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转发需联系chanshiyu0717授权,否则追到天涯海角势必维权!】自从上一篇稿子被各种小伙伴看到之后,OW仿佛成为了澳门留学申请的新晋小能手(OW的内心os:本来就是小能手,只是之前很佛系啦!)。所以,最近前来询问关于澳门大学申请的人蛮多的!并且纷纷点播要求出关于澳门大学的稿子。今天,关于澳门大学的详细解析奉上,欢迎转给那些对澳门大学感兴趣的小伙伴!澳门大学(University of Macau),简称UM,目前是澳门唯一的国际化综合性公立大学。这是一所很年轻的学校,大概只有39岁的样子(1981年建校),但这丝毫不影响UM以迅猛姿态成长为国际化的大学。UM在202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行榜爬到了301-350的档次(2018年可还在351-400范围内),和法拉克福大学、马赛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大、名古屋大学、北卡罗莱纳州立大等学校在榜单上当邻居。在QS世界大学2020榜单中排到了387(2018年还在501-550中间晃荡),和乔治华盛顿大学、里斯本大学、南开大学等校前后玩耍。可见,澳门大学能够以如此年轻的姿态和这些老牌名校相提并论,其未来的发展潜力一定是巨大的。澳门大学横琴校区位于珠海横琴岛上,面积约为1.0926平方公里,有80多幢建筑物,2013年正式启用,由世界级建筑师何镜堂院士主持设计,比原校区约大了不止20倍。虽然新校区在珠海横琴岛上面,但是目前过关还是必须得返回澳门本土再过关哦!澳门大学的老校区目前已经把校舍给了其他学校使用,澳门城大、澳门理工、旅游学院都在老校区的地界上呢!international的UM!UM有个特色就是国际化,英语是它们的主要教学语言,这也吸引了很多来自全世界各地的老师们。毕竟,全球招聘教师,让近几年来UM任教职的老师越发厉害(江湖传说,UM对老师的大方程度已经超越牛剑了!)所以,诸多UM的小伙伴纷纷吐槽学业压力大到吐血,特别是来自英文课程的压力,令人感到欲哭无泪。来!简单展示几个来自UM的学术大佬,感受感受UM的实力吧!宋永华教授,澳门大学的校长,是能源信息和控制工程等领域享有国际声誉的专家。他是英国皇家工程院第一位华人院士,也是直接进入英国大学(布鲁内尔大学)高层管理的第一位华人副校长,更是曾经的西郊利物浦大学的执行校长和浙江大学的副校长。宋永华教授目前还是UM的“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许敬文教授,澳门大学副校长,知名市场学家,曾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同时拥有卓越学术成就和领导经验。许教授的主要研究和教学范围是服务营销、跨文化营销和消费者行为。李铭源教授,现任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药理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在国际科学期刊上发表SCI研究论文200多篇。先后承担中美两国及港澳特区政府研究资助项目累计达30多项,获授权专利6项。徐杰教授,著名语言学家,国际汉语教育协会副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澳门大学人文學院代院長、孔子學院代院長、系主任。担任Langua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ies、《语言科学》《汉语学报》《海外华文教育》《南国学术》《澳门语言学刊》等多种海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丛书的编委。茅海建教授,国际著名历史学家,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澳门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茅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他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尤其是两次鸦片战争史和戊戌变法史的研究取得了学术界引人注目的成就。坐拥三个国家级实验室的UM!在回归祖国20周年的接受记者的采访中,宋校长就讲述了澳门这个弹丸之地,在10年间从科技零起步到拿下四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历程,其中澳门大学就占了三个:模拟和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与智慧城市相关的物联网技术研究,包括:共性基础科学问题研究、智慧能源物联网、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城市公共安全监控和灾害防治;并会开展交叉学科的探索研究,如:智慧医疗物联网、智慧海洋等。实验室成员承担了多项科技部973和863项目、基金委重点项目等,在国际权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论文1000余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获最佳论文奖20余篇,已获得和申请中的专利有数十项。央视纪录片《澳门二十年》第五集《未来》详细介绍了粤澳合作框架下,中医药产业的发展。2010年,澳门大学获准与澳门科技大学联合,设立国家首个中医药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中药质量研究,成功建立中药化学、质量分析、活性评价、安全检定、制剂保障和信息监管等六个国际水平的关键技术平台。申请国际国内专利30项,在国际知名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1500篇,其中IF>5,308篇; IF>10, 35篇,承担海内外科研项目200余项。2010年11月,澳门大学顺利通过由科学技术部的严格评审;并获得批准建立“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广东省以及澳门第一个微电子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各种电子系统的尖端研究。