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念念浙大求是园?想圆自己一个博士梦?小编有一个好消息告诉大家!浙江大学2019年普通招考博士研究生招生报名已经开始啦快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并转发给身边需要的小伙伴们吧~2019 年浙江大学普通招考博士研究生报考说明 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科技专门人才。二、报考条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2.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境外获得学位须在2019年3月30日前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书;应届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最迟须在9月1日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在读博士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报名截止日前需向我校研究生招生处提交所在培养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学校规定的体检要求;4.有至少两名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教授(或相当专业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专家推荐信直接寄送给报考学院(系));5.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学位(前四位代码为1051及1052)报考者,除满足(1)-(4)的条件外,还应有相应专业的执业医师资格;6.教育博士(代码前四位0451)报考者,具体报考录取要求请查阅教育学院发布的“教育博士招生简章”;7.非全日制定向工程博士报考者,具体报考录取要求请查阅《浙江大学2019年非全日制定向工程博士招生简章》;8.“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报考者,具体报考录取要求请查阅《浙江大学2019年招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招生简章》;9.“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招生专业仅限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代码前四位:0305),报考者除满足(1)-(4)的条件外,必须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业务骨干教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5年以上。报名时必须征得所在单位同意,递交一份《2019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考生登记表》到浙江大学研究生招生处;录取的考生须与所在单位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单位至少保证考生有一年的脱产学习时间,考生毕业后保证回单位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至少5年。10.“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报考者,除满足(1)-(4)的条件外,需递交生源所在地教育厅盖章的《报考2019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到浙江大学研究生招生处,报考条件查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下达2019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点击查看通知);通过报考学院(系)审核的“少民骨干”考生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外语考试。三、学制普通招考博士生的基本学制3-4 年,具体请咨询报考学院(系)。四、申请报名(一)报名时间安排注册报名:2018年11月20日—2018年12月15日,务必填报完成基本报考信息。修改信息、缴纳报名费:2018年11月20日—2018年12月20日下午17:30,12月15日以后不能注册报名,只能进行报考信息修改和缴纳报名费。打印准考证:2019年3月4日至3月9日,登录后在网上完成(具体事项另行通知)。各位考生务必在以上时间安排内登录报名系统完成各个环节的内容,逾期恕不再受理。(二)报名程序进入报名程序前请先用手机号作为用户名进行注册,每位考生只能注册一次,注册后再登录报名。1.阅读学校公告和进行考生诚信考试承诺。2.考生信息填写:所填写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完整。最好请事先浏览一下有关“报名采集数据”,对需要的数据做好准备,填表时可逐条对照。填写内容有以下几个页面,每页填写完成后点击“保存”,以免信息丢失。(1)报考类别及学习方式:考生按照各类别下面的注释,选择全日制或非全日制、非定向或定向。(2)基本情况:每项下拉框内容都必须填写,填写的出生年月务必与身份证上一致。填写完成后上传身份证含照片页的电子版。(3)本科学历和学位:以下拉框方式选择毕业院校和毕业专业,正确填写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编号,否则将不能通过教育部录取资格审查。毕业专业应先正确选择专业所在的学科门类,再选择一级学科名称,最后才能选择毕业专业(其余类似)。(4)硕士学历和学位:应届毕业生请在第一栏打勾;请正确填写已获硕士学位(学历)证书编号,否则将不能通过教育部录取资格审查。如果硕士专业是学校自主设置的,请选择相应的一级学科作为硕士专业。填写完成再上传硕士学位(学历)证书。(5)报考信息:每位考生限申请一个专业,限选报3名导师。(6)学习或工作单位信息:按照目前所在的学习或工作单位如实填写,如无工作单位请填写无,不要填写成人才交流中心(档案所在单位可以是人才交流中心)。(7)联系方式:正确填写移动电话和电子信箱并保持畅通和及时接收,以防贻误考试和录取。(8)学习工作情况:个人简要学习工作经历自高中开始填写。(9)家庭情况:填写家庭主要成员情况。(10)根据报考学院(系)“申请-考核”制实施方案(细则)要求递交材料的清单打包上传所有材料(zip格式)。(11)上传报名照片:请上传标准证件近照(电子版JPG格式,150×200像素,大小30K以内,白色或淡蓝色背景)。若无近期证件照片,请到照相馆去拍照,然后让照相馆帮忙处理成150×200的jpg格式文件后上传。该电子照片将用作考试、录取通知书、入学后学籍管理、档案材料以及在校证件等用途,请认真准备。由于照片模糊、年限较长以及其他不合要求的因素,造成考生不能参加考试的情况,其后果由考生本人负责。3.缴纳报名费:报名费150元,请通过报名系统在线支付,建议用支付宝缴费或中国建设银行在线支付,缴费后等页面自动跳回,否则会导致缴费不成功(提示:缴费前请仔细考虑,考生缴纳报名费后,不能退费。未交费者将视为报名不成功)。浙江大学博士报名系统(点击进入)浙江大学导师介绍(点击进入)(三)联系和咨询方式1.各类专项计划考生登记表务必用EMS邮寄,邮寄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海洋大楼研究生招生处411室,邮寄联系电话:0571-87951349,邮编310058;递交截止时间:2018年12月20日。2.网络报名过程中咨询方式为邮件联系,邮箱地址:yjsy-zsb2@zju.e.cn。3.报考导师的联系方式请咨询相关学院(系)。各学院(系)研究生教育科联系方式见下表。4.报名前请务必登录报考学院(系)网站查阅2019年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招生实施方案。五、考核方式各学院(系)实施“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具体实施办法请关注报考学院(系)网上公布的招生信息(11 月份将陆续发布)。报考国家专项计划和选考小语种的考生需参加学校组织的外语考试,其他考生(非全日制定向工程博士考生除外)的外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考核方式由招生学院(系)根据实施办法审核后确定,审核结果由报考学院(系)于2019 年1 月陆续在学院(系)的招生网页公布,考生也可于2019 年1 月底在报名系统中查询。非全日制定向工程博士初审结果公布时间以及具体招生简章在浙江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另行公布。六、外语考试地点和时间学校初定于2019年3月9日(周六)组织外语水平考试。考试地点: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具体时间和地点以准考证为准;考试人员:经学院(系)审核后要求参加学校外国语水平测试的考生。七、报考资格审查考生的报考资格,在复试前由报考学院(系)按照报考条件进行审查。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需于2019 年3 月底前获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八、学费与奖助根据国家有关部委相关规定和浙江省物价部门的核准,我校向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非全日制定向教育博士学费标准为10 万元/生·全程,非全日制定向工程博士学费标准为15 万元/生·全程,其他专业学费标准为1 万元/生·学年。研究生奖助方案请登录我校研究生院网页查询(网址: http://grs.zju.e.cn/-奖学金和各类资助)。此外,我校设立了面向全日制非定向博士研究生的“博士研究生新生奖学金”,奖励优秀博士研究生新生,奖励标准为1 万元/人,获奖比例不少于录取人数的15%(包括各类全日制非定向博士研究生)。九、录取录取通知发放时间: 2019 年6 月底。 今日编辑:佳乐丨浙江大学微讯社 张明炜 李紫月责任编辑:金云云
