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这种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疾病,有望实现治疗新突破必分其能

这种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疾病,有望实现治疗新突破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 方序 王意菁2020年6月23日,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项目《人羊膜上皮干细胞治疗难治性重度宫腔粘连临床研究》启动会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滨江院区成功召开,由于处于疫情的特殊时期,本次会议采用了线上直播和现场会议相结合的模式。浙大二院院长助理、科研部主任胡新央教授、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余路阳教授、浙大二院医务部潘胜东副主任、浙大二院临床研究中心技术主任、干细胞质量受权人张行老师、生物治疗研究中心管理员黄昕博士、浙大二院妇科王良主任医师以及浙大二院产科王利权主任、手术室钱维明护士长与各部门负责人、项目组代表共计20余人出席启动会。 根据《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国卫科教发〔2015〕48号)规定,项目于2017年通过医院人体研究伦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审查,2019年通过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和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2020年1月完成该临床研究项目国家备案,为浙大二院首个干细胞治疗项目,由王良主任医师担任项目负责人。2016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就成立了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成为了全国首批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公示通过备案的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之一,也是我省首家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多年来在干细胞治疗的科学研究和临床探索中走在先列,为很多疑难杂症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哈佛大学医学院院长、著名干细胞生物学家George Daley曾预言:“如果说,二十世纪是药物治疗的时代,那二十一世纪就是细胞治疗的时代。”宫腔粘连是由于人流等宫腔手术操作及炎症造成了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肌壁间相互粘连、宫腔正常解剖形态破坏,临床会出现如月经减少、不孕、反复性流产以及胎盘植入、胎儿生长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了女性的正常生理和生育健康。其中重度患者在尝试了各种治疗如手术、术后防粘连等手段后,复发率仍可高达67%,成为了怀孕生子途中的拦路虎,也成为了心中挥之不去的噩梦。宫腔粘连患者有着好的卵巢,却没有了好的子宫,因此丧失了做妈妈的权利,干细胞治疗的开展可大大造福患者。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妇科王良主任医师汇报了项目的历程及前期研究成果,介绍了干细胞临床治疗方案。人羊膜上皮干细胞治疗难治性重度宫腔粘连的研究自立项以来,团队联合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对人羊膜上皮干细胞治疗宫腔粘连的效果、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国外杂志上发表多篇论著。同时委托浙江大学药学院对人羊膜上皮干细胞做了安全性评价,取得了全球首份干细胞安全性评价报告。项目可谓3年磨一剑,凝聚了各方的心血,也为接下来的人羊膜上皮干细胞进入临床研究保驾护航。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优木

为传统中药产业升级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 智造中药高峰论坛举行

张伯礼院士智造中药亟需搭建跨界融合平台张伯礼介绍道,20多年来,中医药现代化战略推动了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交汇融合,不仅丰富和揭示了中医药的科学内涵,也推动了中药产业快速发展,产生了重大社会经济效益。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约 9000 亿元,约占我国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的 1/3,并带动形成约 2.5 万亿元规模的中药大健康产业。 但同时,他也坦陈,我国中医药现代化还处于初级阶段。“例如,对中医药原创思维、临床经验、防治方法的科学内涵等认识仍不够充分,中医药的优势和价值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中医药理论先进,但技术层面相对落后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等等。尤其是在中药生产制造领域,工艺较粗糙,质控水平低,大部分中药生产线还处于工业 2.0 水平,实现了机械化或自动化生产,但真正达到工业 3.0 或 4.0 水平的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线还很少。”要整体推动中药产业提质增效发展,就需要搭乘信息化、人工智能的快车,大力推进中药智能制造。 “这次论坛是去年我们在昆明举办未来中医药论坛的延续,聚焦智造中药的跨界融合。”张伯礼说。去年 10 月,聚焦信息技术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首届未来中医药论坛在昆明召开。重大新药创制、集成电路装备、宽带移动通信等专项的技术总师和副总师及专家们共聚一堂,对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并形成多项共识。智造中药高峰论坛大会现场此次论坛同样邀请了中国工程院张伯礼院士、中国科学院陈凯先院士、浙江大学程翼宇教授、传化智造李仁涵教授、联想集团副总裁田日辉等相关领域专家,与来自国内知名中药企业的代表一起,围绕我国中药智能制药面临的重大需求和瓶颈问题,探讨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先进技术驱动下中药智能制造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的研发与应用策略。此次论坛由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天津市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现代中药协同创新中心、中药先进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天津现代创新中药科技有限公司、未来移动通信论坛承办,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制药工程分会、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智能制造专业委员会和森博营销协办。业内专家认为,该论坛汇聚政产学研各方力量相互合作、一致行动、形成共识,总结与分享中药现代化发展成果与成功经验,将推进我国中药产业技术创新升级,成为业界沟通、交流、合作的平台。智造中药计划瞄准行业痛点和难点 此次论坛的另一重磅内容是启动中药智造十年行动计划。该行动由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浙江大学药学院、科技日报联合天士力、华润医药、扬子江药业、上海医药、天津医药、以岭药业、康缘药业红日药业、江中药业、东阿阿胶以及传化智造共同发起。智造中药行动启动据介绍,该行动将致力于推动中药智能制造核心技术研发、应用与推,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及路径,推动形成行业统一行动规划及相关标准。具体说来,该行动将通过人工智能,高新制造,多行业跨界整合开展中药先进制药与信息化融合示范研究,建立中药数字制药、智能制药的示范化生产线、车间、工厂;通过产学研用结合,推动中药智能制造的标准化建设,建立中药数字化车间集成标准和基于大数据的中药制药质量控制标准;以智造中药行动推动中药生产企业之间的互看、互学、互比,打造行业标杆企业,推行对标建设,提升行业制造水平。 “人才培养是智造中药行动的一大重点任务”,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制药工程学院李正教授讲到。“中药智造十年行动计划”将面向智能制药的制药工程人才培养,结合高校与企业资源,建立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基地。以新工科建设,推动新时代先进制药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同时,以高级研修班、学术推广会议等多种形式,建立企业人才的培训机制。

