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考研季进入尾声,常州大学同宿舍的8个男生,4人留在本校读研,3人考取中国石油大学研究生,1人被西南石油大学录取。宿舍8人全部考研成功,网友却迎面泼来一盆凉水。那意思就是即使你考上了985、211的研究生,还是会被看不起的,因为你本科学校不怎么样!他们每天早上6点多就起床,每天学习时间在10小时以上,不放过任何碎片时间读书,这么励志的故事被报道后,网友的反应却是这样的:“一个硕士简历递过去,给不给笔试机会70%的权重压在你的本科学校,信不信由你们。”原始学历歧视在生活中非常常见,新闻年年都有,什么武汉大学女博士第一学历被歧视啦,研究生因为第一学历求职碰壁啦甚至连白岩松,都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提出了这个问题。还有一项关于“博士毕业找工作原始学历是否受到歧视?”的统计,说有76%以上的博士毕业生在找工作过程中都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本科学历歧视。这些歧视有明着来的,直接在招聘要求上就写非985、211不要。也有暗着来的,嘴巴上说着只看实力不看学历,筛选简历的时候却很诚实。一些企业还看学校开工资,2015年深圳一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招聘时按照学历、学校给起薪:普通院校5000元,重点院校的6000,211工程院校7000,985工程院校8000,清华、北大、电子科大为9000。简而言之,在用人单位眼里:高职的不如专科,专科比不上二本,二本肯定没得一本好,而一本呢还得看是不是211,985面前211也只能往后站,而这些,统统都不如清华北大。即使研究生、博士考上清华北大了,也还是比不上本科就是清华北大的!学生内部的歧视之外,导师因为学生本科时期的学术经验、思维训练、知识积累等,也更爱选择本校或名校的研究生。这导致很多双非学生考研时,除了备考,还要胆战心惊地到处询问哪些学校不歧视本科学历……找工作歧视、学校歧视,学生鄙视、导师也不喜欢,讲真,就因为一次高考,双非的人生就被定下了吗?退一步说,就算本科不是所谓的名校,名校研究生也是自己凭本事考上的,凭什么就得受歧视了?如果真要拼学历,是不是幼儿园就得上重点?所以我个人认为三年高中,基本上是一个漫长的人才挑拣过程——不聪明的,淘汰;不努力的,淘汰;意志不坚定的,淘汰。四年大学,是人才的关键塑造期。本科时代对一个人的人格、品行、能力等各方面的塑造,影响深远,是其他后期的深造难以弥补的。前不久,外卖小哥雷海为在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决赛中,击败北大硕士彭敏,成为总冠军。雷海为连大学都没考上,20岁就从家乡出来打工,从清洁工到外卖员,他都干过。找到自己的兴趣,并愿意为之不断学习,克服自身惰性,或许可以说是大部分人的捷径。有很多本科非名校的朋友,但是高考时因为分数不够只能服从分配,连读的专业都不是自己选择的。不过并没有因此浑浑噩噩地把四年日子混掉,而是在迷茫中想清楚了自己未来的路怎么走,所以本科期间找到一切办法接近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职业,终于在毕业时成功转行。关键的是,在一步步朝着自己理想方向的迈进中,读名校已经不单纯是为了学历,而成了前进方向中的一块铺路石。然而,我们又有多少人,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想干嘛呢?
如今我国高校都被一些诸如“985、211”“双一流”分成了不同的档次,即使有些学生从普通“四非”高校考入了211高校的研究生,也不可避免的会被自己本科学校的属性所影响。研究生找工作,用人单位很在意你本科毕业学校,这算“歧视”吗?教育君的一位朋友,本科毕业于某双非一本,研究生就读于某211,然而在毕业求职时才发现,有些用人单位的招聘简章上写着应聘者本科也要毕业于国内重点高校,换言之就是要求应聘的研究生本科也得是“985、211”高校的,这让他感觉很受伤。其实类似的问题现在时有发生,本科学校不好的研究生们都不陌生。那么问题来了,用人单位为何这样做?算是歧视吗?其实这也算不上歧视,只是企业一种正常的招聘选择,就算不在招聘简章上明确要求,在实际的招聘执行过程中也是会对应聘者的本科进行重点考虑的。其实如今大学生已经很多了,质量良莠不齐,用人单位也很头疼。不管是要求应聘者毕业于重点高校还是要求应聘的研究生本科毕业于名校,本质上都是一种缩小范围招聘,降低企业招聘成本的做法。虽然我们也不排除普通高校也有优秀的学生,但是如果真的要去把这部分学生也纳入到选择范围,招聘工作量未免有些太大了。那么,用人单位这么看重应聘者的本科学历,是不是意味着本科非名校的考生即使读了名校的研究生也没什么用呢?其实并不是这样,只有一些特别牛的企业或者企业的某些特别牛的岗位对研究生的本科学历有高要求,对研究生本科学历没有明确要求的企业才是占多数的。比如教育君的两位高中同学,他们都是毕业于山西某二本垫底高校,但是研究生分别考上了西电和西交,如今毕业也都找到了年薪十几万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岗位和薪资待遇,是他们那些二本高校的学生难以企及的,所以读研究生尤其是名校的研究生,并不是没有用,而是非常有用。当然,有的企业对应聘者的本硕学历都有高要求,这样的企业一般都是牛企,本硕都是名校的学生都不一定能进去,所以本科非名校的学生也不用心里有不舒服,毕竟这样的企业并不在他们的选择范围之内。教育君短评:考研考名校研,有用,毕业找工作,大部分企业只看最高学历,所以就业受到的影响,不大。你怎么看?
