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浙江省发改委牵头制定《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根据规划,浙江将布局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涵括杭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温州瓯江口产业集聚区、宁波梅山物流产业集聚区等。自规划发布,到如今已经历时10年,这些产业集聚区设和发展都卓有成效,比如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和温州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根据2020年6月8号的杭州市政府公开信息显示,2016至2018年期间,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产业增加值从1063.3亿元增加到1711.6亿元,高新产业增加值从997.8亿元增加到1597亿元,工业增加值从137.6亿元增加到185.8亿元,税收收入从218.3亿元增加到376.2亿元,国家高新企业从237家增加到607家。累计引进国千人才178名、省千人才239名、市级521人才99名。此外,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依据省市党委政府的战略定位,积极推动区域经济高速高质量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双创”成效突出,区域经济发展实力提升。二是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明显,省级考核名列前茅。三是传统制造业借力提升,产业智能化加快转型。四是“一号工程”着力打造,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温州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温州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是全省第一个获批的产业集聚区,温州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产业集聚区的开发建设,自2011年《温州瓯江口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实施以来,产业集聚区开发投入持续加大,基础框架日益完善,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区已开发建设面积30.8平方公里,占重点规划区总面积的51%,高于全省14个产业集聚区平均水平(33%)。2011-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29.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241.6亿元,占投资总量的56.2%,基础框架已全面拉开。围海造地高速推进,空间拓展较快,为温州从沿江城市向沿海城市推进提供有力支撑。2014-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增速,地区生产总价值突破11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5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1亿;城市发展枢纽和交通枢纽双重效应充分彰显,城市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城市化率达到60%;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核心区初显城市新区形态,一批工业项目实现产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50亿元以上。融象观点:以产业集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布局产业集聚区发展逐渐被各级政府所重视,产业园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助推器,亦是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融象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吴烨维认为,产业集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其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两点:其一、产业集聚促进经济增长动力:产业集聚通过规模效益以及外部效应提高经济增长效率与加快技术创新,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从而促进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资源共享实现成本降低,协同发展提升资源利用率和生产率,进而提高经济增长效率;另一方面,产业集聚加速知识溢出和创新体系在区域内的流动,促进创新发展,形成新业态、新模式,给域内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其二、产业集聚增强经济增长稳定性:产业集聚能够降低经济风险,增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同产业链的企业集聚,分工合作、协调发展,此模式可降低外界因素带来的风险,同时缓解外部冲击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在遭遇外界不确定风险时,产业链企业可在短时间完成创新、转型及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抵抗如政策调整、市场风险、技术变革等带来的波动风险,提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此外,对于地方政府和产业、资本而言,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规划,“因地制宜”发挥区域资源禀赋优势,进而创造产业集聚效应的最大化,是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首要基础。融象产业研究院,专注产业与资本研究,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区域发展特点,深度挖掘大数据应用价值,形成产业链报告和智库,推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发展,实现新突破。不止于此,融象产业研究院特聘各领域产业研究专家,进一步加强对产业发展的业态研究和市场分析,在产业发展战略、新兴支柱产业发展趋势、招商引资等方面为区域政府、产业园区提供咨询指导和智力支持,为域内产业发展出谋划策,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浙江省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采取规划引领、创新驱动、载体支撑、试点示范等四大举措,集中力量推动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2019年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以上,对规上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进一步提升,成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驱动力量。一、加强规划计划引领落实《深化数字浙江建设实施方案》,加快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加速推动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云上浙江、数据强省六大领域建设。推进编制《浙江省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浙江省生物经济专项培育行动计划》、《打造生命健康世界科技创新高地行动方案》等相关规划和行动计划。研究制订浙江省航空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推动浙江省建设成为航空产业制造高地和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示范省。二、加强基础技术研发加快推进之江实验室、超重力模拟与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和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新认定一批省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推进杭州、宁波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加快建设省级高新技术特色小镇,全力打造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推动紫金港科技城、未来科技城和青山湖科技城联动发展。启动数字经济重大科技专项,在以“城市大脑”为标志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一代集成电路等“互联网+”领域,组织实施75项以上重大科技项目,其中人工智能领域50项以上,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推动数字经济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三、强化重大载体平台支撑实施集成电路“强芯”行动,推进杭州“芯火”创新基地和省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建设。实施软件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加快杭州国际级软件名城创建,推进工业技术软件化,培育万款工业APP。深化“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级示范区建设,推进“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提升supET平台基础服务能力,新培育30家以上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10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与supET平台对接合作。推动杭州、宁波、嘉兴、绍兴四市加快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四个分园建设。持续推进钱塘江金融港湾、杭州国际金融科技中心、“移动支付之省”、金融服务自贸区等建设。继续着力推进之江文化产业带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建好数字产业核心区“之江发展核”。四、加大产业试点示范加快推进宁波、绍兴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支持大江东航空航天产业园、舟山航空产业园等航空特色园区建设。推动杭州国家高端软件和应用系统区域集聚发展试点、舟山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提升发展。推动各地结合实际实施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支持杭州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推进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5G网络规模试点和应用示范步伐,开展5G试商用。支持阿里巴巴以市场化方式推进eWTP全球化布局,推进杭州实验区建设。浙江发改委
“目前,公司紧盯5G、新能源基础材料产业的发展动态,对这些逆势增长的产业加大资金和研发力量的投入。同时,对产品结构及时进行战略性调整,在5G、新能源基础材料产业上一直保持着逆势上扬的态势。2月份以来,每个月的产值均保持在30%至50%的增长速度。”4月下旬,浙江惟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刘志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出了企业在疫情之下如何采用灵活转型来增强自我“免疫”功能的创新历程。据了解,位于杭州湾上虞经开区核心区域的浙江惟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国内高精度铜板带领域多位资深人士与技术专家发起创建的一家生产各类高性能新型铜合金板带材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汽车船舶、高端装备、电力电气、航空航天等领域。原先销量不错的汽车、消费电子类配套产品,在当前疫情影响下,市场萎靡,产量下滑,企业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生死抉择。迅速调整产品结构,迎合新基建、5G和新能源汽车的主流市场,产品研发能力至为关键。企业第一时间拿出前期研发的储备产品,由原先的注重走量产路线向提升产品附加值转变,推动全产业链联动复工。围绕扩大内需,不仅将生产研发重心移向5G和新能源汽车的电池配套产品,还计划与特高压输变电领域结缘。“今年由于受疫情影响,从产品数量上来讲,与去年相比会有一个下调的阵痛,但是从销售额及利润报表分析,公司还是能完成年初制订的全年目标计划。从三四月份的订单及生产销售情况来看,5G和新能源汽车的电池配套产品形势向好,生产进度已经快跟不上订单量需求了。” 刘志成这样说。根据市场变化迅速调整产品结构,这显示出新材料企业在技术支撑下的核心竞争力和产品灵活度,使初上规模的惟精新材料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而在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的这片热土上,像惟精新材料这样化危为机的新材料企业不在少数,新和成的聚苯硫醚聚合物材料(PPS)、中科恒泰的聚甲基丙烯酰亚胺(PMI)复合材料、晶瑞电子的四寸蓝宝石晶片等,这些拥有“硬核”产品的新材料企业均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处于龙头地位,掌握市场话语权,不仅让这些企业在疫情中凸显实力优势,更为经开区新材料全产业链的打造奠定了扎实基础。最近几年,杭州湾上虞经开区依托扎实的产业基础,谋划推动高端产业集群化发展。2017年,确定了“2+2”产业集群发展思路和空间布局,重点对新材料、现代医药两大主导产业编制完成了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招商政策,制定项目准入“正面”、“负面”两张清单,组建专业招商小组,实施产业垂直、精准招商。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经开区在新材料领域已经初步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市场化应用”的新材料产业链发展格局。去年底,我区结合区域产业实际,发布《关于推行产业链“链长制”工作的实施意见》,推行产业链“链长制”试点建设。新材料产业链“链长”由区委书记亲自担纲,这为企业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更为企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服务。2019年,经开区新材料产业链实现产值538.17亿元,同比增长11.14%,增速高出开发区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规模占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46.5%。新材料产业进出口规模达到77406万美元,其中出口额为74795万美元。风好正是扬帆时。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的新材料产业正在实现“由量到质”、“从有到优”的飞跃。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众多新材料产业借助经开区上下游产业链、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市场主导等优势,纷纷逆势而上,显现出抗“疫”的强健筋骨。上虞经开区的一位负责人表示,新材料产业继续保持逆势生长的势头,对于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经开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规划已初步形成。围绕“产业链更完善、创新发展更完善、产业布局更合理、资源配置更高效”目标定位,经开区北片将规划一万亩土地用于新材料化学聚合、改性应用,做大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链、做精高端金属新材料产业链、做强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链、做新新型储能材料产业链及前沿新材料产业链,大力推进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力争到2022年成为全国领先、全球一流的新材料产业中心。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20日讯 20日,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发布《关于开展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浙江省将着力培育一批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示范项目、示范产品和一批拥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的文化和旅游放心消费品牌,形成可供借鉴和推广的经验模式,不断壮大文化和旅游“双万亿”产业的综合实力。