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考生问请报考浙江理工大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的各位考生安心做好复试准备,关注教育部和学校正式通知,学校将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安排部署和疫情发展情况,在保证考生健康的前提下,严格按照“公正、公平、公开”原则,安排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1、招生计划问:2020年各专业招生计划是多少?答:学校招生人数以上级部门正式下达的招生计划文件为准,拟招收推免生数以国家招生系统最终确认的录取人数为准。目前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尚未下达,考生可参考我校研招网主页公布的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2、初试问:硕士研究生初试成绩是否有排名?答:我校不做初试成绩专业排名。待复试线确定后,研究生院将在我校研招网公布复试考生名单及其初试成绩。问:国家线何时公布?答:国家线往年在3月中旬公布,今年视疫情防控情况而定,请注意查看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和我校研招网通知。3、复试问:复试分数线及复试时间何时公布?答:我校为非自主划线高校,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需等国家线公布后拟定。原定4月初左右进行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是否延期将视疫情防控进展情况另行通知。学校将按照上级部门统一部署安排复试工作,请各位考生安心做好复试准备,注意查看我校研招网或微信的通知,并保持电子邮件、电话等联系方式畅通。问:硕士研究生复试包含哪几个环节?怎么样录取?答:复试含业务课笔试、综合面试、外语口语及听力、心理测试环节。考生总成绩由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两部分组成,一般初试成绩与复试成绩各占50%。根据考生总成绩、思想政治表现、身心健康状况,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问:复试前是否需要联系导师?答:复试前联系导师不是必须的,考生可自行决定。如需提前了解导师信息,可登陆我校研招网,进入报考指南栏目下方【导师信息】查询。问:目前我的成绩可否进入复试?答:复试线需要等国家线出来以后,结合我校各专业第一志愿上线人数和招生计划数测算才能确定,确定后将会在各学院复试录取工作方案中公布,请注意查看我校研招网通知。往年各学院复试录取工作方案和考生复试名单均在研招网公布,可作参考。4、调剂问:报考专业今年是否接受调剂?答:国家线公布后,如个别专业第一志愿上线生源不足,我校研招网会公布调剂信息。在全国硕士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正式开通之前,研究生院将开通我校调剂预报名系统。调剂预报名系统可选的专业是根据2019年国家线预测今年可能需要接收调剂生的专业。通过预报名系统报名的考生无需再通过电话登记或邮件发送本人简历。我校预调剂系统具体开放时间将按照上级部门统一安排确定,在国家调剂系统正式开通后关闭。请注意,调剂预报名仅供招生学院参考,所有考生的调剂申请最终以“全国硕士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 填报信息为准。问:我想申请调剂到浙理,请问怎么操作?答:调剂政策以教育部下达的最新招生文件为准。符合国家和我校调剂要求的考生,通过“全国硕士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选择相应专业填写调剂志愿。学院会根据调剂名额和申请考生情况,择优遴选复试考生。5、其它问:何时可以知道初试成绩复核结果?答:复核结果将在3月10日前在浙江理工大学研招网公布。问:差额复试比例是多少?答:复试采取差额形式,差额比例不低于120%。具体专业复试要求见后续公布的各学院复试录取工作方案。问: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考生分数低于国家线还有机会进复试吗?答: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的考生(持有《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复试分数线由各学院根据实际情况拟定,一般要求总分不低于国家线40分、单科不低于国家线10分。问:报考非全日制的硕士生,复试录取相关政策是怎么样的?答:按照教育部规定,原则上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我校艺术硕士(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心理硕士、会计硕士及工商管理硕士(MBA)招收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实行相同的招生考试政策。问:通过何种方式获取招生信息和联系学院?答:1.通过我校研招网和微信查询通知信息。2.学校正式开学前通过研招网公布的招生处和各学院招生咨询电子邮箱咨询,正式开学后可以通过学院招生电话和电子邮箱咨询。3.我校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考研辅导班,也不参与编写、出版任何形式的考研辅导资料。请广大考生切勿轻信与我校考研相关的虚假宣传,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祝各位考生取得好成绩浙理欢迎你来源: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
一、考生参加远程复试所需设备及环境要求请考生提前准备好远程复试所需的硬件设备,复试前按通知要求进行测试,以保证复试正常进行。1、硬件设备要求:1台笔记本电脑或台式机(须配摄像头、麦克风和音箱或具有相应功能),1部智能手机(确保电量充足,建议选择稳定的WiFi联网,并设置电话免干扰模式,以防复试过程中意外来电干扰)。2、网络要求:网络畅通能满足视频要求(建议首选电脑+有线网络)。3、复试环境要求:独立的复试房间,灯光明亮,安静,不逆光。可视范围内不得有与复试相关参考资料和可视电子屏幕。房间内不得有其它人,也不允许出现其它声音。4、网络远程复试平台拟采用钉钉(以后续通知为准)。考生应提前在电脑和手机上安装钉钉软件,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报名时填写的手机号注册钉钉账号,进行实名认证,并熟悉视频会议功能。如有问题,请与报考学院联系。二、参加远程复试考生需准备的用品1、本人二代居民身份证。2、黑色签字笔和空白A4纸若干。3、报考学院要求准备的其他考试用品。三、复试所需有关材料请参加复试考生准好提交以下材料的电子版文件(建议使用PDF格式),并按照学院要求进行提交。原件将在入学时进行核查。(一)资格审核材料1、有效居民身份证件(正反两面)2、初试准考证3、学历学籍证明(1)应届生提供注册章齐全的学生证(因疫情防控延迟开学的允许缺盖本学期注册章)和学信网下载的《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2)往届生提供学历学位证书和学信网下载的《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教育部出具的《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4、“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考生须提供服役部队签发的《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二)复试材料1、大学学习成绩单(须有学校部门章)2、英语四、六级成绩单或其他证明英语水平证书3、科研成果佐证材料及学科竞赛获奖证明材料4、个人简历5、学院要求的其它材料(三)其它材料1、政审表2、考生诚信复试承诺书3、报考或调剂非全日制专业的考生以及其他报考定向就业的考生还需在拟录取前上交定向就业协议书。四、复试注意事项1、考生如实、准确提交各项材料,如弄虚作假,考生承担由此造成的后果。2、复试是国家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一部分,复试内容属于国家机密级。复试过程中禁止录音、录像和录屏,禁止将相关信息泄露或公布;复试全程只允许考生一人在面试房间,禁止他人进出。若有违反,视同作弊。3、严禁考生弄虚作假及替考作弊行为,一经查实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严肃处理,违规记录同时通报考生所在单位和省教育考试机构。入学后3个月内,我校将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有关要求,对所有考生进行全面复查复测。复查复测不合格的,取消学籍;情节严重的,移交有关部门调查处理。4、请听从报考学院安排,提前1-2天进行网络测试、登录复试系统备考。如有特殊情况,无法按时参加复试或不具备远程复试条件的考生,请提前联系报考学院。无故失联的考生,视为放弃本次复试考核。5、考生复试前需向考官360度旋转摄像头,展示周围环境,考官认可后方可开始面试。进入视频复试系统后,手持身份证向面试专家展示正面,再次确认本人身份。6、复试过程中考生确保全程音频视频开启,需将五官清楚显露,正面朝向摄像头,不得东张西望,保证头肩部及双手出现在视频画面正中间。不得戴帽子、墨镜、口罩等,以保证身份确认及复试全程实时监控。7、复试过程不得戴耳机,不得用头发或其他饰品遮挡耳部。8、复试过程中不得使用美颜及滤镜,本人全程出镜,不得中途离开座位,无关人员不得在考试区域内出现,否则视为违纪。9、复试过程中如发生设备或网络故障,不要慌张,应立刻与报考学院保持联系沟通,服从安排。10、谨防诈骗,我校研究生复试不收取考生任何费用,如有冒充学校工作人员或研究生导师,以网络面试等各种方式让考生交费,一旦涉及到钱财,请大家一定不要相信。各学院招生联系方式详见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网来源: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处
