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28日电 5月28日,中国在线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企业—尚德科技集团(纽交所上市:STG)公布了截至2019年3月31日第一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财报显示,尚德机构第一季度实现营收5.642亿元人民币,递延收入为人民币33.722亿元,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净亏损额为1.129亿元人民币,净亏损率从2018年第一季度的60.3%降至20.0%,亏损继续收窄。尚德机构首席执行官刘通博表示:“本季度,我们继续丰富和升级现有的免费学项目,提供了强大的教学和教研支持,并进一步优化在线学习社区,继续在产品技术上投入。我们还会致力于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免费学课程,部署更有效的售后服务,不断提升学员体验和考试通过率……所有举措都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扩大市场份额,加强尚德的市场领导地位。”营收、递延收入持续增长2019财年第一季度,尚德机构净收入为5.642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收入为4.06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8.8%。这得益于公司不断提高在线课程内容和质量、技术平台的体验以及加强品牌能力,受到用户认可。截止一季度末,尚德机构递延收入为人民币33.722亿元,保持了持续增长。递延收入,是指尚待确认的收入或收益,相当于预收账款。随着学员的服务期结束,逐步在未来确认为收入。销售和营销费用有明显下降。2019财年第一季度,尚德机构销售和营销费用为4.973亿元人民币,环比上一季度的5.3亿元人民币有明显下降,主要是因为尚德机构通过科技手段提升了品牌营销、广告投放效率,降低了成本。随着科技投入的增加,广告、营销等传统销售费用占比会继续下降。尚德机构坚持在科技领域维持高投入。本季度,尚德机构产品开发费用为2700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2.7%。本季度尚德课程和内容研发人员及技术开发人员的雇员人数的增加, 因而薪酬费用增加。除报表中提到的产品开发费用外,还有包括内部管理平台、前端销售平台等大笔产品开发投入,计入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中。刘通博表示,我们将继续在产品技术上进行投入,以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净亏损额、净亏损率大幅下降延续了2018财年的良好态势,尚德机构2019财年Q1净亏损额继续下降,这表明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在不断提升。财报显示,尚德机构本季度净亏损额为1.129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2.452亿元人民币。这主要是由于收入持续增长,以及科技手段带来了销售效率和运营效率的提升。此外,免费试听课程的规模继续扩大,进一步提升了转化率。本季度,尚德机构净亏损率进一步收窄。2019财年Q1,尚德机构净亏损率为20%,较去年同期的60.3%大幅下降。这主要是由于收入的增加以及销售、运营效率的提升。2019财年Q1,尚德机构毛利润为4.78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6%。这是由于收入稳定增长以及较高的毛利率所致。2019财年Q1,尚德机构毛利率为84.9%,这体现了互联网授课模式下,成本相对固定;学员规模增长不会线性增加成本,这是互联网教育模式的优势。尚德机构首席财务官李亦鹏表示:“第一季度,净收入同比增长 38.8%,净亏损幅度进一步缩小到20.0%。我们相信,升级后的免费学、招生说明会和课程公开计划,面向了包含毕业生、研究生和专业人士在内的更广泛的人群。从长期来看,能够帮助我们提高人均流水、销售转化率和销售效率。随着这些举措的执行,我们将继续专注于通过新的复合型获客方式实现增长,并持续改善学生的在线学习体验。”极速版APP成为尚德发展迅速的自有流量池多元化获客、多种交互和不断提升用户体验依旧是尚德机构的工作重点。2019年第一季度,尚德机构优化了这些举措,推出了一个独立的新App——“尚德机构极速版App”,进一步扩大了品类和深化产品内容。“这是尚德机构建立成人免费学习社区和自有流量池的重要里程碑。我们正在积极提供和测试新的内容,增加更多品类,从而使获客方法多样化,并吸引更多的潜在学员使用尚德在线平台学习各类课程。我们的价格明显低于线下同类产品,时间上的灵活性让学员实现了碎片化学习,适合成人的节奏和喜好;再加上中国在职人群对学历和职业技能不断提升的职场氛围,我们相信尚德机构有能力抓住眼前这巨大的增长机遇。”刘通博说。目前,尚德机构极速版App已成为快速增长的潜在流量池,月度活跃用户高达76%。在本季度,尚德机构将证书类课程扩展到了14门,以及4门自考类必考公共课程和硕士研究生考试课程。在2019年4月考期,尚德机构估题命中率再创新高,估题命中率超过90%,部分科目命中率达100%。在保证课程内容和质量的基础上,随着课程品类继续增加,会吸引更多学生来到尚德机构平台学习。刘通博表示,“公司2019年的扩张计划将采用五管齐下的方法。首先,继续丰富和升级现有的免费学项目。其次,通过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强大的教学和教研支持,聘请和培训适合中国成人学生的优秀直播教师团队。第三,进一步优化我们独特的在线学习社区,鼓励学生与老师之间更积极地进行互动,有效提升学员学习粘性和通过率。第四,继续在产品技术上进行投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我们会继续研发更广泛的课程内容和课程品类,以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学历追求和职业教育目标。”
作者:刘燕6 月 28 日,任小枫从西雅图飞回中国,第一站落地北京在优酷参加入职阿里巴巴之后的第一次国内会议。会后,他接受了机器之心的独家专访,从这篇访谈中可以看到这位务实的科学家,如何看待即将展开的新事业、过往学习与工作对自己的影响以及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变迁。「最让我动心的,还是阿里是有丰富的业务场景和巨大的用户基数可以帮助技术更快落地,同时阿里人给我的感觉非常棒。」任小枫接受机器之心采访时说。6 月 26 日,任小枫在其个人页面上宣布入职阿里巴巴集团创新机构 iDST ( Institute of Data Science&Technologies ) 任副院长和首席科学家,该机构覆盖了机器学习、大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移动搜索、多媒体识别等领域,分布在杭州、北京、西雅图、硅谷等地,是阿里巴巴负责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核心团队、阿里巴巴 NASA 计划的人工智能大脑。任小枫先后获浙江大学本科、斯坦福硕士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目前在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任客座教授,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博士导师为计算机视觉大师 Jitendra Malik。在担任亚马逊资深主任科学家期间,任小枫领导计算机视觉算法团队,还曾担任过 CVPR、ICCV(顶级计算机视觉会议)领域主席,他的相关论文被引用超过 9000 次。去年年底,金榕和任小枫第一次接触。在这之前,现任 iDST 院长金榕一直对亚马逊在技术与业务融合方面有很高评价。他在此前接受《李翔商业内参》采访时曾提到,亚马逊跟谷歌不同,亚马逊技术人没那么多,但可以把产品做出影响力,说明他的技术与业务融合非常好。「对于阿里巴巴而言,做一件产品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技术,产品关系到用户体验,不是简单地做到搜索的高准确度就好。而技术要产生大的影响力,这两个永远都绕不开,怎样在一个商业的环境下怎样影响用户全方位的体验。」42 岁的任小枫是亚马逊最年轻的资深主任科学家之一,也是 Amazon Go 的项目负责人,更难得的是,他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与兴趣广泛,对图像分类,物体识别、跟踪、检测,事件检测有全面且深入的理解。无论是从技术研究及转化还是统领项目方面的能力,他都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挖角对象。另一个角度看,任小枫在采访中多次谈到自己希望扩展技术应用的范围,也赞同以产品和业务来推动基础技术的研究,这些都与阿里巴巴技术研发理念颇为匹配。而在金榕眼里,阿里巴巴有较好的做事氛围,个人有一定自主空间能够自下而上地驱动一些事情,并且在阿里做一款产品很容易看到每天上百万用户被技术所影响,这些都能拿来说服一些顶级人才。懂技术且深入理解业务,成为 iDST 过去两年努力的方向,从 2014 年至今,这个团队深入公司业务层面完成了技术与产品思维的粘合。金榕将深入业务团队戏称为「上山下乡」,「一方面我们这些人下乡以后,的确知道劳动人民是干嘛的,我觉得还是很重要的。另外一方面,科技的影响力已经到了关键性的时刻。」金榕也曾提及,他从 2015 年到现在对整个商业模型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也就是说,开始从一个技术维度去判断产品好坏,转变到理解技术与用户体验、构建生态的关系。亚马逊推出了 Alexa、Amazon Go,它从一家电商公司变成技术公司,从技术人员匹配数量来讲,远不如谷歌,亚马逊真正做视觉技术的只有 40 人左右,谷歌内部这方面的人有 200 个,由此也可以看到,科技是可以推动根本性改变的,不仅仅让商业做的更好,而且有拓展商业边界的能力。这支隶属于阿里巴巴集团、通过阿里云向外部输送技术的独立团队,其规模仍在壮大,在基础技术研究上的突破也不容小觑。据了解,目前直接向金榕汇报的负责人有 14 个左右,他们各自都拥有一支研发团队。像语音团队的人数,差不多有百人的规模。每一个研发团队,都由一位份量极重的科学家领导。比如,鲜少公开露面的朱胜火,主要研究机器学习与优化算法,关注的应用方向包括机器视觉、搜索推荐、自然语言处理、分布系统、物流。金榕称,「没有什么算法能难倒他」。2014 年加入阿里巴巴的司罗,是 Natural ArtificialIntelligence 团队负责人,专注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的研究。他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其研究重点包括分布式信息检索、机器学习、多媒体数据处理与挖掘等,主导的 20 余个项目得到美国政府、工业界资助,曾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成就奖、雅虎,谷歌研究奖等,也是美国普渡大学计算机系终身教授。有资料显示,在 2015 年双十一期间,其团队个性化推荐技术促进业务提升而获得阿里巴巴最高奖「CEO 奖」,这在当时被视为阿里巴巴技术创新驱动模式的开启。2016 年 11 月,凭借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的集成学习等人工智能方法,该团队在 CIKM Cup 国际数据挖掘竞赛中获冠军。相比主办方提供的搜索排序基准指标,阿里团队提升了 21.28%。还在阿里不同部门熟悉公司业务的任小枫,对未来的研究事业同样野心勃勃。他说:「我希望能在阿里找到并实现一项尚未有人做成功的事情。」为此,他打算经常回国,寻找机会更多地与国内团队合作,快速了解公司业务及理念,找到自己在公司发挥才能的有效路径。负责Amazon Go时期的任小枫(左一)和他的团队6 月 28 日,任小枫接受机器之心独家采访,以下经过编辑的访谈内容:入职阿里机器之心:你跟阿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的?在选择公司时,作为科学家会考虑哪些因素?任小枫:去年年底,我跟金榕老师接触。最让我心动的,还是阿里是有丰富的业务场景和巨大的用户基数可以帮助技术更快落地,同时阿里人给我的感觉非常棒。会有很多考虑,不过这些并不是科学家独有的,很多人在选择公司时可能都会有同样的想法。对于一个像我这样做计算机视觉研究的人来说,公司方向是否一致,能多大程度用到自己的专长是非常重要的衡量依据。另外,基于未来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公司对我所在研究方向的重视程度。机器之心:做这个决定,考虑了多长时间?好像你从来没有加入过一家中国公司。任小枫:有一段时间,但也不是太长。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家人。这一次能够有机会加入阿里,能够为中国企业做事,很开心。机器之心:阿里巴巴和亚马逊,从产品类型或者业务方向上看比较趋同,你怎么看两家公司的异同?任小枫:我觉得阿里特别吸引我,不是因为他跟亚马逊类似,而是阿里有很多我感兴趣的业务方向。机器之心:你没有考虑过零售之外的领域吗?任小枫:对,可能跟我的背景有一些关系。之前只是稍微了解了一些医疗方面的情况,但是关心的不是太多。我对零售比较感兴趣,不光是零售,许多生活方面的应用也感兴趣。其实,我也愿意多了解一些其他应用情况,看看怎么才能提高技术。机器之心:你正在西雅图组建一个团队,方便透露一下,这个团队未来的定位是怎样的?任小枫:美国有很多人才,作为阿里国际化的一部分,我希望能够在美国招揽到一些一流人才,但目前这个团队还没有建起来,想法也还比较粗浅。更具体的工作,我会跟金老师和其他同事一起商量,看看怎么样才是最好的协作模式。未来,跟国内团队会有很多合作,和华老师也会有分工,但还没有具体决定。机器之心:在职能或者说使命上,西雅图跟国内的团队会有区隔吗?任小枫:我希望是区分不要太大,西雅图团队最好能和国内团队保持同一个节奏和步伐,比如能经常一起开会讨论。机器之心:你工作的这几年,计算机视觉技术最突出的变化有哪些?任小枫:最大感受就是技术慢慢变得实用,开始能够用了。刚开始做研究时,感觉还比较理论化,很多时候,很多人都是在几张图上跑一下,用算法跑一下结果,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真的可以支撑起业务。从毕业到现在这段时间,这十几年,我觉得发展非常快,现在可以实用到某个具体地方。机器之心:有没有一些比较突出的事件,对你的工作或者研究方向的选择产生过一些影响?任小枫:微软做 Kinect(Kinect 是微软在 2010 年 6 月 14 日对 XBOX 360 体感周边外设正式发布的名字。——编辑注),我觉得是影响面比较大的事件。从那时候开始,大家觉得真的能够看到比较实用的场景,从某种程度上,这影响了我做研究的方向。当时研究深度相机,也是受这个事情的部分影响。机器之心:怎么看技术研究跟应用落地之间的关系?任小枫:我觉得应用落地非常重要,这可能也是行业当下还比较欠缺的地方,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不能忽略基础研究。机器之心:技术研究,包括应用场景的尝试方面,有自己的新的打算吗?你看好哪些方向?任小枫:我觉得阿里是一个非常大的平台,也有很多应用。因为刚加入,希望能够尽快了解公司,了解公司各个方面的想法,然后尽快能够找到一个结合点。我还是更愿意从技术跟应用结合的角度考虑。从技术上来说,我的兴趣方向在于怎么样能够更高效、更高精度的处理图像和视频数据。同时,在实际生活场景中,这些技术的创新可以帮助每个人提高他们的体验。但在现实环境中所需要的实时系统,对技术要求很高,也是现在的一个前沿研究方向,可能不止是通过传感器的多种创新融合来解决。