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拥有属于自己的云主机,可24小时在线使用,居家学习、办公也能顺利搞科研?希望科研相关事务能线上办理,流程效率再升级,为科研“再松绑”释放新活力?期待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构建共建共享的科研生态?……这一切,我们努力为你实现!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为了保证学校科研工作有序运行,保障“科研不下线”“创新不停止”,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联合科学技术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图书馆启动了“研在浙大”学术科研平台。▲3月7日,见未来——“网上浙大”系列发布会之“研在浙大”发布会在浙大召开“研在浙大”首先立足推动创新范式转型,强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式在科研创新中的运用,推进线上线下科研相结合;其次变革科研组织形态,整合在线科研服务工具和科研创新大数据,推动项目在线策划、凝练、团队组建,实现项目全周期的网上运作与管理,从而减轻、松绑科研创新活动对场地、时间的依赖性,让网上科研成为新常态。关于“研在浙大”,你是不是充满了好奇?它要如何访问?主要有哪些功能板块?哪些信息化工具、资源已可使用,哪些即将完善?更多精彩内容,一起继续往下看!“研在浙大”十问01什么是研在浙大?“研在浙大”是“网上浙大”的组成之一,对应“学在浙大”课程教学平台,打通科研管理系统,提供科研团队线上协同工具,整合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科研手段,构建一站式全流程的线上科研空间。网址:research.zju.e.cn(需通过内网访问,近期将不断迭代更新,敬请期待)02发起单位是?信息技术中心联合科学技术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图书馆共同发起。03建设目的是什么?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从各方面为师生科研提供战略协同和保障,释放科研活力,用信息化手段为科研守好创新创造本心。04面向什么群体?浙大师生、科研团队05如何进行保障?在现有“网上浙大”布局基础上,以云计算、大数据、云安全、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做好保障。06打通了哪些平台壁垒?打通了科研办公网、科研服务网、校务服务网三大网站,汇集项目申报、经费管理、人事管理等多个系统。07会有什么获得感?1.松绑的流程整合了多个管理系统,打通了多个科研服务网站,线上走流程也不用跨站“跑路”。2.集合的工具将现有“网上浙大”科研的网络环境和科研工具建设集合。3.无限的协作打破空间的限制,科研团队在线上进行随时的沟通和研讨与资源分享。4.共享的资源结合团队线下实验室设备资源和线上学校内数据资源、平台资源、云资源,最大限度提升资源共享利用率。08五大看板是什么?1.项目看板——开启项目伊始主要涉及项目申报、团队整合等内容2.人才看板——团队管理与联动主要涉及个人主页、通讯录等内容3.经费看板——经费管理与使用主要涉及科研经费、合同、电子报销等内容4.成果看板——成果展示与转化主要涉及专利、论文、浙大学术图谱等内容5.资源看板——资源共享与利用主要涉及浙大云计算、图书馆资源等内容09已经可以使用的信息化工具、资源1.登月计划、朝阳计划:我校科研团队、学生均可免费申请云主机,可用于进行数据交换以及科学计算等服务。2.MATLAB、微软和Adobe正版化软件平台3.混合云模式的浙江大学云计算平台4.论文助手、专利助手和填表助手等数据学术科研工具5.通讯录系统6.浙大钉远程协同平台10即将完善开放的信息化工具、资源浙大学术图谱、科研沙龙、虚拟仿真、校外专家库等。内容来源:信息技术中心、科学技术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图书馆文案:赵文婷丨金云云摄影:周伊晨今日编辑:浙江大学微讯社 施亨妮责任编辑:叶鑫
你还在为是否购买昂贵的正版Adobe软件而发愁吗?是否为繁锁的破解方法而苦恼吗?别担心,这都不是问题,浙大师生福利来了,Adobe系列软件将于9月25日在学校正版化软件平台(http://soft.zju.e.cn/)正式上线!下载链接(需校内网登录):http://ms.zju.e.cn/adobe/download.htmlAdobe旗下有很多软件,都是日常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商业软件,广泛用于图像编辑、视音频编辑、网络开发、特效编辑合成、PDF处理、出版、在线图像的工业标准插画、专业矢量绘图工具等。Adobe来了,浙大师生中的设计大咖、技术大神可以尽情点燃创意激情,激发设计灵感;可以制作炫酷的视频动画作品;还可以加速文档处理流程和修改PDF文件......其丰富的功能和优秀的专业级数字创意工具,可以有效满足全校师生在教学、科研以及日常工作中的各种需求。也是Adobe“创意为人人”(Creativity for All)的数字创意理念的体现。引进正版软件,是响应国家对于高校使用正版软件的需求,解决了我校师生在教学、科研和办公过程中使用商业软件的版权问题,可减少盗版软件对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带来的隐患,有效防止恶意攻击或病毒侵袭,创造法律上的安全和安全的软件环境。同时为师生提供良好的软件使用体验,自动更新,安全中心服务,稳定的技术保障与增值服务,进一步提升学校信息化的管理、应用和服务水平,也是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国际交流形象的现实体现。目前全校师生可通过学校统一身份认证登录浙江大学校园正版化软件平台,即可免费获取,下载安装激活。在正版化软件平台上包含已引进Matlab、微软公司产品微软操作系统OS和office办公软件,都可以免费使用。内容来源: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今日编辑:佳乐责任编辑:金云云
编者按: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和首轮“双一流”建设收官之年。过去的五年,浙江大学认真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按照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的战略导向,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各项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回望过去,宣示未来,本号开辟“回眸‘十三五’ 奋进‘双一流’” 专栏,生动呈现学校“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全面展现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成效,激励全校师生以更大的努力和担当开创学校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新局面。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岁末寒冬,室外寒风凛冽,屋内暖意融融。面向未来五年,浙大分子影像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正在举行启动会,这也是学校该领域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历史性突破。此前一年,这两个重要项目的负责人、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院长张宏教授,对外发布了团队历时12年研制的国际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ET分子影像探针微流模块化集成合成系统。“十三五”以来,浙江大学科研任务承载力显著提升,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9项,创新2030-重大项目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0项,科研经费在高位持续增长。面向未来,浙大人总会自问,我们科研攻关的“杀手锏”在哪里?我们如何为国铸重器?面对新的历史时点,浙大人需要解放思想再出发,自我革新寻突破,在更高层次实现改革、开放、创新的战略迭代。面向科技前沿,勇攀自主创新的高峰杭州西北角,9个标准足球场面积大小的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这是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现场。浙江大学超重力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朱斌教授几乎每周都要组织科研团队进行关键技术研讨,确定设备的技术性能与指标。“浙江期盼已久的‘国字号’大科学装置,终于在‘十三五’时期实现了零的突破。”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科学装置的创新是科学思想的结晶。这一重大项目的背后,是首席科学家陈 云敏院士团队 与合作者们在物质科学和工程领域的长期耕耘。建成后,项目将利用 超重力“时空压缩”和“相分离加速”效应 超重力“时空压缩”和“相分离加速”效应,开拓科技前沿。如同一台引擎,项目不仅催生一流成果的涌现,更为攀登科技高峰提供强大的源头创新供给。科研选题是科技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找方向的问题。为此,今年4月起,浙江大学用半年多的时间,开展了四校合并以来的第一次科研大讨论。通过大讨论促进大共识,一体化推进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高质量高水平发展。讨论中形成了《浙江大学科研大讨论意见共识20条》,明确了“十四五”重大科研攻关任务,制定了《浙江大学“十四五”创新生态建设规划》。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指出,要将“四个面向”作为我校未来科研发展的根本遵循,实现并跑甚至领跑的战略迭代,实现质量和声誉导向的战略迭代,实现面向重大任务或需求的战略迭代,实现交叉集成、攻关会聚的战略迭代,以更大的勇气和格局,树立信心,找准方向,为学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作出更大贡献。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指出,创新对于决胜未来的意义更加彰显,要突出全局的核心地位,深刻把握创新在国家战略中的意义,坚持系统的整体观念,全局谋划更加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要瞄准战略性关键领域,面向“十四五”实现科研创新重大突破,为加快建设更加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作出新的贡献。面向科技前沿,依靠原有的惯性,已经难以胜任新的科技发展,必须在迭代升级中实现跃迁。正如校歌所言,“形上谓道,形下谓器”,浙大人在跟踪到引领中实现新突破,在平台装置上开辟新蓝海,在引育杰出科学家上创造大气候。从2017年担任量子信息交叉中心主任开始,物理学系朱诗尧院士便带领浙大一批年轻人,开展与量子计算和量子光学相关的研究。2019年该团队王浩华教授与合作者们,开发出具有2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量子芯片,并成功操控其实现全局纠缠,刷新了世界纪录。现为物理学系特聘研究员的团队成员宋超说:“朱院士为研究工作掌舵领航,积极为我们创造‘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环境。”同样是芯片的研制开发,浙江大学牵头继2015成功研制达尔文1代后,又于2019年成功研制达尔文2代类脑芯片。芯片在模拟大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机制时,在感认知智能任务的低功耗与模糊处理中独具优势。基于最新芯片,今年9月,全球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诞生。能否抢占科技制高点,意味着在下一轮科技革命的激烈竞争中,我们能否胜出。“十三五”以来,浙大科研内涵质量持续跃升,第一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0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单位累计在《细胞》《自然》《科学》主刊上发表论文24篇。“十三五”期间,浙江大学重大创新平台不断涌现,新增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新一代工业互联网系统安全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感染性疾病和儿童健康与疾病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重大平台,获批国家健康和疾病人脑组织资源库,加快建设数学高等研究院、生命科学研究院等新型科研平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筑牢基础研究的高原污染防治,是打赢三大攻坚战的重要一环。进入冬季,雾霾再度成为全民聚焦的话题。燃煤是造成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全国用煤企业密集分布区域也常是雾霾高发地区。解决雾霾问题,发展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国家战略需求。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高翔教授领衔并与浙能集团合作,研发了高效率、高可靠性、高适应性、低成本的多污染物高效协同脱除超低排放系统,实现了复杂煤质和复杂工况下燃煤烟气多污染物的超低排放,让燃煤变得更加清洁。在嘉华电厂,记者看到200多米高的烟囱上,几乎看不到烟色。燃煤烟气通过100万千瓦的燃煤发电机组,只需要通过短短几十秒钟就“跑完”这个系统,监测到的污染物排放浓度远低于排放限值。“我们瞄准煤炭清洁利用这个国家重大需求,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加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翔介绍,团队依托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环境保护燃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和基地,还牵头或参与制定了国家和行业标准共37项,推动了行业的科技进步及产业发展,推动和支撑了国家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战略的实施。为国贡献,是科研创新的使命担当。解决重大问题的关键在于从个体攻关转向有组织的科研攻关,在构建适应大科学协同攻关的体制机制中,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浙大,正在不断强化自由探索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不断考核从“0到1”的原创发现,探索项目揭榜挂帅,激发科研人员的好奇心、学术志趣和探究动力,鼓励带头人对标国家需求,组建混编科研团队,通过协同攻关培育重大颠覆性成果。