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浙大工程师学院衢州分院迎来首批硕士研究生持田

浙大工程师学院衢州分院迎来首批硕士研究生

9月17日上午,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衢州分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开学典礼在衢州举行,26位入学新生成为衢州分院首批硕士研究生。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衢州市委书记徐文光出席并讲话。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严建华主持。开学典礼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典礼上,衢州分院院长任其龙介绍了学院建设情况及发展规划,导师代表张治国、新生代表黄卿分别发言,与会领导和师长为新生代表佩戴校徽。任少波向全体新生表示祝贺,对衢州市委、市政府及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希望同学们对照浙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坚定理想信念,传承求是精神,勇于追求卓越,努力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一流人才。任少波指出,衢州分院是浙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实践,是新一轮市校战略合作的关键平台。分院的建设与发展,要扎根衢州、服务衢州,主动融入衢州经济社会发展,围绕新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前沿需求抓好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大力助推衢州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要固本强基、铸魂育人,建立健全党的工作体系,加强基层组织力建设,打造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实现有方向、有灵魂、有质量的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要坚持一流、办出品牌,充分发挥浙江大学的综合优势、品牌特色,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力保障,提高学术治理和管理服务水平,努力打造市校合作的“金名片”。他表示,浙江大学将持续深化和拓展与衢州的市校战略合作,为衢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的新动能。徐文光向浙大一直以来对衢州发展的支持帮助表示感谢。他说,当前,衢州发展已经“起势”,更加需要一流的科研和一流的人才。我们希望能够借助浙大雄厚的科研、人才、管理等优势,努力把浙大衢州“两院”建设成为集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和专业技术培训等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平台,为衢州带来更多的高端人才、技术和产业,注入更多新的动能。衢州市委、市政府将竭尽所能创造最好的硬件软件条件,为学校办学发展提供最好的支撑保障,让浙大的专家人才工作顺心、生活舒心。徐文光说,过去的衢州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千年古城,现在的衢州是一座正在焕发新活力、展示新魅力的新兴城市,正向着“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的目标大步迈进。相信浙大的师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生活,一定能够学有所成、研有所得,在成就最好自己的同时,为衢州的发展添砖加瓦。相信在市校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浙大衢州“两院”一定会越办越好,衢州的明天也一定会越来越精彩。开学典礼后,任少波一行实地考察了浙大衢州“两院”小试实验室过渡用房项目、中试实验实训基地和巨化集团公司展示中心。当天,浙大衢州研究院召开了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研究审议了相关事项。市领导胡仲明、王良春参加相关活动。新闻链接2018年12月28日,衢州市与浙江大学签订新一轮市校战略合作协议,浙大工程师学院衢州分院、浙大衢州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的定位是高层次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复合交叉培养的特色学院,主要开展研究生层次工程师培养和企业工程师培训。短短9个月时间里,在市校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一系列筹备工作,创造了“浙大速度”“衢州速度”。在浙江大学研究生院和工程师学院统一部署下,经考生自主申报、学院择优复试共录取硕士研究生26名,超计划录取30%。浙大化工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将有26支科研团队入驻衢州“两院”开展工作,入驻项目均为新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与衢州产业发展高度融合的项目。

苏轼

创造两项发光效率纪录,浙大科学家有望改变OLED技术格局|专访

狄大卫目前是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也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工程学博士、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物理学博士。2019 年,他凭借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和钙钛矿材料发光二极管领域的突破性研究,入选当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全球“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如果换一个视角呢?放下这些履历和标签,你会设想,一个从小玩游戏的男孩,也被种种物理现象吸引,探索 “未知” 与“好玩”事物的天性引领着他,一路到现在,成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对狄大卫而言,做研究的乐趣,不亚于玩游戏。八年前,他拿到剑桥和牛津两份博士录取通知书。拍照在游戏论坛上分享,要遮一下个人和导师的信息,他随手用了塞尔达传说、超级马里奥、生化危机的游戏卡带。他这样比喻自己的科研态度,“我考虑的不只是通关,而是怎样尽力做到完美。”甚至科研的乐趣大于游戏,因为游戏的规则和内容受限于设计师的想象力,“科研更加自由,你可以做太多的事情,结果其实是不可预测的”。从太阳能电池到发光二极管读第一个博士时,他的研究课题是量子点硅太阳能电池,想办法通过调整硅的电子特性来提高电池效率。从能量转换方式上说,狄大卫读的两个博士所涉及的器件,正好是互逆的。第一个博士学位研究太阳能电池,把光能转成电能;第二个研究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把电能转成光能。在目标上,倒是有一点相似,都要提高能量转换的效率。在研究量子点硅电池这种 “第三代太阳能电池” 的时候,这一点一直不尽如人意,他心里有个声音在嘀咕:经历了几年从第一代到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自己学术能力比以前强了,领域也更高深更前沿,反而做出来的电池效率还不如本科时候的,似乎离实际应用越来越远。当时,周围有同学选择进入产业,去公司做技术转化。不过比起来,他还是更留恋基础科研中的创造性快乐。“我想独立做一些东西出来,无论在科学上还是技术上,有一些自己的创新。”一次偶然的实验,为他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为了测试量子点硅太阳能电池的性能,他在电池两端加上电压。暗室里,电池发出了红色的光。“亮起来的太阳能电池”,这让他感到意外而又有趣。按理说,硅是发光禁阻的间接带隙半导体材料,通常不会发光。因为这个实验,他发表了一篇 LED 领域的论文《硅纳米晶 / 单晶硅异质结 LED 的电致发光》,报道了基于纳米硅 / 晶体硅的发光二极管。硅这种材料本身不发光,但做成纳米硅或者量子点以后,就可以突破限制发光。在此之后,他去全球最好的 OLED 研究机构之一,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读了第二个博士。OLED 是用有机材料制成的发光二极管,相比于传统的液晶屏 LCD,每一个像素点都能够自发光。因此,OLED 屏幕显示色彩更丰富,同时更轻薄,还可以做成柔性的可折叠屏。自从诺基亚在 2008 年发售了第一款 OLED 屏幕的手机后,三星等公司纷纷在各自的高端机型上使用 OLED 屏。今年苹果公司更是决定在所有的 5G 手机上使用 OLED 屏。学界与产业界研究的共同课题是,希望提高 OLED 的发光效率和稳定性,同时降低制作成本。步入 OLED 领域以后,狄大卫一边阅读文献一边思考,怎样的研究才具有突破性。他认为:最好能在激子态的调控上做出贡献,这是领域核心的科学问题。在有机半导体中,电子和空穴配对形成激子,而激子复合实现发光。因此,激子的行为与命运,会最终影响器件的发光效率。图 | 狄大卫在剑桥卡文迪许实验室(来源:受访者提供)两次突破发光效率当收到校外合作者寄给实验室的几十种发光分子后,他花了几个星期时间来检测这些分子的特性,初步筛选出三四种分子,它们拥有独特的发光现象。这看起来似乎是他运气好,这些发光分子恰好落在他手上,等待着被发现。“不能自大地说,换成其他人一定测不出来。但是在这几十种材料里面,要筛选出这三四种很特别的分子,并不是一个很简单的过程,需要有 OLED 发光机理的知识和预判。因为这么多东西,很容易错过有意义的实验细节。”他的微信头像是一个标着问号的方块,金黄色的,来自任天堂的经典游戏超级马里奥。游戏里见到了,就想操作马里奥用头顶一下的那种小机关,期待着里面会跳出什么道具。“做基础科研的过程其实和玩游戏是一样的,哪里看起来有趣就往哪里走,探索新大陆,发现新宝藏。”这种特殊的 CMA 分子是他发现的新宝藏。在初步做荧光光谱实验的时候,狄大卫和同事就发现,这种材料的荧光效率接近 100%,更意外的是,它的延迟荧光光谱会 (在纳秒到微妙尺度上) 随着时间红移。“说明这种材料里的激子能态分布比较特殊,存在能量比较低的单重态。”图 | 游戏 Super Mario Run 中的黄金砖OLED 工作时形成激子,一般有两种不同的状态:单重态和三重态。根据量子力学的一个推论,这两种形态的能量高低不同。自旋单重态的能量高,自旋三重态的能量低。其中又只有单重态才可以发光,但它产生的概率只有 25%,剩下 75% 都是能量较低、又不发光的三重态。为了提高发光效率,科学家们用的方法,就是让三重态与单重态之间实现转换。三重态能量低,很难自由转到能量更高的单重态,所以需要引入其它机制。目前比较常见的两种方法,一是引入重金属元素(比如铱),让三重态本身能够实现发光(磷光),一是通过分子设计,缩小三重态和单重态之间的能量差,这样它也能够转为单重态。CMA 分子则表现出新奇的发光机制:由于分子旋转,三重态和单重态的能量差变为零,它就能快速转化为单重态并发光。同时,狄大卫和同事在分子中利用了常见的金属(如铜、银、金),进一步提高了激子利用速率。最终,他们实现了 27.5% 的外量子效率(衡量 OLED 发光效率的指标),并用低成本的溶液法制备。这达到了真空蒸镀法制作的高效率 OLED 的同等水平。在他看来,CMA 分子另一个很意思的地方是“用分子旋转调控发光”,这等于实现了分子机械能和光电性质之间的互相耦合。“这可能会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沿着这个思路走下去,说不定会有更多可探索的宝藏。实现了溶液法 OLED 的效率突破后,博士毕业的狄大卫继续跟着导师做博后。导师给他的课题是钙钛矿 LED。这种新型的 LED,也是从导师的课题组发展起来的。他记得导师向他提起这个课题时,非常随意,“他说现在钙钛矿 LED 还不好,他说,你去解决一下这件事情。我当时想,解决一下是什么意思……”,说到这里,狄大卫噗嗤一声,笑得一口气没喘上来。于是,他就和当时在剑桥读博士,正研究钙钛矿的赵保丹,一起去解决了。当时钙钛矿 LED 的外量子效率只有 10%,他们将钙钛矿与聚合物相结合,很快就达到了 20% 以上的外量子效率。他这样理解老师给自己的建议,“因为他知道我 OLED 做的不错,然后他说钙钛矿 LED 的话,你自己去玩一玩。”图 | 钙钛矿 LED 实现 20% 以上的外量子效率,100% 外量子效率,研究被选为封面文章(来源:Nature Photonic)从科研到产业应用狄大卫在剑桥的导师 Richard Friend 爵士,既是一个科学家,同时又推动了四五家公司的创立。在狄大卫看来,导师对公司的运营和发展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只是顺手转化了实验室里比较实用的技术,自己介入并不多。而 Friend 老师的学生,牛津大学的 Henry Snaith 院士(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奠基人之一),则在产业化方面有着强烈的动力。这两种不同的态度,让他挺触动。这让他思考,如何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研究之间寻找平衡。对于他,快乐的源头主要来自基础科研突破,产业化过程或许能给科研带来正反馈,证明某项研究有意义。产业发展也能为基础研究提供更多资源。回国两年,狄大卫的身份从学生转变成为了老师,还拥有了自己的课题组,要考虑的事情一下子变复杂。之前做学生,他更像单纯的玩家:导师把其它的事情都安排好了,他只负责尽情游玩就行。“现在这个游戏变得没那么容易了,从服务器到编程到游戏架构,都得我来负责,我还要确保游戏机不被断电。”这些工作稀释了一些快乐,不过看到学生与博士后在自己的引导下取得突破,他会有共鸣式的满足。“我会对他们说,我们能不能这样尝试一下。这就像我看我的好朋友玩游戏,在旁边对着他说,你试试看往那个方向走一走,我感觉那边会有好东西。”他向学生建议的课题是钙钛矿 LED,沿着之前的思路继续进行,研究通过例如光子回收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发光效率。他没有建议进行新型 CMA 发光器件的设计或者钙钛矿稳定性之类的课题。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这些研究更为复杂,容易给科研新手带来挫败感,他想让学生在熟悉课题的阶段建立一些自信。“直接上来(研究)稳定性,我觉得很多人都崩溃了。”稳定性研究对产业化至关重要,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研发精力,获得大量的试验结果。他觉得可以争取资源,做一些以产业转化为目标的研究,这可能是比较恰当的实现路径。有一部分投资人和他联系,期待是未来三五年就实现大规模量产,他认为不适合他的团队。“尽可能不要为了获取短期利益,而去浪费投资人或者政府的投资,我觉得这可能是一种比较负责任的思维。(对于想转化的技术)最好先在实验室中,确定某种技术的确有优势,再去进行产业化。”一年前他和 Deeptech 聊天时这样说过。OLED 产业的核心技术之一是铱化合物磷光发光材料,这项技术完全被美、日、韩、欧的公司与学术机构垄断。因此,其他公司生产 OLED 屏幕,每生产一个像素点,都要付一定比例的专利费。随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总会有人希望突破现有专利垄断。比 CMA 分子,或者其它新材料,都可能成为潜在方案。CMA 分子中使用了金、铜或银等较为常见的金属,达到与铱化合物媲美的发光效率,技术转化需要解决的是进一步提升可靠性以及降低成本等问题。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一份报告统计,从 2011 年到 2017 年,中国 OLED 产值规模从 5.3 亿美元增长到 103.5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64.2%。“国内的 OLED 产业刚起步,它的盈利模式并不是十分令人担忧。虽然大多核心专利被美欧日韩垄断,但目前还没有对产业形成明显的阻碍。”狄大卫分析,随着产业升级,总有一天核心专利的缺失会成为重要障碍,眼光长远的企业,就会考虑提前布局。图 | 狄大卫与浙大课题组成员在实验室 (来源:浙江大学国合处)“钙钛矿这个东西确实厉害”聊天中,狄大卫提及频率最高的词是“有趣”。连谈到钙钛矿材料目前的缺陷之一:毒性,他还是用了这个形容词。“钙钛矿它比较有趣,它这个东西(光电性能)就是好,你把它变无毒了,它就变差了。”比起一般的 OLED ,钙钛矿发光纯度高,显色范围广,但是稳定性差。“它有先天的优势,也有不知道是不是先天的缺点(稳定性),希望不是先天的缺点。”“那要是先天的缺点,你不是很难受,研究了那么久?”“并不是特别难受,并不久,这个领域 2014 年才开始真正起步,钙钛矿 LED 坏了也可以随时扔掉 (笑)。” 回应完我的打趣,他继续说 “我相信,太阳能电池如果能最终解决稳定性的话,LED 同样也是可以的。这个只是时间问题。” 他也关心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发展,注意到稳定性一直在进步。在他看来,要解决稳定性,还是要借助产业化研究的思路,这个和基础科研的发散式研究思维有些不一样。几十年前,第一个 OLED 由柯达公司的研究人员发明,实现了约 1% 的发光效率。同期来自于大学的相关研究 (如狄大卫的导师,剑桥卡文迪许实验室的 Friend 院士组发明的第一个聚合物 LED),虽然很具前瞻性,探索新的材料,对原理进行深入分析,但同期获得的发光效率却只有百分之零点几。“技术上抢先达到指标的往往是公司。” 在他看来,这是科研工作者值得反思的地方,并且,“实用化了以后,可能在不经意间解决了许多基础科研的问题。”学校实验室里的研究更富有创造性,但是高强度、高重复性的产业式研究可能也会获得令人惊喜的结果。“有时我们如果能够大规模、批量式地去做一些实验的话,我是说真的是不厌其烦,把创造性忘掉,把一切天马行空的跳跃性思维和理论暂时全都忘掉,在一个无趣的实验室、一间小黑屋里就做好这一个研究,所谓的硬骨头可能也就啃下了。”目前,钙钛矿 LED 的工作寿命只有 10-100 小时,离产业化的门槛 1 万 - 10 万小时还很遥远。狄大卫曾在卡文迪许实验室看过同事们进行最早的钙钛矿 LED 研究。最初,这些器件只亮了两三秒。他还挺不屑的,打趣说“这其实是在做闪光灯”。现在他觉得,“钙钛矿这个东西确实厉害”。虽然其中的光电转换原理很难被完全理解,研究结果却一直在进步。硅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率从百分之十几提高到 25%,用了 30 多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从 14% 提高到 25%,只用了 6 年。OLED 的外量子效率提高到 20%,用了 20 多年;钙钛矿 LED 的外量子效率从小于 1% 提高到 20%,只用了 4 年。钙钛矿 LED 那 20%,就有狄大卫和伙伴们的参与。他从导师那儿领到了博士后课题:我们去证明钙钛矿 LED 是一个很伟大的东西,它必须达到 20% 的效率。

