才、浙江省151人才重点培养层次、教育部和国家基金委神经科学创新研究群体核心骨干、浙江省小分子药物研发关键技术创新团队负责人、浙江省十二五生物制药重大专项专家组组长、卫生厅首批高层次青年人才、参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曾任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药学院常务副院长兼医学部副主任,卫生部医学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和浙江省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多次赴日本东北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进行合作研究。王瑞任浙江音乐学院院长9月4日上午,学院召开教师干部大会,宣布省委关于浙江音乐学院院长任职的决定。会上,徐青录宣读了省委决定:王瑞同志任浙江音乐学院党委委员、副书记,提名任浙江音乐学院院长。新任学院院长王瑞作表态发言王瑞作表态发言。他表示,感谢党的培养、各级领导的信任和省委省政府的重托,感谢浙江音乐学院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员工的支持。作为院长,深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他承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恪尽职守,砥砺奋进,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和系统推进,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推动浙江音乐学院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全面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廉洁自律,克己奉公,我将无我,鞠躬尽瘁。张立峰提名为燕山大学副校长日前,中共河北省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张立峰同志任燕山大学党委常委,提名任燕山大学副校长。主要简历:张立峰同志1971年8月生,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1年9月任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层正职,2017年10月任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1993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冶金与材料工程系获得学士学位。1993年-1998年,获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博士学位。1998年-2000年,任日本东北大学工学部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2000年-2001年,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冶金所博士后2001年-2005年,任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机械工程系研究助理、研究员2005年-2007年,任挪威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2007年-2011年,任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助理教授、副教授2012年初-2019年,回国任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院长2019年燕山大学党委常委,提名任燕山大学副校长来源:各高校

高举爱

浙江中医药大学2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19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中药学、护理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等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针灸推拿学等16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时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3个专业也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上图为浙江中医药大学2019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入选名单近年来,浙江中医药大学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目标,持续推进专业建设,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在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专业内涵建设、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医类专业医教协同机制创新、非医类专业产教融合推进、一流课程建设及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等多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专业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是教育部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 的重要内容,是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举措。入选的各专业应以全面振兴本科教育为已任,以一流本科专业要求持续加强专业建设,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来源:浙江中医药大学 来源:教务处 排版:杨雪晴 审核:赵颖 终审:陈翔

空气人

浙江中医药大学郭凯波博士等人在《柳叶刀-肿瘤》杂志发表文章!

日前,第一临床医学院郭凯波博士、孙磊涛博士、袁莉博士后等,通讯作者为阮善明副主任中医师,四人均为浙江省沈敏鹤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成员,在《柳叶刀-肿瘤》(The Lancet Oncology)发表评论文章,围绕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死亡率与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相关性展开讨论。《The Lancet Oncology》于2000年创刊,属月刊,在最新发布的2020年度肿瘤领域SCI期刊影响因子排行榜中,其排名第3,影响因子达33.752。作为临床肿瘤学的权威期刊,The Lancet Oncology主要发表临床肿瘤学领域的原创性研究、综述、评论以及领域内的重大突破及发现等。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基于对癌症患者中COVID-19死亡率的关注,郭博士等人通过文献分析法对最新文章进行了研究。通过对205例癌症兼COVID-19患者的剖析探索,郭博士等人认为现有证据可能无法强有力地证明患有癌症兼COVID-19的患者的病死率远高于具有普通COVID-19的患者,并指出应谨慎考虑对癌症兼COVID-19的患者进行化学疗法。此外,基于数据分析,郭博士等人还提出了若干崭新的研究方向,为相关研究人员开拓了思路。郭凯波,我院2019级中医内科学博士,导师:沈敏鹤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本科就读于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学专业(七年制),硕士阶段转为3年规培研究生,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完成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本科阶段曾获李大鹏奖学金,多次获得一等奖学金;研究生阶段2017年获国家奖学金,2018年获“上海市研究生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曾主持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1项,院校级课题多项。目前以第一作者(含共同)发表SCI论文7篇,获国家专利1项,为《Medical Science Monitor》杂志审稿人。阮善明,中共党员,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博士,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副主任中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浙江省高等学校“院士结对培养青年英才计划”、浙江省医坛新秀等,一直从事恶性肿瘤防治及名中医的经验传承研究,2018年公派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医院集团(Imperial College Healthcare NHS Trust)访问学习,为省级名中医(沈敏鹤)工作室负责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吴良村)传承工作室秘书。他主持国家级课题、省部级等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 27篇,参编教材论著4部,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2项、浙江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奖7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培养硕士研究生1名,在读9名。他兼任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世中联科技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浙江省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临床药理分会委员、肿瘤分会青年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委会青年委员、省抗癌协会中医肿瘤专委会常务委员、省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委员等。来源: 浙江中医药大学 求本远志 杏林壹家人 责编:颜溧 审核:金聪伟 终审:陈翔

