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研究生来说,无论是攻读专业学位还是学术学位,总要进行一些学术研究,而对于学术研究来说,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进行学术创新。没有创新,学术就没有生命。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是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也是从小学到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没有创新,一个民族就没有希望。创新的重要性或许谁都懂,但关键是如何进行学术创新?一、培养批判性思维,进行独立思考能不能进行学术创新,首先与能否进行独立思考,能否进行批判性思维有关。而要独立思考,既需要学术勇气,也需要学术真诚。但有时候,人们因为种种原因可能做不到这一点。这就会妨碍创新。举例来说,在我们读一本书之前,可能对作者已经有所了解,知道这是一位大师,于是先被他的威名压倒了。预先设定他写的书,他说的话,就应该是正确的,不可怀疑的。这样读书,就是缺乏学术勇气的表现。在这种心态的左右下,不仅没法进行独立思考的,也很难发现问题。还有一种情况,我们读权威学者的书,发现他们在某一问题上的看法或许并没什么新意,甚至存在着错误。但由于说那些话的人是学术权威,或者是你尊敬的前辈、老师,你明明知道他错了,却不敢或不好发表不同的见解。有时不但不敢或不好发表不同的看法,甚至还跟在他后面附和,这就不仅是缺乏学术勇气而且是缺乏学术真诚了。这种缺乏学术勇气、学术真诚的态度,会导致学术研究中的虚伪盲从,使人没法进行独立思考,难以进行学术创新。所以,学术创新首先需要有独立的学术人格,需要有“真”“诚”为学的态度。要对学术有敬畏之心,要把学术当回事,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或许会宁愿触犯学术权威,也要表达出自己认为是对的学术观点。只有这样具有学术勇气,学术真诚,具有独立的学术人格,能够进行独立思考,才有可能进行创新。学术创新不是为了出名而有意识地去标新立异,我们只是为了学术的那个“理”,说得大一点,是为了 “真理”,才不得不与别人的观点发生碰撞。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我们发现别人的观点确实存在问题,也不要以气势汹汹的、甚至是以攻击性的语言批评别人,当受到别人的反驳时,也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并客观公正地加以论辩。《荀子·正名》中说:“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辩”。我们应以此自勉。当然,还有一种可能的情况是,我们什么阻力也没有,既没有惧怕谁,也没想维护谁,读书不少,就是没什么想法,没什么发现,或者问题明摆着就是看不到,那可能是与我们“先天地”或 “后天地”缺乏一种批判性思维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有意识地多动动脑子,不要轻信任何一个断言。当我们看到一些触目的、又感到有兴趣的论断时,要认真理清作者的思维过程,看看他得出这一结论是否有充分的证据和严密的论证。如果感到他的证据不足,论证存在问题,与你观察到的事实或与你的知识前设存在着冲突,就可以试着进行批判质疑。批判性思维是可以有意识地加以训练和培养的。随着批判性思维的加强,创新能力便会提高。二、培养问题意识,减少“学科焦虑”任何学术创新的不竭之源都在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现实中有了新问题,就需要有人来解决,如果谁的研究最先或比较早地关注甚至解决了新问题,谁的学术研究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原创性。因此能不能进行学术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者是否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冯友兰先生曾经说,一流的大学问都是从现实问题中生发出来的。我们知道,当今世界中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就自然来说,存在着严重的生态危机;就人来看,存在着许多精神心理疾患等。面对现实世界中的这些问题,作为一名研究者也应该思考我们的研究能否为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或改善做些什么。如果研究者具有这样的现实关怀,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有许多理论或许应该由中国学者而不是由西方学者率先提出来。对于我们学生来说,生活世界同样构成一切学问的总根基,应该关心生活世界中存在的问题,但对于阅历和知识都有待进一步积累的研究生来说,现阶段还需要更多地关注专业实践活动中的现实问题和专业理论研究中的现实问题。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或专业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往往不是由我们的学者在理论研究中率先提出来的,哪怕这些问题是公共的问题。不能原创性地提出问题,自然也很难原创性地解决问题,那也就难以进行理论的创新。阻碍我们创新的因素或许是复杂的,但其中一个原因值得特别注意,那就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学科焦虑”。所谓 “学科焦虑”,是指当研究者为自己的研究找不到学科归属时或者是自己所认同的学科边界被别人打破时出现的一种焦虑状态。研究者一般认为人们属于哪个学科就应该研究哪个学科里的学问,每个学科都有一个预设的研究对象,如果自己或别人所研究的对象不属于研究者自身所属的学科,甚或哪个既有学科都找不到这样的研究对象时就会出现一种个体或群体性的焦虑状态。“学科焦虑”还有一种更可怕、武断的表现,就是要求别人的任何新提法,新研究都必须是一个“学科”,否则这种研究就不成立。这种焦虑导致的结果是,即便我们在现实生活世界中,在专业实践或专业理论研究中发现了问题,却认为这一问题已超出了特定学科的范围,或者不属于任何已有的学科,因而不能对它进行研究,从而错失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良机。在当今时代,研究领域不像国家的领土,它本来也没有什么实体性的物理疆界,没有谁对一个学术领域拥有绝对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所有权。即使设立了边界,也不意味着别人不可以跨越。不是说完全不要有学科意识,而是不要让过度的学科焦虑成为一种束缚,我们应该焦虑的不是这个问题是否属于这个学科应该研究的对象,或者从学科角度来判定一种研究是不是成立,而是我们这个学科能否研究得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不是一个真正值得研究的学术问题。如果能够克服这种过度的学科焦虑,就会发现我们的研究领域会开阔很多。而那种交叉跨界地带的研究,也更容易产生创新性成果。三、更新方法视野,减少材料堆积新观点往往来源于新视野。因为看到的东西永远是视野之内的东西。学术视野不一样,人们的研究对象呈现出来的面貌就不一样,人们所认识到的那个事物的“本质”也不一样。因此,要想进行学术创新,方法视野的更新是非常重要的。关于方法视野的重要性,尼采曾有过谈论。在尼采看来,自然规律的本原不可知,或者说就不存在本原的、统一的无矛盾的自然规律。我们所认为的所谓的“本质”,只不过是各种关系,是主观的效果,人类表面上认识了客观世界,但人类最终认识的是人类自己,再具体一点说不过是人类自己的视野。他说:“镜子本身并不是什么外在于事物本质的全然不同的东西。相反,它是慢慢地发展起来的事物本质成分。”这里不是说尼采的虚无主义和不可知论是正确的,而是想透过尼采的话来说明方法视野的重要性。方法视野就像镜子一样,它是外在于研究对象的东西,但实际上,研究对象什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看它的方式。观点是由视野决定的。因此观点的创新是与理论视野的更新直接相关的。所以做学问,必须要有自觉的方法论意识。这里所说的方法意识,不只是指运用新的方法,也指提出一种新的方法,这种意义上的方法创新要比观点的创新更具有生产力。如果就某一问题提出一种新的观点,往往只能影响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但如果能提出一种新的方法,可能影响人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如马克思主义方法、现象学方法、结构主义方法和精神分析方法,对于我们认识整个世界、认识整个人文社会学科,都具有革命性意义。当然,方法与观念是无法完全分开的,有时,人们提出的一种观念,同时就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但无论如何,方法视野的创新对于学术研究的创新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尽管一般说来,学术研究的创新,表现在新领域、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几个方面,但由于新领域的开拓,新观点的提出,新材料的更好的利用,也都往往离不开一定的新的理论方法,因此方法的创新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没有对新的理论方法的有效利用,有时堆积再多的新材料,也是很难提出新的观点的,因此要说,少一点材料堆积,多一些方法视野的更新。四、学会表达自己,减少话语借用一些研究生毕业论文,满篇都是引文,读起来感觉特别不顺畅。看不出他个人的观点,也看不出他个人的感情。写论文引用材料的目的是为了支持自己观点,是帮着自己说话,而不是代替自己说话,因此不能靠步步引用别人的话来推进自己的论文,这样做的害处一是让行文不流畅,二是让作者自己的观点淹没在材料之中,三是这样做的一个后果是失去了一个表达作者自己生命感悟的机会,让文章缺少一种灵魂或精神,同时,也降低了文章源于作者个性气质的独特性。学术创新不仅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要有新的方法视野,还必须让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材料。同样的研究对象,同样的理论视野,同样的问题关切,也可能写出不同的文章,这其间的差异,就是个体生命的感觉方式的差异。因此在做学问时,应该多一点生命感悟,学会表达自己,少一点话语借用。以自己的生命感悟不断地濡染材料,为材料注入灵魂。每个人的生命感觉都是独特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是有差别的,说出的话也是不同的,因此个体的生命体验、生命感悟也是创造性的一个来源。实际上,做研究并不是所有的创新性观点都来源于对材料的积累,有时会有一些基于生命体验或生活经验的直觉或灵感,让我们在一瞬间获得一种具有创新性的看法。生活的体验谁都有,对于一些生活现象的那些灵光一现的看法都可能经验过,关键是要珍惜它、抓住它,让它作为火种慢慢点燃,终究发出灿烂的火光,照亮我们思想中的其他暗区,并把看似散乱的东西终究连成一体。