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怎样做课题?请听专家细细道来,你也可以做到更轻松更成功!或使

怎样做课题?请听专家细细道来,你也可以做到更轻松更成功!

那么你这个课题究竟做了没有做成怎么样就是怎么做的案例给要体现出来,所以这一部分呢,就说那个研究整个整个框架,那么还有一个呢,就是我我们那个研究方法,一般我们用的是三种方法就可以了,不需要太多,因为利息立项的时候多一点,总结报告结题报告不需要那么多。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也可以用行动研究法,一定有的观察法也可以,那么经验中总结法可以不需要最多四个,一般三个常用的方法列出来就可以了啊,那么也就不会教人家就不交了,建立了我们简单一点,但是我不知道。开题报告写一篇研究报告,里面一定要详细,就是立项报告,好像哪个说我要做什么,开发什么物质材料,好像你那个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内容,那里有一个对实物的观察的调查对食物的贯彻情况的调查,那么我们就是对材料的筛选就一开始哪些材料可以用的,那么把他。你如果是用一年时间的,就是一年时间,每个月都要有任务都加了任务,而且呢,凡是我们课题组,无论你两个人也好一个,你好要有会议纪要啊,我们讨论的什么东西,那个营救过程很重要,所以研究步骤了,我们就一步一步把它细化,把它细化细化之后呢,就容易做了。我能到我们某个月,我需要做什么层面东西的,我们就做什么东西,所以这一部分我们把它细化起来,研究研究步骤,那么呢?就是如果是结题报告了,我们就不写不交了,我们写研究过程啊,那么结题报告一直到这里都都保留的,到研究方法都保留下来的,就结题的时候及时报告。从客体提出为什么做这个课题就是一篇文章,为什么这些课题我用了什么方法?我做的过程是怎么样的?我的效果是怎么样的?我的结果是怎么样啊?我的成效是怎么样的?我的成果是怎么样的项目?我们这里结题报告,呃形成研究论文叫设计,那这个具体报道就是我们做的过程,做的就是研究过程是吧,就是解决我这个个体也没做,还有教学设计也是研究过程,那么案例呢?低年级的案例属于学生方面的论文方面属于老是方面的,那几个层面的东西都有了参与让你这个参与浓厚,科学素养提高就是成效来的。前面那些看得看得见摸得着的都是我们的成果来抓我们降分,那么这里最好加一个老师的科学,那个专业提升就是第六点老师的课才课题组成员的专业水平的提升,那么这个呢?就从那个发表论文方面的获奖方面的体现出来了嗯。所以我们这样做那个一步一步把那个卡里报告,当然你现在是已经省里面立项了吧,通过立项了吧啊,通过立项通过立项就广东教育学会秘书处通过立项,你就这样以后你就可以干就是修改。你先把原来的电子文档先修改变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那个总部的,因为我们我也是第一次参加那个课题,然后团队里面的一些怎么去做不了解,所以威胁性心里都领先这样做下来,先修改。为什么新修改的我现在说完之后,你明天忘记了你没修改到一年交流结题的时候,并且你那个不完善,就按照我的刚才提的意见,你先修改修改了之后,你就不用考虑那么结题报告里你就从哪里开始呢?研究方法之后,过程把他也就不叫改成研究过程就可以了吗?把成果列出来就可以了吗?说一大部分已经完成了,你修改之后你现在就其实不完善的。当然你那个课题的比较好做,因为刚开始一二年级的没有经验,他需要记忆方面的那个,不需要他的那个那呃,他需要进一部分的研究,所以我们立项课题一般分两部分一部分的确实你的那个立项报告做得很好,跟立项一部分是我们缺这一部分的研究,你刚好去研究了,我们就也给你们一项一般,他们是建立项的。所以呢,就就先修改修改完之后就慢慢再把那个部分详细到一个月做什么,你做完这个小课题之后呢,以后你做大哥,你这很容易做了,知道怎么做了不就一样,只是呢。小课题试用一年大课题,最起码要两年以上,所以他人内容差不多,你这个课题也可以,小柯的,也可以大课题,而且一般做大课题怎么样呢?已经做过,做了一半的有经验才去做了个大课题的不是我现在想一个个体出来就做什么,设计不是的啊,应该是已经在做得三个月才能才能有那个小课题,所以这部分的就就看还有有没有其他的不清楚或者不明白的地方,刚才胡老师您也说了很多,我们可能需要点时间去慢慢消化,但你们提出来的很多,我们也是一开始存在疑惑的地方,都一一的,刚好帮我们把我们就是指导指导的,一般我们就回回去之后我们三个课题组成员老人再根据您提供一个建议修改,以及我们还会细化一下上面提到的那个过程。

夺宝记

中国居民吃得怎么样?这份研究报告给出答案!

膳食质量普遍提高,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中国人营养和体格明显改善中国居民吃得怎么样?中国营养学会日前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简称《报告》)给出答案: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和体格明显改善。全国城乡居民来源于动物性食物蛋白质的比例从1992年的18.9%增加到2015年的35.2%。特别是农村居民的膳食结构得到较大的改善,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下降,城乡差距逐渐缩小。《报告》显示,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膳食质量普遍提高。谷类食物仍是能量的主要食物来源,蔬菜供应品种更加丰富,季节性差异明显缩小,居民蔬菜摄入量仍稳定在人均每日270克左右,与其他国家相比一直处于较好的水平。居民动物性食物摄入量增加,优质蛋白摄入量增加。农村居民的膳食结构得到较大的改善,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从1992年的70.1%下降到2015年的55.3%,动物性食物提供的蛋白质从1992年的12.4%提高到2015年的31.4%,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不同年龄段居民身高增加显著。《报告》显示,近30年来,中国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持续改善,6-17岁男孩和女孩各年龄组身高均有增加,平均每10年身高增加3厘米。农村儿童身高增长幅度为男生4厘米、女生3厘米,大于城市儿童男生3厘米、女生2厘米的身高增长幅度。成人平均身高继续增长,2015年18-44岁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9.7厘米和158.0厘米,比2002年分别增加了2.2厘米和1.6厘米。居民营养不足状况得到根本改善。从监测数据来看,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分别为4.8%和1.9%,已实现2020年规划预设目标。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营养不足发生率明显降低,特别是能量供应不足已经得到根本改善。儿童青少年、孕妇贫血率、维生素A缺乏率均有显著下降,营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撒修

哈佛大学75年研究:什么样的人最幸福?