《通知》明确参与申报试点的城市需根据探索经验模式、把握需求导向、拓展市场空间、构建消费监管体系、健全绩效评估机制等五方面重点工作任务,提出试点期内的探索重点、创新举措和实现路径。根据《通知》,试点城市需以全域旅游、“百千万”工程等为抓手,着力推动景区城、景区镇、景区村建设项目落地;推动演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开发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培育“文旅+”新业态;围绕“四条诗路”文化旅游带、“十大海岛公园”、“十大名山公园”、百条特色文化和旅游精品线路等大花园建设重点,鼓励建设多种业态融合的文旅消费集聚区;围绕文旅消费新需求,每年组织举办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着力打造有影响力的地域文旅消费品牌。此外,试点城市还需把握文旅消费数字化发展新趋势,创新“互联网+文旅”消费模式,大力推动文旅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实施智慧旅游便民示范工程,推出“20秒景点入园”“30秒酒店入住”等智慧旅游便民服务场景,提高文化和旅游消费的便利度;要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做好文化和旅游消费数据的收集监测、分析应用和及时报送工作。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为试点时间,试点城市需每半年将试点工作情况及相关成果报送至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工作专项小组办公室。杭州市、宁波市已是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积极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通知》明确此两市不再申报省级试点城市,但其所辖的县(市、区)可申报省级试点城市。>>>更多政策可查看中国经济网“中国文化产业政策库”以下为《通知》全文:关于开展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工作的通知浙文旅产〔2020〕8号 各市、县(市、区)文化和旅游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商务局: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实施意见》以及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等10部门印发的《关于尽快恢复振兴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 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实施意见》(浙文旅产〔2020〕2号)等文件精神,促进疫后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快速回暖与扩容提质,推动我省文化和旅游“双万亿”产业高质量发展,经报省文改办同意,决定开展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以下简称“试点城市”)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准确把握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新特点新趋势,以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激发城乡居民的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探索建立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良性机制,加快构建现代文化和旅游消费体系,推动我省文化和旅游消费总体规模持续增长,以高质量的文化和旅游供给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各领域、多方位、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着力培育一批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示范项目、示范产品和一批拥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的文化和旅游放心消费品牌,形成可供借鉴和推广的经验模式,不断壮大文化和旅游“双万亿”产业的综合实力,助推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二、试点城市重点任务(一)开展先行先试,探索促进文旅消费新路径。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依托文化和旅游的消费基础,在全省确定一批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推动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试点经验。试点城市要因地制宜制订试点工作方案,整合现有资金渠道加大对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支持力度,以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举措,探索形成具有示范意义、可持续和可复制推广的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的经验模式和实践成果。 (二)把握需求导向,大力完善文旅消费新供给。要以全域旅游、“百千万”工程等为抓手,着力推动景区城、景区镇、景区村建设项目落地。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大力优化文旅消费环境,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推动演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引导有条件的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等文化单位培育成景区景点,大力开发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培育“文旅+”新业态。要围绕“四条诗路”文化旅游带、“十大海岛公园”、“十大名山公园”、百条特色文化和旅游精品线路等大花园建设重点,鼓励建设多种业态融合的文旅消费集聚区。要做实做好“诗画浙江·百县千碗”工程,规划落地特色美食体验店、示范店、旗舰店、街区、小镇等消费平台。要围绕文旅消费新需求,每年组织举办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着力打造有影响力的地域文旅消费品牌。 (三)拓展市场空间,培育激发文旅消费新动能。把握文旅消费数字化发展新趋势,创新“互联网+文旅”消费模式,大力推动文旅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促进文旅消费扩容提升。要从时间上延长消费链条,激发夜间文旅消费潜力,建设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从空间上拓宽消费群体,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偏好群体的消费需求,用新供给激发内需潜力。从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文艺团体、创意设计机构创作生产文化旅游产品着手,激发文旅消费市场主体活力。加强对职工带薪休假制度的引导,鼓励组织方式灵活多样的疗休养,发挥带薪休假和疗休养的带动作用。鼓励实施景区门票减免、淡季免费开放、演出门票打折等政策,更好地增强文旅消费的体验感、幸福感、获得感。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鼓励各地发放文化和旅游消费券;在征得人民银行、银保监等相关部门同意的前提下,鼓励发行文化和旅游消费联名银行卡并给予特惠商户折扣、消费分期等用户权益。探索建立入境旅游客源激励机制,着力扩大入境旅游群体。 (四)提高服务水平,着力构建消费监管新体系。实施智慧旅游便民示范工程,推出“20秒景点入园”“30秒酒店入住”等智慧旅游便民服务场景,提高文化和旅游消费的便利度。打造一站式公共服务、一网式品牌推广、“一张卡”体验消费、一体化市场监管的服务体系。利用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加快构建“全覆盖、无死角”的文化和旅游行业信用体系,推动文化和旅游企业建设成为放心消费单位。要联合金融机构创新抵质押贷款模式和金融监管机制,创新文旅产业信贷产品和服务,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要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积极推广文旅执法与公安、市场监管、法律服务、人民调解协同的监管模式,全面加强文旅市场监管,促进文旅市场健康繁荣发展。 (五)重视数据采集,建立健全绩效评估新机制。要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做好文化和旅游消费数据的收集监测、分析应用和及时报送工作。要建立本地区文旅消费评估联动机制,定期开展绩效评估。要及时总结试点工作成效和不足,形成典型经验和有效模式,并加以宣传推广。要针对试点工作中典型经验和突出问题,形成课题研究成果,为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参考,为其他地区发展提供借鉴和经验。 三、试点城市申报与确定 试点城市应以设区市或县(市、区)人民政府为主体进行申报。各地文化和旅游局要会同当地发展改革、财政、商务等部门,做好试点城市申报的基础工作。县(市、区)申报试点城市应同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备。杭州市、宁波市已是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积极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不再申报省级试点城市,但其所辖的县(市、区)可申报省级试点城市。申报试点的城市,要根据本通知所明确的重点任务,提出试点期内的探索重点、创新举措和实现路径。试点城市名单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会同省级相关部门及专家共同审核确定,并报省委宣传部、省文改办备案。 四、试点时间与安排 1.试点时间为两年,从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 2.请各地于2020年5月25日前将试点城市的申报表(见附件)和试点工作方案(A4纸统一装订成册,加封面)等一式五份报省文化和旅游厅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工作专项小组办公室(杭州市曙光路53号),并同步通过浙政钉报送电子版。联系人:付丽萍,电话:0571-85085835,13967016232。 五、激励机制 (一)试点工作突出的城市有优先申报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资格。 (二)试点城市可优先享受相关平台认定、项目申报等。 六、工作要求 (一)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汇报,认真组织发动,积极申报省级城市试点,制订具体详实的试点工作方案,报当地人民政府审核,并由当地人民政府出具申报函件。 (二)在试点过程中,要积极争取当地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加强部门之间沟通协调,建立健全协同推进机制,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要认真做好宣传解读、宣传报道和相关统计监测工作。 (三)省文化和旅游厅将会同省级相关部门对各地开展试点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并适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实地考察、评估。 (四)试点城市每半年将试点工作情况及相关成果报省文化和旅游厅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工作专项小组办公室。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财政厅 浙江省商务厅2020年4月3日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提要:截至2019年,浙江省江山市门业产业规模已达到120亿元,年产木门1600多万套,占国内木门市场的1/5。(来源:中国企业报)截至2019年,浙江省江山市门业产业规模已达到120亿元,年产木门1600多万套,占国内木门市场的1/5。江山市先后被授予“中国木门之都”、“中国定制家居木质制品名城”、“国家级出口木门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木门智能制造示范市”等称号。浙江省江山市——中国木门之都,经过20多年的市场洗礼,砥砺前行,门业产业已经成为江山市基础最扎实、产业链最完整、发展最迅猛、潜力最巨大的产业。木门作为江山市一大特色优势产业,目前,全市有各类木业企业1000多家,门业企业300多家,拥有规上企业78家,上市企业1家,亿元以上企业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木门出口企业36家。江山市门业形成了产品特色突出、区域特色鲜明、产业集聚优势明显的高质量发展产业集群。为加快江山市木门企业创新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与社会知名度,培育出更多区域、全国乃至世界品牌,江山市助推传统门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聚”且“名”的门业(家居)产业集群,按照“木门+全屋定制”的发展方向,全面开启木门行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加快门业产业链布局,打造配套齐全的产业集群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江山市门业产业形成集交易、制材、加工、制造、综合利用为一体的百亿产业规模。产品以木门、防盗门、防火门为主,涵盖家具、橱柜、板材、地板等全产业链产品的完备体系,并逐步向整木家居、全屋定制方向发展。近年来,江山市下大力气抓门业产业培育,争列中国木门行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市,创建省级木门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门业检测中心,做好企业上市培育、智能制造、全产业链打造文章,涌现出全国首家木门上市企业江山欧派,王牌家居、开洋木业、金凯门业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百源建材、万源家具等一批配套企业。从企业结构来看,江山市门业大致可分成三个方阵:第一方阵是产业龙头江山欧派,2017年上市,是全国第一家木门上市公司,2019年规模突破20亿元;第二方阵是以王牌门业、开洋木业、金凯门业等企业为代表的实际规模在1—3亿元之间的骨干企业,数量在10家左右;第三方阵是规模在1000万元—1亿元的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数量在300家左右。从产业配套来看,江山市门业公共配套基本完善。江山门艺时尚小镇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名单,江山木门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列入浙江省首批创建类名单,同时,建成省级林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吸纳引进南京金雀等19家为木门企业提供创意设计、信息服务、技术研发、智能制造、供应链集采等服务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为木门企业提供“一站式”全系列的服务。产业只有形成集群,生命力才会旺盛。江山市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木门产业,近年来,围绕大家居发展趋势,聚焦长三角中高端木门制造基地的产业发展定位,制定“做精木门,延升全屋”的发展方向,开展产业链招商,通过注资、建基地等多种模式培育龙头、强链延链、加速智能制造,形成了以莲华山工业园、贺村镇、峡口镇为主体的三个木门产业集聚区。门业产业集群发展是江山市高质量发展的缩影,通过打造配套齐全的产业集群,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全力为江山市经济提质增效。“木门+全屋定制”智能制造推动门业产业转型升级2000年,江山市的木门从零起步。作为当时华东地区最大的木材集散地,江山市做木制品加工的从业者众多,光木材锯板机就有1万多台,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但随着国内木门市场的兴起,木门生产逐渐从手工作业到机械化、规模化,再到智能化生产线。设备的升级换代也见证了江山市木门产业的崛起。在江山经济开发区莲华山工业园区名雅居木门智能制造生产线上,一个个木门产品依次而出,从第一道工序到生产最后一环,完全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这是名雅居木门企业今年投资近4000万元打造的全新生产线,目前在国内处于技术领先水平。