苍穹澄澈,星空仰望,在遥远的月球背面,有一颗鹊桥号中继星,依旧在开展工作。从参与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工程到为嫦娥四号中继星“量身定制”光学观测相机系统,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徐之海教授团队一步一个脚印,瞄准国家需求。“一图胜过千言万语。” 在徐之海眼里,光学成像是最直接、最重要的一种科学探测手段。 团队主持研制的鹊桥号观测相机系统,更是 原创性地提出双分辨率相机的概念:通过一次成像得到两张照片, 实现了“大场景”与“大特写”的同时成像 。在徐之海心里,对光学成像的研究、对宇宙的探索,就是为国人打开那扇仰望星空的大门。“开展基础研究,就是要认准一个方向,踏踏实实去工作,在不断积累中突破自己的极限。”他说。如何提升科研的规模和品质?浙江大学不断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校领导联系制度,采取“一项一议”“一事一议”,以创新机制推进科研攻关,加快科研特区建设。微米,一米的百万分之一;纳米,一米的十亿分之一。聚焦“微纳尺度”,是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的“硬核”。无论是研制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层硬件,还是合成新型生物原料,或是开发新材料,要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都需要深入探究极端尺度下的微观世界。围绕“微纳尺度”这一鲜明特色,浙大杭州科创中心致力于在交叉领域前沿研究、发展颠覆性技术、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上实现重大突破。杭州科创中心首席科学家杨德仁院士牵头,正在开展新一代半导体材料,相比现有的硅材料展现出更多优异的特性。“通过平台‘一条龙’建设,打通宽禁带半导体创新相关的材料、器件、封装等多环节。既探索新发现,也开发新技术,我们的工作将同时处在科技和产业的前沿。”杨德仁说。聚焦物质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的会聚融通,正在成为最具创新活力、最可能出现颠覆性技术突破的领域,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科技前沿高地和战略必争领域。杭州科创中心立足国家重大需求,正在努力成为我国知识和技术创新的国际策源地。重点培养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型、工程型、复合型、领军型人才的微纳电子学院,已经整体迁入浙大杭州科创中心,前端人才培养和后端产业化实验,在同一个园区无缝对接。学院院长吴汉明院士说:“从2001年回国算起,我已经在集成电路产业20年了,这次‘跨界’,我希望培养青年一代研发成套的大生产技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十三五”以来,浙大科技工作者顶天立地、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科创基地布局不断完善,以各类科创基地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为科研发展提供强大的平台支撑。新增获批国家级科创基地16个、各类省部级基地77个。面向经济主战场,当好服务地方的高参“重要窗口”,如何展现浙大之为?就在上个月,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衢州分院、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在当地开工建设,秉承“学科—人才—科研”一体化理念,不断构建科技与产业创新联动的新机制。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与各行各业有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在工业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浙江省的衢州市,正是我国重要的化工、能源、材料产业基地。统计数据显示,衢州“两院”2020年开展的横向科研经费近千万,其中为衢州企业产能升级开展的研究占合同总额的七成多。不久前刚在衢州完成科研成果转化的等离子体技术产业化项目,能够实现纳米硅球和石墨烯的低成本规模化生产,项目投产后将推动衢州锂电池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并对传统制造方法带来重大变革。从科学问题到技术突破,从实验操作到产业应用,十余年科研攻关,该项目的研究团队不仅完成了追赶,更实现了超越。衢州“两院”院长任其龙院士说:“国家强调产业转型升级,如何比别人更早一步、更快一步,靠的就是核心技术的推广转化。”聚焦产业,浙江大学立足浙江、服务浙江、奉献浙江,持续推动关键技术攻关和主导产业升级,深入实施“一院一地一企”产学研合作工程,探索服务区域发展新模式。“十三五”期间,学校完善在浙江省的社会服务布局,相继成立温州研究院、湖州研究院等。名校、名城、名企之间,相互滋养、相互赋能。这其中浙大与杭州的战略合作,堪称典范。双方新一轮合作涵盖93项“2019-2020两年行动计划”及66个“五年工作计划”,共159个项目将在本轮深化合作中扎实全面地推进落地。跳出浙大,发展浙大。从紫金港校区出发向西,绵延33公里的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作为浙江在“十三五”期间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启动建设四年多来,科创大走廊实现了高质量、高速度的跨越式发展。创新从来没有孤岛,只有主动融入更为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才能取得更具社会效益的标志性成果。浙江大学在大走廊区域生态系统构建中聚焦产业导向和地方发展实际,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为大走廊建设壮大发展培育新动能。依托创新型企业、“创新飞地”、紫金科创小镇、全球校友总部产业园等,浙江大学正逐步理顺科技成果产业化路径,打通创新链、知识链、产业链,从而有效推动大走廊区域内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的协同创新。在杭州市余杭区,来自机械工程学院的教师们在大量的企业走访中发现,细分行业领军企业面临的核心技术难题已涉入“无人区”,其关键技术问题呈现出明显的理论基础性特征,企业自身难以短期内解决。这些难题,正好是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上的优势,研究院还通过混编机制,形成了灵活而稳定的人才队伍,提升区域内高端装备企业的创新动力。面向经济主战场,浙江大学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聚焦战略引领、更大规模开放创新、提升学科水平、可持续平台合作四个主攻方向,开展战略迭代升级,积极助推我省高水平打造创新型省份,加快构建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圈。上海,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的“龙头”。“十三五”时期,学校与上海开展的合作达1500余项,约60家校友企业在上交所成功上市。今年,浙江大学与上海市开启全面战略合作,共同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致力于突破计算+核心技术、集聚一流创新人才、服务辐射区域发展、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参与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发展,助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浙江大学在推进新型校地合作中,不断服务区域战略汇聚创新资源,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设校企创新共同体,实现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学校通过扎实的合作,实实在在地聚人,实实在在地做事,不断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将科研平台打造成为人才培养高地。目前,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正联合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等长三角“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华为、百度以及商汤等公司,共同推出“人工智能”微专业,将创新技术需求和教学实践场景紧密结合,在智海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支持下,推动各创新要素的高层次融合,为构筑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培养战略资源。“十三五”期间,学校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区域战略,目前已经与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建设雄安发展中心、海南研究院、中原研究院、山东(临沂)现代农业研究院、天津滨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成立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创新研究联盟等。服务经济主战场是高水平大学格局胸怀的鲜明体现,更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责任担当。翻越一座山,需要多少年?2300公里外的云南景东,年初接种的小香蕈菌棒已长出鲜嫩的幼菇,经过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教授陈再鸣驯化的野生菌,待到春节销售,每袋的净利润可达30元。小小一朵菇,浑身是科技。野生资源调查、纯种分离、人工驯化、菌种产业化,这四步是野生状态进入人工栽培的“关键一跃”。这一跃,要跃过菌种分离纯化、跃过温光气的环境拟合、跃过栽培基质的探索。从实验室到田间,再从田间到实验室,日复一日,陈再鸣找到了这些野生菌人工栽培的奥秘,个性化配置,“一个配方一朵菇”。浙江大学把定点帮扶云南景东作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生动实践,8年多的时间,在当地培育和发展了食用菌、普洱茶和乌骨鸡三大主导产业,直接购买和帮助销售的景东农产品近1亿元;组织开展支教、社会实践活动,培训党政干部、技术人才,累计超过15000人次。学校在长期帮扶过程中形成的“优势联结、四扶两提、点面并进、长效保障”扶贫模式,帮助景东县110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出列,于2020年5月顺利实现“脱贫摘帽”,用心用情用力助推景东县经济社会发展。顶天立地,是浙江大学卓越创新的基因与文化。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探索攻关会聚的高招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2月初的湖北,从天南地北赶来支援的医务工作者中,有500余名来自浙江大学附属各医院,他们同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在浙江,发挥高校高水平附属医院的临床优势,统筹各专科的诊疗骨干力量,浙江大学承担起省级定点诊治医院的任务。什么叫“尽锐出战”,什么是“科技力量”?战疫时刻,尤显担当。对抗充满未知数的新型冠状病毒,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全国科技工作者凝集了集体智慧,发挥了科技抗疫的力量,为打赢这场战役做出了不懈努力。“这次战疫中,广大医务人员敢于担当甘于奉献,展现了应有的精神风貌。”李兰娟院士团队在武汉夜以继日地奋战了两个月,把“四抗二平衡”的救治经验和人工肝、微生态、干细胞等新技术用于重症、危重症新冠患者的救治并取得显著成效。“四抗二平衡”的“浙江经验”,是李院士在救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时创建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这一项目后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这是该奖项设立以来,我国医药卫生行业和高等教育领域“零的突破”,也是首次花落浙江。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李兰娟院士团队取得新突发传染病领域突破的一大特点,就是临床与科研的紧密结合。2018年医学院和求是高等研究院胡海岚团队在抑郁症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著名期刊《自然》杂志同期刊发该团队的两篇研究长文,他们揭示了快速抗抑郁分子的作用机制,推进了人类关于抑郁症发病机理的认知,并为研发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多个崭新的分子靶点。医术与学术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重要的链接点就是临床科学家。回国3年来,浙江大学良渚实验室研究员张进不时收到病人的来信,其中很多来自未诊断患者和罕见病患者。虽然张进在单位网页上发布的研究成果介绍很简要,用语也很专业,但患者们还是从中看到了希望。张进团队的研究重点是将从血液中逆分化出的多能干细胞重新塑造为功能强大、用途多样的免疫细胞,可用来杀伤肿瘤细胞、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开发疫苗等。这项工作走在了国际干细胞与免疫治疗研究的前沿。在浙江大学,知识的大融通正在链接不同学科的发展之源、创新网络和研究方法。求是高等研究院“脑机接口”团队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合作完成国内第一例植入式脑机接口临床研究,患者可以完全利用大脑运动皮层信号精准控制外部机械臂与机械手实现三维运动,首次证明高龄患者利用植入式脑机接口进行复杂而有效的运动控制是可行的。项目负责人王跃明说,脑机接口领域的研究需要神经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临床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紧密合作,而浙江大学综合性大学的特征为学科交叉提供了很好的土壤。2018年浙江大学发布“双脑计划”,集中优势学科力量,重点推进脑科学、人工智能、脑机融合等前沿方向的交叉研究。同年10月浙江大学双脑中心获批教育部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此后的2019年,浙江大学成立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成为国内首个开设“脑科学”本科专业的高校。