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浙大这个学院迎风起航~菊丸

浙大这个学院迎风起航~

与企业合作,项目做不大、做不长怎么办?这个学院“主动出击”,筹谋大局。与政府合作,需要更多突破如何做?这个学院“以人为本”,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创新模式不断。大数据时代方兴未艾,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发展进入快车道,区块链正在引领全球新一轮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潮流汹涌,不进则退。除了依靠现有资源,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眼睛向外看”,深挖资源拓展,近年来争取到逾4亿元的政府外部资源,不断探索学院发展的新道路。四十多年栉风沐雨,计算机学院先后培养出4名院士和多位行业领军者,12位教师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下设的2个一级学科获评“A+”学科并进入“双一流”学科建设,拥有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列车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根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数据统计,ESI计算机科学学科排名已稳步保持世界前1‰。从“守株待兔”到“主动出击”在中央政治局学习会上讲解区块链的陈纯院士表示: “未来我们要争取区块链技术发展的主动权,特别需要加强在联盟链技术领域的科技攻关,建立健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协同机制,推动自主的区块链开源社区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区块链技术的研发提供支撑。”坚持主动出击和超前布局,浙江大学区块链研究中心孕育而生,坚持“国产、自主、可控”的理念,该中心旨在整合计算机、软件、数学、经济、金融、管理等多学科人才,以期为将来我国自主、可控的区块链技术和标准做出贡献。浙江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纯过去和企业合作,学院常常是等企业有了项目,再以短期合作形式参与其中,而且往往是由教授一人或教授团队独立完成企业任务,项目经常止步于完成时,后续长效发展难。针对这一问题,学院统筹策略,打破旧有格局,大企业合作采取设立联合基金的方式,面向全院教师发布研究项目,调动全院的力量,形成良好的合作生态体系,避免了许多企业联合研究中心做不大、做不长的问题,“守株待兔”的被动局面成为过去。“这是我在浙大读书毕业留校至今接触到的最好的一种合作模式。” 浙江大学-阿里巴巴前沿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卜佳俊教授这样说。阿里巴巴的合作成为这一合作模式的典范。浙大-阿里巴巴集团校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仪式浙江大学和阿里巴巴双方联合孵化的视频横转竖技术,每天协助处理着优酷平台上约15万条短视频;虚拟人“俪知”在人工智能顶级会议NeurIPS2018中吸睛无数;短视频机器人Alibaba wood在电商平台上线以来,累计生成视频150万+,服务超过20万+的商家,创造了过百万的营收。这些成果都来自浙江大学-阿里巴巴前沿技术联合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已经形成了7个联合实验室,60多名浙大及海内外学者投入其中。从最初的市场需求探索开始,学校和企业双方都共同参与其中,成果连连,科研成果切实落地。同时,企业为科研提供了充足的数据、良好的测试环境,以及最真实的研发需求。除了浙江大学-阿里巴巴前沿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之外,学院还促成了华为、海康威视、酷家乐、润歌集团、筑家易等多家企业联合研究中心的建立,协议研究经费超亿元。从“旧有格局”到“开疆拓土”计算机学院在与地方政府合作方面,不断探索新型合作模式,努力营造新型科研生态体系,保障创新活力有效释放,实现多方共赢。计算机学院牵头研制的神经拟态类脑芯片——“达尔文”II代于2019年8月26日正式发布。达尔文II代芯片的成功研制,填补了国内十万级神经元规模神经拟态类脑芯片的空白。2019 AIIA人工智能开发者大会上,“天枢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重磅发布。面向全域时序大数据集,基于复杂指标的关联分析,“流式大数据实时智能处理技术及平台应用”项目获得2019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些都是新型科研生态体系下孕育的重大成果。类脑计算芯片“达尔文II”2017年启程的之江实验室,是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大学、阿里巴巴集团共同举办,是浙江省的重大科研创新平台。学院在“人工智能”和“网络信息”两大领域,与之江实验室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攻关重大科技任务和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两年来成绩斐然。之江实验室2019年,学院又联手萧山区政府,建立了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创立“一套班子,两个单位,两种机制”创新管理机制,设立浙江省浙大计算机创新技术中心,共同打造“校、地、院、企”创新、利益、发展共同体。研究院主要负责引进人才、技术研发等工作,下设4个研究中心,成为学院重大工程技术项目实施的平台;创新技术中心则是研究院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运营主体,实行双引擎快速发展驱动。目前,研究院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发展迅速,智能制造研究中心下辖的慕锐科技短短一年产值已达到两千万;智慧医疗研究中心下的6家企业中,初始投资过千万就有3家……成绩不断被刷新。将前沿高精尖技术与行业当前急需技术相融合,将纯技术与成长企业相结合,力争成为加速企业孵化成长的“创业企业孵化器与加速器”。与萧山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除此之外,学院还在县域级别地方政府开展科研和人才合作的探索。学院人工智能研究所与德清县人民政府开展合作,以“AI赋能、教育先行;创新引领、产学协同”理念助力德清新一代人工智能县的实践探索。通过建立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学院与地方政府建设了人工智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华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基地,组织了高校人工智能人才与科技莫干山论坛、中国工程院前沿信息技术颠覆性会议、“英特尔杯”第一届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决赛、全国高校计算机大赛-人工智能创意赛等活动。与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海康威视共建医学数据智能处理联合研发中心。除了浙江省内的合作,计算机学院还与山东烟台合作,探索地校联合研究中心的轻量级合作新模式,改变重量级研究院的合作模式,打破过去的异地难题。“人为本、和为贵、变则通”,浙大计算机学院在一浪接一浪的潮流中,面朝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创新服务体系,探索现代化治理体系,服务区域发展,激流勇进正当时。文字记者:杨金

小薰

打造杭州数字经济“排头兵”,浙大重量级研究院落户萧山!