随着市场竞争逐渐激烈,江山市门业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全面推广“数字化制造,平台化服务”的工业3.0模式;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应用为核心、示范为引领,推进木门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建设,实施智能产线(工段)改造;强化金融支撑,引导金融机构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智能制造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落实智力服务,加强与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的合作联系,强化全市智能制造发展工作的智力支持和专业指导。同时,江山市全面调研国内与产业相关的专业高等院校,为行业提供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生产管理与营销策划等服务;鼓励优秀设计咨询、信息工程及装备制造企业落户江山;加快推进“江山市木门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实现协同创新,解决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业态创新瓶颈问题,推动木门产业转型升级。产品是企业的生命,企业只有不断地创新产品,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几年,市场消费趋势是一站式解决、大家居。江山市在做好木门专业化的同时,也顺应市场的需求、寻求多领域发展。通过木门产业延伸出了家居、橱柜、板材、地板等一系列产业。近年来,浙江百源、万源家具等知名企业慕名而来,纷纷落户江山市。据悉,今年一季度,江山已经成功落地门业项目10个,计划投资 29.76亿元。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块状经济打造区域新品类,强化技术壁垒。据了解,很多区域性木门品类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认知,因此,江山门企在修订《江山市木门企业联盟标准》的基础上,倡导龙头会员、技术专委会与第三方研究机构、上下游产业链广泛讨论并寻找江山门企与其他地区木门产品的区别。打造江山木门新的品类特征,建立江山门企特有的技术壁垒,抢占消费者心智,形成新的品类认知,使江山门企成为新的品类的领导者,始终处于竞争的优势位置。如今,国内木门产业趋近成熟,品牌的聚集度也会随之提升。木门产业的同质化、价格战愈演愈烈,门企只有通过打造品牌,提升自身的溢价能力才能生存与发展。企业应在品牌的定位、规划和扩张等方面着手,不断提高品牌的内涵和外延,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江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当地龙头企业,全力助推江山欧派实施“百亿战略千亿梦”。协助欧派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加快欧派总部建设;加快建成1500亩欧派江山产业园;支持欧派设立产业并购基金,参与全屋市场的并购与合作;支持欧派走出去,在兰考、重庆等基地建设产业园。抓住产业转移新机遇,努力引进星月门业、百源木业等龙头企业总部落户江山,增强龙头效应;借力全屋定制行业的上市公司扩张及全国布局的需要,主动与其对接,帮助其在江山市内选择一批最具成长性的企业(王牌、开洋、裕丰等),牵线搭桥,引导和推进企业引进战略合伙人,加快培育出新龙头。同时,江山市根据木门产业链现状,要求门业产业开放协作,强链补链。重点选择一批现有的、基础较好的专业配套企业,制定培养计划,做强一批专业配套型企业;鼓励行业内企业加强同业合作,强强联合,强化品牌意识和营销网络,形成生产联盟,增强企业市场竞争优势;找出产业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对接招商地图上的国内知名企业和上市公司,进行精准招商,补齐产业链短板。延伸阅读2020年的铝木门厂家的未来发展趋势深入讲解2020年的铝木门厂家的未来发展趋势索福荣获“2020年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500强首选供应商·木门类”铝木门窗厂家如何正常运营战“疫”纵深 木门行业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关注百家号乐居财经,洞悉房产市场风云变化。】文章来源:新浪地产
浙江新闻客户端今年一季度,浙江经济交出了“好于预期、好于全国、领跑东部”的“三好成绩单”。尤其引人注意的是,传统制造业与新动能产业“双双走高”。其中,全省17个传统优势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一系列信息显示,持续推进的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行动,正日渐显现成效。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块状经济集聚发展,是浙江经济的显著特色。然而,近年来,随着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技术更新的加快,中小微企业面临的技术水平偏低、品牌实力较弱、行业话语权不高、融资难融资贵等瓶颈制约日益突出,迫切需要系统集成的创新公共服务。2017年,浙江启动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试图通过创新资源要素的整合,破解产业发展面临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营造高层次产业创新生态。按照部署,到2022年,全省将建成300个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实现传统块状经济、现代产业集群的全覆盖。近两年时间里,浙江已创建、培育各类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168家,其中省级65家。眼下,综合体建设正从全面启动、重点突破,向整体推进、全面发力迈进。这些承载浙江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希望的综合体,如今建设运行得怎么样?为各地产业发展带来了哪些变化?在创新资源的集聚整合上还有哪些不足?近日,本报记者奔赴余杭、柯桥、诸暨、嵊州、椒江等地调研走访。聚焦共性技术难题——创新能力提升还需加速提升创新资源的集聚度、补足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的短板,是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核心要义。记者在杭州、绍兴、台州等地调研发现,各地在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过程中,通过整合、下沉、引进等方式,不断积聚创新资源,已经开始有针对性地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家纺行业素有“好布出余杭”之说。这里生产的中高端装饰面料,年产值达260亿元,产销总量占全国30%以上。近年来,随着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市场对面料提出了更多功能性要求:防菌、防霉、防水,甚至要释放负氧离子。然而,在余杭家纺行业中,设有研究院、能研发功能性面料的企业只有3家。为满足中小微企业的研发需求,余杭家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专门设立“家纺新材料研发共享技术中心”,购置聚合中试装置、复合纺丝实验装置、固相增粘实验装置等设备,还引进了一名海归博士负责运营管理,目前正在推进负氧离子材料的应用。“中心完全对外开放,中小企业既可以用这里的设备自己搞研发,也可以委托中心,进行合作研发。”余杭开发投资集团副总经理粟敏说,依托研发共享技术中心,综合体还将引进院士工作站、研究所等机构,建设新材料产业化孵化基地,目前已引进孵化企业3家。诸暨市大唐镇被称为“国际袜都”,这里每年生产的袜子总量,占全国70%以上,占全球三分之一左右。但近年来,在传统袜业转型过程中,设备上新难、用工成本高等问题,日益困扰着大量中小袜业企业。能否在不淘汰原有袜机的前提下,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如今,在诸暨大唐袜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里,浙江纺织袜业研究院正在研制一套“智能化柔性袜品自动化生产线”,将原有的点状生产设备,用传输带、机械臂进行物理连接,并用智能化软件进行系统管理,“中小微企业使用这一设备后,预计可以减少三分之二用工量,产量却能成倍提升。”研究院院长金京说。记者在调研走访中发现,近两年时间里,尽管各地都在加紧整合创新资源,但这些综合体在聚焦共性技术难题、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这一核心作用的发挥上,仍有待进一步提速。在浙南某地,一家列入全省首批创建名单的综合体,直到去年底才正式揭牌运行;当地与省内名校共建研究院,作为破解共性技术难题的主要载体,但直到今年5月中旬,该研究院尚未开始研发创新和技术攻关。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在记者重点调研的8家省级综合体中,有6家已经着手破解行业共性技术难题,但已有初步创新研发成果的仅有2家,多数仍处于创新平台、高校资源的商谈、引进过程中,距离创新技术的成型、应用,尚需时日。枫桥两创园区。解决公共服务堵点——“一站式”服务正在集成在杭州余杭艺尚小镇,汇集了设计师众创空间、版房中心、面料展示区、共享智慧工厂、智慧门店、产业数据展示中心等众多功能的服装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自去年6月运行以来,已经接待了各类参观考察团队不下50批次。“我们就像一个插线板,将创意设计、品牌孵化、检验检测、金融投资等各种服务,全部接入进来,打通全产业链的信息流、业务流,实现服务功能的集成。”综合体运营商“亿商智能”总经理狄彪说,通过产业互联网平台的打造,综合体的线上注册用户已达1755家,线下则集聚了560余家企业,服务覆盖面达20万平方米。通过各类资源的高度集成,解决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堵点、痛点,这是各类综合体承载的重要功能之一。记者调研发现,与共性技术难题的破解相比,公共服务的集成相对容易,各地的成效也更加显著。在绍兴市柯桥区,沿着金柯桥大道,一条长约5.5公里的“创新服务带”正在形成:去年10月,由米兰华夏集团运用的“时尚秀场”正式进驻;今年初,中国女装面料运行趋势研究院开业;3月底,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东部中心绍兴分中心签约入驻;4月,西安工程大学纺织创新研究院正在加紧装修;5月底,柯桥与江南大学合作的产业技术转移中心揭牌……“柯桥原有的纺织服务平台,只能提供单一的技术研发和简单的检验检测,已经满足不了产业发展需求。”柯桥区科技局合作科副科长傅玲红说,“创新服务带”成型后,这个现代纺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不仅将汇聚国内各大高校的研发团队、国外高端创新人才,还将集聚欧洲设计师、国际面料流行趋势分析、时尚秀场等资源,“到时候,纺织企业可以在这里获得从面料到生产、检测、发布的全链条服务。”对于一些新兴产业集群而言,这种集成化、一站式的服务,对于产业发展的撬动作用更加明显。在台州市椒江区开发大道北侧,智能马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占地仅2600平方米,但从去年12月运营以来,这里已入驻各类服务商31家、创新团队11家、线上服务商208家。不到半年时间,综合体已为智能马桶企业服务1431家次,实现技术对接、项目合作14家100多项,仅一季度就为50多家企业开展300多批次检验检测服务。在诸暨山下湖镇,依托华东国际珠宝城搭建的珍珠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已有87家企业入驻。针对中小微珍珠企业缺乏销售渠道、同行竞争严重等痛点,综合体通过与淘宝网等平台的对接,为入驻企业提供“流量加持”,“去年11月底到现在,入驻企业的销售额同比增长50%。”综合体负责人袁小鹏说。在智能马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展厅中,工作人员正在讲解新材料应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拆除“篱笆墙”仍待联动构建简约高效的创新服务机制是建设综合体的重要内容。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拆除阻碍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篱笆墙”,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记者调研发现,在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过程中,各地广泛引进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趋势正在加速形成。在诸暨设立浙江纺织袜业研究院后,西安工程大学启动了高校教师进企业创新实践活动,连续4年来,每年派出40多名教师,到上百家袜业企业开展创新实践,学校规定,青年博士以上教师入职以后,第一年必须到诸暨袜业企业实践一个月以上。“教师进企业,首要任务是摸清企业真实情况,把他们的需求带回来。”浙江纺织袜业研究院院长金京说,这项创新实践活动,并不需要企业承担费用,一应开销由研究院和当地乡镇一起支出,“只有真正扎根下来,企业才会把你当自己人,告诉你真实的需求。”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就得益于这种“扎根式”的实践。2016年,学校派教师进企业实践,前期征求企业需求时,浙江华诗秀纺织有限公司提出,需要品牌设计方面的人才。“我们按照公司的需求安排了老师去,结果待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公司正在研制一款新袜机,准备生产没有线头的3D立体袜子。”金京说,由于缺少专业人才,企业捣鼓了几年仍然没有成功。了解到这一需求后,研究院马上抽调学校自动化专业的老师,到企业帮助研发。不到一年,这款3D立体编织袜机就成功研发出来了。经过数年的深度对接,西安工程大学与诸暨袜业产业之间,正在搭建一条产学研合作的封闭链条。除了教师进企业外,学校还安排大批学生,到诸暨袜业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毕业设计、为期1个月的生产实习,“高校和企业的深度对接,不仅提升了学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水平,也加速了当地企业技术难题的攻关,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金京说。眼下,我省块状经济和产业集群已呈现出跨区域发展的特征。建立产业互联网平台后,余杭服装创新产业服务综合体今年又对外拓展了3个线下园区,“线上一张网、线下N个园区”的格局正在形成。“我们很希望将这种模式,在全国服装类产业集群里推广。”狄彪说,从产业发展角度看,集聚度越高则效率越高,因此互通才能共赢,“浙江有很多块状产业集群,童装、毛纺等都属服装类,前端原料、后端销售等环节完全可以打通,整合到同一个平台上。”综合体的建设不能画地为牢,搞“关门主义”。但记者在调研中也发现,这种制约创新资源跨部门、跨区域联动的“篱笆墙”仍然存在,联动的局面尚未形成。狄彪记得,省内某服装类产业集群先后4次前来考察学习,最终还是决定单独做。他希望,各地能尽可能打破行政壁垒,尽快完善创新资源协作共享的体制机制。【浙江新闻+】处理好三对关系作为我省传统产能修复、新动能培育的首创性探索,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已经经过两年多实践,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但由于认识和把握不足,各地对综合体的态度容易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万能论”,把综合体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另一种是“无用论”,认为其与传统创新载体没有什么不同,工作部署仅停留在贯彻落实上级要求层面,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足。当前,要加速推进这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各地还须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处理好与产业的关系,让综合体回归服务产业发展的本源。纵观美国硅谷、日本筑波、北京中关村等的成功,几乎都遵循了“1+N”微笑曲线,即从“一个服务集中发展区”起步,逐步衍生出“若干个生产基地”,并按照微笑曲线布局,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综合体建设,也应加强与经开区、高新区、特色小镇、小微园区及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联动,推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二是处理好与创新的关系,集聚高质量创新服务主体。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来源于企业外部的技术输入,不少源头就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议转变工作思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高校、科研院所作为综合体的共建单位,改事后介入为事前介入,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真正发挥高校、重大创新平台和科研院所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能动性、积极性、自主性,降低中小企业使用先进技术的门槛和成本。不仅如此,综合体的建设还应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去谋划全域创新资源联动,破解区域创新供给不足的难题,通过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吸引县外、市外、省外、国外优质的创新服务机构参与建设、投资、管理、运营等核心环节。三是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最大限度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公司化运营是发挥市场作用的有效机制、有效途径,也是盘活科技资源、激发内生动力、实现自我造血功能的关键。各地应进一步引导龙头企业、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综合体建设,实行公司化运作、专业化运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综合体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方向,聘请专业化的管理人员(团队)及工作人员,建立与经营班子业绩、贡献相对称的激励机制,使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较快适应市场发展。(作者系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装备工业(智能制造)研究室副主任)