实行住宿式书院的UM!澳门大学采用的是本科生书院住宿制度,什么张昆仑书院、曹光彪书院、蔡继有书院、郑裕彤书院啥的。如果不知道书院是什么,可以参考霍格沃滋。反正,同一个书院的小伙伴就住到一起,健身房、厨房、读书房、放映厅应有尽有,根据不同的院长和不同的资金状况,一起展开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甚至还可以提供对应的实习机会。对了,一些研究生也可以进入本科生的书院担任一些兼职,还能额外挣一些钱。所以,属于某某书院和属于某某院系,就像两个家一样,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归属感。豪气的UM!澳门大学还有个特色,那就是它的豪气。一方面是校园基础建设的豪气。澳门大学新校区在全国范围真心大概是环境数一数二的学校了,一般学校有的,它也有,一般学校没有的,它也有。比如读书馆的电动书柜啊、苹果电脑环形桌啊。简单研究一下UM最新披露的2018年的年度支出,就知道学校在乎的是什么啦!另一方面是奖学金方面的豪气,澳门大学校内设有至少50多种的奖学金(霍英东基金会奖学金、中国银行奖学金、金沙中国有限公司奖学金/助学金、南光教育奖学金啥的……)。澳门大学的博士生奖学金每个月可以有2W,可以拿四年。如果你想跟着老师搞科研,工资也很不错,硕士生最多能拿到8k,博士基本上都是上万。当然,如果能够谋得一些校内机构的学生助理,也可以拿到以时薪计价的工资。如果你想出国交流,还能申请一笔对外交流的奖学金,也是用万来计数的一笔钱。所以,对于很多优秀的学生而言,读书就是挣钱。我想申请UM该怎么办?首先,要围观硕士和博士所开设的课程,是否跟自己所学的专业有相关性,或跟自己未来发展有相关性?关于学费,澳门大学真心算是港澳地区比较良心的学校了。他们给出2020/2021年的学费(工商管理类课程除外)是:硕士研究生为102600澳门元、博士研究生为111760澳门元。当然这个是正常期限内的全部学费,如果要延期毕业和被挂掉重修的情况,那就另当别论啦!再给个汇率的数据做做参考,在2020年2月22日,1澳门元=0.874人民币,也就是再把上面的数据打个8.7折的样子。澳门大学的硕士申请基本要求(不含个别要求):1、若申请人为应届本科毕业生,除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课程外(报读此课程需有两年全职工作经验),可报读所有其他课程;2、申请人须获得与报读课程相关之四年制本科/学士学位或同等学历;3、成功被录取的学生只获临时录取,待取得本科/学士学位毕业资格及总成绩达到有关学院的要求后,将获正式录取;4、申请人学士学位毕业总平均分(GPA)达到相等于C+或以上之成绩(法学院课程除外),即GPA一般要求2.3(4分制)或70分(100分制)以上。5、申请人必须具有报读课程所要求之语言能力:·超过430分通过大学英语考试(CET)六级;·托福纸考超过550分,网考超过80分;·雅思总分达到6.0以上,小分达到5.5以上;·英语专业考试(TEM)通过四级或八级。注:雅思/托福成绩有效期为两年澳门大学的博士申请基本要求(不含个别要求):1、持有硕士学位或经澳门大学认可的同等学历。2、硕博连读为澳门大学就读硕士不少于一年的学生,并且已经完成所有修读课程及具有较强科研能力。3、直接读博需要持有学士学位且成绩优异并有较强的科研能力。4、英语成绩要求为:·托福纸考超过550分,网考超过80分;·雅思总分达到6.0以上,小分达到5.5以上;·英语专业考试(TEM)通过四级或八级。注:雅思/托福成绩有效期为两年本文信息来源于澳门大学官网、中新网、人民网、《泰晤士报》、《新闻与世界报道》、百度百科、央视频等渠道。
人民网澳门12月25日电(记者毛磊)澳门大学在国家和澳门特区政府过去20年的大力支持下,科研发展突飞猛进,一日千里,目前已有六大学科领域进入基本科学指标资料库全球前1%:工程学、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计算机科学、临床医学及社会科学总论。大学在科研方面采取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构建高峰和加强合作的策略,以问题为导向,重点支持既具澳门特色,又顺应国际发展潮流的学科方向,近年形成以「3 3 3 3」为骨干的战略布局,大力推动跨学科研究。——聚焦世界尖端学术问题澳大的「3 3 3 3」战略研究布局包括三间国家重点实验室(集成电路、中医药和智慧城市物联网)、三个重点发展方向(肿瘤精准医疗、先进材料和区域海洋研究)、三个跨学科交叉领域(人工智能、认知与脑科学和数据科学)和三个人文社科研究平台(澳门研究中心、亚太经济与管理研究所、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研究聚焦世界尖端学术问题,鼓励跨学科合作,打破学科壁垒,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和现代科技的结合。——全球顶级中药创新平台生物医药是澳大研究的重要领域,致力中医药质量及国际标准研究、创新药物研制、健康产品开发、肿瘤精准医疗、干细胞及组织再生、生物信息及医疗大数据、衰老及相关疾病、神经及脑科学和生物影像等。国家首家中医药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建成全球顶级中药创新平台,多次获得澳门科技特别奖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更和美国和欧盟药典开展广泛合作,为逾10款中药制定了世界标准。——芯片研究论文发表全球第二电子信息是澳大研究表现最出色的领域之一。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芯片研究论文在国际权威的ISSCC固态电路大会发表量全球第二(2019),研究更屡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则重点研究物物互联、网网相通和物联网模块深度融合,助力澳门建设成为以人为本的「物联网 」智慧城市,并且辐射湾区,目前在五大领域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分别是城市大数据与智能技术、智能传感与网络通信、智慧能源物联网、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以及城市公共安全监控和灾害防治。