最近网络上关于“双非”学历找工作困难的话题引起了一阵热议。“双非”学历是指非985、非211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或硕士毕业生。他们拼尽全力通过了高考,顺利通过了大学四年的课程,到了找工作的时候遇到的却满是挫折和尴尬。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互联网大厂疯狂抢人,给毕业生们开出了让外人羡煞的超高薪酬。但仔细去看,拿下超高薪酬的无一不是自带名校光环,与庞大的“双非”毕业生群体们毫无关系。985、211的优秀毕业生们被大厂们争抢,而“双非”们的简历四处投递,石沉大海。一时的就业困难并不代表人生就此失败,“双非人”的逆袭之路才刚刚开始。接下来,小辰为大家总结几条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不断提升自己,来获得职称中的逆袭的经验。充分利用应届生的优势如果你还是一名应届生,千万要利用好你的应届生身份。应届生三个字可以为你带来许多优势:1. 考公务员。今年的国考和各地的省考增加了大量的应届生岗位,而公务员的招聘是完全没有学历歧视的(除选调)。应届生岗位竞争平均偏小。同时,小辰提醒各位,许多地方的职位所指的应届生是指三年内未落实工作的毕业生。另外,大家一定要弄清自己的专业大类,不要错过机会。2. 国企、央企的校招名额远多于社招。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国企社招规模极小,但是每年有非常多的校招指标。3. 校招是应届生进入优质企业最直接简单的渠道之一。校招是最后一次允许你作为一张白纸进入社会。学历提升如果你错过了应届生的优势,该如何挽回呢。学历提升是一条有效而且也非常多人选择的方法。从今年开始,各大院校的研究生招生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扩招,甚至2020届的研究生招聘中,有学校因为扩招,只要考生过了初试分数线就几乎全部被招进。小辰对于考研院校和专业的选择提几点建议:1. 如果你有实力有毅力,可以选择985、211院校。即使是清华北大,每年也有很多“双非”考生上岸。2. 宁选“双非”全日制,也不要985、211非全。根据最新的教育部政策,非全现在原则上必须是定向生,也就意味着非全毕业时不再是应届生了。3. 如果你已经工作了,谨慎选择考研。当然,如果是体制内的工作,可以选择报考非全硕士,非全学历在体制内也是受认可的。如果你不是体制内,也希望进行深造,也可以选择报考非全专硕,如MBA,MPA等。这些大都是周末或夜间上课,工作学习两不误。甚至有院校还开设了周末上课的全日制专硕,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私信留言哦。考证没有了应届生的优势,也不想再继续进行学历提升,那考证是提高职场竞争力的一种非常有用的方式。小辰就给大家介绍几种性价比较高的证吧。1. 职称评定。如果你在事业单位或者国企,相信不用我多说职称的重要性。如果你在企业内,职称的提升也是对你非常具有价值的。一些企业有硬性指标,必须要有一些中级和高级职称人员。2. 教师资格证。老师这一职业目前越来越受到就业者的青睐,而要从事老师这一职业必须要先考教师资格证。培训机构也是目前最火的风口之一。即使是非教育行业的人,考一个教师资格证也能为自己增加更多的选择。3. PMP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资格认证。项目经理的必备证书,而所有行业都需要项目管理。获取一个PMP证书不仅获得一个证书,更重要地在于提高项目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这对于职场的提升大有帮助。对于一直比较火的CPA、CFA等证书,小辰认为非从业人士强烈不推荐去考。因为考下这些证书所付出的努力与得到的回报相比并不值得。最后总结一句话,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坚持学习与提升自己,是“非全人”逆袭最好的方式。
近来,一些地方出现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找工作受歧视的现象,引发社会关注。很多读者想知道,在高校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非全日制与全日制到底有何不同,其含金量真的比全日制低吗?为此,我们邀请部分高校负责人从报考、课程设置、导师安排、毕业论文要求等方面予以解读。问题1:报考要求一样吗?初试复试要求与全日制一致北京农学院研究生处处长何忠伟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是相对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而言的一种培养形式,其培养制度是以在职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以提高就业者专业能力、更新专业知识为主要目的,并使合格者获取学历学位的终身教育制度。它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互为补充,共同构成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对象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或专科毕业两年以上)人员。从2017年起,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要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初试)和招生单位组织的复试,初试与全日制考生用的是同一套试题,与全日制考生的国家录取分数线一样,复试要求也与全日制考生一样。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明显优势就是兼顾工作和学习,在职人员利用业余时间提升专业能力和学识学历。近几年,我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保持稳定,主要生源是农业技术人员、农村基层干部和涉农企业员工,25至40岁年龄段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占90%以上。由于他们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学习积极性非常高,理论与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学习效果非常好,已毕业的500多名非全日制研究生正活跃在京郊农业农村第一线,把知识写在京郊大地上。