给我钱

激活创新内生动力 加速企业转型升级

12月5日,华海首届“科技节”正式落下帷幕。本次科技节以“技术创新、合作共赢”为主题,期间开展了主题演讲、专家讲座、大咖沙龙、年度科研项目分享、科研壁报展等系列活动,全力打造华海科技工作者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进一步增强公司各科研单位在行业动态剖析、前沿技术探讨、人才培训提升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营造合作共享的创新文化氛围。成立科技协会,激发创新热情华海药业,1989年初创,发展为今天的集化学药、生物药为一体,内外销结合、科工贸并举的大型跨国上市药业集团,关键靠什么?仅从企业自身来看,主要靠的是科技和人才!“我们常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对此,我们深有体会,并已尝到了甜头:从2007年到2016年,华海在获得美国ANDA文号、制剂规模化抢占美国市场和成功挑战美国原研专利上,连续开创了中国企业界的‘三个第一’,同时华海已有23个品种通过国家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其中12个品种进入国家集采并中标,成为了国家医保药品的重要供应商。如果没有科技和人才的支撑,这些不可能实现,这也是我们举办科技节的目的所在。”华海药业总裁陈保华说。为更好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力,激发创新热情,提升科研工作者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华海药业设立了华海科技发展战略委员会。该委员会将与已有的人才战略委员会,共同构成公司发展的最高决策机制和智库,让科技和人才成为华海发展最重要的两大支柱。据陈保华介绍,科协将不断吸收公司优秀科研工作者,通过组织科研创新评比、前沿学术交流、骨干培训提升、团队氛围建设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打造科研人员展示自我、互动交流的平台,同时发挥好公司与科研人员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公司未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坚定人才基础。可以说,“科技节”的举办和科技协会的成立,是华海激活创新内生动力、加速企业转型升级的又一重要举措。签署合作协议,促进人才培养在“科技节”开幕仪式上,还举行了华海药业年度科研奖项颁奖典礼。记者从会上获悉,本次年度科研奖项评选自10月启动后,共征集到来自16个单位的52项科研项目,涵盖了华海各研发技术板块2019-2020年度研发重点项目,比如罗库溴铵项目是华海药业首个从原料药到制剂全部自主开发的国内注射剂项目,具有开创性意义,本项目研发也为今后类似高难度产品开发积累了经验。为进一步加强华海药业与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合作项目推进,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华海药业与中国药科大、浙江大学药学院、杭州剂泰医药战略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启院企合作的新篇章。“当前,浙江省医药产业的发展面临新的重大机遇。浙江大学药学院和华海药业有着天然的地缘优势、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共同的战略需求,期待我们双方能够借助此次战略合作的东风,秉持‘发挥浙药之所长,契合华海之所需’的共赢理念,协同打造生命健康事业‘新高地’、产学研融合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驱动,一道打造促进创新转化的高水平人才‘蓄水池’,在更高层次开展更加全面、长期、稳定的合作,实现共赢发展,不断为人民做好药、创新药!”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顾臻说。

故长伤身

“小学院”闯出“大天地”!敢问路在何方?