九窍

考上“浙大”之前,医学、光电通信、计算机专业,你选谁?

教育品文-科学世界博览-导语:“浙江大学在国内高校的第一阵营中,报考热度持续上升,尤其是王牌专业的报考分数线更是节节攀升,比如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临床医学、生物医药工程、农业工程、通信工程、建筑学、控制科学等专业,令理工科学子所向往,那么面对浙江大学的优势专业,同学们到顶应当如何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呢”。本期科学世界博览的教育品文,在讨论浙江大学的王牌专业过程中,着重挑选了浙大的三个顶尖优势专业,也是时下热门的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临床医学,看一看浙江大学相应学院在这三个专业领域的发展实力,从而为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提供参考信息。1、浙江大学优势专业之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正式成立于2002年3月,由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数字媒体与网络技术系、工业设计系、软件工程系(与软件学院共建)4个系组成。该学院下设人工智能研究所、计算机软件研究所、计算机系统工程研究所、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四个研究所和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10多个实验室。浙大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科被列为九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基于网络的智能与图形技术被列为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浙大计算机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方法与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适应软件工程实施和开发的不同环节需要的各类技术人才,实现在IT人才质量、数量和综合素质上的总体突破。2、浙江大学优势专业之一:光学工程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光电学院”)是由原浙江大学光学仪器专业发展而来,是我国光学工程学科的诞生地。浙江大学光电学院所依托的浙江大学光学工程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也是浙江大学最具影响力的优势学科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光电学院培养了近6000名本科毕业生、1900余名硕士和500余名博士,遍布国内外知名光学机构与企业,成就斐然。浙大光电学院建有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光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个国家级研究基地,建有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光电磁传感技术浙江省重点实验室等2个省部级研究基地,建有教育部光子学与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科技部光电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个国际科技合作机构。该学院的光学工程学科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下设光通信技术、信息传感及仪器2个二级学科,在本科阶段以光学工程专业大类招生。3、浙江大学优势专业之一:临床医学在教育部的最新一轮“一级学科评估”中,浙江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获评A+顶尖成绩,居于国内高校首位。该专业所在的浙大医学院,在业界的影响力也在持续上升。该学院不断锐意创新,培育医学人才,以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为使命,现设有基础医学系、公共卫生学系、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第四临床医学院、妇产科学院、儿科学院、口腔医学院、护理系10个院系,拥有8家附属医院,8家合作医院。浙大医学院注重高品质国际合作,推进医学教育国际化。学院结合开放办学的总体要求,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格局。与哥伦比亚大学、墨尔本大学、多伦多大学等海外20所医学院校新签订合作交流协议;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签约成立“联合医学科研教学中心”,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和转化医学研究领域及其他医学工程领域进一步开展全面合作。

