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8年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排名,浙江大学成为最大赢家!生火甚多

2018年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排名,浙江大学成为最大赢家!

最近,教育部官方公布了2018年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最终名单。作为仅次于国家三大奖的重要奖项,高校获奖数排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科研水平。以第一完成单位统计情况来看,各校获奖情况最终排名如下:以上是2018年度获奖数超过3个项目的高校名单,小编对不同层次高校根据颜色进行了区分。在这38所高校中,有23所大学都是985工程高校,12所位211工程大学,只有3所普通高校。而在这3所普通高校中,北京协和医学院虽然没有重点高校的头衔,但其在医学领域的地位不可否认。具体到高校排名,浙江大学成为了最大的赢家,不仅获奖数量达到了19个,同时还有8个一等奖,含金量极高。浙江近几年经常出现在各类排行榜的首位,包括去年教育部公布的学科评估,浙大表现都是很不错的。从最初的感到意外到现在习以为常,浙大似乎悄然间完成了地位的提升。当然,不管从综合实力、声誉还是知名度方面,浙大还是和清华、北大存在不小的差距的,这一点不可否认。除了浙大之外,大连理工大学的排名也很不错。四大工学院中除华南理工大学掉队之外,其余三所高校排名都很不错。由于是科学技术相关的排名,文科高校表现都很一般,包括复旦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大学等,都仅有3、4个项目入选。但是其中有2所高校表现就相对而言比较差劲了,那就是C9联盟高校中的西安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西交大仅仅有3个项目入选,哈工大仅有2个。作为老牌工科大学,这两所高校的表现应该算是不及格。与两校形成对比的是一些普通高校表现非常抢眼,江苏的南京工业大学和江苏大学。这两所大学在江苏省内排名都进不了前十,但其实力进步很快。再加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这所高校,江苏省的高等教育呈现了遍地开花的局面。对于这些上榜高校来说,能够在年终获此殊荣确实是对过去一年工作的肯定。这份最终的名单与之前的公示名单也有些区别,包括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在内的6所高校获奖数目还增加了。对于高校的这份排名,你怎么看呢?