给我钱

言传身教,传承创新,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13年成果丰硕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何丽娜  通讯员 陈娜 鲍航行在浙江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密切关心。2007年2月13日,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省名中医研究院,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发来贺信,他在贺信中指出:“名中医是我省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骨干。名中医研究院的成立,为广大名中医施展才干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希望全省广大名中医秉承“大医精诚”的美德,积极加强学术交流研究,认真挖掘整理学术经验,努力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学,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为建设卫生强省和中医药大省作出新贡献!”。回顾过去的十几年,我们国家中医药政策环境日渐优化,为中医药活力潜力的激发和释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医药的深化改革力度、扎实推进深度、发展成果显示度令人振奋。这十三年里,名中医研究院在培养中医药人才、总结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提高中医药在保障人类健康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省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视觉中国供图言传身教培养人才培养名中医的学术经验继承人是研究院重点工作任务之一。2007年以来,研究院参与并完成了国家和省级各类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目前我省有国医大师1名,首届全国名中医3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05名,培养学术继承人275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56名。2017年浙江省设立“首批浙江省国医名师”,名中医研究院的7名研究员获此称号。2018年10位研究员获“第二批浙江省国医名师”。今年再新增第三批省级国医名师14名。新增浙江省第五批省级名中医30名;第六批省级名中医25名;第七批省级名中医40名;第八批省级名中医27名。省中青年临床名中医31名,第一批省基层名中医77名,第二批省基层名中医58名,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导师4名,博士后5名。研究院团队共有省级名中医203名。临诊经验薪火传承认真做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传承工作,探索建立中医药学术传承和推广应用的有效方法和创新模式,加快培育、培养一批名院、名科、名医,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目前,我省拥有60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4个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和33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设立省级工作室126个。我省名中医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浙江模式”。在实践中将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从最初一对一的“师徒结对”,逐渐发展为“群师带群徒”的方式,促使学员博采众长。在临床上开展“师生共临床”的诊疗模式,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在建成工作室的基础上积极向基层辐射,建立基层工作站,带动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扩大群众受益面。视觉中国供图积极收集整理临床医案,现有《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名医手稿》200余册、《浙江省名中医膏方辑录》100余册。开展了浙江省近现代名医医案处方真迹的收集整理工作,将包括陈良夫、何公旦等在内的24位名医医案墨宝真迹汇编成《浙江省名医真迹》。2019年,名中医研究院联合浙江中医药大学辑撰“浙江中医临床名家”丛书,52位浙派名中医以“中医萌芽、名师指点、声名鹤起、高超医术、学术成就、桃李天下” 为纲,叙名家成长成才之历程,探名家学术经验之幽微。2020年受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委托,名中医研究院组织开展浙派中医“百医百方(技术)”征集工作。面向我省的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省国医名师、省级名中医、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以及国家级/浙江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共231位发放征集通知,征集到包括内、外、妇、儿、骨伤、皮肤、耳鼻喉科、眼科等在内的中医优势治疗病种(或者疾病过程中的某个证/期)147个,其中经验方242首,特色诊疗技术37项。为中青年医师临证、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范本。科研孵化传承创新研究院成立以来,研究院的专家们共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立项488项,发表论文2618篇,SCI论文68篇,出版专著257本,取得专利50项,获各级各类奖项18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浙江省政府科技成果奖40余项,其中省政府一等奖3项。2011年,范永升教授“从毒瘀虚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增效减毒方案构建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王永均教授与陈香美院士联合申报的以“风湿致肾病”理论为核心中医基础的“IgA肾病中西医结合证治规律与诊疗关键技术的创研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医流派渊源流长浙江中医以其名医辈出、医著宏富、世医众多与学术流派林立等特色在我国中医学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辉煌的一页。经过调研和整理,确定了浙江中医主要有丹溪学派、杨继洲针灸、绍派伤寒、永嘉医派、温补学派、钱塘学派等学术流派。目前,杨继洲针灸等3个中医药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个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中医研究院的名老中医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在温州、宁波、台州、安吉、松阳、诸暨、嵊州、建德、丽水、新昌、永康等市县设立基层工作站并定期开展义诊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医疗合作指导和学术交流活动,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鲲鹏展翅领万里,逐梦扬帆再起航。随着《中医药法》的实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意见》的出台,这些都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遵循。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在今年的这场惊心动魄的抗疫过程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中国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国筛选出的三药三方等治疗方法,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力量。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无旧无新

