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记录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讲述接续奋斗的浙江精神、中国故事,浙江日报5月18日起推出“接力——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型融媒体报道”。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要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浙江日报策划的“接力——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型融媒体报道”自5月9日启动以来,10支采访队伍奔赴省内外,采访小康路上干部群众接续奋斗的感人故事。今天,浙江新闻客户端推出系列报道的第七篇,讲述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在广西龙州的20年支教故事。03:39初夏南国边城,凤凰花正葱茏。每年凤凰花盛开之时,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的孩子们就迎来了高考、中考。成长道路上,龙州孩子有一群特殊的引路人——他们跨越1500公里来到这座边陲小城,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有关广阔世界和美好未来的梦想。他们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2001年以来,浙师大一届届青年学子传递着扶贫支教的接力棒,先后有203人在龙州挥洒青春。他们既“扶智”,又“扶志”,通过改变年轻一代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以优质教育力拔“穷根”。今年,又有18名浙师大学子通过了研究生支教团的选拔。浙师大第20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胡馨文(前数第三排右三)回到龙州高中,和“珍珠班”的同学们在一起。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由通讯员傅栋拍摄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自团中央、教育部启动研究生支教计划以来,我省青年学子奔赴中西部地区中小学开展扶贫支教,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正是其中之一。接力浇灌,让边城满树的凤凰花更加红艳。阔别17年,浙师大第5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屠佳回到了龙州县第一中学的老校园。2003年夏天,屠佳在这里第一次面对这些稚嫩懵懂的面孔。第一次下乡家访,从未离开过城市的屠佳被眼前的景象震惊:龙州县上降乡的一户农家,几根烂木头撑起带着窟窿的油布做天花板,室内黝黑的地面上长着青苔……当晚,她在日记里写道:“我从未想象过,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会因为137元的学杂费经历人生的抉择。”“我领悟了研究生支教团的初心:让这难以言喻的苦涩彻底成为历史。”屠佳说。“带上妈妈去支教”的浙师大第5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屠佳(左)接受央视主持人张越专访(资料照片)。1999年,由团中央、教育部共同组织的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计划正式实施,采取“志愿加接力”方式,每年招募研究生到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务,同时开展力所能及的扶贫服务。浙师大从2001年起加入这一计划,扎根龙州,薪火相传。在最早几批来到龙州的支教研究生中,屠佳是特殊的一个。她以坚毅和勇气书写的支教故事在边城久久流传,激励着后来的学弟学妹。“这么多年没见了!你好吗?你妈妈好吗?”重回龙州,龙州一中老教师谢海一见到屠佳就关切地询问,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走,去看看你和妈妈当年住的宿舍。”那一年,在年轻的屠佳出发支教前不久,父亲患重病去世了。作为独女,屠佳经历了愁苦与纠结,最终毅然决定“带上妈妈去支教”。母女两人在龙州相依生活了大半年,每晚挤在一张一米多宽的床上。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为龙州中学生打造“梦想课堂”,开展“大梦想家”教育。沿海城市宁波的一对母女结伴来到闷湿闭塞的边陲小城支教,佳话传开,龙州上下看到了浙师大支教团教育扶贫的决心,校地双方的心迅速贴近了。屠佳在龙州县戒毒所为戒毒青少年讲的一堂法制课,至今深深印刻在龙州一中许多老师心中:女孩子红了眼圈,男孩把脸埋在臂弯里,课讲完了,孩子们围着屠佳,叫她“姐姐”,说“好久没有人这样和我聊过了”。而最让屠佳难忘的,则是2003年一个停电的夜晚。晚自习前,孩子们买光了学校旁边小店里的蜡烛,在课桌上一支支点亮。橘黄色的烛光摇曳,宛如夜空中的星星,大家唱起了一首老歌:“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家门……”“我们扶贫支教的理想,就是让孩子们手里有灯,眼中有光。”屠佳说。龙州县高级中学28岁的历史教师卢荣华没有想到,分别十多年后,再一次在母校见到了改变自己人生的支教老师。这是一场“云相逢”。卢荣华激动地坐在报告厅里,眼前的大屏幕上出现一张盈满温暖笑意的圆脸——那是卢荣华的高中地理老师、第10届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周国成。“卢荣华,你好!你是291班的,对吧?”周国成热情的声音传来。周老师当时教八九个班级几百个学生的地理课。这么多年过去,他一见面就脱口而出自己的名字和所在班级,卢荣华的眼眶湿润了。2008年,当周国成循着师兄师姐的足迹来到龙州,浙师大支教团已经成为“最特别的当地人”。他们早上和边城居民一样呼噜呼噜“嗦”进一碗米粉,然后骑着电瓶车在县城古老的石桥上驶过。大多数支教老师的宿舍在校园里,经常有学生来敲门:“老师,能找你谈谈心吗?”浙师大支教团把龙州的教育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把龙州人民对教育发展的期盼当作自己的期盼。龙州的3所初中、1所高中和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每年都热切盼望着新一届支教团到来。在课余和周末、节假日,支教团成员经常不知疲倦地到龙州各乡村小学讲课。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胡馨文(右四)和同学们分享回忆。周国成同样留下了自己的故事——在卢荣华眼里,这位地理老师为同学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上课非常有激情,手里拿着地球仪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讲解。”卢荣华说,“我的地理成绩本来很差,连经度和纬度都分不清楚。听周老师的课,很快成绩就上去了。”从周国成当年的办公室望出去有两棵果树,一棵菠萝蜜树,一棵龙眼树,夏秋时节挂满了果子。老的史地楼如今拆掉了,两棵果树还在。徜徉树下,卢荣华觉得自己仿佛就是支教团结出的果实——怀着“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愿望,卢荣华考入青海师范大学,其间3次到青海贫困边远地区支教。毕业后,卢荣华回到母校任教,接过属于自己的那一棒。伴随国家扶贫开发不断深入,特别是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浙师大支教团始终紧跟时代的节奏。2017年,龙州提前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认定。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富教育,浙师大支教团在其中发挥了突出作用。2018年,龙州成为广西首个脱贫摘帽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龙州打赢脱贫攻坚战,浙师大支教团是见证者、参与者。一名龙州学生塞给支教老师的字条,诠释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对贫困地区的意义:“读小学的时候,我没想过自己会上初中;读初中的时候,我没想过自己会到高中;好舍不得你离开,请你在浙师大等我来。”龙州湿地公园全景。浙江新闻客户端 拍友 苏智艺 摄这张字条承载的梦想和希望,深深打动了浙师大第20届支教团成员胡馨文。2018年,她来到刚刚脱贫摘帽的龙州,防止返贫、继续巩固、增强“造血”功能是当地面临的重大挑战。“如果龙州孩子对未来的设想仍然只是‘到广东打工’,我们的使命就没有完成。”胡馨文说,站在新起点,支教团更加注重提升龙州年轻一代的自我发展能力,让每一个孩子都对未来有希望。怀揣这样的信念,胡馨文和支教团的同学们下乡采撷“珍珠”——把家境困难的学生集中到一个班级并提供资助,希望他们像珍珠一样在磨砺后闪光。在一间窄小的农宅里,胡馨文见到了15岁的王博晓。这户人家马上要异地搬迁,家庭生活有望得到明显改善,但女儿是不是要接着念书,父母一直下不了决心。