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他是浙大第一位无臂经济学博士,第一位留洋博士后,执教英国名校商鞅

他是浙大第一位无臂经济学博士,第一位留洋博士后,执教英国名校

一、艰难多舛的求学路许多人的人生,往往在一瞬间就会走上岔路,命运就此发生改变。王争,中国第一位无臂经济学博士,1991年,9岁时去母亲的工厂里玩耍,捡一根旧灯管时不小心碰触到厂区的高压电线,被强大的电流烧毁双臂的全部神经。为了保住生命,他不得不截去双肢。身体的残疾,没有让王争沉沦,而是更加激发出上进的动力,从练习身体平衡,到用嘴咬住毛笔写,一点一点克服普通人不曾经历的艰辛。最初的时候,王争的口腔常会被笔磨出血,口水会濡湿作业本。但无论怎样艰苦,王争都会坚持每天用嘴写200个字,用脚趾写100个字。笔杆上留下了他的牙印,视力变成了200度近视。笔越写越流畅,无数次临写《多宝塔碑》、《兰亭序》后,王争竟然练出一手漂亮的书法,学会用脚下脚趾每分钟在电脑里敲出120个字,高中阶段,王争是在北仑中学度过的,每天除了努力,还是努力,学习成绩一直保持优异,为了能找到日后接受自己的大学,整整三年,王争除了学习,就是准备资料与国内稍有名气的大学联络。记不清寄走多少希望,记不清收到多少拒绝,即使在自述材料中“承诺只要能上大学,不会要求任何特殊照顾”,但是,因为体检不过关,直到2001年高考那天,仍旧没有一所大学肯为王争敞开大门。极度的压力和失望,让走进考场的王争感受到紧张,甚至一度出现腹泻症状,影响考试发挥,文科考出651分。回忆起高中时代的求学,王争感慨地说过,当时“压力很大,有很多顾虑。不能开车,也不能从事体育运动,我只能做力所能及的事。”唯有在学习上超过别人,才有可能为日后的人生道路搏出生机。“支撑自己走下去的信念是,将自己唯一能做好的那部分做到最好。“二、浙江大学带来王争人生第一次飞跃虽然体检不合格,但是历经波折,浙江大学终于为王争打开大门,破格录取他到经济系继续求学。如同在黑暗中行走突然见到了光,进入大学的王争如鱼得水,找准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开始人生第一次飞跃。2006年9月,王争又以优异成绩被保送攻读浙大经济学研究生,多篇论文在国内权威刊物上发表,并在第六、七届中国经济学年会上获奖。成绩光环的背后是常人难以理解的辛苦:2006年8月,在研究中国地区工业生产绩效的课题时,设计模型、修改模型,数值分析,各省有关的经济数据瀚繁,最后用脚趾敲完所有数据用去2个多月的时间。2007年,王争提前一年硕士毕业,进入浙江大学继续攻读博士,由此成为中国第一位无臂博士,同时成为第一位获得浙江大学最高级别“竺可桢奖学金”的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同时荣获“浙江大学优秀毕业生”的荣誉称号。成功没有让王争忘记对朋友的感激,他在“竺可桢奖学金”获奖感言中写道:“理论之树常青,生命之河亦不息奔流。做一个勤奋的水手,等待下一个起锚的港口。怀着感恩的心,真诚对待身边每一位朋友。探索真理与未知,经邦济世当是至高追求。”浙江大学经济学博士毕业后,2009年3月,王争独自远赴英国,进入诺丁汉大学攻读西方经济学,成为有史以来中国第一位无臂残疾人留洋博士后。王争在又一次付出数倍于常人的辛勤之后,2012年获得诺丁汉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和学校的最高荣誉——“校长成就奖”,并且会每年为王争提供一套60平方米的单人公寓和2.2万英镑的奖学金。王争的事迹迅速在英国传播,一位伦敦大学的学生给王争留言,佩服地说:比起你,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生活确实如此,有人只会一昧地感叹命运不公正,有人在失败后苦闷沉沦,有人因为一点点挫折咒骂生活,却不肯花一点时间反省,乐观坚强地面对眼前的困难。哪怕生活有一万个理由让你哭,你也应该用一万零一个理由让自己笑。三、你若努力,命运也会让路如今的王争在英国德蒙福特大学执教,担任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工作。生活虽不富足,但王争感觉自己的努力终是有所回报。每次谈及高考,王争都是深有感触:“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给了我一个崭新的平台,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言传身教的老师,热心友善的同学,这些都是通过啃书本自学不可能拥有的珍贵东西。”岁月的磨难,让更多人明白高考的意义与价值:高考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知识改变命运。倘或没有高考,王争不会实现做“一名大学教师”的梦想。对多数普通人而言,或许眼下的你不够优秀,但与其抱怨,不如用抱怨的时间去努力。王争的事例告诉我们:“困难是暂时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你若努力,世界也会给你让路,”命运也是如此,“你若努力,命运也会给你让路。”

戒断期

他是我国第一位无臂经济学博士,被浙大录取,奋斗经历让人动容!