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打好基础。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浙江坚决扛起“三个地”的政治责任和光荣使命,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的新期望,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 新年第一天,本台推出重点策划《深化“八八战略” 扛起“三个地”使命担当》,为您打开浙江2020年的发展蓝图。新年第一天,这些浙企捷报频传新年第一天,吉利汽车三大基地,捷报频传。杭州生产基地,整合沃尔沃元素的新年第一款新车,驶下总装线;余姚中意宁波生态园,年产30万辆的整车新工厂即将启用;而在义乌,来自英国的伦敦出租车,将在半年内实现量产。 同样迎着新年的曙光,风车王国荷兰的广袤田野上,由浙江正泰建造的当地最大光伏电站,刚刚并网发电。闪烁着金光的315000块光伏电板,正源源不断地向欧洲大陆输出绿色电能。 瞄准高端、逆势扩张、全球布局,新年伊始,浙江民企的一个个大手笔,透露出浙江经济稳中求进的从容气度和坚定信心。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浙江这么干!当新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如约而至,随之而来的,是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2020年,从全球看,经济增长放缓,主要经济体增速普遍回落,各种不确定因素持续增加;从国内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困难增多,中国经济正处于全面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关口。面对困难和压力,面对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一直走在前列的浙江,如何稳中求进?如何高质量发展?这是一份高难度考卷。 位于台州温岭的东部产业集聚区里,利欧泵业直接把自动化研发中心,就设在了生产一线,技改先行、加快投产。这张年度计划表上,2020年即将上马的工艺改造项目,比2019年增加了三倍多。利欧集团浙江泵业有限公司行政总监 林仁勇:提高我们的制造能力,提高我们的产品质量,这是我们2020年的重点目标。企业加码投入的背后,是台州刚刚出炉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面向民营企业,台州全力推进基础再造、数字赋能、平台提能等五大行动,并以项目化、清单式管理,紧抓落实。台州市经信局局长 鲍宗仁:理念上去引领,政策上去引导,服务上去优化,这才是稳的基础。早准备早行动,用实打实的政策,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新一年,紧抓中央发布“支持民企新28条”的机遇,浙江以振兴制造业为抓手,打出的稳中求进组合拳,招招有力:瞄准企业的成本压力,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在去年2200亿基础上,再为企业减负500亿元;瞄准企业融资难题,继续深入实施融资畅通工程;瞄准企业转型难题,推进“凤凰行动”,新增千亿技术改造投资工程;瞄准企业营商环境,深入基层,长效开展“三服务”,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总经济师 朱李鸣稳企业是基础,尤其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上去了,对我们经济的稳定增长,它构成了一个很强有力的支撑。从无到有,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新年伊始,舟山绿色石化基地上, 浙石化二期项目模块化安装正全面铺开。今年,这座总投资1700亿元,由浙江民营企业领衔的国内最大能源基地将全面点火。中国地质工程上海有限公司浙石化项目负责人 袁文博 :看到一种从无到有的成果,我们参建人员的干劲和信心都是十分足的。从无到有,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这是浙江稳中求进的另一番气魄。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既要稳,更要进,而且能快则快。2020年,浙江紧紧扭住新发展理念,重塑产业结构,加速动能转换。 瞄准数字经济、生命健康、高端制造“三大主攻方向”,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东海之滨加紧布局;聚焦鲲鹏计算产业、集成电路等新兴科技,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在之江大地整装待发。金华科技城里,搭载“龙芯”芯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脑整机,即将下线;钱塘江南岸,阿里、华为等科技龙头,共同推动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不断延伸;绍兴集成电路小镇、海宁泛半导体产业园、临安青山湖科技城,一大批项目向着高精尖,全速进发。省信息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陈畴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把企业发展的后劲夯实,通过数字化转型来推动经济发展的高质量。2020,用真金白银补齐发展短板!补强短板,再造优势,这是浙江经济稳中求进的根本保障。根据最新出炉的《浙江省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专项行动方案》,未来三年,浙江全社会研发经费总量占地区GDP比重要达到3%。用真金白银,补齐创新短板。新一年,浙江实施“四个科技攻关计划”,加快推进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甬江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紧盯重大前沿性基础研究项目、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等,全力攻坚。与此同时,全省部署十大领域补短板工作,对照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强弱项,增动能,为浙江经济的高质量、高韧性,注入动力、增添后劲。西湖大学副校长 仇 旻:2020年,我们在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的国际级成果,加速产业的转化。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姚力军:我们已经完成了从产品线到装备、到空间的布局。2020将是我们聚焦主业,聚焦核心制造业,大发展的一年。信心来自底气,未来源自当下。充满挑战、也充满希望的2020年,浙江有底气、有定力、有干劲,稳中求进,向着高质量发展之路,继续前行。专家点评:刘迎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我注意到了浙江省委召开经济工作会议以后,对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六稳”,对于做好浙江的工作,然后助推全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作出了全面的部署。争取率先发展,与全国大局的多多贡献相统一;坚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坚持担当作为、抓落实,上下同心,来推动浙江的高质量发展,包括产业升级、包括体制机制改革、包括民营经济发展、包括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现代化建设,这些对于助力全国经济的稳定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1月1日讯(中国蓝融媒体中心 浙江卫视记者邵一平 周文 林晨 王超栋 舟山台 台州台 金华台 宁波台)深化“八八战略” 扛起“三个地”使命担当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打好基础。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浙江坚决扛起“三个地”的政治责任和光荣使命,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的新期望,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新年第一天,本台推出重点策划《深化“八八战略” 扛起“三个地”使命担当》,为您打开浙江2020年的发展蓝图。新年第一天,这些浙企捷报频传新年第一天,吉利汽车三大基地,捷报频传。杭州生产基地,整合沃尔沃元素的新年第一款新车,驶下总装线;余姚中意宁波生态园,年产30万辆的整车新工厂即将启用;而在义乌,来自英国的伦敦出租车,将在半年内实现量产。同样迎着新年的曙光,风车王国荷兰的广袤田野上,由浙江正泰建造的当地最大光伏电站,刚刚并网发电。闪烁着金光的315000块光伏电板,正源源不断地向欧洲大陆输出绿色电能。瞄准高端、逆势扩张、全球布局,新年伊始,浙江民企的一个个大手笔,透露出浙江经济稳中求进的从容气度和坚定信心。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浙江这么干!当新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如约而至,随之而来的,是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2020年,从全球看,经济增长放缓,主要经济体增速普遍回落,各种不确定因素持续增加;从国内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困难增多,中国经济正处于全面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关口。面对困难和压力,面对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一直走在前列的浙江,如何稳中求进?如何高质量发展?这是一份高难度考卷。位于台州温岭的东部产业集聚区里,利欧泵业直接把自动化研发中心,就设在了生产一线,技改先行、加快投产。这张年度计划表上,2020年即将上马的工艺改造项目,比2019年增加了三倍多。利欧集团浙江泵业有限公司行政总监 林仁勇:提高我们的制造能力,提高我们的产品质量,这是我们2020年的重点目标。企业加码投入的背后,是台州刚刚出炉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面向民营企业,台州全力推进基础再造、数字赋能、平台提能等五大行动,并以项目化、清单式管理,紧抓落实。台州市经信局局长 鲍宗仁:理念上去引领,政策上去引导,服务上去优化,这才是稳的基础。早准备早行动,用实打实的政策,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新一年,紧抓中央发布“支持民企新28条”的机遇,浙江以振兴制造业为抓手,打出的稳中求进组合拳,招招有力:瞄准企业的成本压力,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在去年2200亿基础上,再为企业减负500亿元;瞄准企业融资难题,继续深入实施融资畅通工程;瞄准企业转型难题,推进“凤凰行动”,新增千亿技术改造投资工程;瞄准企业营商环境,深入基层,长效开展“三服务”,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总经济师 朱李鸣稳企业是基础,尤其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上去了,对我们经济的稳定增长,它构成了一个很强有力的支撑。从无到有,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新年伊始,舟山绿色石化基地上, 浙石化二期项目模块化安装正全面铺开。今年,这座总投资1700亿元,由浙江民营企业领衔的国内最大能源基地将全面点火。中国地质工程上海有限公司浙石化项目负责人 袁文博 :看到一种从无到有的成果,我们参建人员的干劲和信心都是十分足的。从无到有,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这是浙江稳中求进的另一番气魄。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既要稳,更要进,而且能快则快。2020年,浙江紧紧扭住新发展理念,重塑产业结构,加速动能转换。 瞄准数字经济、生命健康、高端制造“三大主攻方向”,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东海之滨加紧布局;聚焦鲲鹏计算产业、集成电路等新兴科技,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在之江大地整装待发。金华科技城里,搭载“龙芯”芯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脑整机,即将下线;钱塘江南岸,阿里、华为等科技龙头,共同推动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不断延伸;绍兴集成电路小镇、海宁泛半导体产业园、临安青山湖科技城,一大批项目向着高精尖,全速进发。省信息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陈畴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把企业发展的后劲夯实,通过数字化转型来推动经济发展的高质量。2020,用真金白银补齐发展短板!补强短板,再造优势,这是浙江经济稳中求进的根本保障。根据最新出炉的《浙江省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专项行动方案》,未来三年,浙江全社会研发经费总量占地区GDP比重要达到3%。用真金白银,补齐创新短板。新一年,浙江实施“四个科技攻关计划”,加快推进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甬江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紧盯重大前沿性基础研究项目、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等,全力攻坚。与此同时,全省部署十大领域补短板工作,对照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强弱项,增动能,为浙江经济的高质量、高韧性,注入动力、增添后劲。西湖大学副校长 仇 旻:2020年,我们在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的国际级成果,加速产业的转化。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姚力军:我们已经完成了从产品线到装备、到空间的布局。2020将是我们聚焦主业,聚焦核心制造业,大发展的一年。信心来自底气,未来源自当下。充满挑战、也充满希望的2020年,浙江有底气、有定力、有干劲,稳中求进,向着高质量发展之路,继续前行。专家点评:刘迎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我注意到了浙江省委召开经济工作会议以后,对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六稳”,对于做好浙江的工作,然后助推全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作出了全面的部署。争取率先发展,与全国大局的多多贡献相统一;坚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坚持担当作为、抓落实,上下同心,来推动浙江的高质量发展,包括产业升级、包括体制机制改革、包括民营经济发展、包括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现代化建设,这些对于助力全国经济的稳定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宽阔的滨海道路勾勒出绵延的海岸线,一座座现代建筑拔地而起,瓯江北口大桥、市域铁路S1等紧锣密鼓地施工……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正日益成为温州经济发展的璀璨明珠。随着威马、宏丰、欣乐加、唯品会等“大咖”的逐步落地,“瓯江口速度”不断刷新。党建指引方向,战略决定格局。近年来,瓯江口产业集聚区紧扣高质量发展,推进“非公企业党建强、发展强”,创造营商环境新优势,培育产业发展新动力,不断提升平台高质量发展水平,打造“两个健康”发展示范园区,推动民营经济再创新优势、实现新腾飞。“红色力量”跑出发展加速度“真没想到,欣乐加项目这么快就实现了开工入库。”谈及“瓯江口速度”,欣乐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办人金国闯连连称赞。