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博士,大部分人可能会觉得博士应该戴着眼镜在实验室里做研究,或者站在讲台传道授业,再则就是穿得光鲜亮丽,出入在各大高档写字楼……很少有人会把博士和种地联系起来。但是,这个世界总是不缺“例外”的。比如,从事柑橘、百香果等云南特色水果研究的农业专家李学进,就是一位穿梭在田间地头的博士。云南省泸水市有一个叫老窝村的村子,它地处偏僻,位于横断山脉南端的滇西纵谷区。林立的峰群,把老窝村的土地切碎成块,村子的耕地平均下来,每个人仅1亩。面对这样的自然条件,村民只能种点包谷、麦子,再养几只家禽,一年到头辛苦下来,收入才近千元。在种地上看不到希望的年轻人选择到周边的城镇打工,村里就剩下老人和孩子。所幸,这一切都随着李学进团队的到来,得到改变。去年2月,李学进博士按照省上的安排,来到老窝村开展扶贫工作。到达村子的第二天,他就一头扎进老窝村的田间地头,做起考查工作。他发现老窝村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积温高、光照强,很适合种植熟期错季的柑橘品种。但由于当地村民种植方法原始,没有良种树苗,缺乏科学修剪,病虫害也严重,再怎么努力也种不出好果子。李进学一开始从传授村民种植方法入手,教村民科学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灌水。可穷怕了的村民听不懂,也听不进去,他们担心李进学指导一下就走,不管后续,导致种出来的柑橘还不如以前。喊破嗓子也没人听之后,李进学转变了思路,他找到左雪峰这个老窝村的能人,打算干出实效来给村民看,让村民相信自己。尽管有了示范者,树苗的引进、农业设施的建设等都需要资金,争取不到资金支持,村子也不能快速发展起来。而这时,拼多多扶贫助农小组来到了泸水市,经李进学牵线搭桥,橘橼扶贫示范项目得以建立起来。拼多多投入资金帮助老窝村引进树苗,并搭建起智能滴灌系统、天空地一体化精准农情测控系统等一整套现代农业设施。就这样,一座现代化果园在怒江峡谷拔地而起。与此同时,李进学也没懈怠,反而过上了“007”的生活,手把手教村民挖田垅、种树苗、病虫防治、浇水施肥以及使用智能化农业设备。他还严格要求村民,把每株果树检查到位,发现问题立即处理。艰苦的付出,得到了回报。老窝村的果园项目走上发展的快车道,沃柑种植面积从30亩逐步扩大到337亩,智能化水平也得到快速提高。此外,李进学团队还带领村民开展橘园套种菊花项目,发展起农家乐,进一步增加收入。当地村民坦言,经过李博士的指导,新种的果树16个月就试花挂果,比过去4、5年的长势都要好。尤其是加入橘橼扶贫合作社之后,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加上奖励金和分红,觉得生活很有希望。这一刻,不由得让人感慨。正是有李进学这样的人才带着所学知识回到农村,带动村民发展,中国的乡村才能振兴,农业才能发展。
01:32【简介】共享单车的风靡,催生了越来越多的骑行者,与此同时交通安全问题也成为了一个社会痛点。吕松,一位中科大在读博士研究生,从事新能源及热发电技术研究,他将论文中的生涩的理论应用到实际中,试图解决生活中的痛点,让蒙着神秘面纱的科技理论不再高冷。值得一提的是,吕松同学因潜心科学研究而获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发布“闪亮的名字”——2019年 “最美大学生”称号。记者:屈 彦 汤 阳 水金辰编辑:常君丽 王旭晗(实习)
来源:伦敦交易员(微信ID: LondonFinance)LTCM对自己的投资策略三缄其口、讳莫如深,有的投资者抱怨:“ 不知道还以为他们是造原子弹的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文中的诸位天才们并非败在了天时之手。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了两次其实怨不了天也尤不了别人。黄奇辅(Chi-fu Huang)本文作者黄奇辅1952年生于台湾,斯坦福大学与麻省理工大学双博士,1990年成为MIT正教授,黄博士是世界顶尖金融学家。由他35岁时主笔的《金融经济基础学》是全球金融经济学经典教材。但相比学术成就而言,黄博士在业界可谓是命运多舛。1993年,他离开学界转入对冲基金,曾担任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的合伙人。LTCM曾是全球最耀眼的对冲基金公司,但最终在一夜间倒闭。之后,他又创办Platinum Grove资产管理公司,同样在2008年金融海啸中再次遭遇滑铁卢。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文中的诸位天才们并非败在了天时之手。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了两次其实怨不了天也尤不了别人。下文是黄奇辅博士的第一人称视角:在现代金融学界和业界,我算是拥有一席之地的人。曾经我和我的同事到任何一个国家,该国央行行长都会接待我们,很多行业内的人会以认识我们为荣。但我今天要分享的,是失败的故事,一个一群金融天才在金融业惨败,甚至一败再败的故事。1995年,默顿(RobertC.Merton)不断打电话给我,邀请我加入到他们刚刚创建的伟大事业——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默顿是我在斯坦福的导师,我曾提议并协助他写作《连续时间金融》一书。这本书后来广受赞誉,也令我们的关系更为紧密。1997年他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本书也更受关注。LTCM是当时华尔街最闪亮的明星。公司创办人麦利威瑟(John Meriwether)被誉为是华尔街债券套利之父,美国前财政部副部长、美联储前副主席等大人物也是公司合伙人。我的另一位导师,与默顿一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被称为是金融宗师的斯科尔斯(Myron Samuel Scholes)也在这里。这些天才们组成了全球金融业有史以来最为耀眼的“梦幻团队”,也用成绩证明了自己,我接到邀请时,才一年的他们已获得高达16亿美元的利润和含手续费在内高达到59%的收益率,开创了基金业有史以来最迅速的成长奇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的“梦幻团队”LTCM的主要业务是债券套利交易,通俗地说,就是像做股票一样做债券。债券的价格波动很小,风险和回报也低。为了获得更高的回报率,LTCM动用大量财务杠杆将规模做到很大,他们运用电脑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价格波动,并且通过电脑精密计算在波动中发现与把握套利机会。这样一来,运用和建立套利模型就显得非常关键,我被他们认为是这方面的天才,这也是他们邀请我加入的原因。莫顿和斯科尔斯邀请我去担任LTCM亚洲业务主管及公司合伙人。这很诱人,但起初我拒绝了。我太太不愿来亚洲,她是加州理工的电脑博士,也是耶鲁知名的电脑教授,她觉得自己的事业在美国,不应该到亚洲来。后来,麦利威瑟也向我发起攻势。我开始动摇了,太太也觉得可以尝试一下。1995年,我正式加入LTCM,从零开始拓展亚洲业务。最初两年,我在总部格林威治上班,跨洋开展以日本债券市场为主的交易。在我们的合力下,LTCM继续腾飞。1997年底,我们当年金融衍生工具的总规模已接近万亿美元之巨,超过当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我们这些合伙人的财富也火箭般上升,到1997年年底,我们在基金中的总值已高达14亿美元,比投入的1.5亿美元增长了9倍,要知道,这不过才两三年的光景。我负责的亚洲业务也越做越大,我刚去的时候,公司晚上是没有人上班的,1997年5月,当亚洲业务成为我们的重点市场,我们决定在东京建立亚洲业务大本营时,我光是从美国就带过来15个人,并在东京安了家。就在我们准备更上层楼,大展拳脚之际,坏事情发生了。1998年8月17日,俄罗斯政府将卢布贬值,宣布无法按时偿还国债。我们持有不少俄罗斯债券,马上亏损不少。后来,很多人解读我们的失败,认为我们是在俄罗斯亏到了底儿掉。但事实上,我们在俄罗斯的业务很小。真正让我们滑向深渊的,是俄罗斯之后的连锁反应。1998年之前的差不多10多年里,每两、三年俄罗斯都有面临一次金融危机的考验,但每次,其他七大工业国或者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会帮助他们。因为大家都认为,他们破产会殃及鱼池。于是,1998年,真正的危机发生之前,俄罗斯警告说自己会有危险,债券价格再次下降很多。很多大机构和投机者,都觉得抄底机会又来了,趁机大量收购俄罗斯债券,希望能薅到各国政府的政策羊毛。大家的想法是,真正出问题的时候,别的国家还是会按照惯例出面帮忙,然后危机就会过去,债卷价格就会上涨,这样就又可以稳稳地赚上一大笔。我们也是这么想的。我们认为,真正出问题的可能性是“万一”,别国要帮忙俄罗斯的可能性是“一万”。让我们万万没想到的是,万一发生了。这一次,没有人愿意再替俄罗斯买单。危机迅速蔓延。金融机构都必须保有足够的资本。一旦它亏损较多,就会通过出售资产来减低风险,增加资本。俄罗斯宣布破产,让很多国际大银行遭了损失,他们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要出售资产套现。这些大银行手里持有很多,抛售很方便的资产就是债券,主要是7大工业国的债券。我们的灾难因此而来,因为我们手里持有的金融资产,大多数也是7大工业国债券。一场抛售7大工业国债券的踩踏惨剧由此发生。