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日期:】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7月18日,金华市人民政府发文,给予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记集体二等功一次。勉励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在今后的工作中创造新的佳绩。全市各地各部门要以先进为榜样,担当勇为,拼争抢创,积极进取,扎实工作,共同为推进现代化都市区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近年来,浙婺紧紧围绕“打造增长极、共建都市区、当好答卷人”总要求,聚焦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总目标,积极弘扬新时代金华精神,打响百年婺剧品牌。全院演职人员上下一心,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市场开拓、精品创作、人才培养等方面成绩突出。求真务实、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服务基层百姓和观众,并持续开展“文化走亲”活动,做好“三进一走”工作,婺剧全国美誉度和知名度不断提升。围绕“农村、学校、社区、城市、国外”五个市场,每年完成以下农村为主的演出五六百场。以陈美兰新剧目创作团队为核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相继创排了《昆仑女》《梦断婺江》《白蛇传》《穆桂英》《宫锦袍》等一大批优秀剧目,荣获了10余项国家级大奖。《宫锦袍》《白兔记》《忠烈千秋》《基石》等七个项目获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其中《宫锦袍》获201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填补了我省连续8年该奖项的空白,该剧于今年拍成电影,即将搬上银幕。在精品创作的同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演出人才。杨霞云获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婺剧青年演员连续两届在省“新松计划”青年演员大赛上夺得冠军,已有8位青年演员荣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其中获主角奖6人。现有专业演职员24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68人。庞大的人才储备,合理的人才结构组成了金字塔形的人才梯队,为婺剧事业的进一步传承发展提供了保障。近几年,婺剧在全国最高重量级的中共中央团拜会、新年戏曲晚会、央视春晚、央视元宵晚会、央视元宵戏曲晚会、亚洲文化嘉年华上频频亮相,习近平等七常委近三年五次观看婺剧演出,成为全国地方戏院团唯一的全面参与国家最高规格演出的院团。连续多年受文旅部和浙江省政府、省文旅厅委派和境外演出商的邀请赴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新西兰、南非、赞比亚以及港澳台等近5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或商业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和好评。浙婺先后被中宣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1年12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13年被文化部列为全国39家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之一。
【编者按】“小邹鲁”金华,文化资源丰富、地位独特。为充分挖掘、展现这一丰富的资源,提升浙中生态廊道的文化内涵,金华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联手浙江新闻客户端共同推出“廊道上的文史记忆”,寻找八婺共建共融共享共赢的文化力量。500年的时光洗礼,婺剧兼容并蓄、雅俗共赏、熠熠生辉,从古婺大地走向越来越广阔的世界,成为金华文化一张亮闪闪的金名片。台上念唱做打,台下目不转睛。500年的流光里,婺剧舞台上演员生生不息,舞台下观众代代焕新,而婺剧的剧种、剧目,却在台上台下的互动中守正创新、与时俱进、生机盎然。艺术,是人类精神世界的花朵,是人类思想的结晶。在人类文明近万年的发展过程中,得以留存并发扬光大的艺术种类并不多,而婺剧,却在世界艺术之苑独树一帜。戏剧界有一种说法:“中国戏剧的一半在浙江,浙江戏剧的一半在婺剧。”婺剧,俗称“金华戏”,因金华古称婺州,1949年改称“婺剧”。婺剧是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的合称。以金华地区为中心,流行于金华、丽水、临海、建德、衢州、淳安,以及江西东北部的玉山、上饶、贵溪、波阳、景德镇等地。“京剧的前身是徽剧,京剧要寻找自己的祖宗,看来还要到婺剧中去找。”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曾这样称赞婺剧。婺剧传统剧目和唱调音乐十分丰富,拥有800多个大小剧目,3000余首曲牌,并有显著的历史特征和地域特征,被专家学者誉为“明清戏曲文化博物馆”。今年1月27日晚在捷克俄斯特拉发Alua Gong剧场演出后与热情的观众合影 周聪/摄壹 六种声腔 各具特色 各有所长1.高腔高腔大致源于元末明初,和南戏、民间山歌、村坊小巷、道士腔一脉相承,具有山歌、田园和法事的音乐色彩。婺剧中的高腔有西安高腔、西吴高腔、侯阳高腔和松阳高腔四种。高腔音乐的共同特征:高亢激越、节奏明快,似歌似吟,是高腔音乐的基本特征。而众所周知的“一人启口,众人帮腔”;逗句用小锣击节以及行腔中的“甩腔、滚腔、衬腔”则构成了高腔声腔独具的音乐特色。高腔的曲牌结构布局大致有:叫头、引子(或称“甩腔”)、正板(分快、中、慢三种)、叠板、散板、尾声、数板等。以散板形式出现时则腔多字少,以节奏形式出现时则字多腔少。句式结构基本不对称。正板基本用1/4拍记谱,调式采用以五声音阶为主的商、角、徵、羽诸调为常见。代表剧目《合珠记·米糷敲窗》、时装戏《红霞》等。2.昆曲 婺剧中的昆腔是昆山腔流传在金华的支脉,人称“金昆”,由于常年在山乡郊野演出,为适应空旷草台的露天演出,金昆的声调比较高扬,又被称为“草昆”。婺剧中的昆腔,重在做功与开打,武戏较多,目前尚能演出的只有剧头《文武八仙》,其他只能作为昆曲素材融合于其他声腔中(徽戏居多)。