孔子

浙江大学“四个面向”勇攀科研高峰

编者按: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和首轮“双一流”建设收官之年。过去的五年,浙江大学认真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按照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的战略导向,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各项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回望过去,宣示未来,本号开辟“回眸‘十三五’ 奋进‘双一流’” 专栏,生动呈现学校“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全面展现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成效,激励全校师生以更大的努力和担当开创学校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新局面。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岁末寒冬,室外寒风凛冽,屋内暖意融融。面向未来五年,浙大分子影像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正在举行启动会,这也是学校该领域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历史性突破。此前一年,这两个重要项目的负责人、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院长张宏教授,对外发布了团队历时12年研制的国际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ET分子影像探针微流模块化集成合成系统。“十三五”以来,浙江大学科研任务承载力显著提升,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9项,创新2030-重大项目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0项,科研经费在高位持续增长。面向未来,浙大人总会自问,我们科研攻关的“杀手锏”在哪里?我们如何为国铸重器?面对新的历史时点,浙大人需要解放思想再出发,自我革新寻突破,在更高层次实现改革、开放、创新的战略迭代。面向科技前沿,勇攀自主创新的高峰杭州西北角,9个标准足球场面积大小的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这是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现场。浙江大学超重力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朱斌教授几乎每周都要组织科研团队进行关键技术研讨,确定设备的技术性能与指标。“浙江期盼已久的‘国字号’大科学装置,终于在‘十三五’时期实现了零的突破。”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科学装置的创新是科学思想的结晶。这一重大项目的背后,是首席科学家陈 云敏院士团队 与合作者们在物质科学和工程领域的长期耕耘。建成后,项目将利用 超重力“时空压缩”和“相分离加速”效应 超重力“时空压缩”和“相分离加速”效应,开拓科技前沿。如同一台引擎,项目不仅催生一流成果的涌现,更为攀登科技高峰提供强大的源头创新供给。科研选题是科技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找方向的问题。为此,今年4月起,浙江大学用半年多的时间,开展了四校合并以来的第一次科研大讨论。通过大讨论促进大共识,一体化推进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高质量高水平发展。讨论中形成了《浙江大学科研大讨论意见共识20条》,明确了“十四五”重大科研攻关任务,制定了《浙江大学“十四五”创新生态建设规划》。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指出,要将“四个面向”作为我校未来科研发展的根本遵循,实现并跑甚至领跑的战略迭代,实现质量和声誉导向的战略迭代,实现面向重大任务或需求的战略迭代,实现交叉集成、攻关会聚的战略迭代,以更大的勇气和格局,树立信心,找准方向,为学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作出更大贡献。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指出,创新对于决胜未来的意义更加彰显,要突出全局的核心地位,深刻把握创新在国家战略中的意义,坚持系统的整体观念,全局谋划更加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要瞄准战略性关键领域,面向“十四五”实现科研创新重大突破,为加快建设更加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作出新的贡献。面向科技前沿,依靠原有的惯性,已经难以胜任新的科技发展,必须在迭代升级中实现跃迁。正如校歌所言,“形上谓道,形下谓器”,浙大人在跟踪到引领中实现新突破,在平台装置上开辟新蓝海,在引育杰出科学家上创造大气候。从2017年担任量子信息交叉中心主任开始,物理学系朱诗尧院士便带领浙大一批年轻人,开展与量子计算和量子光学相关的研究。2019年该团队王浩华教授与合作者们,开发出具有2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量子芯片,并成功操控其实现全局纠缠,刷新了世界纪录。现为物理学系特聘研究员的团队成员宋超说:“朱院士为研究工作掌舵领航,积极为我们创造‘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环境。”同样是芯片的研制开发,浙江大学牵头继2015成功研制达尔文1代后,又于2019年成功研制达尔文2代类脑芯片。芯片在模拟大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机制时,在感认知智能任务的低功耗与模糊处理中独具优势。基于最新芯片,今年9月,全球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诞生。能否抢占科技制高点,意味着在下一轮科技革命的激烈竞争中,我们能否胜出。“十三五”以来,浙大科研内涵质量持续跃升,第一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0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单位累计在《细胞》《自然》《科学》主刊上发表论文24篇。“十三五”期间,浙江大学重大创新平台不断涌现,新增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新一代工业互联网系统安全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感染性疾病和儿童健康与疾病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重大平台,获批国家健康和疾病人脑组织资源库,加快建设数学高等研究院、生命科学研究院等新型科研平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筑牢基础研究的高原污染防治,是打赢三大攻坚战的重要一环。进入冬季,雾霾再度成为全民聚焦的话题。燃煤是造成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全国用煤企业密集分布区域也常是雾霾高发地区。解决雾霾问题,发展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国家战略需求。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高翔教授领衔并与浙能集团合作,研发了高效率、高可靠性、高适应性、低成本的多污染物高效协同脱除超低排放系统,实现了复杂煤质和复杂工况下燃煤烟气多污染物的超低排放,让燃煤变得更加清洁。在嘉华电厂,记者看到200多米高的烟囱上,几乎看不到烟色。燃煤烟气通过100万千瓦的燃煤发电机组,只需要通过短短几十秒钟就“跑完”这个系统,监测到的污染物排放浓度远低于排放限值。“我们瞄准煤炭清洁利用这个国家重大需求,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加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翔介绍,团队依托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环境保护燃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和基地,还牵头或参与制定了国家和行业标准共37项,推动了行业的科技进步及产业发展,推动和支撑了国家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战略的实施。为国贡献,是科研创新的使命担当。解决重大问题的关键在于从个体攻关转向有组织的科研攻关,在构建适应大科学协同攻关的体制机制中,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浙大,正在不断强化自由探索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不断考核从“0到1”的原创发现,探索项目揭榜挂帅,激发科研人员的好奇心、学术志趣和探究动力,鼓励带头人对标国家需求,组建混编科研团队,通过协同攻关培育重大颠覆性成果。苍穹澄澈,星空仰望,在遥远的月球背面,有一颗鹊桥号中继星,依旧在开展工作。从参与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工程到为嫦娥四号中继星“量身定制”光学观测相机系统,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徐之海教授团队一步一个脚印,瞄准国家需求。“一图胜过千言万语。” 在徐之海眼里,光学成像是最直接、最重要的一种科学探测手段。 团队主持研制的鹊桥号观测相机系统,更是 原创性地提出双分辨率相机的概念:通过一次成像得到两张照片, 实现了“大场景”与“大特写”的同时成像 。在徐之海心里,对光学成像的研究、对宇宙的探索,就是为国人打开那扇仰望星空的大门。“开展基础研究,就是要认准一个方向,踏踏实实去工作,在不断积累中突破自己的极限。”他说。如何提升科研的规模和品质?浙江大学不断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校领导联系制度,采取“一项一议”“一事一议”,以创新机制推进科研攻关,加快科研特区建设。微米,一米的百万分之一;纳米,一米的十亿分之一。聚焦“微纳尺度”,是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的“硬核”。无论是研制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层硬件,还是合成新型生物原料,或是开发新材料,要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都需要深入探究极端尺度下的微观世界。围绕“微纳尺度”这一鲜明特色,浙大杭州科创中心致力于在交叉领域前沿研究、发展颠覆性技术、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上实现重大突破。杭州科创中心首席科学家杨德仁院士牵头,正在开展新一代半导体材料,相比现有的硅材料展现出更多优异的特性。“通过平台‘一条龙’建设,打通宽禁带半导体创新相关的材料、器件、封装等多环节。既探索新发现,也开发新技术,我们的工作将同时处在科技和产业的前沿。”杨德仁说。聚焦物质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的会聚融通,正在成为最具创新活力、最可能出现颠覆性技术突破的领域,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科技前沿高地和战略必争领域。杭州科创中心立足国家重大需求,正在努力成为我国知识和技术创新的国际策源地。重点培养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型、工程型、复合型、领军型人才的微纳电子学院,已经整体迁入浙大杭州科创中心,前端人才培养和后端产业化实验,在同一个园区无缝对接。学院院长吴汉明院士说:“从2001年回国算起,我已经在集成电路产业20年了,这次‘跨界’,我希望培养青年一代研发成套的大生产技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十三五”以来,浙大科技工作者顶天立地、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科创基地布局不断完善,以各类科创基地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为科研发展提供强大的平台支撑。新增获批国家级科创基地16个、各类省部级基地77个。面向经济主战场,当好服务地方的高参“重要窗口”,如何展现浙大之为?就在上个月,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衢州分院、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在当地开工建设,秉承“学科—人才—科研”一体化理念,不断构建科技与产业创新联动的新机制。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与各行各业有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在工业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浙江省的衢州市,正是我国重要的化工、能源、材料产业基地。统计数据显示,衢州“两院”2020年开展的横向科研经费近千万,其中为衢州企业产能升级开展的研究占合同总额的七成多。不久前刚在衢州完成科研成果转化的等离子体技术产业化项目,能够实现纳米硅球和石墨烯的低成本规模化生产,项目投产后将推动衢州锂电池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并对传统制造方法带来重大变革。从科学问题到技术突破,从实验操作到产业应用,十余年科研攻关,该项目的研究团队不仅完成了追赶,更实现了超越。衢州“两院”院长任其龙院士说:“国家强调产业转型升级,如何比别人更早一步、更快一步,靠的就是核心技术的推广转化。”聚焦产业,浙江大学立足浙江、服务浙江、奉献浙江,持续推动关键技术攻关和主导产业升级,深入实施“一院一地一企”产学研合作工程,探索服务区域发展新模式。“十三五”期间,学校完善在浙江省的社会服务布局,相继成立温州研究院、湖州研究院等。名校、名城、名企之间,相互滋养、相互赋能。这其中浙大与杭州的战略合作,堪称典范。双方新一轮合作涵盖93项“2019-2020两年行动计划”及66个“五年工作计划”,共159个项目将在本轮深化合作中扎实全面地推进落地。跳出浙大,发展浙大。从紫金港校区出发向西,绵延33公里的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作为浙江在“十三五”期间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启动建设四年多来,科创大走廊实现了高质量、高速度的跨越式发展。创新从来没有孤岛,只有主动融入更为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才能取得更具社会效益的标志性成果。浙江大学在大走廊区域生态系统构建中聚焦产业导向和地方发展实际,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为大走廊建设壮大发展培育新动能。依托创新型企业、“创新飞地”、紫金科创小镇、全球校友总部产业园等,浙江大学正逐步理顺科技成果产业化路径,打通创新链、知识链、产业链,从而有效推动大走廊区域内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的协同创新。在杭州市余杭区,来自机械工程学院的教师们在大量的企业走访中发现,细分行业领军企业面临的核心技术难题已涉入“无人区”,其关键技术问题呈现出明显的理论基础性特征,企业自身难以短期内解决。这些难题,正好是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上的优势,研究院还通过混编机制,形成了灵活而稳定的人才队伍,提升区域内高端装备企业的创新动力。面向经济主战场,浙江大学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聚焦战略引领、更大规模开放创新、提升学科水平、可持续平台合作四个主攻方向,开展战略迭代升级,积极助推我省高水平打造创新型省份,加快构建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圈。上海,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的“龙头”。“十三五”时期,学校与上海开展的合作达1500余项,约60家校友企业在上交所成功上市。今年,浙江大学与上海市开启全面战略合作,共同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致力于突破计算+核心技术、集聚一流创新人才、服务辐射区域发展、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参与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发展,助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浙江大学在推进新型校地合作中,不断服务区域战略汇聚创新资源,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设校企创新共同体,实现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学校通过扎实的合作,实实在在地聚人,实实在在地做事,不断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将科研平台打造成为人才培养高地。目前,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正联合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等长三角“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华为、百度以及商汤等公司,共同推出“人工智能”微专业,将创新技术需求和教学实践场景紧密结合,在智海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支持下,推动各创新要素的高层次融合,为构筑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培养战略资源。“十三五”期间,学校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区域战略,目前已经与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建设雄安发展中心、海南研究院、中原研究院、山东(临沂)现代农业研究院、天津滨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成立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创新研究联盟等。服务经济主战场是高水平大学格局胸怀的鲜明体现,更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责任担当。翻越一座山,需要多少年?2300公里外的云南景东,年初接种的小香蕈菌棒已长出鲜嫩的幼菇,经过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教授陈再鸣驯化的野生菌,待到春节销售,每袋的净利润可达30元。小小一朵菇,浑身是科技。野生资源调查、纯种分离、人工驯化、菌种产业化,这四步是野生状态进入人工栽培的“关键一跃”。这一跃,要跃过菌种分离纯化、跃过温光气的环境拟合、跃过栽培基质的探索。从实验室到田间,再从田间到实验室,日复一日,陈再鸣找到了这些野生菌人工栽培的奥秘,个性化配置,“一个配方一朵菇”。浙江大学把定点帮扶云南景东作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生动实践,8年多的时间,在当地培育和发展了食用菌、普洱茶和乌骨鸡三大主导产业,直接购买和帮助销售的景东农产品近1亿元;组织开展支教、社会实践活动,培训党政干部、技术人才,累计超过15000人次。学校在长期帮扶过程中形成的“优势联结、四扶两提、点面并进、长效保障”扶贫模式,帮助景东县110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出列,于2020年5月顺利实现“脱贫摘帽”,用心用情用力助推景东县经济社会发展。顶天立地,是浙江大学卓越创新的基因与文化。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探索攻关会聚的高招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2月初的湖北,从天南地北赶来支援的医务工作者中,有500余名来自浙江大学附属各医院,他们同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在浙江,发挥高校高水平附属医院的临床优势,统筹各专科的诊疗骨干力量,浙江大学承担起省级定点诊治医院的任务。什么叫“尽锐出战”,什么是“科技力量”?战疫时刻,尤显担当。对抗充满未知数的新型冠状病毒,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全国科技工作者凝集了集体智慧,发挥了科技抗疫的力量,为打赢这场战役做出了不懈努力。“这次战疫中,广大医务人员敢于担当甘于奉献,展现了应有的精神风貌。”李兰娟院士团队在武汉夜以继日地奋战了两个月,把“四抗二平衡”的救治经验和人工肝、微生态、干细胞等新技术用于重症、危重症新冠患者的救治并取得显著成效。“四抗二平衡”的“浙江经验”,是李院士在救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时创建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这一项目后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这是该奖项设立以来,我国医药卫生行业和高等教育领域“零的突破”,也是首次花落浙江。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李兰娟院士团队取得新突发传染病领域突破的一大特点,就是临床与科研的紧密结合。2018年医学院和求是高等研究院胡海岚团队在抑郁症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著名期刊《自然》杂志同期刊发该团队的两篇研究长文,他们揭示了快速抗抑郁分子的作用机制,推进了人类关于抑郁症发病机理的认知,并为研发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多个崭新的分子靶点。医术与学术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重要的链接点就是临床科学家。回国3年来,浙江大学良渚实验室研究员张进不时收到病人的来信,其中很多来自未诊断患者和罕见病患者。虽然张进在单位网页上发布的研究成果介绍很简要,用语也很专业,但患者们还是从中看到了希望。张进团队的研究重点是将从血液中逆分化出的多能干细胞重新塑造为功能强大、用途多样的免疫细胞,可用来杀伤肿瘤细胞、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开发疫苗等。这项工作走在了国际干细胞与免疫治疗研究的前沿。在浙江大学,知识的大融通正在链接不同学科的发展之源、创新网络和研究方法。求是高等研究院“脑机接口”团队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合作完成国内第一例植入式脑机接口临床研究,患者可以完全利用大脑运动皮层信号精准控制外部机械臂与机械手实现三维运动,首次证明高龄患者利用植入式脑机接口进行复杂而有效的运动控制是可行的。项目负责人王跃明说,脑机接口领域的研究需要神经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临床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紧密合作,而浙江大学综合性大学的特征为学科交叉提供了很好的土壤。2018年浙江大学发布“双脑计划”,集中优势学科力量,重点推进脑科学、人工智能、脑机融合等前沿方向的交叉研究。同年10月浙江大学双脑中心获批教育部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此后的2019年,浙江大学成立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成为国内首个开设“脑科学”本科专业的高校。作为全国首个脑科学和脑医学领域教学、科研、临床有机结合的新兴学科,该学院致力于成为国际一流人才汇聚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脑科学交叉研究平台。就在今年成立的浙江大学传奇创新研究中心,更是将目标聚焦到数字医药、数字器官、游戏中的人机融合智能、梦境研究等人工智能新方向,引领未来的智能和健康产业发展。“十三五”以来,学校主动适应全球科技发展新形势,相继推出“科技创新团队”“16+X”科研联盟、“面向2030的学科会聚研究计划”等科研组织模式,逐渐形成“纵深发展、立体互动”的科研管理新机制,激发科研创新活力。聚焦以文载道,打造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地“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展览日前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幕,176件组与长安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唐代文物,徐徐展开一幅唐都长安人的生活画卷。记者在艺博馆了解到,许多艺术史专家学者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实物教学的重要性。不管是艺术史专业教育,还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大学通识教育,通过接触实物来理解文明的本质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在欧美的一些大学,很多讨论班就在文物库房的展览室开展教学。在西方一流大学任教的一些著名中国艺术史专家,如艾瑞慈、方闻、高居翰、班宗华、李铸晋等都曾带着他们的学生策划重要学术展览,而库房专用的提看室正是他们培训研究生仔细观摩艺术品并参与策展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博物馆就是人文学科的实验室,深化既有的知识,并启迪新的发现。北出长城古塞边,荒松落日少人烟。历经千年,敦煌莫高窟茕茕矗立在河西走廊西端。众所周知,敦煌文书与殷墟甲骨、汉晋简牍、内阁大库档案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史四大发现。在敦煌,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张涌泉教授团队,正在致力于让敦煌文献“孤儿回家”“新人团聚”。缀合,是敦煌文献研究的基础。先把内容相关的敦煌残卷汇聚在一起,再将内容直接相连或相邻的残卷进行比对,碴口是否相合、字体是否相同、装帧是否一致……在实践中,张涌泉团队系统总结了敦煌残卷缀合的程序和方法,大大提升了缀合效率,新的缀合成果不断涌现。在接受采访时张涌泉说:“文献的缀合,不仅恢复了一个初步可读的变文文本,而且使我们得以走近古代变文作者,重构变文讲唱的场景,去拼接那早已消失了的古代文明。”在冷门绝学中有浙大人的坚守,在新兴领域也有浙大人的探索。近年来,光华法学院在“数字法学”特色学科上不断耕耘,组建“人工智能+法学”“大数据+立法学”“大数据+互联网法学”等创新团队,推动数字法学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基础性提升作用,积极为数据经济和数字安全等领域的地方立法献智献策。“十三五”期间,学校推进各类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平台建设,构建中国家庭大数据库、文科学术地图发布平台等,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神经与行为、计算社会科学等领域探索建设一批文科实验室,促进人文社科研究方式转变和方法创新。学校加快建设人文高等研究院,以优化学术生态、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国内首创驻访学者、驻院研究员制度,推动原创性研究和交叉研究路径,服务思想创新,集聚和引进国内外优秀学者,浙大高研院业已成为国内高研院建设的标杆。正式启动首个由文科牵头的“创新2030计划”——“亚洲文明学科会聚研究计划”,并成立亚洲文明研究院,探讨亚洲文明的重大理论构建和现实挑战问题。随着学校第四次文科大会的召开,《面向2035:浙江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浙江大学关于加快推进文科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实施,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学校加快构建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浙大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在全校率先推出“一院一策”改革,并积极探索评价体系改革,试点长周期考核、人文社科著作奖评审等创新体制机制。近年来,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呈现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2020年度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1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4项、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54项(其中一等奖5项),均取得历史性突破,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走过三分之二的边境线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院长周谷平教授告诉记者,只有在一线调研,才能为决策提供一手资料。从参与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一直到参与今年5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文件起草,周谷平说,研究者们一直都试图解决一个问题,“以前开放都是东部沿海,西部这么长的边境线,也应该想想怎么样把边境两边的蛋糕做大。”为此,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带领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先后承担了广西凭祥、黑龙江绥芬河-东宁、辽宁-丹东等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规划。2017年公布的《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提出,深入推进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其中“点名”要集中力量加快建设的就包括广西凭祥。周谷平表示,这在很大程度是基于我们对凭祥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及总体规划的前期调研成果。今年3月,中心正式入选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十三五”期间,浙大文科建设日新月异——学校成立了智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智库建设组织领导体制。成立了北京研究院(国家制度研究院),主动对接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努力为制度自信提供理论支撑。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等7家智库列入浙江省新型智库,为“最多跑一次”、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建设等重要决策部署提供智力支持,为浙江省“重要窗口”建设贡献智慧力量。学校布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计划,产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化典籍整理与编纂研究成果,“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华礼藏》《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等在学界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在推动学术阵地建设中,重点遴选支持了18本文科高水平期刊。五年光阴,只争朝夕。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先机、赢得优势。“十三五”以来,浙大科研系统要素更加优质,生态结构更加优越,创新能力更加显著,更加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不断形成。面向“十四五”,远眺2035,如何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浙大思想、浙大力量、浙大技术、浙大工程?惟有信心、意志、能力,方能登上科学高峰。来源:浙江大学

