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作为海归博士,我想说说待遇问题马缨丹

作为海归博士,我想说说待遇问题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冯川】“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指出优秀的本土人才待遇不如普通海归,是我国高校人材培养体制中的通病,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讨论。为什么关于“海归”的讨论会成为中国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为什么近十几年来,对“海归派”的质疑之声不断?“海归博士”与“本土博士”相比,到底还是否存在优势?在待遇方面,优秀的本土人才与海归博士应是怎样的关系?作为一名曾经留学日本的文科海归博士,笔者想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博士毕业(资料图/清华大学官网)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海归派”据笔者所知,在日本社会是不存在对应中文“海归”的专有名词的。在薪资水平上,从欧美拿到学位回到日本的归国群体,也并不会享受到与本土毕业生的差别待遇。“海归博士”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被社会标记出来,反映出这一群体在中国的社会语境下具有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特殊意义。“海归博士”如今成为一个热门的公共话题,这一现象本身也反映出中国独特的社会心态。笔者试图将“海归博士”扩大到“海归派”这个所指范围更大的概念上开始我们的讨论。校园招聘热衷于“海归身份”,而不少批评者则称其“崇洋媚外”。这场“海归派肯定论”与“海归派否定论”的“土洋之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社会至今仍未有效弥合的处于分裂状态的历史意识在当下的投射,其历史根源可以直接上溯至对于清末洋务运动和曾国藩的历史评价问题的讨论。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具体展开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谱系及其流变的历史梳理,只根据所持观点和立场,将处于分裂状态的历史意识归纳为“洋务运动否定论”与“洋务运动肯定论”之间的分裂。其中,持否定论者认为,洋务运动选择的是依附于帝国主义的道路,阻碍民族资本的成长,其本质不过是“买办”。在他们看来,由被支配阶级领导的阶级斗争,以及由农民战争推进的“生产关系”的变革,才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他们认为近代以来的基本历史线索,就是与革命相联系的群众斗争。在研究领域,中国的研究者也应该用又红又专的革命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而不是拜倒在西方理论或研究成果的话语霸权之下。顺着这个逻辑下去,他们反对出国留学,因为留学在他们看来是没有意义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洋务运动否定论”甚嚣尘上,此时的中国也较长时期地中断了留学生的海外派遣。与上述持否定论者不同,持肯定论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先驱,是中国现代化的推进力量。他们将由被支配阶级和支配阶级共同参与的生产斗争所引起的“生产力”的上升,而不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定义为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指出农民战争和“土”的革命只起到了对生产力的破坏作用。在研究领域,他们提倡吸收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研究成果,甚至是价值观和思考范式。改革开放以后,学界展开了对洋务运动的再评价,“洋务运动肯定论”直接转化为“海归派肯定论”。从1978年开始直至80年代中期,为了缩小与欧美诸国的经济差距、培养高等人材,中国重新实施了留学生的大量派遣政策,现代中国的第一波留学潮随之兴起。1978年12月26日上午,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专门接见52名留美人员(资料图)这一时期的留学,基本属于国费留学。只有通过了严格选拔考试的学生精英,才能获得留学资格。这些留学生在学成回国后,在国家安排的工作岗位上,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出现了第二波留学潮。此时由于改革开放的推进,成绩优秀的学生已经有可能获得海外的奖学金。于是,充分利用海外奖学金、努力在海外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自费留学生开始涌现。这些留学生将最尖端的技术带回国内,在国内的劳动市场上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并获得了超出一般市场价位的高报酬。至此,“海归”成为了高学力、高收入的精英阶层的代名词,然而交织在其上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历史记忆并未褪去。学成归国者,既承载着国人对海外生活的好奇、对摆脱社会治理困境的追寻、对改变现状的盼望,同时也裹挟着国人对被国外势力和思想观念支配的恐惧、不安和提防,这正是中国社会一百年来“救亡图存”的话语与“现代化”的话语相互争战的延续。中国一方面承认自身“现代化”不够,一方面又强调民族的自尊、自信与自豪。两重话语的张力和冲突,赋予了留学生和学成归国者特殊的政治和历史意涵,并为他们贴上了“海归派”这样的标签。二、“海归派否定论”为何抬头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国家政策的转型以及“海归派”为国家建设做出的实实在在的业绩,“海归派否定论”一度退后。由于国家减少了对海外留学的条件限制,第三波留学潮从2000年前后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然而近十几年来,社会不断出现对“海归派”的质疑声。“海归派否定论”的抬头,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海归派”不再等同于高学力。由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般家庭的收入上升。对于许多家庭而言,孩子的海外留学也不再遥不可及,留学大众化的趋势更加显著。不少因学力不足而无法升入国内知名大学的学生,凭借父母的财力而到国外大学留学。同时,许多海外教育机构为了获得学生而降低入学门槛。这些都使留学生的数量在增加的同时,总体质量更加参差不齐。又由于欧美等国经济的不景气,选择回国的留学生急剧增加。由于他们在留学期间在学习和生活上缺乏自律,并没有获得太多新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回国后就只能成为无法如愿找到工作的“海待”。资料图:视觉中国其二,“海归派”从校门到校门的情况增多。第三波留学潮特征,除了大众化之外,就是年轻化倾向,高中毕业后直接升入海外大学的留学生激增。不同于经历过“上山下乡”、对中国社会已经形成富有经验质感的把握的老一辈“海归派”,第三波留学潮中的留学生在没有深入体验和了解中国社会现实的情况下,就离开了中国。对于在留学期间选择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中国学生而言,由于尚未形成基于中国经验的问题意识和对研究课题的妥当性进行专业判断的主体性,他们的研究很容易进入基于国外社会基础的议题设定中去,因而研究的课题本身有可能脱离中国的国情和社会实际。其三,中国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和日渐成熟。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达,以及国际交流机会的多样化,使得本土学生与留学生在知识量、视野等方面的差距不断缩小,留学生的优越性越来越低。其四,“海归派”并不等同于高业绩。在人文社科研究方面,据笔者的经验,日本学者的治学方式倾向于不轻易下简单的结论,特别看重论证根据的明确性,以及论证过程的严密性。为了满足这些要求,日本研究者需要进行细致的调查,查阅详细的资料,投入大量的时间完成一篇论文,但结论有时会很暧昧,让读者不太清楚作者究竟想说什么。