但作为“南昆”的音乐资料,却有大量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南昆与北昆,属大同小异之差别,但对“草昆”来说,暂且只能“存留”与“归属”。3.乱弹 婺剧中的乱弹,有“浦江乱弹”和“徽班乱弹”。当前舞台演出,乱弹和徽戏居多,其次是滩簧和高腔,昆曲和时调很少。“乱弹”声腔音乐优美流畅、激越,旋律跌宕多变,内涵十分丰富。乱弹与北方梆子戏同源,主干曲调为双调体:[三五七]与[二凡]配套;[芦花]与[拨子]配套。代表剧目有《昆仑女》和拍成电影的《西施泪》等。4.徽戏 徽戏由安徽流入金华一带,约在清代雍正、乾隆年间。200多年以来,婺剧并未像安徽徽剧受其京剧倒流现象而“京化”,而是在金华一带安家落户,成为今天仍保留原生态的中国徽戏。因和京剧同出一脉,婺剧徽戏现有的板式及主干腔调的称谓同京剧差不多。主干曲调为[西皮]与[二簧],至今保留着正宗徽戏的本色、原味,未受京剧倒流影响,被梅兰芳先生视为“京剧的祖宗”,故而特具“非遗”传承价值。徽戏多宫廷戏、骨子戏,如《打金枝》《辕门斩子》等。5.滩簧 滩簧《断桥》明末清初,一种以坐唱为艺术形式的声腔——“滩簧”开始由苏州流入金华,至目前为止,婺剧拥有五地滩簧:兰溪滩簧、金华滩簧、衢州滩簧、东阳滩簧和浦江滩簧。滩簧声腔较其它声腔显得柔美和文雅些,以高胡为主奏乐器,定弦与二胡相同。主干曲调是[平板]和[弦索],代表剧目有《断桥》《僧尼会》《对课》等。6.时调 时调是明清以来诸腔杂调集成小戏的俗称。有来自明清俗曲,有的属南多,有的为油滩,有源于地方小调、民歌和舞曲等。时调为单出的独立小剧,多是“专戏专用”,即各个戏各唱各的唱调,包括专词专谱。唱调往往以戏曲为称,但并不具有戏曲音乐的音乐特征和结构形式。其表演程式和舞台艺术则和婺剧风格相一致,代表剧目有《李大打更》《王婆骂鸡》等。乱弹《宫锦袍》2015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贰 武戏文做 文戏武做 生动夸张婺剧的表演夸张、生动、形象、强烈,讲究武戏文做,文戏武做,所谓:“武戏慢慢来,文戏踩破台”。由于过去服装原无水袖,表演多在手指、手腕上下功夫,亮相、功架近似敦煌壁画的人物姿态,别具一格,且特技表演甚多,如变脸、耍牙、滚灯、红拳、飞叉、耍珠等。表演艺术方面,由于长期在广场演出,婺剧逐步形成夸张、粗犷、强烈、明快的特点。如武将出场,以迅速后退一步,并亮一高架子来突出人物,与其他剧种的站定后前跨一步不同。又如其他剧种一招一式都讲究圆,动作呈连续变化的曲线,而婺剧却往往圆中带直,曲线中出现折线和直线来显示动作的力量和感情的强烈。婺剧的六种声腔中,都有生、旦、净、末、丑等行当。在不同声腔中,各行当又有不同侧重。如乱弹戏,时常以小生、花旦为核心,居全剧的主导地位;徽戏,又常以正生、作(正)旦为全剧的核心;而一些生活小戏,则以丑与旦为核心。无论声腔怎么不同,核心角色如何变化,但角色本身的基本性质不变。老一辈的婺剧艺人有江和义(老生)、李朝梭(老生)、胡志钿(红生)、徐东福(丑)、汤吉昌(男旦)、胡方琴(老生)、周越先(旦)、周越桂(女小生)、周越芗(女小生)、徐汝英(旦)、申爱凤(女小生)、叶竹青(旦)、潘池海(生)、马其足(花脸)、盛元清(小花)、王金龙(小生)、王景春(老生)、叶阿苟(老生)、叶根先(丑)等。徽戏青春版《穆桂英·大破天门》 陈晓/摄叁 与时俱进 同频共振 人才济济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婺剧班社达40余班。婺剧长期以来均由男演员扮演。1935年后,受京剧髦儿戏影响,徽班先后办了民生等五个女子科班,其他班社也纷纷效仿,随团带女徒。早期婺剧班社主要在四乡集市、庙会(统称赶会场)演出,20世纪30年代初,才开始进城,以金华城隍庙、西华寺等为演出场地,后逐渐经常在长乐、北山、金城、群众等戏院演出。在农村,早期的业余班社,有的称为“太子班”(主要由村镇的“有闲阶层”组成)。这些组织初期以坐唱自娱为主,每逢迎神赛会,则敲锣打鼓沿街挨村游动演唱,后来发展为化妆上台演出。《昆仑女》下乡演出 陈美兰饰双阳 赵菊香/摄抗战时期,金华一度失陷,一些出色的演员死于战乱,婺剧班社星散,这一剧种几乎一蹶不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贯彻执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婺剧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有关部门支持下,组成婺剧改进会(后改为金华地区戏曲联合会),并于1953年成立了浙江婺剧实验剧团,各地也成立了一批“共和班”。1955年,各剧团联合招收了200多名学员,培养了一批人才。1956年,在浙江婺剧实验剧团基础上成立了浙江婺剧团,并对婺剧的传统艺术进行较系统的挖掘记录和继承改革工作。1956年,浙江婺剧团刚成立,即着手抢救婺剧传统遗产,搜集、记录了500多个大、小剧目和1000多首唱腔、器乐曲牌;留存了大量传统脸谱、戏装图样等珍贵资料。同时,一手抓艺术队伍建设,一手抓婺剧传统剧目改革创新。周越先、徐汝英、周越桂、葛素云等前辈老师,与迅速成长的以郑兰香、吴光煜为杰出代表的一代新人珠联璧合。创排了《黄金印》《送米记》《马前泼水》《孙膑与庞涓》《槐荫记》《三姐下凡》《火焰山》《杨八姐游春》《双阳公主》《三请梨花》《秦香莲》《穆柯寨》《朝阳沟》《红灯记》《奇袭白虎团》《杜鹃山》《小刀会》等一大批久演不衰的优秀剧目和《僧尼会》《断桥》《对课》《米糷敲窗》《挡马》《悟空借扇》《雪里梅》《磨豆腐》《水擒庞德》《五台会兄》《社长女儿》《半篮花生》《刘介梅》等精品折子戏。改革开放后,涌现了党的“十六大”“十八大”代表、“二度梅”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陈美兰,“梅花奖”获得者张建敏,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获得者朱元昊以及周志清、赵姝珠等一批优秀演员。婺剧再创辉煌,大胆创新的婺剧《白蛇前传》大获成功,引发戏曲改革之新风,影响了戏曲界。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邓小平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观看过婺剧演出,均给予热情鼓励和赞许。世纪之交,戏曲发展形势严峻,不少传统地方剧种活力不足、剧种减少、人才断档、市场萎缩,浙江婺剧院领导班子审时度势,锐意开拓,冲破用人、分配、人才培养、艺术生产的旧有模式,带领全体演职员一起攻坚克难,逆势而上,艺术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连年登上新台阶。《红灯记》近年来,由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获得者、浙江省特级专家陈美兰领衔的“陈美兰新剧目创作团队”以戏育人,出人出戏,卓有成效。