功成者堕

浙江大学揭牌重磅研究院!

4月2日,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一行来义调研。义乌市人民政府与浙江大学共同签署了关于扶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发展的补充协议,并共同为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揭牌,开启校地全面合作新篇章。携手迈向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的新征程。签约仪式上,任少波和市委书记林毅分别讲话。浙江大学副校长、医学院党委书记周天华和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健签署协议。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志红,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筹)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荷凤,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李晓明,市领导丁政、葛国庆、骆小俊等共同见证。任少波对浙大医学板块在浙中工作推进,包括浙四和其他项目的建设给予高度肯定,对义乌市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对未来浙大医学板块发展在义乌的布局,要求进一步提高站位,打造医学新高地,以项目为支撑,推进医学和科创高地发展,完成浙大四院“三甲”评审落地;要提质增效,凸显发展新优势,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培育创新成果,强化人才引育;要继续做好改革创新,建设市校合作新样板,从国家层面、省级层面,争取更多项目落地义乌,同时在校内机制上保证义乌项目的顺利推进。林毅表示,一直以来,浙江大学非常关心、大力支持义乌各项事业发展,特别是在卫生健康领域。这不仅是立足浙中、推动高质量发展、彰显共同富裕,而且是立足“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打造“重要窗口”的高度,是从战略和全局来考量。义乌将继续全力以赴,推动国际医学院、健康研究院、双江湖院区以及床位、学生宿舍等硬件设施建设,努力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国际化医学中心。为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义乌市政府与浙江大学在补充协议中明确,双方将各自就政策、人才、学科、财政等方面全力支持浙大四院实现跨越式发展。另外,加快推进浙大四院双江湖院区工程建设、学生宿舍项目落地。研究院作为国际医学院的科研支撑和转化医学研究平台,2020年5月率先在义乌落地,并获批首批浙江省省级新型研发机构,重点打造生殖医学、肿瘤医学、再生与衰老医学以及全科与全球卫生健康研究四大重点学科,坚持以临床科学问题为导向,开展高水平的临床转化和前沿性的多学科合作。义乌与浙江大学合作历来已久。早在上世纪80年代,义乌与浙大就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在教育、科技、医疗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2009年,双方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回顾这十二年,义乌和浙大的合作不断深化。2014年,浙大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在义乌开业,开创了浙江大学在杭州以外地区建设附属医院的先例;2017年,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托管义乌市中心医院,极大提升了义乌市中心医院服务管理水平。2019年10月,市校合作共建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浙大四院、浙江大学国际健康研究院,形成“三位一体”发展模式,不仅是双方合作的重要标志性、里程碑成果,更日益成为新时代校地合作的标杆。2020年12月,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获教育部批复,目前已开工建设。而就在刚刚发布的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年轻的浙大四院进入全国排名10%前列,从全国两千多家医院脱颖而出,取得A+等级好成绩;义乌市中心医院以国家监测指标排名128名的高分成绩进入A序列,是全国排名跃升最快、进步最快的医院之一。签约仪式前,任少波一行实地走访义乌双江湖区块,调研考察“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筹)、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双江湖院区工地,以及附属第四医院、市中心医院、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站在“十四五”开局、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节点,义乌和浙大携手共进,勇担新时代使命,坚持科技创新、引育人才、协同发展,未来可期。来源:义乌网

高拱

定了!浙江大学要在金华共建研究院!

定了!浙江大学要在金华共建研究院!4月14日,市人民政府与浙江大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共建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合作协议,开启金华、浙大校地合作新篇章,标志我市推进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迈入新起点。市委书记陈龙,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见证签约。市委副书记、市长邢志宏,浙江大学副校长黄先海代表双方签约。市领导郑敏强、张新宇出席。引进知名高校院所共建研究院,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是我市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推进金义新区和浙中科创大走廊建设的重要举措。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不仅是《金华市人才科技攻坚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市区首个重大招院引所项目,也是浙中科创大走廊布局建设的关键项目。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选址金华科技城和金华之心数字经济产业园两块同时布局,将围绕我市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与生物医药两大主导产业发展,依托浙江大学信电学院、药学院两个学院资源,打造“两中心一平台”(信创产业创新中心、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和决策咨询研究平台)。回顾近年来浙江大学与我市的合作,双方保持着密切良好的关系。2000年以来,我市企业与浙江大学共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50项,合作金额逾10亿元,涉及智能制造、新材料、医药化工、电子信息、生物农业等领域。浙江大学先后在金华市本级、义乌、兰溪、武义等地合作建立技术转移中心,派专人柔性入驻,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工作。此次再度“联姻”共建研究院,意义重大。“如果把之前我们与浙江大学的合作比喻成‘满天星’、点对点式的,那么这次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的签约落地,则是组团式全方位引进浙大人才团队到金华落地生根。”市科技局局长王建国说,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的落地,将为金华打造创新策源地、金义科创高地、高端人才蓄水池等奠定重要基础。1.助力创新平台升级: 我市与浙江大学有着扎实合作基础,在大力推进金义新区、金华科技城建设背景下,围绕现有主导产业发展和新兴产业培育,深化校地科技创新合作,对于我市构建高能级科创平台具有重大意义。2.集聚更多高端人才: 研究院有利于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来金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加快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在我市的生产转化,帮助企业攻关技术难题,促进建立更为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和科技成果共享机制。3.催生产业发展动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与生物医药分别是省级、市级万亩千亿产业,研究院将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开展科技创新与研发,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新型技术应用,帮助金华打造集前沿领域应用研究、产业化推广、人才引育为一体的科创实体平台,推动一批先进技术成果在金落地转化。4.支撑金义新区高质量发展: 金义新区正积极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加强与长三角高端科研创新平台的全面合作,建设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大力加强智库建设,将有力支撑金义新区产学研合作,打造创新新引擎,为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来源|金华新闻客户端作者|王妃 黄泽振编辑|陈思校对 | 吴春琴【来源:金华发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蹉跎行