2019三位一体报考院校之浙江中医药大学,想当医生的了解一下

2018年浙江中医药大学三位一体招生简章是在2月7号就出来了,今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信息,估计到同学们上学的时候应该会出来。一、院校概况浙江中医药大学是以中医中药为优势特色学科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是浙江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建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浙江省属高校中首批获得国家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学、中药学入选浙江省第二批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获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学科建设项目A类3个、B类6个。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浙江中医药大学获评3B3C的成绩:中医学B、中药学B、中西医结合B-、药学C+、护理学C+、临床医学C-。二、报考条件学业水平测试(10科)各科目成绩均不低于C等,同时综合素质评价须不低于B等(新高考改革前的往届生各科学考等级不低于C等,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两项合并取高的等级作为技术科目学考成绩等级;如同时具有新高考改革后的“技术”科目等级成绩的,亦取最高等级科目成绩计入,自选综合不计分,综合素质评价不低于P等)。学业水平测试等级折算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A等计10分,B等计7分,C等计4分,D等及以下不计分。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可申请报考:1. 按上述基本条件,报考中医学(5+3一体化培养)专业考生学业水平测试折算分数不低于88分;2. 按上述基本条件,报考临床医学专业考生学业水平测试折算分数不低于82分;3. 按上述基本条件,报考中药学专业考生学业水平测试折算分数不低于76分;4. 按上述基本条件,报考护理学专业考生学业水平测试折算分数不低于70分;5.符合以下专项条件之一者,上述各专业学业水平测试折算分数最低要求可降低3分:简章地说,如果是要报中医学(5+3一体化培养)专业要大于等于6A4B,临床医学大于等于4A6B,中药学大于等于2A8B,护理学则是大于等于8B。三、面试过程浙江中医药大学2018年的三位一体考试主要是以无领导小组面试为主,先是每人1-3分钟陈述观点,然后是10-20分钟小组讨论,形成统一意见,最后推选1人向考官总结讨论成果。讨论的材料有:面对中药资源下降,根据文章内容请提出三点措施,并排序,说明理由;对健康中国战略内容,提炼三个观点,排序并说明理由;你对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魂是如何理解,你认为应如何处理中华民族文化西方文化,怎样增强国民文化自信心;谈谈你对“共享经济”的看法,‘共享经济“对生活 有哪些影响,谈谈改变”共享经济“弊端的建设和措施。建议:服饰上不要过分正装,符合学生的身份即可;注意礼貌;无领导小组讨论不要过分竞争,要注意团结,共同进退更重要;面试老师都很和蔼,可爱,在等待的时候还给会学生发放一些零食、花茶,甚至是播放一些电影让你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四、录取分数2018年浙江中医药大学三位一体录取分数官网还未公布,小编整理了普通录取分数,大家可以参考一下,一般情况下会三位一体录取会在普通录取降30分左右。