四十载弦歌不辍,争锋一流,只为不负韶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即将迎来四十华诞,我们谨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院建设和发展的广大校友、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肆秩芳华,踔厉奋发,育新人肇建学科。1980年原浙江大学率先成立科学管理系(筹);1986年成为最早获国务院学位办批复的管理类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1998年借四校合并之东风聚合力量更创辉煌!学院先后创建国家首个以创新管理研究和教育为使命的国家创新基地;创立亚洲首个创业管理博士点;设立国内领先的全球浙商研究平台,全方位探索基于创新创业的管理学“浙大学派”,提出了“全面创新管理”“二次创新”“非对称创新”等原创理论,探索出“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人才培养IBE浙大方案。卌稔风华,英彦蔚起,聚栋梁戮力同心。依托管理学院的国家重点学科、浙江大学高峰学科,以及两个率先获得的双一流学科,在浙之滨,英才汇聚。学院以许庆瑞院士为旗帜,天下来同,集聚了包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在内的一大批在各学科领域开拓创新、继往开来的青年才俊队伍,为中国的管理教学与研究开拓前行。健康力量,栉风沐雨,融全球更创一流。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全体管院人秉持“三好四一流”文化,团结奋斗、争锋一流,在业已建设起的系统管理教学研究发轫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始航地,全学科链高端人才璀璨地,中国管理教学国际化开拓地“四个地”根基之上,致力于为人类贡献浙大管理智慧,培养引领中国发展的健康力量,把管理学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中国管理学院”。忆峥嵘继往开来,展愿景功业未竟。学院将于2020年11月1日,隆重举行四十周年院庆系列庆典活动。诚邀广大校友、各级领导与各界人士,共襄盛会,共叙深情,共商发展,共谱华章!特此公告,敬祈周知!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二〇二〇年五月二十日
文 |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魏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魏江在论坛上发表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所理解的社会创新创业。过去,我们把社会创业解释为"解决底层老百姓生存就业、环境保护以及养老等社会问题的创业",但在今天这样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需要重新定义社会创业。第一,社会创业需承担起社会责任。我们把传统创业称为机会驱动型的利润导向的创业,也就是说,抓住一切机会开拓新的公司,成立能够产生利润的经济组织。而在当前的大变局下,在中美贸易战下,我们的社会创业需要更多地承担起社会责任,承担起创新创业强国之使命。放眼这些年,杭州以及浙江的创新创业发展,有引以为傲的一面,但我们也要意识到缺乏科技创新的现状。当看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个人财富500强,以及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的时候,我们应该好好思考:为何杭州以及浙江的"500强"数量正在下降?当我们看见华为如何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像华为那样代表国家力量与美国交锋的企业,在杭州是否存在?站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坐标点上,创业者们要好好思考:你的创新创业是否承担起了社会责任?是否真正做到了科技创新、为强大中国的科技与经济做出了贡献?第二,社会创业要做到"不创新,毋宁死!"大变局下,我们当前全球经济的发展,必须紧紧扣住"创新"这个关键词。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评选首届浙大创新创业先锋时,我始终坚持,创业一定要是以科技创新驱动的创业,而不是所谓的商业模式。当下的中国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非常在行,但请扪心自问:有多少家企业真正把科技创新融入了自己的血脉和基因?又有多少家企业真正做到"不创新,毋宁死"?第三,创新创业的最大动力应该是由下而上的。事实上,浙江人民的创业基因经过40年的发展,书写下了巨大的"了不起"。浙江人依靠敏锐的市场意识,不甘于贫穷、希望改变自身命运的意志,一步步走到了今天,发展出基于信息与数据技术的新创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资本的力量、知识的力量以及技术与制度的力量,也看到了浙江人的精神。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温州、义乌等地出现一批浙江人,勇立潮头、埋头苦干,冒着风险开启制度创业,改变中国历史。发展至今,我们应该开始思考一件事——浙江未来的创新动力机制到底有没有产生?过去40年的发展是不是应该成为当下浙江发展的核心能力与发展基础?在技术创业、资本创业、制度创业、社会创业四要素的协同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应该大胆以敢为天下先、勇立潮头的精神与气魄再现浙江辉煌?需要强调的是,如今创新创业的动力应该是一种"希望以我们的努力让人民享受幸福生活"的内在获得感;我们需要真正推动由下而上的创业,因为自人类历史诞生以来创新创业最大的动力是由下而上的,真正的创新创业精神来自草根、底层老百姓,社会的变革也是通过由下而上的创业来推动的。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管理学院的优秀博士生忻皓同学,他20年如一日的追求着钱塘江两岸的"绿色步伐",这是发自内心想让我们的人民得到幸福。基于创业的新时代内涵,我想给首届浙大创新创业先锋获得者们以及中国创业者们3个建议:创业一定要有"时代观"——与时俱进、内涵丰富的构念创业一定要有"价值观"——与人俱进、责任融合的构念创业一定要有"制度观"——与势俱进、制度合一的构念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的创业一定要有时代观、价值观、制度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也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可见,我们的创业也要回到“人”本身,回到与人俱进、责任融合,回到社会中的老百姓身上。要实现这一切,靠的是科技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老百姓才不会失业,人民才能够健康幸福的生活。因此,我们要勇于走在时代潮头,敢于科技创新,敢于突破制度的障碍,敢于提供"中国方案"。基于上述"三观",在具体的实践中,创业者要做到四个"尊重"。第一,尊重人性的精神。企业家要思考,一个企业里成千上万的员工在干什么?他们在为企业和资本创造价值。如果没有这些员工,就不存在你的企业。“人”本身首先追求的是一种爱,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哲学,然后才是财富。