机器之心:加入阿里巴巴之前,你有关注过哪些中国公司吗?最近一两年,中国公司一直都在美国挖人,怎么看待这种类似于军备竞赛一样的 AI 热度?任小枫:我关注的不是特别多。但是,作为行业从业者,我非常高兴。现在有那么多公司和人都能够关注人工智能,都在花功夫让 AI 变得实用。我也的确感受到,现在中国跟中国公司对 AI 技术或是对技术落地与应用都有更多讨论和重视。无人零售商店机器之心:无人零售店引起了业界的很多关注,在这个项目里对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占比有多大?其中最大的技术挑战是什么?任小枫:确实占了很大比例,但具体是怎样的,我不太方便透露。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就是精度要求非常高。算法需要解决很多问题,需要很多方面的数据,多元化的数据来源也是个难题。机器之心:整个购物过程如果都要用到计算机视觉技术,它的成本会高吗?任小枫:其实从长期来看,相机硬件成本跟计算成本降得非常快。但是具体情况,也确实不好说。机器之心:在零售行业,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有没有明显特点?继续往前发展,有可能会遇到什么瓶颈?任小枫:我觉得基础和应用方面应该都会有比较大的区别。零售场景下,商品会非常重要,另外,人也会非常重要。自动驾驶场景下,这两个方面可能并不那么关键,或者说,对于零售场景来说,捕捉和了解人的各种行为可能会更重要一些。至于瓶颈,找到合适的应用肯定很重要,大家都在思考和探索。另外,技术上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因为人会有各种各样的行为,产品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调整。机器之心:你看好计算机视觉在哪些领域的应用?任小枫:我非常希望计算机视觉能够在我们实际生活当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比如零售,办公环境或者家庭。其实,有很多公司在做办公领域方面的应用,如果真的有一个可以与之交互的智能环境,即使是电话会议也会延伸出很多业务方向。机器之心:智能交互在家居场景的入口会是音箱吗?任小枫:我觉得智能音箱可能只是智能家庭的一部分,现在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感知到家庭成员的行为,也有很多可以应用到人的行为交互上。因此,我觉得家庭场景中肯定会有一个平台级入口,不过,这个平台级入口出现的具体时间,会是什么产品,也不太好说。研究与研发机器之心:你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还会从心理学视角去关注理解技术,很好奇你个人的研究理念是怎样的,如何建构个人的认识框架?任小枫:我觉得是几个方面的事情。一方面,我受博士生导师影响非常大,我的导师 Jitendra Malik 教授本身就是一位视角非常广泛的人。一些人专注于解决计算机视觉本身的问题,而我一直觉得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各个方面技术,视角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我自己对各个方面的技术都会比较关心。另一方面,我在 Intel lab 的时候,它当时的研究范围也很广泛,不止关心视觉,也做很多其他方向的研究,比如机器人,HD 等,当时受这个环境影响,我也开始关心其他方面的研究。对科学家来说,一家公司业务越多元,可能接收到的研究方向上的思想就会更丰富一点。我觉得,特别是在工作环境当中,我可以接触到一些不同视角,对拓宽自己的事业有很大好处。机器之心:对科学家来说,做研究或者选择研究方向和领域,会有边界感吗?任小枫:确实会有,也经常会有。我的兴趣相对比较广泛,对很多东西都比较感兴趣,但是一个人不可能了解很多东西,也不可能精通很多方面,因此,确实一直会有边界感,有意识的控制一下,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某些方面。然后,了解一些相关领域的东西也挺好,但没法投入太多。机器之心:你在具体的兴趣或研究方向的选择上,会跟技术本身的变迁之间存在潜在联系吗?任小枫:会对一些特别新和热门的方向比较敏感,比如现在深度学习非常流行,其实我以前做深度相机也是大家都比较关注的,也是一个比较实用的方向。不过,我倒是希望大家能够把眼光放得宽一点,不一定是非得去跟最热门的方向,至少对其他方向能够多一些了解。机器之心:深度学习这几年非常热,有人在怀疑它的价值,提到它的瓶颈,你之前很多项目也都是用深度学习结合传统的计算机视觉技术,你认为在计算机视觉领域,深度学习的走势会是怎样的?任小枫:我觉得深度学习是一个革命性的技术,这是毋庸置疑的,它从各个方向将我们的能力提高了一大截。但是,有很多人可能像我一样,在这个领域待的时间比较长,可能会有自己的研究发展思路,会觉得只是这样还不够,真正要解决实际问题仅通过深度学习的方法可能还不够,可能会需要下一步突破,甚至去探索下一个突破点。机器之心:真正解决问题还不够,是因为硬件跟不上吗?任小枫:我觉得可能不光是硬件限制,很多人都会觉得它所释放出来的能力可能还不足以维持一项技术持续处在发展高点上。机器之心:可以理解为,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某些特定场景才会比较突出吗?任小枫:对,在特定场景下比较容易,如果想要完全解决一个问题,可能需要新的方法。因为我一直都是比较现实的看问题,尝试多种方法,而不会过多执着于考虑某一类技术发展的好坏。机器之心:在大公司做研发是什么状态?日常工作模式是怎样的?当然,跟在学校完全不一样。任小枫:对,有很多需要考虑的东西,需要有很多交流与协同,同时也需要把自己的基础研究做好,做好研究可能跟学校没有更大的区别,都需要解决很难的问题。机器之心:在你过往的工作经验中,更多是以基础课题驱动一项研究?还是以产品或者应用方向来驱动?任小枫:这个可能跟公司、团队,甚至跟某个业务的推进阶段都有关系。一般说来,我更希望由产品来推动,但是同时也希望研发团队能有一定自己的空间,做一些其它的东西。机器之心:你认为,需要平衡基础研究与业务推动的研发之间的关系吗?任小枫:需要平衡。我觉得,海外公司的模式也都会有区别,并不是都一样。就我个人在亚马逊的经验来说,其实也并不是采取前沿性基础研发或是业务驱动中的某一种,也是在不停摸索,不断变化。机器之心:你之前有很多带项目的经验,从技术研发角度看,提供需求和满足需求有时会有些对立,你是否遇到过这方面的挑战?任小枫:对我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从学校到公司其实都有很多学习的过程,在亚马逊的时候确实也学习了如何与各个方面的人沟通。其实,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对立关系,大家的目标其实一样,就是要解决问题,把东西做好。很多时候,只是因为大家看法不一样。多数时候,如果能充分交流,你会发现对方也有道理,只不过他的视角不同。
允中 发自 融科资讯中心 量子位 出品 | 公众号 QbitAI陈可卿,28岁,旷视创始员工,工号No.5。他生于1991年,曾是信息学奥赛金牌选手,高中保送进清华。大二以实习生身份进旷视,是创始员工之一,实习6年之久,是旷视史上“在职时间最长的实习生”——直到他毕业后入职。陈可卿参与搭建了旷视成名产品Face++,与联合创始人杨沐“卿沐组合”,靠2vN披荆斩棘、力挽狂澜拿下了多个重大项目,为旷视埋下“个人超级英雄主义”情节的种子。“加盟”旷视,从8年前的清华园说起。2011年10月的一天,正在清华读大二的陈可卿找到了唐文斌,想拜托他帮自己找一份能够在实验室做研究的工作。唐文斌是清华计算机系科协前任主席,连续7年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信息学奥林匹克集训队教练。陈可卿对眼前的这位学长既尊敬,又崇拜,有着无比的信任。“我正在创业,你想不想来?”作为旷视联合创始人的唐文斌直接向他发出了邀请。就这样,没有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内心戏,陈可卿成为了旷视的第5号员工。(前排右二为陈可卿)天才少年启航:兴趣是第一任老师陈可卿和唐文斌算是老乡,他们都来自一个过去盛产师爷的地方——浙江绍兴。这里也是中国历史上聪明人聚集最多的地区之一。唐文斌很早就是绍兴当地响当当的人物。陈可卿读初中时,唐文斌就已在信息学竞赛圈小有名气,并被保送进清华姚班,还斩获了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和首届“YaoAward”金牌。当时谁也没想到,唐文斌无意间从侧面影响了陈可卿的人生轨迹。小学四年级时,陈可卿计算机课程考砸了。他的父母认为,计算机是未来孩子必须学会的生存技能,于是就狠心买了一台电脑,方便他学习计算机技能。当时正值2002年,电脑还是昂贵且稀罕的高科技产品。大家想要感受互联网的乐趣,只能选择去网吧。那时网络游戏也如洪水猛兽般袭来,令家长们避之不及。在更多的家长看来,给孩子买电脑,不仅浪费钱,还让孩子不务正业。“我的父母出生在农村,他们从小在各自家庭都是最不被重视的那个孩子,所以父母从小想读书却又没读上书的遗憾,就希望通过我来弥补。”陈可卿说,在学习这件事上,只要是提供钱或资源就能解决的问题,父母都会竭尽所能地给他创造最好的条件。年少的陈可卿也因此变得十分懂事,展现出超出同年龄段孩子的自制力和好胜心。即使有着一台令其他小孩无比羡慕的电脑,10岁的他也很少拿来玩游戏。他发现自己玩游戏的天赋一般,玩不过其他小孩,便在心里暗自较劲:我玩游戏玩不过,但我可以在编程方面轻松打败你们。由于对编程有着近乎狂热的执着,陈可卿甚至翘了与编程课相冲突的英语课。他的父母知道这件事情后,开始非常生气,但后面也想通了:兴趣不能强求,如果孩子不喜欢,靠强压是学不好的。痴迷于编程如果说兴趣为陈可卿敲开了通往编程殿堂的大门,那么努力和执着,则是他其后因缘际会的关键。正因如此,他也意外地和人生中的两位贵人相逢。陈可卿与唐文斌初次相识,是在他初一暑假时。当时,绍兴一中邀请名声大噪的唐文斌开设一个针对高中生的暑期信息学竞赛培训讲座,初中生可以免费旁听。这样的机会,陈可卿自然没有放过。“讲了一堆完全听不懂的东西,”这么多年过去了,陈可卿还对讲座的内容记忆犹新,“实在是太难了!”不过当时陈可卿也没有显得很懊丧,反而表现得非常淡定和自信。他在心里告诉自己,“不着急,听不懂没关系,反正迟早能听懂的,现在不懂不是我菜,是还没到我听懂的时候。”这并不是一句吹牛的话。后来,陈可卿在高中斩获了全国信息学奥赛金牌,并被保送清华计算机系,成为别人眼里不折不扣的天才少年。这也说明,他在年少时,就对自己能力边界有着清晰的认知。2006年的暑假,陈可卿正式加入了由唐文斌举办的信息学竞赛班。同在清华姚班读书的杨沐,本着趁暑假捞一笔外快的想法,在唐文斌的怂恿下,来到了绍兴一中,成为唐文斌信息学竞赛班麾下的教练。后来成为旷视联合创始人的杨沐,算是陈可卿生命中另外一位重要人物。两人就这样意外相识。在杨沐的记忆中,年少的陈可卿十分聪明,解题思路很清晰,对于不懂的问题,也喜欢刨根问底。这给杨沐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对他另眼相看。陈可卿是自来熟的性格,很好相处。杨沐则是动漫迷,手机壁纸全是动漫人物。同样爱好动漫的陈可卿看到后,连连称赞杨沐的手机壁纸好看,还主动发起动漫话题的讨论,毫不怯场。两人就此开始无话不谈。“卿沐组合”:旷视“超级英雄”陈可卿是最早加入旷视创业那批“智商爆表天团”的人。当时旷视的创业团队规模还很小,总共10来个人,主营业务还是游戏开发,至于未来怎么规划,还没有人想清楚。团队的据点位于北京四环边上的一座写字楼上,面积不大,仅有30多平米的办公室里。当时公司联合创始人印奇还在美国上学,而另外两个联合创始人唐文斌、杨沐,就带领着这十几号人,挤在充斥着男性荷尔蒙味道的狭小空间里。但对于这样的办公环境,顶着奥赛金牌的头衔陈可卿感觉还算满意,“小是小了点,但是有空调,外加一天150元的实习补贴,心里也是美滋滋的。”如果说,唐文斌是陈可卿成长的引路人,那杨沐就是他成长的见证人。杨沐是最早埋下旷视“技术信仰”基因种子的人。在旷视内部,至今还流传着杨沐的传奇故事。他曾经只身一人赶赴客户现场,然后不紧不慢地拿出电脑,一边听着客户需求,一边飞速写着代码,然后将新鲜出炉的代码提交,参与竞标。难以置信的是,单枪匹马的杨沐最终胜出,以一己之力,干掉了竞争对手一整个研发团队。金牌的光环让陈可卿被尊为技术天才,与擅长工程的杨沐自然而然地组成了“卿沐组合”,在旷视早期的产品研中打攻坚配合战。战斗力爆表的“卿沐”二人,也是当时团队仅有的两名技术开发,如同漫威世界中美国队长和钢铁侠一般的存在,让旷视团队内部一直存有浓厚的“个人超级英雄主义”情节。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像一名技术极客一样去炫技,通过技术去改变世界。但当时在杨沐看来,刚刚读大二的陈可卿,还带有很多学生气,对技术极为专注、执着。“他喜欢技术,喜欢游戏,所以来做游戏,对于薪资待遇,压根不管不问。”在“卿沐组合”的默契配合下,多款游戏、App也相继诞生。陈可卿和杨沐开发的第一款游戏,是一款名为《Free Skate》的体感游戏——玩家通过摇晃自己的脸,去控制游戏里的人物躲避飞行中的子弹,如同进入到惊心动魄的黑客帝国世界。这款游戏的独特玩法在当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在游戏圈内引起了不少爱好者的关注。初出茅庐的陈可卿由此一战封神。大家开始慢慢用“卿爷”来称呼他,将他视为一名“超级英雄”式的人物。旷视人讲求追求极致,甚至在娱乐项目上也不会认输。早年旷视办公室有一个游戏厅,里面的一台街头篮球机是员工们工作间歇一争高下的擂台,对站位、姿势、手臂屈伸角度和抛出弧度不断调参,研究最佳、最快得分点是研究员们最大的乐趣。直到最高分数被刷到了满分,那台机器便不再有人问津。在这样的氛围中,旷视追求极致的价值观和技术信仰的基因就深深植入进了陈可卿骨子里。喜欢总结经验、举一反三的他,在技术极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每当有新项目推出,他总喜欢从项目的反馈中总结经验,摸索哪种产品才会受到用户喜爱追捧的规律。用于开发《Free Skate》的是一款叫做Unity3d的游戏引擎。游戏完成开发后,陈可卿也将它带回了学校,引入清华大学的智能体大赛。智能体大赛是清华大学每年都会举办一届的人工智能比赛,要求参赛选手通过编写人工智能程序,控制游戏中的角色进行对战。在此之前,智能体大赛都是以2D游戏为主。陈可卿作为当年智能体大赛的举办者,把Unity3d游戏引擎引入比赛,将比赛升级成3D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游戏体验,也开创了比赛新历史。自此以后,3D也开始成为智能体大赛的主流。对于陈可卿身上的闪光点,杨沐也不惜赞美之词:“卿爷对于技术非常热爱,对于新技术,也很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并且会想尽办法把新技术运用到新的领域中去。”第一次蜕变:追求极致,暴走成长旷视成立至今,有过两个“超级实习生”:一位是大二加入的陈可卿,实习了6年,直到研究生毕业;另一位就是高中时就加入公司的范浩强,实习期也长达5年。旷视的公司发展,也是他俩从技术小白到业界大神的成长历程。杨沐眼中的陈可卿,至少经历了三次成长,三次蜕变。第一次成长,是刚入公司时的“暴走”阶段。这里的暴走,不只是技术上的“暴走”,同时也指他脾气的上的“暴走”。初入公司时,陈可卿可谓是一个“行走的火药桶”,怒怼一切的存在。当年印奇偶尔从美国回来,跟团队交流一下心得。每当他来到公司时,都会发现陈可卿在怒怼公司剩下十来个“可怜虫”。对此,印奇也很纳闷:“我都搞不明白,当时卿爷哪来如此多的怒火。”“他当时就是不够圆滑。”如今杨沐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也直言不讳。在杨沐眼里,当年的陈可卿很暴躁,但是做事雷厉风行,执行力很强,做出了很多实实在在的成绩。为了追求极致,对结果负责,陈可卿当时推动所有项目时,采取的沟通方式都比较生硬。今年仅25岁的旷视6号员工范浩强,已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拿下了4个世界冠军,是旷视“技术信仰”基因另一位代表性人物。