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战略研究》2015年合辑-陈联教授主编马龙

《战略研究》2015年合辑-陈联教授主编

《战略研究》(Strategy Research)2015年合辑-陈联教授SERI主编本辑包括论文、研究专题、主持会议等9项:1,大战略的协调性:基础与现实(2015/05)2,战略学的渊源、应用和理论扩展(《改革与战略》No.6,2015)3,战略与营销(2015/03)4,“间接路线”与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2015/03)5,从空海一体战到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2015/03)6,阿登森林突击(2015/03)7,“预防性防御”与美国的安全战略思想(2015/03)8,克劳塞维茨及其“战争论”的影响(2015/04)9,主持“金融市场机制与风险”研讨会-2015“CSBF”两岸金融高峰论坛(台湾大学,2015/07/28);并发表会议论文:从“泡沫”到“理性繁荣”:一项战略金融视角的沪深证券市场分析上述内容早前上传于陈联教授的相关链接:http://chenlian1.lofter.com(即 http://lchen2012.blog.163.com)https://i.youku.com/i/UMzM5MjMwNDg4NA==/videos?spm=a2hzp.8244740.0.0http://blog.sina.com.cn/lianchen1967http://weibo.cn/lianCHEN1967https://www.facebook.com/CHENLian67https://www.facebook.com/ChenLian2016https://m.youtube.com/channel/UChEGr029Ryd5_GdQuVCP_Xghttps://twitter.com/ChenLian67https://chenlian67.blogspot.comhttp://blog.chinadaily.com.cn/space-uid-2060649.htmlhttp://202.119.85.163/open/TutorInfo.aspx?dsbh=4RlIZPscFWQ5wOSLi1LK9Q==&yxsh=-xC7H!rHJCY=&zydm=vxegU325l2Q= 大战略的协调性:基础与现实战略学的渊源、应用和理论扩展战略与营销“间接路线”与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从空海一体战到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阿登森林突击“预防性防御”与美国的安全战略思想克劳塞维茨及其“战争论”的影响主持“金融市场机制与风险”研讨会

不足谓墨

初论文化战略研究方法论

根据文化战略的研究对象和关切点,其研究方法论应当采用历史实证梳理和理论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并引入新视角,将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立场、属性、选择纳入研究域之中,从而形成新的叙事方法。并注重从研究对象自身的源流、逻辑及话语结构来解释其自身内涵。原教旨主义存在于宗教和文化中具体来说就是:吸收后殖民理论,将文化政治学的视角引入文化领域。从战略和博弈角度单带中西文化交流、碰撞、误读和冲突。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后殖民理论叙事的某些弊端:比如重视个案而不注重整体性,过于意识形态化等。重新审视当前世界的文化地图和游戏规则,考察其发生和演变的历程,探讨其内在的规律。特别是文化在一个区域内的自然演变和区域之间异质文化间的交流、融合和冲突规律。从而探讨中国文化主动革新、扬弃的路径及参与改进世界文化游戏规则的可能性。打破东方和西方文化原教旨主义的叙事方式,驳斥文化天然的优越性对比。反思全球化话语体系对文化权利的侵害,捍卫自身的文化权益,厘清文化输出和文化霸权之间的区别,打破西方文化战略编制的话语权优势,营造文化战略在学术研究领域和社会政治实践领域的互动,真正打造文化战略在文化博弈、文化攻防、文化输出、文化交流、产业发展等领域的应用可能性。揭示文化政策和文化宣传背后的利益因素,将立场和利益分析方法引入到文化战略的方法论和问题域中,从而客观研究不同利益集团的文化立场及其传播方式。构建新的文化叙事方式,从属性、利益、立场、选择出发,从而破解文化强势国家的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中心主义。

惑者少也

《食再妙无人餐厅学术界战略研究》论文答辩圆满成功!