可以说,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已成为在职人员实现人生梦想的一个重要途径。从学制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三年,在校最长年限一般不超过五年。根据教育部要求,培养单位可以根据学习形式和生源特点,为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但必须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纳入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范围,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也纳入抽检范围。非全日制研究生修满规定学分,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德智体美达到毕业要求,就能拿到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我们学校共有7个专业学位点同时招收全日制研究生与非全日制研究生,二者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导师配备、师资队伍、实验条件、学位授予都是统一标准、统一要求。比如农业管理专业,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采用的就是同一个培养方案,总学分都不少于30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24学分,实践训练6学分。但是,考虑到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实际情况,非全日制研究生会采取周末集中授课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学习,相比之下更重视实习环节,像农业管理专业的实践训练就不少于6个月。其实,各高校目前都很重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严把入口关、培养关和出口关。我们学校一直致力于建设高水平应用型的现代农林大学,已形成依托农工管三大学科门类的非全日制教育教学体系,今后将不断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快培养乡村振兴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问题2:教学内容相同吗?课程设置完全一样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军政非全日制研究生是教育部2017年开始实施的一项重大改革,把之前由国家组织入学资格单独统考且只授硕士学位证的在职单证硕士研究生,调整为统一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统一划线、统一复试、统一录取的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并且毕业可同时获毕业证和学位证(双证)。北京理工大学从2017年开始招收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019年开始招收非全日制工程博士,每年大约招收非全日制硕士1000名、非全日制工程博士20至30名。从那时起,学校就明确规定非全日制研究生只招收在职定向就业类型,这与教育部2020年发布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中“原则上招生单位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只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完全吻合。在培养方案和课程学分方面,我们学校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要求相同,包括课程内容、实践环节、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位等。拿课程设置来说,非全日制学生的所有公共课、学科专业核心课和学科专业选修课,与全日制学生的要求完全一样。课程学习主要采取集中授课方式,上课时间为周六、周日等节假日或工作日的晚上,授课教师主要以校内教师为主,招生规模比较大的MBA(含EMBA)少量(大约10%)邀请了一些国内本领域著名教师授课,工程类别硕士也邀请企业导师来校授课。非全日制研究生课程学时、考核方式和质量要求等也与全日制完全相同。在学位论文方面,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评审、论文答辩等也都按照相同要求严格管理。学校还对全部学位论文进行重复率检查和5%随机抽取送校外同行专家盲审,不合格学位论文必须修改,再审合格后才能授予学位,以保证培养质量。从毕业情况来看,我们学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能够在基本学制(工科三年、管理和人文社科两年)正常毕业并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的比例约占90%。问题3:师资有区别吗?导师安排上同等对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兼MBA教育中心主任 徐炜目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只存在于工商管理学院MBA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在研究生培养上一直一视同仁,无差别对待。具体到MBA专业,非全日制研究生主要是指春季招生只获取学位证书的毕业生,也就是常说的单证班。为了规范MBA招生、培养及保证教育质量,教育部从2017年起将MBA春季招生和秋季招生并轨,推出全日制MBA与非全日制MBA。就我们学校的非全日制MBA和全日制MBA来说,二者除上课时间有区别外,在考试和录取过程中并无差别,都建立了完整的、相同的培养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从教学内容来看,二者的培养计划核心内容与要素是一样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核心必修课程与全日制研究生的核心必修课程是一样的,包括选修课程、任课老师、教学要求、课程考试、考核要求也都一样。