陈可卿与范浩强就有过一次著名的互怼事件,至今仍被大家津津乐道。在一次持续数月之久的项目竞争中,整个旷视团队陷入了困境,一筹莫展,项目也一度停滞。眼看交付时间越来越近,一种绝望的情绪开始在团队内部蔓延,大家的士气也十分低落。此时,作为产品经理的陈可卿开始站出来质问范浩强:“到底还需要多久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范浩强也回答得很干脆,“不知道!”对于这样的回答,陈可卿显然非常不满意,于是他言辞激烈地批评了范浩强,双方开始了争吵。吵到最后,陈可卿忍无可忍,直接对范浩强吼道:“你是世界冠军,我不是世界冠军,你要想出办法击败对手,而不是指望我来教你!”所幸,旷视团队如愿以偿地突破项目的瓶颈,走向最终的胜利,陈可卿和范浩强也握手言和。不过,对于陈可卿的暴走,范浩强不仅没有放在心上,反而称赞不已:“是卿爷在关键时刻激发了我的潜力。”。△陈可卿眉头紧锁,思考如何解决项目上的难题旷视老人喜欢说:“If not me,then who? If not now, then when?”如果了解旷视成立的初心,就不难理解这样的争吵举动,为何在公司内部已习以为常。杨沐回忆说,旷视其实是一个学生创业的公司。这群有着中国最顶级智商的人,在人生观的思考层面,也异于常人。比如,印奇在五六岁时就开始思考生与死的问题;而陈可卿则在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思考“我为什么是我”,并坚定认为自己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这也在成长过程中给了他莫名的自信。由于更多地在思考自己的存在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所以初创团队的每一个人,更看重自己能为这个世界创造什么样的价值。他们对技术有独到的洞察,所以坚信人工智能未来是一件美好的事物,终将能改变人类的生活,因此聚集在一起,决定做极致的技术。“当时,人们总认为,人工智能是一件很复杂并且离我们生活很远的事情,但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它来为我们搞定一些非常基本的问题。”时隔8年,印奇至今仍然能够回忆起当年创业的初衷。所以,旷视早期的slogan是“为了人工智能终将创造的所有美好”,用英文表述就是“Power Humanity with AI”。这句话发展到现在,则变成“技术信仰、价值务实”,成为贯穿旷视发展过程中的基因和初心。因此,每当旷视的研发们决定开发一项技术时,首先思考的是这件技术本质是否有价值,能否去推动科技的进步,能否改变人们的生活,而不是首先考虑它是否能快速做出来变现。这种淳朴的想法,也让旷视团队散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大家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做出最极致的技术解决方案。这也很好解释了为何在创业初期,在多款游戏获得成功后,旷视三位联合创始人印奇、唐文斌、杨沐,还是毅然带领公司转型做To B的业务,做一个在线的人脸识别云服务平台,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Face++。第二次蜕变:最靠谱的产品经理随着在To B领域的深入,旷视找到了AI技术与金融行业的焦点。2015年,旷视上线了面向金融和征信领域的人脸识别在线身份验证平台FaceID。这也让陈可卿迎来职场上的又一次蜕变——他从一名写代码的码农,变成了一名产品经理。在陈可卿眼里,FaceID也是旷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商业产品,被郑重冠以“生意”二字。但当时,团队中还并没有真正意义上To B端的产品经理。与To C端只提产品需求和设计理念的产品经理相比较,To B端的产品经理不仅需要懂产品设计,还需要懂技术,并且还要肩负项目经理的职能,按质按时带领团队交付项目。此时,有着优秀技术背景的陈可卿临危受命,以硕士实习生的身份兼任成为旷视第一个To B产品经理。2017年,随着FaceID云服务日益稳定,并逐步成长为公司最大的现金流,旷视也开始将发展的目光瞄准手机人脸解锁市场。当时,陈可卿已经从实习生转成正式员工,并且有着丰富产品经验,因此他也开始主导vivo V7+、小米 note3等手机人脸解锁功能的开发。随后,iPhone X即将上市,手机市场开启了一片属于3D结构光的蓝海。陈可卿也紧接着开始着手OPPO Find X手机3D结构光方案的产品设计。此时,陈可卿也逐渐开始接手项目管理的事务,退出了写代码、检查bug的工作。凭借浓厚的技术背景,他能够很快找出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帮助团队把任务拆解好,在带领大家把完成最终目标。也正是在这一阶段,陈可卿成长为了一位可信赖的“buddy”。同为旷视产品经理的刘倩,和陈可卿在工作上有着默契的配合。在她眼里,陈可卿是一个以用户角度去思考的产品经理,尤其关注用户体验。“如果卿爷认为我们能够且应该做到的事情,就不应该被算法、技术边界等所禁锢,他不能接受因为算法无法做到而导致用户体验度降低的情况发生。”她说,以生物识别为例,陈可卿可以接受这个项目不完美,即使100次里面有一两次解锁不成功也没有问题,“但是你要是告诉他,这个项目做不出来,他会肯定说‘No!’”在此期间,陈可卿带领大家成功完成了OPPO Find X项目,也让搭载旷视3D人脸识别解决方案的该机型顺利量产上市,并让它具备毫秒极速解锁和百万分之一精度的安全支付功能,由此打响了安卓阵营3D结构光量产的第一枪,并推动旷视3D视觉产品的大规模应用。在旷视另一名产品经理孔沅看来,陈可卿身上有着异于常人的责任心和耐心。每当有重要的项目,陈可卿都会亲临现场督战,参与到每一个环节之中。比如说在OPPO Find X的攻关过程中,在紧急情况下,他甚至还会亲自打车去购买物料,以最大速度推进项目的进展。“有些时候,团队其他小伙伴会因为项目压力大而与客户顶撞,而卿爷知道后,则会去用一种温柔的方式去化解这种矛盾。”此时的陈可卿,已不再是过去那个年轻气盛、怒怼一切的陈可卿了。“卿爷还会反复地告诫大家,要沉住气。”孔沅说,产品团队曾经分享过一篇《不要玻璃心》 的文章,“卿爷希望能够以此提醒大家,即使因为项目推进的问题导致客户态度不好,也不要沮丧,更不要冲动,忽略掉客户不好的语气和态度,冷静下来听客户到底说了什么,因为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前的所有矛盾就都可以化解掉。”杨沐认为,一个人是否有领导力天赋,要看他是不是一个目标坚定、思路清晰的人,而陈可卿身上就具备领导力所需要的这些特质。“卿爷有着坚定不移的品质,只要他确定下来的目标,别人基本动摇不了,只要是他负责的项目,那就一定会成功——他就是团队中最靠谱的那类人。”第三次蜕变:做英雄联盟的一块砖2018年初,陈可卿正式成为了产品研发部的产品总监,迎来了生命中的第三次蜕变。这也让他第一次认真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和未来。“以前,我总觉得自己只需要把一些关于项目上的具体事情做好就可以了,但是现在突然要我带领这么多人,把每一个项目做好,把每一件事情规划好,说实话还是蛮有挑战的。”变成团队的负责人后,陈可卿曾经在一段时间里变得非常茫然,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做什么。他说,当自己还是一名普通的产品经理时,可以按照惯性来做很多事情,不用动脑子,只需要花点力气按部就班就可以了,“即使有熬夜、有加班,但是心却不累,甚至项目推进到一半时,还可以在心里暗爽一下。”陈可卿在灯火通明的办公室里拍下了这张自拍照但是作为一名产品总监,思考的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每做一个项目,需要算投入研发的账、算市场份额,有时候又要拷问自己,作为产品总监,自己不应该只做这么一点事。所以,那段时间,只要有空静下来想一想,我就会很迷茫,不知道未来在那里,能办成什么事情。”据刘倩回忆,在2018年初春的一天早上,她碰到了垂头丧气的陈可卿。“当时因为一个重要的项目进展缓慢,所以卿爷全身上下都散发着少有的紧张情绪,寝食难安,整天唉声叹气。”但几天后,刘倩惊讶地发现,陈可卿又独自一人解决了所有问题,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早期的卿爷真的很强,一个人可以独立解决很多问题,很多对我们来说非常困难的项目,对他都是小菜一碟,哪怕项目再麻烦、再困难,只要给他足够的时间,他都可以悄无声息地全搞定。”刘倩说。陈可卿自己也承认,刚入行的时候,自己可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几乎能够解决所有项目和技术上遇到的问题,因为他坚信,方法总比问题多。但成为产品总监后,很快他就迎来了职场上的瓶颈期。“一方面是项目太多,另一方面是我发现自己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可以成为一个专家、一个顾问,但是公司并不需要他只是成为一个专家或者一个顾问。比如说,陈可卿出任产品总监后,三个重大项目陆续上马。按以往的经验,他直接选择去其中一个项目驻场“督战”,却也因此暴露出一个严重的问题。“我在现场的时候,可以把控好一切的环节,把问题拆解好、处理好,但三个项目同时开工时,就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此时,陈可卿发现自己在团队领导力方面有短板。当他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自己的身上已被压了很多担子,没有精力把别人变成像他这样的人。“旷视需要的不是一个陈可卿,而是需要很多个‘陈可卿’,团队需要的不是我一个这样的‘超级英雄’,而是需要一个‘超级英雄’组成的联盟。”陈可卿顿时明白自己肩负着带领团队成长的重任。他也因此必须走下“神坛”,成为一块垫脚石,集体的一块砖,帮助更多的人问鼎成功的巅峰,最终帮助客户、公司创造最大的价值。于是,他开始尝试着换一种思路做项目。项目的前一半,他先带着其他同事一起做,把前半段难啃的骨头啃下来,后半段再交给一些缺乏经验的新人,让他们逐步积累经验。这样一来,即使项目中间出了纰漏,自己也来得及去补救。这样的调整带来了显著的成效。再遇到重大项目时,陈可卿已经可以完全放手不管,全由团队的小伙伴们自己完成。他也完成了从“将”到“帅”的成长蜕变。从个人成长到集体成长在漫威的电影中,钢铁侠如同人生导师,对于小蜘蛛侠有着知遇之恩,带领他一步一步成长,最终扛起复仇者联盟的大旗。从团队的角度,陈可卿就像钢铁侠一样,带领一群小蜘蛛侠集体成长。他逐渐摸索出一套打造团队的方法:给团队伙伴一个项目,不去插手,如果他不能抗住其中的压力,就知道他的瓶颈在哪里。只要是在瓶颈之内的事情,就放心大胆地交给他处理,让他迅速积累经验。此外,陈可卿还认为,要让团队快速成长,还应给予团队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让他们自己能够参与项目的决策之中。“今年有一项任务,我们后知后觉,直到有一天发现项目进度已经落后了,所以团队也非常紧张,因为如果一旦被超越,我们的客户资源就会被抢走。”此时,陈可卿的想法也很简单,让大家群策群力,共同制定下一步计划,“毕竟我们的团队成员才是对接一线最多的人,也更了解整个项目进度,掌握的信息更多,做出的判断也就更准确,所以此时就更要相信大家的判断。”陈可卿说,相对于钢铁侠,自己更希望成为美国队长那样的超级英雄,把坚定不移的进取精神和必胜信念传递给团队,不断给予团队鼓舞的力量。对如何当好团队成长的引路人,陈可卿也有着自己的心得。“首先,你得为团队打气,让大家拿出100%或者120%的精力投入到项目中,然后你带着大家一起,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最终一路走向胜利——这是最理想,也是最美好的结局,亦或是最不故事性的结局。但是,通往成功的路上往往没有那么顺利,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例如团队负责人没有经验,带大家绕了路。但这也很正常,我们就当是在成功的路上遇到了荆棘,毕竟在这个世界上,不完美才是常态。坚持前行,跨过荆棘,获得胜利,这比完美更重要。”“但是如果大家不信任你,作为团队负责人,你该怎么办?”陈可卿说, 此时他会采取两种方法来消除这种不信任:一种是理性,引用大家信服的数据来证明自己选择的这条路是正确的;第二种是感性,告诉大家这条路自己已经走了很多次,不会再失败。“还有一种情况是最糟糕的,那就是作为团队负责人把大家带错了方向。这没有捷径,只能通过加强自身的能力来弥补,要尽量在立项之前就规避掉这样的问题。”陈可卿说,在面对来自团队的信任危机前,自己就应该想到,大家的信任来自于自己平时的日积月累。“但就算方向错误,也要及时承认错误,让大家认为你是一个有担当的人,而不是一个‘甩锅’的人,要用真诚来化解信任危机。”陈可卿背后:组织的成长才是本质今年,旷视换上带有浓郁漫威风格的新logo,希望有更多的“超级英雄”站出来,有责任、有担当地带领团队继续向前。旷视联合创始人兼CEO印奇也坦诚表示,自己最喜欢超级英雄与平民英雄题材的电影,也非常认同铁军文化和狼性文化。这在潜移默化之中,为旷视组织的成长定下了基调。其实仔细分析,旷视成立初期是以技术优势吸引了一批超级英雄类型的人才加入,如范浩强、陈可卿,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被冠以“天才”的称谓,带领大家走创业的道路上冲锋陷阵。但印奇认为,如果只是吸引单个天才的加入,这不是道,只是术,组织的成长才是本质。8年之间,旷视也从最初的3个人发展成为近3000人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此时组织和团队的成长就尤为重要。所以如今在旷视内部,个人超级英雄的情节也在被逐渐淡化,旷视需要发现、培养更多的“陈可卿”,最终铸成一支“旷视超级英雄联盟”,凝结成一支充满狼性的强大铁军。“旷视提倡的价值务实和狼性文化本质上是一致的,如果有一个伟大的时代与使命,加上一个强大的组织,那么旷视团队就可以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印奇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在职人士重视心理。心理学也成为很多同学选择报考的热门专业之一。但是,想要报考心理学在职研究生的很多同学,不知道该选择哪所院校?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推荐一所好院校——中科院心理所。中科院心理所是国家办的我国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心理学研究机构,配备的授课导师均为在国际、国内相关专业领域的权威专家,课程含金量高,值得同学们一试!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学在职研究生招生专业方向有很多:管理心理学方向、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方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治疗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组织与员工心理促进方向、心理咨询师方向、家庭养育方向、大数据与用户体验心理学方向、大数据心理学方向。同学们可以点击下方链接查看招生简章!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学在职研究生课程含金量高,而且学位含金量也是很高的。同学们在毕业后可以获得硕士学位证书,证书是国家认可,学位网可查,可以帮助同学们升职加薪、继续深造,是值得同学们报考的,同学们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即可。同学们可以点击下方链接查看更多文章!2020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职研究生有哪些专业在招生?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职研究生不用参加考试是真的吗?