2018年7月5日上午,食再妙无人餐厅创始人谭立红女士在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工商管理硕士学院进行了EMBA论文-《食再妙无人餐厅学术界战略研究》答辩,并顺利通过。陕西工商管理硕士学院经陕西省人民政府1996年批准建立,以“整合陕西名牌高校优势资源,专注于工商管理专业规范化教育,为陕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层管理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办学宗旨,主要教育项目为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班、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研究生班和各类短期培训班。学院本部设在西安交通大学,学院在培养目标与方案、培养理念与方法上力争与国际接轨,课程按照企业基本职能模块设计,理论讲授与案例研讨相结合,注重学员综合素质的训练和实战技能的提升;为了学员将“所学”与“所用”有机结合,力推“创新创业管理”和“企业咨询诊断”等管理实践课程,聘请有管理经验的教授带着不同的实践小组走基层,到企业中分析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学习之余,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也是MBA学员取得的另一收获:锻炼,可以健身;交友,可以互助;组织活动,可以练就领导力;品鉴、捐助、公益,可以提高个人修养……。办学20年来,学院培养MBA逾万名,走出了一条联合办学、服务地方、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创新之路,已成为本省专业从事工商管理教育的知名品牌。培养的学员活跃在各行各业,在政府、企事业单位担任重要职务,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陕西工商管理硕士学院院长答辩准备工作在对本次答辩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后,同学们按照顺序依次开始对自己的论文题目进行了多方面、深入的介绍。上台发言的同学或紧张或自信,但都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论文答辩。学院高度重视本次论文答辩,严格按照学校硕士毕业论文各项要求开展工作,精心组织、严格把关,整个答辩过程紧凑有序。答辩现场本次答辩老师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张庚淼、教授许晓雯、高级工程师候素存。 经过食再妙无人餐厅全体伙伴们数月准备,《食再妙无人餐厅学术界战略研究》论文在现场呈现,谭立红女士做了精彩的答辩。首先学生对论文进行陈述,然后答辩专家围绕论文的选题、结构、意义和创新点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提问。在答辩过程中,答辩专家指出了论文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就如何修改和完善论文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食再妙无人餐厅创始人谭立红女士精神抖擞,准备充足,自信满满的认真阐述论文。清晰且明确的阐述了食再妙无人餐厅项目背景,发展方向及未来战略。台下的老师也并没有半分懈怠,老师们细心倾听上台同学的发言,并进行了认真记录,以便在同学发言结束后进行提问。面对老师们的提问,台上的同学一点也不局促,可能是因为准备充分,所以面对问题他们对答如流,精彩的表现无愧于这么久的准备。现场老师积极点评教授说王忠民教授曾说:“站在人工智能的风口重新定义MBA。进入了人工智能化时代,步入了以机器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智能化时代,在这个时代,只有在MBA的影响下,才可以关注这个时代,把我们学习和学习后的实践,跟人工智能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如果智能时代到来,紧跟MBA面向社会实践的学习,才是最有价值的学习。如果还是传统学习,没有用现代的搜索,没有和区块链链接,没有找到你在MBA学习之后的一个人工智能场景应用,那你就没有赶上这个时代,你也对不起MBA这三个字。”由此可见,学术界对于人工智能的评价如此之高。食再妙无人餐厅项目也得到了在场各位老师的肯定及认可,并且老师们也都给出了合理化建议及中肯的评价,《食再妙无人餐厅战略研究》论文答辩圆满成功!也祝愿项目发展越来越好!食再妙无人餐厅项目得到了学术界人士的一致认可,作为食再妙的一名伙伴来讲,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愿食再妙无人餐厅项目在创始人谭立红女士的带领下,走向发展新高潮!食再妙无人餐厅,智慧餐饮引导者!欢迎撩我:4000291626、17795779829地址:西安市未央区109号陕西海联大厦8层

九仙草

「重点论文推荐」新时代煤炭企业强化战略规划管理研究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新时代煤炭企业强化战略规划管理研究论文概要针对当前国内煤炭企业集团面临的内外部发展新环境和新要求,对新时代背景下强化企业战略规划管理的必要性开展系统性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煤炭企业管理工作特点与实际管理情况,构建了战略规划管理体系,并对其主要构成和相应任务要求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构建战略规划体系有利于企业应对环境的快速变化、提升企业的战略意识,可为煤炭企业积极跟踪、定期研判和有效应对新问题、新挑战及其超前谋划新布局提供有益参考。作者简介张祥(1987-),男,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经济师,主要从事企业战略规划与管理方面工作。主要内容首先,笔者介绍了新时代煤炭企业加强战略规划管理的必要性。既是中央和国家有关工作的要求,也是为适应外部宏观环境复杂变化与高度的不确定性,更是改进提升企业内部规划管理工作的迫切要求。其次,笔者将中石油集团、华润集团、华为公司分别作为传统能源央企、业务多元化央企、市场化科技型民企的对标对象,对其战略规划管理实践进行对标分析,形成4项工作启示。一是战略规划管理意识应成为核心管理理念,二是战略规划管理是集合多方力量的系统工程,三是战略规划管理必须形成闭环管理,四是战略规划管理应将战略规划指标纳入业绩考核。最后,笔者结合煤炭企业管理工作特点与实际管理情况,提出了构建战略规划管理体系的主要任务和具体内容,即构建由内容体系、制度体系和组织体系构成的战略规划总体系,并对每一部分开展了详细研究,在结合实践管理过程的常态化、日历化、专业化特点滚动发展规划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最终构建并完善了战略规划管理体系。主要图表图1 战略规划管理总体内容体系图2 “两级五类”规划内容体系图3 “1+N”管理制度体系图4 战略规划管理组织体系图5 某煤炭企业《2023-2027年滚动发展规划》日历化工作流程表1 战略规划工作与报批时间安排示意表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煤炭杂志,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出门