爱心铺

浙江中医药大学:优秀中医药人才培养背后的育人逻辑

浙江中医药大学2019届毕业生2020年中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通过率91.46%,实践技能考核通过率98.04%,综合通过率89.22%,排名全国54所举办中医学类专业院校前列。这是继2018年、2019年之后,浙江中医药大学连续第3年通过率居全国前茅,实现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三连冠”。一份份出色的“成绩单”,映现出浙江中医药大学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懈追求。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深度介入预防、治疗、康复的全过程,为打赢疫情防控的总体战、阻击战作出重要贡献。如何将中医药更好地传承下去,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是每一位中医药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奋斗目标。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黄文秀坚定地表示:“弘扬中医药文化,培育优秀中医药人才,我们不仅责无旁贷,更要走在前列,作出表率,这是浙江中医药大学发展的大逻辑。”浙江中医药大学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代发展同步伐共命运;始终站在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前列,为加快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推广可借鉴的样本。德立人立将“立德”视为育人的逻辑起点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浙江中医药大学始终将“立德”视为育人的逻辑起点,为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知识精湛、具有家国情怀的优秀中医药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学校创新构建坚持立德树人“明重心”、狠抓专业建设“强信心”、提升医疗技术“显仁心”,创新社会服务“聚民心”的“四心”特色育人体系,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心坎里。此外,学校构建了学风育人、文化育人、心理育人、实践育人、创业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专题育人的“九大育人体系”,全方位、立体化的“九大育人体系”凝聚合力,释放活力,切实把综合育人工作落细落小落到实处。学校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深度挖掘提炼学校中医药及具有中医药背景的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积极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巧妙地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专业课程上出“思政味儿”,突出育人价值,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课堂之外,学校更是多措并举,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滋养学生情怀,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充分利用各类节假日开展爱国、爱校主题教育活动,增强了学生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举办“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组织学生参加“学习新思想,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活动,激励学生励志、求真、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及各类志愿服务,更是如春风化雨般引导着学生在用心感知、以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中,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新时代追梦征程中。德立则人立。从学校走出的优秀毕业生中,既有获“浙江省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的2014级中医学专业学生方妍文,也有获“浙江省优秀团员”荣誉称号的2015级中医学(5+3一体化)专业学生徐宾悦,更有数以万计正在中医药领域耕耘的奋楫者、奉献者。多维发力将创新视为育人的逻辑理路“面对时代召唤,浙江中医药大学‘创’字当头、‘新’字当先,将‘求本远志’的校训转化为学校人才培养的生动实践。创新,正是我们育人的逻辑理路。”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忠语重心长道。——以“融合”为核,实现素质能力双提升中医药传承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学校以学生素质和能力为目标导向,创新搭建相互融合的通识教育和大类基础两大课程平台,提升专业能力,形成了“二平台一提升”人才培养特色,引领学生全面发展。为开拓学生视野、推进医药渗透、文理交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对通识课程的开设与选修进行调研,重点考察课程资源、课程使用、课程落实,以此作为完善通识课程平台建设的依据,重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将通识课程分为人文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创新创业、校本特色五大类,完善通识教育管理。此外,学校全面梳理所有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结合人才培养定位及规格,构建大类基础课程分层分类平台:西医基础课程分层模块(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西医诊断学等),中医基础课程分层模块(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四大经典课程),化学类课程分层模块(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大类基础课程实行平行开课,在全校范围开展学生“选老师、选课程、选课程修习时间、选班级”的“四选制”活动,提高学习兴趣。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从自建题库到购买题库,建立医学课程题库,落实教考分离。基于大类基础平台建设,在大类基础课程范围试点开展试题库建设,采用集中命题、专题研讨等方法组建试题库,试题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与执业医师资格分阶段考试紧密衔接,促进教与学的量效提升。——以“慕课”为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当今世界,互联网技术正在急剧改变青年人的学习生活空间,面对新的挑战,学校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慕课”为桥,积极探索课程应用的新模式、新方法,以建设和应用在线开放课程为支点,撬动教育教学改革大局。为了孵化培育省级、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项目,学校投入210万元分两期在全国性平台建设精品慕课,分别与优秀慕课平台智慧树网合作建成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医药文化》等6门,与超星公司建成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西医结合居家护理入门》等7门,纳入校内通识限选课及公选课序列。这些慕课目前均已与原课程线上线下结合使用,同步面向校内外,获得师生一致好评。2020年,学校申报了《推拿保健与养生》《中医骨伤科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生命之火——灸》《人体生理学》《内科护理学》6门课程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申报门数位列省属高校前列,其中,《推拿保健与养生》以优异的建设和应用成绩位列全省推荐244门的第二位,并最终摘得第二批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桂冠。