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本科研入门书籍,出版多年依旧好评不断,不少人给出这样的评价:“应该和各学科的经典教材放在一起当作必备材料”“如果你想要从事科技领域,这是一本必读的工具书。”“这本书清晰、流畅,对于做研究,写学术论文提供了非常好的指导,提供了很多中肯的建议,这本书应该成为研究方法论书籍的一个重要的辅助性材料——否则学习了方法论,还是不会具体操作,写成论文。”《How to write and publish a scientific paper》出版于1979年,涵盖了科技论文撰写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写作不再仅仅是科研人员的发表论文的必备技能,任何内容输出与创作,都可以参考本书内容。这是一本适合反复翻阅的工具书,面面俱到,很多细节在具体实践中值得反复推敲。全书内容是英文版本,前半部分讲的是科技论文如何撰写,后半部分设计了会议摘要、项目进展报告等内容。作者:本次分享的版本作者为罗伯特戴(Robert A. Day)巴巴拉盖斯特尔(Barbara Gastel)。罗伯特戴(Robert A. Day)为美国特拉华大学英文教授,1986年到1999年期间在该校教授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科技英语写作课程。同时他还是美国科技信息所出版社(ISI Press)的前任社长以及微生物学期刊和美国微生物学会出版的其他期刊的执行主编。巴巴拉盖斯特尔(Barbara Gastel)为本书第六版的作者之一。她是得克萨斯A&M大学副教授,撰写了《将科学介绍给大众》、《科学与教学:大学与专业学校老师指南》等书,同时也是科学编辑委员会的刊物《科学编辑》的编辑之一,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时至今日,该书在某电商平台上仍标出784元的高价。限时免费领即日起,《How to write and publish a scientific paper》PDF电子版限时领取,真实有效。关注说刊酱,回复「入门书」立即免费领如何用英文进行规范的科技论文写作?如何写出好的基金申请书和项目进展报告?如何准备会议摘要、口头陈述论文、撰写海报和会议报告?如何向国际期刊投稿并让你的科技论文更容易被接受和发表?这本书能告诉你的,远不止这些……目录速览本书于1979年首次出版后不断再版和重印,深受理工科学生和科研人员的欢迎,被全世界上百所大学列为科技写作方面的教科书或参考书。本书旨在帮助科研人员提高科技论文写作能力,使其论文更容易被国际期刊接收和发表。全书分为8编41章 ,清晰而准确地阐述了科技论文的各个要素、论文投稿和发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如何进行会议交流、准备会议摘要、口头陈述论文、撰写海报和会议报告以及基金申请书等其他文章的写作,涵盖了科学论文写作和发表的方方面面。对于理科学生和科研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SCI期刊#
在晋升职称前都需要发表论文,但是大都缺乏论文发表经验,不了解论文发表投稿渠道,论文是写好了,可是往哪发却成为了问题。今天PaperPP小编结合工作中的实例总结一些经验分享给大家,今天说的希望对大家有用:首先第一步:我们在写好论文后,首先应该确定期刊的级别,比如是要普刊还是核心期刊。选择合适的期刊(这里刊物的级别要参照职称评审条件,严格按照职称评审条件对学术期刊杂志的要求去执行)。然后第二步:论文投稿,论文投稿很多作者老师理想的选择都是希望可以直接向杂志社投稿,但是这有一系列问题:1.不清楚具体有哪些杂志能满足自己的职称评审条件要求;2.不知道有哪些杂志的收稿方向和自己所写的文章收稿方向一致;3.不知道杂志的刊期(出刊时间)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要求;4.杂志的版面要求也是很清楚;5.杂志所上的数据库;6……总之,如果不是对学术期刊有些了解,直接给杂志社投稿会面临比较多的问题,包括后续与社里的沟通事宜等等,所以大家在投稿前最好还是先去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职称评审学术论文投稿知识点:在选择学术期刊杂志时我们一定要注意鉴别期刊的真假:1.所投稿的学术期刊杂志必须在新闻出版总署可查;2.所投稿的学术期刊杂志必须在对应的数据库(知网、万方、维普、龙源、中国期刊网)可查;如果不能满足以上两点中的任意一点,皆为假刊,请慎重!相关阅读:《有免费发表论文的期刊吗?》《如何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发表论文时如何判断期刊是否正规?》
导师胡松胡松是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一名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碳基固体燃料高效清洁及技术研究。他曾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170余篇,H因子33,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68篇,SCI被引用2500余次,单篇SCI最高被引用221余次,出版论著8本,授权发明专利26项。他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项目计划,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年)。