来源:经理人杂志发展得最好的人是那些把精力投入关系,尤其是家人、朋友和周围人群的人。是什么让我们保持健康和幸福?如果你现在开始着手规划未来最好的人生,你会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哪里?回答有很多种,我们已经被无以计数的有关生活中最重要事物的图景轰炸了。媒体上充斥着那些富有、高声望、建立起自己事业帝国的成功人士故事。并且我们对这些故事坚信不疑。有个最新的调查,询问 1980-2000 年生的年轻人,他们最重要的人生目标有哪些。超过 80% 的人说,他们主要的生活目标是要变富有。这群年轻人中,还有 50% 说他们另一个主要生活目标是成名。我们总是被告诫要投入工作,努力奋斗,完成更多。我们似乎觉得要生活得更好,这些就是我们需要追求的。可事实真是这样吗?这些真的是在人类生命历程中帮助他们保持幸福感的东西吗?人一生中所做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怎样影响他们,我们几乎无从得知。我们对于人生绝大多数的理解,是从他人的回忆中获得的。我们知道,人是不可能有完整清楚的记忆的。我们遗忘了生命中大部分发生过的事情,使我们记忆形成过程简直充满创造性。马克·吐温曾经说过类似的话。他说道:”我人生中一些最悲惨的事情根本就没发生过。”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实际上以一种更积极的方式在保存我们的记忆。我想起一张广告上说的:“任何时候开始拥有幸福的童年,都不算晚。”但要是我们能够观察整个人生呢?要是我们能从人们青少年时期一直追踪到老年,去观察到底什么才是真正能够帮助人们保持幸福、健康的东西呢?我们已经做到了。哈佛成人发展研究可能是目前有关成年人生活研究中历时最长的。75 年间,我们追踪了 724 位男性。年复一年,我们询问他们的工作、家庭生活、健康状况,当然我们在询问过程中并不知道他们的人生将会怎样。这样的研究极为稀少。几乎所有类似的研究都在 10 年内流产了,原因可能是失访率太高,或者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撑,或者研究者兴趣点转移或去世以后没有其他人接手。但是多亏了运气以及几代研究者的坚持,这项研究成活下来了。在最早的 724 名男性中,大约有 60 位还在世,并继续参与这项研究,他们绝大多数都已经超过 90 岁了。现在我们正开始研究他们总数超过 2000 个的孩子们。而我是这项研究的第四任领导者。从 1938 年起,我们追踪了两组男性。第一组在加入研究时还是哈佛大学大二的学生。他们属于 Tom Brokaw 所说的「最伟大的一代」。他们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完成大学学业,之后绝大多数人为战争工作。另外一组我们追踪的群体是波士顿最贫穷区域的男孩。正是因为他们来自于 20 世纪 30 年代波士顿麻烦最多、最底层的家庭,才被选入我们的研究。多数人都住在出租屋里,许多甚至没有热的或冷的自来水。当他们入选研究之后,所有的青少年都接受面谈和医学检查。我们去他们家里对他们的父母进行访谈。后来这群青少年长大成人,进入社会各行各业。有的成了工厂工人,成了律师、泥瓦匠、医生,有一位成为美国总统。有的成了酒精依赖者,一些患上精神分裂症。有的从社会底层一路爬升到上流社会。而一些人却沿着相反的方向走过这段人生旅程。这项研究的发起者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想到,75 年之后我能够站在这里,告诉你们这项研究仍然在继续。每两年,我们充满耐心和辛勤的研究人员打电话给我们的研究对象,询问是否能够再寄给他们一套有关他们生活的问卷。波士顿城郊的许多研究对象问我们:“你们怎么总是不断地想要研究我?我的生活没什么意思啊。”而哈佛的毕业生从没问过这个问题。为了得到他们人生最清晰的画卷,我们不仅仅只是寄给他们问卷。我们在他们的客厅里对他们进行访谈;我们从他们的医生那里获取医疗记录;我们获取他们的血样,扫描他们的大脑;我们和他们的孩子们交谈;我们用摄像机记录他们和自己的妻子谈论最隐秘的担忧。大概十年前,我们终于询问他们的妻子们,是否愿意作为研究对象加入我们的研究。很多女士都说:“你知道,是时候了。”那么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从这些人生活中提取出来的长篇累牍的信息到底教会我们什么?其实,完全无关财富、名声或者拼命工作。我们从这项长达 75 年的研究中得到的最清晰的信息是:良好的关系让我们更快乐,更健康。就这样!对于关系,我们学到了三条。第一条是,社会连结真的对我们有益,而孤独却有害。事实证明,和家庭、朋友和周围人群连结更紧密的人更幸福。他们身体更健康,他们也比连结不甚紧密的人活得更长。而孤单的体验是有害的。和不孤独的人相比,那些比自己所希望的样子更孤单的人觉得自己更不幸福,他们到中年时健康状况退化得更快,他们的大脑功能衰退更早,而且他们的寿命更短。令人遗憾的是,任何一个时刻,每 5 个美国人中就有不只 1 个说自己孤独。我们知道,在人群中你也可能感到孤独,在婚姻中你也可能感到孤独。所以我们学到的第二条信息是,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你拥有的朋友的数量,不是你是否在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中,而是你的亲密关系的质量。事实证明,处于冲突之中真的对我们的健康有害。举个例子,充满冲突而没有感情的婚姻,对我们的健康非常不利,甚至有可能比离婚还糟。而生活在良好、温暖的关系中是有保护作用的。当我们追踪我们的研究对象到他们的 80 岁之后,我们希望回顾他们的中年生活,来看看我们是否能在那时预测谁会享有幸福健康的晚年,谁又不会。当我们把所有有关他们 50 岁的信息都整合起来之后,发现能够预测他们晚年生活的不是他们的中年胆固醇水平,而是他们对所在亲密关系的满意程度。50岁时对自己的亲密关系最满意的人,80 岁时最健康。而良好、亲密的关系似乎能缓冲我们在衰老过程中遇到的坎坷。生活得最幸福的伴侣,无论男女,在 80 岁之后都说,当他们感到更多躯体疼痛时,他们的心情依然快乐。而那些处于不幸关系中的人,当他们感受到更多躯体疼痛时,这些疼痛被增加的情感痛苦给放大了。第三条我们学到的关于关系对我们健康的影响是,良好的关系不仅只是保护我们的身体,也能保护我们的大脑。研究表明,在 80 岁之后依然处在对另一个人安全依恋关系中是有保护性的。在关系中真的感到自己能在需要时可以依赖另一个人的人们,他们保持清晰记忆力的时间更长。而感到自己在关系中真的无法依赖另一个人的人群,他们将更早出现记忆力衰退。而那些良好的关系,并不一定要一直保持平顺。一些 80-89 岁老年夫妇,他们可能一天到晚都在吵架。但只要他们感到自己真的能在困难时刻依赖另一个人时,他们根本就不会记得那些争吵了。所以我们学到的是,良好、亲密的关系有利于我们的健康和完好状态。这是老智慧,是祖母和牧师的忠告。为什么明白这个道理这么难?就拿巨大的财富来说,我们知道,一旦基本物质需求被满足了,财富就帮不上什么忙了。如果你从每年挣 75000 美元提高到 7500 万美元,我们知道你的健康和快乐基本不会发生变化。而至于声望,媒体不断地入侵和缺乏隐私使得多数名人显著地不健康。这显然不会让人更快乐。至于拼命工作,有一条真理说,没有人在临死前觉得自己要是花更多时间在办公室就好了。为什么这些这么难理解,这么容易就被忽视了?是啊,我们是人啊。我们真正喜欢的是快速解决方案,一种我们能得到的,又能让我们生活得好并且一直保持下去的东西。关系错综复杂,照顾家人和朋友是繁重的工作,一点也不性感也不光芒万丈。而这也是终生的,绝无尽头。在我们的 75 年研究中拥有最幸福退休生活的人是那些主动寻找玩伴来替代工作伙伴的人。正如调查中的年轻人一样,我们的研究对象中很多人在一开始还是青年的时候,他们想要生活得更好,真的相信声望、财富以及高成就是必须追求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在这 75 年间,我们的研究显示:发展得最好的人是那些把精力投入关系,尤其是家人、朋友和周围人群的人。那么你们呢?假如你们今年 25,或者你们 40、60 岁。投入关系对你们来说是什么样的?可能性是无限的。也许是简单到拿和屏幕打交道的时间来和人打交道,或者通过一起做点什么新鲜事,比如散步或者约会,或者联系那个多年来不曾说过话的人,来点亮一段死气沉沉的关系。因为对一个总把小别扭放心里的人,这些看上去很平常的家庭敌对事件是会造成严重后果的。我想用马克吐温的另一条名言来结束。一百多年前,当他回顾自己的一生时,他写下了:“生命如此短暂,我们没有时间争吵、道歉、伤心。我们只有时间去爱。”所以说,好的生活是建立在好的关系上的。而这种理念是值得传播的。来源:李开复、《VC/PE/MA金融圈》