此外,学校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认定和立项课程门数双双位居省属院校前茅。护理学院《中医护理学》等5门课程获首批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申报获认定比例高于81.7%的省级均值;第三临床医学院《推拿保健与养生》等14门课程获第二批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申报获立项比例为82.4%,远高于52%的省级均值。 让人欣慰的是,学校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因成效显著,被浙江省教育厅列为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联盟理事会副理事长单位,并被选为优秀高校代表在省联盟2018年会上做交流。——以“课堂”为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聚焦医学人才岗位胜任力培养,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多措并举提升课堂教育能级,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借鉴国际医学教育C1erkship(见习医生制)模式,依托中医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创建了“见习医生制”教学模式,将“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纳入人才培养计划,适应了现代高等教育的教学组织要求;以课程实习化形式予以呈现,很好地贯彻了“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医学教育要求;利用“名院—名科—名医”的优势,通过医教协同,培养了一大批基础理论扎实、经典功底深厚、临床思辨及动手能力强的中医临床人才。学校秉承“一流师资培养一流学生”的理念,始终坚持把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培育中医药优秀人才的关键。学校通过加强师德师风与学风建设,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学校每年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以赛促练、以赛促升,通过训练与竞赛营造了教师重教、乐教的氛围。“十三五”期间,学校教师在全省高教学会、中国中医药教指委、中华医学会等举办的各类竞赛中,获得三等奖以上奖项41项,较“十二五”增长了241%,位列同类院校前茅。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学校全面加强中医经典教学,从传统经典课程、经方拓展课程、学分制社团课程等多个层次开展课程体系改革,夯实中医经典知识。此外,学校还创新构建“何任班”培养模式,树立中医四大经典课程的核心地位,并在《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中融合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系统生物学技术,开设具有传统临床优势与自我创新能力的系列课程;根据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经方拓展课程的建设,《经方临床应用与研究》《中医骨伤经典名篇选读》等课程显著提升了学生阅读及运用古籍、经方的能力。教学方法上,经典课程开展“纵横双向”式深入贯通教学,纵向通过“前期导入、强调诵读、注重提高”递进式教学方式,切实提升教学效果。横向通过拓展学生中医思维空间,在保持中医特色框架内,合理安排西医知识模块的教学,提高临床实际经验。指导学生充分运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于经典学习中悟出新意;临床课程则采用“一平二端”互联网+师承教育模式,以学校网络教学Blackbord平台为中心,连通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智慧课堂教室端和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名医诊室端:名医诊室看病,规范化中医诊疗,光纤传至课堂;学生从“名医”视角,直面真实病例,又经传承人的细心解读,更真切、更有效地掌握方法,进而形成中医临床教育新生态,创新中医临床课程教学新范式。——以“实践”为道,推进“理实一体”育人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育上,学校打破传统壁垒,全面推进理实一体育人,实现知行合一。学校加强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医教协同,强化临床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技能培训,特别是教学查房、小讲课、病例讨论等培训和考核。中医学专业学生以整班建制开展临床课程床边教学,使学生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起到即时的链接与应用,受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学校连续多年组织开展临床教学基地教师教学培训项目,在抗疫常态化的背景下,学校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教学,基于钉钉平台开设线上授课,邀请清华、北大、浙大、港大、协和、湘雅、华西等名校名院教学专家授课;开展“信息化与教学深度融合暑期训练营”“移动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培训会”“基于学生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与实务培训班”等教学信息化培训活动,提升临床教师教学信息化能力。开展临床教师教学查房竞赛,近年来学校每年召开临床教师教学查房竞赛,来自教学基地的临床医师参赛踊跃,从最初的15名参赛教师,到目前的40余名教师参加,使得基地教师教学查房技能大大提升。此外,学校积极组织以毕业实习生为参赛对象的临床技能竞赛,竞赛内容和要求接近临床实际,由教学基地进行培训并组队参赛。实习生临床技能竞赛极大激发了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学习兴趣,2019年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考核通过率达到98.04%,创历史新高。——以“制度”为势,确保教学质量提升成事,需先成势;成势,则需有制。为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制定《课程考试管理办法》《全日制本科生学业预警管理办法》等,规定将学生不及格课程学分设置黄色、橙色、红色和退学告诫四个预警等级,每学期末考试结束后统计每个学生考试情况,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学业预警预告,并通过“班主任、辅导员—专业负责人—学院领导”三级预警工作帮扶网络,发挥优秀学生、班干部、课程教师以及管理人员的作用,找学生谈心谈话,与家长沟通联系,增进家校互动,帮助学业困难学生尽早走出学习困境。此外,学校医学专业实施三段式考试,对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中医医师资格考试分阶段实证研究考试,从2016年开始,医学专业三段式考试进入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有医学生需参加并通过基础综合考试(2年末)、专业综合考试(4年末)和毕业考试(实习后)三个阶段考试方能毕业。至今,学校已组织分段考3年,首次考试不合格学生给予补考机会。从考试结果分析,首考不及格学生经一段时间复习后,补考通过率达90%以上,说明校内分段考试能有效促进基础薄弱学生夯实医学基础知识,很好地起到促进学业的作用。一项项创新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以“融合”为核、以“慕课”为桥、以“课堂”为要、以“实践”为道、以“制度”为势,创新的优秀中医药育人逻辑理路使得浙江中医药大学的人才培养分外灵动,分外扎实。回望浙江中医药大学优秀中医药人才培养画卷,澎湃的活力与无限的潜力令人感叹,相信,这所卓越且富有特色的中医药大学将助力有志青年实现梦想与荣光。(张翼宙 马重阳)(广告)