中国新材料发展战略研究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文/谢曼 干勇王慧,钢铁研究总院 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科学一、前言材料服务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是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支撑了整个社会经济和国防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材料是制造业的两大“底盘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驱动力,而新材料是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工程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信息技术与新材料深度融合,共同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近几年,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背景下,新材料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材料和新物质结构不断涌现,全球新材料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材料产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十二五”以来,我国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在材料领域全面部署,对标发达国家奋起直追。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在体系建设、产业规模、技术进步、集群效应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材料大国。但与此同时,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材料强国之路任重道远。为推动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撑制造强国战略实施,2017年12月,中国工程院正式启动“新材料强国2035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旨在对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进行顶层设计。项目组织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以及新材料评价、表征、标准平台建设等课题组,聚焦重点领域,制定面向2035的新材料强国发展战略,为国家加快提升新材料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咨询建议。本文作为“新材料强国2035战略研究”项目的学术性成果展示,分析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存在问题,梳理新材料产业政策,围绕新材料战略需求,研究新材料强国发展战略总体思路、强国特征及发展目标,针对新材料产业重点领域提出重点发展方向,研究提出相关政策措施,为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和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支撑和参考。二、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一)国外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1.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全球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19年全球新材料产值达2.82万亿美元。全球新材料产业已形成三级梯队竞争格局,各国产业发展各有所长。第一梯队是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实力、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第二梯队是韩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家,新材料产业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第三梯队是巴西、印度等国家。从全球看,新材料产业垄断加剧,高端材料技术壁垒日趋显现。大型跨国公司凭借技术研发、资金、人才等优势,以技术、专利等作为壁垒,已在大多数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材料产品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对材料提出了更高要求,如超高纯度、超高性能、超低缺陷、高速迭代、多功能、高耐用、低成本、易回收、设备精良等,新材料的研制难度前所未有。新材料产业向绿色化、低碳化、精细化、节约化方向发展。新材料研发及制备方法创新进程加快。以材料基因工程为代表的材料设计新方法的出现,大幅缩减了新材料的研发周期和研发成本,加速新材料的创新过程。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新型感知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推动新材料产业研发进程不断加快。2.新材料产业政策近年来,国外主要发达国家针对新材料重点领域出台了相关专项政策,对重点新材料领域实行长期精准扶持和提前战略布局,促进本国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使其纷纷在国际新材料产业中占据了领先地位。如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美国、欧洲、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出台了60余项政策,总投入37亿美元,主要发展电力电子、光电子、微波射频、半导体照明等领域的SiC衬底、GaN射频器件、GaNLED、SiC和Si基GaN功率器件、有机发光半导体(OLED)、电力电子器件等芯片封装材料。针对重点材料领域,国外积极实施保护本国利益的贸易政策。截至2020年8月,美国已对约55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关税清单中广泛涉及通信、电子、机械设备、汽车、家具等产品,这些产业间接或直接影响到上游新材料企业,尤其是低附加值的材料企业利润将受到较大影响。发达国家对关键技术和产品的出口不断设置壁垒。2018年8月,美国总统签署了《出口管制改革法案》,同年11月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又提出了一份针对关键技术和相关产品的出口管制框架方案,列出了14个考虑进行管制的领域,涉及先进材料技术以及与新材料制备相关的设备、检测仪器等。(二)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1.产业发展现状新材料产业的生产体系基本完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我国新材料产业已形成了全球门类最全、规模第一的材料产业体系。建成了涵盖金属、高分子、陶瓷等结构与功能材料的研发和生产体系;形成了庞大的材料生产规模,我国钢铁、有色金属、稀土金属、水泥、玻璃、化学纤维、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机硅、超硬材料、特种不锈钢等百余种材料产量达到世界第一位。据统计,自“十二五”以来,我国新材料产业产值快速扩张,从2010年的0.65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4.57万亿元。逐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用产学研”相互结合的新材料创新体系;依托地区资源优势,形成了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新材料产业集群。新材料科技快速发展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8]。如超级钢、电解铝、低环境负荷型水泥、全氟离子膜、聚烯烃催化剂等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突破,促进了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材料为我国航空航天、能源交通、工程建设、资源节约及环境治理等领域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的实施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例如,高性能钢材料、轻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有力支撑和促进了高速铁路、载人航天、海洋工程、能源装备的“走出去”;第三代铝锂合金成功实现在大飞机上应用等。2.新材料产业政策近些年,国家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发展,相关部委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十三五”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十三五”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国家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建设方案》《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建设方案》《新材料标准领航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19年版)》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大大促进了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各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对新材料产业也十分关注,制定了一批地方性新材料产业政策。如北京、内蒙古、安徽、河北、广东等多个省(自治区、市)及计划单列市也先后出台了新材料产业指导意见、发展规划、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突出地方特色,推动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初步统计有63项政策。在各地方案中既有大的综合性规划,也有地方特色的专题规划,如河南省出台的《河南省尼龙新材料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安徽省半导体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1年)》《江苏省增材制造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部分地方政府还专门就新材料企业进行认定,尤其是新材料首批次保险补偿机制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其中广东、江西、四川、湖南、甘肃、山东、吉林、上海、宁波、厦门等诸多省(区、市)出台了地方性保险补偿政策。3.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材料支撑保障能力不强,受制于人问题突出,产业链自主可控性较差。究其原因,长期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爆发式增长,材料能买则买,对材料的原创性、基础性、支撑性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新材料产业基础薄弱,成为“短板”中的重灾区,对产业安全和重点领域构成重大风险。引领发展能力不足,创新链不通畅,难以抢占战略制高点。由于材料的研发与应用结合不够紧密,工程应用研究不足、数据积累严重缺乏,不仅导致面向材料实际服役环境有针对性的研究缺失,还导致材料的质量工艺不稳定、性能数据不完备、技术标准不配套、考核验证不充分,从而造成大量的新材料难以跨越从研制到应用的“死亡之谷”,有材不能用、有材不会用问题十分突出。新材料研发投入方式单一,投入不足且分散,原始创新能力弱。国家对新材料基础研究缺乏长期稳定的支持,在科技项目中财政资金投入的集中度较低,存在“撒胡椒面”现象。