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这所高校同日迎来5名新任副校长,“75后”工学博士最年轻合同

这所高校同日迎来5名新任副校长,“75后”工学博士最年轻

【编辑/张喜斌 统筹/刘姝蓉】9月6日上午,吉林大学召开领导班子会议,宣布教育部党组对该校领导班子成员的任免职决定:任命郑伟涛、王利锋为吉林大学副校长,王玉柱、赵国庆、边铁、蔡立东、赵宏伟为吉林大学副校长(试用期一年);免去邴正的吉林大学常务副校长,张向东、吴振武、孙友宏的吉林大学副校长,杜莉的吉林大学总会计师职务。也就是说,该校同日迎来了5名新任副校长(郑伟涛、王利锋均为续任)、4位副校长被免职。其中,“75后”工学博士赵宏伟成吉林大学最年轻副校长。吉林大学领导班子行政副职换届调整9月6日上午,吉林大学召开领导班子会议,宣布教育部党组对该校领导班子成员的任免职决定。根据《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王玉柱等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教党任〔2019〕204号),经中共教育部党组研究并与中共吉林省委商得一致,任命王玉柱、边铁同志为中共吉林大学委员会常委,赵国庆、蔡立东、赵宏伟同志为中共吉林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免去邴正、张向东、吴振武、杜莉同志的中共吉林大学委员会常委,孙友宏同志的中共吉林大学委员会常委、委员职务。根据《教育部关于郑伟涛等职务任免的通知》(教任〔2019〕85号),任命郑伟涛、王利锋为吉林大学副校长,王玉柱、赵国庆、边铁、蔡立东、赵宏伟为吉林大学副校长(试用期一年);免去邴正的吉林大学常务副校长,张向东、吴振武、孙友宏的吉林大学副校长,杜莉的吉林大学总会计师职务。也就是说,该校同日迎来了5名新任副校长(王玉柱、赵国庆、边铁、蔡立东、赵宏伟为新任副校长,郑伟涛、王利锋均为续任副校长)、4位副校长(邴正、张向东、吴振武、孙友宏)被免职。“75后”工学博士成为最年轻副校长值得注意的是,在5名新任副校长中,“75后”工学博士赵宏伟成吉林大学最年轻副校长。赵宏伟,男,汉族,1976年10月出生,吉林九台人,199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2年3月参加工作,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7月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2002年3月留校任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助教,2003年4月硕士毕业于吉林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2006年12月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在职攻读),其间于2005年9月至2006年10月赴日本东北大学从事访问研究。2009年9月至2014年10月在吉林大学农业工程学科(领域)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年9月晋升讲师,2008年9月晋升副教授(破格),2009年9月晋升教授(破格),2012年6月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09年5月至2017年2月任吉林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制造系副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任吉林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兼机械基础教学中心主任。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任吉林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院长兼机械基础教学中心主任。2019年9月任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入选吉林省第四批拔尖创新人才第一层次,同年被评为吉林省高校首批学科领军教授。201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奖励。2015年入选第四批吉林省高级专家。入选2015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016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8年成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曾获吉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和长春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现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试验机分会副理事长、国家材料试验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机械学科专家评审组成员和《机械工程学报》编委等职。吉林大学官网显示:现有7位副校长吉林大学官网截图据了解,吉林大学现有7位副校长。郑伟涛,男,汉族,1963年3月出生,吉林九台人,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6月参加工作,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9月至今,任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利锋,男,汉族,1964年8月出生,吉林双阳人,198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7月参加工作,法学博士,研究员。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任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6年1月至今,任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玉柱,男,汉族,1966年4月出生,吉林省舒兰县人,198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7月参加工作,哲学博士,研究员。2019年9月任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赵国庆,男,汉族,1965年11月出生,吉林长春人,198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7月参加工作,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2019年9月任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边铁,男,汉族,1967年3月出生,黑龙江省甘南县人,199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7月参加工作,管理学硕士,研究员。2019年9月任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蔡立东,男,汉族,1969年3月出生,吉林长春人,199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6月参加工作,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19年9月任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赵宏伟,男,汉族,1976年10月出生,吉林九台人,199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2年3月参加工作,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19年9月任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据了解,吉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学校始建于1946年,1960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大学,1984年成为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大学之一,1995年首批通过国家教委“211工程”审批,2001年被列入“985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2004年被批准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学校,2017年入选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资料来源:吉林大学官网、吉林大学新闻网等】