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提起这些名词,或许你已耳熟能详,但又并非真正了解。其实对于每个生活在杭州的人而言,数字经济就在我们身边,正真切地改变着生活——钱包里的一百元现金,放了三个月也没用掉;想去医院看病,在线预约挂号快速便捷;以往要去政府部门办的事儿,现在只要打开手机APP就能办结……01:56两老外在杭州体验无现金生存,直呼爽呆了!@来自网友的无情吐槽:这根本就是我们的日常,有什么好挑战的。(吼吼~)数字经济已成为杭州的新名片,然而,征途不过刚刚开始。四个月前,杭州奏响了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集结号。杭州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动员大会2018年11月,萧山举行数字经济发展大会,宣告要成为杭州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排头兵,成为大湾区的创新高地、数字硅谷。在这个大会上,一项围绕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技术等多重保障的重磅合作在浙江大学与萧山之间达成:签约共建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浙江大学与萧山区人民政府签约共建浙大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面向未来,面向创新,面向科学,研究院将做些什么?它将如何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研究院的那些事~01合作双方有何背景、优势?浙江大学是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在国家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中,浙大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18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居全国高校第三。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于1978年成立,培养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朝晖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陈左宁、陈纯。计算机学院下设5个系、4个研究所、3个中心,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设计学4个国家一级学科。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双双获评“A+”学科并进入双一流学科建设;拥有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列车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2019年1月数据统计,计算机学科ESI学科排名世界前1‰,列全球第24位。USNEWS计算机学科排名全球第十,国内第三。萧山作为大湾区建设和“拥江发展”主战场、亚运筹备核心区、民营经济强区,发展数字经济有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和得天独厚的优势。02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是什么?浙江大学与萧山区人民政府将合作共建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同时设立浙大计算机创新中心,充分发挥浙江大学在人工智能、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系统工程、现代工业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等技术领域丰富的科教资源,开展学院先进技术与成果的产业化、前沿技术的研究等,从而引领地方产业创新,共同打造“校、地、院、企”创新、利益、发展共同体,有力推动萧山数字经济产业快速发展,共建浙江大湾区重要的数字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而浙江大学也将多一个知识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此外,双方还将合作建设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技术创新产业园,汇聚有志于创业的计算机学院教授、学生、毕业校友,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网络空间安全、区块链、物联网、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领域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研究院将成立产业投资发展基金,用于支撑研究院与产业园的创新发展。03研究院坐落在哪儿?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将落户于钱江世纪城。04研究院建设主要获得了哪些方面的支持?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制定优惠扶持政策,提供办公空间、专项资金,支持研究院的前沿技术研发、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产业化转化工作,致力于打造集数字经济产业技术研发、高端人才汇聚、双创人才培育、科技创业投资、科技产业孵化与加速器运行管理于一体的创新平台。引进的人才同时也是计算机学院的院聘研究员/副研究员。05研究院未来将做些什么?研究院将充分发挥人才集聚效应,充分整合浙江大学人才和科技成果资源,在全球招募各类领军人才,重点培养一批具有潜力的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根据合作协议,研究院将分两期建设。第一期建设周期五年(2018—2023年)将新建10个前沿技术研发中心,着力引进双聘人才,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同时成立产业投资基金。第二期建设周期五年(2023—2028年)目标打造成为浙江省政产学研的新高地、数字经济聚集区。06研究院如何运行?双方将成立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就研究院重大事项进行研究,听取年度工作报告,进行工作指导。研究院实行指导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长及执行院长由浙江大学推荐,由指导委员会聘任。研究院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由数字经济领域内学术界、产业界的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为研究院的发展战略、研究方向等内容提供战略咨询。07院长及执行院长是谁?研究院院长由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陈刚教授担任。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都是授粉的‘蜜蜂’,更加广阔的空间属于各个行业,只有实现与各个行业的深度融合,才能更好地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我们的研究院不能只局限于理论研究,而要注重产学研结合。如同习总书记倡导的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我们要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院执行院长由浙江大学网络空间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任奎教授担任。信息技术和网络安全技术都应该是‘顶天立地’的学科。一方面它们的基础研究很关键,事关‘卡脖子’和技术自主可控的大局,需要高水平的原创科研来‘顶天’;另一方面,需要产学研紧密结合,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对接国家需求而‘立地’。我们这个研究院代表了浙江大学在这个方向上最新努力的一部分。数字经济打开了新赛道,杭州已经起跑~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未来可期!文字记者:金云云丨柯溢能部分素材来自:钱江世纪城微信号《发展数字经济再添创新源、人才源!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研究院落户世纪城》丨萧山人才微信号《未来可期!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正式签约落户萧山》丨浙江日报全媒体 浙视频图片来源: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今日编辑:佳乐 责任编辑:金云云