红云岗

哈佛大学75年研究成果:什么样的人会活得最幸福?

来源:格上理财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人,他们不缺钱不缺地位,但是总给人留下一种过得很不幸福的印象。也有一些人,虽然日子过得清贫,每天却总是笑意盈盈阳光开朗。到底是什么因素对人的幸福起到关键作用?哈佛大学历时75年,追踪了724位对象的生活,得出了一个结论。今天这篇文章,是这项研究的第4任领导者在TED的演讲,给出了他们最核心的研究结论,分享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以下,Enjoy:1哈佛大学75年研究:什么样的人最幸福?生命进程中,是什么让我们保持健康和幸福?如果你现在开始,着手规划未来最好的人生,你会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哪里?一个最新的调查询问1980~2000年生的年轻人,他们最重要的人生目标有哪些,超过 80% 的人说,他们主要的生活目标是要变富有,还有 50% 说他们另一个主要生活目标是成名。我们总是被告诫要投入工作,努力奋斗,完成更多。我们似乎觉得要生活得更好,这些就是我们需要追求的。可事实真是这样吗?这些真的是在人类生命历程中,帮助他们保持幸福感的东西吗?人一生中所做过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怎样影响他们,我们几乎无从得知。我们对于人生绝大多数的理解,是从他人的回忆中获得的。我们知道,人是不可能有完整清楚的记忆的。我们生命中大部分发生过的事情我们都遗忘了。有时我们记忆形成过程简直充满创造性。马克·吐温曾经说过:我人生中一些最悲惨的事情根本就没发生过。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实际上以一种更积极的方式在保存我们的记忆。我想起一张广告上说的:任何时候开始拥有幸福的童年,都不算晚。但要是我们能够观察整个人生呢?要是我们能从人们青少年时期一直追踪到老年,去观察到底什么才是真正能够帮助人们保持幸福、健康的东西呢?我们做了这件事:哈佛成人发展研究,可能是目前有关成年人生活研究中,历时最长的。75年间,我们追踪了724位男性。年复一年,我们询问他们的工作、家庭生活、他们的健康状况,当然我们在询问过程中并不知道他们的人生将会怎样。这样的研究极为稀少。几乎所有类似的研究都在10年内流产了,原因可能是失访率太高,或者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撑,或者研究者兴趣点转移或去世以后没有其他人接手。但是多亏了运气以及几代研究者的坚持,这项研究成活下来了。在最早的724名男性中,大约有60位还在世,并继续参与这项研究,他们绝大多数都已经超过90岁了。现在我们正开始研究他们总数超过2000个的孩子们,而我是这项研究的第四任领导者。沃丁格(RobertWaldinger)该研究的第四任领导者从1938年起,我们追踪了两组男性。第一组在加入研究时还是哈佛大学大二的学生。他们属于Tom Brokaw所说的“最伟大的一代”,他们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完成大学学业,之后绝大多数人为战争工作。另外一组我们追踪的群体是波士顿最贫穷区域的男孩。正是因为他们来自于20世纪30年代波士顿麻烦最多、最底层的家庭,才被选入我们的研究。多数人都住在出租屋里,许多甚至没有热的或冷的自来水。当他们入选研究之后,所有的青少年都接受面谈和医学检查,我们去他们家里对他们的父母进行访谈。后来这群青少年长大成人,进入社会各行各业。有的成了工厂工人,成了律师、泥瓦匠、医生,有一位成为美国总统。有的成了酒精依赖者,一些患上精神分裂症。有的从社会底层一路爬升到上流社会。而一些人却沿着相反的方向,走过这段人生旅程。这项研究的发起者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想到,75年之后我能够站在这里,告诉你们这项研究仍然在继续。每两年,我们充满耐心和辛勤的研究人员打电话给我们的研究对象,询问是否能够再寄给他们一套有关他们生活的问卷。波士顿城郊的许多研究对象问我们:你们怎么总是不断地想要研究我?我的生活没什么意思啊。而哈佛的毕业生从没问过这个问题。为了得到他们人生最清晰的画卷,我们不仅仅只是寄给他们问卷。我们在他们的客厅里对他们进行访谈,我们从他们的医生那里获取医疗记录,我们获取他们的血样,扫描他们的大脑。我们和他们的孩子们交谈,我们用摄像机记录他们和自己的妻子谈论最隐秘的担忧。大概十年前,我们终于询问他们的妻子们,是否愿意作为研究对象加入我们的研究。很多女士都说:“你知道,该轮到我了。”那么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从这些人生活中提取出来的长篇累牍的信息,到底教会我们什么?完全无关财富、名声或者拼命工作。我们从这项长达75年的研究中,得到的最清晰的信息是:良好的关系让我们更快乐,更健康。2三个核心结论对于关系,我们学到了三条:1.社会连结对我们有益,而孤独却有害 事实证明,和家庭、朋友和周围人群连结更紧密的人更幸福。他们身体更健康,他们也比连结不甚紧密的人活得更长。而孤单的体验是有害的。和不孤独的人相比,那些比自己所希望的样子更孤单的人觉得自己更不幸福,他们到中年时健康状况退化得更快,他们的大脑功能衰退更早,而且他们的寿命更短。令人遗憾的是,任何一个时刻,每5个美国人中就有不只1个说自己孤独。我们知道,在人群中你也可能感到孤独,在婚姻中你也可能感到孤独。2.起决定作用的,是亲密关系的质量 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你拥有的朋友的数量,不是你是否在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中,而是你亲密关系的质量。事实证明,处于冲突之中真的对我们的健康有害。充满冲突而没有感情的婚姻,对我们的健康非常不利,甚至有可能比离婚还糟。而生活在良好、温暖的关系中是有保护作用的。当我们追踪我们的研究对象到他们的80岁之后,我们希望回顾他们的中年生活,来看看我们是否能在那时预测谁会享有幸福健康的晚年,谁不会。当我们把所有有关他们50岁的信息都整合起来之后,发现能够预测他们晚年生活的不是他们的中年胆固醇水平,而是他们对所在亲密关系的满意程度。50岁时对自己的亲密关系最满意的人,80岁时最健康。良好、亲密的关系,似乎能缓冲我们在衰老过程中遇到的坎坷。生活得最幸福的伴侣,无论男女,在80岁之后都说,当他们感到更多躯体疼痛时,他们的心情依然快乐。而那些处于不幸关系中的人,当他们感受到更多躯体疼痛时,这些疼痛被增加的情感痛苦给放大了。3.良好的关系不仅保护身体,也能保护大脑 研究表明,在80岁之后依然处在对另一个人安全依恋关系中,是有保护性的。在关系中,真的感到自己能在需要时可以依赖另一个人的人们,他们保持清晰记忆力的时间更长。而感到自己在关系中真的无法依赖另一个人的人群,他们将更早出现记忆力衰退。而那些良好的关系,并不一定要一直保持平顺。一些80-89岁老年夫妇,他们可能一天到晚都在吵架。但只要他们感到自己真的能在困难时刻依赖另一个人时,他们根本就不会记得那些争吵了。所以我们学到的是,良好、亲密的关系有利于我们的健康和完好状态。3生命如此短暂我们只有时间去爱为什么明白这个道理这么难?就拿巨大的财富来说,我们知道,一旦我们的基本物质需求被满足了,财富就帮不上什么忙了。如果你从每年挣75000美元提高到 7500万美元,我们知道你的健康和快乐基本不会发生变化。而至于声望,媒体不断地入侵和缺乏隐私,使得多数名人显著地不健康。这显然不会让人更快乐。至于拼命工作,有一条真理说,没有人在临死前觉得自己要是花更多时间在办公室就好了。为什么这些这么容易就被忽视了?是啊,我们是人啊。我们真正喜欢的是快速解决方案,一种我们能得到的,又能让我们生活得好并且一直保持下去的东西。关系错综复杂,照顾家人和朋友是繁重的工作,一点也不性感也不光芒万丈。而这也是终生的,绝无尽头。在我们的75年研究中,拥有最幸福退休生活的人,是那些主动寻找玩伴来替代工作伙伴的人。正如调查中的年轻人一样,我们的研究对象中很多人,在一开始还是青年的时候,真的相信声望、财富以及高成就是他们想要生活得更好就必须追求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在这75年间,我们的研究显示:发展得最好的人,是那些把精力投入关系,尤其是家人、朋友和周围人群的人。那么你们呢?假如你们今年25,或者你们40,或者你们60岁。投入关系对你们来说是什么样的?可能性是无限的。也许是简单到拿和屏幕打交道的时间来和人打交道,或者通过一起做点什么新鲜事,比如散步或者约会,或者联系那个多年来不曾说过话的人,来点亮一段死气沉沉的关系。因为对一个总把小别扭放心里的人,这些看上去很平常的家庭敌对事件,是会造成严重后果的。我想用马克吐温的另一条名言,来结束今天的演讲。一百多年前,当他回顾自己的一生时,他写下了:“生命如此短暂,我们没有时间争吵、道歉、伤心。我们只有时间去爱。”

