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最风流的神童:37岁当了自己读过大学的校长,连娶两任女博士胞有重阆

中国最风流的神童:37岁当了自己读过大学的校长,连娶两任女博士

中国最风流的神童:37岁当了自己读过大学的校长,连娶两任女博士大部分人提起神童,脑海里最先出现的就是一个戴着眼镜、抱着书本的“小学究”形象。但其实,神童也有七情六欲,他们除了学术研究之外,也会经历浪漫的爱情,今天我们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位风流神童,他在中国神童中独树一帜,很像武侠小说中那种武功高强,同时也感情丰富的大侠。展涛,1963年4月出生于山东兖州。作为古九州之一、孔孟讲学圣地,人杰地灵的兖州孕育了展涛这样一位神童。1979年,初三刚毕业的展涛参加全国数学奥赛,因为出色的表现,引起了山东百年名校山东大学校领导的注意,后来展涛被山大数学系破格录取,进入当时山大的少年班。年纪稍大的人可能知道,那时候不少名牌大学都设立“少年班”,专门招收智商超群的神童加以培养。展涛进入山大后,师从中国著名数学家潘承洞。这位潘教授是中科院院士,他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成果让中外数学家赞叹,可想而知,能成为他的弟子,展涛还是非常有能力的。16岁破格进入山大,24岁获得博士学位,展涛成为当时数学领域青年学者中非常出色的一位。山大毕业后,展涛并没有离开,而是直接留校任教,从最开始一名普通讲师慢慢晋升:副教授——正教授——数学系副主任——山大副校长——山大校长。自此,展涛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老牌大学校长。还有一些人不了解山大,这所大学不只是简单的“985”、“211”高校,也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中国创办的第二所国立大学,在中国高校中地位很高,而展涛成为这所大学校长时才37岁。展涛家世平凡,能从一名神童成长为山东大学校长,也是非常不容易。在山大“功成名就”后,展涛后来又被调到吉林大学任校长。吉林大学和山东大学在国内地位相当,按理说这样的调任不算升也不算降,不过在成为吉林大学校长之后,展涛的仕途确实开始走起了下坡路。2011年,校长展涛出任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从一个名牌大学校长到信息中心主任,这其中差距颇大。到了2017年时,展涛被免职。之后展涛出国谋求发展,现在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董事会主席。关于这位神童,除了他的仕途让人津津乐道,他的感情生活也颇受人关注。在国内某论坛曾有一篇关于“展涛历任妻子”的帖子,爆料称展涛有过三任妻子,分别是潘承洞的女儿潘勤;留德归国的经济学博士徐晓曼博士;以及山大医学院毕业的一个年轻医学女博士。不过后来媒体考证,潘勤并不是展涛的妻子,这也就是说展涛只有过两任妻子。不过由于其中一位妻子也是山大毕业,坊间添油加醋的流传后,展涛也有了风流才子之名。

迫胁而栖

数学神童展涛:整合融合新山东大学有功,却为何败走吉林大学?

潘承洞校长蒙荫下的神童展涛如果看过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你一定对潘承洞这个名字不陌生。作为陈景润的同事,潘承洞先生早在1963年就证明了1+4,并在数论研究中取得了许多其他斐然的成绩。正是由于这些卓越贡献,潘先生于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除了是一位优秀的数学家,潘先生还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其于1986年任山东大学校长,掌舵这所山东最高学府近11年。潘先生还致力于培养下一代的优秀数学人才,共培养了30余位研究生和博士生。潘承洞先生如果谈到谁是先生成就最高的学子,这个可能会引起争议。但如果谈到谁是先生最喜爱的弟子,当是非展涛莫属。因为他不仅仅是潘先生的弟子,还是潘先生的学术接班人、治校伙伴和山东大学事业接班人,陪伴在潘先生身边时间达14年之久。展涛1963年出生于山东兖州,从小便展现出对数学的热爱和天赋。年仅16岁就被破格录取到山东大学数学系进行学习。在潘先生的指导下,展涛4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时年24岁。博士毕业后的展涛留在山东大学任教,从教6年后,展涛就被破格提拔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并获得洪堡基金的资助,成为德国人钦佩的洪堡学者。展涛在一些重要的数学问题中都做出了很好的成绩。如果按照这个路径发展下去,展涛也许会成长为山东大学数学学派的新一代掌门人,会成长为中科院院士,会摘得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展涛仕途坐上火箭的展涛由于恩师潘承洞先生已经执掌山东大学多年,他的爱徒也被他寄予厚望,展涛从此走向另一条截然不同的路线。在展涛刚刚年满30岁之际,他被任命为山东大学数学系副主任,已属破格提拔(彼时山东大学数学学科还没有学院建制)。而仅仅两年后,在展涛还没有经过院系正职领导一级的锻炼时,还不到32周岁的展涛再次被破格提拔,被任命为山东大学副校长。熟悉高校人事的朋友就会发现此处任命的不寻常之处,小展教授从院系副职领导到校级副校长中间至少连跳了两级,且其院系副职领导仅仅两年,并没有做完一个完整的任期。此次任命属于破格中的破格,不寻常中的不寻常。山东大学1997年,潘承洞院士于济南仙逝,中国生态美学的奠基人曾繁仁先生接任山东大学校长。但短短两年后,展涛再次被破格提拔接棒曾校长,在37岁的时候担任山东大学校长,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大学校长。彼时的山东大学刚刚由原山东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和山东医科大学合并而成。三校融合,年仅37岁的展涛担子很重。他的重心也就完全的从学术研究转移到管理工作上了。在山东大学,展涛的工作受到了山东大学师生的一致好评。在展涛担任校长期间,山东的两位副省级领导先后兼任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一职,因此作为校长的展涛成为这所百年名校实际上的主政者。吉林大学执掌山东大学的八年是展涛人生最为辉煌的八年,虽然没有时间从事他热爱的数学研究,却有幸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施展抱负。值得一提的是,展涛堪称对学生最好的校长,他被山大学子亲切地称为展哥。展校长在山大设立的校长信箱是每信必回,而且提出的每个意见建议都必须要认真办理。展涛同时推动了三校的实质性融合,并在山大率先采用了大部制管理体制,理顺了合校后的管理体制。正是由于展涛在山东大学作出的优异成绩,在担任山东大学校长八年后,展涛奉调北上,担任吉林大学校长。为何败走吉林大学?吉林大学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在我国的高教版图上一直都具有很高的地位。新世纪以来,地处长春的五所高校先后并入吉林大学,吉大成为我国规模最为庞大,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展涛此次奉调出关,被坊间认为是对展涛推动山东大学实质性融合所做工作的高度认可。展涛履新吉林大学在履新吉林大学校长时的就职演讲中,45岁的展涛意气风发,雄心勃勃,带着他标志性的略有些腼腆的微笑。展涛对吉林大学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如大胆放权学术权力,构想教师和学生参与决策过程等……大部分吉大人对展涛的评价很高,认为那是吉大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但两年后,展涛转任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书写了一生破格传奇的展涛或许没有想到,自己再次被破格从副部级转为教育部下属的一个平凡的岗位(正处级)。展涛与吉林大学前校长周其凤后序也许,这一切都应了那句古话,人生三大不幸之少年得志。当年过半百的展涛再次回忆起自身的起伏时,不知他是否会想起那个曾经立志摘得数学王冠上明珠的白衣少年。您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评论!如果喜欢,一定记得关注哦,带给你好看的高校历史和发展现状研究!高考临近,如有志愿填报问题,欢迎咨询探讨!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纪念邓从豪院士百年诞辰