相比之下,中国学者则更加重视指明结论,更重视研究的结果而非组织严密论证的过程,也更重视发表的数量。由于对待研究时注重的侧面不同,研究成果的产出效率自然存在差别。在就职方面,与留学生相比,熟知中国国内市场行情和就职生态的本土学生也表现出优势。如果按照业绩主义的学术评价标准,“海归派”往往不如积极投稿、瞄准在名门高校就职机会的本土派,而业绩不足则会被直接转换为“能力不足、水平不高”这样的评价。资料图:视觉中国不过不可否认,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都在探索学生培养模式,并且卓有成效。在人文社科领域,就有高校老师引导学生从本科阶段就开始进行跨学科的大量经典阅读训练,通过读书检查汇报会调动学生求知和探索的主体性;在硕士或博士阶段,让学生通过大量集体调查扎根中国经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如今,他们已经形成在中国基层治理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和辐射性影响的研究梯队。专业基础扎实,最贴近中国经验的复杂性,可以充分发挥“母语优势”(母语思维最优论),在生计方面没有顾虑,这些都是本土博士相较于“海归派”所具有的优势。如果说曾经的“海归派肯定论”和“海归派否定论”都是以海外留学者能够扎实地掌握外国的技术和研究成果为前提,即共同承认海外留学者的实力的话,重新抬头的“海归派否定论”则在否定的理由中加入了并非基于“救亡图存和革命传统”的新项目,即“实力不足”。这是因为不少“海归派肯定论”者对新一代的“海归派”无法引领中国更加现代化、研究业绩更加突出而感到失望,同时他们也看到了本土高校在培养模式、研究成果乃至世界排名上的迅速崛起,于是最终加入了“海归派否定论”者的行列。三、“海归博士”的海外学习经验“海归派否定论”的抬头和对新一代“海归派”的质疑和批判,是否意味着“海归博士”与“本土博士”相比毫无优势呢?也不尽然。以笔者在日本的留学经验,“海归博士”并不等同于新一代“海归派”。首先,大多数海归博士仍然意味着高学力。他们要最终取得博士学位,需要比本土博士经历更多的意志考验。真正欠缺研究能力的“海归派”是不会选择继续在海外读博的,他们也没有能力拿到博士学位成为“海归博士”。在日本,由于拿到博士学位对于提升就职后的薪金水平没有太大帮助,相反还使自己的就业面更加狭窄,只有真正以学术为志业的极少数学生才会选择进入博士课程。就人文社科专业而言,因本科是日语专业而缺乏社科专业基础训练的留学生一般也不会选择读博。而像笔者这样本科非日语专业的留学生,虽然也算作“海归博士”,其实也得益于在国内已经接受过的一定程度的理论阅读和经验训练。在本土高校完成基础训练,形成了基于本土社会经验的立场和问题意识之后,再到海外留学读博的群体,在研究选题和文献学习过程中就能够保持其主体性和主动性。他们有尽量避免脱离本土经验的意识,且在日本经验的冲击和回答日本人的提问中,不断对比、反思和观照本土经验。一旦进入博士阶段,他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做经验调查、分析文献资料,不断推敲和完善自己论文的论证结构和过程。笔者最终花费5年在日本拿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博士学位,前后共进行了5次答辩,每一次答辩后都需要根据评审老师的意见进行仔细的修改。只有具备足够的耐心和沉着坚韧的意志,以及对于学术的真正热爱,才能顶着年龄增大、恋爱成家等诸多压力,走完这个漫长艰辛的过程。因此,海归博士虽然在业绩上与本土博士相比也许暂时显得“普通”,但成为海归博士本身,就足以说明他们足够努力。其次,海归博士有其独特的经历体验。大部分自费留学的海归博士在留学期间除了凭借研究计划申请奖学金之外,考虑到家里的经济压力,还需要做兼职的工作,比如进入一些大学入学考试的辅导机构担当讲师。一些发放奖学金的财团会为留学生组织与日本社会和文化接触的活动。通过兼职,海归博士在留学期间可以深入了解日本的社会生态、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获得从文本信息中无法感受的认知体验。笔者兼职医疗翻译讲座(图/作者提供)同时,由于兼职分散了他们的研究时间,他们就需要更强的自律能力、时间支配能力、计划统筹能力和情绪调整能力,才能完成研究任务。当然也有一些博士留学生,由于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兼职,而最终偏离了学术研究,导致不能毕业,或放弃毕业而进入所兼职的机构工作。这也从侧面说明,海归博士本身一定同时具备了兼职中培养的教学、社交等能力,以及对时间、计划和情绪的调控能力。而只要海归博士善于转化,这些留学体验和各种能力,都能够服务于驾驭在国内高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第三,海归博士一定熟练掌握了至少一门外语。海归博士一定在语言习得上投入了比本土博士更多的时间,对外语的理解和掌握也更加深入。对外语的熟练掌握,一方面让他们能够为国内的研究领域译介更多海外的研究成果,并将这些成果吸收到自己的思考和研究里,另一方面也让海归博士具备了对比和统合不同思维角度的能力。语言本身就是思维,就是逻辑,就是反映人如何对作为认知对象的事物进行分类、如何组织和结构化自己的想法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组织规则和逻辑形式,比如印欧语系的语言重演绎和分析,东方的语言重归纳和综合,日语对客观的“状态”(state)更加敏感,而英语对事物的发生时态和过程的结果(consequence)更加在意。说不同的语言的人,即使是看待同样一件事物,他们的视角、思维的组织方式必然是不一样的。因此,海归博士的思维结构就更加开放和多元。第四,海归博士多多少少从其导师那里学习到了对待学问的严谨态度和做研究的虚心、专心、平心、恒心。在笔者印象中,日本大部分学者治学能够做到无欲立己心、无求速效心、无好高心、无外务心、无存惊世骇俗心、无务杜撰穿凿心。与中国社会整体浮躁、争胜、急功近利的氛围相比,海归博士在治学精神上会受到海外学界的影响。与具体的知识和技术相比,海外博士在留学期间所习得的逻辑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特别是对于学问的态度、做学问的心态,以及学术鉴赏能力、对思考和学问本身之趣味的体察,都使海外博士不同于大多数本土博士。第五,海归博士一般都曾活动于海外的某个学术团体,建立了展开国际共同研究的人脉基础。海归博士在海外的人脉,将成为国内高校专业发展、调查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宝贵资源。结语如前文所述,第三波留学潮中的“海归派”虽然良莠不齐,但大多数海归博士这个群体仍然具有一些区别于本土博士的优势。而在“两会”中提交讨论的议题中,与海归博士进行比较的也并非一般的本土博士,而是“优秀本土人才”。“优秀的本土人才待遇不如普通海归”的现状,反映的是“海归派肯定论”在不少招聘单位的延续。然而,“海归派肯定论”原本发源于中国在现代化程度上十分落后的时代,也以中国在现代化方面的落后为其合理性的根基。当中国本土也能培养出业绩突出、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优秀本土人才”,甚至于与海归博士不相上下时,这并不说明海归博士的学力水平下降了,而是表明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摆脱了落后的面貌,使“海归派肯定论”已不再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根基。正因为如此,“海归派肯定论”在不少招聘单位的延续,才显得不再合理。笔者也认为,“优秀的本土人才待遇不如普通海归”是不合理的,因为成为“优秀的本土人才”同样需要付出超出普通本土博士的努力,其成就值得肯定,虽然努力的方向也许和海归博士不尽相同。但通过“海归派否定论”的思维来否定海外博士的价值,以达到批判“优秀的本土人才待遇不如普通海归”这一现象的目的,笔者认为也是不甚公平妥当的。海归博士同样需要善待,需要用不同于本土博士的评价尺度来衡量海归博士的发展潜力和能力,给他们适应国内人际关系和学术生态的时间,为他们提供将能力转化为成果的机会和环境。根据以上分析,在待遇方面,优秀的本土人才一定不如海归博士的现状是不合理的。同时,若要将海归博士的待遇定位在普通本土博士的水平上,同样是不合理的。优秀本土人才和海归博士,都应当得到相应于他们的付出的较高待遇。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走向更加从容、自信、开放的国际化之后,仰视海归博士的“海归派肯定论”以及歧视海归博士的“海归派否定论”将自然失去其合理性根基。当“海归派肯定论”与“海归派否定论”的“土洋之争”消失之时,“海归”这一具有身份标出性的词汇也许也将成为历史了吧。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不谋于知

