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疫情严峻,中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助力全球战“疫”。截至3月底,共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向我国提出相关物资需求,涉及防护服、口罩、护目镜、测温仪、呼吸机、药品等各个品种,一时之间“中国制造”蜚声海内外。然而,国人在自豪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还远远没有达到,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等方面明显落后仍是事实,加强技术攻关仍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实际上,大学仕正是这样一家致力于解决制造业技术难题的自动化项目对接平台。自2015年成立以来,大学仕不断寻求优质技术服务商,通过强强联合,为我国传统制造企业提供自动化技术对接服务,以技术改革促进智能制造发展。其中,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就是大学仕合作服务商中的佼佼者。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是浙江大学与台州市政府合作共建的综合性、应用型科研院所,是浙江大学在省内建立的第一个地方性科研机构,拥有明显的智能制造技术优势。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作为浙江大学在台州的直属机构,是浙江大学为提升温台产业带层次,打造先进智能制造业基地的区域研发中心。由台州市人民政府与浙江大学共同组建,旨在加强市、校科技协作和教育合作,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满足台州市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探索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新模式,促进台州经济和社会快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据了解,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承担国家级项目7项,省级项目9项,牵头或联合共建省部级公共创新服务平台9个,成立了汽摩配等9个研究所(中心),集聚了一支职工140人、“500精英人才”31人的创新创业队伍;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16项、横向合作项目280项,累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264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59项,产业化成果20多项,每年直接经济增加值高达3亿至5亿元。尤其是由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中国首台民用海底生物采收机器人——海底生物采收机器人,已通过测试并实现量产,这一项目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此领域的生产效率。作为自动化项目对接领域的领头羊,大学仕平台上汇集了上万家自动化解决方案服务商,也成为自动化需求企业首选的互联网对接平台。企业有自动化需求,只需登录大学仕官网,一键免费发布需求,平台客服最快30分钟响应,确定具体项目要求,精准匹配有能力解决的技术服务商。同时,依托系统智能匹配、人工精准推荐、一对一专业撮合等创新服务模式,大学仕也为技术服务商提供了一条快速、高效、专业的业务拓展渠道。自大学仕与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合作以来,双方充分发挥优势互补,积极推进智能制造项目落地。“石英晶片自动分选机”、“大功率IGB固话生产装备”、“智能伺服压力机”、“全自动竹木牙加工中心”等多项自动化项目获得了需求企业的广泛好评。未来,大学仕还将与更多的优质自动化服务商一起携手并进,智能制造技术+互联网平台,强强联合,共同构筑智能制造创新高地,为《中国制造2025》贡献一份力量。
近日,浙大台州研究院党组书记邹伯若、副院长陈荣东、光电所常务副所长陈浙泊博士、新材料研究中心柳琦杰博士、电气所高工袁国堂一行,先后到浙江天台祥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永贵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严牌过滤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考察调研。天台县县委常委张继明,天台科技局局长陈孝地、副局长奚天会陪同调研。在祥和实业,邹伯若一行深入了解了公司产品、生产经营、项目建设、公司战略规划等情况。座谈会上,副董事长汤娇介绍了公司的基本情况。目前,祥和实业发展稳健,深耕主业,扎实布局轨道交通和电子业务,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旗下的子公司富士扣已成功研发多种适用于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不同线路的轨道扣件,为打开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企业与研究院就轨道电气化研究、焊点检测、机械手导航等领域进行深入交流,并表示可以开展进一步的合作。随后,邹伯若一行来到了浙江永贵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双方交流了连接器产品的相关问题。公司负责人介绍了产品所存在的检测效率慢、准确性不高等问题,并希望与研究院一起在金属微粒检测方面开展进一步的合作交流,从而提升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最后,邹伯若一行参观了浙江严牌过滤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严牌过滤是一家过滤分离用耗材企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建材、垃圾焚烧、食品、化工、医药等领域,与研究院在催化过滤技术及应用领域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座谈会上,企业与研究院就催化布袋项目进行了交流。目前,催化布袋项目已完成小试,后续将推进项目产业化。
集微网消息,近日,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科研人员正对IGBT模块自动固化炉设备进行安装和调试。据浙江在线报道,这台设备的投入,将填补国内该领域内的技术空白。图片来源:浙江在线此外,据工作人员表示,该设备投入使用后可以实现国产全自动化,突破手动运行,实现烘烤全自动;低成本,售价为480万元左右,仅为国外进口设备的三分之一;高精度,烘箱的烘烤精度可达到0.1℃,远超国外的0.5℃;柔性化生产,不同产品可混线生产,满足多元化需求。据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官方消息,第一套国产固化炉经过近一年的实际运行,工艺成熟,性能稳定;而眼前的这套是第二套,标志着这个项目的研发获得完全成功,可批量生产。目前,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汽摩配研究所已经开始准备第三台设备的竞标工作。据了解,2018年,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汽摩配研究所受厂商的委托开始接触、研发IGBT模块,开展固化炉设备国产化研制。 2019年5月,第一套国产固化炉出世,实现了自动化和高精度的合一,经过近一年的实际运行,性能稳定。(校对/小北)