文|蔡政亭2020年,岁在庚子,适逢邓从豪先生百年诞辰,谨以此文表达我们深深的怀念。一1979年-1982年,我跟随邓老师读硕士研究生,此后在他身边工作,直到1998年邓老师因病去世,前前后后跟随了他将近二十年,向他学习做学问、学习做人,收获良多,感慨良多,一时间竟不知从何谈起!邓老师是山东大学的一面旗帜,是标杆式的人物,可谓高山仰止!邓老师是国内外著名理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新中国山东大学的第五任校长。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一、三等奖各一项,国家教委(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等等。邓老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相当于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从1955年起,邓老师入党提干,先后担任化学系副主任、主任,光学系主任,山东大学副校长、校长等。创建了理论化学研究室并亲自兼任主任。还担任中国化学会理事,山东省激光学会理事长,山东省人大常委、山东省人大教育组副组长等。在领导岗位上,他全面深刻理解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公正无私、呕心沥血,努力提高办学水平,深受广大师生的拥护和爱戴。邓老师是我们一生的楷模。他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人类的科学事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二1992年,邓老师收到来自他的家乡江西省临川县政协和县教育局的来信,希望他写一个自传。不巧,邓老师有紧急任务在身,抽不出时间,于是希望我来替他写一个草稿,最后由他定夺。邓老师把我叫到家里,跟我谈他的家世、求学经历及调来山东大学的过程。这份自传刋印在《江西临川县文史资料汇编》,现摘要如下:邓老师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兄弟姊妹六人。邓老师是兄长,自小学习成绩突出,上小学时,教他数学的徐老师毕业于清华大学,特别喜欢邓老师,称赞他聪明,解题思路很清晰。徐老师名字中有个豪字,于是把邓老师的原名涱泉改为从豪了。小学毕业后,邓老师考取南昌中正中学,成为全乡第一个中学生,离乡到省城读书,初中毕业后,保送本校高中部。这六年中,每到假期,他都回到家乡,放下书包就下地,帮助父母干农活,由于疲劳,有时竟然拄着锄头睡着了!高中毕业后,他步行几百里,历时一个星期,到战时设在福建长汀的厦门大学赶考,由于旅途劳累,蚊虫虰咬,风餐露宿,感冒了,但仍然咬牙坚持考试,最后一门考试还碰上了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最终,邓老师在千余名考生中名列前茅,被厦大化学系录取。接到录取通知书时,全家既高兴,又为路费和学杂费发愁。邓老师的父亲几夜未曾睡好,最后牙关一咬,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把仅有的全家赖以活命的口粮地典当出去!虽然筹到了邓老师去厦大上学的费用,他父亲却由这块土地的主人变成了新主人的雇工。不用说,全家老小的日子更加艰困了。邓老师说到这里时,眼里泛着泪花,说,我看到父母那么难,我真的不想去厦大了,一度想到南昌中正大学(也先期考了中大并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去读。他说,南昌中正大学也算是我的母校,我就读的中学是她的附中,几位中大的老师还到中学部来给我们上过课,要比去厦大读书节省点。但是,父亲态度坚定,他说,再难不就是几年嘛,咬咬牙就挺过去了。于是邓老师从父亲手里接过了那沉甸甸的学费,也肩负着全家人的希望,告别父母去厦大报到了。三1941年秋,邓老师开始了在厦大四年求学的生涯。新生第一学期上无机化学课,主讲教师是大名鼎鼎的傅鹰教授,即后来成为中国胶体化学奠基人的那位化学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30年代曾在山东大学任教。邓老师说,在一次课上,傅先生写了几个公式,说它们先作为经验公式来使用,实际上可从量子力学推导出来!傅先生的这一席话对我很震撼,量子力学竟那么神奇和有威力,心向往之!接下来,傅先生又说,学习量子力学需要比较深厚的数学物理基础,化学系开设的数学和物理远远不够。邓老师课后想了很多,做了一个影响终生的决定,他要到数理系去听课!那时的厦大,数学物理还没有分家,称作数理系。在这里他认识了谢希德,即后来的中国著名半导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复旦大学校长。邓老师与谢希德在厦大数理系同学四年,成为一生的朋友,邓老师去上海,或谢先生来济南,都要互相探望。邓老师在厦大求学四年,未曾回乡探亲。他说,一方面没有钱,不想再向父母要路费,他们已经够难的了,另一方面正好用假期的时间把两个系的功课都学好。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世上哪有天才?所谓天才,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也用来学习罢了!邓老师就是用这样的精神,通过四年的艰苦卓绝卓的努力,获得了厦门大学数理系和化学系的两张毕业文凭!笔者曾见过邓老师的这两张文凭,这两张文凭也曾在《邓从豪校长百年诞辰图片展》上展出过。好不容易熬过了漫长的四年,1945年夏季邓老师从厦大毕业了,并且在厦门集美学校(即现今的集美大学)取得了高中部数学组的教职,教数学正得他所愿。拿到第一个月的薪水之后,邓老师匆匆赶回阔别四年的临川老家,全家人悲喜交加,互诉衷情。邓老师为父亲赎回了土地,后来又多买了几亩,全家人的苦日子终于熬出了头!四邓老师在集美学校教了两年高中数学。学生中有一位张乾二,后来成为著名理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福州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是厦门大学教授。1990年代初,邓老师曾邀请张先生来,为我校理论化学研究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讲授角动量理论。张先生曾深情回忆起邓老师为他们讲课的情形,某些细节记忆犹新也十分感人。他说,邓老师兼修数理和化学两系,讲的是数学,而随时能结合在物理和化学中的应用,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潜力。2005年,集美大学为曾在母校学习和教学的两院院士塑像,共有八位,邓从豪院士和张乾二院士师徒二人赫然在列,一时传为佳话。1947年,南昌中正大学向邓老师发出了召唤,希望他能回南昌,为家乡效力。邓老师觉得能够胜任,再者离家更近了,方便照顾父母。邓老师高高兴兴信心满满地回到了南昌,这块曾经度过六年中学时光的热土,希望能够实现自幼就有的科学救国的理想。他从助教做起,不论答疑辅导、批改作业还是带实验,都十分认真一丝不苟,深得系领导老教师和学生们的喜爱和高度评价。正当邓老师准备在中大一展宏伟抱负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对民主人士的迫害益发变本加厉了!1947年冬天,爱国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掀起了"反饥饿、反迫害″的学生运动,学生罢课,上街游行示威,很快席卷全国。南昌中正大学的学生们很快卷入了学潮,但遭到了国民党江西省和南昌市当局的镇压。两名和平示威的学生被射杀,更加激起了民愤!一天午饭时,邓老师和几位青年同行在一起边吃饭边议论。邓老师态度明确地站在游行示威的学生一边,支持学生们的正义行动,反对当局的镇压恶行。不料早有隐藏其中的暗探报告给了学校当局,很快一份被开除教职工和学生的名单张贴在校园公告栏里,邓老师就列其中!中大教务长郭庆棻教授爱邓老师的才华和人品,他也是召唤邓老师离集美来中大的招聘人,得知消息后心急火燎,紧急从中斡旋,最终学校当局收回了成命,但却留下了“严命训诫,以观后效”的尾巴。邓老师彻底凉了心,为留在中大的前景担忧。突然想到了一个人,就写信给他以求职。这个人便是刘椽教授,此时正担任山东大学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刘先生曾在厦大给邓老师主讲过物理化学课,了解邓老师数理系化学系双修,知道邓老师的优秀,是刘先生的爱徒,正是山大化学系所需的人才。于是紧急向校方汇报,获准后立即回信邓老师并发出了聘书。1948年春节后,邓老师离开南昌这块伤心地,先坐火车到上海,然后乘船来到青岛山东大学报到。自此直到1998年病逝,邓老师扎根齐鲁大地,为科学事业,为教书育人,整整奋斗了半个世纪!五邓老师在上海等候开往青岛的航船时,有一点空闲时间,他便去外文书店逛逛,不意淘到了宝贝,在书架上发现了量子化学大师金布尔(Kimball )著的《量子化学》。这是一本世界名著,邓老师早就知道有这本书,但却不知道到哪里去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邓老师欣喜不已,毫不犹豫地买下来。到山大报到后,邓老师请人做了一块小黑板,挂在宿舍里,一有空就研读金布尔的书,并在小黑板上推导书中的公式,每章末的习题也在小黑板上推演,在书边写了很多的注释,对重点难点进行了勾划。邓老师对这本书反复读了很多遍,可以说对它的核心内容了然于胸,吃透了它的精髓,于是就开始选题做研究。邓老师的第一项研究选题是键函数,它来自氢分子成键轨道的启发。研究论文初稿写成后,邓老师把它寄给了吉林大学副校长唐敖庆教授。唐先生是邓老师仰慕的量子化学大师,经常在杂志上看到他的研究论文,很受启迪。唐先生很快给邓老师回了信,对邓老师进行鼓励并对论文提出了修改建议,还附上了他近期发表论文的抽印本。信中还告诉邓老师,教育部将于今年,即1952年的暑假在青岛举办物质结构学术研讨班,目的是培养物质结构师资,届时你可来听听课。主讲人除了唐先生外,还有卢嘉锡教授、吴征铠教授和徐光宪教授。这几位教授都是邓老师所敬重的著名理论化学家,卢先生是邓老师的恩师,在厦大时曾听过卢先生所讲授的晶体化学课。邓老师如愿参加了这期研讨班,聆听了几位大师的学术演讲,眼界大开。见到了分别几年的卢先生并互诉别情。此后,唐先生接受邓老师到吉大进修了半年,大大提高了学术研究能力。1962年-1964年,教育部委托唐敖庆教授在吉林大学举办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与1952年暑期的研讨班不同,这期讨论班是集体做学术研究,讨论班成员都是来自全国高校的量子化学精英,有吉大的孙家钟、江元生,山大的邓从豪,厦大的张乾二,北师大的刘若庄,川大的鄢国森、古正,云南大学的戴树珊等。唐先生为大家主讲群论课,讨论班选择配位场理论作为集体研究课题,指定邓老师为讨论班的班长。唐先生在一次讲课时说,在点群和连续群之间缺乏一座桥,搭建起这座桥,就能把点群和连续群统一起来进行描述,现在它们是孤立的,并交待说,从豪同志,你来考虑一下吧。邓老师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生之明。于是苦思冥想,食不甘味,沉溺资料,泛舟书海,终于想到了这座桥是否就是一个耦合系数?有了这个耦合系数,是不是就把原本无关的点群和连续群联结起来了?经过数不清的日夜探索和数学推导,终于建立了这个耦合系数,并执笔写出了第一篇关于配位场理论的奠基性研究论文!此后,以此文为基础,对各种配位体场的情形进行了推广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最初发表在吉林大学学报,讨论班结束后,经过大家的补充研究后发表在中国科学。1966年暑期国际理论物理大会在北京召开,唐敖庆教授在会上作了配位场理论研究的报告,被评为大会十大优秀成果之一。“文革”结束后,此项成果毫无争议地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以此为基础的科学专著《配位场理论方法》被评为国家自然科学图书一等奖。邓老师把这本科学著作的中英文版各两本赠送给了山大图书馆。六1980年代初,《配位场理论方法》中英文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唐敖庆先生在序言中写道,我们(上世纪六十年代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研究集体)通过构造一个耦合系数,串联起了点群和连续群,实现了对它们的统一描述,由此对配位场理论计算方法取得了新的突破。国际上,同类的研究出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也就是说,中国科学家的研究超前了至少十年!除却取得了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之外,经过这样的培养和锤炼,研究集体的成员成为了中国理论化学的中坚和旗帜,是唐敖庆先生构建的理论化学研究大厦的顶梁柱!人们把这个团队称为唐敖庆八大弟子。此外,八大弟子的研究生和各大学及中科院各单位的老师及研究人员,也有不少来讨论班参加听课学习者。邓老师当时的研究生是关大任,前来进修的山大教师是佘敬曾先生和居冠之老师,他们都很有成就。佘先生后来去了中国海洋大学,居老师去了南京大学。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结束后,八大弟子回到原单位,独立选择研究课题,开始了向理论化学科学高峰攀登的新征程。邓老师选择的研究方向有两个,其一是量子化学基础理论,主要是电子相关及多电子原子的波函数及能量计算方法,其二是分子反应动力学,主要是过渡态理论及量子反应散射理论的新方法。为此,他付出了后半生的全部心血,直到生命的终点。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研究集体的再一次聚首,是在“1978年10月-1980年1月 吉林大学-全国量子化学研究生、教师和科研人员进修班”。继1977年恢复了大学全国统一招生之后,1978年恢复了研究生招生工作。八大弟子除古正先生外都招收了研究生。唐敖庆先生提议,经教育部批准,七大弟子的研究生在本单位修完英语和政治课之后,集中到吉大学习专业课和学位课,学完后再回到原单位完成学位论文。唐先生主讲量子力学和量子化学,其他成员每人都选择一门自己擅长的课程,邓老师主讲的是化学反应的量子碰撞理论。此外,进修班还吸纳了与吉大同城的东北师范大学赵成大先生的研究生,赵先生主讲了统计热力学。邓老师的研究生冯大诚、王镇和韦苞洋以及山大化学系的刘成卜和刘传朴两位老师同时前往学习、进修。进修班结束后,冯等三位研究生回山大,在邓老师指导下做学位论文研究,毕业取得硕士学位后,冯大诚留理论化学研究所工作。返校后,刘传朴老师讲授结构化学,刘成卜则考取邓老师的研究生,读完硕士博士之后,再到吉大唐敖庆先生孙家钟先生那里做二年博士后。刘成卜获得了“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他学问好、人品好、工作能力强。邓老师临终前选择了刘成卜担任理论化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室更名为研究所后任所长,由他带领大家继续完成邓老师未竟的事业。参加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和量子化学进修班的研究生和进修生,日后大都成为中国理论化学研究队伍的骨干力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唐敖庆先生和他的弟子的伟大创举。七冯大诚老师的聪慧和博学人所共知,深得邓老师赏识。他在邓老师指导下做电子相关研究,开创了氦原子研究,他是编写程序的高手,参与了后续多电子原子问题的研究,他的知识积累和经验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借鉴,对相关的获奖项目贡献很大。我于1964年-1969年就读山大化学系,留校后去了物理系,参加了1979年夏季研究生入学考试,报考的导师是邓从豪教授。化学系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定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另外两门是英语和政治。由于与化学课疏离日久,复习起来很吃力。我去找邓老师,怯怯地说,我能否不考化学而代之以量子力学、统计物理和数学物理方法。邓老师一口答应了,未作任何迟疑,说很好,这些课都是做量子化学研究所必需的。这三门课刚刚在进修班上学过,复习起来难度不大,于是我顺利通过了,成为了邓老师的学生。人说邓老师很严肃,不苟言笑,很难接近,而事实上,邓老师很平易近人,可亲可敬,由此可见一斑。还在化学系读书时,课余时我常进资料室翻翻杂志,发现,邓老师发表的论文很多。如前所述的键函数,以及双原子分子势函数,有机化学分子轨道,配位体场,过渡态理论,光谱的分裂等等。这些论文分布在山大学报,吉大学报,化学学报,物理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国科学等杂志上。邓老师论文的特点是,每一篇都充满了数学公式,这些公式不是抄来的,而是他自己推导的。论文中还有许多在化学上未曾听说过的人名和学术术语,读起来如同天书,依我当时的知识根本看不懂,但内心充满了对邓老师的仰慕和崇拜!为了给研究生开题提供参考,邓老师开设了几次学术讲座,除了他自己讲授,还请来了光学系的同事著名物理学家陈继述教授作学术演讲。另外,还鼓励和提倡我们到数学系学习进修,帮助我们加强和提高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和融和的意识与能力。印象最深受到震撼的是,邓老师在一次讲座上说,做科学研究恰如工作在青藏高原上,目标是登上珠穆朗玛峰,绝不能找块木板子的薄处戳窟窿!即是说,选择的课题应该是科学意义重大,有重大学术价值和影响广泛的。邓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我们做出了榜样。邓老师主讲过很多课,包括大学生研究生各个层次的基础课专业课学位课十多门。邓老师讲课采取启发式,条理清晰、清楚明白,板书干净漂亮,公式推满一黑板又一黑板,从来不看讲稿,并适时介绍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包括他本人的研究成果,得到学生们的欢迎和高度评价。在科学研究方面,强调选择重大课题,釆取严肃诚实的科学态度,找到正确而有效的研究方法,用不断求索的精神,达到预期的结果。我们谨遵邓老师那里学到的讲课风格和科学研究求实的态度和方法,不断探索和实践,受益终生。此外,邓老师邀请了世界顶尖的理论化学大师,如卢夫汀、科普曼和米勒教授等来山大讲学,帮助我们开阔眼界、及时了解科学前沿及发展动态、激发科学研究的潜力和能力、提高竞争力。八邓老师学术成就杰出,英名蜚声中外,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实至名归,遗憾的是这一称号来得晚了点。邓老师当选院士后,化学院和理化所为他举行了庆祝大会。会上,邓老师的好朋友、好同事杜作栋教授作了深情演讲。杜先生是著名有机与高分子化学家,幽默风趣,他说:古有孔子孟子,今有邓子,称子的人都是有很深学问的人,读有机化学,其中的分子轨道理论我不懂,请教邓子,经他一讲解,我就清楚明了,如醍醐灌顶。我把我的学生推荐给邓子读博士,学成归来,研究水平上了一个台阶。杜先生说的学生是冯圣玉,圣玉雄姿杰出,绝非泛泛之辈,他把量子化学方法用于有机硅高分子化学研究,与纯实验研究相比,不可同日而语。邓老师一年到头无休,星期天把自己反锁在资料室里钻研文献是常有的事,虽然成就斐然,但日积月累的透支,也拖垮了他的身体。1998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邓老师永远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科教事业,享年七十八岁。邓老师逝世后,理化所决定出版《邓从豪科学论文选集》。我们确定了一个原则,即尽可能完整准确地反映邓老师的成就和光辉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议请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晶体材料学家、邓老师的老师卢嘉锡先生题写书名,请著名无机化学和量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邓老师的朋友、北京大学教授徐光宪先生作序,请山东大学校长、著名美学专家、与邓老师共事多年的同事和朋友曾繁仁教授写一篇综合纪念文章。刘成卜负总责并对外联络。根据徐先生和曾校长关于"你们先写个初稿″的要求,由我起草序言和综合纪念文章。冯大诚负责收集邓老师的全部文稿、照片等,并编写论文目录、起草年谱和大事纪。由于希望在邓老师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上把《邓从豪科学论文选集》分发给来宾,时间非常紧迫。但在校院领导支持下,张乾二院士(张是卢先生的学生)和黎乐民院士(黎是徐光宪先生的学生)的帮助下,以及山东大学出版社紧张而有效的工作,《邓从豪科学论文选集》按时足量高质量地出版了,我们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在邓老师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上,展涛副校长高度评价了邓老师光辉的一生,感谢邓老师为国家为山大所创造的丰功伟绩,称邓老师是山大人的骄傲!他号召全体山大师生以邓老师为榜样,踏踏实实实实地工作,把科学研究和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阶段。来宾代表有山东工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邓老师的厦大校友和江西同乡艾兴先生,济南大学校长、原山大化学院教授奚正楷先生。他们都深情地回顾了与邓老师在生活和工作中宻切交往的有益往事,情深谊重。这次纪念大会之后,刘成卜老师和我赴京,把邓老师的《邓从豪科学论文选集》恭递到卢嘉锡徐光宪先生手中,感谢二老的宝贵支持,永久铭记不忘。卢徐二老深情缅怀邓老师,嘱咐我们永远继承邓老师的精神,把工作做好,努力完成邓老师的未竟事业。我们将卢徐二老的教导铭刻在心头,努力付诸实践。邓老师的为人和做学问,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丰碑,我们永远学习他怀念他,永志不忘!邓老师创建的理论化学研究所是我们的家,是我们的根据地,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所。我们一定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来爱护她、发展她。要真正做到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决不辜负邓老师的希望!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得其随成