作为全国首个脑科学和脑医学领域教学、科研、临床有机结合的新兴学科,该学院致力于成为国际一流人才汇聚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脑科学交叉研究平台。就在今年成立的浙江大学传奇创新研究中心,更是将目标聚焦到数字医药、数字器官、游戏中的人机融合智能、梦境研究等人工智能新方向,引领未来的智能和健康产业发展。“十三五”以来,学校主动适应全球科技发展新形势,相继推出“科技创新团队”“16+X”科研联盟、“面向2030的学科会聚研究计划”等科研组织模式,逐渐形成“纵深发展、立体互动”的科研管理新机制,激发科研创新活力。聚焦以文载道,打造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地“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展览日前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幕,176件组与长安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唐代文物,徐徐展开一幅唐都长安人的生活画卷。记者在艺博馆了解到,许多艺术史专家学者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实物教学的重要性。不管是艺术史专业教育,还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大学通识教育,通过接触实物来理解文明的本质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在欧美的一些大学,很多讨论班就在文物库房的展览室开展教学。在西方一流大学任教的一些著名中国艺术史专家,如艾瑞慈、方闻、高居翰、班宗华、李铸晋等都曾带着他们的学生策划重要学术展览,而库房专用的提看室正是他们培训研究生仔细观摩艺术品并参与策展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博物馆就是人文学科的实验室,深化既有的知识,并启迪新的发现。北出长城古塞边,荒松落日少人烟。历经千年,敦煌莫高窟茕茕矗立在河西走廊西端。众所周知,敦煌文书与殷墟甲骨、汉晋简牍、内阁大库档案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史四大发现。在敦煌,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张涌泉教授团队,正在致力于让敦煌文献“孤儿回家”“新人团聚”。缀合,是敦煌文献研究的基础。先把内容相关的敦煌残卷汇聚在一起,再将内容直接相连或相邻的残卷进行比对,碴口是否相合、字体是否相同、装帧是否一致……在实践中,张涌泉团队系统总结了敦煌残卷缀合的程序和方法,大大提升了缀合效率,新的缀合成果不断涌现。在接受采访时张涌泉说:“文献的缀合,不仅恢复了一个初步可读的变文文本,而且使我们得以走近古代变文作者,重构变文讲唱的场景,去拼接那早已消失了的古代文明。”在冷门绝学中有浙大人的坚守,在新兴领域也有浙大人的探索。近年来,光华法学院在“数字法学”特色学科上不断耕耘,组建“人工智能+法学”“大数据+立法学”“大数据+互联网法学”等创新团队,推动数字法学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基础性提升作用,积极为数据经济和数字安全等领域的地方立法献智献策。“十三五”期间,学校推进各类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平台建设,构建中国家庭大数据库、文科学术地图发布平台等,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神经与行为、计算社会科学等领域探索建设一批文科实验室,促进人文社科研究方式转变和方法创新。学校加快建设人文高等研究院,以优化学术生态、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国内首创驻访学者、驻院研究员制度,推动原创性研究和交叉研究路径,服务思想创新,集聚和引进国内外优秀学者,浙大高研院业已成为国内高研院建设的标杆。正式启动首个由文科牵头的“创新2030计划”——“亚洲文明学科会聚研究计划”,并成立亚洲文明研究院,探讨亚洲文明的重大理论构建和现实挑战问题。随着学校第四次文科大会的召开,《面向2035:浙江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浙江大学关于加快推进文科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实施,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学校加快构建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浙大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在全校率先推出“一院一策”改革,并积极探索评价体系改革,试点长周期考核、人文社科著作奖评审等创新体制机制。近年来,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呈现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2020年度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1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4项、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54项(其中一等奖5项),均取得历史性突破,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走过三分之二的边境线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院长周谷平教授告诉记者,只有在一线调研,才能为决策提供一手资料。从参与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一直到参与今年5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文件起草,周谷平说,研究者们一直都试图解决一个问题,“以前开放都是东部沿海,西部这么长的边境线,也应该想想怎么样把边境两边的蛋糕做大。”为此,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带领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先后承担了广西凭祥、黑龙江绥芬河-东宁、辽宁-丹东等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规划。2017年公布的《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提出,深入推进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其中“点名”要集中力量加快建设的就包括广西凭祥。周谷平表示,这在很大程度是基于我们对凭祥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及总体规划的前期调研成果。今年3月,中心正式入选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十三五”期间,浙大文科建设日新月异——学校成立了智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智库建设组织领导体制。成立了北京研究院(国家制度研究院),主动对接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努力为制度自信提供理论支撑。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等7家智库列入浙江省新型智库,为“最多跑一次”、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建设等重要决策部署提供智力支持,为浙江省“重要窗口”建设贡献智慧力量。学校布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计划,产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化典籍整理与编纂研究成果,“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华礼藏》《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等在学界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在推动学术阵地建设中,重点遴选支持了18本文科高水平期刊。五年光阴,只争朝夕。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先机、赢得优势。“十三五”以来,浙大科研系统要素更加优质,生态结构更加优越,创新能力更加显著,更加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不断形成。面向“十四五”,远眺2035,如何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浙大思想、浙大力量、浙大技术、浙大工程?惟有信心、意志、能力,方能登上科学高峰。来源:浙江大学
本次报名对象为全日制非定向博士学位申请人,教育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定向培养研究生计划”、“援疆博士师资计划”等专项计划申请人。各位申请人请在报名前先认真阅读学校和报考学院(系)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确认本人报考资格后再行报名。本次报名的具体事项安排如下:一、报名时间学校总体报名时间安排如下(各学院(系)可根据工作安排在本时间期限内设置报名时间,请申请人尽早报名并关注各学院(系)通知的截止时间):【报名时间】2020年10月26日上午9:00—2020年11月20日上午12:00,务必填报完成基本报考信息。【修改信息、缴纳报名费时间】2020年10月26日上午9:00—2020年11月29日下午17:30,11月20日上午12:00以后不能新增报名操作,只允许已报名考生进行报考信息修改和缴纳报名费。二、报名程序点击通知下方的链接进入报名系统,首次登录点击“立即注册”,每位申请人只能注册一次,注册后登录报名。1.登录后选择“报名”按钮新增报考信息,选择报考类型:普博或硕转博(硕转博只适用于本校在读硕士研究生)2.阅读学校公告和进行考生诚信承诺。3.考生信息填写:所填写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完整。请事先浏览“报名采集数据”,对需要的数据做好准备,填表时可逐条对照。填写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页面,每页填写完成后点击“保存”,以免信息丢失。(1)专项计划、学习方式等选择:普通考生专项计划选“无”,再选择非定向。专项计划考生选择所报考的专项计划,再选择定向。(2)基本情况:每项下拉框内容都必须认真填写,尤其注意身份证号不能填写错误!填写的出生年月务必与身份证上一致。填写完成后上传身份证的正反面电子照片。(3)本科学历和学位:下拉框选择毕业院校和毕业专业,正确填写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编号,否则将不能通过教育部录取资格审查。毕业专业应先正确选择专业所在的学科门类,再选择一级学科名称,最后才能选择毕业专业(其余类似),如果系统中没有则选择相近专业。(4)硕士学历和学位:应届毕业生请在第一栏打勾,然后毕业时间和学位时间按预计毕业时间填写;往届生请正确填写各项信息,硕士学位(学历)证书编号、毕业时间必须填写正确,否则将不能通过教育部录取资格审查。如果硕士专业是学校自主设置的,请选择相应的一级学科作为硕士专业。填写完成再上传硕士学历学位证书,获得境外学位的申请人须上传学位证书和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的认证报告。(5)学习或工作单位等档案信息:按照目前所在的学习或工作单位如实填写。如无工作单位请填写无,不要填写人才交流中心名称(档案所在单位可以是人才交流中心)。正确填写移动电话和电子信箱并保持畅通和及时接收。(6)家庭情况:填写家庭主要成员情况。(7)学习工作情况:个人简要学习工作经历(自高中开始填写)。(8)奖惩和论文情况:如实填写。(9)报考信息:每位考生限申请一个专业。如学院(系)要求报考时选择导师的,一志愿导师必填,二志愿导师和三志愿导师选填。(10)根据报考学院(系)2021年博士研究招生简章的要求将需递交的材料打包(zip格式且小于15兆,专家推荐信不用上传),然后点击“浏览”按钮选择,最后“点击上传”按钮提交。(11)上传报名照片:请上传标准证件近照(电子版JPG格式,150×200像素,大小100K以内,白色或淡蓝色背景)。若无近期证件照片,请到照相馆拍照并处理成150×200的jpg格式文件后上传。该电子照片将用于制作录取通知书、校园卡以及其它在校证件等,请认真准备。4.缴纳报名费:(1)报名费150元,请通过报名系统在线支付,建议支付时使用支付宝。(2)缴费后等页面自动跳回或者点击“返回”按钮返回至报名页面。注意:支付成功后不能直接点击窗口右上角的叉号关闭支付页面,否则会导致显示异常:缴费已成功但是缴费状态显示为未缴费。(3)若缴费完成后页面下方未及时提示缴费成功信息,可能是由于与银行同步的问题。若确认银行已扣款成功,请勿重复缴费。请隔一天再登陆系统查看是否有缴费成功信息,如无请联系研招办老师。【因银行结算,每天22-24点时间内不能进行缴费操作】(4)特别提示:缴费前再次确认报考资格,报名费缴纳后不再退还。未交费者将视为报名不成功,不纳入学院(系)初审名单。三、初审结果公布时间和其他考核环节的时间安排请查阅各学院(系)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四、联系和咨询方式(1)“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与其他申请材料按照报考学院(系)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要求的方式递交。(2)网络报名过程中咨询方式为邮件咨询,邮箱地址:yjsy-zsb2@zju.e.cn。(3)报考导师的研究方向请查阅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目录,联系方式请咨询相关学院(系)或通过以下“浙江大学导师介绍”查询,招生学院(系)具体联系方式请在学校或报考学院(系)《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查阅。浙江大学博士报名系统(点击进入)招生导师请查询招生专业目录(点击查询)浙江大学导师介绍参考(点击进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下达2021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浙江大学研究生招生处2020年10月23日附件:1、专家推荐信2、在读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同意报考证明3、学科门类汇总表内容来源:浙江大学研究生招生网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马天雪责任编辑:金云云
