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核科学与技术专业解读及十强高校子云

核科学与技术专业解读及十强高校

核科学与技术属工学门类的一级学科,很多院校都是作为一个系或学院设置的,它下面还有很多二类学科及专业。涵盖有“核反应堆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核物理等等诸多本科及研究生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计算机及与核科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具有将核技术应用于交叉学科及解决国民经济重大问题能力的专门人才。核科学与技术主要涵盖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及核技术两大学科,在理论核物理、实验核物理、核天体物理、高能物理、核技术、固体辐照等方面有着广阔的理论研究和实用技术的发展空间,在能源、航天、生物医学、工业、农业等领域更有广泛的应用,是我国战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核工程与核技术培养具备工程热物理及核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能在各相关领域从事核工程及核技术方面的研究、设计、制造、运行、应用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核物理、核反应堆物理、两相流、核动力设备、核动力装置、核汽轮机、核动力装置控制、核工程检测技术等。核反应堆工程培养具有核反应堆、工程热物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知识,能在各相关领域从事核工程及核技术方面的研究、设计、制造、运行、应用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 :原子核物理、量子力学、核反应堆物理、反应堆热工、核动力设备、核动力装置、反应堆设计、核安全与核企业文化、系统工程与分析等。核技术培养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核科技工业发展需要的、能在核技术及相关专业领域从事研究、设计、生产、应用和管理等的专门人才。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原子核物理、量子力学、核反应堆物理、电磁学、辐射探测、核电子学、核技术应用、核数据获取与处理、加速器原理、辐射防护、辐射剂量与防护、辐射测量与仪器、核安全与核企业文化等。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培养为核行业及核科学与技术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生命、换件、安全保障和防护的高素质科研、设计和管理的专门人才。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够适应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各个方向发展的基本需要。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原子核物理、量子力学、核反应堆物理、电磁学、辐射探测、核电子学、辐射剂量学、辐射防护与保健物理、核数据获取与处理、辐射防护、环境工程概论、辐射测量与仪器、核安全与核企业文化等。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培养具有良好的数理化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够适应本专业各个发展方向发展的基本需要,同时具有较好的人文社科和管理知识、良好的道德素质,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在核化工与核燃料循环及相近专业领域从事科研、设计、生产、应用和管理等工作。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电工与电子技术、原子核物理、核材料科学基础、核化学与放射化学、核燃料化学与工艺、核燃料后处理及核废物处置、核环境科学基础、放射性测量方法、锕系元素化学等。核能科学与工程“核能科学与工程”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核科学与技术”下设的二级学科,内含先进裂变堆设计、先进聚变堆设计、先进反应堆技术、数字仿真与可视化、中子物理与核安全等研究方向。 该专业重点开展第四代先进裂变反应堆物理与技术、先进聚变堆物理与技术、聚变驱动次临界核能系统物理与技术、以及加速器驱动次临界核能系统物理与技术的研究。围绕先进反应堆设计需求,重点开展液态金属锂铅回路技术、液态金属铅铋回路技术、高温高压水回路技术、氦气实验回路技术等研究。数字仿真与可视化方向主要进行实现反应堆各设计环节的无缝集成技术的研究。中子物理与核安全方向重点开展中子学计算方法、中子学实验方法和先进核能系统安全分析等研究。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核科学与技术”下设的二级学科专业,本专业具有“核科学与技术”的工学硕士与博士学位,及“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的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核燃料循环利用是人类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是长远满足人类能源需求的必要技术路线,新型核材料发展是先进核能技术应用的瓶颈,是核能事业大规模发展的基础性课题。该方向重点研究核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评价、核燃料循环等方面内容,主要包括先进核能系统的结构材料、功能材料、面向等离子体材料以及先进核能系统的燃料循环等研究。核技术及应用本专业具有“核科学与技术”的工学硕士与博士学位,及“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的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粒子加速器(物理、技术与工程),同步辐射光源物理与技术,先进光源物理与技术,核电子学与束测技术,脉冲功率与高能量密度技术,电磁场与微波高频技术,短波光物理与技术,同步辐射应用,辐射技术及应用,驱动源用加速器概念,真空物理与技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研究等。本专业具有很强多学科交叉特点,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等领域,已经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由院士/教授/研究员/博导为主体,有老中青结合的教学科研队伍。    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有较深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独立研究和设计能力,掌握现代实验技术,“理实交融”,就业范围较宽。留在国内的仍然从事本学科专业工作的,一般毕业后进入涉及“核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国内的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国有核工业企业集团、高等院校、国家与省级核安全管理部门,以及其他民营企业集团就业。出国的一般进入发达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继续深造或就业。同步辐射及应用同步辐射光源由于具有亮度高、频谱宽、准直性好、偏振度高以及脉冲时间结构等优异特性,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新能源与环境科学、原子分子物理、化学、地学、医学、药学、计量学、纳米/微米加工和微机械等许多学科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同步辐射及应用已形成为一门综合性和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它依托于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拥有的我国第一台专用同步辐射光源,同时也是目前我国高校中唯一的大科学装置,其已成为前沿交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是国家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是校内仅有的几个高水平博士培养基地之一,为国内多个大科学工程和国家相关领域培养了一批理论功底扎实、技术水平一流、科学思维敏锐、动手能力过硬的全面型和国际化人才。主要研究方向有:同步辐射应用、同步辐射光学、应用物理、应用化学、材料科学等。    由于本专业毕业的学生,既具有同步辐射应用的基础知识,又具有被应用的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知识面较宽。可以到高校、科研机构、高技术产业部门工作。核能与核技术工程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专业学位与“核科学与技术”各专业的工学硕士学位居于同一层次,该专业涉及到核能科学与工程、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核燃料循环与材料、同步辐射及应用、辐射医学物理等许多领域、本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核能与核技术工程领域的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解决该领域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实验手段,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培养的学生可以在核电建设单位、核医学、环保、核技术及应用等单位从事有关的生产、设计、和管理工作。主要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力学、光学、电磁学、热学、原子核物理)、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原子核物理、原子核物理实验方法、核电子学、加速器技术、核反应堆原理、核辐射防护等。毕业生去向企业、科研部、高等学校从事核物理的研究工作,在核工业所属的厂矿企业从事产品研发、生产技术和辐射防护工作,也可从事机械、冶金、电力、核电站、石油、煤炭、地质、农业、医学和环境保护等涉及核科学与技术应用领域方面的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原子核物理学、核技术应用或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专业八强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工程物理系设有核技术及应用、技术物理、核能科学与工程管理、安全科学与技术、医学物理与工程、近代物理6个研究所。覆盖核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物理学3个一级学科,拥有7个二级学科、7个博士点、10个硕士点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其中,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是清华大学的传统和优势学科,连续三次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哈工大动力工程系建于1954年,是我国最早的动力工程学科之一,1955年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开始培养研究生,1994年6月,以哈工大动力工程系为基础,成立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简称:能源学院)。1996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准按一级学科授予博士学位。2007年,该一级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拥有6个二级学科:动力机械及工程(2001年国家重点学科)、热能工程(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工程热物理、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于2009年1月成立,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联合建设的学院。为全国高校中仅有的两个“核科学技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之一。该学院围绕先进核电、热核聚变和核科学装置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核事业培养高端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学院下设核能科学与工程、核技术及应用、核医学物理和核安全与环境保护等4个系,具有本—硕—博完整的教育体系,拥有“核科学与技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并有教育部批准的“同步辐射博士生创新中心”。该学院还与国有大型核电企业集团、核领域重要科学研究院所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产学研的交流与结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北京大学1913年设立物理学门,我国物理学本科教育从此开始。2001年,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在原物理系以及重离子物理研究所、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专业、地球物理系大气物理与气象专业、天文系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学院现有物理学、核物理、大气科学3个国家理科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物理学、大气科学、天文学、核科学与技术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物理学、大气科学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含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气象学等6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天体物理、核技术及应用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是西安交通大学创建最早、学科设置最齐全、师资力量最雄厚的学院之一,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锅炉专业、第一个汽轮机专业、第一个汽车制造专业、第一个制冷与低温专业、第一个压缩机专业等,创立了中国热能动力学科和内燃机学科等。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汇聚了一大批在国内外能源与动力工程、核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等学科领域享有盛誉的教授、专家和学者。学院专业学科齐全,设有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环境工程4个本科专业,其中能源与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环境工程3个专业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核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相应的博士后流动站以及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动力工程、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环境工程3个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点,其中动力工程和核能与核技术工程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是华中科技大学前身之一的华中工学院建校时创办的院(系)之一,其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是首批一级国家重点学科,现有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5个二级学科,能源与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College of Power and Energy Engineering、简称动力学院)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的船舶动力装置专业发展而成,其前身是哈军工建校初期的海军工程系352教研室,是学校历史最悠久和“三海一核”领域的主体院系之一。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设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轮机工程、动力工程三个硕士点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轮机工程两个博士点。轮机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该学科通过IMarEST-英国轮机工程师学会认证,标志着轮机工程本科、硕士毕业生的培养获得了国际认可,毕业生均可获得国际通用的轮机工程特许工程师资格。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是国防重点学科,是我校重点建设与发展的五大学科之一。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溯于1913年上海工业专门学校设立的电气机械科,是上海交通大学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在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发展史上,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中国最早的内燃机、第一台自动扶梯等等。更为引以自豪的是,新中国的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核潜艇、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架超音速民航客机……许多都是在学院校友的主持和直接参与下完成的,在1999年国务院表彰的两弹一星功臣中,钱学森、王希季等均毕业于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今天已发展到拥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动力与能源工程、工业工程与管理三个系及一个二级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及核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学科,3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授权博士点、14个二级学科授权博士点、13个授权硕士点和7个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5个本科专业。东华理工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东华理工大学2001年在核技术及应用学科建设的基础上,为适应国防核事业和核工业发展的需要,开设了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2005年学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组合核科学与技术、地球物理学、物理学和测控科学与仪器四大学科成立了核工程技术学院,体现了理工结合、工借理势、理势工发的办学理念,学院先后开设了核工程与核技术、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测控技术与仪器、应用物理学、物理学以及国防紧缺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其中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教育部和江西省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教育专业,核技术为国防急缺建设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为江西省品牌专业和江西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教育专业;“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获批江西省核技术及应用二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和核科学与技术高水平一级学科建设项目,核学科专业硕士点为江西省高校示范性硕士点。2012年,核学院曾改名核工程与地球物理学院,2016年学校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突出特色,凝练方向,重新组建了核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设有核工程与核技术系、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系和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系三个教学系,设有核燃料与核化工研究所、粒子与核技术研究所、辐射防护与工程研究中心三个科研机构。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校集核学科专业于一体的特色品牌学院,也是我国核燃料循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学院的前身系始建于1959年的原核工业部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技术物理系,是国内最早成立的核学院之一。现有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和核物理四个本科专业,其中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是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国家管理专业、国家国防科工局重点建设专业和湖南省优秀重点专业;核技术专业是国防紧缺特色专业;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是湖南省重点学科,核技术及应用二级学科是湖南省首批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被教育部列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学院现有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核技术及应用博士点和核能科学与工程、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四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具有核能与核技术工程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核技术及应用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硕士点被教育部列入卓越工程硕士教育培养计划。