默剧团

揭秘丨北大浙大联手萧山共建的研究院进展怎么样了

编者按:战疫引才,杭向未来,萧山在行动。近两年来,萧山在赶超跨越发展中,引进和培育了众多人才平台。尤其是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发起以来,许多瞄准全球前沿科技、展现顶尖科研实力的创新平台纷纷落户,为萧山转型升级注入源头活水,重塑着萧山的竞争力。一座好的城市不会辜负热爱它的人们,伴随着春风复苏的,是创新迸发的勃勃生机。今天起,浙江新闻客户端推出《贯彻落实“三个年” 人才引育“动起来”》,深入解析萧山人才工作为赶超跨越发展积蓄的磅礴之力,敬请垂注。今日关注引进顶尖高校资源助力区域转型升级,我们一起走进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和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 打开一个名为“wuhan2020”的信息服务官网,可以看到来自全国的医院急需物资、物流解决方案、捐款、在线义诊等信息和数据。这个超级信息枢纽,为疫情防控,提供免费信息服务。而为其提供技术支撑的,就是来自萧山的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两年前,萧山牵手北京大学共建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这是一个瞄准国际影响力,引领国内信息经济发展的信息技术研发和智库机构。除了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近两年来,萧山牵手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顶尖大学,搭建创新平台,为万亿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创新人才和技术支撑,并力争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千亿级新兴经济规模。如今,这些创新平台有了哪些成果? 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7位院士领衔带动萧山实体经济转型跨越从零起步,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在萧山集结7位院士。图灵奖获得者John Hopcroft院士与高文、詹启敏、梅宏、黄如、陆永青、丛京生等七位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张国有教授担任首席经济学家。在首席科学家、首席经济学家的带领下,研究院广泛集聚全球顶尖人才团队,目前已吸引344位各层次人才。院士领衔,顶尖科研成果加速在萧山转化,预计今年底落地。高文院士团队打造的先进视觉系统(AVS)研究中心,重点研发新一代5G视觉融合物联网芯片;黄如院士牵头的物联网研究中心现有人员60余人,重点推动超低功耗智能芯片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落地以及极低功耗物联网AIOT唤醒芯片的研发生产;梅宏院士牵头的智能软件技术与应用研究中心现有团队60余人,团队重点研发泛在工业物联网操作系统及应用,推动大数据技术在智能制造和智慧政务中的应用。人才赋能,服务萧山“新制造”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成立后,助力大胜达等萧山传统企业搭建数字工厂。同时,与萧山行业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已与万向、荣盛等10多家企业达成共建意向,撬动企业研发资金投入近5000万元。比如,该院牵头成立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围绕杭州数字安防产业和未来的视频、视觉产业为重点,已成立18位院士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启动数字视网膜开源开放平台、视觉智能芯片开发等14个项目。同时,以创新中心建设为核心,该中心正推动杭州“中国V谷”的打造,助力萧山区打造视频、视觉技术与产业高地。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成立5个联合创新载体助力萧山抢占前沿核心技术制高点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是浙江大学联手萧山建设的数字经济领航平台。目前,该院以“研究院、工程院、创新创业群”三大定位为核心,围绕新一轮数字经济前沿核心技术和产业制高点,着力打造一个融汇人才、技术与创新创业的优势平台。为实现联合各大高新技术企业、高端院校等人才共同研发、协同突破,该院已成立3个联合创新平台,计划成立2个联合实验室。即与国家电网浙江信通公司联合成立的“泛在电力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与舜宇光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的“计算机视觉联合研发中心”,与光通天下、浙大联合成立的“网络空间安全联合实验室”。与中兴通信、浙大网新联合成立的“5G联合实验室”,与清华大学联合成立的“下一代互联网联合实验室”,正在推进中。据悉,在产业化方面,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积极打造尖端技术人才与创新创业无缝衔接态势,目前已注册企业34家,已入驻企业16家,待入驻企业4家。其中,大多都由高端人才作为创始人开办,打通尖端人才资源与创业的最后一段路,实力助推萧山区打造数字经济强区。【短评】借智高校助推转型萧山有望后发先至萧山,曾经的县域经济发展“老大哥”。面对变局之时,通过联手国内外顶尖高校培育新产业,形成政府与智库创新合力,为赶超跨越发展积蓄动能。产学研融合的转型格局来之不易,蕴含抢占未来产业、萧山后发先至的决心。萧山要成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参与者。通过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顶尖高校合作,在关键共性技术和基础共性技术的研发方面,萧山积极参与,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纽带,以产学研联盟为载体,力争突破一批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萧山要做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服务者。面对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难题,在创新平台与本地企业合作过程中,萧山出台了大量助力人才研发和企业技改的扶持政策,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资金来源和政策扶持,创新意愿进一步迸发。萧山要做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引导者。政府需准确把握科技发展趋势,提供有市场前景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创新的成功率和效益。近两年来,萧山区深入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工程,瞄准数字经济、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谋划弯道超车,引进和带动一批有前景的新兴企业、有实力的创新平台发起“创新总攻”,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完全有可能后发先至。

生非汝有

2020年度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拟认定名单的公示

2020年度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拟认定名单的公示发布日期:2020-11-18 11:13浏览次数:77次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的若干意见》(浙政办发〔2020〕34号)和相关要求,经研究,决定对2020年度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拟认定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2020年11月18日至11月24日。对公示对象有异议的,请在公示期内实名书面向我厅反映,并提供调查线索和必要材料。反映情况单位应加盖公章,注明联系人和联系方式;个人应签署真实姓名,注明联系方式。电话:0571-87054042(基础处),0571-87056409(厅机关纪委)地址:杭州市环城西路33号,邮编:310006附件:2020年度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拟认定名单浙江省科学技术厅2020年11月18日附件:2020年度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拟认定名单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2.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3. 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4.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5. 中国科学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筹)6. 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7. 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8. 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9. 天津大学浙江绍兴研究院10.钱塘科技创新中心11.之江实验室12.良渚实验室13.湖畔实验室14.西湖实验室15.浙江巨化技术中心有限公司16.浙江省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17.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18.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19.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宁波瑞凌新能源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21.温州大学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研究院22.中国科学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慈溪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23.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24.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25.浙江省涡轮机械与推进系统研究院26.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27.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28.浙江大学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29.浙江长兴中俄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30.浙江养生堂天然药物研究所有限公司31.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32.杭州云栖工程院33.南湖实验室34.中国电子科技南湖研究院35.东南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36.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数字经济产业研究院打印 关闭 【来源:浙江省科技厅】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咕噜牛