接过求学登记表时,女孩一双大眼睛里仿佛藏满了话,她最终什么也没说,默默地爬到床上,垫着一口行李箱填完了表格。龙州高级中学校园一角。“这就是一颗未来的珍珠。”胡馨文告诉自己。支教团在龙州高中引入浙师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资源,打造“梦想课堂”,开展“大梦想家”教育,用远大的志向塑造孩子们的心灵。当互联网时代种种新奇职业第一次涌进龙州孩子的视野,梦想从此起飞。进入“珍珠班”后不久,王博晓身上阴云般的愁绪就一扫而光,她担任了班长,大眼睛自信地闪亮,也更爱笑了。摘帽后的龙州更有理由办好优质教育。眼下,支教团正在龙州一中打造“浙师班”教育示范新品牌。这个班的班主任、主课教师均由支教团成员担任。接下来的3年,浙师大支教团将一届届接力“浙师班”教学工作,直到学生完成中考。在上学期段考中,“浙师班”成绩名列前茅。浙师大支教团在边城的教育接力还在继续。凤凰花开,年年岁岁。树木树人,岁岁年年。为了见证和传承小康路上的奋斗精神,浙江日报与浙江省林业局、采访对象共同开展种植小康林活动。图为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新老成员在龙州高级中学种下凤凰树。【浙江新闻+】浙江高校的支教接力1999年,团中央与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做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支教工作的通知》,将研究生支教团作为青年学生参加扶贫接力计划的有效形式长期固定下来。此后,一批批浙江高校研究生奔赴中西部地区中小学,开展支教接力。2002年 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建立“尖峰助学基金”,至今已有715个班级团支部结对1500多名同学,累计各项资助80余万元2005年 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设立“边境图书馆”,迄今累计捐赠图书近4000册。2007年8月 团中央、教育部授予广西龙州县等6个服务县“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优秀组织奖”。2019年 浙师大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在龙州教育局的支持下,以“打造特色课堂,推进教学改革”为宗旨,在龙州一中开设首届“浙师班”,致力于将“浙师班”打造成教育改革示范品牌。
很多大学热衷于建校区,在本地建或者在异地建,动辄就是一两千亩,规模非常大。但是很少有对校本部进行重新规划,大修大建的。但是浙江师范大学就这么干了。浙江师范大学基本情况浙江师范大学一看校名就知道这所高校的优势就在师范专业,是培养教师教育的的一所高校。在浙江省,这所高校基本上能排在前五的位置,实力还是不错的。这个有点儿像河南省的河南师范大学的位置。在浙江,浙江大学就是老大哥。在河南,第一,第二就是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也能排在前五的位置。浙江师范大学的前身是一所专科学校,不过建成不久后就升格为杭州师范学院。在1962年进行了一次合并组建,涉及到杭州师范学院与浙江教育学院、浙江体育学院三所高校。合并组建后成立浙江师范学院。1965年,办学地点变更为金华。1985年更名为浙江师范大学。目前学校有三个校区,分别是金华(校本部)、杭州(文二校区、萧山校区)、兰溪3个校区,共19个学院。有全日制本(专)科生26000余人,研究生5600余人,留学生3000余人。总共大概是34000多人。学科建设方面,数学、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个学科列入浙江省一流学科。浙江师范大学校本部规划情况9月23日,金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示了浙江师范大学本部校园规划内容。这次规划用地是2236.8亩。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规划,是为了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而做出的发展规划。重新规划之后,办学规模将大大增加。到2025年,校本部的招生计划要达到33000人。这个学生的数量和目前三个校区的在校生的人数的总和基本持平。这其中本科生是18000人,研究生是10000人。留学生是5000人。这就意味着规划建成之后,学生的招生计划将大大增加。这次规划新增的项目有相对应的宿舍的规模以及其他的比如正阳旅游产教研中心、实习实训中心、智库大楼及展示中心、学生公寓、留学生生活用房、理工科实验大楼等。校本部的重新规划将深刻影响学校的发展,将有利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升办学实力,同时扩大影响力。当然了招生计划的增加对于浙江的考生及家长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利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考生进入这所高校学习。还有一个就是这所高校是招收免费师范生的,不要学费,还有补贴,毕业就有铁饭碗,很好哦!
浙江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前身是杭州师范专科学校,1956年4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设立;1958年升格为杭州师范学院;1962年杭州师范学院与浙江教育学院、浙江体育学院合并,更名为浙江师范学院;1965年浙江师范学院从杭州搬迁至金华;1985年更名为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学校入选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浙江师范大学现有19个二级学院(含独立学院),6个孔子学院,7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71个本科专业。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共享中国科学院院士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青年长江学者2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3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5人。浙江师范大学现有金华校区(校本部),位于浙江省金华市迎宾大道688号;杭州校区(文二校区、萧山校区),分别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文二路125号、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宁围镇萧山高教园耕文路1108号;另有兰溪校区(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位于浙江金华兰溪市迎宾大道3388号。2020年9月23日,浙江省金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浙江师范大学(本部校区)总体规划修编(草案)公告》,公告中明确表示出浙江师范大学本部校区最新规划范围,东至迎宾大道,西至北山路,南至北二环路,北至村庄用地,校园围墙总占地面积为2236.8亩。浙江师范大学规划到2025年基本建设成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到2035年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到2025年本部校区学生规模将达到3.3万人,其中本科生人数为1.8万人,研究生人数为1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人数为9500人,博士研究生生人数为500人),留学生人数为0.5万人。为满足学校未来的发展需求,浙江师范大学(本部校区)将新建正阳旅游产教研中心约6783平方米、实习实训中心25000约平方米、智库大楼及展示中心约25000平方米、杏园学生公寓1-6栋与16-18栋共约55608平方米、桃园公寓1/2/5/6栋共约23160平方米,留学生生活用房约10000平方米、理工科实验大楼(或医学院大楼)35000平方米、杏园后勤用房约2000平方米,规划新增建筑面积209791平方米。