我希望每一个人能尊重财富并做财富的主人,让公心与私心得到应有的尊重。企业家们更要学会尊重周边每个人的人性。第二,尊重人道的精神。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开始重新反省人存在之道。我们的社会创业也应该回到人道上去。人道是商道之基,人道乃商道之人格化。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我希望我们的创业者以及浙大人,都能以君子之风要求自己,为引领社会发展创造价值,这才是浙大人所强调的求是创新之精神。第三,尊重人格的精神。为人格调之独立,不屈服于官僚之气,既亲又清,官商相互尊重与宽容。真正的企业家,应该学会包容别人的人格化与非人格化发展,尊重人格之内心光明。企业家群体能够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之独立,勇于担当,作为社会精英群体,去引领千万大众走向清明之气。第四,尊重创新的精神。这也是四个"尊重"里最重要的一个,今天的社会创新创业一定要尊重创新,要做到"不创新,毋宁死",因为创新是企业永续发展的不二法门,特别是科技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民族,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今日之中国。我希望创业者们不要沉浸在资本市场里动脑筋,琢磨怎样去"摘桃子",而要多多投身于制造业和实业,投身于真正的科技创新。在我看来,只有真正做到在中国和民族的发展上贡献科技创新的智慧,才是当今真正伟大的创业。(以上内容根据魏江在6月13日举行的浙江大学社会创新创业高峰论坛的演讲整理而成)
“竺可桢奖学金”获得者博士论文入选“2016年浙江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成为2016届人文社科唯一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要想从浙大遍地的学霸之间脱颖而出获得其中的任何一项都极为不易而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16届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博士毕业生孟亮一下子获得了这两项zjuers的最高荣誉2015年浙江大学吴朝晖校长(左)为孟亮(右)颁发“竺可桢奖学金”荣誉证书当然,还远远不止如此哦~人物名片孟亮,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16届博士毕业生、浙江省优秀毕业生,浙江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学生最高荣誉“竺可桢奖学金”、浙江大学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获得者。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上海市晨光学者、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评阅专家、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神经管理与神经工程研究会理事。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作动机与激励,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近10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发表于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Social Neuroscience等知名SSCI/SCI收录期刊,曾获得《阿贝赛报》、《郝芬顿邮报》、《参考消息》、《钱江晚报》、浙江电视台等国内外媒体报道。是不是忍不住赞叹不已了?但谈起他的成功,孟亮却只说道, 无他,唯好奇心尔。事实上,孟亮始终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人,也正是由于这份对自我、对身边人、对世界的好奇,使得他的学术研究始终与生活紧密相连。对自己好奇,迈进学术的大门“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探究如何设计任务本身以及所处的工作环境,从而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最大程度地激发人们的内在动机”是孟亮博士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外行人乍一听,似乎挺高大上的,但其实这个研究想法的萌芽,正是源自于孟亮对自己的好奇——原来,生活中的孟亮“ 一直都是一个自我驱动的人,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选择也都是自己做出的 ”,所以,外在的奖惩于他,并没有太大的影响。那么,既然不是外在的奖惩在影响自己的行为动机,到底又是什么在驱动自己不断向前呢?抱着对这一问题的好奇,孟亮开始了他的一系列实验和探究,也由此,走上了他的学术之路。问题的提出是出于对自我的好奇,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孟亮也常常是自己的“小白鼠”。当面临大量待完成工作时,孟亮会给自己一些小小的权利:比如按照自己喜欢的顺序去完成这些任务,或者在工作时播放自己喜欢的音乐。这一系列小小的选择,尽管并没有改变工作任务本身,却很好的满足了“自我决定感”,增强了内在动机,从而能够更好地去完成手头的任务。“假装给自己很多选择”,也成了孟亮得以始终保持研究的热情和动力的“秘密武器”。对身边人好奇,研究之路常思常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漫长而枯燥的研究过程往往让人“望而生畏”。但在孟亮这里, 学术研究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满足自己好奇心的方式和渠道——有了好奇心作为驱动,学术研究便不再是一门“苦差事” 。在与身边人的相处中,孟亮发现很多人在遭遇挫折后,并不会一蹶不振,而是会主动去寻找其他的契机,证明自己的能力。比如,托福成绩没考好的人也许会因为拍出一张很美的照片而重拾快乐和信心。“但能拍出好的照片并不能帮助他取得更好的托福成绩呀!”孟亮感到奇怪,“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还会这么做呢?”于是,孟亮将这个问题带到了研究中,成为了最新的研究之一。如果不是对身边人、对生活始终怀有一颗好奇心,又何来这个研究选题呢?不断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到研究中去寻找答案,最后又将研究所得运用到生活中。对世界好奇,学术之余也有诗与远方不仅仅对自己好奇、对身边人好奇,对于世界,孟亮同样充满了好奇心。 直博5年的时间里,孟亮利用假期时间走过了12个国家 ——从贝加尔湖畔走过,到斯里兰卡探望大象孤儿,在土耳其探访神秘的地下城,在乌克兰敖德萨国立歌舞剧院欣赏歌剧……在希望了解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好奇心驱动下,孟亮成为了一名自由行达人,踏上了一次又一次的旅程。孟亮卧室的照片墙俄罗斯贝加尔湖乌克兰敖德萨的海滨马来西亚美人鱼岛在斯里兰卡寻找“世界尽头”时,孟亮和同行的小伙伴们不巧遭遇了大雨。本已不奢望能看到什么风景,但就在抵达“世界尽头”的那一刻,云雾突然散去,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最美丽最壮阔的风景。“那一刻真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孟亮说,“ 人的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但是生命的厚度却是由我们的阅历决定的。 ”旅行、学术研究,孟亮始终在路上。孟亮在斯里兰卡 永远好奇,永远保持前行的自我驱动力 。对于孟亮而言,学术研究也好,旅行也好,都是不断满足自己好奇心的方式和渠道,过程本身就具有无限的快乐和满足感。而那些所取得的荣誉和成就,某种程度而言,也是好奇心的副产品。那么你呢,是否也始终怀揣着一颗好奇心在看世界?文字记者:费静怡图片由孟亮提供