以导师安排为例。我们学校的非全日制MBA和全日制MBA配备的导师是一样的,都实行双导师制。导师由学术导师和职业导师构成。学术导师来源于全校优质师资,职业导师由业界成功人士担任,主要职责是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职业咨询、专业能力培养与鉴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专业指导,积极沟通并一起参加实践活动,通过学校、导师、学生三方共同努力,建设好互动交流平台。非全日制MBA与全日制MBA的导师对于学生的要求,如实习要求、学位论文要求及论文答辩要求等都实行统一标准。同时,他们的教育督导和质量保证体系等都完全相同。实际上,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区别在于:全日制研究生是周一至周五上课,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周末或业余时间上课。这种上课时间的差别,并不影响培养质量水平,用人单位完全没有必要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实施差别对待。问题4:毕业论文降低要求吗?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北方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宋志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号)明确要求,培养单位在制定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案时,应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北方工业大学在招收培养非全日制研究生过程中充分考虑、尊重非全日制研究生脱产学习的特点,确定了“内紧外松”的个性化指导培养方式,确保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具有同等的培养质量,特别是在保障学位论文质量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内紧”是指学校在制定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学位论文规定时,既要清晰地认识到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的特殊性和困难之处,又要坚持“两个一致”原则。一是论文评审标准一致。学校硕士学位论文管理规定面向全体研究生,不区分学生的全日制或非全日制身份,学校制定完善的学位论文质量监督体系,由学校督导组、导师、外校专家等多方参与,联动开展过程监督。二是论文环节执行一致。在论文开题答辩、中期检查、匿名评审、预答辩和答辩等环节中,两种身份研究生须通过相同标准的过程考核和专家评审。如在开题阶段,学校通过开题查新保证论文选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文字复制比仅在低于15%时允许进入下一环节,大于30%则直接进入延期答辩;论文评审或预答辩不通过时,学生将视情况被要求直接延期3个月、6个月或一年不等。学校坚持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关口前移提醒,严格出口管理。对于课程修读未达毕业学分要求、未按时完成学位论文的个别学生,学校管理部门会及时提醒预警,安排专人跟进,及时督促。强化研究生导师学生培养“一视同仁、同一标准”的理念,坚决淘汰不合格论文,确保学位论文质量。“外松”是指学校充分考虑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习特点和个人情况,“一人一策、一生一案”,充分调动协调教学资源,采用相对灵活的个性化指导与管理方法,保证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习效果最优、培养质量最佳。学校长期实行研究生培养“弹性学分制”,将非全日制研究生最长修业时间延长至五年,为学生开辟求学“绿色通道”。在选课上,学校开放全部教学课堂,非全日制研究生可依据专业培养要求和个人学习基础灵活选择课程,充分利用个人有效时间,用好学校资源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为学位论文的高质量完成提供专业保障。【现状与建议】“双非”研究生就业常会遭歧视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主任白勇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式包括非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简称“双非”)和非全日制定向研究生两类。此前,我们学校有少数院系招收“双非”研究生,但近些年来,这些院系已停招“双非”研究生,仅招收非全日制定向研究生。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双非”研究生在劳动力市场求职过程中未受到足够公平的对待,就业途径不太通畅。部分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比如人们常在招聘启事中看到“招收全日制研究生”等要求,或者在同等条件下会优先录用全日制研究生。“双非”研究生就业举步维艰,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用人单位对“双非”研究生非常不了解,对于上级部门是否能够给这样的学生解决户口和编制的政策也不明确,导致不敢决策,在发布招聘需求时就没有给予这类研究生机会。尽管有的用人单位认为“双非”研究生很优秀,也希望招收,但又担心后续政策问题困扰,所以不敢大胆招聘、大胆用人。就业政策的滞后未能给“双非”研究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二,进入实习期,“双非”研究生需要提供各种凭证,证明自己具有应届生身份,才能与企业签署三方协议。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他们无法对用人单位做到广而告之。