非心斋也

惟创新者强!浙江大学“四个面向”勇攀科研高峰

编者按: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和首轮“双一流”建设收官之年。过去的五年,浙江大学认真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按照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的战略导向,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各项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回望过去,宣示未来,本号开辟“回眸‘十三五’ 奋进‘双一流’”专栏,生动呈现学校“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全面展现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成效,激励全校师生以更大的努力和担当开创学校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新局面。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岁末寒冬,室外寒风凛冽,屋内暖意融融。面向未来五年,浙大分子影像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正在举行启动会,这也是学校该领域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历史性突破。此前一年,这两个重要项目的负责人、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院长张宏教授,对外发布了团队历时12年研制的国际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ET分子影像探针微流模块化集成合成系统。“十三五”以来,浙江大学科研任务承载力显著提升,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9项,创新2030-重大项目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0项,科研经费在高位持续增长。面向未来,浙大人总会自问,我们科研攻关的“杀手锏”在哪里?我们如何为国铸重器?面对新的历史时点,浙大人需要解放思想再出发,自我革新寻突破,在更高层次实现改革、开放、创新的战略迭代。面向科技前沿勇攀自主创新的高峰杭州西北角,9个标准足球场面积大小的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这是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现场。浙江大学超重力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朱斌教授几乎每周都要组织科研团队进行关键技术研讨,确定设备的技术性能与指标。“浙江期盼已久的‘国字号’大科学装置,终于在‘十三五’时期实现了零的突破。”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科学装置的创新是科学思想的结晶。这一重大项目的背后,是首席科学家陈云敏院士团队与合作者们在物质科学和工程领域的长期耕耘。建成后,项目将利用超重力“时空压缩”和“相分离加速”效应超重力“时空压缩”和“相分离加速”效应,开拓科技前沿。如同一台引擎,项目不仅催生一流成果的涌现,更为攀登科技高峰提供强大的源头创新供给。科研选题是科技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找方向的问题。为此,今年4月起,浙江大学用半年多的时间,开展了四校合并以来的第一次科研大讨论。通过大讨论促进大共识,一体化推进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高质量高水平发展。讨论中形成了《浙江大学科研大讨论意见共识20条》,明确了“十四五”重大科研攻关任务,制定了《浙江大学“十四五”创新生态建设规划》。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指出,要将“四个面向”作为我校未来科研发展的根本遵循,实现并跑甚至领跑的战略迭代,实现质量和声誉导向的战略迭代,实现面向重大任务或需求的战略迭代,实现交叉集成、攻关会聚的战略迭代,以更大的勇气和格局,树立信心,找准方向,为学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作出更大贡献。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指出,创新对于决胜未来的意义更加彰显,要突出全局的核心地位,深刻把握创新在国家战略中的意义,坚持系统的整体观念,全局谋划更加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要瞄准战略性关键领域,面向“十四五”实现科研创新重大突破,为加快建设更加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作出新的贡献。面向科技前沿,依靠原有的惯性,已经难以胜任新的科技发展,必须在迭代升级中实现跃迁。正如校歌所言,“形上谓道,形下谓器”,浙大人在跟踪到引领中实现新突破,在平台装置上开辟新蓝海,在引育杰出科学家上创造大气候。从2017年担任量子信息交叉中心主任开始,物理学系朱诗尧院士便带领浙大一批年轻人,开展与量子计算和量子光学相关的研究。2019年该团队王浩华教授与合作者们,开发出具有2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量子芯片,并成功操控其实现全局纠缠,刷新了世界纪录。现为物理学系特聘研究员的团队成员宋超说:“朱院士为研究工作掌舵领航,积极为我们创造‘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环境。”同样是芯片的研制开发,浙江大学牵头继2015成功研制达尔文1代后,又于2019年成功研制达尔文2代类脑芯片。芯片在模拟大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机制时,在感认知智能任务的低功耗与模糊处理中独具优势。基于最新芯片,今年9月,全球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诞生。能否抢占科技制高点,意味着在下一轮科技革命的激烈竞争中,我们能否胜出。“十三五”以来,浙大科研内涵质量持续跃升,第一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0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单位累计在《细胞》《自然》《科学》主刊上发表论文24篇。“十三五”期间,浙江大学重大创新平台不断涌现,新增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新一代工业互联网系统安全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感染性疾病和儿童健康与疾病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重大平台,获批国家健康和疾病人脑组织资源库,加快建设数学高等研究院、生命科学研究院等新型科研平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筑牢基础研究的高原污染防治,是打赢三大攻坚战的重要一环。进入冬季,雾霾再度成为全民聚焦的话题。燃煤是造成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全国用煤企业密集分布区域也常是雾霾高发地区。解决雾霾问题,发展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国家战略需求。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高翔教授领衔并与浙能集团合作,研发了高效率、高可靠性、高适应性、低成本的多污染物高效协同脱除超低排放系统,实现了复杂煤质和复杂工况下燃煤烟气多污染物的超低排放,让燃煤变得更加清洁。高翔(中)在工程项目现场在嘉华电厂,记者看到200多米高的烟囱上,几乎看不到烟色。燃煤烟气通过100万千瓦的燃煤发电机组,只需要通过短短几十秒钟就“跑完”这个系统,监测到的污染物排放浓度远低于排放限值。“我们瞄准煤炭清洁利用这个国家重大需求,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加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翔介绍,团队依托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环境保护燃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和基地,还牵头或参与制定了国家和行业标准共37项,推动了行业的科技进步及产业发展,推动和支撑了国家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战略的实施。为国贡献,是科研创新的使命担当。解决重大问题的关键在于从个体攻关转向有组织的科研攻关,在构建适应大科学协同攻关的体制机制中,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浙大,正在不断强化自由探索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不断考核从“0到1”的原创发现,探索项目揭榜挂帅,激发科研人员的好奇心、学术志趣和探究动力,鼓励带头人对标国家需求,组建混编科研团队,通过协同攻关培育重大颠覆性成果。苍穹澄澈,星空仰望,在遥远的月球背面,有一颗鹊桥号中继星,依旧在开展工作。从参与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工程到为嫦娥四号中继星“量身定制”光学观测相机系统,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徐之海教授团队一步一个脚印,瞄准国家需求。“一图胜过千言万语。”在徐之海眼里,光学成像是最直接、最重要的一种科学探测手段。团队主持研制的鹊桥号观测相机系统,更是原创性地提出双分辨率相机的概念:通过一次成像得到两张照片,实现了“大场景”与“大特写”的同时成像。在徐之海心里,对光学成像的研究、对宇宙的探索,就是为国人打开那扇仰望星空的大门。“开展基础研究,就是要认准一个方向,踏踏实实去工作,在不断积累中突破自己的极限。”他说。如何提升科研的规模和品质?浙江大学不断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校领导联系制度,采取“一项一议”“一事一议”,以创新机制推进科研攻关,加快科研特区建设。微米,一米的百万分之一;纳米,一米的十亿分之一。聚焦“微纳尺度”,是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的“硬核”。无论是研制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层硬件,还是合成新型生物原料,或是开发新材料,要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都需要深入探究极端尺度下的微观世界。围绕“微纳尺度”这一鲜明特色,浙大杭州科创中心致力于在交叉领域前沿研究、发展颠覆性技术、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上实现重大突破。杭州科创中心首席科学家杨德仁院士牵头,正在开展新一代半导体材料,相比现有的硅材料展现出更多优异的特性。“通过平台‘一条龙’建设,打通宽禁带半导体创新相关的材料、器件、封装等多环节。既探索新发现,也开发新技术,我们的工作将同时处在科技和产业的前沿。”杨德仁说。聚焦物质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的会聚融通,正在成为最具创新活力、最可能出现颠覆性技术突破的领域,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科技前沿高地和战略必争领域。杭州科创中心立足国家重大需求,正在努力成为我国知识和技术创新的国际策源地。重点培养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型、工程型、复合型、领军型人才的微纳电子学院,已经整体迁入浙大杭州科创中心,前端人才培养和后端产业化实验,在同一个园区无缝对接。学院院长吴汉明院士说:“从2001年回国算起,我已经在集成电路产业20年了,这次‘跨界’,我希望培养青年一代研发成套的大生产技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十三五”以来,浙大科技工作者顶天立地、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科创基地布局不断完善,以各类科创基地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为科研发展提供强大的平台支撑。新增获批国家级科创基地16个、各类省部级基地77个。面向经济主战场当好服务地方的高参“重要窗口”,如何展现浙大之为?就在上个月,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衢州分院、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在当地开工建设,秉承“学科—人才—科研”一体化理念,不断构建科技与产业创新联动的新机制。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与各行各业有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在工业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浙江省的衢州市,正是我国重要的化工、能源、材料产业基地。统计数据显示,衢州“两院”2020年开展的横向科研经费近千万,其中为衢州企业产能升级开展的研究占合同总额的七成多。不久前刚在衢州完成科研成果转化的等离子体技术产业化项目,能够实现纳米硅球和石墨烯的低成本规模化生产,项目投产后将推动衢州锂电池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并对传统制造方法带来重大变革。从科学问题到技术突破,从实验操作到产业应用,十余年科研攻关,该项目的研究团队不仅完成了追赶,更实现了超越。衢州“两院”院长任其龙院士说:“国家强调产业转型升级,如何比别人更早一步、更快一步,靠的就是核心技术的推广转化。”任其龙院士(左二)团队聚焦产业,浙江大学立足浙江、服务浙江、奉献浙江,持续推动关键技术攻关和主导产业升级,深入实施“一院一地一企”产学研合作工程,探索服务区域发展新模式。“十三五”期间,学校完善在浙江省的社会服务布局,相继成立温州研究院、湖州研究院等。名校、名城、名企之间,相互滋养、相互赋能。这其中浙大与杭州的战略合作,堪称典范。双方新一轮合作涵盖93项“2019-2020两年行动计划”及66个“五年工作计划”,共159个项目将在本轮深化合作中扎实全面地推进落地。跳出浙大,发展浙大。从紫金港校区出发向西,绵延33公里的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作为浙江在“十三五”期间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启动建设四年多来,科创大走廊实现了高质量、高速度的跨越式发展。创新从来没有孤岛,只有主动融入更为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才能取得更具社会效益的标志性成果。浙江大学在大走廊区域生态系统构建中聚焦产业导向和地方发展实际,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为大走廊建设壮大发展培育新动能。依托创新型企业、“创新飞地”、紫金科创小镇、全球校友总部产业园等,浙江大学正逐步理顺科技成果产业化路径,打通创新链、知识链、产业链,从而有效推动大走廊区域内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的协同创新。在杭州市余杭区,来自机械工程学院的教师们在大量的企业走访中发现,细分行业领军企业面临的核心技术难题已涉入“无人区”,其关键技术问题呈现出明显的理论基础性特征,企业自身难以短期内解决。这些难题,正好是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上的优势,研究院还通过混编机制,形成了灵活而稳定的人才队伍,提升区域内高端装备企业的创新动力。面向经济主战场,浙江大学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聚焦战略引领、更大规模开放创新、提升学科水平、可持续平台合作四个主攻方向,开展战略迭代升级,积极助推我省高水平打造创新型省份,加快构建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圈。上海,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的“龙头”。“十三五”时期,学校与上海开展的合作达1500余项,约60家校友企业在上交所成功上市。今年,浙江大学与上海市开启全面战略合作,共同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致力于突破计算+核心技术、集聚一流创新人才、服务辐射区域发展、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参与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发展,助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浙江大学在推进新型校地合作中,不断服务区域战略汇聚创新资源,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设校企创新共同体,实现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学校通过扎实的合作,实实在在地聚人,实实在在地做事,不断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将科研平台打造成为人才培养高地。目前,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正联合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等长三角“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华为、百度以及商汤等公司,共同推出“人工智能”微专业,将创新技术需求和教学实践场景紧密结合,在智海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支持下,推动各创新要素的高层次融合,为构筑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培养战略资源。“十三五”期间,学校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区域战略,目前已经与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建设雄安发展中心、海南研究院、中原研究院、山东(临沂)现代农业研究院、天津滨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成立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创新研究联盟等。服务经济主战场是高水平大学格局胸怀的鲜明体现,更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责任担当。翻越一座山,需要多少年?2300公里外的云南景东,年初接种的小香蕈菌棒已长出鲜嫩的幼菇,经过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教授陈再鸣驯化的野生菌,待到春节销售,每袋的净利润可达30元。小小一朵菇,浑身是科技。野生资源调查、纯种分离、人工驯化、菌种产业化,这四步是野生状态进入人工栽培的“关键一跃”。这一跃,要跃过菌种分离纯化、跃过温光气的环境拟合、跃过栽培基质的探索。从实验室到田间,再从田间到实验室,日复一日,陈再鸣找到了这些野生菌人工栽培的奥秘,个性化配置,“一个配方一朵菇”。浙江大学把定点帮扶云南景东作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生动实践,8年多的时间,在当地培育和发展了食用菌、普洱茶和乌骨鸡三大主导产业,直接购买和帮助销售的景东农产品近1亿元;组织开展支教、社会实践活动,培训党政干部、技术人才,累计超过15000人次。学校在长期帮扶过程中形成的“优势联结、四扶两提、点面并进、长效保障”扶贫模式,帮助景东县110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出列,于2020年5月顺利实现“脱贫摘帽”,用心用情用力助推景东县经济社会发展。顶天立地,是浙江大学卓越创新的基因与文化。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探索攻关会聚的高招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2月初的湖北,从天南地北赶来支援的医务工作者中,有500余名来自浙江大学附属各医院,他们同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在浙江,发挥高校高水平附属医院的临床优势,统筹各专科的诊疗骨干力量,浙江大学承担起省级定点诊治医院的任务。什么叫“尽锐出战”,什么是“科技力量”?战疫时刻,尤显担当。对抗充满未知数的新型冠状病毒,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全国科技工作者凝集了集体智慧,发挥了科技抗疫的力量,为打赢这场战役做出了不懈努力。“这次战疫中,广大医务人员敢于担当甘于奉献,展现了应有的精神风貌。”李兰娟院士团队在武汉夜以继日地奋战了两个月,把“四抗二平衡”的救治经验和人工肝、微生态、干细胞等新技术用于重症、危重症新冠患者的救治并取得显著成效。“四抗二平衡”的“浙江经验”,是李院士在救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时创建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这一项目后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这是该奖项设立以来,我国医药卫生行业和高等教育领域“零的突破”,也是首次花落浙江。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李兰娟院士团队取得新突发传染病领域突破的一大特点,就是临床与科研的紧密结合。2018年医学院和求是高等研究院胡海岚团队在抑郁症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著名期刊《自然》杂志同期刊发该团队的两篇研究长文,他们揭示了快速抗抑郁分子的作用机制,推进了人类关于抑郁症发病机理的认知,并为研发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多个崭新的分子靶点。胡海岚(左三)团队成员合影医术与学术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重要的链接点就是临床科学家。回国3年来,浙江大学良渚实验室研究员张进不时收到病人的来信,其中很多来自未诊断患者和罕见病患者。虽然张进在单位网页上发布的研究成果介绍很简要,用语也很专业,但患者们还是从中看到了希望。张进团队的研究重点是将从血液中逆分化出的多能干细胞重新塑造为功能强大、用途多样的免疫细胞,可用来杀伤肿瘤细胞、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开发疫苗等。这项工作走在了国际干细胞与免疫治疗研究的前沿。在浙江大学,知识的大融通正在链接不同学科的发展之源、创新网络和研究方法。求是高等研究院“脑机接口”团队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合作完成国内第一例植入式脑机接口临床研究,患者可以完全利用大脑运动皮层信号精准控制外部机械臂与机械手实现三维运动,首次证明高龄患者利用植入式脑机接口进行复杂而有效的运动控制是可行的。项目负责人王跃明说,脑机接口领域的研究需要神经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临床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紧密合作,而浙江大学综合性大学的特征为学科交叉提供了很好的土壤。2018年浙江大学发布“双脑计划”,集中优势学科力量,重点推进脑科学、人工智能、脑机融合等前沿方向的交叉研究。同年10月浙江大学双脑中心获批教育部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此后的2019年,浙江大学成立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成为国内首个开设“脑科学”本科专业的高校。作为全国首个脑科学和脑医学领域教学、科研、临床有机结合的新兴学科,该学院致力于成为国际一流人才汇聚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脑科学交叉研究平台。就在今年成立的浙江大学传奇创新研究中心,更是将目标聚焦到数字医药、数字器官、游戏中的人机融合智能、梦境研究等人工智能新方向,引领未来的智能和健康产业发展。“十三五”以来,学校主动适应全球科技发展新形势,相继推出“科技创新团队”“16+X”科研联盟、“面向2030的学科会聚研究计划”等科研组织模式,逐渐形成“纵深发展、立体互动”的科研管理新机制,激发科研创新活力。聚焦以文载道打造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地“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展览日前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幕,176件组与长安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唐代文物,徐徐展开一幅唐都长安人的生活画卷。记者在艺博馆了解到,许多艺术史专家学者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实物教学的重要性。不管是艺术史专业教育,还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大学通识教育,通过接触实物来理解文明的本质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在欧美的一些大学,很多讨论班就在文物库房的展览室开展教学。在西方一流大学任教的一些著名中国艺术史专家,如艾瑞慈、方闻、高居翰、班宗华、李铸晋等都曾带着他们的学生策划重要学术展览,而库房专用的提看室正是他们培训研究生仔细观摩艺术品并参与策展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博物馆就是人文学科的实验室,深化既有的知识,并启迪新的发现。北出长城古塞边,荒松落日少人烟。历经千年,敦煌莫高窟茕茕矗立在河西走廊西端。众所周知,敦煌文书与殷墟甲骨、汉晋简牍、内阁大库档案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史四大发现。在敦煌,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张涌泉教授团队,正在致力于让敦煌文献“孤儿回家”“新人团聚”。缀合,是敦煌文献研究的基础。先把内容相关的敦煌残卷汇聚在一起,再将内容直接相连或相邻的残卷进行比对,碴口是否相合、字体是否相同、装帧是否一致……在实践中,张涌泉团队系统总结了敦煌残卷缀合的程序和方法,大大提升了缀合效率,新的缀合成果不断涌现。在接受采访时张涌泉说:“文献的缀合,不仅恢复了一个初步可读的变文文本,而且使我们得以走近古代变文作者,重构变文讲唱的场景,去拼接那早已消失了的古代文明。”北敦3894号(前部)与北敦2301号卷端碎片缀合图在冷门绝学中有浙大人的坚守,在新兴领域也有浙大人的探索。近年来,光华法学院在“数字法学”特色学科上不断耕耘,组建“人工智能+法学”“大数据+立法学”“大数据+互联网法学”等创新团队,推动数字法学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基础性提升作用,积极为数据经济和数字安全等领域的地方立法献智献策。“十三五”期间,学校推进各类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平台建设,构建中国家庭大数据库、文科学术地图发布平台等,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神经与行为、计算社会科学等领域探索建设一批文科实验室,促进人文社科研究方式转变和方法创新。学校加快建设人文高等研究院,以优化学术生态、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国内首创驻访学者、驻院研究员制度,推动原创性研究和交叉研究路径,服务思想创新,集聚和引进国内外优秀学者,浙大高研院业已成为国内高研院建设的标杆。正式启动首个由文科牵头的“创新2030计划”——“亚洲文明学科会聚研究计划”,并成立亚洲文明研究院,探讨亚洲文明的重大理论构建和现实挑战问题。随着学校第四次文科大会的召开,《面向2035:浙江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浙江大学关于加快推进文科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实施,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学校加快构建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浙大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在全校率先推出“一院一策”改革,并积极探索评价体系改革,试点长周期考核、人文社科著作奖评审等创新体制机制。近年来,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呈现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2020年度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1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4项、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54项(其中一等奖5项),均取得历史性突破,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走过三分之二的边境线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院长周谷平教授告诉记者,只有在一线调研,才能为决策提供一手资料。从参与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一直到参与今年5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文件起草,周谷平说,研究者们一直都试图解决一个问题,“以前开放都是东部沿海,西部这么长的边境线,也应该想想怎么样把边境两边的蛋糕做大。”为此,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带领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先后承担了广西凭祥、黑龙江绥芬河-东宁、辽宁-丹东等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规划。2017年公布的《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提出,深入推进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其中“点名”要集中力量加快建设的就包括广西凭祥。周谷平表示,这在很大程度是基于我们对凭祥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及总体规划的前期调研成果。今年3月,中心正式入选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十三五”期间,浙大文科建设日新月异——学校成立了智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智库建设组织领导体制。成立了北京研究院(国家制度研究院),主动对接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努力为制度自信提供理论支撑。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等7家智库列入浙江省新型智库,为“最多跑一次”、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建设等重要决策部署提供智力支持,为浙江省“重要窗口”建设贡献智慧力量。学校布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计划,产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化典籍整理与编纂研究成果,“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华礼藏》《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等在学界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在推动学术阵地建设中,重点遴选支持了18本文科高水平期刊。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五年光阴,只争朝夕。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先机、赢得优势。“十三五”以来,浙大科研系统要素更加优质,生态结构更加优越,创新能力更加显著,更加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不断形成。面向“十四五”,远眺2035,如何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浙大思想、浙大力量、浙大技术、浙大工程?惟有信心、意志、能力,方能登上科学高峰。(原标题《惟创新者强!浙江大学“四个面向”勇攀科研高峰》,编辑 何双伶)