编者按:光影流转,凯歌奋进。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四校合并组建新浙江大学二十周年。四校合并,是我国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四校的融合发展,是扎根中国大地践行忠诚担当的生动写照。过去四十年,特别是并校发展二十年来,浙江大学响应国家改革开放号召,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勇立潮头,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深刻总结二十年来不平凡的历程,牢记使命,勇攀高峰,《浙江大学报》、求是新闻网、浙大官微、浙大头条号、浙大官Q等校内媒体联手开辟《勇立潮头廿载跨越——浙江大学并校发展二十周年》专栏,从不同方面对并校二十年来的工作进行系列报道。大学的实验室与应用场有多远?3公里。这是杭州地铁5号线的一处地铁建设工地与浙大玉泉校区的距离,浙江大学杨华勇院士团队与中国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研制的国产盾构机,正在加足马力,提速城市交通网络建设。国产盾构的核心技术于2004年掌握,2010年开始批量生产。杨华勇院士24小时。这是一块个性化定制丝绸从设计到产品交付的时间,在“快时尚”消费需求时代,浙江大学陈耀武教授团队联合杭州宏华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研制的超高速数码喷印设备,因其喷印速度快、印花精度高、可个性化生产、绿色环保,不仅书写了杭州丝绸新传奇,更成为提升纺织印花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期间就对浙大提出“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总要求。浙江大学植根于浙江沃土、滋养于浙江文化、发展于浙江大地。融入浙江、服务浙江是学校一贯的使命,也是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根基。浙大业已成为驱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泵、创新源、思想库。浙江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在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中把握发展机遇,积极服务浙江省“八八战略”的深入实施,加强统筹协调,不断深化与重点区域的战略合作,为“六个浙江”和“四个强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一条大走廊,让智慧流动起来沿着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向西,绵延33公里,是杭州市政府规划建设的城西科创大走廊。走廊的龙头就是浙江大学,一个充分整合国内外产学研合作资源,旨在将科技创新要素集聚起来的创新孵化载体。这一条大走廊,贯穿起浙大等众多科研单位,正在形成一条集原始创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完整的高科技创新链条。如同斯坦福大学之于硅谷,加州大学体系之于加利福尼亚州,作为城西大走廊龙头的浙江大学,已经深深地内嵌在这个政产学研紧密融合的生态系统当中,在顶天立地中,坚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与支撑区域发展相统一,把服务浙江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使命,全方位对接服务浙江发展战略,助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2015年以来,浙江大学根据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集聚海内外创新创业资源,与政府合作,共建特色小镇——紫金众创小镇,预计项目投资总规模达23亿元。小镇核心区总面积约0.91平方公里,启动区块已于2017年9月开工。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十个重大项目之一,学校将努力把紫金众创小镇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创新引擎,让浙江大学拥有的知识产权更好支持产业提升,实现成果转化,引领社会发展。“西湖区2017年三季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选择在紫金众创小镇核心启动区举行,这是非常值得纪念的事情。”西湖区区委书记章根明说,西湖区和浙大共建的紫金众创小镇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项目,双方将联手打造国际合作与技术转化的大平台。同样面临重要建设任务的是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英文缩写CHIEF)。2018年初,由浙大牵头申报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建设,这意味着浙江省“国字号”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迎来零的突破。超重力离心机是一种革命性的工程工具,能够利用超重力的神奇效应——压缩时空,并加速不同密度物质之间的相对运动。这样就可以在有限的时空内,以人为手段精确模拟广袤的大自然在漫长的时光中发生的巨变。超重力效应赋予人们一眼“千里”、一眼“万年”的实验能力,使研究许多高难度课题成为可能。项目首席科学家、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陈云敏院士曾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着手建设的CHIEF主体部分由两台离心机和6座超重力实验舱构成,建成后,离心机容量超过1500重力加速度吨,最大离心速度达1500倍重力加速度,最大负载超过30吨,将成为容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综合超重力多学科实验平台。其搭载的20多个实验装置中,有6个为世界首创。大科学装置的诞生,将汇聚一批最顶尖的研发机构和研究团队,通过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依靠原始创新引领技术变革和产业发展,进而推动区域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带动全面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探索一条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新路径,浙大一直是这么做的。在这条城西科创大走廊上,以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助推浙江两个高水平建设为目标,聚全省之力建设的“一号工程”——之江实验室,刚刚在9月迎来了自己一周岁的生日。作为双核之一的浙江大学,从第一天起就是之江实验室的重要参与者和坚定支持者。学校在重大项目谋划、基础装置共建共享、高端人才引进、人才双聘双挂、研究院共建等方面为之江实验室提供了大力支持。作为公开密钥加密算法和数字签名机制的共同创建者的Whitfield Diffie,获得2015年世界计算机领域最高奖——图灵奖。今年7月,他双聘加盟浙江大学和之江实验室,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Whitfield Diffie在聘任仪式上说,相信在新的平台会遇到更多与以往的同事有不同思维方式的人,期待在与他们的工作中碰撞火花,取得新的成果。从紫金众创小镇出发,沿着城西科创大走廊,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医学中心、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青山湖能源研发基地等等带着深深浙大印记的科研项目,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条绵延的大走廊上。