在各个方面均有建树的胡松老师,是如何取得今天的成就,他关于科研、生活和与教书又有什么样的看法?接下来就同小招一起,去感受胡松老师的人格魅力吧。关于科研:兴趣是慢慢培养形成的1.请老师简单向我们介绍一下您的科研方向。我的科研领域主要是碳基固体燃料高效清洁利用以及高值化转化机理。简单的说就是研究如何清洁,高效地利用煤,生物质,天然气以及石油等能源。个人的研究方向更偏重于煤和生物质这类固体燃料。在中国,60%以上的电力生产是通过煤的燃烧产生,因此关注煤的热转化过程,如燃烧,热解,气化是十分有必要的。2.一些同学会遇到对自己的方向不感兴趣的问题,请问老师您觉得应该如何解决?对于方向不感兴趣可以分为真的没有兴趣和“假的”没有兴趣。完全没有兴趣的同学可能更适合从事文科工作,那么我认为这类同学可以考虑转专业。而95%以上的同学觉得没有兴趣都来源于不了解这个方向,就认为自己是没有兴趣。事实上,他们可能都不清楚煤燃烧实验室在干什么。导师给他们安排一个课题,还没有深入地了解这个研究领域的工作人员在做什么就妄下评价。我认为对于自己的课题应该先通过阅读文献等手段初步了解后,再培养兴趣。兴趣就是慢慢培养得到的,没有谁天生就对某一行业感兴趣。3.很多同学在成为研究生后都面临零科研经验的问题,请问老师,您有什么好的建议?我的想法是:首先,大家要做到不要怕,不要慌。科研就是将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合理利用的一个过程,面对科研,不要有心态上的压力。第二,要对科研有好奇心,慢慢培养自己的兴趣。第三,要积极地跟别人沟通,交流,无论是自己的导师,还是师兄师姐,在与他们的谈话中获得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4.关于如何写论文,找论文的创新点,老师有什么建议吗?这是一个有挑战性和技巧的事情。导师在给你确定方向后,先阅读中文文献,清楚在这个领域中方的研究者们在做什么,确定自己方向的关键词。再通过关键词去搜索英文文献,关键词不需要设定的太绝对。你可能会搜到一两百篇文献,面对大量文献时,先读摘要和结论,可以帮助你快速的筛选文献。然后根据文献与自己研究的契合程度分别进行精读和泛读。读文献一定要动笔总结,分类规整。对这个方向已经做了哪些事,还有什么事情可以做但还没做的要有清晰的认识,从而找到自己的创新点。我建议大家要写论文,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这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对今后的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论文具有总结性,它能帮助大家查漏补缺,也会对自己的研究思路有更加清晰的认识。采访中的胡松老师关于学生:科研不是目的,学生才是1.老师如何看待研究生期间导师与学生的关系?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亦师亦友”:在学业方面,导师予以专业的指导,但是在学业之外,二者的关系应当是平等的。读研究生时,同学也都到了二十一二岁的年纪,都是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独立人格和个体,导师也应当给予其足够的尊重,比如当他进学生办公室的时候,会提前敲门。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需要两方同时去维护的,导师要去努力,同学也要去经营。研究生阶段是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期,学生如果能与导师良好相处,将来走向社会了以后,和领导、同事之间的相处,就知道大概应该如何处理。2.您选学生的时候最看重他们哪些特质?按照老外的那个单词叫motivation,就是动机。我会判断你对这个专业有没有真正的兴趣,或者仅仅就是想混一个硕士文凭,我并不希望你们是后者。我总跟我的学生们讲,你们一路走来,假设你们是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的话,你们已经是千里挑一了,到了研究生绝对是万里挑一的,如果研究生阶段你们想去混文凭,那就是把前面的十几年的这个辛苦劳作都放弃掉。如果你们去算这个帐的话,是十分不划算的。只有继续往上走,才能看到更不一样的风景。3.您曾说“一个老师最好的作品是他的学生”,为何会这么说呢?我个人觉得你既然叫老师而不是科学院的研究员,那么你最大的成果就应该是学生,因为老师对应的就是学生,研究员对应的可能是技术或者发明。但与此同时,老师的成果是学生诚然不假,要把这个学生培养得很优秀的话,老师也要做一些比较好的科研,要带着学生一起去把这个科研做上去,学生的能力才可以有所提高。但是始终要明确一点,科研不是目的,学生才是。4.您是如何做到对学生因材施教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色,假如说你是湖南人,可以吃辣,他是江苏人,可以吃甜,每个人的口味是不一样。有些学生他比较外向的,有学生比较内向,如果都用同样的处理方式的话,可能只满足了部分学生的需求,那要放弃不适应这种处理方式的学生吗?这个是不大合理的。我把我的学生分了五个组,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上午跟一个组的同学碰面,主要是聊聊科研的进展,如果有其他方面的事情我们也可以谈。大概半年的时候,我大概可以估出每个人的特质,然后选择不同的方法去引导他们。右三为胡松老师关于华中大:妙不可言的缘分1.您能否分享一下当初为何选择在华中大读书,又出于何种原因选择了留在华中大任教?首先是出于对家乡的眷恋与情怀吧,我是武汉本地的,从小在这长大。