每下愈况

研究生生活怎么样,看看正在读研学生的现状,不少人表示很痛苦

现在很多学生都已经知道了自己的考研成绩,结果也肯定是有喜有忧的。不过很多人发现,就算真的考上了研究生,结果还是和自己想象中的差很多。于是有一些学生,在好不容易考研上岸之后,却放弃继续读研或者是中途研究生退学。下面我们来看几个正在读研的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现状,不少人表示很痛苦。网友一:本科就读于一普通一本学校,研究生就读于北京一985大学,学了一个冷门的工科专业,现在是硕士二年级。现在的情况就是每天干完导师的杂活之后根本不想学习(主要是不想干本行了),但是又很迷茫,不知道该干什么,没有目标,所以最近两个月都是混混沌沌的度过,心里也知道这种状态不好,知道应该认准一个方向,然后一直走下去,但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做,这种状态有时候很痛苦。网友二:研究生的生活很累、很痛苦,但也很充实,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学的专业在全国排名是数一数二的,所以进入刚开始读研的时候,感觉学习环境完全变了,每天都会待在实验室里完成到时要求的项目。每天都会感觉时间很紧,并且周围的同学都是学霸。所以能从中学到很多在本科阶段学不到的东西,并且还学到了周围同学一些很好的学习品质。网友三:研究生期间,周围学习的生活差别还是很大的。忙的同学整天都看不到踪影,不忙的学生则特别悠闲。生活节奏总体和本科生活不一样。读研时期的课总体会比本科少,但是花费的精力会更大,再加上研究生时间比本科短,所以会感觉很多事情来不及做,有时候会有一种焦急感。网友三:本科后跟随考研大军的脚步后准备考研,幸运的是一次就上岸了。不过虽然是考上了研究生,但其实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在读研之后,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越来越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喜欢的事情是什么。在整个读研期间,我最大的收获除了研究生学历之外,就是收获了这一点。研究生圈子非常狭窄,相识的人就那么十几个。虽然在读研期间一直在忙碌,但是自己并不怎么喜欢学术。所以进了实验室就像等毕业。研究生的生活,其实相对来说是比较枯燥无聊的。如果是那些不喜欢学术科研的人,在考研之前最好还是应该考虑清楚。对于那些中途放弃读研的人,就是一开始没有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所以才会有很多人发现,在读研后生活更加痛苦。现在读研也是一件双面的事情,有的人能通过读研后更上一层楼,但是有的人在读研后只是浪费了三年时间,什么都没有学到。以上就是研究生的生活怎么样,看看正在读研学生的现状,不少人表示很痛苦!

辞郎洲

研究生真实的生活是怎么样的,看完你就蒙了

今天一个研究生朋友跟我说,我会恨我导师一辈子,是因为他,才让我没有机会读博的。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现在读博基本需要小论文,而他导师不给好的idea,不给钱做实验,自己好不容易搞出一篇文章后,老板还压着不让发,你们觉得恨不恨呢?所有跟大家说说研究生真实的生活?很多时候导师可能一个月见一次,当然也有导师天天见的,所以研究生得靠自己,不管老师怎么样还是靠自己,除了老师压文章的除外。研究生其实一个专业也会出现两极分化的,有的人可能早上6点晚上10点,有的人可能天天睡大觉,取决于自己和导师。研究生课程很少,主要是科研,跟老师做项目,做实验,发小论文这些的,也有自己考证的。研究生的社交范围很窄的,班里几个人都可能不认识,就认识师门的人,因为没有机会,没有平台,所有很多学校开通了相亲网站,会定期举办联谊活动。不管研究生生活怎么样,希望你有机会参与。等你们

女巡按

考上研究生之后怎么样了

我自己现在是在读博士了,研二时申请了硕博连读,并顺利通过考核。继续在这个专业上生根发芽。研究生中,也会有一些颓废、堕落了的学生,跟刚大学一样,不过这个比例会小很多,大部分人考研是为了更好的发展,都会在研究生阶段继续努力。英语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虽然也没有人督促你去学习,但是所接触到的文章基本是英语的(不得不承认人家老外确实做的好),而且经常会有报告,讲座,有很多也都是英语的,听不懂就错过了。还有就是论文,基本得是英语的。也就是说读研阶段,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需要上升一个层次,其中对于英语的结构和逻辑关联的掌握非常关键,科技论文非常讲究这些。参加学术会议,展示自己很重要。你所做的研究领域,大部分人不知道你的工作,如果可以,一定要展示自己的成果与发现,这点对于课题组内报告或者和导师报告也是一样的。我目前参加了一项会议,展示了自己的海报,有幸被评为优秀poster。很多研究生都会焦虑,感觉压力大,因为面临很多问题,而且一时完全找不到解决方案。科研中,阅读文献的过程会很痛苦,特别是英文文献,看完一遍,不知道别人做了啥,为什么这么做,其中的12345这些点都没搞懂,然后34567这些呢需要去读其他文献……。实际实验过程会遇到更多问题,比如一些实验需要控制的变量很多,其中一些变量有不可控(真的会有这样)。做完实验发现这次的数据有点问题,可能需要重新做,或者设备仪器被整的不好用了,然后你辛辛苦苦的结果需要从头再来。这样的一些过程会让你开始否定自己。所以心态很重要啊,调整好心态加油吧其实还有来自身边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如今金钱至上的时代,当你看到以前的一些同学朋友开始工作,结婚生子,买车买房,这个时候也会质疑自己选择这条路到底对不对。目前我也有些迷茫,但是我不去操心太多因为下图:大家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呢,转发、评论、关注下