2018年浙大双创周之世界青年创业论坛。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供图98位校友掌控70多家上市公司。2020年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发布这一“最牛”官宣。在大众惊叹于创业是否有秘籍之时,院长魏江给出了回答:无创新,不创业。11月1日,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建院四十周年庆祝大会暨商学院院长论坛将在浙江杭州开幕。创新,是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始终践行的“准则”,也是本次活动的“议题”。自1986年获批科技管理博士学位授予权以来,其在推动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上下功夫,通过构建实战课堂、打造交叉科研团队、创立“商学+”教育生态系统等方式,打造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教育,培养“有思想”的商人。王重鸣给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全球领导力硕士专业留学生授课。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供图先试先行:改变从学科开始浙江大学被誉为“中国创业率最高的大学”,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下称“浙大管院”)则是创新驱动创业教育的忠实拥趸。而这样的基因始于一次先试先行的学科变革。1998年四校合并之后,新浙大管院亟需整合资源,以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发展。彼时,世界高等教育领域中刚刚萌芽“创业型大学”概念,提倡以科技创新驱动创业。这一转变,让探索中的浙大管院看到了方向。于是,其在中国率先设立了创业管理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与传统的办企业、做生意不同,我们更聚焦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通俗一点,就是培养‘有思想’的商人。”魏江说。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创业课堂。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供图自此,创新创业在浙大管院扎下了根,并逐步走向枝繁叶茂。1999年管理学院与竺可桢学院在中国大学中率先成立浙江大学创新创业强化班;2006年浙大管院成为中国第一家拥有创业管理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办学单位;2009年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创业管理硕士项目在浙大管院启动……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在浙大管院课堂上,创新创业唱起了“主角”。据悉,目前浙大管院是该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最多的学院。一开始,创业课堂里讲的是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等管理知识要点,后来培养方案进行了升级。在创业管理的课堂中,学生们被分成一个个创业团队,从市场研究、创业机会识别,到前期的立项,再到设计投融资方案,每个环节都有学术教授和实践导师进行评估、指导。“我们要培养的学生,是具备创新意识和风险承担能力的。”创业者是可以培养的,浙江大学MBA创业管理方向学术主任邬爱其对此深信不疑。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在魏江眼里,这并非终极目标。“我们不主张学生一毕业就创业。创业教育培养的是创新者和领导者。”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全球创业计划学生。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供图独树一帜:构建双创生态创新创业风潮,已席卷中国高校,一场创业教育变革已经到来。在浙大管院,双创风潮的形成,一方面得益于先试先行的学科变革,更重要的是其独树一帜的创业教育生态。生态的基础是多学科融合。在魏江看来,科技、人文、数学、艺术等学科都能与商学结合。创业者不能只懂经济,还要懂得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基于这样的理念,2017年浙大管院启动专业“瘦身”并做起课程“加减法”,对本、硕、博专业学位项目培养方案进行优化,推动全人培育。魏江认为,未来的商学院应当是一个“开放式、平台型生态体系”。在这个生态里,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不仅要跨越学科和院系的藩篱,还要与国际创业教育展开互动。1999年管理学院教授吴晓波牵头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创业教育项目。七年后,时任常务副院长王重鸣成立了浙大管院创业管理精英班,开启了对国际化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学院副教授王颂就是精英班的首届毕业生之一。她说,精英班聘的是最优质的国际化师资,用的是全英文授课。当时欧洲、亚洲、北美洲顶尖商学院的教授都会出现在课堂上。这样的培养模式和生态系统在浙大管院传承下来,并不断升级。除了课堂创业生态的构建,浙大管院还于2016年成立科技创业中心(ZTVP)。该中心牵头发起浙大创业周,并联合其它单位每年举办世界青年创业论坛、浙大MBA众创音乐节等活动。“在浙大管院,课堂内外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创业者。”科技创业中心主任郑刚说,学生们能在校园里与创业大咖不期而遇,也在一次次分享、讨论和实践中,对创新创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百花齐放:创新才是硬道理从大学实验室到产业界,成果转化一直是难题。但浙大管院利用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撑起了创新创业的一片天,呈现“百花齐放”之态势。自2005年入职浙大管院以来,邬爱其对创业教育始终秉持一个态度:创业不是简单的做生意,要以创新驱动。在他看来,建设创新型企业才是浙大学生创业的方向。邬爱其所言的创新,包含三个方面: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兼顾社会与经济的创业。而在浙大管院近40年的创业教育探索中,也涌现了一批创新型企业。白云峰自本科起便就读于浙大管院,他曾在采访中表示,自己的创业正受益于浙大管院复合交叉的学科体系。“技术是创业的最核心支点,追求创新驱动,才能创业成功。”注重学科交叉和跨界创新,在浙大管院,一大批高精尖项目竞相涌现。据2020年5月发布的《2020浙大校友上市公司榜单》显示,在浙大系上市公司管理者中,来自浙大管院的毕业生高达98人,人数在该校二级学院中高居榜首。其中,海康威视董事长陈宗年、顾家家居董事长顾江生皆为其校友。“从他们身上,我们都能找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创新。”魏江直言,21世纪传统企业会消亡,企业必须要进行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做到“不创新,毋宁死”。他也一直告诫学生,要学会思考与创新,而不是只会模仿与拷贝别人的商业模式。“浙大的学生更应当具有创新精神,去突破技术难点。我想,这是每一位浙大人都应该承担起的责任。”(童笑雨)来源:中国新闻网
心心念念浙大求是园?想圆自己一个博士梦?小编有一个好消息告诉大家!浙江大学2019年普通招考博士研究生招生报名已经开始啦快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并转发给身边需要的小伙伴们吧~2019年浙江大学普通招考博士研究生报考说明 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科技专门人才。二、报考条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2.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境外获得学位须在2019年3月30日前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书;应届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最迟须在9月1日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在读博士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报名截止日前需向我校研究生招生处提交所在培养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学校规定的体检要求;4.有至少两名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教授(或相当专业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专家推荐信直接寄送给报考学院(系));5.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学位(前四位代码为1051及1052)报考者,除满足(1)-(4)的条件外,还应有相应专业的执业医师资格;6.