山东大学法学院: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1300余人,本科生570余人

山东大学法学教育始于上世纪20年代的山东高等法律专科学校。在百廿山大历史进程中,法科是一门重要的学科。1980年,山东大学法学学科复办,1983年成立法律系,1994年成立法学院。学院下设法律史学、法理学、宪法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刑法学、国际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等承担教研任务的研究所。法律史学、法理学、宪法学、刑事诉讼法学、人权法学等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国际法哲学与社会哲学协会中国分会秘书处现设于山东大学法学院。教育部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著名法学家徐显明教授担任名誉院长。著名刑事诉讼法专家周长军教授担任院长。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0余人,教授近30人。其中,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泰山学者1人,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3人,齐鲁学者3人,未来学者5人。著名法学家乔伟先生像学院现拥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及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点。2012年成为全国首批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4年山东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成为教育部直属的“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2015年中国法学会在学院设立“中日韩法律研究中心”和“中日韩高端法律人才培训基地”,2018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山东大学检察理论研究中心成立,2020年法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另有3个省级重点学科和1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是山东省法学研究基地、山东省人大常委会立法研究服务基地挂靠单位。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1300余人,本科生570余人。法学类即法学专业。该专业积极探索本科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现有法学班、法英双学位班(国际型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中日经贸法律特色班、知识产权特色班等特色班级。法学专业以提升法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的涉外法律人才和具备良好的法律职业素养及法律实务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山东大学法学专业2006年被评为山东省品牌专业,2009年获批教育部、财政部第四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19年荣获山东大学首批优秀专业,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法学班:学制四年,毕业时授予法学学士学位。1. 法英双学位班(国际型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法英双学位班(国际型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是为适应社会发展及其对涉外人才培养的需求,由法学院与外国语学院联办的"五年制外语与法学双学士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它特别强调学生法律素养与外语能力的深度融合,力求将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相当外语水平又具备深厚法律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法学专业(法学与英语双学位班)采用大类招生和培养,专业分流时间为第一学期。该实验班通过构建国际化的教育体系和育人环境,致力于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拔尖涉外法律人才。通过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与专业素质,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法律思维和国际视野。培养的国际型卓越法律人才具备出色的英语能力,具备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毕业后进入世界一流大学法学院继续深造,参与国际组织的工作或从事国际性的高端法律工作,服务于国家,献力于国际社会。入学后选拔,学制5年,毕业时授予法学学士学位和文学学士学位。2.中日经贸法律特色班中日经贸法律特色班旨在培养具有较高日语水平,熟悉中日经贸法律的法学人才。该特色班的学生不但要与法学本科班一样学习英语和中国法,还要学习日语专业大部分的课程以及日本法概况、日本民法、中日比较法等日本法课程。该班邀请了多位日本法学专家参与教学工作,努力提升日语背景法学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和教学水平。学院每年选派在校生赴日本的友好大学法学院交换留学。中日经贸法律特色班毕业生多去日本留学或就职于涉外律所、公检法机关和外资企业。中日经贸法律特色班采用大类招生和培养,专业分流时间为第一学期。入学后选拔,学制4年,毕业时授予法学学士学位。学院目前有法理学、刑事诉讼法和行政法学3门省级精品课程,民法总论、债权法学和日本法制概况3门校级精品课程。1.模拟法庭法学院通过模拟法庭比赛塑造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学生多次斩获“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大赛冠军、“普莱斯”传媒法模拟法庭中国赛区冠军、“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中国赛区一等奖等殊荣,在“贸仲杯”“国际人道主义法”“国际刑事法庭”等高水平模拟法庭比赛中也有不俗表现。2.实践教学法学院与实务部门共建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教学实习平台;依托山东大学学生法律援助中心,开展一系列大型普法宣传活动和个案法律援助服务;依托山东大学学生法学社开展法艺博览、学术沙龙、法庭旁听、普法宣传、模拟法庭等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弘扬社会正义、维护社会权益、扶助弱势群体。3.国际化战略法学院大力推行国际化战略,与欧美、日本、韩国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学术交流,每年选派数十名优秀学生到境外知名法学院交流访学或攻读学位。法学院通过建立国际型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等多种国际化战略,逐步构建国际化的教育体系,培养一批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的拔尖涉外法律人才,海外交流合作已经成为学生培养的一种重要途径。冷春,山东大学法学院1984级本科生,现任山东省青岛市市中公证处党支部书记、主任,一级公证员。冷春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山大法学系的创建人乔伟先生。她在山大就读期间,乔老先生已经不在一线授课,但经常还是会为学生们做学术报告。乔伟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非凡的学术成就对师姐影响深远。前段时间,法学院在青岛举办了乔伟先生塑像安放仪式,她也受邀参加。她感慨道:三十五年,流逝的是时光,先生的高风亮节将永远伴随山大法学的成长。刘卫华,山东大学法学院1994级本科生,现任浪潮集团副总裁。刘卫华认为法理学的学习让自己真正踏进了法学的殿堂,至今想来仍觉得受用一生。作为徐显明院长最后一届亲自授课的本科生,师兄仍记得一座难求的教室、掌声阵阵的课堂、金句频出的老师、聚精会神的同学……一个学期的学习让他从根本上理解了法学,贯穿了整个学科脉络。“单纯背法律条文的作用和意义并不大”,刘卫华坦言,用法律视角思考问题、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的意识正是大学四年带给他最大的收获,“每当遇到一个案子、一个投资项目的时候,从不同角度去审视、去印证,这归根结底是怀疑的精神、法律的精神”。王见,山东大学法学院1985级本科生,主持人、高级记者,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周末说法》节目主任,济南仲裁委仲裁员。王见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坚定地选择了山大法律系。回忆母校时光,她如数家珍:午后图书馆的阵阵书香,清晨和黄昏小树林的琅琅书声,晚间洪楼电影院的人潮涌动,还有每逢周日去挤唯一一趟1路公交车时的呼朋引伴……30年河东河西,物非人亦非,但“山大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记忆,是此生中最难忘怀的”。“母校给我的影响是终生的”,王见表示,法学院四年培养了一种思维习惯,就是运用法学思维、法律逻辑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这让她终生受益。“我周围都是法律人,用全面的视角、严密的逻辑、客观的立场来看待和评判新闻,也成为我媒体从业生涯的独特优势。”如今师姐不仅作为济南仲裁委首席仲裁员,经常调解、裁决商事纠纷;而且长期主持法律节目,为自己单位、周围同事、亲朋好友和广大听众的法律问题出谋划策。贺冰洁,山东大学法学院1997级本科生,现任中共济南市历下区纪委常委、区监委委员。大学四年时光中的片段,二十年后依旧让贺冰洁记忆犹新。1999年5月的一个普通周六,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消息传来,贺冰洁他们并在石巍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模拟法庭活动。从学院内部的国际法课堂到万众瞩目的科技馆礼堂,师兄用法律人的方式发出了山大人的声音。2001年6月,山大迎来了合校后的首届毕业生,“新山大有新气象”,身着学士服站在全校毕业典礼的会场,这不仅是贺冰洁人生中的第一次,也是百年山大历史上的第一次。作为全校一百位学生代表之一,在展涛校长手中接过学位证书的那一刻,几多记忆几多感慨涌上心头。山大法学院对我而言,像是一个良师益友,我发展在它的发展中,我成长在它的壮大里。在这将近两年的校园时光里面,它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大学,在这里专业课的学习像是稷下学宫的传道,在这里我们会在老师的帮助下努力拓宽我们认识的边界,通过大量的阅读与实践形成自己稳定的价值观,而不是让自己的大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它让我知道了什么是法律,社会应当被理想化,权利应当被认真对待,法律应当是这个社会正确的、理所当然的打开方式;它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品格:每个老师鲜明的个人色彩与强烈的正义感都在时刻提醒着我作为一个法律人的责任,法律不应当被用来作恶,它要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对于当时来到山东大学法学院的决定,我丝毫不后悔。它用亲身躬行告诉我,大学之道,真的在明明德。——法学院2018级本科生王懋祺不知不觉,我在山东大学法学院就读已经将近两年了。第一次从内陆小城来到海滨之边,满心欢喜和期待。在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青岛一隅,我走进法学院的门庭,望见的是橙红色的孟莎式屋顶与米白色砖墙,记住的是华岗苑里亲切认真的教职工老师、振声苑里自信踏实的学子、图书馆七层踱步思索的身影以及从不太高的起点出发不断前进的自己……山大法学院是厚重的,青青草畔老校长的石雕催人奋进;山大法学院是笃定的,学风淳朴求实创新;山大法学院是自信的,不畏风雨昂首前行;山大法学院更是可爱的,大家始终都是亲切的一家人。“学无止境,气有浩然”,我会铭记在法学院生活的点点滴滴,努力养浩然之气,做大写之人,书写属于自己的独特诗篇。——法学院2018级本科生杨睿思就业去向主要为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跨国公司、国有企业以及律师事务所等,其中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党政机关的领导、国际知名的法律专家或者学术英才。来源: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本科招办 山东大学法学院 照片 / 崔振 编辑 / 牟浩杰 责编 / 宋沁潞 洪润生