李四光

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团队在痛风疼痛机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方剑乔、刘伯一研究团队在痛风疼痛机制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针灸神经生物学实验室、浙江省针灸神经病学研究重点实验室方剑乔、刘伯一研究团队在医学领域著名杂志《Theranostics》(中科院医学大类一区,IF:8.58)在线发表了题为“IL-33/ST2 inces neutrophil-dependent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proction and mediates gout pain”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引发痛风性关节炎疼痛的最新研究发现。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尿酸盐(monosodium urate, MSU)在关节和组织沉积的一种疾病。患者表现为关节部位红、热和肿胀,关节部位出现似刀割或咬噬样剧痛,患者往往疼痛难耐,身心受到巨大折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改变,痛风呈现明显上升和年轻化趋势。但目前临床针对痛风急性发作的药物,例如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等,虽能短暂缓解患者症状,但长期服用可产生较严重毒、副作用。因此针对痛风疼痛的机制研究,对于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和研发相关药物及手段具有重要意义。在该研究中,研究团队首先在小鼠踝关节注射MSU,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利用RNA-Seq技术,研究团队对痛风模型小鼠关节部位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并发现白介素IL-33基因表达出现显著升高。通过蛋白含量检测,研究团队发现IL-33及其受体ST2蛋白表达随痛风进展而出现显著升高。利用转基因动物,研究团队发现,如果敲除IL-33或ST2后,可显著缓解痛风性关节炎引发的关节疼痛和炎症, 而IL-33/ST2中和抗体也具有类似治疗效应。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在痛风情况下,炎症关节部位募集的巨噬细胞可释放IL-33,并作用于ST2受体,从而导致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在炎症关节部位发生浸润。浸润的嗜中性粒细胞,通过呼吸爆发机制,产生大量氧化应激产物和脂质过氧化产物。这些产物直接激活支配踝关节的感觉神经元上表达的痛敏感TRPA1通道,从而诱发痛风疼痛。研究团队还发现,ST2受体还可通过介导炎症因子IL-1β,IL-6等在关节部位释放,增敏痛敏感TRPA1通道,发挥进一步放大痛风疼痛的效应。这项研究发现了导致痛风疼痛产生的重要机制,可为寻找治疗痛风的潜在靶点以及中医药治疗痛风提供重要依据。IL-33/ST2信号通路引发痛风疼痛机制示意图我校2017级硕士研究生尹诚语为论文第一作者,第三临床医学院刘伯宇老师为论文并列第一作者,方剑乔教授和刘伯一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浙江中医药大学“校级杰出青年培育计划”和浙江省针灸神经病学研究重点实验室的资助和支持。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科学院为该研究提供了重要技术和平台支持。方剑乔、刘伯一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疼痛神经生物学及中医药治疗慢性痛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一系列研究成果发表于PNAS,Theranostics,Br J Pharmacol,JCI Insight,J Invest Dermatol等领域内知名学术期刊。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科技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作者简介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方剑乔教授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针灸神经病学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岐黄学者、卫生部和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持国家科技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若干。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刘伯一 研究员医学博士,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曾受聘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担任助理教授。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高校“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J Clin Invest,PNAS,Curr Biol 等发表论文若干。团队合影(后排左三为论文第一作者尹诚语,后排右四为论文并列第一作者刘伯宇)来源:浙江中医药大学 责编:王嘉旻、周敏添审核:陈翔、金聪伟、史晓琼终审:马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