8月21号,国际大银行开始大幅抛售他们手中的7大工业国债券,令全球主要债券价格发生有史以来最大的波动。前呼后拥的卖空踩踏中, LTCM几乎一天就毁掉两年的心血。难忘的是,8月21那天,我正和麦利威瑟在北京旅行。当天晚上,我们还和中国人民银行的官员共进晚餐。回到下榻的酒店——北京国际俱乐部,分别给总部已经上班的同事打去电话时,我和麦利威瑟听到的是总部传来的噩耗。震惊之下,我和他当即取消中国剩下的行程,他回总部,我回东京。虽然我们彼此安慰和鼓励,但内心都十分清楚,恐怕已是无力回天。从8月22号开始,我们不断召开各种会议,但听到的都是坏消息。越来越多的客户知道我们亏本的消息,担心我们没有偿还能力,并且在市场上做了很多动作,令我们雪上加霜。我们的亏损也每天都还在扩大。不到10天,我们已走到破产边缘。7大工业国的债券,亏掉我们90%至95%的资本。虽然我们推出了大量自救活动,但终究未能再有奇迹。在我们最难的时刻。我在高盛时期的老板,当时已是高盛联席主席的科赞(Jon Corzine)给我打了电话,向我了解我们的情况。话说,当年,他盛情邀请我告别学界加入高盛时,给我的业务之一就是建立数理模型进行债券套利,试图让高盛与LTCM竞争。但我却为报师恩加入了LTCM,令科赞有过一段失落和不快。现在,LTCM出事了,科赞看到一个既可以“复仇”,还可以渔翁得利的机会。科赞提出的方案是,高盛帮助LTCM解决资金的问题,但LTCM要将至少50%的股权交给高盛。我们内心欣喜,但假装无奈地接受了这个安排。但最终科赞却没能解决资金的问题。同时,作为高盛帮的一员,科赞还将我们的“丑事”告诉了他的前任,原高盛主席,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Robert Rubin)。鲁宾被称为是“典型的刻板守旧的华尔街人士”,他以交易员身份加入高盛,对我们干的事情非常熟悉,也清楚我们如果出事可能带来的后果。他接到科赞的小报告之后,非常震惊,急忙启动了紧急程序,要求美国政府介入LTCM,并将其形容为挽救华尔街之战。鲁宾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我们的规模实在太大,超万亿的各类金融衍生品任由亏损,最终将带给整个华尔街带来深重灾难。在鲁宾的重视下,不能让我们倒下成为大家的共识。9月23日,美联储出面,组织以高盛、美林、J.P摩根为首的15家机构注资37.25亿美元,购买LTCM90%的股权,共同接管了LTCM,避免了它倒闭的厄运。后来,我们也因此被首批称为'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的人。但对我们这些合伙人而言,LTCM事实上已经倒闭了。我们的LTCM已经倒闭了。一个被认为只会成功,不会失败的巨人,就这样在一个看起来风险很低的市场轰然倒下。有些讽刺的是,就在前一年,默顿、斯科尔斯,才刚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接受万众瞩目的敬仰。天才和疯子只有一墙之隔,现在,这堵墙倒了。那段时间,也是我和合伙人们人生旅程里最艰难的日子。虽然我负责的亚洲市场是LTCM唯一没有亏本的业务分支机构,但我的遭遇却并不比LTCM的任何一个合伙人好。LTCM从经营的第一天起,就有一个规定,合伙人应将赚到的钱大部分继续投入到基金中。但事实上,我们都将赚到的钱全部都投入到了公司中。我们相信,我们能够做到万无一失。当时,我在东京的房租高达250万日元/月,我的三个孩子也在昂贵的国际学校念书。以前,不但这些费用全由LTCM直接支付,我还在LTCM有一笔巨大的财富。但LTCM清算以后,单是这些支出就已让我难以承受。我在LTCM的几乎所有财富,也都与LTCM曾经的辉煌一起成为了历史。但我们对自己和LTCM的模式依然足够自信,相信LTCM的遭遇只是个极其意外的事件。1999年8月初,我与斯科尔斯重新成立了一家名为Platinum Grove Asset Management的新公司,继续LTCM的业务,默顿也加入到我们,出任顾问。已经习惯了开口就是百亿千亿的我们,从4500万美元的规模,东山再起。LTCM给我们留下的一个核心教训是:不要用高杆杠进行金融操作,即使是在风险很低的领域。当时,我们每年的报酬率都是40%到50%,在一个收益很低的领域,你要想有那么大的报酬,就要用很大的杠杠去撬动。而后来的事实证明,那是一个天大的错误。因此,在这家新公司,我们吸取了上次的教训,高度重视风险管理,把杠杆率降低到以前的十分之一,我们只赚过去10分之一的利润,希望换来持续的生意。在我们的努力下,新的基金很快重新站稳脚跟,并在2007年达到50亿美元左右的资产规模。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我们奔向100亿规模时,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爆发了,又让我们重蹈了LTCM的覆辙。2008年,美国第4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由于投资失利,在谈判收购失败后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而在2008年金融海啸的前10个月,我们的基金就已经损失了38%的净值,单是10月份的上半月,损失就达29%。这其中最重要的损失,来源于我们对雷曼兄弟的错误判断。令人痛心的是,我们几乎犯了当年看错俄罗斯一样的错误。就像当年我们认为G7会挽救俄罗斯一样。我们当时再次天真的认为,美国政府一定会挽救雷曼,因为它已经花大代价挽救了贝尔斯登。于是,我们押重注于政府会挽救它,甚至期待一战成名。但结果,和没有人帮助当年的俄罗斯一样,美国政府居然任由了雷曼兄弟戏剧性的倒闭。我们预期的巨额利润变成了惨重损失。LTCM的遭遇再一次愚蠢的发生在了我们身上。2008年11月,为了抵御撤资浪潮,保护公司稳定,我们宣布暂时不允许投资者抽回他们的资金。但最终,我们再次败走麦城,选择清仓,退还投资者的资金,缩小投资范围,合伙人也各奔东西。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群金融天才,两次在市场展试身手,两次以失败告终,这令我们难以接受,但它就是事实。我们拥有全世界最顶尖的交易理论,模型,我们和金融学界、业界的世界顶尖领袖并肩同行,我们也拥有一流的情报和资讯;甚至,我们就是最顶尖理论、模型的创造者,我们本身就是顶尖的领袖,我们讲一句话,就会在市场上产生反应。我们也几乎做到了万无一失,但最终,天才抵不过天时。在天时的剧变下,没有踏准天时的我们,一而再地失败了,这是我们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教训。下面转用第三人称叙述:LTCM(长期资本管理)这家对冲基金,只用四年时间就震撼了华尔街。到第五年,它突然要破产。就在快要溺死的时候,LTCM几乎把整个华尔街都拖下了水。LTCM的灵魂人物是梅里韦瑟(John Meriwether)。他是芝加哥大学的MBA,后来加盟所罗门兄弟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是债券市场上叱咤风云的人物。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债券市场上的交易单调而范围:汇率是固定的,利率受到管制,金价一成不变。但20世纪60年代之后,债券市场逐渐变得更加刺激。持续不断的通货膨胀、突然爆发的中东石油危机打破了过去墨守的常规。各国纷纷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各种新型的债券和交易工具层出不穷。刚刚问世的计算机很快被应用到债券投资中。债券市场的一个新时代到来了。梅里韦瑟就是这个时代的弄潮儿。梅里韦瑟相信数学模型能够揭示债券市场的秘密。决定债券价格的大多数因素看起来是可以量化分析的。债券的期限、付款时间、未来的利率走势等决定了债券间的相对价格。债券的违约风险也更容易用模型分析,毕竟,大体判断,美国政府的违约概率会比GE公司更低,而GE很可能会比一家IT企业的违约概率更低。传统的债券交易员靠的是经验和直觉,梅里韦瑟更相信数学天才的头脑和计算机里的模型。1977年,他在所罗门公司组建了套利部(Arbitrage Group),这就是后来LTCM的原型。1983年,他询问哈佛商学院的助理教授罗森弗德(Eric Rosenfeld),有没有数学好的学生可以推荐。罗森弗德正好在学校里混得不爽,他直接毛遂自荐了。之后,梅里韦瑟将几位数学天才纳入麾下:伊朗裔的Victor Haghani、MIT金融经济学博士霍金斯(Gregory Hawkins),MIT博士克拉斯科(William Krasker)。梅里韦瑟招到的最聪明、也是最古怪的一位天才是Lawrence Hilibrand。 他多余的聪明才智无处发泄,干脆在MIT拿了两个学位。在所罗门公司内部,梅里韦瑟和他的这批数学小子们是一批与别人格格不入的怪胎。他们讲的话别人都听不懂。他们的思路跟别人都不一样。一帮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对公司里的资深交易员毫不尊重、出言不逊。他们发狂一样地工作,个个嗜赌上瘾,什么都赌:赛马、运动比赛、政治选举。当他们既不交易,也不赌博的时候,就玩一种叫“说谎者的扑克牌”的游戏,看对手能不能猜出自己手中的底牌。“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所罗门兄弟公司能够容忍他们的唯一原因就是,他们太能赚钱了。如果不是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梅里韦瑟可能会一直留在所罗门兄弟公司,直到有一天执掌大权。但是,1992年,一位34岁的交易员Paul Mozer在美国国债交易中有欺诈行为。作为他的主管上司,梅里韦瑟被迫引咎辞职。