此外,新材料企业自主投入不足,大多新材料企业重视眼前利益从而忽视了原始创新。质量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产业支撑体系不健全。材料评价标准严重缺失,认证认可质量保障服务不够,尚未建立完善的材料标准体系。材料检验检测等基础能力差,检验检测资源优化配置不足,检测能力不足,检测市场机制不完善,检验检测服务能力无法满足产业全面需求,检验检测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无法满足国际化需求。未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产业发展环境有待优化。新材料产业创新投融资环境不佳,新材料领域的创新人才缺乏,新材料进出口政策体系和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不健全。三、面向2035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当前,我国正处于战略转型期,亟需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环境承载能力,这为我国新材料的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转型升级和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交汇时期,对新材料的战略需求特别突出。(一)运载工具领域《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高效能、高安全的系统技术与装备,完善我国现代交通运载核心技术体系,发展时速400km高速列车、远程宽体客机、新能源汽车等运载工具,提升交通运载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走出去”战略支撑能力。因此,亟需对重型直升机、高速列车、远程宽体客机、新能源汽车、重型运载火箭、航天器等运载工具所需核心部件及关键材料进行研发,形成核心部件产品自主保障能力(见表1)。(二)能源动力领域以煤炭为主和油气资源紧缺的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国家能源战略发展重点在于发展新一代高效清洁燃煤发电技术和深海油气资源开发技术。先进能源动力系统用特种合金代表国家高端装备核心竞争力,属于国家战略型新材料范畴,是我国抢占技术制高点的重大机遇。核电、油气开发等能源领域重大项目对特种合金、稀土材料、非晶材料、超导材料、复合材料等新材料提出急迫需求(见表2)。表 2 能源动力领域新材料需求(三)信息显示领域集成电路与信息显示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两大基石,是信息领域为数不多的千亿美元级产业,带动力和辐射力极强,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信息显示领域新材料需求见表3。新型信息技术及产业的发展需要电子信息材料支撑,当前我国电子信息材料研发技术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表 3信息显示领域新材料需求注:QLED为量子点发光二极管;LD为激光二极管;LED为发光二极管。(四)生命健康领域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健康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时期。生物医用材料的快速突破,将在疾病快速诊断、人体器官修复移植方面为人类带来福祉,对国家的医疗安全、人民健康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生命健康领域新材料需求见表4。表 4 生命健康领域新材料需求四、新材料强国发展战略(一)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面向建设科技强国和制造强国的战略蓝图,立足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重大需求,以提高新材料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为发展重点,坚持供给侧结构改革,坚持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实现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以创新驱动发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新材料自主创新体系,全面提升我国新材料自主保障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把我国建设成为新材料强国。(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重点新材料总体技术和应用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全面提升新材料产品质量水平与稳定性,中高端产品所占比重大幅提升,整体水平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环节;关键高端材料和高端装备自主研发水平和自主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关键短板材料受制于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到2035年,在世界材料强国行列中占有一席之地;围绕保障国家安全、产业安全、科技安全的重大需求,核心系统、关键器件受制于人的问题基本解决;对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重点领域的器件与材料需求,构建系统性、全方位的支撑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材料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基本建成材料自主创新体系。到2050年,位于世界材料强国前列,全面建成材料自主创新体系,材料研发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处于全球领先水平;材料发展全面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需求,支撑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三)发展重点与发展方向1.先进基础材料先进基础材料领域发展重点及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先进钢铁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石化材料、先进建筑材料、先进轻工材料及先进纺织材料等(见表5)。表 5先进基础材料领域发展重点及发展方向2.关键战略材料关键战略材料领域发展重点及发展方向主要包括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新型能源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及芯片制造和封装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电子陶瓷和人工晶体、先进结构功能一体化陶瓷和功能梯度材料、高性能分离膜材料、新型显示材料、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及生物基材料等(见表6)。表 6关键战略材料领域发展重点及发展方向3.前沿新材料前沿新材料领域发展重点及发展方向主要包括3D打印用材料、超导材料、智能仿生材料、石墨烯材料等(见表7)。表 7前沿新材料领域发展重点及发展方向4.新材料评价、表征、标准平台建设新材料评价、表征、标准平台建设主要包括平台基础要素建设与完善、机制建设与完善、平台运行重点任务等重点发展方向(见表8)。表 8新材料评价、表征、标准平台建设发展重点及发展方向五、政策及保障措施(一)构建新材料自主创新体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推进材料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资源整合和规划布局。在石墨烯、轻量化材料、稀土新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等关键材料领域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材料领域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统筹建设新材料协同攻关机构,加强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各部委组织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合理分配创新资源,避免新材料领域的创新资源分散、创新载体重复建设。(二)加强新材料数字研发平台、生产应用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材料基因工程,建设材料数字化研发平台,推动材料基因工程加速融入新材料的研发、设计、制造和应用全生命周期,缩短新材料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完善国家级生产应用示范平台,解决核心材料生产应用技术开发、应用技术服役环境评价、生产应用示范线建设、资源数据库共享等问题,推动新材料的应用技术创新发展水平。加强新材料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对新材料产品、企业、集聚区、资金项目、成果奖励、学术文献、标准、专利、专家等海量数据资源进行汇聚加工,构建新材料行业知识服务系统;搭建新材料仪器设施共享系统,实现关键仪器设施的在线互联与服务共享等。(三)构建促进新材料发展的政策体系完善财税金融政策,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健全投融资机制。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设立国家知识产权专项基金,聚焦于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将核心技术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增强知识产权运营效率。积极发挥政府采购等政策引导作用,鼓励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重点产业、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建设项目等领域,优先使用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目录产品。完善进出口政策体系,维护公平贸易环境,支持新材料企业运用贸易救济、反垄断等方式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引导并支持新材料企业做好贸易摩擦应对。建立新材料首批次应用容错和激励机制,研究建立政府投资基金容错机制,加大对新材料领域的支持力度,在保障资金安全稳健的前提下,加快投资决策速度。(四)完善新材料标准、测试、表征、评价体系建立支撑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开展新材料标准领航行动,加大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及前沿新材料标准的有效供给,充分发挥标准化对新材料产业发展和质量变革的引领作用[11]。完善新材料测试、表征、评价体系,建立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构建新材料测试评价体系,解决新材料测试评价的瓶颈和短板。大力培育发展自主认证、检测品牌,提升国际竞争力。(五)培育与新材料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在吸引国外新材料创新人才的同时,也要加大国内新材料人才的培养力度,形成可持续的人才供给模式。在新材料基础研究和重大全球性问题研究领域,主动发起国际重大科学计划和工程,搭建世界级新材料科研平台/项目,可吸引国外顶尖科学家和团队参与,攻克科研难关,为科学家提供可以发挥实力的事业平台;对不涉及国家机密的新材料重大科技项目,可吸引国外人才参与研究。不断完善我国新材料人才的评价机制,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建议调整人才的科技评价机制,通过相关激励方式,让科技人员在成果转化中体现价值。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能源情报,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意见