继苗嫩、刘志宏、黄维龙、郑丽芳为代表的一代优秀演员之后,一批90后新秀脱颖而出,如杨霞云荣获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并登上第23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榜首;黄庆华获第13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范红霞获第20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主角奖提名;巫文玲获第23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新人配角奖;楼胜获第24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李烜宇获第26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新人主角奖;陈丽俐、张莹分获第2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主角奖和新人主角奖。中国剧协原副主席刘厚生说:婺剧不仅传统家底丰厚,宝藏极多,就是当前的艺术实力——特别是艺术基本功、传统剧目和青年演员水平方面,都够得上全国一流。目前,全省有专业婺剧表演团体7个,民间剧团几十个,流行地域逐渐扩大。《冀州城》肆 立足基层 守正创新 走出国门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坚持按农村市场、城市市场、校园(社区)市场、境外市场的不同特点、不同要求生产各类剧目,集中精力、财力抓精品创作。《白兔记》浙婺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以新视角、新手法和新的舞台风貌,相继创排了《昆仑女》《梦断婺江》《白蛇传》《宫锦袍》《血路芳华》《基石》《信仰的味道》等一大批优秀剧目,荣获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等10余项国家级大奖,其中7个项目获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这些优秀作品,有的是传统剧目再创作,融入符合时代要求的主题立意,注入当代人的审美趣味;有的是新创作的现代戏,讴歌新时代里忠于党的事业、为人民热忱奉献的人和事。在演绎方式上,浙婺也在不断创新。如《昆仑女》的音乐打破了传统戏曲声腔“分治分立”的格局,将中西方音乐巧妙融合;京剧《红灯记》家喻户晓,浙婺在演绎经典时,发挥剧种特色和优势,设计了不少精彩的高难度武戏,文武双全的演绎令观众耳目一新;新编历史剧《宫锦袍》借鉴话剧、电影等艺术手段,从编、导、演、音乐、舞美等全方位突破,展现当代婺剧舞台艺术的现代性、高品位和新境界,受到年轻观众的普遍欢迎。如今,浙婺的舞台越来越大,全年演出量超过500场,在中共中央国务院春节团拜会、新年戏曲晚会、央视春晚、央视元宵晚会、亚洲文化嘉年华上频频亮相。2016年1月哥斯达黎加国家大剧院婺剧专场 王晓平/摄近3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五次观看婺剧演出,浙婺成为全国地方戏院团唯一的全面参与国家最高规格演出的院团,连续多年受文化部和浙江省政府、省文化厅委派和境外演出商的邀请赴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新西兰、巴西、阿根廷、古巴、南非、赞比亚以及港澳台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或商业演出,均受到热烈欢迎和好评,成为全国出访演出最多的地方戏曲院团。浙江婺剧研究院先后被中宣部、文旅部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1年12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13年被文旅部列为全国39家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之一。作者: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
7月末,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陈美兰新剧目创作团队,带着重新编排的婺剧《红灯记》和《婺剧折子戏专场》,来到北京长安大戏院参加“浙漾京城”浙江戏曲北京周。全场掌声、叫好声不绝于耳,“太棒了,一定要再来”。这样的场景,浙婺这些年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演出时频频出现。近年来,浙婺足迹已经遍及全国除西藏、青海之外的所有省份。受中宣部、文旅部及浙江省政府和文旅厅的委派,浙婺还出访了五大洲46个国家和地区,观众人数超450万。在不少传统地方剧种活力不足、剧种减少、人才断档、市场萎缩的情况下,浙婺的舞台却越来越大,全年演出量超过500场,在中共中央国务院春节团拜会、新年戏曲晚会、央视春晚、央视元宵晚会、亚洲文化嘉年华上频频亮相,成为全国出访演出最多的地方戏曲院团。7月18日,金华市人民政府发文,给予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记集体二等功一次。穿越500年时光,婺剧依然熠熠生辉、生机勃勃,成为金华的一张文化金名片。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几代浙婺人的不忘初心、守正创新。走向世界的“地方小剧种”去年12月,浙婺出访土耳其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载誉回国,获得了省委书记车俊的批示表扬。曾几何时,人们说起婺剧,习惯冠之以“小剧种”,如今它爆发出来的旺盛生命力却让许多大剧种羡慕。浙婺已连续11年作为中国的文化交流使者,在春节期间赴海外参加“欢乐春节”演出,在46个国家和地区共计演出300余场。浙婺的海外演出邀约为什么这么多?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晓平讲了几个小故事。2016年11月,浙婺出访韩国釜山,进行传统戏剧文化交流。演出当晚,韩国釜山国立国乐院内掌声雷动。《花果山》一开场便技惊四座,《吕布试马》的高难度武戏令观众目不转睛,《白蛇传·断桥》的浪漫爱情令人如痴如醉……看完演出,釜山东区区长朴三硕说:“有这样优秀剧团的城市,一定是个非常美丽并有文化内涵的地方,我很希望能与金华建立友好城市。”一年之后,釜山举行中国文化庆典活动,浙婺再次受邀,上万名韩国民众观看了演出。金杯银杯,不如观众的口碑。每一次接到出访任务,浙婺都会对参演剧目精挑细选,努力讲好中国故事。除了做好前期宣传工作,浙婺还邀请到访国使馆人员、戏剧专家或当地大学艺术专业教授翻译字幕,并请他们为观众介绍婺剧历史和剧目内容,尽量消除语言理解障碍,让演出效果更佳。新加坡牛车水人民剧场多次邀约浙婺演出,牛车水人民剧场基金管委会秘书长何子源说,在其邀请的五六十家各国艺术院团中,浙婺最令她感动。