他叫王争,中国第一位无臂经济学博士,并获得了浙江大学最高奖学金——“竺可桢奖学金”,同时也成为“康恩贝自强奖学金”特等奖的获得者。1991年,9岁时去母亲的工厂里玩耍,捡一根旧灯管时不小心碰触到厂区的高压电线,被强大的电流烧毁双臂的全部神经。为了保住生命,他不得不截去双肢。命运似乎给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然而,生活却是非常现实的。在面对人生中突如其来的巨大变故,王争刚开始也如众人一样,无法接受这样残酷的现实。对一个对未来人生充满无限期望的少年,双臂高位截肢,就意味着他将来的人生注定只能在轮椅上度过,所有的精彩与期待对他而言都与他绝缘了。刚开始,王争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吃不喝,不理任何人,拒绝与任何外界的沟通。在这种情况下,父亲买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告诉王争必须学会坚强,并鼓励儿子:“我们给你取名王争,就是要你争气、争名,眼下你遭遇了不幸,你可一定要争气啊!”。经过一番挣扎后,他决定以顽强的姿态对抗命运的“捉弄”。那时每天起床后他第一件事就是像舞蹈演员一样压腿,因为必须有一双足够柔韧的腿,才能帮助他穿衣、洗脸、刷牙、吃饭。父亲还要求他学习脚趾的控制力,要让10个脚趾和别人的10个手指一样灵活。刚开始练习用脚给自己洗脸时,脸没洗干净,水却泼了一身;刷牙时,牙刷放不到嘴里,牙膏却涂了一脸;穿衣服,脑袋经常从袖口钻出;吃饭时,撒在桌上的饭粒比送进嘴里的还多……妈妈看着心酸,要帮忙,但被他拒绝。终于,王争可以自己洗脸、刷牙、吃饭、穿衣……一般人会的他也会了。脚趾写字相对难度要大,好在自理生活时王争的双脚练功有了一定的“底气”,没多久,他也学会了用脚丫叉夹笔写字。在学习上,王争坚持每天用嘴写200个字,用脚趾写100个字。在数次的艰苦努力下,王争竟然练出了一手漂亮的书法,学会用脚下脚趾每分钟在电脑里敲出120个字。王争深知,自己失去双臂,只有在学习上出类拔萃,才能弥补人生的缺陷,这也是回报父母的最大资本。后来,他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先后数次拿下数次 “三好学生”的荣誉,高中毕业那年,他还获得了宁波市三好学生、宁波市十大杰出青年等多项殊荣。然而,因为体检不过关,直到2001年之前,仍旧没有一所大学肯为王争敞开大门。历经波折,终于在2001年,王争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让浙江大学为其打开大门。2005年由于成绩突出,王争获得了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机会,而第二年秋天,他又以出众的成绩,提前一年转入博士研究生阶段。2005年至2006年期间,王争的论文数篇论文发表在《中国经济研究》等权威刊物上,而且成为第六、七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获奖论文。在浙大的6年里,王争不仅获得了“竺可桢奖学金”,成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唯一获此殊荣的博士研究生,而且还获得了“浙江大学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浙江大学光华奖学金”、“浙江大学优秀毕业论文”和“浙江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2009年3月,王争远赴英国,进入诺丁汉大学攻读西方经济学,成为有史以来中国第一位无臂残疾人留洋博士后。3年后,王争在又一次付出数倍于常人的辛勤之后,于2012年获得诺丁汉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和学校的最高荣誉——“校长成就奖”,每年为王争提供一套60平方米的单人公寓和2.2万英镑的奖学金。就在前途一片大好的形势下,王争却毅然放弃了留在国外的机会,为了方便就近照顾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2012年,他放弃了在国外发展的优厚待遇,回到国内在宁波诺丁汉大学任经济学助理教授。在人的一生中,我们谁都不能预料明天会发生什么,有时候命运会给我们开一个天大的玩笑,在灾难来临之时,我们该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相信王争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榜样。看了他的故事,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怨天尤人呢?与其,一味慨叹命运的不公,不如拿出直面人生的勇气,这一趟人生之旅上,终将会收获属于自己的生命硕果!

周昌

这位平阳人是浙大经济学博士,对家乡经济发展很关心!

“每年我都要回平阳,跟乡亲们一起探讨如何加快家乡经济发展。”2020年12月8日上午,水头籍的浙江大学教授潘士远再一次回到家乡,参加“工业发展看平阳”年度系列主题沙龙之“新理念新征程新格局——打造水头绿色发展快车道”,与企业家、专家们一起就产品创新、工匠精神 作 经验分享,帮助企业在开阔视野中谋求更大发展,以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格局实现水头绿色跨越,推动平阳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快速发展。“工业发展看平阳”年度系列主题沙龙1973年出生的潘士远是水头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增长理论、创新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已在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等国外顶级刊物和国内权威刊物《经济研究》等发表论文50来篇,并有多部著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省部级课题,曾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潘士远1991年从平阳二中毕业,报考了浙江大学数学系。在学校里,潘士远碰到了来自鹤溪的老前辈——浙大中文系主任蔡良骥先生。在经常与蔡先生的接触中,这位老师鼓励潘士远做好人生规划,继续考研读书。“当时,在农村的孩子感觉毕业后有个稳定的工作就好,对未来没有太大的想法。那时考研的人很少,如果没他的鼓励,我不可能考研,人生的路就不可能这么丰富。”潘士远说,1993年他毕业后分配到水头职技校教书。在确定要报考经济学研究生专业之后,他一边考研一边教学。虽然压力很大,但教他高中物理的王德植老师对他非常支持。“我读书时就喜欢数学。数学在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优势挺多的,所以我就选择了报考经济学研究生。”潘士远说。潘士远说,得益于老家很多人的帮助,他顺利考上了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于2003年顺利毕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我特别感谢当初两位老先生的帮助。我也要努力当好学生们的引路人,做好知识传承。”潘士远身上的荣誉越来越多,但始终不变的是他对待家乡的热爱。潘士远说,他会一直不留余力地帮助平阳老乡,特别是在学业上。来源:平阳县传媒中心记者:周兆奕编辑:陈聪 版式:硬盘君责编:朱伟伟 审核:吴日允