内容提要: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广告行业与广告学术研究仍在积极前行。以“三会一刊”为广告行业主流平台,全年共举行近20场大型广告与品牌学术研讨会或论坛,广告研究呈现十大热点,包括公益广告的理论与实践归结及抗疫角色、短视频的营销策略与效果评测、直播带货的营销模式与存在的问题、社交化营销与营销模式探析、跨界营销热催生的营销创新、农业品牌营销的理念与大数据方法、城市品牌传播的国际策略与形象设计创新、中国品牌国际传播的战略意义与微观路径、智能广告的理论探讨与伦理忧虑、计算广告的理论盘整与实践思考。关键词:广告产业;品牌传播;营销策略;广告研究热点2020年已经被历史定格为“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再加上目前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我国经济虽也有下行压力加大的一面,但更有总体平稳、结构优化、效益提高、催生新兴业态的一面,整体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重要进展。作为经济发展晴雨表,中国广告业发展也在积极前行,广告行业活动与学术探索仍然精彩纷呈,线上线下论坛与研讨会相得益彰,留下了特殊年份的特殊学术成果。回顾2020年的全国主要广告学术活动,以中国广告主协会、中国广告协会、中国商业广告协会和中国广告杂志社“三会一刊”以及部分高校为主体,共举办了全国性大型广告、营销、品牌学术研讨会或论坛17场,涉及的会议主题包括:“品牌抗疫营销未来”“化疫为机共谋发展”“后疫情时代——广告与品牌之变局”;“双循环大消费新营销”“经济双循环品牌新站位”“增长的力量”;“品牌创新”“中国品牌海外传播”“一带一路故事叙事与国家公共关系”;“智能科学与广告发展”“智能时代的广告教育变革”“智能时代的广告研究”“数字世界全新启航”“数字化时代以文化符号重构品牌”等。从这些会议的讨论内容来看,呈现五大特点:其一,直面疫情带来的经济挑战探寻广告产业发展的新机会;其二,紧跟国家经济双循环战略来谋定广告营销服务策略与使命;其三,探讨品牌创新品牌出海已经成为新时代的紧迫话题;其四,智能技术的发展已经在推逼广告产业观念与广告教育的变革;其五,数字技术为广告传播、广告创意、广告文化、营销模式带来不断的诱惑。限于篇幅,这里不做详细叙述,下面我们罗列一个表格(见下图),以作备案,亦供研究者参考。2020年全国主要广告学术会议一览表在此我们主要就2020年内发表在各类学术期刊上的广告、营销与品牌等方面研究的论文情况,从十个方面对2020年广告学术研究做一个整体回顾。1.公益广告的理论与实践归结及抗疫角色公益广告事业发端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中国传媒大学初广志教授的《公共视角的公益广告概念:溯源、反思与重构》回溯了公益广告概念在中国的起源和演变,并通过核心术语解读、中外对比和实践反思,指出了公益广告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公共广告”取代“公益广告”,并界定了“公共广告”概念,厘清了它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对公益广告做了一个理论归结。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长期以来经济稳步增长的态势,广告行业也深受重创。疫情暴发以来,公益广告在防疫抗疫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衡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汤劲教授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公益广告传播力研究——以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公益广告为例》一文中,从主题的多角度传播引导、纪实性叙事手法、细节的运用等方面阐述了突发公共事件中公益广告的传播力,同时指出了本次突发公共事件下公益广告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主题内容与表现手法同质化严重、宣传口号和说教色彩浓厚等。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副院长赵新利教授在《公益广告在疫情防控中的功能探析》一文中总结了公益广告的导向、教育和社交三大功能,他认为,“一直以来,公益广告都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手段,公益广告的教育作用有非强制性的特点,通过劝导、警示、感化等方式来教化公众,传递社会提倡的精神和美德。在疫情防控的非常时期,公益广告可以向公众普及疫情防控知识、教育民众弘扬扶危助困的社会美德、教育民众提高健康的生态文明意识。”上海师范大学郑欢教授等通过梳理疫情相关海报的时间线及全球极具代表性的突发重大事件中公益海报的发展,对疫情公益海报图像进行叙事观察,发现了其中的通病:图像语言低俗,“妖魔化”曲解神话寓意使其降低到传播封建迷信层面或故意采用“错别字创意”,创意平庸媚俗,思想观念匮乏;同时从题材、视觉、观念三个维度分析了疫情公益海报的叙事张力。北京大学的旷琳在《中国意见广告型公益广告的发展》中,以公益广告国家级奖项“黄河奖”作品集为样本,梳理了意见广告型公益广告从企业署名公益广告到公众与企业协同公益的三个发展阶段。南京林业大学谢加封、王祥的《公益广告传播的情感谱系和策略矩阵研究——基于情感空间模型的分析范式》和山西大学冯绮思则聚焦公益广告中的情感诉求。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突发重大事件时,我们需要大量优质的公益广告来引领传播导向。同时,学者们的研究也折射出当下公益广告创作者们水平的参差不齐等问题,在接地气有温度的前提下,未来的公益广告市场还需要更多的监督引导、创意提升与自我审查。2.短视频的营销策略与效果评测从走进大众视野到崛起爆发再到今天发展为成熟的流量收割地,几年时间,短视频行业见证了移动互联网的变迁。《2019年短视频营销白皮书》课题组在针对中国数字营销决策者的调查中显示,67%的数字营销决策者已经开始使用短视频进行品牌营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静、王静丹在界定短视频和短视频营销传播内涵的基础上,以抖音为例,分析总结了目前品牌方在抖音平台上主要采用的三种营销传播方式,即内容营销传播、场景营销传播和精准营销传播,指出了抖音平台当下存在作品内容独创性不高、同质化严重及产品缺乏审核机制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她们认为,在短视频营销未来的发展上,智能短视频的体验消费将成为企业营销的新形式,传播在前、生产在后的互联网营销思维将成为企业营销主流,人才队伍建设将成为企业短视频营销的关键。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向庭英的《抖音短视频中美妆广告营销策略》和中原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董鑫的《抖音短视频平台的品牌营销策略研究》都将视角转向了策略的研究,分别概述了平台美妆广告和基于平台本身的品牌营销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喻国明教授与杨嘉仪的论文《竖视频广告效果:分析框架与测量指标》,在以受众认知的视角探索竖视频广告传播效果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广告效果相关理论与过往研究,梳理可能对竖视频广告效果产生影响的重要变量,尝试搭建竖视频广告效果研究的框架,最后整理出适用的研究方法与测量指标,并进行了一个眼动实验研究,验证广告视觉元素中的代言人变量与竖视频广告注意效果间的关系,部分证明了效果研究设想的可行性,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周雅娟在《基于短视频营销的抖音传播效果研究》一文中,则将颜值类、才艺达人类、兴趣生活类等8类抖音视频账户与其短视频的点赞量、评论量和转发量3个维度的传播效果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探究不同类型视频内容,视频发布者的权威性、互动性以及是否有直播行为,对短视频传播效果的差异性。整体看来,对于短视频营销传播效果的研究,学者们多基于传统模型或偏主观性的评判标准,相对业界的套路和打法,研究视野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更新。3.直播带货的营销模式与存在的问题据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电商直播用户规模达3.09亿,较2020年3月增长4430万,规模增速达16.7%,成为上半年增长最快的个人互联网应用。疫情如同催化剂,加速了电商直播的发展。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新消费也在助力着经济的增长。华南理工大学的段淳林教授在《“直播+电商”重构下的人货场》一文中讲到,直播电商的模式让商品回归到最本质的产品力竞争,产品力优势被放大,品牌效应相对弱化,此外,该模式更直观地展示了产品的真实场景,从而匹配潜在需求,增强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消费信心。烟台大学赵宇以“抖音直播间”为例,从直播间信息流广告的视角切入,探究其特点与优劣,分析移动短视频直播平台信息流广告的发展策略。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隋金茹的文章《以广交会为例分析疫情下的跨境电商直播模式》,则由疫情影响下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延伸到了跨境电商直播。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刘凤军和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陈斯允的文章《网红直播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以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通过Nvivo10软件辅助编码分析、Python数据爬虫分析和基于问卷调查数据构建SEM模型的三种研究方式,得出网红的专业性、可信性与互动性及网红形象与产品形象的一致性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和感知实用性购物价值方面起到了正向作用的结论。赵丽、齐勇峰等学者则聚焦于直播在传统图书出版行业的应用。辽宁大学赵丽通过调查,在《融合背景下探索图书直播营销新机遇》一文中梳理了出版社、发行企业、实体书店的图书直播营销现状。南京师范大学冯馨瑶和靖鸣提出,“未来的出版直播营销更应在体验式营销、情感式营销和沉浸式营销三方面营造直播场景,塑造品牌形象,提升直播营销的转化率。”浙江工商大学江翠平分析了出版直播模式下消费者购买的四种行为模式:冲动性购书消费、从众性购书消费、场景型购书消费和情感型购书消费。辽宁大学叶璐、韦丽杉的文章《出版直播营销中的风险与对策》还关注到疫情下多数出版机构被动选择直播售书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北京开放大学赵朝峰和中国传媒大学齐勇峰基于5G的场景应用,对童书直播营销的前景进行探析。安徽大学宋怡然在《新媒体时代出版业直播营销模式策略探析》中提出,“作为文化产业,在与直播行业结合过程中,不能一味迎合受众,要引导读者从编辑视角认识图书,在讲解中引领受众感受文化。”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王昕的《是品牌灵药还是短期狂欢?——直播电商热现象的冷思考》和福建师范大学郑豪的《基于巴克传播视角看直播营销效果的不稳定——以罗永浩网络直播为例》两篇文章则指出了当下直播电商面临的问题。与此同时,主播、明星们的品控不严、带货“翻车”、数据造假也提醒监管部门,行业需要法律的规制。由中国广告协会发布的《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于2020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国内第一个关于网络视频营销活动的自律规范。中国广告协会会长张国华表示,“此《规范》作为自律文件,主要是倡导自律自治,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也通过一定措施来保障自律的有效实施,如可以视情况进行提示劝诫、督促整改、公开批评,对涉嫌违法的,以及后果比较严重的,可以为政府监管机关依法查处提供线索等。”孟雁北的《直播带货中主播商业宣传行为的规制研究》和王馨悦的《直播消费的法律问题探析》对现有部分法律对直播带货的适用性进行了阐释。正如丁俊杰教授在《直播那些事》一文中谈到的,“我们不能像以前那样,对新生事物盲目地追捧,然后等热潮一过就弃之于地。不论哪一种新事物与营销的结合,本质上都是为了更接近于满足人类需求这个终极目标,都是为了达成高效、低成本实现商业盈利这个目标,都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增长空间。对此,我们要有明智的判断和选择。”4.社交化营销与营销模式探析新冠疫情的暴发,使消费者的注意力和时间更多向线上倾斜,广告主也以此为风向标,将营销预算与投入更多分配给线上渠道。由于线上的内容更加丰富,消费者的注意力有限,广告主在社交化营销的内容、形式的丰富和多样性上也要考虑得十分充分,通过强强结合,在社会化营销之中精准定位消费者,吸引更多用户和其注意力的价值。社交新零售重新定义了人、货、场三大零售核心组成要素,具体来看,人依托“社交裂变”引流,由单纯的消费者转变为消费商;货由物质性商品转化为全方位的消费过程及体验;场由固定物理空间转变为泛零售、多元化的消费场。山西大学王丹枫的文章《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的社交电商营销——以拼多多为例》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以拼多多为例,揭示网络空间与资本的互动关系,指出了社交化营销中网络空间资本的负效应:社交关系商品化。在其调查中,有15.79%的被访者表示拼多多给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带来了负面影响;被社交化营销绑架的人情让社交关系更趋于利益化。山西大学研究生解珂珂的文章《社交电商商业模式下的营销策略研究——以拼多多为案例》基于4R营销理论对拼多多的营销策略进行了分析。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唐宇龙、张长江的文章《突破传统电商环境的“拼多多”营销策略研究》基于AISAS模型设计调研问卷,结合调研数据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为拼多多平台提出营销策略建议。5.跨界营销热催生的营销创新自2017年以来,营销界掀起跨界热,各大品牌可谓绞尽脑汁,怪招频出。跨界营销热的背后,实则是对流量收割与长远品牌价值建立的高度饥渴,跨界营销常态化也在情理之中。“跨界营销”是“跨界战略”的延展,这一概念来自业界实践观察与理论总结,没想到能够得到学界较多的关注。国外有微软、亚马逊、爱彼迎、肯德基等全球大品牌的跨界成功案例,国内有腾讯、阿里巴巴、小米、李宁服装、故宫文创等企业与品牌的跨界创新,也有云南白药、片仔癀、东阿阿胶等品牌的跨界。2020年讨论得更多的理论话题是营销跨界。“不论是阿里提出的新零售,还是腾讯的智慧零售,其本质都是一种线上线下的零售模式跨界创新。”苏州大学传媒学院胡明宇副教授等在《整合营销传播视角的品牌跨界营销:创新与挑战》中对品牌的跨界营销做了全面解析,他们认为,“跨界营销便是通过品牌之间的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强强联合,达到营销过程中降低成本、提升效果的目的。但要实现1+1>2的成效,跨界就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组合,而是需要挖掘双方的特性,找出能够打动目标消费群体的点子,玩出创新模式,从而引爆市场话题。不做简单组合,挖掘双方特性,也是整合营销传播的应有之意。而更多的研究从具体案例出发总结了跨界营销的经验,辽宁师范大学徐佳怡的《跨界营销:老字号创造价值新路径》和安徽财经大学李馨怡的《老字号品牌的跨界营销》论文都将目光锁定老字号品牌在跨界营销背景下的新机遇。徐佳怡总结了老字号跨界营销的价值意义:满足新型消费需求,吸引年轻群体目光;增强品牌曝光度,提升老字号知名度;延伸产品功效及应用,创新创造价值。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职研究生郑晓磊的《故宫博物院的跨界营销案例解析》和四川农业大学倪艺的《手游与美妆品牌IP跨界营销策略思考——以“王者荣耀限量联名口红”为例》均以IP的跨界营销为研究对象,郑晓磊概括了故宫跨界营销坚守的三大理念:品牌年轻化,将百年历史融入现代生活;放下“身段”,拥抱商业化潮流;饥饿营销手段,奠定未来客户基础。北京体育大学王雨佳等在《国潮品牌跨界营销案例分析——以李宁×红旗汽车为例》提到了国潮品牌的跨界联名。湖南师范大学赵睿的《图书跨界营销研究》对图书跨界营销的可行性及适销品种特性进行了分析。北方工业大学广告系李明合、张宏宇的文章《999感冒灵:常态化跨界营销不是你的菜》针对跨界营销能否常态化提出了三个参考标准:是否需要维持过高的品牌声量,是否具备品牌IP化可能,品牌声量能否转化为产品销量;指出了999感冒灵竭力维持高声量、为建立情感链接而试图打造一个IP、未基于产品属性过于迎合年轻人和跨界营销常态化以致严重模糊原有品牌形象的四个跨界误区。无论是文化跨界还是产业跨界,都是品牌和企业打破传统边界,向着年轻化和长久化方向发展的一次创新跃进。随着互联网巨头们纷纷进驻社区生鲜团购市场,未来,针对下沉市场的营销或许又将成为新的研究课题。6.农业品牌营销的理念与大数据方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农业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创建品牌,促进农产品销售,甚至走出国门,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我国,农业重要,打造农产品品牌更重要。