除了演出质量高,浙婺的团风也令人敬佩。他们演出结束,不管主演还是龙套,都会将化妆间收拾干净,后台没有一点垃圾,而且是个无烟院团。中国驻尼日利亚文化参赞李旭大上周给王晓平打来电话:“祝贺浙婺荣获集体二等功,今年春节请你们来尼日利亚演出。路线我都帮你们安排好了。”李旭大此前是中国驻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文化处主任,他对浙婺2013年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演出倍加赞赏。浙婺在秘鲁的演出结束后,中国驻秘鲁大使贾桂德说:“浙婺这次成功表演所取得的成果,相当于我们一个月的工作成效,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才下亚洲文化嘉年华,就上乡村戏台在世界各地打响知名度、扩大影响力的同时,浙婺不忘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忘农村演出市场是传统戏曲的基本阵地。今年5月15日,“亚洲文化嘉年华”在北京“鸟巢”举行,浙婺陈美兰新剧目创作团队110位演员参演的《盛世梨园》精彩亮相。习近平主席和亚洲47个国家政要、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3万余观众在现场观看了演出。这也是浙婺迄今登上的规格最高的舞台。从北京回来后,浙婺演员又马不停蹄到丽水缙云、松阳送戏下乡。近年来,浙婺的演员们已经习惯于在农村露台、城市剧场、海外舞台间灵活切换,将经典剧目编排成城市版、农村版、校园版、海外版、浓缩版,适应不同市场的需要。围绕“农村、学校、社区、城市、境外”五个市场,浙婺平均每年演出五六百场,这样的演出量在全国院团中名列前茅。古老婺剧的生命形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丰富多彩,充分展示了其与时俱进的文化价值。王晓平将自己比喻成列车调度员,为了安排好密集的演出,他常常要在地图上画时间表,确保在第二场演出开场前留足准备时间。为了赶时间,浙婺演员们有时不得不在大巴、高铁上化妆、卸妆。不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只要上了舞台,浙婺演员们都一样全力以赴。他们深知,只有活在舞台、活在民间、活在观众心间,婺剧事业才能生生不息。婺剧500年,浙婺正青春婺剧已有500多年历史,但近年来活跃在浙婺舞台上的演员们,平均年龄还不到28岁,最年轻的一个主角只有21岁。朝气蓬勃的团队,是浙婺发展的秘诀,也是他们的骄傲。由浙江省文化厅主办的2017“新松计划”全省青年戏曲演员大赛上,10个一等奖,浙婺揽获4个。在培养青年演员的力度和方式上,浙婺走在了全省前列。“梅花奖”获得者杨霞云,“白玉兰”主角奖得主楼胜、陈丽俐,省戏剧节优秀表演奖得主巫文玲、陈建旭……浙婺的80后演员中人才济济。“白玉兰”新人主角奖得主李烜宇、张莹,浙江省“新松计划”一等奖得主周宏伟、宋宝端、陶永晶……90后梯队也不遑多让。浙婺现有专业演职人员24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68人。行当整齐、男女并重、亦文亦武,浙婺的人才储备令同行羡慕。现在,浙婺的排练厅里,有4台剧目同时在排,无一例外都是90后挑大梁,有的主演还是四级演员,配角里却有10多名国家一二级演员。在编排新剧目时,起用优秀青年演员担当主演,在浙婺早已形成默契。“吸收年轻人加入队伍,发扬和光大民族艺术,这是我们老一辈的责任。”早在十五六年前,正值事业鼎盛期的婺剧领军人物、二度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陈美兰就有意识地培养新人。她将自己的代表作《白蛇传》和《昆仑女》传给年轻演员担纲主演;10年前又将为自己量身定制改编的婺剧传统剧目《穆桂英》,引荐给弟子主演。陈美兰说:“一个剧种的发展,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努力。我们要甘为人梯,为后起之秀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在陈美兰、朱元昊等著名表演艺术家的带领下,已有成就的资深演员们甘当绿叶,为年轻演员提供更多的表演平台和实践机会,以戏育人,出人出戏。浙婺取得丰硕成果,培养了浙江省最年轻的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杨霞云等优秀新生代演员。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优秀传统文化要与时代同频共振,才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陈美兰新剧目创作团队为核心,浙婺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相继创排了《昆仑女》《梦断婺江》《白蛇传》《穆桂英》《铁血红颜》《宫锦袍》《血路芳华》《基石》《信仰的味道》等一大批优秀剧目,荣获了10余项国家级大奖。其中,7个项目获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这些优秀作品中,有的是传统剧目再创作,融入符合时代要求的主题立意,注入当代人的审美趣味;有的是新创作的现代戏,讴歌新时代里忠于党的事业、为人民热忱奉献的人和事。在演绎方式上,浙婺也在不断创新。如《昆仑女》的音乐打破了传统戏曲声腔“分治分立”的格局,将中西方音乐巧妙融合。京剧《红灯记》家喻户晓,浙婺在演绎经典时,发挥剧种特色和优势,设计了不少精彩的高难度武戏,文武双全的演绎令观众耳目一新。新编历史剧《宫锦袍》借鉴话剧、电影等艺术手段,从编、导、演、音乐、舞美等全方位突破,展现当代婺剧舞台艺术的现代性、高品位和新境界,受到年轻观众的普遍欢迎。争创一流风气,争做一流艺术,打响百年婺剧品牌。浙婺人有一种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在用作品努力讲好金华故事的同时,也在用自身的奋斗弘扬着新时代的金华精神。据《金华日报》,原标题《守正创新铸就百年婺剧品牌——浙婺获集体二等功的背后》,作者,陈丽媛 苗青
