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劳动节即将到来之际广东省召开劳模表彰大会华师心理学院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据统计华师现有全国劳模2人和省劳模10人(含经认定为省劳模的其他表彰荣誉)省部级劳模12人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人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为华师付出辛勤的劳动者吧在职劳模10人潘淦1997年广东省劳动模范潘淦,男,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创业导师。1997年获评广东省劳动模范,曾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及第七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广东省青年星火带头人等荣誉。潘淦从事水产养殖研究多年,能创造性地解决名优水产新品种种苗繁育的难题和关键技术。拥有国家专利、著作版权等15项;主持国家、省、市各级科研项目20多项;荣获市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三等奖1项;省级农业推广奖1项。是中国渔业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常务理事、广东水产学会理事。任大北农水产科技集团水产养殖首席科学家;中山华南师大水产科学园有限公司、广州市金洋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广东美人鱼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福海鱼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普溢风味饲料科技有限公司总设计师。人生感言:正在实践农业产业革命的梦想!江海声1999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海声,男,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1959年8月生,广东省昆虫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兽类学会理事,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学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研究基金、EARTHWATCH基金评审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生指导委员。他注重理论研究在野生动物保护实践中的应用问题,并注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论著2部。江海声在我国较早开展灵长类动物生态学研究,创造性地发展了动物个体识别、动态生命表编制等研究方法;在动物生态遗传学研究方面,系统地开展了海南野生动物多样性研究,为海南省的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津贴,同年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995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年被授予“广东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99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林天伦200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林天伦,男,中共党员,教师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天伦于2000年获评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曾荣获南粤教坛新秀(特等奖)、中学特级教师、广东省南粤优秀校长、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等称号。林天伦积极作为,认真履行管理者角色,推进了职前培养改革,凝练了“一核一体六性”培养特色,促进了培养质量提升,使我校师范生在教育部举办的“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中保持届届获奖,累计获奖人数及一等奖(冠军)人数均居全国第一;主持多项省、国家级项目;凝练并分享了培养经验,如《卓越教师培养的实践探索》刊发在《教育研究》,《深化过程改革,着力培养“四有”好教师》改革案例在2018年第15届全国师范大学联席会议上获教师教育优秀案例一等奖。身体力行,努力践行教师角色,担任硕、博导师,做到精心备课、用心上课、悉心指导。认真服务,促进基础教育改革,近五年为中小学开设讲座60多场次,组织了本校教师200多人次到中小学交流。人生感言:没有千辛万苦就没有万紫千红。莫雷2008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莫雷,1988年在华南师范大学获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1993年破格晋升教授,1988年3月至今在华南师范大学任教,历任心理学系系主任,校长助理,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同时担任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生导师组组长,国家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术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级名师。2007年全国教学名师,2008年广东省抗震救灾先进职工,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莫雷在学术界担任各种重要职务,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教育部社科委员,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人事部博士后流动站评审委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评审专家等职务。郑希付2009年广东省劳动模范郑希付,男,民进会员,心理学部副部长,心理学院教授,应用心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于2009年获评广东省劳动模范。郑希付是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执行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劳动模范。主要研究方向是临床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项。出版专著、译著10多部,在国外刊物以及国内权威刊物《心理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60多篇。人生感言:责任和汗水远大于能力和智慧!尹景学2009年吉林省劳动模范、国家级教学名师尹景学,男,中共党员,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尹景学于2009年获评吉林省劳动模范。曾荣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6年获评吉林省师德标兵,2008年获评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尹景学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线性扩散方程,在解的存在性、唯一性以及定性理论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有影响的重要研究成果。目前在SCI收录的数学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7部。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5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科技部973项目1项,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1项,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1项。培养出博士毕业生20名。人生感言:教书是一个良心活,做老师要有良知,做学问之前要先学会做人。王恩科201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王恩科,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书记,校长。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起,在华中师范大学粒子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990年取得博士学位。1992年晋升教授,1999年受聘为博士生导师。2003-2010年任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2010-2012年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院长。2012-2017年9月,任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兼任研究生院院长。2017年9月,任华南师范大学校长。主要从事夸克物质理论、核环境中的微扰QCD理论、有限温度场论领域的理论研究。200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的“强相互作用新物质形态的硬探针信号及集体效应研究”项目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所领导的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同年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7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同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并获得“湖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0年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人生感言: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做最好的自己!朱诗亮201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朱诗亮,男,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2年于南京大学获学士学位;1995年于中山大学获硕士学位;2001年在香港大学获博士学位。1995年至今是华南师范大学教师,2003年晋升为教授,博士导师。曾在香港大学物理系、意大利ISI研究所、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他长期从事量子物理及其在超冷原子和量子信息领域的应用研究,注重理论和实验研究的结合。他和合作者在量子模拟和量子计算领域做出了系列重要理论工作。赵淦森2016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赵淦森,男,群众,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淦森于2016年获评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获评广东省青年五四奖章。赵淦森毕业于英国肯特大学,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大数据、云计算和信息安全。于2010、2011、2014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11年入选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2012年获广东省金博奖。任第十二届全国青联常委、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云计算专委会副主席、中国大数据专委会委员、中国云计算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委网信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科技厅移动互联网重大专项专家组副组长、广东省大数据专委会副秘书长、广东省信息安全技术院士工作站特聘研究员等。人生感言:人生中最可怕的事情不是别人比你聪明比你有成就,而是别人不但比你聪明比你有成就,而且人家还比你努力。韩凤梅2018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韩凤梅,女,36岁,群众,附属幼儿园副园长、高级教师。韩凤梅老师于2018年获评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韩凤梅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学历,教育学硕士学位,幼儿园高级教师。2017年获广东省首届中小学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学前教育组冠军。2018年被聘为广州市第五届学前教育评估员,2018年被评为广东省特级教师。人生感言:有学习的心态、有成长的动力、有创造的激情,就像儿童一样。此外还有不少退休劳模也为学校的建设和教育的发展奉献了一生的光和热退休劳模18人钟宝莲1954年华南直属机关模范工作者、省二等劳模钟宝莲,女,中共党员,原化学系副主任、副教授。钟宝莲于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荣获广东省二等劳模称号。为响应广东省人事厅、教育厅号召,钟老师作为应届高中毕业生来到广东省干部文化补习学校任职。钟老师任职期间表现优秀,得到学校推举,成功获评广东省二等劳模。随后,为了胜任学校指派的教学任务,她毅然参加高考并顺利考上华南师范大学化学系。1960年,钟老师毕业并留任华师,为我国培养出众多人才。人生感言:活着,要使别人因为你而更加幸福。梁佩庄1960年广东文教战线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梁佩庄,女,群众,原化学系讲师。梁佩庄1957年从化学系毕业后分配到河源任教,1958年调往河源新办中等师范学校任教。