鬼情人

专访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团队:他们专搞“破坏” 让飞机百炼成钢

AG600全机静力试验王彬文C919全机地面共振试验大洋网讯在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又称航空工业强度所),有上千名“强度人”,他们每天的工作便是对新研制飞机进行强度验证,并给出鉴定结论。强度试验的方式多种多样:模拟航空器在空中和地面使用中的受载情况;模拟航空器所处的极限气候环境;模拟航空器可能遭遇的冲击载荷,如飞机非正常着陆、甚至飞行时鸟类碰撞等特殊状况。从运20、C919到“鲲龙”AG600,每一架新型号试验机都需通过万般历练之后才能取得通行证、允许投入飞行。“在行业里面,很多人称我们的工作是搞飞机‘破坏’的,但其实我们的这种‘破坏’意义非常重大。”强度所所长王彬文在接受专访时称:“为了让一款飞机拥有高品质的生命力,让它的潜力发挥到极致,我们做的是一系列严谨科学细致的‘破坏’。没有这种‘破坏’,就没有飞机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10月20日,我国首款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在湖北荆门成功实现水上首飞起降。而就在“鲲龙”成功飞天之时,它的另一个“孪生兄弟”则静静地放在陕西航空经济开发区的强度所新区内。在我国新型号飞机的研制过程中,强度所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幕后角色——正是它为新型飞机发放了首飞“通行证”。近日,珠海航展即将开幕之际,记者在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采访了强度所所长王彬文,听他讲述“大国重器”背后的“涅槃”故事。飞不起来的“兄弟机”距离西安市中心50公里的陕西航空经开区,是我国首个国家级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目前唯一以航空为产业特色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里聚集了大量的航空产业上下游企业,强度所就坐落于此。置身于强度所,你时常可以听见“邻居”试飞院传出来的阵阵飞机轰鸣声,而强度所则总是寂静的。但在这里的试验室内,每天却都上演着壮观的强度试验。作为我国航空工业唯一的飞机强度研究中心与地面强度验证试验基地,强度所承担的是飞机研制过程中的设计、制造、试验、试飞四大环节中必不可少的“第三棒”。从飞机的元件、组件、部件、再到全机结构都需要在强度所经过相关专业的强度鉴定验证。在强度所里“修炼”的型号飞机很多:“胖妞”运20、“鲲龙”AG600……还有一架“小玖”C919则放在强度所上海分部的试验室里。这些试验机由于经过了无数次折腾,再也不能飞上天空。但它们通过各项“极限考验”积累下来的数据,却为“兄弟机”的飞行和适航取证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它们用自己的悲壮,造就了‘兄弟们’的腾飞和辉煌。”王彬文这样总结试验机的“一生”。给飞机做“心电图”每一台试验机的试验过程几乎都是惨烈的,尤其是静力试验机和疲劳试验机。但在众多航空迷心中,全机静力试验却是最具“观赏性”的一项试验,它是通过模拟飞机在空中和地面使用中的受载情况,验证其结构是否满足静强度要求。试验开始前,一台静力试验机往往会先被“五花大绑”,科研人员如同给飞机做“心电图”一样,从机翼、机身到尾翼贴满白色的胶布带,在关键考核部位贴有能敏感测出应变的电阻应变片,每一个应变片上再连接一根信号传输线,用以实时监测加载过程中结构响应的应变数据。只有当飞机结构能够承受住设计载荷的考验,才能支撑其安全地飞上蓝天。今年国庆前夕,《加油!向未来》中,就有报道C919飞机全机静力试验的过程,强度所也因此“圈粉”不少。在节目现场播放的真实试验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测试,加载”的指令发出,C919开始被无数根钢丝从四面八方吊了起来。“加载5%,以5%为一级,逐级加至20%、30%……85%”一旁的红色数据不断攀升,机翼也会随着载荷的增大高高翘起,大屏幕上的数据曲线也同时在跃动。“加载至150%,保载3秒!”最终,C919机翼顶端的弯曲幅度超过了3米,此时单侧机翼所承受的载荷达到100吨,相当于飞机自身重量的3.75倍,飞机仍完好无损,试验取得成功!幕后“破坏者”虽然只有短短3秒,但“强度人”却需要准备300多天。因为全机情况只是静力试验的一类工况,而一架飞机要完成的还有增压舱增压、前起落架连接区、主起落架连接区等数十种工况的试验,这一系列高难度任务,都需要由“强度人”完成。在记者参观全机静力试验室时,强度所的资深员工庄梁还透露,飞机上成千上万个测试点的白色胶布带的粘贴、载荷加载设备的连接也都需要“强度人”手工操作而成。“航空器体型越庞大,结构越复杂,测试点也就越多。”庄梁指了指“藏”在钢架结构中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称。“强度人”要伴随试验机走完很长一段艰苦的锤炼历程,“但是在行业里面,很多人都称我们是‘搞破坏’的。”王彬文幽默地说,随后又严肃地说了一句:“不过,我们也确实是‘搞破坏’的。为了让一款飞机拥有高品质的生命力,让它的潜力发挥到极致,我们做的是一系列严谨科学细致的‘破坏’。没有这种‘破坏’,就没有飞机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20世纪60年代,强度所创建于陕西耀县的一个山沟沟里,成为我国航空工业当时唯一的飞机强度研究、验证和鉴定中心。但早期的强度试验技术不像现在如此先进,“包括像轰-6和运-8等飞机,由于没有像现在的协调保护、加载、数字化控制技术,一切都是手动。做起‘破坏’试验来,简直是地动山摇、摧枯拉朽,画面非常震撼。”王彬文这样形容。历经了53年的发展,强度所从渭北高原到古城西安,从古城西安到航空城阎良,再从关中腹地到浦东新区,如今更是即将延伸到珠海——几代强度人的自强不息,才能成就如此。从“破坏者”到“体检医生”如今做试验,“强度人”更像是飞机的“体检医生”,需要将飞机潜在的“骨骼病”一一测出。他们给每一架飞机设定一套专属的“体检套餐”。如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就多拥有一份区别于陆地起降飞机的水载荷静力试验项目。但“体检”的过程总是马拉松式的:有起落架落震与摆振试验,是为保障飞机起飞着陆的安全;鸟撞试验则是为检测飞机在飞行途中遭遇飞鸟撞击后是否能保障安全;除此之外,还有极限高温、极限低温试验等。过去做强度试验,只需要测试飞机的结构强度,但是如今不仅要测试结构强度的安全性,还要测试飞机的可靠性、舒适性、在极端气候下飞行的适应性,以及在受到冲击后的完好性等。为了保障乘客及飞行员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体检医生”还会用国际标准假人当“小白鼠”,进行旅客座椅试验。“为了测试飞机紧急降落时座椅保护乘客的能力,这个假人做出了不小的牺牲。因为它的头部、颈部、腰部等各个部分都安装了传感器,能真实地感应到人所经受的伤害等级。”王彬文说。王彬文认为,航空装备是各类工业装备中强度要求相对最为复杂的:“经过53年的发展,中国飞机强度研究形成了由14个主要研究专业和64个主要研究方向构成的航空强度技术体系,已经能有力支撑国家重大型号航空器研制。”“一只小鸟都不放过”航空强度体系完备到“连一只小鸟都不会放过”——这便是鸟撞试验。鸟撞试验是为模拟“飞机撞鸟”这一飞行事故。电影《萨利机长》中还原的便是“飞机撞鸟”这一可怕事故:一架刚起飞的飞机,遭遇鸟撞后导致飞机的两个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在空中失去动力,最后在机长的沉着应对下水上迫降成功,乘客无一受伤,创造了航空史上的一大奇迹。但并非每个经历了“鸟撞”事故的乘客都如此幸运,鸟撞一旦发生,往往轻则导致被撞击结构部件的损坏,重则引发机毁人亡。因此适航规范中对飞机的鸟撞设计有严格的要求。王彬文告诉记者,在大型客机的研制中,飞机的机头、机翼被要求能承受1.8kg鸟撞击的能力,尾翼具有承担3.6kg鸟撞击的能力。鸟撞是飞机取得适航认证前必须完成的项目,且适航当局的审查人员要亲临现场目击试验全过程。但是如何准确地模拟鸟撞过程呢?这一直是适航验证试验中的难题。普遍的做法是将同等重量的家禽“装弹”模拟飞鸟,利用空气炮等装置加速“鸟弹”撞击飞机结构,从而评估结构的抗鸟撞安全性。鸟撞过程极具视觉冲击力和破坏力。在前往强度所鸟撞试验室之前,基地内一名工作人员就曾告诉记者不要去鸟撞试验室:“因为‘鸟弹’高速撞击后都会变成粉末,无论现场看试验还是观看试验视频,都挺惊悚的。”而据估算,一只1kg的飞鸟以500km/h的速度撞击航空器结构时,冲击载荷峰值往往会达到20吨以上,被试结构往往承受不住,因此一旦没有打准位置,或者设备没有及时撤离,后果不堪设想。不过据王彬文介绍,强度所如今已经创新设计了基于本构性能精准模拟的“人工鸟”,且鸟撞试验关键的撞击速度和位置也能控制得非常精准。在危险的边缘“试探”“强度人基本上都是在危险的边缘试探。”王彬文笑称,由于在破坏的过程中,难免还是会有结构碎片、铆钉等飞溅的情况,除了担心试验能不能成功,试验系统会不会出故障,让人担忧的还有技术人员的防护问题,“试验关键时刻压力很大,有时感觉心脏病都快犯了”。“飞机定型过程中有一个非常危险的试验工况,就是颤振试验。”而强度所开展的飞机全机地面振动试验就是为颤振评估提供数据。在试验过程中,“强度人”必须要让飞机模拟空中飞行的悬浮状态——用特制的低刚度、大载荷空气弹簧,将200吨级的飞机“支”起来。“有多悬?可能你拿一根指头轻轻一戳,这架飞机就会左右晃起来。”强度所副所长王世廉形容说。除此之外,极限高温、极限低温试验也存在“风险”:“强度人”往往需要穿着防护服进入到超过70℃、低至能“泼水成冰”的试验室内,一边克服心理压力,对飞机进行周身检测试验,一边记录飞机的受损情况,制成“病历”。种种细节,都需要写入到“病历”中,为飞机的后续“治疗”提供依据。王彬文告诉记者:“‘治疗’不能太保守,否则飞机修复得太早或太频繁,会带来人力、物力成本问题;也不能太激进,修复不及时会带来安全问题。”后墙不倒的“强度兄弟”“干他们这行,需要内心强大!”陕西航空经开区的一位资深员工说。可“强度人”也并不总是内心强大,随着首飞时间的临近,压力便与日俱增。“因为我们工作的性质,要给人家发首飞通行证。前期一些研制环节的耽误时间了,就总被希望在我们的这个环节上把时间抢回来,来保证后面的首飞。”“强度人”之间流传着一句口号:后墙不倒。为了抢回时间,每一个“强度人”都经历过在试验室里加班加点、甚至连轴转的日子。特别是做全机地面振动试验的时候,因为要保证飞控系统始终处于工作状态,技术人员必须不断对系统进行打压,操控现场的四五台油泵车,在那样的高压和噪音环境下坚持无数个日日夜夜,非常不容易。“强度试验是一项伟大而艰苦的事业,我们一名骨干成员叫王高利。”王彬文回忆道:“之前央视来采访C919时,他说着说着就开始眼里噙着泪水,说不出话来。试验成功了,他感到自豪;但又感到心酸愧疚,因为他长期坚守在一线,无法照顾妻儿老人。这是真真切切的,我们讲的航空报国精神,就体现在这些点点滴滴里。”从幕后到台前如今在强度所内,像王高利这样的“强度青年”不少,但在过去,强度试验却是航空领域里的“冷门活”。据王彬文介绍,过去的航空强度工业体系一直走的是“型号牵引”的路子——有新型号飞机,才有新的研制任务。由于早年我国飞机型号少、研仿多,没有多少任务的“强度人”不得不到处“找饭吃”。“现在我们走的是‘型号牵引’和‘专业发展’并举的路子。目前来讲,我们的飞机强度专业已经基本上涵盖了全部的技术能力,还有一些新兴的学科也在不断地产生和发展。”“强度人”的科研和型号任务越来越多,这也意味着国产飞机的新型号研制和专业发展越来越全面。“对我们个人而言,尤为自豪的是参加了国产大飞机‘三兄弟’的研制过程,而这三型飞机(运20、C919、AG600)的强度试验是近十年中国航空工业强度专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王彬文说。随着近期《国家记忆·大国鲲鹏》纪录片、央视报道的“强度兄弟团”以及综艺节目《加油!向未来》的播出,“强度人”也逐渐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强度所的发展也愈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对于强度所的未来,王彬文信心满满:“强度人必将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不忘航空报国的初心,继续接力奋斗、一往无前,书写出无愧于新时代的奋斗者之歌。”(文、图/广报全媒体记者程依伦、罗嘉妮)