易现EZXR参与建设中心列入2020年浙江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名单

11月10日,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浙江省财政厅正式公布2020年浙江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名单,由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牵头组建、易现EZXR等单位协同参与建设的浙江省智能光学感知创新中心列入2020年浙江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名单。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牵头组建的浙江省智能光学感知创新中心由潘云鹤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舜宇集团、虹软科技、易现EZXR、浙大网新科创协同参与建设,在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引导驱动下,在萧山区大力支持下,采用“公司+联盟”的运行模式,形成以公司为创新主体,辐射联盟高水平成员的独特制造业协同创新平台。创新中心和同时成立的智能光学感知产业联盟,集聚了舜宇集团、虹软科技、易现EZXR、浙大网新科创、宏华数码等行业上下游领军领先企业和浙江大学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创新机构,未来将进一步吸纳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产业链知名企业、社会团体、资本等多边力量,共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智能光学感知创新机构和科技、人才、产业集聚高地。创新中心以光学感知与人工智能为核心基础,通过其记忆、学习、判断、推理等过程,产生新型智能光学产品和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工业、民生等各个领域,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人民享受美好生活。围绕市场核心需求,创新中心将不断实现智能光学感知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打造高端人才的培养与集聚基地,推进智能光学感知与工业、民生的深度融合应用,积极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创新技术应用、系统级解决方案输出、科技产业孵化、双创人才培育、国际合作交流、标准研制、检测认证测评、行业知识产权与科技信息等一系列公共服务,打破产业链上下游的创新天花板,力争创建国家级智能光学感知制造业创新中心。文章来源: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关于易现EZXR (ezxr_hz)孵化于网易的易现EZXR在人工智能领域耕耘已久,团队自2011年起即开始了AI领域的探索与沉淀,以AI服务支持网易内部,并经由网易系APP触达近10亿用户,峰值期间覆盖8000万人/天;于2015年起进入增强现实领域;2016年推出了增强现实的平台和产品,通过不断的技术迭代,已在国内该领域中跻身前列;2019年完成首轮逾亿元人民币融资,成立易现EZXR并聚焦人工智能加持的增强现实行业赛道;2020年,深度布局以AR Cloud技术为基础的大空间AR业务商业化落地,并获评“准独角兽企业”称号。

一贯

浙江大学首批AI本科生9月入学,图灵奖得主+3位院士加盟导师团队

大数据文摘出品消息来源:澎湃新闻、浙江新闻等3月29日,教育部在官网公布了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通知。通知显示,人工智能专业被列入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名单,共有35所中国高校获得首批建设资格。根据名单显示,这些专业均属于工学门类,修业年限为4年,并被特别标注为“新专业”。据媒体报道,浙江大学将于今年9月份进行首批人工智能专业本科生招生入学,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表示,浙江大学的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已经制定完毕。图灵班将配备以图灵奖获得者、之前全职加盟浙江大学的Whitfield Diffie教授,以及潘云鹤院士、吴朝晖院士、陈纯院士等为首的专业导师团队。图:去年7月,2015年图灵奖得主Whitfield Diffie教授作为海外学术大师全职加盟浙江大学新招收的学生纳入竺可桢学院新设的图灵班培养。根据导师阵容可以看出,浙江大学将拿出最优秀的师资来培养学生,目的是培养厚基础、高素养、深钻研、宽视野,引领世界计算机领域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浙江大学的人工智能研究目前在国内高校中排名靠前,可以追溯到1978年。何志均先生于1978年创建了浙江大学计算机系。创建之初,就把人工智能定位成浙大计算机专业重点发展的主攻方向。1982年设立了人工智能研究室,1987年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所。潘云鹤院士、吴朝晖院士、陈纯院士,都出自浙大人工智能研究所,潘云鹤院士目前正在领衔“新一代人工智能(人工智能2.0)”国家重大专项的专家委员会工作。研究所在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智能、混合增强智能等领域,都进行了研究,具体应用在数字图书馆,脑机接口、智能医疗等领域。本次成立人工智能本科图灵班,也是为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卯足了力气。如此高配的阵容也吸引了一波网友的羡慕。有趣的是,在中国青年报相关消息的微博下,网友们纷纷@柯洁,希望这位被人工智能打败的围棋选手能够“从哪跌倒从哪爬起来。”不过,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柯洁也在风趣回应了大家对于他近期要去清华是不是要读“人工智能”专业的关注:不选人工智能专业,要累秃顶的。“所以,操心的网友可以散一散啦。