尽管后来事情逐渐平息,但梅里韦瑟在所罗门兄弟公司的升迁之路彻底被堵死了。这一年,他已经45岁了。怎么办?思来想去,梅里韦瑟终于决定,干脆把队伍拉出来,自己成立一个对冲基金,自己创业。这就是LTCM的由来。决定自立门户之后,梅里韦瑟意气风发,捋起袖子要大干一场。他的旧部一个个跳槽出来,追随他到了LTCM,昔日的明星团队东山再起。他还邀请了两位泰斗级的金融学大师加盟。一位是哈佛大学的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他是罗森弗德的老师,曾在所罗门兄弟公司当个顾问,对梅里韦瑟团队的小子们一向青睐有加。他是LTCM的精神导师。另一位是斯科尔斯(Scholes),他是Black-Scholes公式的提出者之一。斯科尔斯曾经在所罗门兄弟公司干过,和别的学者不一样,他从小就有企业家才能,喜欢投资,喜欢揽钻营,他是逃税漏税的专家。最令人赞叹的是,梅里韦瑟最后居然把莫林斯(David W Mullins)请出了山。莫林斯是美联储的副主席,排起英雄座次,仅在格林斯潘之下。莫林斯是默顿的学生,也在哈佛任教过,是罗森弗德的朋友。莫林斯的加盟,不仅有助于扩大LTCM在海内外的影响,而且无形中还帮助洗掉了梅里韦瑟的污点:当年所罗门兄弟公司的交易员丑闻事件,正是莫林斯负责调查的。一开始,路演不顺利。梅里韦瑟的胃口太大。他想融资25亿美元,一般的对冲基金规模也就是一两千万美元。他的要价太高。他要求每年分投资利润的25%,收2%的资产管理费,而按照惯例,别的对冲基金只分20%的利润,只收1%的资产管理费。LTCM还要求他的投资者必须锁定三年。梅里韦瑟团队的人态度都很倨傲。他们演示的数学模型让很多投资者一头雾水。LTCM对自己的投资策略三缄其口、讳莫如深,有的投资者抱怨:“ 不知道还以为他们是造原子弹的 ”。就连LTCM的名字,也很不吸引人,平铺直叙、单调枯燥,怎么起来这么个乏味的名字!但过去的战绩摆在那里。所罗门兄弟公司披露的财务报表显示,梅里韦瑟团队对公司盈利的贡献最大,在过去五年,他们每年能赚5000万美元以上。海外的机构被说服了:香港土地与开发署、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台湾银行、曼谷银行、科威特国有养老基金,都开始掏出钱来。日本和欧洲的金融机构紧随其后。就连意大利央行,都向LTCM投资了1000万美元。社会名流们纷纷解囊:好莱坞巨头,耐克的CEO,麦肯锡的合伙人都投资了。这批以大学教授为主的团队阵容,到了大学里更容易受到追捧:圣约翰大学、耶斯希瓦大学(Yeshiva University)、匹兹堡大学等都开始投资。1994年2月底,在全球大佬们的加持下,LTCM顺利开张。他们融资了12.5亿美元,尽管没有达到梅里韦瑟最初的宏伟目标,但这已经是史无前例的了。1994年,LTCM的收益率达到28%。1995年,他们的收益率高达59%。1996年,他们的收益率是57%。1996年LTCM一共赚了21亿美元,这家对冲基金总共只有一百多名雇员,但是几百万雇员的麦当劳在全世界卖那么多汉堡包,也没有他们赚得多。LTCM赚的钱超过了美林,也超过了迪士尼、施乐、美国运通、耐克等等明星企业。1997年,尽管爆发了东亚金融危机,LTCM的收益率仍然达到了25%。LTCM成立四年来,每年的回报率平均超过40%。而且,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们几乎从无亏损,没有波动,这也意味着'没有风险'。著名的金融学家夏普疑惑不解地问斯科尔斯:“你们的风险在哪里?”斯科尔斯也直挠头:没有人看到风险去哪里了。LTCM到底怎么赚的这么多钱?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并非创造模型。翻开任何一本主流的金融学期刊,都能找到LTCM使用的那些模型。LTCM的长项是如何运用这些模型。其实,LTCM的投资理念是非常简单的,简单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无论是默顿,还是斯科尔斯,包括201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法马,所有这些金融学大师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市场是有效的。如果价格出现了错误,市场一定会把它纠正过来。跟着市场走,就能赚大把大把的钱。这就是LTCM的哲学。举个例子讲,LTCM曾经发现,美国国债市场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美国政府经常会发行30年国债。这些国债发行了半年之后,人们会把它们窖藏起来,于是,29.5年国债的流动性就不足,如果你要卖29.5年的国债,就不得不多打点折扣。但LTCM发现,这个折扣也太大了。1993年2月发的30年国债收益率为7.36%,与此同时,1992年8月发行的30年国债的收益率只有7.24%,差了12个基本点。这真是蠢人干的蠢事。难道当30年国债发出去半年之后,美国政府不还钱的概率就会提高?LTCM决定赌一把。问题在于,这个价差太窄了。就算LTCM猜对了,这两个债券的价差确实缩小了,比如说,缩小了2个基本点,那意味着每1000美元的美国国债,只能让LTCM赚10美元,收益率也就是1%。这哪里叫投资,只能叫捡硬币。怎么办?好办,往上加杠杆。也就是说,通过向别人借钱,把自己的赌局做大。LTCM买到了债券,就把这些债券借给华尔街的机构,同时从华尔街拿到现金。拿这些现金,LTCM再找别的机构借入债券。表面上看,LTCM的现金交易从账面上看是完全平衡的:做多和做空的资金一样:付出的抵押品和收到的抵押品一样。只是LTCM的投资规模那么大,其中自己的钱却非常少,简直是空手套白狼。1995年LTCM的收益率达到了59%。但是,这是因为他们是拿别人的钱在玩儿。如果考虑总资产的收益率,LTCM这一年的业绩其实也就是2.45%。这可能还是个高估的数字,因为大量的衍生品交易没有被计算进来,再考虑到衍生品交易,估计LTCM的投资收益率也就是1-2%。即使暴利可以通过高杠杆的豪赌进行解释,那么风险又都到哪里去了呢?风险被LTCM的数学模型掩盖起来了。按照默顿他们的模型,市场的价格波动是一种随机游走,服从标准的正态分布。换言之,他们假设异常事件将很难出现,因为一旦出现异常的波动,市场很快就会加以纠正,重新回到均衡状态。LTCM的数学小子们不是不害怕风险,他们只是相信风险是可以精确计算出来。按照他们的计算,LTCM每天亏损的最高额不会超过3500万美元。按照他们的模型,像东亚金融危机这样的事情,每100亿年都不会爆发一次。遗憾的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很快就爆发了,而且余波荡漾,不久就传播到了俄罗斯、巴西等国家。LTCM原本是只做债券,尤其是美国的债券的。随着规模的扩大,他们急迫地需要找到新的投资机会,于是,LTCM开始涉足股票投资、兼并与重组投资,同时也大量地在新兴市场投资。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别的投资者都纷纷往外逃,LTCM却奋不顾身地冲了进去。他们觉得这是一个百年不遇的绝好的买入机会,因为市场很快就会从惊恐中回过神,价差一定会缩小。但LTCM这次大错特错了。市场的惊魂始终未能平静,人人都想卖出有风险的资产,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之间的价差越拉越大。LTCM这才发现,自己在每个市场上都有太多的投资,而一夜之间,他们在所有的市场上都在赔钱。到了这个时候,人们才发现,LTCM的数学天才们是多么坚定地相信自己的模型。他们始终觉得自己是对的,而市场越错越离谱,于是,他们决定再多一点耐心,让市场能终有一天幡然醒悟。该有多么大的风浪,才能让LTCM自己醒悟过来呢?1998年8月,俄罗斯违约了。进入1998年之后,来自俄罗斯的消息越来越糟糕。外资大量流出、俄罗斯的外汇储备几乎干涸、石油价格暴跌了33%。莫斯科股票市场8个月内跌了75%,短期利率飙升至200%。就在人心惶惶的时候,俄罗斯杜马拒绝了IMF提出的改革方案,然后,杜马放假了,包括叶利钦总统在内,所有的高官都去度假了。8月17日,俄罗斯突然发表声明,他们不会考虑偿还外国债务,卢布马上就会贬值。更叫人佩服的是,俄罗斯还宣布,就连原来借大家的折合135亿美元的内债,他们也没有意思还钱了。这真叫金融市场大开眼界!LTCM的模型能预测出俄罗斯的这种结局吗?LTCM的模型能预测出一旦出现危机,几乎所有的市场都可能同时崩盘吗?面对金融市场上旗靡辙乱的溃败,LTCM才发现,自己每天都在大出血一样地赔钱。他们的模型不是预测每天的亏损不会超过3500万美元吗?而就在8月的一个星期五,LTCM就亏损了5.53亿美元,相当于其资本金的15%。这时候,LTCM才慌了神。他们知道自己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每过一天,就离死亡线更近一尺。梅里韦瑟找到了巴菲特、索罗斯,也找过雷曼兄弟、美林、UBS,但没有人肯出手相助。别的金融机构自身都难保,哪里还顾得上拉兄弟一把。到了需要借钱的时候,你才能知道,华尔街是一个多么冷酷的地方。短短150天,LTCM的资产净者就下降了90%,仅余5亿美元。从来没有人这么迅速地赔过这么多钱。无奈之下,梅里韦瑟只得向美联储求助。1998年9月23日,美联储破天荒地召集了各大金融机构的头目,共同救助LTCM。那天到纽约美联储的办公室开会的大佬们太多,房间里的皮椅子都不够坐了,这些显赫的大人物们只好坐在折叠椅上。救助LTCM,其实也是要救助他们自己。有55家银行向LTCM贷款,LTCM的总资产有1000亿美元,但其交易额高达1万亿美元!如果LTCM破产,房间里的金融机构自己也难逃干系。事实证明,天才们不是不会犯错误,只是他们和我们不一样,他们只擅长犯致命的错误。细数历次世界性灾难,难道不都是天才们带来的么?