甘肃科技发展战略研究(2014-2018)正式出版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邸金、记者王斌报道 科技创新,思想先行,战略引领。科技发展的大潮离不开战略研究总舵手的领航,近日,由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甘肃科技发展战略研究》(2014-2018)正式出版。全书多层次、多视角、多维度,全面集中地总结了甘肃省在以科技促经济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集结了“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间甘肃科技创新的案例及特点,提出相应的问题与对策,甚至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旨在为甘肃科技下一步发展梳理可供借鉴的经验做法,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助力甘肃抢抓战略机遇。何为科技发展战略?科技发展战略指为促进科学技术发展优化而制定的有关政策体系,其实质是规划如何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中争取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主动地位。国际上相关科技战略研究方兴未艾,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起,兴起了科技战略研究的热潮。甘肃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围绕全省科技战略、政策、体制、管理、预测、评价以及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开展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本书即集锦了甘肃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多年来科技创新研究成果,从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研究到全省宏观科技战略研究,从区域科技发展水平研究到重点领域产业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来源于战略院完成的相关项目研究论文、甘肃省科技发展报告、科技决策参考、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成果。本书共有六个篇章。其中,第一篇是战略研究篇,主要摘编了近年来省战略院在甘肃科技进步分析、科技投入产出分析、兰州白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发展规划、区域创新动力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二篇是产业研究篇,主要从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农业、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领域,一方面综合分析了甘肃省的在相关产业的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另一方面开展了相关产业的预测分析,此外,还开展了部分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等方面。第三篇为区域研究篇,在综合分析甘肃省各个市州科技进步水平的基础上,重点选取甘肃兰州、天水、白银等重点市区在科技创新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第四篇为政策与评价,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实落地调查分析、执行实效情况分析、具体政策的实证分析等多个方面研究成果。第五篇为其他研究,主要摘编甘肃省技术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以及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后一篇为大事记,主要摘选了近五年甘肃省在科技领域的有关发展战略研究机构成立、重大项目立项、重大成果验收或奖励、表彰、开展的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等重大事件。每年摘编约5-10条,共计约50条。“纵然伴随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战略研究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变化,但我们试图从供需、产业、科技、市场和体制等纬度,给予读者更高的视角和更宽的视野。”甘肃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杜英表示。