根据教育部、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关于研究生招生复试的相关要求,浙江理工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采取网络远程复试方式,并于5月13日陆续启动。请参加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的考生提前做好准备:一、复试前准备(一)复试设备及环境要求考生应认真阅读《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网络远程复试考场规则》(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附件),提前准备好远程复试所需的硬件设备,复试前按学院要求进行测试,以保证复试正常进行。1.支持“双机位”远程视频复试的硬件设备要求。需要两部带摄像头的设备以及可进行通话的麦克风、音响、支架等设备,台式(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均可。1.1 面试主机位要求(使用钉钉平台)。主机位设备用于面试时考生与复试专家互动,考生本人面对摄像头,保持坐姿端正,面部、上半身及双手在画面中清晰可见(主机位建议首选电脑+有线宽带)。1.2 面试副机位要求(使用QQ软件)。副机位设备固定于考生侧后方45度,用于考官和视频监考员在面试过程中观测考生的电脑屏幕及周边环境情况(监考机位建议使用智能手机+4G/5G网络)。2.网络良好能满足复试要求。建议使用稳定畅通的宽带网络和4G/5G流量两种模式,一种方式断网后可及时转换其他方式连接。请确保电脑、手机、平板电源稳定、电量充足。考生可访问www.speedtest.cn为本人设备进行网络测速。3.独立的复试房间(严禁在培训机构)。环境封闭,明亮,安静,不逆光,房门在可视范围内并处于关闭状态。4.提前下载钉钉和QQ软件。请考生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报名时填写的手机号注册钉钉账号,进行实名认证,如有更换手机号请务必联系报考学院更新报备。复试时钉钉为面试主机位平台,QQ软件为面试副机位平台。5.学院提出的其它要求。因环境、条件所限网络复试确有困难的考生,应提前向所报考学院提交情况说明,并按照学院要求进行复试。(二)参加远程复试考生需准备的用品1.本人二代居民身份证、初试准考证。2.黑色签字笔和空白A4纸若干。3.报考学院要求准备的其他考试用品。(三)复试所需提交材料参加复试考生需准备资格审查材料和复试材料,具体材料清单请参考《浙江理工大学关于资格审核和复试材料的说明》并按照学院要求进行提交。原件将在入学时进行核查,合格者给予报到注册。(四)模拟测试考生应积极配合报考学院参加网络远程复试模拟测试,一般会安排在复试前1-2天进行,具体时间见学院通知。二、各学院一志愿考生复试时间我校一志愿考生复试时间预计在5月13日-17日之间,详细时间安排请关注学校研招网和学院通知。三、复试流程(一)试前1.复试准备:考生准备复试设备和环境。2.提交材料:考生提交复试所需材料和紧急联系人电话(与考生本人电话不重复),记录复试小组紧急联系人电话。3.模拟演练:熟悉平台使用功能和复试流程。(二)试中1.登录复试平台,测试视频和应试环境是否符合要求。提醒:(1)关闭移动设备语音通话、录屏、外放音乐、闹铃等可能影响面试的功能和应用程序;(2)副机位QQ视频开启后关闭副机位麦克风和扬声器,只留视频画面;(3)取消音视频通话邀请通知;(4)关闭其它App消息通知;(5)清理桌面,桌面上只允许摆放面试设备、指定证件、签字笔和A4空白纸。2.通过报考资格验证后进入候考区。(1)根据学院复试开始时间至少提前1小时上线等候。(2)根据随机抽取的复试顺序参加复试。(3)阅读《浙江理工大学网络远程复试考场规则》和确认双方紧急联系人电话等。(4)工作人员检查考生面试环境。3.进入主考区。(1)考生身份识别:考生向考官展示本人身份证、准考证、个人清晰的面部,并起立全身出镜,以便考官确定身份。复试秘书将画面拍照或截屏保存。(2)再次检查考生面试环境(考生持其中1个摄像头360度旋转展示)。(3)宣读《诚信复试承诺书》。(4)随机抽题,答题等。(具体按照报考学院要求进行)(5)答题结束或复试时间结束,按照工作人员指令停止答题,离开面试区,主动退出视频复试界面。(三)试后1.身份复检:通过复试视频、截屏照片与现有数据库进行再次比对。2.成绩公布:复试成绩、综合成绩核对无误后,及时公布拟录取结果,调剂生按规定时间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确认接收拟录取。3.办理手续:拟录取考生按学院要求调取个人档案,定向生签订定向就业协议等。4.复查复测:入学后3个月内,对所有考生进行全面复查。复查不合格的,取消学籍。以上为基本流程,如所报考学院有其他规定,以学院规定为准。复试注意事项见《浙江理工大学2020年研究生招生复试考生须知》四、复试违规处理网络远程复试过程中考生不遵守考场纪律,不服从考试工作人员的安排与要求,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取消复试成绩或取消录取资格。(一)携带规定以外的材料或者电子设备参加复试的。(二)未按网络远程复试相关要求摆放视频机位,提醒后仍不改正的。(三)独立复试房间内有其他无关人员的。(四)未经面试考官同意在考试过程中擅自离开座位或脱离视频监控范围的。(五)伪造证件、证明、档案及其他材料获得复试资格、加分资格和复试成绩的。(六)由他人冒名代替参加考试的。(七)其他以不正当手段获得或者试图获得题目答案、复试成绩的行为。(八)拒绝、妨碍考试工作人员履行管理职责的。(九)复试过程有录音、录像和录屏等行为,或将复试相关信息泄露或公布的。(十)其他形式违纪、作弊行为。所有形式违纪、作弊行为,一经查实,即按照《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等规定严肃处理,取消录取资格,记入《考生考试诚信档案》,并按规定将该生及其相关人员的违规违纪行为报所在单位,对在校生由其所在学校按有关规定给予处分,直至开除学籍;对在职考生,通知考生所在单位视情节给予党纪或政纪处分;构成违法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其中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入学后3个月内,学校将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有关要求,对所有考生进行全面复查复测。复查复测不合格的,取消学籍;情节严重的,移交有关部门调查处理。
日前,浙江理工大学发布了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常见问题解答和部分专业拟接收调剂的信息,相关内容如下:浙理什么时候组织复试?按照教育部要求,浙江理工大学复试启动时间原则上不早于4月30日,具体时间请注意查看学校研招网、微信以及各学院网站。复试会采取什么形式?根据教育部部署,各高校可采取现场复试、网络远程复试、异地现场复试以及委托其他高校复试等。按照教育部要求,学校会针对不同的复试方式、学科专业特点和办学特色,精心设计复试内容,确保复试考核科学有效、公平公正;会通过考生大学学习成绩单、毕业论文、科研成果等补充材料,加强对考生既往学业、一贯表现、科研能力、综合素质和思想品德等情况的全面考察。如采取远程复试,可能会采用综合性、开放性的能力型试题。目前,我校复试方式尚未确定,请考生耐心等待,关注学校研招网公告。学校哪些专业接收调剂?今年浙江理工大学全日制学硕、专硕均有一定规模扩招,部分专业拟接收调剂考生,具体见下表:专业仅供考生参考,具体请咨询相关招生学院,调剂名额根据招生计划和一志愿复试情况确定,以学院官方网站公布的调剂方案为准。来源: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研招办
今天的浙江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理、工、文、经、管、法、艺术、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重点建设高校。学校下设 17 个学院(教研部),举办 1 所独立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 27000 余人,其中研究生 3800 余人。为全面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从“学生”和“用人单位”视角综合评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可以较全面地了解毕业生当前的就业现状及其竞争优劣势。一、本科毕业生就业信息来源浙江理工大学2018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信息来源,46.80%为校内各类就业信息渠道。其中包括“学校招聘会”(23.40%),“学校就业网络(网站、就业APP、微信、QQ群等)”(15.88%)及“学校老师、同学介绍”(7.52%)。二、本科毕业生薪酬水平薪酬区间:浙江理工大学2018届本科毕业生月均收入相对较高,为5240.14元;其中50.63%的本科毕业生月均收入为3500-5000元,20.52%的本科毕业生月均收入为5000-6500元。三、本科毕业生总体专业相关度78.96%的本科毕业生认为目前就职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专业相关度较高。可见毕业生所学专业知识及技能与实际工作的契合度较高,能够学以致用。四、本科毕业生工作满意度浙江理工大学2018届本科毕业生对目前工作总的满意度为90.48%,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对工作内容的满意度最高,为91.92%。从均值来看,均处于3.15分及以上(5分制),处于“一般”水平;可见本科毕业生对初入职场的岗位和工作内容等方面均比较认同。五、毕业研究生就业信息来源浙江理工大学2018届毕业研究生的就业信息来源主要为“校外招聘网站”(25.58%)、“学校组织的现场招聘会”(21.43%),其次是“直接向用人单位申请”(15.67%)和“校外的现场招聘会”(14.75%)。六、毕业研究生薪酬水平浙江理工大学2018届毕业研究生税前月均收入为7028.11元;月均收入区间主要集中在5000-6500元(28.57%),其次为6500-8000元(25.42%)。七、毕业研究生总体专业相关度82.74%的毕业研究生认为目前就职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其中“很相关”占比24.82%,“比较相关”占比37.83%。八、毕业研究生工作满意度浙江理工大学2018届毕业研究生对目前工作总的满意度为92.69%,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对职业发展前景的满意度最高,为94.58%。从均值来看,均处于3.30分以上(5分制),介于“一般”和“比较满意”水平之间。#数据来源:浙江理工大学2018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庆玲)5月19日,浙江理工大学-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研究生培养基地签约仪式举行。