邱文浩 通讯员 摄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贺威名片:邱文浩,男,22岁,广东连州人。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博士研究生。本科期间连获第六、七届湖南省工程模型大赛二等奖,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第二届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一等奖。故事:1月17日上午,邱文浩如同往常一样,走进了学校实验室。“虽然已放寒假,但许多同学和我一样,都留在学校继续学习。”邱文浩说。从高中到大学,邱文浩的节假日基本都在学校度过。即使是寒暑假,也只是回家呆几天,又很快返回学校,这已成惯例。面对记者给他的“学霸”称呼,自信而又略显腼腆的邱文浩一再微笑推脱:“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比我优秀的同学还有很多,我只是更爱‘动手’一点。”高中阶段,邱文浩利用课余时间,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会了使用电烙铁,焊接电子元器件、简单修理都不在话下。他还和同学一起制作了连州甘露梨采摘机。“我们针对梨树高、果子大的特点,制作了自动控制的网罩加减速筒装置,高处摘下的梨子通过减速筒滑落,有效避免了损伤。”邱文浩介绍。2015年9月,邱文浩来到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开始了大学生活。很快,他加入了湖大创新创业中心。大二时,邱文浩和室友组队,参加湖南省第六届工程建模大赛,用指定的纸张做一辆吊车,测试吊臂的最大承重能力。“纸上读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将书本上的原理变成用纸做的吊车,并非课本上教得那么容易。“光吊臂我们就做了3根才成功。”他说,“一定要自己动手去做,才会有收获。”2018年,邱文浩参加了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赛的主题有“摘果器”和“车库”两个选项。邱文浩说:“人生总要做一些新的尝试。”高中玩过“摘果器”,于是他和队友选择了“车库”项目。在制作过程中,团队负责材料加工的同学,每加工一次碳纤维复合板都要忍受细纤维扎进皮肤引起的瘙痒。团队成员“五一”小长假期间都没有休息,连续出图纸、改设计,最长甚至两个晚上没合眼睡过。通过前期精心准备,邱文浩设计的路边车位立体停车库,以上下两车互不影响和工厂化可复制生产的优势胜出,获得一等奖。此时,邱文浩还迷上了编程,也因此和导师王刚教授结缘。编程相当于设计大脑中的想法,动手就是把想法变成现实,把编程和“爱动手”完美结合,那就是做机器人了。2019年上半年,邱文浩拿着自己设计制造的魔方机器人,参加第二届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用机器人解魔方不算什么新鲜事,但要寻优最佳线路、用最快速度还原魔方,是个不断超越的过程。恰巧,邱文浩从小就爱玩魔方,随身带着一个玩了7年的魔方,许多色块都磨损了,用肉眼都得仔细辨别。“颜色辨不清楚的情况下,如何抵抗这些干扰,继续还原魔方呢?”在指导老师提醒下,邱文浩决定另辟蹊径。他细心钻研了魔方结构,找到了色块分布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完善寻优最短路线的算法,并外加了结构算法这道“保险”。答辩时,另一队选手挑战:你们的魔方机器人所有能做到的,我们的机器人也能做到。于是,邱文浩拿出自己玩了7年的魔方,给另外一队还原。结果,对方的机器人因识别不了颜色,而无法还原。邱文浩完胜。“让梦想照进现实,用创意解决难题”。邱文浩的本科毕业设计——改进和完善耳机绕线工艺,被直接应用到深圳一家企业的生产当中,为企业创造了效益,也为社会节省了资源。2019年下学期,邱文浩以响当当的实力,被选拔直接攻读博士。创新永无止境。崭露头角的邱文浩深知这个道理,他谦虚地说:“创新其实没那么复杂,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就很好了。”
欢迎点击关注!获取更多有价值信息哦!工科博士,给人的印象是呆板、没有文学细胞。然而,最近,西北工业大学材料专业一位博士毕业答辩的致谢词,采用文言文,引经据典,从孔子名言到二十四孝,文采飞扬,引起了答辩组老师的注意,老师们专门为他增加了一个致谢词讲解缓解。整篇致谢词共703字,在工科学生中甚是少见。从自己的求学经历,到对导师的感谢,再到对家乡、父母、兄弟的愧疚,言辞之恳切,只有读过博士的人才懂。尤其是对垂垂老矣的父母、在外求学兄弟的愧疚,让在场的女老师都为之动情,不仅潸然泪下。只能说,写的很好,作为一个工科博士,只有瞻仰之情!说实话,看到致谢词中对家人的感谢和愧疚,真的感同身受,好像自己的家人。当初自己博士毕业,也是这种状态,无论对父母还是家中妹妹,都是充满愧疚。一个博士学位,让家人遭受的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如果我在场,也会为之动情,更能够理解为什么女老师当场潸然泪下!把文章附于文末,供大家拜读!如果觉得文章对你有帮助,请点个赞!欢迎留言评论交流。
他,身体高位截瘫,除了眼珠能转动、能说话外,身体基本不能动……春节前,这位39岁的高位截瘫博士,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答辩会议室里,让所有人看到了“奇迹”……他叫马超,今年39岁,早年父母失业下岗,靠着摆摊卖豆腐供马超读书。从小就爱学习的马超也不负众望,2005年硕士毕业后,进入东北林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成为物流工程系一名教师。工作之余,马超后来还攻读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我希望能够虔诚地追寻知识,通过言传身教,用这份对科学的诚心去影响自己的学生。”马超期待着博士毕业以后,能够更好地教书育人,也可以为家庭带来更多的幸福。可是,令人期待的幸福却在2018年4月11日戛然而止……灾难来临 那天,马超在机场接人时发生意外,当场重伤瘫倒在地、生命垂危。马超被紧急送到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由于伤情严重,专家为马超进行了10多个小时的手术,才把他从鬼门关里夺了回来。命虽然暂时保住了,可是马超却全身都动不了了,他本来就患有强直性脊柱炎,这次伤病造成的高位截瘫,意味着他将很难再有机会站起来。重启博士答辩 马超的博士论文答辩本来定在了2018年4月,可是意外的来临让这场答辩不得不推迟延后。从2018年4月到9月,马超一直徘徊在生死边缘——外伤和卧床带来了严重的肺栓塞等一系列并发症,他曾多次昏迷,多次进入ICU,进行溶栓手术……直到2018年9月,马超的身体状况才略微稳定下来。这时候,马超却做出了一个令亲友不能理解的决定——重启博士答辩、完成博士学业。家人流着泪劝阻,“好不容易才保住了命,这博士咱不要了,你活着比什么都好。”但马超却不顾劝阻,执意前行,他说:“我要完成学业,我想早日回到讲台。”在坚定的人面前,一切病痛和困难都不能成为前行的阻碍,心中有梦,哪怕身负枷锁,也要执着前行!生命在坚持 从去年9月份到今年1月份,在准备答辩的4个月时间里,马超根据责任专家评审意见、预答辩专家意见、外审专家评审意见,对论文进行了三轮修改,每一次修改,马超都是用生命在坚持。马超白天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到晚上六七点钟才能腾出时间修改论文,几乎每天都得修改到深夜。 马超身体不能动,妻子骆春颖就把电脑架到他眼前,他口述,妻子对论文进行修改。 手术后,马超的颈部嵌入了钢板进行固定,疼痛时刻存在,修改论文的日子里,马超都是一边忍着疼痛一边修改论文。 修改论文期间,受到低血压和呼吸困难等并发症的影响,马超有时说着说着就昏迷过去,醒来后要吸氧一段时间才能继续修改。有几次昏迷时间较长,医生对马超进行了紧急抢救,妻子骆春颖的心每次都提到了嗓子眼,“他命悬一线,我也是时刻站在悬崖边上,感觉随时都可能崩溃。还好,在无数次的危难面前,我俩都挺了过来。”其实,夫妻俩也有撑不住的时候。骆春颖需要每天陪在马超身边,4岁的孩子就托给了孩子的姥姥照看。懂事的孩子不哭不闹,想念爸爸妈妈的时候就发微信视频,每次发视频,孩子总说,“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回家啊?我想你们,我想你们在我身边,想让你们送我上学、陪我写作业。”马超和骆春颖在屏幕的这边微笑着哄着孩子,挂断视频,两个人哭了,整个病房一屋子人也都哭了……擦干眼泪,骆春颖又按照马超的要求打开电脑,接着修改论文,“在这个艰难的时刻,我们在同生命赛跑,在同时间赛跑,我们务必在这个冬天完成博士答辩,完成马超的夙愿。”答辩日到了 2019年1月9日早上,妻子看着几乎一夜未睡的马超,想让他再休息一会儿,可是马超却坚定地说“出发吧!”“出发”对于普通人来说只是迈开腿的简单动作,可是对于马超,却是个大工程。妻子要先取来一张渔网似的医用网,小心翼翼地把网穿过病床上马超的身下,姐姐从旁边推来一台小型“起重机”,连接好机械臂和网上的固定点,再三确认固定点结实后,姐姐慢慢启动“起重机”,把马超用网吊起来,就像深海捕鱼船捕鱼收网一样。正常人翻个身就能下床,马超却需要在家人和“起重机”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从病床转移到床下轮椅上的需求。到达举行答辩的会议室,骆春颖将马超脖子上的护具暂时摘下,将轮椅调整到马超能把头部斜靠在轮椅后背上、眼睛能直视前方投影幕布的角度,再把薄棉被折叠好垫在马超的脖子后面。答辩开始 被固定好位置和角度的马超,熟练地介绍着论文的情况,同门学妹坐在一旁操作PPT,配合马超的讲述,妻子则紧紧地抓住轮椅。过了半个小时,骆春颖取下挂在轮椅后的保温杯,将吸管放进马超的口中,马超用力地吸了几口水,继续着自己的阐述。足足喝过三次水,马超的答辩环节才告一段落,他的额头满是豆粒大的汗珠,当被问出这么多汗是不是因为紧张时,骆春颖告诉记者:马超受伤后神经系统遭到破坏,代谢异常,那些豆粒大的汗珠,是马超久坐后不能正常排泄尿液,体内多余的代谢水分便通过汗腺排了出来。当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马超答辩通过后,马超激动地直说,“太好了、太好了”……如今,通过博士答辩后,马超又有了下一个目标,“我时刻想念着学校,我要回到东北林大,要早日回到我热爱的讲台。”网友评论@厨师:看流泪了!为他鼓掌,为他喝彩!这是多么坚强的毅力!是真正的强者!!@老李~薛定谔的猫: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于老师:看完我落泪了,永不言败,为你点赞!@彬:所以啊,相比之下,高学历影视演员,值得推敲!@栎夫:生活的强者,学习的榜样!@杨宗友:以身励志,不负人生。@开心:作为一个毕业了十八年的工大毕业生,深知工大的学风严谨,这样的博士绝对是货真价实的,为他点赞,为工大人点赞!来源:哈尔滨日报(ID:harbindaily),记者:王越本期编辑:崔鹏、李娜