鬼潜艇

「中国梦·践行者」专访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团队:他们专搞“破坏” 让飞机百炼成钢

AG600全机静力试验王彬文C919全机地面共振试验大洋网讯 在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又称航空工业强度所),有上千名“强度人”,他们每天的工作便是对新研制飞机进行强度验证,并给出鉴定结论。强度试验的方式多种多样:模拟航空器在空中和地面使用中的受载情况;模拟航空器所处的极限气候环境;模拟航空器可能遭遇的冲击载荷,如飞机非正常着陆、甚至飞行时鸟类碰撞等特殊状况。从运20、C919到“鲲龙”AG600,每一架新型号试验机都需通过万般历练之后才能取得通行证、允许投入飞行。“在行业里面,很多人称我们的工作是搞飞机‘破坏’的,但其实我们的这种‘破坏’意义非常重大。”强度所所长王彬文在接受专访时称:“为了让一款飞机拥有高品质的生命力,让它的潜力发挥到极致,我们做的是一系列严谨科学细致的‘破坏’。没有这种‘破坏’,就没有飞机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10月20日,我国首款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在湖北荆门成功实现水上首飞起降。而就在“鲲龙”成功飞天之时,它的另一个“孪生兄弟”则静静地放在陕西航空经济开发区的强度所新区内。在我国新型号飞机的研制过程中,强度所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幕后角色——正是它为新型飞机发放了首飞“通行证”。近日,珠海航展即将开幕之际,记者在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采访了强度所所长王彬文,听他讲述“大国重器”背后的“涅槃”故事。飞不起来的“兄弟机”距离西安市中心50公里的陕西航空经开区,是我国首个国家级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目前唯一以航空为产业特色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里聚集了大量的航空产业上下游企业,强度所就坐落于此。置身于强度所,你时常可以听见“邻居”试飞院传出来的阵阵飞机轰鸣声,而强度所则总是寂静的。但在这里的试验室内,每天却都上演着壮观的强度试验。作为我国航空工业唯一的飞机强度研究中心与地面强度验证试验基地,强度所承担的是飞机研制过程中的设计、制造、试验、试飞四大环节中必不可少的“第三棒”。从飞机的元件、组件、部件、再到全机结构都需要在强度所经过相关专业的强度鉴定验证。在强度所里“修炼”的型号飞机很多:“胖妞”运20、“鲲龙”AG600……还有一架“小玖”C919则放在强度所上海分部的试验室里。这些试验机由于经过了无数次折腾,再也不能飞上天空。但它们通过各项“极限考验”积累下来的数据,却为“兄弟机”的飞行和适航取证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它们用自己的悲壮,造就了‘兄弟们’的腾飞和辉煌。”王彬文这样总结试验机的“一生”。给飞机做“心电图”每一台试验机的试验过程几乎都是惨烈的,尤其是静力试验机和疲劳试验机。但在众多航空迷心中,全机静力试验却是最具“观赏性”的一项试验,它是通过模拟飞机在空中和地面使用中的受载情况,验证其结构是否满足静强度要求。试验开始前,一台静力试验机往往会先被“五花大绑”,科研人员如同给飞机做“心电图”一样,从机翼、机身到尾翼贴满白色的胶布带,在关键考核部位贴有能敏感测出应变的电阻应变片,每一个应变片上再连接一根信号传输线,用以实时监测加载过程中结构响应的应变数据。只有当飞机结构能够承受住设计载荷的考验,才能支撑其安全地飞上蓝天。今年国庆前夕,《加油!向未来》中,就有报道C919飞机全机静力试验的过程,强度所也因此“圈粉”不少。在节目现场播放的真实试验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测试,加载”的指令发出,C919开始被无数根钢丝从四面八方吊了起来。“加载5%,以5%为一级,逐级加至20%、30%……85%”一旁的红色数据不断攀升,机翼也会随着载荷的增大高高翘起,大屏幕上的数据曲线也同时在跃动。“加载至150%,保载3秒!”最终,C919机翼顶端的弯曲幅度超过了3米,此时单侧机翼所承受的载荷达到100吨,相当于飞机自身重量的3.75倍,飞机仍完好无损,试验取得成功!幕后“破坏者”虽然只有短短3秒,但“强度人”却需要准备300多天。因为全机情况只是静力试验的一类工况,而一架飞机要完成的还有增压舱增压、前起落架连接区、主起落架连接区等数十种工况的试验,这一系列高难度任务,都需要由“强度人”完成。在记者参观全机静力试验室时,强度所的资深员工庄梁还透露,飞机上成千上万个测试点的白色胶布带的粘贴、载荷加载设备的连接也都需要“强度人”手工操作而成。“航空器体型越庞大,结构越复杂,测试点也就越多。”庄梁指了指“藏”在钢架结构中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称。“强度人”要伴随试验机走完很长一段艰苦的锤炼历程,“但是在行业里面,很多人都称我们是‘搞破坏’的。”王彬文幽默地说,随后又严肃地说了一句:“不过,我们也确实是‘搞破坏’的。为了让一款飞机拥有高品质的生命力,让它的潜力发挥到极致,我们做的是一系列严谨科学细致的‘破坏’。没有这种‘破坏’,就没有飞机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20世纪60年代,强度所创建于陕西耀县的一个山沟沟里,成为我国航空工业当时唯一的飞机强度研究、验证和鉴定中心。但早期的强度试验技术不像现在如此先进,“包括像轰-6和运-8等飞机,由于没有像现在的协调保护、加载、数字化控制技术,一切都是手动。做起‘破坏’试验来,简直是地动山摇、摧枯拉朽,画面非常震撼。”王彬文这样形容。历经了53年的发展,强度所从渭北高原到古城西安,从古城西安到航空城阎良,再从关中腹地到浦东新区,如今更是即将延伸到珠海——几代强度人的自强不息,才能成就如此。从“破坏者”到“体检医生”如今做试验,“强度人”更像是飞机的“体检医生”,需要将飞机潜在的“骨骼病”一一测出。他们给每一架飞机设定一套专属的“体检套餐”。