因学校新办,教学设备极简陋,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梁佩庄想方设法找代用品做实验,亲手绘制图表,深入宿舍做个别辅导,完成教学任务。对于经济上较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做出帮助。因此,梁佩庄获评广东文教战线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后到化学系任教,勤勤恳恳,为培养下一代做出很大贡献。人生感言:为了教育事业,我终身不悔!江琳才1963年广东省文教系统先进工作者江琳才,男,中共党员,原化学系教授。江琳才于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化学系担任系主任期间,组建电化学研究室,进行电池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70余篇,为后来学科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负责组织参加全国标准化改革研究,成果获国家教委一等奖。主编多种教材,如1980年初版,2014年第4版的《物理化学》(高教出版社),为全国许多高校采用。1989年起至今,任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科学出版社)主编,该教材在全国多所中学使用,2012年经教育部审定为国家义务教育教科书。人生感言:勤奋做事,淡泊做人。江月孙1965年广东省文教系统先进工作者江月孙,男,中共党员,原教育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月孙1960年从教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长期从事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的教学和研究。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论文共30多篇,其中在《教育研究》、《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全国性报刊发表的有4篇。正式出版的著作有:《现代学校德育管理》、《学校管理学概论》、《现代教育行政学概论》、《普通学校教师管理》、《教育基本原理研究》、《教育学》、《简明教育辞典》等。曾担任全国教育管理学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会员、广东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广东教育管理研究会理事长。人生感言:人生易老耄耋来,半个世纪育人才;勤奋敬业座右铭,知足常乐心怀开。石祥记1965年广东省文教系统先进工作者石祥记,男,原经济学系教授。石老师1960年从我校毕业并留校工作,先后在《人民日报》、《广东金融》、《广州日报》、《金融早报》以及中国经济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刊物发表论文的约100多篇,其中有一批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中心等转载,或入编作全国大型论文集。参加大型《中国人口》丛书,《广东人口》丛书的编写并出版;其中《中国人口》获首届中国人口科学荣誉奖。公开出版《金融改革的路向》、《货币银行学》、《经济体制改革探索》等专著。广东金融学会顾问,广东人口学会理事,广州老年学会副会长。人生感言:心态一定要好,一定要与人为善。徐士珍1991年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徐士珍,男,中共党员,原党委副书记,副教授。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徐士珍1960年从生物系本科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后调任学生政治辅导员,文革之后任系办公室副主任、仪器室主任、副系主任,后转任党总支书记并兼任校纪检委员、校教代会人事、干部委员会主任等职。1992年底调任我校党委副书记,1997年7月退休。退休后还兼任我校退协机关党支部书记,关工委委员、顾问等工作职务。徐士珍坚持爱党、为党、护党,热爱党务工作。人生感言:一生淡泊培新秀,终身辛劳育后人,欣逢华夏腾飞日,愿作“人梯”老此身!温立志1991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温立志,男,无党派,原数学系教授,数学研究所所长。温立志1990年获评广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及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8年获评广东省高教系统先进工作者。温立志主要研究方向为泛函微分方程。曾出版著作三本,发表论文五十多篇,曾四次获省部级科研奖,六次获省高教系统科研奖。1993年获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教师奖一等奖。所领导的泛函微分方程研究室于1991年被评为广东省高校“七五”期间科技工作先进集体。曾十多次应国内外邀请前往讲学及合作研究。曾任中国数学学会理事,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科技发展顾问。人生感言:友好、宽容!朱延彬199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朱延彬,男,九三学社,退休,曾任原激光生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朱延彬曾荣获全国高校科研先进工作者、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广东省突出贡献专家、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朱延彬长期投身科研。在科学院长光所工作期间参加过的四项国防科研项目获得过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在安光所主持的激光微区光谱分析系统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及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担任国家“七五”激光科技攻关专家组成员,为国家激光发展做了微薄贡献。1989年来我校后,搭建了广东高校首个重点实验室——华师大激光生命科学实验室,领导科研团队研发成功的激光微束仪器,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并与梅州市水产研究所合作开展的“激光鱼类育种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被聘为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导师志愿团首批科技导师。人生感言:献身科研,永记“求是”。邓树勋1994年广东省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邓树勋,全国模范教师。男,体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体育科学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邓树勋于1994年获评广东省先进工作者,2004年获评全国模范教师,并曾荣获全国高校优秀体育指导老师、广东省高校师德标兵、南粤杰出教师、广东省先进工作者等称号。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邓树勋受聘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四届体育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理论学科组组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组体卫美学科规划组副组长,广州市体育科学学会理事长等学术职务。主编出版多部国家级教材,多次获教育部高校优秀教材及国家级精品教材;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三次获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奖, 二次获省部级科技奖。人生感言:要用坦诚忠厚的为人、勤奋努力的学习、认真踏实的工作、敬业奉献的精神去谱写多彩绚丽的人生!黄宽柔199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黄宽柔,女,中共党员,体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导。黄宽柔于1991年获广东省先进生产工作者、1993年获评全国优秀教师,1998年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曾荣获体育事业贡献奖、省职工先进工作者、省政府立功奖、省教学名师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黄宽柔曾连续三届担任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任多届全运会和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团体操主要编导,中国团体操援外专家;啦啦操国际级裁判、健美操国家级裁判。主讲的健美操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连续2届被评为华南师大学生最喜爱的老师。人生感言:一名好的教师应当有正气、有爱心、有学问、有魅力。柳柏濂1998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柳柏濂,男,中共党员,数学科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柳柏濂于1998年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曾荣获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柳柏濂曾是广东省重点学科基础数学的带头人,连续20多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迄今,已发表210多篇论文被收入《科学引文索引》(SCI)中,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连续两年(2014,2015) 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专著《组合矩阵论》被教育部审定为全国研究生推荐教材。人生感言: 终身从教,我没有经历过横财的惊喜,却品尝过“我找到了!”的快乐和园丁收获的喜悦。黄玉山2001年全国劳动模范教师黄玉山,女,中共党员,体育科学学院运动生理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黄玉山于2001年获评全国劳动模范教师,2000年获评广东省三八红旗手,1999年获评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黄玉山热爱教育事业,积极投入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多篇论文入选奥运会、亚运会科学大会以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教学改革项目“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主讲的《人体生理学》课程先后被评为省重点课程、省优秀重点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任副主编教材《运动生理学》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是田径国际一级裁判、国家级裁判,多次担任全国与省级田径竞赛裁判工作,曾任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总裁判长。人生感言: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要有爱心、责任心和耐心。刘颂豪200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颂豪,男,原我校校长,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51年起,刘颂豪先后在中国科学院长春、上海和安徽光机所从事光学和激光研究。1986年来到华南师大,在激光生命科学、光纤通信、量子保密通信、激光加工、纳米材料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先后建成了广州市LED工业研究开发基地,广东激光加工技术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2002年“光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激光生命科学实验室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996年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高教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广东省科技突出成果奖一等奖。人生感言:持续推进光学学科发展,为华师高水平大学建设添砖加瓦。陈宗煊2001年全国模范教师陈宗煊,男,民进会员,数学科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宗煊于2001年获评全国模范教师。2001年获评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7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陈宗煊长期从事基础数学, 复分析, 复域差分与差分方程, 复域微分方程的研究, 得到许多深刻的结果, 在SCI杂志上发表80多篇论文, 在SCI杂志上他引350多次, 其中十多篇论文达到每篇在SCI杂志上他引20多次。由中国科学院出版基金资助, 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复域差分与差分方程》(英文版) 被多所重点大学作为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生的教材。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本科教材《复变函数》被很多师范院校作为本科生教材。培养了50多名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生。人生感言:矢志不渝地探索真知是人生的最大快乐。杨冠玲2007年全国模范教师杨冠玲,女,群众,我校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冠玲于2007年获评全国模范教师。