据悉,浙江理工大学在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旨在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解决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选题与工程实践脱节、工程实验条件不够等问题,培养一批符合产业需求、具备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浙江理工大学为硕士研究生招生和学位授予单位,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合作单位,双方在机械工程、能源动力、电子信息、控制工程等工程类专业学位开展硕士研究生合作培养。研究生培养采取双导师制,由双方各指派导师共同指导。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丁金昌指出,作为“双高计划”A档前十的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理应担负起探索职业教育类型教育体系构建的使命,除了夯实三年制大专层次人才培养基础和大力开展本科层次高职教育探索之外,还要进一步探索更高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未来将和浙江理工大学紧密携手,合作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合作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促使我校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层次更高质量的人才。浙江理工大学副校长陈文华表示,浙江理工大学正进一步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教育,而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职业教育方面走在前列,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具有很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条件,双方的合作可以互动有无、取长补短、实现双赢。期待双方的合作能创建全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020年10月9日至12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指导、浙江理工大学主办、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第二届全国红色文化研究暨学科建设高端论坛在乐山职业技术学院举行。10月10日,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相关领导,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原副局长薛庆超,浙江省社科联副主席陈先春,校党委书记吴锋民,党委副书记陶伟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马奇柯,乐山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彤,副市长郭捷,乐山师范学院院长王辉,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院长柳建,赣南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邱小云,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易群,院长刘忠等领导和嘉宾以及近百位来自全国的红色文化研究专家学者、浙江理工大学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应邀出席和参加了论坛的开幕式。仪式由乐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于丽主持。吴锋民致大会开幕词。他代表浙江理工大学对论坛的举行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领导、嘉宾、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他回顾了川浙两省长久以来的情谊以及学校与乐山市的渊源和合作,表示此次论坛的举行是对彼此之间合作的进一步推进。张彤致辞表示,乐山是一片红色热土。本次论坛走进乐山,为当地进一步研究、传承、深耕红色文化提供了重要平台和契机。乐山市将致力研究红色文化。借东西扶贫协作的纽带,办好浙江理工大学红色文化研究学院乐山分院,加强与相关院校和专家学者交流合作,深化红色文化教育研究,推动红色文化更好融入青少年思政教育,发挥其铸魂育人功能,让青年一代更好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滋养。陈先春致辞表示,第一届全国红色文化研究与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杭州西子湖畔召开,至今记忆犹新。今天大家欢聚一堂,隆重召开全国第二届全国红色文化研究暨学科建设高端论坛,成立浙江理工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乐山分院,既是前期红色文化研究的一个总结,也是今后努力奋进的一个起点。浙江理工大学聘任石书臣、马奇柯等18位专家为浙江理工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聘任石书臣、马奇柯、渠长根等20位专家为“青江学者特聘教授”。本次论坛旨在探索中国百年红色文化发展历程、基本经验,不断发扬红色文化传统,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进一步做好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工作。
中国美术学院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网站 2019感受力论坛:以创作集体为方法时间:2019年12月7、8日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组织委员会:管怀宾、文涛、姚大钧、高世强、牟森主办: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在今天,社交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并日益普及,人们的生产生活获得更多的便利,知识与信息更新飞快,视野广度拓展便捷,但个体记忆的能力、思想的深度与处理复杂问题以及进行知识生产的能力却受到极大的挑战,甚至很明显,我们越发感到随之而来的感受力的式微与创造力的匮乏,个人的保存与发展面临着深刻的危机。我们无法作为孤绝的个体求得生存,却又被隔离、切分为语言、思想、行动的碎片,与他人进行连结、切磋、交流与共享变得势在必行,个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正是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保护和激发。有鉴于此,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连续举办“感受力论坛”,邀请国内外艺术创作、教育与研究领域的同仁,聚焦于感受力的蒙养与创造力的激发,共同分享实践与研究所得,探讨如何以艺术做教育,以教育做艺术。今年,2019感受力论坛主题为“以创作集体为方法”。我们愿意借由今年的“感受力论坛”,坦诚而开放地探讨由师生共同组成创作集体,在相对长的时段内用创作带动教学,同时以教学展开创作这一方法,探寻如何酝酿艺术生产、思想生产的动能,进而培养共同关切,引导心灵转向。我们初拟出一些议题,例如“学院当代艺术教学的危机与机遇”“如何用艺术实践建构我们的未来?”“科幻作为方法?”“媒体艺术的开放性?”“跨媒体艺术创作的产学研可能?”等等,期待与各位艺术/教育的同行者们进行深度探讨。我们也期待与各位同行者探讨未来“跨媒体艺术节”的举办维度,并邀请各位同仁们与我们一起齐心协力,用我们的感受力对现实做出新的解释,用我们的想象力向社会和时代提案。会议日程2019年12月7日地点:中国美院南山校区南苑会议厅第一场 9:00-10:30 致欢迎辞与主持(约5分钟):管怀宾主讲:(20分钟/人)王俊杰:跨领域艺术的当代思考与合作生产姚大钧:与未来对峙:科幻作为方法牟森:存在巨链:跨媒介创作的产学研可能回应与开放讨论(约20分钟)与谈人(5分钟/人):刘恪、郑闻、黄小捷、王旖旎茶歇 10:30-10:40第二场 10:40-12:20主持:高世强主讲:(20分钟/人)朱朝晖:手机时代摄影的进退和取舍胡介鸣:反刍的图景:第三只眼睛李京键: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音乐与多种艺术的界限和融合孙承健:虚拟制作时代的电影视觉观念与创作方法回应与开放讨论(约20分钟)与谈人(5分钟/人):王子耕、陶显、谭彬、吴佳芮第三场 13:30-15:10主持:姚大钧主讲:(20分钟/人)李振华:一个人在荒岛:诗歌、短句和朋友圈董冰峰:如何共同生活?——艺术与“共同体”陈界仁:创作集体或悖论体(远程)黄孙权:批判的衰落:跨媒体的中年危机回应与开放讨论(约20分钟)与谈人(5分钟/人):赵德利、张杨、刘益红、蒋竹韵茶歇 15:10-15:20第四场 15:20-17:00主持:牟森主讲:(20分钟/人)武小川:作为塑造的艺术高世强:探索一条新道路:一场“山水精神”和“近未来”之间的教学研实验管怀宾:融超经验:消化观念、技术的流变与普适性专业建构的矛盾回应与开放讨论(约20分钟)与谈人(5分钟/人):闵罕、郑达、陈问村、朱玺2019年12月8日自由讨论时间:9:30-12:00地点:南山校区8号楼1楼会议室主持:管怀宾讨论:全体与会者敖日力格、车建全、陈问村、董冰峰、高世名、高世强、管怀宾、胡介鸣、胡晓阳、黄孙权、黄小捷、蒋竹韵、李川、李京键、李振华、刘恪、刘立宏、刘益红、闵罕、牟森、孙承健、谭彬、陶显、佟飚、王俊杰、王旖旎、王音洁、王子耕、吴佳芮、武小川、姚大钧、张锰、张杨、赵德利、郑达、郑闻、朱朝晖、朱玺等茶歇 10:30-10:40讲演摘要(以讲演出场为序)王俊杰:跨领域艺术的当代思考与合作生产当代“跨领域艺术”(Transdisciplinary Art)思潮让我们重新反省分类学的问题外,更带出在数位时代全球化下的当代性与未来艺术可能性的思考。特别是1970年代后的新媒体介入当代艺术风潮,运用独特的科技媒体界面及互动语言,将艺术的传统分类与单一性推向复合式的多元表现。新媒体艺术一方面紧随科技发展,另一方面也跨出艺术的传统分类,朝向跨领域的整合性艺术样貌,将新的美学与形式等不同媒介及当代命题相结合。本短讲将讨论跨领域艺术的当代演进概念与台北艺术大学近期的大型跨领域创作案例分享。 姚大钧:与未来对峙:科幻作为方法未来这概念一直随着历史不断地变化着。而当下,未来给我们一种前所未有的“逼近感”,我们甚至感到在与未来对视/对峙。