牛年春晚还未结束,春晚戏曲就冲上了热搜。在不少网友心目中,今年的戏曲节目,是春晚亮点所在。 在短短10分13秒的节目中,一段1分20秒的武戏表演,掀起小高潮,让观众忍不住拍手叫好。而带来这段武戏集萃的,就是来自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的演员们。这也继2016年猴年、2019年猪年、2020年鼠年后,他们第四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从全国348个剧种中脱颖而出,连年登上春晚,这群婺剧人,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多轮彩排层层删选不到最后一刻都是未知数婺剧和春晚的缘分,已经持续多年。2016年,国家一级演员朱元昊和陈丽俐表演的婺剧《姐妹易嫁》,登上了猴年的央视春晚;2019年,浙婺陈美兰新剧目创作团队的30名演员参与了猪年央视春晚第八个戏曲节目《锦绣梨园》的表演;2020年,春晚的戏曲节目名为《璀璨梨园》,云集了孟广禄、王佩瑜、吴凤花、谷好好等戏曲大家,表演京剧、越剧、昆曲等剧种的四大经典剧目,浙江婺剧团派出了“婺剧男团”,最开始的开篇节目,就由优秀青年武生楼胜打头阵。婺剧讲究“文戏武做”,演员扎实的功底、干净利落的动作,每一次都深受观众喜爱。“去年11月份,央视就发来邀请函,邀请婺剧再上春晚。”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办公室副主任、春晚演出领队周聪介绍,接到通知后,浙婺陈美兰新剧目创作团队就开始确定节目,前期大家在金华排练了很长时间,直到今年1月22日到北京进行第一轮节目审核。今年已经是周聪第三次带队上春晚,对于春晚的流程并不陌生。“不到最后一刻,一切都还是未知数。”到2月7日,春晚节目已经进行了第四次联排,两天后的2月9日,还有第五次审查,“春晚播出时长是四个半小时,但前期备选的节目时长有五六个小时,所以每次联排审核,都会有节目被删。和我们住同一个酒店的就有人提前回家了。而选中的很多节目,播出时长和时间也都会做调整。”春晚变数很大,不到最后开播那一刻,谁都不知道哪些节目能向全球展现。而整台晚会只有一个戏曲节目,全国有348个剧种,婺剧作为一个古老的地方剧种,能够连年登台表演,更显不易,这也让所有婺剧人倍感自豪和骄傲。今年戏曲播出时长最长每次联排后都会做相应调整为了春晚演出,今年浙婺共派出杨霞云、楼胜等33人的强大阵容。今年的戏曲节目,名叫《盛世百花园》,齐聚京剧、豫剧、越剧等全国知名剧种,云集了不少戏曲名家。“按照要求,我们照着穆桂英和杨宗保的人物背景,编排了两段武戏集萃,时长约1分20秒。”周聪说,今年戏曲节目总时长为10分13秒,比去年增加了一分多钟,也是历年来最长的一次,“国家对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传统戏曲也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与欣赏。”虽然留给婺剧的时间只有短短一分多钟,但婺剧人是代表金华、代表浙江走向春晚的舞台,他们绝不会放过这个展示的好机会。“前期每次审查,我们都会根据表演效果做调整。”周聪介绍,演播厅的地面和平时练习场所的不同,钢化玻璃地面比较滑,也比较硬,每天高强度练习,有不少演员出现韧带拉伤等情况,“剧组有医务室,大家喷点止痛药,打点绷带就继续排练了,很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为了更好地展现婺剧,相应的动作、造型和舞台技巧也在不断调整中,“都是为了直播当天,能呈现最好的效果。”周聪坦言,参加春晚的婺剧演员,参与的演出不计其数,但面向全球全程直播,大家还是倍感压力,“观看春晚是全球华人年夜饭上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关注度很高,直播是不可重复的,只能一遍过,所以只有不断演练,才能确保万无一失。”为了演出能尽善尽美,开演前的每一天,大家每天的时间都被练习排满,化压力为动力,遇上联排,结束都要到晚上12点多。”大年三十吃不上团圆饭正月里还有多场演出等着他们上春晚,是荣誉,也是不易。据了解,这次参加春晚演出的婺剧演员,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六七岁,节目直播,意味着除夕夜的通宵忙碌,尤其像领队周聪,儿子才六个月,而主演楼胜和杨霞云是一对夫妻,女儿也不满两周岁,在北京大半个月,都伴随着对家人的不舍和想念。2009年至今,浙婺已连续12年受文化和旅游部委派赴国外参加“欢乐春节”演出活动,相继到五大洲的49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和商演,累计海外演出300余场,成为全国出访演出最多的地方戏剧院团,是一支名副其实的民间“外交使团”。这背后,除了一代代婺剧人的坚守与传承外,还有他们一次次牺牲传统佳节与家人团圆的时光。“春节前后,我们基本是连轴转的,连着参演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以及央视等主办的四台大型晚会。去年12月15日,我们到北京录制新年戏曲晚会;之后去江苏录制央视的元宵戏曲晚会;1月10日从江苏飞北京,录制春节戏曲晚会;回到金华排练春晚的节目,1月22日就到北京,一直等到春晚结束才能回家。”今年因为情况特殊,在北京参加春晚彩排期间,大家每隔一天就要进行一次核酸检测。周聪说,他今年已经进行了十多次核酸检测,但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都是为了把婺剧这个浙江地方戏曲展示好,表演好。周聪带队上春晚的三年里,几乎没有好好吃过年夜饭,“基本都是表演结束后,回到酒店简单吃一点剧组安排的饭菜、饺子,有空了给家里人视个频,拜个年。”而今天,大年初一,周聪就要带队回金华,等待他们的,是在中国婺剧院10天46场的演出。(记者 朱丽珍)
2月26日是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1元宵戏曲晚会》在当晚的CCTV-11戏曲频道(19:30)、CCTV-4K超高清频道(21:35)播出了由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陈美兰新剧目创作团队优秀青年演员杨霞云、陈丽俐、武延兴主演的婺剧《白蛇传》这也是婺剧第二次在央视元宵戏曲晚会上亮相本次晚会共分为9个篇章婺剧《白蛇传》出现在《天地情缘》篇章演出时长大约7分钟整台晚会群英荟萃婺剧《白蛇传》的登场是晚会亮点之一被不少观众点赞“不愧是‘天下第一桥’”浙婺领队周聪介绍,元宵戏曲晚会的录制地点在江苏盐城东台董永七仙女文化园,晚会堪称是一场实景戏曲大秀,将户外实景和情境融合。在一个多月前,浙婺就受邀前往江苏排练。“婺剧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主要是‘文戏武做’,《白蛇传》又是经典剧目。为了这次演出,我们共派出58人的强大阵容。”当时在江苏盐城录制该节目,是户外录制。晚上零下4摄氏度,演员们穿着单薄的演出服在室外表演《白蛇传-水斗》。为了演出尽善尽美,演员们会在酒店房间内化好妆、穿好衣服,在大堂里热好身再出门,演出大约录制了两个小时左右。“虽然室外很冻人,但精彩的演出效果大于一切,大家从不叫苦。”周聪说,顶着寒风,浙婺演员们高质量地完成了录制任务,得到了导演组的一致好评。除夕夜婺剧亮相央视春晚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昨天它又再次闪耀元宵戏曲晚会成为一大亮点那么婺剧为什么能从全国348个剧种中脱颖而出连续登上央视舞台这背后婺剧人又有怎样的故事听听他们的心声↓↓↓婺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金华婺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金华文化的金名片。