曾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杨冠玲为我校光学博士点、光学国家重点学科、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等重要学科点及211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物理学相关学科建设进入新局面。主持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部、省研究项目、产学研项目、市环保示范工程项目共1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5项,其他奖4项。人生感言:做人:爱国、笃信、坦荡、友爱;做学问:远瞩、信念、坚韧、求是。徐福荫2009年全国模范教师徐福荫,研究教育电视、计算机教育、教育传播、教育评价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5年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高级访问学者。1996年至2006年曾任电教系系主任、电教中心主任、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承担教育部“九五”、“十五”、“十一五”课题、美国犹他州大学远程学习项目、中国-联合国儿基会远程教育项目、香港教育署项目、教育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与评估研制等多项研究项目。编著全国高校教材十几本,编制和监制了500多部教育电视节目,在国际会议和国内刊物发表论文60多篇。 人生感言:大学不仅要建设信息化的教学大楼,更重要拥有大爱、大器的大师。周尚哲2009年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周尚哲,男,中共党员,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周尚哲于2009年获评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曾荣获教育部“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教学一等奖”、广东省“园丁奖”等荣誉称号。周尚哲从事自然地理学教学与研究。招收地貌与环境变化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重大项目多项。曾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地貌演化与环境变化、冰期天文理论、南岭地貌演化等方面有较多研究,发表论文100多篇、参与撰写专著、教材、辞典10部。人生感言:好奇之心,学之端也。易法槐 2010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易法槐,教授,数学科学学院应用数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研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及其在金融数学中的应用,论文著作等身,主持多项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出版教材《数学分析习题课讲义》、《数学物理方程讲义》。荣誉种种,铺陈开来桩桩件件,令人感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他们在生命所有季节播种收获一路花开一路欣喜我们向他们致敬
美国的预言家托夫勒曾跟我们预言过第三次浪潮,而这个时代已经到来。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将深刻的改变我们的这个世界。未来世界将变的如何?技术又如何来推动我们社会的改变?我们又能做出什么样的贡献?2018年12月16日上午,在北京文津国际酒店阳光厅,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了首场“CCF Talks“活动,邀请到了5位在信息技术领域里有影响力的业界领袖、学术大咖、技术精英。和普通的学术报告会不同,Talks的讲者用15分钟的时间来讲述他们的故事,分享他们热爱的事业。杜子德(CCF秘书长):为什么要talk?杜子德,中国计算机学会的制度创新者。他,出身山西农村,当过乡村小学教师,饱含乡村的淳朴与乐观;他,留过洋,吃过洋面包,看到国外的美好却决然回到国内建设当时远远落后于欧美的祖国。他,供职于国内计算机领域影响最大的学术团体,创建了中国计算机学会最后活力的青年科技论坛YOCSEF;他,言辞犀利,却不喜欢别人喊他头衔,只有称呼“子德”。和他以往的演讲一致,与其说他的15分钟是talk,不如说是对本次活动初衷的刨析和思辨。从talk的听众是谁和诉求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开始,通过参加亚马逊计算大会的体验,谈活动一定要从充分了解用户诉求的角度出发。子德又讲到语言、思维、思辨和质疑、勇气的关系。语言背后要有思维,否则语言就很空洞没有影响力。思维可以化为思辨和质疑的力量,只有自已质疑才能发现真理。当然质疑很难,需要勇气也同时需要自身掌握充分的知识和能力。要自身形成一个从问题出发,思考、读书、思辨、实践再从问题出发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环。最后,子德说,我们不仅要有技术,还要有思想,更要有改变制度和文化的能力和勇气。青工委委员是青年精英,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在奉献中提高,在提高中奉献!任奎(浙江大学教授):图灵奖与密码学的不解之缘任奎教授是浙江大学网络空间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他的15分钟演讲,字字珠玑,精彩演绎了图灵奖和密码学这部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史诗巨作。任奎的故事从密码学起源的二战时期讲起。其时英国科学家图灵破获德军“迷”式密码机成为密码学领域公认的顶级传奇故事,并且以他之名设立了计算机领域的最高奖项—图灵奖。任奎生动地讲起密码学先驱惠特菲尔德·迪菲从孤身一人对抗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密码技术的封锁,到和马丁·赫尔曼教授一见如故,英雄惺惺相惜,共同提出划时代的“公钥”密码系统,打破了政府和国家机构对密码技术和工具的垄断,共获图灵奖殊荣的故事。再到阿迪·沙米尔、罗纳德·李维斯特和伦纳德·阿德曼这一神奇的三人组合发明RSA算法。其后希尔维奥·米卡利和莎菲·戈德瓦塞尔因为提出的零知识证明,如何既能充分证明自己是某种权益的合法拥有者,又不把有关的信息泄露出去,再获图灵奖。唯一一位中国人的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提出了姚氏百万富翁问题:两个百万富翁如何在不向对方透露任何身家信息的前提下比较各自的财富,更是密码学的新篇章。密码学发展的历史,如同一部英雄史诗,波澜壮阔。任奎说:“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智力超常的人,他们天生就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而来的,我们今天讲到的这些故事里的图灵和图灵奖大师们无疑都是这样的人。随着中国的计算机科研飞快的进步,我们期待在不远的将来迎来下一位改变世界的来自中国的图灵奖获奖者!”吴甘沙(驭势科技 CEO):未来驾驶:也许与你想的有一样吴甘沙是国内顶级的技术精英:2000年加入英特尔,2011年担任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首席工程师、2014年升任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领导英特尔全公司的大数据长期技术战略规划,确立5G通讯、智能计算和机器人三大方向。然而意想不到的是2016年他毅然辞职离开英特尔,开始了创业之旅。无人驾驶有怎么样的魅力?让一位人到中年的技术精英放弃高薪毅然下海,他在15分钟里用影像和语言把在场的听众领进了一个美好的未来社会。从吴甘沙看来,未来无人驾驶能够减少90%以上的交通事故,未来在路上的车流整齐有序高效,车与车之间几乎是零距离。智能会进一步改变我们的城市:未来无人驾驶的出租车在城市里面川流不息,人们到了目的地根本不用担心停车的问题。无人驾驶将改变我们的城市:更多的空间变成了绿地,变成了市民活动的空间;城市里大量今天被汽车占用的空间将被释放,无人驾驶的车可以提供送鞋上门、送新鲜蔬菜上门、医疗救护上门,甚至ATM机上门的各种服务。无人驾驶可以让今天不动的物相对用户移动,使得世界的距离变短。而在车里人们可以有丰富的生活,可以唱卡拉OK,可以做按摩,可以健身。在描绘远景的同事,甘沙提到目前驭势科技已经实现了很多令人兴奋的无人驾驶的应用场景。他们在杭州的地下停车库提供无人驾驶接驳,与纷享汽车合作进行无人驾驶调度。最后,吴甘沙说让我们一起期待在2025年无人驾驶的美好生活能够到来。马歆(微软亚洲研究院学术合作总监):我是怎么认识中国互联网的半壁江山的马歆是个地道的北京姑娘,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了17年。历经同事工作变迁、来来往往的她,在演讲的开始自嘲经常会在微信上被尴聊怎么还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这次Talk,她用15分钟讲述了她经历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在20年间推动中国信息科研事业做出的点点滴滴,也让在场的听众理解了她为何一直保有着对这份事业最初的热忱。马歆回顾起二十年前随着微软中国研究院在北京的成立,微软第一次把设立在美国的博士研究生奖学金项目带到了中国。至今“微软学者“奖学金有来自亚洲102所高校的414名优秀博士生获此殊荣,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是学术界的中流砥柱或耀眼新星。马歆历数起坚持做了二十年的“明日之星”实习生项目。作为被《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评为“世界上最火的计算机实验室”, 微软亚洲研究院至今已经有超过6000名学生来访。他们来自20多个国家的3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微软亚洲研究院自由开放的科研氛围,让这里成为年轻人释放潜能的战场。从新毕业生,到今天被各位同事昵称为“马歆姐”的她,见证了近二十年来中国互联网业届的发展和繁荣。马歆最后饱含深情地说:“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也是至今唯一一份工作。独行快,众行远,微软亚洲研究院无愧于中国IT界“黄埔军校”的名号,我也自豪于我的角色”。钟兴(长光卫星总设计师):上帝视角看地球长了一张娃娃脸的钟兴,初看怎么都不能和“总设计师”这个称谓联系起来。其实他在卫星科研的道路上已经坚持了十多年,现在是长光公司“吉林一号”卫星研制团队的顶梁柱。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卫星是高大上的尖端技术,是现代人类智慧的结晶,能够制造卫星的人都是大咖,而能够掌控卫星的人更加是大人物。这似乎和普通大众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这次钟兴在15分钟的演讲中,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描绘了长光卫星的前世今生,让现场听众感受到遥在天边的卫星距离自己如此之近。一张张卫星传回的精美图片让听众发出阵阵赞叹。卫星研制的艰辛甘苦,更让大家感同身受。遥感技术是集中了空间、电子、光学、计算机通信和地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是当代高新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长广卫星总设计师,从2015年10月自主研发的“吉林一号”组星成功发射,钟兴亲历四次发射,今天“吉林一号”星座在轨数量已达到10颗卫星,遥感数据获取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大幅度提高,为农林生产、环境监测、智慧城市、地理测绘、土地规划等各领域提供最及时的遥感信息服务。钟兴谈起今年9月6日在四年前失踪的MH370航班一度传出残骸被发现的消息。一名英国的专家通过谷歌地球软件发现了一架疑似坠毁的客机,就静静的躺在柬埔寨密林深处。长光卫星技术公司立刻调动自己的全部10颗卫星前往观察,通过实时画面来还原真相。此举在微博上立刻引起了超过5万网友的关注和互动。钟兴说,航天卫星工程没有捷径、没有诀窍,必须要全面、充分地做好地面试验,把将来在天上要发生的事提前在地面逐个得到验证。他动情地谈到,看到自己参与研发的卫星在天上拍到的清晰图像那是他这辈子最荣耀的事。演讲结束后青工委向讲者嘉宾们颁发了感谢奖杯,让我们期待下一次CCF talks的精彩呈现。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从1949年在学人数600多人,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300万人规模,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中国也随之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9月22日,教育部召开第三场金秋系列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在会上介绍了《意见》出台的主要背景、针对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关键举措,以及配套《意见》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十大专项行动。会上透露,《意见》提出严把入口关、严把过程关、严把出口关,合理制定与学位授予相关的科研成果要求,加大分流力度,加强学风建设,敢于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意见》为何出台?教育部:研究生培养仍有五大缺陷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从1949年在学人数600多人,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300万人规模,中国也随之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随着研究生教育事业的逐步发展,教育部自2018年即着手研究起草《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该文件在今天得以正式发布。“《意见》出台的主要背景之一,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直面新问题,落实新任务。”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在会上提出,之所以出台该《意见》,原因之一是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仍存在五大不足之处。