这些体验、经验,可把它看作学问的 “内证”。这就要求我们在读书时,做一个有心人,发现了类似的材料随时进行积累记录。这些宝贵的材料,就是那些“内证”的“外验”。创新是需要“内证”与“外验”并重的。尼采曾经说,“引导一个科学探索天才的是正确的预感。他所看到的正是尚未得到充分支持的可能性。”“没完没了地进行实验和搜集资料,而结论却在少数几个例子的基础上就可以迅速得出。”要想进行理论创新,也是不能光靠学习理论、光靠学习概念的,还要注意从生活中,从隐喻思维、从直觉思维中汲取创造性灵感。五、追求终极价值,不要急功近利对学术研究来说,学术创新是至关重要的,但这里要说的是,创新固然重要,但不能急功近利地加以追求,并且它也不是我们进行学术研究的最终目标。学术研究不能单纯为了创新而创新,创新应与价值追求相结合。所有研究都应该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让人更好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否则研究便没有存在的必要。学术研究的最终目标不仅是让我们,让人类这个物种更好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也要让其他生命、其他的物种和我们一起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甚至也不能仅仅是让所有生命存在物更好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而是应让所有存在者,包括那些看起来没有生命的“物”,都一起更好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也就达到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地栖居”了。海德格尔的这种诗意栖居的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所追求的“天地境界”是相通的。庄子曾经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冯友兰先生也曾经把人生境界分成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宇宙或天地境界。“天地境界”或“宇宙境界”不是不讲道德,它只是扩展了道德关怀的范围,让一个人尽可能地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达到一个更大的宇宙整体,让人类不仅仅为人类社会的利益做事,而且要为一个更大整体的利益,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这种关怀整个宇宙的境界是一种最高的境界,这种关怀整个宇宙的道德是一种最大的道德,这种道德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生态伦理”。这说明中西方思想在最高的部分是相通的。我们的学术创新应该与中西方哲学的这个最高目标,这个终极价值追求,这种天地境界、宇宙境界结合在一起。写在最后,对于学习教育的学者或研究者而言,更是如此,要有独立的学术人格,要有真诚为学的态度,在学习和研究中多一点真诚批判,少一些虚伪盲从;要多一点问题意识,少一些学科焦虑;要重视方法的生产性,多一些方法自觉,少一些材料堆积;重视学问的“内证”,多一些生命感悟,少一些话语借用;要与终极价值追求、与天地境界相结合,不能急功近利地加以追求。就像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经济大学校训中说的那样,“WE TEACH HOW LEARN , TO THINK AND TO WORK”(学校的教育在于教给人们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和如何工作)。如今,这所历史悠久的国立大学,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为促进中乌两国文化教育事业的沟通交流,替两国储备懂语言、会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已经开始面向中国招揽高等教育的人才,期待大家的加入。好了,由于篇幅原因,今天就给大家分享到这里啦!更多资料详情获取步骤:1.点击头像进入主页并关注,2.再点击发消息即可
怎样进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一)一、开展课题研究的意义教育科研是指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一种基本形式。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2、提高教育质量3、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4、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提高教师的素质“在当前,从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看,教师与研究人员的职责逐渐趋向一致。”教育科研的过程:理论构思——获得事实经验——对事实经验整理概括——广泛应用,进一步提炼——建立教育科学的理论体系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一)四种研究水平1.直觉观察水平(资料收集水平)2.探索原因水平(内在效度)3.迁移推广水平(外在效度)4.理论研究水平(二)基本类型1.按研究目的、功能、作用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预测研究2.按研究方法分:历史研究、描述研究、相关与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二、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一)确定研究课题1、研究课题的特征(1)属教育科学领域和问题,问题的解决能推动教育科学的发展。(2)必须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3)有明确集中的研究范围和任务。(4)要有解决的可能性。2、选题原则(1)需要原则(2)新颖原则(3)可行性原则3、选题步骤(1)确定范围,根据兴趣和教育实践需要。(2)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向。(3)论证课题,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是否适宜作课题;是否有价值;是否可行。讨论:下面题目是否适宜作课题,为什么?例1:某某学校实施义务教育的现状如何?例2:如何解决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例3:重复练习对学习效果有什么影响?例4:全省义务教育的现状如何?例5: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例6:如何评价义务教育的质量?例7:多少学业负担对小学生是合适的?4、发现问题——教育科研课题孕育的起点A.问题的来源从教育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中提出问题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矛盾中寻找问题从教育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寻找问题从社会与教育发展的信息中提出问题B.发现问题的策略大胆怀疑变换思考的角度类比和移植C.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人一是要有较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并经常关注教育科研的动态和发展趋势。二是要有不满于现状、勤于思考、追求变革的意识总之,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是进行教育研究的第一步,并且是关键的一步,它不仅决定着研究者现在和今后的科研工作主攻方向、目标与内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科学研究应采取的方法与途径。能否确定一个有创见有意义的问题,对教育科学的发展也将起积极作用。因此,选定课题在所进行的研究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必须认真对待。(二)设计研究方案课题研究方案是完成研究任务的总体谋划,为课题研究和论证提供评价的依据,以及全面的、系统的工作程序。1、课题的表述主要是揭示课题的论点,是课题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要求题目能明确地表述出研究内容、课题任务和科研方法。如:《弱智儿童随班就读的实验研究》。2、课题的背景与目的意义的阐述指课题的内外原因及要达到的目标、研究的宗旨及社会价值、理论价值等。3、课题研究的范围与对象所谓研究范围,有的是指课题研究的区域范围,有的是指课题研究的内容范围、对象范围、时间范围。所谓研究对象,一种是教育中的问题,如学生主体性问题研究;一种是教育中的事件,如教材问题、教学方法问题;一种是教学中的具体对象,如学生、教师4、课题研究中的假设与概念界定一个好的假设,在内容与表达上应达到四条标准(1)以陈述的方式表达(2)一个假设一般只能陈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3)假设是有待检验的,而且必须是可以检验的。(4)假设应全面反映课题所涉及的的变量的不同值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5、课题研究的方法教育教学研究广泛采用观察、调查、实验总结、比较、文献等研究方法。怎样进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二)一、教师为什么要参与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1、必要性。教育要创新,观念要创新,知识要创新,怎样才能获得知识创新的能力呢?由于教育与知识创新的密切联系,就使得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面临着深刻的历史性变革。这种变化体现在教师身上,就是教师不仅仅是传统的传授知识,而且要全面的培养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因此,教师有必要参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2、可能性。教师不仅处于最佳的研究位置,而且还拥有最佳的研究机会。