多襄丸

中国扶贫的“高校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75所直属高校、14所部省合建高校统筹人才、学科等优势资源,精准对接贫困县实际需求,举全校之力把先进的理念、人才、技术、经验等落地到贫困地区,推动各类资金、项目、管理等要素向贫困县聚集,探索形成了教育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文化扶贫等具有“高校品牌”的中国特色扶贫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一、聚焦教育扶贫,助推教育均衡补短板各高校聚焦义务教育有保障、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等目标任务,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帮助贫困县改善教学设施设备,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建立助教支教团队和实践基地,实施“推普项目”,创新推行远程课堂、双师课堂等教育信息化项目,助力打赢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清华大学依托远程教育领域的技术优势,在全国1100多个县建立清华大学教育扶贫远程教学站,构建覆盖国家级贫困县、革命老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扶贫网络。通过面授和远程方式,累计培训贫困地区基层治理、乡村教育和乡镇产业等各类人才260万人次。每年组织中外师生赴贫困地区开展暑期支教实践,累计3700余人参与,足迹遍及20个省市自治区。北京师范大学充分发挥教育“扶智”、造血赋能的关键作用,在公费师范生培养、“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志远计划”、“启航计划”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新时代“强师”计划,强化与地方的合作办学和对口支援,从招生、培养、就业和终身服务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为中西部边远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乐教、适教、善教的高素质师资。北京外国语大学创新“推普项目”实现模式,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为少数民族教师开展普通话培训、中华经典诵读和相关法律宣传等活动,帮助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北京科技大学聚焦控辍保学、助教兴学、捐资助学,逐步形成了“以机制和基地建设为基础、教师培训与激励为保障、学生资助与培养为依托”的教育精准扶贫体系,打造了若干教育扶贫品牌,被评为“2019年度甘肃省脱贫攻坚帮扶先进集体”。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致力让云南南华县每个孩子都享受良好的教育,采用线上培训、跟岗学习等方式培训教师251名;组织附中附小教学专家赴南华县实地指导中小学建设;选派3名优秀研究生赴南华县支教;开展“大手拉小手”线上支教活动,112名师生志愿者参与,支教总时长1500余小时,效果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广泛好评。北京林业大学针对内蒙古科右前旗基础教育弱、科技力量薄的问题,开展“林翼计划”教育帮扶。共派出41名大学教师、50名研究生连续七年深入当地10所偏远农村学校长期扎根,累计授课18000多课时,覆盖学生60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1840名,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贡献力量。中国传媒大学创建智力帮扶平台“中传书院”,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家辅导与培训,累计培训1956人次。建立“中国传媒大学科右前旗教育实训基地”,从义务教育到职业教育进行全方位支持,选派4老师、24名学生参与支教帮扶,首期带动四所学校开展特色化教育。开展“守望相助,艺聚前旗——中国传媒大学赴科右前旗教育帮扶汇报展演”,与全旗50所学校的教师代表们进了广泛而深入的经验分享与教学交流,专业、深入辅导当地美育教育。中央财经大学投入、引进资金1531.3万元,实施甘肃宕昌县玉岗村幼儿园、太阳能路灯、中小学厕所改扩建及梦想中心、爱心图书室、在线课程、图书、奖学奖教金、校服捐赠;选派3名支教成员赴宕昌县支教,挂牌“优质生源基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连续7年培训乡村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上千人;投资200万为贫困地区建设远程直播教室;选派5名干部挂职、7名教师和32名研究生支教;设立“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教师教学技能提升计划”项目,培训13个省19个县1300名教师。南开大学与校友共同出资近1000万元,在甘肃庄浪县分批建成46所“公能”素质教育发展教室,将最优质的素质教育资源送到西部贫困学子身边,使一度厌学辍学的学生“心”回校园,使全县3.5万余名中小学生受益。天津大学围绕“有辍学风险的孩子,怎么能够留得下、留得住”的问题精准发力,通过建设1个远程教育平台、成立1个“兴学之路”教育基金、建立5个“1+1”结对帮扶机制,打造“北洋薪火计划”“北洋梦想教室”“智慧云课堂”“留筑梦想夏令营”4个教育扶贫项目,将大学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到全县4万名中小学生,有力助推了甘肃宕昌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开展“兴学之路”社会实践项目,建立100个乡村实践基地、100个梦想教室、一对一帮扶100个留守儿童、开展100项扶贫产业项目,开展100场教师培训。东北师范大学与吉林通榆县合建U-G-S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开展系列骨干教师和校长培训,探索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协同创新机制;发挥附属中学和附属小学的优势资源,为通榆县中小学教师定制全学段、全学科的优质线上培训;依托教育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对通榆县幼儿园骨干园长进行培训。上海外国语大学积极筹措经费200.12万元,用于“丽江市永胜一中教育信息化提升项目”“上外资助丽江市贫困学生基金”“丽江市干部和教师培训项目”。向丽江58所初中和15所高中图书馆捐赠书籍约3万册,丰富师生阅读资源。中国矿业大学积极动员民主党派、青年学生和社会公益组织等校内外力量,多措并举开展教育扶贫。校九三学社向安徽灵璧县虞姬乡灵光小学捐建1间价值近10万元的标准化多媒体教室;在校学生积极参与义务网络支教,发起灵璧儿童微心愿认领活动,共募集爱心物品5万余元,受益儿童450名;新浪扬帆公益基金、北京蔚蓝公益基金等向灵璧县中小学捐赠图书、学习用品等价值220余万元。合肥工业大学针对安徽灵璧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和人口大县等特点,探索出深受当地政府和老百姓欢迎的教育扶贫典型特色,即校县合作兴办“合肥工大学技师学院灵璧分院”,努力建成皖北地区乃至淮海经济区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高地。该分院的建设,被灵璧县委县政府称为“灵璧人民手中的一张亮丽名片”“灵璧县委县政府招商选商和引资引智的亮丽名片”。山东大学投资294万元援建河南确山县老臧庄小学一栋18班综合教学楼,已于2018年正式投入使用;2017-2020年,培训一线教师、教育管理者共计2952人,选派支教研究生18人;山大附中结对帮扶老臧庄小学;设立“山东大学优秀贫困生助学金”、“教师关爱基金”,捐赠高标准办公、生活设备;持续关爱留守儿童,组建学生“助梦”团队开展 “学涯陪伴”,一对一远程课堂教学、心理辅导、情感陪伴,已覆盖2000余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打造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教育培训新体系,结合内蒙古科左后旗实际情况,实施线上线下“双线联动”,通过“内蒙古自治区科左后旗干部在线学习网”在线平台保障远程培训,实现了培训学习常态化;通过开设直播课堂“云讲座”,实现学习定制化;通过线下面授培训,保障学校效果最优化;共建“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党员干部人才培训基地”,确保教育帮扶机制化。武汉大学累计投资500余万元支持湖北恩施市援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软硬件。增强师资力量,提升教学水平,采用送出去、走进来的方式累计培训骨干教师200余人。拓展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组织恩施市一中师生来武汉参加“樱花诗赛”活动及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湖北营活动,组织专家学者到恩施中小学进行各类知识讲座。经过多年的帮扶,恩施高中已是学校在湖北省内第二大生源基地,恩施市一中本科上线率大为提升,小学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武汉理工大学以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抓手,累计选派433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和227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到贫困地区从事教育帮扶工作,在这个队伍中先后涌现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一批先进典型,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银奖。同时引进中华慈善总会“关爱青少年健康”项目,向陕西石泉县教体科技系统捐赠价值3158万元的物资。华中师范大学积极发挥教育优势,全力支持4所西部高校提升办学水平;在新疆博乐、云南牟定、大理和四川凉山合作举办附属中学,对江西上犹、贵州从江开展教育帮扶,将优质资源辐射到贫困地区,为乡村振兴洒下希望的种子。华中农业大学实施本禹志愿服务队“四大工程”教育扶贫行动,通过“甘露工程”培育一批基础教育骨干教师,通过“春风工程”输入一批专业人才,通过“活泉工程”造就一批乡土能人,通过“志青春工程”促进文化发展与文化产业提升,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增强建始县“造血”功能。该项目入选教育部第三届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西南财经大学实施“青少年教育促进计划”和“劳动收入奖励计划”,覆盖四川、云南五市州15个区县、7.2万户贫困户、9.3万名贫困学生。激励6万多贫困户实现年均增收1000余元,学生成绩显著提升。两个项目在2019年中国扶贫国际论坛上均获评“全球减贫最佳案例”。西南交通大学根据甘肃秦安县需求,引入社会资金购买价值100万元的车辆,有针对性解决了秦安各教学园区之间教师通勤问题。在秦安县开展同课异构培训。电子科技大学从教育扶贫的软硬提升出发,找准“薄弱点”。建设覆盖贵州岑巩县30所中小学英语“空中课堂”、“两地三端”的远程教育平台,实现了近万名岑巩学生共享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启动并深化校地9所“中小学联盟”共建,先后开展各类教师培训2900余人次,助力岑巩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8个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位居黔东南州第一。“电子信息+教育”入选2019年教育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并入选全国教育扶贫典型案例。西安交通大学西行雪莲同心雪域项目团队已连续四年扎根西藏自治区国家级贫困县区—山南地区桑日县绒乡卓吉村、扎巴村以及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德庆乡德庆村、曲水县聂当乡热堆村。2016年以来,通过调研藏区现状,精准匹配藏区需求,利用综合性大学平台优势,全方面服务藏区发展。目前包含藏族在内的各民族不同专业的140余名大学生面向当地中小学生开展语言培训与文化支教,对当地民众开展医疗帮扶与扶贫政策宣讲,超过600名适龄学童和超过5800人次贫困村民受益。陕西师范大学大力弘扬“西部红烛精神”,以“双向交流、标本兼治”的教育扶贫模式助推云南省景谷县在2019、2020连续两年高考中连获历史佳绩,一本上线人数从个位数提升至55人,景谷一中从倒数跃升到普洱市10个县区中的第三名,改写了当地贫困学生考不出大山的历史面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持续实施“一院一校一品”帮扶行动。2015年起,学校组织二级学院与陕西蒲城县农村学校开展有组织的结对帮扶,围绕扶智扶志,创新开展了机器人进校园、筑梦研学、中小学创客、等品牌帮扶活动,每年开展活动100余次,惠及农村学生2万余名。各学院党政领导、专家教授、党员干部、青年教师、学生骨干累计5000余人次参与,捐赠各类物资设备超过500万元。建设12间“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科创小屋,并为每间小屋配备博士生作为科技辅导员,开展科普教育以及创客培训,累计受益学生1万余名。二、强化智力扶贫,开好脱贫攻坚药方子各高校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聚焦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等,扎实开展调查、论证、研究、推广、培训等工作,为当地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北京大学设立公共管理硕士(贫困治理方向),为脱贫攻坚战一线的优秀人才提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高水准教育平台。学校与中国农业银行共建乡村振兴研究院,与福建宁德市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区,与宁夏闽宁镇围绕扶贫开展经验交流。学校统筹云南弥渡县两级干部培训工作,面向县级领导干部开设“北京大学弥渡讲坛”,重点介绍最新的发展思维和管理理念,面向村级干部开设“博雅耕读乡社”,邀请党建、电商、医疗等领域的一线专家到村授课,解决村组干部实践性知识不足问题。清华大学在全国不同发展程度地区的乡村,针对性布点,在全国14个省份19个地区设立工作站,改造设计完成闲置房屋2.5万平方米,引入政府及企业各项建设投资超过1亿元。组织60余所大专院校1500余人次师生,组成121支队伍,在工作站驻点开展站点建设和公益实践。累计服务时长超过12000天;完成乡村文创产品设计140余份,走访调研村落150余个,完成调研报告累计达112.5万余字,培训乡村建设志愿服务骨干5000余人次、乡村干部与村民2万余人次。中国人民大学组织各领域专家教授赴云南兰坪县考察调研,提炼问题形成调研报告,并提出政策建议,相关报告获国务院扶贫办批示。积极参与兰坪县“十三五”“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并成立课题组,参与怒江脱贫攻坚经验与模式调研工作。学校扶贫研究院长期参与精准扶贫政策研究和考核评估工作,已编写及出版专著9部,在著名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在2020年脱贫攻坚奖评选中获评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作为国内首个教育领域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下设中国扶贫研究院和农村治理研究中心等机构专门开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研究。十八大以来,相关研究成果获中央领导批示16次,完成省部级课题144项,上报重大政策研究咨询报告105份,60余项成果被基本采纳,参与120多个贫困县的考核评估,组织169个贫困县的建档立卡实地监测,培训扶贫系统领导干部7000余人次,召开扶贫领域研讨会20余次。北京交通大学发挥特色优势帮助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制定交通、旅游、物流发展规划等10项,形成高校优势特色学科滚动支持地方发展的模式,填补了科左后旗旅游管理空白,使旅游市场更加规范。华北电力大学通过现场教学与“云学习”相结合方式,先后完成17个大类、197门、327个学时的培训课程,累计培训760余人,“志智双扶”带动贫困群众树立“脱贫解困”的信心,增强“自我脱贫”的底气,提升职业技能素养。同济大学通过实施“规划先行”系列帮扶行动,推动云南云龙县逐步形成以总规为基础,“多规合一”为统领、城乡一体、配套齐全、科学实用的空间规划体系。减免规划设计费829万元,优化交通规划,助推云龙实现高速公路“从0到1”“从1到4”的突破。重塑旅游规划打造县城旅游服务中心、天然太极景区和诺邓火腿小镇,实现旅游收入的逐年递增。选派100余人次的规划设计团队,投入建设经费867万元,打造永济新桥、公共厕所、村民议事中心、道路硬化、村道亮化等一批特色扶贫项目。牵头成立高校“城乡规划扶贫联盟”。华东理工大学在云南寻甸县援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阳光关爱小屋”。在上海举办寻甸党政干部培训班、中学校长专题班、团干部专题班、电子商务等培训班。成立华东理工大学远程教育寻甸学习中心。组织师生开展教育、科普、环保、社会治理等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成立寻甸乡村振兴战略智库中心,设立脱贫攻坚实训基地,启动实施“设计点亮乡村”项目,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华东师范大学充分发挥教育研究方面的优势,组织相关专家,深入 “三区三州”地区,实地调研各级各类学校百余所,撰写的7篇咨询报告获中央或省部级领导批示或采纳。参与起草《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承担乡村教育研究多个国家级课题,承担中西部多个省份及相关地市县的教育发展规划编制和研究工作。上海财经大学注重扶贫与育人相结合,连续12年开展“千村调查”,组织学生“走千村、访万户、读中国”,探索形成了一套融国情教育、科研训练、创新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南京大学强化思想文化引领,打造“农民青年讲习所”、“南大论坛双柏开讲”、“南大双柏大讲堂”等一批思想文化品牌活动在双柏落地生根。其中“农民青年讲习所”开设“譞书记讲党课”系列课程,为和平村、普岩村干部群众开办讲座20余场。”南大双柏大讲堂”先后邀请多位知名专家教授赴双柏县现场讲课,覆盖新工科、新闻宣传、思政、心理等各个科学文化领域,受益党员、群众3000余人。东南大学发挥城乡规划、交通工程等学科优势,凝练专业特色,为云南南华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奠定坚实基础。帮助编撰《南华县城市总体规划修改(2017-2035)》《南华县综合交通规划(2015-2030)——工作大纲及居民出行调查分析》《南华县依黑么村农村公路工程设计方案》等。协助南华县编撰全域旅游规划,帮助楚雄州编撰工业大麻产业园区规划。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实施“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晨晖计划”,联系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语文、数学、历史等学科特级教师,对云南施甸县中小学393名教师开展多期远程网络培训及现场培训;联系保山学院,对施甸二中的体、音、美师资开展帮扶工作。华南理工大学举全校之力打造云南云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5),并进一步优化为“1510”一体化全域发展策略,即1套顶层设计、5大落地平台抓手、10项产业推进行动,制订三年行动方案,规划路线图和施工图,为云县全域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重庆大学建立党建脱贫“双推进”教育实训基地,选派40余名专家开展各类培训班55期,累计培训10466人次;斥资700余万元设立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累计建设近200门优质网络课程,对1570名在职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免费提供定制化网络学历教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持续创新升级“三团一队”智力扶贫体制机制。继续优化学校20个基层党委书记组成“书记帮镇助力团”、168名教授组成“专家教授助力团”、5批次76名博硕士研究生组成“研究生助力团”和陕西合阳县148名“本土优秀人才先锋服务队”的“三团一队”模式,将智力扶贫力量覆盖至每个镇办的主导产业,做实做细帮扶工作。截至目前共示范推广新品种130个,推广实用技术60项,培训各类人员16023人;招商引资8500万元,引进帮扶资金1400余万元,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5147万元,助农增收5700余万元。南昌大学成立江西扶贫发展研究院第三方评估团队,深入贫困一线指导脱贫攻坚工作,承担全国11个省200多个县的精准扶贫评估考核;成立南昌大学“稻渔工程”团队,运用核心技术,推广稻虾、稻蟹、稻蛙、稻鰍、稻鱼模式,帮助1513户超5000人脱贫;成立江西发展研究院瑞金研究中心,连续4年举办主题论坛,为瑞金市经济发展把脉问诊。海南大学组织举办培育新型农民、技术骨干和致富能手带头人的培训班,以理论+实践教学方式为主,帮助村民掌握生产技术,激发村民产业脱贫致富内生动力。近五年来,海南大学依托继续教育学院教育平台,培训地方性工作人员5288人、农民86人。三、深化科技扶贫,助力经济发展拔穷根各高校发挥学科优势,动员广大专家教授走进扶贫一线,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及科技成果转化,助推种养业、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传统产业发展升级。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科技小院、专家工作站等,提升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不断促进形成经济发展新业态,助推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北京邮电大学印发《鼓励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扶贫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组织专家教授团队编制《长顺县信息化发展规划》。举办北邮—长顺科技文化周活动,助力长顺县成为贵州省首个启动5G建设的县市。积极协调行业内优质企业资源,筹措建设资金1334.6万元,推动建设“智慧长顺”项目。组建专业师生科技扶贫团队,打造农产品订单搭建产销对接平台。为长顺县神泉谷景区打造“智慧神泉”旅游导览系统,目前已稳定投入运行一年,累计接待游客70万余人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充分发挥资源环境领域学科与人才优势,牵头10所高校组建高校“资源环境扶贫联盟”,聚焦“生态扶贫”,在国土空间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土地综合整治、生态环境修复、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合力攻坚。吉林大学累计引入扶贫资金1500万元,利用”快速液化农业废弃物改良盐碱土壤综合利用技术”,改良盐碱耕地1300亩,实现玉米最高增产3265斤/公顷,增产率19.8%,每公顷净增收1000元以上,累计带动100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东北林业大学依托“百人教授服务团”持续开展科技扶贫,利用471.1万元资助31项科技扶贫专项项目,争取省科技厅扶贫资金85万元,支持9项技术转化项目,教授团根据县乡村实际需求,直接到田间地头开展现场指导等工作,为黑龙江泰来县农户小院经济、合作社经济注入新技术新成果。南京农业大学为贵州麻江县引种新品种“宁粳8号”,改进“麻江锌硒米”品种结构,红蒜良种繁育解决“麻江红蒜”蒜种退化老难题,帮助建设“药谷江村菊花园”,打造科技旅游扶贫新招牌,吸引游客150余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超过2亿元。中国药科大学成立“秦巴中药材研究中心”“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投入科研专项资金750万元,先后资助近百位专家教授开展课题研究40余项,成功助推陕西镇坪县黄连通过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开发菊芋降糖系列产品、天星米面包、中药护眼眼罩、金丝皇菊凉茶等系列健康产品。