第三,在应聘中,很多单位刻板地认为非全日制培养的学生知识储备不足以和全日制媲美。第四,部分“双非”研究生年龄偏大。他们大多具有一定的工作履历,在工作之后回校继续充电,但一些用人单位或具体政策在落实户口、编制时,对人员年龄有严格限制,导致“双非”研究生无法参加应聘。怎样才能消除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偏见呢?我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应扩大宣传与介绍,增加用人单位或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正确认知。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相同,都属于统招统分计划,学历类型同为普通高等教育。两者的唯一区别在于学习方式的不同,而非学历类型的不同。用人单位应该消除歧视,关注学生能力,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提供更公平的竞争机会。其次,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非全日制学生的能力水平。建议高校进一步加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课程、专业设置,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以“高质量的人才”打消用人单位的顾虑。第三,教育、组织、人社等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打通劳动力市场政策壁垒,让非全日制研究生竞聘时可以享受到同等的政策红利,得到同样的展示平台。视觉中国供图
学霸姐姐前几天发布的文章——“到底要不要考研,这次你真的想好了吗?”收到了大家很多的评论,学霸姐姐每一条都认真看了,然后发现了几条让人深思的评论:@小哪吒biubiubiubiu:现在女生越来越难,找工作被歧视,考研导师也不爱要,女生怎么了?@朱一龙的一个小笼包:普通一本工科女生找工作真的太难了,双非歧视再加上性别歧视…一开始挺怨的,后来就坦然了,没办法,其实钢铁厂和电气机械企业就算去了也真的不太喜欢干。 @匪苑 :好累,我要是男生出路会不会好一点,不该选工科,这个专业女生工作不好找,考研也难,可是去做和本专业无关的工作我又不甘心,时间和金钱真的被浪费了,想哭......@香豆豆97:女生更能静下心来学习吧,女生更细致,也能吃苦,现在这个大环境对女生并不友好...这些评论,各个直击心底:为什么女生越来越难?为什么考研的女生越来越难?数据:女生的考研人数占总体的60%左右30多年前,女研究生的数量都不到全国研究生总人数的10%,到2010年,女硕士的数量首次超过男硕士,基本可以和男生平分天下,而就在去年,全国报考研究生人数为238万,其中女生占62%,相当于男考生的1.6倍!至此,女生终于成为了考研群体的主流。你以为成为主流就会有更好的福利和待遇吗?其实并没有。女研究生现状:导师不爱,工作被歧视目前国内搞科研的女生人数越来越多,甚至有阴盛阳衰之势:某知名985大学某专业复试12取5,参加复试的11人都是女生,只有1个男生。某浙大社会学教授实名批评女性会考试但是对学术没有“野心”,占用了大量学术名额:事实真的如此吗?女生在科研方面真的不如男生?还是遭受了不公平的性别歧视?耶鲁大学的某个研究团队曾经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测试,以弄清楚女性申请科学工作是否存在偏见,他们制作了两份只有姓名和性别不一样、其余资料完全一样的简历,然后找了127位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领域的大学教授,让他们去评估这份简历,结果发现:无论教授是男是女,他们都更愿意录取名字叫John的男性申请人,而名字叫Jennifer的女性申请人则不被教授们看好,尽管他们都说他们喜欢女性申请者,但给出的评估分数却不及男性,即使他们具有完全一模一样的技能。。。。此外,女性申请者的平均起薪约为26,000美元,男性则为30,200美元。“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具备相同的能力情况之下,教授们都认为女生和男生相比,不那么值得被雇用,并且还为她提供了更低的起薪和更少的职业指导。”论文的作者这样写道。并且,尽管教授们选择女性的可能性较小,但他们更倾向于评价女申请人——“可爱”,这表明,他们不愿承认自己不录用女性是由于性别偏见,他们的偏见是无意的,也是很微妙的,但,即使是微妙的、无意的性别偏见,还是会对科研领域的女性造成巨大的不利因素:她们更难被导师选取、找工作更难、薪水也更低。事实是:女生可能更适合读研及参加科研工作尽管人们普遍不看好女科学家,但是事实上女科学家可能比男科学家生产力更高,一方面,由于社会风气的原因,男性面对的压力比较大,可能比较难静下心来学习和工作,另一方面就是,男女自小受到的教育不同,女性普遍性格更容易专注,而男性则较为好动,喜欢挑战不确定性,因此男生对比女生其实并没有太多的优势。还有就是,传统观念认为,男性更适合抽象思维,而女生更适合记忆为主,但其实男女思维方式的差别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源于从小因为性别不同,而接受到的不同社会教育和心理暗示。如果,女生和男生接受一样的社会教育和心理暗示,那么,女性一定会更适合搞科研。比如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屠呦呦、清华大学的颜宁教授、密码学家王小云等,她们都在传统上不认为女性擅长的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最后总结:搞科研不分男女,对于女生来说也没有适合不适合,作为女生,只要你想,没有什么可以拦住你。读研的过程繁杂冗长,压力巨大,不论男女,只要你能忍得住寂寞,那就必定能品尝最甜美的果实。生物女学霸,一个自称学霸其实很渣的生物汪,努力将有趣的、有用的、有血有肉的科研那些事儿呈现给大家,关注一个好不啦~