教师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教室,从实验研究的角度看,教室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的实验室,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来系统地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这使教师拥有研究机会。从自然观察的角度看,教师是最理想的观察者,因为教师本来就置身于教学中,对于教学活动,不是一个局外人,可以是掌握观察的方法,了解观察的意图而又不改变原来课堂教学情景的最佳人选。总之,迫切要求教师由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教育实践研究者。丰富的研究机会,最佳的研究位置,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提供了可能。3、特质性我们倡导的是面向实际、站在前沿,重在应用,加强合作。具体来说,有一个目的、两种需要、三股力量、四条原则。<1>、一个目的教育科研的目的来自于研究的课题。课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理论,二是来自实际。中小学教师研究的课题,主要来自实际,教育实践中有着教师所需要的取之不竭的课题,当然,即使来自实际的课题,必需要学习理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吸取别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2>、两种需要教育科研要适应两个需要:一是符合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二是符合我国亟待更新、转变的教育观念的需要。针对这两个需要,教师应先阅读有关论著,掌握材料,写好文献综述,综合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成为研究的基础,有助于进一步提出问题研究,为提出假设提供经验和依据。再根据自己的思路汇综而成。<3>、三种力量课题的成功,要依靠“有权之士”、“有识之士”、“有志之士”三股力量的有机结合和共同努力。教育科研课题正是由这三股力量推动的结果,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科研课题更须体现这三股力量的有机结合。同时,教师能主动、自愿地参与,有甘于吃苦、甘于寂寞、勤于研究、勤于探索的精神。<4>、四种原则一是客观性。它要求在实验研究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二是系统性。既包括课题,又包括研究方法,都要按照系统、整体的观点,切实掌握好每一具体研究过程中的每个细节。三是优化性。教育科研是讲究效果和质量的,通过实验而使教育教学优化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四是不平衡性。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因此,要承认学生在智力与能力上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鼓励冒尖、允许落后”;针对学生在不同活动上表现出不同的最佳智力与能力水平,在制定方案上要做到有的放矢。二、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课题应关注的问题1、要重视过程。因为,教师的科研意识是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展现的,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特点是“教中研”。包括接受既成的科研理论成果,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规范,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实践。在教学中自觉地发现问题,然后进行自我探索、监控、评价,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2、要注重应用。科学研究一般分为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一方面,教师研究的问题直接来自教育教学实践,是为解决具体问题服务的,它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只有使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才有价值。另一方面,教师的科研应体现在如何将已有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尽快地转化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第三,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应是一名学习者。首先,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学习者角色是一种自主式的学习主体。教育科研是一个不断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正是“学习”的本质所在。其次,教师作为自主式的学习者是贯穿教育教学过程始终的,只有学习行为日常化,教师的科研水平才能不断提高。3、要遵循的原则。我们往往忽视了课题研究的需要性、科学性、创造性、可能性、兴趣性等,在实施过程中感到很茫然,甚至束手无策,应该深入思考分析问题课题研究不是花瓶来装扮美丽。三、如何申报立项科研课题课题申请采取随时受理,定期评审的办法,一般每年集中审批一次,也可两年一次或一年两次。申报时间由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规划办的文件通知,教研室统一布置课题申报,单位、团体和个人均可提出项目申请,填写申请书一式三份,并由所在的教育科研机构组织力量予以初步论证。申报人所在单位对课题审核同意后,承担名誉担保,并在课题批准后提供条件与方便。然后报上级审批,在立项后进行开题研究。四、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一>怎样选题课题即研究项目。科研课题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过程,包括选择课题、制订计划、实施活动、分析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论文五个步骤。选题是研究的第一步,贝尔纳说:“一般说来,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所以选择课题,便成了研究战略的起点。”1、选题的基础原则一是实用。根据教育实践的发展,选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着眼于未来。二是新颖。有新意、有新知、能言人之所未言。三是可行。是否有研究的可能,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四是科学。必须具有事实根据和理论根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教育规律。2、选题的一般步骤:(1)查阅文献,调查研究,提出问题;(2)拟写课题的研究方案;(3)课题确立,提出申请,填报项目议定书;(4)开题论证。3、选题的具体方法(1)根据形势需要同步选题,可参考各级教育科研部门提供的课题选题指南,要注意切合自己的实际因为这些课题都比较空泛,不够具体,不太适合教师去研究。(2)随机性选择课题。有些学校从出版社、高校研究机构选题。(3)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问题,提出选题。(4)分解子课题。承担子课题的研究,但缺少独创性。4、选题应注意的问题(1)课题大小要适度,开始宜小一点,逐步再扩大。(2)研究的问题要明确,要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3)选题要扬长避短,紧密结合本职工作,联系教学实际。(4)注意提高研究者的素质,研究策略、方法多样。<二>、课题的前期论证课题的前期论证是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的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般把这一过程分成三步:明确研究方向、周详研究计划、进行研究可能性的自我分析。总之,通过教育实践,挖掘研究方向,提炼课题雏形,设计研究课题的内容。课题的前期论证的关键要完成以下几个要素,它们分别是:1、课题名称的确定。课题名称在内容上要突出课题的重要性,准确性。名称要醒目,要恰如其分。一般由三个成份组成:主题词、定语和有关技术说明。例如: <<在新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其中主题词“课堂教学”,定语“在新理念下”和“语文”,技术说明“评价”,名称醒目,准确,一目了然。2、目的的论证。 指对课题研究的目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进行分析,重点考虑通过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 3、背景论证指的是对该课题方向的国内研究现状的了解与简要分析。别人已做过什么研究,还需要做什么方面的加深研究,其意义是什么?在此社会和学术背景上提出了该课题研究的内容,阐述了其研究的意义。4、基础论证 指的是课题承担者已有的基础的客观的估计。它一方面包括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经历,成员结构合理、学术水平、主要著作或成果;另一方面指的是已掌握的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已形成的假设或阶段成果等。基础论证也可以说是条件分析。例如:(1)人员结构。(2)课题成员中有承担过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有的已结题,有的正在研究中,有的准备结题,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科学规范的学校管理策略。(3)成员都具有计算机操作能力,有的自制课件,有的可以制作网页,有的还可以查找资料、分析整理、存储相关信息,还可以自行制作录象课。(4)我区教育局领导和教研室负责人及各学校校长一贯重视教科研,倡导“科研兴校”的理念,必要的经费可以保证。(5)请省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及教科所领导、专家给予课题方面的指导和支持。<三>内容设计 指课题研究的内容,不是研究计划。内容设计要把课题从结构上分析,其包括几个子课题,子课题又包括几个部分,就是结构的科学树。<四>步骤设计 将研究任务和目标加以分解,与时段结合起来,落实到人,制定分阶段的操作计划。<五>、方法设计 1、课题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座谈会、实验法、问卷法、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模拟法、案例法。