33岁海归博士就业,面对互联网工作年薪40万,选择去高校当老师

又到一年毕业季,大学生开始从校园走上就业之路,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学历”成为每个找工作的大学生必然会经历的“门槛”,羡慕只有硕士生、博士生才能应聘的高新岗位。其实,当人们羡慕硕士生、博士生的时候,他们找工作也会忧心忡忡。因为我们国家的学制普遍较长,一般情况,博士毕业时年龄往往超过30岁,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出于人才可塑性等方面的考虑,32岁以上的博士应聘成功的几率呈直线下降的趋势。对于博士本身而言,前期耗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在读书上,毕业后对于就业岗位必然有一定要求。用人单位和博士供求双方因素掺和之后,造成一些博士找工作也十分纠结。前不久,在某知名资讯平台的职场问答中就看到一位33岁海归博士,在“互联网行业就职”和“高校老师”两份工作面前异常踌躇,于是,便把忧虑发到网上寻求帮助。海归博士在网易拿到了一年40万薪资的工作,另外又有一份来自南京理工大学年薪25万的老师的职位。对于普通人来说,两份工作薪资相差15万之多,自然选择加入网易。然而,没想到职场大家给出的建议让人大跌眼镜,几乎一面倒的支持海归博士去高校当老师。综合建议内容,可以发现为什么人们都不支持海归博士去互联网公司工作。首先,互联网行业确实容易出现高薪工作,年薪三五十万的硕士生、博士生抓抓一大把。但是,同样受到苛责的是互联网从业者的超长工作时间,加班到凌晨几乎变成家常便饭。反观大学老师,在工作和休息上明细具备优势,除去日常节假日外,寒暑假的带薪假期也是很多其他职业者羡慕不已的地方。其次,就是海归博士的年龄问题。互联网行业对于从业者的年龄十分关注,因为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因此,对于30岁以上的求职者都会慎重考虑。33岁的海归博士如果选择进入网易,那么后续必然会面临年轻人的挑战,岗位稳定性存在风险。而高校老师则不同,33岁的年龄在高校老师之中尚处青年教师阶段,属于高校着重培养的骨干力量范畴之内,未来发展值得期待。况且高校还开出25万的薪资,这在相同水平的条件下已属顶薪存在。对比之下,高校老师确实完胜互联网职位,那么,此份工作意向是否值得所有博士就业参考?这却不一定。因为,目前国内高校编制已经趋于饱和,尤其是越好的高校,招聘门槛更高。这位海归博士之所以能够拿下南理工老师的职位,也和目前国内大学青睐“留学博士”有很大关系,换作土生土长的“土鳖博士”,那可不容易。还有一点原因就是目前高校宁愿留用自己的学生做老师,也很少招聘外来的老师。因此,传统观念中“名校博士留在本校当老师不容易,去其他高校做老师总可以”的想法已经成为过去式。所以,博士找工作,高校不再是就业避风港。不仅如此,目前,企业已经从以往“招聘高学历人才”的盲目冲动中趋于理智,这可以从一些大型高科技、互联网企业中的人才结构透视一二,譬如华为、中兴、腾讯等企业,他们更喜欢招聘本科生,因为在实际工作中,高科技应用研发不需要设计很深的基础理论,而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几乎都是以研究为导向,企业对此类模式培养出的博士并不感兴趣。话落至此,我们发现似乎博士找工作竟然还没本科生好找。实情当然不是这样,毕业于知名高校的博士依旧可以找到一份让人高山仰止的工作。本文只是想告诉大家追求高学历没有错,但是不要盲目的考研读博,应有自己的追求、目的和职业规划。单纯为了逃避就业竞争去读博,毕业之后面临的就业状况依旧会毫无变化。尤其对女性而言,读博一定要慎重,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单位,对于女博士往往不是那么钟爱,即便条件比男博士高,用人单位也更倾向于男博士。

水中有火

100位海归爆料回国后真实薪资待遇!七成低于期望值!