如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就多拥有一份区别于陆地起降飞机的水载荷静力试验项目。但“体检”的过程总是马拉松式的:有起落架落震与摆振试验,是为保障飞机起飞着陆的安全;鸟撞试验则是为检测飞机在飞行途中遭遇飞鸟撞击后是否能保障安全;除此之外,还有极限高温、极限低温试验等。过去做强度试验,只需要测试飞机的结构强度,但是如今不仅要测试结构强度的安全性,还要测试飞机的可靠性、舒适性、在极端气候下飞行的适应性,以及在受到冲击后的完好性等。为了保障乘客及飞行员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体检医生”还会用国际标准假人当“小白鼠”,进行旅客座椅试验。“为了测试飞机紧急降落时座椅保护乘客的能力,这个假人做出了不小的牺牲。因为它的头部、颈部、腰部等各个部分都安装了传感器,能真实地感应到人所经受的伤害等级。”王彬文说。王彬文认为,航空装备是各类工业装备中强度要求相对最为复杂的:“经过53年的发展,中国飞机强度研究形成了由14个主要研究专业和64个主要研究方向构成的航空强度技术体系,已经能有力支撑国家重大型号航空器研制。”“一只小鸟都不放过”航空强度体系完备到“连一只小鸟都不会放过”——这便是鸟撞试验。鸟撞试验是为模拟“飞机撞鸟”这一飞行事故。电影《萨利机长》中还原的便是“飞机撞鸟”这一可怕事故:一架刚起飞的飞机,遭遇鸟撞后导致飞机的两个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在空中失去动力,最后在机长的沉着应对下水上迫降成功,乘客无一受伤,创造了航空史上的一大奇迹。但并非每个经历了“鸟撞”事故的乘客都如此幸运,鸟撞一旦发生,往往轻则导致被撞击结构部件的损坏,重则引发机毁人亡。因此适航规范中对飞机的鸟撞设计有严格的要求。王彬文告诉记者,在大型客机的研制中,飞机的机头、机翼被要求能承受1.8kg鸟撞击的能力,尾翼具有承担3.6kg鸟撞击的能力。鸟撞是飞机取得适航认证前必须完成的项目,且适航当局的审查人员要亲临现场目击试验全过程。但是如何准确地模拟鸟撞过程呢?这一直是适航验证试验中的难题。普遍的做法是将同等重量的家禽“装弹”模拟飞鸟,利用空气炮等装置加速“鸟弹”撞击飞机结构,从而评估结构的抗鸟撞安全性。鸟撞过程极具视觉冲击力和破坏力。在前往强度所鸟撞试验室之前,基地内一名工作人员就曾告诉记者不要去鸟撞试验室:“因为‘鸟弹’高速撞击后都会变成粉末,无论现场看试验还是观看试验视频,都挺惊悚的。”而据估算,一只1kg的飞鸟以500km/h的速度撞击航空器结构时,冲击载荷峰值往往会达到20吨以上,被试结构往往承受不住,因此一旦没有打准位置,或者设备没有及时撤离,后果不堪设想。不过据王彬文介绍,强度所如今已经创新设计了基于本构性能精准模拟的“人工鸟”,且鸟撞试验关键的撞击速度和位置也能控制得非常精准。在危险的边缘“试探”“强度人基本上都是在危险的边缘试探。”王彬文笑称,由于在破坏的过程中,难免还是会有结构碎片、铆钉等飞溅的情况,除了担心试验能不能成功,试验系统会不会出故障,让人担忧的还有技术人员的防护问题,“试验关键时刻压力很大,有时感觉心脏病都快犯了”。“飞机定型过程中有一个非常危险的试验工况,就是颤振试验。”而强度所开展的飞机全机地面振动试验就是为颤振评估提供数据。在试验过程中,“强度人”必须要让飞机模拟空中飞行的悬浮状态——用特制的低刚度、大载荷空气弹簧,将200吨级的飞机“支”起来。“有多悬?可能你拿一根指头轻轻一戳,这架飞机就会左右晃起来。”强度所副所长王世廉形容说。除此之外,极限高温、极限低温试验也存在“风险”:“强度人”往往需要穿着防护服进入到超过70℃、低至能“泼水成冰”的试验室内,一边克服心理压力,对飞机进行周身检测试验,一边记录飞机的受损情况,制成“病历”。种种细节,都需要写入到“病历”中,为飞机的后续“治疗”提供依据。王彬文告诉记者:“‘治疗’不能太保守,否则飞机修复得太早或太频繁,会带来人力、物力成本问题;也不能太激进,修复不及时会带来安全问题。”后墙不倒的“强度兄弟”“干他们这行,需要内心强大!”陕西航空经开区的一位资深员工说。可“强度人”也并不总是内心强大,随着首飞时间的临近,压力便与日俱增。“因为我们工作的性质,要给人家发首飞通行证。前期一些研制环节的耽误时间了,就总被希望在我们的这个环节上把时间抢回来,来保证后面的首飞。”“强度人”之间流传着一句口号:后墙不倒。为了抢回时间,每一个“强度人”都经历过在试验室里加班加点、甚至连轴转的日子。特别是做全机地面振动试验的时候,因为要保证飞控系统始终处于工作状态,技术人员必须不断对系统进行打压,操控现场的四五台油泵车,在那样的高压和噪音环境下坚持无数个日日夜夜,非常不容易。“强度试验是一项伟大而艰苦的事业,我们一名骨干成员叫王高利。”王彬文回忆道:“之前央视来采访C919时,他说着说着就开始眼里噙着泪水,说不出话来。试验成功了,他感到自豪;但又感到心酸愧疚,因为他长期坚守在一线,无法照顾妻儿老人。这是真真切切的,我们讲的航空报国精神,就体现在这些点点滴滴里。”从幕后到台前如今在强度所内,像王高利这样的“强度青年”不少,但在过去,强度试验却是航空领域里的“冷门活”。据王彬文介绍,过去的航空强度工业体系一直走的是“型号牵引”的路子——有新型号飞机,才有新的研制任务。由于早年我国飞机型号少、研仿多,没有多少任务的“强度人”不得不到处“找饭吃”。“现在我们走的是‘型号牵引’和‘专业发展’并举的路子。目前来讲,我们的飞机强度专业已经基本上涵盖了全部的技术能力,还有一些新兴的学科也在不断地产生和发展。”“强度人”的科研和型号任务越来越多,这也意味着国产飞机的新型号研制和专业发展越来越全面。“对我们个人而言,尤为自豪的是参加了国产大飞机‘三兄弟’的研制过程,而这三型飞机(运20、C919、AG600)的强度试验是近十年中国航空工业强度专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王彬文说。随着近期《国家记忆·大国鲲鹏》纪录片、央视报道的“强度兄弟团”以及综艺节目《加油!向未来》的播出,“强度人”也逐渐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强度所的发展也愈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对于强度所的未来,王彬文信心满满:“强度人必将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不忘航空报国的初心,继续接力奋斗、一往无前,书写出无愧于新时代的奋斗者之歌。”文、图/广报全媒体记者程依伦、罗嘉妮