浙江大学义不容辞地担当着重要“发动机”的作用,加快适应创新范式转变,更好服务“创新强省”建设,作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二十年来,浙江大学始终秉承“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一流标准,坚持“顶天立地”,坚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与支撑区域发展相统一,把服务浙江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使命,形成了“高水平、宽领域、强辐射”的办学特色,全方位对接服务浙江省发展战略,助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一张大网络,把产学研对接串联起来对接浙江,只是杭州一地远远不够。在浙江龙泉,就有一群浙大人与一个特色支柱产业的佳话。这个故事源于今年47岁的能源工程学院副教授熊树生。2009年,龙泉通过市校合作的方式,柔性引进熊树生担任汽车空调产业首席专家。在他的带领下,产业升级的梦想变成了现实。龙泉市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行业协会会长叶伟锋记得,熊树生一到龙泉就走访了很多企业,他提出龙泉不仅要建检测中心,更要建设集检测、研发、人才、展示、服务以及院士专家工作站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来了一个内行人!我们心里踏实了,劲头更足了。”叶伟锋说。实地走访后,熊树生旋即开出了一剂“良方”——新建一个全面、高端的浙江龙泉汽车空调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有了平台,创新力量发挥作用就有了依托。熊树生带领团队联合企业共研发出新产品133项,推广技术成果121项,龙泉汽车空调零部件产品质量大幅提升,不光实现了整车配套,还大批量出口国外。有人问过熊树生,为什么能在龙泉干这么久,做这些事又不能让你多赚一分钱?熊树生回答说:“一是能发挥专长,二是地方需要。”熊树生(右二)带领考察人员参观企业像熊树生这样服务创新强省战略的浙大人,在求是园里比比皆是。今年刚刚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机械工程学院教师、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副院长武建伟,2007年博士毕业后就扎根在了台州,被当地企业誉为出谋划策的“智多星”、人才引进的“活名片”。十年来,武建伟带领研究所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现已搭建了一支拥有博士、硕士数十人、年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十余项、年科研经费超千万的科技服务团队。他的团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互联网+智能装备领域亮点纷呈,帮助多家企业突破了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瓶颈,完成了关键时期的优化升级。在自动化装备领域,由武建伟主持研发的“陶瓷阀芯自动装配生产线”项目,攻克了陶瓷阀芯装配中零件数量较多、零件形状不规则、装配作业精度高等诸多难题,生产效率提高2倍以上,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项目成果备受企业青睐,现已拓展应用到浙江中豪、家得宝、杰克缝纫机、上海爱康集团、伟星等多家企业,间接经济效益超亿元。“简单、乐观、担当”——这六个字既是武建伟的座右铭,他说:“担当,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瞄准前沿,勇于探索。在今后的研发工作中,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加快成果转化应用。”武建伟(左2)和团队成员讨论研发项目浙江大学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的培养,坚持“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理念,通过事业招聘、专职科研岗聘任、企业聘用等多种用人方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二十年来,学校通过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组建了多支专业化团队,大力引进国内外院士及诺贝尔奖得主等各类高端人才。与浙江省委组织部共建的“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浙江大学工作驿站”,也为浙江吸引集聚了更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为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抓手。同时,学校还形成了“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的产学研合作网络。在全省布局建设了28个技术转移中心分支机构和11个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分支机构,牵头或参与建设浙江省26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0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了“2小时服务、4小时应答”的科技服务新模式。浙江大学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的专业平台载体建设,打造紧贴行业技术需求、具备快速反应和综合创新能力的技术转移终端体系,积极探索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的有效途径。加大力度整合资源建设宁波研究院、台州研究院等校外研发平台,建设一批直接服务行业需求的产业技术研究院、校企联合研发平台和产品创新中心。与余姚市合作共建机器人研究院,汇聚校内外机器人领域的一流专家,培育以机器人为主要内容的智慧产业。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远程研发平台载体与校本部科技资源互联互通,推进研发平台与首席专家、创新团队、重大项目、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以更加灵活的方式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二十年来,浙江大学与省内所有地级城市及主要经济强县市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全省各地信息、机电、生物、材料、化工、医药、农业等重点产业领域的100多家龙头骨干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和产品创新中心。“十二五”期间获授权发明专利数、专利转化率、技术市场交易额多年居全国高校第一,共有351项专利在浙江省许可实施或转让。二十年来,浙江大学积极整合资源,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仅浙大科技园,就累计创办科技孵化企业1100多家;累计培育毕业企业390多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60多家,培育了11家上市(或新三板挂牌)公司。二十年来,积极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积极鼓励支持师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组织体系,构建全链条的科技支撑和技术转移网络,不断提升科研服务产业链的终端能力。