来源:由DreambigCareer整理自网络下周基本final结束了各个国家的留学生们又将迎来新一轮的毕业季因此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又摆在大家面前回国 or 留在海外知乎上有两个一直争论不下的提问出国留学,生活工作过的人回国的理由有哪些?出国留学的人不回国的理由有哪些?如果你还在因为要不要回国而感到迷惑主页君建议你看一下看完之后你会变得更!迷!惑!Just kidding~大家纠结回不回国的众多因素中薪资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据调查显示44.8%的海归税后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近七成的海归的月薪低于自己的期望值好像一谈到海归回国,就是在说“低薪”100位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洲等地区海归真实爆料留学生回国后的真实薪资其实是这样的主页君精选了部分真实海归薪资供大家吃瓜以下来自微博@办公室吐槽君 0110位美国海归真实薪资01,美硕,魔都,学校排名前50,税前10k。想知道那些说金融20k的到底进的是哪,跟我一块儿毕业的小伙伴也没这么高啊。02,美本日硕,拿了上海和香港的offer,上海税前月薪20k,香港30k,都拒了,还是喜欢京东....03,美硕好歹算个综合top前50,南京,ee转金融,本科985,现在交双一流。回国3年,月薪1万多,不加年终奖....别bb回国,庙小妖风大,水浅王八多。04,广州,高中初中香港国际学校美高那种,大学美国本科top50,月薪11k。05,有时候想想真不知道怎么说,美国中餐馆打工一周双休都有3500刀,也就是人民币2万多。06,美本硕,在美国留学9年,回国第一年3线城市,常州金坛区,14k/月。07,呆过的公司的新入职小姐姐,美本文理学院,北京税前3万5。08,美国4年回国1年,坐标沈阳,我回来之后找了小半年才找到一个7.6k的。09,留美top50,国内一年,HR税前10k,心塞。10,美本日硕,之前在北京科研机构事业编,到手6k-7k,现在深圳高校到手7k-8k。0212位英国海归真实薪资01,上海去年英硕传媒刚回国第一份工作6.5k,次年9月第二份工作10k,入不敷出。02,工作即将一年整,英国本科学的是会计金融,帝都做外企财物分析,刚入职月薪税前5.5k,工作半年后加薪到7k,乱七八糟加起来一共估计10万....就真的很普通了。03,英国7年土木本硕,回国7年,二线城市自己找的工作,年薪50,房地产行业。(这个50,是原文之中的50,究竟后面有米有万,咱也不清楚)04,其实很多不一定看月薪,我一朋友国内南开本科,毕业去英国读研回深圳,在证券工作一年后月薪税后一万吧,但是做项目的年底分红50多万,我现在土澳工作本以为自己薪资也不低了,一对比瑟瑟发抖,想回国工作了。05,国本英国硕士,回国在四大的二线所趴着,当时起薪7k多,每年涨30%,就这样吧。06,十八线,英硕,工作一年半税前8k,另外想说工资不能限于月薪,毕竟单位不同薪资结构不同,有些单位的年终奖非常诱人,而我....07,,英国硕士,毕业工作3年,工程单位,月薪2.5万年底绩效好的话,一年40万+。08,人大本科,英国留学回来,北京税后1万加各种福利。09,英国两年电气,回国第三个月工资拿到手的工资5000,住房和吃饭公司包了,平时福利也多,哎感觉学电就是求稳,一辈子赚不了什么钱。10,英国4年回国一年,目前在菊厂,税后工资14k。11,世界前20学校研究生毕业,英国留学,本科金融,研究生business,坐标浙江,月薪3k...............CFA 1 Pass忘记说了,我妈妈好朋友的孩子,本科复旦,研究生博士剑桥,读的还是环境工程,回上海后,近了外企,入职38k每月,一年多后50k每月,海归也和海归不一样的,优秀的人咋都挣得多,不优秀的出国了也没用。034位加拿大海归真实薪资01,加拿大6年,坐标上海,刚回国,收到offer,税前11k,加提成。02,成都,IT外企,加拿大毕业两年回的,IT月薪1.2万。03,坐标枫叶国,本科毕业3年,年薪50万,看评论真的快断了我明年回国的念头。(还没回...)04,二线省会私企,电力设计院,加拿大本科土建专业,公司平均3k月薪加3k预支奖金加16/小时加班费,项目奖金季度结算,按土建电气,水工,热控,机务,配比X工时,有注册证书的吗,单独再加。047位澳洲海归真实薪资01,呵呵....难得留言还是如此伤心的话题,澳洲8年回国5年,坐标南京月薪4000。02,澳洲,帝都,6月回的国,教育行业,7k,本来学的金融,之前也做的金融,回国厌了金融想图个工作好心情就转了行,然而...03,看行业吧,金融的话,土澳留学,上海入职一年12k。04,土澳5年商科master,回国广州某商业地产开发国企,13薪到手月均6.5k左右,算上补贴10k出头,这个月跳槽去了某个外资乙方,佣金部分不确定能有多少,但底薪税前7k。05,室友:AI985本科,澳洲博士,英国博士后,即将回国,年薪90万,税后60+膜拜大神。05,5年前985本科毕业时年薪税后30万,郑州,现在悉尼大学读博士毕业年薪20万。06,澳洲硕士,一线城市,第一年工作,企业财务到手7000+,朋友香港硕士,marketing,到手8000+。07,澳硕会计专业,国内在二线城市外企做了半年税前5k,现在帝都税前1万,感觉遇到好领导好同事比工资重要。058位其他地区海归真实薪资01,海归硕士也要看本科学校的,but这不代表你本科学校很差还没出国工资高的不行。没去工作之前offer是二线城市,年薪20万,海归硕士。02,这个看个人能力吧,不要以为是个海归就一定能拿多高的薪水,坐标深圳,之前公司的一个同事,海归硕士税前5.5k。03,我觉得是这样的,有的人喜欢稳定,公司好一点工资少一点,有的人喜欢闯荡,所以可能工作说上去挺不稳定,但是挣钱多,所以我觉得还是没什么可比性吧,发挥所长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就好,不要太介意这些,比来比去还是自己舒坦一点。(来自一个海归闲鱼的说法)04,看到你们的回复,还蛮庆幸自己没回内地留在香港。做市场调查加咨询,年薪32.5万,月薪两万多酱紫,月租6000,剩下的钱花一花、存一存感觉自己生后还算挺幸福的。05,港硕,毕业第一份工作在港,15k税前,属于平均偏低的水平,三年后回国年薪超过香港,金融业。06,我本科毕业的时候,7.5万刀的税前年薪加提成和将近,税后9万刀,现在要回国的话,年薪没有70万以上是不考虑的。07,说说我身边的海归圈子,都是刚毕业入职的,朋友在小券商投行,月薪7k,年终看业绩,男票交易员,月薪7k年终看业绩,同学度娘hr,月薪6k,另一同学小银行甲方,月薪20k,本人外企小数据员,月薪13k,所以说找工作这个事情,见仁见智吧,感觉还是看能力和关系。08,对不起,我啃老了,跟着老妈干,给老妈当助理,说好先一年给10万。主页君看完只想说:有的人留学归来是真的海归,而有的人却变成了海带。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海归回国待遇差距如此之大呢?此前有份关于海归薪资的报告提到:44.8%的海归税后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近七成的海归的月薪低于自己的期望值。06近5成海归薪资低于6K这两个人说出了内情在一般人的印象里,能到海外留学的人都是人中龙凤,回国后一定会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但下面这则报告绝对让你大跌眼睛。前阵子发布的一份《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80后、90后海归中,44.8%的人税后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近七成海归认为月工资远低于自身期望。从经济学供需角度分析,海归工资低、对工作不满意主要是因为回国的海归越来越多,他们的稀缺性已经没有了。某国内公司高管讲实际的内容吧。我的前任秘书,英国硕士毕业,家里托关系进我公司,总经理找我面谈以后分给我做秘书了。此人工作能力一般,缺乏工作主动性和负责精神,就英文水平和做PPT的水平还过得去,每天都觉得自己屈才长吁短叹的。而且工作态度很差,跟我直接下属闹了不少矛盾。搞得我完全只能把她老人家供起来。CEO的关系啊……后来公司新来一个文员,配合了一次就觉得人很好,我当即和人事及文员的老板报告要求换人。这个女孩子也是国外硕士毕业回来的,我用得非常满意,她敬业,专心,做什么事情都一丝不苟的。而且任劳任怨,加班加点也没有怨言。我欣赏的是这些素质,这比她的硕士背景对我来说重要得多得多,就算没有这个留学硕士学历,我的满意度一样高。公司雇佣每一个人,都是为了让他/她做工作,把工作做好是公司雇佣他的目标,如果说公司关心他/她的教育背景,也不过是为了识别能否达到上述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海外留学生我觉得海归在就业方面没优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海归太多,学生的学历及能力层次是也是多样化的。多年前的美国留学生更多的是精英化留学,而现在更朝着大众化发展的趋势蔓延,海归光环被极大的削弱。另外,国内教育质量和本土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海归不仅没优势,甚至处于一些劣势,比如:容易错过企业校招季缺乏相关工作经历和国内名校比,海归处于劣势国内HR只认名校对自身没有明确的定位海归有海外学习背景,而本土人才熟悉国内行情,二者各有优势和劣势。企业招聘时都会考察其商业头脑、团队合作、创新胆魄和思维、学习、执行能力,以及人格的成熟度,这无关乎于求职者的身份。