——先进材料研发破世界纪录澳大在土木工程、电机及电脑、机电工程、数学及应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等方面开展创新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机械人及智能系统、区域海洋工程、纳米结构材料的设计与合成、以及新能源材料及技术开发应用,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混合有源滤波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及锌空气电池、超吸水膨胀及超导电高弹性凝胶材料。钙钛矿LED电光转化效率达 12.9 % 的世界最高纪录,超导电高弹性凝胶吸水倍数高达至13,600倍,其吸水溶胀性能是世界纪录的3至4倍。——深度参与大湾区科技发展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西岸拥有最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公立大学,澳大积极参与区内的科技创新发展。今年三月,澳大与横琴新区管委会签署「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与珠海市横琴新区管理委员会合作协定」,在横琴建立产学研示范基地,依托三间国家重点实验室及优势学科,开展芯片设计、智慧城市物联网、材料科技、中药质量及癌症诊疗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在10月正式启用,同时与珠海华发集团成立联合实验室。今年12月,澳大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横琴分部揭牌。与此同时,横琴国家智能超算平台依托澳大设立澳门分中心。——澳大与中国社科院携手高等教育研究为助力湾区人文社科发展,进一步提升澳门大学人文社科研究水准,澳门大学近日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冀携手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和研究发展注入新动力,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新成就,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赋予澳门的定位——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文化交流合作基地。双方同意在人才培养,高端智库研究,澳门地方志编纂修订和科技人文跨领域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并建立相关联合研究机构。据介绍,澳门大学一直高度重视人文社科的发展,先后成立澳门研究中心、中国历史文化中心、孔子学院、宪法与基本法研究中心以及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等教研平台,在中国历史、澳门地方史、葡语教育、宪法与基本法、旅游与博彩管理等领域均产生了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澳大最近成立的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致力推动人文社科的跨领域和跨学科研究,构建高水准、跨学科、国际化、富有竞争力的综合学术研究平台。(完)
中新网10月12日电 据澳门特区政府网站消息,为吸引优秀学生留澳升学,澳门大学2020年新学年将继续设立“校长推荐入学计划”、“葡语专才推荐计划”及“杰出运动员推荐计划”。澳大日前举办简介会,邀请应届高三毕业生、家长及老师出席,并介绍这3项推荐计划的录取资格、澳大的特色办学、课程优势及毕业生出路等。澳门大学“校长推荐入学计划”自推行以来反应热烈,入学人数连续3学年增加,本学年经此计划入读的应届优秀毕业生约350名,为历年之冠,其中37名学生的中学成绩排名第一。至于“葡语专才推荐计划”及“杰出运动员推荐计划”的设立,主要是希望加强澳门特区中葡双语人才培养及鼓励当地优秀学生运动员留澳发展,凡具初级葡语水平认证A2水平的学生可申请以“葡语专才推荐计划”报读“文学士学位——葡语研究”课程;学生如过去2年内曾代表澳门特区政府参与国际性或地区性比赛则可申请“杰出运动员推荐计划”,所有经校长推荐入学的学生将获发奖学金。简介会上,澳大教务长林朗为表示,在中央政府、澳门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怀和支持下,澳大近年发展迅速,教学及科研水平不断提升,世界大学及学科排名受到广泛肯定。澳大各学院、书院、荣誉学院及注册处代表还现场解答学生有关课程及入学问题,其后,学生参观了各学院大楼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室,包括语言学实验室、博彩研究所实验室、模拟法庭、创意媒体实验室、汽车工程实验室等,加深对各学科的了解和兴趣。师生家长还参观了澳大特色之一的住宿式书院并在书院享用晚餐,率先感受住宿式书院社群教育的学习气氛,体验书院生活。有应届高三毕业生表示,简介会提供详尽的课程信息,了解到荣誉学院及书院的教育理念,更有机会与心仪学系的教授面对面交流,对选择志愿及加深学科认识非常有帮助。
中国网12月14日讯(记者董小迪)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一国两制”走进这座南海之滨的莲花小城,为澳门的发展按下快进键。在此后近20年的时间里,粤澳两地的沟通交流日益密切,党和国家针对大湾区发展的各类利好政策层出不穷。近日,中国网记者跟随“粤澳同心逐梦湾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网络主题采访活动走访了珠海、澳门两地的高校、实验室、产业园。在科研工作者们眼中,大湾区在打造人才高地、提供学术平台、推动成果转化上的成绩越来越醒目,这片湾区正成为他们施展拳脚之地。强强联手打造青年人才高地中国澳门。澳门大学的学生正在做研究。中国网记者董小迪摄今年刚刚博士毕业的牛一鸣是河北人,不久前,他顺利申请到了澳门大学的濠江博士后计划,准备留在这里继续做研究。谈及南下求学的经历,牛一鸣告诉记者,来澳门之前,他并不了解这里的情况,但来了之后,发现澳门为青年学生提供了开放公共的研究平台和很好的帮助。