我们在思考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对时间的新感受,时间的压缩感。也正因此种逼近感,尤其在此时此地,科幻就越显重要。因为面对当前无底线的科技崇拜与科技乐观主义,科幻提供了重要的批判机制,或说跳脱机制。科幻并非小说电影,它是一种创作及思考方法。在开放媒体系,我们用科幻联系起各种媒介平台与技术,也用它贯穿了东西文化与历史的过现未。 牟森:存在巨链:跨媒介创作的产学研可能一、用途和路途。借用《硅谷百年史》著者皮埃罗·斯加鲁菲的观点:“硅谷的创新指的不是技术,而是技术的用途。”媒介创作不是媒介展演系的教学目标,媒介创作的用途才是。用途对应领域,所谓产。媒介展演系的培养面向对应三个领域:展场、演场和映场。用途决定路途。二、短途和长途。媒介创作的教学如同驾驶的学习,只掌握单独科目的技术是没有意义的。跑一次长途是对单独科目的最好整合应用。媒介展演系的课程系统,由元媒介和跨媒介组成。元媒介课程相当是短途,熟悉各种单独科目。跨媒介,通过项目实践和创作集体的方式,将各种单独科目整合为有机的长途。是为学。三、中途和殊途。但丁云:当人生的中途,面对黑森林。需要确立伟大目标,需要走下去的工具。于是有叙事工程。由实践到教学,再到实践。如果说呈现本质和真相是伟大目标,一切跨媒介创作都为其副产品。殊途同归。研,以培养教学人力为己任。研无止境。朱朝晖:手机时代摄影的进退和取舍一、摄影工具进化至今,主流并非数码相机,而是手机。二、从传统摄影到数码摄影,拍摄理念和规则并没有改变。三、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数码摄影向前兼容,提供了更多便利和更大空间。四、适者生存,变者进步。感受力和创造力退化,不能归咎于外因的进化,而应归结于内因的不进化。胡介鸣:反刍的图景—第三只眼睛在我的理解中,只有经过不断反刍的图景信息才能够列入有价值的图景行列,或者说可以被关注和探讨的图景不属于单纯的客观图景,它们是经过主观反复整合的观念化了的图景,如本雅明所称的那种被灵光所环绕的图景,一个与日常生活和客观景致相异的镜像,一个意外的景观,一个被附体的视觉感知。我将以创作实践案例来阐述反刍图景的经验。李京键: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音乐与多种艺术的界限和融合一、20世纪以来的音乐创作思想及其派生出的多种融合形式;二、整合的运用历史中所出现过的技术现象是跨学科融合在当下的基本方式;三、作曲不可教,可教的是历史中所出现过的技术现象。孙承健:虚拟制作时代的电影视觉观念与创作方法一、始于虚拟设计与数字资产的电影虚拟化制作,不断僭越着基于索引性观念的“照相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不断型构着一个有别于现实世界,并与现实世界并置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数字世界。二、电影虚拟化制作涉及几个关键性问题,一是在生产与创作的过程中,与传统电影的生产与创作方式所不同的是,虚拟制作更注重协作性、交互性与非线性;二是虚拟制作的实现方式涉及虚拟设计与数字资产两个重要因素。三、作为一种生产方式与创作方法,电影虚拟化制作在制作流程层面就有别于传统电影创作的线性模式。虚拟制作流程形态的建立,与传统电影制作模式相比,并不仅仅代表着制作流程的简单变化,而是在根本上能够将创作者的艺术才华与艺术想象力,从传统电影制作的线性化流程中有效释放出来,从而围绕创作者的创作个性,以及创作者基于意图表达的创作需要,更加灵活地组织起多元化的、各种网状结构的制作流程。李振华:一个人在荒岛:诗歌、短句和朋友圈我一直试着在找一种方法,就是任何时刻都可能有创造的方法。记得当年导演阿巴斯说,他有钱的时候拍电影,有摄影机的时候拍摄影。但这些都没有的时候,他会一直有一支笔在兜里,他写下诗歌。我一直在找类似的方法,一直试着通过朋友圈实现一种快捷的创造方式。因为我相信创造无限,其他只是介质转换的问题。那么这个无线的原点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诗歌,也就是来自于你脑中的一些片段,带有美感诗意的某个瞬间。而对这个片段的转化,它可以是关系美学式的,它可以是社会介入的,它也可以是最优雅的某种姿态。我的工作一直是与社群和社会分不开,那么我如何在一个短暂的时光里,与我的朋友圈共享各种创造力。也许只能有诗歌,只能有文字的方式去实现。而之后邀约艺术家的图像创作,印刷的诗集,展览,都是对这一创造瞬间的物质转换,有些是物件,有些是空间,还有一些是模糊的状态。我经常会反问,创造力,到底创造了什么?以及自己是如何去理解和认知的。董冰峰:如何共同生活?——艺术与“共同体”当代艺术对于飞速发展的社会以及紧急状况如何作出反应?此种反应与实践又是以何种在地的理念和多样化的形式参与到社会重建与公共对话之中?以《新美术》2014“可出售的乌托邦”和2018年的“超图像”两次专题策划为工作延续,本次发言题目“如何共同生活”的研究背景,既源自于当代艺术面对的动态社会关系以及全球性危机,同时又从近年越来越多艺术家的在地实践和具有原创性的工作理念与问题案例为展开,尝试对部分艺术项目,如:毛晨雨“稻电影”聚焦的“社群”连接、陈界仁电影行动的“诸众”,以及田中功起发起的“如何共同生活”等项目主题进行研讨。黄孙权:批判的衰落:跨媒体的中年危机1979年,由一个钢铁场转变成国际知名的德国林兹科技艺术节,今年的主题乃是“跳出同温层”,副标题是“数位革命的中年危机”,并推出一个收录了从1986年至今的电子艺术档案展(ars electronica archive)。新媒体仍在,但不再新奇,如同数字艺术不再前卫一样。如今再提新媒体或电子媒体艺术还有什么仍待厘清的特征呢?林兹的科技艺术的跨领域化(科技、媒体、社会)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从1980年代的跨媒体化(intermediality)到1990年代的跨领域化(interdisplinary)及社会转向(social turn),说明了艺术如何“运应”科技与媒体的社会生产有关。而适应(如何使用技术只让我们麻木)不是创新,创新与批判有关。技术创造了一种环境,技术将一种知识转接为另一种形式的知识,一种媒介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而新环境能使之前的旧环境转变成一种艺术形式,在看似前进又循环的历史中,人如何不是技术的复本,就是艺术生产的关键。武小川:作为塑造的艺术近五年来,实验艺术、跨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等新专业,成为各院校学科发展推进的重点,这些控制、特设专业,与2012年学科目录中的诸如摄影、公共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等新专业,具有某些共通的知识模式以及教育逻辑,其教学内容、案例型课程、项目课题带动教学、理论框架、艺术史上下文的谱系、艺术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基础、技术环节、方案推进、实施与锤炼等等教学各环节的内容和方法,各院校有着异曲同工之诉求,一个潜在的专业学科群业已形成。更重要的是,在新专业学科的推进过程中,各地的艺术家-教师,已经塑造起一个世界范围之内都很独特的艺术样态,它也深度的重塑着这个时代艺术教育的本体。更为关键的是,实现了通过艺术来塑造“人”,已实现“成人”、“立人”的教育功用,并达致塑造社会与未来的教育宏愿。高世强:探索一条新道路:一场“山水精神”和“近未来”之间的教学研实验介绍近几年来主持的一场持续经年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影像行动。这个行动从看似遥远的两个极端开始:一极是探讨如何把中国文化传统中尤其是中国画传统中的“山水精神”激活,进入当代艺术创作和当代媒体语境;另一极是基于积极参与塑造和引导对“可能生活”建构的愿望与努力。这一极并不是从一般科幻入手,而是致力于探讨“近未来”的可塑性,并以思考和创作参与到对“近未来”的文化塑造。这个影像行动作为实验艺术系和空间影像研究所的创作集体教学研实践,开始于2017年。本项目为期计划十年左右,近期目标是形成一门涵盖本科高级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成熟课程,远期目标则是打通中国文脉传统与未来建构,形成一条当代艺术实践的新道路。管怀宾:融超经验:消化观念、技术的流变与普适性专业建构的矛盾一、学院与当代艺术的生态学院与当代艺术生态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它涉及到学院的意义与作为,涉及到当代艺术泡沫现象下面的基层景观。二、新知识系统的建构关于知识系统的认知与建构,这也是我们在教育现场常常论争的问题。实际上,就今天艺术教育内外的总体情形来看。无论传统学科还是跨媒体艺术这样的新兴学科,都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视觉文化的转型、无论是图像与媒介的系统更新,还是视觉生产、传播方式都在发生位移。三、寻找可能的起点我们阅读艺术史,也研究前辈艺术中闪光的内容,并不等于我们拥有了法则与标准,历史与经典不只是某种过去式,而应当成为流动的篇章。我们从刚刚逝去不久的过去中挖掘不同的表达方式,不是为了向经典致敬,而是为了寻找可能的起点。四、创作与教育在场的交替思考过去的二十年,我一直关注东方的空间美学与空间营造方式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可能性问题,有意将一些概念和元素介入到装置艺术创作之中,当然我希望指涉的是今天的文化现实包括视觉与空间建构问题。五、教学相长——确立主体优秀的实验性课程不但要有它明确的目标和相应形态创作的阶段性要求,同时也要有多种思考途径和一连串的思考题,需要学生对发现与创造意义的成为某种自觉的行为和主动意识,以抵制来自外部或艺术界庸俗的价值取向与表象模式。与会者简介(以姓氏拼音为序)敖日力格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北京电影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电影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98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电影美术设计专业。毕业后曾工作于内蒙古电影制片厂,现任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学院院长、中国电影美术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电影视觉艺术、新媒体艺术、视觉文化与传播;主要讲授课程:电影美术设计、电影视觉设计、新媒体艺术等。主持科研《“2008北京北京残疾人奥运会火炬传递”创作研究》、《当代电影美术前沿问题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山海经”的视觉化研究》、《塔克拉玛干的鼓声-数字调色创作研究》等十余项。