慎勿与之

浙大首位无臂经济学博士,首位留洋博士后,写下“一脚”好字

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易向命运妥协,即使心中已经没有了最初的热血,也要坚持一往无前的决心,踏实低调的付出将会是逆转命运摩斯密码。如果一个人失去了手臂,他能做些什么?王争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使失去了双臂,但只要拥有坚定的信念与对生活的热情,依旧可以成为最璀璨的存在。命途多舛,幼年不幸丧王争是浙江宁波人,自出生起便被父母寄予厚望,自小备受宠爱。他像所有孩子一样天真调皮,拥有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可这一切都在他九岁的那年发生了变化。王争在九岁时曾跟随母亲在工厂玩耍,母亲工作繁忙,叮嘱王争不要乱跑后又投入到工作之中,九岁正是好动会玩的时候,王争为了捡一根旧灯管,不幸碰到了厂区的高压电线。意外发生得太过突然,王争瞬间便被强大的电流穿透了双臂。虽然被及时送进了医院,但由于电流太过强大,王争双臂的神经已经全部被烧毁了。为了挽救他的生命,医生只能将他的双臂截肢。突如其来的打击令王争的家庭蒙上了一层阴影,父母悲痛万分,失去了双臂的王争甚至一度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心情十分低沉。王争内心有着深深的自卑感,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完全毁了,出院后王争难以接受残疾的身体,常常将自己关在屋里。突如其来的变故令这个曾经活泼爱笑的少年变得沉默寡言,王争的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事故过后,他们仿佛老了许多岁。鼓足勇气开始新的生活王争的父亲为了鼓励儿子,特地给他讲了许多关于顽强不屈的人物事迹,他想尽办法鼓励儿子重新站立起来。一直沉浸悲伤中的王争看着父母日渐消瘦苍老的面孔,心中愧疚万分,在家人的鼓励之下慢慢走出了悲痛,决定重新开始生活。未来的人生道路还很长,一次意外并不能否定整个人生。现实和理想是有差距的,虽然下定了决心要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但失去了双臂后要想正常生活又谈何容易。父母在与医生商议之后为王争制定了康复计划,虽然失去了双臂,但王争有一双健全的腿,双臂可以帮他完成的事情双腿也可以。为了保持双腿的柔韧度,王争每天都要压腿,最开始起步的时候非常困难,笨拙的双腿和脚趾完全不听使唤。缺失了双臂后,王争的身体很难保持平衡,要做到像正常人一般照料自己的饮食起居,他必须将自己的脚趾训练得像手指般灵活。在不懈的努力与坚持之下,他终于将脚趾训练成功,像手指一样变得十分灵活。不仅可以运用脚趾穿衣吃饭,还可以用脚趾刷牙、洗脸……克服困难,练出“一脚”好字虽然生活遭遇了不幸,但人生还要继续,王争年龄尚小,他还需要接受教育。为了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正常上学,王争需要学会不利用双臂写字。最开始的时候,王争尝试着用嘴写字,坚硬的笔壳常常会将他的口腔磨出血泡,由于需要长时间含着笔,口水时常会不自觉地自嘴角流出。口水常常会将作业本打湿,王争再后来直接试着用脚趾写字。由一开始歪歪扭扭到后来笔画流畅,王争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他每天都要练字,通过不断地练习来保持脚趾的灵活性。为了写出漂亮的字体,王争还时常临摹大师的书法作品,久而久之,他写出来的字比普通人还要漂亮许多。能够熟练地写字后王争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中学时期始终位列前茅。身体上的残疾并没有打消他的斗志,王争坚信知识改变命运,残疾人也可以拥有精彩人生。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王争在高考中取得了六百五十多分,出类拔萃的成绩令王争欣喜若狂。王争身体不便日常生活中需要父母照顾,最终他与父母商量后决定报考本省的浙大,他的成绩远超浙大的录取分数线。本以为进入浙大一件十分稳妥的事,却不想远高出录取线的成绩竟遭到了拒绝。浙江大学在对王争进行了体检后,以不合格为由拒收他这名学生,突如其来的打击令王争慌了神。破格录取,实现大学梦王争没有健全的双臂却取得了远超他人的成绩,这是他在背后默默付出了无数的汗水与努力后才取得的。然而辛苦取得的成绩竟仅仅因体检不合格便被大学拒之门外。这对王争来说太不公平,王争的父母为了王争的发展前途,多次前往学校与校方交涉,他们据理力争,认为残疾人也拥有上大学的资格。为了顺利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王争特地给浙大校长写了一封感人至深的信,校长被他的坚持所打动,最终决定破格录取。几经波折后,王争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在校期间,他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学习上始终不曾松懈过。由于成绩突出,他还获得了保送研究生的资格。作为一名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他是第一位获得浙江大学 “竺可桢奖学金”的学生。用努力丈量生命,人生不留遗憾凭借一系列傲人的成绩,王争进入了博士研究生的学习阶段。他主攻经济学,由于没有双臂,在研究课题时王争付出了比正常人更多的努力。整理、修改数据等一系列繁杂的事项都是他用腿和脚艰难的完成的。他还荣获了“浙江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博士毕业后,王争成为了浙大首位无臂经济学博士。虽然失去了双臂,但他丝毫不比任何人差。此后王争前往英国继续深造,他成为了中国第一位无臂残疾人留洋博士后。在英国留学期间,王争保持着一如既往的努力,他被英国高校授予了“校长成就奖”。许多学生都将王争作为了努力的榜样,与失去了双臂的王争相比,我们身体健全的人又有什么理由去抱怨生活呢?如今王争在英国一所大学任教,虽然工资不高,但王争很满足,他时常告诉学生困难是短暂的,鼓励学生直面困难。人生是一场未知的旅行,意外随时可能发生,但即使时间能够标注生命的长度,却无法去丈量精神的高度。太多无法预知的意外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即使无法掌控命运,使自己活得有价值也也是消除遗憾的一种方式。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花生帮