十七号

中国将装备多种神秘定向能武器 战时可直接击落美国卫星

最能证明中国激光武器技术发展步伐的是在阿布扎比防务展上,据现场发放的产品宣传册透露,中国推出的“沉默猎手”LASS激光器标准输出功率为30千瓦(最大功率实际高于30千瓦,但低于100千瓦),最大射程4000米。该激光器主要用于拦截大批低空无人机,其激光器威力据称可在800米距离烧穿5层2毫米厚的钢板,1000米距离可烧穿5毫米厚钢板。正如有国外专家指出的那样,中国的努力有可能让美国自己在定向能武器,包括激光、电磁炮和高能微波武器领域几十年来的投资失去效力。虽然作为军事机密,人们无法全面了解中国的高技术武器系统。但是美国著名的中国军事问题专家费希尔的证实,研制这些武器获得了大规模的投资和中国高层的支持。一旦中国开发出基础技术,那其军事应用和非军事用途都将潜力无限。  中国军方正在开发强大的激光武器、电磁炮和高能微波武器,以用于未来在太空中攻击卫星的“光战争”。据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3月10日报道,中国制造所谓的定向能武器的努力旨在抵消美国关键的战略优势:由情报卫星、通信卫星和导航卫星组成的网络,使美军可以在远离美国沿海的地方进行远程军事打击。中国的科学研究人员曾在2013年12月的《中国光学》期刊上提出了天基激光武器的概念,他们全是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该单位是首屈一指的激光武器技术中心。这些研究人员提议建造一个5吨的化学激光器,放在低地轨道上作为一个可以摧毁卫星的作战平台。如果这一项目获得军方资金支持,到2023年将可以部署摧毁卫星的激光器。获得这种出人意料的优势后,中国今后发展的作战空间站就可以对美国关键的卫星发动攻击,让美国无法发现可能攻击美国更多卫星的新的作战卫星。 此外,根据中国官方透露的信息,中国最新的射线武器技术可以在不射出一枪一弹的情况下,瘫痪对手的坦克集群,击落空中战机甚至摧毁整支舰队。如果这些新技术真的能运转起来并获得军方首肯,一种星球大战式武器可能不会离我们很远。  而且,就一些很明显的迹象判断,中国在太空军事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早在2007年1月中国就已经针对“低轨道”卫星进行了反卫星武器测试。据称,随着“太空反制”战略日益变得重要,中国已经在测试“直接上升式动能拦截”能力,这可能就是指开拓-1/1A/2系列固体运载火箭。此外,中国也在积极发展动能和定向能激光武器以及“纳米卫星”,并且有望在2020年建成可用于军事用途的空间站。最重要的是,现在中国拥有进军激光武器领域的权威专家,并掌握了激光武器的五大核心技术:激光材料技术,一次性快速跟踪定位控制技术,激光成像技术等等。2015年,有文章曝光中国一款代号为“死光-A”的重型激光武器已经研发成功,该武器威力之猛足以秒杀一切敌对武器和设施。在中国公开的展示中,曾有一个被叫做“激光打靶破坏效应物”的高科技展品展出,这个效应物是个模拟弹头,被“死光-A”烧穿,黑乎乎的。能够烧穿如此厚的仿真弹头,可见“死光-A”的激光能量极高。像这种激光武器系统一是主要用于摧毁敌方的军用卫星及军用空间站,二是用来摧毁敌方的地面固定导弹发射装置及水下核潜艇,外界相信中国已取得极大进展。  当然,中国对美国试验机载激光武器也同样感兴趣。中国专家认为,机载激光武器系统必须能够自主地发现、识别并摧毁400公里以内的来袭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和各型战机。根据中国空军的计划,装备有激光武器的飞机将主要用于在距离前线100公里远的安全区域执行巡逻任务,在夺取制空权后,其位置还会向更接近前线的地方移动。据中国空军测算,要保证在导弹威胁区域的24小时巡逻和对敌方实施不间断的监视,至少需要装备5架配备有机载激光武器系统的新型飞机。如若中国也试验成功同类系统,则意味着中国也将具备美国式的空中激光反导能力,不但美国部署在亚太地区的潜基巡航导弹、潜射战略导弹、各类战机等不再安全,就是一些地面目标也难逃被激光武器烧穿的命运。同时,中国还在积极发展地基激光武器,有国外专家撰写题为《中国试图用激光致盲美国卫星》的长文称,中国多次用高强激光照射飞越中国领土上空的美国间谍卫星,这是中国正在进行致盲外国间谍卫星的试验。当然,为了避免引起美国的警惕,中国有时候是拿自己的卫星或者其它天体作实验对象,以便确定中国激光的能力。

商州

国产新舟700静力试验机在西安交付

新华社西安3月27日电(记者毛海峰、付瑞霞)国产新舟700静力试验机27日在西安市阎良区顺利交付,中航西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与航空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航空工业飞机强度研究所共同签署了交接证书。这标志着新舟700全机重点试验即将全面展开,研制进入新阶段。新舟700飞机是我国“两干两支”民机发展战略布局中“涡桨支线飞机”的代表产品,于2013年全面启动研制。静力试验机的交付是新舟700项目研制的重要节点之一,也是2020年以来,项目团队执行防疫、复产“双线作战”实现的第一个年度重要目标。此次交付为后续试验项目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自2019年5月份以来,静力试验机大部件相继交付,研制团队先后完成了前机身、中后机身对接,翼身对接等关键工作。新冠肺炎疫情给即将收尾的静力试验机研制造成极大阻碍,研制团队坚持既安全有效防控疫情又平稳有序推进科研生产的复工复产总要求,相继完成了静力试验机短舱、舱门、起落架、垂平尾安装等工作,并同期完成全机划线、应变贴片等工作,保证了静力试验机的交付节点。(完)

女巡按

新舟700飞机首飞前最后一项全机工况试验完成

新舟700飞机全机静力试验。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供图中新网西安12月21日电 (记者 田进)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简称“强度所”)21日披露,该所圆满完成新舟700飞机首飞前最后一项全机工况试验——稳定俯仰2.5g限制载荷试验,标志着新舟700飞机全机静力试验年度任务圆满收官。“新舟”700飞机是一款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涡桨支线飞机,是国家“两干两支”战略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民机发展的重要战略性项目,尽早实现首飞意义重大。全机静力试验是首飞前必须经历的“大考”,将对飞机设计、制造等环节予以验证,为首飞提供重要保障,是研制中最为重要的全机试验。稳定俯仰2.5g限制载荷试验主要考核飞机机翼、机翼与机身连接,以及中机身结构等。具有试验载荷大(机翼限制载荷60吨)、变形大(翼尖变形近1.2m)、规模大(81个主动加点)、风险高等特点和难点。从12月3日开始,试验实施团队做了精心准备,并制定了相应预案,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最终顺利完成了试验任务。新舟700飞机全机静力试验机自3月27日运抵强度所,4月29日完成首项试验后,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强度所已完成11个项目,43个工况的试验任务,有力助推了型号研制进程。(完)

上者

揭秘AG600幕后“护航人”

AG600飞机全机地面共振试验现场。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昨日在湖北荆门成功实现水上首飞起降,而就在“鲲龙”成功飞天之时,它的另一个“孪生兄弟”则静静地守候在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内。作为飞机研制设计、制造、试验、试飞四大环节中不可或缺的“第三棒”,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以下简称强度所)承担着对飞机进行强度试验的主要工作。在这里,一群“强度人”与一架“试验机”,共同在为水上首飞的“鲲龙”保驾护航。10月15日,记者在西安阎良航空城的强度所,采访了强度所所长王彬文等。水上飞机难在哪里? 结构强度要求高由于需要起飞时周围无遮挡物,且能见度高,水上飞机对起飞环境和起飞时间都有较高的要求。除此之外,水上飞机在起飞和滑行时与陆上飞机不同,它在水面上起飞时不需要使用起落架,而是要受到水面浮力、水流流速、空气动力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在水上飞机起飞的滑行阶段,为了保障起飞安全,水上飞机机体的倾斜角度有一个适当的范围,这个范围要随着滑行速度的变化而变化,不能对水上飞机进行大范围的姿态调整,也不能采取类似陆上飞机那样的拉杆抬头的机动动作离水,而是必须要在一定速度下使飞机“自动起飞”。这便对飞机自身的结构强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能够让AG600顺利首飞,上千名“强度人”共同历时8个月,对AG600飞机进行了全部水载荷地面强度验证试验,并于2018年8月31日按计划完成,给出了飞机结构强度满足首飞要求的结论,为AG600水上首飞发出了通行证——正是有了这个“准生证”,“鲲龙”才能如期实现水上起飞。号脉“鲲龙”水上强度试验不容易在“鲲龙”实现水上首飞之际,强度所所长王彬文异常兴奋,在朋友圈中写道:振鳞横海,击水三千;化羽垂天,抟风九千。鲲翔云间,龙行漳河;国之重器,强度锤炼。据王彬文介绍,区别于陆基起降飞机强度试验,AG600飞机的强度试验并不容易。其中,最为特殊的实验项目便是水上工况水载荷静力试验,这也是该型飞机所特有的试验项目,进行全面的地面结构强度验证试验,在国内尚属首次。水上工况静力试验主要包括水舵、浮筒等部件试验和对称船首、船尾、断阶着水工况等全机试验,通过实验获取结构强度和刚度特性数据,为飞机强度分析方法的准确性提供依据,为飞机未来改型及完善结构设计提供依据。但是AG600飞机水上复杂的载荷工况和独特的结构形式,给试验带来了诸多技术难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度人”集智攻关,最终制定出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水载荷静力试验方案,设计开发了水载荷试验加载专用装置,有效降低了试验风险,推进了试验进程,提升了我国水上飞机强度试验技术水平。为确保AG600飞机研制成功,强度所提供了集预先研究、优化设计、物理试验、虚拟试验等技术支撑。高质量完成了数以万计的强度试验,在AG600飞机研制各阶段把好了强度验证这一关。期间还突破了起落架随动支持、高支柱起落架落震试验等一批试验关键技术。(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程依伦 通讯员庄梁、李晨希)