但什么时候打品牌,出现了这样一种声音: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尚未成形,当产品力还不具备的时候,该不该就来打造品牌呢?我们认为,许多人对品牌化本质的认识和把握,本身就不准确,有的认为品牌化就是设计一套符号体系,有的更简单,认为就是起名字,稍微懂一些的,还知道品牌需要传播。桂林理工大学王桥丽的《我国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路径探析》认为,农产品区域品牌将地域性和产业性结合,是特定区域的“名片”,向消费者传达区域农产品质量的信号,是我国农业品牌化发展的价值基础,论文分析了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条件与路径选择,提出了应从增强资源整合力度、完善品牌监管与创新品牌营销方式3个方面入手促进我国农产品区域品牌健康发展。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张梅在《关于中国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方向的思考》一文中认为,“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路径,也是解决目前中国农业增产不增收、低质量均衡、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供需结构性矛盾等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措施。通过对农产品区域品牌文献的梳理,发现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中,对其品牌定位、顶层设计、质量保证、农业文化遗产和种质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需要在未来研究中给予重视,以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理论研究。”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宫丽云在《农产品区域品牌长效发展研究》一文中认为,“建设优质农产品区域品牌,是全面提升区域农产品质量、实现区域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保障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品牌化是一种个性化的定位,并非生产后才需要关注和弥补,在生产前,就应该先进行独特差异化的品牌战略定位,围绕品牌定位来进行产业布局、生产、销售、市场细分、营销传播等方面的配称,实现品牌的独特个性,从而在目标市场的消费者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构建差异化认知优势。通过品牌化,倒逼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倒逼产品力的提升与成长,提高农产品的溢价空间。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黄维雅的《大数据在区域品牌营销中的运用》以大数据在区域品牌营销中的运用为基础开展论述,提出大数据在区域品牌营销中有利于了解环境变化、改善用户体验、明确用户差异、分析竞争对手、挖掘重要客户,也有利于运用线上分析平台、勾勒大数据蓝图、分析客户需求、了解购买习惯、即时作出反馈。这些概括对我们重视大数据在区域农业品牌传播中的意义与运用是有益的。7.城市品牌传播的国际策略与形象设计创新城市品牌研究也一直是近年广告传播研究的热度话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称,2008年世界城市化水平首次达到50%,这意味着人类社会从此真正从总体意义上步入了“城市时代”。我国城市发展进入品牌时代。品牌是城市竞争力的制高点,从越来越多的城市推出文化、旅游、制造、农业等一系列品牌建设的规划来看,城市管理者已经认识到,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下,形成各个领域乃至城市本身品牌效应的重要性。而在城市品牌的构建过程中,作为城市经济和商业的主体,在城市政府的政策引导下,企业在打造新时代城市品牌名片中发挥着重要的品牌驱动作用。2020年的城市品牌研究主要围绕传播策略、形象设计、文化产业、视频传播、文旅融合等多个方面展开,武汉大学廖秉宜等在《城市品牌国际传播的策略创新》中,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城市国际传播的五大策略:承办大型国际性活动,提升城市品牌国际声誉和影响、依托文化产业的国际传播,给城市品牌注入情感基因、构建城市品牌差异化形象、创新性地利用社交媒体,制造城市话题形成口碑传播、开展城市品牌整合传播,塑造统一清晰的城市国际形象。北方工业大学刘洋等在《城市品牌形象创新设计方法》一文中,从微观层面提出城市设计的方法:“运用设计创新及服务设计理念来研究如何实现城市品牌形象的创新设计应用,通过深层次、系统化、多角度、全方位的整合,建立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理论体系,使城市品牌形象更加本土化和人性化;通过界定城市的风格气质、寻找核心意象、重构城市意象的方法,全面表达城市特有的面貌。”宁波财经学院姚志明在《文化创意产业时代的城市品牌传播与塑造研究》中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不但能给城市创造更多的科技价值与经济价值,还影响着城市的品牌建设,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的品牌传播与塑造又有了新的发展与机遇。8.中国品牌国际传播的战略意义与微观路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竞争的本质是品牌的竞争,品牌国际化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也是中国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永葆基业长青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在市场化的角逐中,中国企业也逐渐开始了探索国际化的历程,现在中国已经拥有世界级的产品,也成长起来一批世界级的企业,但却始终没有诞生令人尊敬的、拥有强大号召力和感染力的世界级顶尖品牌,甚至于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依然堪忧,所以中国品牌国际传播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度话题。许正林教授的论文《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品牌发展历程与成就》从宏观层面回顾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品牌发展历程与成就,揭示出品牌作为国家形象展示与重要名片的市场价值,以及如何通过中国品牌建构国家形象的战略意义。湖北文理学院刘英为等在《如何应用国家文化原型实现品牌的国际化传播》中深入探讨了基于国家文化原型的品牌国际化传播策略,并检验了不同应用策略在不同情景下消费者反应的差异,论文提出:(1)国家文化原型资源可以根据文化层次和文化类属分为4种不同组合方式,相应地,品牌文化原型应用策略也可分为工具性审美、差异化表现、目标消费者认同、全球共识意义获取4种类型;(2)东道国类型(文化距离近vs远)、企业国际化发展阶段(初期vs快速发展期)以及企业的传播诉求(产品vs品牌)会对不同应用策略的传播效果产生影响。微观研究方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林升栋教授等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元素”广告的说服路径》中分析了诸多“中国元素”广告的实证案例,指出中国元素激活美学反应,引导消费者深入了解产品,进而提升品牌态度,最终引发购买。当地元素激活民族主义情绪,唤起产品印象,直接导致购买,而后强化品牌态度。还有闫向军的《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再国际化”》、罗君名的《中国手机国际化之路的挑战与对策》、谭书旺的系列论文《中国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化策略研究》《中国日化品牌的国际化策略研究》都非常值得关注。9.智能广告的理论探讨与伦理忧虑“智能广告”研究无疑成为2020年广告研究最热门的话题,但学术理论水平普遍很高。“智能广告”研究涉及的相关话题包括:人工智能与广告技术、人工智能与广告运作、人工智能与广告伦理、人工智能与广告产业、人工智能与广告理论、人工智能与广告教育、人工智能与广告创意、人工智能与营销等。客观来讲,智能广告研究还是一个很超前的话题,因为从实践层面与产业层面来看,真正的智能时代还没有到来,广告机器并没有取代广告人,很是杞人忧天,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翔在接受《现代广告》采访时所说:“目前AI在营销上已能实现所有程序化的任务,即通过汲取以计算机和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算法来完成有一定重复性的、有规律性的基础智能工作,但尚未达到接近人类智慧的智能水平。”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智能广告的确正在全面来袭,正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姜智彬等所描述的,广告表现形态从传统时代的单向广告,到互联网时代的展示广告、搜索广告,一直发展到智能技术背景下的社交互动广告,广告的内容形式从2G时代的文字信息、3G时代的图文信息,到4G时代的视频信息,广告运作流程也因此不断向个性化、智能化发展,形成了消费者智能洞察、广告智能创作、广告智能投放和广告智能应对。武汉大学姚曦教授与任文姣的论文《从意识沉浸到知觉沉浸:智能时代广告的具身性转向》以完全思辨的方式,分析了智能时代广告如何在内容和形式的表达上与受众的身体勾连,而实现其从意识沉浸到知觉沉浸的转向;应该说这是一篇广告心理学的研究论文。华南理工大学段淳林教授与宋成的论文《用户需求、算法推荐与场景匹配:智能广告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思考》从技术逻辑的角度揭示了智能广告运作的核心逻辑体现在从经验到科学的智能洞察和需求预测、以算法模型为工具的智能生产与分发、整合时间与空间的智能互动与反馈三个方面;但他们在论文后面提出,随着智能广告的发展,我们不得不警惕智能广告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及其规制的预测:规制“隐私窥视”,构建平等互惠的数据利益共享机制,防止“技术异化”,融入品牌精神价值观实现深层次沟通,避免“时空侵犯”,让广告成为有用的信息等。对于智能广告伦理问题的关注,还有上海师范大学李名亮教授的《智能广告信息伦理风险与核心议题研究》,文章认为,大数据作为广告产业的核心资源与广告运作的基础要素,可能产生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数据资源共享保密的平衡、数据造假偏差等信息伦理风险,广告信息化产品存有商业属性不透明、伦理责任主体混沌、广告自动创意缺乏人文沟通能力等伦理问题,而智能广告运作与信息化环境相互影响,表现在对人文伦理与价值观挑战、信息鸿沟的扩大、数据和算法引发歧视和偏见等方面。武汉大学程明教授与程阳的论文《智能技术时代营销传播的变革与智能营销传播的未来发展》分析了智能技术时代营销传播的发展变革,对未来的智能营销传播进行了创新性思考。他们认为,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营销传播手段和过程的创新,从广告投放策略的“千人千面”到基于人机协同的内容创作,市场权利的不断下放使得消费者在整个营销与传播过程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洞察消费者心理和满足消费者时刻变化的动态需求将成为广告主以及企业营销关注的重中之重。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顾明毅在《中国智能广告模型研究》中提出中国智能广告模型(IAM),建立“用户—互联网平台—品牌”层次关系,提出智能广告系统是由“识别—定制—匹配—投放—浸合—留存”组成的营销闭环。智能广告模型解释了数字化洞察创意和媒介投放,贯通营销与客户关系的系统结构,导向数字化转型的营销广告产业变革。中国智能广告模型为品牌主、广告商、互联网平台协调新形势下产业关系和数字营销竞争力提供了知识理论框架。10.计算广告的理论盘整与实践思考一般认为,是美国前雅虎研究院的研究员兼副总裁Andrei Broder提出了计算广告(Computational Advertising)的概念。中国传媒大学张弛在《计算广告研究述评:学术史,学术面向及反思》一文中概括了目前我国计算广告的研究主要包括概念辨析、历史流变、产业变革、技术优化和学科发展这五个面向。华南理工大学段淳林教授在《计算广告的发展对广告学的冲击与挑战》一文中总结了我国计算广告研究已经形成四大流派:以算法为核心的计算机软件科学应用研究、以计算广告概念及广告产业链发展为核心的广告学研究、以计算广告学科建设和范式构建为方向的理论探讨研究、以计算广告发展前沿的实践和学术研究为基础的研究动态,她认为,“计算广告对整个传统广告学科带来了巨大颠覆与革命,这种变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广告理论和广告学理论研究范式带来的冲击;二是对当今时代广告教育与广告学科人才培养带来的巨大挑战。计算广告将计算主义理论引入广告学研究中,从根本上改变了广告传播的性质,在数据、模型与决策三个维度,颠覆了传统广告理论。”在吉苏哈和爱德华·C.马尔特豪斯看来,计算广告好像可以渗透广告活动流程的一切,包括市场调研、市场细分、产品定位、广告消息的创建和媒体排期、广告效果评估等,但他们唯独没有提创意,对此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魏东认为,表现数据、相关数据和用户数据仍然可以为创意提供依据,为广告创意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科学基础和精准的客户目标,魏文指出,在计算广告中,因为大数据和算法可以根据数据分析出的客户喜好进行更大量的内容组合,程序化创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有人试图用程序化创意替代传统广告中的创意,但实际上经过优化的内容组合常常会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同时算法的局限性也会造成错误并产生误解。上海大学魏意隆的《计算广告——构建双向互动的“用户画像”》和广西大学的温进浪、张剑的《探析计算广告出现带来的行业变化》都关注到了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计算广告将采集到更为精确的数据并生成清晰的消费者画像的意义及其影响。总体上来看,计算广告其实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话题,但已有的研究基本是来自高校的桌面研究与分析,并没有看到来自广告一线的实践案例或者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总结,其实这也是目前广告学研究存在的通病。许正林 温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广告主协会广告主研究院院长张维龙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今年以来,受到疫情影响,在线教育需求大幅上升。然而疫情过后,各平台如何赢得用户青睐、保证用户留存率?还要看师资质量、服务内容这些核心竞争因素。以在线少儿英语教育品牌GoGoKid为例,为了使学员获得更为个性化教学服务,让家长拥有更优质的用户体验,GoGoKid不但组建了一支优质的北美外教师资团队,同时也在通过精细化的服务推动课堂体验升级。据了解,家长们在通过GoGoKid家长端App随时随地为孩子一键约课的同时,也能参考GoGoKid平台展示的教师信息,以便为孩子匹配更合适的外教老师。而在孩子上课后,家长的课堂评价会通过中教老师反馈给外教,帮助外教老师进一步优化教学细节。打造精细化服务流程 提升用户课堂体验据了解,为了让学员和家长获得更优质的课堂体验,GoGoKid团队优化了从约课、上课到课后反馈整个服务闭环,简化操作流程、增添服务细节,精细化的操作流程让家长省心省力的同时,也能够让孩子获得更为有效的学习体验。目前,在GoGoKid家长端App中,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学习时间安排筛选与其匹配的外教老师,随时随地约课能够帮助孩子灵活调配上课时间,更保证了孩子上课的学习积极性。值得一提的是,在选择外教老师的过程中,家长能够查看到外教老师的详细信息,不仅包含了外教老师的学历背景、教学年龄、教学特色、自我介绍等内容,同时也包含已完成课程的家长们对该老师的评价内容及打分,由此家长们能够对外教老师拥有更为深入立体的了解。在完成约课后,家长还会在课前收到来自GoGoKid家长端App的课前提醒,避免孩子因为忘记上课而产生不必要的损失,打乱学习节奏。而在孩子完成课程后,GoGoKid还为家长设计了”教师评价“这一功能,家长们的评价将由中教老师统一反馈至外教老师处,便于帮助外教老师优化教学技巧,为孩子提供更贴心的教学服务,同时这也家长评价也能够作为其他家长约课时的参考,帮助大家为孩子选出更心仪的外教老师。不少GoGoKid学员家长在体验了GoGoKid这套完备的服务流程后都对其赞不绝口,尤其是GoGoKid家长端App中的约课模块尤为受到家长们的欢迎。