天属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纪念邓从豪院士百年诞辰

文|蔡政亭2020年,岁在庚子,适逢邓从豪先生百年诞辰,谨以此文表达我们深深的怀念。一1979年-1982年,我跟随邓老师读硕士研究生,此后在他身边工作,直到1998年邓老师因病去世,前前后后跟随了他将近二十年,向他学习做学问、学习做人,收获良多,感慨良多,一时间竟不知从何谈起!邓老师是山东大学的一面旗帜,是标杆式的人物,可谓高山仰止!邓老师是国内外著名理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新中国山东大学的第五任校长。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一、三等奖各一项,国家教委(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等等。邓老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相当于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从1955年起,邓老师入党提干,先后担任化学系副主任、主任,光学系主任,山东大学副校长、校长等。创建了理论化学研究室并亲自兼任主任。还担任中国化学会理事,山东省激光学会理事长,山东省人大常委、山东省人大教育组副组长等。在领导岗位上,他全面深刻理解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公正无私、呕心沥血,努力提高办学水平,深受广大师生的拥护和爱戴。邓老师是我们一生的楷模。他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人类的科学事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二1992年,邓老师收到来自他的家乡江西省临川县政协和县教育局的来信,希望他写一个自传。不巧,邓老师有紧急任务在身,抽不出时间,于是希望我来替他写一个草稿,最后由他定夺。邓老师把我叫到家里,跟我谈他的家世、求学经历及调来山东大学的过程。这份自传刋印在《江西临川县文史资料汇编》,现摘要如下:邓老师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兄弟姊妹六人。邓老师是兄长,自小学习成绩突出,上小学时,教他数学的徐老师毕业于清华大学,特别喜欢邓老师,称赞他聪明,解题思路很清晰。徐老师名字中有个豪字,于是把邓老师的原名涱泉改为从豪了。小学毕业后,邓老师考取南昌中正中学,成为全乡第一个中学生,离乡到省城读书,初中毕业后,保送本校高中部。这六年中,每到假期,他都回到家乡,放下书包就下地,帮助父母干农活,由于疲劳,有时竟然拄着锄头睡着了!高中毕业后,他步行几百里,历时一个星期,到战时设在福建长汀的厦门大学赶考,由于旅途劳累,蚊虫虰咬,风餐露宿,感冒了,但仍然咬牙坚持考试,最后一门考试还碰上了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最终,邓老师在千余名考生中名列前茅,被厦大化学系录取。接到录取通知书时,全家既高兴,又为路费和学杂费发愁。邓老师的父亲几夜未曾睡好,最后牙关一咬,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把仅有的全家赖以活命的口粮地典当出去!虽然筹到了邓老师去厦大上学的费用,他父亲却由这块土地的主人变成了新主人的雇工。不用说,全家老小的日子更加艰困了。邓老师说到这里时,眼里泛着泪花,说,我看到父母那么难,我真的不想去厦大了,一度想到南昌中正大学(也先期考了中大并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去读。他说,南昌中正大学也算是我的母校,我就读的中学是她的附中,几位中大的老师还到中学部来给我们上过课,要比去厦大读书节省点。但是,父亲态度坚定,他说,再难不就是几年嘛,咬咬牙就挺过去了。于是邓老师从父亲手里接过了那沉甸甸的学费,也肩负着全家人的希望,告别父母去厦大报到了。三1941年秋,邓老师开始了在厦大四年求学的生涯。新生第一学期上无机化学课,主讲教师是大名鼎鼎的傅鹰教授,即后来成为中国胶体化学奠基人的那位化学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30年代曾在山东大学任教。邓老师说,在一次课上,傅先生写了几个公式,说它们先作为经验公式来使用,实际上可从量子力学推导出来!傅先生的这一席话对我很震撼,量子力学竟那么神奇和有威力,心向往之!接下来,傅先生又说,学习量子力学需要比较深厚的数学物理基础,化学系开设的数学和物理远远不够。邓老师课后想了很多,做了一个影响终生的决定,他要到数理系去听课!那时的厦大,数学物理还没有分家,称作数理系。在这里他认识了谢希德,即后来的中国著名半导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复旦大学校长。邓老师与谢希德在厦大数理系同学四年,成为一生的朋友,邓老师去上海,或谢先生来济南,都要互相探望。邓老师在厦大求学四年,未曾回乡探亲。他说,一方面没有钱,不想再向父母要路费,他们已经够难的了,另一方面正好用假期的时间把两个系的功课都学好。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世上哪有天才?所谓天才,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也用来学习罢了!邓老师就是用这样的精神,通过四年的艰苦卓绝卓的努力,获得了厦门大学数理系和化学系的两张毕业文凭!笔者曾见过邓老师的这两张文凭,这两张文凭也曾在《邓从豪校长百年诞辰图片展》上展出过。好不容易熬过了漫长的四年,1945年夏季邓老师从厦大毕业了,并且在厦门集美学校(即现今的集美大学)取得了高中部数学组的教职,教数学正得他所愿。拿到第一个月的薪水之后,邓老师匆匆赶回阔别四年的临川老家,全家人悲喜交加,互诉衷情。邓老师为父亲赎回了土地,后来又多买了几亩,全家人的苦日子终于熬出了头!四邓老师在集美学校教了两年高中数学。学生中有一位张乾二,后来成为著名理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福州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是厦门大学教授。1990年代初,邓老师曾邀请张先生来,为我校理论化学研究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讲授角动量理论。张先生曾深情回忆起邓老师为他们讲课的情形,某些细节记忆犹新也十分感人。他说,邓老师兼修数理和化学两系,讲的是数学,而随时能结合在物理和化学中的应用,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潜力。2005年,集美大学为曾在母校学习和教学的两院院士塑像,共有八位,邓从豪院士和张乾二院士师徒二人赫然在列,一时传为佳话。1947年,南昌中正大学向邓老师发出了召唤,希望他能回南昌,为家乡效力。邓老师觉得能够胜任,再者离家更近了,方便照顾父母。邓老师高高兴兴信心满满地回到了南昌,这块曾经度过六年中学时光的热土,希望能够实现自幼就有的科学救国的理想。他从助教做起,不论答疑辅导、批改作业还是带实验,都十分认真一丝不苟,深得系领导老教师和学生们的喜爱和高度评价。正当邓老师准备在中大一展宏伟抱负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对民主人士的迫害益发变本加厉了!1947年冬天,爱国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掀起了"反饥饿、反迫害″的学生运动,学生罢课,上街游行示威,很快席卷全国。南昌中正大学的学生们很快卷入了学潮,但遭到了国民党江西省和南昌市当局的镇压。两名和平示威的学生被射杀,更加激起了民愤!一天午饭时,邓老师和几位青年同行在一起边吃饭边议论。邓老师态度明确地站在游行示威的学生一边,支持学生们的正义行动,反对当局的镇压恶行。不料早有隐藏其中的暗探报告给了学校当局,很快一份被开除教职工和学生的名单张贴在校园公告栏里,邓老师就列其中!中大教务长郭庆棻教授爱邓老师的才华和人品,他也是召唤邓老师离集美来中大的招聘人,得知消息后心急火燎,紧急从中斡旋,最终学校当局收回了成命,但却留下了“严命训诫,以观后效”的尾巴。邓老师彻底凉了心,为留在中大的前景担忧。突然想到了一个人,就写信给他以求职。这个人便是刘椽教授,此时正担任山东大学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刘先生曾在厦大给邓老师主讲过物理化学课,了解邓老师数理系化学系双修,知道邓老师的优秀,是刘先生的爱徒,正是山大化学系所需的人才。于是紧急向校方汇报,获准后立即回信邓老师并发出了聘书。1948年春节后,邓老师离开南昌这块伤心地,先坐火车到上海,然后乘船来到青岛山东大学报到。自此直到1998年病逝,邓老师扎根齐鲁大地,为科学事业,为教书育人,整整奋斗了半个世纪!五邓老师在上海等候开往青岛的航船时,有一点空闲时间,他便去外文书店逛逛,不意淘到了宝贝,在书架上发现了量子化学大师金布尔(Kimball )著的《量子化学》。这是一本世界名著,邓老师早就知道有这本书,但却不知道到哪里去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邓老师欣喜不已,毫不犹豫地买下来。到山大报到后,邓老师请人做了一块小黑板,挂在宿舍里,一有空就研读金布尔的书,并在小黑板上推导书中的公式,每章末的习题也在小黑板上推演,在书边写了很多的注释,对重点难点进行了勾划。邓老师对这本书反复读了很多遍,可以说对它的核心内容了然于胸,吃透了它的精髓,于是就开始选题做研究。邓老师的第一项研究选题是键函数,它来自氢分子成键轨道的启发。研究论文初稿写成后,邓老师把它寄给了吉林大学副校长唐敖庆教授。唐先生是邓老师仰慕的量子化学大师,经常在杂志上看到他的研究论文,很受启迪。唐先生很快给邓老师回了信,对邓老师进行鼓励并对论文提出了修改建议,还附上了他近期发表论文的抽印本。信中还告诉邓老师,教育部将于今年,即1952年的暑假在青岛举办物质结构学术研讨班,目的是培养物质结构师资,届时你可来听听课。主讲人除了唐先生外,还有卢嘉锡教授、吴征铠教授和徐光宪教授。这几位教授都是邓老师所敬重的著名理论化学家,卢先生是邓老师的恩师,在厦大时曾听过卢先生所讲授的晶体化学课。邓老师如愿参加了这期研讨班,聆听了几位大师的学术演讲,眼界大开。见到了分别几年的卢先生并互诉别情。此后,唐先生接受邓老师到吉大进修了半年,大大提高了学术研究能力。1962年-1964年,教育部委托唐敖庆教授在吉林大学举办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与1952年暑期的研讨班不同,这期讨论班是集体做学术研究,讨论班成员都是来自全国高校的量子化学精英,有吉大的孙家钟、江元生,山大的邓从豪,厦大的张乾二,北师大的刘若庄,川大的鄢国森、古正,云南大学的戴树珊等。唐先生为大家主讲群论课,讨论班选择配位场理论作为集体研究课题,指定邓老师为讨论班的班长。唐先生在一次讲课时说,在点群和连续群之间缺乏一座桥,搭建起这座桥,就能把点群和连续群统一起来进行描述,现在它们是孤立的,并交待说,从豪同志,你来考虑一下吧。邓老师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生之明。于是苦思冥想,食不甘味,沉溺资料,泛舟书海,终于想到了这座桥是否就是一个耦合系数?有了这个耦合系数,是不是就把原本无关的点群和连续群联结起来了?经过数不清的日夜探索和数学推导,终于建立了这个耦合系数,并执笔写出了第一篇关于配位场理论的奠基性研究论文!此后,以此文为基础,对各种配位体场的情形进行了推广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最初发表在吉林大学学报,讨论班结束后,经过大家的补充研究后发表在中国科学。1966年暑期国际理论物理大会在北京召开,唐敖庆教授在会上作了配位场理论研究的报告,被评为大会十大优秀成果之一。“文革”结束后,此项成果毫无争议地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以此为基础的科学专著《配位场理论方法》被评为国家自然科学图书一等奖。邓老师把这本科学著作的中英文版各两本赠送给了山大图书馆。六1980年代初,《配位场理论方法》中英文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唐敖庆先生在序言中写道,我们(上世纪六十年代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研究集体)通过构造一个耦合系数,串联起了点群和连续群,实现了对它们的统一描述,由此对配位场理论计算方法取得了新的突破。国际上,同类的研究出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也就是说,中国科学家的研究超前了至少十年!除却取得了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之外,经过这样的培养和锤炼,研究集体的成员成为了中国理论化学的中坚和旗帜,是唐敖庆先生构建的理论化学研究大厦的顶梁柱!人们把这个团队称为唐敖庆八大弟子。此外,八大弟子的研究生和各大学及中科院各单位的老师及研究人员,也有不少来讨论班参加听课学习者。邓老师当时的研究生是关大任,前来进修的山大教师是佘敬曾先生和居冠之老师,他们都很有成就。佘先生后来去了中国海洋大学,居老师去了南京大学。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结束后,八大弟子回到原单位,独立选择研究课题,开始了向理论化学科学高峰攀登的新征程。邓老师选择的研究方向有两个,其一是量子化学基础理论,主要是电子相关及多电子原子的波函数及能量计算方法,其二是分子反应动力学,主要是过渡态理论及量子反应散射理论的新方法。为此,他付出了后半生的全部心血,直到生命的终点。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研究集体的再一次聚首,是在“1978年10月-1980年1月 吉林大学-全国量子化学研究生、教师和科研人员进修班”。继1977年恢复了大学全国统一招生之后,1978年恢复了研究生招生工作。八大弟子除古正先生外都招收了研究生。唐敖庆先生提议,经教育部批准,七大弟子的研究生在本单位修完英语和政治课之后,集中到吉大学习专业课和学位课,学完后再回到原单位完成学位论文。唐先生主讲量子力学和量子化学,其他成员每人都选择一门自己擅长的课程,邓老师主讲的是化学反应的量子碰撞理论。此外,进修班还吸纳了与吉大同城的东北师范大学赵成大先生的研究生,赵先生主讲了统计热力学。邓老师的研究生冯大诚、王镇和韦苞洋以及山大化学系的刘成卜和刘传朴两位老师同时前往学习、进修。进修班结束后,冯等三位研究生回山大,在邓老师指导下做学位论文研究,毕业取得硕士学位后,冯大诚留理论化学研究所工作。返校后,刘传朴老师讲授结构化学,刘成卜则考取邓老师的研究生,读完硕士博士之后,再到吉大唐敖庆先生孙家钟先生那里做二年博士后。刘成卜获得了“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他学问好、人品好、工作能力强。邓老师临终前选择了刘成卜担任理论化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室更名为研究所后任所长,由他带领大家继续完成邓老师未竟的事业。参加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和量子化学进修班的研究生和进修生,日后大都成为中国理论化学研究队伍的骨干力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唐敖庆先生和他的弟子的伟大创举。七冯大诚老师的聪慧和博学人所共知,深得邓老师赏识。他在邓老师指导下做电子相关研究,开创了氦原子研究,他是编写程序的高手,参与了后续多电子原子问题的研究,他的知识积累和经验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借鉴,对相关的获奖项目贡献很大。我于1964年-1969年就读山大化学系,留校后去了物理系,参加了1979年夏季研究生入学考试,报考的导师是邓从豪教授。化学系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定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另外两门是英语和政治。由于与化学课疏离日久,复习起来很吃力。我去找邓老师,怯怯地说,我能否不考化学而代之以量子力学、统计物理和数学物理方法。邓老师一口答应了,未作任何迟疑,说很好,这些课都是做量子化学研究所必需的。这三门课刚刚在进修班上学过,复习起来难度不大,于是我顺利通过了,成为了邓老师的学生。人说邓老师很严肃,不苟言笑,很难接近,而事实上,邓老师很平易近人,可亲可敬,由此可见一斑。还在化学系读书时,课余时我常进资料室翻翻杂志,发现,邓老师发表的论文很多。如前所述的键函数,以及双原子分子势函数,有机化学分子轨道,配位体场,过渡态理论,光谱的分裂等等。这些论文分布在山大学报,吉大学报,化学学报,物理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国科学等杂志上。邓老师论文的特点是,每一篇都充满了数学公式,这些公式不是抄来的,而是他自己推导的。论文中还有许多在化学上未曾听说过的人名和学术术语,读起来如同天书,依我当时的知识根本看不懂,但内心充满了对邓老师的仰慕和崇拜!为了给研究生开题提供参考,邓老师开设了几次学术讲座,除了他自己讲授,还请来了光学系的同事著名物理学家陈继述教授作学术演讲。另外,还鼓励和提倡我们到数学系学习进修,帮助我们加强和提高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和融和的意识与能力。印象最深受到震撼的是,邓老师在一次讲座上说,做科学研究恰如工作在青藏高原上,目标是登上珠穆朗玛峰,绝不能找块木板子的薄处戳窟窿!即是说,选择的课题应该是科学意义重大,有重大学术价值和影响广泛的。邓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我们做出了榜样。邓老师主讲过很多课,包括大学生研究生各个层次的基础课专业课学位课十多门。邓老师讲课采取启发式,条理清晰、清楚明白,板书干净漂亮,公式推满一黑板又一黑板,从来不看讲稿,并适时介绍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包括他本人的研究成果,得到学生们的欢迎和高度评价。在科学研究方面,强调选择重大课题,釆取严肃诚实的科学态度,找到正确而有效的研究方法,用不断求索的精神,达到预期的结果。我们谨遵邓老师那里学到的讲课风格和科学研究求实的态度和方法,不断探索和实践,受益终生。此外,邓老师邀请了世界顶尖的理论化学大师,如卢夫汀、科普曼和米勒教授等来山大讲学,帮助我们开阔眼界、及时了解科学前沿及发展动态、激发科学研究的潜力和能力、提高竞争力。八邓老师学术成就杰出,英名蜚声中外,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实至名归,遗憾的是这一称号来得晚了点。邓老师当选院士后,化学院和理化所为他举行了庆祝大会。会上,邓老师的好朋友、好同事杜作栋教授作了深情演讲。杜先生是著名有机与高分子化学家,幽默风趣,他说:古有孔子孟子,今有邓子,称子的人都是有很深学问的人,读有机化学,其中的分子轨道理论我不懂,请教邓子,经他一讲解,我就清楚明了,如醍醐灌顶。我把我的学生推荐给邓子读博士,学成归来,研究水平上了一个台阶。杜先生说的学生是冯圣玉,圣玉雄姿杰出,绝非泛泛之辈,他把量子化学方法用于有机硅高分子化学研究,与纯实验研究相比,不可同日而语。邓老师一年到头无休,星期天把自己反锁在资料室里钻研文献是常有的事,虽然成就斐然,但日积月累的透支,也拖垮了他的身体。1998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邓老师永远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科教事业,享年七十八岁。邓老师逝世后,理化所决定出版《邓从豪科学论文选集》。我们确定了一个原则,即尽可能完整准确地反映邓老师的成就和光辉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议请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晶体材料学家、邓老师的老师卢嘉锡先生题写书名,请著名无机化学和量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邓老师的朋友、北京大学教授徐光宪先生作序,请山东大学校长、著名美学专家、与邓老师共事多年的同事和朋友曾繁仁教授写一篇综合纪念文章。刘成卜负总责并对外联络。根据徐先生和曾校长关于"你们先写个初稿″的要求,由我起草序言和综合纪念文章。冯大诚负责收集邓老师的全部文稿、照片等,并编写论文目录、起草年谱和大事纪。由于希望在邓老师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上把《邓从豪科学论文选集》分发给来宾,时间非常紧迫。但在校院领导支持下,张乾二院士(张是卢先生的学生)和黎乐民院士(黎是徐光宪先生的学生)的帮助下,以及山东大学出版社紧张而有效的工作,《邓从豪科学论文选集》按时足量高质量地出版了,我们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在邓老师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上,展涛副校长高度评价了邓老师光辉的一生,感谢邓老师为国家为山大所创造的丰功伟绩,称邓老师是山大人的骄傲!他号召全体山大师生以邓老师为榜样,踏踏实实实实地工作,把科学研究和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阶段。来宾代表有山东工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邓老师的厦大校友和江西同乡艾兴先生,济南大学校长、原山大化学院教授奚正楷先生。他们都深情地回顾了与邓老师在生活和工作中宻切交往的有益往事,情深谊重。这次纪念大会之后,刘成卜老师和我赴京,把邓老师的《邓从豪科学论文选集》恭递到卢嘉锡徐光宪先生手中,感谢二老的宝贵支持,永久铭记不忘。卢徐二老深情缅怀邓老师,嘱咐我们永远继承邓老师的精神,把工作做好,努力完成邓老师的未竟事业。我们将卢徐二老的教导铭刻在心头,努力付诸实践。邓老师的为人和做学问,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丰碑,我们永远学习他怀念他,永志不忘!邓老师创建的理论化学研究所是我们的家,是我们的根据地,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所。我们一定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来爱护她、发展她。要真正做到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决不辜负邓老师的希望!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有事