听说最近我们学校16级汉硕研究生班团支部获得了“浙江省活力团支部”这一称号呢接下来,大家跟着小团团的脚步去一探究竟吧 (⊙ω⊙)04:10汉硕研究生班团支部团支部自2016年9月成立以来,全体成员团结向上、积极进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为宗旨,充分发挥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勇立潮头话担当,讲好中国故事、当好先锋使者、树好国际形象,在2017年5月荣获浙江师范大学“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誉称号,在2017年11月荣获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未来的日子里,将秉承“3C”理念,充实人生。Chinese culture——打造“最专”支部组建兴趣小组,丰富专业知识2016年开学伊始,团支部便针对本专业的特点组织了书画小组、手工小组、乐器小组、武术小组、舞蹈小组、语言小组等兴趣小组,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全面发展,为自己将来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技能实践与学术交流 团支部大部分成员都在语言进修班担任代课老师或助教,积极参与“汉语学习加油站”,与留学生们结成一对一帮扶,帮助留学生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Compassion——打造“最广”支部远跨重洋,勇立潮头 2017年7月开始,团支部有34人(72.34%)赴海外开启了国际汉语教学之行,建立了海外支部,践行着“讲好中国故事、当好先锋使者、树好国际形象”。锐意进取,书写新篇章 海外支部成员自2017年7月赴任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和喀麦隆以来,多次组织各种中国传统文化推广活动和培训学生参加各项汉语比赛,创办了如“汉语俱乐部”、“功夫俱乐部”等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宣传活动。Community——打造“最美”支部制度建设,团结向上在制度建设上,遵循“民主”和“透明”的原则,力求公平高效,促进团结。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支部换届选举制度、例会制度、团员推优制度,有利于团支部内部进行自我管理。思想建设,开展团日活动为增强团员意识,提高团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团支部响应团委号召,支部定期开展主题团会。例如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国际毅行”活动,以党建带团建,学习长征精神;在3. 5学雷锋纪念日,支部开展“雷锋精神,永不谢幕”的主题活动。特色活动,增强凝聚力作为一个由个性鲜明的90后们组成的团支部,团支部的活动力求特色鲜明,同时又充满正能量。在“广西龙州贫困生结对帮扶”倡议活动中,在“最美班级”评选活动中,在组织“尖峰山-爬山烧烤活动中,在圣诞节和女生节来临之际,团支部都展现了独具一格,和谐有趣的风格。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团支部不畏风雨,努力让汉语之花盛开在世界各地。小团团已经化身小粉丝,为团支部疯狂打电话各位小可爱,你们怎么看?(>▽)感谢国际学院供稿编辑:徐孝栋
好消息!近日,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联合下发《关于批准新设湖南大学哲学等3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通知》(人社部发〔2019〕105号)浙师大成功获批 5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心理学 数学 物理学 化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今年,浙江省高校共新增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分布在7个设站单位而浙师大获批总数位居全国并列第三、浙江省高校第一至此浙师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站总数达到 7个心理学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创建于2000年,2003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2005年成为浙江省内唯一的心理学省级重点学科,2015年心理学科成为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并得到浙江省重点高校建设重点学科专项资助,2018年获批为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心理学科在专业与学科建设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瞩目的成绩,在最近一次的教育部学科排名中,取得了B-的好成绩。近三年来,心理学科以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三大优势方向为抓手,心理与脑科学研究院、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基因与认知实验室等平台为依托,获批了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14项,发表SSCI/SCI论文42篇。数 学浙江师范大学数学学科创建于1956年,是学校创办最早的三个学科之一,目前主要由数学系、应用数学系组成,同时建有跨学科跨院系跨校跨企跨境的5个校级重点研究机构、1个国家“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1个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并参与我校若干省部级及国家级平台的建设工作。学科研究实力较为雄厚,特色鲜明,形成了图论与组合数学、微分方程和动力系统、函数论与泛函分析、几何与代数、优化与控制等优势研究方向。学科拥有两个本科专业、两个博士点。1982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9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7年开始参与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点建设。2019年获批进入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计划。学科1999年开始被纳入浙江省重点建设类学科。1999年,基础数学成为省重点学科,2012年数学、图与网络优化分别成为省一级学科与特色学科重点学科;2015年数学学科被列入浙江师范大学省重点高校建设项目中的重点培育学科(高峰学科),2016年被评为“十三五”省一流学科(A类),2017年进入省首批优势特色学科行列。2016年,数学学科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并且排位不断前进,目前(2019年9月)在ESI前1%榜单中排名第148位,在上榜的国内高校中排名第21位。在2017年公布的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数学一级学科获B+评级。物理学浙江师范大学物理学学科创建于1956年,是学校创办最早的三个学科之一,2000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2年获得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15年成为浙江省A类一流学科,2018年获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拥有省重点建设大学重点培育学科及交叉平台,以及凝聚态物理、光学工程和理论物理三个浙江省重点学科,“固态光电器件”和“光信息检测与显示技术研究”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高端光电科学仪器及诊疗应用”一个省级工程实验室、“新型固态光电器件与技术”和“光通信、光传感器件与技术”两个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与优化,已逐渐形成了凝聚态物理、光学、理论物理和材料物理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领域。化 学浙师大化学学科创建于1956年,2002年获批物理化学硕士点,2005年获批“材料物理与化学”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2011年获批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2年获批“化学”省重中之重学科,2015年入选省一流学科(A类),2018年获批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学学科ESI排名持续上升,已进入全球前0.5%(全球524名)。学科建有“先进催化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含氟新材料学科” 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固体表面反应化学”省重点实验室、“含氟专用化学品绿色合成与应用”省工程实验室、“含氟新材料”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平台,设备总值近亿元。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和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各1个,科研成果丰硕,已在包括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t. Commun.