孔伋

浙江大学联手之江实验室,研发国产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类脑计算机

前不久,浙江大学和之江实验室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成功研发出我国第一台根据自主知识产权类脑芯片的类脑计算机Darwin Mouse。所谓的类脑计算机,便是一种体系结构和工作机制仿真模拟微生物大脑的计算机。众所周知,人类大脑位置最基础的单位就是神经元,而类脑计算机芯片的原理和神经元的行为大同小异,都是通过脉冲信号的传送进行运行。现有的计算机大多数是根据冯·诺依曼系统来架构,数据储存和计算是分离的,可是伴随着摩尔定律变弱,这类传统式系统架构的局限日渐显著。储存和计算机中间传输的数据导致通讯带宽、延迟和功能损耗的难题,早已成为了危害当代计算机系统特性提升的极大阻碍。浙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科学研究工作组责任人潘纲认为,这类计算方式很大程度地限定了互联网大数据之中的计算特性的提升。浙大在2015年和2019年,分别开发设计了达尔文1代和达尔文2代的类脑计算机的芯片。此次最大的成果是在3个1.6米多高度的标准服务器机箱内,装进了792个自己开发的达尔文2代芯片,就构成了一个架构式类脑计算机。据浙大官方微博介绍,每个达尔文2代芯片有着十五万个神经元,类脑计算机适用1.2亿的脉冲神经元,有近千亿的神经元突触,等同于拥有小鼠的大脑神经元的总数,典型运作损耗为350-500瓦,是现阶段全世界神经元数最多的类脑计算机。为了使类脑计算机的运作和运用,以达到合理地管理和高效利用类脑计算机的资源,科学研究的团队开发设计了专门为类脑计算机的类脑电脑操作系统DarwinOS。尽管类脑计算的科学研究还处在初级的环节,DarwinMouse在计算的规模和智能化层面都和真正的人脑还存有着极大的差别,可是它却为科学研究工作人员出示了一个工具和平台,这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它能够去验证类脑优化算法,在处理具体实际难题时具备更强的鲁棒性、实时性和智能化。总而言之,类脑计算机将会是将来计算的关键方式和平台,在仿真模拟大脑功能、高效率地完成AI算法、提升计算能力等层面能充分发挥极其重要的功效。望向将来,学科的交叉结合将变成处理重大问题的有效途径,多课程、多领域的系统创新将是开发设计类脑计算机的最佳途径。