欣乐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去年,欣乐加生物科技产业园在瓯江口产业集聚区开工奠基。项目计划总投资20亿元,占地350亩,研发生产的急救止血新材料将填补市场空白。为加速项目落地,瓯江口产业集聚区设立欣乐加生物科技产业园项目专项服务小组,以党员专人“代跑”实现全程代办。作为产业集聚区,企业和新区实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为切实营造尊重企业、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瓯江口产业集聚区以部门“陪跑”助推快速联办。同时创设模拟审批模式,为产业项目列出需要申报的材料清单,明确审批流程,开展所有相关手续的平行联合审批,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多亏了这笔基金的帮扶,才让我们瓯锟科技的项目加速落地。”去年,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投放了温州市首单1.8755亿元的“瓯江口I号一期”区域性产业基金,瓯锟科技就是这笔基金的受益者。通过一项目一议、一团队一议,逐步深化从借款扶持,到借款+产业基金,再到借款+股权投资的扶持模式,撬动起了人才创业创新的有力杠杆,有效落实了对威马汽车、欣乐加等优质项目的扶持。在此基础上,今年瓯江口产业集聚区相继组建了温州瓯江口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灵昆街道新灵景园区域化、温州瓯江口重点在建项目、温州瓯江口330国道沿江产业带等4家党建联盟。以党建联盟聚合力,不仅为企业解决难题,让企业有更多时间专心于发展,也为集聚区壮大了整体实力,实现了双赢。助推企业发展,从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开始。瓯江口产业集聚区还创新推出了极速代办、组团协办和网络联办的“三办模式”,探索实施了党员志愿服务项目认领模式。通过落实项目审批无偿代办与跟踪服务制度,实行“一站式”审批、保姆式“一条龙”服务,保证项目在各类审批手续上“省心省力”。今年以来,已实现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最多60天”,累计实现率达100%以上。点亮平台迸发“红色活力”及时帮困解难,更注重推动企业强党建促发展。在瓯江口新区一期市政工程PPP项目的在建工地上,党建联席会议小组组织大家谈论工程建设难题。自项目党组织成立后,开展各项学习活动,培养党员“旗帜”、党支部“堡垒”意识,并积极联合当地其他党委及部门参与联建共建。在推动项目基础建设工作的同时,全面提升项目建设质量。这样的画面在瓯江口产业集聚区内并不鲜见。随着一大批重大项目的落地开工,瓯江口产业集聚区围绕管理工地项目,选派党建指导员,成立临时党支部,推进在建工地“红色领航”行动,让“红色力量”深入扎根到建设一线。同时,制定《瓯江口产业集聚管委会在建工地党建的实施方案》,通过组织建设三同步、工作机制三融入、活动载体三结合改进在建工地基层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促进工地建设、质量、安全等方面创先争优,实现党建工作与项目建设、关爱员工齐头并进。除了工地,企业里的“红色活力”也在蓬勃迸发。红色密码、红色讲坛、红色先锋、红领文化、红色智慧等五大党建文化,并配套设立党员活动室、党建展示厅等场所,让宏丰成为名副其实的党建“网红”打卡地。温州宏丰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有了这块红色阵地,职工特别是党员职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强了。有了宏丰党建阵地的示范引领,一大批红色阵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今年,瓯江口产业集聚区通过串联红色阵地,打造红色精品路线,引导企业以党员精神领学促教育提升、管理领责促队伍建设、项目领创促技术攻坚,把党建工作内化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激发企业做强做优。接下来,瓯江口产业集聚区还将依托保税物流“连接内外”的优势,拓展党组织功能,为入驻企业打造一个集服务党员群众和功能展示、产品推介为一体的党群服务平台,在强化服务中发挥党建工作的政治引领作用,为企业发展提供红色动力。聚焦人才培育“红色基因”“企业是员工之家,我们应当主动关爱员工……”浙江曼瑞德舒适系统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陈章成说。此前,该公司经历过用工荒、招工难的困境。时任厂长的陈章成想到通过动员企业党员干部和积极分子主动关爱员工,带头服务社会,以此来留住员工。渐渐地,企业员工感受到企业真切的人情味,不但自己愿意留在企业,而且还介绍朋友来厂务工,员工稳定性大大提升。像这样的暖心故事,早已在瓯江口产业集聚区口耳相传。近年来,当地大力挖掘宣传“两新”党组织中的好书记、好党员、好事迹,选树一批典型,让“两新”党组织和党员学有榜样、干有方向。同时,还选派一批非公经济人士到市直单位和管委会机关部门挂职锻炼。推动企业高质量创新发展,人才是关键。今年,瓯江口产业集聚区研究出台《关于打造最优人才生态、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27条意见》等专项人才政策,帮助企业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据悉,瓯江口产业集聚区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成立智能水陆两栖电动车综合研究院;与企业合作,成立威马汽车温州生产智造与产业化研发中心,加强了威马温州公司本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管委会领导带队走访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大学,推动瓯锟科技、欣乐加公司与高等院校达成合作意向,扶持创建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7月22日《浙江日报》
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1月12日在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浙江省省长 袁家军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浙江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19年主要工作回顾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一年来,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浙江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工作的重要指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认真执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和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决议,深入实施富民强省十大行动计划,突出稳企业、增动能、保平安,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建设,以“三服务”的非常之功全力做好“六稳”工作,年初确定的十方面民生实事圆满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两个高水平”建设取得新进展。预计全省生产总值突破6万亿元、增长6.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8%,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8.3%、9.4%。良渚遗址申遗成功,进一步增添了浙江大地的厚重感和知名度。(一)着力稳企业稳增长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化“五个一百”活动,建立健全稳企业防风险工作机制。实施融资畅通工程,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0.6%、13.6%,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有效缓解。温州“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积极推进。实施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31条,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9%、出口增长10%。新一轮减税降费成效显著。全面落实增值税率下调、小微企业和科技型初创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困难企业社会保险费返还、电价和气价下调等政策措施。全年为企业减负2280亿元。基本完成清欠工作,清欠率全国第一。有效投资较快增长。深入实施投资新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1%,交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民间项目投资分别增长16.3%、21.8%和13.7%。省市县长项目工程开工建设335个,开工率68.4%。外贸外资稳中有增。主动应对经贸摩擦,见事早、行动快,出台落实稳外贸20条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订单+清单”监测预警系统。加快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出台扩大进口政策,积极参与第二届进博会。预计进出口总额突破3万亿元大关,其中出口增长8.5%、占全国份额从年初的12.9%提高到13.3%。实际利用外资134亿美元、增长7%。消费稳中有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6%,网络零售增长18.1%,跨境零售增长35.3%。天猫“双11”全天成交额2684亿元。杭州、宁波、义乌跨境电商交易额分别增长45.3%、41.6%、28.3%,温州、绍兴获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培育放心消费示范单位2.79万家、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1.43万家,建设城乡放心农贸市场382家。(二)着力打好三大攻坚战重大风险有效防控。把主动应对困难风险挑战作为第一工作取向,健全金融风险“天罗地网”监测防控体系,完善市场化法治化违约处置机制。有序化解部分民营企业流动性风险、“两链”风险、非法网络借贷风险、部分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稳步化解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不良率降至0.91%,金融风险总体可控。精准脱贫有力有效。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13%;低保标准实现城乡同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每人每年7980元。因病致贫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基本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签订山海协作产业项目340个、450亿元。扎实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和对口合作。污染治理成效明显。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国家海洋督察和长江经济带环保检查问题整改,首个通过国家生态省建设试点验收。设区市PM2.5平均浓度为每立方米31微克,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省控断面I—III类水质占比91%,大花园核心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出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6.7%。入海排污口自动在线监测实现全覆盖。完成千岛湖临湖地带综合整治,设立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推进重点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和重金属污染防治,全面推进“垃圾革命”,新增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83.7万吨/年。成功承办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蚂蚁森林”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三)着力强创新增动能科技新政人才新政扎实推进。研发投入增长14%,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70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1000家。启动建设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实施270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攻关。之江实验室建设成效明显。成功主办全国“双创”活动周。中国(浙江)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成投用,新增发明专利3.4万件。新增两院院士7名。11个设区市全部实现人才净流入。制造业转型升级明显提速。实施块状特色经济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新增“浙江制造”标准565个、“品字标”企业345家。建立“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新增上云企业6万家,在役工业机器人达到8.9万台。创建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53家,新增小微企业园204个。淘汰企业落后产能1755家,整治 “低散乱”企业26701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0%。率先开展5G商用,建设5G基站15770个。首个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试点落户浙江,获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市场主体持续升级。阿里、吉利、物产、青山、海亮等5家企业入围世界500强。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47家,其中科创板上市8家,上市公司总数达578家。新增隐形冠军、单打冠军企业82家,“雄鹰行动”新培育企业68家。(四)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最多跑一次”改革纵深推进。全面实施“10+N”优化营商环境便利化行动。41件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事项实现“一件事”全流程办理。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可办比例达80.5%,跑零次可办比例达97.4%,“一证通办”民生事项比例达91.4%。企业开办实现一日办结,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实现竣工验收前审批“最多90天”。推进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改革。推动普惠金融、税收征管、土地征收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改革,全社会活力进一步迸发。建成全省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和行政执法监管平台,积极推进“信用+”十大场景应用,“互联网+监管”走在全国前列。“亩均论英雄”改革持续深化。开展亩均效益领跑者行动,全面实施亩均效益评价,规上工业亩均税收30.5万元、增长8.9%,亩均增加值122万元、增长16.5%。改造提升亩均税收1万元以下低效企业11453家。新批工业用地基本实现“标准地”出让。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预计增长11%。宁波“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17+1经贸合作示范区和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捷克站、迪拜站和12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稳步推进,“义新欧”班列开行528列、增长65%。成功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浙商大会、世界油商大会、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中国—中东欧博览会升格为国家级展会。(五)着力落实国家战略举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率先落实。率先编制实施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启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务实推进重点领域合作和重大项目落地,形成全省域全方位参与态势。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发展。浙石化一期项目建成投产。油气储备能力达到3100万方,保税燃料油供应突破400万吨。