、Chem. Rev.和Chem. Soc. Rev.等在内的国际知名期刊发表系列论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为浙师大优势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自2000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2005年被评为浙江省A类重点学科,2008年、2013年连续2次获批为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2010年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5年获批为浙江省一流学科,2016年与数学学科共建“图与网络优化”获批为国家“111创新引智”基地,2018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经过多年的建设与优化,我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教学与人才培养和科研条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逐渐形成了理论计算机科学、网络优化与安全、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数据科学与工程等若干优势研究方向,拥有“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交叉融合创新团队”和“智能信息处理”浙江省高校创新团队,相关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母校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精神武装,也包括身体的成长”“我的整个校长生涯,包括支教生涯,这些理念最初形成的地方就在浙师大”“各行各业都有佼佼者,他们无非就是在各自专业的道路上,钻得更深,研得更透,走得更远”......10月25日,浙江师范大学举行“时代楷模”陈立群校友先进事迹报告会。陈立群回到母校,与师生们分享他近40年“不为功利,不求功德,只为心愿”的育人理念。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一个个震撼心灵的故事,一幅幅感人至深的场景,报告会现场爆发的掌声如浪涛般经久不息。浙师大党委书记蒋国俊为陈立群校友颁发客座教授聘书,并发表讲话。毕业于陈立群校友支教任校长的贵州省台江县民族中学、现就读于浙师大经管学院、中非国际商学院的李春花同学,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代表胡馨文同学先后发言。报告会由校党委副书记沈希主持,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科级干部、师生代表等共同聆听了报告会。“我们走出去一定要比别的学校的老师都要教得好,不为别的,只为我们是浙师大的!”1977年,陈立群考入浙江师范学院数学系,“精神的丰富填满生活的艰苦”是他大学期间最深的感受。回忆起大学生活,陈立群最难忘的是每天在东大教室的晚自修和通宵学习;是每天早上不少于1600米的晨跑。“学习给了我良好的知识,体育给了我健康的身体”。重视学习同时强身健体,这也是陈立群在教育生涯中一直坚守和传承的教育模式。陈立群认为,作为师范大学的师范性一定要强化,我们就是要培养更好的人民教师。本科毕业时,数学系772班全班同学约定,走入社会一定要比别的学校的老师都要教得好,“不为别的,只为我们是浙师大的!只为我们是数学系772班的!”回忆起在母校学习生活的岁月,陈立群觉得自己一路走来,正是浙师大的办学精神为他确定了行动方向,他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谆谆教诲,还有母校持续不断的关怀。“我的教育理念最初形成的地方就在浙师大!”陈立群激动地说。“教育更多的是做雪中送炭的事情。人在困境的时候,只是需要一个机会,我就要想办法去为他们创造这个机会。”从一名普通的数学老师,到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从杭州学军中学,到支教贵州苗乡,陈立群用脚步丈量连绵群山,用真情增添了支教温度,用改革发展守牢了教学生命线。三年间,陈立群秉持宏志教育理念,殚精竭虑加强学校管理,改善师生生活条件、努力营造学习氛围、狠抓教学质量提升,台江民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接受教育才能更好地利用政策、资金等各方面资源,拥有文化才有能力掌控财富,驾驭财富,融入现代,拥有文明。”很多人会疑惑他为什么会放弃百万年薪而选择支教,而陈立群给出的答案是,“教育是国家长治久安持续发展的基础,可以促进民众整体文化素质水平的提升。人生而平等,在孩子走向成功的道路中,旁人有给予帮助的责任和义务,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机会,这点非常重要。”相比于大城市的孩子们拥有衣食无忧的生活条件、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源,台江的孩子因为当地经济文化水平落后,整个社会和家长们普遍不重视教育,导致学生不仅基础差而且惰性强。有3000多名学生的台江民中,直到2014年才走出第一位大学生。为了找出教育意识淡薄的根源,他挨家挨户家访,竭尽所能地帮助村里的孩子,告诉家长们知识的力量、教育的重要性。每年的高考结束后,陈立群就会带着老师们挨家挨户送喜报,放鞭炮,为考上大学的孩子戴上大红花,与当地群众分享升学的荣耀。现如今,台江民中已经从当年的垫底中学一跃而起,学校一本上线人数从个位数到百位数,学校的高考增量从全州末尾冲到全州第一,打出一场漂亮的高考“翻身仗”。“治贫先治懒,脱贫先脱愚。作为教育者还要再加一句,育人先育己。”报告会上,陈立群回顾近40年的教师生涯,给现场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德育课。他认为,人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教师本质上是一名精神工作者。“现在作为物质、金钱、名誉、地位的‘物’已经都具备了,但是承载‘物’的德还没有完全养成。”所以,陈立群要抓立德,抓学生们的精神教育。从“宏志班”到“宏志校”,陈立群将一路走来的实践概括提炼成“宏志精神”并投入心血加以研究。“宏志精神”三个核心词是理解、主动、勤奋,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高昂志气、高雅志趣,关注百姓困难、倡导刻苦精神、完善健美人格、体现教育公平。“办宏志班就是希望给生活于困苦中的孩子们一个机会,事实证明这些孩子都非常争气,第一届宏志生中51个孩子45个上了重点大学,其中一个裸分直接上了清华大学。”在台江民中的日子,陈立群来的比谁都早,回的比谁都晚,在思考学校、学生存在的问题的同时,也不断更新理论知识,提高管理水平。他给自己定了三项任务,首要任务就是管理好台江民族中学3060名学生;然后是,帮助台江激活教育的造血功能,培养一支优秀的校长、教师队伍,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撬动社会的底层,让苗乡百姓认识到教育的意义,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良好风气。“作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我们要立足课堂,心系天下,遵道而行。我认为,教育的道,首先是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然后是教育教学规律。”陈立群向在场师生抛出两个问题:“学生的品德是如何形成并进步的?学生又是如何学习的?”陈立群勉励师范生们好好修炼基本功,增长学识,认真思考这些教育问题,“真心希望,未来我的支教接班人也来自浙师大!”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对陈立群的召唤做出热情回应。“有您在,我们就不怕!您是我们的定海神针”“在见到陈校长之前,我们都想象陈校长是个什么样的人,他能改变我们学校年年高考全州垫底的现状吗?我们会有希望考上大学吗?”刚上高二的李春花和台江民中的同学们一样,都没有想到,陈立群的到来,会让他们的命运有了如此大的改变。新建综合楼和寝室楼,食堂从1个变成3个,热水从无到有,教师教学工作步入正轨、加强体育锻炼……不破不立,陈立群的“雷霆手段”接踵而来,直击沉疴,改善了苗乡孩子的教育条件。“校长说,人应该志存高远,而我们苗疆的孩子更不应该被大山遮住视线,阻挡前进的步伐,我们应该走出去,看看山外的世界,看看不曾见过的风景。”汇聚着梦想的志向林在同学们的呵护中茁壮成长,陈立群的每一次加油打气,都让李春花和同学们相信,“我们与大城市里的孩子没有什么差别,重要的是相信自己”。正因为陈立群“暖爸”般的关怀,台江民族中学的孩子们对自己进行了重新定位。“刚入校时,我们因自己是台江民族中学的学生而难以启齿,到现在我们理直气壮的说自己是台江民中的学生,我们以台江民中为荣,以陈校长为荣。”“这个决定不是心血来潮的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斩钉截铁。”