惟创新者强!浙江大学“四个面向”勇攀科研高峰

编者按: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和首轮“双一流”建设收官之年。过去的五年,浙江大学认真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按照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的战略导向,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各项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回望过去,宣示未来,本号开辟“回眸‘十三五’ 奋进‘双一流’”专栏,生动呈现学校“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全面展现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成效,激励全校师生以更大的努力和担当开创学校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新局面。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岁末寒冬,室外寒风凛冽,屋内暖意融融。面向未来五年,浙大分子影像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正在举行启动会,这也是学校该领域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历史性突破。此前一年,这两个重要项目的负责人、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院长张宏教授,对外发布了团队历时12年研制的国际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ET分子影像探针微流模块化集成合成系统。“十三五”以来,浙江大学科研任务承载力显著提升,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9项,创新2030-重大项目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0项,科研经费在高位持续增长。面向未来,浙大人总会自问,我们科研攻关的“杀手锏”在哪里?我们如何为国铸重器?面对新的历史时点,浙大人需要解放思想再出发,自我革新寻突破,在更高层次实现改革、开放、创新的战略迭代。面向科技前沿勇攀自主创新的高峰杭州西北角,9个标准足球场面积大小的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这是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现场。浙江大学超重力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朱斌教授几乎每周都要组织科研团队进行关键技术研讨,确定设备的技术性能与指标。“浙江期盼已久的‘国字号’大科学装置,终于在‘十三五’时期实现了零的突破。”00:18新闻联播报道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科学装置的创新是科学思想的结晶。这一重大项目的背后,是首席科学家陈云敏院士团队与合作者们在物质科学和工程领域的长期耕耘。建成后,项目将利用超重力“时空压缩”和“相分离加速”效应超重力“时空压缩”和“相分离加速”效应,开拓科技前沿。如同一台引擎,项目不仅催生一流成果的涌现,更为攀登科技高峰提供强大的源头创新供给。科研选题是科技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找方向的问题。为此,今年4月起,浙江大学用半年多的时间,开展了四校合并以来的第一次科研大讨论。通过大讨论促进大共识,一体化推进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高质量高水平发展。讨论中形成了《浙江大学科研大讨论意见共识20条》,明确了“十四五”重大科研攻关任务,制定了《浙江大学“十四五”创新生态建设规划》。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指出,要将“四个面向”作为我校未来科研发展的根本遵循,实现并跑甚至领跑的战略迭代,实现质量和声誉导向的战略迭代,实现面向重大任务或需求的战略迭代,实现交叉集成、攻关会聚的战略迭代,以更大的勇气和格局,树立信心,找准方向,为学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作出更大贡献。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指出,创新对于决胜未来的意义更加彰显,要突出全局的核心地位,深刻把握创新在国家战略中的意义,坚持系统的整体观念,全局谋划更加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要瞄准战略性关键领域,面向“十四五”实现科研创新重大突破,为加快建设更加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作出新的贡献。面向科技前沿,依靠原有的惯性,已经难以胜任新的科技发展,必须在迭代升级中实现跃迁。正如校歌所言,“形上谓道,形下谓器”,浙大人在跟踪到引领中实现新突破,在平台装置上开辟新蓝海,在引育杰出科学家上创造大气候。从2017年担任量子信息交叉中心主任开始,物理学系朱诗尧院士便带领浙大一批年轻人,开展与量子计算和量子光学相关的研究。2019年该团队王浩华教授与合作者们,开发出具有2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量子芯片,并成功操控其实现全局纠缠,刷新了世界纪录。现为物理学系特聘研究员的团队成员宋超说:“朱院士为研究工作掌舵领航,积极为我们创造‘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环境。”同样是芯片的研制开发,浙江大学牵头继2015成功研制达尔文1代后,又于2019年成功研制达尔文2代类脑芯片。芯片在模拟大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机制时,在感认知智能任务的低功耗与模糊处理中独具优势。基于最新芯片,今年9月,全球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诞生。能否抢占科技制高点,意味着在下一轮科技革命的激烈竞争中,我们能否胜出。“十三五”以来,浙大科研内涵质量持续跃升,第一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0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单位累计在《细胞》《自然》《科学》主刊上发表论文24篇。“十三五”期间,浙江大学重大创新平台不断涌现,新增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新一代工业互联网系统安全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感染性疾病和儿童健康与疾病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重大平台,获批国家健康和疾病人脑组织资源库,加快建设数学高等研究院、生命科学研究院等新型科研平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筑牢基础研究的高原污染防治,是打赢三大攻坚战的重要一环。进入冬季,雾霾再度成为全民聚焦的话题。燃煤是造成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全国用煤企业密集分布区域也常是雾霾高发地区。解决雾霾问题,发展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国家战略需求。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高翔教授领衔并与浙能集团合作,研发了高效率、高可靠性、高适应性、低成本的多污染物高效协同脱除超低排放系统,实现了复杂煤质和复杂工况下燃煤烟气多污染物的超低排放,让燃煤变得更加清洁。高翔(中)在工程项目现场在嘉华电厂,记者看到200多米高的烟囱上,几乎看不到烟色。燃煤烟气通过100万千瓦的燃煤发电机组,只需要通过短短几十秒钟就“跑完”这个系统,监测到的污染物排放浓度远低于排放限值。“我们瞄准煤炭清洁利用这个国家重大需求,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加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翔介绍,团队依托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环境保护燃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和基地,还牵头或参与制定了国家和行业标准共37项,推动了行业的科技进步及产业发展,推动和支撑了国家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战略的实施。为国贡献,是科研创新的使命担当。解决重大问题的关键在于从个体攻关转向有组织的科研攻关,在构建适应大科学协同攻关的体制机制中,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浙大,正在不断强化自由探索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不断考核从“0到1”的原创发现,探索项目揭榜挂帅,激发科研人员的好奇心、学术志趣和探究动力,鼓励带头人对标国家需求,组建混编科研团队,通过协同攻关培育重大颠覆性成果。苍穹澄澈,星空仰望,在遥远的月球背面,有一颗鹊桥号中继星,依旧在开展工作。从参与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工程到为嫦娥四号中继星“量身定制”光学观测相机系统,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徐之海教授团队一步一个脚印,瞄准国家需求。“一图胜过千言万语。”在徐之海眼里,光学成像是最直接、最重要的一种科学探测手段。团队主持研制的鹊桥号观测相机系统,更是原创性地提出双分辨率相机的概念:通过一次成像得到两张照片,实现了“大场景”与“大特写”的同时成像。徐之海团队于2019年1月3日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在徐之海心里,对光学成像的研究、对宇宙的探索,就是为国人打开那扇仰望星空的大门。“开展基础研究,就是要认准一个方向,踏踏实实去工作,在不断积累中突破自己的极限。”他说。如何提升科研的规模和品质?浙江大学不断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校领导联系制度,采取“一项一议”“一事一议”,以创新机制推进科研攻关,加快科研特区建设。微米,一米的百万分之一;纳米,一米的十亿分之一。聚焦“微纳尺度”,是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的“硬核”。无论是研制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层硬件,还是合成新型生物原料,或是开发新材料,要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都需要深入探究极端尺度下的微观世界。围绕“微纳尺度”这一鲜明特色,浙大杭州科创中心致力于在交叉领域前沿研究、发展颠覆性技术、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上实现重大突破。杭州科创中心首席科学家杨德仁院士牵头,正在开展新一代半导体材料,相比现有的硅材料展现出更多优异的特性。“通过平台‘一条龙’建设,打通宽禁带半导体创新相关的材料、器件、封装等多环节。既探索新发现,也开发新技术,我们的工作将同时处在科技和产业的前沿。”杨德仁说。聚焦物质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的会聚融通,正在成为最具创新活力、最可能出现颠覆性技术突破的领域,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科技前沿高地和战略必争领域。杭州科创中心立足国家重大需求,正在努力成为我国知识和技术创新的国际策源地。重点培养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型、工程型、复合型、领军型人才的微纳电子学院,已经整体迁入浙大杭州科创中心,前端人才培养和后端产业化实验,在同一个园区无缝对接。学院院长吴汉明院士说:“从2001年回国算起,我已经在集成电路产业20年了,这次‘跨界’,我希望培养青年一代研发成套的大生产技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十三五”以来,浙大科技工作者顶天立地、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科创基地布局不断完善,以各类科创基地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为科研发展提供强大的平台支撑。新增获批国家级科创基地16个、各类省部级基地77个。面向经济主战场当好服务地方的高参“重要窗口”,如何展现浙大之为?就在上个月,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衢州分院、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在当地开工建设,秉承“学科—人才—科研”一体化理念,不断构建科技与产业创新联动的新机制。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与各行各业有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在工业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浙江省的衢州市,正是我国重要的化工、能源、材料产业基地。统计数据显示,衢州“两院”2020年开展的横向科研经费近千万,其中为衢州企业产能升级开展的研究占合同总额的七成多。不久前刚在衢州完成科研成果转化的等离子体技术产业化项目,能够实现纳米硅球和石墨烯的低成本规模化生产,项目投产后将推动衢州锂电池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并对传统制造方法带来重大变革。从科学问题到技术突破,从实验操作到产业应用,十余年科研攻关,该项目的研究团队不仅完成了追赶,更实现了超越。衢州“两院”院长任其龙院士说:“国家强调产业转型升级,如何比别人更早一步、更快一步,靠的就是核心技术的推广转化。”任其龙院士(左二)团队聚焦产业,浙江大学立足浙江、服务浙江、奉献浙江,持续推动关键技术攻关和主导产业升级,深入实施“一院一地一企”产学研合作工程,探索服务区域发展新模式。“十三五”期间,学校完善在浙江省的社会服务布局,相继成立温州研究院、湖州研究院等。名校、名城、名企之间,相互滋养、相互赋能。这其中浙大与杭州的战略合作,堪称典范。双方新一轮合作涵盖93项“2019-2020两年行动计划”及66个“五年工作计划”,共159个项目将在本轮深化合作中扎实全面地推进落地。跳出浙大,发展浙大。从紫金港校区出发向西,绵延33公里的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作为浙江在“十三五”期间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启动建设四年多来,科创大走廊实现了高质量、高速度的跨越式发展。创新从来没有孤岛,只有主动融入更为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才能取得更具社会效益的标志性成果。浙江大学在大走廊区域生态系统构建中聚焦产业导向和地方发展实际,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为大走廊建设壮大发展培育新动能。依托创新型企业、“创新飞地”、紫金科创小镇、全球校友总部产业园等,浙江大学正逐步理顺科技成果产业化路径,打通创新链、知识链、产业链,从而有效推动大走廊区域内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的协同创新。在杭州市余杭区,来自机械工程学院的教师们在大量的企业走访中发现,细分行业领军企业面临的核心技术难题已涉入“无人区”,其关键技术问题呈现出明显的理论基础性特征,企业自身难以短期内解决。这些难题,正好是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上的优势,研究院还通过混编机制,形成了灵活而稳定的人才队伍,提升区域内高端装备企业的创新动力。面向经济主战场,浙江大学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聚焦战略引领、更大规模开放创新、提升学科水平、可持续平台合作四个主攻方向,开展战略迭代升级,积极助推我省高水平打造创新型省份,加快构建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圈。上海,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的“龙头”。“十三五”时期,学校与上海开展的合作达1500余项,约60家校友企业在上交所成功上市。