得焉者失

浙江工程师学院首批工程博士入学 都是企业技术骨干

2018-09-15 07:42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曾福泉 通讯员 李婷工程师学院学生日常学习场景浙江工程师学院(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9月14日举行了2018级研究生开学典礼。本届共招收研究生1039人,包括111名首次招收的工程博士。首届工程博士分布在电子与信息、能源与环保这两个类别。招收首届工程博士标志着工程师学院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进入了更高层次。本届工程博士最大的特点是他们本身已经是企业里的科技领头人或技术骨干。在13日晚举行的开班仪式上,工程博士研究生代表发言表示,在各自企业发展过程中会碰到很多复杂的工程实际问题,诚挚地希望通过学科交叉复合培养,通过理论指导和实践研究,攻克工程技术难点,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办法,探索产业转型升级的可行路径。除工程博士外,工程师学院本届还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282人,非全日制工程硕士371人(含宁波分院70人,台州研究院3人),非全日制建筑学硕士45人,非全日制工程管理硕士230人。招生领域涉及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动力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计算机技术、控制工程、化学工程、光电工程等工程硕士领域,以及建筑学硕士和工程管理硕士类别等。随着2018级研究生的入学,工程师学院在校研究生规模超过了2000人。根据资源条件,初步规划2020年研究生层次在校生规模达到3000人,年培训各类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约10000人次。2018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发通知,将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调整为电子信息、机械等8个专业学位类别。工程师学院率先对接国家改革举措,面向产业,交叉复合,设立7个实体运行的工程中心,重点在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汽车工程及其智能化、微电网技术及装备、移动智慧物联网等专业领域开展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复合交叉创新人才培养试点。为培养世界一流的工程师建设多领域交叉的人才培养平台,打造一支多领域交叉的应用型科研团队,构建关系更为紧密的校企协同创新联盟。浙江大学主动对接国家工程专业学位八大类别,调整工程博士招生、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浙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培养,推动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对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工程师学院是浙江大学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而创办的高水平专业型学院,成立于2016年9月12日,以面向产业的多领域交叉复合培养为特色,主要开展研究生层次的工程师培养和企业工程师培训。

指环王

荣获百万青橙奖的90后浙大女博导,爱科研也爱生活!