中国海洋大学聚焦云南绿春县优质茶叶优势资源,精准科研立项、精准技术指导、精准设计策划,为绿春茶发展提供“技术+专家+人才+策划”一条龙精准发展指导,从品种保护、种植管理、精深加工,到打造品牌、精准营销,多措并举、全方位全过程支持绿春茶叶产业发展。云南大学自主研发的多年生稻技术已在云南省14个州市74个县进行试验示范,推广种植多年生水稻达7万多亩,该技术使水稻生产只需种植一次即可连续收获2年以上。在云南临沧市投资改建30座具有云大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节能烤房,使烘烤成本从传统烤房的4.5元/kg干烟叶降至2元/kg。该项目获教育部第三届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新疆大学积极打造核桃疏密降冠暨林下产业发展示范田,推行林果、蔬菜“一村一品”计划,种植万寿菊、红薯、辣椒、豇豆、马铃薯、土豆等特色作物。发展庭院经济。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积极引导贫困户加盟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养鸽合作社、蔬菜合作社、打馕合作社等。广西大学成立农牧产业发展研究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筹办“乡村振兴”学校,建设16个“科技小院”,举办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为地方培养了农场主学员、农业技术员、农技推广人员3000多人,积极发展桑蚕种养、中草药种植等示范项目。石河子大学建设2个科技特派员专家分布式工作站,选派科技特派员近1500人次,深入到40多个兵团团场和地方县(市)开展科技服务,带动当地新增产值近10亿元,引进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235项,建立科技示范点128个,在兵团和地方8个贫困团场(县)实现了科技特派员全覆盖。宁夏大学根据贫困地区资源特点布局科研项目,发挥科技人才作用,指导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依托国家和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选派26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长期服务贫困地区农业生产一线,因地制宜推广先进适用种养技术。四、聚力产业扶贫,打造农村脱贫新引擎各高校发挥特色学科优势,帮助贫困县加强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动员专家教授、科技服务团、博士服务团等专业力量,深入贫困县,建设科技产业园、打造产业核心示范区,壮大集体经济,建设扶贫车间,培育发展乡村旅游、中草药、民族文化用品、民间传统技艺等特色产业,助推扶贫县种养业、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传统产业发展升级,提高产品档次,提升产品附加值。中国农业大学依托“教授工作站”、“教授服务团”等平台推广实用农业技术、引进新品种,培育云南镇康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提交产业报告4份,引进新技术7项、蔬菜新品种45个,培训农技人员、致富带头人160人次,培训农民300余人次,现场指导农民1000余人次,辐射带动区2000余亩。北京化工大学以宝龙山工业园和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发展为引擎,在当地成立北化科技扶贫产业园,举行三届科技扶贫项目对接与招商推介会,搭建学校-旗县-企业科技产业对接平台。组织校内外专家开展“科技送上门”服务,为当地政府和园区企业提供无偿技术咨询服务。投入经费325万元,联合协作单位完成宝龙山工业园区规划项目和规划环评项目,组织“教授服务团”研发科技支农扶贫项目8项。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因地制宜打造县乡村三级特色产业体系,帮助广西都安县瑶山牛扶贫产业核心示范区打造成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五星级)”称号,打造“党支部主抓+合作社运营+产业带头人管理+贫困户参与”的合作模式。帮助龙湾乡立足自身水土优势发展“贷羊还羊”,解决传统养殖业“小散弱”的突出问题。帮助琴棋村发展“跑山鸡”项目,实现村集体经济从2018年的3万元增长到2020年38.1万元。中国政法大学投入160万元推动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海天沙棘产业园项目建设,为万亩沙棘林套种蒙中药材基地配套电力设施,已带动61名贫困群众就业,实现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投入3.9万元奖补资金,鼓励300户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助力贫困群众转变生活习惯、改变精神面貌,实现户均节支增收1000元以上。中央美术学院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千方百计强化云南剑川县木雕、石雕、黑陶、布扎、刺绣等工艺品的创意设计,使剑川手工艺品走出以木雕家具、石狮等大件为主的传统生产模式,以多样化、多元化、轻巧便携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大连理工大学积极对接西安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促成年产5GW单晶硅棒建设项目落户龙陵硅基产业园。为云南龙陵县引进稻田蟹养殖试验项目,预计亩均蟹增收2500元,总产值50万元。帮助龙陵县核桃坪村建立 “佧佤翁”品牌,注册国家商标,帮助设计外包装,规范产品生产线,取得小作坊备案登记证和检验检疫证。东北大学将电子商务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搭建“电商服务站”,举办“田园电商论坛”,孵化多家企业,拓展对外窗口。投入专项资金、组建专家团队,大力扶持魔芋种植、百香果、蜂蜜、姬松茸等产业,培训一大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河海大学注重产业资金投入和资源引进,捐资870万元分别用于陕西石泉县经济薄弱村发展村集体经济、实施“石泉县高效蚕桑产业示范项目”、池河镇五爱村农产品深加工厂建设、贫困户种养殖产业发展和农产品认证、线上线下促销活动。引进优良蜂种、建设蜂蜜加工厂、注册蜂蜜商标、引导产业发展等;引进企业投资2000万元发展陆基循环水养殖项目;举办石泉县招商引资、农产品推介会,成立石泉县招商中心河海大学分中心,牵线11家企业与石泉达成投资意向。中国药科大学从产业规划、招商引资、技术支持等多点发力,引导陕西镇坪县中药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一产以标准化种植为重点,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14个,发展种植面积14.5万亩,带动4000户药农增收;二产引入普欣药业“中药配方颗粒”项目等三家龙头企业入驻镇坪飞地产业园,大力提升中药生产加工附加值,实现转型发展;三产抢抓中药康养旅游机遇,先后引进落地“飞渡峡中药康养小镇”“南江湖康养旅游示范区”两大项目,总投资额近20亿元,全县康养旅游格局已基本形成。浙江大学聚焦云南景东县乌骨鸡、食用菌和普洱茶等特色产业发展,打造产业规划和首席专家体系,指导产业发展。创立“无量菇嫂”“紫金普洱”等品牌,提升附加值。以“高校+政府+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农户”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厦门大学依托校友力量建设“厦门大学康业扶贫产业园”,总投资5亿元,规划占地1000亩,生产总值占全县15%,吸纳本地贫困人口就业占全园区80%,已成为宁夏隆德县加速产业聚集发展、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创收的重要平台。建设厦门大学隆德县电商服务中心、张树村扶贫车间。华中科技大学捐资360万元在云南临沧区蚂蚁堆村建成年产100吨标准化茶厂,生产辐射14个村,同时探索出“5+1”管理模式,每年为贫困村村集体带来20万元收入。引进校友企业建立“云雾培”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打造异地搬迁移民就业安置示范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先后多次与校友企业——保利(珠海横琴)民爆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商谈帮扶盐津县矿产资源开发事宜,经与盐津县商谈,基本确定合作意向,近日即将签订合作协议,预计投入资金3—5亿元。中南大学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协助做好湖南江华县农业产业布局。引入规模企业,引导村民流转土地,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企业+生产示范园区+贫困户”等形式,种植180亩猕猴桃、600亩中南大学长山村江华苦茶生态园、100亩食用菌、150亩中南大学蔬菜基地和供港澳蔬菜种植基地,增加长期工作岗位130余个,年度助农增收200余万元。开展贫困劳动力、创业致富带头人技能培训,提高致富带富能力,年度培训江华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10余人。中山大学紧扣“注入科技资源、引入企业资源、抓好消费扶贫”三个环节,为云南凤庆县落地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核桃油、茶籽油生产线,助力打造核桃全产业链条;持续两年帮助举办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铸造“核桃技术产业高地”。校友企业在云南临沧市建成茶叶加工厂和2000亩茶山基地。2018年至今直接购买凤庆农特产品1850多万元,助推凤庆县农特产品走出大山,走进粤港澳大湾区。西南大学组织茶叶、蔬菜、果树、肉牛、环保等方面的专家近100人次,奔赴云南昌宁县脱贫攻坚一线,为产业发展把脉问诊,培训实用技术人员。与地方共建茶叶产学研合作基地和魔芋、枇杷科技示范基地,引进魔芋科技企业,吸纳当地贫困群众就业;精准实施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帮扶项目,推动先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兰州大学累计派出专家提供技术支撑、决策咨询等3000余人次,依托草学一流学科和院士专家工作团队,在甘肃定西市引进推广青贮饲草项目,年产值达20亿元,带动6万贫困户脱贫,入选第五届教育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创新中药材产业扶贫模式,扶持打造全产业链,实现人均年增收3,000元;推广雨水高效利用技术服务旱地农业增产增收;实施“母牛滚动银行”和生态扶贫公益项目带动脱贫减贫。广西大学引进校友投资7个亿在广西那坡县建设那怀现代生态养殖脱贫奔康产业园一期项目竣工投产。产业园采用聚群式生态养殖模式,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最终打造完整的高品质食品链。贵州大学紧紧围绕贵州省农村12大特色优势产业,组建由校领导牵头任各专班班长的茶、蔬菜、食用菌、精品水果等12个工作专班,采取“产业+专家+基地+博士村长”工作模式,建立示范基地70余个,培训农民及技术人员近9万人次,累计新增农业产值近71亿元,辐射带动50余万农户脱贫致富。内蒙古大学以内蒙古乌素图村红萝卜特色项目作为扶持产业重点,组织专家对村民进行种植、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一体化专业培训与技术指导,协助打造具有独特品质的区域品牌。累计培训30人,红萝卜增种60多亩,增产近30%。驻村工作队协助选拔培训村民代表为当地的农民经纪人,带领“跑市场”,建立以呼和浩特市蔬菜批发市场为主,以山东寿光蔬菜加工有限公司为辅的两条销售主渠道,积极促成贫困户与该公司建立长期的供货关系。青海大学依托青海省十大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以“三区三州”为优先扶贫区,围绕青海省藏区的牦牛、藏羊、青稞、油菜等优势产业,通过蚕豆种业培育、青稞油菜和马铃薯商品基地建设、牦牛藏羊高效养殖技术推广,不断促进优势产业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近三年,在全省藏区21个县区推广农畜品种30余个、高效种养技术20余项。累计带动贫困区新增产值68亿元,受益贫困户10万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河北大学继续开展“阿基米德”项目,帮助红小米加工项目进行产业发展指导、包装设计、生产许可认证及消费支持,专家团队指导多个民宿项目开发。五、开展健康扶贫,提升医疗水平惠民生相关高校通过发挥医学学科专业及附属医院作用,帮助扶贫县改善医疗卫生设施和条件,提供医务人员培养培训、巡回医疗、远程医疗等,协调爱心基金会引进帮扶资金,建立医疗人才帮扶“绿色通道”,推进医联体及重点专科建设,持续提升扶贫县医疗服务能力。清华大学在云南南涧县开展儿童先心病筛查救治工作,逐渐辐射至大理州全州及周边部分县市,累计开展9次筛查活动,筛查先心病疑似患者2814名,确诊830名患者需要手术治疗,减免筛查费用90余万元。引入慈善基金支持医疗费用800余万元,支持26个批次、共573名患者在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成功完成手术。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由大理州政府、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爱佑慈善基金会三方共同支持的先心病救助的“大理模式”,让当地贫困群众基本实现零负担就医,并在全国推广。先心病救治范围已覆盖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涉及近50个国家级贫困县;累计救治4000余名先心病患者,获得慈善基金支持7000余万元。北京中医药大学以派出挂职干部、接收进修培训、联合培养人才、组织专家坐诊等方式对受援单位及地区百姓提供健康支持。实施“全国乡村中医师3+3提升工程”,培训10多个省份贫困偏远地区中医师,培训基层医生35000余人次,其中乡村医生2000余人次,实现以一人带动一方,开创培养乡村基层中医药人才新模式。复旦大学整合附属医院及社会资源,形成覆盖全健康主体和健康管理全过程的医疗帮扶体系,“医院深度结对”“医学人才培养”“专家工作站”“互联网+医疗服务”“专项基金支持”构成医疗帮扶“组合拳”,以云南永平县人民医院为龙头有效带动县域内医疗水平提升,显著改善永平当地人群健康曲线。累计培训医务人员超过6000人次,县域内患者就诊率提升至90.4%以上。上海交通大学通过“心”基金累计引进社会爱心资金超过370万元,免费救治云南大理、洱源129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开设医疗管理培训班和执业医师培训班等形式,免费接收对口贫困地区150名医护人员到上海学习,洱源县派送的学员参加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达到67%,不定期组织专家义诊团赴洱源县开展义诊、讲学等活动。中山大学积极探索“造血式医疗帮扶”模式,开展“三个一批”建设,十家附属医院共同参与,大力培养一批医疗人才队伍、长期派驻一批专家医疗团队、精心打造一批重点科室基地。经校地共同努力,云南凤庆县人民医院手术台次和出院病人数实现“双倍增”,2020年已公示晋级三级医院,凤庆医疗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基本实现了大病不出县。四川大学建立医疗人才帮扶“绿色通道”,推进医联体及重点专科建设,指导大病、疑难病集中诊治141人次,开展门诊3226人次,开展远程医疗会诊16例次,手术85例,义诊服务群众190人次。开展实施新技术11项,向四川甘洛县捐赠核磁共振成像装置等的医疗设备和器械价值逾千万元,建立标准化村卫生室4个。对贫困地区地方病和多发病开展“靶向治疗”。华西第二医院儿童先心病筛查治疗团队已累计筛查甘洛县在内的西部贫困地区儿童2.5万余名,募集救助资金3000余万元,免费救治先心病儿童1200余名,扶持7支先心病介入手术团队,构建西部先心病筛查网络,实现“儿童先心病精准扶贫”全新模式。郑州大学充分发挥学校10家附属医院的作用,不断加强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辐射带动贫困地区医疗事业发展。组织附属医院与省内近20家贫困地区基层医院结成对口支援帮扶医院,选派百余名帮扶地医务人员到我校各附属医院进修学习,累计为扶贫县诊疗近11000人次,收治住院患者198人次,讲座74次,教学查房181次,指导或开展手术37台,救治疑难病例200余次。六、推进消费扶贫,打通农特产品产业链各高校积极动员教职员工、校友、社会力量等参与消费扶贫,积极推广以购代捐的扶贫模式,组织开展贫困地区农产品定向直供高校食堂活动,探索建设了一批高校“订单式”农产品直供基地,定期开展农产品进校园、扶贫专柜进校园等活动,搭建电商平台,开展抖音带货直播等,为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贡献力量。北京邮电大学推动电商“云端”销售,牵头制定电商扶贫三年行动方案、电商发展五年规划,推动建设电商服务站57个,开通贫困村电商网店39个,实现贫困村电商网店100%全覆盖。推动贵州长顺县农产品引入溯源体系,已完成全县7个溯源点的建设,10余款农产品上架至溯源平台试运营。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市场”的农产品销售机制,推动贫困户农产品进校园、监狱、超市、医院、机关食堂。吉林大学将吉林通榆县作为教职工福利品采购基地,饮食服务中心、超市将通榆作为产品供应地。6个校区、11000名教职工、78000名在校生、60万海内外校友参与消费扶贫。有效利用“扶贫832”“e帮扶”等平台帮助通榆县企业销售农副产品。近年来,已直接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1250.99万元,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18314.43万元。西南财经大学组织电商专家团队,构建“电商+精准扶贫”新模式,帮助云南福贡县、四川美姑县、四川金川县获批国家级、省级电商示范县项目,协调资金5200万元,建立三级电商运营体系,建成电商产业园。培训电商从业人员3000余人次。2019年农产品网络交易额近1亿元。电子科技大学从供需两端的有效对接着手,找准“联结点”。推进农特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培训旅游、养殖等从业人员,提升“供应端”品质;订单式采购大米等农产品,举办线下展销会、集中推介会,开展旅游消费扶贫,释放“需求端”潜能;以“高校消费扶贫联盟”和“e帮扶”平台建设为抓手,助力推进形成高校组团式消费扶贫大格局,架起供需两端桥梁。“e帮扶”平台开设线上农产品展销“一校一馆”80个,上线贫困地区农产品4042款,覆盖20个省121个贫困县,联合高校82所,汇聚贫困县电商从业人员2600余名,高校志愿者近千名,累积用户18万余人,累计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3200余万元。消费扶贫工作连续两年入选全国消费扶贫典型案例。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累计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达到1401.44万元,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2456.73万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积极推进消费扶贫工作,学校工会系统和后勤部门加大采购贫困地区扶贫产品力度,采购与招标办公室先后组织专家赴陕西蒲城、白河开展扶贫产品遴选招标。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达到1683.5万元。定期组织开展扶贫产品进校园活动,在校内超市和学生食堂设立3个消费扶贫展柜,开通运营学校消费扶贫App,动员号召师生“以购代捐”。此外,学校积极协调社会资源和校友力量帮助扶贫产品销售。党的十八大以来,已累计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1560.9万元。山西大学积极拓展消费扶贫渠道,推行“学校食堂定购”、“职工福利团购”、“驻村干部代购”、“结对单位认购”等“四购”消费扶贫帮扶模式,大大提高了农户收入水平。七、加强文化扶贫,增强脱贫内生动力各高校充分发挥学校语言、文化等特色学科专业优势,针对贫困县区位特点、资源禀赋等开展专题研究,挖掘当地民间艺术和传统技艺,开展文艺下乡、文化展演、文艺联合创作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激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北京语言大学实施“圆梦工程”文艺培训志愿服务行动之“名师美育课堂”线上培训活动。选拔专家教授及博士生开展“行书的基本特点和笔法”“写意山水”“钢琴家的黄金时代”“中国传统民歌欣赏与中国声乐技巧”等系列课程,与包括广西都安县在内的河池市7个贫困县结对子,以专业特长助力当地艺术师资培训。中央音乐学院成立“中央音乐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青海化隆中心”,将青海化隆县列为中宣部推进县域文化建设的首批试点。教职工捐款180余万元、出版社捐款20万元用于项目建设。协办2020年海东市河湟艺术节系列活动之化隆县二塘乡第一届“生态乡村音乐”群众文化艺术节活动。援建图书阅览室2座,捐助各类书籍2000余册,价值7万余元。中央戏剧学院积极推动文化“下乡、进村”工作,组织师生赴贵州长顺县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协助排演黔南州2020“好花红”文化旅游季文艺调演及闭幕式颁奖晚会活动。扶贫干部担任长顺县首部文旅歌舞剧《好运长顺》总指导,助力长顺县获得文艺调演比赛一等奖。学院组织专家为长顺首部脱贫攻坚主题话剧《核子裂变》提供剧本指导意见,驻村第一书记参与演出,获得良好反响。东华大学作为“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首批定点培训高校,连续举办七期“传统刺绣创意设计”非遗研培班,建立传统工艺工作站。研培刺绣传承人173名、非遗管理干部及师资50多人。多名云贵地区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以“公司+合作社+农民”的模式带动百姓脱贫致富,免费培训学员2000余人次,带动近3000余名贫困户就业。江南大学投入130余万元重点推进“江南大学—贵州从江非遗工坊项目”建设,带动“绣娘”就业,产出文创产品,推动贵州从江县文旅产业发展。设立“江南大学—从江非遗文化传承促进中心”,研制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方案,并捐出设计作品300余件。组织师生赴从江开展文化艺术下乡活动,为群众带去精彩文艺演出。指导学校派驻从江县上歹村挂职干部创建“上歹不歹”微信公众号,宣传推介上歹村良好的村情村貌和民族特色文化。中南大学推动湖南省文联、省作协赴湖南江华县开展“小康梦千年梦”采风创作活动;率队参加第二届中国舞蹈艺术大展,现场和新媒体平台同步分享学校文创团队14年来传承与创作瑶族长鼓舞的历程,设计文创产品,深入开发系列竹制家居装饰用品,完成“江华瑶香”品牌包装设计。打造瑶族文化实景剧目《盘王之恋》。湖南大学组织7个国家110位设计师与当地工匠联合创新,开发特色文创产品200余款,将文化资源转化为脱贫资本,帮助贫困人口家门口就业增收。制定设计创新、培训赋能、订单生产的文创扶贫模式在多地复制推广,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推介。长安大学深入推进23个分党委、党总支与商南县10个镇(办)党委、22个村党支部结对帮扶工作,建立了“12122”帮扶机制,开展“6+X”帮扶活动,突出“三个融合”—党建扶贫与思想建设融合、党建扶贫与产业发展融合、党建扶贫与文化教育融合,切实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增强自力更生造血功能,实现组织强、产业兴、百姓富的良性发展。西北师范大学按照“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亮点”,将“送文化、种文化”相结合,开展文化挖掘,建设文化设施,讲好扶贫故事,通过乡村文化的挖掘和唤醒,把符合新时代社会价值的文化标识研究出来,展示出来。西藏大学驻村工作队员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重要节点,组织牧民群众开展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节日民俗和文化娱乐活动,引导各族群众摒除陈规陋习,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推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德之光也