声满天地

论文赏析: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

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生活垃圾与日俱增,污染日趋严重。这不仅给城市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也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中国的建设步伐,如何有效解决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已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生活垃圾是多种废弃物的混合体,要实现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实行生活垃圾分类以改变垃圾的混杂性是重要前提。本文在对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改进的对策意见。一、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实施背景和现状为了有效地解决城市生活垃圾问题,贯彻落实国家《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国家住建部于 2000月印发了《关于公布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的作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试点城市[1J2011 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意见)) .明确要求积极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强调要根据当地的生活垃圾特性、处理方式和管理水平,科学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办法,明确工作目标、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动员社区及家庭积极参与,逐步推行垃圾分类囚。《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意见》同时指出,到 2015年,每个省(区)要建成一个以上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建立完善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监管体制机制2030 年,全面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并推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小城镇和乡村延伸[3J2000 年,杭州市首先在西湖区建立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类果壳箱,并于 2000 11 27 日下发了《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施方案)) .但这一次的垃圾分类工作并未取得预期效果。 201025 日,杭州市再次开始了垃圾分类工作的尝试,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对垃圾桶的颜色也按要求进行了更新,分别对应蓝色、绿色、红色和黄色。 2012月,杭州市政府出台了《杭州市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工作实施方案)) ,提出到 2012 年底前,各区生活垃圾分类质量达标小区占已开展垃圾分类小区的 80%以上;各区创建示范小区数不少于辖区内开展垃圾分类小区数的 5%; 建设并充分发挥培训教员、指导员和志愿者队伍"三支队伍"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并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立法工作凹。目前,杭州主城区共有 765 个小区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占小区总数的 64% 。在这个过程中,杭州市政府加大了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垃圾分类活动也唤醒了不少居民的环保意识,改变了部分居民的生活习惯,部分小区还进行了垃圾分类激励制度的创新。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政策法规不健全、居民环保意识淡薄等多方面原因,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还是困难重重。二、杭州市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存在的主要问题杭州市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应该说在我国其他城市也是存在或即将遭遇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综合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垃圾分类回收设施标识过于简单根据建设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方法及其评价标准)) (CJJ /T102-2004) 的规定,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厨房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采用蓝、绿、红、黄四种颜色的垃圾桶加以区分。但是在杭州市街道上、居民小区内,较为常见的垃圾桶分类仍然还是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第二种是分为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按照住建部要求把垃圾桶分成四类的很少。而且,不管何种分类,普遍存在分类指导图例不明确或缺失的问题。正是由于分类标识过于简单,再加上目前大部分居民尚无法正确判断垃圾的具体分类,所以就难以有效地引导居民进行正确的垃圾分类,也使得分类垃圾桶的设置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直接导致了垃圾分类工作执行上的困难。{二)强化垃圾分类工作的政策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有关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等,但缺乏-部衔接垃圾分类基本法和具体法的综合性法律。自 2000 年以来,杭州市政府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但现有的政策法规总体上是框框多,原则性强,而可操作性不强,也未能将垃圾分类的各项内容细则纳入其中,约束力也不够,垃圾分类的立法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2012 年杭州市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工作实施方案》的出台,为杭州市区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提供了依据,但对如何分类、如何收集和末端处理等实施细则没有加以规定,导致实施的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且没有将规定上升到法律层面,因此也就不能给予垃圾分类行为以法律约束。