和陈立群一样奋斗在支教路上的,还有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21年接力跑,对口帮扶广西龙州,一群人将万千微光聚成一团炬火,照亮了边境龙州的教育星空。他们帮助龙州提前5年通过义务教育发展评估,实现教育脱贫,陪伴龙州成为广西首个脱贫摘帽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见证了当地正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梦想变为现实。“陈校长说,没有爱和责任,做不了教育,更做不好教育。”回忆起自己的支教初心,浙江师范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胡馨文立志做像陈立群一样的初心“守望者”,一生只做一件事,然后把它做好,用爱和责任为教育注入精神的力量。胡馨文激动地说:“做教育事业的忠诚爱人,陈立群校长是幸福的,浙师研支团是幸福的,所有奋斗在教育一线的浙师人都是幸福的。”坚守初心,坚定信念,保持对学生的爱和责任感始终如一。两个小时的报告会,掌声不断。最后,蒋国俊做总结讲话。他指出,陈立群校友的先进事迹,集中展现了共产党人初心不渝、永葆本色的政治品格,突出体现了教育工作者潜心育人、倾心付出的责任担当,充分诠释了浙师人务实、求实、扎实的优良品质。浙师人要进一步强化学习教育、重温初心使命,审视自我、加强学习、拓宽格局,将个人奋斗融入学校发展、融入祖国建设。崇高的教育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蒋国俊对深入开展“学立群校友、守育人初心、担教育使命”活动作出部署。要坚守师范教育本色,涵养不忘初心、心怀大爱的教育情怀,牢牢守住师范教育本色,扛起服务浙江教师教育使命,让师范教育的底色亮起来;要磨炼教书育人本领,体悟乐教善教、因材施教的为师之道,深入开展“立德·育德”工程,忠诚教育事业,精习师范技能,提升育人能力,立志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筑梦人;要深挖办学兴校动能,永葆专注事业、担当奉献的奋斗精神,紧跟时代步伐,主动拥抱互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刀刃向内推动自我革命。沈希指出,根据深入开展“学立群校友、守育人初心、担教育使命”活动要求,全体师生员工要迅速行动起来,掀起学习宣传陈立群校友先进事迹的热潮。我们要把开展向陈立群校友学习活动与当前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车俊书记指示精神结合起来,切实增强干事创业、奋斗担当的责任感、使命感,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教育的新时代职责使命,满怀激情投身学校“创优争A”攻坚战,奋力谱写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建设新篇章。2019年10月25日“我的教育初心在浙师”陈立群学长座谈会10月25日上午,“时代楷模”、数学77级校友陈立群返校座谈会在浙师大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会议室召开。校党委副书记朱坚主持会议。 “是许老师!”“邢老师,每个学生都像您的子女一样。”……刚走进会议室,陈立群一眼便认出了当年教他的几位老师,阔别多年再相见,他紧紧地握住老师们的手,亲切地与他们一一交谈。“昨晚住的酒店,推开窗就能看到尖峰山,想起当年2000多名学生一起参加爬山比赛的场景,我还取得了第17名的成绩。”回到母校,陈立群倍感亲切,熟悉的场景让回忆涌上心头:坐着载重50吨“通透”的大货车来报到、道路边“欢迎新同学”的标语、来接站的学长学姐,往日来浙师求学的情境仍历历在目。无论是在创办浙江首届宏志班还是赴黔东南义务支教,陈立群说,这份教育初心的起源在浙师。从本科4年到学习研究生课程再到创办宏志班,他对母校一路以来的培养和支持充满感激。他至今还记得毕业前的班级约定:“我们走出去,一定要教的比别的学校的老师好,不为别的,只为我们是浙师大的,只为我们是数学系772班的。”陈立群始终牢记他们的约定,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教好书,做好教育工作。回忆起支教刚开始的那段“清静的日子”,陈立群称很充实,不被外界打扰,可以安安心心地陪在学生身边。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陈立群说自己始终只是一名普通的数学老师,一位平常的支教工作者,做好教书育人这件事,一切“只为心愿”。“只要你‘认定’做老师,就要一路走下去。”作为学长,陈立群不忘再三叮嘱现场的学弟学妹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有功利心、目的性,做教育更是如此,哪怕过程中有困难和寂寞,也要“认定”,要坚持下去,这样才能在专业上比别人钻得深、研得透、走得远,成为当之无愧的“佼佼者”。“每次回来,看到母校发展得越来越好,我都感到由衷地喜悦,在浙师我永远是学生,在老师面前,我永远是小辈。”真情流淌中,陈立群忆往昔岁月,共叙母校恩、师生情,倾诉“不辞长作浙师人”的自豪,感恩母校老师的拳拳爱心和百般关怀,也祝愿母校的未来更加美好。朱坚首先代表学校向陈立群校友当选“时代楷模”表示热烈祝贺,并感谢他在百忙之中回到母校、回到母院和大家座谈。他指出,陈立群校友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砺学砺行、维实维新”校训精神和“厚德、仁爱、崇师、弘毅”价值追求,是全体浙师人的骄傲,也是全体浙师人学习的楷模。希望全校师生迅速掀起学习宣传陈立群校友先进事迹的热潮,在学校“创优争A”、奋力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征程中作出新贡献。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院长陈杰诚代表学院欢迎陈立群回家,在介绍完学院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后,陈杰诚表示学院已经组建“阳光助学支教团”赴台江县民族中学支教,为黔东南地区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将教育的本质体现得淋漓尽致,潜藏着真正的教育大爱。”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周跃良讲述了陈立群与教育教师学院的渊源,他说,学院成立了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将进一步做好体现教师教育特色的德育工作,也希望得到陈立群的支持。作为陈立群在浙师大中澳班的同班同学,继续教育管理处处长叶志雄激动地将打算筹备“浙师大中澳班成立20周年”的好消息第一时间告诉老同学,叶志雄说,立群同学引领了教育事业,他的精神值得被更多浙师人传递,我们要培养出更多出色的接班人接力支教事业。“我印象中的立群一直是勤恳读书、踏实学习的好学生。”曾给陈立群所在班级辅导过《高等代数》和《近世代数》课的陈淼森回忆道,当时陈立群就读的数学772班非常突出,班级风气好,学习氛围浓,荣誉感和凝聚力也很强,“老师为有你这样优秀的学生感到自豪,师大更是以你为荣。”陈淼森说。谈起自己的学生陈立群,邢怡琴满脸的骄傲,她说如今班里很多同学都成为了教育行业的佼佼者,而陈立群更是榜样中的标杆,希望在座的同学们都要好好向学长学习。既是师长又是好友,楼世洲表示很有幸能与陈立群携手共进,在为长河高级中学教师制定“师资培养计划”的过程中,他对陈立群的高要求和周全考虑印象深刻,真正关心每一位老师,陈立群的每个想法都为了教师的成长。榜样的力量深深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师生,在自由交流环节,几位同学纷纷表示以后想加入支教队伍贡献一份力量,而陈立群也分享了自己对建设教师队伍“三项任务”的高要求,鼓励学弟学妹们扎实现阶段的学习,为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打好基础。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学院领导、离退休教师代表和部分学生代表参加座谈会。数计学院老师郑园园:“我就是一介书生,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就是教好书,做好我自己的教育工作。”今天,我深深地为立群学长对学生的大爱、对教育的大情怀和对育人事业的大格局所震撼和感动。确实,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仅依靠热情和激情是不够的,需要心怀家国的教育情怀、远见卓识的教育理念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作为一名师范大学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承担的是培养人师的重任,应当时刻牢记教育之道,牢牢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落实好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根本任务,为培养新时代有情怀、有学识、有担当的教育工作者而奉献智慧和力量。行知学院老师胡辉:无论是“人生而平等,教育要做雪中送炭的事”,还是“立人先立德,扶贫先扶志”,这既是陈立群的教育“宣言”,更是他的使命担当。他“不为功利,只为心愿”,始终坚守教育初心,保持着对人民的赤诚之心。