教职员工70余名,在读本硕博学生不足千人的小学院,却拼出一年科研经费总额过亿的大体量, 拥有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全国学科评估A类的大气魄,肩负“为人类健康,创一流药学”的大使命……天地广阔,敢问路在何方?势头强劲,又是什么助推浙江大学药学院步入发展“快车道”?走出“象牙塔”,延拓办学空间9月21日,浙江大学(杭州)创新医药研究院2017年招收的首批20位研究生,在杭州东部医药港小镇加速器里举行开题报告会。这所由浙江大学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的研究院,于2016年9月签约成立,2017年下半年正式运营,双方围绕生物医药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等领域展开密切合作。浙江大学(杭州)创新医药研究院2017级研究生开题报告会后合影留念投入运行近一年,浙江大学(杭州)创新医药研究院在提升新药研发设备和实验室建设,反哺学科发展,创新技术服务与转化模式,推动区域医药产业快速集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研究院独立使用一幢5层产业研发大楼,已经成为杭州医药港小镇最重要的生物技术公共服务中心。浙江大学(杭州)创新医药研究院只是药学院注重政产学研用结合,加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向社会延拓办学空间的一个缩影。坐落在未来科技城的创新药物成药性评价公共服务平台,由浙大和余杭区政府共建,浙大负责智力引进,余杭区未来科技城负责硬件投入。具备6000余平方米的服务场地,6450万元的专业仪器设备,拥有15位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和研究人员组成的核心技术团队,近50位专业技术人员……平台通过开展系统和先进的新药研发技术服务,3年来已为园区吸引入驻超过100家创新型医药企业,率领园区内企业获5个1.1类新药临床批件。“浙大的每位教授都是一颗‘大珍珠’,需要用灵活的机制将他们串成‘项链’,更好推进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2017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袁家军一行莅临平台调研,对其作出高度评价,“创新药物成药性评价公共服务平台的成功建设给予了很多的启示与经验,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希望平台能够站在产学研结合的制高点。”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袁家军一行莅临未来科技城创新药物成药性评价公共服务平台调研“学院在校内的场地、资金相对有限,组建多层次的技术人员队伍也比较困难。但通过加强与政府、企业等的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可以使各类资源更好地为我所用,这弥补了学院在早期成药性研究等方面的不足,实际上也增加了学院的体量。”平台主任、药理毒理研究所所长何俏军教授介绍道。学院近年来能快速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支持。今年年初,校党委书记邹晓东来到定点联系的药学院药物代谢和药物分析研究所教工党支部,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他指出,学校将进一步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增强院系学科自主发展动能,希望学院团结凝聚师生员工,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一流大学建设上来,闯出学院建设新天地。邹晓东赴药学院药物代谢和药物分析研究所教工党支部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创新机制体制,优化支撑保障,破解学院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约束难题,药学院努力为师生提供一流成长发展环境,促进区域医药产能快速集聚发展,提升浙大在医药行业影响力和领导力。深耕“试验田”,加强国际合作杭州,北纬30°16′,层林尽染;雅加达,南纬6°10′,骄阳似火。2017年11月27日,中国-印度尼西亚科技创新合作论坛上,在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印尼人类发展与文化统筹部长普安的见证下,“中国-印度尼西亚生物技术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浙江大学与印尼技术评估与应用署开启跨越4800公里的合作之旅。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以天然生物活性物质开发利用为重点,在学校指导下,牵头联合实验室建设任务的正是药学院。以联合实验室为合作平台,今后,中国与印尼将进一步促进双方生物技术的创新发展、产品的开发利用及政府间的科技创新合作。近年来,借力学校“海外一流学科伙伴提升计划”“顶尖大学合作计划”,药学院不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开辟海外“试验田”,与几十家国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建立起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依托浙江大学-法国巴黎高师药物化学联合实验室、浙江大学-英国国王学院联合实验室、中国-印度尼西亚生物技术联合实验室等5个国际合作研究基地,药学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扩大。“开展国际合作,对于实现学科优势互补,促进创新药的研发,特别有意义和价值”,药学院俞永平教授说道。此前,俞永平教授与英国国王学院KCL成立联合实验室,合作研发了针对治疗铁过载疾病,如地中海贫血、帕金森症、骨髄增生异常综合症等的创新药物。“我们主要负责新化合设计合成以及毒理研究,英国方主要负责活性筛选。2017年5月,该药物已获得中国CFDA1.1类药物临床试验批件,目前该项目已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顺利开展临床研究。”俞永平教授团队浙江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全面开展高水平开放合作,构建一流发展战略格局。抢抓发展机遇,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学术机构、国际组织等的合作,通过开展高水平的学术科研合作,药学院不断提升自身国际声誉与竞争力。扩展“朋友圈”,推进开放办学药学院与世界联通,并不局限于科研合作层面。日益拓展并活跃的国际合作网络,也帮助药学院师生获得更为宽广的视野和格局。今年8月,两位浙大同学受普林斯顿大学校方邀请,作为暑期国际交流生代表接受采访,登上普林斯顿大学官网。他们是药学院2015级本科生夏天和成姝媛。凭借年级前5的GPA,优异的托福成绩,流利的英语口语以及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夏天和成姝媛入选普林斯顿大学科研实习项目,在普林斯顿大学Dr. Yibin Kang实验室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科研实习。回忆起这段经历,成姝媛印象深刻,“通过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实验能力,而且对做科研工作产生了更多的理解和思考,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像成姝媛、夏天一样,有机会走出去看世界的同学还有很多。仅2018年暑假,就有110余名药学院的本科同学,通过14个暑期国际交流项目,远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海外一流高校,参与暑期课程、科研实习、国际会议、参观见习、实验训练等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围绕“培养兼具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药学拔尖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将海外学习经历纳入本科生和博士生培养环节,设立国际化工作专职岗位,近年来,药学院整合院内外多方资源,不断优化人才国际化培养环境,取得显著成效。明德弘药砥砺行,开拓创新天地宽。改革创新、对外拓展,正在成为涵养药学院发展动力的源头活水之一,为百年浙药注入新的生机。文字作者:金云云图片来源于浙江大学药学院党政综合办公室、求是新闻网封面摄影:王磊今日编辑:浙江大学微讯社 华佳宁 | 芷凌责任编辑:李灵