水川

浙大“何门”传奇 从研制浙江首台计算机到投身数字经济

何志均(右三)与第一届人工智能方向的5位硕士研究生合影。大数据在云端涌动,物联网带来无人工厂,人工智能渗入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今天的浙江,全面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努力打造“互联网+”世界科创高地,数字信息技术正成为浙江发展的强大动能。鲜为人知的是,浙江数字信息科技创新事业的源头,要到浙江大学之江校区一幢老教学楼里寻找。近60年前,时任浙大无线电系主任何志均教授带领师生在这里日夜奋战,研制出浙江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ZD-1,ZD就是浙大的缩写。何志均,一个传奇的名字。他一手创办了浙大无线电系和计算机系,为中国培养了数以千计的电子学和计算机高级人才,“何门”弟子包括潘云鹤院士、陈纯院士、吴朝晖院士这样当之无愧的领军者。从研制浙江第一台计算机出发,何志均和他的弟子们开拓出一个无比广阔的数字信息科技创新版图。今天,不计其数的创新资源向这片领域汇聚,成千上万的科技工作者在这片领域耕耘,为浙江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供给。研制浙江第一台计算机创新精神代代传承浙江大学科研人员调试城市大数据集成分析平台。拍友 于昊天 徐健悦 摄走进浙大计算机学院,迎面就能看到何志均先生的半身铜像。他长达93岁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不懈创新的史诗。“何老师在抗战烽火中求学浙大。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浙大主持建设无线电系,我是第一届毕业生。”浙大计算机系老教授叶澄清是何志均的得意门生和多年助手,回忆起何志均的音容笑貌,他的思绪仿佛回到了那段热火朝天的科研岁月。1962年,叶澄清刚毕业留校,就加入了由何志均牵头的一个科研小组,研制浙江第一台计算机。“组里除了何老师,就是我们几个青年教师和10多个本科生。原来,自主研制计算机是何老师给同学们出的毕业设计题目。这是何等的眼界和魄力!”叶澄清告诉记者,当时距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不过16年,我国第一台计算机1958年刚刚在北京研制成功,大学师生绝大多数都对计算机毫无概念,普通民众更是闻所未闻。何志均身上创新者的本色,在这一刻显露无余。他派年轻教师到北京参加计算机培训和研制“会战”,带回大量宝贵的一手材料。在暑假空旷宁静的之江校区,科研小组埋头摸索计算机原理,设计图纸、组装调试元器件……叶澄清说:“当时天气十分闷热,但我们顾不上大汗淋漓,每个人都以满腔热情在苦干。”当时计算机最先进的存储设备是磁鼓,国内无法生产。何志均向时任浙大校长周荣鑫汇报了这一情况,周荣鑫非常支持他们追踪科技前沿搞创新,就用自己的外汇津贴,设法从苏联购买了磁鼓交给科研小组。大家的干劲更足了。前后历经3年,最终研制成功的ZD-1占据了一整间教室,一排排的电子管闪烁着各色的灯光,并达到了每秒运算30次的设计目标。叶澄清说,自主研制这台计算机,为改革开放后浙大创办计算机系打下坚实基础。“在研发过程中,何志均先生时常展现出紧跟科技前沿的超前视野、自力更生掌握关键技术的创新追求。这是在今后永远激励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叶澄清说。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浙大研发的我国第一台气象自动填图机等多项计算机设计与应用领域的成果获奖。1979年,何志均自美国买回当时最先进的CROMEMCO 8位微型计算机,浙江刚起步的计算机人才培养和科研事业如虎添翼。当时还是“小字辈”的潘云鹤等,在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最初一批研究成果就是在这台计算机上诞生的。何志均等老一辈科学家身上凝聚的这种紧跟前沿、自主创新的精神代代传承,始终是浙江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鲜明底色。当年电子管上闪烁的灯光,今天已成为“城市大脑”大屏上纷繁的数据,成为乌镇跃动的互联网音符,成为触手可及的一个个智慧应用……以之江实验室、浙江大学、阿里达摩院等高能级数字创新平台为支撑,浙江正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重点领域不断加大攻关力度,寻求突破关键技术,积极打造数字长三角、数字大湾区、移动支付之省、“城市大脑”等标志性引领性数字化项目。编制人工智能全新教材 打造人才培养高地在一系列新技术突破的加持下,人工智能在近两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潮,“点燃”了发展新动能,“点亮”了发展新经济。实际上,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上一轮人工智能热潮方兴未艾之时,何志均就牢牢把握住了这一前沿趋势。1978年,何志均创办浙大计算机系时便设立了人工智能方向,并在当年就招收了5名这个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他们学成后都挑起了科研、教育的大梁,其中成就最为卓著的是5人中的小师弟潘云鹤。1987年,浙大成立人工智能研究所,这里走出了陈纯、吴朝晖等领军人才。近两年,潘云鹤多次提出,人工智能将迎来2.0时代。新形势下,浙大全面参与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在潘云鹤等专家的积极推动下,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于2017年7月正式发布。浙大校长吴朝晖表示,浙大率先布局,聚焦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跨媒体智能、混合增强智能、自主无人系统等前沿方向。2019年开学季,浙大首批人工智能专业本科生走进校园。在人工智能即将成为一级学科、各大高校纷纷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的背景下,由潘云鹤担任主任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编委会”今年推出了《人工智能:模型与算法》等4本全新教材。编委会秘书长、浙大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教授表示,人工智能专业的设立将大大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建立起一套全新的教学体系,构建起人工智能这门学问的基石,这有助于更加系统完整地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当前,浙大在教育部支持下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打造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高地;同时积极筹建人工智能方向国家重点实验室。可以说,浙大充分发挥高校的创新优势,始终引领浙江人工智能发展风气之先。而形成今日蔚为大观的局面,还离不开产业界的巨大热情。在浙江,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日益凸显,在人工智能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目前,浙江人工智能企业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位于全国前列。阿里巴巴城市大脑成为国家五大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之一。