无时无刻

2020年度中国硬度计行业十大品牌榜单

2020年度中国硬度计行业十大品牌榜单由优品牌网主办的2020年度硬度计行业十大品牌投票活动圆满结束。本次活动由优品牌网大数据系统提供数据支持,综合考虑了品牌的知名度、企业资产规模与经营情况、员工数量等多项指标。荣登“2020年度硬度计行业十大品牌”榜单的品牌如下:2020年度中国硬度计行业十大品牌榜单第一名: 普锐山东中科普锐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6月,注册资金1500万元,是集工业检测仪器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建有潍坊市企业技术中心,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优秀奖,“高精准度超声波测厚仪的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得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董事长尹建华入选2017年“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公司秉承为企业提供“24小时智能检测,365天安全防护”的原则,着重打造表面形状测量、材料分析、无损检测、设备状态监测四大产业的智能化精准测量,并实现相关检测仪器的产业化。公司现有潍坊、北京两大“研发中心” 和潍坊、西安两大“生产基地”,保障了项目的技术、品质领先和成本优势。公司与北京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等多所高校进行紧密合作,致力于将公司打造成为“中国表面形状测量的领导者”,以提升工业产品的精准测量和控制,推动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进程。公司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知识产权贯标认证、CMC认证、欧盟CE认证,已经取得了4项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外观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及2项省级科技成果鉴定。 目前表面形状测量(粗糙度仪、轮廓仪、圆柱度仪、圆度仪、光泽度仪、色差仪)、材料分析(里氏硬度计、拉力试验机、光谱仪)、无损检测(超声波测厚仪、涂镀层测厚仪、超声波探伤仪等)、设备状态监测已实现产业化,共有 24款智能检测仪器实现批量生产,7款测量仪器中试阶段。现有国内代理商56家,业务覆盖全国 23 个省,并在美国、德国等 7 个国家设有代理商。第二名: 关河河仪器设备(上海)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合金材料测量仪器研发、生产及提供检测测量解决方案的高科技企业,有着多年测量仪器设备专业研究和制造经验,能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公司主要研制、生产及销售维氏硬度计、显微硬度计、显微维氏硬度计、洛氏硬度计、电动洛氏硬度计、数显洛氏硬度计、数显表面洛氏硬度计、塑料洛氏硬度计、带电脑图像分析显微维氏硬度计、小负荷维氏硬度计,电子布氏硬度计、数显布氏硬度计、小负荷布氏硬度计、布洛维硬度计、手持便携硬度计、数显里氏硬度计、便携硬度计、肖氏硬度计、邵氏硬度计、韦氏硬度计、巴氏硬度计、工具显微镜、等测量仪器。并提供仪器配件:维氏硬度计灯泡、洛氏钢球压头、硬度计金刚石压头、硬度计标准硬度块、投影仪半反镜片、圆工作台等配件,同时代理销售荷兰INNOVATEST系列硬度计等。第三名: 方圆济南方圆试验仪器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研发、生产、经营各类试验机、材料试验机、电子万能试验机、金相检测设备、无材料试验机、硬度计、各类试验测试设备及试验机配件的高科技企业。济南试验机研究所中心拥有一批专业的试验机设计研发人员,是产品创新和产品质量的保证。是济南试金集团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并与国内多家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密切的合作,使产品的研发、设计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生产经营济南试验机系列电子万能试验机、电子拉力试验机、液压万能试验机、冲击试验机、扭转试验机、压力试验机、材料试验机、拉伸试验机、弯曲试验机、试验机配件等。硬度计系列、金相设备系列有金相显微镜、金相试样切割机、金相试样抛光机等;无损检测仪器等,承接各种试验机的升级改造、维修服务。第四名: 里博重庆里博仪器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制造、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为一体的,从事检测仪器和计量器具的生产型企业。里博仪器已于2009年通过了ISO90012008 质量体系管理认证,数字式超声波探伤仪2011年2月获得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支持,2011年9月获得重庆市高新技术产品的荣誉称号。2011年12月获得产品进出口自主经营权。里博仪器产品涵盖包括表面粗糙度仪、数字式超声波探伤仪、里氏硬度计、数显(凸鼻子)洛氏硬度试验机、数显内径测量仪、布氏硬度压痕测量系统、覆层测厚仪、超声波测厚仪、红外测温仪、现场金相显微镜、电火花检测仪等在内的十一大系列几十个品种,应用于军工、高校、石油、化工、冶金、热处理、压力容器、机械制造、汽车制造、船舶行业、公路维护等工业领域。里博仪器与日立高新技术分析科学公司合作,在西南地区代理日立高新系列光谱仪。里博仪器在成都建立了日立高新系列光谱仪的整机销售(Sale).零配件(Sparepart).售后服务(Service).信息反馈(Survey)的4S服务中心,为西南地区的用户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提供了良好条件。第五名: 凯达自主研发生产有:表面粗糙度仪、便携式硬度计、超声波测厚仪、涂层测厚仪、超声波探伤仪等检测仪器,广泛应用于:汽车轴承、车轴、轴杆、导轨、转向器、联轴器、曲轴、凸轮轴、缸套、活塞、内燃机、刹车盘、轮毂、齿轮、缸体、液压机具、模具铸造、轧辊、刀具、机床附件设备的质量检测和评估。提供各个仪器的使用方法及视频指导,可为用户的现场检测应用提供咨询,帮助用户解决应用技术难题。公司现布氏、洛氏、维氏、邵氏、里氏、肖氏等六大系列,三十余个品种的硬度计。并代为用户设计制造专用或特殊用途的硬度计第六名: 泰格尔蓝武汉泰格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提供湖北硬度计,试验机,金相制样,光谱仪,时代仪器湖北的专业公司。以多年的丰富经验竭诚为各行各业实验室及工业计量的建设提供技术咨询、系统设计、设备选型、仪器维修、非标研制、安装调试、人员培训等全程服务。泰格尔武汉泰格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日本岛津、日立仪器、美国威尔逊、美国标乐、德国沃伯持、德国德图、英国诺霸、德国马尔、日本三丰、英国易高、东方仪器厂、北京时代等公司国内外知名制 造厂家有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现是日本岛津、日立仪器、美国威尔逊、美国标乐、德国沃伯持、英国易高、德国德图在湖北地区的代理商,是北京时代之峰检测仪器湖北平台供应商,是英国诺霸等十几家工厂在湖北地区的总代理或特约经销商。 多年来,凭借良好的信誉和雄厚的技术力量、以及供货及时、全程服务的优势。公司已成为本区域广大用户与国内外仪器制造厂家联系的畅通桥梁,公司研发制造的非标仪器及装置也在工业科研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武钢、东风汽车、神龙汽车、本田汽车、三江航天、武大、华工、三一重工等遍及省内外的企业及科研院所与公司的合作均达到共赢效果。展望未来,我们一如继往信奉“以专业的技术优势占领市场、以信誉和敬业服务用户”的理念。特别重视产品质量及良好的售后服务,真诚与各界朋友长期合作。第七名: 祥瑞沈阳祥瑞仪器仪表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便携式硬度计研发和生产的企业,主要经营韦氏硬度计,巴氏硬度计,测厚仪,铝棒温度计等产品。公司由一批从事硬度计工作多年的技术人员组成,拥有独到的生产加工工艺和丰富的专业技术经验,立志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公司成立以来,本着“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经营理念,严把产品质量关,重信用,守合同,经过不懈的努力,赢得了广大客户的认可与支持!沈阳祥瑞仪器仪表有限公司生产的所有产品具有完善的售后服务和质量保证体系。公司坚持以客户为本,以信用为先的服务准则,视质量为生命,确保产品的优良稳定品质。客户的信任与肯定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我公司将竭诚为您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以及无微不至的售后服务!第八名: 美泰北京美泰科仪检测仪器有限公司,坐落于中国的硅谷-中关村科技园上的信息产业基地,毗邻清华、北大和中国科学院,专注于无损检测仪器和自动探伤设备,属国家认证批准的高新技术企业。美泰科仪成立于2004年,由毕业于清华、北大的一批志同道合的博士、硕士共同创立。公司定位于“无损检测解决方案提供商”, 以超声无损检测技术为核心,专业从事无损检测系统设备-包括超声波探伤仪、里氏硬度计、超声波测厚仪、超声波自动探伤系统等无损检测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无损检测技术服务。第九名: 耐博耐博检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是一家位于上海的外商独资的公司,公司自主生产:硬度计金相设备及耗材为实验室硬度、金相检测提供从实验 室设计,配置到检验报告的出具等一站式 全套解决方案。公司生产的金相耗材,品种国内齐全,应有尽有。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如金刚石悬浮液、冷镶嵌料等产品性价比高,完全可替代进口。耐博公司制造的硬度计从简单实惠的手动洛氏硬度计到世界先进的全自动的布氏、洛氏、维氏硬度计,品种齐全,质量优异。公司独家生产的低倍酸蚀装置、电解抛光腐蚀仪、锻淬机设备等很好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公司生产的金相设备:切割机、砂带机、镶嵌机、磨抛机、显微镜及 软件等,品种齐全,质量可靠,价格实惠。上述产品已广泛用于冶金、航空、航天、电子、机械、汽车、造船等各行各业, 并出口到欧美等世界各地。第十名: 金诺青岛金诺机械有限公司是集检测仪器销售、技术咨询服务于一体的专业仪器供应商,销售进口、国内硬度计及配件、试验机、金相显微镜、金相制样设备,德国斯派克光谱仪、海克斯康三坐标、超声波探伤仪、磁粉探伤仪、射线探伤仪及其配件、硬度分析软件、金相分析软件、工具显微镜、投影仪、影像测量仪、进口量具等试验仪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涉及机械、冶金、电力、石化、军工、航空航天等领域的科研、生产、试验和质检等单位部门。我们为客户提供的不仅是优质的产品,更重要的是用我们专业的技术和真诚的服务为用户提供完整的测量解决方案,同时以良好的信誉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您提供最专业、最及时的优质服务。