一位在GoGoKid学习了三个月的小学员家长表示:“GoGoKid这种全程跟踪服务很贴心,而且就算是自己在App上约课同样省心省力,可见GoGoKid很为用户考虑。因为孩子学的时间不长,我想帮她预约不同类型的老师增加学英语的新鲜感,这个时候App上详细的外教资料就派上用场了,不仅能看到这位老师的学历、教龄,还能看到上过课的家长对他的评价,这些真实的反馈对我们这些准备约课的家长们来说参考意义很大!我目前为孩子选的都是家长评价五颗星的外教,孩子每节课上完都很有收获。”据统计,GoGoKid平台上五星好评外教占比全部外教的96%,在家长群体中拥有极高的满意度。这不仅意味着几乎每位学员都能选到合适自己的好老师,也从侧面印证了GoGoKid外教团队深厚的教学功力。设立“3个100%”标准 让优质外教课堂唾手可得“严苛筛选”是GoGoKid建立优质师资“高门槛”的先决条件。据了解,GoGoKid外教录取率仅为3%,远低于行业平均录取率5%,这样的数据还要源自于GoGoKid严格的筛选机制。为了保障教师质量,GoGoKid制定了三个“100%”的外教筛选标准标准:100%纯北美外教;100%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100%具备一年及以上教龄。目前,GoGoKid平台外教拥有硕士或博士学历的人达到35%,3年以上教龄的老师也高达85%,可以说这是一支以高学历、长教龄为特色的精英北美外教团队。与此同时,优质师资团队的打造也绝对离不开持续的技术赋能。GoGoKid外教老师在进入平台后将接受定期的教学技能培训,增加教学经验积累,不断优化教学技巧,为日常的课堂教学赋能。尤其是新入职的外教老师,不但需接受GoGoKid提供的岗前培训:掌握平台、教室功能使用,平台政策及多种教学技巧及策略等等,还需经过首课培训和二次评估,只有通过了以上全部流程及测试的外教老师才能开展日常教学工作,而在日常工作中,还需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培训夯实教学技能。为了让外教老师充分发挥个人潜力,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GoGoKid为外教团队打造了线上线下相结合、内部外部相补充的教学培训闭环,多方位多角度培训以加强外教老师职业技能与上课经验。其中,workshop线上培训课以在线ESL教学技巧培训为主,由GoGoKid在职外教担任培训师。培训师大多拥有10年以上教龄,且具有丰富的在线教学及培训经验,其中不乏公立小学教学主管、教育学硕士等权威人士。而Meet-up线下交流会则更注重情感的链接,通过面对面的沟通机会,促进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平台间的相互了解与学习。与此同时,许多优秀的外教老师也在GoGoKid的支持下“走出去”,到目前为止,GoGoKid团队先后出席了哈佛大学学术研讨会、TESOL国际会议及英语语言展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举办的移动学习周等重要国际教育会议及论坛,并将先进的学术理论及教学经验“带回来”为GoGoKid外教、教研团队赋能。打造完备的课程体验展现了GoGoKid对用户无微不至的用心,组建优质的师资团队则彰显了其对教育严谨的态度,这些都是GoGoKid对“用心做教育”这一品牌理念的有力践行。而带着这样一颗“教育初心”,GoGoKid势必能够赢得更多家长的信赖与倾心。
6019人穿过“透明独木桥”北京户籍,是奋斗出来的10月18日晚间,北京前门全聚德烤鸭店内,卢先生一家正在举杯庆贺。“北京市积分落户名单”的公示,让压在卢先生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我来北京已经有17年了,户口在山东。孩子的考学问题一直是我的‘心病’。这下终于放心了,我的孩子可以在北京参加高考。”提起“北京人”的这层新身份,卢先生甚是欢喜。和卢先生一样,在北京积分落户“大考”中脱颖而出的“考生”共有6019人。他们中最高分为122.59分,最低分为90.75分。“严控户口对北京而言,是一条不得以而建之的栅栏,积分落户相当于为大家提供了一条穿过栅栏的‘透明独木桥’。”中央财经大学城市管理系系主任王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上榜“考生”有何优势?今年4月,北京市首批积分落户正式启动申报,同时满足“持北京市居住证、不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在京连续缴纳社保7年及以上、无刑事犯罪记录”4项条件即可申报。记者注意到,在北京市公布的积分落户指南中,申请人可通过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教育背景、职住区域、创新创业、纳税、年龄、荣誉表彰、守法记录等9项指标进行加分。“分析北京市的积分落户政策不难看出,首都的大门对所有人都是敞开的。”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唐任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这些指标非常具有操作性,为那些怀揣落户梦想的“北漂”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提供了具体的奋斗途径。申请者查询积分落户公示结果。全亚军摄记者查阅公示结果后粗略统计,年龄在36-40岁的年富力强者占比58%;而青年才俊占比31%。“北京落户新政规定‘不超过45岁,加20分’,即北京应对大城市人口危机的策略。”唐任伍表示,能否吸引高素质和年轻化的人才,直接关系到北京未来的文明程度和竞争力,因而年龄成为各地引进人才关注的最基本条件和要求。此外,记者还注意到,上榜考生来自科技服务、金融、环卫、家政服务等各行各业,均是长期在京稳定就业人员。获得100分(含)高分人群中,35.8%来自高新企业,23.4%获得创新创业奖项,12人获评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明年“入围”难度有多大?据北京市人社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积分落户管理办法试行期间,年度落户规模将保持在6000人。数据显示,北京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170.7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约794.3万人,也就是说,仅有36.6%人口没有北京户口。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到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这意味着,如果2018年北京人口保持不变,那么未来两年每年北京仍有60余万的人口增长空间。有分析人士指出,未来积分入户的难度恐怕在于,在每年落户规模保持在6000人的情况下,申请入户的基数会逐年攀升。“落榜者”为提高明年申请分数决定报考2019年度研究生。全亚军摄对此,王伟认为,6000千人相对于2300万来说并不多,但要注意的一个区别是2300万是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6000人解决的并不是新增人口的户籍问题,还包括很大一部分存量人口的户籍问题。”王伟分析称,城市总体规划都是按人口规模预测的用地规模,继而预测各种设施数量规模,这个前提就是人是一个定数。但现实恰恰相反,人口地域流动带来城市人口的不确定性,就对我们先前确定的各种土地住房以及设施的供给带来很大冲击,有的城市拥挤,有的城市闲置。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无疑是面临巨大聚集压力的。欣慰的是,为了保障常住外来人口享有相应的基本公共服务、权利和便利,北京市积分落户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北京市已形成了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积分落户只是居住证赋权保障基本功能的一个衍生,并非是解决落户城市的唯一渠道。专家:别因户口而拒人千里不可否认,作为一个超大型城市,北京一方面要为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所有人提供好服务,另一方面又要按照要求控制住人口规模,在平衡过程中实属有太多难言之隐。“户口作为中国城市人口管理的一个特色,在历史上发挥过利弊共存的作用,只是因为北京的特殊性,让我们还要围绕它进行政策设计与创新,是很不容易的。”在王伟看来,未来应该寻求更治本的思路,创造更均衡公平的发展机会与环境,让人们自己用脚投票,实现自己追求的幸福。王伟强调,对于一些一线城市来说,或许积分落户政策对拿到户口的人而言是一种价值回报,但不能让户口成为人才的奋斗目标或衡量自身价值的唯一标尺,应该创新更多的价值回报来激励真正人才的才智与热情。“国家的全球竞争也是每个国家顶尖城市的竞争,这种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在国家崛起的今日,我们的城市千万别因为户口而拒人千里,那就大大的战略失误了。”王伟说。“朋友圈晒‘中奖’截图,收获上百个赞”自述人:李女士积分排名:1000名左右年龄&职业&学历:37岁,IT从业人员,硕士研究生关键得分:社保及自有住房年限北京积分落户名单公布后,我第一时间查看结果,确认再三后哭了,我不用离开北京了,我女儿也是北京人了。随后,我在微信朋友圈晒出了“中奖”截图,短短一个小时就收获了上百个赞。为了留在这个生活了十多年的城市,我想过很多办法。33岁那年,作为孩子的母亲,为了给她一个安稳的未来,让她能够无忧无虑与同龄人嬉戏打闹,让她真正属于这座城市,我毅然决然报考研究生,计划在毕业后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再次选择“有落户资格”的工作。那一年的复习很辛苦,工作处于上升期,我不能放弃这份工资收入以及它给我带来的成就感。每天加班回来哄睡女儿后,我都要再拿起书本。说实话,我这个年纪已经不是读书的最佳年纪,记东西很慢,无数次想放弃。但是为了女儿的将来,我觉得值得。然而c此前北京新落户政策的出台,让我这个超过27岁门槛的硕士研究生被挡在“京户”门外。另一方面,作为公司的中坚力量,我带领着20人的项目团队做新产品研发,为了留下我,公司把我落户的事情排到重要位置,但因为各种申报原因迟迟没有实现。当孩子即将到入学读书的年纪,我也做好了舍弃一切随时离开北京的准备,甚至已经在其他城市购置好房产。而现在,“落户”打破了我固有的生活规划,现在我思考的事情发生了改变,开始着手研究孩子上学择校、距学校距离及是否换房等问题。对于以后要参加积分落户的人群,我建议:要仔细阅读申报评分准则,比如买房前的租房年限、房产有效期认定等细节;从积分的分值倾向看,政策偏向长期在北京稳定工作居住的人群,所以尽量不要频繁更换工作,即使要换也要确保社保不会断缴;另外是学历的取舍问题,硕士研究生虽然可以加11分,在就读期间公司依然为我缴纳社保,“社保缴纳和学历攻读积分只选其一”的政策我只能加4.58分。“终于摘掉了‘骗婚’帽子”自述人:欧先生积分排名:3000名左右年龄&职业&学历:45岁,IT从业人员,本科关键得分:管理人员我是一家创业型IT企业的高级管理者,上世纪90年代就在北京工作生活。早在15年前,我就拿到了北京工作居住证,俗称“北京绿卡”,它是仅次于北京户口的重要保障,与北京户口唯一的区别仅在于“子女高考”,也就是说子女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只能回原籍。除此之外,北京市工作居住证与北京户口享受的待遇是同等的,即可以参与购买房屋、参与买车摇号。按照当时北京相关落户政策,个人持工作居住证达到一定年限、职位达到一定级别,可以申请北京户口。跟妻子谈恋爱的时候,“持北京绿卡”在岳父岳母那里一直是加分项。但后来此政策取消了,妻子偶尔还会拿这件事跟我开玩笑说我“骗婚”,过节回家双方老人也总会唠叨此事的不如意。尤其是孩子上学后,因为未来不能在北京高考,没少落妻子抱怨。因为研究生学历背景较容易申请北京户口,在公司建议下我攻读了在职研究生,但并未如愿。前些年,我离开工作10年的企业,跳槽去了一家创业型公司,一大诱因是该“企业高管有机会解决北京户口“。新公司人力总监建议,考取高级职称助于申请北京户口。本来计划今年报考,没想到积分落户申请通过,多年困扰的问题迎刃而解。老人、妻子都很开心。除了摘掉“骗婚”帽子外,积分落户对我的当下生活并无太大影响,毕竟孩子高考是10年之后的事,工作和生活还将按照原来的轨迹进行。在我进行申报过程中,也有一些突发事件。由于我获得本科学历较早,需要缴纳相关费用进行学历公证, 还耗去了一些时间。对于明年的申请者,我建议:其一,社保不能断缴。我妻子的分数本比我高,因为她的研究生学历可以多加分,但是她的社保有过一次断缴,所以未符合“社保连续缴纳7年”这一条件。其二,北京市居住证每年都要续办。其三,学历公证要尽早操作,以免耽误申请进程。“申报失败虽然可惜,但有了努力的方向”自述人:符先生积分排名:落榜职业:北漂12年的美团工程师相对于大多数人的努力追逐,我感觉我对北京户口的态度比较“佛系”。在这次北京积分落户申报前,我从未考虑和尝试过其他的落户方式。“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抱着这样的态度,我相信有了北京户口生活会更加便利,但没申请上也没关系,至少有了一个努力的方向,再努力几年问题应该也不大。我是一个在北京“漂”了12年的“码农”,“漂”的滋味大家都知道。我有个可爱的女儿,说实话,申报积分落户主要是为了解决孩子的上学问题。虽然积分落户申报失败了,感觉很可惜,但这在我预期范围内。此次积分落户政策和北京之前实施的落户政策是并行的,有总比没有好,何况明年还可以继续申请。我了解了一下,明年继续申请的话,系统会保留今年已填报的信息,我们只需要在网上更改有变动的信息就可以。在互联网行业工作得久了,对用户体验感变得尤其重视。如果让我评价这次申报流程,我感觉整体上还是很满意的。积分落户的申报过程很顺利,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的初衷,足不出户,我在家一下午就提交了所有的申请材料,很省事。结果公布后,大家在网上就可以查看最终入围人的分数,而对于我们申请失败的人,也可以在个人管理界面明确地看到自己的分数。和入围的人进行对比,我们就知道差距在哪里了。在这里,我有个小建议。由于申请、核查、复核、结果公布周期比较长,需要申请人持续关注,比较耗费精力。如果可以在每个关键环节上主动推送通知,体验应该会更好。“我和北京户口之间只差一个‘见义勇为’”自述人:梁先生积分排名:落榜年龄&职业:41岁,传媒工作者“北漂”这个标签在我身上已经贴了近20年。当初来北京没想太多,只是出于对传媒行业的喜欢,而在老家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那时的我,也是一个热血青年,梦想有一天通过努力,获得机会成为“北京人”。只是随着年龄增大,感觉落户越来越遥不可及。理想实现无望,而自己也失去了追求梦想的动力,所以慢慢地也就不愿谈什么理想了,或许也是怕说出来被别人笑话吧。北京人才济济,能落户更是百里挑一。此次落榜,是意料之中。不过,我的分数已过80分,距离上榜只有不到10分的分差。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会离北京户口这么近,当初的热情又重新燃起。榜单出来后,我重新核算了一下自己的分数,觉得“过线”最快的方式就是获得“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或首都见义勇为好市民称号”,从而在荣誉指标上加分。当然了,这是玩笑话。理性分析后,我认为在教育背景上,还有涨分空间。我已经报考了2019年在职研究生考试,打算利用空闲时间进修,如果能拿到硕士文凭,总分就可以提高9分。不过时光不等人,我已经41岁了。年龄一旦过了45岁,现有的20分也会丢失。在这条实现梦想的通道上,留给我的时间不多,所以我得加快步速。而且,到了我这个岁数,学习是一件吃力的事情,再加上和那么多年轻人竞争,心里的压力也很大。我一直没有成家,但我一直渴望在这里有一个家。积分落户政策让我看到了“一束光”。(中国城市报记者 董 昆 郑新钰 刁静严)记者手札只要奋斗不息,梦想终会照进现实。积分落户政策的推出,架起了奋斗与梦想之间的一道桥梁。虽然,在积分落户这场大考的成绩单中,高精尖人才成为上榜主力军,不过,记者在采访中获知,有一位在媒体单位工作的70后司机也“中了奖”。虽然这位司机最终婉拒了记者的采访请求,但他的身份,无疑是让觉得希望渺茫的普通人看到了“一束光”。在采访中,记者接触到了不少普通人,他们都身负梦想,在这个城市独自打拼。面对“没有户口怎么办”的疑问,大多数的受访者的回答看似随意,但却真诚。他们都是乐观的,但这种乐观并不盲目。也许,他们在这座城市坚持的动力,不是为了一纸户口,而是对于人生体验、机会和可能性的一种渴求。北京,如同一支狂想曲,写满了繁华与怀旧,也充满了喧嚣与孤独。人们在这里找寻梦想,也在这里被现实打败。从“不敢来”到“舍不得走”,不得不承认,这座城市是具有独特魅力的。作为优质资源的集中地,北京承载着亿万人的梦想,也承担着难以想象的压力。尤其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大背景下,一增一减,一进一出,都关乎城市未来。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在通向国际一流宜居之都的道路上,北京正在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前行。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户籍改革的推进,北京落户的大门会多渠道敞开。北京不会忽视任何人的努力,也有责任为那些为梦想、为城市、为社会孜孜以求奋斗不息的人去筑梦。再过7个月,新一轮积分落户考试又将拉开大幕。到时,有人会信心倍增地走向考场,也有人会弃考,还有一群人在考场门前跃跃欲试。但无论考试结果如何,准备考试的过程都是增加人生阅历、丰富人生经验的最好时刻。愿每个有目标、肯奋斗的人,都能在城市生活中获得更公平的机会,更均等的待遇。遇山爬山,遇河过河;以梦为马,不负昭华。