一是对研究生教育规律的认识还有不到位的现象,部分学校仍片面追求规模扩张,高质量、个性化培养不足;二是学科专业调整刚刚起步,对紧缺人才培养和“卡脖子”技术突破的支撑不够有力,学位授权改革有待持续深化;三是导师规模不断扩大,总体素质有保障,但一些导师责任没有压实,指导能力不够,师德师风建设仍需加强;四是研究生培养机制还不完善,分类培养体系建设有待持续深化,差异化、多渠道投入机制尚不健全,对重点学科、基础学科保障还不到位;五是法律法规滞后于实践发展,对分级管理和分类评价有影响。一些单位内部的质量管控不到位,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位“注水”现象。对于上述问题,洪大用表示,研究生培养需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推动研究生教育深层次、结构性变革,加快发展更多机会、更好品质、更佳体验、更强力量的研究生教育。 ▲2020年9月4日,华中科技大学2020级近2000名博士研究生和7600余名硕士研究生新生迎来开学典礼,分别在主校区和同济医学院分会场举行。在华科光谷体育馆主会场,近7000名研究生新生参加开学典礼。 图据ICphoto研究生教育改革路在何方?敢于让不合格学生不毕业洪大用在会上提出,《意见》中明确,研究生培养要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工作主线,并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关键改革举措。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洪大用介绍,《意见》强调发挥导师言传身教作用,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健全“三全育人”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结果作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的重要内容。 二是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意见》提出建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分类发展和动态调整新机制,设置交叉学科门类,着力推动新兴交叉学科发展。按照高校自主调、国家引导调、市场调节调的工作思路,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国家依法施策,同时推动培养单位依法办学,用好自主权。 三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意见》指出要更加注重分类培养,进一步深化科教融合,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强化产教融合,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增强研究生招生计划等资源调控的精准度,实施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计划。 四是提升导师队伍水平。《意见》提出强化导师岗位管理,明晰职责边界,将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指导精力投入、育人实效等纳入导师评价考核体系。支持导师严格学业管理,给负责任的导师撑腰。教育部即将出台配套文件,规范导师指导行为,建立师德失范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同时,加强导师培训,建立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导师培训体系。 五是严格质量管理。《意见》提出严把入口关、严把过程关、严把出口关,合理制定与学位授予相关的科研成果要求,加大分流力度,加强学风建设,敢于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倒逼学生潜心治学。用好学位授权点评估、学位论文抽检等手段,加强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检测。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六是加强条件资源保障。《意见》提出要完善差异化投入机制,加大博士生教育投入,加大对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支持。改革完善资助体系,激发研究生学习积极性。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做好支持服务,引导行业产业等各方有效发挥力量,强化资源配置,完善条件保障。▲图据ICphoto配套开展十大专项行动规范导师指导行为,提质博士生教育教育部除了对研究生教育规划了具体路径,同时也综合提炼《意见》中的重点工作,并研拟了“十大专项行动”。 从具体内容来看,洪大用介绍,“十大专项行动”要求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双一流”建设高校、聚焦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以超常规方式加快培养一批紧缺人才,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和推进科技创新做出贡献。 在培育核心竞争力方面,“十大专项行动”明确了博士生教育提质行动,要求超前布局博士生教育,差异化扩大博士生规模;优化布局结构,健全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机制,为博士生教育持续发展营造更好支撑环境。 此外,在深化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行动中,“十大专项行动”也作出具体部署,包括导师指导能力提升,规范导师指导行为,激发研究生导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导师队伍水平; 专项行动也在课程教材建设质量提升方面提出要求,洪大用表示,《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也即将发布,意在构建研究生课程知识体系,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评选优秀研究生教材,提升研究生课程教材建设质量。 同时,洪大用明确,教育部也将开展研究生教育质量专项巡查,检查结果与资源投入形成联动;完善监督惩戒机制,提高学位授予单位质量保证的底线思维和自觉意识。红星新闻记者 特约记者 杨雨奇 北京报道编辑 官莉(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量子力学的运用已经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半导体电子产品、激光和量子钟都基于科学家们对事物量子本质的了解。但是,这些仅仅只是量子技术最表层的运用。如今,能够连接量子科学和传统工程学科的量子工程即将把量子技术的运用再上一个台阶。麻省理工学院(以下简称 MIT)电子科研实验室(Research Laboratory of Electronics,以下简称 RLE)与林肯实验室(Lincoln Laboratory)正在合作,将量子科学与量子技术用于更多的实际应用中。近日,MIT 的 RLE 和林肯实验室为了在量子领域领先创立了 CQE。CQE 会集结林肯实验室和 MIT 的专家学者、设施和资源来加速量子科学的研发以及量子技术的应用。这方面的突破会改变未来的网络安全、药品研发、机器学习、通信系统、磁学量测量、导航等等。图丨从左到右分别是:林肯实验室量子信息与集成纳米系统组负责人 Eric Dauler,RLE 副主任、林肯实验室研究员 William Oliver,以及 RLE 负责人 Marc Baldo。他们正在创立量子工程中心(Center for Quantum Engineering,以下简称 CQE)来支持前沿量子技术。林肯实验室负责人 Eric Evans 表示,这次合作将会“结合 RLE 和林肯实验室的科研工作,使得我们能够使用最新的量子比特技术、微电子学技术和算法来制造大型量子计算系统的原型机。我们希望能给量子计算这块领域带来新的突破。”RLE 副主任、林肯实验室研究员 William Oliver 则将会负责 CQE。CQE 的总部也将设立在 RLE。Oliver 将量子工程看作量子信息科学的进阶,他说道:“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量子设备仅仅存在于实验室里。然而目前我们已经确定了这些设备是可以运行的,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把重心放在现实应用上。”RLE 另一名副主任 Wolfgang Ketterle 也表示:“我们已经几乎能够完全控制由原子、光子或类原子固态系统构成的简单量子系统了。CQE 的创建将会加快科学探索的步伐,并且带领我们实现更多量子工程的新应用。”RLE 负责人 Marc Baldo 补充道,RLE 里物理和工程的交叉技术已经足够成熟到可以进行量子工程了。Baldo 说道:“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全新的前沿科技。我们完全不知道量子力学可以做什么。但我们知道的是他们是基于量子物理的,所以量子力学带来的运用是经典机器无法实现的。而我们为开启这个方向的研究已经准备了 20 到 30 年。”合并资源MIT 和林肯实验室在量子科研上的合作可以追溯到 20 年前。Oliver 和当时还在林肯实验室的 MIT 教授 Karl Berggren,与 MIT 教授 Terry Orlando 开始了超导量子比特的科研(量子比特是量子计算机的基础)。Oliver 说道:“很多量子信息科学理论和算法的基础以及早期实验性的实现都是在 MIT 研究出来的。”林肯实验室是一个由美国政府资助的研发中心,其在设计与制作先进设备的原型机上尤其突出。那里的科研工作者们早已开始研究量子比特的实现方法,包括离子阱和超导电路,以及量子通信系统和传感器。林肯实验室的量子信息与集成纳米系统组已经证明了不少可行的集成量子电路实现方法,包括可以控制光电信号离子阱技术与可以制造多个超导量子比特和控制电路系统的工序。最近,量子通信系统也到了测试阶段,其中包括了一条处于运转中的、连接林肯实验室和 MIT 校园的 42 公里长光纤维量子通讯试验信道。量子信息与集成纳米系统组负责人 Eric Dauler 表示:“在量子工程领域领先需要一系列能够测试量子比特的控制、读取和连接的实验。我们希望利用 CQE 来拓展与大学里同行的合作,并且一起建立量子工程原理的基础。”MIT 的实验室有着先进的设施来支持量子技术的发展。比如林肯实验室内就包括了一个经过 ISO-9001 认证的、能够制造前沿超导电路和离子阱量子比特应用微电子实验室。MIT 最近又开启了一个占地面积大于两万平方英尺(约 1858 平方米)的设施 MIT.nano 以供探索研发量子技术。MIT 量子光学实验室负责人 Dirk Englund 表示,CQE 给了他的团队一个很好的机会。他可以在 CQE 与林肯实验室和 Paola Cappellaro 领导的 MIT 量子工程团队合作进行量子传感器和网络的研究。“我们三个团队对钻石量子技术都拥有各自的专长,包括其相关的算法、制造和系统工程。”Englund 也认为 CQE“通过增强团队合作科研能力更好地完成了林肯实验室保护美国国家安全的使命。”CQE 的建立背后有着多个出资机构。美国国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的物质科学实验室(Laboratory for Physical Sciences,以下简称 LPS)也是 CQE 的创立者之一。其希望通过资助 CQE 来支持更多的研究生、博士生、科研项目以及课程开发。LPS 的技术主任 Charles Tahan 表示:“教育新一代量子科学家和量子工程师对于量子信息技术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林肯实验室除了有每年 1500 万美元的赞助来进行量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科研外,还有至少每年 400 万美元可以内部自由分配。这其中的一部分将被用于资助 CQE 的研究生、博士生和科研活动。同时,赛普拉斯半导体(Cypress Semiconctor)的创始人 T.J. Rodgers 将会资助 CQE 至少 500 万美元在 MIT 来创立一个量子整合实验室以及支付 RLE 翻新费用来容纳更多的科研工作者与合作者。打造量子“生态链”MIT 即将通过这个中心来设计一系列课程来训练更多的量子“生力军”。《超导量子比特》就是其中一门新的课程,在 2019 年这门课程将会再次开放给学生们。更多的量子课程,例如量子控制,量子噪声,有噪情况下的中小型量子计算机算法,都已经在筹备中。CQE 同时也参与了 MIT Digital Learning 的在线量子课程设计。《量子计算基础》与《量子计算现状》职业发展在线课程系列在 2018 年首次发布,并且在 2019 年继续开放给大众。MIT 物理与电子工程教授、《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的作者之一 Issac Chuang 担任了 MIT Digital Learning 的高级副主任,他表示工业界的业内人士与年轻的学者们是这款教育项目的目标对象。领导 CQE 教育部门的 Chuang 说道,“这款教育项目会有助于学生们获得学位,同时也会提供一份证书来证明参与课程的学生已经精通量子信息处理的基础。”CQE 同时也会成立“量子工程工业界财团”来给工业界的同行们提供最新研究成果的优先知情权,并且主持招聘会来连接学量子学者们与可靠的绩优公司、创业公司、风投公司以及美国政府机构。MIT 企业关系执行主管 Karl Koster 说道:“我认为量子科研对例如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和网络安全的新兴科技的潜在影响无疑将会吸引工业界的兴趣。通过引入工业界以及保留其自身的优势,CQE 将能够一直高效地产出最优秀的量子研发人员。”该财团也将会与 MIT 成立的、负责资助暂时“硬科技”(Tough Tech,即没有商业化的高新科技)创业公司的 The Engine 合作。The Engine 投资团队中的一名普通合伙人 Reed Sturtevant 说道:“当我们开始在 2018 年初投资量子计算时,量子计算这块‘困难科技’才刚刚出现。然而就在不到一年里,我们已经看到了这块领域的快速发展。作为波士顿地区的投资者,CQE 以及 The Engine 鼓励我们继续在将来资助更多的量子科技商业运用。”Oliver 补充道:“我们的目标是在 MIT、乃至于大波士顿地区创建一个量子‘生态链’。”L 林肯实验室的教职工将会作为 RLE 项目负责人参与到 CQE 中。他们将进一步使实验室里的基础研究与 MIT 校园里的科研团队相结合。Jeremy Sage 是林肯实验室里第一个被任命为项目负责人的教职工。Sage 不但一直在与 Chuang 研究着离子阱量子比特,并且还和 Rajeev Ram 教授合作设计集成光子技术来控制量子比特。Sage 说道:“我们只有同时深入了解这些量子系统的物理原理和我们所研发硬件所有的功能后,才可以成功的控制这些量子比特。CQE 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创造机会来进行这些深入了解。”CQE 的初始项目主要包括了超导量子比特处理器、离子阱处理器、量子通讯技术以及量子传感器。Englund 补充道:“我相信我们团队有了 CQE 的帮助后能够在量子传感器方向获得更多的收获,并与此同时开启模块化量子计算的科研。”