云南省管干部任前公示公告 16人拟任新职

省管干部任前公示公告云干任公示〔2019〕2号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及有关规定,现将何巍等16名同志拟任职务予以公示:何巍,男,汉族,1964年2月生,在职硕士,中共党员,1981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部队副团职干部,省委办公厅办公室助理调研员、常委办助理调研员、常委办调研员、常委办常委会议专职秘书、综合调研三处处长等职。现任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经研究,该同志拟任省委巡视组组长。耿克明,男,汉族,1962年3月生,在职硕士,中共党员,1982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楚雄市副市长,南华县委副书记、县长,楚雄州政府秘书长,楚雄州副州长,省政府国有企业监事会主席,省政府国资委副主任等职。现任云南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省国资委党委管理)。经研究,该同志拟任云南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省委管理)。孔维志,男,汉族,1972年10月生,在职硕士,中共党员,1994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省检察院公诉二处副调研员、公诉办公室副主任,省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室副主任、主任等职。现任怒江州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经研究,该同志拟提名为怒江州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候选人。杨梅,女,白族,1971年9月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94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支部生活》杂志社副编审,《党的生活》杂志社副总编辑(副编审),《云岭先锋》杂志社副总编辑(编审)等职。现任《云岭先锋》杂志社总编辑(编审)。经研究,该同志拟任省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兼《云岭先锋》杂志社社长(副厅级)。徐健斌,男,汉族,1975年4月生,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97年10月参加工作。历任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办公室副主任,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预算审查监督处处长,武定县副县长(挂职),上海市宝山区庙行镇党委副书记(挂职)等职。现任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秘书处处长。经研究,该同志拟任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副主任。罗友梅,女,汉族,1970年10月生,省委党校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91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助理调研员,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项目处副处长,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法规处副处长、处长,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弥勒市副市长(挂职)等职。现任省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经研究,该同志拟任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副主任。刘宏斌,男,汉族,1966年1月生,在职硕士,中共党员,1984年9月参加工作。历任部队副团职、正团职干部,省人大常委会选举联络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正处级)等职。现任省人大常委会选举联络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经研究,该同志拟任省人大常委会选举联络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尹燕祥,男,汉族,1973年1月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95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省政府办公厅秘书五处副处长、秘书九处副处长,省接待办公室党委专职副书记(正处级),省政府办公厅秘书九处副处长(正处级)等职。现任省政府办公厅秘书九处处长。经研究,该同志拟任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兼省政务服务管理局局长。陈钟耕,男,汉族,1964年3月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85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生产调度处副处长,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综合研究处副处长、处长,省经济委员会综合处处长,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交通与物流处处长,耿马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总队长、耿马县委副书记(挂职),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技术创新处处长、发展规划处处长、总经济师等职。现任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经济师。经研究,该同志拟任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张金涛,男,汉族,1964年7月生,在职硕士,中共党员,1985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省人事厅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人才市场主任,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工资福利处处长等职。现任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处处长。经研究,该同志拟任省人才服务中心主任(副厅级)。唐宁,男,汉族,1961年10月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79年9月参加工作。历任部队副团职干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省社会保险局办公室主任,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办公室副主任、主任,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就业局副局长等职。现任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养老保险处处长。经研究,该同志拟任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院长(副厅级)。谢馨莹,女,汉族,1967年11月生,在职研究生学历,无党派,1987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省卫生厅卫生法制与监督处副处长、处长,省卫生厅政策法规处处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基层处处长等职。现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处处长。经研究,该同志拟任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督查专员(副厅级)。徐盛兴,男,汉族,1965年1月生,中央党校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86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保山地区行署旅游局副局长,保山市旅游局党组书记、副局长,保山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市政府侨务办公室)党组书记、市政府侨务办公室主任,保山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市政府侨务办公室)党组书记、主席(主任)等职。现任保山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市政府侨务办公室主任。经研究,该同志拟提名为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人选。黄小军,男,汉族,1964年6月生,在职博士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86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省社会科学院(省东南亚南亚研究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省社会科学院(省东南亚南亚研究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等职。现任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经研究,该同志拟任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副院长。王建强,男,汉族,1969年5月生,在职博士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91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副总工程师,云南地矿建设工程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党委书记、院长,云南工勘集团公司总经理,云南地矿工程勘察集团公司总经理等职。现任云南黄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长、总裁。经研究,该同志拟任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副局长。贾云涛,男,白族,1968年5月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89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临沧地区行署广播电视局副局长,临沧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云南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临沧分公司总经理,云南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战略企划总监,云南广电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发展规划部总经理等职。现任云南广电网络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经理助理,兼云南广电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经研究,该同志拟任云南广电网络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公示时间从2019年2月28日起至2019年3月6日止(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如对被公示人员有意见,可通过来信、来电、来访等方式,向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干部监督处反映。反映问题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提倡签署真实姓名并告知联系方式。我们将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履行保密义务。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广福路8号省委组织部干部监督处,邮编:650228,举报电话:0871—12380。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2019年2月27日