教育博士(代码前四位0451)报考者,具体报考录取要求请查阅教育学院发布的“教育博士招生简章”;7.非全日制定向工程博士报考者,具体报考录取要求请查阅《浙江大学2019年非全日制定向工程博士招生简章》;8.“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报考者,具体报考录取要求请查阅《浙江大学2019年招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招生简章》;9.“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招生专业仅限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代码前四位:0305),报考者除满足(1)-(4)的条件外,必须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业务骨干教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5年以上。报名时必须征得所在单位同意,递交一份《2019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考生登记表》到浙江大学研究生招生处;录取的考生须与所在单位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单位至少保证考生有一年的脱产学习时间,考生毕业后保证回单位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至少5年。10.“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报考者,除满足(1)-(4)的条件外,需递交生源所在地教育厅盖章的《报考2019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到浙江大学研究生招生处,报考条件查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下达2019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点击查看通知)https://yz.chsi.com.cn/kyzx/jybzc/201809/20180930/1726266557.html;通过报考学院(系)审核的“少民骨干”考生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外语考试。三、学制普通招考博士生的基本学制3-4 年,具体请咨询报考学院(系)。四、申请报名(一)报名时间安排注册报名:2018年11月20日—2018年12月15日,务必填报完成基本报考信息。修改信息、缴纳报名费:2018年11月20日—2018年12月20日下午17:30,12月15日以后不能注册报名,只能进行报考信息修改和缴纳报名费。打印准考证:2019年3月4日至3月9日,登录后在网上完成(具体事项另行通知)。各位考生务必在以上时间安排内登录报名系统完成各个环节的内容,逾期恕不再受理。(二)报名程序进入报名程序前请先用手机号作为用户名进行注册,每位考生只能注册一次,注册后再登录报名。1.阅读学校公告和进行考生诚信考试承诺。2.考生信息填写:所填写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完整。最好请事先浏览一下有关“报名采集数据”,对需要的数据做好准备,填表时可逐条对照。填写内容有以下几个页面,每页填写完成后点击“保存”,以免信息丢失。(1)报考类别及学习方式:考生按照各类别下面的注释,选择全日制或非全日制、非定向或定向。(2)基本情况:每项下拉框内容都必须填写,填写的出生年月务必与身份证上一致。填写完成后上传身份证含照片页的电子版。(3)本科学历和学位:以下拉框方式选择毕业院校和毕业专业,正确填写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编号,否则将不能通过教育部录取资格审查。毕业专业应先正确选择专业所在的学科门类,再选择一级学科名称,最后才能选择毕业专业(其余类似)。(4)硕士学历和学位:应届毕业生请在第一栏打勾;请正确填写已获硕士学位(学历)证书编号,否则将不能通过教育部录取资格审查。如果硕士专业是学校自主设置的,请选择相应的一级学科作为硕士专业。填写完成再上传硕士学位(学历)证书。(5)报考信息:每位考生限申请一个专业,限选报3名导师。(6)学习或工作单位信息:按照目前所在的学习或工作单位如实填写,如无工作单位请填写无,不要填写成人才交流中心(档案所在单位可以是人才交流中心)。(7)联系方式:正确填写移动电话和电子信箱并保持畅通和及时接收,以防贻误考试和录取。(8)学习工作情况:个人简要学习工作经历自高中开始填写。(9)家庭情况:填写家庭主要成员情况。(10)根据报考学院(系)“申请-考核”制实施方案(细则)要求递交材料的清单打包上传所有材料(zip格式)。(11)上传报名照片:请上传标准证件近照(电子版JPG格式,150×200像素,大小30K以内,白色或淡蓝色背景)。若无近期证件照片,请到照相馆去拍照,然后让照相馆帮忙处理成150×200的jpg格式文件后上传。该电子照片将用作考试、录取通知书、入学后学籍管理、档案材料以及在校证件等用途,请认真准备。由于照片模糊、年限较长以及其他不合要求的因素,造成考生不能参加考试的情况,其后果由考生本人负责。3.缴纳报名费:报名费150元,请通过报名系统在线支付,建议用支付宝缴费或中国建设银行在线支付,缴费后等页面自动跳回,否则会导致缴费不成功(提示:缴费前请仔细考虑,考生缴纳报名费后,不能退费。未交费者将视为报名不成功)。浙江大学博士报名系统(点击进入)https://grs.zju.e.cn/bssso/login?service=http%3A%2F%2Fgrs.zju.e.cn%2Fbsbm%2F浙江大学导师介绍(点击进入)http://yjsds.zju.e.cn/shiInfoList.jsp?cid=525(三)联系和咨询方式1.各类专项计划考生登记表务必用EMS邮寄,邮寄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海洋大楼研究生招生处411室,邮寄联系电话:0571-87951349,邮编310058;递交截止时间:2018年12月20日。2.网络报名过程中咨询方式为邮件联系,邮箱地址:yjsy-zsb2@zju.e.cn。3.报考导师的联系方式请咨询相关学院(系)。各学院(系)研究生教育科联系方式见下表。4.报名前请务必登录报考学院(系)网站查阅2019年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招生实施方案。五、考核方式各学院(系)实施“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具体实施办法请关注报考学院(系)网上公布的招生信息(11 月份将陆续发布)。报考国家专项计划和选考小语种的考生需参加学校组织的外语考试,其他考生(非全日制定向工程博士考生除外)的外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考核方式由招生学院(系)根据实施办法审核后确定,审核结果由报考学院(系)于2019年1月陆续在学院(系)的招生网页公布,考生也可于2019年1月底在报名系统中查询。非全日制定向工程博士初审结果公布时间以及具体招生简章在浙江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另行公布。六、外语考试地点和时间学校初定于2019年3月9日(周六)组织外语水平考试。考试地点: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具体时间和地点以准考证为准;考试人员:经学院(系)审核后要求参加学校外国语水平测试的考生。七、报考资格审查考生的报考资格,在复试前由报考学院(系)按照报考条件进行审查。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需于2019年3月底前获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八、学费与奖助根据国家有关部委相关规定和浙江省物价部门的核准,我校向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非全日制定向教育博士学费标准为10万元/生·全程,非全日制定向工程博士学费标准为15万元/生·全程,其他专业学费标准为1万元/生·学年。研究生奖助方案请登录我校研究生院网页查询(网址: http://grs.zju.e.cn/-奖学金和各类资助)。此外,我校设立了面向全日制非定向博士研究生的“博士研究生新生奖学金”,奖励优秀博士研究生新生,奖励标准为1 万元/人,获奖比例不少于录取人数的15%(包括各类全日制非定向博士研究生)。九、录取录取通知发放时间:2019年6月底。