在华中大读完博士之后,便决定留在这里发展,华中大是一所综合实力非常强的学校,我所学的学科排名也是领先的,专业化水平较高,再加上那个时候教师的待遇也有所提高,于是就选择留在华中大任教。2.您从华中大毕业,又在华中大任教,能否分享一下对这个学校是一种怎么样的感情?我对华中大的感情是相当深厚的,可以说我是看着华中大长大的。在我的学生时代,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的话,那就是我以华中大为骄傲,不管是学校实力排名,还是学科排名,在我国都是领先的,在如此优秀的学校里学习,自豪与幸福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任教之后呢,看法有了一些改观,不再像学生时代那样看重一些表面的东西,而是由衷地希望华中大能发展得越来越好。更让我觉得与华中大有妙不可言的缘分的是,我的导师、我的岳父岳母、我的夫人都是华中大出身的,世界万物的联系果然是具有普遍性的!3.任教多年后,您对老师这个职业的看法是否发生过什么改变?我是2004年开始在华中大任教的,到现在已经有16年了。这期间网络、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也越来越关注新闻资讯。老师这个职业的道德水准,一定要高于一般水平,因为教师的使命就是培养学生,让学生身心健康地茁壮成长。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的知识面也越来越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教师提出了挑战,“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得有一桶水。”因此,我也会去积极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喜好、特性,然后再去思索我们的培养方案是否需要修改。总之,无论社会怎么变化,教师的初心一定不能忘。采访中的胡松老师关于压力:放开眼界,突破自我1.工科研究生经常会面对很大的科研压力,请老师谈一下您对这种现状的看法。求学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压力的过程。学习应该是不断向前进,而科研是另一种学习的方式。对大多数同学来说,在大学二年级之前的学习更多是对书本上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研究生阶段则需要培养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过去,大家走的都是既定的轨道,利用一些理论知识,通过考试就能完成任务,在步入研究生行列后,科研更看重自身的创造力。因此,这意味着大家会面临更大的挑战。科研要求大家去找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那么就需要知道别人已经走过了哪些路。在这个过程中要阅读大量的文献,深入了解自己的方向已经有了哪些研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开辟一条新路。大部分同学的压力来源于如何找到一条新路,我认为大家应该具备努力和沟通能力这两个特质。努力在于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压力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只有付出了努力才有跨过挑战的可能。沟通能力是需要大家在科研的道路上与自己的导师,师兄师姐们多交流,询问他们的意见和想法,避免走一些弯路。相信做到以上两点,都不会有问题。除此之外,我认为每个同学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抗击打能力。谁没有失败过呢?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大家迈入社会,都必定会经历更多的挫折和挑战,只有相信自己,愿意去面对困难,才会最终取得成功。2.很多人表示研究生生活就是忙忙忙,关于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老师能否分享自己的看法并给学生一点建议呢?就以我自己为例吧,我读硕士的时候还有时间踢球、看书,陶冶情操;读博士的时候,看书限于专业书籍;到工作的时候发现根本没有时间看书了。我们只会越来越忙,身份越来越多,责任也越来越多,关键就是看自己怎么去管理时间、切分时间吧,学会做一个平衡大师,哪些时间留给学习和工作,哪些时间留给社交,哪些时间留给自己,要做到心中有数。3.能否讲一些对华中大学子的寄语?“学在华中大”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莘莘学子也一直在贯彻执行。我希望我们华中大培养出来的是五花八门的、多元化的人才,广涉政界、企业、学界等等,具有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希望我们的同学们把将自己培养成复合型人才作为目标,放开眼界,突破自我。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为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做更大的贡献!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 文案 | 赵夕影 华芷萱 徐艳艳图片 | 冯家兴 胡松编辑 | 张惠洁审核 | 裴鉴 刘开玲 童哲