法与理

研究并呈现失败者,这就是悲剧的意义

周思成主题:中国古代战争中的围城内外——《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读书会时间:3月8日19:00方式:微博、快手、抖音直播嘉宾:罗新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郭建龙 作家周思成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编审主持:李鸣飞 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办:汉唐阳光从失败者视角去看待历史更多从金朝本身的史料出发李鸣飞:今天是《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的分享会。有朋友问我书名第一个字怎么念。我说这个字是“隳”(huī)。他说为什么起这么难的名字,是不是要自绝于我们普罗大众?先请作者思成谈一下为什么选择这个题材?为什么用这个题目?周思成:这本书涵盖“蒙古灭金”首尾二十多年的历史,这样的历史可以从多种视角进行解读。比如我们最熟悉的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它的整个情节跨度大致相当于《隳三都》这首尾二十年。我的书相当于是他那个故事展开的一个背景。他偏向于从南宋人的视角看待天下,从郭靖个人国仇家恨的视角展开。这个故事还有一个讲法,是讲蒙古帝国的崛起。这二十年的战争是蒙古对外战争的序幕——先打西夏,解除它的侧翼之忧;然后打金朝,这是蒙古人登上世界舞台的序幕,是蒙古帝国由此奠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从胜利者的角度去叙事,也是一种角度。我自己选择从失败者——就是这段历史中被灭亡的金朝——的视角去看这段历史,更多从金朝本身的史料出发,对他们抱以更多同情。因为大金王朝抵抗蒙古人的侵袭、救亡图存的悲壮历史非常触动我。在这本书里,我没有将之作为蒙古世界帝国登场前的序曲,没有把当时金朝疆域内生活的千千万万生灵的牺牲和所受的痛苦,视同一种历史前进的必然代价。我觉得任何人只要读过《金史》中对这一段的记载,都会对一座围城孤岛之中金朝居民顽强抵抗、图存于亡的悲壮历史感到震撼和同情。李鸣飞:思成跟我都是北京大学张帆老师的学生,都是研究蒙元史的。但我们在这一点上很有相似性,就是看金史会比看元史更感动。因为金史写得特别好,读金史会体会到当年执笔记下这些史料的作者,对于那个朝代非常深厚的感情,尤其读到最后金朝灭亡,甚至会不忍心读下去。不知道罗老师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就是看到一个已经灭亡的王朝反而对它更有感情?罗新:这个主要看是谁写的历史。因为元代修史时主要用的,都是金朝的遗民(当然有一些是南宋的),是金国在蒙元政权里服务的那些文人。那些曾经很有地位的文人大概都有一点故国情怀,在文字上多多少少会体现。论及对亡国历史感情的留存,按理说六朝的结束是一个很容易让人产生强烈情感的事件。但事实上我们读《陈书》《南史》啥也看不到、啥也没有,就觉得“该完”“不行”,人家大隋就是最好、唐最好。似乎六朝都是为隋唐历史做铺垫而存在的,隋唐历史的出现就是因为把这些“割据”的、“偏安”的(这都是很晚时期出现的词汇)的朝代都干掉了。今天我们经常听到说东晋“偏安”“割据”,其实这都是胡扯的一些词汇,都是非历史的。现在人喜欢这样,本来可以特别激动人心、让人留恋的像南朝、六朝的灭亡,值得大写、特写,但没有。写出来都是笑话一样的东西,写陈后主怎么可笑、张丽华怎么怎么样,全是这些话。围城战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对围城内外人群非常特殊的考验周思成:书名副标题中第二个元素是“围城史”。如果关注历史都会了解,围城史在西方是一个固定的,或者说是比较成熟的历史书写模式。国内以往的研究对围城史是着墨不多、比较令人遗憾的。我比较注重收集这类书,郭建龙老师的《汴京之围》(此前唯一一本以古代围城为主题的历史作品)出版之后,我就赶紧买过来;还有一些港台和欧美出版的著作,比如讲1683年奥斯曼帝国围攻维也纳的,讲君士坦丁堡陷落的,还有讲1565年围攻马耳他的。从军事技术史角度来说,古代围城和守城、攻城技术发展的总体面貌变化不太明显。公元前500年左右,波斯军队围攻旧帕福斯城,主要用的是攻城锤。这种古代战争中攻城一方用得最多的武器,在当时壁画及雕塑上面出现比较多。另外一个是攻城塔楼,这是古代世界以攻城为主题图像的重要特点。蒙古人围攻巴格达,用投石机,这是中世纪围城最有特色的一个工具。奥斯曼帝国围攻君士坦丁堡时,除了用了投石机,还用了大炮,那是非常有名的。从史学研究角度,围城有非常大的价值和魅力。虽然大兵团运动战可能会有军事天才尽情挥洒,有千军万马纵横驰骋,好像是比围城要精彩很多,但我自己觉得,围城战是在一个很特殊历史条件下,对围城内外一些人群非常特殊的考验。休谟曾在一篇论文里,讲人类所面临的伦理道德冲突时说了两个例子:第一个是一艘船快沉了,在这个沉船里面的人,是不是可以用尽他所有的手段去求生,而不管之前他受到的很多道德原则的束缚?如果在这样一种极端情况下人们这样做了,算是对的吗?第二个例子,如果一座被围困的城池,由于饥饿濒于毁灭,人们会不会在这样的情况下还尊重平时那些公平正义的法则?会不会为了别人牺牲自己,或者只是为了自保而牺牲别人?休谟这样的举例,给我感触特别深。在我看来,可以把船和围城看作是很好的比喻。围城就像战争火海中的一艘沉船,就像泰坦尼克号一样,在上面总有各种令人激动或者悲伤的喜剧与悲剧。在围城当中,传统的身份、地域与阶层分野,比如战斗人员和非战斗人员、乡村和城市、精英和民众,这些身份都变得很模糊。