服务七个万亿产业及历史经典产业发展,服务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一个大手笔,把创新解放出来破解浙江省科技创新方面的短板,坚持聚焦浙江未来产业和科技发展需求,需要浙江大学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发挥战略性科技力量的超强辐射功能,从顶层设计打造全链条的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学校创新体系与浙江产业体系的无缝对接,推动浙江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塑造新优势——2015年11月,浙江大学出台了《浙江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暂行)》,明确任务责任,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2016年7月出台了《浙江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审批细则》《科学技术研究院关于公布浙江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审批流程的通知》等相关政策,确立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四级审批制,健全了科技成果转化流程。2017年8月,学校又出台了《关于教师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教师因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兼职或离岗创业的相关规定,引导激励教师从事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浙江大学如何解放“锁在柜子里的科研成果”?为何能释放出这么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答案就是创新顶层设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浙江大学提出净收益,学校、学院、研究所、完成人分别按照15%、10%、5%和70%分配。浙江大学软件学院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一团队,于2017年4月提出以20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转让其团队研发的20项专利,受让方为一家公司。根据校务会议决议,当次专利转让收益的70%奖励给发明人团队。受让方为了更好地实现技术的落地,2016年底这家公司的子公司以作价投资方式,出资150.3万元人民币受让该团队的品质智能检测技术,以期顺利完成后续技术开发工作。2016年7月,环境与资源学院一位教授在不改变职务科技成果权属的前提下,征得了全体发明人书面同意后,提交了免费受让其本人作为发明人之一的5项发明专利到其本人担任股东的一家科技有限公司,申请对上述专利免费实施普通许可3年。教授持有这家公司的股份,且为浙大在职教师。浙江大学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2016年8月,浙江大学与浙江省科技厅共同发起,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复成立了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面向高校知识产权源头和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让知识产权流动起来”,打造集技术成果交易、中介服务、咨询服务、项目孵化为一体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已完成431项科技成果的协议作价公示交易,达成交易合同额2.35亿元。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激发科研人员的内在驱动力,着力破除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浙江大学统筹整合了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科技资源,完善了学校“原始创新、技术研发和成果产业及科技型创业公司孵化”为核心的全链条、一体化的成果转化体系。二十年来,浙江大学一张蓝图绘到底——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我校在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知识创新、高质量社会服务等发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和潜力,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体制机制,制定相应鼓励政策,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利用,加快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平台建设,促进学校高科技产业发展。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完善支持师生创业和成果转化的政策,打造具有浙大特色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完善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机制,提高成果转化的层次和效益,进一步面向社会需求、获取资源支持、运用市场机制、坚持实体运行、实现自主发展。二十年来,浙江大学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与服务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紧紧围绕人才强省、创新强省、开放强省、改革强省四大战略导向,按照“两边两路、一个核心”社会服务总体布局,以全方位服务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主动对接浙江省的重点需求,不断深化政产学研融合,强化一流大学的创新中心功能,构建融源头创新、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为一体的高层次产学合作平台及网络。二十年来,坚持顶天立地,实施创新2030计划,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谋划推进一批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引领性的重大科技项目,成为基础研究的创新源、技术应用的辐射源,为浙江转型创新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二十年来,浙江大学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急需,结合学术科研发展动态,根植区域创新创业深厚土壤,突出“内涵发展、质量优先”,主动融入地方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完善优化创新政策和环境,引导鼓励创新,突出交叉汇聚融合,构筑凝练若干重大新型创新项目,重点打造培育,形成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标志性大项目大平台大成果。今年4月,浙江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建设发展问题,对浙江大学提出殷切嘱托,希望浙大牢固树立世界眼光、充分彰显中国特色、深深扎根浙江大地,抢抓新时代机遇、勇立“双一流”潮头,早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并走在前列。要紧紧围绕浙江省“两个高水平”建设和“六个浙江”奋斗目标,突出“四个强省”的工作导向,进一步发挥智力密集的优势,主动服务、深度参与浙江省重大发展战略。今天的浙江大学,在省部共建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火车头”与“金名片”,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排头兵”与“弄潮儿”。二十年弹指一挥,而今迈步从头越。本文作者:柯溢能部分图片源于网络本文编辑:浙大微讯社 陈彪