今年,浙江大学与上海市开启全面战略合作,共同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致力于突破计算+核心技术、集聚一流创新人才、服务辐射区域发展、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参与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发展,助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浙江大学在推进新型校地合作中,不断服务区域战略汇聚创新资源,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设校企创新共同体,实现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学校通过扎实的合作,实实在在地聚人,实实在在地做事,不断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将科研平台打造成为人才培养高地。目前,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正联合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等长三角“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华为、百度以及商汤等公司,共同推出“人工智能”微专业,将创新技术需求和教学实践场景紧密结合,在智海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支持下,推动各创新要素的高层次融合,为构筑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培养战略资源。“十三五”期间,学校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区域战略,目前已经与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建设雄安发展中心、海南研究院、中原研究院、山东(临沂)现代农业研究院、天津滨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成立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创新研究联盟等。服务经济主战场是高水平大学格局胸怀的鲜明体现,更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责任担当。翻越一座山,需要多少年?2300公里外的云南景东,年初接种的小香蕈菌棒已长出鲜嫩的幼菇,经过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教授陈再鸣驯化的野生菌,待到春节销售,每袋的净利润可达30元。小小一朵菇,浑身是科技。野生资源调查、纯种分离、人工驯化、菌种产业化,这四步是野生状态进入人工栽培的“关键一跃”。这一跃,要跃过菌种分离纯化、跃过温光气的环境拟合、跃过栽培基质的探索。从实验室到田间,再从田间到实验室,日复一日,陈再鸣找到了这些野生菌人工栽培的奥秘,个性化配置,“一个配方一朵菇”。浙江大学把定点帮扶云南景东作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生动实践,8年多的时间,在当地培育和发展了食用菌、普洱茶和乌骨鸡三大主导产业,直接购买和帮助销售的景东农产品近1亿元;组织开展支教、社会实践活动,培训党政干部、技术人才,累计超过15000人次。学校在长期帮扶过程中形成的“优势联结、四扶两提、点面并进、长效保障”扶贫模式,帮助景东县110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出列,于2020年5月顺利实现“脱贫摘帽”,用心用情用力助推景东县经济社会发展。顶天立地,是浙江大学卓越创新的基因与文化。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探索攻关会聚的高招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2月初的湖北,从天南地北赶来支援的医务工作者中,有500余名来自浙江大学附属各医院,他们同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在浙江,发挥高校高水平附属医院的临床优势,统筹各专科的诊疗骨干力量,浙江大学承担起省级定点诊治医院的任务。什么叫“尽锐出战”,什么是“科技力量”?战疫时刻,尤显担当。对抗充满未知数的新型冠状病毒,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全国科技工作者凝集了集体智慧,发挥了科技抗疫的力量,为打赢这场战役做出了不懈努力。“这次战疫中,广大医务人员敢于担当甘于奉献,展现了应有的精神风貌。”李兰娟院士团队在武汉夜以继日地奋战了两个月,把“四抗二平衡”的救治经验和人工肝、微生态、干细胞等新技术用于重症、危重症新冠患者的救治并取得显著成效。“四抗二平衡”的“浙江经验”,是李院士在救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时创建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这一项目后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这是该奖项设立以来,我国医药卫生行业和高等教育领域“零的突破”,也是首次花落浙江。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李兰娟院士团队取得新突发传染病领域突破的一大特点,就是临床与科研的紧密结合。2018年医学院和求是高等研究院胡海岚团队在抑郁症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著名期刊《自然》杂志同期刊发该团队的两篇研究长文,他们揭示了快速抗抑郁分子的作用机制,推进了人类关于抑郁症发病机理的认知,并为研发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多个崭新的分子靶点。胡海岚(左三)团队成员合影医术与学术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重要的链接点就是临床科学家。回国3年来,浙江大学良渚实验室研究员张进不时收到病人的来信,其中很多来自未诊断患者和罕见病患者。虽然张进在单位网页上发布的研究成果介绍很简要,用语也很专业,但患者们还是从中看到了希望。张进团队的研究重点是将从血液中逆分化出的多能干细胞重新塑造为功能强大、用途多样的免疫细胞,可用来杀伤肿瘤细胞、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开发疫苗等。这项工作走在了国际干细胞与免疫治疗研究的前沿。在浙江大学,知识的大融通正在链接不同学科的发展之源、创新网络和研究方法。求是高等研究院“脑机接口”团队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合作完成国内第一例植入式脑机接口临床研究,患者可以完全利用大脑运动皮层信号精准控制外部机械臂与机械手实现三维运动,首次证明高龄患者利用植入式脑机接口进行复杂而有效的运动控制是可行的。01:1072岁高位截瘫患者用意念喝可乐项目负责人王跃明说,脑机接口领域的研究需要神经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临床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紧密合作,而浙江大学综合性大学的特征为学科交叉提供了很好的土壤。2018年浙江大学发布“双脑计划”,集中优势学科力量,重点推进脑科学、人工智能、脑机融合等前沿方向的交叉研究。同年10月浙江大学双脑中心获批教育部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此后的2019年,浙江大学成立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成为国内首个开设“脑科学”本科专业的高校。作为全国首个脑科学和脑医学领域教学、科研、临床有机结合的新兴学科,该学院致力于成为国际一流人才汇聚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脑科学交叉研究平台。就在今年成立的浙江大学传奇创新研究中心,更是将目标聚焦到数字医药、数字器官、游戏中的人机融合智能、梦境研究等人工智能新方向,引领未来的智能和健康产业发展。“十三五”以来,学校主动适应全球科技发展新形势,相继推出“科技创新团队”“16+X”科研联盟、“面向2030的学科会聚研究计划”等科研组织模式,逐渐形成“纵深发展、立体互动”的科研管理新机制,激发科研创新活力。聚焦以文载道打造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地“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展览日前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幕,176件组与长安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唐代文物,徐徐展开一幅唐都长安人的生活画卷。记者在艺博馆了解到,许多艺术史专家学者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实物教学的重要性。不管是艺术史专业教育,还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大学通识教育,通过接触实物来理解文明的本质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在欧美的一些大学,很多讨论班就在文物库房的展览室开展教学。在西方一流大学任教的一些著名中国艺术史专家,如艾瑞慈、方闻、高居翰、班宗华、李铸晋等都曾带着他们的学生策划重要学术展览,而库房专用的提看室正是他们培训研究生仔细观摩艺术品并参与策展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博物馆就是人文学科的实验室,深化既有的知识,并启迪新的发现。北出长城古塞边,荒松落日少人烟。历经千年,敦煌莫高窟茕茕矗立在河西走廊西端。众所周知,敦煌文书与殷墟甲骨、汉晋简牍、内阁大库档案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史四大发现。在敦煌,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张涌泉教授团队,正在致力于让敦煌文献“孤儿回家”“新人团聚”。缀合,是敦煌文献研究的基础。先把内容相关的敦煌残卷汇聚在一起,再将内容直接相连或相邻的残卷进行比对,碴口是否相合、字体是否相同、装帧是否一致……在实践中,张涌泉团队系统总结了敦煌残卷缀合的程序和方法,大大提升了缀合效率,新的缀合成果不断涌现。在接受采访时张涌泉说:“文献的缀合,不仅恢复了一个初步可读的变文文本,而且使我们得以走近古代变文作者,重构变文讲唱的场景,去拼接那早已消失了的古代文明。”北敦3894号(前部)与北敦2301号卷端碎片缀合图在冷门绝学中有浙大人的坚守,在新兴领域也有浙大人的探索。近年来,光华法学院在“数字法学”特色学科上不断耕耘,组建“人工智能+法学”“大数据+立法学”“大数据+互联网法学”等创新团队,推动数字法学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基础性提升作用,积极为数据经济和数字安全等领域的地方立法献智献策。“十三五”期间,学校推进各类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平台建设,构建中国家庭大数据库、文科学术地图发布平台等,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神经与行为、计算社会科学等领域探索建设一批文科实验室,促进人文社科研究方式转变和方法创新。学校加快建设人文高等研究院,以优化学术生态、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国内首创驻访学者、驻院研究员制度,推动原创性研究和交叉研究路径,服务思想创新,集聚和引进国内外优秀学者,浙大高研院业已成为国内高研院建设的标杆。正式启动首个由文科牵头的“创新2030计划”——“亚洲文明学科会聚研究计划”,并成立亚洲文明研究院,探讨亚洲文明的重大理论构建和现实挑战问题。随着学校第四次文科大会的召开,《面向2035:浙江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浙江大学关于加快推进文科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实施,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学校加快构建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浙大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在全校率先推出“一院一策”改革,并积极探索评价体系改革,试点长周期考核、人文社科著作奖评审等创新体制机制。近年来,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呈现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2020年度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1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4项、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54项(其中一等奖5项),均取得历史性突破,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走过三分之二的边境线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院长周谷平教授告诉记者,只有在一线调研,才能为决策提供一手资料。从参与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一直到参与今年5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文件起草,周谷平说,研究者们一直都试图解决一个问题,“以前开放都是东部沿海,西部这么长的边境线,也应该想想怎么样把边境两边的蛋糕做大。”为此,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带领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先后承担了广西凭祥、黑龙江绥芬河-东宁、辽宁-丹东等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规划。2017年公布的《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提出,深入推进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其中“点名”要集中力量加快建设的就包括广西凭祥。周谷平表示,这在很大程度是基于我们对凭祥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及总体规划的前期调研成果。今年3月,中心正式入选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十三五”期间,浙大文科建设日新月异——学校成立了智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智库建设组织领导体制。成立了北京研究院(国家制度研究院),主动对接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努力为制度自信提供理论支撑。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等7家智库列入浙江省新型智库,为“最多跑一次”、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建设等重要决策部署提供智力支持,为浙江省“重要窗口”建设贡献智慧力量。学校布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计划,产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化典籍整理与编纂研究成果,“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华礼藏》《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等在学界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在推动学术阵地建设中,重点遴选支持了18本文科高水平期刊。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五年光阴,只争朝夕。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先机、赢得优势。“十三五”以来,浙大科研系统要素更加优质,生态结构更加优越,创新能力更加显著,更加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不断形成。面向“十四五”,远眺2035,如何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浙大思想、浙大力量、浙大技术、浙大工程?惟有信心、意志、能力,方能登上科学高峰。文字记者:柯溢能