每篇论文的成型都经过不断的修剪与调整。学术论文是比较讲究严谨的,所写的每一步都需要我们有逻辑科学性。成功发表论文是一个结果,过程才是真正考验人。论文的发表要经过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从确认主题、查阅文献、科研试验、撰写论文、修改润色到最后的投递发表。而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修改是对于一篇初稿论文进行升华、提高发表几率的重要步骤。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修改自己的论文呢?以下为大家提供三个方向,方便大家修改自己的论文。一、修改材料主要指对论文引用的材料增加、删节或调整; 材料是文章中的“血肉”,它是证明观点的论据,是论点成立的依托。那么对选用材料的基本要求是:一是必要,即选用说明观点的材料;二是真实,即所用的材料必须符合实际,准确可靠;三是合适,即材料引用要恰当,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在修改论文中,要看引用的材料是否确凿有力;是否有出处;是否能相互配合说明论点;是否发挥了论证的力量;是否合乎逻辑;是否具有说服力。要把不足的材料补足,要把空泛的陈旧的平淡的材料加以调换;要把不实的材料和与主题无关的材料坚决删除。修改材料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查核校正,即先不考虑观点、结构、语言,只查核材料本身是否真实、可信、准确,包括对初稿中的定律、论断、数据、典型材料、引文出处等进行核对,发现疑点和前后矛盾的地方,一定要搞清楚、弄明白,如果引用了经典作家的话,如有条件最好核对原文,把一切失误、失实和有出入的材料给予删除或改写准确,保证论文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之上。材料的真实性是论证论题的最基本条件,对于不实的材料,引用只会造成论文的不真实,虚假。第二步,根据论证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的要求,对材料进行增、删、调。对于缺少材料或材料单薄、不足以说明论点的,就要增补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新材料,使论据更加充实,使论证变得更充分有力。对材料杂乱、重复,或材料与观点不一致的,则要删减,以突出观点,不能以材料多而取胜,应以适度为佳。对于陈旧、一般化的材料,则要进行调换,换上更合适的材料。论文材料的选择关系到论文内容的充实性,太少会让读者觉得泛泛而谈,太多则会让读者觉得赘余,所以数量上的把控也是尤为重要的。二、修改结构结构是论文表现形式的重要因素,是论文内容的组织安排。结构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论文内容的表达效果。结构的调整和校正,关系着全文的布局和安排。调整结构,要求理顺思想,检查论文中心是否突出,层次是否清楚,段落划分是否合适,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如何,全文是否构成一个完整的严密的整体。调整的原则和要求,是要有利于突出中心论点,服务于表现中心论点。修改结构,应主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层次是否清楚,思路是否通畅。一般可以先从大小标题之间的关系来看文章的思路和层次。如果论文不设小标题,则必须从内容去判断。例如,文章在内容上是否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联系;全文的布局、层次和段落的安排是否有条理;层次的脉络是否分明、顺畅;各段的分论点是否明确、协调;对杂乱无章的阐述要疏理通顺;删去重复和矛盾的地方,补上缺少的部分,达到全文意思上连贯通畅。这也涉及到材料的使用,对于那些多余的材料,不能为文章提供清晰层次和思路的内容,要彻底删除。第二,结构是否完整。论文要有一个完整的结构。一篇论文要有绪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协调一致,即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有材料有分析的论证,有鲜明有力的结尾。同时还要审视各个部分的主次、详略是否得当。对于缺少的某个部分要及时的予以补充,同时合理的安排各部分的内容。第三,结构是否严密。一篇论文必须是论点与论据,大论点与小论点之间有严密的逻辑性。如果论文结构松散,要加以紧缩,删去那些多余的材料,删去添枝加叶、离题太远或无关紧要的句段。为使结构严谨和谐,对全文各部分的过渡和照应、结构的衔接、语气的连贯等方面,也要认真地考虑和修改。三、修改语言和标点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要使论文写得准确、简洁、生动,就不能不在语言运用上反复推敲修改。论文的语言修改,主要是在三方面下功夫:一是表达清楚而简练,用最少的文字说明尽可能多的问题,是一篇高质量论文必不可少的条件。为了使文章精练,必须把啰嗦、重复的地方,改为精练、简洁的文字;二是文字表达的准确性。为了语言的准确性,就要把似是而非的话,改为准确的文字;三是语言的可读性,为了语言的可读性,要把平淡的改为鲜明,把拗口的改为流畅,把刻板的改为生动,把隐晦的改为明快,把含混、笼统的改为清晰、具体。如何加强语言的推敲和锤炼呢?为了使语言准确、简洁、生动,不能不锤炼字句,而锤炼字句,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对语言的锤炼加工,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所以锤炼不能脱离内容的需要,去孤立地雕琢文词,追求华丽。