率先开展油品贸易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试点,结算额达到958亿元。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全面推进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发展甬台温临港产业带,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1年蝉联世界第一。海洋经济增加值增长10%。(六)着力推进“四大”建设大湾区建设明显提速。打造杭州钱塘新区、宁波前湾新区、绍兴滨海新区、湖州南太湖新区等高能级平台,首批7个“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建设全面启动。大花园建设全面开展。制定实施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推进浙东唐诗之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大运河(浙江)文化带建设,谋划建设十大名山公园和十大海岛公园,打响“百县千碗”品牌,“诗画浙江”影响力不断扩大。大通道建设全面加快。建成铁路杭州南站,杭州湾大桥北接线二期、甬台温沿海高速公路复线如期通车。建成地铁103.6公里。全面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宁波机场三期工程投运。萧山国际机场客流量突破4000万人次。大都市区能级加快提升。开工建设一批标志性工程。加快建设杭绍甬一体化示范区,推动甬舟、嘉湖一体化发展。推进城市、乡镇、园区有机更新。开展首批24家未来社区试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列入全国试点,完成“三改”1.5亿平方米、拆违1.3亿平方米。全面完成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推进30个传统开发区(园区)改造提升。龙港撤镇设市。(七)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改革全面深化。深化“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改革,扎实推进资金进乡村、科技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启动创建国家乡村治理体系试点县10个、示范乡镇6个、示范村61个,加强民族乡村建设。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打造丽水山耕、三衢味、景宁600等生态品牌。加强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深化数字乡村建设,累计建成电商专业村1720个。新时代美丽乡村全面创建。新增A级以上景区村庄3018个,其中3A级429个。新增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个、名村16个。实施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1140万亩。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制村覆盖率76%,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40%、资源化利用率85%,全面实现无害化处理。新建和改造提升农村公路12000公里,新增珍贵树木2400万株。新增522万农村人口喝上了达标饮用水。(八)着力推进文化浙江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全面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建设,文明城市创建深入推进。深化“最美浙江人”主题宣传,8名代表入选“最美奋斗者”。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完成107个重点乡镇、1228个薄弱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任务。新建农村文化礼堂3282个。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处。县级融媒体中心实现全覆盖。之江文化中心加快建设。送戏下乡2.5万场,送书下乡345万册。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扎实推进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4家企业跻身“全国文化企业30强”,3家企业成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级短视频基地落户杭州。深化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快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文化产业增加值4600亿元、增长10%。(九)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教育、医疗、体育事业持续发展。高规格召开全省教育大会,加快补齐教育短板。依法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开展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试点,全面实行小学放学后校内托管,开展青少年近视防控,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互联网+义务教育”中小学校结对1458所。全国首批区域医疗中心落户浙江。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创建,“刷脸就医”“医后付”等智慧医疗项目加快推开,建成县域医共体161家,建立覆盖全省的城乡居民慢性病门诊保障制度。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杭州亚运会、亚残会筹备有序推进。在全国残运会上取得金牌数、总奖牌数“双第一”。就业、养老、社保、住房等保障能力加快提升。加强就业服务,实施就业创业促进工程,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完善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机制,实施青年就业启航计划。城镇新增就业125.7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5.4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4.3%。成功承办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建成乡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87个,新增机构养老床位3.7万张。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461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230万人。棚户区改造新开工22.2万套、建成11.95万套,提前完成国家棚改新三年攻坚任务。全面建成退役军人“五级五有”服务保障体系。平安建设扎实推进。加强改进信访工作,深入开展“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活动,推广“龙游通”,完善基层治理四平台,扎实推进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全省信访量下降10.4%。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套路贷”,打掉黑恶团伙1040个。全力以赴防御超强台风“利奇马”,扎实做好抢险救灾、灾后重建和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作。推进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完成农村危房治理改造1.83万户。实施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打赢消防安全三年翻身仗,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35.7%、死亡人数下降34.2%,火灾事故起数下降25%、死亡人数下降23.3%,道路交通事故起数下降12.2%、死亡人数下降15.8%。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7.1%。(十)着力提高政府履职能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高标准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面实施政府“两强三提高”行动计划,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政府数字化转型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创建掌上办事之省和掌上办公之省,浙里办用户超过3000万,浙政钉用户数达到123万。深入开展法治政府示范创建,行政复议机构和行政争议调解中心率先实现省市县三级全覆盖,创新“互联网+执法”机制。狠抓“基层减负年”各项任务落实,严格执行减轻基层负担20条,大力整治“文山会海”,压减会议41.8%、文件35.6%。完善集中财力办大事体制机制,一般性支出压减6.9%。各位代表,2019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拼搏、攻坚克难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广大建设者,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中央驻浙单位、驻浙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关心支持浙江发展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广大侨胞和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也清醒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实体经济困难增多,金融风险仍然存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能力亟待提升,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仍需大力破解;民生领域存在不少短板,群众对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生态环境等还有不满意的地方,猪肉等食品价格上涨过快;安全风险隐患仍然较多,一些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部分区域、流域防洪排涝能力不足,应急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待加强。同时,少数政府工作人员不担当不作为,“四风”问题依然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时有发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任务依然艰巨。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二、2020年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2020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时刻牢记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的“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新期望,紧扣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持续稳企业、增动能、补短板、保平安,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建议2020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6%-6.5%,在高质量基础上能快则快;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8%;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有效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全员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能源和环境指标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目标。具体工作中,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坚持“稳”字当头、“进”字为重、“好”字为本、“俭”字为要,深入开展“三服务”活动,全面推进富民强省十大行动计划,谋划实施一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政策,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建设,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一要为发展聚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创新机制扩大内需。抢抓新一轮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历史性机遇,全面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扎实做好“六稳”工作,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健全逆周期调节机制,着力抓项目、扩投资、拓市场、促消费,着力推动资源要素向优势领域集中,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确保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持续向好。二要为企业赋能。以“绣花功夫”精准服务企业,突出信心赋能、创新赋能、金融赋能,创新政策供给和制度供给,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大力弘扬新时代浙商精神,对民营企业真重视真关心真支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三要为小康增色。坚决打赢低收入百姓增收、污染防治、金融风险防控三大攻坚战。用心办好百姓关心的“关键小事”,全力补齐短板,扎实创建新时代美丽乡村,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四要为治理提效。以数字化转型为引领,用好省域治理现代化十招,发挥制度优势,提高治理能力。把“最多跑一次”改革蕴含的理念方法作风运用到各方面各环节,以政府有为促进市场有效、企业有利、社会有序、百姓受益。围绕以上要求,着力抓好九个方面重点工作:(一)全力稳企业稳增长精准服务企业。坚持休养生息、放水养鱼,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制定实施一批新的降本减负措施,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物流等成本,完善涉企“一站式”移动服务平台,全年为企业减负2700亿元。为民营企业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实施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财产,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开展环保服务企业示范行动,提升生态环境执法规范化精准化水平。深入实施融资畅通工程。深化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台州小微金融改革、宁波普惠金融改革和湖州、衢州绿色金融改革等试点。引导金融机构服务重心下沉,打造覆盖全省的区域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提升各级担保平台服务能力,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更好缓解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加大金融风险防控化解力度。强化省市县协同、部门间协作、政银企联动,防范化解企业债务风险,用好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加大政策性纾困力度。加快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转型,稳妥有序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深入实施省市县长项目工程,大力推动浙商回归,促进民资、国资、央企投资、外资协调增长。更好发挥政府产业基金的导向作用,完善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大力实施“六个千亿”产业投资工程,以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谋划实施一批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大产业项目。加快推进三澳核电一期等重大能源项目。加大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置力度。全力稳外贸稳外资。