不久前,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赵保丹研究员捧回了2020年阿里巴巴达摩院百万青橙奖,成为今年获奖者中唯一的女科学家。这个90后姑娘,爱科研、爱生活,她的故事要从和钙钛矿结缘说起。与钙钛矿结缘2014年,怀着对学术科研的憧憬,本科毕业的赵保丹远赴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在康河的柔波里,赵保丹度过了5年的学习和工作时光。记得刚到卡文迪许实验室时,比起实验室里已有硕士学习经历的同学们来说,刚刚本科毕业的赵保丹显得格外稚嫩。“看上去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怎么适应国外的学术生活?”师姐对她很是担忧。因为实验室组队时,会有师兄师姐排斥像她这样的“萌新”,这样的生活学习氛围,对赵保丹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挑战。出乎意料,赵保丹并没有被现实困扰,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她都乐观处之,不断摸索科学研究的门路。靠着刻苦努力,入学半年后,她在科研上有了突飞猛进的成长。“找到你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博士学位是属于你自己的,你要对你自己的学位负责。”这是赵保丹的导师、世界知名的光电物理学教授Richard Friend院士在她入学时告诉她的事。正是赵保丹入学剑桥那年,卡文迪许实验室发表了第一篇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的论文,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钙钛矿是1839年被在俄罗斯乌拉尔山探险的德国化学家古斯塔夫·罗斯发现的一类晶体结构的名称。它实际并不是“矿”。学术界将满足ABX3化学式结构、与钛酸钙晶体结构相同的物质,称作“钙钛矿”。钙钛矿材料有十分优异的发光性能,但在2014年时,钙钛矿二极管的技术还非常不成熟,转换效率低、稳定性也很差,是一个不被看好的研究方向。在拜读了师兄师姐的文章后,赵保丹对钙钛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她着魔般地把自己“定格”在了实验室里,因为光学实验的特殊性,常常需要在晚上做实验,最拼的时候,她连续四五天在实验室通宵达旦地做实验。读博第三年,赵保丹完成了自己在钙钛矿发光领域的第一个代表作。她利用钙钛矿和聚合物的异质结构,几乎完全抑制了材料本体和器件界面上的非辐射损失,实现了接近100%的内量子效率。这篇研究论文作为封面论文发表在《自然·光子学》上,得到了很多领域内学者的关注。很幸运,和钙钛矿相识于缘分,赵保丹找到了自己想做的,并不断朝这个方向努力着。如今,90后的赵保丹已经有了一张非常漂亮的科研成绩单:参与撰写了20余篇SCI论文,在高影响力的《自然》《科学》《细胞》系列期刊上共同发表了7篇论文;突破了“钙钛矿LED效率”的世界纪录;获得2019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的荣誉称号等。与浙大结缘从英国剑桥大学到有着“东方剑桥”美誉的浙江大学有多远?2018年前,赵保丹从未想过这个问题。读博期间,她来到浙江大学进行短期交流。“浙江大学的学术氛围和剑桥有不少相似之处,很开放、很自由、很包容。”此后,浙大就在她心里扎了根。浙大校园旁的西湖、太子湾、灵隐寺等杭州美景,也深深地镌刻在了赵保丹的脑海中。博士毕业前,赵保丹就打定主意要回国,她也曾留意过国内不少高校的招聘信息。但是,最令她心动的还是浙江大学。2019年,满载康河的一船星辉,赵保丹背上行囊,历经十几个小时飞行后,来到了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正式成为浙大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份子。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浙江大学光学工程学科获评A+。在浙大这片宽松的科研沃土中,学校和学院为赵保丹配备了充足的科研经费和大型仪器设备,让赵保丹和她的钙钛矿研究蓬勃生长。如今的赵保丹依旧将热情倾注于钙钛矿研究中。钙钛矿LED从2014年发展至今,已然在效率方面有了很大突破,在近红外和绿光方面都已经达到了预期的转化效率,而蓝光方面还在探索。同时,如何提高钙钛矿LED的稳定性,以及降低钙钛矿中铅成分的毒性,也亟待被探索。连亚霄是赵保丹在浙大手把手教授的第一批学生之一。在连亚霄心中,师徒俩的缘分要比他们第一次见面还要早。那是2019年的一个傍晚,坐在实验室里研究文献的连亚霄,读到了一篇发表在《自然·光子学》上有关钙钛矿转换效率的论文,署名作者是赵保丹。读完文章后的连亚霄对作者佩服得五体投地。没想到,一年后,连亚霄心中的“赵大神”成为了自己的导师。“赵老师是我在钙钛矿发光器件领域及器件物理方面的引路人”,连亚霄说:“钙钛矿材料领域涉及化学、物理多个学科交叉领域,包含光学、电学、微纳结构学等多个研究方向,如果没有深厚的基础知识积累,不能触类旁通,很难在这个领域内有所发挥。”在赵保丹的指导下,连亚霄深入学习了钙钛矿发光材料及器件物理的原理,逐渐捋清了钙钛矿材料、无机材料、有机材料之间的区别与共性问题,明白了有机半导体材料领域的能量转移及利用机制,看到了钙钛矿材料领域作为高效及清洁能源所存在的优势。这种细致入微的探究式学习更激起了连亚霄对钙钛矿研究的信心和兴趣。“她鼓励我多看文献,多形成自己的想法。”在偏自由化的教学模式里,赵保丹更像是一个把关人,告诉学生这个方向能做到多高、这个方向会遇到什么问题。在科研中,赵保丹是引路人;在生活上,赵保丹更像一个姐姐。和导师一样,连亚霄也喜欢在安静、干扰小的夜晚环境中做光学实验,疲劳的时候,就趴在桌子上小憩一会儿。有一次路过的赵保丹看到了这一幕,隔天就买了把沙发椅放在实验室旁边的办公室,叮嘱连亚霄不要趴着睡,真的困了可以去沙发椅上躺会儿。“她是下雨天会关心我的网面鞋湿不湿的人,真的太细心了。”连亚霄说。“如今年轻的博导老师越来越多,年轻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可能会有一些不同。”赵保丹说:“我会把学生们当成朋友一样看待。”与青橙奖结缘2020年9月9日,阿里巴巴达摩院对外公布2020年“青橙奖”评选结果,在本年度最具科研潜力的10位中国青年科学家中,赵保丹正是其中一位。在杭州湖畔大学的会议室,赵保丹拿着她在钙钛矿领域的研究成果参加了由阿里巴巴达摩学院主办的学术答辩会。采访时常常因为紧张而卡壳的她,站在达摩院青橙奖20强的答辩会上,面对来自各个领域的顶尖学者和科学家,却胸有成竹、侃侃而谈。颁奖的那天,赵保丹穿着一身粉色的泡泡袖长裙。这条长裙映衬着她天真烂漫的笑容,与人们心中刻板印象的女科学家完全不同。实验室里,她是面向学科前沿迎难而上的战士;实验室外,她是一个普通的90后姑娘,爱追剧、爱做饭、爱运动。达摩院发给10位青橙奖获得者每人100万元的奖金。对于奖金如何使用,赵保丹说,“还没有想好怎么花,希望可以去做更多的科学研究和感兴趣的事。”来源:浙江大学

无染

浙大团队成功研制国内首台海洋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

近日,由浙大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宁波研究院刘东教授、刘崇教授团队成功研制的国内首台海洋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与自主研制的海洋弹性激光雷达系统一起参加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组织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海洋光学遥感探测机理与模型研究”航次,搭载于“润江一号”科考船,在中国东海和南海进行了海试实验。宁波研究院周雨迪博士、光电学院研究生徐沛拓、陈扬参与海试央视新闻报道部分截图团队研制的国内首台海洋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在此次海试实验中展现了其良好的可靠性和先进性。从上天到入海,探索激光雷达的“海洋梦”长1.5米、宽0.7米、高2米,重量约300千克,如果你初次见到浙大团队研制的这台海洋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系统,或许会被它庞大的体积所吸引。而也是在这个庞大的外形之下,隐藏着基于团队多年研究基础设计而成的一系列高精密部件和附加件。海洋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系统时针拨回2015年,那时团队的目光还聚焦于大气激光雷达,特别是大气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领域。“在一次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中,我们发现激光雷达不仅可以向天上探测,也可以对广阔的海洋进行观测。”刘东直言,尽管当前海洋激光雷达在国内技术积累相对较弱,但国际上已证明了其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渔业、岛礁地形等领域的巨大潜力。也是从这个时候起,团队萌发出了激光雷达的“海洋梦”,希望能够抓住这次拓展技术应用领域、践行海洋强国国家战略的机遇。从大气到海洋,这个尝试并不容易。技术难度高、研制成本贵、实验条件受限,是摆在团队面前的“三座大山”,层层推进对于团队来说是当时最好的选择。“我们最开始没有直接将技术难度最大的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技术应用于海洋,而是遵循技术发展规律先研制了一套海洋弹性激光雷达”。经过多次海试实验,其可靠性得到了验证。然而,团队发现这种激光雷达限制很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的探测精度较低。在大气领域,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就是采用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技术,那么在海洋中可不可以采用这种方案呢?至此,团队对于海洋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的研究,正式揭开序幕。团队研制的海洋弹性激光雷达系统2017年,团队发表了首篇关于海洋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的期刊论文,并在随后不断地论证这种技术的可行性。此外,团队对于海洋弹性激光雷达的研制经验和大气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的研制经验为海洋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的研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础。“2019年,我们认为理论和技术都已经成熟了,就正式开始研制海洋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系统,包括各个模块设备的初期调研、设计、加工、采购、模块组装、模块测试以及整体的组装及测试。”有了前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团队顺利研制出国内首台海洋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系统。走出“温室”直面海洋,克服重重困难把仪器当作自己的孩子,是很多科研工作者共同的经历。很多精密的仪器都需要在实验室的“温室”里工作,受不得半点“委屈”。一旦温度不适宜或是有一点震动,或许她们就会闹脾气不工作了。但在研制海洋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的过程中,浙大团队却面临着一个巨大的考验——让仪器走出“温室”,接受大海的考验。“海上实验环境伴随着大量高盐高湿的海风、海浪,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而我们的仪器中又有大量的光学件、电路,如何确保仪器在环境复杂的海上正常使用,这对团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刘东说,“海洋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我们必须考虑得更多”。面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团队提前做好了一系列的预案。海洋环境的特殊性要求仪器的防护设计比一般的户外仪器更加严苛,不仅需要防水、耐高温,还需要防腐蚀。对此,团队不放过任何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从仪器的外壳、各类接口包括部分裸露在外的器件,团队都做了足够的防护。尤其是仪器上下两个部分衔接的地方,团队还采用了特殊的设计,并进行了反复的测试、修正。与此同时,为防止意外泄漏,在内部器件的选取上,团队也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尽量选择能够抗腐蚀的器件,或是额外增加一层防护。光电检测与遥感研究团队成员参与海试实验小到机械件的配合问题,大到技术上的硬性问题,除了要克服海洋实验环境的特殊性,团队在仪器研制过程中还遇到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挑战。如何有效安装仪器的核心部件超窄带光谱鉴频器就是其中之一。团队选择的技术路线是一个国际上鲜有报道的多通道碘池鉴频器,这个部件需要加热到一定温度,并达到0.1℃的温控精度才能正常运作。还要确保其能够承受运输的振动环境和实验过程中的未知环境,可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没有前人的经验就一步步尝试并积累经验。经过反复调研,一种可实现的高精度温控方式以及可靠的固定方式终于出现。团队成员陈扬分享道:“经过多次的讨论和反复论证,碘池鉴频器在安装时非常顺利,且在实际的使用中没有后续问题”。回顾研制这样一台大型的、复杂的仪器的过程,成员们提及最多的就是彼此之间默契的配合与良好的沟通。“在研制期间,团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涵盖了原理研究、技术攻关、任务统筹、进度跟进等方方面面。在默契的配合中,我们逐步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团队成员徐沛拓说。探测数据精度更高,助力“海洋强国”“海洋事业关系民族生存发展状态,关系国家兴衰安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谈及海洋强国建设,重视海洋事业发展。浙大研究团队也在为建设“海洋强国”不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从东海到南海,在此次近半个月的海试过程中,团队研制的海洋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所获取的走航数据和大量的固定站点数据,通过与同步探测的海洋弹性激光雷达系统以及原位仪器的初步对比,展现了其良好的可靠性和先进性。那么,相较于当前常见的海洋弹性激光雷达,海洋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的优越性有哪些呢?精度更高,这是团队给出的回答。“弹性激光雷达的一个信号里包含了两个未知光学量,我们都知道一个方程两个未知数,没有办法进行求解。”刘东解释道,“科学家们需要借助假设来求出这两个未知数,那么显然这个假设就会影响求解的精度。”而海洋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则采用了超窄带光谱鉴频器来额外增加了一路分子通道信号。从一个方程两个未知数变为两个方程两个未知数,方程可轻易求解。而解出这两个未知数,我们就能够得到一个新的参数,就是这两个未知数的比值。“可不要小看了这个比值,它的大小与水体悬浮物种类、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密切相关。”而帮助科学家更准确地探测海洋浮游植物正是海洋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未来的应用前景之一。“这些小小的浮游植物,其实有着大大的梦想。”正如陆地上的大草原一样,浮游植物就是海上的“草原”,它们贡献了全球一半的净初级生产力。刘东指出,“这意味着光合作用固定下来的能量有一半来源于陆地上的植物,而另一半就是海洋中的浮游植物,未来我们还能不能吃到便宜的海鲜可是全指望它了。”据悉,目前团队也在参与国家的机载和星载海洋激光雷达项目,希望推动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搭载飞机平台和卫星平台,进行更加高效、更大面积的海洋探测。(原标题《浙大团队成功研制国内首台海洋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编辑 高唯)

葛生

本科发表4篇SCI,横扫北大/清华/中科大/中科院/浙大17个OFFER!