编者按: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和首轮“双一流”建设收官之年。过去的五年,浙江大学认真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按照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的战略导向,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各项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回望过去,宣示未来,本号开辟“回眸‘十三五’ 奋进‘双一流’”专栏,生动呈现学校“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全面展现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成效,激励全校师生以更大的努力和担当开创学校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新局面。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岁末寒冬,室外寒风凛冽,屋内暖意融融。面向未来五年,浙大分子影像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正在举行启动会,这也是学校该领域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历史性突破。此前一年,这两个重要项目的负责人、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院长张宏教授,对外发布了团队历时12年研制的国际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ET分子影像探针微流模块化集成合成系统。“十三五”以来,浙江大学科研任务承载力显著提升,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9项,创新2030-重大项目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0项,科研经费在高位持续增长。面向未来,浙大人总会自问,我们科研攻关的“杀手锏”在哪里?我们如何为国铸重器?面对新的历史时点,浙大人需要解放思想再出发,自我革新寻突破,在更高层次实现改革、开放、创新的战略迭代。面向科技前沿勇攀自主创新的高峰杭州西北角,9个标准足球场面积大小的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这是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现场。浙江大学超重力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朱斌教授几乎每周都要组织科研团队进行关键技术研讨,确定设备的技术性能与指标。“浙江期盼已久的‘国字号’大科学装置,终于在‘十三五’时期实现了零的突破。”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科学装置的创新是科学思想的结晶。这一重大项目的背后,是首席科学家陈云敏院士团队与合作者们在物质科学和工程领域的长期耕耘。建成后,项目将利用超重力“时空压缩”和“相分离加速”效应超重力“时空压缩”和“相分离加速”效应,开拓科技前沿。如同一台引擎,项目不仅催生一流成果的涌现,更为攀登科技高峰提供强大的源头创新供给。科研选题是科技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找方向的问题。为此,今年4月起,浙江大学用半年多的时间,开展了四校合并以来的第一次科研大讨论。通过大讨论促进大共识,一体化推进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高质量高水平发展。讨论中形成了《浙江大学科研大讨论意见共识20条》,明确了“十四五”重大科研攻关任务,制定了《浙江大学“十四五”创新生态建设规划》。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指出,要将“四个面向”作为我校未来科研发展的根本遵循,实现并跑甚至领跑的战略迭代,实现质量和声誉导向的战略迭代,实现面向重大任务或需求的战略迭代,实现交叉集成、攻关会聚的战略迭代,以更大的勇气和格局,树立信心,找准方向,为学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作出更大贡献。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指出,创新对于决胜未来的意义更加彰显,要突出全局的核心地位,深刻把握创新在国家战略中的意义,坚持系统的整体观念,全局谋划更加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要瞄准战略性关键领域,面向“十四五”实现科研创新重大突破,为加快建设更加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作出新的贡献。面向科技前沿,依靠原有的惯性,已经难以胜任新的科技发展,必须在迭代升级中实现跃迁。正如校歌所言,“形上谓道,形下谓器”,浙大人在跟踪到引领中实现新突破,在平台装置上开辟新蓝海,在引育杰出科学家上创造大气候。从2017年担任量子信息交叉中心主任开始,物理学系朱诗尧院士便带领浙大一批年轻人,开展与量子计算和量子光学相关的研究。2019年该团队王浩华教授与合作者们,开发出具有2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量子芯片,并成功操控其实现全局纠缠,刷新了世界纪录。现为物理学系特聘研究员的团队成员宋超说:“朱院士为研究工作掌舵领航,积极为我们创造‘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环境。”同样是芯片的研制开发,浙江大学牵头继2015成功研制达尔文1代后,又于2019年成功研制达尔文2代类脑芯片。芯片在模拟大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机制时,在感认知智能任务的低功耗与模糊处理中独具优势。基于最新芯片,今年9月,全球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诞生。能否抢占科技制高点,意味着在下一轮科技革命的激烈竞争中,我们能否胜出。“十三五”以来,浙大科研内涵质量持续跃升,第一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0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单位累计在《细胞》《自然》《科学》主刊上发表论文24篇。“十三五”期间,浙江大学重大创新平台不断涌现,新增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新一代工业互联网系统安全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感染性疾病和儿童健康与疾病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重大平台,获批国家健康和疾病人脑组织资源库,加快建设数学高等研究院、生命科学研究院等新型科研平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筑牢基础研究的高原污染防治,是打赢三大攻坚战的重要一环。进入冬季,雾霾再度成为全民聚焦的话题。燃煤是造成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全国用煤企业密集分布区域也常是雾霾高发地区。解决雾霾问题,发展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国家战略需求。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高翔教授领衔并与浙能集团合作,研发了高效率、高可靠性、高适应性、低成本的多污染物高效协同脱除超低排放系统,实现了复杂煤质和复杂工况下燃煤烟气多污染物的超低排放,让燃煤变得更加清洁。高翔(中)在工程项目现场在嘉华电厂,记者看到200多米高的烟囱上,几乎看不到烟色。燃煤烟气通过100万千瓦的燃煤发电机组,只需要通过短短几十秒钟就“跑完”这个系统,监测到的污染物排放浓度远低于排放限值。“我们瞄准煤炭清洁利用这个国家重大需求,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加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翔介绍,团队依托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环境保护燃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和基地,还牵头或参与制定了国家和行业标准共37项,推动了行业的科技进步及产业发展,推动和支撑了国家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战略的实施。为国贡献,是科研创新的使命担当。解决重大问题的关键在于从个体攻关转向有组织的科研攻关,在构建适应大科学协同攻关的体制机制中,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浙大,正在不断强化自由探索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不断考核从“0到1”的原创发现,探索项目揭榜挂帅,激发科研人员的好奇心、学术志趣和探究动力,鼓励带头人对标国家需求,组建混编科研团队,通过协同攻关培育重大颠覆性成果。苍穹澄澈,星空仰望,在遥远的月球背面,有一颗鹊桥号中继星,依旧在开展工作。从参与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工程到为嫦娥四号中继星“量身定制”光学观测相机系统,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徐之海教授团队一步一个脚印,瞄准国家需求。“一图胜过千言万语。”在徐之海眼里,光学成像是最直接、最重要的一种科学探测手段。团队主持研制的鹊桥号观测相机系统,更是原创性地提出双分辨率相机的概念:通过一次成像得到两张照片,实现了“大场景”与“大特写”的同时成像。在徐之海心里,对光学成像的研究、对宇宙的探索,就是为国人打开那扇仰望星空的大门。“开展基础研究,就是要认准一个方向,踏踏实实去工作,在不断积累中突破自己的极限。”他说。如何提升科研的规模和品质?浙江大学不断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校领导联系制度,采取“一项一议”“一事一议”,以创新机制推进科研攻关,加快科研特区建设。微米,一米的百万分之一;纳米,一米的十亿分之一。聚焦“微纳尺度”,是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的“硬核”。无论是研制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层硬件,还是合成新型生物原料,或是开发新材料,要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都需要深入探究极端尺度下的微观世界。围绕“微纳尺度”这一鲜明特色,浙大杭州科创中心致力于在交叉领域前沿研究、发展颠覆性技术、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上实现重大突破。杭州科创中心首席科学家杨德仁院士牵头,正在开展新一代半导体材料,相比现有的硅材料展现出更多优异的特性。“通过平台‘一条龙’建设,打通宽禁带半导体创新相关的材料、器件、封装等多环节。既探索新发现,也开发新技术,我们的工作将同时处在科技和产业的前沿。”杨德仁说。聚焦物质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的会聚融通,正在成为最具创新活力、最可能出现颠覆性技术突破的领域,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科技前沿高地和战略必争领域。杭州科创中心立足国家重大需求,正在努力成为我国知识和技术创新的国际策源地。重点培养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型、工程型、复合型、领军型人才的微纳电子学院,已经整体迁入浙大杭州科创中心,前端人才培养和后端产业化实验,在同一个园区无缝对接。学院院长吴汉明院士说:“从2001年回国算起,我已经在集成电路产业20年了,这次‘跨界’,我希望培养青年一代研发成套的大生产技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十三五”以来,浙大科技工作者顶天立地、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科创基地布局不断完善,以各类科创基地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为科研发展提供强大的平台支撑。新增获批国家级科创基地16个、各类省部级基地77个。面向经济主战场当好服务地方的高参“重要窗口”,如何展现浙大之为?就在上个月,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衢州分院、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在当地开工建设,秉承“学科—人才—科研”一体化理念,不断构建科技与产业创新联动的新机制。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与各行各业有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在工业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浙江省的衢州市,正是我国重要的化工、能源、材料产业基地。统计数据显示,衢州“两院”2020年开展的横向科研经费近千万,其中为衢州企业产能升级开展的研究占合同总额的七成多。不久前刚在衢州完成科研成果转化的等离子体技术产业化项目,能够实现纳米硅球和石墨烯的低成本规模化生产,项目投产后将推动衢州锂电池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并对传统制造方法带来重大变革。从科学问题到技术突破,从实验操作到产业应用,十余年科研攻关,该项目的研究团队不仅完成了追赶,更实现了超越。衢州“两院”院长任其龙院士说:“国家强调产业转型升级,如何比别人更早一步、更快一步,靠的就是核心技术的推广转化。”任其龙院士(左二)团队聚焦产业,浙江大学立足浙江、服务浙江、奉献浙江,持续推动关键技术攻关和主导产业升级,深入实施“一院一地一企”产学研合作工程,探索服务区域发展新模式。“十三五”期间,学校完善在浙江省的社会服务布局,相继成立温州研究院、湖州研究院等。名校、名城、名企之间,相互滋养、相互赋能。这其中浙大与杭州的战略合作,堪称典范。双方新一轮合作涵盖93项“2019-2020两年行动计划”及66个“五年工作计划”,共159个项目将在本轮深化合作中扎实全面地推进落地。跳出浙大,发展浙大。从紫金港校区出发向西,绵延33公里的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作为浙江在“十三五”期间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启动建设四年多来,科创大走廊实现了高质量、高速度的跨越式发展。创新从来没有孤岛,只有主动融入更为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才能取得更具社会效益的标志性成果。