《浙江省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提出,要培育10家以上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100家以上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标杆企业,500家以上人工智能细分领域专精特中小企业。开拓新型技术应用版图 赋能浙江数字经济循着何志均先生开辟的道路,浙大计算机学院俊杰辈出,不断拓展科技创新疆域,为浙江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打造“互联网+”世界科创高地提供了丰沃的创新土壤。全球金融巨头道富集团在中国大陆唯一的全资子公司就在杭州。这要追溯到20世纪末,何志均促成浙大和美国道富公司合作研发大规模金融软件系统。在浙大玉泉校区曹光彪楼的一间教室里,“浙大道富技术中心”的年轻博士们迅速成长为卓越的软件外包团队。浙江软件出口和外包服务领跑全国的优势,最早就在此奠定。“软件是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今天,浙大培养的软件人才遍布我省互联网领军企业的中高层,学院研制的多个前沿软件成果在各行各业转化应用。”浙大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尹建伟教授说。吴朝晖院士牵头研制的钱塘中间件平台软件,解决了相关基础平台软件的多个卡脖子问题,大规模应用在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多个行业,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陈纯院士牵头研制的纺织品数码喷印系统,推动了我国纺织业的数字革命,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是信息展示和人机交互的基础支撑技术,何志均创办浙大计算机系之初就将其确定为学科发展重要方向。今天,这个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就落户在浙大。实验室主任周昆教授带领团队首次实现了真实感图形的电影级高清画面交互级绘制,解决了高质量画面实时绘制的难题,成果获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相关技术已应用于文化创意产业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目前,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研发更多消费级产品,以打破传统图形软件只有专业用户才能使用的技术壁垒,让普通人也能玩转顶级特效。就在不久前,一款新型类脑芯片“达尔文2”在浙大计算机学院CCNT实验室问世,整个芯片神经元数目达到15万,神经突触超过1000万,在神经系统规模这一指标上和国际前沿类脑芯片处于同一数量级水平。研发人员介绍,类脑芯片面向智慧物联网应用,展现出独到优势,有可能会带来计算体系结构的革命。细数何志均和他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们的足迹,这段几乎与共和国同龄的创新之路再度印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浙江以超常规力度建设创新型省份,紧紧抓住科技创新牛鼻子,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支撑。当前,我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取得突破,成果转化和科技合作体系更加完善,“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加快形成。创新已成为浙江发展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浙江新闻+】2013年以来当选两院院士的浙江科学家罗民兴 浙江大学教授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树锋 浙江大学教授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云敏 浙江大学教授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大可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朝晖 浙江大学教授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德仁 浙江大学教授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华勇 浙江大学教授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小牛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纯 浙江大学教授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家彪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利中 浙江大学教授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郑裕国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好兄弟

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成功研制亿级神经元类脑计算机

9月1日,浙江大学与之江实验室共同发布了我国首台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类脑芯片的类脑计算机。该计算机是目前国际上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包含792颗达尔文2代类脑芯片,支持1.2亿脉冲神经元、近千亿神经突触,与小鼠大脑神经元数量规模相当,典型运行功耗只需要350-500瓦。据介绍,类脑计算指用硬件及软件模拟大脑神经网络的结构与运行机制,构造一种全新的人工智能系统。这是一种颠覆传统计算架构的新型计算模式,被视为解决人工智能等领域计算难题的重要路径之一。类脑计算机工作原理类似于生物的神经元行为,信号来时启动,没有信号就不运行,相较于传统计算机能降低能耗、提升效率。与此同时,研究团队还研发了专门面向类脑计算机的操作系统“达尔文类脑操作系统”,实现对类脑计算机硬件资源的有效管理和调度,支撑类脑计算机的运行和应用。研究人员介绍,目前该类脑计算机已经实现了多种智能任务,例如将类脑计算机作为智能中枢,实现抗洪抢险场景下多个机器人协同工作;模拟不同脑区建立神经模型,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快更大规模的仿真工具;实现“意念打字”,对脑电信号进行实时解码等。“数据正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计算能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类脑计算有望成为未来计算的重要形式。”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说,该亿级神经元类脑计算机是浙江大学“双脑计划”的重要成果。“双脑计划”希望借鉴大脑的结构模型和功能机制,建立引领未来的新型计算机体系结构。之江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朱世强表示:“这一阶段性成果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充分体现了之江实验室体制机制的创新优势。未来,项目团队将基于我国自主产权类脑芯片,研制规模更大的神经元类脑计算机,同时研究支撑其运行与开发的类脑基础软件体系,并逐步实现开源与开放,为我国类脑计算新技术的发展贡献‘之江力量’。”(原标题《我国首台!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成功研制亿级神经元类脑计算机》,编辑 李如)