这是在指导思想上必须明确的。在修改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尽可能利用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对生造词语、词类误用、词义混乱等用词不当、词不达意的毛病,要坚决改掉,坚决消灭错别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自造词。鲁迅说他自己写文章“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只有自己懂得或连自己也不懂的生造出来的字句,是不大用的”。这样一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第二,对结构残缺、结构混乱、搭配不当等不合语法的句子,要注意改正,使之合乎语言规范。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代作家皮日休说:“百炼成字,千炼成句”。字句要好,就必须反复锤炼、反复琢磨修改。第三,要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力求上下贯通,语气一致,通顺流畅。第四,检查标点、规范书写。标点符号是文章的构成要素之一,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用得恰当,能够准确地表达内容;反之,就会影响内容的表达,甚至产生歧义。检查标点符号,主要是看标点符号的用法是否正确,以及调整点错位置的标点符号。修改时,要按约定俗成的用法,严格按规定的格式进行书写。另外,修改时,对论文中的图表、符号、公式要检查,要合乎规范,对比较复杂的容易出错的,更应仔细校正。
1 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的区别: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通常是实际统筹处理投稿和承担答复审稿意见等工作的主导者,也常是稿件所涉及研究工作的负责人。通信作者的姓名多位列于论文作者名单的最后(使用符号来标识说明是Corresponding author),但其贡献不亚于论文的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负责与编辑部的一切通信联系和接受读者的咨询等。文章的成果是属于通讯作者的,说明思路是通讯作者的,而不是第一作者。第一作者仅代表是你做的,且是最主要的参与者!通信作者标注名称:Corresponding author,To whom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或 The person to whom inquiries regarding the paper should be addressed.若两个以上的作者在地位上是相同的,可以采取“共同第一作者”(joint first author)的署名方式,并说明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e work。 2 作者地址的标署:尽可能地给出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有二位或多位作者,则每一不同的地址应按之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列出,并以相应上标符号的形式列出与相应作者的关系。如果第一作者不是通讯作者,作者应该按期刊的相关规定表达,并提前告诉编辑。期刊大部分以星号(*)、脚注或者致谢形式标注通讯联系人。 3 挑选审稿人的几个途径:很多SCI杂志都需要作者自己提出该篇论文的和您研究领域相关的审稿人,比较常见的是三名左右,也有的杂志要求5-8人。介绍几个方法:①利用SCI、SSCI、A&HCI、ISTP检索和您研究相关的科学家;②文章中的参考文献;③相关期刊编委或学术会议的主席、委员;④以前发表的类似文章的审稿人;⑤询问比较熟识的一些专业人士;⑥交叉审稿,邀请以前的作者;⑦若是团队序贯研究,斟酌考虑自建期刊审稿人专家库。PS: 如果有熟悉的同领域的专家,可以推荐一两位为宜(若你全部推荐熟人也无可厚非,但编辑基本不会全部考虑,可能对你还有点特殊“眼色”了)。考虑推荐自己文章的参考文献作者较为常用,当然,如果你是负面引用的话,务必慎重了。 4 重视审稿人较为关注的问题修改稿件:①有的审稿人特别重视是否有比较明确的假说和意义凸显点存在(我之前投shock有位审稿人就是抓住这个不放,重投杯具原因之一就在于此);②论证是否合乎逻辑,讨论和结论是否合理;③参考文献引用是否妥当;④内容是否新颖、重要;⑤文字表达是否正确、简明、清楚;⑥实验描述部分是否清楚并且能被读者重复、实验数据是否真实、可靠;⑦论题是否适合于相应的期刊;⑧图表的使用和设计是否必要、规范、清楚;⑨摘要、引言、体例是否合适。 5 合理应用一些小技巧:①了解所投杂志刊登文章的主要方向,投其所好;②阅读目标期刊的征稿说明,按要求逐一修改;③参考文献要有1-2篇来自该期刊或者审稿人;④请在该期刊发表过较多文章的同行或朋友修改一下文章。 6 稿件及其相关材料准备:Manuscript.doc、Tables.doc、Figures(多大多数杂志要求tiff格式,少数可接受jpg等)、Cover letter,有时还有Title page、Copyright agreement、Conflicts of interest等.REF:嗵嗵e研