浙江大学在大走廊区域生态系统构建中聚焦产业导向和地方发展实际,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为大走廊建设壮大发展培育新动能。依托创新型企业、“创新飞地”、紫金科创小镇、全球校友总部产业园等,浙江大学正逐步理顺科技成果产业化路径,打通创新链、知识链、产业链,从而有效推动大走廊区域内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的协同创新。在杭州市余杭区,来自机械工程学院的教师们在大量的企业走访中发现,细分行业领军企业面临的核心技术难题已涉入“无人区”,其关键技术问题呈现出明显的理论基础性特征,企业自身难以短期内解决。这些难题,正好是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上的优势,研究院还通过混编机制,形成了灵活而稳定的人才队伍,提升区域内高端装备企业的创新动力。面向经济主战场,浙江大学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聚焦战略引领、更大规模开放创新、提升学科水平、可持续平台合作四个主攻方向,开展战略迭代升级,积极助推我省高水平打造创新型省份,加快构建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圈。上海,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的“龙头”。“十三五”时期,学校与上海开展的合作达1500余项,约60家校友企业在上交所成功上市。今年,浙江大学与上海市开启全面战略合作,共同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致力于突破计算+核心技术、集聚一流创新人才、服务辐射区域发展、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参与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发展,助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浙江大学在推进新型校地合作中,不断服务区域战略汇聚创新资源,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设校企创新共同体,实现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学校通过扎实的合作,实实在在地聚人,实实在在地做事,不断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将科研平台打造成为人才培养高地。目前,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正联合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等长三角“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华为、百度以及商汤等公司,共同推出“人工智能”微专业,将创新技术需求和教学实践场景紧密结合,在智海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支持下,推动各创新要素的高层次融合,为构筑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培养战略资源。“十三五”期间,学校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区域战略,目前已经与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建设雄安发展中心、海南研究院、中原研究院、山东(临沂)现代农业研究院、天津滨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成立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创新研究联盟等。服务经济主战场是高水平大学格局胸怀的鲜明体现,更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责任担当。翻越一座山,需要多少年?2300公里外的云南景东,年初接种的小香蕈菌棒已长出鲜嫩的幼菇,经过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教授陈再鸣驯化的野生菌,待到春节销售,每袋的净利润可达30元。小小一朵菇,浑身是科技。野生资源调查、纯种分离、人工驯化、菌种产业化,这四步是野生状态进入人工栽培的“关键一跃”。这一跃,要跃过菌种分离纯化、跃过温光气的环境拟合、跃过栽培基质的探索。从实验室到田间,再从田间到实验室,日复一日,陈再鸣找到了这些野生菌人工栽培的奥秘,个性化配置,“一个配方一朵菇”。浙江大学把定点帮扶云南景东作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生动实践,8年多的时间,在当地培育和发展了食用菌、普洱茶和乌骨鸡三大主导产业,直接购买和帮助销售的景东农产品近1亿元;组织开展支教、社会实践活动,培训党政干部、技术人才,累计超过15000人次。学校在长期帮扶过程中形成的“优势联结、四扶两提、点面并进、长效保障”扶贫模式,帮助景东县110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出列,于2020年5月顺利实现“脱贫摘帽”,用心用情用力助推景东县经济社会发展。顶天立地,是浙江大学卓越创新的基因与文化。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探索攻关会聚的高招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2月初的湖北,从天南地北赶来支援的医务工作者中,有500余名来自浙江大学附属各医院,他们同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在浙江,发挥高校高水平附属医院的临床优势,统筹各专科的诊疗骨干力量,浙江大学承担起省级定点诊治医院的任务。什么叫“尽锐出战”,什么是“科技力量”?战疫时刻,尤显担当。对抗充满未知数的新型冠状病毒,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全国科技工作者凝集了集体智慧,发挥了科技抗疫的力量,为打赢这场战役做出了不懈努力。“这次战疫中,广大医务人员敢于担当甘于奉献,展现了应有的精神风貌。”李兰娟院士团队在武汉夜以继日地奋战了两个月,把“四抗二平衡”的救治经验和人工肝、微生态、干细胞等新技术用于重症、危重症新冠患者的救治并取得显著成效。“四抗二平衡”的“浙江经验”,是李院士在救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时创建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这一项目后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这是该奖项设立以来,我国医药卫生行业和高等教育领域“零的突破”,也是首次花落浙江。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李兰娟院士团队取得新突发传染病领域突破的一大特点,就是临床与科研的紧密结合。2018年医学院和求是高等研究院胡海岚团队在抑郁症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著名期刊《自然》杂志同期刊发该团队的两篇研究长文,他们揭示了快速抗抑郁分子的作用机制,推进了人类关于抑郁症发病机理的认知,并为研发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多个崭新的分子靶点。胡海岚(左三)团队成员合影医术与学术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重要的链接点就是临床科学家。回国3年来,浙江大学良渚实验室研究员张进不时收到病人的来信,其中很多来自未诊断患者和罕见病患者。虽然张进在单位网页上发布的研究成果介绍很简要,用语也很专业,但患者们还是从中看到了希望。张进团队的研究重点是将从血液中逆分化出的多能干细胞重新塑造为功能强大、用途多样的免疫细胞,可用来杀伤肿瘤细胞、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开发疫苗等。这项工作走在了国际干细胞与免疫治疗研究的前沿。在浙江大学,知识的大融通正在链接不同学科的发展之源、创新网络和研究方法。求是高等研究院“脑机接口”团队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合作完成国内第一例植入式脑机接口临床研究,患者可以完全利用大脑运动皮层信号精准控制外部机械臂与机械手实现三维运动,首次证明高龄患者利用植入式脑机接口进行复杂而有效的运动控制是可行的。项目负责人王跃明说,脑机接口领域的研究需要神经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临床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紧密合作,而浙江大学综合性大学的特征为学科交叉提供了很好的土壤。2018年浙江大学发布“双脑计划”,集中优势学科力量,重点推进脑科学、人工智能、脑机融合等前沿方向的交叉研究。同年10月浙江大学双脑中心获批教育部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此后的2019年,浙江大学成立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成为国内首个开设“脑科学”本科专业的高校。作为全国首个脑科学和脑医学领域教学、科研、临床有机结合的新兴学科,该学院致力于成为国际一流人才汇聚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脑科学交叉研究平台。就在今年成立的浙江大学传奇创新研究中心,更是将目标聚焦到数字医药、数字器官、游戏中的人机融合智能、梦境研究等人工智能新方向,引领未来的智能和健康产业发展。“十三五”以来,学校主动适应全球科技发展新形势,相继推出“科技创新团队”“16+X”科研联盟、“面向2030的学科会聚研究计划”等科研组织模式,逐渐形成“纵深发展、立体互动”的科研管理新机制,激发科研创新活力。聚焦以文载道打造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地“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展览日前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幕,176件组与长安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唐代文物,徐徐展开一幅唐都长安人的生活画卷。记者在艺博馆了解到,许多艺术史专家学者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实物教学的重要性。不管是艺术史专业教育,还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大学通识教育,通过接触实物来理解文明的本质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在欧美的一些大学,很多讨论班就在文物库房的展览室开展教学。在西方一流大学任教的一些著名中国艺术史专家,如艾瑞慈、方闻、高居翰、班宗华、李铸晋等都曾带着他们的学生策划重要学术展览,而库房专用的提看室正是他们培训研究生仔细观摩艺术品并参与策展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博物馆就是人文学科的实验室,深化既有的知识,并启迪新的发现。北出长城古塞边,荒松落日少人烟。历经千年,敦煌莫高窟茕茕矗立在河西走廊西端。众所周知,敦煌文书与殷墟甲骨、汉晋简牍、内阁大库档案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史四大发现。在敦煌,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张涌泉教授团队,正在致力于让敦煌文献“孤儿回家”“新人团聚”。缀合,是敦煌文献研究的基础。先把内容相关的敦煌残卷汇聚在一起,再将内容直接相连或相邻的残卷进行比对,碴口是否相合、字体是否相同、装帧是否一致……在实践中,张涌泉团队系统总结了敦煌残卷缀合的程序和方法,大大提升了缀合效率,新的缀合成果不断涌现。在接受采访时张涌泉说:“文献的缀合,不仅恢复了一个初步可读的变文文本,而且使我们得以走近古代变文作者,重构变文讲唱的场景,去拼接那早已消失了的古代文明。”北敦3894号(前部)与北敦2301号卷端碎片缀合图在冷门绝学中有浙大人的坚守,在新兴领域也有浙大人的探索。近年来,光华法学院在“数字法学”特色学科上不断耕耘,组建“人工智能+法学”“大数据+立法学”“大数据+互联网法学”等创新团队,推动数字法学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基础性提升作用,积极为数据经济和数字安全等领域的地方立法献智献策。“十三五”期间,学校推进各类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平台建设,构建中国家庭大数据库、文科学术地图发布平台等,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神经与行为、计算社会科学等领域探索建设一批文科实验室,促进人文社科研究方式转变和方法创新。学校加快建设人文高等研究院,以优化学术生态、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国内首创驻访学者、驻院研究员制度,推动原创性研究和交叉研究路径,服务思想创新,集聚和引进国内外优秀学者,浙大高研院业已成为国内高研院建设的标杆。正式启动首个由文科牵头的“创新2030计划”——“亚洲文明学科会聚研究计划”,并成立亚洲文明研究院,探讨亚洲文明的重大理论构建和现实挑战问题。随着学校第四次文科大会的召开,《面向2035:浙江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浙江大学关于加快推进文科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实施,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学校加快构建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浙大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在全校率先推出“一院一策”改革,并积极探索评价体系改革,试点长周期考核、人文社科著作奖评审等创新体制机制。近年来,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呈现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2020年度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1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4项、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54项(其中一等奖5项),均取得历史性突破,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走过三分之二的边境线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院长周谷平教授告诉记者,只有在一线调研,才能为决策提供一手资料。