红颜泪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丁明磊: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网原标题: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专家解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综合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丁明磊俄新社近日刊文称,在今后5年里,中国将大举加快对高科技领域的投资,聚焦稀土新材料,推动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医疗器械、轮船、飞机、航天器、高铁等的生产。这是中国作为技术大国的雄心。新加坡《联合早报》近日报道,中国将大幅增加科研投入,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使他们能够静下心来致力于科学探索,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日本时报》指出,中国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表明,中国对科技进步有着“迫切的关注”,将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中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布局。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无论是出于国内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还是出于应对当前深刻复杂变化国际形势的需要,都必须走出一条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进入21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势头迅猛,中国是世界研发经费投入增长的重要来源,有着世界最大的研究人员队伍,是论文产出最多、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最多的国家,也是最大的知识产权费用净支出国、高技术产品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大国。近年来,中国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为世界包容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的制度优势、长期向好的经济前景、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广阔的市场空间、完备的产业链等要素,与科技创新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同时也应看到,由于起步晚、起点低,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科技基础条件和长期积累上仍存在一定差距,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基础研究和重大源头创新能力亟待进步,在研发投入、领军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短板也有待弥补。中国实现科技创新发展,既要遵循世界科技强国的基本经验,又要根据内外部形势和条件的变化,选择最有利、最可能的实现路径。实现从“外源创新”到“内生创新”的转变,即从过去依赖“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转变为以“体系—能力”建设为中心,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重大项目的体系化攻关能力,全面提升创新治理能力,牢牢把握创新和发展的自主权,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支撑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依靠科技创新在完善产业链、创造新需求、增加新供给、打造新动能方面的核心引领作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应进一步建立完善科技创新对话机制,加强在全球性议题上布局国际合作项目的能力,构建更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开展各个层次的科技人文交流,建立覆盖主要国家、地区和重要国际组织的国际伙伴合作网络。积极主动开展“一带一路”科技外交,加大对沿线国家创新发展能力的支持力度。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在重大科技事务中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本报记者 李嘉宝采访整理)

大同

五大策略助你的毕业论文一气呵成!

五大策略助你的毕业论文一气呵成!一、围绕论文主题、紧扣中心论点。围绕主题是指围绕论文的主题或中心思想展开论述的;紧扣论点是要求论文在主题思想的各种理论的指导下讨论或分析论文。也就是说我们在论文写作中,无论是在句子结构的安排还是在材料的选择上,都必须围绕主题,紧扣论点。只有紧紧围绕中心思想和紧扣论点写论文,写出来的论文才会有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的感觉。二、论文层次分明、段落之间衔接自然。在写作过程中,必须使段落之间的关系衔接自然,层次分明。段落之间层次分明可以体现出论文间的逻辑关系清晰,论点明确,使论文结构自然形成一个整体。段落和句子之间的衔接应该是自然的,很顺畅。论文各部分之间的衔接关系也是这样的。三、语言精炼,表达准确。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简明扼要,不冗长。一句话可以说明白的不要用两句话表达。尽量使用简单的句子,不要使用太多复杂的句子。因为简单句子的意思直接易懂。所以还要求语言的意思要准确,不能摸棱两可,让人不理解你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甚至还可能会误解你的意思。四、首尾呼应论文都有开头和结尾。开头提出了问题,结尾就要给出答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首尾呼应。一般来说,文章开始主要介绍论文的论点,研究方法,研究的问题,或总结本文的研究思路或内容。最后通常总结研究内容,研究要点,进一步阐述研究主题,或引出新问题,启发读者,或作出结论。五、内容丰富、易删减。内容丰富,意味着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内容要丰富。也就是说,有必要用丰富的材料来论证论点,论文的篇幅应该尽可能长,字数尽可能多。如果论文内容不够丰富,只能勉强满足原计划要求,或其写的论文篇幅比原计划还要少。这意味着一旦要修改论文,可删除的内容非常少,或者在修改之后,还需要增加一定字数,这将增加论文进一步修改的难度。因此,在撰写论文初稿时,尽可能多地写写文章,不要怕洋洋洒洒几千句话、上万句话。一般来说,如果你准备了6000多字的论文,那么你的初稿应至少为8000字。这样可以让之后修改论文变得简单一点,增强自己在撰写论文时的自信心。 小茶杯论文查重经验分享:论文查重怎么查?如何找到论文查重免费系统?每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特定时期选择合适的系统才是硬道理,在确定系统安全的情况下、初稿时期选择性价比高的检测系统、像Paperccb论文查重免费版就是不错的选择, paperccb免费查重系统接近知网相似度,站内还有知网、维普、万方等多版本正品查重,还有自助修改、机器降重、在线报告等,更全面更安全的免费查重系统。百度搜索 paperccb