2、着重介绍课题实验中的常用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考察事物现象的方法。所谓“自然状态”就是不加控制、不加干扰、不影响其常态,所谓“有目的、有计划”是指对观察对象、范围、条件和方法作明确的选择。观察的步骤为:(1)观察准备。明确目的、对象、制订计划,作好物质准备;(2)进行实际观察。要选好时间、场合、位置、角度,选用多种途径;(3)记录和整理观察材料。应用观察法应注意:(1)边观察边思考;(2)善于与观察对象建立良好关系;(3)要有科学精神,要实事求是,大胆质疑,要坚持不懈,不畏劳苦,要坚持长期观察、锲而不舍,要有良好的习惯和严谨的作风。(2)调查法调查研究是研究中一个常用的方法,在描述性、解释性和探索性的研究中都可以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调查者通过有计划了解教育活动的历史现状与发展、经验与问题,经过分析综合,得出正确结论以指导教育实践。调查研究是收集第一手数据用以描述一个难以直接观察最佳方法。精心设计的标准问卷可以从不同的研究对象那里获得具有同样形式的数据。(3)访谈法访谈法又叫谈话法,指调查者通过与调查对象面对面谈话来了解情况、搜集资料的方法。访谈有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内容分为:事实调查、征询意见、了解个体内心世界。访谈要掌握技巧,访谈者要持“虚心请教”的态度,平等讨论的方式,要善于洞察被访者的心态,要掌握发问的艺术,采用直接法、间接法或迂回法。(4)座谈会是普遍使用的一种向群众了解情况,搜集资料的方法。优点是与会者人多,又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彼此印证。不足之处是易受人事关系影响,出现知而不言,言而不尽的情况。开好座谈会要由熟悉情况,经验丰富的同志主持,注意启发引导,事先有提纲、主题集中,与会者有准备,同时人不宜多,最好采用讨论式,兼用问答式。(5)测验法通过考查的方式去测定某些研究现象的方法。命题要力求标准、规范。要消除测验对象的疑虑心理,提高测验效果,评判要公正,分析解释要准确。(6)问卷法调查者用文字提出需要调查的问题,要求被调查者提供书面答案的方法。其优点是费时少、调查面广、适用于不愿披露姓名的人,或不愿面对面交谈的人,方法灵活,便于统计、整理,从结果上可以看出整体趋势。(7)历史研究法历史研究就是以过去为中心的探究,它通过对已存在资料的深入研究,寻找事实,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去描述、分析和解释过去的过程,同时揭示当前关注的一些问题,或对未来进行预测。有一句老话:历史是惊人的相似。或许正因为这点培根才说:“史鉴使人明智”,意味着我们可以从过去已经发生的一切事件中汲取经验,理解现实,合理实践。历史研究的记录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书面记录,如书籍、报纸、期刊、日记、信件、文稿、会议记录等等;二是遗迹、或遗骸。(8)实验法真实世界中事物太复杂了,个中许多因素之间相互关联,我们的思维无法穷尽。为此,我们往往采用简约的方法,简化问题、简化事物的影响因素,利用仪器、设备等等人为的方式控制或干预研究对象,以期获得科学性事实,进而研究客观事物规律。在设计实验方案的时候,你已经在深入地思考你所研究的问题了,往往一个看来简单的实验,或许就一剑封喉,有效地探明了某些自然规律。(9)模拟法模拟法现在开始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不仅数学模拟方法,就连物理模拟方法也运用这种新型的信息技术工具。(10)案例法案例法是指在教育教学中包含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的方法。<六>成果设计 指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主要表现形式为:论文集、教学案例集、讨论稿、研究报告、阶段总结、研讨课、实验观摩、实验小结、论文、个案分析、电脑光盘等。总之,以上所述内容落实到课题项目申请书上,那么你所负责的课题研究就迈开成功的、坚实地一步。<七>文档撰写开题报告 研究报告 研究记录 调查记录 实验记录 1、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实际上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究竟想做什么?想得到什么,怎么做,能否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若分析后觉得不能,则可以马上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使课题目标的达成有可能性,从而避免“大题小作”或“小题大做”。开题报告的内容有:(1)课题研究的目的:我们为什么会想到要研究这个课题?(2)课题研究的对象:我们研究的特定对象是什么?(3)课题研究的目标:通过研究,我们试图要实现什么?(4)课题研究的内容:我们想弄明白的问题是什么?(5)课题研究的方法:我们决定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6)课题研究的计划:具体的时间安排和实施步骤,尤其是你一开始准备实施的步骤。(7)课题需要的资源:我们需要什么工具和资料?如何得到这些工具和资料,用什么方法等。(8)课题成员的分工: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9)课题预期的成果:你的研究会带来什么成果?研究报告,还是其他?(10)导师的建议2、研究报告经过一段时间的辛苦研究,我们就可以“修成正果了”。这可是很重要的环节,因为研究报告一方面是你所要表达的思想,并用书面形式显示出来;另一方面,大家通过报告知道你究竟都做了哪些工作,从而了解你的观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撰写研究报告也是如此。常见的研究报告大致有实验报告、读书报告、调查报告、设计报告等四种形式。 3、研究记录为什么要写研究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我们的脑子不可能记住那么多事情。所以,每次活动后,我们最好马上将研究过程中的重要事记录下来,以备日后查阅。而且,良好的记录能使我们理清思路,知道这次研究究竟做了什么?存在什么问题?下一步方向如何?应该如何做得更好?4、调查记录如果在研究中你采用的是实验方法,建议你可以使用下面的记录表。调查研究计划表包括:课题名称;调查目的、意义;调查内容;调查对象;调查时间、地点;调查方法与手段;调查步骤及日程安排;组织领导及人员分工。5、实验记录如果在研究中你采用的是实验方法,你应该根据你的观察和最初的资料分析做出假设,这个假设就是你对所研究的问题的一种尝试性的回答。然后,设计实验以验证你所提出的假设。那么最好每次实验都有实验记录。五、怎样设计实施方案和计划。确定了实验课题,规定了研究任务和实验目的后,就要设计最佳的实验方案,提出总体规划,实验方案包括:(1)实验题目。它是对课题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力求题目与研究内容和课题任务相符,不宜太长,也不能太笼统、太概念化,一个恰当的题目可以提示课题的方向,也可以提示课题的论点;(2)问题的提出与构想。实验的假说就是实验设想是对解决问题提出的预想的答案,它是确立课题研究任务,研究目的的依据;(3)实验目的与操作。说明实验准备解决什么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要明确操作程序,使思路具体、明确;(4)实验的指导思想;(5)实验对象;(6)实验方法和主要措施;(7)实验统计与评价;(8)建立必要的制度;(9)组织领导与人员分工。六、怎样搜集整理资料资料是人类思想、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实践活动赖以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的音像、方案材料的总称。在教育科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是研究的主体阶段,也是研究的起点,并贯穿研究的全过程。1、资料分类搜集起来的杂乱无章的材料经过分类处理才能系统化。包括:研究课题需要哪些主题的材料,材料的逻辑顺序、使用顺序、出处、使用价值,哪些为纲、哪些为目等。之后在积累材料的过程中,应分门别类,依次排列,并将分类和系统化了的材料科学地保管起来,以备应用。2、搜集资料。1)逆时性。搜集材料时首先要重视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越是近期的、现时的材料、信息就越新,适用性就越大。逆时性原则,就是在时间上使用倒查法,沿时间的航标获取最新的东西。2)选择性。搜集资料要精选精用,把材料的选择限制在课题所必须的范围内,选取必需的资料。如今年合肥市评定职称就简化了一些材料。3)直接性。为了保证真实性和准确性,应亲自搜集第一手资料,而尽量避免转手资料,以求去伪存真。4)比较性。搜集资料要重点搜集为自己课题研究所需的观点与事实的材料,同时,也要拓宽思路,了解和掌握那些观点不一致或与自己构思相对立的资料,这样,才能全面的比较研究、对照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3、搜集资料的方法:(1)通过检索性工具书,通过书目、文献、索引搜集。(2)通过参考性与资料性工具书。(3)通过文献资料与情况资料。(4)通过开展各级各类的活动原始材料。4、材料记录要求(1)资料索引。包括什么资料、出处、资料的基本情况等。(2)资料内容。包括思想、观点、事实、依据以及自己的评语、意见、受到的启发、点评等。记录要便于分类、排列和查找;简明扼要;准确无误,具体明确。5、材料的整理。为了便于对材料的分析研究,把搜集来的材料根据研究任务和材料的不同性质,采用核对数据,挑选淘汰、汇总统计加工的办法进行整理。6、分析材料方法逻辑分析方法。将丰富的现象材料,经过思维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形成概念和理论系统。七、给教师在做课题研究的建议1、找准方向教学课题研究怎样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素质,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应符合新课程理念。2、讲究科学教学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操作的基础上,理论支撑要科学,研究方法要科学,研究过程要科学,数据处理的方法也必须科学合理,方能使教学课题研究的成果可信、可靠,有推广价值。3、注重过程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是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是通过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落实的。