从参与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一直到参与今年5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文件起草,周谷平说,研究者们一直都试图解决一个问题,“以前开放都是东部沿海,西部这么长的边境线,也应该想想怎么样把边境两边的蛋糕做大。”为此,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带领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先后承担了广西凭祥、黑龙江绥芬河-东宁、辽宁-丹东等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规划。2017年公布的《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提出,深入推进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其中“点名”要集中力量加快建设的就包括广西凭祥。周谷平表示,这在很大程度是基于我们对凭祥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及总体规划的前期调研成果。今年3月,中心正式入选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十三五”期间,浙大文科建设日新月异——学校成立了智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智库建设组织领导体制。成立了北京研究院(国家制度研究院),主动对接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努力为制度自信提供理论支撑。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等7家智库列入浙江省新型智库,为“最多跑一次”、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建设等重要决策部署提供智力支持,为浙江省“重要窗口”建设贡献智慧力量。学校布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计划,产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化典籍整理与编纂研究成果,“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华礼藏》《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等在学界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在推动学术阵地建设中,重点遴选支持了18本文科高水平期刊。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五年光阴,只争朝夕。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先机、赢得优势。“十三五”以来,浙大科研系统要素更加优质,生态结构更加优越,创新能力更加显著,更加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不断形成。面向“十四五”,远眺2035,如何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浙大思想、浙大力量、浙大技术、浙大工程?惟有信心、意志、能力,方能登上科学高峰。(原标题《惟创新者强!浙江大学“四个面向”勇攀科研高峰》,编辑 何双伶)
打造一个去中心化的低延迟、高Tps的数据库。随着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蓬勃发展,正在掀起新一波浪潮。12月5日,数脉链两周年研究成果展示暨“浙江大学—数脉链研发中心”科研创新研讨会在浙江大学举行。结合区块链,打造了一个去中心化的低延迟、高Tps的数据库,同时解决了去中心化一致性的问题,实现有效为联邦学习平台的数据管理保驾护航。据了解,CyberVein中国区运营团队和“浙江大学—数脉链研发中心”主要负责人和研究员共同进行研究成果展示,并邀请校内外相关的技术专家、教授和院长共同出席了本次科研创新研讨会,并在会中讲解了技术核心。与此同时,校企合作的加入,无疑对数脉链也是一次转型升级的契机,浙江大学—数脉链研发中心将会利用浙大的科研成果与技术能力,注入高水平研究团队,为行业赋能。会中,“浙江大学—数脉链研发中心”主任吴超教授对研发中心的科研创新成果进行汇报总结。为了完成数据确权、数据安全和数据交互和数据建模的功能,研发中心先是实现了分布式数据质量控制和初步分布式建模原型系统,并利用知识蒸馏方法,实现模型能力的初步汇聚,先已完成了分布式建模系统的2.0版本。而分布式建模的实际应用,在医疗远程手术、无人驾驶、安防和警务、金融信用评估等领域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已经很出色地完成了测试,在保护数据隐私的同时实现数据建模和交互,为人工智能从集中式到分布式作出了突出贡献。创造数据价值 赋能智慧城市落地应用近年来,区块链技术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人们正在利用区块链自身的信息安全、数据溯源、可信共识等特性,促进着智慧城市的发展。从一开始的公链+联盟链的结合,到DAG架构上去延伸,再到智能合约的设置。数脉链旨在拼接好每一个步骤来守护数据,让数据变的更有价值。在会中,各技术专家阐述了CyberVein在行业解决方案及实际落地应用中的作用,数脉链技术一直在围绕着创造数据价值而努力,在安全可控的DAG联盟链平台、联邦数据库管理系统和联邦学习的加密建模平台等落地应用外,智慧城市垂直领域的解决方案成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CyberVein能很好地聚集数据并打通数据孤岛,对数据进行脱敏处理和分析,展现可视化数据,很好地满足城市安防的各种需求,”CyberVein中国区发起人Ansel在会中表示。在技术的落地应用方面,CyberVein与研发中心研究院目前已完成基于DAG的分布式存储、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数据库和基于区块链的联邦学习平台及联邦学习库的开发。成功运行区块链分布式存储DApp——UtiSpace存储空间,并已投入实际应用中。释放优势 创新技术融入主链应用层未来总是充满着无限可能。对于数脉链而言,所有技术的创新都将投身与实际运用当中,继推出新一代去中心化数据价值定义和区块链3.0后,CyberVein主链应用层的开发,会集成AI+区块链+大数据+5G+物联网等更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更多的价值。CyberVein项目技术顾问黄连金教授以及CyberVein中国区运营团队CGOJack的演讲中也强调,CyberVein作为一个跨网、跨地域、跨机构的全球性区块链服务基础设施,将会牢牢把握数据解决方案的超前谋划和统筹设计,与浙江大学的合作将进一步释放双方优势。通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及学术交流等多种方式开展持久的多层次产学研合作,有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更多的区块链科研成果的落地
2020年6月24日下午,由杭州市人民政府、浙江大学主办,杭州市科技局、浙大科研院承办的“浙江大学服务杭州市企业行动”暨市校战略合作“专家进高企”活动启动仪式在杭州市市民中心成功举办。杭州市副市长柯吉欣、浙江大学副校长王立忠、杭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周扬、局长赵喜凯,以及来自全市各区县的政府、企业以及媒体等参会代表共100余人出席活动。开展“浙江大学服务杭州企业行动”是杭州市与浙江大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市科技系统对科技部关于开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专项行动的切实响应,为杭州市“战疫情、促发展”,推进“六稳”“六保”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专家进高企”作为新一轮市校战略合作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了浙江大学的科技和人才优势,进一步推动杭州企业转型升级与科技创新发展。浙江大学副校长王立忠在致辞中指出,浙江大学将始终坚持“以服务求发展、用贡献求辉煌”的理念,自觉将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使命担当,特别是主动探索名城名校合作模式,积极打造杭州-浙大发展共同体。杭州市副市长柯吉欣就下一步深化市校战略合作提出了几点要求:杭州和浙江大学要在过去的合作基础上,继续把市校合作做深做实,将浙江大学的创新和杭州企业的提质增效结合起来。杭州将支持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支持浙大城市学院创建全国百强大学。浙江大学要通过与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共享高校科研资源,协力攻关“卡脖子”核心技术,加强人才培养,推进科技成果在企业转移转化。柯吉欣表示仪式只是服务行动的开始,接下来还要不断拓展合作空间、扩充专家团队、扩大企业覆盖面,将杭州市与浙江大学的市校战略合作引向深入,合力打造杭州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双引擎。为积极响应袁家军省长提出的“实施争先创优行动,全力夺取经济高分报表”的要求,杭州市科技局将在全市科技系统开展“五员领创”活动,此次启动仪式的举办代表着其中的创新协作员工作正式开展。启动仪式由杭州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周扬主持,杭州市科技局局长赵喜凯宣读了“浙江大学服务杭州市企业行动”重点服务企业和科技顾问名单。市校双方领导为中电海康等17家企业和吴庆标教授等17位专家教授颁发了首批重点服务企业证书和科技顾问聘书。(金乐平 王思思 文/摄)
编者按:光影流转,凯歌奋进。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四校合并组建新浙江大学二十周年。四校合并,是我国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四校的融合发展,是扎根中国大地践行忠诚担当的生动写照。过去四十年,特别是并校发展二十年来,浙江大学响应国家改革开放号召,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勇立潮头,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深刻总结二十年来不平凡的历程,牢记使命,勇攀高峰,《浙江大学报》、求是新闻网、浙大官微、浙大头条号、浙大官Q等校内媒体联手开辟《勇立潮头廿载跨越——浙江大学并校发展二十周年》专栏,从不同方面对并校二十年来的工作进行系列报道。大学的实验室与应用场有多远?3公里。这是杭州地铁5号线的一处地铁建设工地与浙大玉泉校区的距离,浙江大学杨华勇院士团队与中国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研制的国产盾构机,正在加足马力,提速城市交通网络建设。国产盾构的核心技术于2004年掌握,2010年开始批量生产。杨华勇院士24小时。这是一块个性化定制丝绸从设计到产品交付的时间,在“快时尚”消费需求时代,浙江大学陈耀武教授团队联合杭州宏华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研制的超高速数码喷印设备,因其喷印速度快、印花精度高、可个性化生产、绿色环保,不仅书写了杭州丝绸新传奇,更成为提升纺织印花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期间就对浙大提出“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总要求。浙江大学植根于浙江沃土、滋养于浙江文化、发展于浙江大地。融入浙江、服务浙江是学校一贯的使命,也是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根基。浙大业已成为驱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泵、创新源、思想库。浙江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在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中把握发展机遇,积极服务浙江省“八八战略”的深入实施,加强统筹协调,不断深化与重点区域的战略合作,为“六个浙江”和“四个强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一条大走廊,让智慧流动起来沿着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向西,绵延33公里,是杭州市政府规划建设的城西科创大走廊。走廊的龙头就是浙江大学,一个充分整合国内外产学研合作资源,旨在将科技创新要素集聚起来的创新孵化载体。这一条大走廊,贯穿起浙大等众多科研单位,正在形成一条集原始创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完整的高科技创新链条。如同斯坦福大学之于硅谷,加州大学体系之于加利福尼亚州,作为城西大走廊龙头的浙江大学,已经深深地内嵌在这个政产学研紧密融合的生态系统当中,在顶天立地中,坚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与支撑区域发展相统一,把服务浙江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使命,全方位对接服务浙江发展战略,助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2015年以来,浙江大学根据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集聚海内外创新创业资源,与政府合作,共建特色小镇——紫金众创小镇,预计项目投资总规模达23亿元。小镇核心区总面积约0.91平方公里,启动区块已于2017年9月开工。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十个重大项目之一,学校将努力把紫金众创小镇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创新引擎,让浙江大学拥有的知识产权更好支持产业提升,实现成果转化,引领社会发展。“西湖区2017年三季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选择在紫金众创小镇核心启动区举行,这是非常值得纪念的事情。”西湖区区委书记章根明说,西湖区和浙大共建的紫金众创小镇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项目,双方将联手打造国际合作与技术转化的大平台。同样面临重要建设任务的是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英文缩写CHIEF)。2018年初,由浙大牵头申报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建设,这意味着浙江省“国字号”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迎来零的突破。