发表科研论文是展现科研成果的重要方式,本文中易智编译着重讨论了论文写作的具体流程和技巧:包括论文写作应该具备的中轴线原则,如何规划结果和制作图表,引言要有指向性,讨论要围绕结果这个核心,研究方法部分要体现研究设计,摘要要凝练,关键词要恰当,题目要精准等。易智编译提供科研论文一站式服务,全程协助发表,大大提高论文命中率。一、以创新点为写作核心创新性是科学研究的本质。因此,作为科研成果展现主要方式之一的科研论文必须充分展示创新点,相反缺乏创新点的论文是不可能发表和被读者阅读引用的。文章的书写需要紧紧抓住创新点,围绕创新点,突出创新点。二、以数据为依据的研究设计科研设计、科研实施、数据整理、论文书写与发表是绝大多数科研工作的基本流程。科研论文展现的是基于实验结果的科学结论,科研论文的书写是以研究实施过程中所获得的科研数据为依据,在进行科研数据整理的过程中发现结果与当初科研设想或科学假设之间存在差异在所难免。基于充分文献阅读的科研设计在文章书写过程中并非无用,其可提供非常有价值的思路引导。三、以文献为基础的知识展现阅读相关研究领域最新国内外文献是科研设计的前提,也是书写科研论文的基础。由于科研设计与书写论文存在一定的时间差,研究结果与科研设计之间也存在差异,因此不能完全依据科研设计时阅读的文献指导文章书写,需要及时更新文献和知识。写文章之前要熟读最新文献,更要善于归纳总结,在文章中展现作者清晰的设计思路,丰富的文献阅历和扎实的文字功底。四、以软件为工具的写作技能实验研究、数据处理、统计分析、制作图表以及文献编辑过程中都会用到相关软件,比如SPSS、Graphpad Prim、Endnote等。学会运用相关软件是科研必备,更是写作必备,可显著提高数据处理的精确性和准确性、结果的展示效果,以及参考文献编辑效率。五、具体文章写作技巧1、文章的中轴线文章的类型很多,如综述、病例报道、病例讨论、研究性论著、述评等等。综述是检查文献阅读效果和培养科研思维、科研设计能力的重要方式。这里主要讨论研究性论著(research article)的书写。研究性论著可分为基础研究论著(basic research article)和临床研究论著(clinic research article)。研究性论著书写过程中要始终贯穿引出科学问题,论证针对科学问题所得出的科学结论,并把科学结论作为文章的题目,形成科学问题-科学结论-文章题目这根文章中轴线。2、作为论据的结果规划与图表制作结果应当位于文章写作顺序的开始,是文章中真正属于作者的内容。结果是论证论点(文章结论)的论据,一方面要通过数据展示和论证,另一方面要注意论证过程的科学性、严谨性和逻辑性。因此应当根据研究内容和数据的不同特点,科学组织编排结果,比如可以采取层层深入的递进式、正反对比式、分组比较式、循环论证式等。论文需要借助于图表,影像等展示结果,而不是单纯的文字描述。好的图表不需要借助文字即可清晰展示结果。一个结果尽可能用一张图展示,一个结果里有多个图时可通过Microsoft Power Point整合到一张图里,并通过英文字母按照顺序标记。图的类型很多,可分为统计分析图片和非统计分析的照片和软件分析图片等。根据需要有时可展示非统计分析图片,同时配有对应的统计分析图片。统计分析图类型很多,但最常用的是柱状图和散点/趋势图。柱状图多用于显示不同分组间的数据比较,可配有统计学差异标记或统计值;而散点/趋势图多用于显示数据随着时间或浓度改变的变化趋势,强调横坐标的延续性变化。作图要做到精确、清晰和优美,除了用到Microsoft PowerPoint软件外,临床文章统计分析图多数使用Graphpad Prim软件,并可能需要通过Adobe Photoshop软件调整图像大小、剪切等,但不允许PS,有时对于原始图片的剪辑也有严格限制,避免过分夸大阳性结果。用于科研论文的表格多数是Microsoft Word表。表的优势是容量丰富,信息量大,做表时一定要注意数据的精炼、不重复,并显示分组和统计值。同样,一个结果尽可能只有一张表,当出现多张表格时需要整合。3、引言的指向性和讨论围绕的核心引言位于文章的开始,但不是写作的开始,往往于完成结果写作之后开始书写。引言书写常犯的错误是写成教科书式的宣教,没有抓住主要问题单刀直入。在做好图表且明确论点和结论后开始写引言,这样可使得引言写作有明确的指向性。引言不需要太长,要简洁明快,在明确方向后,从一般现象或问题写起,层层深入引出科学问题以及针对科学问题开展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讨论同样在结果出来后方可书写,可围绕着结果中的某一点或几点展开,通过与引用文章结果或观点对比,发现自己文章的亮点,完美展现文章的创新性。讨论不同于文章其他部分,只要围绕结果这个核心,以文献为基础,可不拘泥于形式,尽情展现作者的文字功底和知识内涵。讨论书写常犯错误是写成引言的延续或重复。在引用文献讨论的时候,要注意引用的是内容,而不是文字,需要进行文字再加工,避免出现抄袭现象。4、研究方法体现的严谨科研设计临床文章(尤其队列研究)与基础文章在材料/对象与方法部分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临床文章更多地强调研究设计,包括研究类型、对象来源、研究分组、入选与剔除标准、诊断依据、观察指标及观察终点等等。属于临床检验工作的实验步骤可以忽略。基础文章则在说明实验动物和材料的前提下,更多强调实验方法和主要步骤。在组织研究方法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不可忽略伦理和动物保护内容,以及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为了展现研究数据的真实性和严谨性,应当提供专门的临床队列研究的注册号以及基础研究相关原始数据的备案号。这部分内容书写过程中常犯的错误是把无关紧要的临床检验和实验研究的详细步骤罗列进去,拼凑方法学内容。缺少一定的归纳和总结。5、参考文献的新颖与高质量科研设计、实施和论文撰写等始终离不开文献阅读与整理。