今年的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在强调“积极推进文化浙江建设”时,还专门提到要“振兴越剧、婺剧、昆剧等传统戏剧”。去年5月,浙江发布首批20项“浙江文化印记”名单,婺剧榜上有名。在一代代婺剧人的不懈努力下,精品创作喜报频传,青年演员人才辈出,文化交流遍布世界,婺剧事业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和长足的发展。远的不说近几年浙婺就创排了多个好剧目●《宫锦袍》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部重点扶持剧目,被浙江省政府通报表扬,并被拍成婺剧电影;●现代戏《血路芳华》《信仰的味道》屡获大奖,《信仰的味道》还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百年百部”重点扶持作品;●改编的青春版《白蛇传》《穆桂英》等传统剧目,演遍大江南北,好评如潮。推陈出新打造“浙婺”金字招牌近年来,浙婺特别注重精品创作和人才队伍培养。在出人才方面,浙婺一大批青年演员在梅花奖、白玉兰奖、“新松计划”浙江省青年戏曲演员大奖赛、省戏剧节中频频获奖。而浙婺这支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不满30岁。浙婺陈美兰新剧目创作团队连年受邀参加各种重大演出活动,仅2019年一年间,就11次上北京,在全国最重量级的中共中央团拜会、新年戏曲晚会、央视春晚、央视元宵晚会、央视元宵戏曲晚会、亚洲文化嘉年华等重大活动上相继亮相。今年又相继在《2021新年戏曲晚会》、央视牛年春晚、《2021春节戏曲晚会》《2021元宵戏曲晚会》献上精彩节目。浙婺花开墙内墙外都飘香2009年至今浙婺已连续12年受文化和旅游部委派赴国外参加“欢乐春节”演出活动相继到五大洲的49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和商演累计海外演出300余场成为全国出访演出最多的地方戏剧团是一支名副其实的民间“外交使团”浙婺频频在高规格演出中亮相大大提升了金华的形象和美誉度精彩片段还没过瘾?在家也能看婺剧!春节期间我市推出了“云上看婺剧”活动,《白蛇传》等近30部经典婺剧随时鉴赏。春节虽然结束了,但是“云上看婺剧”仍在继续!云看婺剧经典婺剧随时鉴赏还有来自“婺剧少年”的惊喜来源 | 金华新闻客户端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作者 | 夏斌婷 刘任翼编辑|陈思校对|陈晓燕
人民日报社市场报网络版《百姓中国周刊》浙江浦江讯(记者朱文俊 卢兰容 通讯员 孙梦婷 张林璋)端午节之夜,咱金华婺剧《断桥》在央视“斗台” ,与“粤、淮、评、川、京”南北五大剧种合演《白蛇传》。婺剧《断桥》不仅惊艳了现场,被评价为“中国戏曲编排和视觉的最热烈和最天才的收获”,收获了一大批粉丝。6月18日晚,央视11套戏曲频道现场直播由“粤、淮、评、川、婺、京”南北六大剧种合演的《白蛇传》。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的婺剧《断桥》,以20分钟时长演绎经典,精彩呈现。这一由“CCTV空中剧院”栏目围绕端午节这一时间节点,以融合思维、创新思维精心筹划编排的多剧种融合演《白蛇传》,集结众家所长讲好中国故事,打破单一剧种演绎全本大戏的传统模式,选取粤剧《游湖》、淮剧《结亲·酒变》、评剧《盗仙草》、川剧《金山寺》、婺剧《断桥》、京剧《合钵》《祭塔》等六个剧种最精彩、最具特色的段落,连缀完成故事讲述,将传统与创新契合、不同风格结合,让传统经典戏曲焕发出新风采。据央视导演介绍,婺剧版的《断桥》,不仅是婺剧代表作,也是公认各剧种《断桥》中极具特色的一个。“文戏武唱、文武并重”,以声传情、以做传神的舞台呈现,倾倒无数中外观众,令人过目难忘。现场观看的著名剧评人张敞第一时间写出了剧评:“当晚的最佳自然还是婺剧《断桥》,原本30几分钟的一折,删去了白娘子诉衷肠的最后一段,保留了大约20分钟,这20分钟里,堪称中国戏曲编排和视觉的最热烈和最天才的收获。许仙是人,小青蛇性多于人性,白素贞人性多于蛇性,演得如此分明。我从来没想到戏曲演员在舞蹈动作中会用碎步、手臂、伸出的头颅、甚至眼神的刁,来演出一个活生生的蛇仙来。这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小青一怒,口衔头发,发如扎髯,仿佛小青一个女子,迅速变为吃人的雄性巨蟒。而扮演许仙的演员节奏感和爆发力好到无以复加,前一句是自我悔恨,后一句是忽然惊喜,再一句就变成惊吓之后的慌不择路,身段、神情、唱腔无一不瞬间到位,屁股坐子、摔僵尸、跳着躺横僵尸、跳着跪…每一下看得人都要惊叫,又高又飘又标准,就像拿命在演出。尤其当青蛇白蛇许仙三人相遇后,你会发现他们对戏的熟稔,无论是情绪还是动作、造型,已经到了分毫不差的程度。小青的剑每次指住许仙,都距离他的双眼不过一寸,让我一个坐在台下,距离他们只有数米的人,也要如许仙一样吓晕。在短短的时间里,他们造型上极尽变化,有青蛇盘腰旋转,有青蛇自上而下翘足如蛇尾,在白蛇唱腔中逐渐下刺,有青蛇与许仙在白蛇身前忽然对面,而许仙瞬间躲在白蛇身后,而青蛇的头也真如蛇,探了一探,那一刻,真感觉她要吐出红色的信子来。更有极多的,在白蛇哀怨的唱腔中,小青的怒,许仙的躲,组成的三人舞台造型,每一个都严整紧密,美不胜收,三位演员的神情也如三幅完美描摹心情的戏剧画,没有一丝游离。我早就知道婺剧《断桥》,一直想看也没看上,这次看了,才知“天下第一桥”果然无虚。倘若说昆曲的《断桥》是雅的韵文,京剧的《断桥》是悱恻的散文,婺剧《断桥》就是一部司马迁的《刺客列传》。小青是一肚皮宿怨要发出来,化而为剑;白蛇是一肚皮宿怨要发出来,化而为唱;许仙是一肚皮宿怨要发出来,化而为跌扑翻滚。昨晚回家后,我又搜了婺剧《断桥》其他版本在看,论激烈、火爆、分寸与劲头儿的掌握,实在属我昨晚看的这一场为第一,为不可替代。如果他们以后还会来北京演出,演一回我就要去看一回,他们真是戏曲最精彩的收获!”浙江金华婺剧历史源远流长,又称“金华戏”,是我国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也是金华最古老的戏曲。近两年,金华婺剧频频亮相央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哪些婺剧在央视“刷脸”了?2016年2月2016年2月7日晚上,作为今年央视猴年春晚的唯一一个戏曲节目,戏曲联唱《戏游花果山》粉墨登场。婺剧在所有登场的6个剧种中压轴出场,朱元昊和陈丽俐所表演的婺剧《姐妹易嫁》选段《树上喜鹊叫喳喳》赢得了一片叫好。朱元昊说,这次演出有着深远的意义,这是几代婺剧人的梦想,也是金华人的梦想,也是多少婺剧观众的梦想,我们一年演七百场好了,有多少观众,现在上了春晚了,有多少观众,有几亿,让大家慢慢的了解金华,了解金华的文化,是多有意义啊。