负责监管量子科研组的林肯实验室高科技部门助理主任 Mark Gouker 表示对 CQE 的建立“极其兴奋”。他也希望这次合作展开到量子信息科学之外的领域。Gouker 说道,“CQE 给校园内更多的合作做了一个榜样。林肯实验室也可以给校园内其他应用科学小组带来必要设施与创新精神。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类似的合作在包括材料科学、纳米系统与微系统、生物技术等领域开展。”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郭健 通讯员 郑萱8月26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教育在济南主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副校(院)长姚庆强为首批入住主校区的研究生新生讲“开学第一课”。姚庆强在题为“弘扬优秀文化,努力做好主校区建设,奠定百年基业”的主旨报告中,向新生介绍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的组建情况和大力实施科教融合取得的成绩、校(院)目标定位和发展规划以及校(院)融合以来形成的山一大文化。他希望同学们努力培养忠诚、包容、自强、仁爱的优秀品质;保持创新思维,全身心投入专业学习;持之以恒,不断探索,寻求科学答案;克服急功近利思想,坚守学术底线;勇于奉献,发扬团队协作精神,以饱满的精神、健全的理想、健康的体魄开启全新的山一大征程,早日形成一流的研究水准、开阔的研究视野、交叉的研究范式和协同的研究力量,从而成就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据了解,研究生部负责人介绍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相关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的日常管理规定。安全保卫部、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相关负责老师分别讲解了安全常识和心理健康知识。研究生部相关科室老师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学位授予要求等内容作了详细介绍与说明。研究生部联合校医院,就做好在校期间疫情防控,向研究生新生进行了知识宣教。入学教育是新生的第一堂课,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对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了解规章制度和纪律、确立学习目标、做好人生规划、顺利完成角色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入学教育结束后,2020级临床医学专硕新生将分派至各培养单位,开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并按照国家要求接受执业医师规范化培训。
科学家利用微小气泡进行研究 发现新冠会导致肺部血管明显扩张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一项新的试点研究表明,COVID-19会导致肺部血管,特别是毛细血管明显扩张。这种血管扩张导致了COVID-19呼吸衰竭中氧含量极低,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该疾病的表现与典型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不同。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呼吸和危重护理医学杂志》上。机器学习模型发现:由于刺突蛋白突变 6种新冠病毒亚型中有5种更具传染性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开发的一种新的机器学习模型表明,SARS-CoV-2基因组的突变使病毒更具传染性。该模型由数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的首席研究员Guowei Wei教授开发,分析了来自2万多份病毒基因组样本的SARS-CoV-2基因分型。研究人员分析了刺突蛋白(一种主要负责促进感染的蛋白质)的突变,发现目前已知的六种病毒亚型中有五种更具传染性。新冠患者血液中有一种共同免疫反应 锁定三个分子就能预测病情严重程度根据发表在《自然医学》上的一项新研究中,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伦敦国王学院和盖伊和圣托马斯NHS信托基金会的研究人员在COVID-19患者的血液中发现了一种共同的免疫特征,可用来预测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从而帮助管理患者。研究人员确定了三个特别的可以表明疾病将如何发展的分子——研究人员称之为“三联体”,由IP-10、白细胞介素-10和白细胞介素-6组成。重症新冠患者10次尸检结果:心脏、肺或肾难逃血凝块英国的研究人员对确诊的COVID-19患者进行10次尸检后发现,所有患者均有肺部损伤和早期肺部瘢痕,以及肾脏损伤。9名患者在至少一个主要器官(心脏、肺或肾)出现血栓——血凝块。研究小组无法调查第10例患者的血栓形成。这项研究由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和帝国理工保健NHS信托基金的研究人员牵头,发表在《柳叶刀微生物》(Lancet Microbe)上。新冠患者遭遇细胞因子风暴阻碍长期免疫形成 只因记忆B细胞产生得太少8月19日发表在《细胞现在》(Cell now)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些高水平的细胞因子可能也会阻止感染者发展长期免疫,因为据观察,受感染的患者只能产生很少的B细胞,而这类细胞是形成持久免疫反应所必需的。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拉根研究所成员希夫·皮莱(Shiv Pillai)说。“这项研究提供了一种机制来解释这种低质量的免疫反应。”增长6.5%!科技部:上半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7707.2亿8月20日,科技部网站公布的2020年上半年全国技术市场快报显示,上半年全国共登记技术合同136434项,同比下降7.3%,成交额为7707.2亿元,同比增长6.5%,全国技术交易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势头。四类技术合同中,技术服务合同以3684.1亿元成交额居首,同比增长0.7%;技术开发合同成交额涨幅为22.9%;技术转让合同成交额同比下降22.6%;技术咨询合同也较上年有所增长。按技术领域统计,成交额居前三位的分别是电子信息、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和先进制造领域。此外,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新材料及其应用领域成交额也较上年同期有所增长。软科发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数统计分析近日,软科发布最新统计分析:依据2012-2019年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国家重大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国家重大项目三个类别)资助数据,对各大高校在“双一流”建设前后的表现进行了对比分析。9颗!“吉林一号”高分03系列卫星择期发射8月20日,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举行 “吉林一号”高分03系列九颗卫星发车出征仪式。此次出征的“吉林一号”高分03系列卫星共有9颗,由包括“哔哩哔哩视频卫星”在内的3颗视频卫星和6颗推扫卫星组成。“吉林一号”高分03系列卫星将在我国黄海海域以“一箭九星”的方式择期发射。该系列卫星是由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充分继承了“吉林一号”高分03A星成熟单机及技术基础。华人学者创造88毫克机器人 登上《Science》子刊封面仅靠甲醇续命,却能拖运自身重量2.6倍的物体,南加州大学研究员、华科校友杨秀峰以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的这篇研究论文,登上了《Science》子刊《Science Robotics》最新一期杂志封面。这种和昆虫一般大小的微型机器人,重量不足1克,却能拖运自身重量2.6倍的物体。最特别的是,它是依靠甲醇来供能的。他们设计了可以像真实物体一般收缩和放松的微型人造肌肉,并且使用覆盖有铂粉的镍钛合金线加快甲醇蒸汽的燃烧。IBM宣布量子计算机达到量子体积64 达成量子计算新的里程碑近日,IBM宣布,通过使用其最新的27-量子位的“猎鹰”(Falcon)处理器,其量子计算机的量子体积已经从去年的32增加到64。量子体积64的成就是IBM多年技术路线图上的另一个数据点。它代表着向被称为量子优势的未来工业基准又迈进了一步。但在量子计算从目前的实验阶段过渡到真正有用之前,仍有许多技术障碍需要克服。这可能还需要10到15年的时间。美国一地区计划从2021年起释放7.5亿只转基因蚊子根据BBC报道,本周,美国佛罗里达群岛(Florida Keys)地方政府批准了一项释放转基因蚊子的计划。根据该计划,当地将于2021-2022年间放飞7.5亿只雄性转基因蚊子。这些转基因蚊子所携带的一种蛋白质可导致其雌性后代的死亡,而这些死去的雌性蚊子正是叮咬人类、传播数种致命疾病的元凶。当地政府和部分科研人员希望,这可以帮助抑制当地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的种群数量,并以此抑制寨卡病毒和登革热的传播。警惕!国际空间站出现空气泄漏,早在去年9月就已经出现据了解,在20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博客上表示国际空间站的空气泄漏水平出现了上升。NASA官员强调,虽然泄漏率比平常高,但仍在空间站的规格范围内,不会对机组人员造成直接威胁。目前,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正在追踪国际空间站轻微空气泄漏的源头。蓝色起源交付月球载人着陆器模型亚马逊(Amazon)首席执行官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旗下的航空公司“蓝色起源”(Blue Origin)近日向NASA成功交付了一架月球载人着陆器模型。这个模型囊括了全尺寸的结构,虽然没有功能,但包括上升和下降的设计,高40英尺。蓝色起源公司、SpaceX和Dynetics公司被选中为2024年的登月任务开发载人着陆系统,并获得了一份为期10个月、总价值9.67亿美元的合同。目前后两家还并未有什么消息传出。科学家研发新型“分子机器人”:可精确靶向目标细胞8月20日,在发表于《科学》的一项研究中,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由合成蛋白质组成的新型纳米级装置 Co-LOCKR 。这些 “分子机器人” 能够自行操作并检索出要寻找的靶细胞。它们由多种合成蛋白质组成,单独存在时并不能发挥作用;而当它们聚集在靶细胞表面时,它们能够改变自身结构,从而激活一种特定的分子标记,能够引导预定的生物过程,如杀死特定的靶细胞。结果表明,只有具有预定标记组合的细胞被T细胞杀死。科学家利用人胰岛类器官 成功控制小鼠的1型糖尿病近日,索尔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的科学家们已经找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潜在方法。索尔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干细胞技术,制造出了第一批能够逃避免疫系统的人类胰岛素分泌胰腺细胞簇,这些“免疫保护”细胞簇一旦移植到体内,无需免疫抑制药物就能控制血糖。该项研究在8月19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首个人类黑色素瘤RNA疫苗或有望治疗晚期黑色素瘤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研究报告中,研究人员Ugur Sahin及其同事描述了首个人类黑色素瘤RNA疫苗1期临床试验的中期结果。令人鼓舞的是,结果显示,黑色素瘤疫苗FixVac能诱导机体的效应T细胞对肿瘤相关抗原(TAAs,tumour-associated antigens)产生反应,并能介导免疫检查点阻滞剂(ICB)对经历晚期黑色素瘤的患者产生持久客观的反应。非洲猪瘟疫苗将进入扩大临床和生产性试验农业农村部网站18日发布消息指出,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非洲猪瘟疫苗进展顺利,在前期完成候选疫苗株实验室和中间试制阶段研究的基础上,目前已完成疫苗环境释放试验,即将进入扩大临床试验和生产性试验阶段。《通讯·地球与环境》:2019年格陵兰冰盖消融水平破纪录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格陵兰岛的冰盖正在快速消融,这也是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的重要原因。通过重力恢复与气候实验(GRACE)卫星任务以及后继任务GRACE-FO,研究人员能够根据重力变化对2003-2019年间的冰盖损失量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2019年,格陵兰冰盖的融冰量创下记录,达到5320亿吨,比此前最高的2012年还多15%。不过,2017、2018年的融冰量却比研究期间的其他任何两年都少,这可能是因为格陵兰西部的寒冷夏季和东部的高降雪量。该研究发表于《通讯-地球与环境》。牛津大学研究:体重突然减轻可能和癌症有关近日,一项在线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的研究,分析了体重突然减轻并伴有哪些临床特征,包括症状、体征以及血液检查结果等,会进一步增加患癌风险。来自英国牛津大学和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对临床实践研究数据链(CPRD)中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共涉及6.4万名受试者,51.8%的受试者年龄在60岁以上。在体重突然减轻诊疗后的6个月内,共有908名受试者罹患癌症,最常见是肺癌,其次是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胰腺癌和淋巴瘤;体重突然减轻的受试者最常见的临床特征包括咳嗽、腹痛、背痛、胸部感染和疲乏。研究表明:植物干细胞再生可不依赖细胞死亡8月17日,《自然·植物》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陈春丽课题组与日本国立基础生物学研究所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发现,在早期陆生模式植物小立碗藓中,DNA损伤可以诱导叶片细胞重新编程为干细胞,并再生出新的植株。该过程不依赖细胞死亡,是一种全新的植物适应胁迫环境的策略。