澳门是大湾区西岸的中心城市,也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节点之一,牛一鸣所在的澳门大学正是大湾区西岸唯一有3间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公立大学。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分析,在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大湾区高等院校全面加强科教合作是必然趋势。为此,澳门大学与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发起了“粤港澳高校联盟”,与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五邑大学发起了“粤港澳大湾区西岸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合作联盟”,与北京大学合作建立了国家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鼓励法学院学生赴葡修读葡语课程,培养中葡双语人才。与此同时,珠海也出台了招生考试优待政策,保障澳门学生在珠海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促进本地、澳门中小学结成“姐妹学校”,并通过“英才计划”面向社会大量吸收人才。“得益于内地青年基金、澳门特区科技发展基金和澳门大学的支持,我在这里开展科研工作的经费相对充足,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中,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科研实验上。”考虑之下,牛一鸣选择在这里深造。“一国两制”厚植学术平台沃土中国澳门。澳门科技大学。中国网记者董小迪摄与刚刚毕业的牛一鸣不同,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讲座教授张可可已经在英美工作了三十多年,去年底才回国任职,张可可把这个选择归因为平台吸引力。“这个平台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我可以把三十多年来积累的科研、教学、管理等经验都用上,可以做很多在西方根本做不到的事。”张可可告诉记者,他的澳门科学卫星计划从去年年底开始设想到今年立项仅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这是西方人无法想象的“中国速度”,是沾了“一国两制”的光。在大湾区,类似的学术平台还有很多。珠海市政府党组成员、横琴新区党委书记牛敬告诉记者,横琴积极配合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分别与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打造产学研示范基地,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合作建设横琴先进智能计算中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平台,目前一期项目已完成,永久性选址已确定。珠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郭永航表示,珠海将面向世界加快引才育才聚才,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端人才集聚区,加强与澳门的协同发展,加快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横琴澳门大学产学研示范基地、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等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落户。政策加持催生成果转化机遇广东珠海。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中的产品。中国网记者董小迪摄中国工程院院士、澳门科技大学校长、讲座教授刘良认为,大湾区的建设为发展优质教育和创新科技提供了重大机遇,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科技中心是大湾区建设的一个核心,要以创新科技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目前,珠海横琴新区粤澳合作产业园中已有28个澳门项目落地,24个开工建设,一批产业项目已投入运营,且发展态势良好。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均成功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成为澳门青年最活跃的创新创业基地。粤澳合作产业园2.57平方公里剩余土地空间,已启用由澳门特区政府主导的联合评审新机制,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为例,横琴两次出台专项扶持措施,提供设备购置、场地租金、研发奖励、公共服务平台补贴、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等方面支持。目前,园区注册企业超过160家,其中澳门企业39家,广药集团、天祥集团等中医药产业龙头企业均落户产业园。宋永华透露,澳门大学也将针对大湾区做进一步的部署,利用好自身国际化的优势,推动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近年来,大湾区很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我们实验室的相关成果积极地投入到了转化过程中,相关政策对我们初创的公司有一些优惠。”牛一鸣表示,自己十分看好大湾区的前景。