小云雀

屠呦呦最新重磅研究成果的论文写了什么?全文翻译来了!

屠呦呦研究员与王继刚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官网图6月17日,新华社发布屠呦呦团队最新重磅研究成果,很快在网络刷屏。澎湃新闻从国际学术期刊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官网获悉,相关研究论文在第12个世界疟疾日、4月25日发表。该论文为Persective(前瞻性观点),一共有三页。国内学术期刊出版界人士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Persective的文体属于摘要,未透露实验细节。该论文标题为《“青蒿素耐药”的应势解决方案》(A Temporizing Solution to “Artemisinin Resistance”),论文一共有六位作者,分别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和中药研究所特聘专家王继刚研究员、Chengchao Xu博士、廖福龙研究员、姜廷良研究员、Sanjeev Krishna和屠呦呦研究员。其中王继刚为论文主笔。早在4月26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发布消息称,屠呦呦等专家在该论文中,基于青蒿素药物机理、现有的治疗方案、耐药性的特殊情况和原因、以及药物价格等诸多因素,从全局出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青蒿素抗药性"的合理方案。前述消息称,该论文除提出了解决现有的“青蒿素抗药性”问题的治疗方案,文章还讨论了一个常常被研究人员忽略的问题:抗疟药物的价格。该消息称,“用好青蒿素仍然是人类目前治愈疟疾的必须选择,在临床中优化用药方案是完全有希望克服现有的“青蒿素抗药性”现象。”青蒿素成本低廉,一个疗程仅需几个美元。而疟疾疫区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及非洲地区,开发高效廉价药物是有效遏制疟疾扩散和根除疟疾的关键。纵观现有的全新抗疟药物的研发,还未有任何潜在的药物能够像青蒿素那样高效和安全。即使有新药开发成功,药物开发的成本会不可避免的反映在药价上,这些药物是否能真正服务到需要它们的人群也有诸多困难需要克服。综上所述,用好青蒿素仍然是人类目前治愈疟疾的必须选择,在临床中优化用药方案是完全有希望克服现有的“青蒿素抗药性”现象。《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官网提供的论文中文版如下:抗疟药耐药在过去曾频繁出现,导致常用方案治疗失败,有时带来了灾难性后果。新的治疗方法研发成功之后,耐药最终得到了控制,但研发新药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数十年努力和大量资金。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在20世纪50年代发起的消灭疟疾运动取得了成功,但许多疟疾流行区出现了耐药寄生虫,导致氯喹等廉价药物治疗失败。这些治疗失败推动了对药物研发项目的投资,包括中国政府为整合其研究资源而设立的国家项目。数百名科学家的贡献和数十年的努力(作为“523项目”的一部分)最终促使我们发现了青蒿素类药物。论文截图。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官网图在精心研发的联合治疗方案中应用的青蒿素衍生物自此成为大多数无并发症疟疾的一线治疗药物。青蒿素与其他药物组成联合治疗方案,其中快速起效的青蒿素负责立即减轻寄生虫血症,而联合应用的长效药物负责清除剩余寄生虫。青蒿素化合物青蒿琥酯单药治疗用于重度疾病的初始治疗。在青蒿素联合治疗方案有效的地区,我们没有必要改变治疗方法。柬埔寨最早报道患者接受青蒿琥酯治疗后体内寄生虫清除速度减慢,这一现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之后,缅甸、泰国、老挝和中国(统称为大湄公河次区域)等亚洲国家均观察到寄生虫清除出现类似延迟。目前已确定青蒿素治疗后清除速度较慢的寄生虫携带疟疾kelch13(K13)基因推进器结构域突变。尽管K13突变与治疗失败风险增加之间并无明确关联,但携带这些突变的寄生虫却被称为“青蒿素耐药”寄生虫。在表型方面,“青蒿素耐药”的定义是寄生虫清除延迟。患者完成青蒿素联合疗法(ACT)的常规3日疗程后,这些寄生虫的复发频率高于对青蒿素敏感的寄生虫。然而,根据在中国开展的临床研究,3日疗程并未包含治愈感染(持续7~10日)所需的青蒿素类药物的全治疗量。采用青蒿琥酯7日疗程时,即使寄生虫有早期清除延迟,该方案仍然有效。其他类别抗疟药耐药的情况并非如此,因此这些药物即使完成全疗程也不能治愈感染。青蒿素治疗中的寄生虫清除延迟应该定义为“耐药”还是“耐受”?不论如何定义,在大湄公河次区域,3日疗程在对抗疟疾寄生虫方面正在丧失疗效。因此,对于患者和风险人群而言,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应对这一新出现的威胁。我们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继续合理和战略性地应用ACT是应对治疗失败的最佳解决方案,也可能是唯一解决方案。这一主张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这两点考虑涉及青蒿素类药物及其在成功抗疟治疗中的贡献。第一点考虑是目前青蒿素耐药仍表现为寄生虫清除延迟,并无关于完全耐药表型的证据。青蒿素仍然有效,虽然需要较长疗程或对联合治疗方案做出其他调整。相比之下,当寄生虫对其他抗疟药产生耐药时,全疗程达到的治愈率会有所下降。尽管有寄生虫延迟清除表型,但青蒿素联合疗法的治疗失败可直接归因于其他联用药物。例如,如果双氢青蒿素哌喹在某一地区发生治疗失败,另一种联合治疗方案(如甲氟喹联用青蒿琥酯)可能被证明非常有效。寄生虫对含青蒿素的不同联合治疗方案表现的敏感性具有互反关系(例如对哌喹耐药的寄生虫往往对甲氟喹敏感,反之亦然),上述互反关系的相关耐药机制(此处为pfmdr1拷贝数)影响与青蒿素联用的其他药物的疗效,而非青蒿素本身的疗效3。为什么是联合治疗方案中的其他药物发生治疗失败,而不是青蒿素发生治疗失败?近期阐明的青蒿素类药物作用机制表明,它们是由铁或血红素激活的前体药物。铁和血红素是血红蛋白消化后产生的副产品,在疟原虫滋养体成熟期达到最高浓度。青蒿素类药物一旦被激活,它们就会将寄生虫的许多蛋白质和血红素烷基化。血红素烷基化也可抑制血红素解毒过程。这一独特的激活和广泛靶向机制提示,据推测,单一蛋白质靶点的突变不太可能引起耐药,这可能也解释了为什么青蒿素类药物在广泛应用数十年之后仍然有效。上述作用机制是否也可解释寄生虫延迟清除表型?血液内青蒿素类药物的消除半衰期相对较短,而游离血红素和铁的浓度在寄生虫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波动很大,在环状体早期很低。如果寄生虫停留在血红蛋白降解有限的环状体早期,则存活机会较大。如果疟原虫发生增殖同步并且感染后在环状体早期暴露于青蒿素,则即使是对青蒿素敏感的疟原虫株似乎也会发生青蒿素耐药。青蒿素耐药株(清除延迟表型)的生命周期发生变化,由于环状体期延长,滋养体期缩短,因此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青蒿素类药物的激活。它们还进化出更强的应激反应途径,这些途径可修复环状体期有限的青蒿素靶向作用所导致的细胞损伤。这些变化增强了寄生虫的生长能力,在青蒿素类药物短期暴露所产生的效应减退之后,寄生虫可以更好地生长。至关重要的是,只有到达滋养体期,“青蒿素敏感”和“青蒿素耐药”寄生虫才能对青蒿素类药物产生同样好的应答。因此,寄生虫“耐药”反映的是寄生虫最大限度缩短脆弱期,从而使生存时间超过青蒿素类药物短期暴露的时间段。对上述机制的这一理解阐明了我们应如何应对所谓的青蒿素耐药。由于患者对青蒿素类药物的耐受性良好,因此应认真考虑在寄生虫脆弱的滋养体期增加药物暴露的策略。延长治疗期等相对较小的治疗方案调整即可有效克服目前的“青蒿素耐药”表型。目前仍然完全有可能依靠青蒿素及其联用药物来消除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疟疾,我们只要调整目前的常规治疗方案和考虑联用的其他药物的耐药情况即可。各地区诊断出感染之后,应在新的并发症出现之前尽快采取包含现有联合治疗方案(通过优化来维持高治愈率)的干预措施。第二点考虑是我们可否研发出有望替代青蒿素类药物的其他药物。学术、公共和私人合作计划(如抗疟药品事业会,Medicines for Malaria Venture)取得了值得称赞和令人鼓舞的成果。但我们不应低估药物研发过程的不可预测性。螺吲哚酮(spiroindolones)是化学品筛选工作中发现的强效抗疟药,但疟原虫阳离子ATP酶PfATP4(提出的靶点)的耐药突变甚至在此类药物用于患者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将新药与现有抗疟药联合应用可降低耐药风险。但最常用的其他联用药物(青蒿素类药物以外的其他药物)往往会出现疗效降低。在效力、安全性和耐药风险方面优于青蒿素类药物的下一代抗疟药似乎短时间内不太可能出现。大多数ACT价格低廉(例如加纳一个蒿甲醚-苯芴醇疗程的费用不到10美元)。药物研发项目的高昂成本会影响新药的价格,并有可能阻碍最有需要的患者获得药物。在研发成功40年之后,青蒿素类药物仍然是联合治疗时首选的抗疟药类别。据抗疟药品事业会称,在赞比亚偏远农村的疟疾治疗中,即使用作单药治疗,青蒿琥酯栓剂仍将死亡率降低了96%。因此,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们通过简单调整现有治疗方案(包括明智地联合应用具有互反敏感性的药物)来使目前最强有力的抗疟武器发挥最大潜力。现在我们亟须采取这些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