丁子有尾

“国字头”大学落户滨海,目标大国重器

签约整整一年后,“国字头”的中国核工业大学传来新消息——其选址确定于天津市滨海新区生态城,将于2021年初步建成。即将亮相2018年6月15日,天津市曾与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一条就是中核集团在津投资建设中国核工业大学。今年6月22日,天津工程信息网发布相关监理招标公告。公告显示,核工业大学(天津)建设项目建设资金为67502万元,已经落实,建设规模为223125平方米 。核工业大学(天津)建设项目分期建设,本期建设总建筑面积约74588㎡,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70888㎡,地下人防工程3700㎡。拟建教学综合楼、行政楼、学生生活组团、教职工生活组团及室外工程等。工程建设地点为:东至玉砂道,南至渔泽路,西至云溪道,北至渔帆路。 项目示意图 来源:天津广播根据计划工期要求,监理及相关服务总期限自2019年7月26日至2023年9月20日;其中,监理(施工阶段)期限自 2019年9月20日至 2021年9月20日。随着中国第一所“核高校”即将亮相,中国核工业人才培养将装备上“核动力”。挂牌5年长安街知事梳理发现,早在2012年11月29日,核工业大学就已挂牌成立,学校性质为“企业大学”,由中核集团核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和研究生部组成。时任中核集团董事长孙勤对核工业大学的寄语是: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核工业特色的人才教育培养新路子,成为推动企业战略实施、经营发展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可见,当时核工业大学对标的是“世界一流的企业大学”。目前,核工业党校常务副校长高立本兼任核工业管理干部学院、核工业大学党委书记一职。2013年和2014年,核干院先后就核工业大学建设召开“新校区立项报告评审会”及“新校区建设方案征集专家评审会”,不过后续进程并未进一步披露。进入2017年,核工业大学建设进程明显提速。据中核集团官网报道,2017年6月14日,核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召开了核工业大学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座谈会。2018年初,核工业大学年度工作会透露:新校区建设已取得新进展,教育培训组织能力建设有了明显突破。这次会议宣布,2018年核工业大学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其中之一就是确保核工业大学开工建设。这意味着,新校区的选址工作已经有了眉目。半年后,新校区建设又有实质性进展。去年6月,中核集团与天津市政府签署战略协议,确认中国首所“国字头”核工业大学将落户天津。值得一提的是,同一天,中国核工业大学还与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签署了合作协议。战略考量核工业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创办中国核工业大学的呼声也已持续多年。据科技日报报道,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万钢就呼吁,应从核工业发展国家战略层面考量,尽快支持创办中国核工业大学,储备好青年基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万钢还建议,参照中科院大学、社科院大学办学模式,发挥行业办学特色和优势,开展小规模、急需的本科专业教育,以满足中国核工业发展不同梯次专业人才建设需求。可以看出,核工业大学谋划的是一种新的办学模式,不仅是校企结合培养专业的后备人才,还将是为在职人员提供产学研融合的进修平台。据了解,中国核工业大学将围绕核产业,目标是建成集人才技能培训、硕士及博士学历教育、国际学术交流、核心技术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产学研创新示范基地。事实上,全国多地此前都在“竞争”引进这所“国字头”的尖端学府。长安街知事注意到,核工业大学选择天津的背后,有当地很多硬实力的支撑,如直升机、大飞机、大火箭等强大的制造业品牌已在当地打下良好的基础。战略协议显示,中核集团将联合相关企业,在天津规划建设中核集团高端新产业发展基地,加快发展一批国内领先的高端产业,培育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在天津构建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自主知识产权的集团产业链体系。目前,国内由中核集团参与共建的“核特色”高校还有两所,分别是位于湖南衡阳市的南华大学和位于江西南昌、抚州的东华理工大学。顶尖人才当前,我国核工业正处在由大国向强国跨越的关键时期。我国的核电技术近年来已走向全球,接单接到手软。在国家层面,核能合作也是顶层、战略级别的存在。长安街知事梳理发现,仅2018年上半年,中法、中俄就接连签署核能大单,项目动辄千亿级。与此同时,涉核专业人才需求量很大。中国虽建有较为完整的核工业体系,但核产业链长,涉核学科专业方向又多,国内现有涉核专业高校人才输出量有限。要发展,人才储备是“短板”。与先进国家相比,中国的核工业高素质人才资源缺乏是不争的事实。中核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曾表示,人才引进中大部分为计算机、仪器仪表等通用专业,核专业人才只能达到实际需求人数的15%至20%。 此外,高校补需求“短板”和扩大招生都面临教学资源的瓶颈制约,加上核专业的敏感性制约了国外人才引进,行业特殊性及相关政策优势不足也使其难以吸引和留住国内人才。中国首所“核高校”的创办,可以说是针对以上短板“放大招”了。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要求具有很强现实意义。只有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中国的科技人才才能一茬接一茬成长,科技创新的未来才会更有前途、更有希望。

蓝烟火

以“东南西北中”加“华”字命名的大学,都是中国的好大学!

可能很多人听过东华大学、西华大学、南华大学、北华大学,可能对这些以“华”命名的大学都非常的困惑,因为他们的命名不像其他学校,要么以省份命名,比如北京大学,要么以省份加类型命名,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当然还有一些以地区命名的,比如西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这些大学要么名气远扬,要么地区相对较小,但是像东华、西华这么大的范围命名的,还真的让听的人有点不知道地域在哪里,而且不知道这是一所什么学校,所以编者在这里就给各位介绍一些,这些以“东南西北中”“华”命名的大学,具体位置以及学校概况做个简单的介绍。No.1 东华大学。东华大学地处中国上海,现有松江校区、延安路校区和新华路校区,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创建于1951年,时名华东纺织工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学府。1960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1985年,学校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学校现设有纺织学院、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旭日工商管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理学院、外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体育部。学校拥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点、2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16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55个本科专业,学科涉及工学、理学等十个学科门类。No.2 西华大学 。西华大学地处四川成都,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综合性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支持高校。学校始建于1960年,时名四川农业机械学院,是为响应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号召,在当时全国7个大区分别布点所建立的农业机械本科院校之一。1978年,被四川省政府列为省属重点大学。1983年更名为四川工业学院。2003年,四川工业学院与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西华大学,2008年,四川经济管理学院整体并入。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国际教育,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形成工、理、管、法、经、艺、文、教、农、医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现有27个学院,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2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6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6个本科专业。No.3 南华大学。学校坐落在湖南省衡阳市,现有红湘和雨母两个校区。南华大学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由中南工学院与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并入之后构建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形成了以工学、医学为主,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设有直属学院23个,直属型附属医院4所,协作型附属医院11所,研究生协作培养单位25个。设有本科专业7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3种;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No.4 北华大学。北华大学坐落在风景迷人的雾凇之都、中国魅力城市——吉林省吉林市,是吉林省省属规模最大的重点综合性大学,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学校现有本科专业83个,涵盖11个学科门类;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涵盖10个学科门类;1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涉及36个专业领域;形成了由8个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国家特色专业、13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省品牌专业为引领的学科专业体系。拥有43个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1个省博士后科研创业基地。No.5 中华大学。位于台湾省新竹市香山区。创立于1990年,前身为中华工学院。中华大学系由新竹地区热心教育之企业家,基于落实科技教育、协助地方产业升级、增加地方推广教育的使命而兴办的,创校宗旨在于响应政府培育高级专业人才,发展科技福国裕民之号召,实现“事业有成,回馈社会” 的宏愿,于1990年核准创立中华工学院。1997年8月1日,经台湾教育部门核准,改名为中华大学。有含括工学院、管理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人文社会学院、资讯学院,并于2007年增设观光学院,将休闲游憩规划与管理学系、餐旅管理学系及观光与会议展览学程纳入,设有:22个学系、3个学士学程、15个硕士班、3个博士班、10个硕士在职专班以及7个二年制技术学系在职专班。