为加速推进台州新生代企业家人才队伍的培养,12月4日上午,台州企业“薪火传承”2020学年研修班在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开班,市经信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林卫明出席并讲话。林卫明总工程师对参加培训的56位青年企业家表示欢迎,并用四个关键词对学员们提出厚望:一是“格局”,追求企业发展的同时履行社会道义,积极担当社会责任;二是“继承”,要将老一辈企业家的创业精神继承下来,并赋予新的内容;三是“创新”,要勇于把在研修班学到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经营实践中去;四是“学习”,坚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将研修班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创新性发展。台州企业“薪火传承”研修班已连续开办四年,从策划、启动以来一直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这个组织的成立和行动计划的实施,立足台州实际,以着力提升企业家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主线,积极探索优秀企业家培育工作的新内容、新途径,培育一批新生代企业家。目前,“薪火传承”研修班已成为深受台州青年企业家欢迎的“黄埔军校”。【来源:台州市经信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把烘箱烘烤时的温度记录下来,然后呈现在我们的软件上面。现在代码已经写好了,准备在机器上运行一下。”见到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汽摩配研究所的技术人员陈鸿捷,他和同事正在电脑前忙碌。连日来,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汽摩配研究所内,陈鸿捷和同事们正紧张地对IGBT模块自动固化炉设备进行安装和调试。这台设备的投入,将填补国内该领域内的技术空白。IGBT模块IGBT模块又称为功率半导体模块,是高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必不可少的元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在设备运转中进行交流电、直流电之间的转换。目前,国外采用的是链条式自动化烘烤和人工烘烤箱两种生产模式为主。链条式自动化烘烤虽然全自动化,但在胶水固化过程中会出现荡漾纹路;人工烘烤箱模式能解决荡漾纹路的问题,却只能靠人工手动操作完成,并且只能烘烤同类产品。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汽摩配研究所2018年受厂商的委托开始接触、研发IGBT模块,以超越国外同类产品为目标,开展固化炉设备国产化研制。研究所经过7个月的努力,2019年5月,第一套国产固化炉横空出世,它实现了自动化和高精度的合一。据工作人员介绍,该设备投入使用后可以实现国产全自动化,突破手动运行,实现烘烤全自动;低成本,售价为480万元左右,仅为国外进口设备的三分之一;高精度,烘箱的烘烤精度可达到0.1℃,远超国外的0.5℃;柔性化生产,不同产品可混线生产,满足多元化需求。“可以说我们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在世界上也是属于技术领先的。”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汽摩配研究特殊设备实验室副主任饶道龚告诉记者,“对这台设备,我们已经提交了三项发明专利申请。”据了解,第一套国产固化炉经过近一年的实际运行,工艺成熟,性能稳定;而眼前的这套是第二套,标志着这个项目的研发获得完全成功,可批量生产。目前,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汽摩配研究所已经开始准备第三台设备的竞标工作。【来源:浙报融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扎实的产业基础,活跃的民营经济,浓厚的科创氛围,合成宁波发展的底色。在创新链条的打造上,“动力源”的集聚和壮大举足轻重。近年来,宁波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发展方向,大院大所的引进不断提速:中科院系列院所接踵落地,985高校纷纷进驻开办研究院,央企相继开设研发机构……甬江两岸正以重大平台建设打造“创新极核”,为构建“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激发“第一动力”。台州与宁波,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同为制造业大市。站在建设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时刻,如何把“创新台州”建设作为战略支点,接续走好科技新长征,为“制造之都立业”配足最强动力?实地考察大院大所,宁波企业的“最强大脑”说起柔性光电材料,大家可能比较陌生。矗立在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展厅里的一棵“柔树”,让人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西工大北航研究院展厅里的“柔树”这是一棵五彩斑斓的科技树,树叶由多张柔性OLED屏幕组成,五彩斑斓,光影浮动。薄如纸,可以卷曲,还能实时更新显示内容。西工大宁波研究院副院长王涛介绍,“每片巴掌大的‘树叶’集成了超过2000万个柔性超精密器件、数百万个柔性集成电路单元和近百种微纳米薄膜材料。”这项技术在去年获批国家级重大项目,得到工信部2517万元的资金支持。项目有助于打破国外OLED材料技术的垄断,实现OLED材料的国产化。西工大宁波研究院外景“研究院致力于培育一批世界领先或填补国内空白的先进技术,为宁波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等‘246’万千亿级产业发展提供无穷的动力源泉。”王涛说。去年2月19日,宁波与西北工业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那天正好是元宵节,宁波市政府、科技局等部门为了筹备合作事宜,整个春节长假几乎无休。王涛印象最深刻的是宁波人的“敢想、敢做、敢当”的实干精神,“即使到了凌晨,微信群的消息依然在闪烁,提出问题、研究方法、部署落实……”撸起袖子加油干,研究院完成了“筹建—签约—落地”,于9月29日正式揭牌。7个月!西工大宁波研究院见证了“宁波速度”!西工大宁波研究院航拍图目前,该院已汇集了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国字号人才11名,教授、副教授62名,贯通了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全链条。在柔性电子、发光材料及器件、高分子特种薄膜、大数据应用多个关键技术领域确立领先优势,10余个产业优化项目全面推进。“争取五年内孵化出两家高成长企业,争取一家公司能够上市。”王涛说,这是他们的“小目标”,要为宁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力量。同西工大宁波研究院一起,宁波的大院大所合力驱动创新发展的“大引擎”。自2018年以来,宁波先后引进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西工大宁波研究院等产业技术研究院21家,已集聚柔性电子、核用碳化硅及核能材料等高端创新团队100余个,吸引1700多名科研人员扎根宁波创新创业。嘉禾已栽下,静待结硕果。这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先锋队,在近三年里,为宁波产出创新成果264项,承担国家科研项目17项,授权发明专利122项,孵化高科技企业46家,对接服务企业近1000家,带动社会经济效益16.7亿元,给该市产业创新发展增添了新动能。走访权威大院大所,宁波弯道超车的“硬核”不日新者必日退。放眼浙江,大院大所已经成为11座城市竞相追逐的目标。