胡不仕乎

迎“疫”而上 高校科研有担当

科研工作人员在展示恒温扩增芯片。 新华社记者 刘 坤摄战胜疫病离不开科技支撑。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高校集结科研力量,启动了一批应急科研攻关项目,他们与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联合攻关,在抗击疫情的阻击战中贡献了高校科研力量。从第一时间进行科学研究、辅助临床决策,到迅速开展病毒检测试剂盒、开展药物和疫苗研发,各地高校科研人员分秒必争,为遏制疫情蔓延提供源源不断的科技支持。快速准确围绕“检测”做产品如何让新冠病毒感染简易检测、提高确检速度?疫情出现后,不少高校围绕快速检测投入研发力量,采用新方法、新技术研发检测产品,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1个月前,由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之江生物合作开发的试剂盒通过检验,成为中国法定检验机构检定合格的首个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产品。检测盒迅速投入使用的背后,是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古宏晨教授与徐宏研究员团队历经数年的研究——其研发的“纳米磁珠”,作为提取病毒核酸的核心载体,可以实现针对新冠病毒全自动、全封闭、高灵敏检测。在历次致病性禽流感、埃博拉病毒等防疫检测中曾发挥重要作用。如今,这一研究成果再次为国家的疾病防控贡献力量。而在近日,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联合成都博奥晶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共同设计开发的包括新冠肺炎病毒在内的“呼吸道病毒(6种)核酸检测试剂盒(恒温扩增芯片法)”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将迅速应用到疫情防控前线。这一产品是在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李兰娟院士指导下开发的。检测时,只需采集患者的鼻、咽拭子等分泌物样本,就可在1.5小时内一次性检测包括新冠肺炎病毒在内的6种呼吸道常见病毒,为众多患者及一线医务人员提供快速、精准、有效的诊断。日前,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与南京大学校友企业江苏美克医学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发出15分钟快速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IgM/IgG抗体检测试剂盒(免疫层析法),目前已在江苏省各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投入使用。这款试剂盒经过大样本试用检测,能够快速、简便、准确筛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符合市场需求。能不能让普通民众,自己在家里就可以做检测,根据自测结果决定是否到医院就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分子医学研究院谭蔚泓院士、杨朝勇教授与湖南大学蒋健晖教授等科研团队联合攻关,不到1个月的时间,便突破了核酸快提、恒温逆转录扩增、便携式实时荧光检测和比色检测3个关键技术,开发出“新型冠状病毒家庭简易快速检测试剂盒和相关技术”。目前,团队研发的相关产品正在与多家定点医院合作进行临床试验,并已被推荐纳入应急审批通道。专家希望,最终的产品能够像验孕棒一样,民众只要按照说明书便可完成自检,有需要确诊的再到医院就医,从而实现重大疫情的就诊分流。各显其能产学“组团”研药物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李兰娟院士一直工作在防疫最前线,在复杂的危重症救治中提出建议,探索出一些新的疗法和技术,并将其纳入诊疗方案,供全国乃至全世界借鉴。在出发前,她所带领的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成功分离出新冠病毒毒株,为后续药物寻找和研发、疫苗制备走出了重要一步。病毒防治药物是抗击疫情的关键所在。一段时间来,多所高校的科研人员全心投入,加强有效药品和疫苗研发,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浙江大学药学院药理毒理研究所联合该校计算机学院及省内有关医院,在疫情发生后迅速成立了交叉学科研究团队。团队围绕新冠病毒感染后的抗炎、抗纤维化及其他并发症治疗开展研究,建立活性分子的快速判别模型,利用已有免疫调节和抗肺纤维化的活性分子大数据集,用于免疫和继发性肺纤维化药物的发现。目前,研究团队从5000多个上市药物库中成功获得了20余个有潜在治疗价值的药物分子,为继发免疫反应和肺纤维化的药物干预提供了基础,相关试验正加紧开展。疫苗研发也在快速推进。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研团队与香港大学等机构建立产学研联合攻关联盟,正在对新型冠状病毒初代载体疫苗株进行深入检测和验证。日前,中国疾控中心、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等机构共同设计开发的新冠病毒疫苗已开始启用动物试验。科研人员分别采用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不同技术路径加班加点进行攻关。为了方便各界共同研发病毒防治药物,天津大学生物信息中心上线了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注释数据库,为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结构、基因功能及病毒起源与变异以及药物研发等重大问题的研究提供科学根据。此外,北京大学的黄岩谊和谢晓亮研究团队联合清华大学王建斌研究团队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布研究论文,称已开发出名为SHERRY的转录组测序快速建库新方法,这一方法有望助力新型冠状病毒的测序。智能技术利用“算法”防疫情在围剿新冠病毒的同时,很多高校的科研人员也在聚焦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进行科研攻关,取得实际效果。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语音实验室团队联合人工智能技术企业思必驰推出“疫情防控机器人”,利用口语对话系统技术,向辖区居民主动拨打电话,调研近期行踪、摸排重点人员,大大减轻基层工作负担。据介绍,疫情防控机器人依托语音识别、合成、理解和对话管理等人工智能技术,并结合了新研发的疫情排查对话逻辑和话术。机器人可根据设定拨打时间进行“一对一”拨号对话,除了问询,还能提醒身体不适的居民及时就医,并向社区居民宣传疫情防控知识。此外,机器人呼叫的访谈结果可实时生成报表,反馈给服务单位。除了疫情防控机器人,上海交通大学还研发了“自主移动消毒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等多种机器人助力抗疫,并已在武汉等抗疫一线进行临床应用。它们不仅工作效率更高,而且可以确保消毒的彻底性,降低了医患交叉感染的风险。在湖南大学机器人国家工程实验室,王耀南院士团队主持研制了“双臂协作辅助诊疗机器人”等系列医疗救护机器人。双臂协作辅助诊疗机器人具备语音交互、智能诊断、远程遥控等功能,可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实现现场远程辅助诊疗,使前线医务人员在不接触病患的前提下完成测温、看护等工作。在肺炎诊断方面,华中科技大学电信学院联合华为云等团队,研发并推出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人工智能辅助医学影像量化分析系统,大幅提升了诊断效率,减轻医生诊断的繁重负荷。该系统基于纹理感知的病灶分割核心算法支持,针对患者胸部CT影像中的特点,可实现单病例全自动精准量化结果的秒级输出,大幅提升了诊断效率,有助减轻医生繁重负荷。日前,由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与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共同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自测评估系统”日前上线。用户登录该系统后,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线回答问题,系统将进行智能分析,做出患病风险层级评估并给出保健和就医指导意见。该系统可以让民众进行自我健康评估能力,理性作出保健和就医选择。