孰知其纪

教育部:高校扶贫工作特色及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75所直属高校、14所部省合建高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统筹人才、学科等优势资源,精准对接贫困县实际需求,举全校之力把先进的理念、人才、技术、经验等落地到贫困地区,推动各类资金、项目、管理等要素向贫困县聚集,探索形成了教育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文化扶贫等具有“高校品牌”的中国特色扶贫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一、聚焦教育扶贫,助推教育均衡补短板各高校聚焦义务教育有保障、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等目标任务,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帮助贫困县改善教学设施设备,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建立助教支教团队和实践基地,实施“推普项目”,创新推行远程课堂、双师课堂等教育信息化项目,助力打赢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清华大学依托远程教育领域的技术优势,在全国1100多个县建立清华大学教育扶贫远程教学站,构建覆盖国家级贫困县、革命老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扶贫网络。通过面授和远程方式,累计培训贫困地区基层治理、乡村教育和乡镇产业等各类人才260万人次。每年组织中外师生赴贫困地区开展暑期支教实践,累计3700余人参与,足迹遍及20个省市自治区。北京师范大学充分发挥教育“扶智”、造血赋能的关键作用,在公费师范生培养、“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志远计划”、“启航计划”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新时代“强师”计划,强化与地方的合作办学和对口支援,从招生、培养、就业和终身服务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为中西部边远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乐教、适教、善教的高素质师资。北京外国语大学创新“推普项目”实现模式,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为少数民族教师开展普通话培训、中华经典诵读和相关法律宣传等活动,帮助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北京科技大学聚焦控辍保学、助教兴学、捐资助学,逐步形成了“以机制和基地建设为基础、教师培训与激励为保障、学生资助与培养为依托”的教育精准扶贫体系,打造了若干教育扶贫品牌,被评为“2019年度甘肃省脱贫攻坚帮扶先进集体”。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致力让云南南华县每个孩子都享受良好的教育,采用线上培训、跟岗学习等方式培训教师251名;组织附中附小教学专家赴南华县实地指导中小学建设;选派3名优秀研究生赴南华县支教;开展“大手拉小手”线上支教活动,112名师生志愿者参与,支教总时长1500余小时,效果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广泛好评。北京林业大学针对内蒙古科右前旗基础教育弱、科技力量薄的问题,开展“林翼计划”教育帮扶。共派出41名大学教师、50名研究生连续七年深入当地10所偏远农村学校长期扎根,累计授课18000多课时,覆盖学生60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1840名,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贡献力量。中国传媒大学创建智力帮扶平台“中传书院”,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家辅导与培训,累计培训1956人次。建立“中国传媒大学科右前旗教育实训基地”,从义务教育到职业教育进行全方位支持,选派4老师、24名学生参与支教帮扶,首期带动四所学校开展特色化教育。开展“守望相助,艺聚前旗——中国传媒大学赴科右前旗教育帮扶汇报展演”,与全旗50所学校的教师代表们进了广泛而深入的经验分享与教学交流,专业、深入辅导当地美育教育。中央财经大学投入、引进资金1531.3万元,实施甘肃宕昌县玉岗村幼儿园、太阳能路灯、中小学厕所改扩建及梦想中心、爱心图书室、在线课程、图书、奖学奖教金、校服捐赠;选派3名支教成员赴宕昌县支教,挂牌“优质生源基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连续7年培训乡村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上千人;投资200万为贫困地区建设远程直播教室;选派5名干部挂职、7名教师和32名研究生支教;设立“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教师教学技能提升计划”项目,培训13个省19个县1300名教师。南开大学与校友共同出资近1000万元,在甘肃庄浪县分批建成46所“公能”素质教育发展教室,将最优质的素质教育资源送到西部贫困学子身边,使一度厌学辍学的学生“心”回校园,使全县3.5万余名中小学生受益。天津大学围绕“有辍学风险的孩子,怎么能够留得下、留得住”的问题精准发力,通过建设1个远程教育平台、成立1个“兴学之路”教育基金、建立5个“1+1”结对帮扶机制,打造“北洋薪火计划”“北洋梦想教室”“智慧云课堂”“留筑梦想夏令营”4个教育扶贫项目,将大学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到全县4万名中小学生,有力助推了甘肃宕昌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开展“兴学之路”社会实践项目,建立100个乡村实践基地、100个梦想教室、一对一帮扶100个留守儿童、开展100项扶贫产业项目,开展100场教师培训。东北师范大学与吉林通榆县合建U-G-S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开展系列骨干教师和校长培训,探索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协同创新机制;发挥附属中学和附属小学的优势资源,为通榆县中小学教师定制全学段、全学科的优质线上培训;依托教育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对通榆县幼儿园骨干园长进行培训。上海外国语大学积极筹措经费200.12万元,用于“丽江市永胜一中教育信息化提升项目”“上外资助丽江市贫困学生基金”“丽江市干部和教师培训项目”。向丽江58所初中和15所高中图书馆捐赠书籍约3万册,丰富师生阅读资源。中国矿业大学积极动员民主党派、青年学生和社会公益组织等校内外力量,多措并举开展教育扶贫。校九三学社向安徽灵璧县虞姬乡灵光小学捐建1间价值近10万元的标准化多媒体教室;在校学生积极参与义务网络支教,发起灵璧儿童微心愿认领活动,共募集爱心物品5万余元,受益儿童450名;新浪扬帆公益基金、北京蔚蓝公益基金等向灵璧县中小学捐赠图书、学习用品等价值220余万元。合肥工业大学针对安徽灵璧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和人口大县等特点,探索出深受当地政府和老百姓欢迎的教育扶贫典型特色,即校县合作兴办“合肥工大学技师学院灵璧分院”,努力建成皖北地区乃至淮海经济区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高地。该分院的建设,被灵璧县委县政府称为“灵璧人民手中的一张亮丽名片”“灵璧县委县政府招商选商和引资引智的亮丽名片”。山东大学投资294万元援建河南确山县老臧庄小学一栋18班综合教学楼,已于2018年正式投入使用;2017-2020年,培训一线教师、教育管理者共计2952人,选派支教研究生18人;山大附中结对帮扶老臧庄小学;设立“山东大学优秀贫困生助学金”、“教师关爱基金”,捐赠高标准办公、生活设备;持续关爱留守儿童,组建学生“助梦”团队开展 “学涯陪伴”,一对一远程课堂教学、心理辅导、情感陪伴,已覆盖2000余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打造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教育培训新体系,结合内蒙古科左后旗实际情况,实施线上线下“双线联动”,通过“内蒙古自治区科左后旗干部在线学习网”在线平台保障远程培训,实现了培训学习常态化;通过开设直播课堂“云讲座”,实现学习定制化;通过线下面授培训,保障学校效果最优化;共建“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党员干部人才培训基地”,确保教育帮扶机制化。武汉大学累计投资500余万元支持湖北恩施市援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软硬件。增强师资力量,提升教学水平,采用送出去、走进来的方式累计培训骨干教师200余人。拓展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组织恩施市一中师生来武汉参加“樱花诗赛”活动及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湖北营活动,组织专家学者到恩施中小学进行各类知识讲座。经过多年的帮扶,恩施高中已是学校在湖北省内第二大生源基地,恩施市一中本科上线率大为提升,小学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武汉理工大学以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抓手,累计选派433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和227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到贫困地区从事教育帮扶工作,在这个队伍中先后涌现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一批先进典型,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银奖。同时引进中华慈善总会“关爱青少年健康”项目,向陕西石泉县教体科技系统捐赠价值3158万元的物资。华中师范大学积极发挥教育优势,全力支持4所西部高校提升办学水平;在新疆博乐、云南牟定、大理和四川凉山合作举办附属中学,对江西上犹、贵州从江开展教育帮扶,将优质资源辐射到贫困地区,为乡村振兴洒下希望的种子。华中农业大学实施本禹志愿服务队“四大工程”教育扶贫行动,通过“甘露工程”培育一批基础教育骨干教师,通过“春风工程”输入一批专业人才,通过“活泉工程”造就一批乡土能人,通过“志青春工程”促进文化发展与文化产业提升,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增强建始县“造血”功能。该项目入选教育部第三届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2013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本禹志愿服务队”。西南财经大学实施“青少年教育促进计划”和“劳动收入奖励计划”,覆盖四川、云南五市州15个区县、7.2万户贫困户、9.3万名贫困学生。激励6万多贫困户实现年均增收1000余元,学生成绩显著提升。两个项目在2019年中国扶贫国际论坛上均获评“全球减贫最佳案例”。西南交通大学根据甘肃秦安县需求,引入社会资金购买价值100万元的车辆,有针对性解决了秦安各教学园区之间教师通勤问题。在秦安县开展同课异构培训。电子科技大学从教育扶贫的软硬提升出发,找准“薄弱点”。建设覆盖贵州岑巩县30所中小学英语“空中课堂”、“两地三端”的远程教育平台,实现了近万名岑巩学生共享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启动并深化校地9所“中小学联盟”共建,先后开展各类教师培训2900余人次,助力岑巩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8个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位居黔东南州第一。“电子信息+教育”入选2019年教育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并入选全国教育扶贫典型案例。西安交通大学西行雪莲同心雪域项目团队已连续四年扎根西藏自治区国家级贫困县区—山南地区桑日县绒乡卓吉村、扎巴村以及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德庆乡德庆村、曲水县聂当乡热堆村。2016年以来,通过调研藏区现状,精准匹配藏区需求,利用综合性大学平台优势,全方面服务藏区发展。目前包含藏族在内的各民族不同专业的140余名大学生面向当地中小学生开展语言培训与文化支教,对当地民众开展医疗帮扶与扶贫政策宣讲,超过600名适龄学童和超过5800人次贫困村民受益。陕西师范大学大力弘扬“西部红烛精神”,以“双向交流、标本兼治”的教育扶贫模式助推云南省景谷县在2019、2020连续两年高考中连获历史佳绩,一本上线人数从个位数提升至55人,景谷一中从倒数跃升到普洱市10个县区中的第三名,改写了当地贫困学生考不出大山的历史面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持续实施“一院一校一品”帮扶行动。2015年起,学校组织二级学院与陕西蒲城县农村学校开展有组织的结对帮扶,围绕扶智扶志,创新开展了机器人进校园、筑梦研学、中小学创客、等品牌帮扶活动,每年开展活动100余次,惠及农村学生2万余名。各学院党政领导、专家教授、党员干部、青年教师、学生骨干累计5000余人次参与,捐赠各类物资设备超过500万元。建设12间“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科创小屋,并为每间小屋配备博士生作为科技辅导员,开展科普教育以及创客培训,累计受益学生1万余名。二、强化智力扶贫,开好脱贫攻坚药方子各高校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聚焦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等,扎实开展调查、论证、研究、推广、培训等工作,为当地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北京大学设立公共管理硕士(贫困治理方向),为脱贫攻坚战一线的优秀人才提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高水准教育平台。学校与中国农业银行共建乡村振兴研究院,与福建宁德市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区,与宁夏闽宁镇围绕扶贫开展经验交流。学校统筹云南弥渡县两级干部培训工作,面向县级领导干部开设“北京大学弥渡讲坛”,重点介绍最新的发展思维和管理理念,面向村级干部开设“博雅耕读乡社”,邀请党建、电商、医疗等领域的一线专家到村授课,解决村组干部实践性知识不足问题。清华大学在全国不同发展程度地区的乡村,针对性布点,在全国14个省份19个地区设立工作站,改造设计完成闲置房屋2.5万平方米,引入政府及企业各项建设投资超过1亿元。组织60余所大专院校1500余人次师生,组成121支队伍,在工作站驻点开展站点建设和公益实践。累计服务时长超过12000天;完成乡村文创产品设计140余份,走访调研村落150余个,完成调研报告累计达112.5万余字,培训乡村建设志愿服务骨干5000余人次、乡村干部与村民2万余人次。中国人民大学组织各领域专家教授赴云南兰坪县考察调研,提炼问题形成调研报告,并提出政策建议,相关报告获国务院扶贫办批示。积极参与兰坪县“十三五”“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并成立课题组,参与怒江脱贫攻坚经验与模式调研工作。学校扶贫研究院长期参与精准扶贫政策研究和考核评估工作,已编写及出版专著9部,在著名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在2020年脱贫攻坚奖评选中获评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作为国内首个教育领域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下设中国扶贫研究院和农村治理研究中心等机构专门开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研究。十八大以来,相关研究成果获中央领导批示16次,完成省部级课题144项,上报重大政策研究咨询报告105份,60余项成果被基本采纳,参与120多个贫困县的考核评估,组织169个贫困县的建档立卡实地监测,培训扶贫系统领导干部7000余人次,召开扶贫领域研讨会20余次。北京交通大学发挥特色优势帮助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制定交通、旅游、物流发展规划等10项,形成高校优势特色学科滚动支持地方发展的模式,填补了科左后旗旅游管理空白,使旅游市场更加规范。华北电力大学通过现场教学与“云学习”相结合方式,先后完成17个大类、197门、327个学时的培训课程,累计培训760余人,“志智双扶”带动贫困群众树立“脱贫解困”的信心,增强“自我脱贫”的底气,提升职业技能素养。同济大学通过实施“规划先行”系列帮扶行动,推动云南云龙县逐步形成以总规为基础,“多规合一”为统领、城乡一体、配套齐全、科学实用的空间规划体系。减免规划设计费829万元,优化交通规划,助推云龙实现高速公路“从0到1”“从1到4”的突破。重塑旅游规划打造县城旅游服务中心、天然太极景区和诺邓火腿小镇,实现旅游收入的逐年递增。选派100余人次的规划设计团队,投入建设经费867万元,打造永济新桥、公共厕所、村民议事中心、道路硬化、村道亮化等一批特色扶贫项目。牵头成立高校“城乡规划扶贫联盟”。华东理工大学在云南寻甸县援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阳光关爱小屋”。在上海举办寻甸党政干部培训班、中学校长专题班、团干部专题班、电子商务等培训班。成立华东理工大学远程教育寻甸学习中心。组织师生开展教育、科普、环保、社会治理等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成立寻甸乡村振兴战略智库中心,设立脱贫攻坚实训基地,启动实施“设计点亮乡村”项目,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华东师范大学充分发挥教育研究方面的优势,组织相关专家,深入 “三区三州”地区,实地调研各级各类学校百余所,撰写的7篇咨询报告获中央或省部级领导批示或采纳。参与起草《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承担乡村教育研究多个国家级课题,承担中西部多个省份及相关地市县的教育发展规划编制和研究工作。上海财经大学注重扶贫与育人相结合,连续12年开展“千村调查”,组织学生“走千村、访万户、读中国”,探索形成了一套融国情教育、科研训练、创新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南京大学强化思想文化引领,打造“农民青年讲习所”、“南大论坛双柏开讲”、“南大双柏大讲堂”等一批思想文化品牌活动在双柏落地生根。其中“农民青年讲习所”开设“譞书记讲党课”系列课程,为和平村、普岩村干部群众开办讲座20余场。”南大双柏大讲堂”先后邀请多位知名专家教授赴双柏县现场讲课,覆盖新工科、新闻宣传、思政、心理等各个科学文化领域,受益党员、群众3000余人。东南大学发挥城乡规划、交通工程等学科优势,凝练专业特色,为云南南华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奠定坚实基础。帮助编撰《南华县城市总体规划修改(2017-2035)》《南华县综合交通规划(2015-2030)——工作大纲及居民出行调查分析》《南华县依黑么村农村公路工程设计方案》等。协助南华县编撰全域旅游规划,帮助楚雄州编撰工业大麻产业园区规划。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实施“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晨晖计划”,联系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语文、数学、历史等学科特级教师,对云南施甸县中小学393名教师开展多期远程网络培训及现场培训;联系保山学院,对施甸二中的体、音、美师资开展帮扶工作。华南理工大学举全校之力打造云南云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5),并进一步优化为“1510”一体化全域发展策略,即1套顶层设计、5大落地平台抓手、10项产业推进行动,制订三年行动方案,规划路线图和施工图,为云县全域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重庆大学建立党建脱贫“双推进”教育实训基地,选派40余名专家开展各类培训班55期,累计培训10466人次;斥资700余万元设立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累计建设近200门优质网络课程,对1570名在职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免费提供定制化网络学历教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持续创新升级“三团一队”智力扶贫体制机制。继续优化学校20个基层党委书记组成“书记帮镇助力团”、168名教授组成“专家教授助力团”、5批次76名博硕士研究生组成“研究生助力团”和陕西合阳县148名“本土优秀人才先锋服务队”的“三团一队”模式,将智力扶贫力量覆盖至每个镇办的主导产业,做实做细帮扶工作。截至目前共示范推广新品种130个,推广实用技术60项,培训各类人员16023人;招商引资8500万元,引进帮扶资金1400余万元,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5147万元,助农增收5700余万元。南昌大学成立江西扶贫发展研究院第三方评估团队,深入贫困一线指导脱贫攻坚工作,承担全国11个省200多个县的精准扶贫评估考核;成立南昌大学“稻渔工程”团队,运用核心技术,推广稻虾、稻蟹、稻蛙、稻鰍、稻鱼模式,帮助1513户超5000人脱贫;成立江西发展研究院瑞金研究中心,连续4年举办主题论坛,为瑞金市经济发展把脉问诊。海南大学组织举办培育新型农民、技术骨干和致富能手带头人的培训班,以理论+实践教学方式为主,帮助村民掌握生产技术,激发村民产业脱贫致富内生动力。近五年来,海南大学依托继续教育学院教育平台,培训地方性工作人员5288人、农民86人。三、深化科技扶贫,助力经济发展拔穷根各高校发挥学科优势,动员广大专家教授走进扶贫一线,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及科技成果转化,助推种养业、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传统产业发展升级。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科技小院、专家工作站等,提升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不断促进形成经济发展新业态,助推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北京邮电大学印发《鼓励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扶贫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组织专家教授团队编制《长顺县信息化发展规划》。举办北邮—长顺科技文化周活动,助力长顺县成为贵州省首个启动5G建设的县市。积极协调行业内优质企业资源,筹措建设资金1334.6万元,推动建设“智慧长顺”项目。组建专业师生科技扶贫团队,打造农产品订单搭建产销对接平台。为长顺县神泉谷景区打造“智慧神泉”旅游导览系统,目前已稳定投入运行一年,累计接待游客70万余人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充分发挥资源环境领域学科与人才优势,牵头10所高校组建高校“资源环境扶贫联盟”,聚焦“生态扶贫”,在国土空间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土地综合整治、生态环境修复、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合力攻坚。吉林大学累计引入扶贫资金1500万元,利用”快速液化农业废弃物改良盐碱土壤综合利用技术”,改良盐碱耕地1300亩,实现玉米最高增产3265斤/公顷,增产率19.8%,每公顷净增收1000元以上,累计带动100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东北林业大学依托“百人教授服务团”持续开展科技扶贫,利用471.1万元资助31项科技扶贫专项项目,争取省科技厅扶贫资金85万元,支持9项技术转化项目,教授团根据县乡村实际需求,直接到田间地头开展现场指导等工作,为黑龙江泰来县农户小院经济、合作社经济注入新技术新成果。南京农业大学为贵州麻江县引种新品种“宁粳8号”,改进“麻江锌硒米”品种结构,红蒜良种繁育解决“麻江红蒜”蒜种退化老难题,帮助建设“药谷江村菊花园”,打造科技旅游扶贫新招牌,吸引游客150余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超过2亿元。