抢银行

博士毕业后,年薪有多少?可分为三个等级,收入让人“眼红”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学生们希望通过深造,增强自身的能力,为将来找工作打下基础。因此,现在考研的人数越来越多,研究生成为许多学生的梦想。当硕士变得更加普遍的时候,很多学生就会选择读博,希望博士毕业以后,可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这时大家都会想,博士毕业以后,年薪会有多少?毕竟博士是最高的学位,代表着最高的学历水平。通过各种数据的对比,发现博士的工资待遇可以划为三个档次。具体如下:第一档:985高校金融、经济、会计、计算机等专业的博士这些专业的博士毕业以后,基本上都会进入金融行业和互联网行业工作。这两个行业的公司都是非常的赚钱,而且已经成为一定的垄断,规模效应明显。每年这两个行业的公司招聘博士人才,给出的年薪都会非常的高。比如前段时间,华为公司招聘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博士,年薪就达到100万。金融行业由于成本低,赚钱的速度快,能够给高级人才薪酬待遇也非常的好。比如某证券公司给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博士毕业生开出的年薪就有50万。这只是刚开始的待遇,当真正熟悉业务,能够独当一面的时候,年薪都会百万以上。所以,每年大量的学生都会考金融、经济领域的研究生。第二档:重点大学普通专业的博士这类博士包括工科、理科、文科等大部分的专业的毕业生。这也是博士中最大的群体,也是具有代表性。很多博士都是进入高校做老师,其他的是进入研究机构、大型企业的研发部门。总体的年薪水平是在10万-30万之间。比如进入高校做老师,刚开始的时候,月薪就是8000元左右,加上其他的补贴,大概是每月一万左右。当然,这不包括额外的收入。而进入国企或者是大型民企的研发部门,差别有点大。国企的的研发部门月薪是一万左右,空余时间比较多。而大型民营企业研发部门,能够给博士的年薪大概是20万—30万,然后,再根据实力能力再进行调整或者是给予奖励。第三档:普通大学文科专业的博士中国能够招收博士的高校已经非常的多,除了顶尖的名校,地方的普通高校也可以接收博士。如果是文科博士,又是毕业于普通学校。那就只能进入事业单位、高校等工作,而且一般都是三四线城市的大学。总体来说,工资水平不会很高。年薪在6万—15万之间。也有部分博士会选择在一二线城市的民办高校任教,工资待遇会高一些。大家需要明白,高学历并不代表高工资。博士带来的是职业的起点,至于自己能力有多强,能够拿到多高的年薪,则需要社会来评估。博士也有很多种类别,如果是技术类型的博士,那就想当吃香,年薪让很多人都眼红。如果是普通高校文科类的博士,属于理论型的博士,那收入就会低很多。现在国内的高校以及企业都十分看重博士的学历出身,如果是海归的博士,还会更受欢迎,企业给的薪酬也会更高,更让人眼红。因此,很多的学生都想到国外“镀金”。你认为博士就能拿到高工资吗?欢迎发表看法!

怎么最近海归博士流行百万年薪?

以前常听前辈说想挣钱就不要读博,而现在情况似乎在发生反转,不是想挣钱就不要读博,而是想挣大钱就要读博。上个月,财大气粗的华为为8位博士应届生开出了百万的年薪,其中最高的之一,香港科技大学的博士,拿到了近两百万的丰厚待遇。不仅商业公司,就连国有政府这边,也接连放大招。广东省人社厅发出公告,全球排名前200名的海外高校博士来粤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主流排名QS上,世界排名200左右的英国学校在阿伯丁大学 University of Aberdeen这个位置。相比于那些动辄G5名校的硕士,这个招聘门槛是不是对博士们太友好了!诱人的优惠政策不仅仅是北、上、广、深,各个省会甚至说是重要城市都设置了海归引进的优惠政策,如果是博士的话,在海归的基础上更升一级。1.落户优惠。不少人苦心经营如何增加积分,甚至不惜假结婚以获得一张北京、上海的户口,而对海归博士而言,北京、上海的户口就像新手礼包一样,凭着身份直接领取!北、上都这样,其它地方更不一定了。2.费用补助。一些地方会提供项目资助金,如沈阳可为软件方面的海归博士提供20万资金资助。一些地方则为海归们提供生活补助,如长沙为海归博士每月直接发放四千多的生活补助,持续两年。3.相关福利。除了以上两个,每个地方都有个性化的优惠,比如个税减免、子女上学、入职岗位挑选、提供住房等。海内外博士的差别有铁定了要读博的同学,不知道如何在海外和国内博士之间做抉择。那么都是博士,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呢?1.门槛敲门砖。如果有留意高校招聘的同学,肯定能发现国内的重点大学招聘青年教师,热门学科比如金融、管理等不仅对博士学历有要求,对海外经历也有严格设定。2.学术机会。学术论坛是领域内最前沿的教授专家交流思想的地方,海外博士能够获得参加国际论坛的机会,无疑远多于国内的博士。其次是论文期刊,专业领域顶级刊物基本都是英语版本,海归博士在语言方面优势就显现出来了,要是运气够好,申到的导师可能直接是顶刊的主编,那就有更无价的潜在收益了。3.费用方面。如果没有获得全额奖学金的话,在英国的博士学费会根据专业不同而浮动很大,每年从十几万到二三十几万不等。但博士都会有科研补助,平时跟导师项目,当授课tutor都可以获得不少的报酬来补贴生活。4.生活氛围。西方人思想坦率直白,而教授学者们又操守要比一般人高,因此海外博士的生活氛围是十分舒适简单的,没有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烦恼,可以安心做自己的学术钻研。没有考试的录取门槛博士申请的门槛方面,国内与国外的标准大相径庭。一方面是对成绩的要求。很多博士申请主要看学生的本科成绩,对研究生阶段的绩点、表现等占的权重相对较低。另一方面是考试要求。国外博士申请准备齐全所要求的材料就行,包括成绩单、学位证、推荐信等。不需要再进行考试,这让不少专业学霸同学避免了考马克思的烦恼。三是语言要求。海外博士的语言要求相对要比硕士要求稍微高一点。雅思是比较硬的要求,6.5或者7的要求比较多,并且对小分要求也都不低。不过,在申请的材料中,经常会要求proposal,要对研究方向有热情。因此在PS、CV上就要好好做功夫哦。