是通过观察、倾听、思索、发现和研讨,不断地改进研究方法;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实验、总结;再实验、再总结,得出结论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可操作性,不然研究就脱离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成为基层领导和教师的负担,研究也难以奏效。整个过程也是锻炼培养教师的过程。4、加强合作教育教学课题是研究育人的活动。教育对象的群体性、差异性,影响育人结果的因素复杂多变,因此,课题研究小组是由学科的专家与教育家及教师队伍组成,不是某一个人能独立、封闭承担完成研究的,大量艰苦的设计、实践、验证、思辨和总结工作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力量,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课题组成员集体的智慧和外界的帮助。课题的提出往往来自第一线的教师,虽然它也可能研究教材教法,但这种研究不只是凭经验转承,形式上也不一味要求传帮带,课题研究中寻找理论依据,进行调查分析、计划设计、实验操作和结题总结,是通过分工合作的关系来完成的,要求课题组成员十分注重协调合作。5、大力推广因为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参与人员的群体性,研究过程的验证性,所以其研究成果,无论是过程性的、阶段性的成果,还是终结性的成果;是显性成果,还是隐性成果,都会在课题组内得到及时应用、推广,由此逐步辐射开去,影响到其他学科、周围的学校和地区。因此,课题研究中提出的一些新观点、新理念,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具有推广价值。总之,学校教师搞课题热情高但欠缺系统理论和研究技术,表现出对专家的强烈渴望;科研专家的研究缺乏实践环节,急待直面学校实践。所以教师与专家、学校与研究机构相结合是中小学课题研究必经之路。 八、怎样申请结题、验收课题研究工作完成后,课题负责人应通过所在单位向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索要并填写《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申请书》,接受由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及其委托管理机构组织的成果鉴定或结题验收。课题负责人填写结题申请书。具体程序:1、打报告申请省级专家验收,专家成员5—7人组成,省级专家至少一名。2、准备验收材料。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各种原始材料,分类装订成册。3、验收内容:1)对课题的评价,看选题有无实用、推广价值,论证是否充分。2)对研究设计的评价,看过程是否合理、方法和内容是否恰当。3)对资料的评价,是决定结论的正确的因素,要具备充分性、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4)对研究结论的评价,程序为:(1)宣读报告、(2)听取主持人汇报、(3)专家提问、答辩,(4)专家反馈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的知识领域浩如烟海,但研究的情景就在你的身边,希望我们的教师能愉快教学、不断思考、轻松研究,定能取得丰硕成果。【以上内容由网上搜索而来,由阳光教研整合,各部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作者致谢!文章部分内容由截图软件得到,可能不够清晰,若喜欢该资源请向作者或出版者购买,摘录、转载,是想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做点事,仅此而已,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谈谈入学前如何准备研究生专业的学习春夏秋冬,时光荏苒。一年一度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已经结束,必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经过复试的筛选,成功入围,意味着即将成为研究生中的一员。然而,在开学前这段时间,极可能因为紧张备考之后的放松,学习意识逐渐松懈下来,在开始研究生专业学习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这段时间,对自己即将到来的研究生生涯做个规划,将会对你的研究生专业学习大有裨益。那么现在你准备好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研究生生活了吗?接下来,我将以理工科专业为例,进行简要的讲解,希望能为各位在入学前的学习准备工作提供一些参考。研究生复试完之后,导师的选择会是你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将会深深地影响你接下来三年的专业学习,甚至关系到你从事一生的事业。我在研究生复试结束后,通过各方面的了解与自己的认识,将学院的老师分为两类:横向导师和纵向导师。一般横向导师是指那些和企业联系比较紧密,接一些企业课题项目的导师,这些导师经常有比较多的企业工作机会;纵向导师则是指那些具有国家或省基金项目的导师,一般与本领城的大牛有较多联系,他们有较丰富的再深造资源。然后,对自己进行深入的剖析,读完研后进入社会工作还是走科研道路?通过综合分析,对自己读研有较清晰的目标后,我选择了纵向课题比较多的老师作为自己的导师,开启了读研生涯,在这里特别强调一点,导师的选择是重中之重,大家一定慎之又慎。确定导师后,通过查找学校网页对导师的介绍,对其研究的方向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加入本课题组的群,与师兄师姐交流,进一步了解即将进入的实验室目前正在进行的课题研究;对导师及其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做到心中有数后,就可以和导师面谈。如果条件有限,也可以用Email与导师联系。在联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了解导师目前的课题研究方向;(2)说明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3)请导师推荐几本专业书籍。施一公教授在其博文《方法论的改变》中谈及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区别时说道:本科生以吸取学习人类积累的知识为主,兼顾科学研究和技能训练;而研究生的本质是通过科学研究来发掘创造新知识,当前和以往学习的知识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学研究。因此,在复试结束与入学前这段过渡时间里,要努力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以更好的姿态迎接研究生学习生活。1.专业文献的查阅本科时,我们就像一个对新奇知识都照单全收的容器,而作为研究生的我们不能等着老师把知识倒进“杯子”,如果一味等待,那么我们就彻底“杯具”了。在此阶段,除了导师推荐的专业书籍需要仔细研读外,还需自主去查阅新的文献,追踪新的研究进展。首先,可以通过师兄师姐的推荐搜集一些相关文献;其次,通过学校图书馆数据库和相关论坛来查询相关文献资料;最后,需要通过一些文献管理软件对查阅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仔细的研读和做好阅读笔记。文献阅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由点到面。建立自己的知识树体系,通过一个点逐渐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枝繁叶茂,大家可以用思维导图软件,如sciplore、mindmapping等。(2)由杂到精。建立完知识树后,在大量泛读文献的基础上可以有选择地精读一些重要的文献。(3)由读到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阅读文献过程中遇到好的句子、思想火花等都应该记下来,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2.专业英语的学习不管你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成绩有多好,在入学前这段时间,一定不能放松对英语的学习,因为,多数情况下,必须阅读外文文献,你才可能追踪到课题最新的研究进展。另外,注意一点,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早已是英语的天下,因此在英语还不是很精通的时候,暂时不要去学二外。专业英语的好坏将会决定你是否能够接触到课题前沿,能否发表高质量的论文,能否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因此,再怎么强调英语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对于理工科的研究生而言,研究生三年将会有两年的时间在实验室度过,除了本科毕业论文的基本训练外,准硕士生还应该利用一切条件尽早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帮助师兄师姐打打下手。这个过程中你将会学到很多实用的实验操作技巧,另外还会结识更多圈子的牛人,对以后开展课题大有裨益。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大家一定费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做好实验记录。很多人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实验记录的习惯,导致在实验出现问题时不知如何解决,往往浪费大量时间。好的实验记录可以让你对实验有一个全局的把握并得心应手地解决存在的问题。操作一定要规范,实验失败是小事,如果对人身造成伤害就会得不偿失。另外,在实验研究中还应熟悉掌据新的实验技术或方法,如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对比实验或预实验,确定实验精度和实验合适的平衡时间,掌握对实验现象(特别是“异常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对实验数据以及现象进行比较、综合、抽象等思维加工的方法。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有人曾把英文26个字母用阿拉伯数字标记,字母表中排第几就是几分。其中,Good luck为85分,Hard work为97分,而Attitude为100分。三年读研生活,有一个最佳的Attitude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最后以我的座右铭“要想得到常人所不能得到的,就得付出常人所不能付出的”作为结语,祝愿大家三年研究生生活输快!作者:杨国力,系齐齐哈尔大学硕士研究生编辑:张卫华文章:《中国研究生》杂志