打火匣

吉林大学领导班子行政副职换届调整!新任命7名副校长

9月6日上午,吉林大学召开领导班子会议,宣布教育部党组对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的任免职决定。根据《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王玉柱等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教党任〔2019〕204号),经中共教育部党组研究并与中共吉林省委商得一致,任命王玉柱、边铁同志为中共吉林大学委员会常委,赵国庆、蔡立东、赵宏伟同志为中共吉林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免去邴正、张向东、吴振武、杜莉同志的中共吉林大学委员会常委,孙友宏同志的中共吉林大学委员会常委、委员职务。根据《教育部关于郑伟涛等职务任免的通知》(教任〔2019〕85号),任命郑伟涛、王利锋为吉林大学副校长,王玉柱、赵国庆、边铁、蔡立东、赵宏伟为吉林大学副校长(试用期一年);免去邴正的吉林大学常务副校长,张向东、吴振武、孙友宏的吉林大学副校长,杜莉的吉林大学总会计师职务。新任校领导简介吉林大学副校长 郑伟涛郑伟涛,男,汉族,1963年3月出生,吉林九台人,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6月参加工作,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7月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1987年7月硕士毕业于吉林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固体物理专业,1990年6月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材料科学系凝聚态物理专业。1992年10月晋升副教授,1994年9月至1995年2月作为高访学者赴瑞典皇家工学院物理三系从事合作研究,1995年2月至1997年10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和博士后赴瑞典林雪平大学物理系从事合作研究。1997年10月回国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年1月选聘为博士生导师。1999年12月至2000年9月作为客座研究员赴日本千叶工业大学精密工学科从事合作研究。2002年12月至2003年3月获新加坡TCT交流奖赴南洋理工大学电子电器工程学院从事合作研究。1998年2月至2001年5月任材料研究所副所长。2001年5月至2008年12月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常务副院长。2008年12月至2015年9月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2015年9月至今任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1999年获教育部优秀中青年教师基金和骨干教师基金,2000年获吉林省青年科技奖,200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吉林省杰出青年基金,2002年获新加坡TAN CHIN TUAN学者交流奖、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奖,2004年获批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5年、2010年、2014年被评为吉林省管高级专家,2006年、2010年被评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优秀专家,2012入选吉林省第三批拔尖创新人才第一层次。现任国际衍射数据中心(ICDD)委员,中国晶体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评审组成员,国际《Appl.Surf.Sci》《Vacuum》杂志编委等职。吉林大学副校长 王利锋王利锋,男,汉族,1964年8月出生,吉林双阳人,198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7月参加工作,法学博士,研究员。1985年7月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1999年6月硕士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律硕士专业(在职攻读),2007年6月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学理论专业(在职攻读)。1985年7月至1988年5月留校担任学生辅导员。1988年5月至2003年10月任教务处科员,招生办副主任、主任,副处长。2003年10月至2012年11月在研究生院任副处长、处长(兼研工部部长)。2012年11月至2015年9月任校长办公室主任。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任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6年1月至今任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管理分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吉林省党建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吉林大学副校长 王玉柱王玉柱,男,汉族,1966年4月出生,吉林省舒兰县人,198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7月参加工作,哲学博士,研究员。1989年7月本科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2001年7月硕士毕业于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2年7月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1989年7月至2000年6月先后任白求恩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辅导员、团委书记,白求恩医科大学团委副书记(主持工作),白求恩医科大学党委办公室副主任(主持工作)。2000年6月至2019年9月先后任吉林大学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正处级),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党委书记,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新闻中心主任)兼电视台台长、大学文化建设办公室主任,吉林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兼保密工作办公室主任、理事会办公室主任。2019年9月任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曾获中共吉林省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指导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吉林大学副校长 赵国庆赵国庆,男,汉族,1965年11月出生,吉林长春人,198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7月参加工作,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7月本科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学专业,1997年7月硕士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学专业,2007年6月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放射医学专业。1989年7月至2008年12月在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麻醉科工作,1997年7月晋升主治医师,2004年12月晋升副主任医师,副教授,2008年9月晋升主任医师、教授,2008年9月选聘为博士生导师。2001年9月至2012年12月任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麻醉科副主任、主任、副院长。2012年12月起任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院长。2019年9月任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曾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医院院长、吉林省医德标兵、吉林省医学会“2005年度优秀人才”、长春市优秀人才、长春市白求恩式医务工作者、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长春市卫生先锋奖、吉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吉林大学白求恩名师、吉林大学白求恩名医等荣誉称号。现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常委、吉林省康复医学会会长、吉林省医学会麻醉学专科分会主委、吉林省麻醉质量控制中心主任、长春市麻醉学分会主委等职。吉林大学副校长 边铁边铁,男,汉族,1967年3月出生,黑龙江省甘南县人,199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7月参加工作,管理学硕士,研究员。1993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政治学系,2004年6月硕士毕业于吉林大学行政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在职攻读)。1993年7月至2000年10月任吉林大学教务处科员、副科长、科长。2000年10至2009年3月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正科级秘书、副处长。2009年3月至2016年1月任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党委书记。2015年10月至2019年9月任吉林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兼党校办公室主任,2017年2月起兼任社会主义学院办公室主任。2019年9月任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曾获高校社科研究管理先进个人、吉林大学“十大杰出青年”、吉林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吉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兼任全国党建研究会高校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吉林省高校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现任政协长春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提案委副主任。吉林大学副校长 蔡立东蔡立东,男,汉族,1969年3月出生,吉林长春人,199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6月参加工作,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7月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专业,1994年6月硕士毕业于吉林大学民商专业,2002年12月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学理论专业。1994年6月至2000年8月在吉林省交通厅工作,任体改法规处主任科员,其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8月调入吉林大学法学院工作,任讲师,2001年9月晋升副教授,2004年12月晋升教授,2006年6月选聘为博士生导师。2008年12月至2015年4月任吉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作为访问学者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LSE)开展合作研究。2015年4月至今,任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2019年9月任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3年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4年入选“长白山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入选2015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现任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网络与信息法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法学学部秘书长、吉林省法学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咨询专家、中共吉林省委法律顾问、吉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吉林大学副校长 赵宏伟赵宏伟,男,汉族,1976年10月出生,吉林九台人,199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2年3月参加工作,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7月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2002年3月留校任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助教,2003年4月硕士毕业于吉林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2006年12月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在职攻读),其间于2005年9月至2006年10月赴日本东北大学从事访问研究。2009年9月至2014年10月在吉林大学农业工程学科(领域)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年9月晋升讲师,2008年9月晋升副教授(破格),2009年9月晋升教授(破格),2012年6月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09年5月至2017年2月任吉林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制造系副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任吉林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兼机械基础教学中心主任。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任吉林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院长兼机械基础教学中心主任。2019年9月任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入选吉林省第四批拔尖创新人才第一层次,同年被评为吉林省高校首批学科领军教授。201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奖励。2015年入选第四批吉林省高级专家。2016年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批青年学者,同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8年成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曾获吉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和长春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现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试验机分会副理事长、国家材料试验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机械学科专家评审组成员和《机械工程学报》编委等职。来源: 吉林大学官微吉林日报全媒体 编辑:董淑杰