NO.1 个人简介本科:哈尔滨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系统方向)排名:1/18英语:四级534,六级452获奖情况:国家奖学金,校级一、二等奖学金,校三好学生,黑龙江省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省优秀志愿者,校优秀志愿者科研:参与发表SCI论文4篇,大一、大二、大三的校级、国家级项目负责人其他:兰马,北马等半程马拉松证书Offer:清华叉院,清华精仪系,清华化学系,清华电子系光电子,清华仪器科学,清华“紫荆之光”光学;北大物理学院(超冷原子、凝聚态等);南京大学微电子学院,南京大学物理学院;中科大化学系,中科大物理系,中科大微尺度国家实验室;浙江大学光电学院;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中科院核能所,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一共17个夏令营offer,由于早在5月份就拿到了清华叉院的待录取资格,就放弃了很多夏令营机会,由于个人感情,一直不想申请上海(复旦、上交)的夏令营,最终还是选择了清华叉院。NO.2 一些建议其他的在保研经验贴里都有很多,这里不想赘述,只想精简一些和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下。NO.3时间整理在2月份考完期末考试,就开始思考是保研还是出国,经过在家漫长一个月的思想斗争,最后决定保研,当初只是想去中科大,希望离家近一点;3月份开始收集各种保研资料和经验贴,向往届学长打听经验,很感谢三个L学长的建议和支持,然后我也向自己的导师W表达了保外的决心,获得了W老师的支持,很感动当初老师和学长的支持;3月份下半个月就开始准备简历、成绩单、排名和获奖证书以及论文等各种材料,感觉最重要的就是简历、自我介绍以及科研经历,当然排名是硬性要求。这段时间有很多专业课也要学,每天就很忙很忙;4月底开始收到清华叉院的夏令营offer,由于是工科专业,物理基础不好,就草草自学了一星期的四大力学就去清华了。然后就拿到了待录取的资格;5月陆续参加了中科大微尺度和南大物理的夏令营,拿到了学硕录取资格,就开始准备党员转正和期末考试;6月份陆续收到夏令营offer,在纠结去哪里,也拒绝了很多的夏令营,只留下了清华精仪系的2个和浙大光电夏令营;7月去叉院见了导师,敲定了就留在清华,但是还是想去浙大看一看,拿到了浙大优秀营员的资格。NO.4 一些经历其他的也没有太多可说的,在这里想多说下清华叉院和北大物理以及浙大光电、中科大微尺度。(实际上我也是后来才知道清华叉院是怎样神一般的存在)01清华叉院叉院有笔试和面试,先笔试通过后才有面试,笔试主要考四大力学、光学、电路等,比较繁杂,而且相当灵活。面试是英文问答,每人15min,大概有6位老师问答,问答也相当灵活。我很喜欢叉院的研究风格和清华的环境,还有清华的食堂,所以就留在了这里;北大物理02如果说清华很注重排名和科研素养,那么北大更为注重学业成绩和综合能力。由于婉拒了北大物理的offer就不敢随意乱说了;03浙大广电浙大条件很好,老师也很好,活动也很丰富,感觉更注重本科学校和个人的自动程度。只是由于我女票去了北大物理,而自己拒绝了北大,也就只能忍痛割爱放弃浙大去清华了。NO.5 叉院具体回忆与介绍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简称交叉信息院,成立于2010年。交叉信息院由世界著名计算机学家、2000年计算机科学最高奖图灵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先生领导,目标为建设世界一流的交叉信息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推动理论计算机科学和量子信息科学的发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叉院叫茶园,有计算机和物理学两个大方向。计算机方面是绝对的强势,早期人员都是姚老带来的数学、算法方面的牛人。物理学方向是量子信息,可以说除了中科大潘建伟和郭光灿院士就是清华叉院。物理学方向的大boss段路明教授(和潘建伟院士并成为“科大双骄”)是姚老从密西根大学挖过来的。叉院规模相当小,物理学方向一年就招收十个人左右,基本上全部来自于保研夏令营(清华本校学生想到叉院读研也必须参加夏令营)。叉院比较显著的几个特点有:学科交叉氛围极浓厚。量子信息属于边缘交叉学科,与物理、数学、计算机、通信、人工智能等多方面都有密切关联;国际化程度极为突出。几位老师中有美国人、韩国人,学校间的合作交流也因而极为密切。面试的时候都是全英文进行的。在研究生期间也有很多的出国交流机会。叉院的保研开始的是最早的,每年都在五月底或六月初。一般三月末就会开始报名。每一届物理学方向入营人数大概在50人左右,学校情况基本上是南开、天大、中科大、南大、浙大、复旦这些。一共有7个老师招收学生,每个老师大概一年会收1-2个人,可以在叉院官网上看到在读的每一届学生信息。夏令营时间是在学期中,占用一个周末的时间。日程安排相当紧凑:周五下午报道,周六上午笔试,下午是讲座,当天晚上公布笔试排名,前三四十名能够进入到第二天的面试。通过笔试进入面试的比例比较大,我们这届是53人入营,四十多人进入面试环节。笔试成绩是会纳入最后的总成绩,并且占有相当比重的。我们这届笔试第一名听说是考了80分(满分100)。(由于我是工科材料出身,四大力学没怎么学,就勉强通过了,排大概35名)。笔试部分是两个半小时的考试时间,试卷是八九个大题考查内容主要是四小力学及原子物理、四大力学,但像电路、激光这些也都有可能会涉及。此外有些内容我们是没有学过的,比如像理论力学,电动力学中的等离子体,狭义相对论及协变量等等,如果有精力的话最好提前自学一下。没有像平时期末考试那样需要背大量公式的题,很多其实最后只会用到最基本的公式,比如只要知道麦克斯韦方程组、统计力学中的配分函数这些,题目是完全能做出来的。但是几乎所有的题都是会放在实际的量子信息问题背景下面,题目中可能会出现像超导、离子阱计算机这样的各种词汇,所以关键是能不能在短时间内理解问题本质并用学过的内容建立出恰当的物理模型。没有什么数值计算(不让用计算器),但是会有很多的数量级估算,这方面可以仔细体会一下杨福家院士的《原子物理学》中的一些例子。第一天下午会有讲座,我们这届讲座都有:首先是段路明老师进行叉院和量子信息整体的介绍以及他的一些工作,然后有做理论(包括量子通信、量子热力学等)的马雄峰老师(也是我的导师)、做量子光学及离子阱计算机的金奇奂(Kim Kiwan)老师、做拓扑量子计算的Mircea Trif老师和做超导量子计算的孙麓岩老师分别介绍自己组的方向和研究内容。老师们讲完没多久就知道自己的笔试成绩了~面试的时候是在圆桌会议室,所有老师坐在你对面一排,正中间是段老师。不过并不是压力面,不用过于紧张。但是必须注意你的回答要尽量全程英文(对面有外国老师,他们可听不懂你说中文),没听清或者听不懂老师的问题他们可能会给你翻译一下,但你回答可不要就顺着用中文答了。因为前一天面试已经考过你基础知识掌握水平了,所以基本不会问什么专业知识的内容。可能会问一点对量子信息的了解情况,但绝大多数人都是刚刚希望踏入这一领域,所以说不太清楚之类的没有关系,但总之切莫装X!切莫装X!切莫装X!(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你可要清楚对面一排老师可都是搞这个的)一天里要面试的人很多,每个人没有几分钟(我们是一人10分钟基本上都是问了两三个问题,然后再随便聊几句。给我的面试包括下面的内容:首先让我自我介绍,我说了有两三分钟,然后问了我想做理论还是实验以及我的研究兴趣。因为看我本科不是物理系的,所以问了下我有没有上过四大力学、固体物理什么的。段老师可能对我我本科科研经历做了发光材料比较感兴趣,稍微多问了些我做的具体内容。此外就是一些比较随意的半闲聊。自我介绍、本科科研经历这些提前写好要说什么并且背熟,其他的内容真不好说老师会问什么...但总之不会是太有压力的那种内容,所以放轻松,不要逻辑混乱言语不清就好。录取情况在夏令营结束后的第二天晚上就会以电子邮件形式通知下来(但未被录取是不会收到邮件的),给大概十天的时间考虑是否接受以及选择导师。NO.6 写在最后其实保研没有那么难得,很多优秀的同学由于专业限制不敢申请,或者因为决心不够而放弃保外,所以有很大的可能性成功。当然,背后的汗水和孤身一人闯荡的艰辛也只有自己才知道。所以,follow your heart,去争取自己的路。感谢一路上老师和师兄师姐的支持和鼓励,才能圆梦清华园。