“澳门自动驾驶巴士测试平台”昨正式启动,标志着澳门首台自动驾驶巴士正式启用,此乃澳门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又一突破。该巴士将在澳大校内试行,期间收集行驶数据作分析研究,为将来于本澳公共道路行驶做准备。启动仪式昨日下午二时半在澳大莲花广场举行。中联办经济部政策处长李燕,科技发展基金行政委员会主席陈允熙,高教局代副局长谢永强,经济局副局长陈汉生,邮电局行政委员叶颂华,澳大校长宋永华、副校长葛伟,交通事务局车辆及驾驶员事务厅代厅长罗家明,澳门电讯行政总裁潘福禧,澳大研究服务及知识转移办公室主任杨志新等出席主礼。宋永华致词称,澳大自动驾驶巴士测试平台结合多项技术,形成“人、车、路”高效运行的交通体系,着重攻克如何将自动驾驶巴士作为大众运输应用在澳门复杂挤堵的交通场景。澳大会以具影响力和创新的重点研究成果转化,服务公众,进一步强化大学在澳门的服务领域,为澳门乃至大湾区的智慧城市的大众运输写下新篇章。促产学研迈新台阶陈允熙致词称,澳大在智慧城市及物联网领域具扎实基础,有一流的研究人员,配合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设立,将促进有关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研究,逐步引领开展城市创新实践。自动驾驶项目有利大学提升前沿学科的科研水准、激发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为推动产学研发展迈进一步。澳大科技学院院长、协同创新研究院代院长兼电脑及资讯科学系讲座教授须成忠进行是次研究项目。他于项目启动以来共发表期刊论文十五篇和国际会议论文十六篇,当中两篇获国际顶尖人工智能学术年会取录。同场,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百度云智学院常务副院长刘钒、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兼汽车电子研究中心主任李慧云、深圳市海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兼常务副总裁穆毅和澳门电讯网络服务副总裁梁沛雄亦致词。稍后网上报名试坐自动驾驶巴士长六点六米,现可搭载八名乘客,具备人工和智能驾驶两种模式,可根据实际需求切换。在自动驾驶模式下,巴士可检测静态、动态障碍物及交通标示如车辆、行人、斑马线及交通灯号,可按实况减速或停车。巴士也具备自主变道、自动停靠巴士站等功能。澳大稍后向师生和公众开放网上报名,让大众体验自动驾驶巴士。该研究项目是科技发展基金“重点研发专项计划”之一,由澳大科技学院及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内地多家自动驾驶先驱机构如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百度、海梁科技等研发。澳门电讯也参与其中。来源:澳门日报
来源:中国新闻网中新社澳门11月13日电(记者 龙土有)澳门大学13日举行“2019澳门大学奖学金颁奖典礼”,向品学兼优的学生颁发奖学金及学术奖项,共有235名学生获奖。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祝贺获奖学生,并向社会各界人士及机构的热心捐赠表示感谢。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为澳门的高等教育领域带来了更多新机遇和发展空间。澳门大学除了提升科研教学的发展外,更要融入大湾区,致力培育人才、构建产业学术研发基地、促进科研技术转移及参与学术交流联盟等,为师生们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开拓更广阔的平台让他们各展所长,以提升大学和澳门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获奖的工商管理学院学生郑迦一表示,奖学金是给予她努力学习的鼓励和认可,她认为澳门大学提供很多资源培育学生成才,激励学生们愈发努力上进,让学生们不断从各方面得到成长。是次典礼共向235名学生颁发超过230万澳门元奖学金,分别由40间机构及个人捐赠。
【“新时代·新平台·新机遇”——“一带一路”大型网络主题活动】澳门大学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解之缘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刘天哲):“一带一路”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大型网络主题采访团于近日来到美丽的澳门,澳门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新时代新机遇新平台,澳门有着独特的优势。澳门利用自身优质的旅游资源积极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建设多元文化的合作基地,努力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在此次采访活动中,记者来到了澳门大学,深度了解到澳门大学与“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解之缘。澳门大学成立于1966年,前身为私立东亚大学,经过30多年的发展,澳门大学在社群、科学研究和社群服务方面取得了卓越的贡献,并已发展成为澳门地区最优秀的,也是唯一一所综合性公立大学。澳门大学“博雅之壁”为配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推进和落实,澳门大学发挥其办学优势,从多方面提升青年人的竞争力,尤其着重培养中葡双语人才,促进创新创业及中医药发展,致力提升学生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竞争力,为青年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澳大发挥自己能够同国际接轨的优势,通过“中葡双语教学暨培训中心”,致力于葡语教学改革,协助培养高水平中葡双语人才,以及重点培训葡语专业教师和高级葡语翻译人才;通过“协同创新研究所”致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有创新能力、有创业想法的青年人提供创业知识及专业咨询服务,协助有创新及研发潜质的团队进行概念验证,帮助青年人将其创意理念转化成实践,扶助他们投入本地以至大湾区及海外更大的市场;通过澳大应用物理及材料研究所加强与区域及国际科研院校和企业单位的合作,包括举办“粤港澳大湾区物理学会2018联合年会”,并于2018年内正式落实与深圳大学建设联合实验室及合作研究的项目,与深圳华为企业建立合作研究关系,以及深化与南方科技大学之间的合作等。