一个小乡村走出21位博士——这个博士村有何“秘籍”光明日报记者 冯蕾 李慧 龙军近日,记者走进湖南省浏阳市沙市镇北部的秧田村,一面“博士墙”格外醒目。墙上挂着村里考出去的博士生照片和简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佛大学……30年来,村里1288户人家出了21位全日制博士、数百位硕士。这个博士高产村究竟有什么“秘籍”?为了揭开谜底,记者走进这里的博士家庭。秧田村博士墙。光明日报记者 冯蕾摄/光明图片家风传承:力耕种,勤诵读雨后的秧田村清新、质朴,绿树红花的掩映下,一座白色墙面的两层小楼干净整洁。村民罗建植家,走出了两位博士。客厅保留着20世纪80年代的房屋风格,黑色瓦片、水泥地面、绿油漆粉刷的半墙,墙上的照片表达着主人的自豪与牵挂。这是一张三代同堂的家庭合影,分别是罗建植夫妇和他们的儿孙。67岁的罗建植是地地道道的浏阳农民,他的两个儿子罗洪涛和罗洪浪都曾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生。听说记者来采访,罗建植打开平板电脑,“你看,这是孩子高三月考成绩单,是全校第一名;这是孩子的高考成绩单,这是考上博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罗建植给记者翻看着家庭照片,如数家珍。罗建植只有初中文凭,但他相信,即使借米吃饭,也要让孩子读书,那时候家里穷,孩子读书回来都要割牛草、挑水,从小就锻炼了吃苦耐劳精神。一家几代都出博士,这在秧田村并不鲜见。罗碧波是恢复高考后秧田村出的第一个大学生,罗碧波六兄妹都考上了大学,弟弟罗晴和女儿罗兆婧都是博士毕业。“自家的学风,是母亲带了好头。”罗碧波说。罗碧波88岁的老母亲张秋香没上过学,当年扫盲时读过两个月的夜校,从此对书爱得一发不可收拾,现在每天还要坚持读书两三小时。寻访这座村,每一家都有着勤耕重读的好故事。这里的一切正在改变,随着村民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房屋越来越漂亮,道路越来越宽敞。不变的是,有着300多年沧桑历史的罗氏老槽门依旧巍然矗立,诉说着“崇文”这个绵延不绝的追求。老槽门匾额下的红色木柱上写着楹联,“神奇门第维新鉴古彰显祖先历史,大美秧田强族崇文精培后辈人才”。秧田村有三分之二的村民姓“罗”,罗氏家训被挂在老槽门醒目的位置,其中有一句就是“敬师长,信朋友,力耕种,勤诵读”。乡贤文化:正谊明道,潜心兴教3月29日傍晚,记者来到秧田村文光书院英语教师陈永流的家。他的学生中有4个全日制博士,他的儿子也是博士毕业。陈永流所在的文光书院,是这里重要的文化记忆。据当地人介绍,为了筹款建书院,清朝举人彭子铨把自己的祖宅和100多亩田地都变卖捐赠。在他的带领下,当地开明乡绅、各姓祠堂、名人踊跃捐资,募得兴建书院的资金。如今,新乡贤正为这里带来新气象。乡贤李昌开成立教育教学奖励基金,为学校师生伙食费买单;黄蔚德捐出100万元成立敬老爱亲个人奖励基金……不久前,乡贤们组织成立了村教育基金会,对考取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村民家庭进行奖励并张榜表扬。事实上,不只是秧田村,整个浏阳市北区向来就有崇文重教的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位于这个片区的沙市镇沙市社区、秧田村、龙伏镇焦桥村培养的大学生约占村总人口的八分之一,其中有36名博士,成为有名的“博士村群”。“博士村是浏阳耕读文化的一个缩影。好家风、好乡风、耕读文化代代传承,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不仅改变了村容村貌,更强化了精神文明建设‘内核’。” 长沙市委常委、浏阳市委书记黎春秋说。激励政策:奖优生,聚优师作为一名从事42年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陈永流对博士村的“秘籍”这样总结:一是榜样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二是村里读书的氛围好,对教育很重视。每年考取本科的学生都能从村里获得400元的奖励,“记得当前我家孩子考上大学,村主任、村支书拿着红包来祝贺,这是很大的精神鼓励”。“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对本科生来浏阳工作有奖励政策。这些年也在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陈永流说。目前他的月工资在5000元左右,这在当地算比较高了。再过一年,陈永流就要从文光书院退休了。他深深热爱着这个有着100多年历史的老校。谈到今后当地教育的发展,他坦言,目前当地教师队伍的稳定仍面临难题,“要让优秀的老师留下来还需要更多的政策保障”。3月30日清晨,离秧田村不到五华里的文光书院,琅琅书声从树林中传来。书院门楼镶着“文光书院”四个鎏金大字,两侧一副“文超班马,光射斗牛”的嵌字联雄劲有力。《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10日 01版)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博士”一词最早产生在战国时代。那时,一个新兴的“士”阶层已经崛起,人们把其中博闻、博学之人尊称为“博士”。后来齐国举办的稷下学宫成为列国规模最大的人才聚集中心,很可能在那时,博士一词已用作官方对某些特定高级人才的称谓。而到了秦朝,博士被正式定为官职,组成了来自齐、鲁等地的皇帝御用顾问团“博士七十人”(这一编制很可能来源于孔子有弟子“七十子之徒”)。根据史载,秦始皇“坑儒”时杀了四百六十多人,从这一人数来看,博士下面应该还有一大批弟子以及等级低一些的学者。这些博士没有具体的行政职责,他们的任务是研究过去的历史与政治现象,平时参加朝中的一些活动,列席各种会议,以备皇帝有需要时向他们咨询。但秦始皇是个乾纲独断的千古一帝,对这些博士并不十分欣赏和信任。在封禅泰山的时候,由于随行的博士们说不清该用什么礼仪规程,秦始皇不悦,就把他们都甩在山下,自己上山去祭祀了。在咸阳宫大宴群臣的时候,秦始皇对殿前博士的歌功颂德十分受用,而当有人站出来,根据周代历史质疑秦朝现实政策时,他却难以容忍,遂下令“焚书”。西汉建立后,沿袭秦代的官制,也设立博士七十人,但归属于“太常”管理。太常是执掌宗庙礼仪的官员,可见那时学术的地位还是在宗教之下的。博士的构成一直非常杂,虽然以儒生为主,但各种方术之士也不少,似乎有点像凭帝王喜好而随意设立的建制(秦始皇时,为之寻仙问药的方术之士也在博士之列),而且一直到汉代初年依然如此。后来,武帝采纳大儒董仲舒的建议,除儒家的“五经”博士之外,其他一切学术、方术流派都罢黜不用。从此以后,博士这一头衔,方择除了与“旁门杂流”的关系,而专属于以儒家经典为依据,研究历史和政治问题的学者。与此同时,武帝还采用公孙弘的建议,为博士设立弟子的名额,弟子中的优秀者可以获得参政的机会。所以,汉武帝之后,以精通儒家学术而取得政治上出身的人越来越多,对朝政所产生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西汉王朝由此逐渐转变成为由士人所组成的新型政权。“博士”的名称自古流传下来,一直为人们所沿用,曾被引申为多种名目,其涵义发生过不少变化,且各朝各代不尽相同,如有医博士、祝禁博士、相博士、国子博士、律博士、书学博士、算学博士、武学博士等。宋代以后,在市井中甚至还有茶博士、酒博士等称谓,大约类似于我们今天所叫的“师傅”。而现行教育体制中的博士学位制度,则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是三级学位(博士、硕士、学士)中的最高一级。
今天朋友圈被这篇文章刷屏了!那怕再忙,也请你花几分钟读一读。有人问了个问题:中国是怎么生产这么多粮食,足够养活十多亿人的?是靠进口还是自给自足?剑桥大学博士Janus Dongye的回答(和他以前许多回答一样)让人拍案叫绝。以下为正文:眼见方为实。打开你的谷歌地球,从天上看看中国大地上到底在发生什么。西方媒体一般不会报道这些东西。哪些地方值得留意,我会一一指给你看。包括以下这些坐标点:地点一:福建宁德港(东经119°57'45.2",北纬26°43'02.8")我们的第一站是福建省的沿海地区。把地图放大一点,可以看到海面上漂着上百万个房子和网箱从浙江到广东,这段1000多英里的海岸线上,你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类似的网箱。那是什么?那是中国的“海鲜农场”。与其出海捕野生海鲜,不如在同一个地方养海鲜。这样一来花较少的精力就能养出鱼、虾、蟹、龙虾、贝类等,挣的钱还多。中国农民不只海水养殖,任何开阔的水域,水库、河流、湖泊都能养水产品。想象一下,每个网箱养几十条鱼或螃蟹,加在一起是多大的规模。那中国的海鲜消费量是多少呢?据估计每年全球海鲜消费总量1.44亿吨,中国是最大的海鲜消费国,以650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45%,接下去是欧盟(1300万吨)、日本(740万吨)、美国(710万吨)和印度(480万吨)。中国和印度人口差不多,但中国的海鲜消费量是印度的12倍——尽管印度的地理条件更理想,位于渔业资源丰富热带,两面围绕着温暖的海洋。在中国每年消费的6500万吨海鲜里,只有1500万吨是捕捞的,其余5000万吨都来自水产养殖农场。而日本90%的海鲜都来自捕捞。多亏了海鲜养殖,普通中国百姓可以买到便宜的海鲜,日常三餐可以吃得起海鲜。下面是典型中国家庭的团圆饭,你可以看到很多食材都是海鲜。这样一桌供全家人享用的海鲜大餐,价格仅在120美元左右。地点二:浙江湖州南浔(东经120°09'02.9",北纬30°46'14.5")下一站是长江、太湖和钱塘江一带的洪泛平原。丰富的淡水资源带来了河流上游大量的养分,使这个地区成为养育1亿人口的鱼米之乡。这也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它比较类似孟加拉国、印度西孟加拉邦和越南西贡的洪泛平原。与另外那些人口稠密的洪泛平原相比,中国人做了什么不寻常的事呢?与种植水稻相比,养殖水产品可以卖出更高的价格,致富更快。拉近一点,你会看到这里有上百万个鱼塘。除了鱼塘,你还可以看到周围种了很多树。这些树是桑树,是用来养蚕的。两千年来,这片地区的中国人发展出许多高度复杂且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系统。