中国最风流的神童:37岁当了自己读过大学的校长,连娶两任女博士

中国最风流的神童:37岁当了自己读过大学的校长,连娶两任女博士大部分人提起神童,脑海里最先出现的就是一个戴着眼镜、抱着书本的“小学究”形象。但其实,神童也有七情六欲,他们除了学术研究之外,也会经历浪漫的爱情,今天我们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位风流神童,他在中国神童中独树一帜,很像武侠小说中那种武功高强,同时也感情丰富的大侠。展涛,1963年4月出生于山东兖州。作为古九州之一、孔孟讲学圣地,人杰地灵的兖州孕育了展涛这样一位神童。1979年,初三刚毕业的展涛参加全国数学奥赛,因为出色的表现,引起了山东百年名校山东大学校领导的注意,后来展涛被山大数学系破格录取,进入当时山大的少年班。年纪稍大的人可能知道,那时候不少名牌大学都设立“少年班”,专门招收智商超群的神童加以培养。展涛进入山大后,师从中国著名数学家潘承洞。这位潘教授是中科院院士,他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成果让中外数学家赞叹,可想而知,能成为他的弟子,展涛还是非常有能力的。16岁破格进入山大,24岁获得博士学位,展涛成为当时数学领域青年学者中非常出色的一位。山大毕业后,展涛并没有离开,而是直接留校任教,从最开始一名普通讲师慢慢晋升:副教授——正教授——数学系副主任——山大副校长——山大校长。自此,展涛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老牌大学校长。还有一些人不了解山大,这所大学不只是简单的“985”、“211”高校,也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中国创办的第二所国立大学,在中国高校中地位很高,而展涛成为这所大学校长时才37岁。展涛家世平凡,能从一名神童成长为山东大学校长,也是非常不容易。在山大“功成名就”后,展涛后来又被调到吉林大学任校长。吉林大学和山东大学在国内地位相当,按理说这样的调任不算升也不算降,不过在成为吉林大学校长之后,展涛的仕途确实开始走起了下坡路。2011年,校长展涛出任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从一个名牌大学校长到信息中心主任,这其中差距颇大。到了2017年时,展涛被免职。之后展涛出国谋求发展,现在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董事会主席。关于这位神童,除了他的仕途让人津津乐道,他的感情生活也颇受人关注。在国内某论坛曾有一篇关于“展涛历任妻子”的帖子,爆料称展涛有过三任妻子,分别是潘承洞的女儿潘勤;留德归国的经济学博士徐晓曼博士;以及山大医学院毕业的一个年轻医学女博士。不过后来媒体考证,潘勤并不是展涛的妻子,这也就是说展涛只有过两任妻子。不过由于其中一位妻子也是山大毕业,坊间添油加醋的流传后,展涛也有了风流才子之名。

拆房工

数学神童展涛:整合融合新山东大学有功,却为何败走吉林大学?

潘承洞校长蒙荫下的神童展涛如果看过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你一定对潘承洞这个名字不陌生。作为陈景润的同事,潘承洞先生早在1963年就证明了1+4,并在数论研究中取得了许多其他斐然的成绩。正是由于这些卓越贡献,潘先生于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除了是一位优秀的数学家,潘先生还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其于1986年任山东大学校长,掌舵这所山东最高学府近11年。潘先生还致力于培养下一代的优秀数学人才,共培养了30余位研究生和博士生。潘承洞先生如果谈到谁是先生成就最高的学子,这个可能会引起争议。但如果谈到谁是先生最喜爱的弟子,当是非展涛莫属。因为他不仅仅是潘先生的弟子,还是潘先生的学术接班人、治校伙伴和山东大学事业接班人,陪伴在潘先生身边时间达14年之久。展涛1963年出生于山东兖州,从小便展现出对数学的热爱和天赋。年仅16岁就被破格录取到山东大学数学系进行学习。在潘先生的指导下,展涛4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时年24岁。博士毕业后的展涛留在山东大学任教,从教6年后,展涛就被破格提拔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并获得洪堡基金的资助,成为德国人钦佩的洪堡学者。展涛在一些重要的数学问题中都做出了很好的成绩。如果按照这个路径发展下去,展涛也许会成长为山东大学数学学派的新一代掌门人,会成长为中科院院士,会摘得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展涛仕途坐上火箭的展涛由于恩师潘承洞先生已经执掌山东大学多年,他的爱徒也被他寄予厚望,展涛从此走向另一条截然不同的路线。在展涛刚刚年满30岁之际,他被任命为山东大学数学系副主任,已属破格提拔(彼时山东大学数学学科还没有学院建制)。而仅仅两年后,在展涛还没有经过院系正职领导一级的锻炼时,还不到32周岁的展涛再次被破格提拔,被任命为山东大学副校长。熟悉高校人事的朋友就会发现此处任命的不寻常之处,小展教授从院系副职领导到校级副校长中间至少连跳了两级,且其院系副职领导仅仅两年,并没有做完一个完整的任期。此次任命属于破格中的破格,不寻常中的不寻常。山东大学1997年,潘承洞院士于济南仙逝,中国生态美学的奠基人曾繁仁先生接任山东大学校长。但短短两年后,展涛再次被破格提拔接棒曾校长,在37岁的时候担任山东大学校长,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大学校长。彼时的山东大学刚刚由原山东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和山东医科大学合并而成。三校融合,年仅37岁的展涛担子很重。他的重心也就完全的从学术研究转移到管理工作上了。在山东大学,展涛的工作受到了山东大学师生的一致好评。在展涛担任校长期间,山东的两位副省级领导先后兼任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一职,因此作为校长的展涛成为这所百年名校实际上的主政者。吉林大学执掌山东大学的八年是展涛人生最为辉煌的八年,虽然没有时间从事他热爱的数学研究,却有幸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施展抱负。值得一提的是,展涛堪称对学生最好的校长,他被山大学子亲切地称为展哥。展校长在山大设立的校长信箱是每信必回,而且提出的每个意见建议都必须要认真办理。展涛同时推动了三校的实质性融合,并在山大率先采用了大部制管理体制,理顺了合校后的管理体制。正是由于展涛在山东大学作出的优异成绩,在担任山东大学校长八年后,展涛奉调北上,担任吉林大学校长。为何败走吉林大学?吉林大学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在我国的高教版图上一直都具有很高的地位。新世纪以来,地处长春的五所高校先后并入吉林大学,吉大成为我国规模最为庞大,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展涛此次奉调出关,被坊间认为是对展涛推动山东大学实质性融合所做工作的高度认可。展涛履新吉林大学在履新吉林大学校长时的就职演讲中,45岁的展涛意气风发,雄心勃勃,带着他标志性的略有些腼腆的微笑。展涛对吉林大学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如大胆放权学术权力,构想教师和学生参与决策过程等……大部分吉大人对展涛的评价很高,认为那是吉大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但两年后,展涛转任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书写了一生破格传奇的展涛或许没有想到,自己再次被破格从副部级转为教育部下属的一个平凡的岗位(正处级)。展涛与吉林大学前校长周其凤后序也许,这一切都应了那句古话,人生三大不幸之少年得志。当年过半百的展涛再次回忆起自身的起伏时,不知他是否会想起那个曾经立志摘得数学王冠上明珠的白衣少年。您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评论!如果喜欢,一定记得关注哦,带给你好看的高校历史和发展现状研究!高考临近,如有志愿填报问题,欢迎咨询探讨!