最近刚毕业的时候听前辈说三年一个小坎,五年一个大坎,今年是我工作的第五个年头,在工作上确实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门坎,能不能跨越过去还是一个未知数。去年的关键词是「新的探索」、「一知半解」和「前路迷茫」。今年的关键词是「重新认识自我」、「新的理解」和「重新出发」,更多关于互联网设计师的内容,一流设计网(yiliusheji.com)带您来了解一下。重新认识自我做交互设计师的好处是轻松,只要你逻辑够强,画稿够快,沟通能力还不错,你一天的工作不会花你太多时间。当时选择交互设计师这个职业也是考虑到这一点,在工作前四年我每一天能有不少的时间掌握新的知识,所以我觉得我的成长速度没有慢下来。但是,前阵子跳槽到华为后,我的工作和学习平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什么跳槽到华为?因为华为在国内刚组建了一个HMI Lab,一月份的时候华为问我要不要来面试一下,由于我对人机交互的浓厚兴趣,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了。怎么说都是写过一本书的设计师,我自认为自己能力还是很不错的。来到HMI Lab后我发现,这个部门除了3名硕士和一名本科生(也就是我),其余同事都是博士或者教授,其中部门的首席科学家是世界华人华侨人机交互协会的会长。除了在职员工,我们还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实习生,他们来自剑桥、清华、中科院、北航、中传等学校。在这里我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牛逼的跨学科研究团队,我们的队伍拥有工程心理学、图形学、信息学、通信工程、计算机视觉、工业设计、交互设计等专业的人才。在短暂的四个月工作中,我最大的感受是自己的成长速率明显提升了,其次是华为的钱不是那么好赚的。目前我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内容:第一是在汽车领域规划面向未来的人机交互体验;第二是在汽车领域进行专利布局和撰写;第三是将自己规划的项目和其他团队目标对齐;第四是和其他车厂合作,内容包括调研和设计;第五是对自己规划的项目负责,对其研究和设计;第六是和高校的教授合作,一起研究相关课题;第七是阅读人机交互领域的论文。以上事情除了一部分和一名来自中科院的心理学博士合作之外,其余都是自己一人完成,能在这团队活下来很不容易,成长速率提升不明显是不可能的…在互联网公司做交互设计师活得很滋润,虽然我没有浪费自己的时间,成长速度也算挺快,但是为什么来了华为后会活得这么痛苦呢?这问题我问了自己三个月,我总结了一下目前的答案,有可能是交互设计服务于上游产品和用户需求,没有产品和用户需求,交互设计是不知道要做什么的。而现在的工作是站在人机交互的角度自行探索产品需求和用户需求,这部分工作之前是没有涉及的,所以我现在做的是人机交互&用户需求分析&产品设计的活,而不是单一交互设计的活,当前工作超纲了。但,又能怎么样呢?谁让自己选了一条异常艰苦奋斗的道路呢?正如香港电影经常讲的那句「出得黎行,迟早要还」。其次,也不是说本科生的能力就比博士差,但是在专业深度上本科生确实差了挺多,这是我这三个月来的总结。所以在这么强大的队伍中我已经把自己的能力「很不错」改为能力「还行」,只有看到了更高的山峰才会知道这世界上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自己的能力还有提升的空间。新的理解来这里后我明显能感受到工业界和学术界确实存在挺大差异的,互联网的工业界讲求快和How;而学术界讲求稳和Why。在前期我是真的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一直问为什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快速迭代快速验证呢?这个问题的答案让我对「互联网真的就是一碗青春饭」有了真正的理解,这部分我稍后再说。做研究和做设计很不一样,「为什么」是我主管问我最多的词,有些时候真的会被问烦和被问得一脸懵逼,但现在我已经适应这种交流,主要是不适应的话可能会丢工作orz…如果这个问题被问得一脸懵逼说明自己在这个领域很多东西都不懂,想在这个领域做深做透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让自己沉下心来对这些问题进行刨根问底。我记得我主管跟我说过,现在你在网上看到的很多信息都是假的或者过时的,如果你想进步,你必须要看别人发的论文和写的专利,这样你才知道业界发生了什么。虽然我对这句话是半信半疑的,但不可否认最领先的技术都在论文和专利里,只有阅读它们理解它们才能知道业界是怎么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我还记得我主管对我的要求是知道这篇论文是谁写的,他/她还写了什么论文?他/她从哪个学校出来的?这个领域谁发的论文最多?我最佩服我主管的是我说了一个技术,过几分钟他能丢一篇文章让我自己去看,还能说出这个技术的主要负责人来自哪里,还做过什么。不得不说,这样的研究和记忆能力在我工作前几年是完全没遇到过的,所以遇到一个好的领导非常重要,虽然很有可能在他底下活得很痛苦,但适应了说明自己成长了。有一次因为一个项目我和一位研究员陆续讨论了8小时但是说服不了他,最后我从其他同事口里知道他在这个领域没找到相应的论文和研究,所以他不怎么认可我的项目。「为什么你的想法在众多研究里没有看到?」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也思考了很久,最后我想清楚了,很多问题不是看论文和专利就能解决的,尤其是做创新项目时,你要知道论文和专利都已经是过去时或者现在进行时,面向未来的项目最重要还是要靠理解和灵感。当你有突发灵感时,第一件事情应该是往前迈一大步,从结果出发,站在用户、专业和竞争力三个角度往回推导这个想法是否靠谱,如果推导过程中没有逻辑漏洞,那么请坚持自己的想法。最近也是靠这个项目,和其他研究员一起拿了研究院比赛的三等奖,一个小本科生能在博士如云的研究院拿个三等奖也算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之前我和我的搭档有过这样的交流,「设计师是否要懂心理学?」。站在她的角度,设计师懂心理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而我不是这么看的。心理学对设计的帮助是毋庸置疑的,但这些帮助最终会形成一系列设计规范和交互原则,它们能帮助设计师规避一系列设计问题和风险。那么问题来了,设计师了解设计规范(How)就好了,为什么要懂心理学(Why)呢?这个问题我记得我们探讨了挺久。在项目中我主管问我,为什么你的设计需要引入心理学或者人因模型?几个优秀的设计师可能稍微改一下都能比你的设计好不少,那引入你的模型的意义在哪?这个问题我也思考了很久,如果一个设计师能做到90分,怎么证明引入你的心理学或者人因模型后能把设计方案从90分提升到95分甚至是99分?如果证明出来,这个心理学/人因学模型很有可能成为设计规范或者交互原则,甚至是实用的设计工具,举例的话费茨定律、心智模型、Seev模型、认知模型算一个。很多设计师经常说:「我只懂干活,不懂怎么说,做了很多设计却没有理论支撑,总是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设计去说服甲方」。交互设计和人机交互的重心不一样的。交互设计讲求「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它主要是用现有技术服务用户;而人机交互更多是以技术为中心的设计,技术包括心理学、人机工程学、计算机各种技术等等。人机交互主要是将即将成熟的技术孵化成产品,这个产品更多是做技术验证。如果要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融入到人机交互中,相信我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相信大家都会说,除了用户研究、数据分析以及市场分析,大家有没有尝试做过以用户为中心的推导你的设计或者产品呢?如果你能将推导做到论文级别,整个推导逻辑只围绕公司竞争力、相关使用技术和用户需求/痛点进行推导,而且整个推导过程找不到逻辑漏洞,相信我,你向成功迈出了第一步。为什么苹果的产品做得好,因为苹果站在用户的角度将最新的技术产品化并交给用户,并且每一个细节都会仔细打磨。最近WWDC 2020,苹果设计师讲述了十几号人花了1-2年的时间为iPad设计一个鼠标光标,在我们眼里可能会觉得不就是给 iPad 加个鼠标的光标吗,这没什么难的。但是你当把视频的内容看完,你会发现这个光标包含了满满的人机交互细节,苹果愿意为更好的用户体验买单。重新出发前面提到「互联网真的就是一碗青春饭」,现在说一下我的感受。前几年互联网的门槛真的很低,各种学历背景的人都能涌入这个领域,这没什么问题,但现在大批人才涌入人工智能领域确实难以费解,很多公司可能网上扒几个深度学习模型甚至写几个「if else」都敢说自己是人工智能公司,互联网太浮躁。这个问题本质的背后是信息的暴涨导致互联网发展速度太快,如果你不给自己更换武器很有可能就战死在战场上了,还有就是当你发现人人都更换了装备,自己还在用落后的装备会觉得自己很落伍。但是你学会这把枪怎么使用了吗?很有可能今天给你一把AK47明天就要你学会使用狙击枪,但是你完全没有时间上训练场学习和了解这把狙击的构造,更没有时间试炼这把狙击枪是怎么用的。我记得电影里说过一个很优秀的特工,特工局训练他就在他身上花了几百万美元,你自己给自己投入多少时间和资金?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互联网发展节奏快导致每个公司存活的几率变得很小,这些压力都体现在每个人的KPI上,每个人只能用时间来换KPI。当你的工作不能为你带来专业上的持续成长时,你的作品随时被下一个迭代替换时,客观上讲,你工作了5年没成长而且没作品,你确实很有可能被随时淘汰。最近我看了一批简历和作品集,发给我的学生几乎都是海外研究生,同时我和业界大厂的朋友聊了一下,发现他们新进来的应届生很多是名牌硕士生,真的,后浪们正在虎视眈眈看着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当然也包括我。在前面我提到过「本科生的能力不一定比博士差」,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你的专业能力能跟得上博士,即使差很多你也要有觉悟能赶得上他们。因为工作第五年,跟你本科同届毕业去考博士的同学很有可能已经出来找工作了,这时候就是验证你这5年究竟学了什么的最好时机。如果你不想在专业能力被他鄙视到,你要好好地想一下你的优势是什么,你有什么竞争力。在一群博士教授身边工作交流是一件难得的体验,这在之前是从没想过的,但是学历不能代表什么,只有自己不断奋斗把差距缩小才是最关键的。本来今年这时候我的第二本书已经写完了,由于我太「乐于」工作,导致我的书有点停滞不前,希望今年能把书写完明年开卖吧。能进入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工作真的很难得,希望自己能在人机交互领域不断成长,而且能度过「工作第五年」这个坎,然后分享更多有趣的内容给大家。好了,关于设计师的职业问题先聊到这里,更多关于设计的内容可以上一流设计网(yiliusheji.com)。
记者 | 闫妍 唐亚华 刘娜 蓝予编辑 | 赵力摄影 | 侯少卿9月26日下午,2017年度寻找中国创客路演第七场——互联网教育专场开幕。又是一年9月,互联网之风已经吹过了教育的层层壁垒,变革也已迫在眉睫。未来的整个行业究竟应该朝向何方?或许未来就藏在今天的这些创业公司之中。本场路演涵盖了晓羊教育、VIPKID、编程猫、阿凡题、三好网等15个互联网教育相关领域的创业项目。中植资本董事长段迪、蓝湖资本合伙人魏海涛、晟道投资合伙人姜超、山行资本创始合伙人徐诗、大河创投创始合伙人张翊钦、真顺基金创始合伙人李祝捷等投资人在现场针对各个项目的商业模式、行业痛点等疑问进行点评。以下为徐诗、张翊钦、姜超就互联网教育领域相关问题接受寻找中国创客(ID:xjbmaker)的同题问答。1)对今天的互联网教育怎么看?徐诗:今年算是教育元年,在小风口之上,已经有一些项目跑到中后期了,像VIPKID今年预测达到50亿营收,已经是独角兽级别了。姜超:互联网教育现在已经是一片红海了,不管哪个领域都是大数据。事实上互联网只是一个渠道,本质上还是要看所提供的服务是不是刚需,有没有解决痛点,不要为了创业而创业,为了教育而去教育,要真正找到痛点,然后思考怎么做。比如有的项目初期说自己是互联网属性,这样很容易吸引投资人,成长上来以后为了获得更多用户可能把自己定义成游戏属性,到一定程度之后如果想走to B,就可以定义成一个教育属性的公司,这是一种很聪明的打法。张翊钦:目前,在教育领域这个赛道,有很多项目已经有很好的数据可以证明了。在过去一两年可以说是互联网教育加速跑的时期,从资本、创业团队到教育市场本身都更加成熟。2)近几年,少儿英语一对一跑到了风口上,你对这个趋势怎么看?您认为接下来即将爆发的互联网教育细分领域是哪个,原因是什么?英语肯定是目前教育变现里面最刚需的一个赛道,一对一的优点在于商业模式已经跑通,但这是典型的规模经济,边际成本能否有效地降低还有一定挑战性。今天路演项目也大多分布在0-6岁、K12、成人职业教育、STEAM等领域,这些领域都有很多新兴的机会。相对来说,K12和0-6岁领域机会更大一些,他们的市场规模足够大。教育市场的特性就是很难一家独大,教育产品和搜索引擎、社交产品不一样,在区域性、学科、年龄段等细分方面都会有特殊的用户需求,这些不同的用户需求会催生出很多新兴项目。教育低龄化、留学低领龄化这两个本身就是一个自然的需求,它解决了一定的痛点,是一个必然趋势。接下来可能会爆发的细分领域我认为还是VR/AR,因为头两年爆发了一次,但是爆发的不是技术内容,而是风口上的泡沫。今年大家都觉得VR/AR比较冷,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当一个新技术出现的时候,如果没有足够的内容来支撑它的爆发性,自然而然就会冷。但是这个技术和趋势还在,今年应该是一个挤碎泡沫的时候,未来我认为这一块可能通过互联网分发等渠道能够实现数据量的增加,加上已经开发的VR/AR的形式,未来在教育领域还是会得到很好的发展的。目前,互联网教育细分领域里我们比较看好合作办学,像是民营教育合作办学的项目我们最近看的相对较多。这种情况下,该细分领域还是有蛮多机会,可以跑出来很多新的大的玩家,不会像是一对一领域格局已定。3)就当前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你认为有哪些陷阱?创业者如何规避?首先在团队组成上,需要懂教育的人,也需要有产品研发背景的人,这样才能够把教育产品互联网化。两者要产生化学反应,缺一不可。其次是在用户获取方式和用户留存上,现在很多大体量公司的用户量很多,但留存率不一定高。还有一些付费链条特别短的公司,用户量很大,但付费用户不多,怎么扩展用户是一个挑战。不同企业面临的陷阱还是不一样的,想要完全规避风险不可能,大家都是边踩坑边走过来的。总的来看,把握自己的节奏感很重要,找到匹配的人才、找到适合的商业模型。最后,一个最朴实诚恳的建议:趁着今年的风口,多拿点钱。我认为创业者不要野心太大,还是要在一个领域做精。创业者一定要思考一个场景,在这样的场景下痛点是什么、怎么解决、解决之后大家能不能接受。一只手的五个手指头打人是打不疼的,而且很容易把自己手指折了,一定要攥成一个拳头,形成合力先打进去,之后五个手指再伸开。要先从一个点切进去,考虑怎么活下来,证明你的执行力、团队、商业模式等是可持续的,再做横向纵向的延伸拓展。很多创业者就是野心太大,烧钱烧得很快,最后把自己烧死了。总体上来讲,教育领域很容易出现现金流很好,新增用户不错,台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实际上很难以维续的状况。所以创业公司应该关注你的模式是否真的盈利,否则就会有某钢琴教育创业公司的尴尬局面。教育行业本质上大部分 to C 的领域市场容量都不大(当然不排除英语教育这种体量很大的领域),风口上的领域会导致每家公司进去分到的领域比较少,并且获客成本很高。这种情况下很难保持持续的利润。总体来讲,我们看过的项目里整个大的教育领域 to B 的项目财务指标会比较稳健。所以做教育的创业项目,在销售和变现上是需要慎之又慎的。以下为今天所有路演项目的介绍和评委问答摘录。01、晓羊教育路演人:周林职位:创始人及CEO项目领域:K12教育信息化、SaaS主要产品/服务:目前公司核心产品是一人一课表SaaS平台及基于一人一课表的新一代智慧校园。核心竞争力:晓羊教育源于Blackboard K12中国区,在走班排选课产品的研发方面有着很深的积累,在产品研发方面有极高的技术壁垒。创始团队:创始人及CEO周林博士是前Blackboard全球副总,Blackboard K12中国区总裁。有近二十年丰富的技术及企业级软件管理经验。融资轮次:A轮徐诗:毛利润怎么样?未来会考虑做B2B2C吗?晓羊教育:我们是软件SaaS平台,毛利一定很高。我们的毛利应该是90%以上。我们有2C的规划,但是目前2C这部分不会自己来做,更多是搭建一个平台,让合作伙伴来做。姜超:进入学校是通过单个学校招标?还是从教育局这块统一招标统一安排?晓羊教育:我们把单个产品或服务的定价刚好卡在招标的上限以下。有些学校尤其是新院校说你这个项目特别好,你的SaaS平台我可以一次性付给你费用,可能这种百万级的项目就要通过招标。02、咿啦看书路演人:任晖职位:创始人兼CEO项目领域:互联网教育咿啦看书是家动画书阅读平台,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儿童多媒体交互式数字阅读平台,为儿童提供具备动画、游戏、配音、交互、亲子等阅读体验的新一代电子书。B端产品:动画图书馆;C端产品:咿啦看书APP。“动画书”是点读科技的独创品类,介于图书和动画片之间,既有动画,又有配音,此外,还增加了互动、游戏功能。在阅读趣味上,实现了飞跃式突破。任晖(创始人、CEO):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2010年创建点读科技,公司早期致力于儿童点读图书的开发及相关硬件的研发。2013年10月启动咿啦看书项目。徐诗:业务聚焦的痛点在哪里?咿啦看书:目前,在kindle和掌阅上是几乎看不到儿童类的图书。与其让孩子玩手机、玩游戏,家长肯定希望孩子看书,如果图书本身具有游戏的特征,在家长支持下这个用户黏性将非常强。所以未来我们用户主要是C端,但B端在未来一到两年之内仍然会占据我们收入大概70%左右的份额。徐诗:怎么构成自己的壁垒,为什么别人愿意把内容交给我们呢?咿啦看书:并不是说全世界没有人能做出来,美国也有一家对标公司能做,但他们主要方向是动漫领域,而不是图书领域。迪斯尼在苹果应用商店上只有26本这样的书,原因在于这类图书的开发周期和开发成本太高,风险性太大。而我们现在可以把整个成本降低到300欧元以下,那这个就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了。03、VIPKID路演人:陈媛职位:联合创始人项目领域:在线少儿英语教育VIPKID是专注于4-12岁在线少儿英语教育的领导品牌,采用纯北美外教1对1授课模式,使用对标美国小学课程标准(CCSS:美国共同核心州立标准)的定制课程,运用第二语言高效的教学方法——浸入式教学法,让中国小朋友真正实现“美国小学在家上”。