文 |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魏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魏江商学院最根本的使命,是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商业与管理人才,且培养的人才需要有前瞻性。否则,学生在毕业之际也就是失业之时。那么,未来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有两个要义,一是不同高校的商学院要有自己的人才特质定位,二是不同时代的商学院要有时代的人才素质定位。从大工业时代到如今的互联网、大数据、生态化时代,产业边界愈加融合,知识结构也愈加多元化,一流商学院培养的人才应该是面向未来10~20年的。毫无疑问,专业不是决定未来20年的根本,人才特质和素质才是。专业性割裂治理体系难育“三型”人才引领未来20年发展的人才理应是通识型、创新型和领导型人才(简称“三型”人才)。他们对市场、社会和未来有很强的敏感性,能跳出行业、专业乃至自己所在的空间,融会贯通各学科知识,以整合式思维看问题。然而我们也注意到,当前商学教育专业性割裂的治理体系,是难以完成培养“三型”人才使命的。当我们审视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不难发现关键症结所在,即培养目标短视化、培养方案刚性化、专业设置“山寨”化、课程体系陈旧化和教学知识体系僵化。现实的窘境是,商业专业教育滞后于时代需求,培养出来的人局限于短期就业导向,从长远看,商学院的“产品”与社会需求脱节。培养目标短视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包括一流大学在内,很多高校都把短期就业当作目标追求,设置专业时赶时髦,课程设置功利化和过度实用化,商学院缺乏人文素养、人文情怀、科技洞见的培养。学生和家长选择专业就看是否有利于找到工作;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在组织课程内容时就看是否迎合就业需求;学校评估一个专业学生培养质量,就看就业率。培养方案刚性化的最显著表现在于,自上而下的培养方案设计使得作为方案实施者的院系教师和直接受益者的学生,对于上什么课、谁来上课缺乏话语权,2/3以上的课程是教育部或者学校指定的。这种课程设计上的刚性化衍生出另一个问题:相当多高校开设的课程,虽然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学位层次的学生,但其内容体系却几乎相同,本科与硕士、博士的课程没有多大区别。专业设置“山寨化”具体表现在,建立在学系基础上的专业不可避免地被固化在“自设边界”内。受制于边界,专业培养方案因人设课,专业课程只允许本学系老师开设,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教师的“饭碗”,学系内外的教师和资源无法深度融合与互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不仅知识结构僵化,而且固化的专业边界还严重禁锢了学生宽知识面和多元复合思维的发展。课程体系陈旧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多年不变,教学要求和内容体系没有根据专业和学位的不同进行多层次设计,出现“千人一面”。这点从硕博学生抱怨课程内容的重复中可以见得。二是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设计,不同老师上课的内容各不相同,出现“千人千面”。同一门课程的不同授课教师在内容设计上几乎完全不一致,课程的整体知识设计缺乏统一内核。教学知识体系僵化主要表现为,授课内容与管理实践的严重脱节。究其根本,当前商学院教学治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让教师陷入了激励陷阱。教师队伍固化,科教脱节带来的知识老化,关注的是课程的知识点而不是学生的素质点。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在于当教师对培养方案缺乏话语权,当专业因人开课时,教师是没有动力开发和更新课程的。从底层治学逻辑重构治理体系可见,要从根本上解决五个“化”,单纯“医治”表面症结是不够的,必须重构当前商学院治理的基本体系,包括打破学系的边界,前瞻响应科技进步的需求,根据专业与学科的不同动态优化课程体系。具体而言,这主要从三方面入手:第一,打破专业的边界,建设起跨学系、柔性动态调整的项目团队;第二,规划与时俱进的课程内容,建立起科教融合的交叉科研团队;第三,构建“个性化+通识”的阶梯式知识结构,建立起打通从本科到博士不同层次教学项目的课程团队。由于教学与科研的主体是教师,治理体系就必须下沉到最基层组织中,通过建立起项目(专业)团队、交叉科研团队和课程团队“三位一体”的责任体系,从底层治学逻辑出发重构商学院治理体系。让真正懂得人才培养规律的人拥有人才培养的话语权,才能从根本上化解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弊端,最终达成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三型”人才的目标。“三位一体”育“三型”人才“三位一体”的目的是解决“如何培养人”的问题。通过项目(专业)团队、交叉科研团队、课程团队的联动运行,让教师不断将研究成果转化到教学中去,让学生拥有多元复合的思维方式,让跨学科师资能够深度互动与融合,从而为培育“三型”人才构建起一个可持续、健康的教育生态。可见,确保基层组织的有效联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在构建团队时要遵从一定的逻辑。第一,项目(专业)团队的构建要遵从跨学科的逻辑,打破将专业固化和锁定在学系内的组织机制。在此基础上,发挥项目主任在调整课程结构和配置师资方面的能动性,让学院和教师共同对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拥有话语权。第二,课程团队的建立要基于吸纳不同学科方向的师资,以构建起一套面向从本科到博士的逐层递进的知识结构,以及结合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授课教师之所长的课程体系。吸收融合多学科师资,一方面能支撑起多层次的课程体系,破除课程体系陈旧化的弊端;另一方面也能激发教师研发、打磨课程的动力。第三,交叉科研团队的重构要按照科教产融合的思路,通过最新研究成果与教学的紧密结合,达到与时俱进为教学赋能的目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自己在不断研究中发现和总结的最新知识,不仅能让课程内容推陈出新,与管理实践紧密衔接,而且有助于学生把知识学活。此外,交叉科研团队的构建也能支持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前瞻性课程开发。除了建好基层组织团队之外,还需要相应的制度来保障“三位一体”的可持续运行,主要从四个方面推进:一是要建立以课程团队和项目团队为核心架构的矩阵式治理体系;二是要创建课程团队内部以及课程团队与项目团队之间的研讨机制;三是要在院系层面建立项目管理委员会,对不同层次教学项目实行动态评价和优化;四是全面推行价值导向的教师评价体系,最大程度激发教师对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位一体”可以从根本上激活人才培养中的最基层组织,解决商学院治理体系中的深层次矛盾,从而让商学院的人才培养引领时代发展的趋势。(本文首刊于6月23日《中国科学报》第7版,原标题为《以“三位一体”逻辑培养未来20年商业人才》。)
本文全网版权保护,违规转载洗稿必究!文|冷丝栏目|丝说教育改革根据2016年到2017年的教育部公开的数据,国内100所高校中,浙江大学博士点数量最多,其次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博士点数量仅排名第11位。当然,这个数据并不包括2018年全国高校新增博士点数量。博士点数量多的国内高校有哪些?除了浙江大学和北京大学之外,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和中南大学的博士点数量排名第3到第10位。前15名高校(2018年前数据)明眼人已经看出,博士点数量多少与学校办学规模有很大的关系,当然这样的排名未将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在内,国科大博士生导师数量国内第一,博士点数量当然不不输于浙江大学和北京大学。就博士生数量而言,一些传统的老牌子高校,比如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和山东大学等等,它们都有比较显著的优势。当然,就博士生培养质量来说,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无疑又是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南京大学冷丝在这里提出一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国内博士生培养质量如何?博士论文质量如何?人文科学、理学类等博士论文质量较高,社会科学类博士论文问题多。教育部和学位管理部门每年和每几年都要对博士论文进行抽查,比如,在2015年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各学科论文样本总体合格率为95.79%。