大海贼

浙大顾臻团队发明“死细胞疗法”,液氮冻死细胞、载药回注体内

死掉的细胞还能帮助治疗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据了解,基于 AML 癌变细胞本身“骨髓归巢”这一特点,这种“死细胞”能够运载着药物直达骨髓,也就是说,比传统化疗药物使用更加精准,并可减低复发风险。这是浙江大学药学院顾臻教授的团队研究出的一种用于 AML 的全新疗法,其巧妙的药物递送方法让人听闻后眼前一亮。相关论文也于 12 月 11 日登上《科学》子刊《Science Advances》的封面。图|《Science Advances》当期封面那死细胞是怎么传递药物的呢?简单来说,首先需要从患者体内提取出肿瘤细胞,再利用液氮在体外将肿瘤细胞“冻死”,随后在含有死细胞的溶液中加入治癌药物,比如阿霉素。如此,搭载药物的“死细胞”就制备好了。图|死细胞制备流程图最后,再将这些载药死细胞以静脉注射的方式注射到患者体内即可。这就是一次完整的治疗过程。方法虽好,不过离临床试验还有一段距离,上述实验的研究对象也都是小鼠。DeepTech 向顾臻教授了解到,该团队很快就会在其它动物模型上进行实验,以进一步发掘其临床应用前景。也许有人会好奇,被液氮冻死的细胞结构不会被破坏吗?这些细胞是否还会继续增殖,又是否具有致病性呢?载药死细胞成功“归巢骨髓”,显著延长小鼠存活期顾臻教授团队在《科学》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的这篇文章题为 Cryo-shocked cancer cells for targeted drug delivery and vaccination,论文第一作者为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副教授慈天元博士及浙江大学药学院特聘研究员李洪军博士。图|刊登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相关论文基于 AML 癌变细胞本身“骨髓归巢”这一特点,该团队提出利用经液氮处理的 AML 细胞的“死细胞”构建具有骨髓靶向功能的递药系统,以提高化疗药物在骨髓内的富集、抑制 AML 细胞的增殖。同时借助 AML“死细胞”本身所携带的肿瘤相关抗原,联合免疫佐剂,刺激机体对 AML 癌细胞的特异性识别及杀伤。团队在小鼠模型上,验证了该平台技术可联合化疗及免疫治疗有效抑制肿瘤发展、提升生存率。那么,回到前面的问题,被液氮冻死的细胞不会支离破碎吗?答案是:不会。在论文中,作者证实了死细胞具有与活细胞类似的细胞结构。不过,实际上这一结论证实起来并不容易。顾臻告诉 DeepTech,这的确是当时团队攻克的一道难点。因为既要保证细胞彻底被“冻死”、不会复苏,又要让细胞尽可能保持完整的结构,在冷冻方式上着实难以把握。经过反复实验,该团队终于得出结论,将 AML 细胞分散于特定的细胞冻存液并快速浸没于液氮中 12 小时,然后在 37℃ 的温水中快速解冻,经过液氮处理(liquid nitrogen-treated, LNT)的细胞就能“死得其所”。如下图所示,细胞虽死,却有着相对完整的细胞骨架与细胞核。这不就可以成功“混入”活细胞的队列中了。图|死细胞的结构表征: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左),扫描电子显微镜(右)由此表明,LNT 细胞具有与活细胞类似的细胞结构。但是接下来还需要评估 LNT 细胞的细胞活力,以验证其在体内没有致病性。对此,研究人员做了以下实验,证实了与活细胞相比,LNT 细胞没有表现出增殖活性,可作为化疗药物如阿霉素的递药载体。图|图 G 为用 CCK8 法对活细胞和 LNT 细胞进行的细胞活力分析;图 H 为用荧光素酶标记的活细胞和 LNT 细胞在体内的增殖情况研究人员进一步证实死细胞具有与源细胞类似的蛋白表达,例如 AML 细胞株 C1498 的死细胞同样携带 CD44 及 CXCR4 两种与骨髓靶向密切相关的抗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 AML 活细胞的“骨髓归巢”功能。经 C1498 死细胞包载的阿霉素,与游离药物相比具有更长的血液半衰期及更高的骨髓富集,与免疫佐剂联用后,可显著延长 AML 小鼠的生存期。图|载药 LNT 肿瘤细胞联合免疫佐剂显著延长荷瘤小鼠存活率(G1: 生理盐水; G2:阿霉素;G3:死细胞+免疫佐剂;G4:阿霉素/死细胞+免疫佐剂)由此可见,该平台技术可联合化疗及免疫治疗有效抑制肿瘤发展、提升生存率。