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桑基鱼塘,见下图:在完全不知道“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的情况下,中国农民利用这个鱼-桑-蚕组成的生态系统已经有几千年历史。如今,这个系统发展成对同一片土地的多次循环利用:但要在鱼塘里养更多鱼,你得有增氧泵才行。它能向水里注入空气,使鱼有足够的氧气维持呼吸。下图中,每个鱼塘中间的白点就是一个增氧泵。要在每个鱼塘里安装增氧泵,就必须处处通电。怎么向增氧泵供电呢?当然是太阳能电池板。从谷歌地图上你可以看到,太阳能供电的鱼塘已经开始替代桑基鱼塘。湖州的部分地区已经装上了太阳能电池板。上图左为传统桑基鱼塘,右为光伏鱼塘在地方政府的推动和专家的帮助下,农民和渔民开始学习最先进的太阳能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技术。中国地方政府为什么对推广高科技这么上心?因为官员晋升和政绩挂钩。光伏鱼塘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所以有利于地方官员晋升。从这一点你就可以理解中国为何能生产全球84%的丝绸、66%的淡水鱼,太阳能发电量占全球总量25.8%。在浙江和江苏的农村地区,人们几乎每天都吃鱼。有人说这是他们脑子聪明的秘诀。另一种生态循环是莲藕和养鱼。在某些鱼塘里,你可以同时种菜,其中最常见的是种莲藕。中国每年莲藕产量达110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90%,出口量占全球60%。不光中国人爱吃藕,韩国、日本、越南也是进口莲藕的大户。藕是我最喜欢的素菜之一,希望中国能加大推广力度,让全世界人民都吃上这种美味。第三种生态循环是芥菜-蜜蜂-鱼虾。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来种油菜。农民们冬天从河床上把养分含量高的淤泥挖出来堆在岸边,然后在这种泥里种不同的作物,比如油菜或芋头,不用施化肥。经过上千年的耕种,这里的农田是这样的:地点三:江苏省兴化市垛田镇(东经119°51'50.4",北纬32°56'51.9")这里没有路,你得坐船才能在里面穿行。也正是因为这种生态系统,中国才成为全世界头号菜籽油生产国,产量占全球总量的22%。有了油菜花,就能大规模养蜂。中国蜂蜜产量占全球30%。实际上,美国消费的蜂蜜有1/3直接或间接来自中国。为了避免关税,中国蜂蜜出口商先出口到印度、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再在当地重新贴标改成当地产品,然后再出口到美国。其他产业也有类似的操作。除了蜂蜜,这里还是中国著名的大闸蟹产区。大闸蟹的价格可以卖到每公斤60美元左右,只有中等收入人群才吃得起。地点四:山东省寿光市(东经118°44'14.7",北纬36°44'15.9")接下来要去的是山东平原。放大一点,我们就能在平原上找到上百万个“闪光”的小屋。看看周围,它们无处不在。这是什么?原来是控制温度湿度的蔬菜水果大棚。大棚里,不管什么季节都能做到蔬菜水果一年多熟。这意味着蔬菜水果产量比传统农田高出几倍。比方说,大棚里种莴笋,从播种到收割需要52天,这样一年可以种七轮,效率高了七倍。所以,大棚种植在有限空间内极大提高了农作物产量,这对中国人而言简直太棒了。为了推广这种方法,华北地区地方政府要求农民从农村合作银行贷款搭建大棚。此外,还要求农民在大棚内安装物联网监控系统。通过再教育培训,农民们学会了用手机监控温室内部环境参数,比如二氧化碳浓度、光线强度、土壤温度等等。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中国蔬果产量和消费量在7亿吨左右,是世界总量的40%。印度大部分国民是素食者,可耕地面积大于中国,但全国蔬果产量是1.8亿吨,中国是它的3.8倍。秘诀就是大棚种植。有了大棚蔬菜,中国人享用的蔬菜品种比世界任何地方的人都要多,价格还更便宜。查询维基百科就会发现,除了热带特产以外,中国每一种蔬菜产量几乎都是世界第一,而且跟第二名拉开的差距还不小。许多东亚特有的蔬菜甚至都没有上榜,比如韭菜。与蔬菜类似,中国除热带水果外的各种水果产量几乎都是世界第一,远超第二名。有一次我邀请一个黑人朋友来我家夏夜烧烤,拿了很多西瓜招待他,被开玩笑说我种族歧视,我给他看了这张统计表:在日本,一只西瓜大约卖2000日元(18美元),在中国,买一只更大的瓜只要10块人民币(1.5美元)。中国新疆的西瓜特别甜,如果你喜欢吃西瓜或任何一种瓜果,都应该去一趟哈密。地点五:西藏拉萨(东经91°09'18.6",北纬29°41'52.3")下面还是大棚,但是是西藏的大棚。把谷歌地球移到西藏任何城镇,都能看到大棚。政府让藏民在青藏高原上建了很多大棚,藏民们在大棚里种番茄种得不亦乐乎,去寺庙的时间少了,让某个大和尚觉得不高兴了。结果呢?过去十年西藏蔬菜价格下降90%,不用再从邻省运了。多数西藏人终于吃得起西瓜了。谁不喜欢吃瓜呢?历史上多数藏人只吃牦牛肉、奶、乳制品和面食。在那样的恶劣气候条件下什么都种不出来。只有喇嘛才吃得起蔬菜。现在中国政府让大家都吃得上蔬菜水果了。地点六:新疆伊犁可克达拉(东经80°35'21.5",北纬43°43'51.2")可克达拉是北疆的一个县级市,西边是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地区。下图黄线标出的是中哈边境线。明显看出,中国一侧的绿色农田更多,哈萨克斯坦一侧基本就是荒原。其实这里的土地很贫瘠,土壤酸性太高,水资源太少,种不了什么农作物。只能指望雪山上冰川融化时流下来的水。对哈萨克斯坦人来说,这样的种植业成本太高,而且本身市场也不大。所以哈萨克斯坦人决定干脆啥也不种。中国这一侧呢,所有荒地都被一支特别的政府组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给耕种了。现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了一个管辖260万员工和农民的国企,里面有汉族人也有维吾尔族人。因为有了如此庞大的规模,边际运营成本下降,而且跟内地广大市场直接对接。过去30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每年都派农业学生去以色列学习沙漠气候条件下最先进的农业技术。这些学生回到中国后把滴灌法等先进技术付诸实践。当技术条件成熟可以市场应用时,他们把新开垦的土地卖给当地各族农民,或直接请他们加入合作社。当地的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人为了节约水资源和降低农业成本,接受培训学习汉语和最新的农业技术。每个村都有党员指导他们如何科学耕作。滴灌法可以大大减少用水量,从而节约成本。在以色列和中国本土技术的帮助下,新疆的荒地成了高产的沃土。那他们在这些新开辟的土地上种什么呢?番茄、辣椒、瓜果、葡萄和棉花。这些作物都比麦子利润高。新疆有充沛的日照和凉爽的夜晚,这使作物更加甘甜可口,买到内地和国外市场上的价格也就更高。中国消费者喜欢买新疆水果,因为它就是更好吃。新疆的农业生产效率非常高,高到产量国内市场已经消化不了了。为了不让维吾尔农民吃价格下跌的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依赖“自由市场”,而是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渠道,把农产品高价卖到国外去。如果国内市场不需要这些农产品呢?中国向美国学习,向国际商贸伙伴提要求,让它们买。这就是所谓的国家资本主义。中国领导人去哪个国家,都争取签自贸协议,让它们买中国产品。不信吗?接下来便是证据。地点七: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东经86°36'15.4",北纬42°18'36.1")沙漠里这些红色的地块是什么呢?放大一点,你会看到这些是番茄田,种着无数番茄。这么大的规模,想象一下产量有多高。你吃意大利面、土耳其烤肉或薯条的时候,可能就在吃新疆番茄。当然,可能不是从新疆直接进口的,而是跟蜂蜜一样,经由第三国转销的。中国每年番茄产量达5630万吨,出口量占全球1/3。其中1400万吨来自新疆。从全球最大的番茄酱生产商就能看出来:中粮集团(第2)、新疆中基实业(第3)、内蒙富源农产品(第6)、亨氏(第7)、新疆天业(第15)。这些公司基本都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中国政府的分销商,这部分利润多数返还给了新疆农民。最近中国政府还试图通过一带一路把新疆番茄卖到东欧去。2019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意大利,说不定今后意大利也会对新疆番茄感兴趣。这些事西方媒体是不会报道的。除了番茄和辣椒,中国还是世界最大的葡萄产国,产量占全球19.1%,最好的葡萄来自新疆吐鲁番。当然,酿造葡萄酒的技术确实不怎么样。最后,聊聊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主要作物吧。这是最重要的粮食,因为不只人要吃,还是猪、鸡、牛等产肉产奶的禽类畜类的饲料。我们来比较一下全球最大的粮食产区吧:可耕地(千平方公里):中国1086、印度1579、欧盟1091、美国1631大米(百万吨):中国208.1、印度169.5、欧盟3.1、美国9.2小麦(百万吨):中国134.3、印度98.5、欧盟150.2、美国47.3玉米(百万吨):中国257.3、印度26.0、欧盟60.9、美国366.2可以看出,中国总体上是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但对14亿人口而言,这个量足够让人“吃得饱”,但离“吃得好”、人均粮食消耗量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中国可耕地面积不足以支持让14亿人都“吃得好”,而且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可耕地面积还在减少。地点八:河北省邢台市(东经 114°55'20.8",北纬 37°35'54.1")中国宝贵的土地资源是怎么使用的呢?下一站我们访问华北平原。这是中国大部分农作物的产地。(下图从上到下距离1500公里)这片平原上随便选个地方,比如四线城市邢台,这是个有700万人的“小”城市。(下图从上到下距离60公里)这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实际上绿色的是农田,白色的点是村庄,每个村大约500人。比较大的白色区域是镇,人口从1万到10万不等。可以看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挣了钱,他们开始在原来的农田上盖房子,绿色的田野会越来越少。据估计,中国每年减少的可耕地面积在3000平方公里左右。这些农田变成了白色的混凝土。长期这样下去将造成灾难,因此中国政府在极力控制规管土地使用。