曾经,一则“某国内985名校博士求职被拒,因本科就读非211高校”的信息曾引起社会广泛讨论。该信息显示:一名学习算法的某985高校博士,工作三年后辞职,本以为很快能找到新工作,然而两个月过去,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据称,一名猎头曾联系了这位博士,但在得知其本科就读院校为“非985、211”大学时,表示公司对学历有规定,委婉地拒绝了他。评论区的两千多条评论中,有的认为本科出身很重要,单位看重第一学历,普通院校本科生即便考取了名校研究生,依然会面临“就业歧视”;更多的人则认为,既然能考取985高校博士,就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而那位拒绝录用该博士的HR,要么是短视,要么是担心名校博士会抢了自己“小领导”的位置,故意刁难不用;还有一位高校教师,提到了自己单位的两个同事,他们都是985高校博士,只是本科均毕业于“非985”高校,其中有一个本科就读的还是“三流”院校,然而这位本科出身“三流院校”的博士,科研水平却相当出众,现已拿到国家优青。本科非双一流,985研究生也没用?很多非名校出身的同学努力奋斗,最终考研成功,可到了一些酸溜溜的人嘴里就变成了,“本科双非考上985研究生也没用!”我们眼里的成功,怎么到了别人那里就变得一文不值了呢?说没用,可能是因为,某些招聘单位不看研究生学历只看第一学历的出身。谁都不能否认这样的事实,但就因为这样个别的存在就全盘否认普通本科生考研上名校的价值简直就是出身歧视。有用还是没用不是谁一句话就能断定的,我们承认学历、学校的阶级的存在,人与人之间能力差别的存在,但不能就此否定任何一个人追求机会平等、追求高层次教育的权利,否定别人变优秀的权利。高校的鄙视圈中国高校的鄙视圈,早已自成派别,清北复交浙科南无疑在链条顶端,985、211也是重要的进阶标签。鄙视链大致是这样的:理科生看不起工科生,工科生看不起文科生,文科生又瞧不起艺术生,而艺术生瞧不上非艺术以外的所有学科、985看不起211,211看不起普通一本,普通一本看不起二本,二本看不起三本,三本的嘲笑专科生鄙视高职生。其中最常见的是本科鄙视链,更专业的说法叫原始学历歧视,即本科不是985、211的,最高学历就算是名校博士,还是会被鄙视。第一学历真的就那么重要吗?英雄哪儿管出处!文凭很重要,如果出身名校,在不少人看来,这就是自带光环,走路都带风。高考作为目前条件下较为公平的选拔制度,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一些优秀的同学通过高考进入更理想的大学,本身也能证明其有过人之处。但只是通过本科学历来判断一个人的能力难免有些武断,毕竟名校招生人数有限,在僧多坑少的当下,想通过高考来争得这一坑实属不易。因此,许多本科为二本、三本院校的同学希望通过考研来获得二次选择的机会。有这样决心的人,是非常值得敬佩的,众所周知,在条件相对一般的本科院校奋起直追,拼搏奋斗,希望在今后的人生中与名校生同台竞争,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所以,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网友争论非名校生考研有没有用的问题,恐怕是瞎操心了。此时就以有用或无用来衡量考研的意义,本来就是功利的。有用,到底是什么用?是通过硕士文凭找工作、取得用人单位认可的有用呢,还是开始研究学术有用呢?不同的有用依赖于不同的判断标准,简单的有用无用根本说不清楚。就像网友说的一样:考个研又不是去犯罪,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的,跟配不配有什么关系。不要去否定一个努力的人,哪怕他多么的微不足道。人生本来就是长跑,难道我在刚开始摔倒落后之后就要放弃吗?我们也明白读本科重要,但是无法改变纠结也没有用,我们就是想爬起来再努力一把,我们可能追不上前面的人,但是我们不想成为主动放弃的人。
大学生就业困难一直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读大学不就为了找一个好工作吗?现在读完大学,找工作这么难,那读大学的意义在哪?还有很多普通大学的学生,在读完大学之后还会继续提升自己的学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很多学生进入普通大学,想通过一些方法提高自己的学历,可当学生们为提升学历想尽方法时,用人单位也在提高他们的标准,更有的直接将第一学历设置成录取要求。很多提升了学历的大学生没法去面试,对于他们来说找工作就更难,连试岗机会都没有!一位“双非”女硕士在网上发表了这样一段视频,引起了网友热议,视频中的内容是她找工作接连被拒。在毕业之后半年多时间里,一直都在找工作,一直都在被拒绝,没有人愿意录取她。在视频中说到,她求职的岗位并不是国企或者是非常特殊的岗位,只是非常普通公司的岗位,在看到她是双非学校毕业生之后,竟然也遭婉拒。这样的情况,刺痛了很多大学生的心,明明非常努力,毕业之后更加努力地在提升学历,为什么在找工作时还会遭到对学历的歧视。第一学历有什么影响?第一学历是什么,人生中获取的第一个大学学历第一学历其实就是你人生中获取的第一个大学学历。比如你是全日制专科的毕业生,在毕业之后选择了专升本,或者是想提升学历。那么你的第一学历就是专科,用人单位看的第一学历就是这个意思。第一学历有多重要,企业大多都会选择第一学历比较高的学生其实在上文中就可以看出来,就因为第一学历不是985,211之类的院校,在找工作时就处处碰壁。并不是说双非,专科学历的毕业生不够优秀,只是在找工作时,企业大多都会选择第一学历比较高的学生。用人单位这样的条件,双非硕士还有必要读吗?很有必要,不管用人单位的条件是什么,始终相信知识都是学给自己的,只要是自己学会的东西,是谁也抢不走的,纵使找工作时只看第一学历,在提升学历途中学到的东西也是终生受用的。双非院校毕业的学生应该做到什么?将目标定远一些,努力营造更好的自己虽然第一学历并不很称心如意,同时也证明自己并不是足够优秀的,只要将目标定远一些,努力营造更好的自己,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向上,相信你一定可以变得十分优秀。不怕失败,寻找出路很多双非的学生找工作碰壁,就会变得不自信,大家可千万不要这样,遇到困难,就要迎难而上,只有在与困难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才会让自己越来越优秀。端正自己的态度,机会永远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端正自己的态度,不能遇到点困难就否定自己,不相信自己,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还怎么能让别人相信你?机会永远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自己不努力,自暴自弃,没有人会可怜你,也没有不努力就会送上门的工作。如果选择了提升学历,就很有必要再为自己的未来努力拼搏一把。既然选择了,就要努力前进,不要在自己选择之后畏首畏尾,不敢前行。如果是这样,根本没有必要去提升学历。既然选择了,那就自己去找寻自己去创造意义。如果你选择提升学历,请把它视为你人生的起点,而不是终点。