党员干部不论在哪个岗位,从事哪类工作,都要牢记党员和教师的双重身份,忠于职守、甘于奉献,争做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幼师学院学生方文斌:“花甲进庙乡,烛照学子路”,陈校长就是一道曙光照亮了一群孩子,他改变了台江民族中学的教育现状。他说,他感恩高考,想给学生好的机会,想要教育公平。“教人无问贵贱,育人不分贵贱!”这样的精神深深触动着我,即将毕业的我参与“硕师计划”,即将去农村学校任教,陈立群校友的讲话让我更有信心更有决心去服务农村学校,我希望能把陈立群校友的“时代楷模精神”带到更远的地方,把“六秩芳华,教泽天下”的浙师精神带到更远的地方!人文学院老师盛灿灿:如果不是陈学长的支教故事翻开了过往,我无法意识到,内心里对龙州的怀念,是如此深切。离开龙州已近7年,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变了模样,学生们是否还在谈论理想?当年播下的希望的种子,是有多少已经发芽成长?很幸运成为1/18325,为大山里渴望走出去看世界的孩子们助力,很幸运能为祖国需要,与研究生支教团相遇,我们也将以陈学长为榜样,秉承育人初心,担当树人使命,将逐梦龙州的故事传承下去。数计学院学生朱淑雅:今天看到陈立群学长的我十分激动,早已听过关于他的故事,没想到我还能亲眼见到他。作为一个来自贵州的孩子,我深知大山里教育的落后,也明白陈立群学长的到来对当地孩子的意义。他的爱心与责任感令我感动,我要向他致敬,向他学习!我也会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努力提升自己,最后回到家乡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
中国发展网讯 2020年11月21日,“疫情背景下中非经贸合作的机遇与挑战研讨会”顺利举行。此次研讨会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政治与国际关系研究所、非洲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南非研究中心及浙江师范大学中非商学院共同协办。来自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问题研究院、湘潭大学、扬州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工商大学、达之路国际控股集团、万邦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学者、企业家、中非师生共计50余人,相聚金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研讨会开幕式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党委书记王珩主持,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特级专家刘鸿武在开幕式上指出,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的十四五期间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划提到国家发展要坚持四个面向,其中,“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体现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由过去主要以经济发展为核心,转向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健康医疗发展,因而学术机构、智库单位需要“准确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更加主动地将学术研究与企业需求、国家需要、国际趋势相结合,以服务和支持国家的高质量和创新发展。研讨会包括三个议题:(一)当前疫情对非洲经济与中非合作的冲击;(二)疫情背景下中非经贸合作的机遇与挑战;(三)新形势下如何促进中非经贸合作与发展。第一阶段研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南非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姚桂梅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杨宝荣、达之路国际控股集团之路吉布提经济特区何烈辉董事长、浙江工商大学中非经贸研究院院长赵浩兴、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安全研究室副研究员袁武、浙江师范大学中非国际商学院讲师孙志娜、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安全研究室副主任邓延庭、中国传媒大学坦桑尼亚研究中心主任敖缦云、浙江师范大学中非国际商学院讲师张巧文做了发言。各位专家学者以双循环下的非洲债务形势与中非新基建、疫情下中非经贸合作中人员往来的创新、疫情下中非经贸的挑战与对策、疫情期间非洲政治安全局势对非洲经济的影响、中国在非洲自由贸易区的空间布局与时序安排、中非基础设施合作对于缓解疫情影响的意义、中非影视产业合作的战略优化与政策完善、疫情背景下的中非医疗合作为题进行分享,主要观点有:要立足非洲特别是非洲经济,用中国的发展理论去打破西方的发展经济学里的发展困境或者中等收入陷阱相关理论;疫情对在非中国民营企业影响重大,如何创新中非贸易,如何让人员流动起来,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疫情使得中非经贸面临严峻挑战,中非高质量贸易合作需要中非双方政府、企业、商协会和智库的协力推进;要关注非洲政治与安全本身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是否会因为疫情改善或着加剧;在非洲经济区域一体化布局上要重视成员国不同的发展水平,避免在自由贸易区之间的重要合作领域存在大政策差异;疫情在非洲不仅是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更是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中非基础设施合作对于缓解疫情影响的意义重大;要继续发挥中非政府、学界力量支持中非影视产业与第三部门合作;非洲医疗保障体系尽管落后,但非洲本土制造业的兴起,中产阶级壮大以及消费模式的升级为中非医疗合作带来的乐观的前景。第二阶段研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研究员李智彪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南非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姚桂梅、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肖皓、浙江师范大学中非国际商学院副教授刘爱兰、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艳茹、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马汉智、扬州大学苏丹研究中心讲师付海娜进行了发言。专家学者以姚“双循环”下非洲经济及中非经贸合作的挑战与对策、双循环视角下中非经贸合作与价值链重构、非正规经济视角下非洲债务问题的成因与中国的对策、中非数字经济合作机遇与挑战、美非合作、苏丹变局以来中苏经贸合作的机遇与挑战为题做了分享,主要观点有:疫情对非洲经济与中非经贸合作的冲击很大,但疫情并没有改变中非合作的互补性优势,中非合作的战略价值意义与日俱增,中非经贸合作前景广阔;要加速中非经贸合作创新发展,由单一的“输血”向“输血与造血”并重转变,由硬件向软硬件并举相结合转变,由“以我为主”向“中非共商共建共享”来转变,由“国企央企领头”向 “央企国企地企共同参与”转变;非洲的内循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非洲循环的机会存在于如何将非洲的人口红利应用到市场中、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城镇化、中非双向流通等方面;要注重非洲非正规经济与非洲债务问题的相关性;要在数字人才、数字技术、数字设备、数字贸易、电力能源等方面加大中非数字经济合作力度,拓展数字合作领域,务实助力非洲经济实现包容性增长;要注意美国对非合作的相关政策的动向,了解其背后与中国的竞争关系;针对非洲的国别合作,可以通过对政府治理路径的研究来匹配中非经贸双边的合作。第三阶段研讨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政治与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姜恒昆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研究员李智彪、万邦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郑端钦、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经济研究所所长刘青海、浙江师范大学中非国际商学院副教授黄玉沛、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肖瑾、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东非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雪冬进行了发言。