《PLOS ONE》:鸭嘴龙特殊的骨骼结构有助于支撑巨大的体重鸭嘴龙(hadrosaurs)是一种较大型的植食性鸟臀类恐龙,体重可达4吨,但此前并不清楚,它的骨架如何支撑如此巨大的体重。在一项发表于PLOS ONE的论文中,一个国际团队通过CT扫描了恐龙化石的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并描绘了恐龙的骨架结构与其移动特征的关系。研究发现,鸭嘴龙骨骼内部存在独特的骨小梁(海绵骨)结构,它们能围成一些极小的空间和空洞。当恐龙体型增长时,骨小梁的密度不会增加,而是会出现在更多的骨骼内部。这种骨骼特征只存在于包括鸭嘴龙在内的少数恐龙中,或能帮助它们承受巨大的体重。Annals of Neurology :新研究有助于促进神经元再生阿尔伯塔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一种疗法,可以使神经再生的速度提高三到五倍,该方法有望为创伤外科手术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Webber等人此前对CES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以相当低的频率电刺激神经1小时, 并且CES治疗一周后进行了神经外科手术。与没有进行CES的对照组相比,神经再生快了三到五倍。最新研究中, Webber等人研究了一种名为“脚下垂”的神经损伤动物模型。Microorganisms:益生菌有助于抑制结肠癌的发展新研究表明,益生菌可以控制结直肠癌(CRC)的发展进程。该研究最近发表在《Microorganisms》杂志上,由斯洛伐克Pavol Jozef Safarik大学Andrew Foey博士领导完成。Foey博士及其团队测试了一种乳酸菌(LAB)菌株混合物对免疫细胞(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能力,以及对肠癌发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益生菌混合物在CRC模型中部分抑制了肿瘤的发生和生长。研究揭示猪早期胚胎发育的三维基因组学重编程规律近期,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张治华团队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王彦芳团队及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赵建国团队合作在Genome Biology期刊发表论文,构建了猪体细胞染色质三维结构图谱,追踪了猪早期胚胎发育过程染色质空间构象重编程过程,并比较了孤雌、孤雄胚胎与体外受精胚胎发育过程中染色质结构的异同,揭示了在猪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染色质结构重编程特点。我国将处理“论文代写工厂”:最全面学术不端新规9月1日起实施该规定于本月初公布,将于9月1日起实施,是由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签发的科技部第19号令。除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做出明确规定之外,还对那些出售学术论文、捏造数据并代人撰写或投稿的“论文代写工厂”也提出了查处方案。《规定》(也被称为“科技部 19 号令”)的适用对象,除了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学者,还包括科学技术活动受托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实施单位、咨询评审专家、第三方科学技术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等。Docker更新协议:禁止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的组织和个人使用8月13日,顶级软件容器平台Docker更新网站服务协议,禁止禁运国家和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特别指定国民清单”、“被拒绝人清单”、“未核实清单”和“防扩散为清单”的组织和个人等多个清单的组织和个人使用遵循该服务协议的Docker网站及所有相关网站。免试认定教师资格:师范生不用重回“起跑线”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进师范毕业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改革,由院校考核教学能力。允许教育类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开展教师教育院校办学质量审核,审核通过院校的师范毕业生可免试认定教师资格,便利师范毕业生就业,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全国多地“双一流”高校明确2020秋季开学时间近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东南大学等”双一流“高校陆续公布秋季学期开学相关安排。2020年北京市属高校研究生计划招生19056人北京市教委发布2020年北京市属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共计划招生19056人。其中博士生招生计划1609人,硕士生招生计划17447人。北京冬奥组委将主要面向在读研究生招收赛时实习生。市教委明确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招生计划管理,建立健全动态调整机制。教育部发文:严禁挤占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时间,每天活动一小时近日,教育部网站发表了回复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424号(教育类033号)提案的答复函,内容引起网友关注。答复表示,要保证青少年体育锻炼活动时间,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严禁挤占体育课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9〕32号)明确要求中小学生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44位教师入选首批“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近日,首批“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简称“5246人才工程”)培养对象名单公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共有44位教师入选,其中,张雪峰等21人入选创新领军人才,李领伟等13人入选高层次拔尖人才,余宙等10人入选青年优秀人才。据悉,全省723位教师为首批“5246人才工程”培养对象,其中创新领军人才175人,高层次拔尖人才259人,青年优秀人才289人。
截至9月18日,第四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科普活动在武汉成功举办。作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的重要环节,学术年会科普活动主要面向大中院校师生,邀请高分领域知名专家介绍技术前沿、传播高分知识、扩大高分影响。本届年会科普活动配合大会主题“精致为用”,分别在武汉外国语学校、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举办了三场。第一场:“卫星遥感技术创造人类美好未来”·武汉外国语学校第一场科普活动,作为大会前期预热,于9月14日下午在武汉外国语学校举行,拉开了本届年会的序幕。活动邀请了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型号总师钟兴研究员为学校高中部一、二年级理科生做了题为“卫星遥感技术创造人类美好未来”的报告。围绕主题,钟兴研究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遥感卫星分类、工作原理、主要组成,以及技术发展趋势,重点介绍了我国在高分辨率视频卫星动态遥感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本场活动不仅为高中生们系统地普及了高分辨率遥感的基本知识,并为大家展示了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拍摄的最新视频。在场的学生发出连连惊叹,并数次热烈鼓掌。最后武汉外国语学校聘请钟兴研究员为武汉外国语学校博雅讲坛主讲老师,并颁发了聘请证书。第二场:“无人机技术发展及其对信息技术的挑战”·华中师范大学9月18日上午,我国无人机领域资深专家樊邦奎院士面向华中师范大学近5000名师生,作了题为“无人机技术发展及其对信息技术的挑战”的精彩报告。樊院士的报告首先以大量视频切入,描绘了当今世界无人机发展现状,包括民用安防、消费娱乐类无人机,军用作战类无人机及机群等,极大地点燃了在场学生的热情与共鸣。在谈及无人机发展趋势时,樊院士强调速度是新的隐身手段,高超声速飞行器将成为规则的改变者,因此未来应以新型动力技术为主要突破,大力发展超长航时或超高时无人机系统。最后,樊院士谈到,现在的无人机系统是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系统,随着应用需求的不断提高,无人机系统的创新发展对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并鼓励在场的同学们一定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实践,积极参加第二届高分无人飞行器智能感知大赛。演讲持续近2个小时,期间近20次被自发响起的热烈掌声打断。华中师范大学覃红副书记说,这正是他们心仪已久的国家形势教育,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第三场:“商业遥感卫星发展状况及其应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9月18日下午,北京航天世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产品总监刘鑫为信息工程学院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作了“商业遥感卫星发展状况及其应用”的科普报告。本次演讲,通过对国内外商业卫星的介绍,从卫星的数量、分辨率和光谱信息等方面详述了商业卫星的发展现状,并结合国内外应用案例介绍了商业卫星应用发展趋势,指出国内外差距和我国现状及未来,倡议大家关注高分观测、关注航天发展。据了解,参加本次活动的学生虽已基本具备遥感专业知识,但对于商业遥感应用还没有太多的认识。本次演讲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自己所学的知识,拓宽了视野,完善了知识体系,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自2012年开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已成功举办四届,科普活动组织了两届,共计8场,受众涵盖高中、本科、研究生达6000余人,为扩大高分专项影响,培养高分专业人才,在高分知识传播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本届年会的科普活动在筹划之初就在武汉当地积极推广,得到了广泛响应,最终组委会确定在上述三家院校分别举办,实现了强强联合、受众范围广,人数之多,创历来之最!随着18日下午第三场科普报告的结束,第四届高分学术年会也成功落下了帷幕。本届年会共吸引了1200余名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领域专家、学者及行业用户,大家齐聚一堂,共话高分“精致为用”美好未来。第四届高分年会的圆满成功,预示着我国高分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学术年会也将步上一个新的台阶,来年,我们共同期待。
杭州日报讯 10月17日晚,钱江南岸“小莲花”内“群星闪耀”——中国通信设备制造和信息软件业的开拓先锋——东方通信、浙大中控、信雅达、恒生电子、UT斯达康来了;中国“互联网+”“物联网+”新时代的奠基企业——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大华科技、士兰微、聚光科技来了;中国高新技术领军企业、创新平台——网易、吉利、新华三、正泰、华为杭研所也来了……他们陆续登上同一个舞台,如同过去30年间,他们渐次在杭州高新区这片创新热土上扎根、萌发、发展壮大,共同挥洒激情,书写辉煌。散是满天星,聚是一把火。而擎起这把“火”的,正是杭州高新区。30年来,从文三路199号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从滩涂上的三个乡镇到全国创新创业高地,杭州高新区白手起家,在没有先例可循、没有前路可鉴的背景下,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的“双创新”之路,成为省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近五年间,杭州高新区更是稳坐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两度进入高新区前三甲,在中国高新区的版图上,成为了一把点得最早、燃得最旺的“火炬”。而立之年,迈步新征程,杭州高新区亮出新目标——到2035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高新区(滨江)党委书记王敏表示,未来高新区将矢志发展“高”与“新”,在更高层级上引领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代表国家全面参与全球竞争,奋力谱写杭州展示“重要窗口”头雁风采的“高新篇章”。30年,成就创新之城杭州高新区建于1990年,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1996年,国务院批复成立滨江区,杭州高新区开启“江北孵化、江南产业化”阶段;2002年6月,两区合二为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体制机制优势和区位优势叠加……自此,实现跨江发展的杭州高新区走上了“快车道”,钱江南岸一座现代化科技新城也随之快速崛起。数据攀爬的上弧线,描绘出的是这座科技新城不断创造的“高新奇迹”——30年间,杭州高新区在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创造出全省2.6%的地区生产总值,亩均增加值达到1485.1万元;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57.7件,位列全国最高,创新程度赶超部分发达国家;区域人均GDP在近20年间翻了两番以上,达到37.7万元……换句话说,这块发展高科技的“试验田”,已蜕变成了科技含量高、产业质地好的亩均“高产田”,成为浙江乃至全国的高质量发展样本。而作为全国数字经济的排头兵,30年来,杭州高新区始终深耕数字领域,绘就了“树大根深”的发展图景,其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80%,同样反映了杭州高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底色。