100%北美优质外教;美国小学教程国际教育标准;1对1个性化教学;国际化教育战略米雯娟 VIPKID创始人兼CEO;张月佳 VIPKID总裁;陈媛VIPKID联合创始人融资轮次:D轮张翊钦:现在很多教育培训机构在现金流和毛利方面还是蛮纠结的,VIPKID怎么看这个问题?VIPKID:在现金流方面,我们在2015年已经做到了盈利。在全面盈利的时间点上,我们觉得目前并没有特别考虑,因为我们现在还在规模增长阶段。未来我们肯定要做到全面盈利的。段迪:对未来这片市场成长的预判是什么样的?以及咱们未来的收费压力和收费增长点在哪?VIPKID:我认为这个市场还是非常非常大的。比如到了2020年,整个K12英语的培训市场是2000多亿的规模。我们预测线上比例会占到15%,也就是300亿。我们希望保持在50%以上甚至更高的比如70%的市场份额。收费成长点方面,我们会做一些国际化的探索,还有中文的项目,就是让中国老师教国外的小朋友中文,我们会在三年之内拥有5万个这样的国际学生。04、Unicareer(职优你)路演人:余佳职位:CEO在线学习课程;私人个性定制;高校课程共建;企业招聘合作1、产品全面,涵盖个性化私人定制与标准化在线课程;2、线上产品发展领先同行业竞争者,线下服务注重用户体验,口碑领先于同行业竞争者;3、可持续、高效的用户转化方式,用户稳步增长余佳:CEO,前摩根斯坦利私募股权投资高级分析师、魔兽争霸女子组世界冠军、复旦大学金融工程硕士、普林斯顿大学优秀交换生融资轮次:B+轮张翊钦:平均算下来新客户的获客成本大概是多少?Unicareer:平均获客在100元人民币左右,我们有非常强大的团队在做社群运营,每个社群都有500多人,整个运营和相关效率非常高,不会像普通互联网教育公司一样,花一千甚至一万的获客来获取用户。05、编程猫路演人:孙悦职位:联合创始人兼CTO项目领域:互联网教育(少儿编程教育)编程猫是由欧洲创新技术研究院与中国团队合作开发的系列少儿编程课程和图形化编程平台。通过学习编程猫自主研发的图形化编程课,学员可在平台上创作出游戏、软件、动画、故事等,以最有趣的方式玩转STEAM学科。1、游戏化教育、PBL项目式学习以及将”创作“贯彻进所有内容的教育理念,在世界STEAM教育领域皆属前沿;2、贴合儿童认知及审美设计的内容生产,线上线下并举的各类活动赛事,形成极高的用户黏性;3、完善的工具及平台体系,打造学习内容及兴趣内容的生产消费闭环;4、世界顶尖的技术架构及AI教学系统,支撑大流量的在线教学。李天驰:编程猫联合创始人&CEO ;孙悦:编程猫联合创始人&CTO融资轮次:2016年12月获得2千万A轮投资;2017年5月获得盛通1500万新一轮投资李祝捷:编程是刚需吗?编程猫:今年2017年浙江省高考考编程。国务院发布了一个人工智能教育指导纲要,第五章第六条2020年全国普及中小学生编程教育。李祝捷:成本和转化率是多少?编程猫:我们成本很低,只有服务器成本,几乎没有人工成本,转化率在10%左右。06、华云智联路演人:任鹏飞项目领域:STEAM教育基于航天北斗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科技,结合中国文化、科研精神和爱国意识,自主研发适合6-18岁青少年使用的“北斗启航”科教产品、STEAM课程及教学培训服务方案,面向中小学和教育机构提供完整的“产品+服务”的科技课程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的研发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为出发点,课程有明确的评价体系,适应不同年龄段在校学生的发展需要。课程跟高考自主招生、大学先修课程等与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挂钩,帮助解决学生和家长的实际问题。公司核心创始团队四人,分别来自于教育、卫星应用和互联网行业,全部具有名牌大学硕士及以上学历,有着非常丰富的公司管理、工程实践和教学经验。融资轮次:天使轮姜超:课程是你们设计的还是根据国家教委需求来定制?华云智联:两方面都有,一方面是结合我们自身技术,把这些技术转化为课程;另一方面,我们设计课程的排布是按照国家教委要求的,按照小学科学课和中学技术课的标准。徐诗:这个产品感觉做事很杂,不是很聚焦。现在千万级的合同里,哪块占比最大?华云智联:我们现在所有的收入都是依托于把我们的产品推进给学校,学校来做这样的实验室建设。在这个里头,会包含两种服务费用,一种是学校直接付了钱,另外一种是年年按照课时给我们付费。07、火星人俱乐部路演人:刘扬项目领域:教育科学教育直营店、科学硬件盒子拥有完善的科学教育体系;拥有科学教具120个科学盒子;直营店7个;进入北大附中,人大附小等全国100多所学校。刘扬:火星人俱乐部创始人 CEO,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硕士,北大量子电子学研究所电路系统研究员,曾参与中国“天宫”项目空间冷原子系统研发,福布斯U30杰出领袖。融资轮次: A轮段迪:咱们现在两千万收入主要来自于哪里?以及你们有线上销售、线下销售和课程付费,你觉得未来这片市场空间是怎么样的?火星人俱乐部:80%是课程付费。我们预计,明年我们的硬件销售会超过辅导班的收入,应该在五千万以上。张翊钦:单店模型是什么样的?选址的时候有哪些考虑?火星人俱乐部:模型有两种,一种是社区店,一种是根据需求开的。社区店一百到两百平,大约50万的费用。另一种是这个地区有付费需求了,到一百人了就开班。08、一呀汉语路演人:张爱国职位:创始人、CEO项目领域:互联网+教育(语言教育)主要产品/服务:一呀汉语(YiyaHanyu)是一款帮助外国人学习中文的APP1、教材和好莱坞风格视频:(1)国际顶级教学法专家研发教材和视频内容;(2)电影团队、专业演员;(3)中国真实的工作、生活场景拍摄;(4)4K超高清视频;2、技术先进:(1)语音识别和评测技术,学员可对比声母、韵母和语调;(2)语音识别技术还可做到学员与手机里面录制好的人进行虚拟对话;3、独创的“七步教学法”:独创的七步法:看短视频、听说读写练习、语法视频、最后对话交流;4、学习数据分析:学生学习的数据自动生成学生学习报告和班级学习报告,供学校和教师针对的教学和辅导。张爱国:清华大学在读EMBA、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硕士,中和世纪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和多年的企业管理及文化推广工作经验。2016年3月创立“一呀汉语”。融资轮次:Pre-A轮张翊钦:现在大家都看到了卖中文的商机,但是怎么样能够很好的把它卖出去,做出有规模的收入来呢?一呀汉语:我们决定通过C端找客户,通过C端导流。目前已经和Facebook、谷歌签署了代理协议,去做用户画像。09、有养路演人:周洲职位:创始人项目领域:中国首个亲职教育平台“短视频+网综+直播等”为内容矩阵的亲职教育体系,升级新一代父母科学育儿观和成长教育方式。团队优势、内容制作能力、资源优势。周洲:创始人,前央视著名少儿节目主持人,电视节目制作人、儿童剧制作人,创办中国第一档儿童名人访谈节目《童年》,曾主持《大风车》《宝贝一家亲》等节目,制作“我爱”系列儿童剧;吕子安:联合创始人,前《超级育儿师》项目负责人,成功打造《超级育儿师》节目及产业链,曾参与《中国好声音》等节目本土化。徐诗:怎么解决后续可复制的生态产能的问题,现在更像是一个基于内容的制作公司?有养:我们不是KOL+PGC,而是KOL+用户年龄的体验,用这种方式增加他的体验。当然也有像父母自我成长、夫妻关系、隔代抚养这类型内容,我们会在自己的MCN全平台同时分发。张翊钦:怎么解决跟专家之间的利益分配?有养:专家最需要的是出口,所以《耐撕爸妈》这样的网综节目,有非常多的专家愿意参与,因为他需要让大家知道他的观点。如果我们有广告收入,会给专家出一些出场费。即便没有,我们在做短视频的阶段,专家也愿意主动跟我们合作。有的专家帮我们招商,我们一起产生了利润之后,可以分成。蓝湖资本合伙人 魏海涛10 、Finger路演人:张桐主要产品/服务:Finger在线音乐教育平台阿里班底、数据迅猛、市场巨大、模式创新。依照兴趣教育的内容消费,采用平台化策略,消费频次及消费力远高于电商市场,争做行业流量的入口张桐:创始人兼CEO,12年互联网从业经验。2011-2014: 天猫资深产品专家。2005-2011: ASUS BU6电子商务部资深经理。林荣坤:CTO,9年互联网技术经验。顾文理:COO;李思雨:CPO。李祝捷:你们是怎么获客的?Finger:2015年Finger上线的时候,积累了一些行业大V,还给一些厂商做推广,攒下了一些资源。第一个月基本靠这些东西在曝光和发声,冷启动第一个月就有30万个注册用户,所以其实还是靠产品本身去吸量。此外,第一月受益于小米和锤子,他们当时就因为我们的设计和调性,把我们选为了新锐app。11、宝贝英语说路演人:陈闻项目领域:儿童教育主要产品/服务:儿童英语启蒙科学严谨系统的课程设计,是唯一能与线下机构无缝对接的线上英语启蒙产品。陈闻:CEO,美国阿灵顿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20年互联网从业经历,原雅虎华东销售总监;包炯:CTO,上海大学学士,20年互联网技术开发经验,原微软技术主管;郑艳:总策划。徐诗:咱们线上C端产品有app吗?宝贝英语说:对,APP于2015年上线,现在有250万左右的装机量,主动转化率约2%。同时我们有视频课程输出,小朋友最大的问题是不太喜欢看没有互动的视频,但是我们的产品设计是以游戏的形式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加入互动环节,对小朋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12、阿凡题路演人:马逢蕾职位:运营总监项目领域: K12教育(线上+线下)阿凡题是目前全国第一真人在线答疑平台,拥有千万量级优质题库、超过4000万的K12学生用户和超过3万名在线老师,题库数量超过6700万道,服务范围覆盖全学科。阿凡题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方面具有国际领先的技术优势和人才积累,拥有行业内唯一的人工智能研究院,在拍照搜题识别率、智能题库自动打标签、机器自动解题等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陈李江:CEO ,耶鲁大学/北京大学计算机博士,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全球十大杰出新潮商荣誉;王庆苑:COO;李启林:CTO ;宋伟伟:技术VP 。融资轮次:C轮李祝捷:你们开线下学习吧,其实没有阿凡题的APP也能做,那这个APP有什么用?阿凡题:我们线下学习吧的学生在半个学期之后80%的人都提升了成绩,这个是怎么做到的?是数据的力量!我们能做到每一个孩子每天作业的所有情况都进行数据化和标签化,孩子在这里学习几个月之后,我们为他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方案,为他提供更多辅导和服务,这个服务在线下是非常打动家长的。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数据,包括题库、自动化标签、自动题库的批改,所以效率和服务质量方面还是有差距的。姜超:项目的成长性怎么样,你对未来的预测是什么样的?阿凡题:我们在做半年线下店之后,已经做到40多家的规模。同时我们现在也在跟一些比较大的机构进行合作,包括一些地产商,这其实是规模化复制的路径。13、科学队长路演人:纪中展职位:创始人&CEO项目领域:科学教育、科学课外实践、科学实验室项目科学媒体——知识分子(国内有影响力的学术类专业媒体资讯平台、 未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平台);科学教育产品——科学队长(主要定位3-12岁青少年,提供由一线科学家主讲的科学课程)。科学家资源:与国内1000+位一线科学家有深度长期合作;课程教研和开发能力:课程开发团队均来自有影响力的科学媒体、科研机构等。创始团队:纪中展、饶毅、鲁白、谢宇。姜超:为什么选择幼儿版的产品做音频?科学队长:首先是因为幼儿版针对的小孩看不懂书,而用视频的话,我们做了大量的调查,家长会担心没有好东西给他看,我们也不太想给小朋友看低水准、低审美的东西,所以就用音频。第二,音频是比较好的陪伴方式,场景比较多。比如我们听音频的过程可以是送孩子去幼儿园路上,也可以是晚上,而且音频很容易产生依赖。张翊钦:录音频和视频的老师选择的标准是什么?科学队长:我们的音频版相对简单一点,找的都是每一个领域里最好的老师,比如讲恐龙的老师,是世界上发现和命名恐龙最多的老师。视频就不一样了,我们选形象好、气质好的女老师,因为我发现无论是男生女生大人小孩都喜欢美女。14、三好网路演人:余敏职位:联合创始人&COO项目领域: K12在线教育领域主要产品/服务:中高级教师一对一在线辅导行业经验丰富的明星管理团队、完善的教学服务模式及教研体系、技术领先同行的在线教室产品、清晰的商业定位和盈利模式。何强:CEO,北京大学 EMBA,在职博士;陈超杰:董事长,西安交通大学 EMBA 。融资轮次:A+轮张翊钦:你们未来会持续以自媒体作为主要的用户来源吗?三好网:不会,自媒体红利期已经过去了。三好网生产了很多内容,我们不仅在微信上发,也在今日头条、天天快报等平台分发,这是招生的一个模块,接下来我们会开放招生端。我们做了两个计划:第一,合伙人计划,这个是2C的,比如我们现在有很多老师包括很多家长手里有生源,会把生源介绍给我们;第二,现在很多线下原来的机构,他们想做转型,他们能够接通市场所有的生源,他们去招生,我们分成给他们,最后由我们来做整个教学服务和行为的把控。15、作业盒子路演人:刘夜项目领域:在线教育主要产品/服务:作业盒子公立学校作业场景+强大的进校能力+极致的产品及内容体验。刘夜:CEO ,16年连续创业者;王克:COO,前百度战略合作部总经理;贾晓明:CMO,前英特尔中国区教育总经理。融资轮次: C轮张翊钦:你们的数据状况非常好,原因是你们太优秀,还是同行太傻?作业盒子:第一是这个赛道上是比较公平的,当时数学被全行业认为很好做,而且对资源的消耗是对手的1/10,能做出对手同等的产品来,对于用户的增长都是很容易的。我们的速算产品上来之后,我当时有个说法叫2C的产品2B来推,2B的行业2C来打。我们看起来是跟政府合作,其实政府只是一个渠道,政府跟我们办比赛,一次10万用户,很快就可以做起来。第二,我们PR条线跟业务条线是分开的,PR不讲小学,不讲速算,做中学的全学科,发布了很多中学产品。我觉得我们找到了用户增长方式,等到真正融到B轮之后,才开始展开做教育,包括做内容、做题库。对手可能从传统的运营基因转向互联网基因要花很长时间,我们上来就快很多,因为没有历史包袱。
很多院校由于名气大,实力强劲,会被在职考研者“遗漏”,原因是担心考试难度大,不敢报考。其实,有些院校既是名校,考试难度又小,竞争力会小一些,十分适合在职考研者“捡漏”!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重点院校,被誉为“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重镇。招生专业:经济学、金融学、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新闻学、行政管理、会计学、法学、心理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几十个专业。同学们可以点击下方小程序查看招生简章!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作为北京市属重点大学,创建于1956年,拥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和工学等六大学科,以经济学、管理学为重要特色和突出优势。会计学、企业管理、工商管理、金融学、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管理、财政学、法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市场营销、区域经济学等专业。中科院心理所是我国唯一一所综合性心理学研究机构,是中国科学院所属创新工程单位之一,是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心理学科研教学单位。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用户体验与智能产品设计、大数据心理学、应用心理学、营销管理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法制心理学婚姻家庭与亲子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人工智能与心理学、医学心理与护理保健临床心理与心理咨询治疗等专业。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为特色和优势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直属于国家教育部,是很多想要报考法学在职研究生的首选院校。刑法学、宪法与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诉讼法、国际法学、国际经济法、金融法、证据法、法务会计、行政管理、工商管理等。吉林大学吉林大学,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著名学府,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值得报考。遗传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理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医学,民商法学、刑法学、金融学、企业管理、社会学、应用心理学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211工程”重点院校,以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金融学、工商管理、外语等优势专业为特色的多科性财经外语类全国重点大学。经济学、金融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法学、统计学、行政管理、国际贸易学、语言学等。想要报考在职研究生的同学,不妨选择以上院校,实力强,还好考,并且可以获得国家承认硕士学位证书,是值得同学们报考的!同学们可以点击下方链接查看更多文章!2020在职MBA报名方式有几种?金融学在职研究生考试难度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