冒险者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纪念邓从豪院士百年诞辰

文|蔡政亭2020年,岁在庚子,适逢邓从豪先生百年诞辰,谨以此文表达我们深深的怀念。一1979年-1982年,我跟随邓老师读硕士研究生,此后在他身边工作,直到1998年邓老师因病去世,前前后后跟随了他将近二十年,向他学习做学问、学习做人,收获良多,感慨良多,一时间竟不知从何谈起!邓老师是山东大学的一面旗帜,是标杆式的人物,可谓高山仰止!邓老师是国内外著名理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新中国山东大学的第五任校长。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一、三等奖各一项,国家教委(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等等。邓老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相当于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从1955年起,邓老师入党提干,先后担任化学系副主任、主任,光学系主任,山东大学副校长、校长等。创建了理论化学研究室并亲自兼任主任。还担任中国化学会理事,山东省激光学会理事长,山东省人大常委、山东省人大教育组副组长等。在领导岗位上,他全面深刻理解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公正无私、呕心沥血,努力提高办学水平,深受广大师生的拥护和爱戴。邓老师是我们一生的楷模。他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人类的科学事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二1992年,邓老师收到来自他的家乡江西省临川县政协和县教育局的来信,希望他写一个自传。不巧,邓老师有紧急任务在身,抽不出时间,于是希望我来替他写一个草稿,最后由他定夺。邓老师把我叫到家里,跟我谈他的家世、求学经历及调来山东大学的过程。这份自传刋印在《江西临川县文史资料汇编》,现摘要如下:邓老师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兄弟姊妹六人。邓老师是兄长,自小学习成绩突出,上小学时,教他数学的徐老师毕业于清华大学,特别喜欢邓老师,称赞他聪明,解题思路很清晰。徐老师名字中有个豪字,于是把邓老师的原名涱泉改为从豪了。小学毕业后,邓老师考取南昌中正中学,成为全乡第一个中学生,离乡到省城读书,初中毕业后,保送本校高中部。这六年中,每到假期,他都回到家乡,放下书包就下地,帮助父母干农活,由于疲劳,有时竟然拄着锄头睡着了!高中毕业后,他步行几百里,历时一个星期,到战时设在福建长汀的厦门大学赶考,由于旅途劳累,蚊虫虰咬,风餐露宿,感冒了,但仍然咬牙坚持考试,最后一门考试还碰上了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最终,邓老师在千余名考生中名列前茅,被厦大化学系录取。接到录取通知书时,全家既高兴,又为路费和学杂费发愁。邓老师的父亲几夜未曾睡好,最后牙关一咬,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把仅有的全家赖以活命的口粮地典当出去!虽然筹到了邓老师去厦大上学的费用,他父亲却由这块土地的主人变成了新主人的雇工。不用说,全家老小的日子更加艰困了。邓老师说到这里时,眼里泛着泪花,说,我看到父母那么难,我真的不想去厦大了,一度想到南昌中正大学(也先期考了中大并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去读。他说,南昌中正大学也算是我的母校,我就读的中学是她的附中,几位中大的老师还到中学部来给我们上过课,要比去厦大读书节省点。但是,父亲态度坚定,他说,再难不就是几年嘛,咬咬牙就挺过去了。于是邓老师从父亲手里接过了那沉甸甸的学费,也肩负着全家人的希望,告别父母去厦大报到了。三1941年秋,邓老师开始了在厦大四年求学的生涯。新生第一学期上无机化学课,主讲教师是大名鼎鼎的傅鹰教授,即后来成为中国胶体化学奠基人的那位化学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30年代曾在山东大学任教。邓老师说,在一次课上,傅先生写了几个公式,说它们先作为经验公式来使用,实际上可从量子力学推导出来!傅先生的这一席话对我很震撼,量子力学竟那么神奇和有威力,心向往之!接下来,傅先生又说,学习量子力学需要比较深厚的数学物理基础,化学系开设的数学和物理远远不够。邓老师课后想了很多,做了一个影响终生的决定,他要到数理系去听课!那时的厦大,数学物理还没有分家,称作数理系。在这里他认识了谢希德,即后来的中国著名半导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复旦大学校长。邓老师与谢希德在厦大数理系同学四年,成为一生的朋友,邓老师去上海,或谢先生来济南,都要互相探望。邓老师在厦大求学四年,未曾回乡探亲。他说,一方面没有钱,不想再向父母要路费,他们已经够难的了,另一方面正好用假期的时间把两个系的功课都学好。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世上哪有天才?所谓天才,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也用来学习罢了!邓老师就是用这样的精神,通过四年的艰苦卓绝卓的努力,获得了厦门大学数理系和化学系的两张毕业文凭!笔者曾见过邓老师的这两张文凭,这两张文凭也曾在《邓从豪校长百年诞辰图片展》上展出过。好不容易熬过了漫长的四年,1945年夏季邓老师从厦大毕业了,并且在厦门集美学校(即现今的集美大学)取得了高中部数学组的教职,教数学正得他所愿。拿到第一个月的薪水之后,邓老师匆匆赶回阔别四年的临川老家,全家人悲喜交加,互诉衷情。邓老师为父亲赎回了土地,后来又多买了几亩,全家人的苦日子终于熬出了头!四邓老师在集美学校教了两年高中数学。学生中有一位张乾二,后来成为著名理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福州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是厦门大学教授。1990年代初,邓老师曾邀请张先生来,为我校理论化学研究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讲授角动量理论。张先生曾深情回忆起邓老师为他们讲课的情形,某些细节记忆犹新也十分感人。他说,邓老师兼修数理和化学两系,讲的是数学,而随时能结合在物理和化学中的应用,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潜力。2005年,集美大学为曾在母校学习和教学的两院院士塑像,共有八位,邓从豪院士和张乾二院士师徒二人赫然在列,一时传为佳话。1947年,南昌中正大学向邓老师发出了召唤,希望他能回南昌,为家乡效力。邓老师觉得能够胜任,再者离家更近了,方便照顾父母。邓老师高高兴兴信心满满地回到了南昌,这块曾经度过六年中学时光的热土,希望能够实现自幼就有的科学救国的理想。他从助教做起,不论答疑辅导、批改作业还是带实验,都十分认真一丝不苟,深得系领导老教师和学生们的喜爱和高度评价。正当邓老师准备在中大一展宏伟抱负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对民主人士的迫害益发变本加厉了!1947年冬天,爱国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掀起了"反饥饿、反迫害″的学生运动,学生罢课,上街游行示威,很快席卷全国。南昌中正大学的学生们很快卷入了学潮,但遭到了国民党江西省和南昌市当局的镇压。两名和平示威的学生被射杀,更加激起了民愤!一天午饭时,邓老师和几位青年同行在一起边吃饭边议论。邓老师态度明确地站在游行示威的学生一边,支持学生们的正义行动,反对当局的镇压恶行。不料早有隐藏其中的暗探报告给了学校当局,很快一份被开除教职工和学生的名单张贴在校园公告栏里,邓老师就列其中!中大教务长郭庆棻教授爱邓老师的才华和人品,他也是召唤邓老师离集美来中大的招聘人,得知消息后心急火燎,紧急从中斡旋,最终学校当局收回了成命,但却留下了“严命训诫,以观后效”的尾巴。邓老师彻底凉了心,为留在中大的前景担忧。突然想到了一个人,就写信给他以求职。这个人便是刘椽教授,此时正担任山东大学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刘先生曾在厦大给邓老师主讲过物理化学课,了解邓老师数理系化学系双修,知道邓老师的优秀,是刘先生的爱徒,正是山大化学系所需的人才。于是紧急向校方汇报,获准后立即回信邓老师并发出了聘书。1948年春节后,邓老师离开南昌这块伤心地,先坐火车到上海,然后乘船来到青岛山东大学报到。自此直到1998年病逝,邓老师扎根齐鲁大地,为科学事业,为教书育人,整整奋斗了半个世纪!五邓老师在上海等候开往青岛的航船时,有一点空闲时间,他便去外文书店逛逛,不意淘到了宝贝,在书架上发现了量子化学大师金布尔(Kimball )著的《量子化学》。这是一本世界名著,邓老师早就知道有这本书,但却不知道到哪里去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邓老师欣喜不已,毫不犹豫地买下来。到山大报到后,邓老师请人做了一块小黑板,挂在宿舍里,一有空就研读金布尔的书,并在小黑板上推导书中的公式,每章末的习题也在小黑板上推演,在书边写了很多的注释,对重点难点进行了勾划。邓老师对这本书反复读了很多遍,可以说对它的核心内容了然于胸,吃透了它的精髓,于是就开始选题做研究。邓老师的第一项研究选题是键函数,它来自氢分子成键轨道的启发。研究论文初稿写成后,邓老师把它寄给了吉林大学副校长唐敖庆教授。唐先生是邓老师仰慕的量子化学大师,经常在杂志上看到他的研究论文,很受启迪。唐先生很快给邓老师回了信,对邓老师进行鼓励并对论文提出了修改建议,还附上了他近期发表论文的抽印本。信中还告诉邓老师,教育部将于今年,即1952年的暑假在青岛举办物质结构学术研讨班,目的是培养物质结构师资,届时你可来听听课。主讲人除了唐先生外,还有卢嘉锡教授、吴征铠教授和徐光宪教授。这几位教授都是邓老师所敬重的著名理论化学家,卢先生是邓老师的恩师,在厦大时曾听过卢先生所讲授的晶体化学课。邓老师如愿参加了这期研讨班,聆听了几位大师的学术演讲,眼界大开。见到了分别几年的卢先生并互诉别情。此后,唐先生接受邓老师到吉大进修了半年,大大提高了学术研究能力。1962年-1964年,教育部委托唐敖庆教授在吉林大学举办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与1952年暑期的研讨班不同,这期讨论班是集体做学术研究,讨论班成员都是来自全国高校的量子化学精英,有吉大的孙家钟、江元生,山大的邓从豪,厦大的张乾二,北师大的刘若庄,川大的鄢国森、古正,云南大学的戴树珊等。唐先生为大家主讲群论课,讨论班选择配位场理论作为集体研究课题,指定邓老师为讨论班的班长。唐先生在一次讲课时说,在点群和连续群之间缺乏一座桥,搭建起这座桥,就能把点群和连续群统一起来进行描述,现在它们是孤立的,并交待说,从豪同志,你来考虑一下吧。邓老师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生之明。于是苦思冥想,食不甘味,沉溺资料,泛舟书海,终于想到了这座桥是否就是一个耦合系数?有了这个耦合系数,是不是就把原本无关的点群和连续群联结起来了?经过数不清的日夜探索和数学推导,终于建立了这个耦合系数,并执笔写出了第一篇关于配位场理论的奠基性研究论文!此后,以此文为基础,对各种配位体场的情形进行了推广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最初发表在吉林大学学报,讨论班结束后,经过大家的补充研究后发表在中国科学。1966年暑期国际理论物理大会在北京召开,唐敖庆教授在会上作了配位场理论研究的报告,被评为大会十大优秀成果之一。“文革”结束后,此项成果毫无争议地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以此为基础的科学专著《配位场理论方法》被评为国家自然科学图书一等奖。邓老师把这本科学著作的中英文版各两本赠送给了山大图书馆。六1980年代初,《配位场理论方法》中英文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唐敖庆先生在序言中写道,我们(上世纪六十年代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研究集体)通过构造一个耦合系数,串联起了点群和连续群,实现了对它们的统一描述,由此对配位场理论计算方法取得了新的突破。国际上,同类的研究出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也就是说,中国科学家的研究超前了至少十年!除却取得了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之外,经过这样的培养和锤炼,研究集体的成员成为了中国理论化学的中坚和旗帜,是唐敖庆先生构建的理论化学研究大厦的顶梁柱!人们把这个团队称为唐敖庆八大弟子。此外,八大弟子的研究生和各大学及中科院各单位的老师及研究人员,也有不少来讨论班参加听课学习者。邓老师当时的研究生是关大任,前来进修的山大教师是佘敬曾先生和居冠之老师,他们都很有成就。佘先生后来去了中国海洋大学,居老师去了南京大学。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结束后,八大弟子回到原单位,独立选择研究课题,开始了向理论化学科学高峰攀登的新征程。邓老师选择的研究方向有两个,其一是量子化学基础理论,主要是电子相关及多电子原子的波函数及能量计算方法,其二是分子反应动力学,主要是过渡态理论及量子反应散射理论的新方法。为此,他付出了后半生的全部心血,直到生命的终点。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研究集体的再一次聚首,是在“1978年10月-1980年1月 吉林大学-全国量子化学研究生、教师和科研人员进修班”。继1977年恢复了大学全国统一招生之后,1978年恢复了研究生招生工作。八大弟子除古正先生外都招收了研究生。唐敖庆先生提议,经教育部批准,七大弟子的研究生在本单位修完英语和政治课之后,集中到吉大学习专业课和学位课,学完后再回到原单位完成学位论文。唐先生主讲量子力学和量子化学,其他成员每人都选择一门自己擅长的课程,邓老师主讲的是化学反应的量子碰撞理论。此外,进修班还吸纳了与吉大同城的东北师范大学赵成大先生的研究生,赵先生主讲了统计热力学。邓老师的研究生冯大诚、王镇和韦苞洋以及山大化学系的刘成卜和刘传朴两位老师同时前往学习、进修。进修班结束后,冯等三位研究生回山大,在邓老师指导下做学位论文研究,毕业取得硕士学位后,冯大诚留理论化学研究所工作。返校后,刘传朴老师讲授结构化学,刘成卜则考取邓老师的研究生,读完硕士博士之后,再到吉大唐敖庆先生孙家钟先生那里做二年博士后。刘成卜获得了“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他学问好、人品好、工作能力强。邓老师临终前选择了刘成卜担任理论化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室更名为研究所后任所长,由他带领大家继续完成邓老师未竟的事业。参加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和量子化学进修班的研究生和进修生,日后大都成为中国理论化学研究队伍的骨干力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唐敖庆先生和他的弟子的伟大创举。七冯大诚老师的聪慧和博学人所共知,深得邓老师赏识。他在邓老师指导下做电子相关研究,开创了氦原子研究,他是编写程序的高手,参与了后续多电子原子问题的研究,他的知识积累和经验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借鉴,对相关的获奖项目贡献很大。我于1964年-1969年就读山大化学系,留校后去了物理系,参加了1979年夏季研究生入学考试,报考的导师是邓从豪教授。化学系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定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另外两门是英语和政治。由于与化学课疏离日久,复习起来很吃力。我去找邓老师,怯怯地说,我能否不考化学而代之以量子力学、统计物理和数学物理方法。邓老师一口答应了,未作任何迟疑,说很好,这些课都是做量子化学研究所必需的。这三门课刚刚在进修班上学过,复习起来难度不大,于是我顺利通过了,成为了邓老师的学生。人说邓老师很严肃,不苟言笑,很难接近,而事实上,邓老师很平易近人,可亲可敬,由此可见一斑。还在化学系读书时,课余时我常进资料室翻翻杂志,发现,邓老师发表的论文很多。如前所述的键函数,以及双原子分子势函数,有机化学分子轨道,配位体场,过渡态理论,光谱的分裂等等。这些论文分布在山大学报,吉大学报,化学学报,物理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国科学等杂志上。邓老师论文的特点是,每一篇都充满了数学公式,这些公式不是抄来的,而是他自己推导的。论文中还有许多在化学上未曾听说过的人名和学术术语,读起来如同天书,依我当时的知识根本看不懂,但内心充满了对邓老师的仰慕和崇拜!为了给研究生开题提供参考,邓老师开设了几次学术讲座,除了他自己讲授,还请来了光学系的同事著名物理学家陈继述教授作学术演讲。另外,还鼓励和提倡我们到数学系学习进修,帮助我们加强和提高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和融和的意识与能力。印象最深受到震撼的是,邓老师在一次讲座上说,做科学研究恰如工作在青藏高原上,目标是登上珠穆朗玛峰,绝不能找块木板子的薄处戳窟窿!即是说,选择的课题应该是科学意义重大,有重大学术价值和影响广泛的。邓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我们做出了榜样。邓老师主讲过很多课,包括大学生研究生各个层次的基础课专业课学位课十多门。邓老师讲课采取启发式,条理清晰、清楚明白,板书干净漂亮,公式推满一黑板又一黑板,从来不看讲稿,并适时介绍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包括他本人的研究成果,得到学生们的欢迎和高度评价。在科学研究方面,强调选择重大课题,釆取严肃诚实的科学态度,找到正确而有效的研究方法,用不断求索的精神,达到预期的结果。我们谨遵邓老师那里学到的讲课风格和科学研究求实的态度和方法,不断探索和实践,受益终生。此外,邓老师邀请了世界顶尖的理论化学大师,如卢夫汀、科普曼和米勒教授等来山大讲学,帮助我们开阔眼界、及时了解科学前沿及发展动态、激发科学研究的潜力和能力、提高竞争力。八邓老师学术成就杰出,英名蜚声中外,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实至名归,遗憾的是这一称号来得晚了点。邓老师当选院士后,化学院和理化所为他举行了庆祝大会。会上,邓老师的好朋友、好同事杜作栋教授作了深情演讲。杜先生是著名有机与高分子化学家,幽默风趣,他说:古有孔子孟子,今有邓子,称子的人都是有很深学问的人,读有机化学,其中的分子轨道理论我不懂,请教邓子,经他一讲解,我就清楚明了,如醍醐灌顶。我把我的学生推荐给邓子读博士,学成归来,研究水平上了一个台阶。杜先生说的学生是冯圣玉,圣玉雄姿杰出,绝非泛泛之辈,他把量子化学方法用于有机硅高分子化学研究,与纯实验研究相比,不可同日而语。邓老师一年到头无休,星期天把自己反锁在资料室里钻研文献是常有的事,虽然成就斐然,但日积月累的透支,也拖垮了他的身体。1998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邓老师永远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科教事业,享年七十八岁。邓老师逝世后,理化所决定出版《邓从豪科学论文选集》。我们确定了一个原则,即尽可能完整准确地反映邓老师的成就和光辉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议请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晶体材料学家、邓老师的老师卢嘉锡先生题写书名,请著名无机化学和量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邓老师的朋友、北京大学教授徐光宪先生作序,请山东大学校长、著名美学专家、与邓老师共事多年的同事和朋友曾繁仁教授写一篇综合纪念文章。刘成卜负总责并对外联络。根据徐先生和曾校长关于"你们先写个初稿″的要求,由我起草序言和综合纪念文章。冯大诚负责收集邓老师的全部文稿、照片等,并编写论文目录、起草年谱和大事纪。由于希望在邓老师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上把《邓从豪科学论文选集》分发给来宾,时间非常紧迫。但在校院领导支持下,张乾二院士(张是卢先生的学生)和黎乐民院士(黎是徐光宪先生的学生)的帮助下,以及山东大学出版社紧张而有效的工作,《邓从豪科学论文选集》按时足量高质量地出版了,我们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在邓老师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上,展涛副校长高度评价了邓老师光辉的一生,感谢邓老师为国家为山大所创造的丰功伟绩,称邓老师是山大人的骄傲!他号召全体山大师生以邓老师为榜样,踏踏实实实实地工作,把科学研究和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阶段。来宾代表有山东工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邓老师的厦大校友和江西同乡艾兴先生,济南大学校长、原山大化学院教授奚正楷先生。他们都深情地回顾了与邓老师在生活和工作中宻切交往的有益往事,情深谊重。这次纪念大会之后,刘成卜老师和我赴京,把邓老师的《邓从豪科学论文选集》恭递到卢嘉锡徐光宪先生手中,感谢二老的宝贵支持,永久铭记不忘。卢徐二老深情缅怀邓老师,嘱咐我们永远继承邓老师的精神,把工作做好,努力完成邓老师的未竟事业。我们将卢徐二老的教导铭刻在心头,努力付诸实践。邓老师的为人和做学问,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丰碑,我们永远学习他怀念他,永志不忘!邓老师创建的理论化学研究所是我们的家,是我们的根据地,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所。我们一定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来爱护她、发展她。要真正做到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决不辜负邓老师的希望!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合同