那么,这项新疗法到底强在哪里?既有靶向性,又有“疫苗”效应了解这项新疗法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急性髓性白血病(AML)。AML 是一种髓系造血干细胞癌变的恶性疾病,表现为无法成熟的髓系癌细胞在骨髓内大量增殖、聚集,导致骨髓正常的造血功能被抑制及其它生理机能的病变。骨髓移植是治疗 AML 的理想方法,但干细胞来源、数量、配型以及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等众多问题往往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化疗是除骨髓移植外,AML 最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化疗愈后差、复发率高,五年生存期仅为 30%。也就是说,常规化疗很难清除骨髓里面的一些癌细胞,并且毒副作用明显。而顾臻团队的这种靶向性更强的疗法,理论上讲相比传统的化疗可抑制复发。顾臻教授对 DeepTech 说,“我们实际上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直接用作 AML 的治疗。一方面可以把化疗的效果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能够进一步刺激机体免疫,降低化疗过后潜在的复发风险。”简而言之,从理论上讲,采用这种“死细胞递药”的方式,可以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来采取进一步的治疗,而且毒副作用较小。顾臻教授也向 DeepTech 透露,除了细胞具有靶向功能这一天然优势外,它还拥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生命体组织对非活性材料产生反应的一种性能),因为“细胞本身就来源于体内”。由此可见,相比合成材料制备的一些递药体系,以自身的细胞作为药物载体具有一定优势。另外,类比其他细胞疗法,顾教授称,该治疗方案在质量把控上潜在相对容易一些。“因为常规的细胞疗法需要取活的细胞,所以怎样保证批次与批次之间的活性相仿,就需要一些非常细致标准的验证。”“现在这个细胞是死的,所以相对来说在质量控制上面,难度或许会小一些。”“自身细胞递药”这一平台未来可期据了解,接下来研究人员将对“死细胞疗法”的抗癌有效性和安全性在动物模型上做进一步的系统评估,并与企业合作,推动该创新技术临床转化的进程。在这项研究中,递送的药物是一种经典的化疗药物阿霉素,当然这只是作为一种药物模型进行的实验。顾教授表示,未来也可以换作其他的抗癌药物,或者一些大分子药物,包括抗体类的药物等都可以进行尝试或组合尝试,比如可以把一种药物渗透到死细胞内部,一种药物放在细胞的表面,起到一个协同作用。此外,DeepTech 也向顾臻教授了解到,团队正在拓展“利用液氮高效制备死细胞”的这一平台技术,有望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比如一些实体瘤的相关治疗。图|顾臻教授(右)与团队成员“我们强调的实际上是一个平台技术,通过很简易的操作流程,可以把细胞冻死。但是细胞的形态还在,这样一方面我们可以用作载药,一方面细胞表面蛋白,比如抗原的活性还能够保留下来,那么如果用作肿瘤治疗的话,也能够起到一个疫苗的作用。”顾教授告诉 DeepTech。其实早在两年前,顾臻教授的团队就研究出一种“联合细胞药物递送”的 AML 治疗方法,将药物“搭载”在血小板上,再将血小板与造血干细胞相结合来递药。相较于之前的研究,顾臻教授直言,“这次的设计相对简单一些,直接用一种细胞就可以把药物递送过去。”在药物模型的选择方面,也与此前的研究不同,上次用到的是抗体药物,而这次的阿霉素属于小分子。最后,顾臻教授表示出对“自身细胞递药”这种平台技术的期待,并持以乐观的态度。事实上,近年来顾教授的团队也在充分探寻我们体内一些细胞具备的靶向功能,除了血小板、造血干细胞,甚至还研究过把抗癌药载入脂肪细胞的油滴里来高效递送药物。尽管从创新研发到投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顾教授也表示一直在努力推进,想办法转化。如他所言:“我认为在药物递送平台设计上面,可以做的事情特别多。而且从转化这个角度来讲,因为这些冻死的细胞都源于体内,副作用小,并且在量产、质控方面有潜在的优势。”

是谓反衍

华海举办首届“科技节”