专家学者围绕疫情背景下争创中南跨境保税产业园、非洲自贸区建设、中国对非洲国家债务治理、非洲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挑战、中非医疗合作的法律困境与出路等进行了研讨,认为企业走进非洲要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要推进企业与智库和商会的合作,引进高级人才增强企业队伍;中非自贸区合作建设要遵循本地化原则,遵循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由国家到区域的顺序,把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园合作相结合起来;中国要注意衡量非洲债务国家的标准的差异,主动参与国际对非缓债倡议,调动多边金融机构和私人金融机构缓债的积极性;中非发展合作需要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提供有效的援助,关注受援国(东道国)在发展合作中的作用;中小企业需要优化利用法务部门、东道国律所改善中非医疗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杨宝荣研究员和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副院长徐薇分别做了研讨会总结。杨宝荣认为此次会议是一次“产、学、研”一体的会议,指出非洲自身发展问题以及中非经贸合作问题并非疫情下的特有产物,学者和企业家都要需要摒弃传统思维,用差异化思维和开放性思维审视相关问题。徐薇指出,中非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中国对非洲本土知识的持续增加和对非洲文化的深度理解,需要尊重非洲民众主体文化、法律、习俗,中非命运共同体建构不仅需要“共商共建共享”,还需要“共情”。(杨文)
初心联合创始人叶勋受聘为: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外聘导师。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院前身是浙江师范学院外语系,始建于1960年。现设英语系、日语系、翻译系、法语系和大学外语教学部5个教学单位,英语、日语、翻译、法语4个本科专业。拥有“跨语言文化研究”二级交叉学科博士点、“外语课程与教师发展”教育博士点;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3个二级学科方向。另有学科教学论(英语)和翻译硕士(MTI)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浙江师范大学作为初心品牌的联合创始人叶勋的母校,初心一直与浙师大的师生间保持密切的联系,同时浙师大的各位师长也一直以来全力支持着初心的发展。初心在成长的路上,一直秉持“成人达己,不忘初心”的企业文化。在公司运营化步入正轨之后,不忘回馈母校,回馈社会。2019年6月,初心正式签约成为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每年为外国语学院的学习们提供丰富的教学实践机会。同年在日语系设立“初心”奖学金,以促进更多的优秀学子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2019-04-26 07:02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郎擎宇今天的《浙江日报》深读版刊发《非洲研究,“浙”边风景正好》一文,全文如下: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昨起在北京举行,中方同应邀参会的150多个国家、9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共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大计。24日晚,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创始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刘鸿武教授启程前往北京,受邀出席此次峰会。他将在国家会议中心参加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智库交流”分论坛。这已经是刘鸿武4月份第二次进京了。4月9日,中国非洲研究院在北京揭牌成立。当天,他受邀出席成立大会并做大会演讲,提出“中非合作需要建立一门中国特色的非洲学”,并介绍了中国非洲学“五位一体”的学科建设路径。今年,是浙师大非洲研究院成立的第12年,作为全国高校首家非洲研究院,它是如何一步步走来,成为目前我国高校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非洲研究机构的?近日,本报记者来到金华,探访了这所特殊的教研机构。扎根非洲开门搞研究4月的清晨,我们走进浙师大。进门后一路往西,可以看到一湾碧湖——新月湖,湖畔是一座明亮的四层楼。棕黑色的楹联式门牌,刻着金黄色的“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几个字。在非洲研究院二楼藏着全国首个高校非洲博物馆。走进博物馆,记者就被热情奔放且富有韵律感的非洲背景音乐所吸引。430平方米的馆区内,陈列着面具、乐器、服饰等500多件非洲艺术品,散发着浓浓的异国情调。浙师大非洲博物馆内景。石磊 摄“这些展品,有的是学校老师去非洲田野调查时收购的,有的是中非民间使者珍藏的,有的是各国使馆和主营中非贸易的公司捐赠的。”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王珩教授告诉记者。“过去,我们中国对非洲的理解多受西方影响,随着中非关系的发展,中非双方可以直接认知,推进交流。”在非洲研究院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刘鸿武,他正在为赴京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作准备。“扎根非洲开门搞研究,是浙师大非洲研究院的宗旨之一。”刘鸿武告诉记者,2007年研究院成立后,先后设立了非洲政治与国际关系研究、非洲经济、非洲教育、非洲历史文化等4个研究所;2009年,在外交部和教育部的支持下成立了国内首个“中非合作论坛研究中心”;2011年创办“中非智库论坛”。此外,浙师大还建了非洲研究数据库,启动《世界非洲研究名著译丛》《非洲教育国别研究》《非洲专题史》《非洲国际关系史》《当代非洲发展研究》《非洲研究文库》等重大工程。“我们的中非关系研究,既包括高端学术,为国家外交政策提供智力支持,也为地方经济、为经商投资提供指导参考。”刘鸿武说。近年来,浙师大非洲研究院主动服务国家外交战略,承担大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外交部、教育部、中联部和国际合作课题,成为国家对非洲事务的重要智库之一。研究院学者的足迹遍布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南非、莫桑比克等30多个非洲国家,先后向国家有关部委提交了90多份内参咨询报告。在对非洲的研究与交流上,浙师大走在了国内高校的前列。10多年来,浙师大非洲研究院构建了本硕博、留学生、培训生“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系列配套的非洲学本硕博各层次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师资队伍。为加强“非洲学”建设力度,除了非洲研究院,刘鸿武还推动浙师大各学院成立非洲艺术、法律、教育、文学、经贸等10多个专业协同中心,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其中。浙师大非洲研究院部分研究成果。石磊 摄多方合力共建非研院“为什么会在浙师大建立非洲研究院?”“这与浙师大由来已久的涉非教育和研究密不可分。”面对记者的提问,刘鸿武如是说。1995年12月,中国和喀麦隆签署协议,委托浙江师范大学在雅温得第二大学建立汉语培训中心,对即将来华学习的喀麦隆大学生进行先期汉语培训,并对爱好中国语言文化以及从事中喀经贸和其他交往的喀麦隆人员进行短期汉语培训。建在喀麦隆首都雅温得的汉语教学中心,就是现在的孔子学院,这是浙江师范大学对非教育的肇始。现在已逐渐形成了“一院多点”,即一所孔子学院,多个汉语教学点的办学模式;2000年10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召开,标志着中非合作论坛正式成立。浙江师范大学承担了教育部和商务部的教育援非人力资源开发项目,举办了多期非洲高级教育官员研修班。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位从浙师大学成后回到家乡的非洲籍学生,2016年当选为中非共和国总统。他就是2005年“非洲法语国家大学校长研修班”的研修生福斯坦—阿尔尚热·图瓦德拉。就任总统之后,他曾在和我国驻中非共和国使馆外交官会晤时,专门提及并愉快回忆了这段在金华学习生活的经历。