其中,历史学100%、理学98.51%、哲学98.44%、农学96.96%、医学96.59%、文学96.43%和工学95.45%。这七个学科门类抽检总合格率在平均线以上。然而,法学是92.21%、管理学90.43%、经济学88.43%、教育学88.03%和艺术学86.52%,这5个门类合格率在平均线以下。陕西师范大学可见,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存在显著的学科差异,隶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教育学4个学科门类合格率全部低于总样本平均合格率,显示社会科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问题相对突出。其一,社会科学近40%的抽检不合格论文被指出“缺少问题意识、理论关照和聚焦”以及“论述分析不能与研究问题紧密结合”的问题,与此相关的问题还包括选题没有学理意义、对学科研究现状了解和把握不够深入等,这些都指向博士论文研究和撰写的一项基础工作,即提出“研究问题”。说白了,很多博士论文是为了毕业、拿到博士学位而研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研究,这样的研究没有意义和价值。山东大学其二,社会科学中60%的不合格论存在被评审专家明确指出文献综述质量差的问题,在管理学和经济学门类,这一比例甚至超过70%。从评阅意见来看,文献综述的问题非常集中。文献梳理的基本工作量和文献的质量不够,包括文献不全面与陈旧、来源期刊不够权威以及外文文献缺乏,因而无法全面和准确呈现本学科领域与论文主题相关的研究基础和现状。其三,超过60的不合格论文在分析推理和论证的合理性、逻辑性方面存在问题,还有很多论文被专家指出概念,理论使用不当,论文思路模糊和结构逻辑混乱,以及论述分析与研究主题关联不紧密的问题,这些都指向作者研究训练的不足和理论思维、分析论证能力方面的缺失。那么,博士生培养和博士论文质量又该如何有保障呢?在博士生培养环节中,学校要加强学术规范、学术写作方面的训练,鼓励培养单位开设学位论文写作、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等公共课程,强化基本学术训练。高校必须加强博士生培养过程考核和质量把关。通过相关制度建设,强化和完善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课程论文、预答辩等培养过程中的考核环节。加强博士生导师的质量监督意识,建立适当的责任保障机制。同时,高校必须加强对于抽检不合格论文培养单位和导师的追责,进一步提高以论文抽检合格率作为学位点评估、学位授予权和导师招生资格、研究生教育资源分配的力度。附录100所高校名单:百所高校博士点数量本文全网版权保护,违规转载洗稿必究!敬告|冷丝所有文章首发『百家号』,如有错漏和最新信息,作者将在评论版块及时更正和补充,也请网友批评指正,谢谢您!同时严正声明『非法转载必究』。
中新网杭州7月1日电 一流大学,谁来为本科生上课?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随着其本科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资源如何配置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绕不过去的问题。“让最优秀的老师、最资深的教授为本科生上课,让年轻教师带博士生。”在师资改革方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魏江给出了“颠覆性”答案。管理权力下放一线2017年9月,浙大管院启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为根本动力,围绕师资、学科、课程、创新实践精准配置资源。谈及改革初衷,魏江表示,对复合型人才的社会需求以及浙江大学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领军者的目标,是本科教改的初衷,也是目的。此背景下,浙大管院大刀阔斧将原来八个专业缩减为三个,大胆“砍”掉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热门专业,在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提炼萃取,最终优化为工商管理、会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三个本科专业。工商管理专业项目组负责人王小毅与学生交流。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供图。“专业课程的大幅度调整意味着老师讲课和研究方向的大幅度转变。”作为教学一线的老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导王小毅称自己见证并亲历了这样的转变,他将该转变总结为改革前的“因人找课”到改革后的“因课找人”。原有的课程被取消,新增的课程随即开设,势必会造成不少老师一时“迷茫”。为此,浙大管院创新设立教学课程组和项目组,并把教学管理权下放到一线,把课堂的“入场券”交给课程组长,把教学项目管理的权力交给专业主任,寻求优质资源的“最大公约数”。作为工商管理专业项目组的负责人,王小毅以该专业新开设的“设计思维”课程为例介绍,课程组由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加入,既发挥了课程组集中、融和优质师资的优势,也为更多一线老师开辟了新的教学和科研方向。“‘设计思维’课程不同于传统工商管理类课程,其聚焦当下社会和企业需求,旨在培养本科生的商业分析能力。”王小毅介绍,目前课程组11位成员来自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等,研究方向涵盖旅游规划、创新设计、音乐科技设计、医疗产品设计、智能产品设计、工业设计等。“这打破了原有学科边界,实现了老师‘各自为战’到团队集思广益。”无独有偶,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财务与会计学系主任陈俊看来,课程组与项目组可以称得上此次师资改革的“最大成果”。他介绍,新设立的“财务管理”课程组集中了之前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财务管理课程,从而使学生培养更加贴近市场经济和商业社会对复合人才的需求。此外,财务与会计学系还新开设了国内首个“智能财务”方向的会计学专业,融和计算机、大数据等专业,旨在培养高端型、创新型、复合型的财务人才。对此陈俊表示,“智能财务”课程组在立足管院的基础上,还吸引了其他学院的老师参与人才培养,教学管理权下放最大范围地集中了优质师资。浙大管院财务与会计学系教师在授课。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供图。优质师资下沉一线教学是改革的核心,师资是教学的核心。浙大管院把最好的教师资源送到本科教育中去,对此魏江有自己的想法。“本科阶段是塑造人的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成形的关键时期,因此选派最优秀的老师去培养培育。”魏江说,同时本科阶段的学生需要对未来、对行业有清晰准确的认知,好老师将适时引导学生,开阔他们的眼界。最好的老师投入到本科教学,也颠覆了管理学院原有的师资结构——让年轻教师带博士生。“博士不是上课上出来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学术研究要自己去关注领悟。”魏江说,年轻教师大多是刚毕业的博士,掌握最新鲜、最热气腾腾的知识,由他们带博士生则可以共同研究、教学相长。“教学相长”不仅是年轻教师的深刻感触,此次师资改革也让资深教授再次体会到了教学相长。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系教授、浙江大学旅游研究所所长周玲强还有五年即将退休,他坦言:“某种意义上资深老师在教学中会掌握更大主动权,大多情况是因人施课,但此次师资改革倒逼所有老师重新学习。”周玲强在此次教改中也加入到了《设计思维》课程组,他表示,其多年来研究旅游规划,原以为新的课程完全不在话下,但实际上真正进入课程才发现有诸多地方需要重新认识。“管理学所有的方法论都是一个严谨的科学过程。”因此在周玲强看来,浙大管院此次师资改革使所有老师都面临同样的新挑战,这将倒逼老师去学习和研究,成为与时俱进的“优质师资”。此外,为了将优质师资下沉到本科教学,浙大管院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如为了破除“严格的老师评教得低分”的情况,管院改革评价机制,用制度保障拉起教师考核与激励制度的准线。优质师资向教学一线倾斜,随之反映了“教师为本”的理念。师资改革后,管院将本科课程授课酬金提高至原来的三倍,并在院内形成“三好老师”文化。老师既不需要申报,也不需要填表,全体师生和评审委员会以实名制,每年评出好教师、好学者、好员工。魏江介绍,浙大管院还借师资改革对任课老师设置了“高门槛”,确保课程质量。学院规定教师上岗前必须完成规定学时的教学能力培训,并将之作为教师晋升的基本要求。通过内训和“一对一”结对等形式,老师得以提高教学能力。“对于因课程体系改革而被取消原有主讲课程的老师,学院也帮助他们加入新的课程中去。”魏江表示,除教学课程组和项目组外,管院还融合MBA、博士生项目等平台推动教师转型,拓展教师发展的新通道,通过本科教育改革搅活全院优质资源的“大池塘”。在魏江看来,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不是由专业和学科构成的,而是由知识和智慧构成的。这个平台将汇集最优秀的人才、聚集最优质的要素,从而打造一流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完)(郭其钰)