都在一个城里,社会因素比如政治、经济、心理都开始发挥作用,有很多我们之前在普通战争史上很少见到或者见到不多的外交斡旋、政治阴谋、伦理冲突及理性的计算,比如自保还是牺牲、救人还是害人、吃人还是被吃,这样一些东西往往在围城史的叙述中能够得到体现,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种历史现象。所以我选择了“围城”这样的主题。副标题连起来就是“蒙古灭金围城史”。关于正标题“隳三都”,当时和出版方讨论过是不是有点太生僻。我觉得“隳三都”作为一个关于孔子的典故,应该还算比较为人所知。可能还是有很多人不了解,但我觉得大家可以看副标题。一方面做更宽广的铺开一方面往历史更深层次去挖掘李鸣飞:郭建龙老师的《汴京之围》写的是金灭北宋,您怎么看思成的这本书,觉得跟您那本《汴京之围》有什么相似和有差异的地方?郭建龙:当初写完《汴京之围》就有人问我能不能接下去写。我想接下去写哪个,一个是岳武穆,第二个是金朝。岳飞那个事写的人太多,而金的灭亡我认为没法写。我没有你们这么了解金朝的历史,在我看来,金朝灭亡的史料远没有北宋的充足,很难去书写。所以读到《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感慨思成史料上的功夫确实下到位了,我非常佩服。我和思成的书,共同点比差异要大得多。我们之所以用现在的方式去写作,很大程度上是意识到了中国历史书写的空白点——叙事史方面我们一直是非常不足的。西方传统上,从希罗多德开始,叙事就非常好,比如《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无论雅典出征西西里还是全军覆没,细节都展现得非常好,还原起来也容易。但中国任何一场战役都很难去还原,比如楚霸王打的仗,司马迁写得也很激动人心,但还是太简略了,不知道具体的过程。穆斯林世界对于历史的书写也是非常详细的。举一个印象非常深刻的例子,《世界征服者史》是穆斯林写蒙古的。写到蒙古人第一次西征,打到中亚一个叫苦盏的地方,苦盏守军艰苦抵抗之后出逃。坐着船一直顺着锡尔河往下走,蒙古人拉着铁链子要截他,被他斩断铁链继续往下逃。一直快到咸海边上,弃船逃走,上岸之后被两个蒙古人追,结果他拿出来箭说:“我只剩两支箭了,这两支箭对付你们两个正好,你们看着办。”蒙古人就把他放走了。这样的细节,不光是围城战役的过程,包括人的性格,都写得非常完美。但中国缺乏这种。所以我和思成希望以更高一点的标准来做这个事情——一方面做更宽广的铺开,如政治的、经济的,包括文化制度、军事制度;一方面往历史更深层次去挖掘。现代一些历史读物还是有问题,一个是史观比较陈旧;第二个是缺乏铺开、缺乏细节。具体到战争史,永远是《孙子兵法》式的,讲王侯将相的勾心斗角,缺乏更多战略战术层面的内容。比如罗马军团的方阵怎么排列、怎么打,包括马其顿长矛兵怎么用长矛,长矛什么样?像这些东西根据外国史料我们都可以还原。但是中国就很难还原,只告诉你一些类似“兵者,诡道也”。具体每一场战争当中怎么样排兵布阵,中国军队里也教这些东西,但形成史书的比较少,这是第一。第二,只是在军队系统内部流传,没有传到外面让后人去了解,最后随着王朝、军队系统的灭亡而失传。所以挖掘这些东西很有必要。整体上,我觉得思成的这本书在这几个方面都做得非常完美。历史叙事中不写技术细节这是中国史料的特点周思成:还有一个问题,关于围城史的地位,我想请问罗老师和郭老师,你们觉得这个跟古代人军事观念不太重视攻城、重“伐谋”“伐交”有没有关系?跟古代对技术比较轻视有没有关系,因为围城还是比较重视机械和技术的一种作战方式?罗新:我同意你们的意见,说历史细节资料特别少,这是中国史料的特点。不只是关于攻城,是什么都少——野战的也很少,各种各样的具体训练也没有。我们什么技术都缺乏记载,吹嘘中国古代的攻城,也不说具体的墙多高、墙多厚、里面用什么东西建的,都不说,啥都不知道。另外一个史料的特点是围绕某个具体重大事件的时候——比如你提到的玉璧之战,玉璧城就是围城之战——写得很细致。颍川围城,跟蔡州城围城时间差不多,地点差不了几十公里,没多远,也是写得很详细。不是说它不写、避开这个事,整体上就是不在历史叙述里面占很大的分量。我们知道写书的这些人都不是打仗的人,后来写报告的人也不是打仗的人。具体打仗的人知道很多,但不报告这些东西。觉得最重要的是看自己死了多少人,对方怎么样,无非是想知道这个。古人读书对这个事也不在意,会觉得“知道那么细干什么,杀人的事有什么好说的”,因此也不去说。史料就这样形成,后来这样一再形成,直至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史料内容不均衡分配,让我们很不满意。今天开始注重了,才发现以前是什么技术都不写,不只是军事技术写得少,是什么技术都没有——关于当时的运输条件、道路什么设施,那些东西都没有,驿站什么的都不写,都匆匆忙忙说简短的几句。因此我们不知道古代到底怎么行军的。看跟诸葛亮有关的材料,说诸葛亮厉害,是说他挖灶挖多少。这反映了中国史料的基本特征。李鸣飞:的确,我们读古代战争史经常发现,关于怎么打仗讲得非常少,但经常会出现一些巫术的记载。比如思成书中讲到,蒙古军队有一种“札答巫术”,可以突然天降大雪。对此现代人往往难以置信,但蒙古军队很相信,觉得他们就是靠这个赢的。最后金被围城的时候,也有很多道士或者号称自己有神术的人跑来找金朝的皇帝。思成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周思成:确实,这在蒙古灭金过程中出现了不止一次,除了中都、南京(开封)之外,到蔡州还有一些类似的记载。我也想到郭建龙老师书里讲的“六甲神兵”,那个是非常有名的。我在书里给出的是一个心理学解释,但这个解释还不是特别令人满意。其实像这些今天看来很旁门左道的东西,比如占卜或者对敌人进行诅咒,在古代是历史非常悠久的知识体系,也渗透到军事领域。比如“兵阴阳”也是一种军事知识、军事技术,历史非常久远。