特别是在风急浪险的今年,杭州高新区以稳健之姿,抗住了疫情带来的压力,抓住了危中之机,以GDP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4.5%的实力渡过险滩。如此增速,来之不易。业界人士认为,这与高新区在数字产业的前瞻布局和创新积累功不可没,而同时产业软硬度结构均衡,也成为了杭州高新区对抗疫情冲击的“铠甲”。如今年年初疫情的快速蔓延,催生了对红外热成像仪等抗疫设备物资的需求。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红外热像仪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零部件——红外热成像探测器芯片,很长一段时间,都严重依赖进口。杭州高新区企业大立科技,早在2006年即砸下3亿元研发可以在常温下工作的非制冷红外探测器,2008年生产出实验产品,2010年实现了产业化。目前,该企业生产的红外探测器达到国际领先水准,不仅建立起了核心器件的竞争优势,也使浙江红外产业实现关键突破,在抗疫中有力扛起担当。此外,海康、大华、大立科技、博日科技、新华三等企业基于视觉识别领域的技术积累,将数字技术嵌入生命健康产业,快速投产红外热成像仪。今年1-6月,杭州高新区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增长42.4%,红外热像产品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二、浙江全省的96.9%,关联企业产值实现数倍甚至十倍增长。这份高分成绩单,不仅彰显了产业骨骼更硬、质地更韧的“高新特色”,也充分印证了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己任的国家高新区,下出了高质量发展这盘棋中“快、好、稳”的漂亮一招。30年,激活发展动能30年持续保持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背后涌动的不竭动能来自何方?杭州高新区的回答是——坚持以企业为主的自主创新,坚持以人才为中心,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和双创生态。在青海茶卡风电场,一台台风机迎风而立。在寒冬时节,3200米的海拔、零下30℃的气温,每月爬上80米高的塔筒进行电力巡检是运维人员必须面对的挑战,而今,运维人员只需每季度进行一次巡检,平时通过大屏幕,就能连续不断地巡检……为企业构建“数字孪生”,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合作伙伴,是海康威视正在升级发展的新领域。目前,其AI开放平台已经上线满足各行各业精准需求的40余项功能,日均调用次数达3500多万次。杭州高新区坚持以企业为主的自主创新,坚持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统计数据显示,杭州高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02年的5.9亿元增至2019年的166亿元,2019年,研发投入规模是全省这一指标的十分之一。企业是创新之母,但企业创新需要良好的环境。都说,搞创新离不开人才和资本两大要素。杭州高新区深谙此道,成立高新区人才服务中心、创建全省第一个留创园、发布全球引才计划“5050计划”……无论是人才服务、创业孵化还是政策扶持,杭州高新区都对人才给予了最大的支持。从建区伊始“开门服务”到成立杭州最早的办事大厅,30年来,杭州高新区一直“围着企业转”。今年,疫情期间,该区以“主动报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的理念传承高新区服务企业的快速高效。四套班子带头开展“亲清三访”,快速出台政策、及时拨付各类资金31.87亿元,协调解决企业问题6396个,使企业损失降到最少、复工达产快人一步。与此同时,该区行政服务中心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推进“去中心化改革”,线下窗口减半,线上服务倍增,实现了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转变。杭州高新区还特别重视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扶持体系的构建,为打通金融血脉,近三年政府出资规模8.66亿元,撬动社会资本超过34.24亿元,有力缓解了初创期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前不久,杭州高新区再次探路摸索,率先启动“企业创新积分”试点,首创基于企业创新能力的科技企业增信机制,搭建银企对接的平台。此举也被科技局火炬中心视为杭州高新区在高质量发展时代探索新型服务工具、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30年,竞一流再出发今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对高新区在新的时代赋予了新的使命和新的定位。对三十而立的杭州高新区而言,这意味着,要承担起为国家创新探路、为高质量发展探路的重大责任。筑梦30年,赓续再出发。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上更进一步、更深一层?一份《杭州高新区(滨江)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发展纲要》,为未来的道路指明方向——杭州高新区要用三个五年,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其具体定位是:要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全球创新源”、建成享誉中外的 “世界数字港”,建成引领中国的“未来智慧城”,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魅力滨”。新时代、新目标之下,杭州高新区找准定位、踩准节拍,已乘势摆下一盘新“棋局”。眼下,白马湖畔的北航杭州研究生院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浙江大学滨江研究院、浙江省鲲鹏生态创新中心、长光产业技术研究院、杭州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重大产学研创新平台接连落地,杭州高新区正在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强链延链补链积极布局,激发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释放“乘数效应”。未来更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提升核心基础材料、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和系统集成水平,“硬核”突破“卡脖子”技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就拿生命健康产业来说,高新区(滨江)已经率先出发,以一场高规格的大会、一项高层次的规划和一部高契合度的新政,立下争创“生命健康世界科创高地”的雄心壮志。在高新区(滨江)党委书记王敏看来,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新征程上,将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坚持改革创新的发展路径,牢牢把握自贸区建设的战略机遇,以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核心,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推动创新生态体系螺旋式上升、聚合爆发出更强能量,谱写出杭州高新区下一个黄金30年的绚丽篇章。
12月11日下午“中国航天科普大使”暨“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专家顾问团成员”颁授仪式在北京航天城隆重举行9家单位联合颁授27名院士专家获得“中国航天科普大使”殊荣获授者中既有蜚声中外的业界大咖也有广受追捧的航天网红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以下除院士按当选时间排序外其他人员按照单位推荐顺序欧阳自远欧阳自远,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被称为“嫦娥之父”。他负责的“绕月探测工程”荣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绕月探测工程突出贡献奖、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专著《天体化学》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2005年更是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在各种科普刊物上发表科普文章120余篇,撰写《再造一个地球——人类改造火星之路》等9部科普著作;主编《十万个为什么》等9部科普书籍。弘扬航天文化,滋养航天英才,致力于航天知识传播。戚发轫戚发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2013年受聘成为“航天科普大讲堂”讲师团成员。近年来,每年为国家机关、各级政府、高校、中学做科普报告50场左右。传播航天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普及航天科技知识。龙乐豪龙乐豪,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主持和参加国家五项重大航天工程中运载火箭研制,是我国低温推进剂火箭的倡导者和开创者,是构建中国航天运输系统新蓝图的导师,研究成果为我国国防、国民经济建设、航天技术发展及走向世界做出了历史与创造型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章、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际宇航联合会名人堂奖等奖项。杨元喜杨元喜,大地测量专家,北斗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是相关观测抗差估计系列理论体系和自适应抗差导航定位理论体系的原创者。他信念坚定,投身中国急需的卫星导航技术研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中国导航定位各领域,为中国测绘技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获2019年度中国航天基金会奖钱学森杰出贡献奖。周志成周志成,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设计师。重视航天科普推广,积极为中小学生创造了解、接触航天的机会。积极参加各类航天科普活动,为航天走进普通大众贡献力量。刘 勇刘勇,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侯选理事,参与了我国和美国多个空间科学卫星工程项目,多次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科技日报》等媒体科普活动。最近几年来在全国各地中小学做过航天相关的科普报告近百场,著有《深空探测器》《国际空间站》等科普书籍。周炳红周炳红,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负责长征系列火箭推进剂晃动及在空间微重力条件下的流动与传热研究,近年来开展了小天体科学、防御与利用研究工作。在中小学开展科普讲座20余场,在北京广播电台、“照亮新闻深处”栏目,进行了近10次航天主题的讲座,包括快舟一号、快舟一号甲火箭,商业运载火箭,北斗快车-长征三号甲系列,长征五号复飞成功-科学与系统工程的胜利,嫦娥五号发射等。在观视频工作室“科技袁人”平台,拍摄了10多个科普视频短片,讲解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甲、spacex火箭、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等航天主题。并开展了长征五号复飞、长征五B首飞两个发射直播、嫦娥五号任务直播科普讲解。多次受邀在中央电视台《央视频》《科技频道》进行科普讲座,担任中国航天科普大使,科普视频播放超过700万人次。苟利军苟利军,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恒星级黑洞研究团组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学教授。《中国国家天文》杂志执行总编,北京天文学会副理事长。《物理》和《The innovation》杂志编委。主要研究兴趣为高能天体物理,包括黑洞和引力波等,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博士和哈佛大学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任博士后和研究人员。发表SCI论文50余篇,引用2000余次。2016年获得中国侨界个人贡献奖,2017年、2018年、2019年分别获得中国科学院网络科普联盟“科普启明星“奖、“科普摘星人“奖和“科普千万咖”奖和“最佳星探奖”。2019年5月央视《开讲啦》节目演讲嘉宾。翻译过多部科普图书,其中两次获得中国图书馆的文津奖,1次获得中国国家优秀科普图书奖,多次获得中科院优秀科普图书奖。还创作了20余篇科普文章,首周总阅读量超3000万次。曾经获得2015年首届视频创意大赛一等奖,2017年中国科教影视“科蕾杯”短视频一等奖和2018年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大赛第一名。做各类科普报告上百场。仝飞舟仝飞舟,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教员、助理研究员,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载人航天第一线。2016年,作为进舱唯一女性乘员,参加由我国主导,多国参与面向未来深空探测、星际驻留任务的“绿航星际”太空180试验任务。满怀对航天事业的无限热爱,撰写《飞舟日记——太空180试验》,获得2018年度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入围年度“中国好书”。2020年9月,参加中国科技馆和我们的太空联合出品的中国首部科普巨幕电影《火星使命》拍摄。李 斐李斐,教授,武汉大学副校长,教育部地球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委员;2005年起从事月球形态和重力场及内部结构研究,近年来研究领域扩展至太阳系行星及小行星。培养月球及行星探测领域的硕士和博30余名;主持研发了月球及行星定轨及重力场解算软件,主持构建了武汉大学绕月卫星多普勒信号接收系统;为吸引青年学子从事月球及行星的探测和研究,2010年至今坚持为中学生、本科生、研究生做月球探测的科普和学术报告。