2002年,浙师大开始承办对非人力资源培训项目;2003年成立了非洲教育研究中心……这些都为后来国内高校首家综合性非洲研究院在浙师大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总体上说,非洲研究在我国高等学校中还是比较落后的:深入非洲、扎根非洲的学者少,力量较为分散单薄,往往不能形成稳定的学科建设规模。这种状况,与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是不相适应的。加强非洲教学与科研工作,培养非洲学科人才,应成为高等学校满足社会与国家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刘鸿武说。刘鸿武早年在云南大学开创了非洲研究学科,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名声在外,经常受邀到浙师大授课。浙师大一次次向他表达了“让非洲研究来浙师大安家”的愿望,力邀他带着团队在浙师大组建“非洲研究院”。种种因缘集合之际,2007年9月1日,全国高校首家综合性非洲研究院在金华尖峰山下、浙师大初阳湖畔诞生了。刘鸿武成为创始院长并担任至今。和丹在桑给巴尔国际电影节纪录片《我从非洲来》的首映仪式上(资料照片)。浙师大非洲研究院供图“一带一路”带来新机遇“别人问我哪里人,我会说我来自‘黑龙江’。黑——我皮肤黑,龙——我有龙的精神,江——我喜欢山水。”在中非研究院组织的一次非洲教育资源分享会上,记者见到了曾经和同事一起执导了大型纪录片《我从非洲来》的索马里姑娘和丹。2016年,从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毕业后,和丹毅然放弃了几家跨国企业、机构的高薪聘请,回到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当了一名普通教师,随后在院领导支持下创办了东非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并担任执行主任。“我真心希望能够为促进中国和非洲互相了解、相互信任、共同发展尽到自己的一分力量。”和丹告诉记者,加盟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后,她曾担任了一年的索马里总统顾问,向索马里政府提供政策咨询,将对中国的观察和“中国经验”传递到遥远的东非。非洲大陆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洲留学生和研究学者在牵线搭桥、资金融通、法律援助、防范风险和提供高端专业人才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许多非洲学子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宣传中国企业,成为增进国家间互信、解疑释惑的好帮手,是浙师大建设非洲研究院的重要功能之一。“我们在国内外培养了3000余名非洲各界人士,如大学校长、智库领袖、政府官员,培养的留学生回非洲就业后也备受好评。”刘鸿武举例说,该院马里籍学者约罗发表了《在中国遇见中国共产党》等多篇介绍中国发展经验的文章;该院尼日利亚籍学者迈克发表了数十篇介绍中国发展、中非合作成效的文章。与此同时,在研究院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开始认识非洲,走进非洲。刘鸿武团队进入了非洲研究的中心领域,一些80后学人成为非洲研究的主力军,越来越多的后起之秀崭露头角。午休时,我们看到还在办公室忙碌的张艳茹博士。她刚从非洲埃塞俄比亚梅莱斯领导力学院访学一年归来,主要研究中非海洋经济合作,发表过《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的中非渔业合作发展研究——以印度洋沿岸非洲国家为例》《浙商投资非洲策略研究》等。“非洲大陆四面环海,中国也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浙江舟山还是世界三大渔港之一。义乌、温州有许多商人在非洲投资,中非在许多领域可以深入合作。”张艳茹说。刘鸿武认为,非洲国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若能借助义乌对非经贸合作的基础、浙师大非洲研究院的学术力量,以及中非智库论坛对非研究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将能有力地推动浙非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向纵深发展,提升浙江在“一带一路”中的影响力。“‘一带一路’为中非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也为中非问题研究提供了更好的环境。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非洲学课程体系,并在非洲发行全英文的非洲研究刊物。”对于非洲研究院的未来,刘鸿武充满期待。刘鸿武在非洲博物馆内为浙师大学生上思政课。【中国特色非洲学科未来可期】刘鸿武本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主题是共建“一带一路”、开创美好未来。非洲大陆地域广袤,国家众多,文化复杂,是一块正在快速变化着的大陆,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和自然延伸,也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多的大陆。目前,已有37个非洲国家和非盟委员会同中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中非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很多重要合作项目已经展开,并已经取得了早期收获,非洲多国领导人和高级别代表也将出席本届论坛。中国是唯一有60年连续性对非合作战略的世界性大国,多年来中非合作成功经验令中国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实现合作共赢的决心更为坚定,而“一带一路”倡议也是中非合作机制在全球范围内的进一步拓展升级。新时期中国对外合作建立在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及人文交流三大支柱之上。“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理念,特别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同中非关系与中非合作的本质特征同样高度契合。对于高校与个人而言,“一带一路”是国家未来全球战略性的布局,对中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十分深远,高校“双一流”建设、“智库建设”都应该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坚持问题导向,把学术研究与现实问题相统一。“一带一路”既是国家的未来战略布局和机遇,也是个人的时代机遇,每个读书人都应该思考如何为国家和时代做出自己的贡献。未来,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将在更高的层次上继续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非洲学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服务国家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4月20日下午,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朱宗顺、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副院长李克建、浙江师范大学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勇等一行7人赴景就院地合作开展实地调研,开展院地合作第三轮商讨,景宁县委常委吴建明、县经济商务科技局党级书记、局长徐卫斌等陪同。 朱宗顺一行对宇海幼教产业园进行实地走访,先后参观了企业的生产车间、幼教产品综合展示平台等,并在企业召开座谈会,详细了解景宁宇海幼教有限公司发展情况及景宁幼教产业发展规划。会上,朱宗顺院长高度认同双方的合作契合点,并对合作内容提出了建议和意见,理顺合作需求,提出合作要点,确定合作的具体内容和进度要求,力争加速合作日程,切实开展项目合作,努力抓出实效,打造院地合作的景宁样板。 景宁县委常委吴建明表示深化校地合作推动我县幼教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企业有需求,政府有要求,政校企三方携手共建平台,致力解决攻关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特别是通过创新平台资源的聚集,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加快推动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走出去”步伐,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打响景宁幼教产品品牌,实现三方互利共赢。 (来源:景宁县科技局) 【来源:浙江省科技厅】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