山东大学法学院: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1300余人,本科生570余人

山东大学法学教育始于上世纪20年代的山东高等法律专科学校。在百廿山大历史进程中,法科是一门重要的学科。1980年,山东大学法学学科复办,1983年成立法律系,1994年成立法学院。学院下设法律史学、法理学、宪法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刑法学、国际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等承担教研任务的研究所。法律史学、法理学、宪法学、刑事诉讼法学、人权法学等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国际法哲学与社会哲学协会中国分会秘书处现设于山东大学法学院。教育部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著名法学家徐显明教授担任名誉院长。著名刑事诉讼法专家周长军教授担任院长。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0余人,教授近30人。其中,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泰山学者1人,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3人,齐鲁学者3人,未来学者5人。著名法学家乔伟先生像学院现拥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及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点。2012年成为全国首批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4年山东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成为教育部直属的“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2015年中国法学会在学院设立“中日韩法律研究中心”和“中日韩高端法律人才培训基地”,2018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山东大学检察理论研究中心成立,2020年法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另有3个省级重点学科和1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是山东省法学研究基地、山东省人大常委会立法研究服务基地挂靠单位。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1300余人,本科生570余人。法学类即法学专业。该专业积极探索本科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现有法学班、法英双学位班(国际型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中日经贸法律特色班、知识产权特色班等特色班级。法学专业以提升法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的涉外法律人才和具备良好的法律职业素养及法律实务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山东大学法学专业2006年被评为山东省品牌专业,2009年获批教育部、财政部第四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19年荣获山东大学首批优秀专业,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法学班:学制四年,毕业时授予法学学士学位。1. 法英双学位班(国际型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法英双学位班(国际型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是为适应社会发展及其对涉外人才培养的需求,由法学院与外国语学院联办的"五年制外语与法学双学士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它特别强调学生法律素养与外语能力的深度融合,力求将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相当外语水平又具备深厚法律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法学专业(法学与英语双学位班)采用大类招生和培养,专业分流时间为第一学期。该实验班通过构建国际化的教育体系和育人环境,致力于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拔尖涉外法律人才。通过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与专业素质,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法律思维和国际视野。培养的国际型卓越法律人才具备出色的英语能力,具备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毕业后进入世界一流大学法学院继续深造,参与国际组织的工作或从事国际性的高端法律工作,服务于国家,献力于国际社会。入学后选拔,学制5年,毕业时授予法学学士学位和文学学士学位。2.中日经贸法律特色班中日经贸法律特色班旨在培养具有较高日语水平,熟悉中日经贸法律的法学人才。该特色班的学生不但要与法学本科班一样学习英语和中国法,还要学习日语专业大部分的课程以及日本法概况、日本民法、中日比较法等日本法课程。该班邀请了多位日本法学专家参与教学工作,努力提升日语背景法学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和教学水平。学院每年选派在校生赴日本的友好大学法学院交换留学。中日经贸法律特色班毕业生多去日本留学或就职于涉外律所、公检法机关和外资企业。中日经贸法律特色班采用大类招生和培养,专业分流时间为第一学期。入学后选拔,学制4年,毕业时授予法学学士学位。学院目前有法理学、刑事诉讼法和行政法学3门省级精品课程,民法总论、债权法学和日本法制概况3门校级精品课程。1.模拟法庭法学院通过模拟法庭比赛塑造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学生多次斩获“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大赛冠军、“普莱斯”传媒法模拟法庭中国赛区冠军、“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中国赛区一等奖等殊荣,在“贸仲杯”“国际人道主义法”“国际刑事法庭”等高水平模拟法庭比赛中也有不俗表现。2.实践教学法学院与实务部门共建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教学实习平台;依托山东大学学生法律援助中心,开展一系列大型普法宣传活动和个案法律援助服务;依托山东大学学生法学社开展法艺博览、学术沙龙、法庭旁听、普法宣传、模拟法庭等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弘扬社会正义、维护社会权益、扶助弱势群体。3.国际化战略法学院大力推行国际化战略,与欧美、日本、韩国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学术交流,每年选派数十名优秀学生到境外知名法学院交流访学或攻读学位。法学院通过建立国际型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等多种国际化战略,逐步构建国际化的教育体系,培养一批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的拔尖涉外法律人才,海外交流合作已经成为学生培养的一种重要途径。冷春,山东大学法学院1984级本科生,现任山东省青岛市市中公证处党支部书记、主任,一级公证员。冷春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山大法学系的创建人乔伟先生。她在山大就读期间,乔老先生已经不在一线授课,但经常还是会为学生们做学术报告。乔伟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非凡的学术成就对师姐影响深远。前段时间,法学院在青岛举办了乔伟先生塑像安放仪式,她也受邀参加。她感慨道:三十五年,流逝的是时光,先生的高风亮节将永远伴随山大法学的成长。刘卫华,山东大学法学院1994级本科生,现任浪潮集团副总裁。刘卫华认为法理学的学习让自己真正踏进了法学的殿堂,至今想来仍觉得受用一生。作为徐显明院长最后一届亲自授课的本科生,师兄仍记得一座难求的教室、掌声阵阵的课堂、金句频出的老师、聚精会神的同学……一个学期的学习让他从根本上理解了法学,贯穿了整个学科脉络。“单纯背法律条文的作用和意义并不大”,刘卫华坦言,用法律视角思考问题、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的意识正是大学四年带给他最大的收获,“每当遇到一个案子、一个投资项目的时候,从不同角度去审视、去印证,这归根结底是怀疑的精神、法律的精神”。王见,山东大学法学院1985级本科生,主持人、高级记者,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周末说法》节目主任,济南仲裁委仲裁员。王见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坚定地选择了山大法律系。回忆母校时光,她如数家珍:午后图书馆的阵阵书香,清晨和黄昏小树林的琅琅书声,晚间洪楼电影院的人潮涌动,还有每逢周日去挤唯一一趟1路公交车时的呼朋引伴……30年河东河西,物非人亦非,但“山大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记忆,是此生中最难忘怀的”。“母校给我的影响是终生的”,王见表示,法学院四年培养了一种思维习惯,就是运用法学思维、法律逻辑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这让她终生受益。“我周围都是法律人,用全面的视角、严密的逻辑、客观的立场来看待和评判新闻,也成为我媒体从业生涯的独特优势。”如今师姐不仅作为济南仲裁委首席仲裁员,经常调解、裁决商事纠纷;而且长期主持法律节目,为自己单位、周围同事、亲朋好友和广大听众的法律问题出谋划策。贺冰洁,山东大学法学院1997级本科生,现任中共济南市历下区纪委常委、区监委委员。大学四年时光中的片段,二十年后依旧让贺冰洁记忆犹新。1999年5月的一个普通周六,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消息传来,贺冰洁他们并在石巍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模拟法庭活动。从学院内部的国际法课堂到万众瞩目的科技馆礼堂,师兄用法律人的方式发出了山大人的声音。2001年6月,山大迎来了合校后的首届毕业生,“新山大有新气象”,身着学士服站在全校毕业典礼的会场,这不仅是贺冰洁人生中的第一次,也是百年山大历史上的第一次。作为全校一百位学生代表之一,在展涛校长手中接过学位证书的那一刻,几多记忆几多感慨涌上心头。山大法学院对我而言,像是一个良师益友,我发展在它的发展中,我成长在它的壮大里。在这将近两年的校园时光里面,它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大学,在这里专业课的学习像是稷下学宫的传道,在这里我们会在老师的帮助下努力拓宽我们认识的边界,通过大量的阅读与实践形成自己稳定的价值观,而不是让自己的大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它让我知道了什么是法律,社会应当被理想化,权利应当被认真对待,法律应当是这个社会正确的、理所当然的打开方式;它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品格:每个老师鲜明的个人色彩与强烈的正义感都在时刻提醒着我作为一个法律人的责任,法律不应当被用来作恶,它要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对于当时来到山东大学法学院的决定,我丝毫不后悔。它用亲身躬行告诉我,大学之道,真的在明明德。——法学院2018级本科生王懋祺不知不觉,我在山东大学法学院就读已经将近两年了。第一次从内陆小城来到海滨之边,满心欢喜和期待。在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青岛一隅,我走进法学院的门庭,望见的是橙红色的孟莎式屋顶与米白色砖墙,记住的是华岗苑里亲切认真的教职工老师、振声苑里自信踏实的学子、图书馆七层踱步思索的身影以及从不太高的起点出发不断前进的自己……山大法学院是厚重的,青青草畔老校长的石雕催人奋进;山大法学院是笃定的,学风淳朴求实创新;山大法学院是自信的,不畏风雨昂首前行;山大法学院更是可爱的,大家始终都是亲切的一家人。“学无止境,气有浩然”,我会铭记在法学院生活的点点滴滴,努力养浩然之气,做大写之人,书写属于自己的独特诗篇。——法学院2018级本科生杨睿思就业去向主要为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跨国公司、国有企业以及律师事务所等,其中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党政机关的领导、国际知名的法律专家或者学术英才。来源: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本科招办 山东大学法学院 照片 / 崔振 编辑 / 牟浩杰 责编 / 宋沁潞 洪润生