谢更新谢更新,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庆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作为总设计师完成了嫦娥四号任务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的型号工程研制任务,首次在月球表面开展生物试验,实现了在荒芜月球表面培养出人类第一片绿叶。带领团队开展科普讲座130余场次,并与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典等国家开展科普活动与交流,推进科普活动国际化,向全国科普专家发出“科学家走进校园”活动倡议。刘红刘红,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月宫一号”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2019年1月,被评为2018年度十大女性新闻人物;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决定授予刘红“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巾帼奖章”。刘红教授带领科研团队,系统开展载人深空探测生命保障前沿研究,建立了我国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理论和技术体系,突破核心关键技术30余项,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四生物链环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完成了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月宫365”实验,实验图片入选《自然》杂志最佳科学图片。取得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在国际重要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研究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成就展”展出。吕晓戈吕晓戈,现任国资委《国资报告》杂志和《军工文化》杂志编委,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航空航天专委会执行主任。长期从事航天领域科普工作,曾在《人民日报》等媒体上发表大量航天科技成就文章和视频;在航天科工官网等媒体发表几十篇署名文章;常年深入大中小学为传播航天文化、航天科普开展讲座活动,先后在厦门卫视联合央视网,以及光明网、中新网、腾讯网等媒体上开展航天科普直播,以及在广东清远市政府、香港科技大学北京校友会、欧美同学会等地开展军事科普讲座;在中国科协今年科普工作评奖中,吕晓戈主编的《神剑——导弹武器装备概览》被中国航天科工作为评选作品上报评选委员会。杨宇光杨宇光,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型号总技术负责人、国际宇航联合空间运输委员副主席、国际月球村协会唯一来自中国的创始会员、《航天员》杂志和《太空探索》杂志编委。主要从事空间系统设计和空间飞行器研制与制造,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杨宇光长期从事航天领域科普工作,曾在《人民日报》发表整版科普文章,在《中国航天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发表上百篇署名文章。从2011年开始,在我国载人航天与探月的全部飞行任务过程中,在中国国际电视台的大型直播活动和访谈中为全世界观众科普航天知识,深度解读飞行任务技术特点,参与直播累计超过200次。截至2020年12月,杨宇光已在省部级以上媒体撰写科普文章或接受采访超过600次。李 东李东,现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任长征五号、长征五号B总设计师,主持设计的长征三号甲、乙火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积极参加各类航天科普活动,为航天走进普通大众贡献力量;为国家机关,大中小学生进行航天科普讲座,介绍航天基本常识,普及航天运输系统知识,激发普通民众对航天热情。杨 慧杨慧,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师、总指挥,曾获2016年国家发明专利金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重视航天科普推广,积极参加各类航天科普活动。多次为卫星研制现场参观团队讲解航天器功能任务、工作环境、设计及研制试验的流程、设备设施;参加地方政府、各类学术机构等组织的数十次航天技术报告、航天精神宣传报告活动,介绍航天发展历程、科普航天科技常识、呼吁大家关注航天。张 雷张雷,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卫星型号总师、副总经理,曾获吉林省重大科技项目研发人才团队(省部级)、吉林省“创新尖兵”(省部级)等多个奖项。在张雷的策划和带领下,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公益性航天科普教育,自筹资金500万元建设了长光卫星及龙泽公园航天科普教育基地。长光卫星航天科普教育基地成为了吉林省重要的航天科普平台,得到各界的高度认可,成为了吉林省普及航天科普知识的重要平台之一,对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传播航天知识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毛新愿毛新愿,“太空精酿”负责人,瑞士伯尔尼大学天文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国际地学学会“导航与低轨卫星”研究小组组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兼职研究员,数个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著有航天科普图书《下一站火星》,被评选为“2020年1-4月中国好书”;与中国科协“科普中国”、中科院“中国科普博览”和“科学大院”等新媒体科普平台长期合作,发稿30余篇,篇均首周全网阅读量过百万、并多次被主要媒体转载采编,其中“嫦娥四号”相关科普文章首周全网阅读量超过2400万;在中科院和知乎网联合举办的8周科普撰文大赛“致知计划”中获得第一名。张晟宇张晟宇,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卫星总师助理、副研究员。积极参加关于航天的各类科普活动,包括线上的航天新媒体文章与视频创作,线下的科普宣讲活动,以及电台电视台的各类科普节目的制作;在传统媒体渠道发表了多篇遥感、导航方面的科普文章,如《太空探索》《课堂内外(科学Fans)》《科学大众(中学生)》等刊物,并在《卫星与网络》及《欧美学人》等杂志作为专栏作家连续发表多篇航天科普文章;在知乎开设《宇聊聊宇航,卫星工程师晟宇的航天漫谈》与《60秒中英法航天切口速成》两个专栏,发表文章近百篇,获知乎航天话题优秀回答者称号;开设个人公众号,写作《航天甲子年50讲》《让我们来聊聊空间网络》等多个专栏,发表文章200余篇。在哔哩哔哩等视频平台持续更新航天科普视频。著有《蓝色星球的美丽自拍:卫星与遥感》一书,获得2019年自然资源部优秀科普图书奖。姚智恺姚智恺,航天爱好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在读博士生。2016年起开始在知乎网平台撰写并在线发表数十篇航天科普文章、回答与连载,累计阅读量达数百万。多次担任中科院“中国科普博览”出品科普视频的科学顾问,推荐多支团队参与科普融合创作,扩大科普“朋友圈”,为我国科普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光礼夏光礼夏,航天爱好者,电子工程师。自2015年开始,在知乎网上从事航天领域的科普活动,目前被知乎编辑推荐、知乎日报、知乎周刊等收录56篇内容。此外还在中国科普博览、果壳、微博等网络创作平台从事航天科普,是科普中国融创团队/个人,以及微博认证的科学科普博主。在多平台齐下的优势下,作者单篇文章的最高阅读量在两周内超过两百万。被评为知乎航天话题优秀回答者,微博认证科学科普博主,科普中国融创个人。黄伟芬黄伟芬,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航天员选拔与训练、航天心理学以及航天医学领域专家,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大学、国家体育总局等进行了数十场航天科普讲座,开设个人微博、今日头条进行航天科普教育,参加了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等栏目的录制工作,撰写出版了《超凡生活》等多部科普书籍,发表科普文章数十篇,作为技术负责人,率领团队完成了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实施的顶层设计、教具研制、航天员地面训练和协同演练,指导完成了地面课堂方案、预案及电视直播参试预案等工作,并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技术协调工作,为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的圆满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后续开展太空科普教育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车著明车著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正高级工程师,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从事航天测控数据处理工作,作为数据处理领域专家,参与完成航天发射测控任务130余次。作为项目负责人建立鉴定评估数据处理方案,为空间交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完成海南发射场CZ-7、CZ-5首飞和天舟一号等重大航天发射任务,率创新团队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建立了全新的信息处理模型体系,为任务圆满成功作出突出贡献。同时,还翻译出版了《深空探测器一一为保护地球和人类永恒探测到外太阳系以远》,多次受邀到科技部、人民日报、四川省科技厅、西昌和文昌航天科普中心等进行航天科普宣传工作,反响互动良好。尹 锐尹锐,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总体室正高级工程师,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太空知乎平台负责人,太空知乎“四剑客”之一。业余时间从事航天科普事业,长期以自身专业和工作为基础,以生动的文字、独特的视角、专业的阐释,向广大的航天爱好者普及科普知识,介绍航天动态。特别是运营我们的太空知乎科普机构号以来,精准定位受众,敏锐精心选题,专业系统解读,及时良性互动,助力国家品牌,呈现国际视野,取得良好效果。一年多来,积极发动本系统专家优势,形成以“太空知乎四剑客”为核心的科普团队,积聚本系统98位专家的力量,发挥专业特长,结合本领域重大任务进展,及时传递讯息,及时答疑解惑,及时澄清事实,每天保持3-6篇的发文速度,在宣传正能量,科普真知识,打开新视野,解读新观点等方面取得良好科普宣传效果,部分材料为专业部门采纳,做到了科普+科技情报资料收集传递双丰收。卢 鋆卢鋆,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太空知乎“四剑客”之一。长期从事北斗系统技术总体工作,包括总体设计、试验验证以及国际兼容与互操作协调等。她是北斗地面试验验证系统副总师、国家北斗重大专项国际合作专家组副组长,被聘为中国科协“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栏目顾问。她被亲切地称为“北斗女神”。致力于北斗科普,在媒体和院校数十次做北斗中英文科普讲座;作为我们的太空知乎北斗领域技术专家,撰写北斗系列专题文章,在知乎致知计划颁奖礼作“共享星空之美”主题演讲。李海涛李海涛,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测控系统总设计师,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测控系统总设计师,太空知乎“四剑客”之一。专注于深空测控技术研究。曾被评为863“十一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十八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等多项国家级奖项。作为知乎我们的太空科普团队核心成员,积极为“太空知乎”组织科普稿件、组织航天测控技术领域的专家解答技术问题。作为我国深空测控领域知名专家,热心航天科普事业,特别是在探月工程任务和首次火星探测等重大任务期间,多次在媒体和院校作科普授课,积极扩大航天事业的影响力。郭浩然郭浩然,北京空间信息中继传输技术研究中心国产大S卫星通信运维站站长,太空知乎“四剑客”之一。他将航天科普与自身工作融合开展,依托我们的太空创新实践中心的融媒体平台,围绕卫星通信等方面进行科普创作,赞颂“硬件”成就的同时,颂扬“航天人群体”,为航天事业和航天工作者点赞发声,弘扬正能量。来源 |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0424)编辑 | 王艳梅
据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官网消息,哈工大外国语学院退休教师、外国语学院学科带头人秦寿生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6月26日凌晨3时13分逝世,享年86岁。据哈工大官网介绍,秦寿生籍贯江苏无锡,1955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1957年从教育部留苏中心抽调到哈工大俄语专业作为引进人才加入哈工大“八百壮士”,从此一直在哈工大外语系从事外语教学50余年。秦寿生1986年被任命为哈工大研究生教研室首届主任,1998年被评为哈工大第二批教学带头人(享受博士生导师待遇),还曾多次获得哈工大优秀党员/教师称号,2000年退休后又以教学带头人身份返聘,任学校和外语系教学督导。他长期担任全国外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研究生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等职位。秦寿生参与新中国成立第一部《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审定工作;作为总主编组织21所高校教师出版发行了7册《研究生实用系列教程》,被称作“新中国成立第一部首次编写的一套硕士研究生教材”,弥补了国内空白,先后获得“全国高校畅销书”优秀奖,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6年受国家教委指派由哈工大,上海交大,清华,浙大四校联合编写“面向二十一世纪”《研究生英语系列教程》任主编完成四本书(120万字),并在2002年荣获教育部教材一等奖。(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