出版专著《电影色彩》;主编《中国电影美术教育50年》、《感觉的基础-电影美术人》、《景物角色-影像语言的建构与拓展》、《视像再现-视觉空间的重构与置换》、《迭代与交融-论文集》、《第四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新媒体三年展-画册》及专业教材等数十本。曾历任《骑士风云》、《悲情布鲁克》等数十部故事片电影的美术设计师。同时在主要工作之余创作并指导拍摄了大量的广告与MTV影片。作品曾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政府“华表奖”、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中国电视音乐大赛最佳作品等多项奖项。车建全1967年出生。2001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文学硕士。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 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特聘),美国加州CGU研究生大学客座教授,广东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专家,第11届佛罗伦萨双年展影像金奖获得者。长期从事绘画、影像互文关系的研究与实践,近年来致力于意识测试和视觉转换的尝试。陈界仁艺术家。1960年出生,目前生活和工作于中国台湾台北。陈问村伦敦切尔西艺术学院纯艺术专业硕士毕业,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版画专业硕士毕业,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本科毕业。参加展览包括“时间开始了——2019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无介”留英中国艺术家群展、“繁茂”群展、“模糊边界”等。董冰峰现为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员。2005至今曾先后担任广东美术馆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栗宪庭电影基金艺术总监、北京OCAT研究中心学术总监。同时他也担任多个艺术机构、艺术理论丛书和影展的学术委员、主编与国际评委。曾获“CCAA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2013)、“《YISHU》典藏国际版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2015)和亚洲艺术文献库“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华研究驻留奖”(2017)。董冰峰的研究领域包括影像艺术、独立电影、中国当代艺术史、展览史与当代批评理论。高世强1971年出生于山东省潍坊市,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空间影像研究所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他自199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情境雕塑、装置及实验影像创作和研究。本世纪初开始,他的研创及教学方向逐渐聚焦于活动影像领域,近年来致力于空间影像叙事研究及创作。管怀宾管怀宾,1989年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毕业,2004年东京艺术大学博士后期课程毕业(获博士学位)。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管怀宾善于将传统文化元素和感知方式解构并溶入到自身的语言系统和作品构架之中;他将中国古典造园美学融入其空间装置形态,使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获得广泛的延伸与拓展。多次参加越后妻有三年展、神户口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上海双年展等重要国际展事。胡介鸣胡介鸣生活工作在上海。从事新媒体、影像装置、摄影艺术作品的创作并参与展览,如:“010101:技术时代的艺术”(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 2001);“生活在此时”(汉堡火车站美术馆 柏林 2001);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 1990-2000”(广东美术馆 2002);“在过去和将来之间:中国新摄影和录像”(国际摄影中心 纽约2004);他使用交互媒体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参加“影像生存”第五届上海双年展(上海美术馆 2004)、“重新发电”第九届上海双年展(PSA2012)等展览。于2003年在比翼艺术中心(上海)举办名为“与你有关”的交互媒体艺术个展,2004年在布鲁塞尔MAAC HHKK举办“胡介鸣交互艺术展”;“等物齐观”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中国美术馆, 北京(2014),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聚焦”中国当代摄影与录像展;2006年参加“13:中国当代录像”纽约P.S.1当代艺术中心;“中国当代”,鹿特丹Boijmans Van Beuningen博物馆;2006ISEA和“01圣·何塞:全球边缘艺术节”;“代码:蓝色”第三届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暨论坛;“DEAF07荷兰电子艺术展”,V2鹿特丹;“釜山双年展2016”(釜山 韩国);“移动中的艺术:100件媒体艺术名作”,ZKM媒体艺术博物馆 2018(卡尔斯鲁厄 德国)等等。胡晓阳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照相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大运河影像文献整理与研究”、浙江省哲社科学规划课题“浙江老摄影家影像口述史研究”。主持浙江省特色专业“摄影”专业、浙江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浙江传媒学院—桐乡市濮院羊毛衫市场管理委员会文创实践教育基地”、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手机摄影艺术”、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项目化训练在《公共艺术创意研习》等课程中的应用与研究”。黄孙权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所工学博士,跨建筑、媒体、社会运动与艺术的艺行者(artivist)。于多所艺术大学任教,现为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网络社会研究所所长。研究专长包含建筑与空间理论、文化与媒体、社会运动与跨领域艺术。作品曾参加三届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2007、2013、2017),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双年展,北京红砖美术馆个展,北京民生美术馆、台北立方空间等等。纪录片《我们家在康乐里》于台北双年展、台湾铁马影展、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十几个城市巡回影展过。策有“候鸟─台湾移工特展”、“复岛”、“亚洲新娘之歌”、“乡关何处”、“亚际双年展论坛”、“连结者峰会”(上海当代艺术馆)、“诸众之貌:滋事”、“为无为——谢英俊的建筑实践”、“甦醒的日常——921二十周年展”等与底层民众、地方、空间、建筑、记忆、行动有关的展览。著有《绿色推土机》、《除非我们寻找美丽》、《建筑与乌托邦》,译有《自己干文化──英国九零年代的派对与革命》。黄小捷黄小捷,1978年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市,美术学博士,广州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师。201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艺术实践类博士。蒋竹韵蒋竹韵,1984年生于杭州,现生活工作于杭州和北京。以问题机制为导向,其创作和研究方向涉足装置、行为、网络、声音、程序等多种媒介及形态。现就职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参与编程、声音等教学工作。2017年入围第五届三亚艺术季“华宇青年奖”。李川生于1971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为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教授,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实验艺术、绘画等。李京键李京键,旅德青年作曲家,博士后。1983年出生于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四岁学习钢琴,12岁开始尝试作曲。先后考入武汉音乐学院(附中),中国音乐学院(本科),德国斯图加特国立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研究生),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旅德期间国际交换生),上海音乐学院(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后),上海音乐学院高峰高原作曲教学团队讲师,上海戏剧学院音乐剧中心外聘专家教师,现为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李振华1975 出生于北京,现工作于苏黎世、柏林和香港。1996 以来活跃于当代艺术领域,实践主要围绕策展、艺术创作和项目管理。现任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光映现场策展人(自2014)、瑞士保罗克利美术馆夏日学院推荐人、瑞士Prix Pictet摄影节推荐,曾担任英国巴比肯国际展览“数字革命”国际顾问,自2015年担任澳大利亚SymbioticA机构国际顾问、香港录影太奇顾问。