最近有很多朋友问我,“刚刚进入研一,什么都是一问三不知,处于这样状态的自己到底该如何做研究呢?”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知识来自文献!你不要抱怨自己的导师没有项目或研一的你没有参加项目从而无法做研究……这些统统都是借口。因为如果你自己不努力、不思进取的话,就算参加了项目,最后也未必能以项目为基础发表论文。很多导师一开学便要求研一的同学看文献、做读书汇报。你不要觉得这些都是无用功,就跟当时的小编一样,总觉得导师又没什么项目,还天天让我看文献,每周周一晚上雷打不动开会进行读书汇报。当时的我甚至还跑去论坛发帖吐槽,然而让我意外的是有个大学老师给我回帖了,大意说没有什么项目就不做研究了吗?不看文献你难道每天要去做廉价的兼职打发时间吗?论文难道不是出自文献吗?经过该老师的训导,我反而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踏踏实实阅读文献了。你要知道做研究的过程本身就需要知识面很广,需要你查阅大量的文献。同时你也要清楚地明白查阅文献并不是重复别人的工作量,而是激发你的灵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确定你的选题。导师之所以刚开始就让你阅读该学科领域的文献,只不过是为了你尽快了解该领域,掌握该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和热点,尽快融入科研之路。然而,看文献并不是说你单纯地看完就OK了,而是要学会提炼要点,学会总结论文框架模式,从而确立自己的选题和论文框架结构。当你确立选题和论文框架结构后,千万不要先着急写,一定要拿给导师看看,听听导师的意见。让导师看看这个选题是否可行?有没有研究价值?是否容易被期刊录用?不然你一个人没有听取意见闭门造车写出来可能只是徒劳无功浪费时间和精力而已。如果导师太忙怎么办?你就需要提前预约好时间,带着自己下载好的参考文献(一定要是核心期刊上高质量的文献)和列好的框架结构去找导师,而不是两手空空就去讨论了,请问你什么都不准备能说出新颖的观点吗?到最后可能会演变成导师很生气让你回去继续阅读文献了。如果导师太忙怎么办?那就找热爱学术科研的师兄师姐。你要相信同门之间一般都是很友好的,而且师兄师姐也是很愿意分享经验的。尤其是发表多篇核心论文的师兄师姐,多找他们取取经,你就会理解什么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几经周折完成初稿后怎么办?千万不要太心急就投出去了。一定要注意检查是否有错别字、是否标错图表序号、是否注明参考出处等。总之,做研究一定要秉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因为有可能就是一点小失误就会直接被退稿。我当时写完一篇论文后因为赶出版时间,所以没有仔细检查就投出去了,结果很快被退稿,理由是表头有个错别字,不具备严谨的科研态度。所以细节决定成败,在科研中也是一样的。为此,最好修改检查无误后打印出来拿着去找导师,听听导师的意见,反复修改后再投出去,这样录用几率也大很多。最后还需要注意一点,每个期刊的格式是不一样的,所以你决定投稿期刊后,一定要去官网查看期刊要求的论文规范格式,并按要求修改后再投,任何期刊往往都青睐无可挑剔的文章,所以尽量在格式等细节方面做到完美。只有这样才能在科研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新手做课题研究怎么写研究背景?很多人败在这两点!随着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国家和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家长们也越来越希望自家孩子的授课老师专业能力更强。教师做课题研究一般是针对教育教学中让人困惑并亟待解决的小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寻求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在做这样的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逐渐找到出破解问题的钥匙,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会相应地逐渐提高,同时能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和幸福体验。科研课题科研课题研究报告,一般有申请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不管在课题研究的哪一个阶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时,第一大内容便是要对研究背景进行描述。所谓“研究背景”,也可以写成“问题的提出”,是要阐述当前想研究或正在研究的课题其内容确定的依据,驱使研究者确定研究题目的理由。若是开篇所陈述的研究理由不充分,便难以烘托出研究的价值,研究的必要性便大为降低。那么,新手做课题研究怎么写研究背景呢?很多人败在如下这两点!两大误区写“研究背景”两大误区!第一、在“研究背景”中大写研究成果一般来说,研究报告第一大内容“研究背景”是写糟糕的“教育现状”、“教育现象”,即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的问题,驱使我们进行专题式研究的瓶颈问题,而“研究成果”应该放到报告的后半部分去撰写。但是有的写手却把研究所获得的研究成果放到这一部分来描写。如《小学低段语文新授课“五步”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笔者认为研究出结果了,是写结题报告了,所以在开篇第一个板块内容就大写特写经过研究取得了多少成果,探索形成了“五步”教学模式等等,写得很辉煌,很骄傲,可是这却放错了位置,这样“晒成就”的描述,应该放到报告后半部分的“研究成果”里去写。第二、描述“研究背景”内容空洞有的研究课题在描述“研究背景”时罗列了几点某些现象的不良现状,但着墨不多,用力也不够,显得“研究的理由”不充分,这样的描述会让人发出质疑:“这种问题不算什么吧?”,“这么简单的问题有人研究过,而且解决过吧?”有这样的质疑说明什么?说明你写的问题不是问题,小菜一碟!有啥好写的!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个反问的深层含义吧。第一个问题,“这种问题不算什么吧?”也就是说这个问题没有什么可研究的价值,没有价值的问题值得研究吗?答案是否定的。第二个问题,“这么简单的问题有人研究过,而且解决过吧?”也就是说相关问题有人研究过,将其研究成果拿来用,就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那还有必要重复研究吗?答案也是否定的。拿别人的研究成果来用,这是借鉴,是教研,不是科研。科研是需要创新的,科研是要探索出新认识、新观点、新方法、新策略、新模式,这正是做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的关键所在。所以,陈述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时,不能轻描淡写,必须讲究撰写的方法,要体现出研究的价值意义。“研究背景”中,教育现状怎么写?在撰写“研究背景”时,要怎样写才能深刻地反应“教育现状”呢?若用公式法表示,可以遵循“痛苦描述+现状调研”的公式去撰写。首先,为什么要进行“痛苦描述”?因为问题足够严重我们才要进行研究,找出解决办法,这便衬托出研究的必要性、迫切性。当然,再“痛苦”的描述也要与事实相符合,不能胡乱夸张,无病呻吟,喋喋不休,说个没完。每个“痛苦”的描述须点到为止,简洁明了。用文字描述现实中存在的糟糕问题,这种带有一定主观色彩的描写方式,属于实证研究方法之一的定性研究、定性分析。其写法是,先提纲式地罗列3-5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反应存在的让人苦恼的系列问题,如教师困惑、学生问题、教学现象等等。每个小点子下面“痛心地”陈述问题有多么多么多么的严重,最好绘声绘色,声情并茂,而且可以加入小案例,甚至可以配张小图,但要注意,案例描写需特别简洁,要三言两语便讲清楚,配图要佐证反应的问题,一图即可。注意,再怎么“痛苦”也不能夸大,要实话实说,最好不要过于文学化的描述,更不能艺术加工。课题研究要客观真实,切记!其次,怎样撰写“现状调研”呢?这就需要先做调研,后做分析了。调查研究法是科研课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形式。问卷调查可以在“问卷星”网页版进行问卷设计、发布、回收。注意,用问卷星设计,但做统计时,最好用excel,因为问卷星生成的统计图表是单个题目的统计呈现,不方便进行汇总统计。研究前调研数据研究后调研ovr在“问卷星”网页版设计发布问卷后,在后台收集数据并用excel进行数据汇总,再将数据表转换成统计数据图。在我们撰写报告时,不用插入问卷,只需要插入数据表或数据图即可,最好是统计图。将excel生成的饼状图、柱状图、条形图、雷达图插入科研报告中,然后在数据图表下方进行数据分析,反应调查结果,为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提供数据支撑。使用“用数据说话”的方法做课题研究,是实证研究方法中的定量研究方法,它与前文所述的定性研究相互配合,使我们的课题研究更严谨,更具有科学性。若是采用访谈、座谈的方式进行“现状调研”,也可以做数据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同上。科研课题研究报告,一般有申请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在撰写“研究背景”时,描述存在的问题、困惑、烦恼,都可以采取“痛苦描述”和“现状调研”两个方法来反应不良的教育教学现状,同时要切记避免走入“大晒成就”和“言之无物”两大误区!