超重力离心机是一种革命性的工程工具,能够利用超重力的神奇效应——压缩时空,并加速不同密度物质之间的相对运动。这样就可以在有限的时空内,以人为手段精确模拟广袤的大自然在漫长的时光中发生的巨变。超重力效应赋予人们一眼“千里”、一眼“万年”的实验能力,使研究许多高难度课题成为可能。项目首席科学家、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陈云敏院士曾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着手建设的CHIEF主体部分由两台离心机和6座超重力实验舱构成,建成后,离心机容量超过1500重力加速度吨,最大离心速度达1500倍重力加速度,最大负载超过30吨,将成为容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综合超重力多学科实验平台。其搭载的20多个实验装置中,有6个为世界首创。大科学装置的诞生,将汇聚一批最顶尖的研发机构和研究团队,通过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依靠原始创新引领技术变革和产业发展,进而推动区域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带动全面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探索一条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新路径,浙大一直是这么做的。在这条城西科创大走廊上,以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助推浙江两个高水平建设为目标,聚全省之力建设的“一号工程”——之江实验室,刚刚在9月迎来了自己一周岁的生日。作为双核之一的浙江大学,从第一天起就是之江实验室的重要参与者和坚定支持者。学校在重大项目谋划、基础装置共建共享、高端人才引进、人才双聘双挂、研究院共建等方面为之江实验室提供了大力支持。作为公开密钥加密算法和数字签名机制的共同创建者的Whitfield Diffie,获得2015年世界计算机领域最高奖——图灵奖。今年7月,他双聘加盟浙江大学和之江实验室,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Whitfield Diffie在聘任仪式上说,相信在新的平台会遇到更多与以往的同事有不同思维方式的人,期待在与他们的工作中碰撞火花,取得新的成果。从紫金众创小镇出发,沿着城西科创大走廊,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医学中心、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青山湖能源研发基地等等带着深深浙大印记的科研项目,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条绵延的大走廊上。浙江大学义不容辞地担当着重要“发动机”的作用,加快适应创新范式转变,更好服务“创新强省”建设,作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二十年来,浙江大学始终秉承“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一流标准,坚持“顶天立地”,坚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与支撑区域发展相统一,把服务浙江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使命,形成了“高水平、宽领域、强辐射”的办学特色,全方位对接服务浙江省发展战略,助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一张大网络,把产学研对接串联起来对接浙江,只是杭州一地远远不够。在浙江龙泉,就有一群浙大人与一个特色支柱产业的佳话。这个故事源于今年47岁的能源工程学院副教授熊树生。2009年,龙泉通过市校合作的方式,柔性引进熊树生担任汽车空调产业首席专家。在他的带领下,产业升级的梦想变成了现实。龙泉市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行业协会会长叶伟锋记得,熊树生一到龙泉就走访了很多企业,他提出龙泉不仅要建检测中心,更要建设集检测、研发、人才、展示、服务以及院士专家工作站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来了一个内行人!我们心里踏实了,劲头更足了。”叶伟锋说。实地走访后,熊树生旋即开出了一剂“良方”——新建一个全面、高端的浙江龙泉汽车空调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有了平台,创新力量发挥作用就有了依托。熊树生带领团队联合企业共研发出新产品133项,推广技术成果121项,龙泉汽车空调零部件产品质量大幅提升,不光实现了整车配套,还大批量出口国外。有人问过熊树生,为什么能在龙泉干这么久,做这些事又不能让你多赚一分钱?熊树生回答说:“一是能发挥专长,二是地方需要。”熊树生(右二)带领考察人员参观企业像熊树生这样服务创新强省战略的浙大人,在求是园里比比皆是。今年刚刚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机械工程学院教师、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副院长武建伟,2007年博士毕业后就扎根在了台州,被当地企业誉为出谋划策的“智多星”、人才引进的“活名片”。十年来,武建伟带领研究所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现已搭建了一支拥有博士、硕士数十人、年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十余项、年科研经费超千万的科技服务团队。他的团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互联网+智能装备领域亮点纷呈,帮助多家企业突破了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瓶颈,完成了关键时期的优化升级。在自动化装备领域,由武建伟主持研发的“陶瓷阀芯自动装配生产线”项目,攻克了陶瓷阀芯装配中零件数量较多、零件形状不规则、装配作业精度高等诸多难题,生产效率提高2倍以上,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项目成果备受企业青睐,现已拓展应用到浙江中豪、家得宝、杰克缝纫机、上海爱康集团、伟星等多家企业,间接经济效益超亿元。“简单、乐观、担当”——这六个字既是武建伟的座右铭,他说:“担当,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瞄准前沿,勇于探索。在今后的研发工作中,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加快成果转化应用。”武建伟(左2)和团队成员讨论研发项目浙江大学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的培养,坚持“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理念,通过事业招聘、专职科研岗聘任、企业聘用等多种用人方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二十年来,学校通过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组建了多支专业化团队,大力引进国内外院士及诺贝尔奖得主等各类高端人才。与浙江省委组织部共建的“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浙江大学工作驿站”,也为浙江吸引集聚了更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为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抓手。同时,学校还形成了“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的产学研合作网络。在全省布局建设了28个技术转移中心分支机构和11个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分支机构,牵头或参与建设浙江省26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0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了“2小时服务、4小时应答”的科技服务新模式。浙江大学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的专业平台载体建设,打造紧贴行业技术需求、具备快速反应和综合创新能力的技术转移终端体系,积极探索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的有效途径。加大力度整合资源建设宁波研究院、台州研究院等校外研发平台,建设一批直接服务行业需求的产业技术研究院、校企联合研发平台和产品创新中心。与余姚市合作共建机器人研究院,汇聚校内外机器人领域的一流专家,培育以机器人为主要内容的智慧产业。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远程研发平台载体与校本部科技资源互联互通,推进研发平台与首席专家、创新团队、重大项目、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以更加灵活的方式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二十年来,浙江大学与省内所有地级城市及主要经济强县市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全省各地信息、机电、生物、材料、化工、医药、农业等重点产业领域的100多家龙头骨干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和产品创新中心。“十二五”期间获授权发明专利数、专利转化率、技术市场交易额多年居全国高校第一,共有351项专利在浙江省许可实施或转让。二十年来,浙江大学积极整合资源,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仅浙大科技园,就累计创办科技孵化企业1100多家;累计培育毕业企业390多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60多家,培育了11家上市(或新三板挂牌)公司。二十年来,积极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积极鼓励支持师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组织体系,构建全链条的科技支撑和技术转移网络,不断提升科研服务产业链的终端能力。服务七个万亿产业及历史经典产业发展,服务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一个大手笔,把创新解放出来破解浙江省科技创新方面的短板,坚持聚焦浙江未来产业和科技发展需求,需要浙江大学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发挥战略性科技力量的超强辐射功能,从顶层设计打造全链条的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学校创新体系与浙江产业体系的无缝对接,推动浙江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塑造新优势——2015年11月,浙江大学出台了《浙江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暂行)》,明确任务责任,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2016年7月出台了《浙江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审批细则》《科学技术研究院关于公布浙江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审批流程的通知》等相关政策,确立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四级审批制,健全了科技成果转化流程。2017年8月,学校又出台了《关于教师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教师因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兼职或离岗创业的相关规定,引导激励教师从事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浙江大学如何解放“锁在柜子里的科研成果”?为何能释放出这么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答案就是创新顶层设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浙江大学提出净收益,学校、学院、研究所、完成人分别按照15%、10%、5%和70%分配。浙江大学软件学院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一团队,于2017年4月提出以20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转让其团队研发的20项专利,受让方为一家公司。根据校务会议决议,当次专利转让收益的70%奖励给发明人团队。受让方为了更好地实现技术的落地,2016年底这家公司的子公司以作价投资方式,出资150.3万元人民币受让该团队的品质智能检测技术,以期顺利完成后续技术开发工作。2016年7月,环境与资源学院一位教授在不改变职务科技成果权属的前提下,征得了全体发明人书面同意后,提交了免费受让其本人作为发明人之一的5项发明专利到其本人担任股东的一家科技有限公司,申请对上述专利免费实施普通许可3年。教授持有这家公司的股份,且为浙大在职教师。浙江大学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2016年8月,浙江大学与浙江省科技厅共同发起,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复成立了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面向高校知识产权源头和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让知识产权流动起来”,打造集技术成果交易、中介服务、咨询服务、项目孵化为一体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已完成431项科技成果的协议作价公示交易,达成交易合同额2.35亿元。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激发科研人员的内在驱动力,着力破除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浙江大学统筹整合了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科技资源,完善了学校“原始创新、技术研发和成果产业及科技型创业公司孵化”为核心的全链条、一体化的成果转化体系。