从起点开始,一步一步努力,为之奋斗,让自己变得优秀。不要否定自己,要相信自己用人单位,首先是看学历,其次看你是否优秀,如果足够优秀话我相信,一定会被破格录取。万事皆有可能,大家一定不要否定自己,要相信自己。把时间都花费在提升自己这件事上。大家千万不要遇到一点挫折就想放弃,要努力去让自己变得更好,让自己成为别人的榜样。现在这个社会,太多大学毕业生都在找工作,竞争压力也是很大。用人单位肯定也会用条件好一点的毕业生。这一点是人之常情,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是怎么能在众多的毕业生中脱颖而出呢?怎么能在众多的毕业生中脱颖而出?需要大家为此付出诸多的努力,第一学历并不是很好的同学们,不要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在你决定提升学历时,一定要下定决心,把自己的学历提升上去。在有一定机会的情况下,自己也就能够比别人多一个机会,因为曾经被拒绝过,就一定要付出更多,比别人还要再多的努力。让自己成功,让自己不负所望。结语:在进入自己满意的工作单位后,也不要放松警惕,要一直努力,多去思考。多去创新。只有自己一直坚持不懈的努力,才不会被这个社会所抛弃。在学历这个事情上看是这样,在我们生活中也是这样。今日话题:学生想要提升自己的能力,还应该怎么做?#1月新年启航计划#
“对不起,双非硕士学历,我们公司不招!”网友坐不住了双非女硕士求职遭拒:双非硕士被就业歧视,到底冤不冤?最近,笔者上网发现了这样一则新闻:一位双非大学(既不是985也不是211大学)的女硕士在毕业季找工作时,因为双非硕士学历不受认可,求职屡屡碰壁,疑似遭到了企业的就业歧视。据这位女研究生所述,她在投简历应聘的过程中,有一些企业人员直接明确地拒绝她:我们公司不认可双非大学的硕士学位,你不符合我们的招聘需求。换言之,虽然很多企业要求的是硕士学历,但是具体到招聘过程中就会变相地要求985、211毕业,而不考虑双非硕士。这也算是一个招聘的潜规则了。很显然的是,有类似遭遇的毕业生肯定不少。那么,类似这样的双非硕士学历求职没人要的遭遇,到底冤不冤呢?首先,笔者试着分析一下出现这样状况的原因。一方面,企业在招人的时候依然存在着“名校情结”,也不单单是企业,我们整个社会都有着这样的名校崇拜情结。所以,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会优先考虑那些毕业于985、211等名校的学生,这也有助于企业减少筛选人选的成本。从企业角度看,这样做似乎无可厚非。另一方面,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多,每年似乎都是最难就业季。尤其是今年受到疫情等特殊情况影响,企业用工需求减少,毕业生们遇到的就业竞争就更大了。对于双非硕士们来说,在就业市场上的确是很难竞争得过那些名校毕业生的。以上这两点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容我们忽视。但是,不得不说的是,企业在招聘时变相要求名校学历,对于双非硕士而言,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就业歧视的嫌疑。所以,笔者的观点是:其一,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界,可能需要转变一下观念了,不要一味地以“学历”来判断一个人。学历有时候真的无法判断一个人。尤其是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在人力成本允许的前提下,除了看学历,不妨再多看看对方的学业表现、在校表现、特长技能、实践经历等,来综合评判一个人是否符合工作岗位的需求,不要因为学历就一棒子打死不给机会。其二,也想提醒那些双非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们,学历方面或许比不过人家,这一点不足要深刻认识到,从而能够在其他方面能够更加努力,去提升自我,弥补不足。笔者也曾见过普通一本的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比赛和社会实践,最后凭借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个人素质得到了名企的工作机会。提升自我,这才是根本之道。最后,也想问问大家,关于双非学历受就业歧视的现象,大家是怎么看的呢?您认为这公平吗?
本科双非大学生受歧视有多严重?考研复试被刷,求职被查学历三代被重重歧视的本科双非学生,想要逆袭到底有多难?有一类大学生,他们的学历是本科,但是他们的母校既不是985也不是211,他们是本科双非的大学生。按照学历来说,他们也是本科,高考的成绩也不算太差。但是,和985、211的学生比起来,他们就只有被歧视的份了。本科双非的人,就算很努力,也难逃被歧视的命运。1.考研更难在每年的考研大军中,绝大部分都是本科双非的同学,他们希望可以通过考研来提升学历。但是,事实很残酷。一方面,名校保研的人数就占去了很多大一部分名额。而本科双非的学校,很多根本没有保研名额,就算有也寥寥无几。另一方面,本科双非的同学,哪怕过了笔试,到了复试环节,和来自985、211的同学一起竞争,也毫无优势可言。虽然原则上说是要平等对待,但事实上导师仍然会更倾向于选择本科是985、211的同学。考研复试被刷的同学中,大部分都是本科双非的,笔者有朋友就经历过这样的事。2.求职更难在找工作求职方面,本科双非同样会受到歧视。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一些规模比较大的企业,会非常看重应届生的本科学历。很多时候,公司招聘的时候,会直接把本科双非的同学在简历筛选环节就淘汰了。就算你辛辛苦苦考上了名校的研究生,等你到时候出来找工作的时候,企业依然会查你的学历三代。你的双非本科,仍然会是困扰你的劣势。不是有这么个说法吗?“对不起,本科双非的博士我们不要。”说起来,这其实对本科双非的同学挺不公平的。但是,从企业的角度这也很好理解,毕竟面对那么多的求职者,企业需要提高效率,节省人力成本,用学历来卡第一道关无可厚非。3.凭什么本科双非就要受歧视本科双非就注定要遭受歧视,这合理吗?并不合理,本科双非难道就一定比出身名校的更差劲吗?这也不是绝对的。名校毕业的学生照样也有碌碌无为的,本科双非也能出得了优秀人才。只不过,在这个学历越来越贬值的年代,本科双非遭受歧视似乎已经是一件无法改变的事实。这一点,或许大家还是应该有心理准备,抱怨是没有用的,与其抱怨,不如坦然接受。更重要的是,不要因为自己本科双非遭受歧视就妄自菲薄放弃努力,反之你需要更加努力,比那些985、211的同学更加努力才行。事在人为,马云当年不也是本科双非吗?现在还有谁敢歧视他的学历。所以,努力吧!今日你对我爱答不理,他日我要你高攀不起!