李振华曾主持编撰艺术家个人出版物《颜磊:我喜欢做的》、《冯梦波:西游记》、《胡介鸣:一分钟的一百年》和《杨福东:离信之雾》。2013年艺术评论以《Text》为书名出版。2015年获得艺术权力榜年度策展人奖(2014)、艺术新闻亚洲艺术贡献奖年度策展人奖,2016年第三届乌拉尔当代艺术工业双年展(2015)获得俄罗斯创新奖地区当代艺术计划奖。刘恪河南洛阳人。2011年毕业于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实验影像与虚拟现实艺术专业方向。2012年起任教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2017年起在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攻读实验艺术理论与跨媒体实践方向博士,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和杭州。刘立宏1958年生于沈阳,1982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系。现任鲁迅美术学院教授。个展包括“刘立宏:风物一城”(2017)、“松”(2016)、“消失的土地”(2011)等,近年来参加群展包括“松:第七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2017)、“松不老”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无界影像:张离——故国新知(2016)、“剩余与额外”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靳宏伟中国当代摄影收藏展(2015)、“松:首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2015)、“消失的土地”第十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2014)、“冬至”(2014)、“基数—艺术家联展”(2014)、“沈阳三部曲”第五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2014)等。摄影作品集包括《风物一城》(浙江摄影出版社)、《刘立宏·沈阳三部曲》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剩余与额外》(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摄影家丛书系列《刘立宏作品集》(工人出版社)、《神话的观看》(辽宁美术出版社)。收藏包括《游移》、《消失的土地》、《冬至》(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剩余与额外》(CIPA画廊);《神话观看》(中国美术馆);《城中摇曳》(广东美术馆)。刘益红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博士,法国国家工业设计学院(ENSCI,Les Ateliers)硕士,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学士。研究领域涵盖当代艺术策展、网络社会研究、视觉文化研究、商业品牌策划等。2013年起参与策划“诸众之貌”亚洲社会与艺术研究计划至今,论文入选2016年世界艺术史大会,展览“连结者峰会”入选2016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青年策展人计划”。闵罕1982年生于浙江杭州。200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今,现任绘画艺术学院版画系第四工作室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策展研究博士。目前的研究和实践面向艺术创作与策展实践,探索传统绘画与图像在当代艺术中的可能性,从技术与观念的角度探索媒介的表现方法和感觉机制、图像生产和绘画形式的关系,讨论如何使得启发性的图像制造成为可能。牟森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主任。叙事工程研究所负责人。孙承健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电影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美术学会视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理论研究方向:电影社会学、电影叙事、电影数字技术。主要著作包括《情绪:影像表意的魅力与体验》、《“魔法师”的世界:电影叙事的观念与表达》、《电影、社会与观众》等。谭彬1989年出生,河南商丘人,现生活工作于杭州。201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2014年至今,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创新设计学院。作品曾参展《中华创世神话——互联网艺术大展》(刘海粟美术馆,上海)、《我织我在——第二届纤维艺术三年展》(浙江美术馆,杭州)、《吴语·方言——上海艺术家邀请展》(中华艺术宫,上海)、《追梦时空——上海雕塑艺术邀请展》(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上海)、《大地备忘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实验艺术展区》(今日美术馆,北京)等展览。曾参与策划《一个人的丝路:尔冬强视觉文献展》(中华艺术宫,上海)、第九届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特别项目“上海方舟”、“中山公园计划”(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陶显陶显 ,1991年出生, 安徽马鞍山人。2013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得本科学位,2016年在纽约帕森斯艺术学院获得艺术硕士。她是帕森斯院长奖学金和中美艺术协会全额赞助的获得者。她的作品曾多次在美国、中国和日本等地展出,包括北京指纹画廊(2017)、新加坡Asian Art Platform(2019)、纽约Gallery456(2017)、日本吹上美术馆(2016)、纽约Participant Inc(2016)、纽约Untitled Space(2016)、布鲁克林工业城市(2015)和上海中华艺术宫(2014)。佟飚佟飚,出生于安徽亳州,中国美术学院版画专业毕业,博士、副教授,先后任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副主任、教务处副处长兼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副主任。王俊杰毕业于德国柏林艺术学院(HdK Berlin),获卓越艺术家最高文凭,为台湾少数知名新媒体艺术家兼策展人。1984年开始录像艺术创作,为台湾新媒体艺术发展的重要开创者之一。1984年获年度雄狮美术新人奖,1996年获德国柏林电视塔艺术奖。2000年获日本“美术手帖”推选为“最受注目的100位艺术家之一”。2009年获台新艺术奖年度视觉艺术大奖。现专任于台北艺术大学新媒体艺术学系教授兼系主任。重要国际邀展包括:“光州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约翰尼斯堡双年展”、“亚太三年展”、“台北双年展”、“上海西岸双年展”、“林兹电子艺术节”、“欧洲媒体艺术节”等。重要展览策划经历包括 :“漫游者——国际数位艺术大展”(台湾美术馆,2004)、“异响——国际声音艺术展”(台北市立美术馆,2005)、“2006台北双年展:限制级瑜珈”(台北市立美术馆,2006)、“台北数位艺术节”(台北当代艺术馆,2009)、“Videonale国际录像艺术对话”(台湾美术馆,2011)、“再基地——当实验成为态度”(台湾当代文化实验场,2018)等。近年参与跨域媒体剧场设计作品包括:瓦格纳歌剧《尼伯龙根指环》(国家交响乐团,2006)、台语歌剧《黑须马偕》(国家戏剧院,2008)、《图兰朵公主》(德国莱茵歌剧院,2015);导演科技媒体剧场《罪恶之城》(松山文创园区,2013)及《索多玛之夜》(台北市立美术馆,2015)等。王旖旎1990年生于福建福州,2015年硕士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2019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视觉当代创意媒体专业,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助教。2015-2016年任职于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展览部及青年项目策展人,2017年起参与开放媒体系展览及教学工作,主要参与工作项目包括“未来媒体/艺术宣言”(2017)、“九个明天:入侵未来”(2018)、“全息书写”2018国际跨媒体艺术节、“黑镜第八季:当代异托邦”(2019)。王音洁艺术史博士,丰马剧场艺术总监,浙江理工大学服装表演系副教授,从事当代剧场和影像研究,以及策展实践,耕社工作室及品牌“剧象场开说”负责人,著有《复象与镜像——当代剧场与影像创作流动图景》。王子耕建筑师,策展人。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硕士。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讲师,镜像建筑主持建筑师,《PILLS》主编。曾任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讲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开放式课程导师。受邀在哈佛大学、雪城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院校授课或讲座。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评审专家。曾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全额入学奖学金、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杰出毕业设计奖、FAIRYTALES 2015 国际建筑竞赛一等奖、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专业方案设计一等奖,建筑专业方案设计一等奖等,四次获得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优秀奖。曾受邀担任TEDxYouth主讲人。