明星梦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纪念邓从豪院士百年诞辰

文|蔡政亭2020年,岁在庚子,适逢邓从豪先生百年诞辰,谨以此文表达我们深深的怀念。一1979年-1982年,我跟随邓老师读硕士研究生,此后在他身边工作,直到1998年邓老师因病去世,前前后后跟随了他将近二十年,向他学习做学问、学习做人,收获良多,感慨良多,一时间竟不知从何谈起!邓老师是山东大学的一面旗帜,是标杆式的人物,可谓高山仰止!邓老师是国内外著名理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新中国山东大学的第五任校长。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一、三等奖各一项,国家教委(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等等。邓老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相当于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从1955年起,邓老师入党提干,先后担任化学系副主任、主任,光学系主任,山东大学副校长、校长等。创建了理论化学研究室并亲自兼任主任。还担任中国化学会理事,山东省激光学会理事长,山东省人大常委、山东省人大教育组副组长等。在领导岗位上,他全面深刻理解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公正无私、呕心沥血,努力提高办学水平,深受广大师生的拥护和爱戴。邓老师是我们一生的楷模。他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人类的科学事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二1992年,邓老师收到来自他的家乡江西省临川县政协和县教育局的来信,希望他写一个自传。不巧,邓老师有紧急任务在身,抽不出时间,于是希望我来替他写一个草稿,最后由他定夺。邓老师把我叫到家里,跟我谈他的家世、求学经历及调来山东大学的过程。这份自传刋印在《江西临川县文史资料汇编》,现摘要如下:邓老师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兄弟姊妹六人。邓老师是兄长,自小学习成绩突出,上小学时,教他数学的徐老师毕业于清华大学,特别喜欢邓老师,称赞他聪明,解题思路很清晰。徐老师名字中有个豪字,于是把邓老师的原名涱泉改为从豪了。小学毕业后,邓老师考取南昌中正中学,成为全乡第一个中学生,离乡到省城读书,初中毕业后,保送本校高中部。这六年中,每到假期,他都回到家乡,放下书包就下地,帮助父母干农活,由于疲劳,有时竟然拄着锄头睡着了!高中毕业后,他步行几百里,历时一个星期,到战时设在福建长汀的厦门大学赶考,由于旅途劳累,蚊虫虰咬,风餐露宿,感冒了,但仍然咬牙坚持考试,最后一门考试还碰上了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最终,邓老师在千余名考生中名列前茅,被厦大化学系录取。接到录取通知书时,全家既高兴,又为路费和学杂费发愁。邓老师的父亲几夜未曾睡好,最后牙关一咬,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把仅有的全家赖以活命的口粮地典当出去!虽然筹到了邓老师去厦大上学的费用,他父亲却由这块土地的主人变成了新主人的雇工。不用说,全家老小的日子更加艰困了。邓老师说到这里时,眼里泛着泪花,说,我看到父母那么难,我真的不想去厦大了,一度想到南昌中正大学(也先期考了中大并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去读。他说,南昌中正大学也算是我的母校,我就读的中学是她的附中,几位中大的老师还到中学部来给我们上过课,要比去厦大读书节省点。但是,父亲态度坚定,他说,再难不就是几年嘛,咬咬牙就挺过去了。于是邓老师从父亲手里接过了那沉甸甸的学费,也肩负着全家人的希望,告别父母去厦大报到了。三1941年秋,邓老师开始了在厦大四年求学的生涯。新生第一学期上无机化学课,主讲教师是大名鼎鼎的傅鹰教授,即后来成为中国胶体化学奠基人的那位化学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30年代曾在山东大学任教。邓老师说,在一次课上,傅先生写了几个公式,说它们先作为经验公式来使用,实际上可从量子力学推导出来!傅先生的这一席话对我很震撼,量子力学竟那么神奇和有威力,心向往之!接下来,傅先生又说,学习量子力学需要比较深厚的数学物理基础,化学系开设的数学和物理远远不够。邓老师课后想了很多,做了一个影响终生的决定,他要到数理系去听课!那时的厦大,数学物理还没有分家,称作数理系。在这里他认识了谢希德,即后来的中国著名半导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复旦大学校长。邓老师与谢希德在厦大数理系同学四年,成为一生的朋友,邓老师去上海,或谢先生来济南,都要互相探望。邓老师在厦大求学四年,未曾回乡探亲。他说,一方面没有钱,不想再向父母要路费,他们已经够难的了,另一方面正好用假期的时间把两个系的功课都学好。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世上哪有天才?所谓天才,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也用来学习罢了!邓老师就是用这样的精神,通过四年的艰苦卓绝卓的努力,获得了厦门大学数理系和化学系的两张毕业文凭!笔者曾见过邓老师的这两张文凭,这两张文凭也曾在《邓从豪校长百年诞辰图片展》上展出过。好不容易熬过了漫长的四年,1945年夏季邓老师从厦大毕业了,并且在厦门集美学校(即现今的集美大学)取得了高中部数学组的教职,教数学正得他所愿。拿到第一个月的薪水之后,邓老师匆匆赶回阔别四年的临川老家,全家人悲喜交加,互诉衷情。邓老师为父亲赎回了土地,后来又多买了几亩,全家人的苦日子终于熬出了头!四邓老师在集美学校教了两年高中数学。学生中有一位张乾二,后来成为著名理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福州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是厦门大学教授。1990年代初,邓老师曾邀请张先生来,为我校理论化学研究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讲授角动量理论。张先生曾深情回忆起邓老师为他们讲课的情形,某些细节记忆犹新也十分感人。他说,邓老师兼修数理和化学两系,讲的是数学,而随时能结合在物理和化学中的应用,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潜力。2005年,集美大学为曾在母校学习和教学的两院院士塑像,共有八位,邓从豪院士和张乾二院士师徒二人赫然在列,一时传为佳话。1947年,南昌中正大学向邓老师发出了召唤,希望他能回南昌,为家乡效力。邓老师觉得能够胜任,再者离家更近了,方便照顾父母。邓老师高高兴兴信心满满地回到了南昌,这块曾经度过六年中学时光的热土,希望能够实现自幼就有的科学救国的理想。他从助教做起,不论答疑辅导、批改作业还是带实验,都十分认真一丝不苟,深得系领导老教师和学生们的喜爱和高度评价。正当邓老师准备在中大一展宏伟抱负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对民主人士的迫害益发变本加厉了!1947年冬天,爱国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掀起了"反饥饿、反迫害″的学生运动,学生罢课,上街游行示威,很快席卷全国。南昌中正大学的学生们很快卷入了学潮,但遭到了国民党江西省和南昌市当局的镇压。两名和平示威的学生被射杀,更加激起了民愤!一天午饭时,邓老师和几位青年同行在一起边吃饭边议论。邓老师态度明确地站在游行示威的学生一边,支持学生们的正义行动,反对当局的镇压恶行。不料早有隐藏其中的暗探报告给了学校当局,很快一份被开除教职工和学生的名单张贴在校园公告栏里,邓老师就列其中!中大教务长郭庆棻教授爱邓老师的才华和人品,他也是召唤邓老师离集美来中大的招聘人,得知消息后心急火燎,紧急从中斡旋,最终学校当局收回了成命,但却留下了“严命训诫,以观后效”的尾巴。邓老师彻底凉了心,为留在中大的前景担忧。突然想到了一个人,就写信给他以求职。这个人便是刘椽教授,此时正担任山东大学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刘先生曾在厦大给邓老师主讲过物理化学课,了解邓老师数理系化学系双修,知道邓老师的优秀,是刘先生的爱徒,正是山大化学系所需的人才。于是紧急向校方汇报,获准后立即回信邓老师并发出了聘书。1948年春节后,邓老师离开南昌这块伤心地,先坐火车到上海,然后乘船来到青岛山东大学报到。自此直到1998年病逝,邓老师扎根齐鲁大地,为科学事业,为教书育人,整整奋斗了半个世纪!五邓老师在上海等候开往青岛的航船时,有一点空闲时间,他便去外文书店逛逛,不意淘到了宝贝,在书架上发现了量子化学大师金布尔(Kimball )著的《量子化学》。这是一本世界名著,邓老师早就知道有这本书,但却不知道到哪里去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邓老师欣喜不已,毫不犹豫地买下来。到山大报到后,邓老师请人做了一块小黑板,挂在宿舍里,一有空就研读金布尔的书,并在小黑板上推导书中的公式,每章末的习题也在小黑板上推演,在书边写了很多的注释,对重点难点进行了勾划。邓老师对这本书反复读了很多遍,可以说对它的核心内容了然于胸,吃透了它的精髓,于是就开始选题做研究。邓老师的第一项研究选题是键函数,它来自氢分子成键轨道的启发。研究论文初稿写成后,邓老师把它寄给了吉林大学副校长唐敖庆教授。唐先生是邓老师仰慕的量子化学大师,经常在杂志上看到他的研究论文,很受启迪。唐先生很快给邓老师回了信,对邓老师进行鼓励并对论文提出了修改建议,还附上了他近期发表论文的抽印本。信中还告诉邓老师,教育部将于今年,即1952年的暑假在青岛举办物质结构学术研讨班,目的是培养物质结构师资,届时你可来听听课。主讲人除了唐先生外,还有卢嘉锡教授、吴征铠教授和徐光宪教授。这几位教授都是邓老师所敬重的著名理论化学家,卢先生是邓老师的恩师,在厦大时曾听过卢先生所讲授的晶体化学课。邓老师如愿参加了这期研讨班,聆听了几位大师的学术演讲,眼界大开。见到了分别几年的卢先生并互诉别情。此后,唐先生接受邓老师到吉大进修了半年,大大提高了学术研究能力。1962年-1964年,教育部委托唐敖庆教授在吉林大学举办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与1952年暑期的研讨班不同,这期讨论班是集体做学术研究,讨论班成员都是来自全国高校的量子化学精英,有吉大的孙家钟、江元生,山大的邓从豪,厦大的张乾二,北师大的刘若庄,川大的鄢国森、古正,云南大学的戴树珊等。唐先生为大家主讲群论课,讨论班选择配位场理论作为集体研究课题,指定邓老师为讨论班的班长。唐先生在一次讲课时说,在点群和连续群之间缺乏一座桥,搭建起这座桥,就能把点群和连续群统一起来进行描述,现在它们是孤立的,并交待说,从豪同志,你来考虑一下吧。邓老师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生之明。于是苦思冥想,食不甘味,沉溺资料,泛舟书海,终于想到了这座桥是否就是一个耦合系数?有了这个耦合系数,是不是就把原本无关的点群和连续群联结起来了?经过数不清的日夜探索和数学推导,终于建立了这个耦合系数,并执笔写出了第一篇关于配位场理论的奠基性研究论文!此后,以此文为基础,对各种配位体场的情形进行了推广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最初发表在吉林大学学报,讨论班结束后,经过大家的补充研究后发表在中国科学。1966年暑期国际理论物理大会在北京召开,唐敖庆教授在会上作了配位场理论研究的报告,被评为大会十大优秀成果之一。“文革”结束后,此项成果毫无争议地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以此为基础的科学专著《配位场理论方法》被评为国家自然科学图书一等奖。邓老师把这本科学著作的中英文版各两本赠送给了山大图书馆。六1980年代初,《配位场理论方法》中英文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唐敖庆先生在序言中写道,我们(上世纪六十年代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研究集体)通过构造一个耦合系数,串联起了点群和连续群,实现了对它们的统一描述,由此对配位场理论计算方法取得了新的突破。国际上,同类的研究出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也就是说,中国科学家的研究超前了至少十年!除却取得了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之外,经过这样的培养和锤炼,研究集体的成员成为了中国理论化学的中坚和旗帜,是唐敖庆先生构建的理论化学研究大厦的顶梁柱!人们把这个团队称为唐敖庆八大弟子。此外,八大弟子的研究生和各大学及中科院各单位的老师及研究人员,也有不少来讨论班参加听课学习者。邓老师当时的研究生是关大任,前来进修的山大教师是佘敬曾先生和居冠之老师,他们都很有成就。佘先生后来去了中国海洋大学,居老师去了南京大学。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结束后,八大弟子回到原单位,独立选择研究课题,开始了向理论化学科学高峰攀登的新征程。邓老师选择的研究方向有两个,其一是量子化学基础理论,主要是电子相关及多电子原子的波函数及能量计算方法,其二是分子反应动力学,主要是过渡态理论及量子反应散射理论的新方法。为此,他付出了后半生的全部心血,直到生命的终点。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研究集体的再一次聚首,是在“1978年10月-1980年1月 吉林大学-全国量子化学研究生、教师和科研人员进修班”。继1977年恢复了大学全国统一招生之后,1978年恢复了研究生招生工作。八大弟子除古正先生外都招收了研究生。唐敖庆先生提议,经教育部批准,七大弟子的研究生在本单位修完英语和政治课之后,集中到吉大学习专业课和学位课,学完后再回到原单位完成学位论文。唐先生主讲量子力学和量子化学,其他成员每人都选择一门自己擅长的课程,邓老师主讲的是化学反应的量子碰撞理论。此外,进修班还吸纳了与吉大同城的东北师范大学赵成大先生的研究生,赵先生主讲了统计热力学。邓老师的研究生冯大诚、王镇和韦苞洋以及山大化学系的刘成卜和刘传朴两位老师同时前往学习、进修。进修班结束后,冯等三位研究生回山大,在邓老师指导下做学位论文研究,毕业取得硕士学位后,冯大诚留理论化学研究所工作。返校后,刘传朴老师讲授结构化学,刘成卜则考取邓老师的研究生,读完硕士博士之后,再到吉大唐敖庆先生孙家钟先生那里做二年博士后。刘成卜获得了“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他学问好、人品好、工作能力强。邓老师临终前选择了刘成卜担任理论化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室更名为研究所后任所长,由他带领大家继续完成邓老师未竟的事业。参加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和量子化学进修班的研究生和进修生,日后大都成为中国理论化学研究队伍的骨干力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唐敖庆先生和他的弟子的伟大创举。七冯大诚老师的聪慧和博学人所共知,深得邓老师赏识。他在邓老师指导下做电子相关研究,开创了氦原子研究,他是编写程序的高手,参与了后续多电子原子问题的研究,他的知识积累和经验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借鉴,对相关的获奖项目贡献很大。我于1964年-1969年就读山大化学系,留校后去了物理系,参加了1979年夏季研究生入学考试,报考的导师是邓从豪教授。化学系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定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另外两门是英语和政治。由于与化学课疏离日久,复习起来很吃力。我去找邓老师,怯怯地说,我能否不考化学而代之以量子力学、统计物理和数学物理方法。邓老师一口答应了,未作任何迟疑,说很好,这些课都是做量子化学研究所必需的。这三门课刚刚在进修班上学过,复习起来难度不大,于是我顺利通过了,成为了邓老师的学生。人说邓老师很严肃,不苟言笑,很难接近,而事实上,邓老师很平易近人,可亲可敬,由此可见一斑。还在化学系读书时,课余时我常进资料室翻翻杂志,发现,邓老师发表的论文很多。如前所述的键函数,以及双原子分子势函数,有机化学分子轨道,配位体场,过渡态理论,光谱的分裂等等。这些论文分布在山大学报,吉大学报,化学学报,物理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国科学等杂志上。邓老师论文的特点是,每一篇都充满了数学公式,这些公式不是抄来的,而是他自己推导的。论文中还有许多在化学上未曾听说过的人名和学术术语,读起来如同天书,依我当时的知识根本看不懂,但内心充满了对邓老师的仰慕和崇拜!为了给研究生开题提供参考,邓老师开设了几次学术讲座,除了他自己讲授,还请来了光学系的同事著名物理学家陈继述教授作学术演讲。另外,还鼓励和提倡我们到数学系学习进修,帮助我们加强和提高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和融和的意识与能力。印象最深受到震撼的是,邓老师在一次讲座上说,做科学研究恰如工作在青藏高原上,目标是登上珠穆朗玛峰,绝不能找块木板子的薄处戳窟窿!即是说,选择的课题应该是科学意义重大,有重大学术价值和影响广泛的。邓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我们做出了榜样。邓老师主讲过很多课,包括大学生研究生各个层次的基础课专业课学位课十多门。邓老师讲课采取启发式,条理清晰、清楚明白,板书干净漂亮,公式推满一黑板又一黑板,从来不看讲稿,并适时介绍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包括他本人的研究成果,得到学生们的欢迎和高度评价。在科学研究方面,强调选择重大课题,釆取严肃诚实的科学态度,找到正确而有效的研究方法,用不断求索的精神,达到预期的结果。我们谨遵邓老师那里学到的讲课风格和科学研究求实的态度和方法,不断探索和实践,受益终生。此外,邓老师邀请了世界顶尖的理论化学大师,如卢夫汀、科普曼和米勒教授等来山大讲学,帮助我们开阔眼界、及时了解科学前沿及发展动态、激发科学研究的潜力和能力、提高竞争力。八邓老师学术成就杰出,英名蜚声中外,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实至名归,遗憾的是这一称号来得晚了点。邓老师当选院士后,化学院和理化所为他举行了庆祝大会。会上,邓老师的好朋友、好同事杜作栋教授作了深情演讲。杜先生是著名有机与高分子化学家,幽默风趣,他说:古有孔子孟子,今有邓子,称子的人都是有很深学问的人,读有机化学,其中的分子轨道理论我不懂,请教邓子,经他一讲解,我就清楚明了,如醍醐灌顶。我把我的学生推荐给邓子读博士,学成归来,研究水平上了一个台阶。杜先生说的学生是冯圣玉,圣玉雄姿杰出,绝非泛泛之辈,他把量子化学方法用于有机硅高分子化学研究,与纯实验研究相比,不可同日而语。邓老师一年到头无休,星期天把自己反锁在资料室里钻研文献是常有的事,虽然成就斐然,但日积月累的透支,也拖垮了他的身体。1998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邓老师永远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科教事业,享年七十八岁。邓老师逝世后,理化所决定出版《邓从豪科学论文选集》。我们确定了一个原则,即尽可能完整准确地反映邓老师的成就和光辉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议请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晶体材料学家、邓老师的老师卢嘉锡先生题写书名,请著名无机化学和量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邓老师的朋友、北京大学教授徐光宪先生作序,请山东大学校长、著名美学专家、与邓老师共事多年的同事和朋友曾繁仁教授写一篇综合纪念文章。刘成卜负总责并对外联络。根据徐先生和曾校长关于"你们先写个初稿″的要求,由我起草序言和综合纪念文章。冯大诚负责收集邓老师的全部文稿、照片等,并编写论文目录、起草年谱和大事纪。由于希望在邓老师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上把《邓从豪科学论文选集》分发给来宾,时间非常紧迫。但在校院领导支持下,张乾二院士(张是卢先生的学生)和黎乐民院士(黎是徐光宪先生的学生)的帮助下,以及山东大学出版社紧张而有效的工作,《邓从豪科学论文选集》按时足量高质量地出版了,我们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在邓老师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上,展涛副校长高度评价了邓老师光辉的一生,感谢邓老师为国家为山大所创造的丰功伟绩,称邓老师是山大人的骄傲!他号召全体山大师生以邓老师为榜样,踏踏实实实实地工作,把科学研究和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阶段。来宾代表有山东工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邓老师的厦大校友和江西同乡艾兴先生,济南大学校长、原山大化学院教授奚正楷先生。他们都深情地回顾了与邓老师在生活和工作中宻切交往的有益往事,情深谊重。这次纪念大会之后,刘成卜老师和我赴京,把邓老师的《邓从豪科学论文选集》恭递到卢嘉锡徐光宪先生手中,感谢二老的宝贵支持,永久铭记不忘。卢徐二老深情缅怀邓老师,嘱咐我们永远继承邓老师的精神,把工作做好,努力完成邓老师的未竟事业。我们将卢徐二老的教导铭刻在心头,努力付诸实践。邓老师的为人和做学问,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丰碑,我们永远学习他怀念他,永志不忘!邓老师创建的理论化学研究所是我们的家,是我们的根据地,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所。我们一定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来爱护她、发展她。要真正做到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决不辜负邓老师的希望!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