如果我们看当时的《武经总要》,它有前集和后集,前集是一些非常理性的东西,比如教你怎么去放火、怎么去攻城、怎么去排兵布阵,但当你翻到后集,会发现有大量关于占卜、望气等等的介绍。这是古代人的一种信仰,是客观存在的。围城一方面造成无力感另一方面迫使全民面临战斗周思成:在围城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条件下,一者围城造成无力感——如果你有办法就不会被围在里面;如果你的军队有智慧、有援军或者有其他办法,围城就不会发生。你被困在围城的事实本身,说明一些正规的军事手段无法解决你的困境。这样的围城给所有在围城中的人一种非常无力的感觉,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二者,如果我们看野战的历史,会发现是很多精英参加,有很多职业军人去做这个事情,就很少会看到民间信仰或者民间巫术出现。但由于围城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社会状态,不分战斗人员和非战斗人员,是把前线直接移到你的城门口甚至你的屋檐下,是社会上上下下所有阶级都在参加的一个事件,并不只和职业军人或那些掌握了军事技术的精英有关,就也和围城里面很多掌握民间信仰或者民间巫术的人有关。这两个条件综合起来就给了类似“六甲神兵”出现的机会。它们不太可能在正常的状态下出现。李鸣飞:思成说的很有道理,巫术其实是在没有选择情况下的选择。那金朝迁都呢?思成能不能评价一下,金朝迁都是不是一个明智之举?周思成:这让我想起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里所说的,一个君主专制国家与由联邦组成的国家有什么不一样。它比较难征服,但是你一旦把它的统治者抓到了,或者把统治者家族灭绝了,后续统治就很容易了,因为已经没有“头脑”了。而如果你是去征服诸侯林立的国家,征服的时候很容易,因为很容易出现内奸或者四分五裂,可一旦要统治的话很难。所以一个君主专制国家,君主很重要。一旦把君主消灭了,像北宋那样两个君主成为俘虏,在其他地方有再多力量,因为没有大脑,就再无法调集血脉和肌肉去抵抗。所以在古代传统观念里,君主本身是不能处于冒险境地的,比如北宋檀渊之盟,寇准逼宋真宗去亲征。当时还有很多大臣想要跑到成都、金陵,还有人把地图献上来,这样荒唐的提案在当时可以堂而皇之、正儿八经地进行讨论。君主不能冒险,整个统治阶级、朝廷是不能上前线去抵御外敌的。这是一个方面。但还有一个方面,如果轻易把都城迁到别的地方,任何情况下都要重新对你的战略资源和地缘格局进行调整。迁都这件事情总是很亏,书里我提到,苏轼曾说迁都就像是败家子赌博,输到什么都没有了,只好把家底给卖了。这是有道理的。从金朝本身来说,金朝的根本之地是在女真发祥地辽东。迁都中都之后,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来源其实是河北和山东为主,里面有大量的女真军户还有各种粮食和物资都需要依靠这个地方。如果把都城迁往黄河以南,那个地方比较荒凉,算是金朝的边境地区,不是一个腹心地区。这跟北宋、南宋不一样,北宋丢掉了汴梁可以偏守南方,因为江南经济和各种资源可以支撑它做这样的决定。但金朝出去丢掉了河北、山东、山西这些地方,单单把国都迁到河南,河南的资源无法支撑它和蒙古之间长期的战争。即便从今天来看,这个迁都是比较吃亏的。后人确实也是这么认为的。但迁不迁都不是我们决定的,是当时的历史当事人做决定。金宣宗的性格是不喜欢冒险、非常关注烦琐事情、很有控制欲的人,不会像真宗或者其他人一样去冒险为国守边。在当时情况下金朝只有迁都这一个选择。已经注定要完了还能再撑20年这展示了生命的光辉罗新:刚才说汴京被攻占以后,两个皇帝被抓走了,说北宋就“灭亡”了。这个词要慎重——宋朝不仅没有灭亡,后来还很强。遭遇过北边那么强的侵略,宋朝还扛了很久,真了不起。宋朝发展到很高的水准,所以能支撑,这是历史上没有过的。为什么最后还是不行?因为撞上了这么一个历史时期,这个时间是最特别的时期。没有谁顶得过、没有谁能扛得过去,能扛那么久。宋还是了不起的,即使是在两个皇帝被抓走、土地丢失一半以后,还能那么扛,说明真的很棒。宋那么强,是值得崇拜的,应当从历史分析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所有的古代国家都是复合型的经济,没有哪个国家是纯游牧国家或者纯农业国家。一个国家内部一定是有多种经济、多种生产方式、多种文化、多种语言、多种族群的。任何国家都是这样,没有例外,只不过看它们之间是如何配置的,中间结构是什么样子的。宋跟金之间是很偶然的一件事,不是多么必然。宋把北边搞丢以后,后面的依托、多样性大大下降,缺乏北方那样的大背景、那样的支撑,面对骑兵就不行了,对北方作战依靠水军就不行了,就出现了劣势。这是为什么对金作战始终处于守势并且还老吃亏,战报上不容易写得好看。但能够撑下去,这是很厉害的。金跟蒙古作战过程当中,搞来搞去之后把自己搞成悲惨的局面,这是因为复合型的国家结构垮掉了。把北方丢了,野狐岭之战后失去了对临近草原地区的控制,后来撑了一些年不行了。军马不行了,没有那些东西了,经济肯定不行,仅仅靠华北,华北能生产点粮食,但跟南方比就不行了。所以金到后来真的是撑一天是一天,因为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财政根本吃不消。跟已经在世界史上发展到极盛的游牧轻骑兵部队撞不过,南边也发展不过去,它的失败是很容易理解的。但都是可歌可泣的,还能撑那么久——已经注定要完了还能再干20年。我们看过去的人,不管什么人都应该佩服他,因为这显示了人的生命力量。思成这本书读起来,从这个角度,我觉得是有趣的。如果从后知后觉读史者角度看,会觉得金“肯定不行,完了”,但不管从哪个角度看,还能撑那么久,撑得还挺好,这展示了生命的光辉。所以对失败的研究,对失败的呈现也是这一点,这就是悲剧的意义。来源:北京青年报