中国药科大学成立“秦巴中药材研究中心”“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投入科研专项资金750万元,先后资助近百位专家教授开展课题研究40余项,成功助推陕西镇坪县黄连通过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开发菊芋降糖系列产品、天星米面包、中药护眼眼罩、金丝皇菊凉茶等系列健康产品。中国海洋大学聚焦云南绿春县优质茶叶优势资源,精准科研立项、精准技术指导、精准设计策划,为绿春茶发展提供“技术+专家+人才+策划”一条龙精准发展指导,从品种保护、种植管理、精深加工,到打造品牌、精准营销,多措并举、全方位全过程支持绿春茶叶产业发展。云南大学自主研发的多年生稻技术已在云南省14个州市74个县进行试验示范,推广种植多年生水稻达7万多亩,该技术使水稻生产只需种植一次即可连续收获2年以上。在云南临沧市投资改建30座具有云大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节能烤房,使烘烤成本从传统烤房的4.5元/kg干烟叶降至2元/kg。该项目获教育部第三届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新疆大学积极打造核桃疏密降冠暨林下产业发展示范田,推行林果、蔬菜“一村一品”计划,种植万寿菊、红薯、辣椒、豇豆、马铃薯、土豆等特色作物。发展庭院经济。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积极引导贫困户加盟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养鸽合作社、蔬菜合作社、打馕合作社等。广西大学成立农牧产业发展研究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筹办“乡村振兴”学校,建设16个“科技小院”,举办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为地方培养了农场主学员、农业技术员、农技推广人员3000多人,积极发展桑蚕种养、中草药种植等示范项目。石河子大学建设2个科技特派员专家分布式工作站,选派科技特派员近1500人次,深入到40多个兵团团场和地方县(市)开展科技服务,带动当地新增产值近10亿元,引进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235项,建立科技示范点128个,在兵团和地方8个贫困团场(县)实现了科技特派员全覆盖。宁夏大学根据贫困地区资源特点布局科研项目,发挥科技人才作用,指导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依托国家和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选派26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长期服务贫困地区农业生产一线,因地制宜推广先进适用种养技术。四、聚力产业扶贫,打造农村脱贫新引擎各高校发挥特色学科优势,帮助贫困县加强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动员专家教授、科技服务团、博士服务团等专业力量,深入贫困县,建设科技产业园、打造产业核心示范区,壮大集体经济,建设扶贫车间,培育发展乡村旅游、中草药、民族文化用品、民间传统技艺等特色产业,助推扶贫县种养业、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传统产业发展升级,提高产品档次,提升产品附加值。中国农业大学依托“教授工作站”、“教授服务团”等平台推广实用农业技术、引进新品种,培育云南镇康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提交产业报告4份,引进新技术7项、蔬菜新品种45个,培训农技人员、致富带头人160人次,培训农民300余人次,现场指导农民1000余人次,辐射带动区2000余亩。北京化工大学以宝龙山工业园和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发展为引擎,在当地成立北化科技扶贫产业园,举行三届科技扶贫项目对接与招商推介会,搭建学校-旗县-企业科技产业对接平台。组织校内外专家开展“科技送上门”服务,为当地政府和园区企业提供无偿技术咨询服务。投入经费325万元,联合协作单位完成宝龙山工业园区规划项目和规划环评项目,组织“教授服务团”研发科技支农扶贫项目8项。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因地制宜打造县乡村三级特色产业体系,帮助广西都安县瑶山牛扶贫产业核心示范区打造成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五星级)”称号,打造“党支部主抓+合作社运营+产业带头人管理+贫困户参与”的合作模式。帮助龙湾乡立足自身水土优势发展“贷羊还羊”,解决传统养殖业“小散弱”的突出问题。帮助琴棋村发展“跑山鸡”项目,实现村集体经济从2018年的3万元增长到2020年38.1万元。中国政法大学投入160万元推动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海天沙棘产业园项目建设,为万亩沙棘林套种蒙中药材基地配套电力设施,已带动61名贫困群众就业,实现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投入3.9万元奖补资金,鼓励300户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助力贫困群众转变生活习惯、改变精神面貌,实现户均节支增收1000元以上。中央美术学院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千方百计强化云南剑川县木雕、石雕、黑陶、布扎、刺绣等工艺品的创意设计,使剑川手工艺品走出以木雕家具、石狮等大件为主的传统生产模式,以多样化、多元化、轻巧便携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大连理工大学积极对接西安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促成年产5GW单晶硅棒建设项目落户龙陵硅基产业园。为云南龙陵县引进稻田蟹养殖试验项目,预计亩均蟹增收2500元,总产值50万元。帮助龙陵县核桃坪村建立 “佧佤翁”品牌,注册国家商标,帮助设计外包装,规范产品生产线,取得小作坊备案登记证和检验检疫证。东北大学将电子商务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搭建“电商服务站”,举办“田园电商论坛”,孵化多家企业,拓展对外窗口。投入专项资金、组建专家团队,大力扶持魔芋种植、百香果、蜂蜜、姬松茸等产业,培训一大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河海大学注重产业资金投入和资源引进,捐资870万元分别用于陕西石泉县经济薄弱村发展村集体经济、实施“石泉县高效蚕桑产业示范项目”、池河镇五爱村农产品深加工厂建设、贫困户种养殖产业发展和农产品认证、线上线下促销活动。引进优良蜂种、建设蜂蜜加工厂、注册蜂蜜商标、引导产业发展等;引进企业投资2000万元发展陆基循环水养殖项目;举办石泉县招商引资、农产品推介会,成立石泉县招商中心河海大学分中心,牵线11家企业与石泉达成投资意向。中国药科大学从产业规划、招商引资、技术支持等多点发力,引导陕西镇坪县中药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一产以标准化种植为重点,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14个,发展种植面积14.5万亩,带动4000户药农增收;二产引入普欣药业“中药配方颗粒”项目等三家龙头企业入驻镇坪飞地产业园,大力提升中药生产加工附加值,实现转型发展;三产抢抓中药康养旅游机遇,先后引进落地“飞渡峡中药康养小镇”“南江湖康养旅游示范区”两大项目,总投资额近20亿元,全县康养旅游格局已基本形成。浙江大学聚焦云南景东县乌骨鸡、食用菌和普洱茶等特色产业发展,打造产业规划和首席专家体系,指导产业发展。创立“无量菇嫂”“紫金普洱”等品牌,提升附加值。以“高校+政府+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农户”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厦门大学依托校友力量建设“厦门大学康业扶贫产业园”,总投资5亿元,规划占地1000亩,生产总值占全县15%,吸纳本地贫困人口就业占全园区80%,已成为宁夏隆德县加速产业聚集发展、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创收的重要平台。建设厦门大学隆德县电商服务中心、张树村扶贫车间。华中科技大学捐资360万元在云南临沧区蚂蚁堆村建成年产100吨标准化茶厂,生产辐射14个村,同时探索出“5+1”管理模式,每年为贫困村村集体带来20万元收入。引进校友企业建立“云雾培”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打造异地搬迁移民就业安置示范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先后多次与校友企业——保利(珠海横琴)民爆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商谈帮扶盐津县矿产资源开发事宜,经与盐津县商谈,基本确定合作意向,近日即将签订合作协议,预计投入资金3—5亿元。中南大学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协助做好湖南江华县农业产业布局。引入规模企业,引导村民流转土地,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企业+生产示范园区+贫困户”等形式,种植180亩猕猴桃、600亩中南大学长山村江华苦茶生态园、100亩食用菌、150亩中南大学蔬菜基地和供港澳蔬菜种植基地,增加长期工作岗位130余个,年度助农增收200余万元。开展贫困劳动力、创业致富带头人技能培训,提高致富带富能力,年度培训江华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10余人。中山大学紧扣“注入科技资源、引入企业资源、抓好消费扶贫”三个环节,为云南凤庆县落地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核桃油、茶籽油生产线,助力打造核桃全产业链条;持续两年帮助举办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铸造“核桃技术产业高地”。校友企业在云南临沧市建成茶叶加工厂和2000亩茶山基地。2018年至今直接购买凤庆农特产品1850多万元,助推凤庆县农特产品走出大山,走进粤港澳大湾区。西南大学组织茶叶、蔬菜、果树、肉牛、环保等方面的专家近100人次,奔赴云南昌宁县脱贫攻坚一线,为产业发展把脉问诊,培训实用技术人员。与地方共建茶叶产学研合作基地和魔芋、枇杷科技示范基地,引进魔芋科技企业,吸纳当地贫困群众就业;精准实施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帮扶项目,推动先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兰州大学累计派出专家提供技术支撑、决策咨询等3000余人次,依托草学一流学科和院士专家工作团队,在甘肃定西市引进推广青贮饲草项目,年产值达20亿元,带动6万贫困户脱贫,入选第五届教育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创新中药材产业扶贫模式,扶持打造全产业链,实现人均年增收3,000元;推广雨水高效利用技术服务旱地农业增产增收;实施“母牛滚动银行”和生态扶贫公益项目带动脱贫减贫。广西大学引进校友投资7个亿在广西那坡县建设那怀现代生态养殖脱贫奔康产业园一期项目竣工投产。产业园采用聚群式生态养殖模式,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最终打造完整的高品质食品链。贵州大学紧紧围绕贵州省农村12大特色优势产业,组建由校领导牵头任各专班班长的茶、蔬菜、食用菌、精品水果等12个工作专班,采取“产业+专家+基地+博士村长”工作模式,建立示范基地70余个,培训农民及技术人员近9万人次,累计新增农业产值近71亿元,辐射带动50余万农户脱贫致富。内蒙古大学以内蒙古乌素图村红萝卜特色项目作为扶持产业重点,组织专家对村民进行种植、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一体化专业培训与技术指导,协助打造具有独特品质的区域品牌。累计培训30人,红萝卜增种60多亩,增产近30%。驻村工作队协助选拔培训村民代表为当地的农民经纪人,带领“跑市场”,建立以呼和浩特市蔬菜批发市场为主,以山东寿光蔬菜加工有限公司为辅的两条销售主渠道,积极促成贫困户与该公司建立长期的供货关系。青海大学依托青海省十大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以“三区三州”为优先扶贫区,围绕青海省藏区的牦牛、藏羊、青稞、油菜等优势产业,通过蚕豆种业培育、青稞油菜和马铃薯商品基地建设、牦牛藏羊高效养殖技术推广,不断促进优势产业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近三年,在全省藏区21个县区推广农畜品种30余个、高效种养技术20余项。累计带动贫困区新增产值68亿元,受益贫困户10万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河北大学继续开展“阿基米德”项目,帮助红小米加工项目进行产业发展指导、包装设计、生产许可认证及消费支持,专家团队指导多个民宿项目开发。五、开展健康扶贫,提升医疗水平惠民生相关高校通过发挥医学学科专业及附属医院作用,帮助扶贫县改善医疗卫生设施和条件,提供医务人员培养培训、巡回医疗、远程医疗等,协调爱心基金会引进帮扶资金,建立医疗人才帮扶“绿色通道”,推进医联体及重点专科建设,持续提升扶贫县医疗服务能力。清华大学在云南南涧县开展儿童先心病筛查救治工作,逐渐辐射至大理州全州及周边部分县市,累计开展9次筛查活动,筛查先心病疑似患者2814名,确诊830名患者需要手术治疗,减免筛查费用90余万元。引入慈善基金支持医疗费用800余万元,支持26个批次、共573名患者在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成功完成手术。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由大理州政府、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爱佑慈善基金会三方共同支持的先心病救助的“大理模式”,让当地贫困群众基本实现零负担就医,并在全国推广。先心病救治范围已覆盖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涉及近50个国家级贫困县;累计救治4000余名先心病患者,获得慈善基金支持7000余万元。北京中医药大学以派出挂职干部、接收进修培训、联合培养人才、组织专家坐诊等方式对受援单位及地区百姓提供健康支持。实施“全国乡村中医师3+3提升工程”,培训10多个省份贫困偏远地区中医师,培训基层医生35000余人次,其中乡村医生2000余人次,实现以一人带动一方,开创培养乡村基层中医药人才新模式。复旦大学整合附属医院及社会资源,形成覆盖全健康主体和健康管理全过程的医疗帮扶体系,“医院深度结对”“医学人才培养”“专家工作站”“互联网+医疗服务”“专项基金支持”构成医疗帮扶“组合拳”,以云南永平县人民医院为龙头有效带动县域内医疗水平提升,显著改善永平当地人群健康曲线。累计培训医务人员超过6000人次,县域内患者就诊率提升至90.4%以上。上海交通大学通过“心”基金累计引进社会爱心资金超过370万元,免费救治云南大理、洱源129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开设医疗管理培训班和执业医师培训班等形式,免费接收对口贫困地区150名医护人员到上海学习,洱源县派送的学员参加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达到67%,不定期组织专家义诊团赴洱源县开展义诊、讲学等活动。中山大学积极探索“造血式医疗帮扶”模式,开展“三个一批”建设,十家附属医院共同参与,大力培养一批医疗人才队伍、长期派驻一批专家医疗团队、精心打造一批重点科室基地。经校地共同努力,云南凤庆县人民医院手术台次和出院病人数实现“双倍增”,2020年已公示晋级三级医院,凤庆医疗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基本实现了大病不出县。四川大学建立医疗人才帮扶“绿色通道”,推进医联体及重点专科建设,指导大病、疑难病集中诊治141人次,开展门诊3226人次,开展远程医疗会诊16例次,手术85例,义诊服务群众190人次。开展实施新技术11项,向四川甘洛县捐赠核磁共振成像装置等的医疗设备和器械价值逾千万元,建立标准化村卫生室4个。对贫困地区地方病和多发病开展“靶向治疗”。华西第二医院儿童先心病筛查治疗团队已累计筛查甘洛县在内的西部贫困地区儿童2.5万余名,募集救助资金3000余万元,免费救治先心病儿童1200余名,扶持7支先心病介入手术团队,构建西部先心病筛查网络,实现“儿童先心病精准扶贫”全新模式。郑州大学充分发挥学校10家附属医院的作用,不断加强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辐射带动贫困地区医疗事业发展。组织附属医院与省内近20家贫困地区基层医院结成对口支援帮扶医院,选派百余名帮扶地医务人员到我校各附属医院进修学习,累计为扶贫县诊疗近11000人次,收治住院患者198人次,讲座74次,教学查房181次,指导或开展手术37台,救治疑难病例200余次。六、推进消费扶贫,打通农特产品产业链各高校积极动员教职员工、校友、社会力量等参与消费扶贫,积极推广以购代捐的扶贫模式,组织开展贫困地区农产品定向直供高校食堂活动,探索建设了一批高校“订单式”农产品直供基地,定期开展农产品进校园、扶贫专柜进校园等活动,搭建电商平台,开展抖音带货直播等,为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贡献力量。北京邮电大学推动电商“云端”销售,牵头制定电商扶贫三年行动方案、电商发展五年规划,推动建设电商服务站57个,开通贫困村电商网店39个,实现贫困村电商网店100%全覆盖。推动贵州长顺县农产品引入溯源体系,已完成全县7个溯源点的建设,10余款农产品上架至溯源平台试运营。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市场”的农产品销售机制,推动贫困户农产品进校园、监狱、超市、医院、机关食堂。吉林大学将吉林通榆县作为教职工福利品采购基地,饮食服务中心、超市将通榆作为产品供应地。6个校区、11000名教职工、78000名在校生、60万海内外校友参与消费扶贫。有效利用“扶贫832”“e帮扶”等平台帮助通榆县企业销售农副产品。近年来,已直接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1250.99万元,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18314.43万元。西南财经大学组织电商专家团队,构建“电商+精准扶贫”新模式,帮助云南福贡县、四川美姑县、四川金川县获批国家级、省级电商示范县项目,协调资金5200万元,建立三级电商运营体系,建成电商产业园。培训电商从业人员3000余人次。2019年农产品网络交易额近1亿元。电子科技大学从供需两端的有效对接着手,找准“联结点”。推进农特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培训旅游、养殖等从业人员,提升“供应端”品质;订单式采购大米等农产品,举办线下展销会、集中推介会,开展旅游消费扶贫,释放“需求端”潜能;以“高校消费扶贫联盟”和“e帮扶”平台建设为抓手,助力推进形成高校组团式消费扶贫大格局,架起供需两端桥梁。“e帮扶”平台开设线上农产品展销“一校一馆”80个,上线贫困地区农产品4042款,覆盖20个省121个贫困县,联合高校82所,汇聚贫困县电商从业人员2600余名,高校志愿者近千名,累积用户18万余人,累计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3200余万元。消费扶贫工作连续两年入选全国消费扶贫典型案例。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累计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达到1401.44万元,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2456.73万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积极推进消费扶贫工作,学校工会系统和后勤部门加大采购贫困地区扶贫产品力度,采购与招标办公室先后组织专家赴陕西蒲城、白河开展扶贫产品遴选招标。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达到1683.5万元。定期组织开展扶贫产品进校园活动,在校内超市和学生食堂设立3个消费扶贫展柜,开通运营学校消费扶贫App,动员号召师生“以购代捐”。此外,学校积极协调社会资源和校友力量帮助扶贫产品销售。党的十八大以来,已累计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1560.9万元。山西大学积极拓展消费扶贫渠道,推行“学校食堂定购”、“职工福利团购”、“驻村干部代购”、“结对单位认购”等“四购”消费扶贫帮扶模式,大大提高了农户收入水平。七、加强文化扶贫,增强脱贫内生动力各高校充分发挥学校语言、文化等特色学科专业优势,针对贫困县区位特点、资源禀赋等开展专题研究,挖掘当地民间艺术和传统技艺,开展文艺下乡、文化展演、文艺联合创作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激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北京语言大学实施“圆梦工程”文艺培训志愿服务行动之“名师美育课堂”线上培训活动。选拔专家教授及博士生开展“行书的基本特点和笔法”“写意山水”“钢琴家的黄金时代”“中国传统民歌欣赏与中国声乐技巧”等系列课程,与包括广西都安县在内的河池市7个贫困县结对子,以专业特长助力当地艺术师资培训。中央音乐学院成立“中央音乐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青海化隆中心”,将青海化隆县列为中宣部推进县域文化建设的首批试点。教职工捐款180余万元、出版社捐款20万元用于项目建设。协办2020年海东市河湟艺术节系列活动之化隆县二塘乡第一届“生态乡村音乐”群众文化艺术节活动。援建图书阅览室2座,捐助各类书籍2000余册,价值7万余元。中央戏剧学院积极推动文化“下乡、进村”工作,组织师生赴贵州长顺县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协助排演黔南州2020“好花红”文化旅游季文艺调演及闭幕式颁奖晚会活动。扶贫干部担任长顺县首部文旅歌舞剧《好运长顺》总指导,助力长顺县获得文艺调演比赛一等奖。学院组织专家为长顺首部脱贫攻坚主题话剧《核子裂变》提供剧本指导意见,驻村第一书记参与演出,获得良好反响。东华大学作为“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首批定点培训高校,连续举办七期“传统刺绣创意设计”非遗研培班,建立传统工艺工作站。研培刺绣传承人173名、非遗管理干部及师资50多人。多名云贵地区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以“公司+合作社+农民”的模式带动百姓脱贫致富,免费培训学员2000余人次,带动近3000余名贫困户就业。江南大学投入130余万元重点推进“江南大学—贵州从江非遗工坊项目”建设,带动“绣娘”就业,产出文创产品,推动贵州从江县文旅产业发展。设立“江南大学—从江非遗文化传承促进中心”,研制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方案,并捐出设计作品300余件。组织师生赴从江开展文化艺术下乡活动,为群众带去精彩文艺演出。指导学校派驻从江县上歹村挂职干部创建“上歹不歹”微信公众号,宣传推介上歹村良好的村情村貌和民族特色文化。中南大学推动湖南省文联、省作协赴湖南江华县开展“小康梦千年梦”采风创作活动;率队参加第二届中国舞蹈艺术大展,现场和新媒体平台同步分享学校文创团队14年来传承与创作瑶族长鼓舞的历程,设计文创产品,深入开发系列竹制家居装饰用品,完成“江华瑶香”品牌包装设计。打造瑶族文化实景剧目《盘王之恋》。湖南大学组织7个国家110位设计师与当地工匠联合创新,开发特色文创产品200余款,将文化资源转化为脱贫资本,帮助贫困人口家门口就业增收。制定设计创新、培训赋能、订单生产的文创扶贫模式在多地复制推广,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推介。长安大学深入推进23个分党委、党总支与商南县10个镇(办)党委、22个村党支部结对帮扶工作,建立了“12122”帮扶机制,开展“6+X”帮扶活动,突出“三个融合”—党建扶贫与思想建设融合、党建扶贫与产业发展融合、党建扶贫与文化教育融合,切实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增强自力更生造血功能,实现组织强、产业兴、百姓富的良性发展。西北师范大学按照“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亮点”,将“送文化、种文化”相结合,开展文化挖掘,建设文化设施,讲好扶贫故事,通过乡村文化的挖掘和唤醒,把符合新时代社会价值的文化标识研究出来,展示出来。西藏大学驻村工作队员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重要节点,组织牧民群众开展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节日民俗和文化娱乐活动,引导各族群众摒除陈规陋习,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推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检察长