但这种“城镇化”的势头巨大,管理起来难度相当高。地点九:甘肃省庆阳市(东经107°40'38.3",北纬35°41'00.7")从建国之初开始,可耕地资源匮乏的现实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毛泽东时代起,中共就组织群众开垦山地。这样的例子太多,就以黄土高原为例吧。64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其实不适合种植农作物。但如果你放大看看,就会发现所有山谷、山坡都被开辟成了可耕地。从天上往下看,类似植物根须的地方便是农田。再靠近一点,你可以看到所有的山丘都被改造成了梯田。可人们发现,梯田太多会导致土地退化,雨季会发生泥石流等灾难。从1999年开始,中共意识到开辟太多农田不会显著提高产量,却会引发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所以发起了“退耕还林”运动。农民们放弃那些产量低的农田,改在上面植树。放弃土地的农民会得到政府补贴,维持他们原来的收入。上图可以看出造林的效果。这说明中国政府吸取了过去的经验教训,逐渐理解了可持续发展的的关键。中国领导人曾经指出,“中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可不是空话,可以说每个字都落到了实处。许多外国人不清楚中国人民为什么支持领导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重组了中国政府机构,更关注环境了。比如说,如果某个地方环境太差,没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负责环境的官员是可以“弹劾”市长的。尽管退耕还林工程减少了中国的可耕地面积,尽管存在土地退化现象,但在大规模投资农业技术的帮助下,农业生产效率仍然得到了提升,国内粮食产量仍然在增长。其中一项技术是耐盐碱水稻,使农民可以在盐碱地里种出水稻来。尽管国内农作物产量提升,但中国仍然没有实现大米、小麦和玉米的自给自足,大约10%的粮食还是得靠从世界其他地区进口。但其实这部分进口粮食多数不是直接供人食用的。例一:酿制啤酒和白酒从2006年起,中国便成为了全球第一大啤酒生产国,每年产量达4654万千升,是美国产量的两倍有余。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4.9%的速度增长。除了进口小麦,中国的啤酒花也大部分靠从德国和美国进口。中国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烈酒生产国。多数中国人喝不惯威士忌和伏特加,而比较青睐味道更芬芳浓郁的白酒。中国每年的白酒产量大约在1360万千升左右,比西方人喝的烈酒多得多。这还没有把私人酿的米酒算进去。所以,中国有些地方的饮酒文化是外界根本不知道的,反正比英国和俄国人能喝。例二:生猪和猪肉全球猪肉产量上图反映出中国人有多喜欢吃猪肉。中国从美国和巴西进口的玉米有一部分被拿来做猪饲料,当然也有的用于鸡、牛等禽类畜类的养殖。结论中国可以喂饱中国人,而且不是让人吃米面等主食填饱肚子。中国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相比,美食品种更多、价格更低。对社会上的穷人来说也是一样。这是我去过欧洲、美国、日本等许多地方之后的感受。比方说,中国八人一桌吃20个菜,包括各种肉类、蔬菜和甜点,大家毫无宗教顾忌,过敏忌口,也不管什么个人空间。在山东,这样一桌菜大概要50美元左右。同样一桌菜在北京、上海、台北大概要150美元左右,在加州、日本、香港要300美元左右。这还没有算各种饮料和酒类。实际上,日本和美国加州大多数人基本不会有一次享受20道菜这种奢侈体验,但这在中国再正常不过了。这么长的帖子,希望有助于大家涨知识,中国生产的粮食可远远不止“养活”十几亿口人而已。来源/观方翻译(guanchaglobal)编辑/袁梦佳美编/李凌霄
今天朋友圈被这篇文章刷屏了!那怕再忙,也请你花几分钟读一读。有人问了个问题:中国是怎么生产这么多粮食,足够养活十多亿人的?是靠进口还是自给自足?剑桥大学博士Janus Dongye的回答(和他以前许多回答一样)让人拍案叫绝。以下为正文:眼见方为实。打开你的谷歌地球,从天上看看中国大地上到底在发生什么。西方媒体一般不会报道这些东西。哪些地方值得留意,我会一一指给你看。包括以下这些坐标点:地点一:福建宁德港(东经119°57'45.2",北纬26°43'02.8")我们的第一站是福建省的沿海地区。把地图放大一点,可以看到海面上漂着上百万个房子和网箱从浙江到广东,这段1000多英里的海岸线上,你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类似的网箱。那是什么?那是中国的“海鲜农场”。与其出海捕野生海鲜,不如在同一个地方养海鲜。这样一来花较少的精力就能养出鱼、虾、蟹、龙虾、贝类等,挣的钱还多。中国农民不只海水养殖,任何开阔的水域,水库、河流、湖泊都能养水产品。想象一下,每个网箱养几十条鱼或螃蟹,加在一起是多大的规模。那中国的海鲜消费量是多少呢?据估计每年全球海鲜消费总量1.44亿吨,中国是最大的海鲜消费国,以650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45%,接下去是欧盟(1300万吨)、日本(740万吨)、美国(710万吨)和印度(480万吨)。中国和印度人口差不多,但中国的海鲜消费量是印度的12倍——尽管印度的地理条件更理想,位于渔业资源丰富热带,两面围绕着温暖的海洋。在中国每年消费的6500万吨海鲜里,只有1500万吨是捕捞的,其余5000万吨都来自水产养殖农场。而日本90%的海鲜都来自捕捞。多亏了海鲜养殖,普通中国百姓可以买到便宜的海鲜,日常三餐可以吃得起海鲜。下面是典型中国家庭的团圆饭,你可以看到很多食材都是海鲜。这样一桌供全家人享用的海鲜大餐,价格仅在120美元左右。地点二:浙江湖州南浔(东经120°09'02.9",北纬30°46'14.5")下一站是长江、太湖和钱塘江一带的洪泛平原。丰富的淡水资源带来了河流上游大量的养分,使这个地区成为养育1亿人口的鱼米之乡。这也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它比较类似孟加拉国、印度西孟加拉邦和越南西贡的洪泛平原。与另外那些人口稠密的洪泛平原相比,中国人做了什么不寻常的事呢?与种植水稻相比,养殖水产品可以卖出更高的价格,致富更快。拉近一点,你会看到这里有上百万个鱼塘。除了鱼塘,你还可以看到周围种了很多树。这些树是桑树,是用来养蚕的。两千年来,这片地区的中国人发展出许多高度复杂且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系统。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桑基鱼塘,见下图:在完全不知道“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的情况下,中国农民利用这个鱼-桑-蚕组成的生态系统已经有几千年历史。如今,这个系统发展成对同一片土地的多次循环利用:但要在鱼塘里养更多鱼,你得有增氧泵才行。它能向水里注入空气,使鱼有足够的氧气维持呼吸。下图中,每个鱼塘中间的白点就是一个增氧泵。要在每个鱼塘里安装增氧泵,就必须处处通电。怎么向增氧泵供电呢?当然是太阳能电池板。从谷歌地图上你可以看到,太阳能供电的鱼塘已经开始替代桑基鱼塘。湖州的部分地区已经装上了太阳能电池板。上图左为传统桑基鱼塘,右为光伏鱼塘在地方政府的推动和专家的帮助下,农民和渔民开始学习最先进的太阳能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技术。中国地方政府为什么对推广高科技这么上心?因为官员晋升和政绩挂钩。光伏鱼塘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所以有利于地方官员晋升。从这一点你就可以理解中国为何能生产全球84%的丝绸、66%的淡水鱼,太阳能发电量占全球总量25.8%。在浙江和江苏的农村地区,人们几乎每天都吃鱼。有人说这是他们脑子聪明的秘诀。另一种生态循环是莲藕和养鱼。在某些鱼塘里,你可以同时种菜,其中最常见的是种莲藕。中国每年莲藕产量达110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90%,出口量占全球60%。不光中国人爱吃藕,韩国、日本、越南也是进口莲藕的大户。藕是我最喜欢的素菜之一,希望中国能加大推广力度,让全世界人民都吃上这种美味。第三种生态循环是芥菜-蜜蜂-鱼虾。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来种油菜。农民们冬天从河床上把养分含量高的淤泥挖出来堆在岸边,然后在这种泥里种不同的作物,比如油菜或芋头,不用施化肥。经过上千年的耕种,这里的农田是这样的:地点三:江苏省兴化市垛田镇(东经119°51'50.4",北纬32°56'51.9")这里没有路,你得坐船才能在里面穿行。也正是因为这种生态系统,中国才成为全世界头号菜籽油生产国,产量占全球总量的22%。有了油菜花,就能大规模养蜂。中国蜂蜜产量占全球30%。实际上,美国消费的蜂蜜有1/3直接或间接来自中国。为了避免关税,中国蜂蜜出口商先出口到印度、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再在当地重新贴标改成当地产品,然后再出口到美国。其他产业也有类似的操作。除了蜂蜜,这里还是中国著名的大闸蟹产区。大闸蟹的价格可以卖到每公斤60美元左右,只有中等收入人群才吃得起。地点四:山东省寿光市(东经118°44'14.7",北纬36°44'15.9")接下来要去的是山东平原。放大一点,我们就能在平原上找到上百万个“闪光”的小屋。看看周围,它们无处不在。这是什么?原来是控制温度湿度的蔬菜水果大棚。大棚里,不管什么季节都能做到蔬菜水果一年多熟。这意味着蔬菜水果产量比传统农田高出几倍。比方说,大棚里种莴笋,从播种到收割需要52天,这样一年可以种七轮,效率高了七倍。所以,大棚种植在有限空间内极大提高了农作物产量,这对中国人而言简直太棒了。为了推广这种方法,华北地区地方政府要求农民从农村合作银行贷款搭建大棚。此外,还要求农民在大棚内安装物联网监控系统。通过再教育培训,农民们学会了用手机监控温室内部环境参数,比如二氧化碳浓度、光线强度、土壤温度等等。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中国蔬果产量和消费量在7亿吨左右,是世界总量的40%。印度大部分国民是素食者,可耕地面积大于中国,但全国蔬果产量是1.8亿吨,中国是它的3.8倍。秘诀就是大棚种植。有了大棚蔬菜,中国人享用的蔬菜品种比世界任何地方的人都要多,价格还更便宜。查询维基百科就会发现,除了热带特产以外,中国每一种蔬菜产量几乎都是世界第一,而且跟第二名拉开的差距还不小。许多东亚特有的蔬菜甚至都没有上榜,比如韭菜。