猛鬼咒

浙江大学召开2020年科研大讨论总结大会

12月2日,浙江大学召开2020年科研大讨论总结大会,全面回顾总结全校开展科研大讨论工作的情况和成效,进一步谋划“十四五”科研发展规划、展望2035年远景目标,为加快构建更加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谋篇布局。校党委书记任少波、校长吴朝晖出席会议并讲话。副校长王立忠作学校科研大讨论总结报告,副校长何莲珍主持会议。校领导严建华、张宏建、邬小撑、周天华、吴健、傅强、黄先海出席会议。自今年4月起,学校开展了为期半年多的科研大讨论工作,旨在以大讨论促进大共识,一体化推进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高质量高水平发展。讨论中形成了《浙江大学科研大讨论意见共识20条》,明确了“十四五”重大科研攻关任务,制定了《浙江大学“十四五”创新生态建设规划》。任少波指出,本次大讨论是四校合并以来的第一次科研大讨论,为学校全面提高科研质量、科学制定“十四五”规划打下了扎实基础。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浙江大学的重要指示精神,将“四个面向”作为浙江大学未来科研发展的根本遵循。他强调,面向2035走向前列的要求,要解放思想再出发,自我革新寻突破,在更高层次推动改革、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实现战略迭代升级。任少波从贯彻落实“四个面向”,推进科研战略迭代升级提出要求。他强调,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并跑甚至领跑的战略迭代,以更大的勇气和格局,树立信心,找准方向,在从跟踪到引领上力争新突破;立足培育重大装置,支持科学仪器创制,加强公共实验平台建设,在平台装置上开辟新蓝海;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用足用好各项人才政策,在杰出科学家引育上达到新境界。要面向经济主战场,实现质量和声誉为重的战略迭代,从需求驱动向战略引领升级,以高水平规划牵引高水平合作;从扩张式开放向系统化开放升级,树立开放的资源观、人才观和治理观;从追求学术规模向提升学科水平升级,重视注入高端增量、保证育人和基础研究力量;从项目型合作向可持续的平台合作转变,稳定配置创新团队,强化平台治理,追求实效和贡献。任少波强调,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实现面向重大任务或需求导向的战略迭代,加快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适应大科学协同攻关的体制机制,探索PI+团队的有效科研模式,积极推进任务强所,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科研特区建设,创新智库组织模式。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实现交叉集成、融合会聚的战略迭代,推动生命健康大交叉融合,创新临床科研引导的集成组织方式,并以此为牵引,带动相关学科的交叉合作科学研究。他强调,全校上下要切实抓好巩固深化工作,真正将科研大讨论成果落实到校院两级“十四五”规划中,落实到具体的制度供给、资源保障和科研的具体组织上来,努力实现“四个面向”指向的战略迭代,为学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作出更大贡献。吴朝晖指出,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愈发彰显。面对新征程新目标,要深刻领会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创新的更高定位,突出全局的核心地位,深刻把握创新在国家决胜“三新一高”中的战略意义。要以创新迈向新发展阶段,进一步引领以智能化驱动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以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打造以高水平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服务格局;以创新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增强创新生态系统的韧性;以创新领衔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体系。吴朝晖指出,要坚持系统的整体观念,全局谋划更加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要更好地运用卓越思维、整体思维、实践思维、开放思维和底线思维等“五大思维”,进一步将创新意识贯穿于科研工作的全过程和各领域,特别是突出创新在学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新征程中的核心作用,推动学校科研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的提升。要坚持“十四五”规划与二〇三五远景目标双重引领,推动学校科研工作加快迈向新发展阶段;坚持服务一流建设大局与服务现代化建设全局同向并行,推动学校科研创新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有效结合,打造与新发展格局相联动的高水平创新型大学;坚持组织创新与制度创新两轮驱动,将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到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中。吴朝晖强调,要瞄准战略性关键领域,面向“十四五”实现科研创新重大突破。要攀登世界科研高峰,以顶天立地的卓越创新参与国家战略科研力量建设;推进新型校地合作,面向未来技术实现高水平的协同创新;构筑全球人才高地,以人尽其才的事业环境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坚持科教协同、产教融合,让高水平研究生成为科研创新的重要生力军;创新科研发展方式,在改革中实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的现代之治。全校要加快建设更加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为学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为我国早日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会上,信息学部副主任陈积明、医药学部副主任管敏鑫、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居冰峰、人文学院院长楼含松、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陈学新、地球科学学院院长夏群科、管理学院副院长周伟华分别作为学部、院系、学科代表作了交流发言。本次会议在紫金港校区设主会场,在各学院(系)、附属医院设视频分会场。校学术委员会、各学部、各学院(系)、附属医院、有关部门、国家和部省研究基地、校设研究机构和研究计划负责人在主会场参会。来源:浙江大学官网

辩护人

浙大这个学院迎风起航~

与企业合作,项目做不大、做不长怎么办?这个学院“主动出击”,筹谋大局。与政府合作,需要更多突破如何做?这个学院“以人为本”,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创新模式不断。大数据时代方兴未艾,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发展进入快车道,区块链正在引领全球新一轮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潮流汹涌,不进则退。除了依靠现有资源,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眼睛向外看”,深挖资源拓展,近年来争取到逾4亿元的政府外部资源,不断探索学院发展的新道路。四十多年栉风沐雨,计算机学院先后培养出4名院士和多位行业领军者,12位教师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下设的2个一级学科获评“A+”学科并进入“双一流”学科建设,拥有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列车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根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数据统计,ESI计算机科学学科排名已稳步保持世界前1‰。从“守株待兔”到“主动出击”在中央政治局学习会上讲解区块链的陈纯院士表示: “未来我们要争取区块链技术发展的主动权,特别需要加强在联盟链技术领域的科技攻关,建立健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协同机制,推动自主的区块链开源社区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区块链技术的研发提供支撑。”坚持主动出击和超前布局,浙江大学区块链研究中心孕育而生,坚持“国产、自主、可控”的理念,该中心旨在整合计算机、软件、数学、经济、金融、管理等多学科人才,以期为将来我国自主、可控的区块链技术和标准做出贡献。浙江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纯过去和企业合作,学院常常是等企业有了项目,再以短期合作形式参与其中,而且往往是由教授一人或教授团队独立完成企业任务,项目经常止步于完成时,后续长效发展难。针对这一问题,学院统筹策略,打破旧有格局,大企业合作采取设立联合基金的方式,面向全院教师发布研究项目,调动全院的力量,形成良好的合作生态体系,避免了许多企业联合研究中心做不大、做不长的问题,“守株待兔”的被动局面成为过去。“这是我在浙大读书毕业留校至今接触到的最好的一种合作模式。” 浙江大学-阿里巴巴前沿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卜佳俊教授这样说。阿里巴巴的合作成为这一合作模式的典范。浙大-阿里巴巴集团校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仪式浙江大学和阿里巴巴双方联合孵化的视频横转竖技术,每天协助处理着优酷平台上约15万条短视频;虚拟人“俪知”在人工智能顶级会议NeurIPS2018中吸睛无数;短视频机器人Alibaba wood在电商平台上线以来,累计生成视频150万+,服务超过20万+的商家,创造了过百万的营收。这些成果都来自浙江大学-阿里巴巴前沿技术联合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已经形成了7个联合实验室,60多名浙大及海内外学者投入其中。从最初的市场需求探索开始,学校和企业双方都共同参与其中,成果连连,科研成果切实落地。同时,企业为科研提供了充足的数据、良好的测试环境,以及最真实的研发需求。除了浙江大学-阿里巴巴前沿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之外,学院还促成了华为、海康威视、酷家乐、润歌集团、筑家易等多家企业联合研究中心的建立,协议研究经费超亿元。从“旧有格局”到“开疆拓土”计算机学院在与地方政府合作方面,不断探索新型合作模式,努力营造新型科研生态体系,保障创新活力有效释放,实现多方共赢。计算机学院牵头研制的神经拟态类脑芯片——“达尔文”II代于2019年8月26日正式发布。达尔文II代芯片的成功研制,填补了国内十万级神经元规模神经拟态类脑芯片的空白。2019 AIIA人工智能开发者大会上,“天枢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重磅发布。面向全域时序大数据集,基于复杂指标的关联分析,“流式大数据实时智能处理技术及平台应用”项目获得2019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些都是新型科研生态体系下孕育的重大成果。类脑计算芯片“达尔文II”2017年启程的之江实验室,是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大学、阿里巴巴集团共同举办,是浙江省的重大科研创新平台。学院在“人工智能”和“网络信息”两大领域,与之江实验室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攻关重大科技任务和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两年来成绩斐然。之江实验室2019年,学院又联手萧山区政府,建立了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创立“一套班子,两个单位,两种机制”创新管理机制,设立浙江省浙大计算机创新技术中心,共同打造“校、地、院、企”创新、利益、发展共同体。研究院主要负责引进人才、技术研发等工作,下设4个研究中心,成为学院重大工程技术项目实施的平台;创新技术中心则是研究院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运营主体,实行双引擎快速发展驱动。目前,研究院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发展迅速,智能制造研究中心下辖的慕锐科技短短一年产值已达到两千万;智慧医疗研究中心下的6家企业中,初始投资过千万就有3家……成绩不断被刷新。将前沿高精尖技术与行业当前急需技术相融合,将纯技术与成长企业相结合,力争成为加速企业孵化成长的“创业企业孵化器与加速器”。与萧山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除此之外,学院还在县域级别地方政府开展科研和人才合作的探索。学院人工智能研究所与德清县人民政府开展合作,以“AI赋能、教育先行;创新引领、产学协同”理念助力德清新一代人工智能县的实践探索。通过建立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学院与地方政府建设了人工智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华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基地,组织了高校人工智能人才与科技莫干山论坛、中国工程院前沿信息技术颠覆性会议、“英特尔杯”第一届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决赛、全国高校计算机大赛-人工智能创意赛等活动。与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海康威视共建医学数据智能处理联合研发中心。除了浙江省内的合作,计算机学院还与山东烟台合作,探索地校联合研究中心的轻量级合作新模式,改变重量级研究院的合作模式,打破过去的异地难题。“人为本、和为贵、变则通”,浙大计算机学院在一浪接一浪的潮流中,面朝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创新服务体系,探索现代化治理体系,服务区域发展,激流勇进正当时。文字记者:杨金