澳大还与三地多所高等院校共同组成“粤港澳高校联盟”、“粤港澳高校图书馆联盟”、“粤港澳高校创新创业联盟”,并拟于2018年内依托中山大学超算中心的基础下成立“超算联盟”,深化粤港澳三地的师生交流和科研合作,以及助力三地科研成果转化。为配合特区政府就“发展科技创意产业、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需求,澳门大学于2018年5月与中山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成立“教育部联合重点实验室”,加强彼此在“化学合成、光电与能源材料”研究领域的合作和发展,开创大湾区内高等教育和科研发展的新合作模式。澳门大学正积极建立一个拥有高端基础设施和核心技术的实验平台,促进学术研究,并创造一个世界级的学术环境与一流的教学和科研团队,以培育优秀人才、开发创新技术,以及促进技术适度多元化发展为目标。同时,澳门大学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澳门大学科技学院土木工及环境系与华南理工大学及香港大学合办了第一届粤港澳“一带一路”论坛,强化大湾区互融互补优势。在2018下半年,澳门大学计划拓展与印度尼西亚高等院校在人文与科学技术方面的合作,配合国家和特区政府“一带一路”发展方针。澳门大学学生刘高乐(左)和刘佳瑜(右)来自深圳的澳门大学大一新生刘佳瑜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刘佳瑜表示,自己很高兴能够来到澳门大学读书,澳门大学环境优美,学习环境优良,“我特别喜欢这里的书院制度,可以和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年龄段的同学自由地交流。”刘佳瑜说。在提到自己未来的发展规划时,刘佳瑜说:“澳门大学给学生提供了很丰富的出国交换资源,我希望借助澳大的平台不断提升自己,有机会的话想出国学习金融专业,以后回到家乡从事金融相关的工作。”
中国的航天技术发展的非常快,在面对各国技术封锁的情况下,我们自立根生,艰苦奋斗,才让中国的航天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中国在太空的探索上,已经走到了一流国家的层次,如今我们的科学成果不断涌现,就在2019年7月10,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祝梦华副教授在Nature在线上发表了题目为《Reconstructing the late accretion history of the Moon》的论文,这项研究在月球的演化历史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也为中国后续的月球科考服务有了新的支撑。这项研究得到了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的大力支持,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就是澳门大学培养的博士,论文的合作单位包括美国行星科学研究所、法国尼斯天文台、美国加州大学大卫斯分校、德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及德国自由大学。祝梦华副教授利用超算平台,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不同天体从不同角度撞击地球和月球的过程,再现太阳系撞击历史,研究结果也为地球、月球的后期增生提供了新的认识,间接证明了月球形成大碰撞理论,这次的科研成果也为以后月球和火星的探测提供新的科学支撑。澳门科技大学未雨绸缪,在2005年就成立了太空科学研究所,开始了深空的探测研究,国家科技部于2018年正式批准澳门科技大学成立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中国在天文学科领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国家培养大量的行星科学人才。这所科研机构是中国唯一一个专职从事月球和行星科学研究的科研机构,这里出现了大量的科研人才,参与了嫦娥系列探月工程的数据分析和研究工作,未来还将参与月球的采样分析工作,为中国以后的深空探测做准备,促进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看到中国的探月工程,相信很多的国人都和我一样,内心都是非常激动的,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绩,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会让世界人民看到并记住我们的成就。你们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来源:新华社新华社澳门1月17日电澳门大学近日表示,该校获国家正式批准立项建设“精准肿瘤学前沿科学中心”。这是国家在港澳地区布局的首个前沿科学中心,将聚焦在澳门常见多发肿瘤疾病的预防、发生、转移、耐药等重大问题,围绕癌症的发生与发展、肿瘤微环境与免疫调控、癌症转移及耐药机制、高效药物开发及癌症个体化治疗四个方向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工作。据介绍,“精准肿瘤学前沿科学中心”将助力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建设,促进大健康发展,为澳门、粤港澳大湾区及全国的癌症患者群提供精确诊断和精确治疗。同时中心也以前沿科学问题为牵引,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前沿性基础研究的科技创新。澳大表示,精准肿瘤学是该校科研战略布局中的重点发展领域。澳大积极谋划、科学组织、发挥学科交叉的优势,汇集了健康科学、中医药、物理与材料、科技工程等领域的跨学科高水准团队,培育组建了“精准肿瘤学前沿科学中心”,学校在空间、设备、人员等方面给予长期支持与投入,旨在创建国际领先的高水准精准肿瘤学研究枢纽。2018年8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明确在高校中部署一批前沿科学中心,充分发挥中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中的枢纽作用,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促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科教深度融合,以建设成为我国在相关基础前沿领域具有国际“领跑者”地位的创新中心和人才摇篮。(记者郭鑫)