一鳞一爪

浙江大学“四个面向”勇攀科研高峰

编者按: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和首轮“双一流”建设收官之年。过去的五年,浙江大学认真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按照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的战略导向,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各项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回望过去,宣示未来,本号开辟“回眸‘十三五’ 奋进‘双一流’” 专栏,生动呈现学校“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全面展现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成效,激励全校师生以更大的努力和担当开创学校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新局面。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岁末寒冬,室外寒风凛冽,屋内暖意融融。面向未来五年,浙大分子影像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正在举行启动会,这也是学校该领域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历史性突破。此前一年,这两个重要项目的负责人、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院长张宏教授,对外发布了团队历时12年研制的国际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ET分子影像探针微流模块化集成合成系统。“十三五”以来,浙江大学科研任务承载力显著提升,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9项,创新2030-重大项目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0项,科研经费在高位持续增长。面向未来,浙大人总会自问,我们科研攻关的“杀手锏”在哪里?我们如何为国铸重器?面对新的历史时点,浙大人需要解放思想再出发,自我革新寻突破,在更高层次实现改革、开放、创新的战略迭代。面向科技前沿,勇攀自主创新的高峰杭州西北角,9个标准足球场面积大小的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这是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现场。浙江大学超重力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朱斌教授几乎每周都要组织科研团队进行关键技术研讨,确定设备的技术性能与指标。“浙江期盼已久的‘国字号’大科学装置,终于在‘十三五’时期实现了零的突破。”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科学装置的创新是科学思想的结晶。这一重大项目的背后,是首席科学家陈 云敏院士团队 与合作者们在物质科学和工程领域的长期耕耘。建成后,项目将利用 超重力“时空压缩”和“相分离加速”效应 超重力“时空压缩”和“相分离加速”效应,开拓科技前沿。如同一台引擎,项目不仅催生一流成果的涌现,更为攀登科技高峰提供强大的源头创新供给。科研选题是科技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找方向的问题。为此,今年4月起,浙江大学用半年多的时间,开展了四校合并以来的第一次科研大讨论。通过大讨论促进大共识,一体化推进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高质量高水平发展。讨论中形成了《浙江大学科研大讨论意见共识20条》,明确了“十四五”重大科研攻关任务,制定了《浙江大学“十四五”创新生态建设规划》。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指出,要将“四个面向”作为我校未来科研发展的根本遵循,实现并跑甚至领跑的战略迭代,实现质量和声誉导向的战略迭代,实现面向重大任务或需求的战略迭代,实现交叉集成、攻关会聚的战略迭代,以更大的勇气和格局,树立信心,找准方向,为学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作出更大贡献。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指出,创新对于决胜未来的意义更加彰显,要突出全局的核心地位,深刻把握创新在国家战略中的意义,坚持系统的整体观念,全局谋划更加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要瞄准战略性关键领域,面向“十四五”实现科研创新重大突破,为加快建设更加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作出新的贡献。面向科技前沿,依靠原有的惯性,已经难以胜任新的科技发展,必须在迭代升级中实现跃迁。正如校歌所言,“形上谓道,形下谓器”,浙大人在跟踪到引领中实现新突破,在平台装置上开辟新蓝海,在引育杰出科学家上创造大气候。从2017年担任量子信息交叉中心主任开始,物理学系朱诗尧院士便带领浙大一批年轻人,开展与量子计算和量子光学相关的研究。2019年该团队王浩华教授与合作者们,开发出具有2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量子芯片,并成功操控其实现全局纠缠,刷新了世界纪录。现为物理学系特聘研究员的团队成员宋超说:“朱院士为研究工作掌舵领航,积极为我们创造‘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环境。”同样是芯片的研制开发,浙江大学牵头继2015成功研制达尔文1代后,又于2019年成功研制达尔文2代类脑芯片。芯片在模拟大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机制时,在感认知智能任务的低功耗与模糊处理中独具优势。基于最新芯片,今年9月,全球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诞生。能否抢占科技制高点,意味着在下一轮科技革命的激烈竞争中,我们能否胜出。“十三五”以来,浙大科研内涵质量持续跃升,第一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0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单位累计在《细胞》《自然》《科学》主刊上发表论文24篇。“十三五”期间,浙江大学重大创新平台不断涌现,新增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新一代工业互联网系统安全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感染性疾病和儿童健康与疾病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重大平台,获批国家健康和疾病人脑组织资源库,加快建设数学高等研究院、生命科学研究院等新型科研平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筑牢基础研究的高原污染防治,是打赢三大攻坚战的重要一环。进入冬季,雾霾再度成为全民聚焦的话题。燃煤是造成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全国用煤企业密集分布区域也常是雾霾高发地区。解决雾霾问题,发展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国家战略需求。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高翔教授领衔并与浙能集团合作,研发了高效率、高可靠性、高适应性、低成本的多污染物高效协同脱除超低排放系统,实现了复杂煤质和复杂工况下燃煤烟气多污染物的超低排放,让燃煤变得更加清洁。在嘉华电厂,记者看到200多米高的烟囱上,几乎看不到烟色。燃煤烟气通过100万千瓦的燃煤发电机组,只需要通过短短几十秒钟就“跑完”这个系统,监测到的污染物排放浓度远低于排放限值。“我们瞄准煤炭清洁利用这个国家重大需求,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加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翔介绍,团队依托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环境保护燃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和基地,还牵头或参与制定了国家和行业标准共37项,推动了行业的科技进步及产业发展,推动和支撑了国家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战略的实施。为国贡献,是科研创新的使命担当。解决重大问题的关键在于从个体攻关转向有组织的科研攻关,在构建适应大科学协同攻关的体制机制中,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浙大,正在不断强化自由探索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不断考核从“0到1”的原创发现,探索项目揭榜挂帅,激发科研人员的好奇心、学术志趣和探究动力,鼓励带头人对标国家需求,组建混编科研团队,通过协同攻关培育重大颠覆性成果。苍穹澄澈,星空仰望,在遥远的月球背面,有一颗鹊桥号中继星,依旧在开展工作。从参与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工程到为嫦娥四号中继星“量身定制”光学观测相机系统,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徐之海教授团队一步一个脚印,瞄准国家需求。“一图胜过千言万语。” 在徐之海眼里,光学成像是最直接、最重要的一种科学探测手段。 团队主持研制的鹊桥号观测相机系统,更是 原创性地提出双分辨率相机的概念:通过一次成像得到两张照片, 实现了“大场景”与“大特写”的同时成像 。在徐之海心里,对光学成像的研究、对宇宙的探索,就是为国人打开那扇仰望星空的大门。“开展基础研究,就是要认准一个方向,踏踏实实去工作,在不断积累中突破自己的极限。”他说。如何提升科研的规模和品质?浙江大学不断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校领导联系制度,采取“一项一议”“一事一议”,以创新机制推进科研攻关,加快科研特区建设。微米,一米的百万分之一;纳米,一米的十亿分之一。聚焦“微纳尺度”,是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的“硬核”。无论是研制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层硬件,还是合成新型生物原料,或是开发新材料,要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都需要深入探究极端尺度下的微观世界。围绕“微纳尺度”这一鲜明特色,浙大杭州科创中心致力于在交叉领域前沿研究、发展颠覆性技术、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上实现重大突破。杭州科创中心首席科学家杨德仁院士牵头,正在开展新一代半导体材料,相比现有的硅材料展现出更多优异的特性。“通过平台‘一条龙’建设,打通宽禁带半导体创新相关的材料、器件、封装等多环节。既探索新发现,也开发新技术,我们的工作将同时处在科技和产业的前沿。”杨德仁说。聚焦物质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的会聚融通,正在成为最具创新活力、最可能出现颠覆性技术突破的领域,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科技前沿高地和战略必争领域。杭州科创中心立足国家重大需求,正在努力成为我国知识和技术创新的国际策源地。重点培养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型、工程型、复合型、领军型人才的微纳电子学院,已经整体迁入浙大杭州科创中心,前端人才培养和后端产业化实验,在同一个园区无缝对接。学院院长吴汉明院士说:“从2001年回国算起,我已经在集成电路产业20年了,这次‘跨界’,我希望培养青年一代研发成套的大生产技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十三五”以来,浙大科技工作者顶天立地、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科创基地布局不断完善,以各类科创基地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为科研发展提供强大的平台支撑。新增获批国家级科创基地16个、各类省部级基地77个。面向经济主战场,当好服务地方的高参“重要窗口”,如何展现浙大之为?就在上个月,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衢州分院、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在当地开工建设,秉承“学科—人才—科研”一体化理念,不断构建科技与产业创新联动的新机制。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与各行各业有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在工业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浙江省的衢州市,正是我国重要的化工、能源、材料产业基地。统计数据显示,衢州“两院”2020年开展的横向科研经费近千万,其中为衢州企业产能升级开展的研究占合同总额的七成多。不久前刚在衢州完成科研成果转化的等离子体技术产业化项目,能够实现纳米硅球和石墨烯的低成本规模化生产,项目投产后将推动衢州锂电池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并对传统制造方法带来重大变革。从科学问题到技术突破,从实验操作到产业应用,十余年科研攻关,该项目的研究团队不仅完成了追赶,更实现了超越。衢州“两院”院长任其龙院士说:“国家强调产业转型升级,如何比别人更早一步、更快一步,靠的就是核心技术的推广转化。”聚焦产业,浙江大学立足浙江、服务浙江、奉献浙江,持续推动关键技术攻关和主导产业升级,深入实施“一院一地一企”产学研合作工程,探索服务区域发展新模式。“十三五”期间,学校完善在浙江省的社会服务布局,相继成立温州研究院、湖州研究院等。名校、名城、名企之间,相互滋养、相互赋能。这其中浙大与杭州的战略合作,堪称典范。双方新一轮合作涵盖93项“2019-2020两年行动计划”及66个“五年工作计划”,共159个项目将在本轮深化合作中扎实全面地推进落地。跳出浙大,发展浙大。从紫金港校区出发向西,绵延33公里的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作为浙江在“十三五”期间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启动建设四年多来,科创大走廊实现了高质量、高速度的跨越式发展。创新从来没有孤岛,只有主动融入更为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才能取得更具社会效益的标志性成果。浙江大学在大走廊区域生态系统构建中聚焦产业导向和地方发展实际,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为大走廊建设壮大发展培育新动能。依托创新型企业、“创新飞地”、紫金科创小镇、全球校友总部产业园等,浙江大学正逐步理顺科技成果产业化路径,打通创新链、知识链、产业链,从而有效推动大走廊区域内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的协同创新。在杭州市余杭区,来自机械工程学院的教师们在大量的企业走访中发现,细分行业领军企业面临的核心技术难题已涉入“无人区”,其关键技术问题呈现出明显的理论基础性特征,企业自身难以短期内解决。这些难题,正好是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上的优势,研究院还通过混编机制,形成了灵活而稳定的人才队伍,提升区域内高端装备企业的创新动力。面向经济主战场,浙江大学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聚焦战略引领、更大规模开放创新、提升学科水平、可持续平台合作四个主攻方向,开展战略迭代升级,积极助推我省高水平打造创新型省份,加快构建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圈。上海,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的“龙头”。“十三五”时期,学校与上海开展的合作达1500余项,约60家校友企业在上交所成功上市。今年,浙江大学与上海市开启全面战略合作,共同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致力于突破计算+核心技术、集聚一流创新人才、服务辐射区域发展、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参与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发展,助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浙江大学在推进新型校地合作中,不断服务区域战略汇聚创新资源,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设校企创新共同体,实现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学校通过扎实的合作,实实在在地聚人,实实在在地做事,不断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将科研平台打造成为人才培养高地。目前,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正联合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等长三角“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华为、百度以及商汤等公司,共同推出“人工智能”微专业,将创新技术需求和教学实践场景紧密结合,在智海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支持下,推动各创新要素的高层次融合,为构筑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培养战略资源。“十三五”期间,学校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区域战略,目前已经与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建设雄安发展中心、海南研究院、中原研究院、山东(临沂)现代农业研究院、天津滨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成立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创新研究联盟等。服务经济主战场是高水平大学格局胸怀的鲜明体现,更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责任担当。翻越一座山,需要多少年?2300公里外的云南景东,年初接种的小香蕈菌棒已长出鲜嫩的幼菇,经过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教授陈再鸣驯化的野生菌,待到春节销售,每袋的净利润可达30元。小小一朵菇,浑身是科技。野生资源调查、纯种分离、人工驯化、菌种产业化,这四步是野生状态进入人工栽培的“关键一跃”。这一跃,要跃过菌种分离纯化、跃过温光气的环境拟合、跃过栽培基质的探索。从实验室到田间,再从田间到实验室,日复一日,陈再鸣找到了这些野生菌人工栽培的奥秘,个性化配置,“一个配方一朵菇”。浙江大学把定点帮扶云南景东作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生动实践,8年多的时间,在当地培育和发展了食用菌、普洱茶和乌骨鸡三大主导产业,直接购买和帮助销售的景东农产品近1亿元;组织开展支教、社会实践活动,培训党政干部、技术人才,累计超过15000人次。学校在长期帮扶过程中形成的“优势联结、四扶两提、点面并进、长效保障”扶贫模式,帮助景东县110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出列,于2020年5月顺利实现“脱贫摘帽”,用心用情用力助推景东县经济社会发展。顶天立地,是浙江大学卓越创新的基因与文化。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探索攻关会聚的高招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2月初的湖北,从天南地北赶来支援的医务工作者中,有500余名来自浙江大学附属各医院,他们同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在浙江,发挥高校高水平附属医院的临床优势,统筹各专科的诊疗骨干力量,浙江大学承担起省级定点诊治医院的任务。什么叫“尽锐出战”,什么是“科技力量”?战疫时刻,尤显担当。对抗充满未知数的新型冠状病毒,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全国科技工作者凝集了集体智慧,发挥了科技抗疫的力量,为打赢这场战役做出了不懈努力。“这次战疫中,广大医务人员敢于担当甘于奉献,展现了应有的精神风貌。”李兰娟院士团队在武汉夜以继日地奋战了两个月,把“四抗二平衡”的救治经验和人工肝、微生态、干细胞等新技术用于重症、危重症新冠患者的救治并取得显著成效。“四抗二平衡”的“浙江经验”,是李院士在救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时创建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这一项目后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这是该奖项设立以来,我国医药卫生行业和高等教育领域“零的突破”,也是首次花落浙江。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李兰娟院士团队取得新突发传染病领域突破的一大特点,就是临床与科研的紧密结合。2018年医学院和求是高等研究院胡海岚团队在抑郁症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著名期刊《自然》杂志同期刊发该团队的两篇研究长文,他们揭示了快速抗抑郁分子的作用机制,推进了人类关于抑郁症发病机理的认知,并为研发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多个崭新的分子靶点。医术与学术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重要的链接点就是临床科学家。回国3年来,浙江大学良渚实验室研究员张进不时收到病人的来信,其中很多来自未诊断患者和罕见病患者。虽然张进在单位网页上发布的研究成果介绍很简要,用语也很专业,但患者们还是从中看到了希望。张进团队的研究重点是将从血液中逆分化出的多能干细胞重新塑造为功能强大、用途多样的免疫细胞,可用来杀伤肿瘤细胞、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开发疫苗等。这项工作走在了国际干细胞与免疫治疗研究的前沿。在浙江大学,知识的大融通正在链接不同学科的发展之源、创新网络和研究方法。求是高等研究院“脑机接口”团队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合作完成国内第一例植入式脑机接口临床研究,患者可以完全利用大脑运动皮层信号精准控制外部机械臂与机械手实现三维运动,首次证明高龄患者利用植入式脑机接口进行复杂而有效的运动控制是可行的。项目负责人王跃明说,脑机接口领域的研究需要神经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临床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紧密合作,而浙江大学综合性大学的特征为学科交叉提供了很好的土壤。2018年浙江大学发布“双脑计划”,集中优势学科力量,重点推进脑科学、人工智能、脑机融合等前沿方向的交叉研究。同年10月浙江大学双脑中心获批教育部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此后的2019年,浙江大学成立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成为国内首个开设“脑科学”本科专业的高校。作为全国首个脑科学和脑医学领域教学、科研、临床有机结合的新兴学科,该学院致力于成为国际一流人才汇聚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脑科学交叉研究平台。就在今年成立的浙江大学传奇创新研究中心,更是将目标聚焦到数字医药、数字器官、游戏中的人机融合智能、梦境研究等人工智能新方向,引领未来的智能和健康产业发展。“十三五”以来,学校主动适应全球科技发展新形势,相继推出“科技创新团队”“16+X”科研联盟、“面向2030的学科会聚研究计划”等科研组织模式,逐渐形成“纵深发展、立体互动”的科研管理新机制,激发科研创新活力。聚焦以文载道,打造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地“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展览日前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幕,176件组与长安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唐代文物,徐徐展开一幅唐都长安人的生活画卷。记者在艺博馆了解到,许多艺术史专家学者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实物教学的重要性。不管是艺术史专业教育,还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大学通识教育,通过接触实物来理解文明的本质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在欧美的一些大学,很多讨论班就在文物库房的展览室开展教学。在西方一流大学任教的一些著名中国艺术史专家,如艾瑞慈、方闻、高居翰、班宗华、李铸晋等都曾带着他们的学生策划重要学术展览,而库房专用的提看室正是他们培训研究生仔细观摩艺术品并参与策展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博物馆就是人文学科的实验室,深化既有的知识,并启迪新的发现。北出长城古塞边,荒松落日少人烟。历经千年,敦煌莫高窟茕茕矗立在河西走廊西端。众所周知,敦煌文书与殷墟甲骨、汉晋简牍、内阁大库档案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史四大发现。在敦煌,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张涌泉教授团队,正在致力于让敦煌文献“孤儿回家”“新人团聚”。缀合,是敦煌文献研究的基础。先把内容相关的敦煌残卷汇聚在一起,再将内容直接相连或相邻的残卷进行比对,碴口是否相合、字体是否相同、装帧是否一致……在实践中,张涌泉团队系统总结了敦煌残卷缀合的程序和方法,大大提升了缀合效率,新的缀合成果不断涌现。在接受采访时张涌泉说:“文献的缀合,不仅恢复了一个初步可读的变文文本,而且使我们得以走近古代变文作者,重构变文讲唱的场景,去拼接那早已消失了的古代文明。”在冷门绝学中有浙大人的坚守,在新兴领域也有浙大人的探索。近年来,光华法学院在“数字法学”特色学科上不断耕耘,组建“人工智能+法学”“大数据+立法学”“大数据+互联网法学”等创新团队,推动数字法学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基础性提升作用,积极为数据经济和数字安全等领域的地方立法献智献策。“十三五”期间,学校推进各类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平台建设,构建中国家庭大数据库、文科学术地图发布平台等,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神经与行为、计算社会科学等领域探索建设一批文科实验室,促进人文社科研究方式转变和方法创新。学校加快建设人文高等研究院,以优化学术生态、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国内首创驻访学者、驻院研究员制度,推动原创性研究和交叉研究路径,服务思想创新,集聚和引进国内外优秀学者,浙大高研院业已成为国内高研院建设的标杆。正式启动首个由文科牵头的“创新2030计划”——“亚洲文明学科会聚研究计划”,并成立亚洲文明研究院,探讨亚洲文明的重大理论构建和现实挑战问题。随着学校第四次文科大会的召开,《面向2035:浙江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浙江大学关于加快推进文科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实施,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学校加快构建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浙大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在全校率先推出“一院一策”改革,并积极探索评价体系改革,试点长周期考核、人文社科著作奖评审等创新体制机制。近年来,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呈现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2020年度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1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4项、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54项(其中一等奖5项),均取得历史性突破,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走过三分之二的边境线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院长周谷平教授告诉记者,只有在一线调研,才能为决策提供一手资料。从参与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一直到参与今年5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文件起草,周谷平说,研究者们一直都试图解决一个问题,“以前开放都是东部沿海,西部这么长的边境线,也应该想想怎么样把边境两边的蛋糕做大。”为此,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带领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先后承担了广西凭祥、黑龙江绥芬河-东宁、辽宁-丹东等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规划。2017年公布的《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提出,深入推进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其中“点名”要集中力量加快建设的就包括广西凭祥。周谷平表示,这在很大程度是基于我们对凭祥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及总体规划的前期调研成果。今年3月,中心正式入选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十三五”期间,浙大文科建设日新月异——学校成立了智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智库建设组织领导体制。成立了北京研究院(国家制度研究院),主动对接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努力为制度自信提供理论支撑。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等7家智库列入浙江省新型智库,为“最多跑一次”、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建设等重要决策部署提供智力支持,为浙江省“重要窗口”建设贡献智慧力量。学校布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计划,产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化典籍整理与编纂研究成果,“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华礼藏》《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等在学界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在推动学术阵地建设中,重点遴选支持了18本文科高水平期刊。五年光阴,只争朝夕。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先机、赢得优势。“十三五”以来,浙大科研系统要素更加优质,生态结构更加优越,创新能力更加显著,更加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不断形成。面向“十四五”,远眺2035,如何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浙大思想、浙大力量、浙大技术、浙大工程?惟有信心、意志、能力,方能登上科学高峰。来源:浙江大学