奈绪

2018浙江大学发展真迅猛:合并20周年,各指标领跑全国,5年投100亿

刚刚过去的2018年,注定是一个令人铭记的年份。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来说,同样也是如此。狠抓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开展清理“五唯”专项行动、部省合建工作启动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升级为“公费教育”……一大波高教事件都在这一年发生了。除了这些大事之外,国内高校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成果等方面的进步也令人印象深刻,近期青塔将从中选取了部分代表性的高校进行年度盘点。2018年是浙江大学四校合并20周年。今天,我们先来看看浙江大学的2018年。顶尖科研平台实现历史性突破在国内高校中,浙大一直以科研实力强劲著称,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奠定了其科研强校的地位。2018年,浙大在竞争更加激烈、含金量更高的大科学装置方面等顶级科研平台上实现了全面突破,改变了过去超大型重量级科研平台欠缺的局面,为打造顶尖学科提供平台支撑。2017年9月,浙江举全省之力建设的混合所有制新型科研机构——之江实验室正式成立,该实验室由浙江省、浙大、阿里巴巴三方共建,浙江省省长袁家军任理事会理事长,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朱世强出任实验室首任主任。根据规划,未来五年,浙江省将投入100亿元建设之江实验室,将其打造引领未来的网络信息国家实验室。省长挂帅,5年投100亿元,可见浙江省的雄心。2018年,短短一年时间之后,之江实验室发展神速:首批5个重大攻关项目正式启动;组建了30位国内外著名院士在内的学术咨询委员会;引进了十几位以图灵奖、国内外院士领衔的首席科学家和方向带头人;以平台项目为纽带,集聚了200余人的双聘和流动科研力量;通过全球招募,组建了一批来自名校、名院、名企的100多人青年科研队伍;构建50余人的核心管理团队。未来几年,随着巨额资金的投入,加上浙江省的鼎力支持,之江实验室必然迎来超高速发展。去年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浙大计算机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信息类学科均评为A+,领先全国高校。随着之江实验室的崛起,浙大信息类学科或将不仅仅是国内领先了。同样在2018年,浙大还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现了突破,打破了目前国家大科学装置仅由中国科学院和少数几所国内高校把持的局面。2018年1月,总投入超过20亿元,由浙大牵头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正式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这一国之重器的建成除了将填补中国超大容量超重力实验装置的空白,还将成为全世界容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综合超重力多学科实验平台。作为传统的工科强校,浙大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等均实力强劲。“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实施,将大大带动这些学科走向新的高度。此外,浙大2018年还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科研平台建设上获得了教育部的大力支持。2018年浙大相继拿下两大人工智能领域的重量级平台,势头强劲。2018年10月,浙大的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正式获批,将建成具有国际“领跑者”地位的创新中心和人才摇篮。2018年12月,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立项名单公布,浙大牵头的人工智能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获批,为浙大人工智能发展再添重量级砝码。之江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两大人工智能科研平台。这都是浙大未来在学科建设、尖端成果产出方面保持高速增长的新动力。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各项指标继续领跑全国高校2017年,浙大同时在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第四轮学科学科建设、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等方面实现突破。而2018年,浙大同样在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取得突飞猛进的成绩。在QS、THE、USNews、自然指数等国际权威的大学评价体系中,2018年浙大综合实力排位稳居国内高校前列,世界排名也都超过或接近百强,并且保持稳步上升态势。在学科建设方面,根据科睿唯安公布的最新ESI数据,浙大共有8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排名前1‰,居大陆高校第一;5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排名前50位,居大陆高校第二;7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排名前100位,居大陆高校第二;1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排名前万分之一,居大陆高校第三;在办学经费方面,根据2018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公布的预算经费,浙大以154.65亿元位居第二位,其中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均超过110亿元。此外,在浙大2018年公布的2017年度社会捐赠中,2017年浙大捐赠到款额也高达10.13亿元,获中央捐赠配比1.95亿元。 在师资队伍方面,2015年图灵奖得主Whitfield Diffie等顶尖学者全职加盟浙江大学,超百位教师入围长江学者、万人计划、国家杰青等国家级人才项目,其中代表未来的四青人才引进和培育数量稳居全国前三位;在年度科研经费方面,根据教育部科技司最新公布的高校年度科研经费数据,浙江大学年度科研经费超44亿,位居全国高校第二。在国家级教学科研奖励方面,刚刚公布的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授奖项目中,浙大以11项成果获奖,位居全国高校第一位;2018年国家科技奖初评项目中,浙大拟获奖4项,位居高校前列,包括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公示的2018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拟授奖通用项目中,浙江大学共有19个项目以第一完成单位拟授奖,位居全国高校第一位;在高水平期刊论文方面,2018年,浙大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在Nature、Science、cell上共发表研究性论文5篇,是近年来发表三大期刊论文最多的一年。此外,在影响因子大于10的国际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近350篇。在人文社科方面,浙大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SSCI收录论文、A&HCI收录论文等方面位居全国高校前列。目标直指世界一流大学1998年9月15日,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等四校正式合并组建新浙江大学。经过20年发展,浙大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创新创业、国际化办学水平等方面进步明显,各项指标都已经稳进全国前列。经过20年发展,浙大建有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舟山、海宁校区,加上正在建设的宁波校区,共有八大校区近万亩校园。随着2020年左右紫金港校区西区的正式完工,浙大超5000亩的主校区将正式形成,这将为浙大未来数十年发展提供充裕物理空间。在浙大四校合并实现快速发展的20年里,也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高校发展最为迅速的20年。这20年中,“985工程”、“211工程”和国家双一流建设相继推出,中国高校开始真正瞄准世界一流。随着国内顶尖高校快速进入世界一流,全国的高等教育格局也在良性竞争中发生改变。一方面,除浙大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为代表的国内一流名校都在进行奋力发展。除了在各自优势领域迅速做大做强外,同时在不断地寻找新的增长点。其中一个例子就是众多名校近年来纷纷前往深圳、青岛、杭州、合肥等发展潜力较大的重点城市进行战略布局。另一方面,以西湖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为代表的新型高校也在快速崛起。新理念、高起点、研究型、发展迅猛,是这些新型高校的共同特点。如果继续目前的发展势头,未来它们将有望成为改变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所有高校都想快速发展,必不可少的就是不断上演的竞争与合作。在合作与竞争中,你追我赶,相互发展,最终目标都将指向世界一流大学。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浙大校长吴朝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浙江大学的目标很清楚,就是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在浙江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已经确立了三步走、三个一流的战略。“三步走”战略是,在2020年左右跻身世界一流,2035年左右进入世界一流的前列,2050年左右成为世界顶尖大学。未来,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顶尖大学,将是浙江大学的目标,同时也将是其他国内一流大学的目标。(来源:青塔)