又一所“国”字号大学开建,出身名门实力强劲,网友:早就该有了

高考作为教育中的热门话题,一直都牵挂着很多人的心。尽管我国目前已有近3000所高校,但是还是有不少人抱怨名校太少、高水平的大学太少。提起名校和高水平大学,首先想到的便是清华、北大这样的传统名校,以及一些“国”字号大学。尤其是“国”字号大学,只要是“国”字打头的高校,都有着不俗的实力。而最近就有一所“国”字号大学破土开建。这所破土开建的“国”字号大学位于天津滨海新区。而这所“国”字号大学也有着非常霸气的校名--中国核工业大学。中国核工业大学隶属于中核集团,它是我国首所“国字头”的核工业大学。中国核工业大学预计于2021年竣工建成。国字头、核工业,中国核工业大学可以说是出身名门。同时从组建单位来看,中国核工业大学必然会有着强劲的实力。然而在一些网友看来,中国核工业大学开建的实在是太晚。为什么网友们会说中国核工业大学开建的太晚呢?其实很好理解。不管是军工、还是民用,我国很早都在利用核能,然而却没有一所真正的核工业大学。虽然有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开设的有核工程与核技术等专业,但是它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还是太少。就拿中国核工业大学的举办方中核集团来说,他们有一年接收的2300余名毕业生中,核专业毕业的仅占20.29%,院所自主培养的不足6%。一方面是人才的需要,一方面是人才的缺口,这也难怪网友们会感叹中国核工业大学开建的太晚。中国核工业大学开建虽晚,但是它的举办方中核集团却在很早就参与了“核特色”高校的建设。在中国核工业大学开建之间,南华大学和东华理工大学都有着中核集团的身影。尤其是东华理工大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呼声更名为中国核工业大学。不过真正的中国核工业大学已经开建,东华理工大学也就没有了更名的机会。但是东华理工大学的核特色还是保留了下来,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东华理工大学高居全国第8位,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位居全国第2。而东华理工大学的高考录取分数却并不高。因此如果对核事业感兴趣,东华理工大学便值得2020年的高考生们报考。冠以“国字头”的院校未必就是一流,但绝大多数都实力不俗。作为国内首个“国字头”的核工业大学,它的未来将又是什么模样呢?建成后的中国核工业大学,将很有可能参照中科院、社科院大学的办学模式。在开展研究生培养和在职人员再教育的同时,发挥行业办学特色和优势,开展小规模、急需的本科专业教育,以满足中国核工业发展不同梯次专业人才建设需求。无论是中国科学院大学,还是中国社科院大学,它们都需要很高的高考分数才能进入。因此作为我国首所“国字头”的核工业大学,中国核工业大学在建成后的录取收分上,相信也会有着较高的收分。虽然中国核工业大学的组建有些晚,但它真的来了。相信在中国核工业大学建成招生后,一定会培养出更多的核专业人才。

孰能辞之

定了!中国核工业大学初步设计初步过审,这所大学究竟有多厉害?

△图片来自@AJian阿建要说天津近几年的发展势头最猛的绝对是滨海新区尤其是中新生态城各种基础设施、重大产业经济项目民计民生项目层出不穷滨海新区的建设项目多到数不过来其中最吸引小仙儿的就是中国首座“国字头”的核工业大学虽然高考都快成为遥远的回忆了还是对这所大学充满好奇这不这所大学最近又有新进展了核工业大学(党校)建设项目(天津校区)5月7日的初步设计专家评审顺利通过了这意味着核工大项目有了阶段性的进展感觉离建成又进了一步! 项目设计初审一次就通过了让人更加好奇了有没有究竟这所大学有多厉害?她落户天津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不如和小仙儿一起来看看!首座“国字头”尖端学府落户天津 其实早在2018年,中核集团就和天津市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核集团和天津市政府将围绕核产业,建成集人才技能培训、硕士及博士学历教育、国际学术交流、核心技术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国核工业大学,听着就非常厉害有没有,而且还是首座!△中国核工业大学最新效果图准确的说,这所大学建成后就在中新生态城的北端,紧挨着在建轨交Z4线玉砂道站,南边不远就是航母主题公园,地理位置是相当的优越了。△图片来自网络从官方发布的一期项目方案可以看到,一期总建筑面积约74588㎡,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70888㎡,地下人防工程3700㎡。据了解,核工业大学建设项目包括大学校区本体项目和配套住宅建设项目两个部分。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教学组团、行政组团、生活组团和辅助组团。△图片来自中新生态城管委会网站建成后这将是中新生态城的第一所高校,还是中国首所“国”字头的核工业大学,我国核领域的优质资源也将更加集中。按照预计的工期最早在2021年下旬就能建设完成,天津又要多一所重点高校了。△图片来自@高考直通车核工业大学究竟有多厉害 中国核工业大学,光听名字就知道这学校来头肯定不小,没错,核工业大学是中核集团于2012年11月挂牌成立“企业大学”性质的核工业大学,由核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和研究生部组成。这并不是中核集团参与建设的第一所大学,南华大学和东华理工大学都是由中核集团参与共建、核科学办学特色鲜明且开展本科教育的高校。东华理工大学位于江西的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质学院)创办于1956年,是中国核工业第一所高等学校。还是原核工业部第一所直属高校,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合作项目承担单位,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除此之外它还有这些头衔:国家“111计划” 中西部基建工程高校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省“2011计划”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南华大学南华大学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综合性大学。△图片来自@陈涛长期以来与国际原子能机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国际机构和知名大学进行科技合作,开展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国内唯一核聚变实验装置—NH1仿星器)、先进核裂变能系统设计等理论和工程问题研究。从这两所高校就可以看出中核集团不凡的实力,作为中核集团参与建设的第三所大学,又是全国首家“国字头”核工业大学,同样未来可期。核工业大学核工业大学成立之初的主要任务是为核工业发展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在职科技人员提供继续教育与培训服务,覆盖面比较有限。而中核集团和天津市签订协议后,中国核工业大学将围绕核产业,建成集人才技能培训、硕士及博士学历教育、国际学术交流、核心技术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产学研创新示范基地。△图片来自中核集团官网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万钢也曾经透露:中核集团正在以核工业干部管理学院、核工业研究生部两个事业法人办学实体为支撑,统筹集团教育培训资源,筹建中国核工业大学,搭建与国际接轨的高端教育培训实体。△图片来自网络他还建议中国核工业大学参照中科院大学、社科院大学办学模式。开展研究生培养和在职人员再教育的同时,发挥行业办学特色和优势,开展小规模、急需的本科专业教育,来满足中国核工业发展不同梯次专业人才建设需求。这意味着中国核工业大学在核专业领域,绝对有实力成为高水平新型大学。作为企业大学,一般是为企业做人才储备,但是按照核工业大学对标一流院校的目标,以后会不会对社会招生,都很难说。为什么选择天津? 之前,全国多地都在竞争引进这所“核工业大学”,而最后选择落户咱们天津,和我们的自身硬实力是分不开的。像直升机、大飞机、大火箭等强大的制造业品牌的发展,都为天津打下了结实的基础。△中新生态城中核集团除了组建核工业大学之外,还会联合相关企业,在天津规划建设中核集团高端新产业发展基地,加快发展一批国内领先的高端企业,培育新兴产业,在天津构建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自主知识产权的集团产业链体系。尽管天津这几年各方面的发展都有不错的成就,但人才储备一直是短板。在近几年的“抢人潮”中天津的处境非常尴尬,不放开吧缺人,放开政策又被北漂淹没,人才吸引力始终不够,天津实在是太难了。△核工业大学而中国首所“核高校”的创办,可以说是在短板上“放大招”了。这不仅对天津核产业发展、教育和产业转型意义重大,还能为国家储备核专业人才,摆脱核专业的敏感性带来的国外人才引进的困难。小仙儿对于这所大学还是充满期待的,不过以后来天津上学的新生,找河(核)工大可得注意了,别走错!今日话题#你是在天津上的大学吗?##关于大学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文 | 恒星六五六 图 | 部分来自网络,侵删本文由看天津编撰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合作微信 | Duokanit

吉宗

2020备考双证硕士-公共卫生专业硕士五所院校分析

2020备考双证硕士-公共卫生专业硕士五所院校分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就业前景,相比来说,可能要比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就业面广一些。而且就业后接触的行业领域要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丰富一些。接下来,必尚考研为大家分析一下公共卫生专业硕士的五所院校考研情况吧!1、南昌大学南昌大学(Nanchang University),简称“南大”,位于江西省会南昌市,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教育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部省合作共建高校”,江西省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学院下设5个系和1个预防医学研究所。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设有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环境卫生学、卫生毒理学等3个教研室;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设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全科医学与社会医学系设有全科医学与社会医学教研室等等。初试考试科目为政治、英语一和353卫生综合。353卫生综合是指: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流行病学、医用统计方法、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管理综合:医用统计方法、社会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学。2、中南大学中南大学(Central South University),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工程”、“211工程”。中南大学在职研究生拥有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童少年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以及生物统计学等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经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获公共卫生硕士(MPH)专业学位授予权。主要以在职学习方式进行培养,学习年限为3~5年,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20周,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2.5年毕业。试卷内容结构:社会医学50%;流行病学50%。3、南华大学南华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位于湖南省衡阳市,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综合性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建设高校、湖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B类高校。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前身是衡阳医学院预防医学系,1994年6月正式成立了衡阳医学院预防医学系,2000年随南华大学的组建更名为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南华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招生简章一般分为招生说明、专业目录、参考书目三个部分,根据历年的情况来看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南华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考研招生简章将会在8月低至9月底之间公布。4、汕头大学汕头大学(Shantou University),是广东潮汕地区(含汕头、揭阳、潮州、汕尾等地级市)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广东省“211工程”建设高校,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初试考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306)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353)卫生综合,研究方向有(01)慢性病分子流行病学 (02)伤害流行病 (03)环境流行病学与毒理学 (04)传染病病原微生物 (05)儿童精神疾病 (06)睡眠与睡眠障碍。5、陕西中医学院陕西中医药大学(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简称“陕中大”,坐落于陕西咸阳,前身是1952年创建于西安的西北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升格为陕西中医学院,1961年迁至咸阳,2015年更名为陕西中医药大学,是1978年中共中央56号文件确定的全国8所重点建设的中医院校之一。该校初试考试科目为英语一、政治、353卫生综合。往年都会有部分调剂。总而言之,公共卫生专业硕士的就业前景是很好的,以后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每个学校的招生简章也陆续出来了,如果有任何考研问题都可以咨询必尚考研哦!咨询|考研|择校|备考|经验|资料|研招指导|复试调剂私信:考研

背诵者

居里夫人奖学金喜报传出 网友感叹原来南华大学的核专业这么牛

近日,居里夫人奖学金名单公布,我国的李玉雯和刘奕路榜上有名,她们是我国仅有的两位获奖者,并且是校友,本科都毕业于南华大学。不少网友感叹:原来南华大学的核专业这么牛。居里夫人奖学金全称是玛丽居里奖学金(Marie Skodowska-Curie Fellowship Programme, MSCFP),是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于2020年3月发起的项目,以发现放射性元素“镭”而著名的诺贝尔奖得主玛丽居里命名,旨在鼓励和支持年轻女性从事核科学与技术、核安全与安保以及核不扩散等领域的工作。这个奖学金每年资助IAEA成员国中不超过100位优秀女性硕士研究生用以完成学位。李玉雯,南华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2019届本科毕业生,现于东华理工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攻读核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学位,目前正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都基地进行联培学习。刘奕路,南华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2020届本科毕业生,现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攻读能源动力专业硕士学位。南华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到底有多牛呢?南华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南华大学的二级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59年的原核工业部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核电子学系,是国内最早成立的核学院之一,曾经是中国铀矿冶第一高校。南华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现有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和核物理四个本科专业,其中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是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国家国防科工局重点建设专业;核技术专业是国防紧缺特色专业;核物理专业是首批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是湖南省重点学科。学院现有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核能科学与工程、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四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具有核能与核技术工程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核技术及应用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硕士点被教育部列入卓越工程硕士教育培养计划。学院现有教职工93人,其中教授2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学院拥有“放射性测量与防护技术”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气载放射性计量、测量与防护”,“先进反应堆技术”两个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创新群体,“核科学与技术科研团队”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光荣称号。南华大学氡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是IAEA国际氡计量组织的亚洲区域协调实验室、国家氡及其子体专项计量检定授权实验室和国防放射性计量的“矿冶放射性计量站”,已为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家单位提供了比对测量、刻度、检定、仪器测试和科研试验等技术服务。学院毕业生主要在国防工业、核工业、大型医院与环保行业等各相关领域从事与核有关的研究、开发、制造、运行、应用、教学及管理等工作。因为南华大学是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大学,学校受益于核类公司的招聘,其中中核集团校招的启动站就在南华大学,中核建、国家核电、中广核等国企每年也都在南华大学招收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关注朗朗老师,了解更多教育资讯。