青年才俊!诺奖得主称其是“有非常大的潜力成为世界级经济学家”,如今全职加盟浙大经院

今日,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杰出校友柯荣住博士正式加盟经济学系,受聘为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柯荣住,浙江大学经济学学士、硕士,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师从国际著名经济学家、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Bengt Holmstrom教授。他从本科开始即在《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国内权威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并在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Theoretical Economics, Operations Research, Management Science等国际权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其学术能力得到诺奖得主James Mirrlees等诸多学者的高度肯定,被认为“有非常大的潜力成为世界级经济学家”。柯荣住,1977年出生于浙江苍南,先后在浙江大学经济学系就读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本科二年级便崭露头角,开始在国内权威学术期刊《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发表论文,其论文还被作为该年度国内最优秀的论文之一被收入刘世锦教授主编的《中国经济学1997》,这是被收入该系列的唯一一篇本科生论文、也是浙江省经济学界第一篇论文。本科期间累计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权威期刊4篇,曽获“浙江大学竺可桢奖学金”。从读研到出国前夕,柯荣住陆续发表了1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一篇论文的引用接近1200次,还有两篇被收入《中国经济学》系列,代表了当时国内经济学研究前沿水平。值得一提的是,有两篇中文文章(合作)的影响超出了经济学界。一篇是关于信任问题的研究(发表于《经济研究》2002年第10期),是国内最早关于社会信任问题的经济学分析之一,成为《经济研究》与《管理世界》引用次数最多的文章之一。另外一篇关于契约纠纷与诉讼中的逆向选择的文章(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在法学界引起较大反响,推动了国内法学界有关法律实证方面的研究。另外,在民间金融与非正式制度方面,他较早引入拍卖理论规范分析互助会的保险功能与正式制度互动,成为互助会研究方面的重要文献。除此之外,在制度分析、家族企业、乡镇企业等2000年前后国内广泛关注的研究课题上均有力作发表,成为当时国内青年经济学者的代表之一。2004年,柯荣住前往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攻读博士,师从国际著名经济学家Bengt Holmstrom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契约理论、激励与信息经济学、组织经济学。毕业后先后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目前,柯荣住已在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等国际权威的经济与管理学期刊发表关于机制设计、契约理论、激励制度等方面的高水平研究成果,是国际顶尖杂志Econometrica,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等杂志的审稿人。这些发表在国际刊物上的学术成果,离不开学生时代的思考与研究。例如,发表于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上的论文(合作)探讨从组织的角度如何管理稀缺的“岗位”系列,激励员工从职业生涯的角度为组织做贡献,这一观点被美国西北大学商学院的知名网站Kellogg Insight评为2015年度十大最佳帖子之一。这一原理能解释那些在扩张期的公司,往往可以以较节约的人工成本激励员工努力;而一旦扩张放缓,人工成本会不成比例地增加。发表于运筹学顶尖杂志Operations Research等上面的关于委托-代理理论及其应用的文章,也是学生时代学术思考的延续。尽管这些问题具有挑战性,但在使用了更锐利的工具之后,一些多年悬而未决的问题有了新的解决方法。柯荣住的学术经历,使他不仅具有对中国经济的深刻理解,而且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与国际水准的研究能力,使他能够在从事中国经济研究时将两种优势融为一体。柯荣住博士的加盟,也将为浙大经院经济学学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内容来源: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本文编辑:浙江大学微讯社 傅琳责任编辑:周亦颖

木头人

国内高校博士点数量排名,浙江大学第一,博士论文质量如何?

本文全网版权保护,违规转载洗稿必究!文|冷丝栏目|丝说教育改革根据2016年到2017年的教育部公开的数据,国内100所高校中,浙江大学博士点数量最多,其次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博士点数量仅排名第11位。当然,这个数据并不包括2018年全国高校新增博士点数量。博士点数量多的国内高校有哪些?除了浙江大学和北京大学之外,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和中南大学的博士点数量排名第3到第10位。前15名高校(2018年前数据)明眼人已经看出,博士点数量多少与学校办学规模有很大的关系,当然这样的排名未将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在内,国科大博士生导师数量国内第一,博士点数量当然不不输于浙江大学和北京大学。就博士生数量而言,一些传统的老牌子高校,比如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和山东大学等等,它们都有比较显著的优势。当然,就博士生培养质量来说,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无疑又是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南京大学冷丝在这里提出一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国内博士生培养质量如何?博士论文质量如何?人文科学、理学类等博士论文质量较高,社会科学类博士论文问题多。教育部和学位管理部门每年和每几年都要对博士论文进行抽查,比如,在2015年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各学科论文样本总体合格率为95.79%。其中,历史学100%、理学98.51%、哲学98.44%、农学96.96%、医学96.59%、文学96.43%和工学95.45%。这七个学科门类抽检总合格率在平均线以上。然而,法学是92.21%、管理学90.43%、经济学88.43%、教育学88.03%和艺术学86.52%,这5个门类合格率在平均线以下。陕西师范大学可见,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存在显著的学科差异,隶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教育学4个学科门类合格率全部低于总样本平均合格率,显示社会科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问题相对突出。其一,社会科学近40%的抽检不合格论文被指出“缺少问题意识、理论关照和聚焦”以及“论述分析不能与研究问题紧密结合”的问题,与此相关的问题还包括选题没有学理意义、对学科研究现状了解和把握不够深入等,这些都指向博士论文研究和撰写的一项基础工作,即提出“研究问题”。说白了,很多博士论文是为了毕业、拿到博士学位而研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研究,这样的研究没有意义和价值。山东大学其二,社会科学中60%的不合格论存在被评审专家明确指出文献综述质量差的问题,在管理学和经济学门类,这一比例甚至超过70%。从评阅意见来看,文献综述的问题非常集中。文献梳理的基本工作量和文献的质量不够,包括文献不全面与陈旧、来源期刊不够权威以及外文文献缺乏,因而无法全面和准确呈现本学科领域与论文主题相关的研究基础和现状。其三,超过60的不合格论文在分析推理和论证的合理性、逻辑性方面存在问题,还有很多论文被专家指出概念,理论使用不当,论文思路模糊和结构逻辑混乱,以及论述分析与研究主题关联不紧密的问题,这些都指向作者研究训练的不足和理论思维、分析论证能力方面的缺失。那么,博士生培养和博士论文质量又该如何有保障呢?在博士生培养环节中,学校要加强学术规范、学术写作方面的训练,鼓励培养单位开设学位论文写作、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等公共课程,强化基本学术训练。高校必须加强博士生培养过程考核和质量把关。通过相关制度建设,强化和完善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课程论文、预答辩等培养过程中的考核环节。加强博士生导师的质量监督意识,建立适当的责任保障机制。同时,高校必须加强对于抽检不合格论文培养单位和导师的追责,进一步提高以论文抽检合格率作为学位点评估、学位授予权和导师招生资格、研究生教育资源分配的力度。附录100所高校名单:百所高校博士点数量本文全网版权保护,违规转载洗稿必究!敬告|冷丝所有文章首发『百家号』,如有错漏和最新信息,作者将在评论版块及时更正和补充,也请网友批评指正,谢谢您!同时严正声明『非法转载必究』。