担任姜文电影《邪不压正》导演组建筑历史顾问。作品参展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华盛顿国家建筑博物馆“建筑叙事”展、港深建筑双年展、深圳坪山中国当代建筑装置影像展、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大声展、现代汽车艺术中心“漂流”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青年策展人计划、上海OCAT“基建江山”展等国内外重要展览。策展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成就展”深圳展区装置、威尼斯首钢园区及三高炉博物馆城市复兴成就展“Steel Home Still”等项目。参与出版多本书籍,作品及文章发表于国内外多家期刊和媒体。文涛1980年出生于湖北省天门市,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副研究员。吴佳芮吴佳芮,1991年出生,山西太原人。201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影像与空间叙事工作室,获硕士学位。现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攻读现象学与当代艺术研究专业方向博士,个人研究方向为实验影像艺术与法国哲学。武小川博士,教授。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199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一画室,同年调入西安美术学院工作,现任实验艺术系主任。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绘画、影像、实验艺术等方面的实践、教学与研究。2018年起创办每年一届的“关中忙罢艺术节”。两次获得(2009年、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巴黎、北京等地美术馆举办个展10场。作品曾参加2018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7年中国学院实验艺术文献展、2016年台北摄影双年展、2014连州国际摄影年展、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美术展首届实验艺术展等。策划2018·中国(西安)青年实验艺术展、2018西安跨媒介实验艺术展、2015年口音:西安当代艺术的剖面等。姚大钧现任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开放媒体系主任,virREAL艺术科技实验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近年以未来学为主要教学及研发方向,串连起未来书写、程序艺术、科幻创作、社交媒体、动态视觉、声音艺术、电子音乐、VR 虚拟现实、中国赛博格、科幻说唱等系列课程及媒介技术。2015年发起一年一度的跨媒体艺术节。2017年创建virREAL艺术科技实验中心,推动前沿艺术科技研发。曾策划“北京声纳”、“转速:中国声音大展”系列、“迷因城市:骇进现实”、“九个明天”、“全息书写”、“黑镜第八季”等展览及现场演出。张锰张锰,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影像艺术系主任,天津美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艺术家。1972年5月生,1996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版画系,2004年至今主持天津美院影像艺术系(原数字媒体艺术系),分别于2004年与2009年创立天津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与移动媒体艺术专业,常年致力于新媒体艺术的科研与教学,并于2009年创立“一致工厂媒体实验室”,致力于新媒体艺术的社会化服务与研究。他是一位跨媒介艺术家,作品介质游走于3D动画、多屏视频影像、绘画、装置,其相关作品曾在德国、美国、日本、加拿大、比利时、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重要艺术机构展出,尝试阐述中国现阶段“时间与空间”的关系,被文化机构与个人收藏。曾两次受邀参加日本神户国际双年展。他也是一位城市文化设计专家,曾任四届(2010、2012、2014、2016)中国天津夏季达沃斯经济论坛艺术展示区新媒体艺术视觉总设计,从城市传统文化与当代美学相结合的观念入手,强调传统与当代并举,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的策略,凸显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设计理念,为现代城市人文空间提供具有贯通传统文化与人文历史又兼顾新观念的全新理念。张杨张杨,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策展研究专业博士。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为展览策划、艺术史、新媒体艺术研究。承担课题有重庆市教委科研项目“私人基金会的艺术赞助运作模式研究”、《革命与艺术》,重庆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从革命美术到社会主义文艺”。组织策划2006-2017全国重要青年艺术项目“罗中立奖学金”。参与策划香港汉雅轩与香港艺术中心主办的“汉雅一百:偏好”,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我们在绘画中:中国油画国美之路”,长征计划之“圣天作业”等研究与展览计划。发表《石鲁的延安岁月》、《革命时代的艺术革命》、《别样的探索与追求》、《如何成为独立策展人》、《艺术学院教育中私人赞助模式及基金会可能性探索》等多篇学术论文。赵德利赵德利是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讲师、再-造建筑事务所创始主持人、罗德岛设计学院建筑系客座教授(2017)、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设计研究课程联合讲师、中国美院国际美术学硕士(IMFA)导师、《新美术》新建筑卷特邀编辑。他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兴趣是在实在和潜在之间往复地发现和再造“跨-尺度建筑”和“新-社会空间”。他的理论曾在《新美术》、《时代建筑》、欧盟高级城市知识联盟的《Responsive Cities》上发表。他曾在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罗德岛设计学院建筑系、国力雅典理工大学建筑系、美国艾奥瓦大学美术馆、日本建筑协会、东京国际设计师周、巴塞罗那自适应城市设计论坛、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韩国首尔爱茉莉太平洋基金会等地讲座、展览。他的作品曾获得德国国家设计奖、意大利A’Design 奖银奖、也曾入围英国Blueprint奖最佳小建筑奖等奖项。郑达媒体艺术家,“低科技艺术实验室”创立者。作品获得英国“The 2017 Lumen Prize”互动艺术大奖。“2018第三届王式廓奖”艺术奖得主。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DMA)主任、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系访问学者和韩国首尔CPI研究员。艺术工作聚焦于跨媒体互动艺术,其创作轨迹映现在现实与虚拟世界交错点的探索和实践,包括游戏艺术、互动艺术、机械装置、媒体剧场等。创立的“低科技艺术实验室”专注于当下媒体文化和跨学科的融合,基于电子虚拟环境的艺术实验,先后完成“游戏空间—多种物”、“入侵计划”、“后机器计划”、“后人类的副本”等系列作品。曾在专业艺术机构、美术馆举办个人媒体艺术作品展。郑闻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兼任《画刊》学术顾问、Banana Art Space艺术总监、广州影像三年展特邀专家。曾担任ArtMo艺术澳门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年展评委、CIFF(中国独立影像展)选片人等。主要专业方向为展览策划、学术研究、美术馆管理及馆藏规划。郑闻的策展强调美术馆级别的展览品质,开阔敏锐的艺术视野和鲜明的学术立场。他策划了多个国际现当代大师展览,如“重整:德国艺术立场”、“肖恩·斯库利:抵抗与坚持”、“魔灯犹在:英格玛·伯格曼影响的艺术和时尚”、“乔-彼得·威金中国首展”、“立体主义先驱乔治·布拉克展”等,也不遗余力关注与推广中国当代艺术与青年艺术的发展。迄今,他策划的重要展览近40个,巡回至伦敦、不莱梅、慕尼黑、香港、北京、上海、三亚、广州等地。于中国美术学院、上海K11艺术中心、上海西岸艺术中心、广州美术学院、OCAT美术馆等多个院校和机构举办学术讲座30余场。于国内外重要媒体与刊物,如《三联生活周刊》、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加拿大《寰球华报》、《TANC艺术新闻》等,发表研究和评论文章40多篇,30余万字。朱玺1983年出生于上海,2002年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200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本科),201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硕士),目前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个展包括“灵魂温热”(2019年,浙江美术馆,杭州,中国)、“被枪杀的宇航员”(2017年,宁波,中国)、“冷韵”(2013年,北京,中国)等。群展包括“光和作用”(2019年)、“新艺术史 2000-2018中国当代艺术”(2019年)、“禹步——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2018年)、“二十四小时独处计划”(2018年)、“全息书写:2018国际跨媒体艺术节”(2018年)、“日落之后”(2018年)等。朱朝晖朱朝晖,媒体从业者,出版制作人,非职业摄影师。“列岛·影像志”下乡实践课程特邀导师、策展人。论坛工作组论坛统筹:唐晓林会务监理:杨朵英、朱沈钰、张佳乐财务:韩媛会场设备组:田进、秦文捷会场布置组:宋戈文、郑丽镇、张书豪宣传组:张晨、徐若风拍摄组:吴穹、陈俊霖、郑彬联络接待组:王颖怡、张诚林、刘奕雯、钟怡珊、王倩、徐弋洲、谌文君