这里面有着城市发展的背后逻辑:当前经济发展凭借自身禀赋红利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个资源“聚合”的时代已经来临,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便是科技创新。纵观这几年来宁波的经济发展之路,大院大所是这座城市能够实现跨越式创新、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弯道超车的底气所在。宁波夜景城市发展新赛道大院大所“助力跑”“对一座城市来讲,大院大所并不仅仅体现科技创新水平,更彰显一座城市创新资源的集聚。”宁波市科技局政策规划处处长张红辉说。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宁波已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重点院校合作,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69家。“只有引进高端平台,才能引进高端人才,才能有高端的创新。”张红辉说,宁波积极实施人才科技“栽树工程”,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培植厚土。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研究人员正在工作中一个个高端产业研究平台,正在成为宁波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源——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孵化的企业创造多项全国第一:第一片国产车规级胎压检测传感器芯片、第一款国产全自动病理染色封片一体机、第一条国产干法动力锂电池隔膜生产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北航在宁波设立了高端工模具中心、先进飞行器中心等6个创新研究中心,每一个研究中心都与宁波的制造业家底和“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脱不开关系。补足城市发展短板大院大所“开药方”由于历史原因,宁波高等教育规模层次处于同类城市较低水平,是长三角五个都市圈里唯一没有“985”“211”高校的都市圈核心城市。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研究员正在测试机器狗人才是战略资源、第一资源,没有大规模高质量的人才作支撑,就很难改变科技竞争、经济竞争格局中的跟跑地位。2018年年初,宁波提出把“科技争投”作为“六争攻坚、三年攀高”的重要“一争”,而人才又是“科技争投”的重要一环。同年春节前夕,中科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揭牌,掀起宁波大院大所建设高潮。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武汉大学等一批“985”“211”“双一流”A类建设高校扎堆在宁波启动建设研究院、研究生院。这些平台犹如“梧桐树”,枝干茁壮,引来四方凤凰。2019年,宁波新引进大学毕业生13.7万名,新增高技能人才5.9万名,同比分别增长65.2%和17.7%,增量与增幅均创历年新高。2020年1月至8月,全市新增就业大学生10.9万人,呈逆势增长态势。据第三方权威机构测评,宁波人才生态指数居全国城市第6位。台州启示用好大院大所,提高“创新浓度”“大院大所”带来的创新发展动力,正在让宁波以“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成长。同为民营经济发达、制造业大市的兄弟城市——台州,能从中得到哪些借鉴?“10”对比“69”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迫在眉睫几个月前,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正式签约落地,宁波拥有了第69家产业技术研究院。这份沉甸甸的“家底”,让宁波成为一块异军突起的创新高地、一片天下英才竞相涌入的创新热土。对比台州,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市相继引进包括浙大台州研究院、中科院台州研究中心、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10家高能级科创平台。“台州是制造业大市,民营企业众多,科技创新能力有限,易受到新技术的冲击和挑战。”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引进的高能级科创平台有助解决这一“痛点”。但是,台州的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也有自身的缺陷,如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规格较低、投入较少、集群效应不明显,导致产出数量较少、质量偏低。一些院企没有真正并轨运行、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缺乏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怎么办?首先是“引进来”。结合台州七大千亿产业优势,突出关键需求,与国内国际高校、研究院所展开合建共创高能级科创平台;推动台州学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台州科技职业学院等高等院校积极创新模式,通过联合培育、学科共建等方式,培育本土科创平台主体。其次是“走出去”。深化在上海、杭州等科研能力发达城市的“科创飞地”建设,加速对接科创资源,探索异地研发孵化,驻地招才引智,搭建双向流通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台州和宁波是好邻居,都有扎实的产业基础。以“北融宁波”为抓手,融入长三角,打造发展理念相通、要素流动畅通、科技设施联通、创新链条融通的科创平台共同体。加强科创平台之间的交流合作,推进科创平台、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众创空间等创新主体高效协同,充分释放机构、人才、资金、项目的潜力与活力。边建设、边运营加速科研项目落地转化宁波全市产业技术研究院边建设、边运营、边出成果,逐步成为高端人才的“蓄水池”、技术成果的“高产田”。今年1月至8月,该市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增长,呈现较强发展后劲: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达314.76亿元,同比增长24.6%,增速高出工业投资额14.6个百分点。对“制造业立市”的台州来讲,应紧紧围绕家底优势,健全完善“科技新政”,加大对平台构筑、主体培育和生态涵养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把台州制造的长板做长。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需要积极发挥创新平台、技术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提升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台州创新中心等平台创新服务、成果转化和人才集聚能级。让高校院所“硬科技”变为产业“金实力”,宁波架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座桥”:大院大所将国内外前沿成果引向宁波,“揭榜挂帅”让企业与高校院所无缝对接,把科研“金蛋”孵化为一家家创新企业。为了让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科技成果更好地与企业匹配,打通“最后一公里”,台州也在积极“牵线搭桥”。记者了解到,黄岩模塑工业设计基地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建研发中心,弥补在自动化等方面的不足;玉环水暖阀门行业则是突出市场化主导力度,由玉环市人民政府和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台州研发中心共建项目实体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目前成效良好。