纯白不备

浙大第15位“文科院士”,曾获中国经济学领域最高荣誉

作者:姚晴杨主编:张喜斌12月28日,据媒体报道,浙江大学官网“文科资深教授”栏目更新信息显示,来自该校经济学院的张俊森已经成为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张俊森是全球杰出的华人经济学家,曾荣获第十七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浙江大学现共有15位文科资深教授,58岁的张俊森是其中年纪最轻的,也是浙江大学第一位60后文科资深教授。据了解,文科资深教授是浙江大学自主设立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最高学术岗位与学术荣誉。因为岗位薪酬待遇参照两院院士标准执行,而被师生通俗地称为“文科院士”。张俊森获聘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据浙江大学官网教师个人主页介绍,张俊森,全球杰出的华人经济学家,主要从事劳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及中国经济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现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同时兼任香港中文大学伟伦经济学讲座教授、经济学系系主任,世界计量经济学会院士,获得第十七届(2016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张俊森个人简介(图片来源于浙江大学)张俊森教授198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86年获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经济学硕士学位(M.A. Economics),1990年获该校经济学博士学位(Ph.D. Economics)。曾任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香港经济学会会长、香港政府中央政策组兼职成员、香港政府策略发展委员会成员等职务。在学术方面,张俊森教授致力研究犯罪、生育、婚姻、教育、代际支付转移、性别歧视及养老等社会议题所涉及的经济学。他亦专长于与家庭有关的宏观经济学议题,如人口老化、社会保障及经济增长等,其研究广获资助。张俊森(图片来源于网络)张俊森教授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TOP5的杂志《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发表论文4篇,《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发表论文1篇。2000年在由欧洲经济学与统计学研究中心(ECARES)根据Econlit数据库索引(1994-1998年期间)排名的前1000位经济学家中,张俊森教授位列第357,在亚洲位列第5。2017年,张俊森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这是中国经济学领域最高荣誉奖项之一。张俊森获第十七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图片来源于上海财经大学)张俊森教授目前担任著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的副主编、多个国际知名期刊的编委,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等20多个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的匿名审稿人,多个国家研究基金的评审人。浙大第15位“文科院士”年纪最轻2012年12月20日,浙江大学发文,决定聘任管理学院王重鸣为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这是自2010年底浙大文科大会提出设立文科资深教授岗位之后,学校发文聘任的首位享受院士待遇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文科资深教授是浙江大学自主设立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最高学术岗位与学术荣誉。岗位责任是“巩固和提升基础学科发展水平,启动和引领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组建和领导重大决策研究团队,建设一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因为岗位薪酬待遇参照两院院士标准执行,而被师生通俗地称为“文科院士”。如今,浙江大学已有15位学者获得该校文科资深教授头衔,他们分别是王重鸣、田正平、张涌泉、张文显、徐岱、史晋川、姚先国、王贵国、许钧、桑兵、倪梁康、李实、刘海峰、黄旦和张俊森。1962年出生的张俊森是其中最年轻的,也是浙江大学第一位60后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名单(图片来源于浙江大学)此外,新闻传播学者黄旦也是于今年刚出任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公开简历显示,黄旦出生于1954年,浙江温州人,此前担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黄旦早年曾在原杭州大学任教,杭州大学并入浙江大学之后,黄旦一度担任了浙江大学新闻系主任、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2001年前往复旦大学任教。今年7月,据浙江大学人才工作办公室消息,黄旦已确定入职浙江大学,出任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重磅引才鼓励文科发展浙江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声誉斐然的全国重点大学,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胜地——杭州。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创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高等学府之一。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基础坚实、实力雄厚,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综合型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若干所重点大学之一。浙江大学(图片来源于网络)2003年,教育部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提出“鼓励高校从实际出发设立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岗位,并给予与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院士相应的待遇”。此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部分文科传统强校相继实施文科资深教授或一级教授岗位制度。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06年建立学部制度,推选产生了第一批学部委员和荣誉学部委员,地位也相当于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于2010年出台了《关于加强文科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并于同年召开了第一届浙江大学文科大会。其中明确为了鼓励文科发展,浙江大学设立文科资深教授岗位,并明确资深教授的校内待遇将参照两院院士执行。浙江大学于同年11月26日印发了《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评选暂行办法》,设立文科资深教授,并与两院院士一样成为浙江大学最高级别的岗位。【资料来源:浙江大学、澎湃新闻、财新网、新华网、中国青年报等】

丑八怪

800人同听一门课!浙大这位高人气教师,你认识吗?