好的文献是科研工作者的良师益友,是照亮科研亮点的镜子和论文写作的模板。新颖性是评价文献质量的最重要指标,不能主运用五年甚至十年之前的文献作为科研设计和写作论文的参考,更不能局限于国内文献。同时要注重阅读文献所发表杂志的质量(其中重要的衡量标准是依据杂志的影响因子)。6、文章的摘要、关键词和题目完成结果、引言、讨论、方法和参考文献等文章主体工作之后,书写文章摘要便显得顺理成章和水到渠成。摘要是文章的“脸”,读者往往通过这张脸来决定是否需要阅读全文,所以写好摘要很重要。摘要分为结构性摘要和描述性摘要。结构性摘要分为背景、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5个部分,并且都有对应的小标题。中文文章基本都是结构性摘要,并且省略背景部分。描述性摘要也应当按照这5个部分的顺序来写,但不需要对应的小标题。英文文章较多使用描述性摘要,其往往从研究背景开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在书写摘要的过程中要注意文字精炼,不能超出杂志对文章摘要字数的限制,并且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同时要注意用词准确、谦逊,尤其在结论部分。结论基于结果,要深刻领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道理。关键词/主题词是读者用以发现你文章的“眼睛”,所以要选好5个以内最能精确展现文章内涵的词汇作为关键词/主题词。题目是文章的“魂”,是文章精华中的精华。几千字的文章写成必须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句话就是文章的题目。通过摘要清晰展示的文章结论,便自然成为文章的题目,当然要注意文字的精确把握。文章题目的形成也标志着文章书写的结束。综上所述,科研论文的书写要以数据结果为基础,辅以有效的文献阅读,抓住创新点这个核心,运用相应的文字技巧和相关软件,注重写作流程。文章最终展现的是作者的科研设计与思路,以及文章背后的作者知识内涵和文字功底。
科研论文是根据有价值的生产实践或科研课题写作的,具有原创性和独到性的论文。发表科研论文是展现科研成果的重要方式,也是衡量科研工作者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下面,医刊汇编译结合实践工作经验讨论并展现科研论文书写必备理念,希望能够对科研工作者书写科研论文有益。一、以创新点为写作核心。创新性是科学研究的本质。因此,作为科研成果展现主要方式之一的科研论文必须充分展示创新点,相反缺乏创新点的论文是不可能发表和被读者阅读引用的。文章的书写需要紧紧抓住创新点,围绕创新点,突出创新点。因此,科研工作者在撰写论文时,应重点归纳和总结出文章的创新点。一般来说,创新点不需要过多和过大。二、以数据为依据的研究设计。科研设计、科研实施、数据整理、论文书写与发表是绝大多数科研工作的基本流程。科研论文展现的是基于实验结果的科学结论,科研论文的书写是以研究实施过程中所获得的科研数据为依据,在进行科研数据整理的过程中发现结果与当初科研设想或科学假设之间存在差异在所难免。基于充分文献阅读的科研设计在文章书写过程中并非无用,其可提供非常有价值的思路引导。三、以文献为基础的知识展现。阅读相关研究领域最新国内外文献是科研设计的前提,也是书写科研论文的基础。由于科研设计与书写论文存在一定的时间差,研究结果与科研设计之间也存在差异,因此不能完全依据科研设计时阅读的文献指导文章书写,需要及时更新文献和知识。写文章之前要熟读最新文献,更要善于归纳总结,在文章中展现作者清晰的设计思路,丰富的文献阅历和扎实的文字功底。四、以软件为工具的写作技能。实验研究、数据处理、统计分析、制作图表以及文献编辑过程中都会用到相关软件,比如SPSS、Graphpad Prim、Endnote等。因此,科研工作者学会运用相关软件是科研必备,更是写作必备,可显著提高数据处理的精确性和准确性、结果的展示效果,以及参考文献编辑效率。总之,科研论文的书写要以数据结果为基础,辅以有效的文献阅读,抓住创新点这个核心,运用相应的文字技巧和相关软件,并注重写作流程。可以说,文章最终展现的是作者的科研设计与思路,以及文章背后的作者知识内涵和文字功底。
来源:中国新闻网中新网北京2月22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最新发布一份白皮书称,在预印本、作者最终稿(AM)、正式发表后版本(VOR)等目前能获取越来越多的研究论文版本中,科研人员更青睐论文正式发表后的版本。施普林格·自然22日对媒体表示,《探索科研人员对论文正式发表后版本的偏好》的白皮书,是通过采用来自ResearchGate(研究之门)的数据制作推出,旨在试图进一步理解科研人员如何看待不同的论文版本,以及偏好哪个版本和原因。该白皮书研究评估了同步到ResearchGate平台上的施普林格·自然内容的使用情况,并调查了近1400名ResearchGate用户,结果发现,绝大多数科研人员(83%)不管是一般阅读,还是进行科研引用,都更青睐正式发表后的版本,而非作者最终稿和预印本(这两者更喜欢比例分别只占9%和2%)。绝大多数科研人员觉得,正式发表后的版本更易于阅读、更可靠、权威和可信,因为同行评审和出版校正让他们感到安心。特别是在受到认可的期刊上发表所带来的一种“信赖印戳”,这是论文更早的版本所不具备的。如无法获得文章的正式发表后版本,大多数科研人员(10人中有将近9人)会采取直接行动(例如直接联系作者)去获取正式发表后版本。此外,作者也更喜欢其他人使用自己研究的正式发表后版本。施普林格·自然指出,最新发布白皮书的这些发现表明,有必要通过金色OA(开放获取)的路径来扩大文章正式发表后版本的可获性,因为这有助于立即和不受限制地获取权威的正式发表后版本,同时也表明有必要继续和可持续地资助金色OA,因为这是未来迈向全面开放研究的关键一步。(完)