与蔬菜类似,中国除热带水果外的各种水果产量几乎都是世界第一,远超第二名。有一次我邀请一个黑人朋友来我家夏夜烧烤,拿了很多西瓜招待他,被开玩笑说我种族歧视,我给他看了这张统计表:在日本,一只西瓜大约卖2000日元(18美元),在中国,买一只更大的瓜只要10块人民币(1.5美元)。中国新疆的西瓜特别甜,如果你喜欢吃西瓜或任何一种瓜果,都应该去一趟哈密。地点五:西藏拉萨(东经91°09'18.6",北纬29°41'52.3")下面还是大棚,但是是西藏的大棚。把谷歌地球移到西藏任何城镇,都能看到大棚。政府让藏民在青藏高原上建了很多大棚,藏民们在大棚里种番茄种得不亦乐乎,去寺庙的时间少了,让某个大和尚觉得不高兴了。结果呢?过去十年西藏蔬菜价格下降90%,不用再从邻省运了。多数西藏人终于吃得起西瓜了。谁不喜欢吃瓜呢?历史上多数藏人只吃牦牛肉、奶、乳制品和面食。在那样的恶劣气候条件下什么都种不出来。只有喇嘛才吃得起蔬菜。现在中国政府让大家都吃得上蔬菜水果了。地点六:新疆伊犁可克达拉(东经80°35'21.5",北纬43°43'51.2")可克达拉是北疆的一个县级市,西边是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地区。下图黄线标出的是中哈边境线。明显看出,中国一侧的绿色农田更多,哈萨克斯坦一侧基本就是荒原。其实这里的土地很贫瘠,土壤酸性太高,水资源太少,种不了什么农作物。只能指望雪山上冰川融化时流下来的水。对哈萨克斯坦人来说,这样的种植业成本太高,而且本身市场也不大。所以哈萨克斯坦人决定干脆啥也不种。中国这一侧呢,所有荒地都被一支特别的政府组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给耕种了。现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了一个管辖260万员工和农民的国企,里面有汉族人也有维吾尔族人。因为有了如此庞大的规模,边际运营成本下降,而且跟内地广大市场直接对接。过去30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每年都派农业学生去以色列学习沙漠气候条件下最先进的农业技术。这些学生回到中国后把滴灌法等先进技术付诸实践。当技术条件成熟可以市场应用时,他们把新开垦的土地卖给当地各族农民,或直接请他们加入合作社。当地的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人为了节约水资源和降低农业成本,接受培训学习汉语和最新的农业技术。每个村都有党员指导他们如何科学耕作。滴灌法可以大大减少用水量,从而节约成本。在以色列和中国本土技术的帮助下,新疆的荒地成了高产的沃土。那他们在这些新开辟的土地上种什么呢?番茄、辣椒、瓜果、葡萄和棉花。这些作物都比麦子利润高。新疆有充沛的日照和凉爽的夜晚,这使作物更加甘甜可口,买到内地和国外市场上的价格也就更高。中国消费者喜欢买新疆水果,因为它就是更好吃。新疆的农业生产效率非常高,高到产量国内市场已经消化不了了。为了不让维吾尔农民吃价格下跌的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依赖“自由市场”,而是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渠道,把农产品高价卖到国外去。如果国内市场不需要这些农产品呢?中国向美国学习,向国际商贸伙伴提要求,让它们买。这就是所谓的国家资本主义。中国领导人去哪个国家,都争取签自贸协议,让它们买中国产品。不信吗?接下来便是证据。地点七: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东经86°36'15.4",北纬42°18'36.1")沙漠里这些红色的地块是什么呢?放大一点,你会看到这些是番茄田,种着无数番茄。这么大的规模,想象一下产量有多高。你吃意大利面、土耳其烤肉或薯条的时候,可能就在吃新疆番茄。当然,可能不是从新疆直接进口的,而是跟蜂蜜一样,经由第三国转销的。中国每年番茄产量达5630万吨,出口量占全球1/3。其中1400万吨来自新疆。从全球最大的番茄酱生产商就能看出来:中粮集团(第2)、新疆中基实业(第3)、内蒙富源农产品(第6)、亨氏(第7)、新疆天业(第15)。这些公司基本都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中国政府的分销商,这部分利润多数返还给了新疆农民。最近中国政府还试图通过一带一路把新疆番茄卖到东欧去。2019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意大利,说不定今后意大利也会对新疆番茄感兴趣。这些事西方媒体是不会报道的。除了番茄和辣椒,中国还是世界最大的葡萄产国,产量占全球19.1%,最好的葡萄来自新疆吐鲁番。当然,酿造葡萄酒的技术确实不怎么样。最后,聊聊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主要作物吧。这是最重要的粮食,因为不只人要吃,还是猪、鸡、牛等产肉产奶的禽类畜类的饲料。我们来比较一下全球最大的粮食产区吧:可耕地(千平方公里):中国1086、印度1579、欧盟1091、美国1631大米(百万吨):中国208.1、印度169.5、欧盟3.1、美国9.2小麦(百万吨):中国134.3、印度98.5、欧盟150.2、美国47.3玉米(百万吨):中国257.3、印度26.0、欧盟60.9、美国366.2可以看出,中国总体上是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但对14亿人口而言,这个量足够让人“吃得饱”,但离“吃得好”、人均粮食消耗量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中国可耕地面积不足以支持让14亿人都“吃得好”,而且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可耕地面积还在减少。地点八:河北省邢台市(东经 114°55'20.8",北纬 37°35'54.1")中国宝贵的土地资源是怎么使用的呢?下一站我们访问华北平原。这是中国大部分农作物的产地。(下图从上到下距离1500公里)这片平原上随便选个地方,比如四线城市邢台,这是个有700万人的“小”城市。(下图从上到下距离60公里)这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实际上绿色的是农田,白色的点是村庄,每个村大约500人。比较大的白色区域是镇,人口从1万到10万不等。可以看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挣了钱,他们开始在原来的农田上盖房子,绿色的田野会越来越少。据估计,中国每年减少的可耕地面积在3000平方公里左右。这些农田变成了白色的混凝土。长期这样下去将造成灾难,因此中国政府在极力控制规管土地使用。但这种“城镇化”的势头巨大,管理起来难度相当高。地点九:甘肃省庆阳市(东经107°40'38.3",北纬35°41'00.7")从建国之初开始,可耕地资源匮乏的现实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毛泽东时代起,中共就组织群众开垦山地。这样的例子太多,就以黄土高原为例吧。64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其实不适合种植农作物。但如果你放大看看,就会发现所有山谷、山坡都被开辟成了可耕地。从天上往下看,类似植物根须的地方便是农田。再靠近一点,你可以看到所有的山丘都被改造成了梯田。可人们发现,梯田太多会导致土地退化,雨季会发生泥石流等灾难。从1999年开始,中共意识到开辟太多农田不会显著提高产量,却会引发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所以发起了“退耕还林”运动。农民们放弃那些产量低的农田,改在上面植树。放弃土地的农民会得到政府补贴,维持他们原来的收入。上图可以看出造林的效果。这说明中国政府吸取了过去的经验教训,逐渐理解了可持续发展的的关键。中国领导人曾经指出,“中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可不是空话,可以说每个字都落到了实处。许多外国人不清楚中国人民为什么支持领导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重组了中国政府机构,更关注环境了。比如说,如果某个地方环境太差,没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负责环境的官员是可以“弹劾”市长的。尽管退耕还林工程减少了中国的可耕地面积,尽管存在土地退化现象,但在大规模投资农业技术的帮助下,农业生产效率仍然得到了提升,国内粮食产量仍然在增长。其中一项技术是耐盐碱水稻,使农民可以在盐碱地里种出水稻来。尽管国内农作物产量提升,但中国仍然没有实现大米、小麦和玉米的自给自足,大约10%的粮食还是得靠从世界其他地区进口。但其实这部分进口粮食多数不是直接供人食用的。例一:酿制啤酒和白酒从2006年起,中国便成为了全球第一大啤酒生产国,每年产量达4654万千升,是美国产量的两倍有余。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4.9%的速度增长。除了进口小麦,中国的啤酒花也大部分靠从德国和美国进口。中国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烈酒生产国。多数中国人喝不惯威士忌和伏特加,而比较青睐味道更芬芳浓郁的白酒。中国每年的白酒产量大约在1360万千升左右,比西方人喝的烈酒多得多。这还没有把私人酿的米酒算进去。所以,中国有些地方的饮酒文化是外界根本不知道的,反正比英国和俄国人能喝。例二:生猪和猪肉全球猪肉产量上图反映出中国人有多喜欢吃猪肉。中国从美国和巴西进口的玉米有一部分被拿来做猪饲料,当然也有的用于鸡、牛等禽类畜类的养殖。结论中国可以喂饱中国人,而且不是让人吃米面等主食填饱肚子。中国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相比,美食品种更多、价格更低。对社会上的穷人来说也是一样。这是我去过欧洲、美国、日本等许多地方之后的感受。比方说,中国八人一桌吃20个菜,包括各种肉类、蔬菜和甜点,大家毫无宗教顾忌,过敏忌口,也不管什么个人空间。在山东,这样一桌菜大概要50美元左右。同样一桌菜在北京、上海、台北大概要150美元左右,在加州、日本、香港要300美元左右。这还没有算各种饮料和酒类。实际上,日本和美国加州大多数人基本不会有一次享受20道菜这种奢侈体验,但这在中国再正常不过了。这么长的帖子,希望有助于大家涨知识,中国生产的粮食可远远不止“养活”十几亿口人而已。来源/观方翻译(guanchaglobal)、女性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