从严肃干练的律师到认真敬业的教师从处理疑难案件到传道授业解惑从法学到法经济学他将教书育人视作人生的最大乐趣用兼职律师所获得的法律实践经验让法律课堂变得更加妙趣横生分享知识与经历谆谆引导学生对待讲台永怀敬畏之心他就是浙大高人气课程之一《经济法理论与实务》的主讲教师周黎明 课堂:好评如潮 态度:审慎认真说起周黎明,很多浙大学子会想到《经济法理论与实务》,这门课每学期都十分火爆。作为主讲老师的周黎明,更是被称为文质彬彬、风趣优雅的“法律男神”。结课后,学生排队请教问题及邀周黎明签名、合照疫情期间,网课的开展使周黎明收获了更多慕名而来旁听这门课程的同学。2019-2020学年春学期,《经济法理论与实务》这门通识课上,除了有近500位成功选上课的同学在听课,还有近300位旁听学生,一个课堂差不多有800位学生。网课教材这门课最早由卢建平老师开设,当初名为《经济法》,很受浙大学子欢迎。周黎明接过接力棒将这门课继续开设下去,转眼也已经二十余年。某种意义上,这是一门伴随着他成长的课程。周黎明把这么多年以来对经济法的理解,以及在经济法律实务中的办案心得,法律实践中的欢笑与泪水、残酷与温暖,都真实生动地倾注于这门课程中。三年前,他将这门通识课改名为《经济法理论与实务》,原因是他想将这门课发展成一门理论与实务真正相结合的课程。因此,在备课时他总是会将真实的案例融入理论讲授中,课程包含了100多个现实生活中的案子即是证明。这门课的考核方式也与众不同,周黎明给同学们布置的作业是自己动手起草一份合同和一份民事起诉状,合同也可以用借条来替代。“这都是最常见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法律文书,可以学以致用。”他希望学习这门课的浙大学子不仅仅是来听故事的,更重要的是建立起法律思维,然后运用学到的知识来维护自己、维护家人和朋友的合法权益。在谈及疫情期间直播上课时,周黎明表示,由于已经在中国大学MOOC和智慧树两个平台开设了慕课,而且“学在浙大”平台也已有教学视频,所以会有选择地进行授课内容的安排,把观看慕课视频作为预习内容,课堂上再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和案例分析。《经济法理论与实务》慕课页面“网络授课特别让人惊喜的一点是互动非常方便,互动条上学生们的提问和各种回馈非常迅速而且非常有意思。偶尔存在延迟等技术上的小问题,相信随着5G的推广,都可以迎刃而解。”他也相信网络授课将是大学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身份:教师与兼职律师 生活:忙碌却丰富以教书为主业,将兼职律师的工作为课堂理论的实践,周黎明在二者之间掌握着精妙的平衡。他表示律师的工作是以不影响教书为基本前提的,理论联系实践,两者结合,才能使课堂真正有生命,使课堂理论不局限于空谈。兼职律师工作丰富了教书的内容,检验了书本中的理论;反过来,课堂理论又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实践的平台;最终,这些实践又作为经验和教学总结回到了课堂。本科法学,硕士经济学,博士则是法经济学方向,这种看似水到渠成的转变,实际上却是多年痛苦转型的选择。虽然在经济学院,但开设的课程却是法律课,这样的跨学科尝试应该算作周黎明本科武汉大学法学院毕业,与来浙大经济学院拿到硕士和博士学位之后,在法学和经济学双重影响下的产物。“终生感谢我的博士导师,浙大经济学院的文科资深教授史晋川老师,史老师领衔的法经济学学科,为迷惘中的我指引了一条‘生路’,而且今后我一直会诚惶诚恐、兢兢业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在从事律师工作的过程中,周黎明曾经碰到过许多印象深刻的案子,例如涉及“对赌协议”以及劳动争议的“烧脑”案件,这些案件在让他头痛不已的同时也给了他很大的启示。某种意义上,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出台,包括最高法院的一些司法解释,都是来源于对现实案例的总结和理论的梳理。这些案例本身,就是极好的教学资源。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和课堂上与同学们的讨论,又可以让其中体现的法理,修正和弥补原先法理法规的不足。在他看来,这也是他所讲授的《经济法》课程的意义之一。课堂与法庭并不是他生活的全部,除了在校授课和处理案件外,周黎明还喜欢音乐和健身。在业余时间内,听音乐、搜集和整理音乐资料占了很大比重。而健身又是另一件让他着迷的事情,定期“撸铁”除了给他带来强健的体魄以外,也大大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和工作效率。健身照 兢兢业业的教师、严肃认真的律师、充满活力健身达人、满怀热情的音乐爱好者,这样的生活虽然忙碌,但充实而多彩。热爱:浙大这方讲台 追求:引导、分享与育人“对于浙大这一方讲台,我心存热爱与感激。感谢浙大给了我这个人生最美的舞台,感谢浙大学子们愿意来做我的观众,听我这个舞者絮絮叨叨地讲述那些有故事的法条。”《经济法》从二十年前五六十人的公选课小班,发展到现在高峰时期一年近3000人的线下通识课大班,这其中少不了的便是师者们的呕心沥血。同学们流露出的对他与对这门课的喜爱之情是他继续坚持下去,将这门课发展得更好的动力。一位同学这样评价他:“不是为了教书而上课,而是为了育人。”对于当大学老师这件事,周黎明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大学生已经有了相对独立的思维和人生观,“育人”这件事,不能用“教”这个字,而应该准确地表达为“引导”和“分享”。《经济法理论与实务》不仅是一门非常有趣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非常接地气的实用课程。通过对一些理论与案件的分析,周黎明引导学生们去思考一些生活中以及创业过程中实际的法律问题,然后他再分享处理这些问题的经验、心得和故事。案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很多都让人震撼和动容。但无论是哄堂大笑,还是内心震动,最终大家都会发现,这些案例和分享的经验心得正真实地发生在自己身边。不需要过多的说教,学生们自然在心中有了对法理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拷问与判断。对于那些充满热爱并在这一领域不断探索的同学们,周黎明鼓励道:“多看书、多总结,学到老、活到老,生活很精彩,但求学才是最大的乐趣!”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他一直努力着,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给莘莘学子们带去黎明的曙光。文字记者:浙江大学微讯社 马天雪丨华佳宁图片来源:由受访者本人提供今日编辑:浙江大学微讯社 马天雪责任编辑:金云云

储物柜

有位男神老师是种什么体验?听课堪比看电视剧,结课有如签售会现场!