不折镆干

重磅!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全球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

9月1日,亿级神经元类脑计算机重大成果新闻发布会在杭州召开。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院士出席并讲话。他表示,人工智能浪潮正加快智能增强时代的到来,类脑计算机将成为未来计算的主要形态和重要平台,将在模拟脑功能、高效实现AI算法、提升计算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的独特作用。面向未来,学科交叉会聚将成为解决重大问题的新方法,基于多学科、多领域的系统创新将成为研制类脑计算机的有效形式。希望今天浙江大学和之江实验室的创新一小步,可以成就人类美好生活的发展一大步。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院士出席并讲话之江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朱世强表示,双方科研团队夜以继日,快速完成了研发设计,这一阶段性成果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未来,项目团队将基于我国自主产权类脑芯片,研制规模更大的神经元类脑计算机,同时研究支撑其运行与开发的类脑基础软件体系,并逐步实现开源与开放,为我国类脑计算新技术的发展贡献力量。之江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朱世强致辞重大成果新闻发布会现场1.6米高的三个标准机柜并排而立,黑色的外壳给人酷酷的感觉,红色的信号灯不停地闪烁,靠得近些似乎能听到里面脉冲信号飞速奔跑的声音。类脑计算机近日,浙江大学联合之江实验室共同研制成功了我国首台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类脑芯片的类脑计算机(Darwin Mouse)。这台类脑计算机包含792颗浙江大学研制的达尔文2代类脑芯片,支持1.2亿脉冲神经元、近千亿神经突触,与小鼠大脑神经元数量规模相当,典型运行功耗只需要350-500瓦,同时它也是目前国际上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与此同时,团队还研制了专门面向类脑计算机的操作系统——达尔文类脑操作系统(DarwinOS),实现对类脑计算机硬件资源的有效管理与调度,支撑类脑计算机的运行与应用。类脑计算机颠覆传统的新型计算模式对于如今在工作生活各个领域中早已司空见惯的计算机,或许大家已经忘了最初科学家是想通过机器模拟出一个人类大脑。然而计算机的发展,在当时选择了以数值计算见长的冯·诺依曼架构,也就是以数字加减乘除的方式来进行信息架构。随着摩尔定理逐渐失效,冯·诺依曼架构带来的局限日益明显,存储墙、功耗墙、智能提升等问题,让当前计算机发展面临重大挑战。比如,存储墙问题是由于现有的冯·诺依曼架构中数据储存和计算的分离产生的,“这就好比信息存储在甲地,要计算的时候就把信息搬到乙地去,计算好了再搬回甲地去。但搬运的速度要远远低于计算的速度,反而让搬运本身成为关键瓶颈。”研究团队负责人、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潘纲说,这种计算模式制约了以大数据为代表的计算性能提升。而由此带来的数据“跑动”,以及人工智能等高耗能计算又让功耗墙问题冒了出来。同时,数据驱动的智能算法、训练需要海量样本与密集计算,但举一反三、自我学习等高级能力比较差,“现在的机器智能离人的智能差得还很远。”研究人员在讨论如何突破现有计算运行方式导致的计算机瓶颈?全球科学家们再次将目光瞄准到模仿生物大脑这个最初的梦想,通过模拟人脑结构与运算机制来发展新的计算技术,以期实现高能效与高智能水平的计算。生物大脑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能够自然产生不同的智能行为,包括语音理解、视觉识别、决策任务、操作控制等,而且消耗的能量非常低。自然界中,很多神经元远低于100万的昆虫就能做到实时目标跟踪、路径规划、导航和障碍物躲避。类脑计算机应用演示:嗅觉识别潘纲介绍说,用硬件及软件模拟大脑神经网络的结构与运行机制,构造一种全新的人工智能系统,这种颠覆传统计算架构的新型计算模式,就是类脑计算。其特点在于存算一体、事件驱动、高度并行等,是国际学术界与工业界的研究焦点,更是重要的科技战略,“类脑计算已被看作是解决人工智能等计算难题的重要路径之一。”近年来,浙江大学聚焦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等核心领域,实施了简称为“双脑计划”的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会聚研究计划,希望借鉴脑的结构模型和功能机制,将脑科学的前沿成果应用到人工智能等研究领域,建立引领未来的新型计算机体系结构。2015年和2019年浙江大学分别研制成功达尔文1代和达尔文2代类脑计算芯片,用芯片去模拟大脑神经网络的结构与功能机制,在图像、视频、自然语言的模糊处理中具有优势。而这次的成果是将792颗我国自主产权的达尔文2代类脑计算芯片集成在3台1.6米高的标准服务器机箱中,形成了一台强大的机架式类脑计算机。那么,这种高效能低功耗是如何实现的呢?项目研究骨干马德副教授说,大脑神经元的工作机理是钾离子钠离子的流入流出导致细胞膜电压变化,从而传递信息,“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神经元接受输入脉冲,导致细胞体的膜电压升高,当膜电压达到特定阈值时,会发出一个输出脉冲到轴突,并通过突触传递到后续神经元从而改变其膜电压,实现信息的传递。”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异步运行,也就是信号来的时候启动,没有信号就不运行。类脑芯片的工作原理就类似于生物的神经元行为,通过脉冲传递信号,这样就能实现高度并行,效率提升。脑机交互演示真正像脑一样“思考”有了硬件,还得有软件。项目研究骨干金孝飞介绍,每颗芯片上有15万个神经元,每4颗芯片做成一块板子,若干块板子再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模块。这台类脑计算机就是这样像搭积木一样搭起来。说起来容易,可要让这么多神经元能够互联并且可拓展从而实现高效的联动组合,同时要把杂乱无章的信息流有序分配到对应的功能脑区,可不那么简单。为此,科研人员专门研发了一个面向类脑计算机的类脑操作系统——DarwinOS。这款达尔文类脑操作系统面向冯·诺依曼架构与神经拟态架构的混合计算架构,实现了对异构计算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为大规模脉冲神经网络计算任务提供运行和服务平台。项目研究骨干吕攀介绍说:“目前达尔文类脑操作系统的功能任务切换时间达微秒级,可支持亿级类脑硬件资源管理。”由此,类脑计算机研究的价值真正得以实现——既可以应用于生活中的智能任务处理,也可以应用于神经科学研究,为神经科学家提供更快更大规模的仿真工具,提供探索大脑工作机理的新实验手段。类脑计算机应用演示:意念打字目前,浙江大学与之江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基于Darwin Mouse类脑计算机已经实现了多种智能任务。研究者将类脑计算机作为智能中枢,实现抗洪抢险场景下多个机器人的协同工作,涉及到语音识别、目标检测、路径规划等多项智能任务的同时处理,以及机器人间的协同。同时,还用类脑计算机模拟了多个不同脑区,建立了丘脑外侧膝状核的神经网络模型,仿真了不同频率闪动的视觉刺激时该脑区神经元的周期性反应;借鉴海马体神经环路结构和神经机制构建了学习-记忆融合模型,实现音乐、诗词、谜语等的时序记忆功能;实现了脑电信号的稳态视觉诱发电位实时解码,可“意念”打字输入。类脑计算机应用演示:多机器人协同抗洪抢险记者在实验现场看到,3台外形相似的机器人,在经过简单的训练后,合作开展抗洪救险任务。只见1号机器人凭借自带摄像头开始在场地巡逻,当发现堤坝缺口后,就呼叫负责工程的3号机器人前来修坝,同时搜寻受伤人员,当发现倒在地上的人体模型后,又呼叫负责救援的2号机器人。3号机器人和2号机器人赶来执行任务,1号机器人又去别的地方巡逻了。类脑计算机应用演示:多机器人协同抗洪抢险这一幕似乎并不新鲜,现有的机器人也能做到。但最大的不同在于这几个机器人是在类脑计算机的控制下通过语音开展移动指令,并接受任务分配。“不同机器人的任务可以通过指令切换,也就是说它们的功能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通过不同脑区来操控的,1号机器人现在干巡逻的活,过会又可以变成负责救援或者工程。”项目研究骨干李莹副教授说。在另一个实验场景中,课题组成员给计算机演唱一首歌其中的两句,然后,计算机就能通过回想把后续的歌曲内容“唱”出来。“这是类脑计算机通过模拟海马体记忆机制,实现对大脑内部记忆信息的存取,与我们常用的检索功能不同。”项目研究骨干唐华锦教授说,Darwin Mouse类脑计算机通过借鉴海马体网络结构以及神经机制建立记忆模型架构,可以模拟海马体的记忆-学习功能,通过记忆的脉冲编码,同一模型就可以学习与记忆语音、歌曲、文本等不同类型数据。类脑计算机应用演示:模拟海马体的记忆回想类脑计算机将如何“进化”1946年诞生的世界第一台计算机重达28吨,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的加法运算,然而在以后的70多年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类脑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很有可能也会令人惊讶。别看现在的类脑计算机是个“大块头”,科学家们表示,随着达尔文芯片及其他硬件的不断迭代升级,体积缩小将指日可待。未来类脑计算机或将植入手机、机器人,产生新的智能服务体验。与硬件上的更新相比,如何让类脑计算机变得更聪明是科学家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目前,市面上的传感器输入的信号还是以数字为主,在应用到Darwin Mouse类脑计算机上,要加一个编码层,将信号转换为脉冲式的,而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有丢失和损伤,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计算机的功效。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类脑计算机就能变得更加智能。当前,类脑计算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Darwin Mouse类脑计算机,无论从规模还是智能化程度上都与真正的人类大脑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其意义在于能够为这种技术路径提供一个重要的实践样例,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工具和平台,验证类脑算法,以更强的鲁棒性、实时性和智能化去解决实际的任务。研究团队合影浙江大学和之江实验室研究员的目标是,希望随着神经科学发展和类脑计算机的系统软件、工具链及算法的成熟,有朝一日能够让类脑计算机像冯·诺依曼架构计算机一样通用化,真正像大脑一样高效工作,与冯·诺依曼架构并存与互补去解决不同的问题。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从加减乘除这样的数值计算方式,到模拟大脑的脉冲计算方式,这是一次重要的计算模式的变革。潘纲说:“我们希望能够像生物进化一样,不断地让达尔文系列类脑计算机朝着人类智能的方向发展,以超低功耗提供更强的人工智能。”文字记者:柯溢能丨吴雅兰摄影记者:卢绍庆GIF制作:刘涵今日编辑:佳乐责任编辑:金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