千世之后

复旦副教授的工资单和普通老师差距在哪里?普通老师扎心了

最近,一张复旦副教授晒过的2017年的工资单被人们扒出,引来大量网友的围观和感叹。从这张工资单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该副教授的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公积金、各种津贴和补贴组成,税前共计15335元。但是,这并不是到手实发金额,实发金额要扣除养老金、个人缴纳公积金、失业金、医疗保险、职业年金以及个人所得税等后的金额,这样一来,该教授的实发金额为8271元。人们看到一个堂堂全国顶级高校,一线城市的副教授的到手工资才8000多,不仅感叹:这也不高啊!然而,真的不高吗?要知道如果不是在985高校就任教师,如果不是在经济发展良好,学校资金雄厚的高校任职,老师们的工资大多在5000以下啊!那么,普通教师和知名高校的教授工资差在哪里呢?从上图的工资单我们不难看出,复旦大学副教授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和全国所有教师一样都按事业单位专技人员的工资发放标准发放,部分津贴和补助金额相似的也不少,所不同的是市岗贴、交通贴和校内岗贴,对于很多普通教师来说,这几项补贴是没有的,或者即使有也不可能这么高,这样下来,普通一线教师只能拿到4000左右的工资就很现实了。一直以来,大学老师的工资多少很少有人爆料,但是另一方面,高校老师的招聘条件之高又令人咋舌。退一万步说,别说是知名大学的老师,现在就是一二线城市的正式在编中小学老师,恐怕如果不是全国一流高校的研究生或博士生,也没有资格入聘吧。那么,既然高校教师的到手收入并不高,为什么每年都有大批海归,国内外名校的研究生、博士生争着去应聘大学教师呢?其实,做高校教师,特别是知名高校的教师,福利待遇之高是普通人无法想象的,首当其冲的就是不用像其它岗位一样看着老板的脸色,毫无节制的加班,而做高校老师则可以一年带薪休假三个多月,再加上美美的周六周日双休,谁人不羡慕?另外,高校教师的五险一金基本都是顶格缴纳,生病也好,买房也罢,有保险、有公积金,妥妥地毫无压力。再者,如果升了导师,还可以带研究生,搞科研,其科研经费及学校奖励,不仅可以助你实现个人更大的价值,还有助于发论文,评职称等。除这些之外,高校导师还可以与企业合作项目,企业支付劳务报酬,做得好的老师平均每年能拿20-50万左右,只是做多了影响科研,要做到衡量利弊才行。总的来说,之所以大批海归,名校博士生等都争着抢着到高校做老师,正是因为这无限的成长空间和诸多的福利待遇。即使是刚入行的普通辅导员,岗位待遇也是相当诱人。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北京理工大学招聘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福利待遇,如下图所示,这份工作并不复杂,而且每天跟一群大学生打交道,也很有活力,不用看老板的脸色,而工资待遇却是相当的诱人,首先正式聘任后可解决编制、解决北京户口,年薪税前21万元起,是出站博士后的还给5万元补贴,并协助解决孩子入托、入学等问题。这条件,这待遇,大家用手指头想想都知道值不值,当我们普通人在为户口、为房子,为孩子的教育焦头烂额时,人家到知名高校做老师的人却可以一步到位了,羡不羡慕、满不满意?妥妥的人生赢家啊!普通老师,其它职位的现状和前景有这么好吗?恐怕要让大家扎心了吧!总之,谁都不傻,有些地方招聘老师要求学历之高令人咋舌,是有道理的,大家谁也别只盯着工资看。

癞蛤蟆

在高校,“本土博士”与“海归博士”差几个“硬核”