随着国家对创新的持续号召与倡导,近年来我国创新理论与创新实践涌现,取得了令国际友人艳羡的成绩。在成绩的背后,除国家号召之外还离不开这样一群人,他们将创新作为贯穿一生的事业,不断以汗水与智慧浇灌。他们不仅自己投身其中,还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创新人才队伍,共同助推中国创新发展。“中国创新管理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庆瑞就是其中之一。从事创新研究与教育近40年的他,开拓了我国技术创新管理理论,突破性地提出了以企业为主体,“二次创新—组合创新—全面创新”的理论体系;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术领袖型学子,并以代代相传的研究特色“顶天立地”,带领他们从杭氧、海尔到吉利、海康威视、华为......“蹲”遍了成百上千的企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推动企业发展的中国特色创新管理理论。作为管理学院成长路上的重要建设者,许庆瑞院士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即将迎来四十华诞之际,回忆起自己的学术成长史,分享自己的立德树人观。本期【40年· 管院记忆】专题,让我们一起感受许庆瑞院士作为学者与师者所散发的“健康力量”风采。“以学为主”的青少年时代 ,“从学到创”与“学创结合”的中壮年时期由于家庭重视子女教育,我在中小学受到了较好的基础教育,为日后升入大学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在新闸路小学五年级后跳过六年级,直接考入了大同大学附属中学,高中考入了上海数一数二的南洋模范中学,1947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工业工程管理系。1951年我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开始学习苏联的工业经济与企业管理,这是我第二个高等教育的学习过程。苏联教学的特点是崇尚理论学习与研究,这对我提高理论水平与培养理论研究兴趣起了重要作用。从国家经济建设来看,当时正是我们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这个时期我开始了“从学到创”,导师给我定下了“技术管理”的学习与研究方向。这是我学术生涯的第二阶段,是“从学到创”的开始,它是一个较长时期的“边学边创”的过程。在这一段时间里,开始走出单纯学习苏联与书本知识的框框,开创了探索我们国家自身需要的研究与创新过程。当时我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使用的企业管理教材中,第一次摆脱了单纯学习、仿照苏联编写教材,开始发挥首创精神,建立了自己教材的新体系,列入新产品试制/生产技术准备组织与计划的章节。从研究生毕业留下当教师的1955年秋一直到1978年,这第二个20—30年时候我们边学边教,是“学习、研究与教学”三者结合的过程。在六十年代初这段时期里,我们曾随一机部部长汪道涵的调研组在上海机床厂蹲点调查,对我们培养深入实践作理论和政策研究的作风有很大影响,这对我们此后树立“顶天立地”的思想与作风亦有重大影响。这第二个阶段,是“从学到创”至“边学边创”的重要阶段,培养我们把学习理论前沿和学习实践相结合。当时,中国人民大学对教师进修与提高,提出了一个学习苏联培养副博士的模式,其要求不亚于欧美培养博士生的水平,它要求深入学习基本理论及经济学的经典著作,如马克思资本论全书,马列主义的哲学著作等。在工业经济与企业管理方面,要通读200本原著和十年的经济理论杂志与专业杂志。在人民大学学习与工作的十年对我此后学术生涯起了良好的奠基作用。“以创兼学”“以创为主”的中晚年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时任浙大校长的钱三强、钱学森及李昌同志均认为在工业管理方面一直没有专业来培育人才,他们提出设立这么一个为科学/技术管理培养人才的专业和院系。于是我被授命前往美国寻访这样一个专业,以便仿照他们的经验创办科学与技术的管理院系。1980年我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首先到麻省理工的管理学院。当时发现美国并没有专门培养科技管理的院系,但却设有一些这方面相关的课程,如“研究与发展管理”“技术创新管理”“技术扩散”“技术转移”“研究与发展系统动力学”等等。我选择了管理学院的技术管理教学组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基地。这个组的组长是Ed. Roberts,他是美国技术管理与创新方面的大师级教授,在他的组里还有两名这方面的著名教授,即Tom Allen与Eric von Hippel。前者以研究 “技术信息流”而著名,后者以研究“用户是创新者”和“创新源”而著名。我参加了他们创办的第一期技术管理研究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一年以后我又赴美国西海岸斯坦福大学的工业工程系访问学习了三个学期。在美进修学习的这两年,大大缩短了我原有知识与国际先进管理教学的巨大差距,为我们赶上国际水平进行教学与研究奠定了基础,为我们新的教学和研究提出了方向。留美回国后,我开始了技术创新管理的新方向。1986年起我们浙大被批准招收科技管理的博士生,我第一个博士生所做的课题就是技术创新的动力与能力机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常研常青的课题,是近三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拥有研究价值的重要课题。1982年年底开始,我花了三四年时间写出了《研究与发展管理》《技术创新管理》。据后期调查,两书均为我国第一本讲研发与技术创新管理的教材与专著。针对我国研究成果实现商品化率低的状况,80年代初我开始思考问题之所在,对比中美两国科技力量分布,美国大部分科技力量在基层,在企业里。而我国却分为五路:中科院,部属研究院所,地方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企业,企业力量很薄弱。针对这个状况,我于1982年末中科院管理科学研究组召开的座谈会上提出了“技术创新应以企业为主体”的观点。这个观点一直未能引起重视, 80年代末期为经委所接纳,而真正大力推行却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在近三十年中,我们浙江大学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与团队集中力量研究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道路。这三十年,也是我们创新团队“顶天立地”“高精笃实合”培养人才的三十年。我的“立德树人”观始终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为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服务,增强社会责任感。要求研究生积极参加一些重要的研究课题,如国家科技、教育资源的动态分析,技术引进的策略,二次创新的模式,环境、科技、经济的协同发展和中小企业创新等等。这些课题对国家与企业的发展起了很好的决策借鉴作用。努力培养求是踏实的科学精神。在许多重要的研究过程中,我亲自带领年轻教师与研究生开展深入的案例调查及分析,力求使管理科学的研究工作源于实践、服务实践。努力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研究生不断学习国内外管理学、经济学、系统科学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并强调设计科研项目的能力,要求研究生积极撰写项目建议书。在综合素质方面,始终强调人品与意志,特别是培养研究生旺盛的工作热情和坚持不懈的毅力,我认为只有将人的智力与毅力协同,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努力造就一支积极向上、充分交流的研究团队。坚持每周两次与青年教师及研究生一起,研讨科学研究的最新动向与工作进展。这种持续的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交流与共享,极大地提升了梯队的研究视野,增强了研究团队的凝聚力。我一向对团队学生们严格要求,毫不松懈;要求他们互帮互助,团结合作,共同进步,这在亟需加速知识积累的今天,是个值得参考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