所以穷年

浙江大学科研发展获突破,揽获技术发明奖,北京大学首次排名落后

国家为了鼓励高校进行科研建设,每年都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对优秀科研高校和人员做出表彰和奖励。对高校来说,国家级奖励不仅是荣誉上的嘉奖,更是学校建设发展,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最好加分项目。从国家提出双一流学校建设概念后,各大高校更加重视科研投入和产出,而这期间能够做出突出成绩的,基本都是传统知名高校。无论是在科学技术领域还是自然技术领域,工科类高校尤其具有竞争优势。当然,高校想要获得科研技术发展,也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在科技研发领域,国家级奖项每年平均只有一所学校获得。如此难得的获奖机会,对高校也尤为珍贵。那么,究竟哪些学校能够获得这些殊荣呢?科学技术奖是我国科技领域最高级别奖励,曾有这些大学获得能够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对高校持续性的研究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不过,想要获得这个奖项,只有在技术领域有突出贡献的高校团队才能获得。根据青塔团队总结的数据看,在2016年-2019年间,只有4所大学获得了此等奖项。2017年,由南京理工大学获得,此次奖项颁发给了南理工的玉泽山教授,他攻克了废弃火药的再利用难题,提升了中国火炸药领域的整体实力。2018年,有两所学校获得了科学技术奖,分别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2019年,这个奖项最终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摘得。而2016年,没有高校在技术领域有突出表现,因此这个奖项是空置状态。从过去几年的授奖情况来看,能过荣获此奖的,大多是在科技领域拥有丰富经验的教授和团队,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从事科研工作。能够获得国家荣誉,是对他们科研成果的肯定,也是对他们投身科研工作的一种回报。多所高校暂获自然科学奖,为学校发展建设增加砝码在自然科学领域,传统高校具有明显优势。清华和北大是获自然科学奖最多的学校,清华获得了1个一等奖,和12个二等奖,北大则获得了13个二等奖。在自然科学奖榜单上,像湖南大学和东南大学成绩也比较优异,都获得了4个二等奖。相对来说,有些综合实力比较强的学校,在自然科学领域却没有特别的表现,如山东大学、中南大学,在2016-2020年间,都只获得了一个二等奖。可见,并不是整体实力越优质的学校,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发展就会越好。从学科发展上来说,有些学校的特定专业就是比较优秀,因此评估一个学校,综合实力是重点,学科发展水平也要参考。浙江大学领跑技术发明奖,北京大学排名首度落后在几乎所有高校排行榜中,很少见到北京大学排名落后的情况,而技术发明奖榜单上,北大确实没有占据优势。而浙江大学在技术发明领域,却有着突出优势,在2016年-2020年间,浙大获得了1个一等奖和12个二等奖。北京大学则获得了2个一等奖和3个二等奖,通过奖项数据对比,就可以很直观的看出差距。在技术发明领域,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成绩也十分不错,获得了7个二等奖,在全国985高校中,哈工大的科技发展是比较强势的。非双一流高校获科学技术进步奖,未来科技成就会更优异在科学技术进步奖榜单上,清华大学自然是王者般的存在,学校获得了5个一等奖和16个二等奖,在榜单上具有领先优势。在2016-2020年间,同样有不少非双一流高校获得此奖。如华南农业大学获得了4个二等,南京工业大学得到2个二等奖。而杭州师范大学,在众多工科类学校中脱颖而出,也获得了1个二等奖。这些学校虽没有在技术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相信随着高校团队在技术领域的深耕,未来它们的科技成就会更优异。国家科技能够日益发展,高校团队和科研人员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国家设置这些技术奖项,既是对科研工作者的肯定,同时也对高校给予了很高的期望,未来中国技术是否能更进一步发展,离不开高校的发展和支持。【宋妈有话说】在如今这个浮躁的年代,能够专心科研工作的人,都令人敬佩。相信国家看到科研工作者的付出,会对他们给予更大的回报。科研工作者的未来必定会越来越好!#12月跨年冲刺计划#

夜玫瑰

为什么做科研?浙大“十佳大学生”追梦在路上

400年前,英国诗人约翰·多恩写下“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只因我是人类的一员”的诗句,以启示世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80年前,美国作家海明威将这句话作为小说《丧钟为谁而鸣》的题记,以歌颂国际主义战士的壮举。今天,也有一位浙大医学学子以此为座右铭,希望努力投身祖国卫生事业,为全人类的生命健康矢志不渝地奋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浙江大学2019年度“十佳大学生”、医学院2019级直博生陈杰的故事~减少抗生素的滥用,是他的奋斗目标陈杰小时候患有咳嗽变异性哮喘,经常咳嗽不止。在当时,医学对这种疾病并没有明确的诊治方案。在基层医生的建议下,他常常口服抗生素。最多的时候,一年365天里有200天的时间他都在跟各种抗生素打交道。时光流转,岁月如梭,昔日疾病缠身的孩童已成长为极富社会责任感的浙大医学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拯救更多的人。2014年,陈杰进入浙大临床医学专业。学医的道路上,陈杰逐步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2019年读研时,他从临床医学转到公共卫生专业。“相较于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事业虽然在治病救人方面见效缓慢,但可以通过改变医疗政策或改善卫生机制拯救更多的人,影响更深远。”由于自身的经历,陈杰对抗生素滥用的情况格外关注。而随着学习的深入,他愈发认识到减少抗生素滥用的紧迫性。2010年,印度大规模爆发超级细菌,无数孩童、老人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面临生命危险。2015年,我国报道了发现MCR-1耐药基因片段,这意味着人类抗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岌岌可危。为了遏制细菌耐药,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门就曾联合印发《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细菌耐药是个不可抗的过程,但抗生素的滥用大大加快了这一进程。如果出现现阶段任何抗生素都无法制服的“超级细菌”,那后果将不堪设想。面对威胁,陈杰积极投身于减少抗生素滥用的研究。他用实际行动证明:浙大医学人不会袖手旁观,更不会坐以待毙。只有深入分析才能解决问题。虽能感受到滥用抗生素现象的普遍存在,但没有详实的数据支撑,“减少抗生素滥用”也只是一句空谈。通过大量的文献检索,陈杰发现还没有全国性的零售药店抗生素销售情况调查。当务之急,就是填补这一空白。2017年,在医学院、公管学院多位教授和老师的帮助下,陈杰动员身边一切力量,组建了近60人的浙江大学合理用药服务团队,深入实地,展开调研,走访了全国13个省市, 近50个县市,1345家零售药店,形成了上万字的调研报告。调研零售药店时,陈杰的团队采用“神秘顾客法”,即以顾客的身份进入药店,观察交流,获得信息,确保调研结果的可信性。凭借着踏实严谨的工作态度、周密的设计思想和安排,陈杰的团队用数据证明:零售药店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且十分严重。这一项目也被团中央评为“最具影响力项目”。2018年10月,陈杰作为团队负责人参加柳叶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国际峰会并作主题报告,把减少抗生素滥用的声音传递给更多的人。此时的陈杰,距离实现目标又近了一步。成果显实效,专家来点赞到目前为止,陈杰已经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两篇1区SCI 、三篇医学顶级会议论文 (The Lancet),并多次在国际会议中介绍感染防控的浙江经验。但他深知,科学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以及浙江省卫生厅的帮助下,陈杰带领其团队进一步提出了“浙江模型”的概念,且将在未来几年内补充其模型并定点试用。他希望,不断完善后能将浙江抗生素管理经验推广至全国。科学的项目设计、严谨的实施过程、全面的数据分析、良好的产学转化、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这些优点让陈杰团队的研究成果收获了包括巴德年院士、李兰娟院士在内的多位专家学者的“点赞”。2019年,陈杰带领团队获得了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特等奖。站在领奖台上,陈杰深深地感受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曾经,无数科学家专注于研发抗生素,为病患们带来福音。如今,减少抗生素的滥用已刻不容缓。这,就是他的使命。陈杰代表团队领奖(中间)在马里共和国的成长2019年7月,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献出自己的力量,陈杰来到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位于撒哈拉沙漠边缘的马里共和国。在那里,他看到了真正的贫穷与饥饿。陈杰回忆道,在马里共和国的首都,乞讨的孩子随处可见。他们不奢求其他,只乞求一点吃剩的食物,让他们不忍饥挨饿。在那里,他也看到了援非医疗队队员们的无私奉献。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与队员们同吃同住同工作,收获了真挚的友谊。中秋那一晚,驻马里大使告诉他的话,他一直记在心里——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需要你们这样的医疗从业者,因为有你们,才有希望。与大使夫妇和援非医疗队的合影,前面中为陈杰陈杰在马里共和国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对象包括三家首都医院与二十多家零售药店,而调研结果不容乐观。马里共和国的医疗水平比较低,公共卫生管理也比较落后。医院里,许多用过的玻璃瓶直接遗弃在走廊。病患用过的床单只能洗净晾晒,部分地区没有条件进行高温高压消毒。同时,马里共和国对抗生素的管理亟待改善。虽然许多人难以承担抗生素的费用,但在可以购买抗生素的群体中,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十分严重。在这个以花生为主要作物的国家,买抗生素就像买花生一样容易。陈杰还通过问卷或访谈的形式了解了当地500名医学生的情况,结果同样堪忧。这些学生是未来的医生,但他们当中很多人对抗生素缺乏基本认识。如果感冒,他们不仅会大量服用抗生素,甚至还会买来针筒自行注射。调研当地医学生关于细菌耐药的认知陈杰一直认为,自己的座右铭“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只因我是人类的一员”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很多相通之处。马里一行,让陈杰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世界的另一端,无数的人在忍受饥饿,他们的国家缺乏完善的公共卫生机制,他们的生命健康无时无刻不受到威胁。如果疾病肆虐,没有人可以幸免,唯有其余国家伸出援助之手,他们才有可能渡过难关。这也许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之一。马里共和国的经历大大增强了陈杰的职业认同感。他希望自己能为投身中国医疗,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吃苦耐劳,就是他的工作秘诀为什么陈杰能将科研做得如此出色?这与他组织学生活动时所培养的吃苦耐劳精神分不开。在旁人眼中,陈杰是一个很“拼”的人。工作做不完时,他会熬夜,牺牲假期,缩减娱乐时间。正是凭借这样的精神,他先后担任了多项职务并取得出色成绩。任党支部书记期间,陈杰带领所在支部获得“医学院优秀党支部”的称号。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班长期间,他也带领所在团支部获得“全国活力团支部”荣誉。在追寻红色井冈精神社会实践中,陈杰成为浙江大学唯一一个获得“全国优秀学员”荣誉称号的学生。任雷锋大队队长期间,他获得“最美浙江人·最美志愿者”称号。陈杰说:“其实只要认真一点、严谨一点、工作做得好一点,就能脱颖而出。”可如果没有不懈的努力,没有肯吃苦的精神,又如何做到这些?竺可桢老校长曾经说过:“大学教育的目标,绝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这是竺老校长对浙大师生的殷殷嘱托,也是陈杰的发展目标。这位满怀责任感的浙大医学人,正朝着心中的理想,为健康中国助力的目标努力奔跑着。文字作者:浙江大学微讯社 孔祥思 | 郑舒怡图片来源:由受访者本人提供本文编辑:浙江大学微讯社 吕千叶责任编辑:周亦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