2016年5月2016年5月4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筑梦青春”2016年“五月的鲜花”———全国大中学生校园文艺会演》,武义县职业技术学校二年级学生应福进和孙诗斯表演的婺剧节目《姐妹易嫁》在晚会上精彩亮相。此次汇演共有来自全国的65所大专院校、2000余名大学生演员参加。武义县职业技术学校戏曲专业作为唯一一所职高代表,和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等学校的学生们一起参演戏曲节目《晨练交响曲》。这是本台晚会唯一的戏曲类节目,也是节目组历年来首次推出的戏曲类节目。2017年8月2017年8月14日,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CCTV-11)《快乐戏园》栏目已播出过金华艺术学校“婺韵芬芳”专场演出。演出中,金华艺术学校的学生和老师们为大家带来了家喻户晓的婺剧唱段,好评如潮。当天,兰溪芝堰村的孝思堂里人山人海,国家一级演员、金华市艺术学校张建敏为海外学子们讲解婺剧。2017年2017年9月2日,继“七上央视”后,浦阳二小的婺剧节目《断桥》实现了“八上央视”的梦想。从这一天下午17点07分节目播放开始,央视主持人用了整整15分钟,把娃娃们排练《断桥》的背后故事讲述给全国观众听。篇幅之长,介绍之详细,对于小县城的一所学校来说,实属首次。这一次的央视亮相再一次让大家感受到了浦阳第二小学这所婺剧特色学校在戏剧教育方面的收获和潜力。2017年9月3日,由画水镇中的学生陆健玲、金祥莹、叶曼琳等表演的《三请梨花》婺剧选段在CCTV-11戏曲频道播出,荧屏上,陆健玲等学生娴熟的唱功及其到位的表演,让人惊艳。2018年6月2018年6月6日晚7:20,中央电视台11套戏曲频道“空中剧院”栏目,播出由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婺剧名家陈美兰、朱元昊、范红霞、黄庆华等联袂主演的婺剧新编历史剧《宫锦袍》。《宫锦袍》以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赐给名相狄仁杰的宫锦袍为主要道具贯穿剧情,反映了武则天和狄仁杰“以天下之心为心”的民本思想和两人心心相惜的知音之情。该剧曾先后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资助项目和201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10台重点扶持剧目,实现了婺剧国家艺术基金申报立项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重点扶持剧目零的突破。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宫锦袍》作为浙江省唯一入选剧目,参加文化部2018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精彩亮相北京舞台,赢得了首都观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戏曲传承不仅要留下经典剧目,还应该留下经典音像,让人们从唱腔和表演两个维度来感受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为后人传承学习提供典范。12月3日—6日,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迎来了文化和旅游部的“像音像”摄制组。该工程是选取当代戏曲名家及其代表性剧目,先在舞台取像,后由演员录音配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留下完美的艺术记录,使之成为新的经典。此次摄制组来到金华为的是拍摄留存婺剧领军人物、二度“梅花奖”“文华奖”获得者陈美兰表演的经典剧目《辕门斩子》。据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楼晓华介绍,这出折子戏时长50分钟左右,陈美兰曾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受邀录制过相关VCD。文旅部对这项工程十分重视,拨出专项资金予以扶持,所以,此次派出摄制组专程来金重新录制影像。“录音棚里录制好的婺剧选段,给舞台演出发挥的空间不大。为了完美契合音乐,此次录制尽可能保留了声音的原班人马配戏,陈美兰新剧目创作团队的演职员已经提前排演数十遍。”楼晓华说,这些天,摄制组和剧团的工作人员都很辛苦,为了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一丝不苟,反复打磨,有些唱段要经过几十次的录制才能留下最后的记录,并将于明年适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像音像”摄制组负责人、制片主任吴彦荣说,为了录制,他已经跑遍全国上百个剧团,浙婺的各方面表现都十分突出,不愧是全国一流的院团。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2020的秋天对于浙江金华东阳市东阳江镇上陈村村民而言,丰收的喜悦不止于田野,更弥漫在心田。国庆前夕村子里连续一周的民间戏剧盛宴,那热闹的场景、喜庆的滋味,一直在心头久久不散。上陈村距东阳市30公里,面积9平方公里,816户2185人。村里原有一个设在明代宗祠内的文化礼堂。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容村貌日新月异,富裕起来的村民们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为此,村里投入285万元,2019年8月开始新建2271.5平方米的综合楼,将党员活动室、便民服务中心、行政办公中心、村民宴会厅等都纳入楼中,还在一楼专门腾出960平方米用作文化大礼堂建设。这是一项民心工程,全体村民大力支持,不少村民自发捐资。今年8月,工程竣工,宽敞明亮的大礼堂里舞台、灯光、音响、空调一应俱全,还有村民捐款10万元添置了观众长椅。浙江省文旅厅副厅长叶菁为获奖民营剧团颁奖民间剧团表演赛颁奖仪式筑巢须引凤,村里人都知道婺剧领军人物、二度“梅花奖”“文华奖”得主陈美兰就是上陈村人。婺剧是金华人喜闻乐见的家乡戏,这些年,婺剧接连出国门、上春晚、走进国家大剧院,婺剧是金华人的骄傲,而陈美兰就是上陈人的骄傲。村委一班人决定找这位乡贤出出主意,于是,他们到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走亲戚”。浙婺领导班子和婺剧表演艺术家陈美兰都被淳朴热情的乡亲情谊所感动,在取得主管局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支持后,又联系了金华市文旅发展和非遗保护中心。