在课题申报书的申报论证环节,需要申报者撰写研究假设。什么是研究假设?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要撰写研究假设?假设的内容是怎么形成的?研究假设表达方式是怎样的?在此,笔者和老师们交流一下学习与实践体会。供批判。笔者最初想写得简单一些,但在行文中,发现有些问题要交待。于是写得有些冗长了。读者可以直接阅读标题一、二、五。一、什么是研究假设研究假设是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科学理论、相关文献、实践经验,对研究问题的规律、原因做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研究之前的预先设想的、暂时的结论,是研究者所希望得到的某种结果。 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找出这样几个关键性的短语,如推测性论断、假定性解释,预先设想的、暂时的结论,研究者希望的结果等。这些短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研究假设的主要内涵。我们举个例子,稍做解释:如《实践性作业提升小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研究》这个课题。研究者推测:实践性作业可以提升小学生数学学科素养。其中这个结论是预先设想的,暂时性的,是研究者希望的。至于最终能不能提升小学生数学学科素养,那要通过研究与实践来验证。研究和实践后,可能会出现三类结果:“可以提升”、“不能提升”或者处于某个中间状态。二、研究假设有哪些特点呢周曦老师在《关于课题研究中“研究假设”之探索与思考》一文中,详细阐述了研究假设的几个突出特点。笔者认为,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预见性所谓预见性,就是在研究之前,要把解决问题的策略、路径、方法等进行预测,反映研究结论与研究问题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或是相关性关系。(二)科学性所谓科学性,就是给出的假设判断要有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依托,或演绎或归纳而来,是合乎规律、合乎逻辑的。虽然结论是推测和预想的出来的,但绝不是胡乱捏造,凭空而来的。(三)检验性所谓的检验性,就是提出的结论是可以通过科学实验或具体实践来进行检测。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检验假设正确与错误的过程。三、课题论证中为什么要撰写研究假设在选题论证或是研究方案设计中,有些教师往往忽视研究假设的撰写,认为研究假设并不重要。其实不然,在整个科研活动过程中,研究假设有其独特的价值。特别要强调的是:课题研究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检验研究假设的过程,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验证假设。那么研究假设在课题申报中有哪些具体的作用呢?(一)研究假设可以保证研究方向一致性因为课题研究的过程是围绕研究假设开展的,所以研究假设写的清晰明确,可以保证研究过程不跑偏。比如:《实践性作业提升小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研究》这个课题。课题研究假设的核心是“实践性作业可以提升小学生数学学科素养。”那么研究过程就要围绕实践性作业这个大的方向进行,如果不重视这个大方向,研究工作就可能出现游离中心,迷失方向的问题。(二)研究假设可以增强研究的成果意识研究假设建立了自变量以因变量的逻辑关系,自变量最终可以转化有效的成果,因变量是课题最终要达成的研究目的。研究过程就是要验证这个自变量的是真是伪。所以,有了这个研究假设,可以使研究者时刻围绕成果开展研究工作,提升成果意识。研究假设是通向成果的桥梁。如《实践性作业提升小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研究》这个课题。其自变量就是这个实践性作业,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要把这个变量分解细化,建立各种专题、操作流程、操作规范和依据数学素养建立评价指标,这些最终要转化成为成果。因变量就是那个研究目的,即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四、研究假设是怎么形成的?研究假设是研究者对课题研究系统思考和反复论证的结果。前文我们反复强调,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验证假设的过程。那么,表述研究假设就要把解决问题的诸多可行性举措、路径、策略、方法摆出来,依据研究者的视野对这些自变量进行评估、遴选、归类,建立起假设模型。有的教师问:那些解决问题的诸多可行性的举措、路径、策略、方法等从哪里来的?当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研究者带领研究团队经过学习、思考、借助相关理论、文献资料、实践经验预先想出来的。有的教师问:答案都想出来了,还用研究吗?当然要研究,研究就是验证你提出来的诸多答案是真还是伪,是不是能够解决你工作中的问题。其实,提出研究假设是需要一些方法的,最为常用的方法有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等。演绎法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式,即基于理论或规则来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归纳法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即基于研究者的自身的认知和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类比法是从诸多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建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和优选的思维方式,从而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操作层面,一般采取头脑风暴方式和利用德尔菲法进行。头脑风暴是组织课题组内部成员征集解决问题的策略;德尔菲法则是聘请相关专家或有经验人员征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五、研究假设的表达方式是怎样的一线教师特别希望给个模板,这样写起来比较方便。当然有一般性的写法,如:课题组认为,如果通过……的方法(策略、途径、方式、工具等),就可以促进(解决、提高、改善等)……如《实践性作业提升小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研究》这个课题,研究假设可以这样表述:如果通过建立基于数学学科素养的实践性作业专题系列,进行系统化地实施,并且建立起基于数学学科素养的实践性作业的评价标准、规范学生实践性作业的行为,可以提升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积累学习数学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写好研究假设要找准三个变量,并且处理好三者的关系。这三个变量为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自变量与因变量是因果关系,或是具有相关性的关系;要把无关变量控制在常态范围。写研究假设时,首先要把自变量的概念进行准确界定;然后分解自变量概念,找到其所包括的外延;随后研判外延与因变量所存在是因果关系或是相关性关系;最后以开列小标题的方式逐一进行表述,表述的模板如前文给出的。为什么要把无关变量控制在常态范围?主要是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做这样一项研究,“利用归因训练提升学生学业成绩的研究”,教师在开展归因训练的过程中,又超常规地给学生补课,增加课时,最后就无法判断学业成绩提升是补课造成的,还是归因训练造的。此文阐述借鉴周曦老师的一些观点,于此鸣谢。(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导读:上一期我们主要说了中学生做课题的两个问题新高考背景下,中学生做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高中生做课题有什么价值?高中生时间有限,怎么规划做课题呢?这一期我们继续说一下高中生做课题的几个问题:01中学生做课题有哪些方向?研究性学习是学习方法,涉及面是非常广泛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理科,才是研究,文科学习一样是研究。所以,用研究的方法,可以来进行人文社科、工程、自然科学的学习。比如中学生的课题案例:(青科创比赛全国奖)人文社科类:《北京地铁天通苑站付费区内地铁过道商业设施建设的可行性分析及方案初探》、《海南文昌方言的调查与研究》、《城市绿地与交通景观对心理压力的影响研究》等等。工程类:《分拆式节能灯》、《主动型车用限速控制装置的研究》、《一种口香糖残渣清理车》等等。自然科学类:《负载型复合光催化材料制备及去除油烟机网罩油污初探》、《蚂蚁筑巢及其在巢穴内行为的初步探究》、《基于蓝藻生长规律与化感作用的蓝藻水华治理方法探究》、《杂草稻越冬秘密:钻进土壤的种子诱发了休眠性》等等。02没有科研资源,学生可以做课题吗?有些学生和家长会认为,高中生做课题,只能是少数家长有高校科研院所资源的才行。这也是个误区。在研究性学习中,时间、科研支持、知识包括成本都是资源,资源都是有限的,怎么利用好资源解决问题,是学生真正要去有的意识(时间管理意识、成本意识、资源意识)。而且高中生做课题,不是科学家做科研,有科研资源支持是更好的,在科学性可以有所保证,在家长没有这方面资源的时候,也完全可以借助学校以及各种社会资源来弥补。03中学生做课题,要避开哪些坑?1、最大的坑:包装课题最近昆明事件、武汉事件的发生,不管是科创类比赛还是国外名校的筛选中,对中学生做课题的评价维度中,真实性放到了越来越高的维度。包装课题,对学生自己以及学校都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专家评委都是火眼金睛,两个问题一问,是不是学生做的课题一目了然。因此,谨慎避坑。2、一味追求高大上为了脱颖而出,为了让自己与众不同,为了显示高端,很多学生喜欢高大上的课题。题目要那种普通人都看不懂的术语,内容更是让大家都不明白是什么的。中学生科创的考核维度和科研还是有差异的。对中学生的课题,更多的关注点在于:创新性、科学性、规范性、社会价值性以及真实性等方面。所以中学生做课题,不是科学家做科研,盲目最求高大上,有时候只会适得其反。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理解智能、理解我们的大脑一直是一个被不断追逐的梦想;而自近代以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如何创造一个“大脑”,如何自己创造出智能更是吸引了众多科学家竞相比拼。用机器模拟生物神经网络的结构和信息加工的潜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类脑计算,也叫神经形态计算。目前的类脑计算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际上还没有形成公认的技术标准与方案。清华大学一项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提出“类脑计算完备性”以及软硬件去耦合的类脑计算系统层次结构,填补了类脑研究完备性理论与相应系统层次结构方面的空白。10月15日,清华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这一类脑计算体系结构领域的重要突破。而在成果背后,这一场源自于新兴研究领域的科技成果发布会也为我们带来三点启示。新兴研究也许并不“新”,要学会从科学进程中寻找方向近年来,从AlphaGo战胜人类顶级围棋选手,到人工智能系统预测、缓解人流拥堵,人工智能不再是一个新鲜词语。但在清华大学精仪系教授施路平看来,这些突破大多是从智能的某个领域接近或超过人类智能,是一种“窄化的人工智能”:“这些系统无法将这种能力从一项任务转移到另一项任务。作为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通用人工智能’应该是一种可以执行人类能够完成的所有任务的人工智能,即‘类脑’。”