性恶

教育部“重建”的24所光学工程强校,天津大学、浙大、华科升级

【科学世界博览】教育品质专文:“在大学的国家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光学工程属于较为重要的一个专业,根据教育部最新的第四轮学科评估,获评光学工程专业B档成绩以上的大学有24所,其中浙大、华科、天津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居于国内高校前4名,新工科专业发展实力处于领先位置,展现出强劲的升级态势”。值此文发布之际,林瑜伽老师携手教育部团队,诚挚欢迎同学们点击上方“蓝字”,触控科学教育的前沿动态,把握高等教育的时代脉搏,着重探知浙江大学、华科中科大学、天津大学的光学工程专业发展实力,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顶尖专业高校。Part1·光学工程强校之“浙江大学”的专业升级实力在教育部最新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浙江大学的光学工程一级学科获评A+顶尖成绩,居于国内高校前列。浙大的光学工程专业设置在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该学院是由原浙江大学光学仪器专业发展而来,是我国光学工程学科的诞生地。浙大光电学院所依托的浙江大学光学工程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也是浙江大学最具影响力的优势学科之一。浙江大学光学工程学科在传统光学方面是国际上重要的研究中心之一,又在现代光学和光子学前沿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多个研究方向达到世界研究前列。光学工程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下设光通信技术、信息传感及仪器2个二级学科。在人才培养体系上,该学院建有光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光学工程、光通信技术和信息传感及仪器等3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1个本科专业,具有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Part2·光学工程强校之“华中科技大学”的专业升级实力根据教育部最新的第四轮学科评估成绩榜单信息显示,华中科技大学的光学工程专业同样获评A+顶尖成绩,与浙大并列。华科的光学工程专业设置在“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华科的光电学院是国内较早开展了激光、光电子、半导体等专业方向建设的科研教育单位。同时,华科的光学工程学科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发展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华科的光学工程、物理电子学、光电信息工程等专业建有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已形成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华科光电学院实行国际化、探究式、小班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应用科学家和卓越工程师。在科研实力方面,华科光电学院建有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具有较强的业界影响力。Part3·光学工程强校之“天津大学”的专业升级实力在教育部最新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天津大学的光学工程专业获得A类成绩,与国防科技大学并列。天津大学的光学工程专业设置在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该学院下设四个系:精密仪器工程系、光电信息工程系、光电子科学技术系、生物医学工程与科学仪器系。该学院具有一流的学科和学术地位,现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博士点, 3个博士后流动站,建有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电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该学院强大的学科基础为学生培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本科生深造率超75%,深造率和出国率均位列全校首位。另外,该学院还聘请了一大批相关领域国内外知名学者,工程技术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为学院发展建言献策。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实验中心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传感技术与测控电学、光学与光电子技术、测试技术与精密机械、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处理、应用电子技术等5个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直接为本科教学服务。经过国家“双一流”的建设,教学设施全面更新,实验室功能进一步增强。面对三所光学工程专业强校: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如果分数允许,显然浙江大学更具吸引力,但是在分数失去主动选择权的时候,华中科技大学、 天津大学在多数地区的招生分数线持平,至于这两所大学应当如何做出选择,主要从地缘位置优势、自己的未来规划等方面考虑,进行综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