雷锋网 AI 科技评论按:想必各位读者对深度神经网络及深度学习都不会感到陌生,不论是在数据处理或是应用层面,都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但囿于结构的复杂性及超参数的数量巨大,一方面带来了训练时间过多的困扰,另一方面,为了追求精度,深度模型需要持续增加层数及参数,反过来又给深度学习带来了进一步的训练难度。如何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极大地缩短神经网络系统的训练时间?学者们也做出了不少探索和尝试。澳门大学讲座教授陈俊龙教授在近年来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结合他在早期所做的单隐层网络的相关研究,陈俊龙教授提出了一个名为「宽度学习系统」(Broad Learning System,BLS)的网络结构,并从去年开始在多个场合提及这一概念。今年年初,陈俊龙教授团队的相关论作「Broad Learning System: An Eective and Ecient Incremental Learning System Without the Need for Deep Architecture」也将在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 pp. 10-24, Vol. 29, Issue 1, 2018 发表。为此,雷锋网 AI 科技评论与陈俊龙教授进行了一次交流,深度探讨了他关于 BLS 的研究体会,借此得以从论文作者的角度一窥 BLS 的研究思路。(陈俊龙教授简介于文末。)图片由受访者提供宽度学习系统(BLS)是作为一种「深度学习网络的替代方法」被提出的,它基于将映射特征作为 RVFLNN(随机向量函数链接神经网络,random vector functional link neural network)输入的思想而设计。上世纪 80 年代,早期的神经网络工作主要集中于解决调参与层次结构问题,特别是梯度下降参数的求解。当时还在美国攻读学位的陈俊龙就已经涉足神经网络、模糊系统及遗传算法的研究。在 90 年代末期,陈俊龙教授基于包约翰教授提出的 RVFLNN 进行了单隐层神经网络的研究,在增量学习上做出了一些成熟探索。但限于当时的时代条件,对大数据及训练时间的需求并不迫切,利用 Kernel 的概念及相关应用也尚未流行起来,因此这一理念并没有得以延续。而在近年,陈俊龙教授与学生们也做了一些模糊神经网络结构对等以及模糊波斯曼机的深度神经网络的相关研究。尽管系统在精度上得到了提升,但在训练时间耗时过多的特性依然不尽人意。陈俊龙教授联想到自己往期所做的相关工作,开始规划设计一个「又快又准的算法和结构」。BLS 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的单隐层结构,具有两个重要的优势,一个是「横向扩展」,另一个则为「增量学习」。与深度神经网络不同之处在于,BLS 不采用深度的结构,基于单隐层神经网络而构建,可以用「易懂的数学推导来做增量学习」。以往在精度不够准确时,深度神经网络会采用增加层数或调整参数个数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 BLS 可以采用横向扩展的方式,利用输入映射的特征作为网络的「特征节点」,再增强为随机生成权重的「增强节点」,并将映射特征与增强节点直接连接到输出端,对应的输出系数可以通过快递的 Pseudo 伪逆得出这样一来,新加入的神经节点,包括新加入的特征节点,BLS 并不需要从头开始学习,只需要调节与新增节点有关的权重,也可以对新加入的输入同时做增量学习。这两点可以让系统「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非常高效的结果」,论文中的「eective」 和「ecient」由此而来。陈俊龙教授告诉雷锋网 AI 科技评论,BLS 最重要的部分在于「从输入值映射到特征值」,「这概念有点像 SVM 里头的 Kernel 转换。或者是 CNN 里头的卷积运算。经过转换的新数组,我们可以称为『特征值』。这转换可以随机产生,也可以微调,并由最后一层的权重再做最优值。」而在 MNIST 与 NORB 数据库上的表现可以看到,虽然 BLS 的测试准确度并非是最高的,但相对而言,在服务器上的训练速度要明显快于其它深度结构神经网络系统。宽度学习算法能够逐步更新建模系统,而不需要从头开始重新训练。「对于结构改变或输入变化是而不需要从头开始训练学习。因为学习时间非常快,也可以利用网格搜索很快速地找到一个优化的 BLS 结构。」陈俊龙教授告诉雷锋网 AI 科技评论。作为一个「无需深度结构的高效增量学习系统」,BLS 实际上也存在着难点与挑战。在训练过程中,如果要经由稀疏的映射而对增强节点做比较好的组合,从输入的非线性的稀疏转换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关键点。此外,陈俊龙教授向雷锋网 AI 科技评论表示,如果输入过多时,(如 20 万个输入样本,每个样本至少有两三千维度时,)伪逆的算法所用的内存就对计算机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虽然可以通过做样本输入的增量学习来达成,但是在每一步的更新后,计算机总是会有微小的误差。如果能够把经由输入的增量学习找出来的最终权重,跟把所有输入收集一起做 batch mode 的伪逆所得的权重是一样的话,方能解决内存的问题。」还有一个难点在于新加入节点会带来浪费的可能性:基于新加入节点增量学习的前提,无从保证新节点与原有节点是否构成线性独立。而如果要做一些算法处理(如 orthogonal projection)来构成线性独立,则可能会额外增加训练时间,这又与宽度学习的初衷相悖。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优化空间,但陈俊龙教授认为,BLS 逼近性优、算法快的特性能够使其很快成为主流训练方法。