二十年来,浙江大学一张蓝图绘到底——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我校在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知识创新、高质量社会服务等发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和潜力,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体制机制,制定相应鼓励政策,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利用,加快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平台建设,促进学校高科技产业发展。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完善支持师生创业和成果转化的政策,打造具有浙大特色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完善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机制,提高成果转化的层次和效益,进一步面向社会需求、获取资源支持、运用市场机制、坚持实体运行、实现自主发展。二十年来,浙江大学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与服务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紧紧围绕人才强省、创新强省、开放强省、改革强省四大战略导向,按照“两边两路、一个核心”社会服务总体布局,以全方位服务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主动对接浙江省的重点需求,不断深化政产学研融合,强化一流大学的创新中心功能,构建融源头创新、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为一体的高层次产学合作平台及网络。二十年来,坚持顶天立地,实施创新2030计划,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谋划推进一批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引领性的重大科技项目,成为基础研究的创新源、技术应用的辐射源,为浙江转型创新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二十年来,浙江大学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急需,结合学术科研发展动态,根植区域创新创业深厚土壤,突出“内涵发展、质量优先”,主动融入地方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完善优化创新政策和环境,引导鼓励创新,突出交叉汇聚融合,构筑凝练若干重大新型创新项目,重点打造培育,形成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标志性大项目大平台大成果。今年4月,浙江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建设发展问题,对浙江大学提出殷切嘱托,希望浙大牢固树立世界眼光、充分彰显中国特色、深深扎根浙江大地,抢抓新时代机遇、勇立“双一流”潮头,早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并走在前列。要紧紧围绕浙江省“两个高水平”建设和“六个浙江”奋斗目标,突出“四个强省”的工作导向,进一步发挥智力密集的优势,主动服务、深度参与浙江省重大发展战略。今天的浙江大学,在省部共建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火车头”与“金名片”,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排头兵”与“弄潮儿”。二十年弹指一挥,而今迈步从头越。本文作者:柯溢能部分图片源于网络本文编辑:浙大微讯社 陈彪
让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服务创新驱动战略,是浙江大学近年来各项工作的核心。浙江大学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集聚资源,围绕“大科学”,立足“大工程”,扎实推进科研“总量、内涵、声誉”的协同发展,积极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思路、新举措。把科研成果“种”在创新驱动的大地上第一对乒乓球仿人机器人、第一套悬浮三维成像系统、第一次实现可见光波段的生物隐形、第一条大型飞机数字化装配生产线、第一套高精度计算机水转印装置、第一次实现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浙大在工程技术领域曾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多旋翼智能无人机|2017年5月刚刚公布的基础科学指标(ESI)学科排行榜上,浙大有7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学术机构前1‰、18个学科进入前1%,有8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00位、5个学科进入世界前50位,在内地高校中名列前茅。浙江大学多年来坚持“集聚创新要素、搭建创新桥梁、激发创新活力”,积极创新体制机制,着力破除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智能服务机器人|该校负责人表示:创新服务模式,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服务体系;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网络格局;聚焦重大项目,着力提升精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托浙江大学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平台,加快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打造紫金众创小镇,助力师生创业,着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不断创新和努力,浙江大学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智能机械臂可高效绘制复杂图形|目前,浙大形成了以先进技术研究院、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海洋研究院和转化医学研究院等五大研究院为支撑的研究架构;实施大企业合作工程,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深化与全国龙头企业、浙江省骨干企业、世界500强企业的合作,促进源头创新、成果转化、市场开发的齐头并进;深化国际科技合作,推进国家化技术转移。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建红介绍:浙江大学通过“平台+政策性”全链条方式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学校的一个功能,就是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然后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直接服务于经济发展。浙大现在一年约有40亿的科学研究经费,产生了大量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浙江大学将与我市在五大方面开展战略合作浙江大学地方合作处处长夏标泉说:“浙江大学和西安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西安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与浙江大学的合作,多次来校商谈。”在决策咨询领域,浙大专家积极参与西安市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咨询、论证和评估服务,并获得好评。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承担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和《陕西省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国际航空城实验区建设战略规划研究》等,都得到西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评价。在文物保护领域,浙大相关学科的老师与西安市文物局、博物院、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开展了多层次课题合作,并已取得了成果。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于2015年与西安博物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人文学院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馆合作开展文化遗产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课题研究;文化遗产研究院与西安博物院合作的史君墓石棺数字化扫描项目已于2017年完成,与西安大雁塔《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数字化扫描项目合作正在沟通中;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分别于2015年、2016年与西安博物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和文物借展协议。在人才培养领域,浙大多次组织学生赴西安开展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多个学院组织学生赴西安航天四院、西安中航工业研究所等军工集团参加社会实践。同时,西安市与浙江大学紧密合作开展干部教育培训,2017年西安市委组织部、市委统战部等部门和单位委托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浙江大学基地办学42期。2015年8月,为引导青年学生用实际行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浙江大学以“丝路新世界青春中国梦”为主题,组织151支团队约2600名大学生深入“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西安是其中重要的站点。在产学研合作领域,浙大能源等学科的专家教授与西安的企业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并正在探讨更深入的合作。“西安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期,且在科创资源、产业基础、向西开放等方面拥有突出优势,浙江大学也正在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努力实现更高速度、更可持续、更有质量的内涵发展。”夏标泉说:“经友好协商,市校双方决定在决策咨询、产学研、美丽乡村建设、文化传承和文物保护、人才培养等五个方面开展战略合作。其中,西安市支持浙江大学建设科技合作平台,把西安的产业优势、政策优势和浙江大学的科技优势、人才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双方优势人才、项目、技术、资本等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围绕西安能源、交通、环保和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促进政产学研资介紧密结合,尤其是推动西安大型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技术咨询。我们期待通过合作,共同助推西安经济社会发展和浙江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来源: 西安日报 文:记者 张端 庞乐 图:记者 王旭东编辑:尚尔转载请注明出处<End>▼
1月27日晚,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肛肠外科主任医师宋章法在收到手术第一助手提交的当天手术记录后,对手术信息进行详细审核。与往常不同的是,在他轻触鼠标点击保存后,电子病历系统中的手术记录文书立即显示红色大写的“A”审核标记,同时病历文书对应的信息随即存入区块链,并同步到杭州互联网法院和互联网公证处。记者获悉,浙大邵逸夫医院日前上线区块链医疗应用,在全国范围内首创区块链技术在医疗文书与科研数据领域的应用场景。区块链技术所具备的不可伪造不可篡改的特性,将为患者的病历储存装上“安全盾”。一家公立医院为什么要“上链”?“这是我们提高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医疗行业持续改革的创新尝试。”浙大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告诉记者,在医疗领域率先引入区块链技术,是为了推动公立医院探索全新的去中心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新体系,更是希望通过技术赋能保护患者隐私、确保医疗文书安全,并为推动整个行业打破信息壁垒、重构全民健康信息标准化提供全新方案。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医疗机构逐步实现医疗文书电子化,但电子医疗文书存在系统书写不统一、可追溯性差等短板,加上这些医疗信息由各家医院分别管理和保存,面临患者获得本人医疗记录和看病诊断历史数据不便捷、不真实、无法界定责任等问题。区块链技术具有不可伪造不可篡改、可追踪可溯源和公开透明可验证三大特征。目前,浙大邵逸夫医院已在全院各科室实现从手术医生书写手术记录、主诊医生审核、电子病历归档等全流程“上链”,并同步到杭州互联网公证处和互联网法院等机构,实现电子病历电子证据固化。据介绍,医疗文书的“上链”可以从技术上倒逼医生提高书写病历文书的及时性、准确性、规范性和客观性,推动医疗行为质量更高、更有效率。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实现数据资产的规范化管理、提高科研数据可靠性和真实性,浙大邵逸夫医院利用区块链技术,搭建以数据治理和区块链技术为核心基础的“科研数据管理系统”平台,助力构建科研诚信体系。记者了解到,目前,浙大邵逸夫医院利用该平台,从实验室源头入手,实现了对科研数据的全流程“上链”存证和溯源追踪,对科研全流程进行数字化管控,科研数据和图像等都可以溯源到每一台仪器、每一个时间节点。浙大邵逸夫医院在医疗文书与科研数据领域的区块链应用实践,不仅推动医疗机构病历数据安全有效的共享和流转,促进政府部门、医疗机构、药企、保险等多方联动,建立医疗行业联盟链,解决“医院重复检查”“医疗保险欺诈”“药品假冒”等痛点,让整个医疗健康体系更高效运转。【来源:浙江省人民政府】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