全面实施稳外贸政策,做实“订单+清单”监测预警系统,拓展多元市场,培育外贸新增长点。开拓“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创建国家级新型贸易示范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全面落实外商投资法,实施扩大进口战略,大力度引进优势外资项目,积极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深化12个境外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境外并购产业合作园,打造高质量外资集聚地。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全面提升服务业创新能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制定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推进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传统零售企业数字化、夜间经济数字化,推进街区(商圈)数字化改造,加快建设国家级步行街,以新服务带动新消费,加快建设现代消费体系,积极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深入实施放心消费行动,完善城市社区商业布局,打造义乌、青田等“世界超市”“购物天堂”。(二)联动推进创新强省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工程,打造10条标志性产业链,实施60项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建成18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构筑100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培育发展数字安防、汽车及零部件、绿色石化、现代纺织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氢能产业创新研究院,大力发展氢能产业。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推进县域特色经济“双千亿”工程和块状特色经济提升行动,高水平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新增小微企业园200个。谋划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行动,力争在役工业机器人累计突破10万台。淘汰1000家企业落后产能,整治10000家“低散乱”企业。强化首台套推广应用,新认定省级首台套产品200项,新增一批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和浙江制造精品。深入实施凤凰行动、雄鹰行动、雏鹰行动,大力支持科创企业上市,推进区域性股权市场改革试点。新培育雄鹰企业30家,新增隐形冠军企业50家,培育壮大一批独角兽企业。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全力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大力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5%。加快培育数字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和快递经济,加快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改造。全面实施城市大脑、电子发票、移动支付之省等标志性工程,做强集成电路、软件业,超前布局量子信息、类脑芯片、第三代半导体、下一代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加快绍兴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推进“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连接5000万台工业设备,服务10万家以上工业企业。建成5G基站5万个,实现县城以上全覆盖。加快推进软件名城、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数字经济平台建设。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加快建设“互联网+”、生命健康科技创新高地,谋划建设新材料科技创新高地。着力推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平台、人才、政策、要素集聚和体制机制创新,打造面向世界、引领未来、辐射全省的创新策源地。推进杭州、宁波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G60科创走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支持之江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布局首批省实验室2-3家。发挥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引领带动作用,支持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中科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建设北航中法航空大学。支持阿里达摩院等企业研发机构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实施科技创新尖峰、尖兵、领雁、领航四大计划。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健全科技大市场体系,全年技术交易额达到800亿元,推动2000个授权发明专利产业化。建设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打造知识产权强省。深入实施“双倍增”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0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0000家。加快推进人才强省建设,大力实施鲲鹏行动、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新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20个,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三)以“四大”建设为载体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标志性工程。合力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纵深推进小洋山全域一体化开发,推进长三角联合创新基地、数字长三角、都市圈城际轨道等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协同推进长三角港口一体化发展,打造世界级港口群。突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谋划实施宁波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嘉兴全面接轨上海桥头堡。推动共建苏浙皖产业合作区、平湖—金山产城融合发展区,促进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深入推进大湾区建设。加快推进“三廊四新区”建设,突出环杭州湾经济区核心区作用,推动环杭州湾城市群加快发展,扎实推进大湾区标志性工程建设,加快建设“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谋划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入推进舟山群岛新区和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建设甬台温临港产业带,力争海洋经济增加值增长8%以上。加快打造“诗画浙江”大花园。推动衢州、丽水大花园核心区建设,新建大花园示范县(市、区)30个,串珠成链推进“四条诗路”千万级核心景区建设,加快打造十大名山公园和十大海岛公园,有序推动景区门票降价,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全力推进大通道建设。聚焦“三个1小时”交通圈目标,高水平建设交通强省。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加快杭丽铁路、通苏嘉甬铁路、沪苏湖铁路、沪乍杭铁路、苏台高速、湖杭高速、瑞苍高速等前期工作。推进高铁门户建设,全面推进铁路杭州西站、萧山国际机场综合交通枢纽、杭绍甬智慧高速、杭绍台铁路、杭温铁路等项目建设。加快杭金衢高速公路拓宽、沪嘉甬铁路、金甬铁路、金建铁路、杭衢铁路、衢丽铁路、温武吉铁路、甬舟铁路等项目进度。建成商合杭铁路、金台铁路、杭绍台高速、龙丽温高速文泰段、临金高速建金段、千黄高速、杭宁高速拓宽等项目。实现陆域“县县通高速”。切实提升大都市区能级。深化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建设,探索建立公共资源配置与常住人口规模挂钩机制。启动实施交通节点新城开发、高品质步行街提升、城市阳台景观塑造、海绵城市等标志性工程。启动实施杭绍甬、甬舟、嘉湖、衢丽花园城市群一体化行动,加快推进城市群同城化。推进特色小镇和未来社区建设。全力打造特色小镇2.0版,建成一批示范特色小镇。创新建设运营模式,加强城市有机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深化“三改一拆”,推动未来社区增点扩面,培育60个省级试点,改造500个城镇老旧小区,打造美好生活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擦亮“最多跑一次”改革金名片。注重目标集成、政策集成、效果集成,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推进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竣工验收前“最多80天”改革,开展低风险小型项目“最多20个工作日”试点,完善投资项目在线平台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功能。启动工程云建设。深化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实施公务员职业生涯全周期管理“一件事”改革。推动机关内部90%以上非涉密事项实现“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完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深化标准地制度改革,新批工业用地全面推行“标准地”,推广应用标准地地图。全面实施公共信用工程,提升全省一体化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功能,推进公共信用信息应用联动,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完成事业单位改革。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1+6”行动。深化天然气管网体制改革。开展县域经济治理改革试点。全面推进“多规合一”改革,提升省域国土空间治理能力。全面整合各类开发区(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大力推进开发区(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平台整合、要素集聚、机构精简、职能优化。推广特色小镇创建制的做法,实施竞争性的差别化政策供给,打造20个高能级平台,创建一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深入推进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发展。高质量完成三年改革试点任务。着力打造大宗商品跨境贸易人民币国际化示范区。加快建设油气全产业链,确保浙石化一期项目稳定运行、二期项目加快建设。积极推进自贸区扩权扩区改革。加强与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联动,加快省内联动创新区建设,谋划建设自由贸易港。打造“一带一路”枢纽。大力推进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深化“四港”联动。支持杭州、宁波争创“一带一路”国家级发展平台。深入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强杭州、宁波、温州、绍兴、义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联动发展。深化eWTP试验区建设,打造“数字丝绸之路”核心区。加快17+1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推动“一带一路”海外站建设,力争“义新欧”班列全年运行1000列。推进数字口岸一体化建设,提升口岸开放和便利化水平。(五)加快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持续深化污染防治。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清废行动,高标准完成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任务,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任务。高质量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建立健全环境污染问题发现机制,举一反三抓好突出问题整改。深化治气工作,实施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全面完成运输结构调整和柴油车专项整治,全省VOCs排放总量较2015年下降20%、重点行业下降30%以上,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下降19.8%,确保全省PM2.5平均浓度稳定达标。深入推进“五水共治”,确保III类及以上水质断面比例达88%,彻底消除劣V类水质断面,确保近岸海域水质、入海河流(溪闸)断面水质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确保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全面推进治废工作,开展全域“无废城市”创建。支持金华开展垃圾革命试点。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系统建设,力争生活垃圾总量零增长和零填埋。全面打响工业垃圾歼灭战,开展一般固废专项整治行动和危废动态清零行动,新增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达30万吨/年,工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达96%以上。集中清零贮存超过1年的危险废物。深入实施生态修复。深化山水林田湖海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快实施钱塘江流域大保护工程、生态海岸带建设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启动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建设浙东沿海、京杭大运河、太湖等江河湖岸防护林体系,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开展丘陵岗地森林植被生态修复,打造森林城市和森林乡村,着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完善生态保护机制。以“两山”理念提出15周年为契机,深化“两山”转化改革,支持开化、丽水创建国家公园,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联动推进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安吉县域践行“两山”理念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和丽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完善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深化森林质量财政奖惩制度,开展湿地生态补偿试点。(六)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培育文明有礼的最美浙江人。实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力争全国文明城市设区市全覆盖。推进最美风尚培育行动,持续开展移风易俗。实施文明好习惯养成工程。健全现代志愿服务体系。打造一批浙江文化标识。深入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做好良渚遗址保护利用。加强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启动创建10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文艺精品创优工程,传承弘扬浙学文脉。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挖掘阳明文化、和合文化、南孔文化等丰富内涵。实施“千年古城”复兴计划。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完善“浙江智慧文化云”。高水平建设之江文化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加大文化惠民力度,深化送文化下乡和文化进万家活动。