途隙守神

高校人事动态:清华大学副校长、吉林大学副校长出现变动!

近期清华大学、吉林大学这两所高校副校长出现调整,一起来看看吧:清华大学彭刚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经教育部研究决定,任命彭刚为清华大学副校长(试用期一年)。清华大学副校长 彭刚彭刚简介彭刚 男,汉族,1969年2月出生,四川仁寿人,199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教授。1986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政治学系;1990年7月本科毕业;1990年9月攻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硕士学位;1993年3月毕业后留人文社科学院工作;1995年9月至1998年7月在职攻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2012年7月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2017年5月任副教务长、教务处处长;2018年6月任文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2018年11月任校长助理;2019年9月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等,获评“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等。吉林大学9月6日上午,吉林大学学校召开领导班子会议,宣布教育部党组对我校领导班子成员的任免职决定。新任校领导简介吉林大学副校长 郑伟涛郑伟涛,男,汉族,1963年3月出生,吉林九台人,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6月参加工作,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7月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1987年7月硕士毕业于吉林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固体物理专业,1990年6月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材料科学系凝聚态物理专业。1992年10月晋升副教授,1994年9月至1995年2月作为高访学者赴瑞典皇家工学院物理三系从事合作研究,1995年2月至1997年10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和博士后赴瑞典林雪平大学物理系从事合作研究。1997年10月回国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年1月选聘为博士生导师。1999年12月至2000年9月作为客座研究员赴日本千叶工业大学精密工学科从事合作研究。2002年12月至2003年3月获新加坡TCT交流奖赴南洋理工大学电子电器工程学院从事合作研究。1998年2月至2001年5月任材料研究所副所长。2001年5月至2008年12月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常务副院长。2008年12月至2015年9月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2015年9月至今任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1999年获教育部优秀中青年教师基金和骨干教师基金,2000年获吉林省青年科技奖,200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吉林省杰出青年基金,2002年获新加坡TAN CHIN TUAN学者交流奖、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奖,2004年获批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5年、2010年、2014年被评为吉林省管高级专家,2006年、2010年被评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优秀专家,2012入选吉林省第三批拔尖创新人才第一层次。现任国际衍射数据中心(ICDD)委员,中国晶体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评审组成员,国际《Appl.Surf.Sci》《Vacuum》杂志编委等职。吉林大学副校长 王利锋王利锋,男,汉族,1964年8月出生,吉林双阳人,198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7月参加工作,法学博士,研究员。1985年7月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1999年6月硕士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律硕士专业(在职攻读),2007年6月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学理论专业(在职攻读)。1985年7月至1988年5月留校担任学生辅导员。1988年5月至2003年10月任教务处科员,招生办副主任、主任,副处长。2003年10月至2012年11月在研究生院任副处长、处长(兼研工部部长)。2012年11月至2015年9月任校长办公室主任。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任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6年1月至今任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管理分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吉林省党建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吉林大学副校长 王玉柱王玉柱,男,汉族,1966年4月出生,吉林省舒兰县人,198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7月参加工作,哲学博士,研究员。1989年7月本科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2001年7月硕士毕业于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2年7月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1989年7月至2000年6月先后任白求恩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辅导员、团委书记,白求恩医科大学团委副书记(主持工作),白求恩医科大学党委办公室副主任(主持工作)。2000年6月至2019年9月先后任吉林大学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正处级),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党委书记,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新闻中心主任)兼电视台台长、大学文化建设办公室主任,吉林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兼保密工作办公室主任、理事会办公室主任。2019年9月任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曾获中共吉林省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指导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吉林大学副校长 赵国庆赵国庆,男,汉族,1965年11月出生,吉林长春人,198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7月参加工作,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7月本科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学专业,1997年7月硕士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学专业,2007年6月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放射医学专业。1989年7月至2008年12月在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麻醉科工作,1997年7月晋升主治医师,2004年12月晋升副主任医师,副教授,2008年9月晋升主任医师、教授,2008年9月选聘为博士生导师。2001年9月至2012年12月任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麻醉科副主任、主任、副院长。2012年12月起任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院长。2019年9月任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曾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医院院长、吉林省医德标兵、吉林省医学会“2005年度优秀人才”、长春市优秀人才、长春市白求恩式医务工作者、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长春市卫生先锋奖、吉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吉林大学白求恩名师、吉林大学白求恩名医等荣誉称号。现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常委、吉林省康复医学会会长、吉林省医学会麻醉学专科分会主委、吉林省麻醉质量控制中心主任、长春市麻醉学分会主委等职。吉林大学副校长 边铁边铁,男,汉族,1967年3月出生,黑龙江省甘南县人,199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7月参加工作,管理学硕士,研究员。1993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政治学系,2004年6月硕士毕业于吉林大学行政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在职攻读)。1993年7月至2000年10月任吉林大学教务处科员、副科长、科长。2000年10至2009年3月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正科级秘书、副处长。2009年3月至2016年1月任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党委书记。2015年10月至2019年9月任吉林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兼党校办公室主任,2017年2月起兼任社会主义学院办公室主任。2019年9月任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曾获高校社科研究管理先进个人、吉林大学“十大杰出青年”、吉林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吉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兼任全国党建研究会高校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吉林省高校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现任政协长春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提案委副主任。吉林大学副校长 蔡立东蔡立东,男,汉族,1969年3月出生,吉林长春人,199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6月参加工作,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7月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专业,1994年6月硕士毕业于吉林大学民商专业,2002年12月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学理论专业。1994年6月至2000年8月在吉林省交通厅工作,任体改法规处主任科员,其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8月调入吉林大学法学院工作,任讲师,2001年9月晋升副教授,2004年12月晋升教授,2006年6月选聘为博士生导师。2008年12月至2015年4月任吉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作为访问学者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LSE)开展合作研究。2015年4月至今,任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2019年9月任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3年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4年入选“长白山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入选2015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现任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网络与信息法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法学学部秘书长、吉林省法学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咨询专家、中共吉林省委法律顾问、吉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吉林大学副校长 赵宏伟赵宏伟,男,汉族,1976年10月出生,吉林九台人,199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2年3月参加工作,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7月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2002年3月留校任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助教,2003年4月硕士毕业于吉林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2006年12月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在职攻读),其间于2005年9月至2006年10月赴日本东北大学从事访问研究。2009年9月至2014年10月在吉林大学农业工程学科(领域)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年9月晋升讲师,2008年9月晋升副教授(破格),2009年9月晋升教授(破格),2012年6月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09年5月至2017年2月任吉林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制造系副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任吉林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兼机械基础教学中心主任。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任吉林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院长兼机械基础教学中心主任。2019年9月任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入选吉林省第四批拔尖创新人才第一层次,同年被评为吉林省高校首批学科领军教授。201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奖励。2015年入选第四批吉林省高级专家。2016年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批青年学者,同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8年成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曾获吉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和长春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现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试验机分会副理事长、国家材料试验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机械学科专家评审组成员和《机械工程学报》编委等职。来源:清华大学 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