本文由掌桥科研整理,平台提供中外文献检索获取服务,拥有1.8亿+篇,月更新百万篇,是科研人员与硕博研究生必备平台之一。掌桥科研最新科研成果学术论文下载网站:zhangqiaokeyan.com/SCI论文是评价个人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普遍标准,特别是在论文质量的保证下,“多产性”带来的成果更为震撼,也吸引了更多人去研究论文中的“内涵”。那么,究竟该怎么做到多产出SCI论文呢?一、满足SCI期刊的基本要求论文要符合SCI期刊的要求,这是无论发表了多少SCI论文都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SCI期刊有很多种,不同的SCI期刊在领域、栏目设置、分区、影响因素、投稿要求上有不同层面的需求。投稿不同的SCI期刊,论文要满足的要求也不一样。例如:需要投稿A期刊,按照B期刊要求进行写作,那可能会被A期刊拒稿。想要熟知投稿期刊的写作要求,可以上该期刊官网进行查询,也可以在掌桥科研(zhangqiaokeyan.com)找到对应期刊,下载该期刊已经发表的文章进行学习与比对。二、注重相关领域文献的阅读与积累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注重相关领域文献的阅读与积累。参与专题研究和阅读文献资料,能提高、加深或拓展个人对某一领域的认识。随着自身的不断熟练、专业和科研水平的提高,那达不到SCI论文多产的痛苦,也就不复存在了。三、对科研项目进行深度挖掘一个科研项目,只能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而与这个问题相关,还有很多问题可以进行挖掘。在作者发表了一篇SCI论文之后,后续可以围绕这个科研成果,进行深度挖掘,这将会产生更多有价值的内容,也就有了SCI论文多产的可能性。四、将SCI论文合理的拆分成若干篇如果遇到一个复杂的问题,一篇SCI论文也不能充分展示出来,所以我们可以将SCI论文合理地分成若干篇。写在最后:总而言之,了解SCI期刊的要求、多做专题研究、多读参考文献,善于思考和挖掘研究的问题都是SCI论文的多产技巧。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法,需要作者去寻找和思考。
科研论文的发表,现已成为悄然成为了研究生复试的一项“附加分数”。IMRD格式——小标题分别为Introction(引言)、Methods(实验方法或研究方法)、Results(实验结果或研究结果)和Discussion(讨论)。这是传统科研论文的写作必须的步骤。今天小编要带大家了解的是第四部分Discussion,这部分内容其实是一个提炼、总结、升华的过程,在这里更应该体现出你的论文的深度、以及启发性的东西。但目前在国内的一些学报,这方面内容却不在成为重要的部分,被淡化或者被作者放弃,只把实验数据作为重点突出,导致现在的一些科研论文很难读出真正的作者本身于科研的“故事”。数据固然是科研论文的重要指标,但作者在这方面的个人见解作为讨论出现也很重要,它代表的是作者对于此科研曾经、现在的状态以及对于未来的发展。科研论文的讨论部分一般遵循“金字塔”结构,从对具体的研究结果,拓展到更加宽广的地方。1.根据实验结果,总结论文要点。讨论要有逻辑、有证据(证据要真实的),不能以叙代论。2.把实验结果和文献中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这个比较主要在于分析两者出现差异的原因,这样能增加论文的学术性。比如你用一种实验方法研究一种超导体,发现了一个奇异的现象。审稿人可能不大相信你的发现,因为这是一个缺乏旁证的、反常的发现。但如果你说文献中别人用别的实验方法(中子散射)也观察到同样的现象,那么审稿人就更容易相信你的研究结果。如果那位使用中子散射的研究者碰巧审到你的稿子,他看到你说你的实验结果和他的实验结果吻合,那么他认可你实验结果的可能性就更高。如果你的实验结果和别人的实验结果不一致,也应如实陈述,并讨论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不陈述、不讨论,那么审稿人读了论文后,也会把问题摆出来,让你“吃罚酒”。看到自己的实验结果和别人的实验结果不一致,很可能你感到天都快塌下来了,但经过仔细对比、思考,你会看到一线“曙光”。好比说,别人开展实验用的样品是单晶,而你用的是多晶,样品不一样,结果也会有区别;你做催化实验用的是一氧化碳和空气的混合气,而别人用的气体里面还含有杂质,反应条件不一样,结果也会有区别。仅仅用“样品不一样”“实验条件不一样”来打圆场还不够,作者还可以讨论:为什么样品、实验条件不一样会引起实验结果的区别?在哪种情况下测得的数据更符合实际?作者这样分析、讨论,论文就会更有深度。3.提及这个研究工作的潜在应用。所谓潜在应用,就是作者的研究结果对别人、对科研、对行业、对社会有什么用。比如,有人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方法来制备一种纳米催化剂,且它的催化效果优于以传统沉淀法制备的催化剂的催化效果。那么,这种新方法有望被推广应用于制备其他高性能催化剂。4.指出本论文的局限性,表达后续研究的可能性。简短指出自己研究工作的局限性。这能够提醒读者谨慎地看待本论文的结论,能向审稿人展示作者有自知之明,也起到“打补丁”的作用。如果作者在讨论部分没有提到论文的弱点,那么审稿人就会找出弱点,给论文“差评”,或者让作者补做实验。而如果作者事先在论文的讨论部分“打补丁”,那么审稿人就大概率不会太苛刻了。注:本文非原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