前不久,台州市颁布人才新政2.0,其中重要的一块就是要为科技成果转化松绑赋权,主要包括奖励科技成果拥有者在台州落地、补助成果转化企业主体和对科技创新平台、技术转移中心和科技中介机构的支持举措等内容。台州是国家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应当强化科技金融支撑,注重“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做强科创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模式、信贷产品。完善创新平台绩效管理机制,重点加大对核心团队层次高、研发创新能力强、支撑引领作用明显的创新平台的投入。打造台州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引擎”,没有一个地方、一个部门可以置身事外。相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相信锲而不舍,必有所成。(原标题:《【问道长三角·宁波篇(上)】大院大所扎堆落户,宁波凭什么?台州怎样学?》,原作者:泮永翔 牟同飞 柳祥宝 王奔 张峻铭。编辑:张丹萍。)
“去年,市科技局来公司考察时,我们得知中国计量大学有这个技术,而我们正好需要,一拍即合,达成了合作协议。”日前,画佳电子与中国计量大学共同开发的“无刷电机冷却风扇关键技术”项目已经被运用到了产品上,企业负责人说,现在已有德国客户下单,进入了试生产阶段,未来将被运用于高端品牌车里。画佳电子与中国计量大学的“牵手”,中间的红娘正是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这个致力于搭建院企鹊桥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通过引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服务机构,为温岭企业提供精准对接服务,充当了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上关键的一环。截至今年9月底,市科创中心已服务全市企业1877家,解决企业技术难题205个,签订各类合同273项,合同金额达到11736万余元,能撬动温岭上百亿元产业杠杆。引进各类高效机构,匹配产业转型升级市科创中心是我市授权市科技局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这座特殊的“孵化器”位于科创大厦5~14层,定位为“集科技人才、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科技研发、科技服务中介、科技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科技资源集聚区、创新驱动引领区、高端人才办公区”。从2016年1月投入使用至今,入驻中心的单位已有18家,其中有10所大学、4个研究院(所)、3家知识产权代理机构、1个世界专利数据库。“市科创中心成立的目的是帮助企业牵线搭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服务机构,集聚高端学科、科技专家、高层次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传统产业提升,培育新兴产业。”市科技局副局长林文斌说,这些入驻中心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和我市的产业十分匹配,比如浙江工业大学主要针对我市机械智能制造,中国计量大学针对工业设计、流体机械、3D打印等行业,温州大学主要针对水泵控制行业,浙江海洋大学主要针对我市水产养殖、加工行业,四川大学针对工量刃具行业,天津大学针对汽摩配行业,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温岭制鞋研究院针对鞋业,浙江创科儿童用品研究院针对童鞋业等。企业觅到“知己”,创新合作频发自这些大专院校进入我市后,正头痛于人才难寻的企业家们仿佛一下子寻觅到了“知己”,合作热情高涨。紫光电器的“新型一二次融合高压断路器智能控制器”、广进机械制造的“智能自动鞋底压合机开发”项目、双峰机电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电容补偿系统”、甬岭数控的“新型10倍径U钻快速刀具的研发”项目、大江实业的“新型射钉枪系统研制与开发”项目……市科创中心俨然成为一个高端科技创新服务“大超市”。截至目前,中国计量大学已服务企业256家,签订38项合同,合同额达1786万元;浙江工业大学已服务企业265家,签订39项合同,合同额达1930万元……就连今年8月份刚入驻试运行的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温岭制鞋研究院,仅1个月时间就签下了300万元的技术研发合同。而这些数据也证明着这几年温岭企业对科技创新的追求。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在发展的过程中,重视并借助各类平台中的资源优势已然成为“必修课”。科创平台中的资源优势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成为加强企业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比如,台州正立电机有限公司最近就与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温岭技术转移中心签订了一项近200万元的研发项目合同,共同开展电机智能制造系统设计。该条智能化生产线启用以后,将从传统生产线需10个工人减少到只需要1个工人,生产效率比原有生产线提高40%。浙江三拓重工科技有限公司与浙江工业大学合作的“污泥脱水并流式卧螺离心机”项目,让这家2014年成立的企业走上了正轨,有了在市场上颇具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我们2014年成立时,就组建了自己的研发团队,但一开始的研发之路走得非常辛苦,我们通过上百次实验研究出来的成品和当时市场上的产品相比,依然没有太大优势。”该企业负责人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在市科创中心的帮助下,对接上了浙江工业大学的研发团队,结果很快就攻克最后“艰难的一公里”。如今,产品在效率上不仅追赶上了国外一流企业,还在多个方面超越了他们。正是因为这个优势,最近,三拓重工的产品还被军工企业看上了。不仅是中小企业,就连不少龙头企业都和市科创中心里的高校紧密联系了起来。此前,中国计量大学与利欧股份、飞旋泵业合作研发的“离心泵内流理论与节能关键技术及产品应用”不仅获得了2018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利用本项目技术研发的产品近3年新增产值达到24.4亿元,利润3.8亿元,纳税9369.15万元,出口创汇1.67亿美元。如今,该项目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6件、实用新型专利31件、软件著作权5项;参与国家标准制定4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1篇,其中SCI收录52篇。精准对接企业难题,政策助力平台建设“现在,温岭企业越来越重视产品的科技含量,不少人都想要往自主研发方向走,但往往因为设备限制、人才难寻、团队研发能力不足而落空。我们的平台就是将各方面的资源聚集在一起,在企业需要帮助的时候,最及时、最高效地提供帮助和服务。”林文斌说,为此,市科技局每年都会组织多场科技下乡活动,班子成员每人带一个组,深入企业了解技术难题。“同时,我们也组织企业到科创中心来座谈,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对于技术瓶颈还没有突破的,积极做好与科研机构的对接。另外,由于温岭企业众多,对科技创新的热情也高,未来我们还将有针对性地引进更多高校、科研机构入驻温岭,一方面能够满足大量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够让同类型科研院所之间形成竞争,倒逼提升、择优入驻,从而提升服务能力。”林文斌说。