在浙大,上课座无虚席、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有许多,但你见过蹭课需要自备凳子提前占位,晚一点就无处落脚的课堂吗?你见过暴雨天气座位也爆满,站着旁听的人从教室后面排到走廊的景象吗?你见过结课现场气氛火爆如签售会,被学生包围着求签名要合照,光签名就签了四十五分钟的老师吗?他就是浙大经济学院国际经济学系的副教授——被万千学子推崇为“法律男神”的周黎明。他在浙大非官方匿名教评系统中拥有9.97分的极高评价,也是目前为止浙大匿名教评系统中得分最高的老师之一,多年蝉联“浙江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之一”、“浙江大学学生年选课最多的教师之一”,也有姑娘冒着星星眼说:“原来懂法律的人这么帅!瞬间爱上学法律的男生。”“男神”的人气之高,从中可见一斑。大学四年最想听的课程主讲人是个跨学科学霸在经济学和法学的边缘试探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武大法学本科、浙大经济学硕士和法经济学博士毕业的周黎明老师一定能够回答这个问题。95年他从武汉大学法学专业毕业时,正值浙大面向全国网罗人才,机缘巧合之下,他登上了浙大讲台。他本科学的是法学,硕士学的是经济学,博士的研究方向则是法经济学,这种看似水到渠成的转变,实际上却是多年痛苦转型的选择。出于校方对教师水平的进一步要求和自身教学能力提高的需要,他一边教学一边钻研,逐渐蜕变为将经济学与法学融会贯通的优秀教师。更重要的是,这种独特的经历,让他将生动的实践与抽象的理论结合起来,那些发生在身边的接地气的案子,还有那些“有趣的、痛苦的、尖锐的、幸福的、残酷的、生机勃勃的、活灵活现的、不可思议的”的现实案子,和书上的法律理论结合起来,是多么的生动有趣!这些对现实生活中案例的分析,给学生们开启了一扇扇长着翅膀的窗户,从而使他的课程妙趣横生!他主讲通识课《经济法》,被浙大学子评为“浙大四年最想听的课程之一”!课堂就像人生:法律案子比电视剧情更加曲折离奇这么多生动的实践案例,源于周黎明在浙大老师这一身份之外的兼职律师工作。二十多年的处理民商事纠纷经验和教书身份,并没有给周老师带来困扰,反而让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讲课风格: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无缝对接。周黎明说:“我碰到的官司很多,都是从不同角度来解决问题的,有些结局很悲伤,有些过程曲折离奇,有些让人痛彻心扉,有些让人激动不已,但最终结果也往往符合法律的推导和判断。”他上课所讲的每一个理论都有现实生活中经历的案例作为支撑,这些例子通过他多年的梳理和锤炼,往往是最精华最有趣的部分。把活生生的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用理论去分析实际案例,让书本上枯燥的法条变得更加吸引人,刷新了大多数同学对法律无趣呆板的印象。或许,这才是大学想要的课程。他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或喜或悲。很多时候同学们笑得东倒西歪,但有时听到那些真实的令人动容的故事,也会忍不住当堂落泪。在周黎明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能听到小到邻里因房屋扩建起的纷争、大到传销团伙诈骗、理财保险纷争这些形形色色的法律故事,还能学到背后所蕴含的法律知识。正如他所说:“我从来不看那些电视剧,因为我发现我碰到的案子远远比那些电视剧情来的离奇曲折。”做律师工资再高,也不能占用上课时间课堂和法庭是周黎明工作的全部,但即便再忙,他也不会在课堂教学中缺席。与律师工作丰厚的薪资相比,上课的报酬微乎其微。但在周老师看来,其他收入再高,也不能占用教学工作的宝贵时间。“我对学生、对教学非常非常热爱,不是形式主义。我发自内心地喜欢教学,热爱课堂。我会全身心地,无怨无悔地为课堂付出。”他的经济法通识课堂,目前是浙大最大的课堂,三百五十人的教室里,一旦话筒出现问题,他只能拼命大声说,才能让后排同学听见。新学期刚开始,才上了一星期的课,周老师的嗓子就讲哑了。尽管这样,周黎明的内心却无比轻松。走出校园的象牙塔,作为一名律师无论是打官司还是取证,总是需要绷紧神经与人交往,让人身心俱疲。对他而言,上课是压力的释放,是一种内心的享受。“课堂是属于我的舞台。如果一个老师把课堂当作他人生最重要的舞台,那他一定会最用心地去讲课。这已经不是一个任务了,这是他最热爱的无保留的一种身心的绽放,是要在讲台上绽放自己最美的芳华!”周黎明始终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教学工作上,这样的一种工作状态,他希望能一直保持下去。“这是我最美的一种人生芳华,而且特别幸福的是,某种意义上,这种最美的芳华可以持续很久,一直到我老了讲不动为止!”拒做网红,为人低调周老师教学的通识课“经济法”以前原本是一周一次课,因为选课人数太多,不得不又增设了一个班。光以这一门经济法来算,周老师一学期就有一千四百个学生,四年超过一万人,学生量之大在浙大的教师群体中也是罕见的。“浙江大学学生年选课最多的教师之一”的称号当之无愧。然而行事向来低调的周黎明老师只知自己的课受众面广,却不知道自己在学生受欢迎到如此的程度!当看到学生们在网上给他的充满感情的赞美时,他露出了有点羞涩的微笑,连说“没有、没有,夸张了”。在如此浮躁的一个网络时代,周老师并不想成为一个所谓的“网红”。他的课堂,第一堂课就对大家提出要求,不要录像录音。他认为,做一个平凡的有一份自己真心热爱的工作的人最幸福,无欲则刚,踏踏实实把课讲好,把最新最好的东西给大家,让学生收获更多才是最重要的。“我一直有一种感觉,一站上讲台,我的两只手中就牵着很多很多无形的细线,每一根线都连着每一个听众的心,收一收,他们就哭,放一放,他们就笑,我就是那个导演听众心情的魔术师,听众的喜怒哀乐,都抓在我手里,都在我心里放着。人生之美,还有别的吗?!浙大给了我这个最爱的舞台,我知足了。”无意掀起转专业热潮:能够培养学生对一个学科的兴趣已经足够每年都有很多学生找周黎明老师咨询专业的相关问题,也有很多非法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听了他的课对法学心生向往。他欣慰有更多学生感受到法学的魅力,但如果太多学生因此改变方向也让他无形中多了些压力与担忧。“能够培养学生们对一个学科的兴趣,我已经很满足了。” 但喜欢某个老师的一门课,和今后所要从事某一个专业是两码事,不能因为对某一个个人的喜欢而轻易改变未来的专业方向的审慎选择。周老师说:“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法学,任何一个专业的学习都有难度。一旦选择了法学,就要做好一开始很多年都处于一种吃苦且贫穷的心理准备,初入职场只能放下身段去跑腿,去学习。只有能吃得起苦,熬过了最痛苦最折磨人的那些年,才会苦尽甘来,迎来最美好的东西。”“他是行者,传授一切,悄然离去,留下一世威名。”这是一个学生听完周黎明老师的课后给他的评价。他是风度翩翩文质共彰的儒雅学者,是风趣幽默谈吐不凡的授业老师,更是认真负责亦师亦友的人生导师。文字来源:尤泽珺 陈欣妤图片来源:网络部分图片来源于本人本文编辑:渣渣君