新增农村文化礼堂3000个。实施传承发展浙江优秀传统文化行动计划,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文艺事业,提高人民群众艺术素养。加快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深度融合发展,建设文旅深度融合先行区。加快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一批诗路文化标志性项目,推进100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打造10个4A级博物馆、美术馆景区,创建20个文旅产业融合试验区。支持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区等做大做强。(七)高标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积极创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总结临安村庄经营好做法,发挥市场化机制,更好推动“两进两回”。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在11个县开展新时代美丽乡村综合集成改革试点,统筹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林权改革和农村金融改革,深化花园村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加快乡村产业振兴。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建设一批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省级特色农业强镇、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压实“米袋子”“菜篮子”负责制。加强生猪增产保供稳价。推进农田产能提升,新建设50万亩高标准农田,提标改造5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稳定粮食综合生产和保障能力。持续做好海上“一打三整治”,保护发展海洋牧场。创建新时代美丽乡村。深入实施“千万工程”,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培育美丽乡村示范县10个,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5000个。积极推进“百镇样板、千镇美丽”工程。积极培育一批景区县城、景区镇、景区村,开展传统村落风貌保护提升和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实施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500个,推动乡村有机更新。高质量完成“四好农村路”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创新乡村治理。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完善村民自治,提升“后陈经验”“村民说事”“小微权力清单”等乡村善治品牌,争创一批国家乡村治理示范县、示范镇、示范村,建成善治示范村2000个。加快建设数字乡村。以农用车、渔船等安全管理薄弱环节为重点,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建立健全乡村风险防控机制。(八)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扎实做好就业工作。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工作,抓好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新增城镇就业80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0万人。大力实施新时代工匠培育工程和“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完成100万人培训任务,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30%以上。深入推进“浙江无欠薪”行动。促进低收入居民增收。启动实施新一轮村集体经济攻坚行动和山海协作工程,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确保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10%以上,低收入农户最低收入水平达到年人均8000元以上。及时做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的监测和帮扶。兜住基本生活底线,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高标准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和对口合作。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人才支援,扎实做好产业合作、消费扶贫、电商合作、劳务协作,助推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深化对口支援和对口合作,共建一批对口合作示范园区。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战略,启动第四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加快补齐普惠性幼儿园短板,实现乡镇公办中心园全覆盖。建立中小学生提质减负有效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严格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深化“互联网+义务教育”,探索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推动城乡孩子同教育同培养。积极稳妥深化完善高考综合改革。集中力量推进 “双一流”高校建设,加大省优势特色学科培育力度,推动省内各类高校提升发展和产学研一体化。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改革,实施高职扩招提质行动。深入实施健康浙江行动,开展“三医联动”“六医统筹”医改试点,全面推行城市医联体建设,推动县域医共体深度融合,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和药品、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改革。大力实施“医学高峰”计划。做好重点传染病、慢性病防控。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加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全面推进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加强设区市基本医保制度统一和大病保险统筹,强化精准扩面和动态管理,完善大救助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全面协调发展,支持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和康养联合体建设,深化智慧养老,完善养老服务综合监管体系。推进城乡老年食堂建设,新建350个乡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升公办养老机构失能失智老人照护能力。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残疾人的关爱服务体系,推进“儿童之家”建设。全面加强体育工作,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体育产业市场化。全力备战东京奥运会,认真做好杭州亚运会、亚残会筹备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发展住房租赁业,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做好外事、侨务、民族宗教、人民防空、地震、气象、档案、慈善和红十字等工作。健全退役军人管理保障体系,创建“新时代枫桥式退役军人服务站”。支持国防动员改革,关心支持驻浙部队建设,深入开展“双拥”活动。高水平建设平安浙江。健全社会风险防控机制,加强风险隐患识别,压实各级责任,强化协同防控,严格落实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做实做细预案,确保风险可控。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安全生产,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围绕扫盲区、除死角,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综合治理,加强风险管控、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推进企业百万员工安全素养大提升和应急进万村,切实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下降20%。大力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实施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加强地质灾害、小流域山洪、城市内涝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加快防台防洪排涝等水利工程建设,完善钱塘江河口和浙东沿海防台御潮工程体系,实施海塘安澜千亿工程,新开工海塘建设150公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非法集资等新型犯罪。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推进“最多跑一地”改革,加强基层治理四平台运行管理,加快建设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加强网络综合治理。创新信访工作机制,深化“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活动,共建“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深化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按照群众提、大家定、政府办的理念,认真办好十方面民生实事,着力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新增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200家,新增托位5000个。2、对重点人群开展流感疫苗自愿免费接种;开展高危人群大肠癌筛查。送药上山进岛便民服务点扩面300个,建成24小时“网订店送”药房500家。3、完成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古井水源保护工程,提升208万农村居民饮用水标准,城乡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比例85%以上,确保全省农村居民喝上达标饮用水。4、建成城际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80公里,新增城市主城区停车位10万个,新改建公交站点500个。新建和改造提升农村公路8000公里,新建美丽经济交通走廊6000公里,新建农村港湾式停靠站1500个、村级物流服务点4000个。5、建成省级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500个,新增城镇垃圾日处理能力2万吨。6、完成100座病险水库和100公里干堤加固,整治中小河流500公里,新增美丽河湖100条(个)。7、构建“15分钟健身圈”,新增足球场50个、游泳池100个、社区多功能公共运动场250个、百姓健身房1000个、小康体育村升级工程1000个。8、新建老年大学(学堂)100所;生活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6000户;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10000户,改造星级“残疾人之家”300家。9、培育发展放心消费单位20万家、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6万家、放心工厂3万家,建设放心消费街区(商圈)100个、城乡放心农贸市场300家。10、改造农村家宴放心厨房680家,建成中小学和等级幼儿园“阳光厨房”2500家。(九)全面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全面加强政治建设。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永恒课题、终身课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决策部署,始终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完善行政权力运行监督机制,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加强审计监督、司法监督、监察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以百姓之心为心。强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推进“三服务”制度化长效化,下更大力气解决群众、企业、基层反映强烈的共性问题、深层次问题、老大难问题、想解决而又解决不了的问题,以看得见的变化回应群众期盼。全面实施“两强三提高”行动计划,着力构建走在前列的体制机制,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坚持政府过紧日子。严格控制和压减一般性支出,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压减不低于10%,日常公用经费支出压减不低于5%,三公经费压减不低于5%。严格控制公共工程建设,大幅压减办展办会,集中财力办大事,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深入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聚焦掌上办事之省和掌上办公之省目标,大力推进浙里办、浙政钉功能集成优化,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监管、督查成效,打造高效协同的整体政府。80%以上政务服务办件实现网上受理,掌上执法应用率达到90%。拓展深化各领域数字化应用,以省域空间治理、安全生产监管、自然灾害风险预警和应急救灾等为重点,谋划建设一批场景化多业务协同的重大应用项目。加强公共数据安全管理和个人信息保护。有序推进数据开放和应用。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完善政府权责清单,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全面实施政府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制度,加快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动重点领域立法,加大合法性审核、公平竞争审查和备案审查力度。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着力提高基层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水平。深化政务公开。加强诉源治理,推进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机制。建立健全依法行政持续改进机制。完善一府两院联动机制,加强行政争议预防化解。完善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加强廉洁政府建设。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以上率下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着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强化制度意识、法纪意识,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政治生态。今年,我们还要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面向以人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汇众智、聚众力,聚焦创新驱动、产业竞争力、区域空间布局、省域治理体系、提升浙江的战略地位等重大问题,谋划新一批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政策,编制符合实际、引领发展、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五年规划,以走在前列的姿态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各位代表!新的一年,使命光荣,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中共浙江省委的坚强领导下,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为实现“两个高水平”的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1579217420000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