来源:时刻头条12月4日至5日,华海药业举办了以“技术创新、合作共赢”为主题的华海首届“科技节”。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郝海平,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顾臻,临海市委副书记、市长王丹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开幕式。“无论是一座城市,还是一个企业,科技创新永远是持续发展的灵魂。”王丹在致辞时指出,近年来,临海科技创新事业进入“快车道”,在创新体系、政策平台、科技人才、研究开发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稳居台州首位,入选首批省级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特别是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医药化工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在医药研究领域形成了独特优势。华海药业作为全市高新企业的代表,科研和人才工作一直以来走在全市前列。希望华海以本次科技节为契机,当好全市科技创新及人才工作的排头兵,努力成为医药行业科技创新实践的主战场、科技创新载体的主阵地、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产区,全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极具竞争力和上规模的制药企业。开幕式上还举行了华海药业科学技术协会成立仪式。据悉,华海药业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设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重点企业研究院。企业现有科研技术人员1600多人,其中硕博人才近500人;拥有国家引才计划专家13人,省引才计划专家20人,台州市“500精英”等各类人才100多人。协会的成立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展示自我、互动交流的平台,起到了企业与科研人员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华海未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坚定人才基础。本次科技节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安排了主题演讲、专家讲座、大咖沙龙、年度科研项目分享、科研壁报展等系列活动,涉及医药行业科技领域的很多前沿问题,活动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科技界、实业界领军人物参与。

监河侯曰

津版“国之重器” 提升“卫药”科技内涵

原标题:津版“国之重器” 提升“卫药”科技内涵──探访天津中医药大学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 昨日上午10时,气温逼近-10℃,寒风卷着落叶呼啸在大地上。记者来到天津中医药大学新校区,走进中医药研究院药学部仪器室,温暖扑面而来。此刻,室温恒定在22.3℃,一排排大型色谱仪、质谱仪中间,几个身着白大褂的身影正埋头操作实验。“我们正在对12种人参类药材,包括人参、西洋参、三七、红参、人参叶等所含的主要活性成分‘人参皂苷’同时进行含量测定,确定活性成分在不同药材中的含量差异,从而进行质量评价。”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杨文志带记者来到一台液相色谱仪前介绍道。他旋开机器中间部位,一组组蓝盖透明小瓶映入眼帘。“这是液相小瓶,里面装的是中药材样本提取液。现在很多中成药采用多基原中药材入药,就算同一个植物的不同部位,有效成分含量也有差异,通过我们的分析测定确定有效成分含量,达到质量控制的目的。”杨文志说。去年2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领衔的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得到科技部和天津市政府批准,标志着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中有了中医药一席之地,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有了首个国家级创新基地。在抗击疫情的关键阶段,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应急攻关团队,相关研究成果在救治患者、促进康复全疗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形成中国特色治疗方案作出重要贡献。去年7月,河北省安国市、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和天士力控股集团共同组建河北省中药质量研究院。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多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河北省中药质量研究院,宣布开启优势互补、协作攻关的科研联动,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在关键、重大课题方面的经验,联合推动中药材种子种源、种植、初加工和饮片检验检测等系列关键技术创新与标准全面升级。“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中,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现代中药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转移转化为重点,通过技术革新研发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品种,提升‘卫药’科技内涵,支撑天津和京津冀中药产业升级、可持续发展。”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张俊华告诉记者,“由天津中医药大学牵头,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浙江大学药学院、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三家领域内顶尖研究机构,天士力、步长制药、以岭药业、三九医药等一线大型中药标杆企业,共同组建了现代中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以中药产业提质增效为重大目标,为天津生物医药产业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科技、智库和人才支撑。该中心通过中成药二次开发关键技术体系的成果转化,已经在全国19个省市近百家企业推广应用,中成药二次开发和大品种培育取得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年销售额过亿元的品种500余个、过10亿元的品种50个,十余家中药企业年营业额超过100亿元,中药企业聚集度显著增强。”不久前我市出台的《天津市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高水平建设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天津交叉创新中心等平台,构建具备源头科学创新和前沿技术创造能力的原始创新策源体系,通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更多天津版“国之重器”。张俊华表示,下一步,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将继续深入开展现代中药基础与应用研究,致力于中医药传承创新;形成现代中药基础研究人才高地,提升中药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中药基础研究水平,以创新驱动促进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天津地区中药产业转型升级,为天津建设中药先进制造业中心提供技术支持。来源:

雄节

浙大药学院教授胡富强:15年用心 终得百姓放心药

2019-01-08 11:09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曾福泉 黄慧仙 通讯员 金云云胡富强(左一)团队。 卢绍庆 摄一粒小药丸里,凝聚着的是一个科研团队的长久心血。长期以来,治疗胃酸相关性疾病的常用药泮托拉唑钠由国际制药巨头研发并垄断。胡富强团队用十余年时间攻克技术难题,生产出百姓用得起的放心药-泮托拉唑钠,一举突出重围。1月8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浙江大学药学院胡富强教授领衔的“泮托拉唑钠及制剂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药品疗效好,安全性高,价格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一半左右,老百姓看病更省钱。做百姓用得上、用得好、用得起的好药“15年时间,我们所做的,就是让泮托拉唑钠药物作用更稳定、有效,让中国的这项技术也能实现工业化生产。”胡富强说。说起整个研发过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为药物“递送”的经历。原来,服用泮托拉唑钠后,能让它“大展身手”的地方,其实在人体内一个很深的位置。在到达此处之前,它一路还需“躲”过胃酸的破坏,并“通过”十二指肠,从而到达准确的吸收位置,释放并渗透到深处作用位点,有助于提升药物的利用效率,增强疗效。然而,要做到这点,并非易事。通过一次次的尝试、失败、再尝试,团队终于发明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技术,成功解决了泮托拉唑钠药效作用位置的问题,为同类产品的研发提供了成功经验。胡富强团队。 卢绍庆 摄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的杂质分离检测新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杂质D和F是泮托拉唑钠中存在的一对杂质,两者结构十分相近,要分离检测这两种杂质极为困难。通过首创特异性杂质分离检测双系统新方法,有效分离了杂质D和杂质F,获NMP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许可,质控水平明显高于国家药典标准,实际生产应用,产品质量好、安全性高。“要做百姓用得上、用得好、用得起的好药。患者的心愿就是我们科学研究的方向和动力。”团队负责人胡富强说,注射剂稳定性的提高,以及已知杂质的全部分离检测和单独限定,用药的安全性就得到了切实的保障。产业化应用为政府和患者省下80余亿元凭借自身技术“硬实力”,这一项目逐渐获得国内外的认可。据了解,目前该项目已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项,新药证书3份,成为原料药及其制剂3个品种的《中国药典》国家标准唯一起草单位。2017年泮托拉唑钠原料药、注射剂生产通过美国FDA认证。在技术得到广泛认可的同时,随着而来的,必然是巨大的市场应用潜力。如今,团队的项目成果在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中实现了应用,产品质量稳定。“项目成果应用企业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第三代质子泵抑制剂生产基地,产品销售至全国数千家医院,以质优的产品、合理的价格,赢得了市场,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列。”相关产品自上市以来,显著降低了治疗费用,惠及广大消化性疾病患者。项目实施单位仅替代原研进口部分的价格差,累计就为政府和患者节约医保支出和医疗费用80余亿元。同时,项目形成的原料药杂质控制核心技术,已应用于其它同类产品生产,并出口欧美。“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思考如何将基础研究与新药研发、产业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针对临床治疗和医药行业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提出我们的解决方案,贡献我们的智慧。”胡富强说。

时其饥饱

浙大学者提出靶向治疗急性肾损伤新方案

急性肾损伤是指一种由多种侵袭因素(如内毒素等)造成肾功能在短期内急性减退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迅猛,死亡率高。大型手术、出血、严重烧伤等是主要的成因。目前针对急性肾损伤的治疗仍以早期液体复苏或肾脏替代治疗等干预为主,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急性肾损伤的肾脏线粒体靶向抗氧化治疗仍然是一个挑战。 经过近2年的攻关,浙江大学药学院杜永忠教授课题组设计出一款精准带货、有效释放、高浓度分布、长期滞留的急性肾损伤靶向治疗药物,为临床转化提供重要基础研究。 他们的这项研究成果近期刊发在国际知名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并被《自然综述肾脏病学分册》(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重点关注。 SS31前药的化学结构及其治疗急性肾损伤的示意图 无药可救的连锁损伤 肾小管上皮细胞是急性肾损伤最为重要的受损靶细胞。研究表明,急性肾损伤发生时,肾小管上皮细胞中活性氧会异常升高,引发线粒体损伤,进而导致细胞凋亡,在这系列的连锁反应中导致肾功能损伤。 为什么鲜有药物能够抑制这一损伤进程呢? 这是因为传统的抗氧化治疗不能精准抵达肾小管上皮细胞,即便到达,因为肾脏作为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药物很快会被排出,无法形成高浓度覆盖进而保护受损的线粒体,停止连锁破坏。 为此,杜永忠课题组通过长期开展的前药研究,试图为治疗急性肾损伤提出新方案。 AKI肾脏靶向载体的筛选以及L-丝氨酸修饰壳聚糖载体的肾脏分布与肾小管聚集 药物“火箭”,使命必达 杜永忠课题组创新地设计了一个药物运载火箭,将能够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发生氧化反应的抗氧化剂SS31药物,精准送达,产生效用。SS31是治疗老年性的线粒体疾病、心肌梗死的临床试验中的新药,其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能够高浓度的停留,通过保护线粒体进而遏制细胞凋零。 万事俱备,就等着东风把这个药物送到急性肾损伤部位。 “我们设计了有两级推进系统和有效载荷组成的运载火箭,来完成运输功能。”杜永忠介绍的这个新型结构,第一级火箭为利用正电性的低分子量壳聚糖将药物靶向到肾脏,二级火箭通过丝氨酸与急性肾损伤肾小管过表达的肾损伤分子-1(Kim-1)的相互作用靶向到肾小管上皮细胞。 只是将卫星中的SS31药物运到肾小管,治疗效果还是不好,只有实现“星箭分离”,才能形成有效的给药系统。“运载火箭到达肾小管后,会与遍布其中的活性氧发生反应,进而释放SS31药物,实现星箭分离。” 杜永忠介绍,这一运输药物模式,相比SS31原药,在肾脏中的分布提高了3倍,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减轻了损伤肾脏的氧化应激、炎症和细胞凋亡,是急性肾损伤治疗中一种有效的给药系统。“这种精确的分步靶向给药策略(器官-组织-细胞-细胞器)也可用于其他肾脏疾病的药物设计。” 【来源:杭州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