公谁欲与

失去双臂的王争,以659分上浙大,又考取英国名校,成功没有捷径

大家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双手双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管是运动还是吃饭,我们是一刻都不能离开手脚的。但是在世界上却有着许多的残疾人,他们或是因为先天的生理缺陷,或是因为一些意外造成肢体上的残缺。身体上的不完整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但即便如此,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是乐观努力地生活着,用一颗向上的心向世界展示着正能量。社会和国家同样关爱残疾人,残疾儿童有特殊学校,社会上有残疾人专属的工作岗位,国家每年还会拨出一部分财政补贴给他们,所以残疾人尽管在身体上不再完整,但在人生道路上有着许多的关心与支持。而之所以如此,都是因为我们知道残疾人比我们正常人生活更加不易。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位浙江大学的博士也是一位残疾人,他是在九岁那年,因为一场意外夺走了自己的双臂。我们很难想象十几年来他是如何学习的,甚至不敢想象他是如何写字的。可现实情况是,他克服了挡在面前的重重困难,最终考上了浙江大学,并成为浙大的研究生,继而成为英国名校诺丁汉大学的博士。这位励志的小伙子名叫王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王争的经历。王争出生于1982年。小时候他与小伙伴们一样,有着快乐的童年。父母的疼爱,小伙伴的友谊都让他感到十分快乐,而他的生活却在九岁那年发生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王争的父母工作都十分繁忙,小时候父母不放心他一个人在家,所以上班的时候总是带着他一起。原本母亲所在的工厂他已经十分熟悉了,可就在九岁那年,一次意外的触电事故使得他丢失了自己的双臂。王争的母亲因为自责而懊恼不已,但是她必须要很快振作起来,因为她的儿子更加需要她。年幼的王争十分痛苦,他不能再用双手吃饭、拿东西,甚至无法掌握平衡。睡在床上他也经常掉下去,走在路上也经常摔跤,为此,王争那段时间遍体鳞伤,而每受一次伤,王争的心态就更沮丧一点。所幸王争的父亲是一位坚强的人。他每天耐心开导儿子,给他看许多残奥会的精彩瞬间,王争从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芒。从那时起,王争决定与命运抗争,他不允许命运再随意地将他推倒。王争开始尝试着用自己的双脚跟嘴巴代替双手。我们不知道,王争究竟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为了让双脚更加灵活有力,走路都极易摔倒的王争必须要每天早起压腿。他尝试着用双脚刷牙洗脸,失败了无数次,他就尝试更多次。王争热爱学习的心也没有停止,为了练习写字,王争用自己的嘴巴含着毛笔。因为练习得太多,王争的嘴巴被毛笔扎破,可即便鲜血直流,他也要将当天的练习任务完成。如今我们看到王争临摹的《兰亭集序》,就是他用嘴巴“写”出来的。字体工整有力,大气磅礴,但却是出自于没有双手的王争之手。与他相比,很多身体健全的孩子都觉得自惭形秽,可是王争还要做到更多。在课堂上,王争努力学习,一直是学校里的佼佼者。19岁那年,王争参加高考,并且以659分的优异成绩被浙江大学录取。在这背后,是王争数不尽的汗水,甚至是血泪。进入浙江大学,王争继续展现自己惊人的意志力。他刻苦学习,从不叫苦喊累,就连同班同学都对王争感到十分敬佩。王争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本科阶段的学习之后,考取了本校的研究生。值得一提的是,王争还获得了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奖学金”,在当时,王争可是独一无二的获奖者。26岁时,王争考取了英国名校诺丁汉大学。他只身漂洋过海,来到英国,展现中国留学生的天分与惊人意志,并取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在诺丁汉大学,王争依然是获得了许多重量级的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