近期有很多小伙伴问小编:我本科出身双非普通二本,考研会被歧视吗?我专科毕业,可不可以帮我选一个不受歧视的学校?有不少20考研考生都会因为自己的本科院校不好而自卑,怕被歧视,怕受到不公平对待,那考研中会不会存在歧视问题呢?又要如何应对?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谈谈这个问题。一、歧视是否真的存在?首先“歧视”这个词,本身就非常带有个人感情色彩。从小老师就教导我们不要用有色眼镜去看别人,但有时候第一感觉就是会深深的印在脑海,就好比我们对于985、211、普通本科的看法,前者就是比后面的优秀,虽然有特例,但这种普遍性的思维已经深深的印在脑海。所以,导师们也是一个个有主观感情的人,在我们考研复试面试的过程中,如果摆在老师们面前一群985、211和普通二本生,不让他们“另眼相看”真的很难。说到这里不得不承认,“另眼看待”或者大家所说的“歧视”确确实实存在,但存在不等于普遍。现在有很多学校尤其是好的学校,为了争取好的生源,为了公平竞争,不允许考生在面试过程中带个人简历,不允许自我介绍包含有本科出身,甚至略过自我介绍这一环节,直接考查考生个人专业素质。另一方面说,导师招生都希望能招到那些优秀的、专业能力强的考生,那么对于普通院校本科出身的同学,他们会持有“怀疑”的态度,或者说想要看看你到底表现如何,直白点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专业素质如何一问便知。于是,在这样的考察下,有些确实专业素质不强的露出马脚被淘汰,心里当然会不舒服,于是“被歧视”就深深的烙在心里,觉得受到不公平待遇。二、如何正视“歧视”这个问题1、首先,正视自身实力,合理择校。对于所有考生来说,选择学校首先要有“自知之明”,清楚自身实力,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好学校谁都想考,但不是谁都能考得上。如果好高骛远选了一个不切实际的名校,能不能过初试线还是一回事。那如何选择一所适合自己的学校呢?查看学校历年报录比情况主要是看一下每年报考人数。如果每年报考人数都很多,但是一志愿录取的人却很少,并且一志愿录取的人分数都不高的话,那么该学校可能存在压分情况。这很明显是在给优秀的调剂生留地方,所以,谨慎选择。查看总分成绩组成比例总成绩由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组成,初试成绩不存在歧视不歧视的问题,面试可能会存在。所以为了降低这种风险,可以选择报考初试成绩比例大于复试成绩比例的学校。比如最后总成绩计算=初试成绩占比70%+复试成绩30%,这种更多的拼初试成绩,相对公平很多。查看学校复试成绩组成比例通过查看报考院校的往年复试通知,里面会公布复试成绩计算方式。复试成绩一般由面试成绩、口语成绩、面试成绩组成,可以选择面试成绩占比较小的学校。查看学校去年接受调剂的方案如果调剂方案中写着只接受985/211本科生调剂,或是标明985/211学生有优待的,并且最终拟录取名单中大部分录取学生都是调剂进来的话,那么可以看出该学校走的是大量接收考名校落榜且本科好的调剂生路线。直接问上一届学长学姐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问这个专业的研究生,询问有几位是双非院校考上的,这一招最直接有效。2、其次,努力复习,尽全力做到最好,用分数来弥补“出身”。对于“本科歧视”这一点大家不要咆哮,毕竟老师也不是神仙,绝对的公平公正也不可能。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老师,你肯定也会对本科较差的学生抱有怀疑。我们要做的,只能是初试、复试做好充分准备,拿出实力给老师看,如果你表现优秀,老师们会不要你吗?对于同学们来说,初试和复试一样重要,现阶段的目标是先过了初试,认真备考,打下扎实的基础,把初试的分数往高了考,现在的任务就是全力以赴准备初试!如果初试你能考400分以上,你已经获胜一大半了!有句话叫“想要考上研:要么初试分高不可比,要么复试表现的无可挑剔”,如果你什么都不努力而在这里徒担心被歧视,那你注定是被淘汰的那一个。所以,加油吧,大学的出身已经无法改变,能改变的是你考研初试的成绩,和你复试的表现,趁现在还有时间,拼尽全力做到最好,不给别人挑刺的机会,不给自己留遗憾!20考研人,加油!更多考研择校选专业分析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