「在智能控制方面,类似 BLS 单隐层的神经网络已非常的流行。」这一点在大数据时代下显得较为实用:当系统收集到新输入数据时,在短时间内可以直接对节点进行更新,保证了系统的完整性。「如果在一个在应用的场景里,在准确度可以被接受的前提下,能用最短的时间来完成任务,这何尝不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在智能控制方面,大部分的系统因为有反馈的回路,所以宽度学习网络可以很快速地来做包括系统确定、微调、及输入的更新在内的工作。另一个重要的思路在于,宽度学习可以很容易地置于客户端来执行,而不需要依赖远程的云端计算,得以很快地做实时的更新,不用高大上的超算机。陈俊龙教授也表示,BLS 的主要应用场景集中在智能控制的环境中进行实时更新学习,譬如在智能家居的环境中更新语音识别、人物识别、物体识别的相关系统,那么 BLS 也能在其中发挥它的重要优势,甚至成为主流。陈俊龙教授在未来会将工作重心放在 BLS 的算法优化和稳定上,除此之外,寻找应用的行业与场景也成为了陈俊龙教授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工作要点。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忘找寻应用场景,是陈俊龙教授治学的基本理念。回忆起在普度大学的博士就学经历,陈俊龙教授之所以会把这段经历评价为「整个事业生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正是在于普度大学非常看重工程背后的理论知识,强调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当时陈俊龙教授所在的智能制造团队的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下属傅京孙教授在普度大学建立的「美国工程研究中心」的子团队,有着不少工程理论的训练。陈俊龙教授也正是秉承博士导师赠予的箴言「always try your best」,一直潜心学问,笔耕不缀,共有 31 篇高被引论文(在 ISI 排名前 1%)。在问及如何做论文选题时,陈俊龙教授也不忘首先感谢论文工作的合作者们,随后再开始谈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要做选题之前,要先对学科研究进行细细分析,判断是做增量式研究还是大的概念突破,其次,也要对学科研究进行细读分析。「其实老师们都有出科研文章的压力。学生得毕业,有时候就不得不出增量式的改良文章(我有时也这样),但是要时时的提醒自己在一段时间内,还是要想想哪些文章是重要的,会有突破的。」在采访期间,陈俊龙教授向雷锋网 AI 科技评论提及了两个促使他「跳出舒适感」的节点。一个是 2010 年,在美国长驻 28 年,担任教职 23 年后,陈俊龙教授决定回国,担任澳门大学的科技学院院长与讲座教授,后续又担任了自动化学会的副理事长。「在美国的日子比较单纯,经过了奋斗期拿到了终身教授教职时,不论是在工作和生活上都很惬意,它的舒适感比较高,但是晋升到高层的机会相当就比较少。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我个人的观点,当一件事情没有挑战感时,就可能是要跳出那舒适感的时候了。回国来澳门大学是我人生治学生涯中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它有挑战感。」在任内,陈俊龙教授推动澳门大学的工程学科及计算机学科获得国际工程组织(华盛顿协议跟首尔协议)的认证。作为留美多年的学者,陈俊龙教授在访谈中一方面肯定了美国在 AI 研究上的多层面深入,在基础理论、技术层面及行业应用的都有着深厚的积累;另一方面也肯定了国内对科研的支持力度(包括澳门、内地),「我国人工智能技术攻关和产业应用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国家多项政策和科研基金的支持与鼓励下,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在算法上,我国也可以媲美。虽然中国在人工智能的论文数量方面超过美国,但中国学者的研究影响力目前尚不及美国或英国同行。这也是我们这一行应该侧重的。同时我认为 AI 方面的科研应该要有应用市场及对一般民众的有感(军事的应用另外谈)。之前的中国科协的九大会议里的万众创新就是这种思维。」而第二个节点则是最近,陈俊龙教授刚刚结束了他作为澳门大学科技学院院长的任期,也提及他正在思考与企业合作的切入点以及「跳出舒适感」,坦承「这是很不简单的」。陈俊龙教授认为,相对而言,在学术界的研究还是相对自由,可以「自己给自己出很困难的题目,然后想办法去解决它」,这种成就感让陈俊龙教授觉得欲罢不能。但企业的研究有时间的急迫性,也有市场、经济财务的压力。因此陈俊龙教授认为,要「跳」到企业界不仅有它的难度,也同样有机缘巧合的因素。附陈俊龙教授简介:陈俊龙,澳门大学讲座教授及科技学院前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千人学者,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 期刊主编。1985 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硕士学位,1988 年获美国普度大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德州大学工学院任终身教授、工学院副院长及电机计算机系主任。曾任 IEEE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ociety (SMCS) 学会国际总主席(2012-2013),现任资深主席(2016-2017)。陈教授是 IEEE Fellow、AAAS Fellow、CAA Fellow、国际系统及控制论科学院院士(IASCYS)、香港工程师学会 Fellow,担任多个 IEEE 期刊副主编。科研方向包括:系统及智能算法理论与工程,数据分析及挖掘,物理建模及智能控制。陈教授近五年主持与参与的各类国家科技计划包括:国家基金委、科技部 973 物联网计划子课题和澳门科学基金会。曾承接美国基金委,美国航天局,美国空军科研实验室,海军研究实验室科研计划。两次获澳门自然科学奖,2016 年获母校美国普度大学杰出电机与计算机工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