7月26日,浙江理工大学新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举行首批研究生入驻仪式,30名2018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正式入驻,在新昌开启研究生学业。浙江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毛光烈应邀作题为《产业互联网的基本模型》的入驻第一课。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近年来,新昌在加快产业转型过程中,遇到人才瓶颈,缺乏与产业配套的高层次人才,而高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关键在于工程实践。为此,新昌县人民政府与浙江理工大学一拍即合,开创性设立了“新昌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通过“政校合商顶层设计,区域优先服务产业,教授把关技术关键、学生独立攻坚课题”的“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力求实现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双赢。把课堂搬进企业,是“新昌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重要特色之一。“学生入学后,按照教学计划,他们1年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接下来,他们大部分时间会留在新昌,根据企业提出的技术课题需求清单,以教授导师为课题责任人、企业导师配合指导、研究生团队为实施主体,从事工程技术问题研究。”浙江理工大学副校长陈文华说,这样做的优势在于,最大程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锻炼了人际交流、技能实践等能力,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大有裨益。据了解,为引导和促进教师和研究生到新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浙江理工大学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新昌县政府则提供了1000多平方米的研究院专门用房,并将部分人才房专门用于在新昌工作的导师和研究生住宿。同时,创立产学研合作研究基金,为依托新昌联合培养基地与企业签订协议的合作项目提供经费配套支持;设立专业学位研究生专项奖学金,并对在指导研究生培养中做出贡献的研究生导师和团队给予奖励,有效构建了持续稳定、良性循环的产学研生态环境。
2019考研复试已慢慢逼近,有没有很激动?接下来,文都比邻最优秀的学长学姐给各位送上:浙江理工大学应用心理学考研复试详细流程,具体如下:一、浙理工复试分数要求1、初试分数:即国家线分数,过了国家线就可以参加复试,国家线除了2017年为310分,2018和前几年均为320分)2、复试成绩:综合面试×50%+业务课笔试×30%+外语听力及口语测试×20%。面试、笔试和口语满分均为100分,折算后复试成绩满分为100分,单项成绩与复试成绩低于60分者不予录取。3、总成绩:考生总成绩由初试和复试两部分成绩组成,且每部分成绩一般各占50%。(若需调整初试和复试成绩比例,复试成绩所占比例可在30%-50%之间进行调整。)4、加分项目:各类国家级获奖证书、发表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等材料。5、录取人数:2016年进入复试人数:学硕30人调剂14人;专硕24人最终录取人数:学硕22人;专硕13人2017年进入复试人数:学硕33人调剂10人;专硕27人最终录取人数:学硕21人;专硕16人2018年进入复试人数:学硕23人调剂11人;专硕23人最终录取人数:学硕19人;专硕16人*一志愿只要复试表现不错,被录取的希望比较大二、学习准备首先,明确复试需要准备的内容有三大块:业务课笔试、综合面试和听力口语部分。其中业务课笔试就是考专业相关内容,而综合面试和听力口语都在面试中进行。综合面试总的来说就是老师对学生的印象,通过作品、学生的本科成绩和专业、复试的整体表现、回答问题的情况和个人形象等。听力和口语部分中,听力主要是针对英文听力材料复述中文大致意思,口语主要回答一些生活或学习的问题,比如:你为什么选择这个方向?以后想从事的专业等。1、参考书目1. 《实验心理学》,朱滢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2.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徐建平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3. 《心理学研究方法》,(美)肖内西,泽克迈斯特等著,张明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年版PS:面试过程中涉及专业课提问,需要准备《实验》和《统计》这两门,问题内容范围和初始考试一致。笔试过程中涉及实验设计的编写,需要掌握基本的实验设计的运用;第三本参考书不建议花时间看。2、文献资料建议阅读感兴趣导师的文献,以备在面试中回复3、外语准备外语主要考察听说能力,建议在一个月内集中训练泛听,即能用中文概括材料的大致内容,专注练习后会有比较明显的提升。口语也可以进行适当练习,复试的时候不要太生硬就好了,主要考察的是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本科成绩打印盖章就行。言语举止、服装得体就行,不需要着正装。4、导师介绍工程方向李宏汀:工程心理学、产品可用性,人机交互王笃明:工程心理学、产品可用性,人机交互刘宏艳:认知心理学、语言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甘甜:认知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基础方向侯公林:生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王哲:认知心理学(面孔认知)孙宇浩:认知心理学(面孔认知)刘少英:发展心理学洪芳:组织发展、个人成长牛玉柏:教育心理学应柳华:社会心理学马凤玲:发展心理学三、复试流程分为三个时间段,一般第一天上午是递交材料、选择志愿方向和心理测试,下午进行笔试,第二天进行面试,口语听力部分跟面试一起进行。1、笔试真题a. 第一部分是翻译一小段专业相关的英文材料b. 第二部分是给一篇英文文献回答几个关于实验设计的问题(写出实验逻辑和实验方法)c. 第三部分是写一个你印象深刻的实验并在这基础上设计一个创新实验2、外语要求今后的专业学习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在笔试中就可以考察出来。英文口语和听力是在面试的过程中考察的,有些老师在面试中喜欢问同学有没有过六级,主要就是大概获知一下同学的英语水平。口语和听力平常学习用的其实不多,考试尽力就行,面试的时候大家水平都差不多。3、综合面试a. 英语听力:老师播放一段英文材料,两次,有纸笔可以记录,两次听完后中文讲一下材料大概讲的是什么。b. 英语口语:一般是播放英语材料的老师进行英文的提问,提问内容比较泛,比如你今后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你的爱好?等基本问题。c. 专业相关问题:老师随机抽取关于《实验心理学》和《心理学统计》两个部分的知识点进行提问,比如不同统计检验方法之间的区别或不同实验设计之间的区别等基础问题(大家考过试的应该都能回答出来),学生口头回答即可。四、资料准备资料一定要带齐,历年准备的资料一般都不会变1. 报考资格审查。严格审查本人是否符合我校各专业的报考条件。2. 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一份(正反面)3. 学历证明资料(考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准备相应材料)应届本科毕业生:完整注册后的学生证(高校教务部门颁发的学生证)原件及复印件、《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的打印件。往届本科毕业生:本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毕业证书必须提供,若未取得学位证书,请在毕业证书复印件上注明未取得学位)、《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的打印件。因毕业时间早而不能在线验证的,需提供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提前毕业的考生:即目前在校三年级学生,必须持有现就读学校教务部门出具的学分制证明原件,并注明该生在2018年9月1日前能取得毕业证书同等学力考生:必须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毕业学历两年或两年以上,即2016年9月1日前毕业的同等学力考生方可具有复试资格。同等学力考生需提供专科毕业证或本科结业证。按照教育部规定,资格审查不符合报考条件的不予复试,对弄虚作假者,不论何时,一经发现,一律取消录取资格,已经入学的取消学籍。4. 其他有关材料大学期间成绩单复印件(加盖公章)。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还应提交本人《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原件及复印件。各类国家级获奖证书、发表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等材料。PS:以上资料一定要重视!!!特别是身份证复印件这种可以打两份备用,虽然有些资料漏了在复试期间可以补上,但避免因为资料不齐引起的慌乱紧张,所以大家一定要提前准备好资料。六、总结经验提前联系到了导师,虽然老师都是给一些官方的统一回复,但至少感觉自己能给老师一个基本的印象,心里比较有低。在正式复试之前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做了功课,比较有底气,选志愿的时候也不纠结;去面试的时候面带微笑,显得比较有礼貌。避免误区:不要穿正装,有人穿正装,老师问他是不是来应聘工作的。七、备注考生来源:我们学校心理系跨专业的同学有很多,有些方向的老师更喜欢跨专业的学生,特别是计算机、设计、理工科方向的同学,如果有自己优秀的作品集一定要展现出来,肯定会是面试的加分项。本科就是心理系的同学要回顾一下自己的毕业论文,到时候老师可能会问你本科做的是什么,有没有跟着老师做一些项目,看你是不是有一些研究基础。往届特别是工作过的同学,本身阅历就比较丰富,简历里面需要把自己的工作经历和优势写出来,让老师加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