清华大学两名博士生在清华园“情人坡”上演了一场浪漫的求婚。很多同学现场助阵。视觉中国供图 (资料图片)春节过后,刚刚降温的校园招聘市场再次升温,不少年轻人迎来了“春招”战役。在众多招聘信息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者优先”这句话常常出现。而对于正在应聘的博士生来说,这句话将同等条件的年轻人划分成“水火不容”的两个群体:“本土博士”与“海归博士”。一项“海外经历”的要求,往往成为本土博士进入理想高校就职的“绊脚石”,即使进入高校工作后,没有海外经历的他们也时常承受着打折的待遇和周围的偏见。然而随着我国高校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唯海归论”已经开始淡化,人们渐渐发现“海归”这一标签不再是万能钥匙,在学术道路上,真本事才是试金石。“海外经历”:本土博士的伤对于博士生来说,进入高校就职是十分普遍的一条职业道路。然而对于不少博士来说,“海外经历”成为他们绕不开的话题,甚至是一个必选项。天津大学理学院2016级博士生王聪即将毕业,在母校读了8年的她学术背景出类拔萃——发表的国际论文3篇被选入期刊封面,累计影响因子达76,获校级以上荣誉15项。如今,她正在就业和出国深造中犹豫不决:“出国深造也是为了回来。如果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一些人才计划是没办法申请的。目前也有一些针对本土博士的政策和计划,但是名额非常少。我们这些应届本土博士,如果应聘和自己毕业院校档次差不多的学校,常常职位会降低;如果都投同一个职位,海归肯定会被优先录用。”近年来,不少地方和高校在引进博士时不再明文规定必须是海归博士,但“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者优先”这一要求仍然或明或暗地存在于各种招聘信息中,成为本土博士跨不过去的坎儿。例如,2019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招聘启事中提到,助理教授/副教授/长聘副教授/教授岗位要求“有海外学习工作背景的优先”。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2019年1月发布诚聘海内外英才的公告中写道,讲师岗位要求“有海外著名高校留学或博士后经历者优先”;吉林师范大学2018年招聘高层次人才计划中,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教师等理科类岗位要求“有海外学习或留学经历者优先”。“海外经历”的阴影还延续到本土博士的工作中。于泽远博士毕业于中国农科院,如今在一家科研机构工作。她表示,本土博士和海归博士待遇方面的差别依然存在。“理工科的海归博士一般会申请一些人才计划,国家对理工科的项目资助支持都非常大。有海归头衔,能得到像安家费之类的更好的待遇”。潘峰是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电气专业毕业的本土博士,现在湖南一所省属一本高校就职,已经工作了3年半。在他看来,不少高校在招聘时较少公开要求必须是海归,但是在高校教师评职称时仍有不少对海外经历的要求。“所以我工作3年后就出国访学了。我们学校聘副高必须有半年的海外经历,正高一年,对我来说压力还是挺大的。”潘峰说。本土博士与海归博士:学术水平差异不大本土博士和海归博士在学术研究上究竟有什么样的差距?有研究表明,虽然二者在职业生涯上有很大差别,但是就学术成就来看,二者并没有显著的差别。今年2月,北京师范大学叶晓梅、梁文艳发表在《教育与经济》期刊上名为《海归教师真的优于本土教师吗?》的文章写道:通过分析基于中国研究型大学46个教育学院(部)的教师样本,海归教师发表英文论文的可能性较大,但当两类教师都发表英文论文时,海归教师并没有表现出优势。文章指出,“在机构层面,海归教师构成比率与机构整体科研生产力同样不存在显著影响。这表明高校人才任用中过分看重海归经历这一筛选信号并没有得到经验证据的支持。”2010年刊发在《中国高教研究》的名为《海归博士与本土博士职业成就比较》的文章收集问卷31252份,通过调查毕业博士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家庭情况、现职工作情况、职业发展状况等多项内容分析后得出,海归博士首次获得科研成果的年龄高于本土博士。海归博士获得专利、发表索引论文和获得奖励的次数与本土博士无显著差别。对此,不少一线科研工作者认为,当两类博士在一起工作时,感受不到明显差别。潘峰表示:“抛开‘头衔’,本土和海外博士没有区别,在学校里都是靠实力说话,最多就是在安家费上有差别。我们学校如果博士毕业的学校是QS全球高校排名前100的,可以多拿5万元。在学科评估方面,不少高校的国际化部分基本都是满分,因此不会刻意要求你博士期间一定要在海外。”如今,社会对于本土博士科研水平认可度正在不断提升,体现在顶尖高校的招聘中。去年9月,本报刊登《谁能获得中国顶尖大学教职》的文章指出,本土博士在北大、清华新任教师中所占比最大,约为51.9%。其中,北大新任教师中约有178名拥有本土博士学历(占49.4%);清华新任教师中约有235名拥有本土博士学历(占52.2%)。然而,北大、清华新任教师中八成以上拥有一段或多段海外科研经历,完全没有海外经历的教师仅占总体的18.6%。由此可见,尽管本土博士在北大、清华新任教师中所占比例超过一半,但是这些本土博士绝大多数具有境外博士后经历。本土博士与海归博士究竟有什么差别?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许晓东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本土博士和海归博士的差异不是出身造成的。“如今本土博士也有超过海归博士的成就,海归博士如果把握不好也会被时代淘汰,关键是看这个人的视野和定力,看他有没有创新意识”。许晓东表示,从视野方面来看,海归博士可能接触到一些国内接触不到的东西,视野或许会更宽广,海归博士在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方面可能得到了更好的训练,国外的先进实验设备也给海归博士带来了更多优势,但是这些优势不一定每个海归博士都具备,我国很多优秀的科研团队,包括院士的团队或者已经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团队,仍然是本土博士居多。偏见正在消除:科研成果才是“硬核”随着我国高校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不少高校对于本土博士的“偏见”正在消除,对于不少高校来说,“海归”或“本土”只是标签。在于泽远看来,不论是什么标签,在进入单位后看重的都是“能不能干活儿”。“如今一些单位设置的‘海外优先’要求是正常的,因为他们也需要应对外界的评价,因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是这样的。但归根结底,还是要看个人能力”。然而,本土博士的认可之路还很长。近年来,不少知名院士、行业专家都在各种场合呼吁要求高度重视本土科技人才发展的问题。去年全国两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量子卫星工程常务副总师王建宇曾指出,随着我国教育与科研水平的提高,国内科研院所与国外高校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然而,这些优秀的本土博士在职业上升渠道上仍存在阻碍。“我有一个学生非常优秀,从做研究生开始就参与‘墨子号’的工作,当时想都没想就留在了国内。整个项目的运行‘我不在可以,他不在不行’。可这样一位团队中的主力,向上进步的路程却走得有些缓慢,至今仍是一名副研究员,能够获得的支持与奖励也寥寥可数。”王建宇说。然而,若想真正摘掉博士身上“海归”或“本土”的标签,还需要将两者的人才评价体系并在一条轨道上。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本土博士和海归博士的学术水平差异很大程度上已经消除。“以前,海外博士比较稀缺,人们会对他们高看一眼,他们的待遇也会更高。现在中国越来越国际化,本土和海归博士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消除,可能少数学校还有这样的差别待遇,我所在的学校已经不存在这种差异了。我认为,未来他们都会并在一个考核轨道上”。“现在我们招聘都是统一标准,说到底这些博士都是要拿着论文来说话的。我认为现在高校的心态越来越平和,这个界限越来越模糊。可以说是‘土里面有海,海里面有土’。”徐飞表示。“我建议,年轻人如果有机会出国还是要出国看看,这对自己的世界观、看问题的深刻性、辩证思考等方面都有好处。现在是全球化的时代,学术研究更需要碰撞和交流。但是如果条件不具备也不要着急,你不出去别人也会来中国的。”徐飞说。(应受访者要求,于泽远、潘峰均为化名)

内周楼疏

海归博士辞职被索赔138万,人才政策的落地为啥那么难?