科技新长征的号角已经吹响,如何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增创新优势,科创平台的建设至关重要。为了搭建好平台,吸引高校和科研院所入驻温岭,在科技创新新政三十条中,我市加大了扶持力度。“对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我市单独或联合创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且配置核心技术转移服务团队,经评估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免费入驻市科创中心;对完成约定工作任务通过考评的,3年内给予最高150万元的运行经费支持,3年后给予每年最高20万元的运行经费支持。”他说,在这之前,3年内给予的最高运行经费支持是100万元。近年来,市科技局一直鼓励企业在自主研发上多投入,多和高校、科研机构及在我市设立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相关专家团队联合开展高新技术的研发、转化和产业化,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找到新的竞争优势。对于引进上述单位(团队)先进技术或以核心知识产权技术入股的,经认定,最高将按其技术合同金额已支付的50%或股权金额的20%给予奖励,单个企业每年最高不超过100万元。下一步,市科技局将继续走好科技新长征,全力推动“三个全覆盖”,即推动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规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全覆盖、规上企业校企合作全覆盖,为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5G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对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三门浙江爱力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抢抓机遇,借助“5G+”东风,对产品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及研发,在智能变革大潮中率先分得蛋糕。一台手机,可精准操控千里之外的机器。5月28日,记者在“爱力浦”看到,该公司仪控部负责人叶定拥正在用手机操控展厅里的一台自动泡药及计量投加装置。随着他手指的触碰,手机立即“变身”为该设备的智能终端之一。干粉温度、工作频率、进水流量、投加比例等数值直观显示在屏幕上。现场,他在手机上修改了几个数据,该设备里的数据也随之发生相应改变。“自动泡药及计量投加装置”广泛应用于环保领域,对技术要求很高。这台设备就是利用5G技术将智能设备、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数据集成,覆盖全网络,全产业链的数据信息化,实现一体化管控。”叶定拥表示,智能升级改造后,该设备的数据传输从之前的最快0.1秒提高到现在的几十毫秒,且一台手机就可轻松完成操作,减少人员和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减少大量的维护工作,降低成本。目前,该智能化自动泡药及计量投加装置已应用于云南一家化肥厂,得到了客户的肯定。自动泡药及计量投加装置就是“爱力浦”竞速“5G时代”进行智能变革的真实写照。作为国内专业从事计量泵、过程液压隔膜泵及以泵为主机的流体投加系统和成套加药装置开发研制、生产的主导企业,该公司自去年开始起就超前布局,着手进行“5G+”的设备智能化升级改造,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此外,该公司还与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中国计量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利用5G技术,着手研发生产液压隔膜破裂报警内置无线传输系统、数字变频控制器等,可以应用于核工业、新能源、石油石化、精细化工等诸多领域,解决了客户在数字化改造中的诸多痛点。事实上,抢抓借“5G”时代进行智能化改造并非“爱力浦”的先例。一直以来,该公司发展紧跟国家能源装备国产化战略需求,不断改革创新、自我超越、跨越发展,加快拓展融合创新应用。自2010年起,该公司平台有数万个项目,十万客户端并发访问,数百万点数据长期稳定运行,云平台的硬件稳定性和实际应用规模在行业内遥遥领先。“现在,融合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5G网络为我们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开启新的征程,真正助推企业迈向智能制造。”该公司市场部负责人韩硕如是表示。【来源:浙报融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总价超14亿,2020年椒江土地首拍两块地方远全“包”了。你未来的家10亿+镇海中学台州分校旁1月6日,中心大道以西、规划道路一以北商住地块成功出让。竞得者方远建设集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交价104100万元,成交楼面价5709元/平方米,溢价14.3%。地块近114亩未来将打造住宅约16万平方米 商业约2万平方米商业建筑沿中心大道布置,集中安排、块状布局,打造街区式特色商业,地块还配建6班制幼儿园一所,临街配建公共厕所一处;地块体量不小,起始价高达91100万元,起始楼面价4996元/平方米(未考虑配建等因素)。最重要的是,地块位置潜力十足,地处“三区融合”发展的桥头堡——台州商贸核心区板块,具体位置在椒江区中心大道以西、规划道路以北,义民小区东侧,靠近镇海中学(在建)、置信江南里、轻轨S1洪家站(在建),周边还有在建的台州市公共卫生中心暨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椒江商会大厦和椒江农村合作银行的“三幢大楼”。(地块位置)【配套设施】周边交通:地块毗邻已经开工建设的市域铁路S1线洪家站,沿着洪兆路往西可进入内环东路,内环线快速路连接椒黄路三区;周边中心大道、台州大道、白云山南路、东环大道纵贯南北,开发大道、现代大道、洪家北环线、南环线四条横贯东西,路泽太高架、海城路(在建)……路网密集,驱车通达路桥、椒江区城区。周边学校:镇海中学台州分校(在建),附近还有北大附属台州书生学校(在建)、洪家中学、洪家二中、洪家中心幼儿园、洪家中心校、云健小学城市港湾分校、洪家街道战友小学等学校。周边商业:台州银泰城、万达广场、台州星光耀广场、中盛城市广场等城市综合体;红星美凯龙、洪家装饰城、洪家陶瓷城、第六空间家居等台州中高端生活资料市场群;周边景观:永宁河水系、心海绿廊、心海文化生态园、水岸新天地、洪家场浦河道景观工程等。(地块实景)为你盖楼3.7亿元+杭绍台高铁旁1月6日,椒江区葭沚街道市府大道以北、杭绍台铁路以东宅地成功出让。经过3个多小时,共88轮竞价,竞得者是方远建设集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交价37150万元,成交楼面价11019元/平方米(未考虑配建等因素),溢价22.6%。地块位于椒江区葭沚街道市府大道以北、杭绍台铁路以东、地块范围东至浙大研究院、南至市府大道、西至杭绍台铁路、北至环山路;地块西侧紧邻杭绍台铁路,南侧靠近规划中的台州高铁新区、在建的永宁湿地公园,东侧就是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周边商业、生活、教育、交通等资源丰富,区位优越。【配套设施】周边交通:市府大道、杭绍台铁路(在建)、内环路、教七路、白云山西路等,交通便捷。市政、商业及生活配套:方远大酒店、台州市体育馆、台州中央商务区、台州东商务区、台州市民广场、台州市博物馆、台州市图书馆、文化馆等。周边学校:台州宋庆龄幼儿园、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台州市外国语学校、台州学院等,教育氛围浓厚。医疗配套:台州市妇女儿童医院(新院区)等。景观资源:永宁湿地公园(在建)。(原标题:《你未来的家——方远14亿“包”下镇海中学台州分校、杭绍台高铁旁“宝地”》,编辑:徐子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