恰此时,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在落实2020“浙江好腔调”专场展演活动,有意在金华设展演分场;同时,第七届浙中民营剧团表演赛也正在全市各地通过申报选取举办地,东阳市非遗保护中心报经东阳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批准,专为上陈提出申办请求……日前,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承办,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金华市文旅发展和非遗保护中心、东阳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执行承办的2020“浙江好腔调”金华专场展演暨第七届浙中民营剧团表演赛以及“婺风遗韵·金华非遗进文化礼堂”惠民展演均在新建的上陈村文化礼堂举办。先是6家来自金丽衢地区经初赛选拔出来的优秀民营剧团轮番登台斗戏,切磋技艺。三天时间里,缙云县碧林婺剧团、浦江县洪杨婺剧团、衢州市和谐婺剧团、金华市婺城区黄大仙婺剧团、东阳市千祥镇胜辉剧团、浦江乱弹传习所接连上演《金水桥》《清风亭》《徐公案》《程婴救孤》《桃花案》《浦阳江之女》等6部正本戏。87岁的婺剧表演艺术家吴光煜携吴淑娟、李春虎等知名婺剧专家担纲评委,全程观演、评审并点评。相约去大礼堂看戏成了村里最近最热门的话题,每天都有一拨拨男女老少开心地涌向大礼堂,连几十里地外的义乌、武义等地戏迷也不辞辛苦地赶来看戏。第七届浙中民营剧团表演赛圆满结束当晚,在2020“浙江好腔调”全省传统戏剧展演金华专场演出开始前举行了第七届浙中民营剧团表演赛颁奖典礼,当金华市婺城区黄大仙婺剧团团长叶静从叶菁手中接过金奖锦旗时,激动地连声说:“今年参赛真值!”“浙江好腔调”金华专场展演你方唱罢我登场,颁奖典礼后紧接着开启专业院团展演模式,来自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东阳市婺剧演出有限公司、兰溪市李渔戏剧研究院、义乌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的名角名旦先后登台亮相,献演《米糷敲窗》《李渔别传》《吕布与貂蝉》《穆桂英》四部经典剧目选段,用“金华好声音”唱响“浙江好腔调”。四大专业剧团的专业表演不同凡响,尤其是浙江婺剧团“梅花奖”得主杨霞云、“白玉兰奖”得主楼胜联袂主演的《穆桂英》选段《大破天门阵》,细腻传神的演技、高难度的武戏,令观众的叫好声与鼓掌声响彻礼堂。叶菁看后直言:“《大破天门阵》很震撼,我相信谁看了都会很感动!”叶菁盛赞婺剧不愧为浙江的一张金名片、20个文化印记里非常重要的一个,他说:“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为什么能打造的这么好,因为有‘家长’领头带得好,有一批演技精湛的好演员,有一批甘于奉献的幕后人员,非常有凝聚力,也非常的不容易!‘浙江好腔调’已经办了6年,金华专场展演放在陈美兰的老家上陈村举办,非常有代表性,颇有意义!”随后,浙江婺剧团的演员们又进行了三天六场“婺风遗韵·金华非遗进文化礼堂”惠民展演,演出《狸猫换太子》《姐妹易嫁》等经典剧目。村民们感慨:“好多年都没有看到这么精彩的家乡戏了,白天、晚上都有戏,还一连好多天,好像小时候过年一样啊!”村委会冯主任介绍,村里以往逢年过节也请戏,都在露天搭台,最多演三四天,像这般大规模的演戏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大礼堂可容纳1200人,每场基本满座,观众将近15000人次,没想到那么多人来看戏,村里一点也不乱,大家都能自觉有序停车,自觉维护礼堂环境卫生和观演秩序。此次,通过省、市、县、乡、村多级联动,“浙江好腔调”传统戏剧展演金华专场、浙中民营剧团表演赛、“婺风遗韵·金华非遗进文化礼堂”惠民展演三大活动在上陈持续开展,让山乡百姓尽享文化盛宴的同时,充分彰显传统文化的时代风采,有力促进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创新发展,也见证了今日美丽乡村的美好生活。(王晶 张辉/图)责编:吴敏
2019-05-23 07:17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苗青 摄影 张辉上周末刚从北京参加“亚洲文化嘉年华”载誉回金的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陈美兰新剧目创作团队,这两天作为省政协“六送下乡”“两走进”活动的文化使者,又出现在了丽水缙云、松阳的舞台上,为当地观众送上了婺剧经典保留剧目《白蛇传》。5月22日晚,松阳观众以持续不断的掌声和喝彩声,表达了对浙婺精湛演出的欢迎和喜爱。全国政协常委、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张泽熙,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主任潘海生,也在现场观看了浙婺的演出。为了让缙云、松阳的观众看到高质量的演出,作为省政协委员、两度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的陈美兰,特意安排了自己的三位学生,刚刚获得上海“白玉兰”奖主角奖的陈丽俐和国家一级演员巫文玲在两场演出中分别扮演白素贞,在浙江省“新松计划”全省戏曲青年演员大赛获银奖第一名的何潇乐扮演小青;而陈美兰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之一、第24届上海“白玉兰”奖主角奖获得者楼胜,则扮演许仙。他们都非常珍惜下乡为基层群众服务的机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呈现了一台青春版的《白蛇传》。婺剧在缙云、松阳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得知浙婺来演出,两地观众犹如过节一样兴奋,演出票一票难求。两场演出的现场,除了观众席坐满了观众,剧场两边走道、台阶上也都是人。有戏迷说:“平时我们就爱看婺剧,但能现场观看浙婺这样高水准的演出,真是莫大享受!”缙云县委县政府为了满足广大婺剧迷的观剧要求,专门开设了网络直播、电视直播,还特地临时在县政府门口的大广场上加设36平方米的LED屏幕,进行广场直播,数万名缙云观众同时收看了浙婺的演出。缙云县文旅局还特意在本地电视台开辟专门栏目,将连续半个月播放浙婺的多个剧目的演出录相,以满足戏迷的观剧愿望。松阳县人民政府为了推进文化名县战略,振兴地方戏曲,于22日下午和浙婺签订了文化战略框架协议,浙婺则向松阳县政府授予了“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戏曲教学实践基地”牌匾,以帮助提升松阳本土剧团的表演水平,助推松阳高腔的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