人才是一个区域发展的核心要素,优秀的人才是实现区域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在知识日益重要的今天,人才是无价之宝,引进和保护人才极其重要。我们这里要说的是,有些地方表面上看似高度重视人才,而在行动上实则不然。据5月8日的红星新闻报道,2013年,为招聘简章中的房子、安家费和科研奖励政策等福利待遇心动,海外归来的博士刘老师等人决定入职江苏省盐城市盐城工学院。然而,入职后学校提供的过渡性居住房屋租金不断上涨、人才公寓无法兑现、科研奖金大打折扣,刘老师于是提出辞职,却被学校索要138万元赔偿款。刘老师当然无法接受,于2019年7月向盐城市亭湖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于这件事,有律师认为,学校在招聘计划中允诺了丰厚的福利待遇,吸引教职工来学校任教。然后学校又滥用违约金条款,事先约定高额违约金来限制教职工人才流动,签订合同后学校不交缓交社保,不予分房,科研奖励办法朝令夕改,被迫使得教职工陆续离职,学校是存在过错的,要求的巨额赔偿也有失公平。为吸引人才,先是许诺优厚条件,后却无法一一落实,这确实让人产生怀疑,口头上说的重视人才是不是出于真心。我们知道,我国的“争夺人才大战”是2017年打响的,三年间,由一、二线城市,蔓延至三、四线城市,甚至吸引不少县级城市加入。各地人才引进政策,主要围绕推进人才落户、购房补贴、生活补贴、配套保障方面给予激励。其中二线城市成为力度最大的人才引进城市,西安、南京、合肥等城市更是力度空前。有人形容全国已形成了“百城”抢人大战。我们说,人才是国家之宝,对于宝物多给一点特殊的待遇,这没有什么不好。以美国为例,它是资本主义国家,但它对于人才历来是非常爱护的,对于世界上一切人才,不惜一切办法吸引,收买甚至攫取。《环球》杂志有一篇《美国对人才的攫夺》的文章,对美国的人才政策,作了一番描述,文章说“种族歧视问题在美国并未得到彻底解决,而在引进和使用人才方面,不管他们属于哪个民族,来自哪个国家和地区,美国长期以来一直采取尽量罗致的政策。”上世纪30年代,曾经有2000名欧洲著名科学家为逃避德国纳粹分子的迫害而背井离乡,美国为他们提供了安全保障和研究工作必需的各种条件和环境,吸引其中多数人移居美国。他们当中有被称为相对论之父的德国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著名物理学家弗兰克·贝蒂,意大利著名核物理学家费米等。1945年美军占领德国期间,美国特别重视罗致当地的科技人才。当时在纳粹德国陆军试验站负责研制V-2火箭专家冯·劳恩和另外120多名德国火箭专家,全部被美军送往美国。战后,美国政府为争夺科技人才,曾在1952年和1965年先后两次修订移民法,优先批准各种专门人才入境。据美国司法部统计,在1945年至1973年期间,移居美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达16万人。美国在那些年代里利用外国人才的经验的确已使美国统治者深信,“进口”人才是个一本万利的好买卖。在美国,培养一个博士大约要花五万美元,一个医生要八万多美元。由此可以估算,美国在一九四九——一九七八年里由于攫夺外国人才,使自己在人才培养上至少节约了一百四十多亿美元。而发展中国家由于人才流向美国造成的损失难以计量。从经济损失上看,据估算,这些国家从一九四九——一九七七年共损失人才培养费用二十八亿美元,其他损失三十二亿美元。然而最严重的问题并不在此。这些国家经济本来落后,高级人才很少,现在人才一外流,就严重影响它们的现代化,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会更加拉大。作为资本主义国家,象美国这样攫取人才为自己谋利是必然的。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重要的是尽一切可能维护本国的知识资源,爱惜人才,使用人才,正确地掌握知识分子政策,而不是把人才推出去。在这方面,我国及各地区都可以根据国际经验,有作进一步完善的必要。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认为,争夺人才愈演愈烈的背后,是对我国经济转型、就业转型、教育转型、政府公共服务转型的考验。据报道, 5月8日,盐城市亭湖区人民法院法官万莉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法院已受理此案,此案将于近期开庭审理。我们既然重视发展,积极引进人才,那么就要爱护和用好人才,法院判决结果如何?网友们将拭目而待。(作者声明:配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其声挥绰

博士已经不吃香了?城市推出了博士落户的优惠政策,快去学习吧

博士已经不吃香了?城市推出了博士落户的优惠政策,快去学习吧,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网友一:随着近年来国内博士的招聘扩大以及海归回国趋势的提高,国内博士与以前相比有下降的倾向,但是从多方面来看,这个问题每年都要招收5万人左右的博士。一些学科计算机金融类的工作还是好找的,其他学科去大学的研究机构的比较多,待遇也很好,特别是双一流建设以来,各学院也在招聘军队,总的来说,博士学历还是最高的,工作很好。网友二:我觉得博士在逐渐增加,这引起了用人单位的问题,原本是普通大学毕业的博士能考的单位,现在你应该从211大学毕业,985大学毕业的博士所找的工作,需要海外顶尖大学毕业的博士来应聘。相反,我觉得博士更有价值,硕士能找到的工作已经不行了,我已经把招聘条件改成博士了。网友三:博士现在也非常少,根据每年的统计,大约有5万人,对于像中国这样急速发展的国家来说,这些人才还远远不够,现在一些地方魏吸引博士,都是提供了比较好的待遇,例如博士定居的优惠政策,因为一个城市发展,无疑需要发展,发展最关键的也是人才。虽然博士的人数在增加,但是社会的需求还是很大的,对国家来说,博士生的数量还远远不够。##&&image&#大家怎么看的?欢迎留言。

大工匠

海外留学硕士想进高校任教,这几乎不可能,因为学历门槛是博士

曾几何时师范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一定是认定自己以后会去一名中小学任教,然而大学四年结束时很多的师范生却慢慢的发生了变化,希望自己能够去大学任教,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 是因为大学四年期间见识了或者更加了解了大学老师的真实现状,于是希望自己能够进入高校任教。可是,当我们真正的花时间和精力去仔细的研读现现在我国几乎所有的高校在招聘教师时的标准,相信你会觉得自己能够当一名中小学教师就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结果了,因为想进入大学当老师实在是太难了,条件太多了。所有有的大学生选择了考研,有的选择海外留学,那么对于海归硕士来说,当学成归来时是不是就意味着自己能够顺利的进入高校任教呢?毕竟有着海外留学的光环,似乎相对于其他竞争者有一定的优势,可事实确实几乎不可能,或者说是想多了。没错,现在是很多高校在招聘大学老师时要求具备海外留学经历,也因此会有很多的人先去海外留学然后再回来任教,但是这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前提即必须是博士研究生,也就是说只有你是应届博士毕业生时才会和你谈海外留学的问题,如果你是硕士研究生,不管你是海外硕士还是国内硕士,你都不可能进入高校。而如果想顺利地进入高校,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有更大的机会:一方面,博士学历,但分普通博士和精英博士。现在高校招聘教师的基本门槛就是应聘者必须具备博士学历,只有达到这个条件时,你才有机会投递自己的简历,才有机会呗高校所录用,因此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不要忘记考博士,当然前途是你想进高校任教。同时,在众多的博士群体中也分为普通博士和精英博士,不同的划分决定着博士最后是进入985高校还是普通高校,一般精英博士都是论文科研很多,有着自己主持的项目或者是课题,这样更多的是进入985高校任教,待遇也非常的好。另一方面,海外留学经历不是必备,但却是加分项。一般来说,211高校、985高校在招聘大学教师时会在意应聘者是否有过海外留学经历,这是一个不可少的条件,但是这样的要求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高校,有的普通大学或者是211高校没有海外留学经历也可以,所以只要你是一名博士研究生,你也就具备了进入大学任教的最根本的条件,只是最后因为每一个博士的实际情况不一样,所进入的高校档次不同罢了,但海外留学经历一定是加分项。总之,海外留学硕士相当老师真的很难,或者说几乎没有希望,毕竟现在的大环境是博士学历才可以,每年很多的博士研究生都会选择去高校任教,所以如果想成为一名高校教师,那么博士学历是必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