在施路平看来,与外界对新兴研究领域的某些认知不同,发展人工通用智能不是一个新的想法,而是随着科技发展需要紧紧把握住的“关口”:“如果我们看一下过去图灵、冯诺依曼这些大科学家早期的文章,会发现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梦想。现在为什么是发展人工通用智能最好的时机呢?因为随着精密仪器的发展,我们对脑知道得越来越多,我们似乎到了一个理解脑的关口。超级计算机的发展可以使我们进行很好的模拟仿真,省钱、省力、省时间。大数据、云计算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像脑一样复杂的系统,和脑交相呼应,我们可以共同研究、互相促进。另外,纳米器件已经可以使我们去发展像人脑能耗水平一样的神经元和突触这样的电子器件。科学家要学会借助时代发展寻找课题。”新兴研究不要过度逐“新”,更不能放松对基础问题的关注这场发布会带来的另一个启示是,某些时候,新兴研究不要过度逐“新”,更不能放松对基础问题的关注。记者了解到,现有类脑计算系统研究大多聚焦于具体的芯片、工具链、应用和算法的创新实现,而忽略了从宏观和抽象层面上对计算完备性和体系结构的思考。类脑计算软硬件间的高度耦合阻碍了它们在独立发展的同时互相兼容的可能性,如何突破这一局面,扩展类脑计算系统的应用场景?这成了上述团队下决心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通用计算领域的图灵完备性和冯·诺依曼体系结构都是非常基础、大家也非常熟悉的概念,以至于很多人都不会意识到,对于新兴的类脑计算系统领域,这是一个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研究员张悠慧说。施路平也认为,当前类脑计算的某些研究走向了一个极端:过度关注技术应用,而忽略了对最基础问题的研究。“这是需要注意和警惕的。很多时候,如果没有一个基础的标准、方案,只追逐最时兴的应用层面的东西,并不足以支持一个领域的发展。”施路平说。新兴研究要关注新的科学点,还要融合出“新团队”而在科研攻关的过程中,让团队成员感到压力的,不是科学问题上的挑战,而是来自于如何融合出一个“新团队”。这也是当前很多新兴研究领域面对的困境。“发展类脑计算和人工通用智能,真正的挑战既不是科学,也不是技术,而是我们的学科分布使得我们没有合适的人做这样的研究。而且,脑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一个探索自然世界,一个更关注应用,它们有不同的文化和语言,目标也不一样,所以多学科融合尤为关键。”施路平告诉记者,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由精仪系、计算机、电子、微电子、自动化、材料系和医学院7个院系组成:“我们7个院系的老师在一起反复讨论,每周半天的时间,最后我们7年只做了一件事情,叫‘融合、融合再融合’。”但这位科学家也坦言,当前困扰不少科学研究的关键点也就在于“融合”这两个字:“但在很多时候,跨学科交叉坚持起来很难,因为不同团队有自己各自的诉求,短期或长期的。这时就需要探索一种机制能够将人有效地结合、团结在一起。”(记者 邓晖)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理解智能、理解我们的大脑一直是一个被不断追逐的梦想;而自近代以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如何创造一个“大脑”,如何自己创造出智能更是吸引了众多科学家竞相比拼。用机器模拟生物神经网络的结构和信息加工的潜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类脑计算,也叫神经形态计算。目前的类脑计算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际上还没有形成公认的技术标准与方案。清华大学一项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提出“类脑计算完备性”以及软硬件去耦合的类脑计算系统层次结构,填补了类脑研究完备性理论与相应系统层次结构方面的空白。10月15日,清华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这一类脑计算体系结构领域的重要突破。而在成果背后,这一场源自于新兴研究领域的科技成果发布会也为我们带来三点启示。新兴研究也许并不“新”,要学会从科学进程中寻找方向近年来,从AlphaGo战胜人类顶级围棋选手,到人工智能系统预测、缓解人流拥堵,人工智能不再是一个新鲜词语。但在清华大学精仪系教授施路平看来,这些突破大多是从智能的某个领域接近或超过人类智能,是一种“窄化的人工智能”:“这些系统无法将这种能力从一项任务转移到另一项任务。作为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通用人工智能’应该是一种可以执行人类能够完成的所有任务的人工智能,即‘类脑’。”在施路平看来,与外界对新兴研究领域的某些认知不同,发展人工通用智能不是一个新的想法,而是随着科技发展需要紧紧把握住的“关口”:“如果我们看一下过去图灵、冯诺依曼这些大科学家早期的文章,会发现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梦想。现在为什么是发展人工通用智能最好的时机呢?因为随着精密仪器的发展,我们对脑知道得越来越多,我们似乎到了一个理解脑的关口。超级计算机的发展可以使我们进行很好的模拟仿真,省钱、省力、省时间。大数据、云计算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像脑一样复杂的系统,和脑交相呼应,我们可以共同研究、互相促进。另外,纳米器件已经可以使我们去发展像人脑能耗水平一样的神经元和突触这样的电子器件。科学家要学会借助时代发展寻找课题。”新兴研究不要过度逐“新”,更不能放松对基础问题的关注这场发布会带来的另一个启示是,某些时候,新兴研究不要过度逐“新”,更不能放松对基础问题的关注。记者了解到,现有类脑计算系统研究大多聚焦于具体的芯片、工具链、应用和算法的创新实现,而忽略了从宏观和抽象层面上对计算完备性和体系结构的思考。类脑计算软硬件间的高度耦合阻碍了它们在独立发展的同时互相兼容的可能性,如何突破这一局面,扩展类脑计算系统的应用场景?这成了上述团队下决心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通用计算领域的图灵完备性和冯·诺依曼体系结构都是非常基础、大家也非常熟悉的概念,以至于很多人都不会意识到,对于新兴的类脑计算系统领域,这是一个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研究员张悠慧说。施路平也认为,当前类脑计算的某些研究走向了一个极端:过度关注技术应用,而忽略了对最基础问题的研究。“这是需要注意和警惕的。很多时候,如果没有一个基础的标准、方案,只追逐最时兴的应用层面的东西,并不足以支持一个领域的发展。”施路平说。新兴研究要关注新的科学点,还要融合出“新团队”而在科研攻关的过程中,让团队成员感到压力的,不是科学问题上的挑战,而是来自于如何融合出一个“新团队”。这也是当前很多新兴研究领域面对的困境。“发展类脑计算和人工通用智能,真正的挑战既不是科学,也不是技术,而是我们的学科分布使得我们没有合适的人做这样的研究。而且,脑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一个探索自然世界,一个更关注应用,它们有不同的文化和语言,目标也不一样,所以多学科融合尤为关键。”施路平告诉记者,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由精仪系、计算机、电子、微电子、自动化、材料系和医学院7个院系组成:“我们7个院系的老师在一起反复讨论,每周半天的时间,最后我们7年只做了一件事情,叫‘融合、融合再融合’。”但这位科学家也坦言,当前困扰不少科学研究的关键点也就在于“融合”这两个字:“但在很多时候,跨学科交叉坚持起来很难,因为不同团队有自己各自的诉求,短期或长期的。这时就需要探索一种机制能够将人有效地结合、团结在一起。”
对于刚进入研究生生活的学生来说,面对新的学业生涯,多少是有点忐忑的,既想让自己的研究生生活丰富一些,又不怕耽误做科研的时间,尤其是怕给导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如何做一名导师喜欢的研究生是每个新生心中萦绕的问题。那么要想做到导师喜欢,就必须做到知己知彼,了解导师对研究生的基本要求和隐形要求,虽然说每个导师的要求会略微不同,但是基本上所有导师的诉求都差不多。塔主根据多年培养研究生的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导师授课磨合期的相互考察很多研究生认为,只要通过了研究生招生考试,就以为导师已经对自己认可了,你如果这样想,那就错了。因为研究生招生考试,对导师而言,其实仅仅是告诉导师你考试成绩还可以,你的其它信息导师一概不知。所以入学的第一个学期才是导师对你的真正考核期。这个阶段,研究生在琢磨导师的科研课题、研究方向和工作风格等,导师在暗中考察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分析能力、写作能力等。这种双向的考察一般在第一学期结束而完成。这个阶段的导师不会给你很重要的工作,大多数导师只是让你看看文献,了解一下研究领域,如果可以的话写一篇文献综述就可以了。说实话,这些都是导师的常规要求,但是要想在导师那里留下好印象,就需要你勤快和主动,这是每个导师都喜欢的品质。所以说进入研究生生活后,你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这个品质,请相信,这个品质终身受用!做好基本的科研任务保质保量完成导师的基本要求对于导师的基本要求而言,主要是针对科研方面来说的。一般导师要求在第一学期结束时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等研一结束时完成一篇本研究方向的综述文章,也就是说研一基本上是你花一年时间对研究的领域有一个系统的学习。总结出本领域主要的研究内容、方法、技术以及主流观点等。等第二年开始就要去做实验搞调查,获得你的毕业论文的数据。这个过程是你写毕业论文的根本,不用导师要求,你自己也要上心去做好。当然实际情况是你做实验的数据不仅仅是用于你自己毕业,更主要的是导师课题的需要,所以这个过程也是你研究生外业的核心阶段。等你拿到实验数据后,就应该马上行动起来将数据转化为文章,不仅是你是毕业论文,更主要的是发表的期刊论文。这些任务都是导师对你的基本要求,也是你作为一个研究生的基本要求。如果你做到这些,才会达到导师的及格线,不能说导师喜欢你,但是可以做到不讨厌。努力完成导师的隐形要求隐形要求不是必要的,也就是说如果你不能完成的话也不影响你的正常毕业,但是隐形要求里常常包含了导师的期待,就是导师在心中期待你能做到,但是不能强行要求你和明确要求你。比如帮助老师完成一些课题任务的撰写、帮助老师一起设计新课题的技术路线,或者帮助导师参加一些带有答辩任务的结题任务等,反正你天天跟着导师一起跑东跑西的任务,都含有隐形要求。其实这个才是导师喜欢你的关键,做好了你就能得到更多的隐形福利,比如就业推荐,多发劳务费等。但是要获得这种隐形要求的前提是做好基本要求,导师才信得过你。尽可能和导师主动交流其实不管哪个阶段,导师就是喜欢勤快、善于思考、主动积极的学生,讲到这里我相信你心中已经有了奋斗目标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