不纯于德

瑞德西韦的研究进展怎么样?

00:55瑞德西韦的研究进展怎么样?在15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张新民说,在国外还没有做完临床试验。

兄曰

中国农大怎么样?研究水平、教学质量双指标跻身亚洲大学100强

泰晤士发布了最新亚洲大学排名,本次共417所亚洲大学上榜,比去年多了58所。以下为教学质量榜单前二十强:上榜亚洲大学排名强的有24个国家中国有111所大学跻身榜单,是本次上榜数量最多的国家,其中北京大学在中国排第1,清华大学在中国排第2,香港大学在中国排第3;日本上榜大学数量排名第二,共103上榜,其中东京大学在日本排第1,日本排名第2是京都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在日本排第3;上榜数量第三的国家是印度,有49所大学上榜,其中印度排名第1是印度科学研究所,印度理工学院-孟买在印度排第2,印度排名第3是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在之后的还有,伊朗上榜29所大学。各国家名称上榜大学数量:今年中国有18所大学上榜教学质量50强,今年中国大学上榜数量与2018持平。教学质量中国前20的大学北京大学(第1名),教学质量成功赶超首尔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京都大学;清华大学(第2名);香港大学(第7名),教学质量排名超越了香港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15所高校;浙江大学(第8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10名);复旦大学(第11名);上海交通大学(第12名);香港中文大学(第14名);香港科技大学(第16名);南京大学(第18名);国立台湾大学(第25名);武汉大学(第27名);香港城市大学(第31名);国立阳明大学(第35名);中国人民大学(第37名);中山大学(第44名);哈尔滨工业大学(第47名);香港理工大学(第49名);南开大学(第55名);华中科技大学(第64名)。中国农业大学学术引用一项亚洲第114,收入一项亚洲第147,国际视野一项亚洲第279,研究水平跻身亚洲第90,教学质量跻身亚洲第83;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引用跻身亚洲第96,收入一项亚洲第177,国际视野跻身亚洲第71,研究水平一项亚洲第150,教学质量跻身亚洲第37。国立台湾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亚洲大学教学质量分指标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